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三国的前夜:党锢之祸(名士、外戚和宦官的“三角战”)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三国的前夜:党锢之祸(名士、外戚和宦官的“三角战”)[第2页] |
作者:ty_大汉羽林郎1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5) 刘肇任用宦官,尚有底线,选择的是郑众这样忠心而贤能的宦官。而刘肇以后的历代帝王,大多昏庸,无识人之明,把巧言令色当作忠诚,把阴险狡诈当作精明,其所倚重的宦官,大多是道德卑劣之徒,极大地破坏了帝国的政治生态。 但平心而论,刘肇以后的皇帝重用奸宦,也不完全是无识人之明,因为当时的宦官群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与刘肇有很大的关系。 刘肇在位初期,宦官受到压制,整个群体都很低调,当时敢于协助皇帝夺权的,都是真正忠于皇室的宦官。而随着刘肇重用宦官,宦官中产生了大量的投机主义者,梦想着自己也能像郑众一样,辅佐皇帝扳倒外戚,飞黄腾达。所以,刘肇以后协助皇帝夺权的宦官,就未必是忠臣,而更可能是投机者。他们协助皇帝夺权,也未必是忠于皇室,而更可能是参与一场政治赌博。 权力是能够腐蚀人性的,包括宦官的人性。随着权势的增长,越到王朝后期,宦官集团就被腐蚀得越严重。所以,东汉的宦官也越来越跋扈。 汉桓帝刘志掌权后,一日封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五个宦官为侯,史称一日五候。而这五个宦官之所以同时被封侯,与那个可怕的恶性循环有关,他们均是汉桓帝铲除外戚梁冀的盟友。 在汉桓帝刘志与五候结盟时,还发生了一个令人意外,且十分戏剧化的故事。刘志为了避免五候背叛自己,竟然想出了歃血结盟的办法。刘志咬破单超的手臂,与单超、具瑗等五人歃血为盟,诛灭梁冀。 刘志居然屈尊与宦官歃血为盟,足见当时的宦官势力已庞大到何等地步;宦官居然当仁不让地与皇帝歃血结盟,足见他们已经跋扈到何等地步。至少在结盟的那一刻,五侯全然忘了自己本是皇帝的奴才,而理所应当地以盟友自居。 |
(6) 果然,在政治投机取得成功后,五候便开始疯狂地挥霍权力,为所欲为。五候的亲族党羽更是狗仗人势,欺男霸女,无恶不作。徐璜的侄子徐宣看上了已故汝南太守李暠的女儿,因求亲不成,竟大耍流氓,派人将李暠女儿抢到家中,用箭射死(遂将吏卒至暠家,载其女归,戏射杀之)。 李暠女儿作为高干子女,尚且不免被宦官党羽欺凌,死于非命,普通百姓的遭遇可想而知,宦官集团的暴行亦可想而知。 公元160年,单超去世,五候变成了四侯,但四侯变本加厉,所做的恶丝毫不逊于五候。当时民间流传着一段这样的歌谣: 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 左回天是指左悺,因为他权势熏天,有回天之术,所以称左回天; 具独坐是指具瑗,因为他上朝不与“三公”同坐,有独尊之势,所以称具独坐; 徐卧虎是指徐璜,因为他凶狠毒辣如吃人的猛虎,所以称徐卧虎; 唐两堕是指唐衡,因为他两心相堕,居心叵测,所以称唐两堕。 四侯犹如帝国的四个怪兽,在帝国的土地上肆意横行,给帝国的政治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他们贪婪地吞噬着帝国的财富,野蛮地践踏帝国的子民,翻山倒海,摇动天地,弄得举国震荡,民不聊生。 宦官集团的倒行逆施,引起了正义士人的极大愤慨。东汉的士风纯正而刚烈,士人们既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又有敢同恶鬼争高下的血性,必不能坐视宦官集团荼毒天下,一场拨乱反正的正义之战势必打响。 可是,宦官集团权势熏天,又有皇帝做靠山,如果仅凭理想和血性,士人们能够对付强大的宦官集团吗? |
