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南明战神李定国》(长篇连载,每日更新)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南明战神李定国》(长篇连载,每日更新)[第9页]

作者:wmwm1989
首页 上一页[8] 本页[9] 下一页[10] 尾页[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第六章

    不太顺利的合作

    1、争论

    就在这个时候,孙可望派往永历朝廷的杨畏知使团到达了肇庆。杨畏知向永历皇帝进献了黄金二十两、琥珀四块、马四匹,以表示对永历皇帝的敬意,并呈上一封孙可望写给永历皇帝的书信,信中请求永历皇帝封自己为秦王。

    从永历朝廷来看,当时金声桓、李成栋、何腾蛟先后兵败身死,永历朝廷所能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小,原本就战斗力不强的军队数量也在急剧减少,正在持续不断地走下坡路。

    反观孙可望、李定国和刘文秀领导的大西军实力非常强大,其治下的云南也是政治环境稳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稳固基地。

    如果能在此时与孙可望为首的大西军联手,对永历朝廷无疑是个特大喜讯,对整个抗清事业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可当永历皇帝把此事交给大臣们讨论时,却在小朝廷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赞成封孙可望为秦王的大有人在,反对的声音也不少。

    一些掌握实权的人物生怕拥有强大实力的大西军参加永历朝廷会威胁自己现有的权力和地位,所以拼命反对。永历朝廷的“五虎”之首袁彭年就说:“孙可望乃是流贼,绝对不可以封王。杨畏知为流贼游说,请皇上把他治罪。”

    袁彭年这话可以说是毫无道理。早在隆武帝时期,南明政权就已经放弃了以往对农民军的敌视政策,与大顺军余部联合抗清,此后南明的各个政权都没有改变这个政策。

    永历朝廷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手里掌握的一支重要军队忠贞营就是大顺军出身。袁彭年现在还在拿出身说事,简直迂腐可笑至极。

    同为五虎之一的金堡也援引祖制,表示异姓不得封王。为了加强效果,他甚至连续七次上书,反对给孙可望封王。

    一些地方军阀也担心朝廷如果成功联合大西军,自己再想割据称雄就难了,也跟着凑热闹反对。

    争论了很多天,永历朝廷只肯封孙可望为景国公。

    杨畏知此行有双重身份,他既是明朝旧臣,又是孙可望派来的使者。从明朝旧臣的身份来看,他比袁彭年、金堡之流更有远见,更能考虑国家安危。从孙可望使者的身份来看,他也必须完成任务好回去复命,所以他必须促成大西军与永历朝廷的联合。

    杨畏知推心置腹地向永历皇帝说明利害:“现在皇上的疆土早已不是祖宗当年的疆土了,还守着祖宗之法有什么用?孙可望兵强马壮,正好可以利用他们完成大明复兴大业。咱们为什么要舍不得一个封号拉拢人心,反而要给自己树立一个强敌呢?我这么做是为了列祖列宗考虑,可不是为了孙可望。”

    永历朝廷的内阁大学士兼督师堵胤锡是一位非常正直、非常有政治远见的大臣,他曾经经过不懈地努力,促成过南明与大顺军余部的联合。这一次,他仍然打算促成与大西军的联合。

    堵胤锡深知,以永历朝廷目前的实力和所体现出来的沉沉暮气,根本无法完成恢复中原、复兴大明的重任,就连自保都非常困难。为今之计,只有努力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才有一丝复兴的希望。

    区区一个景国公的封号,绝对不可能满足孙可望。所以他给永历皇帝上书说:“国家今日如果能好好处理与孙可望的关系,就能重新恢复云南和贵州两省,如果不好好处理,就会增加一个敌人,这里面的利害得失,请皇上认真考虑啊!”

    堵胤锡的一番话完全是从国家大义出发、没有丝毫私心的肺腑之言,可是某些龌龊小人并不这么想,金堡就当面指着堵胤锡质问:“大西军与忠贞营都是国仇,罪恶滔天,你是朝廷大臣,偏偏要与这些人结交,啥意思?”

    对于金堡的此番言论我只能说,跟喷子讲道理只能是白费口舌。

    堵胤锡是深得永历皇帝信任的,所以朱由榔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封孙可望为平辽王,算是取了一个折中方案。

    秦王是亲王(一字王),而平辽王只是郡王(二字王),这与孙可望的期望自然是有差距的。至于孙可望是否能满足于平辽王的封号,我们不得而知,因为这个时候,事情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2、戏剧性的变化

