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南明战神李定国》(长篇连载,每日更新)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南明战神李定国》(长篇连载,每日更新)[第5页] |
作者:wmwm1989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原本张献忠并不打算大开杀戒,他甚至还想把自己手中的金银财宝分给四川人民,让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可汪兆麟早就摸清了张献忠性格上的弱点,那就是疑神疑鬼,害怕被人背叛,所以果断投其所好,想通过屠杀来消除张献忠内心的担忧。 果然,张献忠听完之后笑逐颜开,频频点头:“你说得对,你说得对!” 张献忠刚称帝的时候,本来有左右两个丞相,但汪兆龄深得张献忠的信任,政事皆由他做主。在汪兆龄的鼓动下,张献忠开始迷失自我,大开杀戒。 这年十一月,张献忠命令川内各府县将士子送到成都青羊宫参加科举考试,然后将这些人全部杀死,总数大约有五千人,史称青羊宫事件。 除此之外,他还按照汪兆麟的提议,派军队到各州县杀戮百姓。到最后,他甚至还发布了屠城成都的命令。 不可否认,张献忠在治川后期的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就胡乱杀人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随意剥夺他人的生命。 张献忠同志如果能得知后来历史发展的走向,估计会非常无语的。 清朝后来进军四川的过程中也杀了很多人,数量比张献忠杀的只多不少。但是后来清朝对四川的统治稳固了,清朝文人不敢对本朝有些许微词(清朝的文字狱是出了名的,谁敢?),加上张献忠又是泥腿子出身,只好把这些账全算在了张献忠头上,故而就有了“张献忠屠蜀”的说法。 比如清初文人毛奇龄在其所著《后鉴录》中就说,大西大顺三年(1646)正月,张献忠命令孙可望等四个义子分路屠杀全川,到五月返回成都复命,一共杀了多少人呢? 六亿九千九百多万。 我所知道的是,明朝后期,全国人口也就是六千多万。 更搞笑的是,这种明显是意淫的数字后来居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官方正史《明史》里,在该书第309卷《张献忠传》里,说张献忠在四川“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 众所周知,《明史》是二十四史里编写水平比较高、质量比较好的一部,出现这种记载的原因只有一个:《明史》是清朝人编修的。 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信了。 张献忠就这样背上了“屠蜀”的黑锅,而且一背就是四百多年。 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我想,该到了纠正谬误的时候了。 |
5、张献忠之死 种种事实表明,张献忠在四川已经待不下去了,他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就在这时候,又发生了刘进忠叛变事件。 刘进忠原来是张献忠手下的骁骑营都督,当时他的一名部将叛变大西,投降了南明。刘进忠估计是被当时杀人杀疯了的张献忠吓到了,害怕因为这个事被张献忠清算,居然带领部下前往重庆,投降了明将曾英。没过几天,刘进忠觉得跟着曾英混没啥前途,又离开重庆前往陕西,投降了清朝的肃亲王豪格。 就这么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最终要了张献忠的命。 豪格又是啥时候到的陕西呢?这事还得往前说说。清顺治三年(1646)正月,清廷任命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统兵西征。 此次西征,清廷给豪格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剿灭在陕西和甘肃的大顺军余部,二是伺机夺取四川。 豪格于三月到达西安后,采取了先北后南的策略,先后击败了大顺军孙守法、贺珍等部,进一步稳定了清朝对西北地区的控制。 但是清军想攻取四川,却没那么容易。唐代大诗人李白早就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清军此前从未涉足过四川,对蜀地地形可以说是非常陌生,加之战线过长,供给困难,入川之事便搁置下来。至于何时才能继续进军,就连豪格自己心里也没底。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豪格正为这事犯愁呢,刘进忠就来投降了。 天助我也! 豪格简直压抑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毕竟,刘进忠的投降对他而言简直太重要了。 刘进忠是大西军的高级将领,这样一个重量级人物的到来,对于清军接下来进取四川可以说是有非常大帮助的。 一切正如豪格所料,刘进忠对大西军的防务情况非常了解,尤其是川北地区。降清以后,他把四川形势和张献忠的军事部署等机密情报全都毫无保留地报告给了豪格,进军四川很快就提上了豪格的议事日程。 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机,正在向张献忠一步一步逼近。 