第二章 名士奋起:铁血战宦官 党人的兴起 2世纪60年代开始,社会上充斥着抨击宦官的声音,其中不乏尖酸刻薄的谩骂。 虽然在此之前,社会上也不乏抨击宦官的声音,但从未像此时这般猛烈,宦官们简直被骂得喘不过气来。 何人敢抨击权势熏天的宦官们? 自然是那些对宦官们恨之入骨的正义士人。 但值得一提的是,士人们抨击宦官们,竟与宦官们当时的靠山汉桓帝刘志有关。 如果刘志没有做这个决定,士人们可能不会如此猛烈地抨击宦官集团。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决定? 话说,刘志原为帝国蠡吾侯,本无资格做皇帝。 他十五岁那年,汉质帝刘缵驾崩。 刘缵是个倒霉孩子,他是外戚梁冀所立的傀儡皇帝。九岁那年,刘缵因看不惯梁冀的飞扬跋扈,忍不住说了句“梁冀是跋扈将军”,便被梁冀毒死。 刘缵遇害后无子嗣继承皇位,梁冀只好从宗室子弟从挑选皇位接班人,就这样,刘志幸运地被立为新天子。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志登基后,他在蠡吾侯国的那些亲朋故交,自然也跟着沾光,其中也包括他的老师周福。 周福,甘陵人,帝国知名学者,一代大儒,门下弟子众多。 根据这份简历,我们不难想象,刘志给周老师安排工作时,费了一番苦心。 知识分子脾气都不小,且往往自视颇高,尤其是周福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名士,如果给他安排一个低级岗位,他肯定不乐意,认为这是在羞辱他。 可如果给他安排一个高级岗位,又难免不服众,毕竟他之前没有任何从政经历。 刘志想了半天,决定任命周福为尚书。 帝国的尚书,并不像明清时代那般位高权重,而是一个俸禄六百石的中下级岗位。不过,由于尚书负责处理机要文件,所以位轻权重,往往由天子亲信担任。 这个职位,无疑再适合“资历浅但与刘志关系亲密”的周福不过。 可帝国的百姓们并不买账。 他们说:“周仲进(周福的字)虽然有些学问,但德行一般,根本配不上尚书之位。大丈夫要凭实力上位,靠天子的关系当尚书,这好吗?这不好。” 他们又说:“还是房伯武值得尊敬。” |
(2) 房伯武姓房名植,字伯武,人们之所以把他和周福相提并论,是因为他和周福是同郡老乡,两人都是清河郡人。 房植也是一代大儒,官至河南尹、司空,官位远在周福之上。 但百姓们之所以更看重房植,不是因为他的官职比周福高,而是他没有一个可以倚仗的皇帝学生,完全是靠真才实学上位。 房植做官时,以行止有礼、遵纪守法著称。 于是,人们编出了这样一段歌谣称赞房植、讽刺周福: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 意思是说,房植品行端正,是天下人的规矩,而周福不过是个关系户。 听到这段歌谣,周福气愤不已。 他认为这是对他人格的贬低,所以他决定反击,捍卫自己的名誉。 房植拥有大批百姓支持,其实,周福也拥有,他的弟子们,他的亲朋故交们,还有他的许多同乡,都是他的忠实粉丝。 他们都指望着沾周福的光,岂能忍受房植的粉丝诋毁他们的师父、亲朋故交和同乡? 愤怒之下,他们产生了一定的攻击性,开始组团抨击房植。 他们说:“周仲进能教出今这样的高徒,房伯武教出了谁?可见房伯武根本不行。” 房植的粉丝马上回怼:“周仲进那是运气好,吹破了天,他也不过是个关系户!” 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骂战。 这场骂战,直接导致房植和周福的家乡分裂——甘陵分为南北两半,一半支持房植,一半支持周福。 这是刘志提拔周福时所始料未及的。 可这与士人们组团抨击宦官集团有何关系? 这便不得不提刘志另一个始料未及之处。 这场无聊的骂战,竟对那些三句不离圣贤之道的士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形式被士人们完全继承过来。 他们也效仿房植和周福的粉丝组团抨击,只不过,抨击的对象不是房植或周福,而是权势熏天作恶多端的宦官集团。 有团队,就必然有团队领袖。 |
(3) 最先被士人们捧上领导地位的是岑晊和范滂。 岑晊,字公孝,南阳郡人,南阳太守成瑨的功曹(相当于地级市人事局局长) 范滂,字孟博,汝南郡人,汝南太守宗资的功曹。 岑晊和范滂不仅官职相同,他们还有三个共同特点: 一是品行端正,能力不凡,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是深得太守的信任,其所负责的政务,已经远远超出自身职掌,几乎相当于郡内第二太守。 