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连载】沧桑百年---为您讲述那段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历史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连载】沧桑百年---为您讲述那段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历史[第2页]

作者:京城老九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十三行

    在经典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前几集,有这样一组剧情,织造局总管太监、浙直总督、浙江布政使和按察使一起跟西洋商人谈定了五十万匹的丝绸生意,于是引发了后续的种种故事。
    像明代这种由政府官员出面和外国商人谈生意的场面,在鸦片战争之前的大清是不会出现的。清代对外通商的政策较之明代要保守的多。现代人评价这种保守,一般是源于思想的落后。而在当时看来,这是出自于自诩为天朝上邦的傲气,这种傲气来自于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和国力强大的自信。大清对于和其他国家商贸往来的态度,还是那两个字,不屑。
    中国古代的帝王们都认为,作为世界中心的中华上国是不需要外来货物的,能够允许和他国通商,是帝王的一种仁慈,也是对这些国家的恩赐。而清代的皇帝们对通商似乎就没那么仁慈了。
    大清建国之初,因为忌惮台湾的郑成功,所以顺治皇帝下令全面海禁,规定“片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于沿海各省纷纷请奏开海贸易,康熙爷下旨开设广东广州的粤海关、福建厦门的闽海关、浙江宁波的浙海关、江苏松江的江海关,简称“粤、闽、海、江”四海关,这也就“四口通商”的由来。
    这里多交代几句,在一些如《清史稿》这样的史料中,对于这四个海关的记载是云山(云台山,现今的连云港)、宁波、漳州和澳门。之所以我写的和记载的有出入,是因为这四大海关都分别设立了数个总口,和若干个分口。我写的这几个是四省中最吸引外商的四个港口。所以您只要知道当时在这四个省份开设了对外贸易的口岸就行了。
    到了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为诸如和罗马教廷间的宗教文化而产生的冲突等一些原因,康熙最终决定恢复前朝“海禁”政策。同时下令禁止汉人出海贸易,居留外国。过去留居外国之人,限三年内回国。此后留居外国者,“令其解回立斩”。
    在雍正年间,曾短暂恢复过外贸通商,随后没两年就关闭了。虽然开禁的时间不长,但海禁后对于这方面的管理并不十分严格。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干脆关闭了“闽、海、江”三个海关。规定广州是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集中交易。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口通商”。
    对于外贸通商的管理,唐、宋以来,各朝均设立“市舶司”负责相应事宜。到了清代,废除了“市舶司”,设立海关负责对外贸易的税收和管理,其最高领导叫海关监督。一口通商后就只保留了粤海关监督。这个官职没有品衔,任职官员以原品级赴任。也就是说当海关监督前是几品,当了之后还是几品。虽说这个官职看似挺随意,但这个职位的级别实际上是相当高的。因为他的地位与当地的总督和巡抚相当,且不受督抚节制,直接向皇帝和户部负责。充任海关监督的大多都是满人,而且很多都是从内务府调任的。
    另外跟前朝最大的不同是,清代的所有政府机构,包括海关,都不能直接与外国商人进行接触。可是接触不到政府机构,外国商人的生意没法做啊,日常的沟通还好说,清政府对通商相关法律规定的传达,以及税收的征缴都需要有人去完成。政府机构不屑做,那就只能让非政府机构来做了。于是,清政府将目光落在了行商们的身上。
    很多历史学家都说,在明代的中后期,甚至有明确到万历时期的,中国就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行商的出现就是其标志之一。当时的人们将与外国洋行做生意的商人,称之为行商。这些行商大致分为三类,专做欧美等国生意的称“外洋行”;专做东南亚生意的称为“本港行”;专做福建和潮州生意的叫“福潮行”。
    有一种说法,在明代万历时期,有大约三十六个行商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往来。到了明朝末年,行商的数量减少到了十三家,于是就有了“十三行”的称呼,这种称谓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既然清政府不屑与外国商人接触,那这些专和其他国家做生意的行商们自然是承担这项工作首选。
    自此,行商作为清政府与外国商人唯一的居间人,垄断了大清国所有的进出口贸易,并代表政府具体经办一切对外商的外交事宜。后来为了避免行商们内部之间的恶性竞争,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成立行商行会,俗称“十三行”。
    至于“十三行”这个名字,您别纠结里边的“十三”这个数字,因为行会里的行商数量并不是固定的只有十三家,据资料记载,行会成立的时候是16家行商。在之后的历年里,数量多的时候有26家,少的时候仅有4家。“十三行”只不过是当时人们的俗称,叫顺嘴了而已。
    小米的雷军曾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在十三行取得大清对外贸易垄断权时,外部世界正处于地理大发现时代。西方国家纷纷倾尽人力物力开辟殖民地,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扩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夺取了最廉价的原材料产地。随后又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加促进了全世界范围的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咱们这个传说中的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的东方大国,自然也成为了西方资本家们眼中的黄金之国,于是纷纷组织船队前来淘金。
    凭借着这股海上吹来的贸易之风,行商们真的飞了起来。
    通过多年的经营积累,行商们可以说是个个财大气粗,为首的几个行商更是富可敌国,据说他们的财产总和比当时的国库收入还要多。十三行也一跃成为可以和两淮盐商相提并论的商业团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对外贸易的垄断者,清代早期的鸦片进口自然也是通过十三行,不过那时属于合法的进出口药材贸易,正常缴纳关税。自嘉庆停止征收鸦片税,禁止一切鸦片进口后,十三行就终止了鸦片贸易。但之后鸦片非法走私的泛滥,跟十三行确实有着不小的关系。虽然不能确定十三行是不是直接参与了走私,但当时的一项规定让他们脱不了干系。
    按大清的通商政策,所有的外国商人在进行交易前,必须要由十三行为其担保,否则不得进行任何贸易。而几乎所有的外国商人,都是带着鸦片到大清出售后,再购入茶叶、丝绸和瓷器等畅销品返回欧美国家获利的。正常情况下,十三行对这些带着鸦片来的外商应该是予以抵制的,但由于双方有着长期的商业往来,大清的货物还要通过卖给他们获取高额的利润,所以十三行也就对这些鸦片视而不见了。
    其实作为对外通商管理部门的海关,此时应该出面承担管理责任,严令十三行拒绝为携带鸦片的外商担保,但他们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据资料记载,十三行为清政府贡献的税金占整体关税的40%。此外,除了可以提供高额的税收,还得提一提十三行对清政府的另一项作用。
    行商们通过垄断所积累的巨大财富,是让其他人钦羡不已的,其中就包括清政府,甚至是大清的统治者。既然你们通过垄断红利赚了这么多钱,拿出一点回馈下皇家和政府不为过吧。
    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起,清政府要求十三行每年上缴白银5.5万辆作为捐银。此外,还要定期搜罗一些如洋表、洋钟、西洋乐器等各类奇珍异宝呈送朝廷。遇上逢年过节、皇室的婚丧嫁娶等大型活动,还要贡献礼品或礼金。要是赶上什么天灾人祸,或是平叛用兵时还要责令捐资。当地政府如果要兴建学堂、建设医馆或做什么基建工程时,也会向十三行索要捐款。于是就有了将十三行称之为“天子南库”的说法。
    不仅如此,作为外国商人的担保人,如果遇到外商发生不法的行为,或者有什么失礼的举动,十三行还会为此遭到罚款。以至于有一个叫潘正亨的行商,发出了“宁为一只狗,不为行商首”的感叹。不过我认为真要让他放弃万贯家财,去当一条狗的话,潘先生应该也不乐意。这只不过是在持续的勒索和花样百出的索捐下无奈的吐槽罢了。
    虽然清廷对他们索取无度,各类捐款持续不断,但这些毕竟可以归算到成本里,只要贸易上的收入够高,就足以覆盖这些成本。所以对外商的鸦片走私,十三行觉得犯不上较真。
    对于海关和当地的官员们来说,财政上缺钱了,随便点名个外商,以携带鸦片为由给十三行开个罚单就增收了。自己的荷包瘪了,同样拿这事跟行商们谈谈心,孝敬自然也就来了。所以,海关对十三行也犯不上拿鸦片较劲。