八月,张献忠下令烧毁成都,率军转移,另寻出路。 至于去哪儿,史籍记载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回陕西,一个是取南京。 不管是去陕西还是南京,可以肯定的是,张献忠都没有做好准备。他离开成都后,亲率大军来到了西充县,并在这里逗留了两个多月。 几乎同一时间,在叛徒刘进忠的指引下,豪格正带着清军向四川挺进。有刘进忠作为入川的向导,清军一路上畅通无阻,进军速度明显加快。 张献忠则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没有丝毫的认识,一向反应敏捷的八大王此时却有点后知后觉,他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清军根本不可能打到四川来。 再说,就算是清军真的来了,咱老子手底下还有五六十万人,怕他作甚? 历史上很多自以为是的人都是这么死的,李自成是如此,张献忠也是如此。 |
十一月二十六日,清军终于发现了大西军的踪影。豪格深知兵贵神速的道理,立即派护军统领鳌拜带领八旗精锐轻装疾行,出其不意偷袭大西军。 拜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鹿鼎记》所赐,鳌拜这个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比他的上司豪格出名多了。 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来亲政之后的康熙皇帝为了干掉他,专门挑选了一帮身强力壮的满族小伙天天在宫里练摔跤。彼时的鳌拜已经五六十岁了,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即便如此,十几个摔跤好手采用突袭的手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才勉强将其拿下。 年老的鳌拜尚且如此彪悍,年轻时候的鳌拜自然更加勇猛。他带着先锋部队昼夜疾驰,朝着大西军所在的西充一路猛冲,为后续清军扫除了所有进军的障碍。 豪格则带着大部队紧紧跟进,一旦鳌拜发现了张献忠的踪影,清军就能迅速从两翼展开包抄,将大西军一网打尽。 第二天清晨,大雾弥漫,清军借着大雾的掩护,迅速向大西军的营地逼近。 一位忠于职守的大西军哨骑发现了迅速逼近的清军,他立即赶往张献忠的营帐,向张献忠报告了这一紧急军情。 一向十分自负的张献忠对此表示出了莫大的怀疑:“我老爷统天兵在此,谁敢来捋虎须?”他认为是这个胆大妄为的家伙在拿他寻开心呢,一怒之下,居然把这个忠心耿耿的哨骑给杀了。 很快,又有哨骑来报告相同的情报,而且说得信誓旦旦。没想到张献忠还是不相信,又给杀了。直到清军已经近在咫尺,近到甚至可以清晰地听见清军的马蹄声,张献忠才终于相信,清军确实已经逼近了。 张献忠啊张献忠,你明白得太迟了。 意图偷袭的豪格当然不会给张献忠反应和补救的机会,他命令都统准塔进攻大西军的左翼,参领格布库进攻大西军的右翼,两翼包抄,张献忠绝对插翅也难逃。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张献忠随即命令部队兵分两路,抗击清军。 在此之前,大西军和清军并没有什么接触,此次两军交战,彼此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没打过仗,也就意味着都不清楚对方的实力。两军刚一交战,豪格就感觉,这支农民军似乎并不像李自成的大顺军那么好欺负。 一直以来,满洲骑兵的两翼包抄战术自己是屡试不爽,此招一出,从来都是摧枯拉朽般地将敌人冲垮。没想到对面的农民军居然硬生生地顶住了满洲骑兵的冲击,奇哉怪哉! 很快,战局的发展进一步印证了豪格的感觉。作为右翼清军最高统帅的格布库,居然被大西军击毙,其部下两员佐领也被干掉,右翼清军无人指挥,立即陷入了混乱。 大西军方面同样如此,虽然暂时抵挡住了满洲骑兵的冲击,也击杀了右翼清军的主将,但是己方也是损失惨重,伤亡很大。 |
这几天在外出差培训,请假几天,回去之后就尽快更新,感谢各位朋友一直以来的支持! |
咱老张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这么强悍的对手了,既然如此,我倒要看看对方到底是何方神圣!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张献忠带着七八个随从,既没穿盔甲,也没带武器,来到凤凰山上观察敌情,顺便鼓舞一下士气。 老张的这一通骚操作真可以算得上是作死作出了新高度。要知道,清军本就是有备而来,大西军又已经跟清军进行短兵相接的肉搏了,这也就意味着,清军和他的距离是非常近的。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全军最高的统帅他,本应该暂避锋芒,撤退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继续组织大西军抗敌。就算是想亲临前线观察敌情、鼓舞士气,也应该全副武装,做好自身的安保工作。如此儿戏一般地带着几个人就敢跑到山上观察敌情,这是生怕近在咫尺的清军发现不了自己吗? 凤凰山下面有一条名叫太阳溪的小河,河对面正是豪格所率领的清军。跟随在豪格的身边的,正是大西军的叛徒刘进忠。张献忠刚爬上凤凰山,就被河对面视力保养得很不错的刘进忠给认出来了。 刘进忠丝毫不敢耽误,立即指着对面山上张献忠所在的位置向豪格报告:“此八大王也。” 