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走进真实的水浒世界——《水浒新探》(长篇原创连载)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走进真实的水浒世界——《水浒新探》(长篇原创连载)[第2页]

作者:归棹庐主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第三十九章 早是没做公的看见
    ——刘唐送金背后的阴谋(之二)

    上回庐主讲到,从送金人人选的选择上,我们不难看出其间应该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阴谋。
    现在,庐主再来讲讲其他几个可疑的问题。
    其次,送金的时机问题。
    郓城县刚刚发生过抢劫生辰纲这样的惊天大案,而且元凶晁盖不但放火烧了晁家庄,杀了前来追捕的官兵,还反上梁山公然与朝廷作对。所以,距梁山泊只有百十里之遥的郓城县,此时应当是草木皆兵,戒备森严才是。
    那么,刘唐又是如何去郓城县找宋江的呢?
    小说写道,一天傍晚,宋江从县衙里出来,到对面茶房里去吃茶。这时,只见一个大汉,“腰里跨着一口腰刀,背着一个大包,走得汗雨通流,气急喘促,把脸别转着看那县里。”
    宋江见这个大汉的举止有些奇怪,就慌忙起身赶出茶房,跟着那个大汉走。
    连宋江都看出了刘唐行止的蹊跷,那个“谋略敢欺诸葛亮”精明过人的吴用,难道就不晓得其中的危险吗?
    果然,当宋江得知眼前的这个大汉就是刘唐的时候,就大为吃惊了。
    小说写道,宋江他们两个找了家酒楼,拣个僻静阁儿里坐下。然后,那个大汉扑翻身便拜。
    那个大汉道:“小弟便是晁保正庄上曾拜识尊颜蒙恩救了性命的赤发鬼刘唐便是。”
    宋江听了大惊,说道:“贤弟,你好大胆!早是没做公的看见!险些惹出事来!”
    所以,让刘唐在这样一个敏感时期,去县衙门口探头探脑地寻找宋江,如果不是“脑残党”自寻死路,那又是什么呢?
    可是,他吴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第三,是书信的问题。
    《大宋宣和遗事》是宋时的讲史话本,被学界公认为是《水浒传》小说的雏形,对《水浒传》小说的成书有着很大的影响。
    《大宋宣和遗事》也写到了刘唐送金这一节故事:“一日,(晁盖)思念宋押司相救恩义,密地使刘唐将带金钗一对,去酬谢宋江。”
    但是,《大宋宣和遗事》只讲了“刘唐将带金钗一对”,却没有捎带书信这一关节。
    说来也是,如果晁盖想要感谢宋江,那么,除了送金子,另外只要再让送金人带个口信,或者简单写个便条问个好什么的,就可以了,何必要写一封长信给宋江以示谢意呢?
    晁盖就不怕这封信,万一落到了他人手里,会连累了宋江和朱仝?
    因为,谁都知道连通梁山泊的贼人那就是个死罪,所以,后来阎婆惜发现了这封书信后,就是以要去官府告发这一“天字第一号官司”为理由,来要挟宋江的。
    但是,吴用偏偏就写了这样一封书信。
    小说写道,刘唐打开包裹,取出一封书信,递给宋江。宋江看罢,便拽起褶子前襟,摸出招文袋,把那封书信和一条黄金一起包好了,放在了招文袋内。
    一直等到刘唐连夜赶回梁山泊了,宋江方才长长地嘘了一口气,那颗高悬着的心,也才终于落了地:“早是没做公的看见,争些儿惹出一场大事来!”
    那么,吴用为什么要多此一举,让刘唐给宋江送这样一封极有可能会要了宋江性命的书信呢?
    刘唐送信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阴谋?
    第四,是分金的问题。
    当初,晁盖与吴用商议要感谢宋江等人的相救之恩时,只是说道:“俺们弟兄七人的性命,皆出于宋押司、朱都头两个。”
    很清楚,晁盖要感谢的只是宋江与朱仝两人,并没有提到还要感谢雷横。
    但是,吴用让刘唐带着一百两金子来感谢宋江时,却明确提出要宋江代为分金给朱仝、雷横两人。
    那么,吴用为什么要在晁盖拟定的感谢名单里,擅自再加上个雷横呢?
    各位看官知道,宋江与朱仝、雷横三个人之间,并不知道彼此为晁盖做了些什么。而且,在放晁这件事情上,雷横也压根就没帮过晁盖什么忙。照理说,吴用作为当事人,对这些情况应该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吴用之所以要在晁盖的感谢名单里,擅自再加上个雷横,其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多增加刘唐暴露的机会。
    否则,吴用这样的做法,就太不合常理了。
    金圣叹也看出了其间的问题。但是,金圣叹只是以为小说编写者写得没道理。于是,金圣叹就大笔一挥,将“雷横”的“雷”字去掉,将小说中“并朱雷二都头”一句,改为了“再去谢那朱都头”。
    可以这样说,金圣叹显然没有看穿吴用的心思,更没有体会到小说编写者在刻画人物形象,铺设故事情节上的高超水平。
    其实,正是这看似不合情理的小细节,却将吴用那复杂阴暗的心机,描写得极为传神。
    凡此四点,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这样说,这刘唐送金传书,明摆着是要害宋江。
    但问题是,那梁山为什么要害恩人宋江呢?