    不过,跟鸦片较劲的林则徐要来了。

    自从要大力禁烟的风声刚吹出来的时候,十三行的行商们就坐不住了,几乎所有关于鸦片的奏章里,都提到了他们,说他们是非法走私的帮凶,鸦片泛滥的始作俑者。他们心里也喊冤,虽然鸦片走私的利润很大,但毕竟是非法贸易,他们收入的大头还是来自出口货物所带来的收益。但作为朝廷与外商对话的唯一代理人,这个锅想不背都不行。
    眼看着禁烟钦差气势汹汹的来了,那些当官的可以通过官场上的人脉调到别处继续当官。烟贩们本就投机者,大不了卷铺盖跑路。可行商们不一样,他们几代的家业都在这里,跑得了和尚也跑不了庙。他们即盼望着林则徐在路上走的慢一些,能晚点到就晚点到。又盼着能早点见到钦差大臣,看看钦差到底对他们是个什么样的态度,最好是能听听他们的苦衷,甚至有一些人还准备了很多礼品和现银,想着随时孝敬给这位上差。
    就这么盼呀盼,盼了三个多月,钦差大臣终于到了。
    第六章 虎门销烟

    不按套路出牌的钦差大臣

    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抵达广州,在天字号码头登岸。
    自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广东巡抚怡良以下的当地各级官吏已经早早的在岸上恭候。还有很多老百姓也都来一睹钦差大人的风采。甚至一些外国商人得到消息,也都赶来看看这位人虽未到却能让他们夜不能寐的禁烟负责人。
    一个叫威廉·亨德(W.C.Hunter)的美国人将他看到的情形记录了下来,他描述说:林则徐“具有庄严的风度,表情略为严肃而坚决,身材肥大,须黑而浓,并有长髯,年龄约六十多”。其实林则徐这年才54岁。
    一番见面寒暄后,广东官员们陪着林则徐来到下榻的钦差行辕越华书院。
    越华书院是当时广东四大书院之一,占地6000平方米,内部宽敞明亮,不仅建有大堂、讲堂,院内还有小桥流水,芭蕉荷花。林则徐选择这里作为行辕,当然不是为了贪图这优越的环境,而是另有深意。
    只不过在当时的广州城里,上至各级官员,下至行商烟贩,可都没心情去体会钦差大人的深意。他们都在静静的等待,等待着林则徐使出禁烟的霹雳手段。
    但几天过去了,林大人每天除了召见一些官员士绅,询问些日常的公事民情外,整天就待在书院里。有些官员实在按奈不住心中的疑虑,请示禁烟的工作安排,也都被林则徐轻描淡写的转移了话题。
    在这期间,林则徐只是以钦差的身份公布了一则《关防示稿》,强调了一下组织纪律。这几乎就算是这几天最大的动作了。
    这下让本就提心吊胆的广东官商们更慌了。这还是我们认识的林大人吗?我们的这位林大人自出仕为官以来,素以办事雷厉风行著称。受命钦差广东后,人虽未到,却先后几组动作,让广东掀起了一波波禁烟高潮。怎么人到了之后反而偃旗息鼓,毫无动静了呢?难道真像老话说的那样,“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位钦差大人也知道禁烟实在是事不可为,只不过圣明难违,来广州走走过场罢了?但是“林青天”的名头实在太大,这种猜测说出来连广东官商们自己都不信。那就只有一种可能,这几天的风平浪静,只是预示着暴风雨前的宁静。
    其实不止广东的官商们心里不平静,林则徐的心里更不平静。他不是不想动,而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他深知此行的责任之重大,所以必须做到谋定而动。虽然在到达广州前他已经做足了功课,收集了足够的信息,也筹谋好了全盘的计划,但有一些信息和想法还需要到广州后与实际情况相印证,以确保万无一失。这里就要提一下他选择越华书院作为行辕的深意了。其原因之一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越华书院的监院梁廷枏(nán)。