三是他们在工作上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把一郡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所以,帝国的百姓们常常将岑晊和范滂并论,在称赞岑晊和范滂的同时,也不忘议论两人的领导成瑨和宗资。 他们说:“有了岑晊和范滂,这两位太守,官做得可真快活啊!” 于是,他们编出了两句歌谣传唱: 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 意思是说:汝南的太守其实是范滂,宗资不过是个签文件的;南阳的太守其实是岑晊,成瑨每天的工作就是坐着吟啸。 这两句歌谣因为内容有趣、朗朗上口,迅速在帝国传扬开来。 就这样,岑晊和范滂声名鹊起,成了士人们崇拜的对象、精神领袖。 然而,岑晊和范滂毕竟地位不高,关键不是士人群体中的宿旧,他们不过是凭借歌谣一炮而红,更像是两位网红士人。 所以,他们当然不可能长久地成为士人们的领袖,一旦有德高望重的名士加入团体,就得退位让贤。 当然,他们本来也没把自己当领袖看待,一切都是同仁的抬举。 两句歌谣在民间流行起来后,又迅速传入帝国最高学府——太学,并风靡太学生。 太学生们将这两句歌谣当成流行歌曲吟诵,渐渐受其熏陶,于是有样学样,开始效仿百姓们品评人物,在太学掀起了一股品评人物的风潮。 太学生们常与朝臣交往,对朝廷人事非常熟稔,于是朝臣们成为他们品评的对象。 |
(4) 有三位朝臣,最受太学生们称道。他们分别是: 李膺,字元礼,颍川郡人,官至司隶校尉; 陈蕃,字仲举,汝南郡人,官至太尉; 王畅,字叔茂,山阳郡人,官至司空。 这三人不仅是高官,也都是帝国德高望重的名士,都被太学生们视为精神领袖。 太学生就是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他们不仅才学过人,而且具有极强的社会舆论影响力,李膺、陈蕃和王畅在他们的宣扬下,名气越来越大,崇拜者越来越多,已俨然成为帝国全体士人的精神领袖。 士人们也编出了三句歌谣传唱: 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 士人们如此卖力地宣传三位领袖,三位领袖自然也应有所表示。 对于那些德才出众的士人,李膺、陈蕃和王畅也从不吝啬赞美之词,并屈尊热情真诚地与之结交。 太学生中便有两人成为三位领袖的挚友。 一位名叫郭泰,一位名叫贾彪,两人也是帝国三万太学生的领袖。 在李膺、陈蕃、王畅、郭泰和贾彪等名士的影响下,原本较为松散的士人们越来越团结,他们不约而同地纷纷向精神领袖看齐,由此渐渐形成了具有共同政治倾向的、表现出一定凝聚力的团体。 这个团体主要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扬善,他们常常品评人物,对那些忠臣义士总是不遗余力地宣传。同时,他们之间,彼此都认为对方也属于忠臣义士,于是出现了互相褒扬的现象。 第二件事是批恶,他们常常批评朝廷过失,抨击社会乱象,抨击贪官污吏,当然,更重要的是,抨击宦官集团。 这两件事合起来被称为“党议”。 而参与党议的士人,则被称为“党人”。 党人并不是一个好名称,它的坏,在帝国大概仅次于“反贼”。 孔子说,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在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帝国,结党是一件坏事,相当于搞山头主义、团团伙伙,意味着谋私,所以有结党营私之说。 那么,为何要称这些士人们为党人呢? 当然不是士人们自称党人,而是宦官集团给士人们扣党人的帽子。 宦官集团之所以这样做,自然是因为士人们组团抨击他们。 这也可见,单纯的舆论抨击,并不能动摇宦官集团的根基,士人们可以抨击宦官集团祸国殃民,宦官集团也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污蔑士人们是反贼。 所以,若想扳倒宦官集团,必须采取两手抓的战术,一方面进行舆论批评,使士人群体占据道德优势;另一方面,就必须让宦官们尝尝正义的铁拳。 |