    第四十章 灭九族的勾当
    ——刘唐送金背后的阴谋(之三)

    上回我们讲到,刘唐给宋江送金的四个疑点,暴露出了梁山这一趟感谢之行中所隐藏着的重重杀机。
    于是,就有人解读说,晁盖给宋江送金传书,想要感谢宋江是假,欲加害宋江才是真的。
    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符合小说原著的。
    因为,从小说的描写可以看出,晁盖给宋江送金以表谢意,应该说是出于真心的。
    晁盖与宋江的关系非常好,用晁盖自己的话来说,两人是“心腹相交,结义弟兄”。
    晁盖当上了梁山泊主后,还先后两次主动领兵去解救危难之中的宋江,充分体现了晁盖对宋江的一片兄弟真情。
    晁盖的第一次领兵下山救宋江,是在小说第四十回。
    晁盖此行的目的,是去千里之外的江州,劫法场,救宋江。
    说实话,当时梁山的军事实力还不是很强大,作战的经验也很缺乏,再加上是长途奔袭,所以,晁盖此次行动的风险是极大的。如果稍有不慎,就极有可能会全军覆没。
    但是,晁盖还是毅然决然地带了梁山几乎所有的头领,化装出发,千里迢迢,奔袭江州。
    晁盖敢于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救宋江,足见晁盖对宋江的感情之深了。
    晁盖的第二次领兵下山救宋江,是在小说第四十二回。
    宋江在梁山落脚之后,就想回家搬取宋太公等家人也上梁山。可是,宋江刚到宋家村,连家门都还没有进,就遭到了郓城县两个新任都头赵能、赵得的追捕。
    当晁盖听说宋江性命有虞时,不禁勃然大怒,除了留下吴用等九个头领镇守山寨之外,当即就点起其他的三十一位头领,下山来寻救宋江。
    这阵势搞得也太大了,真有点“杀鸡用牛刀”的味道了,但从中却充分体现出了晁盖对宋江的那份关切之心。
    晁盖此番下山,不但将宋江成功地救出了险境,而且,还派人把宋太公一门老小全都安全送上了梁山,简直把个宋江感动得不要不要的了。
    可以这样说,在宋江架空晁盖之前,晁盖对宋江是真心不错的。
    于是,问题就来了。
    明明给宋江送金以表谢意,是出于晁盖的一片真心。那么,晁盖为什么又要借刘唐送金传书的机会,来加害宋江呢?
    这一从表象上来看似乎矛盾的结论,其实正深刻揭橥了派刘唐送金传书背后所隐藏着的那番险恶用心。
    上回庐主讲过了,这个派刘唐给宋江送金传书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梁山泊的二把手智多星吴用。
    派刘唐去郓城送金传书,是吴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下的一着妙棋。
    有的看官看到这里可能要说了,小说第二十回明明写得很清楚,想派人去郓城县送金感谢宋江的人是晁盖,而不是吴用,你怎么就把这笔账记到吴用的头上来了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派人去感谢宋江的提议人是晁盖,但是,这个提议的具体实施者,却是吴用。
    也就是说,派谁去郓城,什么时候去郓城,以及带什么东西去郓城,这些事情的决定者,不是晁盖,而是吴用。
    那么,吴用为什么要蓄意加害宋江呢?
    因为,吴用深知晁盖对宋江的感情,也知道宋江“担着血海也似干系”,冒死来东溪村给晁盖报信的兄弟义气。所以,吴用是很忌惮宋江的。吴用深怕有朝一日,宋江也会上梁山,从而影响了自己在梁山的前程。具体可参阅笔者《吴用的心机》一文。在此不赘。
    吴用觉得,如果有机会,他必须对宋江有所动作才行。欲除宋江而后快,当是吴用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所以,选择刘唐去郓城县给宋江送金致谢,顺便再写封书信带给宋江,对吴用来说是一着既可“进”,也可“退”的妙棋。
    所谓“进”,那就是如果刘唐万一行事败露,被官府所获,那么,那一百两金子和那封书信,便是向官府坐实宋江私通梁山泊的铁证。
    小说第二十回,宋江见了济州府防备梁山泊贼人的公文后,心里暗暗寻思道:“晁盖等众人,不想做下这般大事,犯了大罪,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伤了何观察,又损害了许多官军人马,又把黄安活捉上山。如此之罪,是灭九族的勾当。”
    可见,如果刘唐行事败露,那么,宋江也就犯了“灭九族的勾当”。等待宋江的,只能是死路一条。
    这样一来,吴用就可借官府之手,不露痕迹地轻松除掉宋江这一潜在的竞争对手。
    所谓“退”,那就是如果刘唐办事顺利,宋江收受了梁山泊的金子和书信,那么,就可以让宋江充分感受到晁盖、吴用他们的一片诚挚谢意,和那梁山泊的一份兄弟真情。
    这样一来,无论是梁山还是宋江,大家都可以皆大欢喜了。
    所以,无论是“进”还是“退”,派刘唐给宋江送金传书的任何结果,对吴用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虽然,刘唐最终顺利完成了送金传书的使命,但是,吴用的这一计谋还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直接改变了宋江了人生道路。
    当然,导致这一后果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宋江的粗心和大意。
    小说第二十一回,梁山送给宋江的金子和书信,不意被阎婆惜发现了。
    小说写道,阎婆惜打开宋江遗忘在床边栏干上的招文袋,见里面装着的一条金子和一封书信。
    阎婆惜在灯下把那封书信展开来看时,只见上面写着晁盖并许多梁山的事务。
    阎婆惜看了欣喜万分:“好呀!我只道‘吊桶落在井里’,原来也有‘井落在吊桶里’。我正要和张三两个做夫妻。单单只多你这厮,今日也撞在我手里!原来你和梁山泊强贼通同往来,送一百两金子与你。且不要慌,老娘慢慢地消遣你。”
    于是,阎婆惜就要挟宋江道:“有那梁山泊晁盖送与你的一百两金子,快把来与我,我便饶你这一场天字第一号官司,还你这招文袋里的款状。”并威胁宋江必须当即拿出一百两金子给她。
    双方争执不下,宋江怕阎婆惜会去官府告发自己与梁山泊的关系,于是,便恶向胆边生,一刀杀死了阎婆惜。然后,宋江就“取过招文袋,抽出那封书来,便就残灯下烧了。”
    宋江的命运,就此改变了!
    而宋江命运改变的关键节点,就是吴用所送的那封书信!