    南明庆国公陈邦傅对农民军一向没什么好感,而大顺军出身的忠贞营驻地又紧紧挨着自己,这让陈邦傅内心十分不爽,担心影响自己割据称雄的地位。

    所以他打算与孙可望修好,依靠强大的大西军与忠贞营抗衡。大西军虽然也是农民军出身,但是毕竟远在云南,不会损害自己的直接利益。

    恰好陈邦傅手里有永历皇帝赐给的空白敕书(类似于空白圣旨,可以自己填写内容),便私自写了一封敕书,封孙可望为秦王,赐以“九锡”,命其“监国”、“总揽朝政”、“节制天下兵马”,又私自铸造了一个“秦王之宝”的金印,派心腹胡执恭冒充朝廷使臣,前往云南封王。

    孙可望并不了解这其中的内情,他起初只想要一个秦王的封号,以便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没想到不仅实现了当秦王的梦想,还能“监国”、“总揽朝政”、“节制天下兵马”,这样的结果岂止是满意,简直是欣喜若狂。他安排了一个隆重盛大的仪式,正式受封秦王,并将胡执恭带来的敕书公告于云南各地,大庆三天。

    该来的迟早会来。不久杨畏知等人回到昆明,并且带回来了永历皇帝封孙可望为平辽王的敕书。

    孙可望大吃一惊:“我已经受封为秦王,哪来的平辽王?”

    杨畏知也是一脑袋糨糊:这秦王是谁封的?等他问明了情况,急忙告诉孙可望,胡执恭带来的金印和敕书都是假的。

    胡执恭自知理亏,却仍然嘴硬,说杨畏知带来的封孙可望为平辽王的敕书也是假的,朝廷只肯封景国公。

    胡执恭的狡辩自然经不起推敲,因为经过堵胤锡的争取,永历朝廷已经把给孙可望的封号由景国公升级为平辽王,杨畏知带来的封号并不是假的。

    吵了半天,孙可望总算是搞明白了,胡执恭带来的秦王封号是假的,至于什么“监国”、“总揽朝政”、“节制天下兵马”就更是子虚乌有之事,永历朝廷只肯封自己为平辽王。

    按理说,假的肯定不如真的有说服力。可是孙可望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已经举行了隆重的典礼,正式受封为秦王,并且公告于云南全省。现在如果降级为平辽王,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他孙可望的威信何在?

    也难怪孙可望恼羞成怒:“称王称帝,我想怎样就怎样,何必要靠别人?换来换去的,简直让人笑话!”他不分青红皂白,把杨畏知和胡执恭全都关了起来。另外派人给永历皇帝送信,说:“在某月某日接到敕书封我为秦王,又在某月某日接到敕书封我为平辽王,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

    使者同时向永历皇帝表示,孙可望在接到受封秦王的敕书以后已经正式受封,并且公告于云南各地,事实已成,无法更改,请朝廷考虑。
    各位朋友,本人过几天可能要去西安看病,到时候想向大家请几天假。这几天我尽可能做到每天多更一些。

    感谢各位朋友一直以来的支持,请大家放心,本帖会一直更新到最终完结的。
    请封之事发展到现在,应该说孙可望是没什么错的。陈邦傅和胡执恭私自封孙可望为秦王,孙可望并不知情。等杨畏知回到云南,真相虽然大白,可孙可望已受封为秦王,已经造成了既成事实,确实再难更改。

    永历朝廷如果懂得变通,灵活处理,是可以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的。永历朝廷开明官员朱天麟就说:“朝廷军势越来越弱,他们的军势却很强,我们如果能用一个空名笼络孙可望,就仍然可以号令他们。”

    可朝廷内部一些迂腐之人仍然坚持己见,拒绝封孙可望为秦王。金堡就说:“孙可望是否应该封王,我替列祖列宗守此法令,就算刀架在我脖子上,我也坚持我的意见,就是不封!”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大学士瞿式耜也表示强烈反对。

    永历皇帝的宠臣马吉翔此时提出了新的建议,封孙可望为澂江王。孙可望的使者表示,除了秦王,其他封号他都不敢回去复命。

    永历朝廷内部争论不休,孙可望一看迟迟没有消息,又派了一拨使者,提出永历朝廷只要肯封自己为秦王,敕书可以另外重新下一道。

    应该说孙可望的这一提议是打破僵局的最好方式。保持秦王封号可以维护孙可望的脸面,对大西军和云南人民都能有个交代。朝廷另下敕书也可以修改“监国”、“总揽朝政”、“节制天下兵马”等不恰当的内容,保证永历朝廷的地位,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没想到永历朝廷内以大学士严起恒为首的一些大臣仍然固执己见,反对封孙可望为秦王,双方就这么僵持下来。
    3、走投无路

    在艰难扑灭了各地的反清之火后,清廷认识到,满洲兵毕竟数量有限,守卫现有地盘已是非常不易,要想进一步攻取全国,还得起用投降过来的汉人军队。

    1649年(南明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五月,清廷下诏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孔有德带兵两万攻取广西,耿仲明和尚可喜合兵两万攻取广东。