抗旨 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剧情,某大臣胆大包天,违抗皇帝的圣旨,皇帝龙颜大怒,下令将大臣处死。 那么,在历史上,圣旨真的不可违抗吗? 如果你这样问东汉的士大夫,他们会告诉你:圣旨,其实是可以违抗的。 延熹九年(166年),南阳太守成瑨公然逮捕了一名特殊的犯人。 此人名叫张汎,是南阳宛县一位有名的富商,与刘志的某位妃子沾亲带故。所以,成瑨逮捕的,算是一位皇亲国戚。 此事后来震惊朝野,让刘志勃然大怒。 但刘志勃然大怒,不是因为张汎是自己的亲戚。 张汎因后宫有人,所以和宦官们走得很近。由于家境富裕,张汎没少给宦官们送礼,所以宦官们也把他当自己人看待。倚仗着宦官集团的权势,张汎在当地横行霸道,作恶多端,是典型的土豪劣绅。 张汎鱼肉乡里,引起了南阳功曹岑晊的极大愤慨。岑晊何许人也?嫉恶如仇的名士,不畏强暴,专治土豪劣绅。 可是,张汎不是一般的土豪劣绅,他朝中有人,岑晊区区一个功曹,敢惩治他吗? 评价东汉的士人,千万不能“以今度古”。 他们根本不懂,或不屑于圆滑,宁折不弯。他们虽是文人,却也是李云龙式的人物,认准了,就坚持到底,从来不计较后果。 张汎甫一被捕,岑晊就劝说成瑨为民除害,依律处死张汎。 你朝中有人又怎样?我执法如山! 但令人遗憾的是,成瑨还没来得及行刑,朝廷就颁布了大赦令。 这意味着,嫉恶如仇的成瑨和岑晊,只能将恶贯满盈的张汎释放,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个恶霸得意洋洋大摇大摆地逍遥法外。 我相信,任何有正义感的人,都不愿看到这一幕。 但是,不愿看到又能如何?皇帝已经下旨放人。 那便只能将张汎释放。 没想到岑晊一拍书案:不放! 成瑨也愤愤不平:早就看张汎那厮不顺眼了,像这等恶人,如果一道圣旨就能逍遥法外,这世间还有天理吗!不放!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就把张汎处死了。 张汎死不瞑目,他万万没想到,连皇帝也没能保住自己。 按说,处死张汎后,成瑨应该上书请罪。无论他的初衷多么光明正大,但毕竟违抗了圣旨,帝制时代抗旨可不是小事。 但是,成瑨居然没有。 处死张汎后,成瑨又下令将张汎的宗族、党羽两百多人全部逮捕。 成瑨到底想干什么? |
(2) 你或许已经想到,但却不敢肯定,成瑨的目的只有一个字——杀! 除恶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成瑨紧接着便将这两百多人全部处死。 抗旨处死张汎,性质就已经比较严重;又接着处死张汎宗党两百多人,又该当何罪? 将张汎党羽斩草除根后,成瑨又该如何善后呢?如果上奏朝廷,傻子也知道是何后果;但如果隐瞒不报,这或许是一个办法。当时通讯条件落后,张汎的宗党又被诛杀殆尽,至少能隐瞒一段时间。等到风头一过,将来即使被发现,也有可能被从轻处置。 但成瑨选择了如实上报(后乃奏闻)。 刘志大惊!不过,他却居然没有大怒。 宦官们却怒不可遏,气急败坏,成瑨明知张汎是他们的人,还抗旨将他处死,这是摆明了杀鸡儆猴,向宦官集团示威。 宦官集团决定伺机报复。 恰在此时,帝国的太原郡,也发生了一件抗旨事件。 太原太守刘瓆也是个嫉恶如仇的官员,可在他的辖区,偏偏有个不知死活的宦官赵津。 赵津有多么不知死活呢? 刘瓆上任后,他还肆意勒索,欺男霸女,弄得当地百姓怨声载道,骂他为“一县巨患”。 刘瓆岂能容忍?于是下令将赵津逮捕入狱,准备处死。 可事不凑巧,赵津入狱没多久,朝廷就颁布大赦令。 刘瓆面临着与成瑨同样的处境,要么遵旨释放赵津,让恶人逍遥法外;要么抗旨诛杀赵津,为百姓讨还公道,但这样做很可能让自己惹上麻烦。 但刘瓆果断地选择了抗旨杀贼。 赵津岂止是宦官党羽,本身就是宦官。如果说成瑨杀张汎是杀鸡儆猴,那么刘瓆杀赵津就是摆明车马与宦官集团作对。 宦官集团岂能容忍? 那么,宦官们又该如何报复成瑨和刘瓆呢? |
(3) 拿抗旨的事情大做文章?然而,花天酒地的刘志,似乎对这两起抗旨事件并不太在意。至少,他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愤怒。 其实,岂止是刘志不太在意,当时所有正义士人,都不认为成瑨和刘瓆的做法有罪,有的甚至还在私下表示认可,就差没公开给两人点赞了。 所以,利用抗旨之事报复成瑨和刘瓆,居然不是一个好主意。 不过,宦官们很快就想到了一个更奸险、恶毒的主意。 成瑨虽然诛杀张汎宗党两百余人,但并没有对张汎的亲人赶尽杀绝,至少张汎的妻子没被处死。 得知这一切,中常侍侯览露出了阴鸷的笑容。 中常侍是宦官中的高官,秩比二千石,给事左右,职掌顾问应对、传达诏令,类似于皇帝的参谋长。 