    对此,王望如本有句很到位的评语:“月夜冒险,刘唐视死如饴。受一辞九,宋江视金如粪。不能报押司之恩,反几丧押司之命,危哉,危哉!”
    后来,宋江在羽翼未丰的时候,之所以死活不肯上梁山,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宋江看清了刘唐送金传书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份险恶用心。
    各位看官,出差停更一周
    第四十一章 那一个行院不爱他!
    ——阎婆惜:迷失在欲望中的绿茶妹(之一)

    对阎婆惜这个人物形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恶心婆惜者,说她是个淫妇,她的所作所为非常令人不齿。赞赏婆惜者,则说她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是个敢于挑战旧伦理道德观念的进步女性。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背离了《水浒传》小说实际的。
    庐主为什么这么说呢?且看小说是如何来写这个阎婆惜的。
    从阎婆惜的生活遭遇来看,她应该是个很可怜的人,跟着父母从东京来山东投奔一个官人,可是到了山东之后却投人不着,只得流落在郓城县。
    后来,阎父不幸染病亡故,阎家无钱安葬,无奈中的阎婆只得想出了个嫁女葬夫的下下之策,央了做媒的王婆,在郓城县里满世界地找人家,嫁女儿。
    那天也是阎婆运气好,在街上碰巧遇到了宋江。
    于是,宋江问明了情况之后,不但慷慨地施舍了一口棺材,还另外给了素不相识的阎婆十两银子作为丧葬费用。
    宋江的这一善举,把个阎婆感动得就差叩头跪谢了。
    阎婆对宋江说道:“便是重生父母,再长的爷娘,做驴做马,报答押司!”
    可以这样说,人称“及时雨”的宋江之所以会这样做,完全是救人之所急。对处于困境中的阎家来说,宋江是有着大恩情的。
    所以,后来阎婆之所以要央了王婆把自己的女儿婆惜嫁给宋江做外室,除了阎婆贪图宋江的钱财之外,感恩宋江也是个重要的原因。
    而宋江娶了婆惜之后,也没有亏待她娘俩,没过半个月时间,就把婆惜打扮得满头珠翠,遍体绫罗,连那阎婆也置办了些首饰和体面衣服。
    小说读到这里,让我们感到这婆惜分明就是个流落他乡,因为生计所迫只得卖身当了人家小三的可怜之人。
    如果按照寻常的套路走下去,那么,这个故事顶多也就是个传统戏曲里常演的知恩图报,最后皆大欢喜的大团圆故事。
    可是,生活总是无限精彩的,它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你无穷的意外和惊喜。
    果然,小说编写者写到这里,笔头一拐,于是,阎婆这个报恩的老套故事转眼间就有了情节的新转换。
    首先,这个情节的新转换,是婆惜对宋江不上心了。
    起初,宋江是夜夜与婆惜作一处歇卧的,看上去很有点“欢娱嫌夜短”的味道。但是,这样的日子并不长,因为没过多久,宋江来婆惜处的次数就渐渐地变少了。
    宋江来得少了的原因,从门面上来说,是因为宋江是个好汉,只爱学使枪棒,于女色上不十分的要紧。但是,从根子里来看,却是宋江不中了婆惜的意,所以,敏感而自尊的宋江也就懒得再过来了。最多只是半月十日,才去婆惜那里走一遭。
    那么,婆惜为什么会对宋江不上心了呢?
    原因主要有这样两条:
    一是,宋江形貌不佳。
    各位看官知道,宋江是个出了名的“黑三郞”,人长得又黑又矮,用戴宗骂宋江的话来说是个“黑矮杀才”。而且,遇见婆惜的时候,宋江的年纪也不小了,已是年及三旬。
    可是,婆惜却正值十八妙龄,是个水也似的后生,长得是花容袅娜,玉质娉婷,颇有几分姿色。所以,婆惜对自己的未来是有着很高的期盼的,她并不甘心做个阎婆贪图钱财的棋子,一辈子只是委身于形貌不佳的宋江。
    二是,宋江不懂风情。
    按小说的说法,宋江是个勇烈大丈夫,“为女色的手段却不会”,所以宋江在婆惜面前,既不会装些温柔,也不擅说些风话,因此,宋江不讨婆惜的喜欢,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于是,那个人称“小张三”的张文远就粉墨登场了。
    这个张文远是宋江的同房押司,生得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平日里最爱去的地方就是三瓦两舍,凡那些品竹调丝的手段,没有一样是他不会的。而且,张文远对女人还知道轻怜重惜,善于卖俏迎奸。所以,在女人的眼里,这小张三是一身的风流俊俏,是个很讨女人喜欢的小白脸。
    而婆惜本来就是唱家出身,打小就在东京的行院人家里混,是个水性杨花的酒色娼妓。用阎婆的话说是“从小儿在东京时,只去行院人家串,那一个行院不爱他!”
    所以,当宋江带着张文远来婆惜家里吃酒时,婆惜一见了张文远,便心生欢喜,一眼就看上了他。等宋江起身去方便的时候,婆惜就故意用些言语来勾引张文远。
    善解风情的张文远什么世面没见过?见婆惜对他有意,便立马心领神会了。于是,这两个男女就一拍即合,明来暗去了。
    那么,婆惜有了奸情之后,是如何来对待宋江的呢?
    第四十二章 心爱的三郎
    ——阎婆惜:迷失在欲望中的绿茶妹(之二)

    上回庐主讲到,婆惜因不满宋江的不解风情,于是便与张方远勾搭成奸,明来暗去了。
    那么,婆惜有了奸情之后,是如何对待宋江的呢?