    梁廷枏,嘉庆元年(1796年)出生于广东顺德县,清代金石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戏曲家、藏书家。
    怎么样,是不是光看到这些称谓就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这位梁先生不仅学通古今,在戏曲艺术上也颇有造诣。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他不仅编纂了《夷氛闻记》,详细介绍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全过程,成为了后世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文献。更是写了一部介绍和研究西方世界的著作《海国四说》,其中的一些认知和观点甚至超越了《海国图志》。《四说》之一的《耶稣教难入中国说》,更是当时少有的研究西方宗教的著作。他提出中西方应该在宗教文化上自由的交流,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相得益彰,是第一批睁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只不过梁先生名字里的“枏”字实在生僻,我查了一下才知道,这个字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异体字并入了“楠”字,难怪现在不常见。所以后世有人直接将他的名字写成梁廷楠,还有写作梁廷枬(zhān)的,其实指的都是这位梁大才子。
    这里聊几句题外话,也是给即将为人父母的朋友一个建议,给宝宝起名时尽量不要选择生僻字,虽然有很多生僻字确实寓意美好,但中华文字博大精深,有很多常用字也有着相同的寓意。避免使用生僻字,以免宝宝长大后遇上什么因为名字不好认而引发的尴尬。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建议而已。
    书归正传。
    虽然梁廷枏满腹经纶,但科场不顺,屡试不第。直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才考取了副贡。副贡是贡生的一种,在乡试落榜的那些考生中择优录取,送入国子监继续深造。成为贡生也算是有了正经的功名,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之后在澄海县任训导,从八品。道光十五年(1835年),受两广总督卢坤之邀负责编纂《广东海防汇览》。
    卢坤就是之前提到过给道光上疏《粤士私议》的那位。其实卢大人还是挺能干的,虽然对鸦片的泛滥无能为力,但他发现在广州的很多外国商人越来越无视清政府法度,经常携带武器登岸,在一些违法行为遭到当地官兵制止的时候,甚至有过开枪炮还击的情形。为了维护大清的律法尊严,也为了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非常之变,卢坤决定整顿广东海防。为了配合整顿的顺利进行,计划将广东沿海的地理情况,历代海防的军事思想、规章制度和战争资料,以及当时的海防军备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汇编为《广东海防汇览》作为指导性参考文献。但还在为编书进行前期筹备的时候,卢坤病逝了。好在接任者邓廷桢同样十分重视整顿海防,在他的支持下,历经两年终于成书。
    道光十八年(1838年),梁廷枏接受粤海关监督豫堃(kūn)的聘请,编写《粤海关志》。这是中国第一部地方海关志,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与海关相关的信息,不仅包括从汉代到明朝的广东对外贸易史料,还保留了大量清代粤海关档案和原始记录,另外还收录了历代关于海关税收、法令等内容。
    看到这您明白了吧。梁廷枏编写的这两套书就是林则徐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可以让他清楚地了解当时广东的军事、经济和外交等情况。
    其实林则徐很早就听说过梁廷枏的才名,也看过他写的文章,对他十分欣赏。在这次受命出京后,林则徐还特意命人先行抵达广州,请梁廷枏将他之前编纂的资料整理好,以供其参考。
    入住越华书院后,林则徐就拜访了梁廷枏,请教筹备海防的相关事宜。对于林则徐的折节下交,梁廷枏受宠若惊,不仅将早已准备好的资料交给林则徐,还知无不言,将多年来著书时所总结的想法与林则徐分享。之后又绘制了海防地图交予林则徐。

    经过八天的反复推演和周密的准备后,林则徐终于决定出手了。将禁烟的第一枪打向了十三行,不过他打出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番讲话。他没让广东的官商们失望,一出手果然就是霹雳手段。
    道光十九年二月初四日(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召集广州十三行众行商到越华书院开会。
    讲话的艺术

    十三行的行商们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钦差行辕。对于林则徐的召见,他们心里早有准备。其实想想就知道,清朝没有官员与外商接触的先例,一切工作都是通过他们来完成的。只不过他们不知道这次召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情况,还是直接下达什么具体任务。
    林则徐见到他们后,也没寒暄,一句废话都没多说,直接就给十三行扣了个勾结外商、欺蒙朝廷的大帽子。
    他指责这些行商,“朝廷在广州实行对外通商,找你们十三行负责居间联络,就是为了让你们起到监督作用,杜绝外国商人干些什么违法乱纪的勾当。朝廷严令禁止鸦片进口,你们作为外商的担保,有没有履行过监督的职责?现在鸦片在全国泛滥,你们这些行商居然还在为这些洋人担保其从未携带过鸦片,这不是大白天说梦话吗。要说你们没跟那些鸦片走私商暗中勾结,谋取私利,你们自己信吗?”
    说完行商们工作上的失职后,又怒斥他们崇洋媚外,寡廉鲜耻。
    “以前如果有外商穿着奇装异服,佩戴刀剑武器拜见行商的,大多的行商都会避而不见,提醒外商纠正礼仪穿着后,方才肯接见。再看看现在你们,把你们前辈的这些优良传统全丢掉了。近年来竟然有的行商听说外商要来,亲自跑到澳门去迎接的。甚至东裕行送轿子给洋人乘坐,你们还要不要脸,我都替你们丢人。”
    听完林则徐的这些话,十三行的这些人,直接从忐忑变成了心惊,钦差大人不仅否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连个人操守都受到了质疑。哪知道林大的话还没讲完。
    “你们只知道谋取私利,为了挣钱居然巴结洋人。你们知不知道洋人通商赚的钱都是咱天朝赏赐的,一旦万岁爷不高兴了,关闭了通商口岸,那些想靠通商牟利的国家还上哪挣钱去?这对你们有什么好处?你们不但不知道感念天恩,居然还做起了洋人的走狗。咱大清朝廷的一举一动,那些洋人无不了如指掌。可一旦要向你们了解些关于洋人的事,你们却每每的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肯吐露实情。”
    这段话一说完,行商们吓得血都凝了。尤其是最后几句,分明是指责行商们已经成为洋人的奸细。按照大清的律法,奸细罪轻者杖刑、流放,情节严重的是要掉脑袋的。这帮人能不怕吗?
    林则徐讲完看了看这些行商们的表情,默默地点了点头,看来说这番话的目的达到了。接着不紧不慢的说道:“本钦差奉命来广州,第一件事就是要处理汉奸。你们这些人当中未必就没有汉奸。”然后将目光扫向行商,众行商自然是吓得噤若寒蝉。只听林则徐继续说道:“当然,到底谁是汉奸,我会详细调查的。如果查到你们身上,你们必须要全力配合。我们即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决不会放过一个汉奸。”
    虽说这番话里提到了要调查行商,可他们听完后心里反而放松了些。要知道这些人都是在商场里侵淫多年的老油条,各个都是人精。林则徐的这番话他们心里最明白不过,从今以后,如果按照林大人的指示办事,那么一切都还好说。如果不好好配合,对汉奸罪的处理都在《大清律例》里写着呢,不知道的回去翻翻。
    当然,这些行商们没人想要到回去翻《大清律例》的地步。纷纷表态,一定全力配合钦差大人的工作。
    对行商们的表态林则徐还是比较满意的。敲打完了,接下来就要布置具体的禁烟工作了。他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对行商们说:“你们到各个商馆去宣读这份文件,让他们在限期之内,将所有的鸦片全部上缴,并出具保证,从今以后永不携带鸦片,如有违反,货物全部没收,并依法对其处理。”
    另外又嘱咐众行商:“你们在宣读文件的时候,不仅要详细阐述文件内容,而且语气一定要慷慨激昂,要在气势上压倒他们。我丑话说在前头,谁要是办不好这件事,我就抄谁的家。到时候可别怪我没提前打招呼。”
    都说当领导的最高境界是恩威并施,可林则徐的这番话里只有“威”,没有“恩”。但“威”的相当有层次,不亏被称为当世第一能臣。作为当朝一品,钦差大臣,面对的虽说是富甲一方的行商,但在中国传统 “士、农、工、商”的阶级分层里,不管家资有多丰厚,商人都只能排在末流。除了身份上的碾压,林则徐的一番话,让行商们在之后的禁烟工作中,不敢阳奉阴违,只能全身心的配合。因为之前的官员谈论行商,即使有暗中协助外商的走私鸦片的议论,那也只是在违反工作职责和非法走私的范畴里,但林则徐的这番话,直接将行商的行为上升到了汉奸、奸细的层面。如果工作成果不能让林则徐满意,那可不止丢了垄断外贸的金饭碗这么简单,砍头抄家都是分分钟的事。
    林则徐可不管他们此刻的心里在想什么,话一说完,抬腿就走。只留下一众行商面面相觑。最后,众人将目光落在了一个叫伍绍荣的行商身上。
    悲催的首富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在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做了一个关于过去1000年里全世界最富有的50个人的统计。里边有六位中国人,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宋子文和伍秉鉴。相信大多数朋友对前五位都不陌生。
    成吉思汗,一代天骄,蒙古帝国的缔造者;
    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元朝的开国皇帝;
    刘瑾,明代正德年间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后来让皇帝给剐了;
    和珅,清代乾隆时期的官员,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贪官;
    宋子文,民国时期的财政部长,四大家族之一。
    这五位虽说进了千年富豪排行榜,但他们不是皇帝就是高官,要么就是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只有伍秉鉴是个纯粹的商人。
    伍秉鉴,清代富商,广州十三行总商(相当于行会会长)。据说伍秉鉴的个人资产达到了白银2000万两。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约为4000万两,同一时期的美国首富个人资产是700万两。伍秉鉴的个人财产相当于清政府财政年收入的50%,是美国首富资产的近3倍。被称作当时的世界首富。