刘志诛杀外戚梁冀,侯览因协助有功,被刘志封为高乡侯,成为桓帝朝气焰熏天的权阉,但同时,也是臭名昭著的权阉。 侯览掌权后,无恶不作,贪污受贿、草菅人命对他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作为一个太监,他甚至还掠夺良家妇女。连女人都敢抢,财物就更不在话下。 不过,在抢夺财物这方面,侯览与一般强盗不同。 但这不是他比强盗有底线,而是更贪婪、更大胆。侯览不仅抢夺民间财物,连官府的也抢,据统计,他一共抢夺民田一百一十八顷,宅第三百八十一所,模仿宫殿兴建府第十六处。 这样一个恶贯满盈的人,当他露出阴鸷的笑容时,会发生什么? 当年八月,刘志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奏疏,上奏者不是某位官员,而是南阳宛县的一个妇人。该妇人给皇帝上奏,也不是歌颂皇帝,或揭露民间疾苦,而是弹劾一位地方官,并替一位商人喊冤。 被弹劾的地方官是成瑨,被伸冤的商人是张汎,而给刘志上书的妇人,正是张汎的妻子。 成瑨何许人也?嫉恶如仇,敢作敢为,手段之刚猛,堪比酷吏。张汎之妻区区一个妇人,又生活在成瑨的辖区,怎敢颠倒黑白替张汎伸冤? 原来,张汎之妻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的背后还有“高人”的支持与指点。 |
(4) 这位“高人”正是侯览。 张汎之妻上书后,正当刘志半信半疑之际,侯览马上里应外合,展开舆论攻势,污蔑成瑨草芥人命,顺带着连诛杀宦官的刘瓆也一并诬告。 三人成虎,何况诬告成瑨和刘瓆的宦官岂止三人!更何况刘志历来相信宦官。再加上宫外还有张汎之妻上书伸冤,刘志岂能不被蒙蔽? 刘志勃然大怒!但刘志勃然大怒的原因,却不仅因为相信成瑨和刘瓆草菅人命,还因为成瑨和刘瓆抗旨杀人。 本来,成瑨和刘瓆抗旨杀人,并不会让刘志如此动怒, 事实上,刘志最初的反应也确实不大。但那不过因为两人上报案情时,称被诛杀的都是十恶不赦之人。而今宦官集团和张汎之妻却一口咬定,成瑨和刘瓆滥杀无辜。 同样都是抗旨杀人,但两者的性质完全不一样。 如果杀的都是罪人,就是嫉恶如仇,做了一件不符合政策的好事;但如果杀的是良民,就是大逆不道,罪恶滔天,足以让成瑨和刘瓆人头落地。 于是,刘志马上下令征召成瑨和刘瓆入朝,囚禁监狱。紧接着,有关部门上奏刘志,称成瑨和刘瓆罪大恶极,理应弃市。 所谓弃市,是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扔在大街示众,这是一种既残忍,又具有羞辱性的酷刑。有关部门的审判结果,引起了朝中正臣极大的不满,他们决定上奏刘志,搭救成瑨和刘瓆。 然而,大臣们还未出手,帝国又发生了两起重大事件(在宦官集团看来,这两件事性质比抗旨杀人更恶劣),让正在怒头上的刘志更加龙颜大怒。 |
一波又起 侯览又惊又怒,暴跳如雷! 他想过张俭会把自己当做除之而后快的政敌,但他万万没想到,张俭会利用这种不体面的手段打压自己。 张俭何人?与成瑨和刘瓆一样,也是帝国声名远扬的名士,所谓的正能量意见领袖。张俭出身于官宦家庭,父亲张成做过厅局级官员(江夏太守),但张俭丝毫没有沾上官僚子弟的纨绔习性,他生性正直,嫉恶如仇。 由于家境优越,品学兼优,张俭年轻时,被乡里推举为茂才,并被安排到州里任职。不过,张俭却不屑一顾,以患病为由,拒绝上任。但张俭拒绝上任,却不是嫌工作待遇不好,也不是无心做官,而是瞧不上“州领导”刺史。 张俭认为当地刺史德不配位,因此以在他手下任职为耻。年轻气盛的张俭还暗暗发誓,自己的“意中领导”应该是个盖世英雄,是个德才兼备的正人君子,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领导,就绝不入仕为官。 可是,张俭所处的时代,已经是帝国的中晚期,吏治已经开始腐败,这样的领导和金龟婿一样稀有,难遇也难求。所以,张俭一直也没有机会入仕,都已经熬到做爷爷的年龄,还是一个“无业游民”。 直到四十一岁那年(165年),张俭才遇到他的意中领导——本地父母官的翟市长(山阳郡太守翟超)。翟超就任山阳太守时,听闻张俭贤能,于是任命他为山阳东部督邮。张俭也久闻翟超是个好官,欣然任职。 翟超提拔张俭的原因并不简单。 |
