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中国思想史探讨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中国思想史探讨[第2页]

作者:ty_yitiao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裴頠wei(公元267——300年)对出生低下的庶族是抱有同情心的。

    “穷贱候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蹉称詠,为之延誉”

    他公开提出“崇有论”,而反对”贵无论”

    “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这就是说无不能生有,有是自生的,有之所以自生,是由于”有”的本体是”有”。

    魏晋之际,有杨泉(商丘人)就说过,“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

    裴頠说:

    心不是事,“制事必有心”

    匠不是器,“制器必须于匠”

    制造事物必须要有工匠,不能因为”制事也非事”,”谓匠非有也”即不能用制造事物的工匠本身不是事物为理由,把工匠说成”非有”,说成不是物质实体的人。

    所以他的结论是,“济有者,皆有也”,——只有物质性的东西才能产生出物质性的东西来,而绝不是有什么精神的东西——虚无,而产生出物质性的东西来。

    他看到,“理既有之众,非无为之能循”

    ——让民众服从统治,听从指挥,接受教化,绝对不是无所能够达到的。

    “人知厥务,各守其所,下无越分之臣,然后治道可隆,颂声能举”

    四,《列子,杨朱篇》

    是魏晋南北朝当时伪托杨朱的一篇文章 认为人生应尽情享受快乐,因为人的寿命有限,而享受的机会不多,所以应该 “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为美厚,为声色” 它说: “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说无论是圣王好,暴君也好,结果都是腐骨,没什么两样。 “ 有名则尊荣,无名则卑辱;尊荣则逸乐,卑辱则忧苦” “从性而游”,“从心底而动” 至于“利”,只要有"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足供自己的享乐就行了。@L13601878484

    裴頠wei(公元267——300年)对出生低下的庶族是抱有同情心的。

    “穷贱候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蹉称詠,为之延誉”

    他公开提出“崇有论”,而反对”贵无论”

    “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这就是说无不能生有,有是自生的,有之所以自生,是由于”有”的本体是”有”。

    魏晋之际,有杨泉(商丘人)就说过,“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



    裴頠说:

    心不是事,“制事必有心”

    匠不是器,“制器必须于匠”

    制造事物必须要有工匠,不能因为”制事也非事”,”谓匠非有也”即不能用制造事物的工匠本身不是事物为理由,把工匠说成”非有”,说成不是物质实体的人。

    所以他的结论是,“济有者,皆有也”,——只有物质性的东西才能产生出物质性的东西来,而绝不是有什么精神的东西——虚无,而产生出物质性的东西来。

    他看到,“理既有之众,非无为之能循”

    ——让民众服从统治,听从指挥,接受教化,绝对不是无所能够达到的。

    “人知厥务,各守其所,下无越分之臣,然后治道可隆,颂声能举”

    四,《列子,杨朱篇》

    是魏晋南北朝当时伪托杨朱的一篇文章 认为人生应尽情享受快乐,因为人的寿命有限,而享受的机会不多,所以应该 “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为美厚,为声色” 它说: “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说无论是圣王好,暴君也好,结果都是腐骨,没什么两样。 “ 有名则尊荣,无名则卑辱;尊荣则逸乐,卑辱则忧苦” “从性而游”,“从心底而动” 至于“利”,只要有"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足供自己的享乐就行了。

    五,鲍敬言

    东晋时代人,他是虽然和葛洪一样好老庄之言,但与葛洪不同,他没有打算去做神仙,并且还进一步批判了天命论 “天生众民而树之君”,“岂其皇天淳淳言,亦将欲之者为辞哉!”就是说,难道皇天真的有意志,淳淳告诫要这样做的吗?还是必有用心的人故意这样说的呢?