    伍绍荣就是伍秉鉴的儿子,此时伍秉鉴还健在,不过已经70岁了,基本上已经将家业交到了伍绍荣的手里。作为十三行的总商,接到钦差大人的命令后,自然是由他牵头去执行。
    他低头看了看捧在手里的谕令,感觉这一页几行书犹如千斤之重,这哪是什么给外商的公文,简直是行商们全家老小的性命。当看到办理期限那行,伍绍荣的血又凝了。
    三天!啊!三天!
    要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让那些吃肉不吐骨头的外商们乖乖的把鸦片交出来,比让他们割自己的肉都难。
    伍绍荣无奈的叹了口气,慢慢的收起了谕令。可当他瞥见那些在行辕站岗的兵丁时,不由得心中一凛。他总觉得这些个兵丁看向他的眼神不怀好意,仿佛就像是在看抄家时抄出来的金银珠宝。他越想心里越害怕,牙一咬,心一横,拼了!与其自己在这受罪,不如让那些洋人受罪,他们死总比自己死强。于是转过头来跟其他行商说:“走。找英国人去。”

    外国商人们都知道今天十三行被钦差召去开会的事。在一众外商中,英国商人的数量最多,实力也最强,所以都聚集在英国人的商馆里等待消息。看到伍绍荣带着十三行所有的负责人登门,他们赶紧起身迎接。当见到行商们脸上的表情时,外商们愣住了,这帮大富豪哪还有平时容光焕发的样子,现在的模样应该就是中国话里所说的“霜打的茄子”吧。
    伍绍荣抬眼看了看这些外商,心里点了遍人名。嘿!别说,人到的还真齐。省的一个一个的去通知了。他先简单说了遍刚才的会议内容,然后拿出《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宣读,边读边解释。当然,宣读公文的时候伍绍荣一扫刚才的霜打之象,仿佛换了一个人,慷慨激昂那也是必须的。
    林则徐的这篇谕令,与和行商们的那番讲话不同,是真正的恩威并施。他先是回顾了中外友好贸易史。
    “你们这些外商每次来广州做生意,哪次不是获利丰厚。以前到广州的商船每年不过数十艘,现在增至一百多艘。而且,每艘船带来的货物无不销售一空,临走的时候也都是满仓满载。”
    回顾完了,就开始指责这帮外国商人不仗义了。
    “按道理你们通商赚了这么多钱,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感谢我大清天朝。可你们非但不感恩,还将鸦片带到我国。你们各自的国家政府都禁止百姓吸食鸦片,可你们却将这害人的东西带到我国,来毒害我国的百姓以谋取私利。”
    指责完了就开始敲打了,而且比敲打行商那时还狠。
    “现在我大清皇帝知道这事了,大为震怒,决定禁绝鸦片。凡是在内地贩卖鸦片、开设烟馆的都就地正法,吸食鸦片的也会判处死刑。你们既然来大清做生意,那就应该遵守大清的律法,违法者与大清犯法者同罪。”
    这是直接告诉这些外商,你们犯得这些事,按照大清的法律,原则上都得给砍了。“威”完了,接下来该“恩”了。
    “如果你们能在限期之内将鸦片悉数上缴,并出具保证,承诺今后永不携带鸦片。本钦差可以跟广东政府的领导们一起请求皇帝陛下法外开恩,不止免除你们之前的罪行,还可以考虑给予你们适当的奖赏。今后遵守我国的法律,通过合法贸易盈利,这钱赚的多光明正大。”
    最后做了个总结,强调了限期期限。
    “限你们三天之内回复,出具书面保证,等候我对收缴鸦片的具体工作安排。到时候希望你们不要借故推诿,否则后悔不及。”
    为了表示自己禁烟的决心,林则徐在这篇谕令里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听伍绍荣将这篇公文读完,轮到外商们被霜打了。不少人捶足顿胸,这趟来的真不值,不仅要赔了鸦片,这怎么还扯到掉脑袋上了。
    不过有一些外商对此并不以为然,他们跟十三行久打交道,也遇到过几次清廷禁烟,以为还是之前的那些套路。于是就有人直接问伍绍荣:“咱都认识这么长时间了,你们那些事我们也都明白,您就明说吧,这次要多少?三十万两够不够?”
    让这个外商没想到的是,伍绍荣一改平时笑容可掬的商人模样,化身为正义的使者。怒目圆睁,严词拒绝,大义凛然的向这些外商们表达这次朝廷禁烟的决心。最后强调,这次不要钱,只要鸦片!
    伍绍荣的这番表现,后来被外国人记录了下来。当时的他确实按照林则徐要求的那样,面对外商慷慨激昂,义正言辞。
    看到伍绍荣一身正义凛然的样子,外商们也不习惯,心里也有些含糊。有人就小心翼翼的问:“如果我们把鸦片都上缴了,你们中国政府能给多少补偿?”
    补偿?你还想要补偿!你以为这是做生意讨价还价那!伍绍荣心里早已问候了好几遍这个外商的祖宗十八代,不过表面上没有流露出来。转念一想,对这帮外商也不能只来硬的,真要是把他们挤兑急了,闹出点什么幺蛾子,黑锅还得自己背。而且林大人在公文里确实也提到了给予适当的奖赏。沉吟了一会,说:“嗯...补偿嘛...可能会按很低的价格补偿一些。”
    说完这句话,伍绍荣猛然醒悟,对呀,这帮洋人图的不就是个钱吗。于是找到几个相熟的外商,提出可以拿出一些钱来换购一二百箱鸦片。他这是打算破财消灾,收缴些鸦片给林则徐交差,也能让这些外商在经济上得到些弥补。
    先不说能不能让林则徐满意,这破财消灾的想法在外商这就通不过。伍绍荣显然是低估了他们对于利益的贪婪之心。经过几番讨论,那些认为清廷禁烟历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的人占据了主导。无论伍绍荣怎样的巧舌如簧,软硬兼施,这帮人都无动于衷。最后干脆摆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势,你爱咋样就咋样,反正一两鸦片也不交。
    口干舌燥的伍绍荣看他们这样,知道再说什么也没用了,总不能真端壶开水烫他们吧。只得转身离开,先回去给林大人汇报情况。
    伍绍荣走后,这帮外商并没有停止讨论。一些人认为,这次的禁烟确实跟以前有些不一样,可能真会有什么大的动作。但大多数人还是表示先等等看,真要有什么大的变化,到时咱再决定怎么办也来得及,万一跟以前一样呢,咱不就赚了嘛。

