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晚清民国劲爆史(1850-1928)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晚清民国劲爆史(1850-1928)[第2页]

作者:翰林院編修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iuzhuzzk 2020-04-16 08:07:26
    好文!顶
    -----------------------------
    多谢兄台支持
    @我在肥西大枣庄 2020-04-21 20:50:49
    好文
    -----------------------------
    欢迎
    @我在肥西大枣庄 2020-04-23 07:49:18
    怎么还不更新
    -----------------------------
    来了~~
    公元62年,班固入京都洛阳任职,他的弟弟班超随往。在洛阳,班超的收入来源是一份替官府抄写文书的兼职。无论做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班超的工作纯粹为了糊口。慢慢地他觉得这种生活毫无意义,和袁同学的感觉一样,根本就是在浪费生命,于是便有了那句名言的原始版本:“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十年之后,班超随东汉大军北征匈奴,自此开始他由文人向军人华丽转变的人生第一步。
    看看班超的原话,再品读袁世凯同学的山寨版,二者何其相似,连语气都不变。但是,我们不能说袁世凯的行为是拾人牙慧,更不能说是抄袭,只能说他少有大志,把班超前辈当作自己的偶像。有了榜样的力量才能成就大事,袁世凯是这样想的,他也做到了。
    历史上这种半路出家的人很多,改行之后也往往都比较成功,比如孙中山弃医革命,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可这时袁同学的偶像只有班超,不管他是否有意仿效古人,已成事实的是,他和班超当年的决定一样,弃笔从戎。
    面对熊熊的烈火,我们有理由相信,从第一天读书就对八股不感兴趣的袁世凯,这时已经扩大了范围,对整个科举制度都开始埋下痛恨的种子。如此看来,作为一个“受害者”,他后来屡次三番力废科举不是没有原因,直到晚年老袁每提到这件事,都认为是他人生之中最为得意的一笔。
    偶像班超
    从戎也需要时间。再次落榜的袁世凯自幼在对祖父光辉形象的憧憬中长大,又跟随几个叔叔见识了不少官场,这时候让他承认自己没有那个命,是不现实的。一个人的志向和格局在那儿放着,回去种一辈子地,即使日晒不着雨淋不着,更不会饿着,年龄不大口气不小的袁世凯也是万万不甘的,他无法忍受平庸的自己。
    不能一辈子没个名分,那就先捐个官吧。
    晚清政府财力有限,花钱买官、卖官鬻爵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正因如此,捐纳为官的捷径让不少屡考不中的落榜生们心向往之。其时最有名的是被称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官居正二品,虽不是直接捐官,也是间接资助王有龄之后才真正发迹,后来左宗棠西征,胡雪岩又在老左那儿砸了不少钱。由于都给左宗棠办过事,据说当时袁保恒回河南赈灾还找过胡雪岩,看他能不能给做点慈善,献献爱心,思想工作做一大通,就是为了让他捐钱。
    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那儿,难免不让袁世凯心动。
    不说远的,他们袁家就有好几个官是捐的,哪怕是事业单位,也值得借鉴。
    正好这年他的姑丈张向宸负责河南的赈捐工作,袁世凯便受托负责陈州捐务。由于他“士绅推戴,负一郡望”,又得益于朋友们捧场,袁世凯“集款独巨”,工作完成得相当出色。张向宸就用袁保恒生前赈灾时的捐款,为他活动了一个小官。
    1879年,袁世凯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头衔——中书科中书。
    别小看这个七品小官,至少它代表一种身份。三年之后,袁世凯首功朝鲜,清廷在他的第一次封赏记录里就称之为“中书科中书袁世凯”。试想如果袁氏乃一介平民,清廷想提拔他都叫不出口,总不能“擢无业游民袁世凯为五品衔,赐顶戴花翎”,这就不成体统了,办事要讲章程,起码要有个起点吧?看来名分的确很重要,至少得让人有个称呼。
    这时的袁世凯并没有想那么远。七品也就算了,还是虚衔,袁少爷自然看不上,他想要个“差不多”的实缺。几年下来,家里钱已经花了不少,袁世凯的生母刘氏和嗣母牛氏就把各自的老底儿拿出来,凑一笔钱,让儿子去京城找找袁家的那些老关系,活动活动。
    1880年,袁世凯决定去北京闯闯。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一到北京,袁世凯就深切感受到了这个现实。北京太大了,比陈州不知道要大多少倍。他以前来过京城,还住了三年,这就奇了怪了,当时怎么就没有察觉到北京城这么大呢?
