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南明战神李定国》(长篇连载,每日更新)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南明战神李定国》(长篇连载,每日更新)[第2页]

作者:wmwm1989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有了钱,杨鹤就准备大干一番了。首先,他派人四处寻找农民军(受农民军工作性质所限,不好找),找到以后,反复宣传朝廷的政策,表示如果投降,不仅无罪,还发钱。

    朝廷这样的态度自然很受农民军欢迎,毕竟如果能吃饱穿暖,没有人愿意从事危险性极大的造反工作。很快,杨鹤先生的招抚工作就收到了极为显著的效果,神一魁、点灯子、满天星、上天龙、独行狼、大红狼、小红狼等十几位农民军头领全部投降,陕西民变宣告平息。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后来特别喜欢投降的张献忠同志并没有投降。这倒不是他见了白花花的银子不动心,而是因为,早在杨鹤往农民军身上砸钱之前,他已经和王嘉胤、罗汝才、马守应、李自成等人前往山西拓展业务去了。

    我相信,当张献忠同志听说了陕西兄弟们的遭遇之后,应该是比较嫉妒的。

    其实张献忠大可不必这样,因为半年之后,陕西的灾民们又反了。

    原因很简单,半年了,杨总督发的钱花完了,没饭吃,还得拿起武器,接着造反。

    对于这种情况,杨鹤其实心里是有数的,可是他也没有办法,皇帝给的银子就那么多,就算他再怎么有招安的诚意,没有银子一样白搭。他当时能做的,只有小心翼翼地勉强维持着对农民军人数最多的神一魁部的控制。

    崇祯皇帝却不管这些,为了支持你招抚,老子连私房钱都拿出来了,现在你把钱花完了,这帮人又反了,要你何用?

    应该说崇祯皇帝的发飙是很无厘头的,你一共就给了那么点钱,还想让灾民们彻底消停,怎么可能?

    据说当时有大臣给崇祯皇帝算过一笔帐,他给的十万两银子,如果一个灾民给一两银子的话,只能发十万人,当时一斗米要卖七钱银子,一两银子只够一个人五十天的口粮。

    如此说来,神一魁们挺了半年才再次造反,已经算是给足杨总督面子了。

    崇祯皇帝并不蠢,这样的帐他心里应该有数,可问题是十几万两银子砸了进去,连个影子也没见着,造反的势头却越来越大,总得找个替罪羊吧?

    杨鹤,你就委屈一下吧。

    崇祯四年(1631)九月,杨鹤被罢官,发配袁州。

    明末清初史学家查继佐认为民变正是在杨鹤担任三边总督时期发展壮大以至一发不可收拾的,故在其所著《罪惟录》中将杨鹤列入《庸误诸臣传》。
    5、几大猛人

    此时的崇祯皇帝也不管这些农民军是不是他的“赤子”了,既然抚不成,那就剿吧。新任陕西三边总督就此走马上任,他的名字叫——洪承畴。

    洪承畴,字亨九,福建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先是在刑部干了六年,又被外放到陕西做了参政。

    杨鹤对民变的态度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相比而言,同属文官出身的洪承畴就务实多了。在他看来,要想彻底解决农民军,只需要一个字——杀。

    把所有胆敢造反的人都杀光,就这么简单。

    很快,所有的农民军首领发现,新上任的洪大人着实太过生猛,很多之前还在一起并肩作战的兄弟不知不觉就被洪承畴剿灭了。

    既然打不过,那我投降总行了吧。

    洪大人用十分无耻的杀降行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行。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被洪大人杀掉的投降农民军多达几万人。

    打仗打不过,投降也难逃一死,那就只有跑路了。于是,陕西的农民军纷纷跑到了山西,打算在山西开辟新局面。

    很快,他们又发现,山西也不太好混,因为那里有曹文诏。

    曹文诏,山西大同人,有勇有谋,《明史》称之为“明季良将第一”。

    当时所有在山西闯荡的农民军中,势力最大的是王嘉胤,大概有几万人。不过仅仅两个月后,王嘉胤就死了,因为曹大人不仅很能打,还会用计,他使了个反间计,王嘉胤被部下所杀,队伍一时大乱。

    此时王嘉胤的部下紫金梁王自用继承了他的队伍,继续与明军死磕。为了对付曹文诏,王自用把当时在山西的农民军全部集合了起来,号称三十六营,总数大概有二十万人,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都在其列。

    队伍集齐了,那就先开个会,商量一下该怎么办。商议的结果是,分头行动,反正曹文诏只有一个,又不会分身术,他再怎么厉害,还能玩出朵花来?