    小说写道,婆惜自从和张文远勾搭上了以后,两个人如胶似漆,打得火热。但是,对宋江却变得冷若冰霜,没有了半点儿的情分。
    如果宋江偶尔过来一趟,婆惜不但没有了往昔的笑脸相迎,相反的是恶语相伤,一点也不给宋江面子。
    可以这样说,此时的婆惜,她的眼里除了张三郎,还是张三郎,而那个阎家恩人兼阎家衣食父母的黑三郎,却早已不见了踪影。
    对婆惜的心思,小说里有这样一个细节,写得十分生动。
    那天宋江与刘唐在酒楼外分手之后,便乘着满街的月色,一个人慢慢地踱回住处,不意却在街上碰到了阎婆。
    阎婆好说歹说,一定要将宋江拉到自己的家里去。因为,阎婆很明白,虽然自己的女儿现在与宋江有了不小的间隙,但是,自己下半世的日子,还是要仰仗着宋江的。所以,阎婆在打骂前来搅局的唐牛儿时,会说出“你不晓得破人买卖衣饭,如杀父母妻子?”这样的话来。
    宋江再三推辞不得,只好硬着头皮走进了阎婆的家门。
    甫一进门,阎婆就朝楼上叫道:“我儿,你心爱的三郎在这里。”
    此时正独对着孤灯,百无聊赖地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的婆惜,听闻阎婆的言语,以为是她心爱的张三郎来了。于是,便慌忙从床上爬了起来,匆匆整理了一下云髻,然后,就一边在嘴里喃喃地骂着:“这短命,等得我苦也!老娘先打两个耳刮子着!”一边飞也似地跑下楼来。
    可是,当婆惜在槅子眼里看见那来者并不是她的张三郎,而是那个黑三郎时,就又翻身走上楼去,依旧躺在了床上。
    小说编写者正是通过婆惜这飞快地跑下楼,然后又转身走上楼的动作,活写出了婆惜对张三郎的思念和对黑三郎的嫌弃。
    所以,金圣叹就在这短短的一段文字里,竟然接连批了五个“丑”字,以表对婆惜的厌恶之情。
    那么,宋江听闻了婆惜的奸情之后,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宋江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主动退避,甚至一连几个月都不再去婆惜那儿。尽管阎婆多次让人来请宋江,可是宋江只是借故推辞不去。
    用宋江自己的话来说是:“又不是我父母匹配的妻室,他若无心恋我,我没来由惹气做甚么?我只不上门便了。”
    所以,婆惜不中意宋江这一情节的新转换,就既写出了婆惜对自己眼下生活的深深不甘,因为在与张文远的关系上,阎婆惜就是主动的一方;同时也写出了婆惜在宋江心目中的地位之低下,因为宋江其实并不拿她当一回事,从而也就暗示了宋江杀惜,应该是另有原因的。
    如果说老于世故的阎婆之所以要万般讨好宋江,看中的只不过是宋江口袋里的钱财,那么,年少貌美的婆惜之所以会处处冷落宋江,则是为了寻求与张文远两情相悦的肉欲之欢。
    为此,小说编写者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调侃阎婆惜,诗曰:
    “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直饶今日能知悔,何不当初莫去为?”
    其次,这个情节的新转换,是将梁山元素融入了宋江杀惜的故事之中。
    因为,如果小说照着婆惜不中意宋江这一情节写下去,那么,这小说仍旧脱离不了喜新厌旧的三角故事的老窠臼。
    于是,小说编写者在设计了婆惜不中意宋江这一情节的新转换后,又把梁山的元素嫁接到了婆惜的故事中。
    这样一嫁接,宋江杀惜的故事就变得更加的曲折,更加的生动,更加的引人入胜了。
    各位看官知道,宋江杀惜是历代水浒故事中的固有情节,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故事的内核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宋江杀惜,最早见于成书于宋元年间的《大宋宣和遗事》。
    《大宋宣和遗事》是这样写宋江杀惜的:
    晁盖去太行山梁山泺落草为寇之后,为了感谢宋江的救命之恩,就派了刘唐带着一对金钗,前来郓城县酬谢宋江。宋江把金钗交给了娼妓阎婆惜,不料却被阎婆惜探知了金钗的来历。
    有一次,宋江的父亲生病了,宋江就回家探望父亲。等宋江再回郓城县时,却撞见了阎婆惜正与吴伟两个倚偎在一起,打得火热。于是,宋江便怒发冲冠,一刀杀了阎婆惜、吴伟两人。然后,在墙上题了四句诗:“杀了阎婆惜,寰中显姓名。要捉凶身者,梁山泺上寻。”
    那么,到了元代,元人水浒戏又是如何来讲宋江杀惜故事的呢?


    第四十三章 谁耐烦睬你
    ——阎婆惜:迷失在欲望中的绿茶妹(之三)

    上回,庐主讲了《大宋宣和遗事》所写的宋江杀惜的故事,那么,元人水浒戏又是如何来写宋江杀惜故事的呢?
    在现存《同乐院燕青博鱼》等六种元人水浒戏中,都有宋江杀惜的情节,而且所叙也基本相同。
    元人李文蔚《同乐院燕青博鱼》是这样讲宋江杀惜的:
    宋江说自己“幼小郓城为司吏,因杀娼人遭迭配”。具体的经过是这样的,宋江因带酒杀了阎婆惜,一脚踢翻了蜡烛台,延烧了官房。所以,就被官军捉拿到案,脊杖六十,迭配江州牢城。
    那么,《水浒传》小说又是如何写宋江杀惜的呢?
    小说写道,宋江被阎婆硬拉到婆惜的房里后,就与婆惜两人度过了一个极为尴尬的不眠之夜。
    在婆惜房里,宋江除了与闯进来的唐牛儿说了两句话之外,自始至终都没再啃过一声,有的只是宋江低着头“只不做声”,婆惜别转着脸摆弄裙子的定格画面。
    而且,小说对宋江“只不做声”的交待,前后竟然有五次之多。而从这一次次的“只不做声”的描写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宋江的心里,正经历着怎样翻江倒海的情绪波动?可以这样说,那受辱的怒火,犹如地底下的火山,正在宋江的心里一点点地蓄积着能量,等待着喷薄而出的时机。
    转眼间就到了二更时候,月上窗台夜已深。
    婆惜连衣服也不脱,就自顾自地上了床,扭过身来朝里壁睡了。宋江长夜难耐,无奈之下只好也去婆惜的脚后睡了。
    这宋江去婆惜脚后睡了的细节,就写出了宋江与婆惜两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怎样不堪的地步。
    而且,小说更为传神的描写是,在宋江睡下去之后,那婆惜所发出的阵阵的冷笑。
    小说写道:“半个更次,听得婆惜在脚后冷笑。宋江心里气闷,如何睡得着。”
    那么,婆惜为什么会冷笑呢?