进军四川之前做足了功课的豪格当然知道八大王代表着谁,在目前战局陷入胶着的情况下,如果能把握住这个擒贼先擒王的绝好机会,不仅可以扭转战局,还可以直接送张献忠归西,从而为大清接下来攻取四川和整个大西南铺平道路。 机会虽然近在眼前,但是假如不能做到一击必中,一中必死,万一让张献忠逃出生天,那么之前所有的努力仍然没有多大的意义。 众所周知,女真人本来就是游牧民族,从马背上长大的他们,几乎无人不擅长骑射,作为清军统帅的豪格就从小练就了一身骑射的好本领。 然而普遍擅长骑射,并不意味着谁都能完美地完成这个任务。毕竟,狙击这种事情,是要讲天分的。 豪格对自己的能力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他不认为在这个距离上,自己具备一击必杀的本事。 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军队里有这样的人才。 豪格立即命人找来了军中赫赫有名的神射手——雅布兰。此人虽然在军中职位不高,却有着极其出众的箭法。豪格相信,雅布兰绝对能让张献忠把小命彻底交代在这儿。 雅布兰顺着豪格指引的方向,选好位置,摆好姿势,搭上箭矢,拉出满弓,屏住气息,单眼瞄准,撒放弓弦,一套完整的射箭动作一气呵成。 这一箭正中张献忠的胸膛。只见老张应声倒地,鲜血直流,疼得在地上打滚。随从们急忙把他抬回大营医治,已然回天乏术。没过多久,张献忠就因失血过多而死,时年四十一岁。 张献忠一死,随身太监立马慌了手脚,奔出大营,尖声喊道:“大王已被射死!” 这种清军奸细一般的行为,给接下来的大西军带来了十分惨痛的损失。 大西军士兵听到这个石破天惊的消息,阵脚顿时大乱。以鳌拜为首的清军将领瞅准机会,带着部下乘势追击,大西军一百三十多营均被击溃,伤亡数万人,损失骡马一万两千多匹,就此溃败。 |
培训归来,恢复更新,感谢朋友们的关注! |
在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有无数次,农民起义的头领也有无数个。一般而言,对他们的评价基本上比较固定,即使有争议,也不过是在一些细节方面。 这其中最特殊的一位,就属张献忠了。 有人说他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是屠杀四川人的罪魁祸首,也有人说他只杀贪官污吏,不杀百姓,是一个受万民敬仰的农民起义英雄。几百年来,到底该怎么评价张献忠,一直都未能有一个相对公正的结论。 张献忠出生贫贱,幼年时经历了人世间的各种辛酸苦楚,这对他后来个人性格的形成影响极大。他于崇祯三年(1630)九月在陕西米脂聚众反明,立志要杀尽天下不平之人,推翻腐朽的明王朝。此后他率军奋战17年,转战17省。这17年里,他与部下同甘共苦,作战时身先士卒,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过很多辉煌的胜利,成为了与李自成齐名的明末两大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可惜,他的聪明才智有限,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他所做出的所有决策,都只是针对眼前局面的处理,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考虑,加上身边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谋士(当然了,李自成也没有),导致他常常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比如,当时国内风云变幻,形势多变,他却没能及时看到时局的变化和敌我力量的消长,没能清楚地认识到清朝才是大西、大顺、南明三方共同的敌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三方持续不断地内耗,最终反而被清朝占了便宜。等到三方联合起来共同抗清的时候,清朝已经羽翼丰满,大势已去。 张献忠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考虑的第二个表现是不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道理。进入四川之前,张献忠部长期流动作战,所有粮食全部来自于打粮,财政收入全部来自于没收官员和贵族的财产。 这些措施毕竟是权宜之计,在流动作战的时候勉强还可以理解。当张献忠攻下四川,准备把川蜀作为自己的根据地,非但没有改弦易辙,反而变本加厉地继续实施。这就严重激化了起义军和四川官僚百姓的矛盾,川民不拥护大西政权,甚至成群结伙据险自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偏偏张献忠又特别迷信暴力,对于此种行为可以说是深恶痛绝,加之又有汪兆麟之流在旁鼓动,遂采取了坚决镇压的政策,越镇压就越反抗,越反抗就越镇压,张献忠到死也没能走出这个恶性循环。 在明末这个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历史时期,哪一方要想夺取整个天下,赢得最终的胜利,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缺一不可。谁更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谁更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谁更能比其他各方少犯错误,谁才能笑到最后。很可惜,张献忠和李自成这两个明末农民起义的巨头,都不可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