    按照鲍敬言的看法,世界上所以有君主产生,不是由老天爷树立起来,而是由于“强者凌弱”,“智者欺诈愚者”才产生了所谓的君臣之道 “隶属役御”,“争强弱而較愚智”,“彼苍天果无事也”。不是什么上天有什么意志进行支配。 “天地之物”,“二气范物”,各种物质因为运动形态不同而成为天,或成为地,都是物质。 “各咐所安”。

    指责统治者,“造无益之器,姿不已之欲”。 “獭多则鱼忧”,“鹰多则鸟乱”弄得民不聊生,这不就是由于众多的如獭,如鹰的宰割者吗? 弄得人民 “食不充口,衣不周身”,“况又加以敛赋”,“夺之不已”“重之以力役”,“劳之不休”,“严刑以坑阱” “愁劳于涂炭之中”“欲令弗乱”“其可得乎”? 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愤怒的吼声,要打倒当时“肆酷姿欲,屠割天下”的人

    六,范縝
    六,范縝   @L13601878484

    时佛法盛行,宋文帝说: “明佛法汪汪,犹为名理,并足以开奖人意,若使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至太平,夫复何事?。” 所以不论南朝和北朝,当时的帝王和世家豪族都信奉佛教。 佛教主张 “一切唯心”,“万法惟识”,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只有自心的佛性才是真实如常,不动不变的实体,是世界万有的根本,所以称为“真如”。只有破除一切执着,不要沉迷于物质世界里,不要受到世俗社会影响,要解脱一切知识,从而达到一切皆空。 宣扬死灵轮回,天堂地狱,因果报应之说,认为灵魂是不灭的。灵魂的轮回转化有因果的关系。善者,他生可以为人,可以为富贵的人,而恶者则转身为低贱穷困之人,或者转为禽兽,或者甚至打入地狱。努力去干封建统治阶级认为是善的事情,以期待取的所谓来世的幸福。

    范缜,(公元450—515年),著有《神灭论》,出身寒微,博通史。 反对佛教,锋芒特别指向佛教的轮回,因果报应之说。 神灭论是从形神合一的前提出发的, 他认为神就是形,形就是神。 人的本质是有知觉的,可是树木的本质就是没有知觉,这就说明知觉是人的属性,而不是任何事物的属性。 人的生和死是一种质变,人有精神和知觉的属性,而死人则没有,属性是不能离开质而独立存在的,故精神也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

    范缜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一定次序和规律的,每一发展阶段都有其特性。例如,树木必先荣而后枯,必先生而后死。荣可以变为枯,枯不能复为荣,生可以变为死,死不能复为生。荣木质与枯木不同,荣时不会凋零,枯时不会结实,人的生死也是这样,并不是什么灵魂离开了肉体。 事物发展变化有两种,一种是突然变化,忽然而生者必忽然而死,如狂风暴雨就是这样;另一种是逐渐的变化,动植物就是这样。

    范缜对于人的知觉问题也做了較深刻的分析: “浅则为知,深则为藘” “心病则思乖” 范缜认为圣人的精神像金子一样,能普照万物,而凡人的精神却像杂乱的金属,不能普照万物。 范缜声明,他自己作神灭论的目的,是因为佛教伤害了封建国家的政治,败坏了封建社会的风俗,他痛斥佛教害人,对于个人来说,好些人弄得没有六亲,后嗣断绝;对国家来说,则军队没有了,官额也空了,粮食也被懒惰的僧众吃光了,财富也为修修作寺院而花光,这样下去,祸害是无穷尽的



    第五章,“天人相分”与“天人相与”