    因为,在婆惜的眼里,此时的宋江早已成了眼中钉,肉中刺,用婆惜自己的话说是“老娘自和张三过得好,谁耐烦睬你!你不上门来倒好!”
    宋江一夜无眠,好不容易捱到五更天,就起床离开了。
    俗话说得好,“心愈烦,意愈乱”。这个向来做事严谨的宋江,却偏偏在这个时候出了个大岔子,竟然将装有梁山书信的招文袋,落在了婆惜的房里。
    婆惜发现了招文袋里的秘密之后,不禁大喜过望,就想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来好好敲敲宋江的竹杠。
    婆惜道:“好啊!我只道‘吊桶落在井里’,原来也有‘井落在吊桶里’。我正要和张三两个做夫妻。单单只多你这厮,今日也撞在我手里!原来你和梁山泊强贼通同往来,送一百两金子与你。且不要慌,老娘慢慢地消遣你。”
    于是,当宋江返身回来,低声下气地恳求婆惜还了招文袋的时候,那婆惜先是矢口否认,接着又拿出了一副泼妇骂街的腔调。
    只见婆惜柳眉倒竖,两眼圆睁,对宋江说道:“老娘拿是拿了,只是不还你!你使官府的人,便拿我去做贼断。”
    一个“老娘”,就将此时婆惜的恶妇嘴脸,展现得一清二楚。
    最后,在宋江的再三哀求下,婆惜便提出了三个条件,说是如果宋江能满足这三个条件,那么,她就将招文袋还给宋江。
    婆惜的三个条件是:将原先典卖婆惜的文书还给她,并允她改嫁张文远;宋江为婆惜置办的衣服首饰、家用器具,全都归她所有;梁山送给宋江的一百两黄金,要全部给她。
    宋江答应了婆惜所提的前两个条件,但对第三个条件,宋江承诺三日后变卖了家私再凑钱给婆惜。
    但是,婆惜却不依不饶,一定要宋江当即就拿出一百两黄金来。用婆惜的话来说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否则,她就要去报官,告了宋江私通梁山这“天字第一号官司”。
    婆惜道:“明朝到公厅上,你也说不曾有金子?”并威胁宋江如果要她还招文袋,那么,就只能“在郓城县还你!”
    婆惜这番话不说尚可,如果一旦说出了“公厅”两字,那么,就把宋江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
    因为,隐瞒与梁山的关系,是宋江处事的底线。宋江在送走了刘唐之后,就曾在心里寻思道:“早是没做公的看见,争些儿惹出一场大事来!”
    现在,宋江见婆惜不但不念旧情,反而还以见官相要挟,宋江心底那座压抑已久的火山,突然间就山崩地裂般地喷发了。于是,就在与婆惜抢夺招文袋的时候,宋江只一刀就要了婆惜的命。
    小说读到这里,这惨为宋江刀下鬼的婆惜,并没有让人产生丝毫的同情,反而让人感到无比的可恨。
    因为,婆惜实在是逼人太甚,实在是做得过份了。
    那么,婆惜为什么会不听宋江的承诺,一定要逼宋江当即就拿出一百两黄金来呢?
    第四十四章 不作不死
    ——阎婆惜:迷失在欲望中的绿茶妹(之四)

    上回庐主讲到,婆惜因为逼人太甚,成了宋江的刀下鬼。那么,婆惜为什么会不听宋江的承诺,一定要逼宋江当即就拿出一百两黄金来呢?
    这,就是婆惜工于心计的精明之处了。
    首先,从当时社会的潜规则来说,婆惜压根就不相信宋江会没拿梁山所送的那一百两黄金。因为婆惜觉得,“公人见钱,如蝇子见血”,这做公人的“哪个猫儿不吃腥?”所以,宋江断然没有见钱不收的道理。
    其次,从婆惜对人情世故的了解来说,她是怕宋江事后会翻脸不认帐。因为,婆惜担心如果把书信还给了宋江,那么,三天后再问宋江讨要金子时,就很有可能会象“棺材出了,讨挽歌郎钱”那样,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婆惜就一定要宋江当面交割清楚,否则就要去见官。
    第三,从婆惜对宋江所提的条件来说,如果宋江满足了婆惜的要求,那么,婆惜既可以名正言顺地嫁给张文远,又可以狠敲宋江一大笔钱,过几天衣食无忧的舒心日子。
    所以,《水浒传》小说在写宋江杀惜故事时,融入梁山元素的这一情节新转换,就既写出了宋江杀惜的无奈,也写出了婆惜心思的缜密,更写出了婆惜得寸进尺的逼人之甚,从而也就极大地提升了小说的叙事水平,更好地刻划了小说的人物形象。
    那么,《水浒传》小说写宋江杀惜的高明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一是,书信的问题。
    在《大宋宣和遗事》里,只讲到晁盖让刘唐带了一对金钗送给宋江,却没讲有什么书信。而在元人水浒戏里,因为剧情的需要,连梁山送金钗的故事也没讲到,当然也就没有书信这回事了。可是,小说却把那对金钗,换成了一封书信和一百两黄金。
    小说这样一改,就很好地提高了小说情节的张力,既写出了宋江杀惜的合理性,也写出了宋江既忠于朝廷又重于义气的复杂心理,更写出了梁山义气之下所蕴藏着的那股杀气。具体可参阅笔者《刘唐送金背后的阴谋》一文,在此不赘。
    二是,婆惜的身份问题。
    在《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人水浒戏里,婆惜就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娼妓,宋江与婆惜的关系,只不过是嫖客与娼妓的关系。可是,在小说里,婆惜却摇身一变,从一个娼妓变成了宋江的外室。