    曹文诏还真玩出了花样,他的部队是骑兵,而且是天下第一骑兵部队——关宁铁骑,机动性极强,所以分了兵的农民军还是被挨个追着屁股打,混的一天不如一天。

    更惨的是,朝廷还调集了多支军队,把农民军主力包围在了武安,而且围得相当结实,据说当时光在包围圈里的大小头领就有六十一个。

    眼看就要被一锅端了,农民军头领们想出了一个绝招——诈降。为了能顺利诈降,他们凑了很多钱,买通了朝廷的总兵王朴。

    王朴人如其名,相当朴实,他拿了钱,认为这些人是真心投降,就向朝廷报喜,而包围的明军,也放松了警惕。

    十几万农民军抓住此时黄河封冻的机会,冲出了包围圈,向河南进军。

    不过各位农民军头领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发现左良玉又追来了(河南是他的防区)。

    左大人也不好惹,接着跑吧。农民军兵分几路,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合为一路,跑进了湖广。

    在湖广等着他们的,是明朝五省总督陈奇瑜。
    陈奇瑜,字玉铉,山西保德人,和洪承畴一样,也是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

    科举出身的文官洪承畴似乎天生就会打仗,陈奇瑜也不遑多让。据不完全统计,前后死在他手里的农民军头领超过一百七十个,足可以称得上是农民军克星。

    农民军在湖广与陈奇瑜所率领的明军交战多次,在接连吃了若干败仗以后,张献忠等人算是看出来了,陈总督也不是善茬,得,再挪地儿吧。

    可是,还能去哪呢,该跑的地方都跑遍了,除了挨打还是挨打,还有安全的地方吗?

    经过深思熟虑,张献忠和李自成等人决定:回陕西。

    他们坚信,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不论是陕西的洪承畴,还是湖广的陈奇瑜,都绝对猜不到他们会杀个回马枪,回到陕西去。等他们出其不意地出现在陕西,胜利的天平将重新向他们倾斜。

    只可惜,这一切全在陈奇瑜的掌握之中。

    这也并不难理解,毕竟陈总督的文化水平远在高、张、李几位头领之上,想要瞒过他老人家的法眼,委实比较困难。

    陈奇瑜早就判断出民军将要逃往陕西,他已经在通往陕西的必经之路上为几位头领挑好了墓地,这个墓地的名字叫——车厢峡。

    车厢峡在陕西南部,顾名思义,此处形如车厢,两边高,中间低,只有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农民军一旦进去,很容易就会被陈总督包了饺子。

    一切正如陈奇瑜谋划的一样,农民军主力进入车厢峡以后,就被包围了。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两边悬崖上的明军还在不断往下射箭,扔石头,被包围的农民军叫苦不迭,损失惨重。

    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了,众头领为了脱困,又使出了杀手锏——诈降。他们像行贿王朴一样,凑了一大堆金银财宝,给陈奇瑜送了去。

    陈奇瑜当然不会像王朴那么蠢,他拒绝了。

    买通不了陈总督,众头领没有泄气,他们想出了更绝的一招——买通左右。反正像陈总督这么正直无私的人也没几个,买通不了你,还买通不了你手下的人吗?

    陈奇瑜的部下果然没让各位头领失望,他们拿了农民军的钱,就开始猛劝陈奇瑜:农民军这么有投降的诚意,咱们为何要拒绝呢?

