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道德经,用自己的方式读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道德经,用自己的方式读[第2页] |
作者:evaevalu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章不用解释,已经说的再明白不过了!如果过度解读就会事得其反了。 1)如果理解时移事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就理解道之动了,而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自然会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进而影响环境 2)道德经就是要教我们不做强梁,要柔软,顺道而为,自然就是在教我们如果去用如果为弱如何生存。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若:其古字形象人举起手顺理头发的样子,其本意应为“顺” 建:本义是指立朝律,引申义为建立、创设、竖立、建筑等义 昧:其本义是天色将明未明之形,又可引申为出“暗昧”、“昏庸”之义。 类:种类相似,唯犬为甚。从犬、頪声 。如米之首皆相似难以分别是頪之范式。犬、頪两范式叠加。犬种繁多以相似为种属是类之范式。 渝:从水,俞声。关于“渝”的本意常为贬义,《说文解字》解释为水变污,又解释为水名。渝字义有改变,如“矢志不渝”;又指泛滥、违背等。 这章感觉是应该比较靠前的章节,也是正向思维。所以这章不用思考接受就好 这章四段内容:1)不同士阶层闻道后的反应 2)在道德经之前已经形成的对道与德的认知 3)通过已有认知推到万物,从反向思维告诉我们道德经如何看待事物 4)直接给出总结,如何从道 到 成? 善贷 解释:上士听闻到道,勤奋学习并且实践它;中士听闻到道,(就像梳理头发)学到一部分道也遗落一部分道并没有学全更不可能按照道去实践;下士听闻到道,大声的笑听到的道--他们不笑,都不能够成其为道了。所以过去已经有的言论是:明白道就像是不明白一样,学习道的过程就像是比之前还退步了,不相信道就像是懂得很多的样子;有上德的人就像是(虚怀若谷)心中可以装下川谷一样,拥有广德的人就像是心中总是不足(认为自己不足,不够好),积累德的过程就像是在偷的状态(自己默默的积累)。《从古人已有对道与德的认知,下面可以推广》本质真实就像是水变污,非常的明白就像是侮辱别人,最大的方就像是没有边缘,最大的器物是最晚完成,非常大的声音就像静寂无声,最大的形状就像是没有形状,道就像是隐藏起来没有名字。而道,是善于给予万物而成就自己。 |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又是一章很容易理解的章节,我说的理解,并不是理解何为道,何为一,到底什么是二,三又是什么。这些估计要去看易经,看春秋,看其他先秦典籍了! 读完这章,我觉得这才是道德经的第一章,这才是道德经成书的目的所在啊~~~~ 解释: 道可以生出一,一可以生出二,二生三,三可以生成万物。世间万物都是背负着阴而怀抱着阳,通过气流来调和阴阳(从而使物达到平衡);人们所厌恶的,是孤独,被舍弃,没有饮食,但是王公却用这些词来自称 《这是高处不胜寒的真实自称,并不是正话反说沽名钓誉》所以万物要么因为减损而受益,要么为了增益而受损《这两种情况都不是阴阳平衡的状态,要么过阳要么过阴》别人交给我的知识,我也交给你们。那些强硬的就像是房梁的人没有得到他们应该有的命运(死法),我将像老师像父亲一样的教育他们。 |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无有:我想到的是风“冲气以为和” 无间:让我想到的是石头 “珞珞如石” 解释:天下中最柔软的,可以驰骋于天下中最坚硬的,看不见的有可以进入看不见的间隙,这就是我为什么知道“无为”的益处。不用语言的教育,没有作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到。 |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名望与身体对我们自己哪个更亲近?身体与外物哪个对我们自己更多些重要?得到与失去哪个对于我们是病痛?对任何人事物更多的喜爱必然对其投入更多最终成为浪费,对财物更多的收藏必然最终让他人嫉妒而招致更多的败亡。所以知道满足才不至被侮辱,知道什么时候停止才可以不陷于危险,才可以长久。 |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解释:最大的完成就像是缺失了一些,用的时候就没有害处;最大的盈满就像是河流中的水流,用的时候就不会用完。最直的状态就像是弯曲,最大的技巧就像是很笨拙,最卓越的辩论就像是有些木讷。静胜于烦躁,寒胜于炙热,清明与肃静才是天下的正道 |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走马以粪:道上的车马行人过于密集,以至于都没有被清理的间隙。(最好的状态应该是白天路上行人车马密集,到了晚上路上的行人车马可以休息,还有一些人可以在路上清净时清理马粪用于农业施肥) **戎马生于郊:戎者,兵器也。戎马,军马战马。如果连战马都只能生于郊外,而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可想而知当时社会的环境,百姓的生存环境会到什么程度?百姓流离失所,士兵也是随处安营扎寨到顾不得战马的程度。更谈不上国家政治经济生活! 上面两种状态都是太过于极端了,一个是追求经济过了头,一个是战争导致的流离失所过了头!! 解释:天下有道,却是走马以粪的景象;天下无道,可怜到戎马生于郊野。(这两种情况都是祸事)祸事最大不过于人们不知足,错事最大不过于人们希望得到更多。所以知道满足而停止过分的追求,才可以永远满足啊。 |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这章没解释原因,只讲了一个结果。而圣人为什么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应该在其他章节里,就像 “曲则全,枉则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本身已经是“有道”并且遵从道做事而成的状态了。这章是站在我们吃瓜群众角度讲述我们看到的圣人状态。 解释:不出房间,就知道天下事;不去偷窥别人窗户,就可以见到事情本来的样子。他能走到很远的地方,他知道的事情很少。所以圣人不去践行就知道事情的走向,不用去看到事情的过程就明了事情的经过,不用去做就可以把事情办成。 |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学习或认知任何知识事物的过程 为道:懂得(真理)道理的过程 解释:学习认知的过程是每天增加一些,懂得道理的过程是每天减少一些,(世间事与物成百上千,而其中蕴含的道理相对于事物要少之又少)减少之后再减少,直至到无法做任何减少(这时才是真正的道理规律本质)。无法做任何减少时(才是真正的掌握了道理规律本质)才可以做到对世间万物没有什么办不到。取得天下经常是因为世上清净无事,到了世上有事的时候,不满足取得天下的条件了。 |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这章的关键是德,德善与德信,歙歙更是说明了环境情况。 圣人可以对善与不善都善?我们普通人是否可以不分善与不善的一视同仁呢?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也是关于怨,德 ,善。所以在为善时我们要弄清环境,个人位置,事件本身整体去看。道德经也要整体去看,不能因为其中一句就抱住不放“不善者,吾亦善之”并不适合所有环境所有人,毕竟我们不是圣人,我们不善于救人救物。第六十二章: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对于圣人来说,不弃人不弃物。对于普通人是否可以做到呢?是要舍身救人,还是要先看看自己是否有救人的能力? 而我认为这章是在写国家处在危急时刻,圣人与百姓的状态!!! 解释:圣人无自己的私心,把百姓心作为自己的心 。(这种百姓心是一种为中国崛起而读书,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发心,这里的百姓心要整体看,并不是单独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善者,我(圣人)善待他们;不善者,我(圣人)也善待他们,这是德善;诚实的人,我(圣人)信任他们,不诚实的人,我(圣人)也信任他们,这是德信。圣人在天下处于非常紧张的时候,为天下混心(使天下心混后如洪流大水涌流,不再是涓涓细流)百姓都凝聚起来成为圣人的耳目,而圣人对待百姓就像是自己的孩子。 |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生活中最常听到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之前一直觉得这句话很符合道家思想,读道德经以来第一次直接关于生死的章节,特别想看看我平时认为的生死,和道德经里所说的生死到底区别在哪里) 厚:本义即指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 与“薄”相对;后引申为重,深,大等义,还可指富裕殷实,关系亲密 摄:本意是拿,吸取、保养、代理、迫近、捕捉 解释:出生与入死:(“生与死”前面加了个动词“出与入”中间有一道门,从整个人类或国家的视角看生死,生死就是有出,也有入。到现在人类也解释不了死之后还有没有,更不要说死后去哪里了。这章道德经也只是说了门外的阳间人事,并没提门里的阴间事)本来就能够活的人,有三分之一;死去的人,有三分之一;还有一些人的生命,改变是从死地而来,有三分之一。为什么?是因为生命对于求生是非常顽强深厚的。(生命本身的弹性也是非常大的!)经常听说那些善于求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遇不到兕虎,到了战场不被兵甲所伤。(即使遇到了兕虎)兕也没有地方刺它的角,虎也没有地方用它的利爪,敌方的士兵也没有地方去刺出他的兵刃。为什么?因为(对于这种人来说)没有死的地方。 《这章我的理解是,十万人的战场如果只有10个人能从战场上活下来,那么个人什么原因都不用总结,命大而已。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读完这节道德经我似乎理解了,在面对大型战争,大的自然灾害时,没有什么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能活下来。其实命不用解,命本来就在,幸运也不用解释。》 |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章初看不难理解,但仔细读了之后发现这章理解起来还是很难的。尤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到底怎么理解呢?2022年8月18日,昨天就开始暴雨预警,今天晚上到后半夜有大到暴雨,晚上去看《只此青绿》舞蹈剧从过年到今天一直期待去看演出,期待了半年终于可以看现场演出了开心! 第一句是一个直接给出的结论,从这个结论继续解释 “道”与“德”及其重要性。解释道与德同时也带出两个很重要的概念“命”“自然” 自然:什么是自然,我的理解是“原本万事万物之间就存在的相互作用”就像是蝴蝶效应,我们不知道南美的一只蝴蝶煽动了一下翅膀会不会就会在世界另一个角落发生海啸;我们也不知道那些大型水利工程到底对地球气候造成怎样的影响 命:又是什么?我的理解是人从出生到死亡所有的生命过程,是一种人生过程的自然。换句话说是只包含个体生命过程的自然。(自然是个大概念,而命也是自然,是个小概念) 解释: (对于世间万事万物来说)道生了他们,德饲养了他们,物是他们的外形,趋势成就他们,所以万事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而珍贵德的。《万物对道与德的态度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无论万物什么态度,道与德本身也很尊贵》道的尊,德的贵,(还体现在)没有谁的命不是这样而且经常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在我们做任何事时)都是道可以使其生,德可以使其长久。任其生长还是养育他,使其安定还是毒害他,繁殖他还是倾覆他(这些行为都包含着道与德)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能做到让其生长却不据为己有;为其提供生存条件却不去依赖他们;让其生长而不主宰,这就是玄德 (道德经第二次重复解释玄德!!) |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从第五十章到五十九章这十章有点难啊,跟着感觉走吧! 兑:《说文解字》:“说也。从儿、?声。 ”。人在下诘屈欲长是儿之范式。水败山间陷泥地是?之范式。儿、?两范式叠加。以物易物如小儿陷烂泥地一塌糊涂是兑之范式。 兑,说也。——《说文》 兑为口。——《易·说卦》 兑者说也。——《易·序卦》 门: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两扇的大门。