    一,唐代经济的发展
    隋唐五代十国,三百八十年。世家豪族的最后灭亡。
    隋王朝统一以后,当时的世家豪族,山东有卢、李、郑等几家老牌世族,河北有“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 “一宗将近万室”,
    公元611年,山东爆发了农民大起义,邹平民王薄:“ 无向辽东浪死歌”。“得隋官吏士族子弟皆杀之”,《资治通鉴,隋紀五》。“见人称引书史皆辄杀之”。到了唐代“关东魏齐著姓”,“皆沦替”《旧唐书,李义甫传》“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唐会要,嫁娶门》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耕犁也有很大进步,有一种由十一个部件构成的犁。一种大水抽,不仅能屏蔽使用,而且能引水到高远的地方《全唐文,水轮赋》。隋王朝运河的开辟,不仅不利于农业生产,还引导水利交通的开展。“天下貨利 .,舟楫居多”“皆自通济渠入河也”《唐语林》。当时的国际路线大通,有陆地上的,有海上的,“丝绸之路”。“天下日富庶,道途隘蹄轮府西三百里,候馆同鱼鳞”《韩昌黎集,》
    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加剧,“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徒以空文总其故书”“非当时之实”。“节度使”“多有兼按察史、安抚史、支度史”,“既有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赋税”,造成地方势力的强大。佛教与道教都有很大的发展,一些僧侣占据了大量土地。公元859年,裘甫,农民起义。公元874年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
    “天补平均”,天、天意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但对于”天意”的理解各阶级是不同的。董仲舒之流的“天”是有等级的。“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起义的农民则相反,他们所谓认为的”天”,则是在打破封建的等级,具有平等的精神的。

    关于“自然之天”还是“有意志之天”的论战
    韩愈,认为天是会赏功罚祸的。天是神,故人是不能改造自然,否则会得罪天要受罚。柳宗元,把天看成是物质之天,自然之天。刘禹锡发挥了荀子以来的“天人相分”,进一步驳斥了天人感应的目的论。韩愈,把仁义道德说成是客体精神,把“五常之教”的人性也说成是“与天地并生”。韩愈的这种观点,对后来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客观唯心论一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L13601878484
    @L13601878484
    五,柳宗元、刘禹锡

    柳宗元、(公元77至819年)

    《柳河东集》:《非国语》《天说》中指出,宇宙是由馄饨的元气所构成,并没有神的主宰。他认为,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他们没有意思,不能“赏功而罚祸”,“功者自功,祸者自祸”

    “顺人顺道”,认为人类社会的规律与自然规律不同,以及政治措施应该顺应人事,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不应固执,自然规律。主张用人只问是否贤明,而不应计较贵贱亲疏。在《封建论》中,叙述了社会,从原始社会状态到封建国家的形成,要求君主为人民办事儿、柳宗元认为,后来的郡县制度比原来封建制度优胜。至于对于佛道的教义,他除了反对坐食浪费的以外,也并不完全反对。

    刘禹锡“”(公元772年至842年)

    《刘宾客集》,《天论》中反对那种认为天有意志,能作祸福的神学,独创地提出了“天人交相胜”,,论证人类社会的规律不同于自然界的规律。天是“有形者大者”,人是“动物之尤者”即是说,天有形的物质,而人则是物质当中的动物,并且是物质物当中最优秀的。然是有规律的运动者的物质,他更退了所物质表现为万事万物,他们有规律的各自运动发展者互相发生关系而“交相胜”。

    “天之能,人未必能;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天之道在生殖,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所谓强弱,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事物的发展,由弱而强,再由强而弱的过程,另一个是强的战胜强的。人类社会的规律是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表现为各种制度的产生和变化发展。这里也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人们通过劳动来利用自然规律; 一是指人们创造种种法制来维持社会秩序,而这两者都有是非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公”。也就是说,凡符合人类全体利益的,就是“是”,反之就是“非”。刘禹锡还肯定天是不能干预人事的,祸福都是由人自取,与天无关。“福或可以诈取,而祸或可以苟免”,这时候人类社会的规律受到限制,觉得自己的行动受到天的规律所支配,把自然规律理解为上帝意志的天命,天命和迷信思想从而产生,这就是天人参半。及至“法大弛”的时候,则“是非易位”,受到奖赏的都是奸佞,受到惩罚的都是正直的人,这时候天命和迷信思想就占主要地位了,这是天胜人。刘禹锡认为,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的治乱没有关系,但人却有制服自然的能力。