    可这帮外国人不知道,在林则徐这只有一万,没有万一。不怕你心存万一的侥幸,因为他有一万种办法可以治你。

    伍绍荣回到行辕跟林则徐汇报刚才的交涉情况,他的汇报十分巧妙,既表现出了对那些外商贪得无厌的愤慨之情,又表达了对禁烟工作的全力以赴,最后还婉转地表示这事太难了,自己确实有点力不从心。
    他一边汇报一边观察林则徐的神色,林则徐始终面无表情,即不搭话,也不表态,就坐在那默默的听他白话。
    伍绍荣越说越紧张,他实在想不明白林则徐对刚才的交涉结果是个啥态度。最后一咬牙,跟林则徐说,愿意向朝廷捐献家产。
    他这句话可不是拍脑门子脱口而出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最后一搏。他想试试能不能通过破财这个办法,将他从收缴鸦片的泥沼里拉出来。作为一个商界高手,他这句话说得十分有技巧。他没说这钱是给您林则徐个人的,因为自打他看到林则徐给驿站的传牌时,就领略到了这位钦差大人的清廉刚正,他不敢这么直白的向林则徐行贿。所以刚才有外商提出要拿钱平事的时候,他才会严词拒绝。但他又不甘心,在他的认知里,大清的官员哪有不爱钱的。于是他提出将家产捐给朝廷,想以此探探林则徐的口风。
    林则徐是何等的聪明,伍绍荣心里的这点小九九他又怎会猜不到。等他说完,林则徐只是冷冷地回了一句,“本钦差不要钱,只要你的脑袋。”
    此言一出,伍绍荣直接就跪了,本还想解释几句,可光张嘴话却说不出来。林则徐也不理他,转身就回了后堂。也不知伍绍荣跪了多久,最后默默地起身,颤抖着向家的方向走去。
    不听话就不让你走

    林则徐当然并不是真的想杀了伍绍荣,只是再次提醒他要端正态度,别老来虚头巴脑的这一套,踏踏实实的办事才是正经。
    对于外商的反应,林则徐早有预判,毕竟筹谋了这么久,外商的不配合也在他的预料之中。他也没想着只可着在十三行这一只羊的身上薅羊毛。事办到这种程度,也算是达成了预期目的。一是敲打了十三行,让他们以后能全心全意的办事。再者,这次收缴鸦片的终极目标是让那些个外商们服软,乖乖的交出鸦片,并保证从此不在进行鸦片贸易,从而最终根治鸦片进口。通过十三行的交涉,已经把此次禁烟的决心传达给外商,毕竟我泱泱中华乃礼仪之邦,先礼后兵,把丑话说在前边,你不听,那就别怪我玩狠的了。

    道光十九年二月初五日(1839年3月19日),林则徐给粤海关监督下达了一项命令,并让十三行通知外商:
    “本大臣钦差广州期间,在调查清楚外商是否与内地烟贩存在勾结走私鸦片的情况之前,所有外国商人不得离开广州。粤海关对外商提交的红牌申请一律不予批准。”
    所谓“红牌”,就相当于现在的出入境手续。按照当时的规定,凡是到广州做生意的外国商人,在取得十三行的担保后,每次出入境前都要向粤海关提出申请,拿到批准的红牌后方可进出广州。本来有很多外商眼看苗头不对,想着暂时离开广州,等禁烟这阵风过去后再回来。林则徐的这项命令,直接把他们的后路都给堵死了。
    不仅如此,林则徐还派出了一批“密探”到各商馆外蹲守,监视外商们的举动。

    这两天外商们过的也不踏实,都在紧张的观察事态的发展,其中有四十名实力最强的外商,天天聚在一起商讨对策,他们跟十三行也达成了默契,林则徐那边一有什么指令,就立刻通知他们,他们好尽快商讨出对策通知其他外商。
    当他们听完十三行的传达后,当时就炸锅了。之前还是带来的鸦片想卖卖不出去,现在倒好,想走都走不成了。这不是把人往死里整吗。有的外商不停的抱怨,早知如此,昨天还不如答应伍绍荣,低价卖给他点鸦片让他去交差,亏点就亏点,也比现在血本无归强。
    还有的外商发现,商馆的门前突然出现了很多陌生人不时地往商馆里张望。外商们也不傻,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些人明显就是派来监视他们的,而且这帮人一点都不掩饰自己的行踪,丝毫没有密探的样子,仿佛就是要告诉他们,我们在盯着你们的一举一动。
    遭受连续暴击的外商们终于坐不住了,有吐槽的、有抱怨的、还有谩骂的、甚至有歇斯底里大喊大叫的,场面十分混乱。
    就在此时,那个著名的鸦片贩子颠地(Lancelot Dent)登场了。依靠多年的鸦片贩卖,颠地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这些外商中实力算是比较强的。他先是止住了这些人七嘴八舌的议论,然后强灌了一波鸡汤。
    他指着这些惊慌失措的同行们说:“看看你们这些人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丢不丢人。咱们经历多少次禁烟了,哪次把咱们怎么着了?怎么这次就把你们吓成这副德行。听我的。不理他们,就跟他们耗着,我倒要看看他们能把咱们怎么样。”
    突然冒出这么一个主心骨,外商们也都逐渐冷静了下来,有些人的胆子也跟着壮了起来,纷纷表示赞同。还有很多人确实害怕了,尤其是一些美国商人,他们担心林则徐接下来会采取更强硬的手段,建议还是交些鸦片先应付下。眼看着争执再起,场面又将失控,有人就提出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是否按照颠地的办法执行。
    经过投票表决,有二十五票赞同颠地的想法,十四票反对,还有一票弃权。
    OK!确定了斗争基本原则,接下来就该研究具体的应对方案了。虽然决定不交鸦片,但他们知道硬刚也不是办法。所以经过讨论,这些人代表所有在广州的外商给了林则徐一个正式的回复。话说得既漂亮又直白,“我们所有外国商人郑重承诺并立字为据,从今以后绝不与大清进行任何形式的鸦片贸易。而且我们愿意向清政府支付现银来表达诚意,具体金额林大人您说了算。”至于上缴鸦片的事,只字未提。
    颠地始终认为,林则徐之所以一直拿鸦片说事,还是因为钱。这次面子给到了,钱也提到了,林大人应该也就满意了。
    可没过多一会,伍绍荣就差人带来了林则徐的答复,“除非你们将所有的鸦片上缴,要不然这事完不了。假如你们还一意孤行,明天我就将十三行的人缉拿归案,先砍两个再说。”
    这下颠地是真慌了,终于知道这位林大人跟其他大清官员不一样,也意识到这次的禁烟跟以往不同,是来真的。
    他急忙问那个送信儿的人:“伍绍荣呢?他怎么没来?”
    送信儿的回答:“我家老爷在家呢。”
    什么!这都火烧眉毛了,居然还有闲心在家待着。颠地连忙让他赶紧回去请伍绍荣过来,并派人去请其他几个十三行的首脑过来商议对策。
    没想到那些行商跟没得到信儿一样,左等不来,右等还不来。眼看着都到晚上十点了,颠地终于等不下去了,赶紧又派了一拨人去请,并嘱咐他们,这次一定得把他们拉来,就算是跪,也得把他们跪来。