门本义指房屋两扇的外门,与作内门的户相对。门是人出入房屋的必经之处,又引申为途径。门通常建于居家的房屋中,由此引申为门第、家族,又引申为不同的派别、类别,特指宗教、学术方面不同的集团、派别。门还可作量词。 说文解字注 闻也。以叠韵为训。闻者,谓外可闻於内。内可闻於外也。 从二户,象形。此如斗从二丮。不必有反丮字也。莫奔切,十三部。 这章的逻辑在哪里?前面我都能按自己逻辑理解,但是最后一句是怎么来的?最后一句才是这章要给出的结论和重点,前面都是为了让我们理解最后一句。。。。。 先给出母的概念,再告知逻辑 “得母--知子” 和 “知子--守母”,下面举例说明,最后给出总结。 {用其光,复归其明!!!这句到底怎么理解?}想了很多天这句话,昨晚突然明白一个逻辑,如果用 A的光,可以照亮周围的事物,但是说用A的光,复回到A身上使其明这个似乎逻辑不对,因为A 发光,本身其就很明亮啊。这里面谁用A的光,复归其名,这个“谁”将无疑身殃。我感觉是这个意思 解释:天下有开始,以这个开始作为天下的母亲(本源)。既然得到了这个母亲(本源),就可以知道她的儿子(万物)什么样;既然知道了她的儿子(万物)什么样子,就可以回来守护她的母亲(本源),有这样的修养才可一生没有灾祸。(母亲)塞住儿子与外界沟通的嘴,关闭儿子与外界交流的大门,这样的儿子终将一生不勤劳;(母亲)引导儿子与外界沟通说话,在儿子做事时出现困难时帮助他,这样的儿子一生都不用去救助他了。看见微小细节叫做明,保持柔软叫做强。用别人自己的光,复回到别人身上照明人家(会发生这种情况因为与人沟通时并没有关注到他人表达的细节)没有疑问自己会遭殃,这是常识 |
昨天发的五十三章去哪了?已经发出的内容没了,草稿竟然也没有了!!! |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介然:是专一;坚正不移;坚定不动摇。 有:又,再;连词。用于整数与余数之间,表示数目的附加。 知:本义是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后引申为经验,常识,真理;又引申为聪明的,有战略的,觉悟的;由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引申为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又由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引申为管理,主持 唯:《说文解字》:“诺也。从口、隹声。”。独此应承是唯之范式。本义:同 惟”,表示独一无二、独此。衍义:引申指“答应的声音” 施:旌旗移动出入之貌是?之范式。本义:实行。 如:施工、施政、设施、施展、施教、施为、施威、实施、措施、发号施令。 衍义:引申指“用上,加工” 。如:施肥、施粉。 衍义:引申指“给予” :施礼、施诊、施恩。 是:其本义为正,不偏斜,又可引申出对、正确之义,再引申为应答之词,表同意、赞成、服从等。 畏:其古字形像手持棍棒一类器具的鬼怪的形象。“畏”基本义指恐惧、害怕。古书中亦可指使……害怕。由本义又引申指敬服、佩服。 夷:从大从弓。本义为讨平、平定。由讨平、平定义引申为除去、诛灭等义,由铲平引申为平坦义,由平坦引申为平安、平和等义。 径:本义:小路、亦指道路、方法。 径,步道也。――《说文》 径,小道也。――《字林》 艮为径路。――《易·说卦》 审端径术。――《礼记·月令》 送丧不由径。――《礼记·曲礼》 行不由径。――《论语》 第一次写的又被天涯吞了。第一次写的内容没有记录,但是当时并没有理解 “使我。。。。唯。。。”这句话的逻辑关系,这次翻译似乎有些理解了,所以第一翻译和这次会有理解上的出入 解释:能够使我坚定的又拥有经验常识真理的走在大道上,只有在给予传授他人正确经验常识真理时也是非常害怕敬畏的。(第一遍并没有理解这句的逻辑,这遍的理解是“只有时刻保持警惕敬畏之心也就是虚心才可以真正的行于大道”)大道非常平坦,而人们却喜欢走小路走捷径。朝堂的弊政早已应该清除,国家的土地很是荒芜,国家的仓库甚是空虚;而百姓还可以穿着精致的华服,甚至佩戴着作为装饰的宝剑,对待饮食还可以有所厌弃,国家的钱财物品很丰余;(如果国家的社会状态是上面描述的样子国家统治层)就叫做大盗,这可不是道啊!!! (读完这章我想到的是北宋的社会状态,现在国家一直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在过去的20年不断的提出农业红线,读完这章我觉得似乎理解了,这几年疫情也让我们对农业重要性有了切身体会) |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拔:本义是抽,拉出,连根拽出(用于固定和安插好的物品) 脱:本意是指取下,除去,掉下,落掉等 修:其本义原指从容装饰,精心美化,后引伸至改造、整治,又引申为学习、追求、完善等。 