    第六章,,两宋理学

    一,经济发展与人民要求平等的意识

    唐朝末年的农民的大起义,把旧的世家豪族的势力,从根本上打垮了。“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韦庄,秦夫吟》。因此到了宋代,一方面是实现了在没有旧的世家豪强势力基础上的统一,同时社会经济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宋王朝初几十年,全国垦田数字有了较大的增加,手工也特别是矿冶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唐代。矿区也有186所增至271所,而是已经用煤炭来炼铁,除封建政府经营外,还有民间开办的矿冶业。造船业也超过了前代,最大的海船,可载五六百人。宋代都市一比唐代发达,如唐中叶时,全国十万户以上的都市有13处,到北宋中叶增至46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导致了科学技术的发达,火药罗盘针印刷术都是在北宋时期完成的,还出现了一大批劳动人民的科技人员。“百工、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沈括,上欧阳修参政书》,“户口番庶。田野日辟”。

    旧的世家豪族打垮了,但新起来的封建官僚、地主又大量兼并土地,到宋真宗时已经是“兼并之家,侵占众民,凌暴孤寡”《宋史,王嗣宗传》,“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贸伪,习以成俗”,至“一邑之财”,十分之五六,“入于私家”。 “鞭笞驱役,视以奴仆”,“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宋英宗时,自耕农的田地已经不到全国土地的1/6,却要负担全部赋役。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来说有所松弛,但是田赋地租和各种苛捐杂税却越来越重。使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也显得突出了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方腊起义提出:“不事神佛祖先”《鸡肋篇》。“子弟耕织,终岁劳苦,少有粟帛,而父兄 悉取而靡荡之”。因此,他们起义时“无视君臣上下”“见官吏”“皆杀之”。主张“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天下国家本同一理”《容斋逸史》

    鈡相、杨么他们在起义中,除焚烧寺观、神庙以及杀僧道,巫祝以表示对封建统治阶级神学的欺骗的反抗外,焚烧官府与豪右之家,杀儒生和官吏。指责国典为邪法,认为只有“等贵贱,均贫富”才是“天理当然”

    (《三朝北盟会编,建炎四年二月十七日条)

    @ty_yitiao 2022-09-01 16:23:07
    第六章,,两宋理学
    一,经济发展与人民要求平等的意识

    二,周敦颐与邵雍

    周敦颐,(公元1017至1073年)“濂学”学派,著有《太极图说》《通书》使用道家的宇宙生存观点,说:“无极而太极”,“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太极本无极也”。周敦颐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即五行是统一于阴阳,是从阴阳二气来的;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理”。“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非有物耳”。就是说太极不是物质性的东西,而是精神性“理”,是“无此形状,而有此道理”。“物则不通,神妙万物”,《通书,动静》是说,物质动只是动,静只是静,动中无静,静中无动,所以说物则不通。而精神是超动静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万物所以运动就是有神的推动,所以说神妙万物。“天以阳生万物,以阴生万物”,“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通书,顺化》把阴阳创化万物归于天,其创化作用为之神。

    周敦颐把“诚”立为最高境界。“寂然不动者,诚也”《通书,圣》。“诚无为”《通书,诚几德》。“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通书,诚上》,那你把“诚”说成是无为的,不动的,其实就是“无极”本体的代称。易经是以乾为天,认为万物是天所生,所以说万物资始。周敦颐把“诚”作为寂然不动的,是宇宙“无极”本体的体现,所以说天是诚之源。

    他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中正就是站在中间调和矛盾。“无欲故静”。周敦颐还提出:“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通书,顺化》认为天道也就是天理流行,万物自然顺应天理就没有矛盾了。

    邵雍(一元1011年至1077年)著有《皇极经世》,他的哲学称为先天象数学,他从道家方士那里传来一个所谓先天图说:“先天学,心法也。图皆从中起,万化万事皆生于心”,《皇极经世诸言,先天象数》心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源,“心为太极”。“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阙疑》。太极是一,太极生阴阳就是一生二,但一能升二的作用是神,所以说,“神生数”。 由于,一生二是对立性的双数,以此加一倍开展,二变为四,即二仪生四象——阴阳柔刚,这就是“数生象”;再有这对立着的像的变化才产生具体事物——器,就是“象生器”