(2) 当时,山阳东部的防东县治安一塌糊涂,因为防东是侯览的家乡,侯览的亲朋故交仗着这位大宦官的权势,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翟超素知张俭嫉恶如仇,敢作敢为,所以希望张俭狠狠地整治一下防东的治安。 张俭果然不负翟超所望。他甫一上任,就直接拿侯览的家族开刀,上书弹劾侯家人胡作非为,并连同侯览本人也一块弹劾。 张俭从来不做柿子捡软的捏的事。他认为,擒贼先擒王,只要扳倒恶贯满盈的侯览家族,防东的其他恶霸自然敛迹。 只可惜,张俭的心愿并没有实现。 值得讽刺的是,张俭弹劾侯览的奏疏,居然落到了侯览手中。侯览看到张俭弹劾自己的奏疏后,立马把它当垃圾扔掉了。 奏疏石沉大海,张俭马上意识到,是侯览在背后捣鬼。 张俭一阵苦笑。苦笑之后,便是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侯览狗贼,你以为拦截我的奏疏,我就奈何不了你了吗? 还真奈何不了!侯览心想:没有皇帝的许可,你能把我怎样? 但他没想到张俭竟如此“胆大包天”!张俭一怒之下,竟在没有得到皇帝或朝廷任何指示的情况下,下令拆毁侯览家的宅子,以及侯览母亲的坟墓,还将其家产全部没收。 侯览固然罪恶滔天,但侯览的母亲何罪之有?张俭作为一个名士,却拆毁侯览母亲的坟墓,这是不是有失身份?这是不是牵连无辜? 张俭坚持认为不是。在张俭看来,这非但没有有失身份,不是牵连无辜,恰恰相反,这是嫉恶如仇、除恶务尽的表现。因为侯览的老母亲是典型的“坏人变老了”,她在世时,也是劣迹累累,为了给自己修坟墓,甚至随意拆毁他人房屋。也正因如此,张俭才特意下令拆毁侯览母亲的坟墓。 对侯览家族进行沉重打击后,张俭又向刘志上了一道奏疏。张俭很清楚,这道奏疏也可能被侯览拦截,但让他看到也无妨,让他明白什么叫现世报。 一想到侯览看到奏疏后,那副气急败坏,捻着兰花指发疯的样子,张俭就感到痛快。 这道奏疏果然又被侯览拦截。侯览有没有气得捻着兰花指发疯,不得而知,但侯览从此记恨上了张俭,发誓报复。 不过,让侯览感到头痛的是,张俭为人正派,而且是个官场新手,还没有落下把柄。关键还在于,张俭名气太大,不容易对付。但这口怨气又实在咽不下,于是,侯览决定先收拾他的上司山阳太守翟超。 |
(3) 在侯览看来,翟超也是“有罪”的,张俭只是一个督邮,如果毁坟抄家的决定没有得到翟超的同意,他也不可能执行下去。而且,侯览眼中的张俭是个罪人,而他是翟超举荐,那么作为举荐者的翟超,自然要承担举荐不当的责任。 正当侯览准备在刘志面前诬陷翟超时,一群宦官惊怒交加地涌过来,歇斯底里地用尖细的声音道:“不得了啦!徐宣被杀啦!” 侯览真受不了这样的声音,尽管他也是宦官。但宦官们传达的消息,使他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徐宣是中常侍徐璜的侄儿,而徐璜是侯览共同诛灭外戚梁冀的“战友”,所以徐宣与宦官集团的关系非常亲密。凭借宦官集团的势力,尽管徐宣道德败坏,是个典型的流氓地痞,但还是当上了下邳县的父母官(下邳令)。 徐宣上任后,整日里胡作非为,不仅百姓怨声载道,连他的上级也怨声载道,因为徐宣的所作所为,严重影响了当地干部团队的形象。 东海国相黄浮早就对徐宣忍无可忍。 可徐宣居然将黄浮的愤怒当空气,非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就在黄浮决心严惩他时,他竟然还顶风而上,做了一件禽兽不如的事。因求婚不成,徐宣气急败坏,竟将已故汝南太守李暠的女儿活活射死。 徐宣的暴行,简直令人发指! 黄浮闻知,愤怒得挥拳切齿,当即下令逮捕徐宣及其家属。徐宣及其家人甫一被押到官府,盛怒之下的黄浮马上下令行刑,无论男女老幼,一律严刑拷打,直到其承认罪行,或站出来举报徐宣为止。 黄浮的愤怒让他的下级感到恐惧。但下级恐惧,却不是被黄浮愤怒的表情吓到,而是担心黄浮把事情闹大,得罪宦官集团。 所以,当黄浮下令用刑时,下级救火似的拉住他,说:“您冷静点儿!” 黄浮猛地一拍书案,怒吼道:“你叫我如何冷静!徐宣干的是人事吗!” 下级被吓得一愣,柔声道:“徐宣确实不是个东西,可谁叫这家伙朝中有人。这家伙固然死不足惜,可您也得为自己想想,杀了他,难道就不怕得罪宦官吗?” |