真:基本义是本质、本性,引申为真实,又指明确清楚。“真”用作副词时,表示实在、的确。“真”也指真书,即楷书。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真”也指人或事物的原样、本样。 解释:善于建设的人(所固定好的物品/建的建筑物)不会被轻易拉出拽出,善于(将物品)抱于怀中的人不会轻易掉落,(家族拥有/能够培养这样的人)子孙可以祭祀不停止(只有这样家族王朝才可以延续)。(善建善抱是可以学习追求完善的也就是修)通过学习完善自己,他的德性修养就会成为自己实实在在本来的样子 (就像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通过学习修行改造整个家族,家族的素质修养德性就可以有余(从而福泽族人/他人);修行完善在乡的范围,人们的素养德性高尚的品格就可以长久的传承;学习修行在诸侯国范围内,拥有这种高尚的品德素养的人就会数量非常大也会传承的更深远;学习修行于天下,拥有高尚品德素养的人就会变得非常普遍。所以用那些拥有高尚德性的人去(对比)观察个人,用德高望众的家族作为参照去观察其他的家族,用那些幸福指数高的地区去对比观察其他地区,用国泰民安的国家对比观察其他国家,用太平盛世对比观察其他朝代。我是如何知道天下如何的?就是用这种方法。 (孔子的推己及人的方法,与老子的对比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没有人能掐指一算便知天下事,掐指只是我们能看到的外在形式,思考方式才是我们可以学应该学的) |
@evaevalu 2022-07-26 13:03:49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章不用解释,已经说的再明白不过了!如果过度解读就会事得其反了。 1)如果理解时移事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就理解道之动了,而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自然会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进而影响环境 2)道德经就是要教我们不做强梁,要柔软,顺道而为,自然就是在教我们如果去用如果为弱如何生存。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还是想解释一下这章,这章看似简单 解释:反者(相对与正者)(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中)反者是顺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道之动,是环境变了,反者做出了适应环境的行为),弱者(相对于强者)(在不断变换的环境中),弱者是不断让自己适应变化的环境不断的利用变换的环境 (道之用,环境变化无常,弱者适应环境变化同时利用环境的变化)。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生于有形(有,名万物之母),而万物之母生于无形(无,名天地之始)<天地是环境,万物包括正者反者强者弱者> 读到这章我想到的是 英国王室 和中国清朝王室,他们对待环境变化时做出的不同抉择,给王室带来的影响及结果。在当时看似清朝王室更强势的捍卫自己的王权,最后被推翻被革命者打倒;英国王室选择顺应环境屈尊降贵放弃实权反而保住王室延续至今 |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赤:会意字,其本义为火红色。据五行之说,南方属火,故又以赤为南方之色,后又引申为指南方。而初生的婴儿全身呈红色,故叫做赤子。赤子是光着身子来到人世的,因此“赤”可引申为光着、空着、裸露、一无所有等义。红色象征热烈,故“赤”又可比喻为忠诚、纯真、专一等义,可用来象征革命。 精:本义是指纯净的米。后引申为精细,如精雕细刻;又引申为机灵,如精明;又引申为完美,如精益求精;又引申为精通,如业精于勤;又引申为精神与体力,如精力 和:“和”常与“龢”通用,二字本义各有所指,“和”始见于战国金文 [2] ,本义指声音相应和,读hè;“龢”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3] ,本义指音乐和谐,后二者在词义引申脉络上有交叉,至于无别。