第四章 新的契机 1、向死而生 值得庆幸的是,在如此惨痛的失败之下,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这四个张献忠的义子展现出了令人惊奇的军事素养。他们并没有慌乱太长的时间,立即收集残部,急速南撤。 当时的大西军可以说是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困难。后面,豪格正带着清军穷追不舍,前面,南明军队正据守着长江天险。稍有不慎,大西军很有可能全军覆没。 事实证明,张献忠确实很有眼光,他当年收养的这四个义子并没有让他失望。大西军在南撤的途中,遇到了一千多名明军骑兵,定北将军艾能奇一马当先,亲自带着部下冲锋,将其一举击溃。明军败退,大西军一路追杀,追到了重庆。 重庆城里的明军守将,是曾英。 曾英,字彦侯,福建莆田人。 曾英年幼时跟随父亲到成都做官,后来便在此安家。此人颇有些拳脚功夫,又喜欢救人之急,所以追随者很多,时人称之为“曾公子”。 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进军四川的时候,曾英向四川巡抚陈士奇请求拨给他一千人来抵挡大西军。陈士奇根本就不相信这个23岁的毛头小伙,任凭曾英百般请求,陈士奇就是不为所动。 曾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干脆给陈士奇来了个“痛哭请兵”,陈士奇不得已,只好任命曾英为守备,给他拨了几百人。 一支几百人的部队,似乎起不到什么作用。然而曾英却并不这么想,他散尽家财,买了好酒好肉款待部下,并亲自操练他们。结果只用了十天时间,就把这支部队练得虎虎生威,士气旺盛。 张献忠一开始并没有把曾英这几百人放在眼里,结果就是这么一支不起眼的小部队,给张献忠的大西军制造了不少的麻烦,把张献忠气得牙根痒痒,恨不得把曾英生吞活剥了。 后来曾英在涪州抵抗大西军的时候,遭到了大西军的重重包围,他被农民军士兵一刀砍在了脸上,鲜血淋漓,忍着剧痛亡命突围,才算勉强捡回了一条小命。 命虽然捡回来了,但是却把本钱输了个精光,成了一个光杆司令,而且张献忠下了死命令,无论如何也不能放过曾英,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曾英这回似乎真的回天乏术了。 也算曾英运气好,他在亡命天涯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和尚,和尚先是把他藏了起来,躲过了张献忠的追兵,后来又拿出一大笔钱,供曾英再次招募部下。 曾英用这笔钱大肆招兵买马,十天里居然招到了一万多人,就此东山再起。 公元1645年(大西大顺二年、南明弘光二年)春,弘光政权发动各路明军反扑四川,搞得张献忠一天也不得安宁。曾英趁此机会,指挥部下一举击败张献忠委任的重庆守将刘廷举,攻下了重庆。 刘廷举败回成都,向张献忠报告了重庆失守的消息。张献忠对义子刘文秀说:“重庆乃要害之地,万不可失。”他命令刘文秀带领三万人反攻,结果并未成功,曾英进一步巩固了对重庆的占领,部众达到了二十多万。隆武皇帝封曾英为平寇伯,永历皇帝即位以后,又升曾英为平虏侯。 现在既然是仇人见面,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对于大西军来说,今日一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曾英,跟你拼了! 面对来势汹汹的大西军,曾英倒是出奇的镇定,他看到大西军队伍才几千人,其中骑兵甚至只有几百人,而且衣冠不整、满脸疲惫,颇有些看他不起,所以并没有做什么战斗准备。 历史事实无数次地证明了一个真理:战争的胜负,从来都不单纯取决于交战双方的人数。 刘文秀看到重庆防卫松懈,对孙可望说:“曾英瞧不起我们,自以为拥有长江天险,竟然毫无防备,这是大好的机会。况且我军断粮已经十多天了,与其饿死,不如一战!”话音刚落,他就带着五个勇士手拿弓箭、嘴衔短刃跳入江中,忍着冰冷刺骨的江水,往城门方向游去。 城门下停泊的是明军的战舰,刘文秀等人游到战舰附近,忽然全部沉入水中,从守城明军的视野里消失了。明军望见哈哈大笑,以为这些人全都淹死了。 刘文秀等人当然没有淹死,他们从水底下把船凿了个洞,顺着洞进入船内,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明军面前。船上的明军毫无防备,被全部歼灭,大西军俘获了一只大船全身而退。 有了船,就好打仗了。大西军挑选了精兵一百多人,驾船直冲江上明军的舰队,明军抵挡不住,望风披靡。 曾英大怒:就这么一条破船还想翻天?他亲自带着十多艘战舰,围攻大西军的孤舰。 大西军将领王自奇当时正在船上指挥战斗,一眼就看到了正在指挥明军的曾英。他二话不说,拈弓搭箭,一箭射中了曾英的胸口,当即将其射落水中。 二十万明军失去统帅,军心大乱,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大西军乘势攻克重庆,获得粮食辎重无数,军威大振。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