(4) 黄浮说:“我还真不怕!” 下级不提宦官还好,一提到宦官,黄浮就更愤怒。这群不男不女的东西,在朝廷上肆意妄为,真以为大汉朝没有王法啦? 黄浮越想越生气,看到下级们那副胆小怕事的样子,就更生气。这时,一个小吏蹑手蹑脚地走上前,黄浮知道他也想劝自己网开一面。黄浮觉得恶心,没好气道:“都别劝了,我意已决!” 下级们心里一颤,一齐仰着脖子,说:“求您再考虑一下!” 黄浮忍不住想骂人,道:“徐宣是国家的蟊贼,他今天非死不可!今天杀了他,明天就算让我抵命,我也心甘情愿!” 说罢,黄浮雷厉风行,立刻审理徐宣案,宣判徐宣弃市,立即执行。 有恃无恐的徐宣还幻想自己能在宦官们的庇护下,全须全尾大摇大摆地从牢狱里走出来,就被黄浮的人押解大街上,砍了脑袋。 得知黄浮处死徐宣的情况,侯览气得连兰花指也捻不好了。他扯开嗓子尖叫道:“黄浮这是挑战我们的权威!黄浮这是想把我们一个个都赶尽杀绝!黄浮就是个屠夫,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那声音比之前宦官们的更让人受不了。 于是,侯览召集众宦官,在刘志面前又哭又闹,非说黄浮滥杀无辜。 刘志有点烦,说:“你们怎么就这么确定黄浮是滥杀无辜?” 宦官们于是把死刑犯徐宣夸得像朵白莲花,又说:“天下人谁不知道,徐宣是中常侍徐璜的侄儿,徐璜是陛下亲信的人,他黄浮居然敢冤杀徐宣,他这是什么意思?” 刘志心想,他还能是什么意思?但又做出一副胸怀宽广的样子,说:“这也只是你们的一面之词,万一徐宣真的犯了死罪,黄浮就是秉公执法了。” 宦官们又开始哇哇大哭,还摆出一副替刘志委屈的样子,说:“就算徐宣有罪,他黄浮不上奏朝廷就杀人,心里还有陛下吗?再说,徐宣这孩子肯定是无辜的,他一向对陛下忠心耿耿。” 宦官们如此一说,刘志马上想到抗旨不遵的成瑨和刘瓆,顿时火冒三丈。 |
(5) 侯览心中窃喜,却一把扑倒在刘志面前,捻着兰花指哭道:“这群士人,简直目无陛下。有件事,奴才一直不敢向陛下说,今天也不得不说了。山阳太守翟超,居然把奴才老娘的坟毁了,还抄了奴才的老家,他不知道奴才是陛下的人吗!” 刘志一愣,说:“怎么没人和朕说过此事?” 侯览哇呀一声,哭得像个老女人,说:“这翟超果然目无陛下啊!这么大的事,居然都不向陛下奏报。”心里却暗暗庆幸,没想到把张俭的奏疏拦截,还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刘志勃然大怒,道:“朕一向对那群士大夫文官很宽容,你们说是不是?” 宦官们忙复读机似的说:“是是是。” 刘志乘机吼道:“可他们呢,把朕的宽容当软弱,处处和朕对着干!还没事找茬,对朕的身边人痛下毒手。他们这样做,不就是想邀名吗?不就是想证明自己清高耿直,不怕皇帝吗?很好,朕叫你们沽名钓誉!” 于是,刘志一怒之下,便判处翟超和黄浮髡刑,发配左校营劳改。 髡刑并不是酷刑,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酷刑更让士大夫难以接受。因为髡刑是剃掉犯人的胡须和头发,而中国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被剃掉须发是一种耻辱,比网红被强行卸妆还要耻辱百倍。 被剃掉须发后的翟超和黄浮,还要光着脑袋做劳役。想到这里,刘志就感到畅快,你们不是喜欢沽名钓誉吗?朕就让你们没脸见人! 刘志听信宦官们的谗言,迫害和羞辱正直官员,在朝堂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引起了天下士人的不满。 翟超和黄浮不畏强暴,打击祸国殃民的宦官党羽,非但没有受到皇帝褒奖,反而被处以髡刑羞辱,这世上还有天理吗? 士人的愤怒情绪如山洪般倾泻到朝堂之上,给在朝为官的正能量士人领袖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怎能眼见忠良陷害却事不关己见死不救?如果明哲保身,如何对得起古圣先贤?又如何面对天下士人? |
真君子与伪君子 太尉陈蕃终于坐不住,决定上书刘志,搭救成瑨、刘瓆、翟超和黄浮四人。 但陈蕃坐不住,却不仅是感受到舆论压力,担心明哲保身无颜见天下士人,还因他本身就是个嫉恶如仇、胸怀天下的正人君子。即使没有舆论压力,陈蕃也会出于道义,上书搭救成瑨等四君子。 作为帝国的士人领袖,陈蕃可不是浪得虚名。陈蕃从小读书勤奋,志存高远,慨然有治国平天下之志向。 十五岁那年,陈蕃父亲的朋友薛勤来看望他。然而,刚走到陈蕃房间外,薛勤心里就有些不太舒服,因为陈蕃的房间外脏兮兮的。走进去一看,薛勤就更不舒服,因为陈蕃的房间里也不太干净。 俗话说,打扫干净屋子迎接客人,“薛叔叔”好心好意来看望,陈蕃却连屋子都懒得打扫,殊非待客之道,也难怪薛勤心里不太舒服。 