    孔有德经湖南进军广西,明军当时在广西的兵力还为数不少,仅在桂林周边,就有开国公赵印选、卫国公胡一青、武陵侯杨国栋、宁远伯王永祚等人率部驻扎。南明留守大学士瞿式耜本来还想组织手中的兵力进行抵抗,守住桂林,没想到这些人根本没有与清军决战的勇气。瞿式耜命令赵印选出兵迎敌,赵印选死活就是不动弹,瞿式耜再派人来催,他干脆带着家小和部下跑了。

    有人带头,那自然是不跑白不跑,跑了不白跑。胡一青、杨国栋纷纷脚底抹油,溜之大吉。瞿式耜手下的将领,只有宁远伯王永祚没跑。

    王永祚确实没跑,他直接就投降了清军。

    至此,桂林城里已经没有明军的一兵一卒。

    瞿式耜没想到,清军才刚来,这些人却成了这副德行,气得跺脚大骂:“朝廷把高官厚爵封给这些人,百姓拿民脂民膏养活这些人,今天居然就这么散场了吗?”

    绝望之下,他决定留下来,与桂林共存亡。

    当逃兵的人虽然多,慷慨赴死的人却也并非没有。总督张同敞被瞿式耜舍生取义的精神所感动,决心与他一起赴死。

    张同敞是名臣张居正的曾孙,前不久受瞿式耜的举荐,被永历朝廷任命为兵部侍郎兼广西督师。他听说守军皆逃,桂林城内空无一兵,只剩下了光杆司令瞿式耜,毫不犹豫地渡过漓江,回到桂林城内,打算和瞿式耜一起殉国。

    瞿式耜不愿搭上张同敞的性命,他说:“城存我存,城亡我亡,我今天算是死得其所,你又不是留守,赶快离开桂林吧!”

    张同敞大义凛然地回答:“要死大家一起死,你为何不容许我一起殉国呢?”

    瞿式耜被张同敞舍生取义的精神感动,二人在灯下正襟危坐,决定慷慨赴死。

    城里没有明军一兵一卒,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桂林,瞿式耜与张同敞一同被俘。

    孔有德对二人好言相劝,希望他们顺应时势,投降大清,二人坚贞不屈,只求一死。孔有德无奈,只好把他们暂时先关了起来。
    被关进大牢以后,瞿式耜和张同敞赋诗言志,共写下一百多首,取名为《浩气吟》。瞿式耜有诗写道:“莫笑老夫轻一死,汗青留取姓名香。”张同敞也说:“衣冠不改生前制,名姓空留死后诗。”充分表达了二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瞿式耜虽然被俘,却并没有完全放弃抗清的希望,他写了一封密信,打算派一位亲信送给宣国公焦琏,命令焦琏迅速带兵奇袭桂林,不必考虑他的生死存亡。

    瞿式耜实在太天真了,他坚持不降,孔有德怎么会对他毫无防备?这封信还没带出城就被清军搜查了出来。孔有德担心会留下后患,下令立即处死他们。十一月十七日,瞿式耜和张同敞在桂林城北的仙鹤岩慷慨就义。

    瞿式耜和张同敞明明可以在清军破城前先行撤退,为何却心甘情愿地束手待毙呢?

    除了对南明的前途彻底失去信心,他们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儒家舍生取义思想也必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明史》里对何腾蛟和瞿式耜大加称赞,说他们在“崎岖危难之中”,却能做到“艰贞自守”,拥有“鞠躬尽瘁”、“百折不回”的精神。

    实事求是地讲,相比于那些清军一来就只知道逃跑和投降的人来说,瞿式耜坚持气节、从容赴死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钦佩。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忽视瞿式耜所犯下的一些错误,比如热衷于参加永历朝廷吴党和楚党之争,持续不断地消耗着南明的实力;与何腾蛟一样,对大顺军改编过来的忠贞营和大西军余部抱有很大的偏见,处处予以排斥;对自己管辖的部队有失公平,未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另一路的尚可喜和耿仲明还未出师就遭遇了一个大变故。有人控告耿仲明“窝藏逃人”(大概确有其事),耿仲明居然畏罪自杀。清廷为了不影响军心,命令耿仲明之子耿继茂统率他父亲的兵力,协助尚可喜攻取广东。

    广西不战自溃,广东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各州各县连连失守,清军逼近的消息传到肇庆,永历朝廷只好又匆忙往南宁方向跑路。

    逃往南宁就必须途经陈邦傅驻守的浔州。陈邦傅此前搞假秦王、假敕书,将永历皇帝、孙可望等人全都耍了一通,自然被各方所不容。此时眼见清军势大,早就有了投降的打算。

    为了能顺利投降,并且能在投降以后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他居然胆大包天,打算偷袭永历皇帝的逃跑队伍,把朱由榔献给清军。

    朱由榔打探到了这个消息,急忙加快了逃跑步伐,连下大雨都丝毫不敢停歇,总算是暂时脱离了险境。

    陈邦傅没有抓住永历皇帝,居然丧心病狂,将自己的亲家、永历皇帝所封的宣国公焦琏诱杀,把焦琏的首级送给孔有德作为进见之礼。

    清军的进军还在继续,而且沿途几乎遇不到任何抵抗。永历朝廷原有的地盘几乎全丢了个干净,南明形势岌岌可危。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永历朝廷终于打算依靠孙可望领导的大西军了。朱由榔派使臣前往云南,封孙可望为冀王,命令他派兵护卫皇帝。

    冀王和秦王都是亲王,为何永历朝廷宁肯封冀王,也不肯真封秦王呢?