    小说这样一改,就既写出了宋江仗义疏财,救人于困厄的江湖侠义,也写出了婆惜贪得无厌,毫无感恩之心的小人之态,更写出了婆惜因耽于情欲而扭曲人性的不堪与可恶。
    三是,杀惜的原因问题。
    在《大宋宣和遗事》里,婆惜虽然发现了宋江与梁山的关系,但是,宋江杀惜只是因为宋江见婆惜与吴伟私通,一时怒起而杀了他们两个,所以,宋江杀惜纯粹是嫖客间的争风吃醋。
    在元人水浒戏里,情节处理则更为简单,只是说宋江带酒杀了阎婆惜。宋江杀惜只是个偶然事件,是宋江酒醉后的误杀。
    所以,无论是《大宋宣和遗事》,还是元人水浒戏,宋江杀惜都与梁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但是在小说里,宋江杀惜则是因为婆惜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以将梁山书信见官为要挟,逼得宋江无路可退,所以,宋江才不得不杀了婆惜。宋江杀惜的原因,成了宋江对梁山书信败露的担忧。
    小说这样一改,就既写出了宋江对婆惜奸情的忍让,掩盖梁山书信之情的急迫,也写出了宋江杀惜实是被逼之下的无奈,更写出了婆惜工于心计,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的丑陋本性。
    如果婆惜只是忘恩负义,另寻新欢,那么,她就不会成为宋江的刀下之鬼。因为,宋江并没有计较她道德上的堕落。
    如果婆惜只是为了能与张文远做个长久夫妻,敲诈敲诈宋江,那么,她也不会死。因为,宋江已经答应了她所提的那三个颇为过分的条件。
    但是,如果婆惜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以报官梁山书信来要挟宋江,那么,她就必死无疑了。因为,她已将宋江逼上了绝路,宋江为了自保,肯定不会手下留情了。
    所以,连金圣叹也觉得,小说描写婆惜的“黑心”,实在是写得“无幽不烛,无丑不备。”
    因此,这婆惜之死,说穿了就是一个耽于肉欲的酒色娼妓,恩将仇报,偏要过小公举般任性日子的必然结局。
    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No zuo no die。

    第四十五章 今日且喜光临草寨
    ——林冲火并王伦之谜(之一)

    火并王伦是林冲上了梁山之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情,从而正式确立了晁盖在梁山的领导地位,直接影响了梁山事业的后续发展。所以,小说第十九回的回目便是《林冲水寨大火并,晁盖梁山小夺泊》。
    对林冲火并王伦的动机,有种通行的说法是,林冲之所以会火并王伦,全是因为王伦是“武大郎”开店,妒贤嫉能,不能容人。林冲此举,展现的是林冲夺目的英雄气概。
    但是,这样的说法是不符合小说原著的。
    如果我们细读小说原著,就会发现,其实火并王伦的主使者是吴用。而林冲,只不过是被吴用当枪使了一回而已。
    为什么说林冲在火并王伦这一事件上,是被吴用当枪使了的呢?
    首先,王伦自始至终都是不希望晁盖他们上山入伙的。
    有种很流行的说法,说是王伦起初是欢迎晁盖他们入伙的,只是后来听了晁盖在席间所说的那番杀了官兵捕盗巡检之类的话语之后,王伦才改变了自己的初衷。
    那么,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且来看小说第十九回,是怎样描写晁盖他们上梁山的。
    话说晁盖他们在石碣村打败了何涛带领的官军后,来到了朱贵的酒店。朱贵马上写了一封书信,向王伦报告想上梁山入伙的晁盖他们的情况。
    第二天一大早,朱贵就陪着晁盖他们上了梁山。王伦领着一班头领,亲自出关迎接。
    王伦道:“小可王伦,久闻晁天王大名,如雷灌耳。今日且喜光临草寨。”
    晁盖道:“晁某是个不读书史的人,甚是粗卤,今日事在藏拙,甘心与头领帐下做一小卒,不弃幸甚。”
    王伦道:“休如此说,且请到小寨,再有计议。”
    在酒席间,晁盖就把自己上梁山前前后后的事情,从头至尾都向王伦述说了一遍。
    王伦听罢,骇然了半晌,做声不得,自己沉吟,虚应筵宴。晚上酒席散了之后,王伦就送晁盖他们去关下客馆里安歇了。
    小说的这段描写很有意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王伦并不欢迎晁盖他们上山入伙。
    王伦见了晁盖之后,所讲的第一句话就是:“久闻晁天王大名,如雷灌耳。今日且喜光临草寨。”
    王伦是个落第的秀才,应该是有点文化的。各位看官请注意王伦说话时的两个用词:一个是“光临”,这是个敬辞;一个是“草寨”,这是个谦辞。王伦用这两个词的言下之意很清楚,那就是我王伦觉得,你晁盖今天来梁山并不是来入伙的,而只是“光临”我梁山这个“草寨”而已。
    尽管朱贵昨天已经向王伦汇报了晁盖他们想入伙的愿望,而且,晁盖见了王伦之后,也当面向王伦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甘心与头领帐下做一小卒,不弃幸甚”,但是,王伦是怎么回应晁盖他们的要求的呢?