但是用于人名的“龢”不能写作“和” 益:其古字形像器皿中的水满溢而流出,本义为充满而向外流,后表示增益,本义由“溢”字表示。由满溢引申,指增加、增多,又引申指更加。由于增加了,得到的好处更多了,所以“益”又引申指好处。在古汉语中,“益”字还有超出、过度的意思 生:生的本义是草木破土萌发。后引申为从无到有,出现。 由从无到有,出现引申为母体产子、产育。由母体产子、产育引申为古代对年轻男子的称呼。由古代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引申为活着。由活着引申为活着的,新鲜的,未死的;活活地;人类的灵肉活动,存在。由人类的灵肉活动,存在引申为一个人存在的长度和次数。由活着的,新鲜的,未死的引申为未成熟的,未处理的。由未成熟的,未处理的引申为未接触的,不了解的;不成熟地,条件不足地 祥:祥”字产生于战国早期,古文字材料中多借“羊”为“祥”。“祥”本义指“吉祥”;引申指征兆,特指好的征兆。“祥”由吉利义又引申为和善、善良义 解释:含德的厚度多少,可以与赤子(新生婴儿)对比(知道)。(德厚的人)毒虫不蛰他,猛兽不伤害他,鹰隼不攻击他。(新生的婴儿)骨骼弱筋柔软但是手握的很牢固;他不知道雌雄的交合之事,但是他的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力充沛;他整天的啼哭但嗓子不哑,这是因为声音相和气息和谐。知道和就叫做常识,知道常识就叫做明,有益于活着(生发)就叫做吉祥,(但是)心使用气力(才可以完成某些事情)叫做强。(“强”这种不和谐的做法在当时很普遍)事物刚刚壮年就老了,这种情况叫做不道,(老子生活的时代)不道这样的情况早已出现了。 |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又是一章在逻辑上无法理解的一章!!!(2022年10月8日)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这章,是对“言”的态度,不要在言上勤!要在“知”上勤!知也不可轻言,更何况不知。(言,也是一种为) 解释:知者不(轻)言,言者不(真)知。(第一句是这章主旨)(下面是告诉我们如何才可以真知)塞住与外界沟通的嘴,关闭与外界交流的大门,挫去事物的外在锋芒,解去事物外在缤纷色彩,与事物站在一起被光照耀,同事物一起蒙尘,这叫做深奥的相同。所以不可因得(得近似于果)而亲近,不可因得儿疏远,不可因得而利(给予利),不可因得而害(给予害),不可因得而贵(使其贵),不可因得而贱。(使其贱)所以能成为天下贵!《这章对得的态度,与第三十章对果的态度在我看来是一样的》 |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化:古字形由一个头朝上的人和一个头朝下的人组成,本义是变化。由本义引申为通过教育使风俗、人心发生变,即教化。又引申指风俗、风化,也指自然界从无到有、创造化育世间万物,即造化。 这章没有逻辑上的歧义,更容易理解!!开心的一天 读到这章更肯定了道德经是写给统治者或更高阶的管理者,对于个人修身来说,我认为论语应该更容易得到想要的效果。普通人学了道德经有时会容易过于看透世事反而事得其反,走到了虚与空的(真)无为状态。而道德经说的“无” 解释:用公正治理国家,以出人意料出其不意的方式用兵,在国家无大的矛盾纷争的情况下才可以取得天下。我是怎么知道这个结论的?因此:天下有很多禁忌,而百姓非常贫穷(这里的贫既是物质也是精神);百姓手里需要都有防身的武器工具,是国家治安更加昏暗的时候;人们掌握更多的精巧技艺,奇物就会泛滥;法律政令更加的彰显,是社会上盗贼多的时候。所以圣人说过(老子口中的圣人?是谁呢文王,周公?还是上古的三皇五帝?):我无为,而人民可自己教化;我喜好静,而百姓可以自正;我无欲,百姓就可以崇尚朴素。《从这章可以看出,无为而治的思想不是老子原创,这在春秋之前就已经有总结》 |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闷:指:烦躁,不舒畅。因气不通畅而引起的不快之感;沉默不出声或声音不响的样子 淳:做形容词,意为质朴敦厚。朴素,诚实。 察:仔细看;调查。从宀从祭。天(客观事物或现象)质明。祭祀必天质明。明,察也。故从祭 缺:陶瓦缶器破损决口是缺之范式。本义:器具破损 复:往来也。返,还也。还,复也。皆训往而仍来。引申为恢复;又引申有报复、报答、答复、补偿、履行等义。