    在一些清末题材的影视作品里,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老百姓怕当官的,当官的怕洋人。”其实这种情况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才出现的。在此之前,别说当官的不怕洋人,连普通老百姓都不愿意搭理他们。只有广州的行商们,因为生意的需要,不得已才跟洋人接触。而且这些行商不仅不怕洋人,反而是那些洋人要千方百计的去讨好行商。因为只有通过行商的担保,他们才能在大清做生意。尤其是伍家,不仅是当时的世界首富,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并且他家在美国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有很多外商包括颠地都是请伍家作为他们通商的担保,甚至有一些外商还认伍秉鉴作了干爹,与伍绍荣以干兄弟相称。
    这次伍绍荣之所以几次三番的亲自来找外商们商量,实在是被林则徐逼得没办法。同为生意人的他心里明白,让那些外商交鸦片,跟割他们的肉一样疼。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帮外国人不但不领情,还拿起堂来了,咬死了就是不交鸦片。伍绍荣也想明白了,上赶着不是买卖,你们不是不松口吗,我也不找你们了,反正你们在广州想走也走不了,大家就一起耗着,看最后谁耗得过谁。
    眼看着颠地接连派人登门相请,伍绍荣知道,这帮外国人是真着急了。于是带着其他十三行的头头头脑脑们不紧不慢的来到商馆。
    见面之后没等颠地张嘴,伍绍荣先说话了:“不好意思了各位,我们几个刚才一直在家里交代后事,所以来晚了,还请诸位见谅。”
    交代后事?好些外商还在琢磨这个中文词语的涵义时,伍绍荣继续说道:“诸位应该已经知道了,明天钦差林大人就会派人来抓我们,到时候也不知道我们几个谁先挨那一刀。现在借着这个机会,就算是咱们见的最后一面了,各位以后多保重。我们也不多待了,还得回去继续交代后事呢。”说罢拱了拱手,转身就要走。
    他这迈步往外一走,那些外国商人差点就相信了。
    颠地急忙上前拦住伍绍荣劝道:“伍先生您别着急,事情不至于此吧。”
    “不至于此?”伍绍荣瞪着颠地说:“林大人的回复你们是没听到还是没听懂啊。你们要是还捂着鸦片不交,明天我们就得替你们去挨刀。别拦着我,家里还有好多事没安排呢。”边说边带头继续往外走。
    这时其他外商也纷纷上前拉住相熟的行商询问,结果得到的答复都一样,都说着急回家安排后事。
    如果说之前还有外商抱有一丝侥幸的话,现在他们看到这种情况,也都认栽了。割肉就割肉吧。再怎么着也不能真让伍绍荣他们出事,要不然以后连弥补损失的机会都没有了。
    有个外商就问伍绍荣;“您说这次让我们交多少箱?”
    伍绍荣一听这话,当即就停住了脚步,看着那个外商琢磨了一会,答道:“我认为大概得一千箱。”
    一千箱!外商们听后又是一阵惊呼。
    前文介绍过,按当时的鸦片种类,重量最轻的一箱是一百斤左右。一千箱最起码也得十万斤。要知道之前的几次大规模禁烟行动,外商们上缴几百箱鸦片就算是顶天了。这次伍绍荣张口就是一千箱,这哪是割肉,简直是伤筋动骨了。但是没办法,事已至此,只能刮骨疗伤。
    伍绍荣看到这些外国人终于同意交鸦片了,强按住心中的狂喜,面色平静地说:“既然各位都同意了,那我们就先回去了。至于上缴的鸦片各位怎么分派,就麻烦颠地先生跟大家一起商量着办。明个一早我等各位的消息,告辞了。”
    还没走到门口,伍绍荣转身又回来,面带凝重的跟外商们说:“我得提醒下各位,别以为交了一千箱这事就这么过去了,我也不敢担保林大人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措施。不过也别太着急,咱们先交了,然后看看林大人的态度再说。”说罢,带着人离开了商馆。
    外商们则是各自摇头苦笑,没办法,顾不上以后怎么样了,还是先听伍绍荣的,把眼前的事应付过去再说吧。于是开始讨论鸦片怎么分派,之后纷纷回去准备。

    第二天一早,伍绍荣就接到颠地给的回复,居然还带来个小惊喜,超额完成了收缴计划,总共凑了一千零三十六箱鸦片。他赶紧带着这个胜利的消息赶到行辕向林则徐汇报。
    颠地的救星

    当伍绍荣向林则徐汇报收缴成果时,感觉自己今天的腰板挺得比前几日都直了些。可没说几句,刚挺直的腰板不由自主的又弯了下去。因为他看到林则徐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果然,汇报一结束,林则徐又是一顿训斥。说他明知道洋人手里有那么多鸦片,可收缴上来这么点就沾沾自喜。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还在帮着洋人欺骗朝廷吗?
    林则徐还冷冷的对着他说:“昨天有很多美国人愿意多交鸦片,可被那个叫颠地的英国商人给阻止了,就因为他带的鸦片最多,所以带头闹事。”
    本来伍绍荣就吓得汗流浃背,听完最后的几句,直接就摊在地上了。此时的他算是对林则徐佩服的五体投地,敢情之前派去商馆门口盯梢的“密探”都是幌子,真正的密探早已潜伏在外商们的周围,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已被林则徐掌握。
    最后林则徐指着伍绍荣命令道:“颠地就是阻挠禁烟的外商首恶,必须严惩。你们十三行立刻把他给我带来,听候处理。”
    这倒好,收缴鸦片的事不仅没过去,还又给了个更难的差事。伍绍荣没办法,为了自己诺大的家业和全家老小的前途,再难也得硬着头皮上。
    伍绍荣知道那个颠地粘上毛比猴都精,要是直接跟他说,他肯定不来。所以他换了个套路,跟颠地说:林大人请你到行辕,有些事要和你商量。