    王伦只是很有礼貌地打了个太极,应付晁盖道:“休如此说,且请到小寨,再有计议。”
    各位看官请注意,王伦在这里又一次使用了一个谦辞“小寨”。
    可见,王伦不想让晁盖他们入伙的态度是明确的,也是坚决的。只是碍于落第秀才所谓的礼数,王伦不便当场直接拒绝了晁盖的要求罢了。
    袁无涯本显然也看出了这个问题,所以就在夹批中写道:“便有他心。”此言甚是。
    二是,王伦对晁盖他们是很有戒心的。
    王伦虽然把欢迎晁盖的场面搞得很隆重,作为一寨之主的王伦,不但亲自领着一班头领出关迎接,而且还宰牛杀羊大摆筵席,以至晁盖见了这样的热闹场面,还颇为感动,心中欢喜。但其实,这只不过是王伦做给晁盖他们看的一种表象而已。
    席间,王伦有个举止,很令人寻味,那就是王伦在听了晁盖所讲的上梁山的原委之后,竟然“骇然半晌”。
    那么,王伦为什么会“骇然半晌”呢?
    吴用对此的解释是:“兄长不见他早间席上与兄长说话,倒有交情;次后因兄长说出杀了许多官兵捕盗巡检,放了何涛,阮氏三雄如此豪杰,他便有些颜色变了。虽是口中应答,动静规模,心里好生不然。”
    林冲也有类似的说法。
    那么,事实果真如吴用和林冲所说的那样,是因为听闻了晁盖所讲的杀了许多官兵捕盗巡检的事情,王伦才会“骇然半晌”的吗?
    第四十六章 王伦的异心
    ——林冲火并王伦之谜(之二)

    上回庐主讲到,王伦在听了晁盖所讲的上梁山的原委之后,竟然“骇然半晌”。
    那么,事实果真如吴用和林冲所说的那样,王伦是因为听闻了晁盖所讲的杀了许多官兵捕盗巡检的事情,才会“骇然半晌”的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各位看官知道,晁盖他们杀死那些官兵捕盗巡检的地点,就在紧傍着梁山泊的石碣村的湖荡里。
    晁盖他们一口气杀死了五百个官兵,而且公孙胜还祭风火烧了四五十只官船,动静规模闹得如此之大,那近在咫尺并在外围设了朱贵等许多眼线的梁山,哪里会有不知情的道理呢?
    所以,王伦应该早就知道了晁盖他们杀死官兵捕盗巡检这件事情的。
    那么,既然王伦早就知道了晁盖他们杀死官兵捕盗巡检的事情,为什么在席间还会“骇然半晌”呢?
    王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情,其实只是王伦内心纠结心态的自然流露而已。
    可以这样说,王伦是一边听着晁盖杀死官兵捕盗巡检的夸夸其谈,一边在深深后悔今天同意晁盖他们上梁山的草率之举。王伦害怕晁盖他们万一动起手来,那么,自己肯定不是他们的对手,一定会吃大亏的,说不定梁山泊甚至会就此易主。
    所以,王伦在席间内心沉吟,虚应筵宴,就是要想出个万全之策,来应对眼前这个不尴不尬,危机四伏的局面。
    那么,王伦是如何做的呢?
    王伦想出的万全之策就是,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内紧外松,尽可能地做足礼节文章,尽早地礼送晁盖他们离开梁山。
    所以,王伦紧接着采取了这样三个措施:
    一是,在酒席上不明确晁盖他们在梁山的座次问题,以此来婉转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一点晁盖没有看出来,但吴用却是心知肚明了。吴用是这样告诉晁盖的:“若是他(指王伦)有心收留我们,只就早上便议定了坐位。”
    二是,在酒席散了之后,安排晁盖他们去关下客馆里安歇。
    三是,第二天摆酒赠金,礼送晁盖他们下山,让他们另投他寨歇马。
    那么,王伦为什么要安排晁盖他们到关下客馆内安歇呢?从中可以看出王伦什么心机呢?
    第二天早上,林冲来见晁盖时所说的一番话,解开了王伦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谜底:“此人只怀妒贤嫉能之心,但恐众豪杰势力相压。夜来因见兄长所说众位杀死官兵一节,他便有些不然,就怀不肯相留的模样,以此请众豪杰来关下安歇。”
    原来,王伦安排晁盖他们到关下安歇,是为了防备晁盖,“但恐众豪杰势力相压”。所以,金圣叹就在“至晚席散,众头领送晁盖等众人关下客馆内安歇”句下,这样批道:“此一句写王伦异心。”此言甚是。
    那么,为什么说王伦让晁盖他们到关下安歇就写出了王伦的异心呢?
    各位看官,我们且看这个关下是个什么去处。
    小说第十一回,是这样描写梁山的防守地形的:林冲从金沙滩上岸以后,只见两边都是合抱的大树,半山里一座断金亭子。再转将过来,见座大关。关前摆着枪刀剑戟,弓弩戈矛,四边都是擂木炮石。林冲、朱贵两人二人进得关来,又过了两座关隘,方才到寨门口。
    由此可见,王伦安排晁盖他们所住的关下,是个什么地方了。
    那么,王伦为什么不想让晁盖他们上梁山呢?
    各位看官应该还记得,那个房山寨主廖立的下场吧?
    小说第一百零四回,王庆被官兵追捕,李助就建议王庆去房山落脚。因为,房山寨主廖立是李助的老朋友。
    但是,廖立听说王庆如此了得,更有段家兄弟帮助,人多势众,担心日后自己受他们的气,所以,廖立就当场拒绝了王庆他们想上房山落脚的提议。
    结果,廖立就被王庆一朴刀搠翻,丢了性命。小说编写者写到这里,也不免感叹道:“廖立做了半世强人,到此一场春梦。”
    所以,从廖立的遭际来看,王伦所采取的这一“内紧外松,以礼相送”的应对之举,应该说是切实可行的,既给双方留足了面子,又达到了自己不想让晁盖入伙的目的。
    那么,王伦这个看似可行的方案,为什么到了晁盖这里就失灵了呢?