    他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让他陷入思考的不是曾经荣耀的叔祖袁甲三,也不是跻身翰林的叔父袁保恒,更不是他自己,而是现实,残酷的现实,冷冰冰的北京城。
    如果说上次是在北京读寄宿中学,这一次袁世凯则成了真正的北漂。
    中国的优良传统自古是人走茶凉,文人出身的官场老家伙们更是时刻遵循明哲保身的古训,这种迂腐的精明,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做人文化。袁世凯这次到北京钱花完了,还被人骗过一回,几乎一无所获。走在北京的大街上,他脑海里经久不散的只有四个字:世态炎凉。
    也是命中有缘,在北京,他又遇见了徐世昌。自上次一别,徐世昌赴京会试,无奈榜上无名,只得再战,自己日子过得窘困不说,现在连老弟也这般光景,不禁感叹。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感慨之后,徐大哥还是尽了点绵薄之力,帮老弟凑了些回家的路费,还给他指条路子,去南京看看,没准能遇见令尊的老熟人。
    袁世凯回到了项城。
    科举已经不用想了,跑官又遇阻,命运、前途、志向,全都没个着落,摆在他面前的,是绵绵无期的继续探索之路。
    数日后,袁世凯身携家中细软古玩,再次启程。
    闯完北京闯南京,耗尽了家底儿,仍是寻人不遇。考虑几许,他想到了一个人:他在南京的老师王雁臣。这位王老师本有同知官衔,不知是没有空缺还是另有原因,好好的地级市副市长他没有干,却去了上海的水利部门工作。
    上海当时已是都会,国际范儿颇足,袁同学打算去拜访一下王老师,看能不能有什么机遇。
    于是,我们的待业青年袁世凯同学,在领教了做北漂的滋味之后,又开始做起了沪漂。
    不料袁大少爷机遇没寻着,却收获了一段爱情。
    上海这花花世界,连小朋友都感觉不会再爱了,哪里还有这么便宜的事儿让你遇见?
    对此,袁少爷嘿嘿一笑,在青楼。
    袁世凯的话没错,他是去了青楼,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妓院。在那里,他遇见了一个人,一个女人。此人姓沈,江苏崇明人,和袁客官相互了解之后,她觉得眼前的这位落魄公子是个真性情、有抱负的汉子;袁公子也觉得沈姑娘不是一般妓女,双方顿时有一见钟情之感。随后,二人私订终身,沈姑娘还拿出了自己的积蓄给袁公子,鼓励他追求自己的理想,混出个人样来,并答应袁氏等他走后自己将赎身从良,一心等他,望不相负。
    都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放到袁世凯这儿,一切都成了伪真理。
    沈姑娘情真意切,袁世凯也是个拒绝虚伪的性情中人。他不拘小节,不计出身,当场指日起誓说自己将来发达,一定不忘沈姑娘今日恩情。据说袁世凯还写了一副“商妇飘零,一曲琵琶知音少;英雄落魄,百年岁月感慨多”的对联相赠沈氏,当作他们的信物。
    戏剧中的情节竟然发生在现实里。
    都什么年代了,还相信网恋?