    一开始陈奇瑜并未理睬这些人,可是架不住他们死缠烂打、持之以恒地劝,只好选择了妥协。

    但他在接受投降前,还是留了一个后手——报告朝廷。

    遇事不决,上报领导。这样不管朝廷同不同意,都能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陈奇瑜向朝廷报告后,兵部尚书张凤翼表示支持,并争取到了崇祯皇帝的同意。

    大BOSS都同意了,那就没啥说的了,招降吧。为了吸取上次王朴的教训,陈奇瑜打算派人看着点。可他又担心人多了会引起农民军兄弟的思想波动,经过慎重考虑,他拿出了解决办法——每一百个投降的农民军,找一个人监督。

    能想出这么奇葩的办法,也真是难为陈总督了。

    这回农民军的动作相当快,等出了车厢峡,到了安全地带就反了,再次逃出生天。而陈奇瑜苦心积虑才找到的这么一个彻底消灭农民军主力的机会,就这样因为他的一念之差而丧失了。

    事后的陈奇瑜自然也难辞其咎,虽说招降前他提前打了报告,也经过了皇帝的同意,可皇帝总不能自己背黑锅吧,替罪羊还是要找一个的。陈奇瑜被革职充军,政治生涯就此结束。
    6、攻破凤阳

    被张献忠和李自成摆了一道的崇祯皇帝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他当即任命洪承畴为新的五省总督,着力围剿农民军。

    洪承畴的厉害各位头领早就领教过了,所以刚刚焕发生机的农民军如同霜打的茄子,被洪总督揍得体无完肤,只好又往河南逃去。

    河南也是大明的地盘,或许各位头领只有跑到欧洲的荷兰,洪承畴才有可能放过他们。

    这一次,洪总督打算一劳永逸地解决农民军。

    再被洪总督包围玩诈降的话,估计各位头领都觉得靠不住,看来只能想个别的办法。

    史书记载,当时在河南的所有农民军头领在河南荥阳开了个大会,会议决定分兵出击,抵挡明军。

    关于荥阳大会的真实性,史学界至今仍存在争议,这里暂不做讨论。总之之后发生的事情是,崇祯八年(1635)正月,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等人率部来到了安徽,准备干把大的。

    他们的打算是,攻占凤阳。

    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在如今的凤阳地界建了一个叫钟离子的诸侯国,所以凤阳古称“钟离”。凤阳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历史文化名城,据说八仙之一的蓝采和就是在此地得道成仙的。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庄子观鱼”典故,就发生在凤阳。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在全国率先实施“大包干”,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小岗村因此被誉为“改革第一村”。名闻中外的凤阳花鼓,也是凤阳的城市名片之一。

    实际上,凤阳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时期,还得算是明朝。因为凤阳,是明朝的都城。

    凤阳是个穷地方,地理位置又极其不重要,之所以能成为明朝的都城,仅仅只是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凤阳人。

    朱元璋大概是一个家乡情结比较重的人,他在登基的第二年,就升凤阳为中都,其地位等同于都城南京。

    既然是都城,怎么着也得有个都城的样子。很快,凤阳就开始大兴土木,营建宫殿。

    中都的营建在当时可以说是兴师动众,其建筑规划严格遵循《周礼》,极为对称。营建所需的木材,国内没有的,就从国外进口,其耗费之巨大,由此可见一斑。

    所有的这些,居然只是为了满足朱元璋内心的虚荣心,想想也是醉了。
    总是被明军追着屁股打,实在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所以这一次,张献忠等人打算攻克凤阳,给崇祯皇帝来一次沉重的打击。

    凤阳既然是中都,必然会有明军重兵把守,为什么农民军还要坚持去打凤阳呢?

    因为打凤阳对于农民军而言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凤阳没有城墙。

    据说是担心破坏皇陵的龙脉(朱元璋的祖坟在凤阳),凤阳并没有修建城墙。能占这么大个便宜,张献忠、李自成们估计做梦都要笑醒。

    农民军到达凤阳的确切时间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按照惯例,这一天凤阳城里要放花灯欢庆节日,城内的防守肯定十分松懈。

    为了确保攻城顺利,农民军先派出了三百人的先遣队,扮作商人、车夫、和尚、道士、乞丐等等,潜入城里作为内应。

    此时凤阳城里的文武官员们正忙着安排元宵节放花灯的各项事宜,街上更是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充满着节日的喜庆氛围。