复又作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论语·述而》久矣吾不复见周公。”或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 方:方的本义是放逐,剔发披枷,流放边疆。后引申为边塞,边境。正,刚刚,才。由边塞,边境引申为与中央相对的、各具特色的四处小行政区域。边,侧。由边,侧引申为正四边形,正四边形边乘边所得的平面面积。由正四边形,正四边形边乘边所得的平面面积引申为正四边形的,规则的,正直的。片,块,团 割:用到残破剥裂是割之范式。本义:切断、截下、划分出来。 廉:“廉,庂也。从广、兼声 。”。因厂(山崖)为屋是广之范式。并持二禾是兼之范式。广、兼两范式叠加。堂屋的间隔区位是廉之范式;本义:堂屋的侧边 如:廉隅(棱角,喻品行端方,有气节);引申指“不贪污;引申指“便宜,价钱低;引申指“察考,访查” 刿:guì,形声,从刀,岁声。本义:刺伤。割开,切口;聚合,汇合 读这章之后脑子里出现樊登在讲《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时的一句话:你们觉得对待孩子是应该宽松一点好,还是应该严格一点好?你说严格一点好。那你严到这个孩子完全没有个性,可以吗?那你说宽松一点好。宽松到完全没有教养,可以吗?很难吧?我们做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是应该追求效率还是应该追求公平?是公平最重要还是效率最重要。(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度,或说一个极(极端)!) 解释:国家政令很不通畅执行起来很不舒畅,他的人民确很质朴敦厚很朴素的样子;国家政令很仔细执行也很严明,他的人民却是破损不满足的样子。(其政闷)祸事啊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其政察)有福的事啊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谁知道祸与福的极端(度)在哪里?在于没有公正的标准!(理解这句话的前提在于理解有与无,以正治国,这里说的无正,并不是没有公正,而是没有公正的标准,如果有了公正的标准也就有聪明的百姓钻公正的空子。这里“正”非常重要!正就是那个“物”,无正与正就是一体两面)公正的外在标准往来变化可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善于运用变化(而没有公正在内)就是邪恶而迷惑人的妖了。人们的迷惑,时间已经很久了。所以圣人的行为在(正确的)边缘却并没有划分出去(到错误),品行端正而不(因身端正)刺伤他人,正直直率而不放肆,光彩照人而不耀眼。 |
@evaevalu 2022-10-16 17:07:37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 ----------------------------- @变态辣不过如此 2022-10-19 22:24:57 ======================= 私以为,李耳这里提到的“民”,应为团体的意思, 人性未必是善,但团体的建立,却必然要建立在“德”的基础上, “德”的标准,却是随环境而不断变化的,而“政”的形式,却未必能及时跟上环境的变化, 因此李耳的意思,应是指作为对“正”、“善”进行规范或培育的“政”,不应设立过多的条款,因为过多的条款,会影响“政”对环境变化的匹配能力,也就是“正复为奇,善复为...... ----------------------------- 1)这里民解释成百姓,团体我觉得都没问题 2)关于善,道德经里有明确的观点: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道是善人的宝,道也保护不善人。为什么呢?)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 3)德,在道德经里有明确定义。最高的德是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政,一个国家的政令如果不能及时跟上内外环境变化,那些官员是什么状态?想一想,一定是重则贪污腐败,轻则不作为。。。(以“正”治国才是道;以“奇”用兵是道,但是是治国的手段,不是治国之道)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