    在邵雍看来,人心亦是先天的东西,“身生天地后,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自余何足言”《伊川击壤集,自余吟》。又说:“道不远于人,乾坤只在身,谁能天地外?别去觅乾坤”《乾坤吟》

    听天安分思想。“事无巨细,皆有天人之理”,“求之者,人也;得之与否,天也”,“强取必得,逆天理也,逆天理也,祸患必至”。“事无大小,皆有道在期间,能安分则谓之道,不能安分则谓之非道”



    三,程颢与程颐

    二程的著作有《遗书》《文集》

    程颢(公元1032年到1085年)郑颢的世界观首先表现在道与器,把道看成是世界本体,“原来只此是道”,“亦无始亦无终”。程颢把道亦称为理,认为“理”是“元来依旧”,也就是永恒不变的。

    “天者,理也”,“天人本无二”“有道有理,天一人也”。“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所以“只心便是天”,“尝喻以心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遗书,语录》

    程颢说:“圣人,仁之至也,独能体是心而已,葛尝枝离多端,而求之自外乎?”《遗书,语录》就是说圣人的仁是修养到家了,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能够掌握了解自己的心罢了,何必去自找麻烦来接触外界事物呢?“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生,之明天理”“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亡天德”《遗书,语录》。认为人心是先验的,能够知道一切,只是由于被人的欲望掩盖了,所以就将仁义礼智信这些天德忘记了。

    什么是天理天德呢?“父子君臣,天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君德即天德也”。“夫天之万物也,有长有短,有大有小,君子得其大矣,安可使小者亦大乎?天理如此,岂可逆哉”《遗书,语录》

    程颐(公元1033年到1107年)“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 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则密(密是者用之源) ””《遗书,语录》,意思是说阴阳是从道产生的,而阴阳是气是物质性的东西,是形而下的,而道是精神性的东西,是形而上的,道是本体,是产生气的根源。

    程颐和程颢一样,把道和理看成是一个东西,“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遗书,语录》。上天有这个理,圣人遵循天理行事就叫做道。理生气,即精神产生物质。

    “所谓万物一体者,皆在此理,只为从那里来”。“天下只有一个理”,“万物皆是一个天理”。“天之赋与谓之命,禀之在我谓之性,见于事业谓之理”,“理也,性也,命也,三者未尝有异””《遗书,语录》“”。“命者造化之谓”,“其造化者自是生(产生)气”

    他认为天理是与人心相通,“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遗书,语录》。“学也者,使人求于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

    “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格物之理,不若察之于身,其得尤切”,“近取诸身,百理皆具”。这就是说格物的道理,与其接触外物不如闭门修养,从自己身上去了解一些道理,则知道的更为亲切。懂得三纲五常的道理就是百理皆具,不用外求了。“灭私欲,则天理明矣”。什么是私欲呢?程颐认为,“天讨有罪””天命有德”,天惩罚有罪过的人,而给一些有德行的人以奖赏,那就是“天理自然”了,要人人服从天命,服从封建统治才是“天理明”。“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最大

    @沉钧 2022-09-04 09:35:32
    总的来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有其独特的路径和魅力,就方向而言,与西方哲学一样也是重要的探索。但缺点就是受两千多年的专制压迫,久未更新,就像一部设计巧妙但非常老旧的古董机器。
    而更遗憾的是,中国人因为在近现代普遍接受了西方传来的各种哲学思想,已经逐步对更新这台老旧机器失去了兴趣。
    -----------------------------
    你说的不错。正因为“久未更新”,所以我们要有新的见解。
    而更遗憾的是,中国人因为在近现代普遍接受了西方传来的各种哲学思想,已经逐步对更新这台老旧机器失去了兴趣。---这就是西方化的后果。我们应该力挽狂澜才对。
    四,张载(公元1020年到1077年),他的学派称为关学。主要著作有《正蒙》《西銘》《东銘》