薛勤来之前,陈蕃没有打扫屋子;见到薛勤后,陈蕃总该打扫吧?即使不打扫,也应该说几句客套话,比如“不好意思,房间太乱了”、“薛叔叔,不知道您要来”。可是,陈蕃却一番泰然自若的样子,压根没把它当回事。 这就让薛勤忍不住想批评陈蕃,他委婉地说:“小陈啊,你为什么不打扫一下房子迎接客人呢?” 换作他人,听到这话一定很尴尬。没想到陈蕃毫无愧容,慨然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薛勤闻言大惊,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有人说,薛勤其实说了一句话,还说得陈蕃哑口无言。 这句话就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俗语可谓妇孺皆知,很多人都把它奉为圭臬,认为若想成就大事,就必须先从小事做起。 于是,很多人喜欢拿小事大做文章,上纲上线,比如“你连饭都做不好,将来还能做什么”、“你连衣服都洗不干净,将来还能做什么”,这种“你连××小事都做不好,还能做得好××”的逻辑随处可见。 其实,如果抬一下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是存在问题的。 |
(2) 扫屋子与扫天下有关系吗?能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就能治好天下?或者说,能治好天下的人,就能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不相信,不会干农活,喜欢四处游荡的刘邦,喜欢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但这影响他成为汉王朝的开创者吗? 我不也相信,长得人高马大,却连自己都养不活的韩信,喜欢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但这影响他成为千古战神吗? 当然,这不是说人们不应该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新时代公民的基本要求,而是反对将一些与成就大事八竿子打不着的小事说得那么重要。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应该被抽象地继承:若想成就大事,应该从基础的小事做起,比如想做一位优秀的老师,首先得先学会读书识字;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首先得掌握运球这样的基本功。而不应该变态地发扬:若想成就大事,就必须做好每一件小事,比如强迫一个想做篮球运动员的人学会绣花。 由此延伸,一个人没必要苛求面面俱到,做好每一件事,因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顾此,就难免失彼。 如果爱因斯坦成长时,他妈妈看到隔壁迈克叔叔的孩子学乒乓球,就强迫他去学乒乓球;看到隔壁杰克叔叔的孩子学舞蹈,就强迫他去学舞蹈。给爱因斯坦报各种各样的训练班,想必爱因斯坦纵然聪明过人,也不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所以,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理想与事业中。 一个人,一辈子能掌握三两项特长,就已足矣。 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两件事,就已经非常了不起。 这个道理,陈蕃的“薛叔叔”想必也非常明白,至少他不认为陈蕃“连打扫房间这点小事都没做好,却胸怀治国平天下的志向”是好高骛远,更没有说过所谓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恰恰相反,据《后汉书·陈王列传》记载,“(薛)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但陈蕃岂止志向远大!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