    这话还得往前说说。明朝建国后,朱元璋共分封了二十六个王,其中次子朱樉受封秦王(封地在陕西西安),在二十六个王里地位最高。这个天下第一王后来传世了两百多年,世人皆知。

    当然,永历朝廷宁封冀王也不封秦王,原因不仅仅是为了避免重复,更是想给孙可望传达这样一个信号:封什么王是皇上说了算,可不是你说封秦王就能封秦王的。

    而这时的孙可望绝不想让云南军民知道他之前接受的秦王封号是假的(太过丢人),再加上秦王名号确实也已经用惯了,所以拒绝接受。杨畏知劝他:“冀王和秦王地位一样,假的(秦王)怎么能比得上真的(冀王)?”孙可望也不听。

    1651年(南明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二月,孔有德带着所部清军从广西柳州南下,继续追击朱由榔,永历朝廷所在的南宁危在旦夕。孙可望急忙命令部将贺九仪领兵五千,前往南宁保护永历皇帝,顺便借着这个机会逼永历皇帝真封自己为秦王。

    贺九仪到达南宁以后,先后杀死了反对封孙可望为秦王的永历朝廷大学士严起恒、兵部尚书杨鼎和(肯定是得到了孙可望的授意),其用意昭然若揭:这个事皇上您看着办吧!

    永历朝廷现在手头连点像样的地盘和军队都没有,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只好正式同意封孙可望为秦王,孙可望也装模作样上奏谢恩,拖拖拉拉的封王之争总算落下了帷幕。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双方的矛盾宣告消除,从此步入蜜月期。恰恰相反,这表示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加剧了。
    4、杨畏知之死

    孙可望当初向永历朝廷请封秦王,原本只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取得对大西军、尤其是对两个义兄弟李定国和刘文秀的绝对领导权。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永历朝廷的江河日下,他的想法开始逐渐发生转变。他打算把永历皇帝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充分利用永历皇帝这面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满足自己日渐膨胀的权力欲望。

    现在,就是孙可望行动的最佳时机了。

    五月,孙可望在贵阳正式自称秦国国主,建立六部,这就算是把永历朝廷彻底架空了。这不得不让永历朝廷从上到下心怀疑虑,严重怀疑孙可望的用意。

    接着,孙可望擅自杀了一个人,更加加剧了永历朝廷对孙可望的恐惧。

    这个人就是杨畏知。

    杨畏知是孙可望的老乡,在大西军平定沙定洲之乱的过程中,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来孙可望请封秦王,他又以明朝官员和孙可望使者的双重身份从中斡旋,竭尽全力促成了双方的合作。那么,杨畏知对孙可望有如此大的功劳,孙可望又为什么要杀他呢?

    简单来说,孙可望认为杨畏知是他的人,而杨畏知只认为自己是永历皇帝的人。

    孙可望受封秦王以后,杨畏知奉孙可望之命去南宁办差。当他得知贺九仪杀了阻挠封王的严起恒等人时,勃然大怒,认为这是赤裸裸地犯上作乱。接着愤起上书,弹劾贺九仪,对孙可望也是毫不客气,“亲切”问候了他八辈祖宗。

    作为一个忠于永历皇帝的正直大臣,杨畏知这么做是可以理解的,明朝历史上有许多大臣都具备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但是,当整个永历朝廷都依附于孙可望领导的大西军的时候,相信就连杨畏知自己也十分明白,这样的弹劾是非常苍白无力的。

    果然,弹劾的奏疏呈上去之后,犹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这是很自然的,永历皇帝能把孙可望的人怎么样呢?

    虽然收拾不了孙可望的人,但是朱由榔也并不是毫无收获。至少他能看出来,杨畏知是忠诚于自己的。

    对于这样的大忠臣,自然要予以重任。朱由榔立即破格提拔杨畏知为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

    永历皇帝这样做的意图很明显:既挖了孙可望的墙角,还壮大的朝廷的实力,以后和飞扬跋扈、独断专行的孙可望对抗也就多了一分把握。
首页 上一页[8] 本页[9] 下一页[10] 尾页[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5-16 11:32:33  更:2022-07-20 19:36:59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