    张载的世界观

    “虛空即气”,“太虛即气,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正蒙,太和》,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气,即物质。天空虽然是无形的,但却充满着物质性的气,气是有聚有散的,凝聚为万物则有形。散归天空,又变无形,但不论有形无形,都是物质的存在。反对有绝对的“虚无”。“气之聚散于太虛,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虛即气则无无”。《太和》。气在天空中间,有时候聚合,有时候分解.,好像冰一样,有时候凝固,有时候溶解。但冰是物质,融成水是物质,化成气还是物质,所以如果知道天空就是气,就没有什么虚无了。

    他批评佛教,指出,“无余涅槃”,他也批评了道家的长生不老的观点,“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从张载看来,物就是不灭的,但作为具体物来说,不能不有聚散变化,要想“物而不化”,也是办不到的。“气有聚散,并无生灭”。

    张载认为:“聚亦吾体,散亦吾体,至死之不亡者,可方言性也”。他把人性也看成不随人的形体生死而存亡,即认为人性可以离开身体而独立存在的。张载还把”道德性命”也说成是“不死之物”,“己身则死,此则常在”,人死了,可是性还存在,性聚又可以为人,“性者,万物之一源”《正蒙,诚明》

    辩证观点:认为气是一物二体,在统一的气中是含有两个对立面。“不有二,则无一”,“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相吸”《太和》,。“天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易说下,系辞上》

    “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之外也”,圜转之物,是指地和日月五星,机是指地动的原因,张载认为地是有形的物体,位在天的中间,月月五星附属于地的外边,随着地一同旋转。”物无独立之理. ,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异,有无相感,则不见其成,不见其成,则虽物非物。故曰屈伸相感而利生焉”《动物》,是说事物,不是孤立静止的,都有它的对立面,同异、屈伸,始终是对立面的双方,这两方面发生相互的作用,才能成为物,否则不能成为物。事情还有原因和结果,而因果亦由于同异,有无的对立面相互发生作用而产生,故没有原因和结果的,也不成为事物,因为事物都是从对立矛盾变化中成长起来的,没矛盾就没有事物的成长。

    他看到事物的矛盾,但是害怕斗争,“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太和》。认为斗争的结果必然归集于和解。

    在人性方面他认为,“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学,善反之,则天地之气存焉”《诚明》。在这里她把性分成为“气质之气”和“天地之气”。他认为气聚成了人的形体,以后才有气质之性,这是后天的,是有善有恶的;但是人在未成形之前,早已具有天地之性,这是天地之气所固有的,先天至善的东西,。“善反之”,即人如能善于反察,就可以恢复此天地之性。张载对人性的区分,后来为程朱正宗理学所利用,起了很坏的影响。

    认识论。他一方面讲:“物交而知”《大心》,“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语录》,感觉需要有物作为认识的对象,要与外物接触才能获得知识,“有耳目等有受也”,“内外之合”,“见闻之知”。但是另一方面又认为:“闻见不足以尽物”《语录》。“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他把认识来源讲成有两种。一类是耳闻目见的知识,称为“闻见小人”是很浅薄的。另一种是所谓“德性所知”,也叫做“天德良知”,这是不依赖感官所得到的先天的知识,亦是所谓“天地之性”禀赋得来的。“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也。”《西銘》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其他万物都是人类的朋友“民胞物与”,“故为政者,在乎足民”,希望“复井田”,“均平”,当然这只是空想。。“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希望民众要尽忠孝之道,来服从君亲之命

    最后张载在《西铭》中宣扬了安命思想,认为人一生都是由乾父、坤母即天地所安排,无论富贵贫贱都要安于顺受。“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4-22 19:31:19  更:2022-11-05 02:15:04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