    当天夜里,农民军向凤阳城发起了猛攻。由于没有城墙,云梯之类的东西根本派不上用场,农民军战士一窝蜂冲进城内,在三百个内应的协助下,明朝的中都凤阳轻而易举就被攻陷了。

    为了给崇祯皇帝伤口上再撒一把盐,农民军挖了朱元璋的祖坟,烧了他曾经当过和尚的龙兴寺(原名皇觉寺),还释放了监狱里的一百多个犯人。

    凤阳知府颜容喧几个时辰之前还在忙着节日的各种应酬,此时却只能狼狈地躲进监狱里,换上了犯人的囚服,企图化装成囚犯蒙混过关。结果被农民军释放犯人的时候识破,挨了二十大板,推出去斩首示众。

    农民军在城头上挂起了“古元真龙皇帝”的大旗,大吃大喝了整整三天,然后扬长而去。

    中都凤阳被攻陷对崇祯皇帝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但他除过干掉了凤阳的巡抚,发配了凤阳巡按御史,并没有过多地追究底下的责任。相反,他还下了一份罪己诏,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检讨了自己的过失。

    崇祯皇帝有什么错误和过失呢?似乎没有,他这么做,只是做给那些大臣们看的:我这次没追究你们的责任,你们应该知道怎么做,六个月之内还平定不了流寇,下场自己去想。

    洪承畴、左良玉、曹文诏这些人不是傻瓜,为了尽快给皇帝一个交代,他们开始拼尽全力追击农民军。

    攻克了凤阳的农民军从此开始兵分几路,各自为战。

    崇祯九年(1636)七月,高迎祥带领的农民军不幸遭到了陕西巡抚孙传庭的伏击,他本人受伤被俘,被押到北京凌迟处死,他的部下带着残部投奔了李自成。

    从此以后,闯王这个名号就成了李自成的专属。
    7、比较熊的熊大人

    崇祯十年(1637)三月,崇祯皇帝任命杨嗣昌为新任兵部尚书。

    杨嗣昌,字文弱,湖广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和气说”创始者杨鹤之子。

    当年杨鹤招抚失败,被发配袁州,杨嗣昌给崇祯皇帝上书,请求由自己代替父亲承担罪责。朱由检虽然没有同意,却很赞赏小杨同志的孝心。

    一个敢于替父担责的孝子,相信也能替君分忧吧。

    几年以后,清军闯进关内大肆抢掠,身为兵部尚书的张凤翼却不敢出兵一战。事后,张凤翼担心遭到崇祯皇帝的清算,干脆畏罪自杀。

    深感无人可用的崇祯皇帝决心起用杨嗣昌来力挽狂澜。
    杨嗣昌上任以后,主要干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战略。所谓四正,指的是陕西、河南、湖广、江北,六隅指的是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四正主剿,六隅主防,构成所谓的十面网。

    第二件事是加兵加饷。杨嗣昌认为,要想实现“四正六隅十面网”的计划,彻底消灭农民军,就必须再增兵十二万,增加饷银二百八十万两。

    这二百八十万两银子皇帝自然不会出,皇帝不出,王公大臣自然更不会出,到头来还是加到了贫苦农民的身上。

    我认为,正是这种无穷无尽的加派逼得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队伍。

    第三件事是推荐人才。杨嗣昌向崇祯皇帝推荐熊文灿总理直隶、河南、山西、陕西、四川五省的军务。

    熊文灿,字大濛,贵州永宁卫(今四川省泸州市)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

    杨嗣昌此前并未和熊文灿共过事,二人私底下也没有什么交情,杨嗣昌凭什么认定熊文灿能够担此大任呢?