    因为,晁盖的团队里有个早就觊觎梁山泊主之位的吴用,所以,吴用略施小计,那王伦的策略就只能以失败告终了。
    其次,吴用设计激怒林冲火并了王伦。
    吴用是个明眼人,一上梁山,吴用就从林冲看王伦的眼神里,发现了林冲与王伦之间的矛盾。
    于是,吴用便与晁盖商量道:“只有林冲那人,原是京师禁军教头,大郡的人,诸事晓得;今不得已,坐了第四位。早间见林冲看王伦答应兄长模样,他自便有些不平之气,频频把眼瞅这王伦,心内自已踌躇。我看这人,倒有顾盼之心,只是不得已。小生略放片言,教他本寨自相火并。”
    晁盖道:“全仗先生妙策良谋,可以容身。”
    那么,吴用采用的又是什么“妙策良谋”呢?

    第四十七章 倒有分做山寨之主
    ——林冲火并王伦之谜(之三)

    上回庐主讲到,吴用想用计让梁山自相火并,自己好渔翁得利。那么,吴用的计谋又是怎样的呢?
    吴用的计谋既简单又实用,那就“激将法”。
    第二天一早,林冲下关来找晁盖他们,进门所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小可有失恭敬。虽有奉承之心,奈缘不在其位,望乞恕罪。”
    俗话说得好,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吴用从林冲的这句话里,立马就明白了林冲的心思。
    于是,吴用马上答道:“我等虽是不才,非为草木,岂不见头领错爱之心,顾盼之意,感恩不浅。”
    接着,吴用又说道:“小生旧日久闻头领在东京时,十分豪杰,不知缘何与高俅不睦,致被陷害。后闻在沧州,亦被火烧了大军草料场,又是他的计策。向后不知谁荐头领上山?”
    然后,吴用就在言语之间给林冲用上了激将法,好让林冲与王伦自相火并。
    对吴用的心思,袁无涯本有句眉批看得很分明:“开口便提醒恩仇,拨动火种。”
    那么,吴用是怎样使用激将法的呢?
    吴用分别在两个场合,对林冲使用了激将法。
    第一个场合,是在关下客馆。
    吴用对林冲说道:“据这柴大官人,名闻寰海,声播天下的人,教头若非武艺超群,他如何肯荐上山?非是吴用过称,理合王伦让这第一位头领坐。此天下之公论,也不负了柴大官人之书信。”
    吴用的意思说得很直白,你林教头武艺超群,所以,理应坐了梁山的第一把交椅。这既是天下的公论,也不辜负了柴进的面子。
    林冲听了答道:“承先生高谈,只因小可犯下大罪,投奔柴大官人,非他不留林冲,诚恐负累他不便,自愿上山。不想今日去住无门!非在位次低微,且王伦只心术不定,语言不准,难以相聚。”
    林冲向晁盖他们道出了自己心中的苦恼,那就是自己虽然是在柴进的举荐下上梁山的,可是,王伦为人心术不定,难以相聚,所以,现在落了个去住无门的尴尬境地。
    这是吴用所用的第一激,效果还不错。
    于是,吴用紧接着又用了第二激。
    吴用对林冲说道:“王头领待人接物,一团和气,如何心地倒恁窄狭?”
    明明是吴用早就知道王伦心地狭窄,容不得人,林冲上了梁山之后,受尽了王伦的气,但是,当着林冲的面,吴用却偏要夸王伦待人接物是一团的和气,哪来的心地狭窄?吴用想用这样的话语,来刺激林冲。
    果然,林冲答道:“今日山寨,天幸得众多豪杰到此,相扶相助,似锦上添花,如旱苗得雨。此人只怀妒贤嫉能之心,但恐众豪杰势力相压。夜来因见兄长所说众位杀死官兵一节,他便有些不然,就怀不肯相留的模样,以此请众豪杰来关下安歇。”
    林冲道出了王伦安排晁盖他们到关下休息的真实目的,言语之中,充满的是对王伦的不满。
    见林冲又中计了,吴用就用了第三激。
    吴用对林冲说道:“既然王头领有这般之心,我等休要待他发付,自投别处去便了。”
    尽管吴用明白林冲此行的目的,是想来寻求彼此的合作,以改变梁山的面貌。但是,吴用却偏偏在林冲面前,故意流露出要离开梁山,另投他处的想法。
    所以,金圣叹就在吴用“我等休要待他发付”句下批道:“恶极,只八个字把雪天三限,直提出来。”
    于是,林冲道:“众豪杰休生见外之心,林冲自有分晓。小可只恐众豪杰生退去之意,特来早早说知。今日看他如何相待。若这厮语言有理,不似昨日,万事罢论;倘若这厮今朝有半句话参差时,尽在林冲身上。”
    金圣叹读到这里,又在“林冲自有分晓”句下,写了一个很到位的批语:“要知此六个字,全是上文休要受他发付八个字逼出。”金圣叹的眼光,到底是毒辣的。
    至此,林冲的态度已经很明朗了。
    眼看着即将水到渠成,吴用便又用了关键的第四激。
    只见吴用对林冲说道:“头领为我弟兄面上,倒教头领与旧弟兄分颜。若是可容即容,不可容时,小生等登时告退。”
    这吴用挑拨离间的手法可真是到了位了。吴用明明看出了林冲与王伦的不和,但吴用却以退为进,故意表示如果梁山不能容留他们,即刻便可下山,不想因此使林冲与王伦之间产生矛盾。
    吴用的这一着,真是戳到了林冲的痛处。
    所以,林冲说道:“先生差矣!古人有言:‘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量这一个泼男女,腌臜畜生,终作何用!众豪杰且请宽心。”
    然后,林冲便回山上去了。
    没过多久,王伦就派小喽罗下山来请晁盖他们前去赴宴。
    晁盖便问吴用道:“先生,此一会如何?”
    吴用笑道:“兄长放心,此一会倒有分做山寨之主。今日林教头必然有火并王伦之意。他若有些心懒,小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由他不火并。兄长身边各藏了暗器,只看小生把手来拈须为号,兄长便可协力。”
    那么,事情的进展果真如吴用所料吗?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5-07 11:46:48  更:2022-10-22 22:11:34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