    事实证明伍绍荣想多了。

    颠地听说林则徐要请他见面,不仅没多想,反而有些兴奋。要知道外商平时根本就接触不到大清的官员,这次他居然受到了钦差大臣的邀请。想着以后回国跟朋友们聊起来,这事够他吹好几年的。真是越想越兴奋,当即就和周围的朋友商量,看看准备点啥礼物带着去行辕。
    他的朋友们可不像他这样兴奋,到不是因为羡慕嫉妒,而是觉得这事有些不劲儿。连忙劝住颠地,让他先别激动,跟他说:你这一去要是回不来怎么办?最好让林则徐出个保证书,确保你二十四小时内能安全返回。
    颠地听完一愣,转头看向伍绍荣。他一看伍绍荣支支吾吾那样,顿时就明白了,合着这是一个套儿。赶忙表示,我这还有好多事没忙完,今就不去了,以后再说。
    伍绍荣也明白,没有保证书颠地是说什么也不会跟自己走的,可这保证书的事他也不敢跟林则徐提,只能回去汇报说颠地有事来不了。
    林则徐不管这一套,只一句话,必须把颠地给我带来。
    接下来就发生了很有意思的一幕。十三行的人是一波接着一波的去请颠地,有好言相劝的,有威逼利诱的,甚至还有声泪俱下哭求的。反正不管十三行的人谁来,用什么手段,颠地就俩字,不去!
    据说后来伍绍荣实在没辙了,搬出老爹伍秉鉴登门邀请。面对这位泰山北斗级的商界大佬,颠地知道光靠“不去”俩字是打发不走的。于是跟伍秉鉴说:“老爷子,咱们明人不说暗话,如果贵国政府派兵来抓我,我绝对不做任何抵抗,乖乖的跟着走。但如果让我自己往监狱里送,那我可不干。”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伍秉鉴也知道再聊下去没什么意义。他俩心里都清楚,林则徐之所以逼着十三行找颠地,就是不想引起两国在外交上的激烈冲突,所以肯定不会派兵来抓的。
    不过老谋深算的伍秉鉴也不是白给的,你颠地不是死鸭子嘴硬吗。行,我让其他“鸭子”治你。
    他回去就召集十三行开会,让他们以后不用再去找颠地了,去告诉其他的外商们,如果颠地还一意孤行,那林大人早晚会取消通商,让他们自己看着办。
    有意思的一幕又上演了。只不过一波又一波来找颠地的人换成了外商们。他们纷纷劝他,这么拖着也不是个事,弄不好林则徐最后真能派兵来,还不如你现在就去,还能争取个好态度。
    不料颠地既不生气,也不反驳,只是平静地跟这些人说:“各位放心,拖着还真就管用。”这话差点把好多外商气乐了,琢磨着颠地是不是精神压力太大开始说胡话了。不过有脑子转得快的,突然明白了,原来颠地之所以拖时间,是为了等他的救星,他的这个救星一来,不光是颠地的事,甚至连外商们上缴鸦片的事都可能给应付过去。
    这个救星就是英国驻大清商务总监督查尔斯·义律。
    义律(Charles Elliot),1801年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他的家族在当地算是颇有名气的,出了很多的政客、军人和商人。他15岁时就加入英国皇家海军,21岁晋升到上校军衔。1830年被调到英属圭亚那任驻地官员。1834年,作为船务总管跟随英国政府派驻广州的第一任商总务监督律劳卑来到大清。1836年升任商务总监督。
    可能是自幼受家庭的熏陶,义律虽然是军人出身,但他有着极强的政治敏感度。在英属圭亚那任职期间,正值英国废除奴隶制时期,他在殖民地大力打击奴隶贸易,解救了不少的黑人奴隶。对于鸦片贸易,义律也是嗤之以鼻。他认为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通过鸦片贸易赚取利润是一种耻辱的行为。
    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位有着“正面”形象的英国贵族,却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

    这里简单的介绍下圭亚那。您可能没听说过这个国家,但看了我的介绍后,相信您一定认为圭亚那是咱们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圭亚那地处南美洲北部,东临苏里南、南接巴西,西北部与委内瑞拉毗邻,东北面就是大西洋。国土面积不大,跟我国湖南省差不多大,约21.5万平方公里;人口也不多,大概是北京西城区常住人口的一半,大约70多万人。但由于是临海国家,环境十分优美,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河流瀑布也非常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号称世界最大单级落差的凯尔图尔瀑布。
    从15世纪起,圭亚那就被当时的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等海上霸权国家反复争夺,直至1831年英国获得了该地殖民争夺的胜利,并取名为英属圭亚那。1970年2月23日,该地区正式宣布独立,成立圭亚那合作共和国。
    该国的第一任总统名叫阿瑟·钟(raymond arthur chung),是位华裔,也是除亚洲国家以外的第一位华裔总统。独立的两年后,1972年6月27日,正式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2021年2月4日,台湾外事部门宣布,将在圭亚那设立“台湾办公室”,并强调该办公室具有“官方地位”。第二天,圭亚那外交部就发布声明,将持续坚守一中政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依旧完好无损。并表示之前与台湾签署的协议是因为沟通不良造成的误会,这纸协议将即起终止。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为圭亚那这种能够坚持维护一个中国的外交原则点赞,也为祖国能交到这样的朋友高兴。
    商务总监督