    说起来,这全是因为一个误会。
    话说熊文灿担任福建巡抚的时候,招降了海盗郑芝龙,后来又借郑芝龙之力,消灭了海盗刘香,他也凭借这些功劳成功升任两广总督。

    从后来郑芝龙的表现来看,招降他委实算不得什么本事,换作是我,也能办得到。更何况,当时的郑芝龙是上赶着向熊文灿投降的,据说还送了不少礼。

    杨嗣昌倒是据此认为熊文灿有平寇的本事,因此极力向皇帝推荐。
    崇祯皇帝这些年没少被手下的大臣坑,所以这次他多长了一个一个心眼,决定再考察一下熊文灿。

    他派出了自己的一个亲信太监,这位太监此行打的是采办药材的名义,实际上就是专门去考察熊文灿的。

    熊文灿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自然非常熟悉官场的那一套。他听说京城来了位皇上的亲信太监,忙不迭地把人家请到了自己家里,又是请吃饭,又是送礼,双方相见恨晚,就差拜把子了。

    可是这位公公在熊总督家里住了十天,一点也没有走的意思。熊文灿心里十分奇怪,这位爷到底是来干嘛的?

    熊总督百思不得其解,可又不好意思张嘴问,只好继续好吃好喝地款待。

    一天喝酒的时候,俩人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当时国内的热点问题——民变。公公不胜感慨,说朝中诸多大臣,竟无人能为朝廷尽力。

    俗话说酒壮怂人胆,熊总督估计是多喝了几杯酒,当时就猛拍了一下酒桌:“这都是诸臣误国,如果我去,怎么会让这些反贼闹到这种地步!”

    熊大人喝多了,很激动,太监没喝多,却比熊大人还激动。他立即站了起来,一把握住熊文灿的手,向他开诚布公:“我此行并非采办药材,而是奉皇上之命来考察你的。熊大人有当世之才,除了你,谁还能扫平反贼?大人你赶快收拾行装,这就随我回京复命吧。”

    熊文灿原本只是喝多了吹个牛,没想到牛皮吹大了,瞬间酒就醒了,大脑飞速运转,马上提出了五难四不可。

    所谓五难四不可,就是九个条件,也就是说,只有皇上满足这九个条件,熊大人才能勉为其难地上任。

    太监当时就笑了:“这几件事我回京之后就立即奏明皇上,如果皇上都答应了,你就不要再推辞了。”

    熊文灿再无话可说,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就这样,一脑袋糨糊的熊总督到了京城,成了熊总理。

    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的水平明显比他爹高了不止一个档次,他与左良玉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好几支农民军不是被剿灭,就是被迫投降,形势对张献忠极为不利。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张献忠打算出其不意,偷袭河南南阳。他命令部下打着明朝官军的旗号,迅速向南阳开拔。结果刚来到南阳城下,就见到了在此等候多时的左良玉。

    没办法,跟张献忠打交道打得多了,怎么说也算是经验丰富,这点心眼左良玉还是有的。

    偷袭不成,还遇到了在此以逸待劳的左大人,张献忠二话不说,立即下令全军迅速撤退。

    想跑?美得你!左良玉命令部下迅速追击,张献忠撤退不及,身中两箭,其中一箭正中眉心,脸也被明军砍伤。幸亏义子孙可望拼命保护,才侥幸捡回了一条命。

    张献忠一路狂奔,一日一夜急行七百多里,总算摆脱了明军的追击。
    8、投降

    熊文灿升了官,不能不干活。他听说张献忠吃了败仗,便派了个人,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他(张头领不好找),宣传朝廷招降的诚意。

    熊大人之前在偏远的两广地区当官,估计不太清楚,张献忠同志的投降史,是可以写成一本书的。

    不过就算知道,熊大人也会选择招降的。因为在熊大人的武器库里,只有招降这一种武器。

    张献忠回复:同意,但是由于手下的人比较多,请熊大人帮忙解决十万人的军饷,并给个安置兵马的地方(襄阳郡)。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张献忠提的要求有点过分,熊大人是没有权力、也不可能满足他的胃口的。

    眼看此次招降就要流产,事情却突然有了转机。崇祯十一年(1637)十月,农民军主力之一的闯塌天刘国能带着五万农民军,选择向熊文灿投降。

    原本张献忠仗着人多,还想跟熊大人谈谈条件。没想到投降被人抢了先,一时慌了神,表示条件还可以再商量,请熊大人无论如何先允许自己投降。

    熊文灿招降了刘国能,底气也变足了。他表示投降一事,还得再琢磨琢磨。

    熊文灿不了解张献忠,张献忠却是很了解熊文灿的,知道他这么一说,就是想要钱了。

    要钱就给钱吧,谁让熊大人现在掌握着谈判的主动权呢。张献忠手里的金银财宝多的是,绝对不差钱!