    换作谁都会这么认为,袁世凯却不是。遇见个人都能打成一片,还让人主动掏钱,也只有袁世凯有这个煽情的能力。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这大概是袁世凯第一次真正的恋爱,像大多戏剧里的爱情那样,竟如此浪漫动情。
    后来他飞黄腾达,出使朝鲜时把沈姑娘也接了去,让她做了大姨太,并以正室的规格待之。再后来袁世凯做了总统,仍区别于其他妾室,让孩子们叫她“亲妈”,实在是有情有义。用当时的主流眼光来看,一位国家元首娶个妓女,还如此堂而皇之礼遇有加,不怕别人笑话,无视风言风语,有这种魄力和真性情的,莫说总统,纵是封建旧俗中的寻常百姓,又有几人?
    为人处世,全靠“情义”二字,他袁某人做到了。
    @我在肥西大枣庄 2020-04-26 10:32:31
    和我小时候上的历史课不一样啊
    -----------------------------
    历史课都是带意识形态的框架概略 详情比教科书要精彩丰富
    离开上海时,袁世凯已有打算,他决定去一趟天津,找他的堂叔袁保龄。
    清朝做官的途径有荫袭、科举、捐纳等方式,还有就是投身行伍。即使现在,运气好的话,军队转业也能有个不错的工作。现实是,袁世凯已经亲身验证了捐缺无门,科举更别提了,哪壶不开提哪壶;而荫袭,简直等于中彩票头奖,再不就是宗室专利,袁家实在无荫可袭。看来只有参军了,甲三爷爷中了进士不也是带兵之后才发迹的吗?
    时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之说,当兵的多是一些混混和社会闲杂人员,就算以后做了官,也常被人看不起。官场上茶余饭后的谈资便是科举功名,英雄先问出身,你哪一科的,几甲几等,作文写没写跑题,诸如此类,对出身行伍的大老粗向来不屑。直到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期,新建陆军才改变人们的这种看法,报名从军者开始趋之若鹜。
    此时的袁世凯还不知道自己将来会那么牛。
    贵人天助,他在北上途中又遇见了将来的另一位心腹,阮忠枢。
    自来熟的个性使然,袁世凯和眼前的这个陌生人攀谈起来,无非又是家庭出身、目前情况以及现在的打算和对未来的展望等话题。一番了解下来,袁同学和阮兄弟又成了朋友。看哥们儿囊中羞涩,阮忠枢还拿出一些钱来接济袁世凯。又给钱,我都不好意思了。
    人在江湖漂,不就是大家相互给面子图个照应吗?
    后来阮忠枢也确实帮了袁世凯大忙,因为他的牵线,袁世凯打通了李莲英这条路,为获得小站练兵候选资格又增添了一份可能。之后阮忠枢干脆从李鸿章那里跳槽,入附袁幕,甚至到老袁在复辟帝制四面楚歌时,他仍拖着病躯为之奔走不辍。
    说袁世凯交对了朋友,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阮忠枢。他成为老袁的重要心腹之后,职位也是一升再升,由军中文案一度做到总统府秘书长。老袁不但常为他开小灶,还对人说“袁就是阮,阮就是袁”,足见两人交情之深。和徐世昌、吴重憙及更多的类似情况一样,只要是早年认识袁世凯,只要跟着他干,没有不风光的。
    此时袁保龄在当今大佬李鸿章手下做幕僚,同在李幕的还有张佩纶和周馥。老李干了二十五年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绝对是当朝一号人物,手下名流济济也是常理。袁世凯到天津后,袁保龄觉得亲自推荐自己的侄儿不太方便,要避一下嫌,就托资历最老的头号幕府周馥给上司老李写了一封推荐信,意在让侄子追随李中堂。
    跟红人混有糖吃。这是一般人的思维逻辑。
    @jiuzhuzzk 2020-04-28 08:01:43
    每日一顶
    -----------------------------
    多谢兄台~近来在忙着另一文 这个就慢了点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1-29 23:36:18  更:2022-09-25 23:35:18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