    可就这么突兀地送过去,毕竟不太妥当。熊大人万一再摆个谱,东西送不出去,显得很尴尬不说,耽误了投降大事就不好玩了。

    如果在熊大人身边能有个说得上话的中间人就好了,张献忠心想。

    张献忠此前一直与官军为敌,要想在官军里找个熟人替他说话,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此时的熊文灿身边还真有这么一号人物,这个人就是陈洪范。

    希望大家还记得这个名字,当年张献忠在官军里扛枪的时候兼职抢劫,被判了个死刑,正是时任总兵的陈洪范替他求情,张献忠才得以侥幸不死。

    陈洪范当年不过是一时兴起,顺手为之,这么多年过去,估计他自己都未必记得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张献忠却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据说他在很早之前就做了一个写有陈洪范名字的长生牌位,坚持每天烧香磕头,感念陈总兵的救命之恩。

    这些年,张献忠走到哪儿,就把这个长生牌位带到哪儿。他一直希望有生之年还能再见到陈总兵,好好报答这位大恩人。

    这个世界有时很大,有时又显得很小。谁能想到,时隔多年,陈洪范居然成了熊文灿的下属。

    张献忠相信,陈总兵绝对就是自己命中的贵人。

    他精挑细选了一大批奇珍异宝,派人专程去送给陈洪范。一起送到的,还有给陈洪范的 。

    在这封信里,张献忠称陈洪范为父,表示当年陈的再造之恩自己终生难忘,现在又在此处遇见,真乃是天意。他愿意率部为陈恩人效命,希望恩人能在熊大人跟前替自己美言几句,给自己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陈洪范没想到,自己当年的一个无意之举,竟然能在多年之后收到如此丰厚的回报,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张献忠把这么多的糖衣炮弹砸过来,信中的言辞又是如此恳切,陈洪范简直没有丝毫拒绝的理由。他当即把张献忠想要投降的想法报告给了熊文灿,然后以自己的性命担保,张献忠确实是真心想投降。

    眼看好事将成,张献忠不失时机地派孙可望带着两块一尺多长的上等碧玉,两颗直径一寸多的稀世珍珠,以及数不胜数的黄金白银、绫罗绸缎,请陈洪范转呈给熊大人。

    熊大人很高兴:钱也捞了,政绩也有了,我熊文灿不愧是当世之杰。

    之后,张献忠及其部下九万多人,被就地安置在了湖北谷城。

    张献忠的投降对其他农民军而言绝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朝廷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收拾他们了。为了避免成为明军重点“照顾”的对象,各部农民军纷纷选择向明军投降。

    一时间,熊文灿风光无限,连崇祯皇帝都对他赞誉有加。

    当然了,不投降的硬骨头也不是没有,李自成就是一位。只是李闯王混得相当不好,被洪承畴和孙传庭追的到处跑,最后连他自己在内就剩下了十八个人,只好躲进了河南的商洛山中,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以张献忠同志过往的投降经历,降而复叛可以说是固定套路。但是这次不同以往,现在要是起来折腾,估计他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所以他很是消停了一段时间。崇祯皇帝也终于能够喘口气,来专心对付关外的皇太极了。

    当然了,张献忠这段时间也没闲着。他在谷城盖了几百间房子,买田种麦,摇身一变成了张地主。他还在谷城外设了一个关卡,过往客商的货物一律征收一半,充作军饷。

    为了与朝中大臣搞好关系,及时了解朝廷动态,他还四处送礼,据说连远在京城的诸位大臣都送到了。

    为了提高部队(包括他本人)的文化素质,争取以后再造反能有点技术含量,张献忠招揽了一些文化人加入自己的队伍,包括潘独鳌、徐以显等等,让他们给自己和手下的干将上课,上课内容包括《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不要吃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当时农民军重要的战术教材)。

    除此之外,张献忠还在谷城大肆招兵买马,积极训练。为了解决武器缺乏的问题,张献忠甚至在谷城开设了一个兵工厂。

    张献忠还忙里偷闲地见了个人,把负责监视张献忠行动的谷城县令阮之钿惊出了一身冷汗。

    按说见个人也不值得这么大惊小怪的,可阮知县的这种反应绝对情有可原。

    因为张献忠见的这个人,名字叫做李自成。

    种种迹象表明,投降之后的张献忠是不太安分的,随时都有起来再就业的可能。左良玉就曾多次向熊文灿建议,趁着张献忠还没有反,调集军队将其一网打尽。阮之钿也曾建议熊文灿,给张献忠下毒,把他弄死。

    熊文灿对此却是无动于衷。

    第一个原因,他拿了张献忠的钱。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古之名言,概莫能外。

    第二个原因我之前说过了,熊大人的武器库里只有招抚这一个选择,所以不论是调兵围剿还是下毒,对他而言,操作难度都大了点。

    就这样,双方表面上维持着和平的局面,但是谁都明白,这不过是暴风雨之前的宁静罢了。
    第二章

    南征北战

    1、再次起兵

    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初九,这种平静被打破了。张献忠攻占谷城,杀了知县阮之钿,再次走上了造反之路。

    关于这一年多的投降生涯,张献忠后来在四川称帝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咱虽然在谷城招安,不过假借招安名色……咱眼里何曾有他那督师来。”

    早在再次起兵造反之前,张献忠就暗中联络了另一位投降的农民军首领罗汝才(外号曹操)。所以张献忠一反,罗汝才跟着就反了。

    据说张献忠在离开谷城前,特意张贴了一张布告,上面记录了这两年他都给谁送了钱,送了多少钱,什么时候送的,在哪儿送的,要多详细有多详细。

    如此看来,张头领的人生信条应该是一句歌词: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

    张献忠等人一反,最着急的人自然是熊文灿。第一,那张布告上肯定有熊大人的名字,而且金额绝对不少。第二,是个人都能看出来,张献忠一反,第一责任人肯定是他。

    如果说第一条受贿算是小事的话,那么这第二条就比较要命了。所以,着急的熊大人赶紧命令左良玉领兵追击张献忠。

    左良玉对熊大人并不感冒(让你动手你不听),但是张献忠跑了,他也逃脱不了干系,所以左良玉二话不说,开始展开追击。

    张献忠倒是不慌不忙,打算借此机会检验一下这两年学习进修的成果。他和罗汝才在房县附近设下埋伏,假装连败两阵,诱敌深入(《三国演义》的固定套路)。明军进了伏击圈,然后迎来了一场惨败。

    有多惨呢?事后统计,明军伤亡官兵一万多人,辎重损失无数。左良玉被打得丢盔弃甲,只带了一千多残兵败将逃了回去,据说跑的时候连官印都丢了。

    熊文灿对自己命运的估计是相当准确的,气急败坏的崇祯皇帝当即将他革职下狱,一年以后,拉出去剁了。

    接受张献忠投降的熊文灿死了,为张献忠担保的陈洪范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估计是熊大人的记性不太好,在监狱里把这茬给忘了。

    后来,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南明弘光朝廷建立,急于向清朝求和,陈洪范自告奋勇要去出使。弘光朝廷以陈洪范为副使,陪同正使左懋第出使北京。清朝拒绝与南明方面和谈,却软硬兼施地逼来使投降。左懋第拒绝投降,以身殉国,陈洪范却当了可耻的汉奸。

    代替熊文灿的人,是杨嗣昌。

    崇祯皇帝死前曾经说过一句话:“诸臣误朕。”

    这句话是有一定依据的,崇祯一朝的官,好人不多,王八蛋倒是一大堆,所以这个诸臣的名单,应该比较长。

    杨嗣昌应该不在这份名单里,因为从始至终,崇祯皇帝对他的信任,都是无条件的。

    杨嗣昌从京城出发的时候,身份是礼部兼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督师,皇帝亲自送行,还赐给他尚方宝剑一把。

    杨嗣昌很感动,当时就哭了,表示一定好好干,争取早日灭贼。

    这是他俩最后一次见面,此一别,即是永恒。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5-16 11:32:33  更:2022-06-01 15:50:29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