    在义律来广州之前,英国与大清的贸易都是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为了方便日常的沟通和管理,东印度公司设置了“大班”这一职位负责此项工作。虽说是贸易管理岗位,但清政府要求大班不得在广州办公,所以东印度公司将大班的工作地点设置在澳门,至于为什么选择澳门,咱们后边详细介绍。清政府还要求大班每次进出广州都要与其他外商一样申请红牌。
    在1830年的时候,清政府听到了英国要废除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的风声,就要求英国无论是否废除垄断权,都要继续派驻大班以方便管理外商。于是英政府决定由外交部直接派出驻华商务总监督来承担相应的职责。
    1834年,英国正式结束了东印度公司对华的贸易垄断权,并任命律劳卑担任商务总监督。除了管理日常贸易和英国商人等相关的事物外,还要求他尽量与大清建立平等自由的外交关系,但要遵守大清的法律和贸易规则,不要挑战他们的权威,并尝试将贸易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地区。还特意强调,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许采取任何形式的军事行动。
    如果说之前的大班相当于现在外资企业的大中华区总经理,那商务总监督实际上更接近驻华领事的角色。不过在清政府看来,两者并无差别,只不过是称呼变了而已。而律劳卑显然不了解大清对他的态度,也轻视了此行工作的难度,结果来了不到一年就被气死了。
    律劳卑也是英国贵族出身,还有着“勋爵”的头衔。勋爵是英国人对爵位的一种统称,英国的贵族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他们对除公爵以外的爵位统称为勋爵,另外对公爵的儿子也以此称呼。对于律劳卑的具体爵位我没考证过,不过据他给清政府递交的公文里提到他是出自侯爵世家,那他继承的应该也是侯爵。当然这些不重要,您只要知道他是个有爵位的英国贵族就可以了。
    也许正是因为身份上的高贵,使他到大清后做出了一系列傲慢的行为。他没有在澳门向粤海关提出入境的红牌申请,而是直接在广州登岸,进驻英国商馆。另外按照当时的规定,所有国家与大清的公文往来,必须以“禀帖”的形式提交。
    “禀帖”,简单来说就是在公文开头要体现“禀”的字样,这是我国历代下级向上级汇报时使用的公文方式。
    律劳卑只记得他是带着建立两国平等外交的使命前来的,却忽略了英国外交部让他遵守大清规则的嘱托。直接向两广总督提交了一份公函,表明自己的身份,并阐述了他此行的目的。
    当时的两广总督就是我们的老熟人卢坤。律劳卑的这一番举动,让卢大人很是不爽,对提交的公函压根就没接收,直接就给退了回去,并命令他立刻离开广州。
    高傲的律劳卑也很不爽,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侮辱,还霸气的表示,虽然英国不想发动一场战争,但我们对此准备的十分充分。
    可他没想到卢坤比他还霸气,这回也不打嘴仗了,直接命人撤走了英国商馆里的所有华人雇员,切断了商馆的食物供应,并宣布中止通商。
    律劳卑一看这是跟我来狠的啊。那就比比谁更狠。于是招来了两艘英国驱逐舰,炮击虎门!大清的海防官兵也不含糊,立刻开炮还击。对轰了三四十分钟后,双方鸣金收兵。
    这一通炮击让虎门炮台损失不小。而英国这边也死伤了几名船员,战舰则是稍有损伤。虽然损失不大,但由于虎门官兵的英勇抵抗,使英军也不敢在进行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眼看着律劳卑真的动了手,卢大人更生气了。直接派兵包围了英国商馆,并让十三行的人去告诉所有外商,这事不是冲他们,只是针对律劳卑一个人的,只要他离开广州,我立刻把人撤走,恢复食物供应,并且会重启通商贸易。
    卢坤的这个做法可比律劳卑高明的多,这一套威逼加利诱的组合拳使出来,立刻就见到了效果。以颠地为首的一帮英国商人,利用各种方式请求律劳卑取消对抗,劝他以大英帝国的利益为重,不要破坏已经维持已久的良好贸易环境。与此同时,有人从英国带来了消息,外交部也不希望通过武力方式强行跟大清建立平等的外交和商贸关系。
    受到内、外双重攻击的律劳卑,无奈之下只得接受现实退回了澳门。相比于对卢坤的憎恨,那些本国商人的所作所为更是让他咬牙切齿,也让他感觉受到了同胞的背叛。结果一到澳门他就病倒了,一个月之后与世长辞。
    他在大清的这一系列操作,在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律劳卑事件”。虽然在此事件中英国没占到什么便宜,但他们看清了在先进的驱逐舰面前,大清的海防力量是如此的脆弱,也为日后对鸦片贸易的武力干预埋下伏笔。而卢坤看到虎门炮台竟然这样不堪一击,于是下决心要整顿海防,也成就了梁廷枏编纂《广东海防汇览》。

    看着律劳卑最后落了这么个下场,随后的两个继任者索性都选择了沉默,压根就不去广州。对于同大清的贸易往来也几乎从不过问,商人们如果有事找到他们,他们也不出面,直接让来人去找十三行交涉,自己就踏踏实实的在澳门待着。第三任商务总监督更是个极品,他到了澳门干脆连岸不登,直接将办公室搬到了船上。
    对于这两任商务总监督的表现,广东的大清官员们还是很满意的。这样多好,平平淡淡才是真嘛。可是英国商人们却不满意,啥事都不管还要你这个监督干啥,因此很多的商人利用各种关系向外交部试压,请求派个有能力、有魄力的人来担任此要职。
    1836年,义律被任命为第四任商务总监督。

    已经跟大清打了两年多交道的义律,早已摸清了清政府的套路。上任之后他就给两广总督邓廷桢递交了一份外交公文。
    跟律劳卑不一样,义律按照大清的规矩,采用了禀帖的方式,向邓廷桢提出希望能同意他来广州,并且为使他的工作更有效率,最好是能让他随时进出广州,这样也能让他更有效的对英国商人进行管理。
    邓廷桢看完这份禀帖,心里很是舒服,大笔一挥就准许了义律的请求,同意他可以在任何时候都能从澳门前往广州,只要来前跟澳门的衙门说一声就可以。
    经此一事,义律的盛名在英国商人中一下就传开了,形象也随之高大了起来。之前律劳卑以生命为代价都没敲开的广州大门,义律用一纸公文就换来了两广总督的“欢迎光临”,而且还是随时的。
    不仅如此,在随后的几年,义律凭借对清政府官场规则的了解,通过十三行把广东的各级官员哄得那叫一个顺溜。也就是在这几年,虽然这位反对鸦片贸易的海关总监督曾不止一次的对本国商人表明态度,“你们的鸦片生意是你们自己的事,出了事不要找我。”但凭借着他超强的外交手腕,让英国商人获得了更为宽松的贸易环境,也使英国向大清的鸦片输出形成了井喷式的增长。
    义律的应对

    对于清政府禁烟的风声,义律早有察觉。当林则徐到达广州时,义律并没着急前往,而是选择继续留在澳门,观望林则徐的禁烟动作。当然他也不是干等着,由于当时通讯的不发达,很多英国商人还不知道禁烟的消息,还有大批的商船在赶往广州的途中。义律判断如果这些商船都到了广州,大概率会被林则徐给扣下来,那样英国的损失将会更大,于是派人赶往临近的海面拦截,让过来的商船先开往澳门或香港,并嘱咐他们行事一定要低调,尽量别让大清的官兵发现。随后又加派人手前往广州打探消息。
    在得知颠地要被缉拿的消息后,义律待不住了,保护本国商人的利益和安全是他的主要工作之一,所以立即启程前往广州。

    见到救星终于到了,颠地激动地眼泪差点没掉下来。急忙跑到义律面前诉苦,各外商们也围在一旁介绍当前的局势。
    听完这些人的诉说后,义律对他们说:“你们说的情况我都有所了解,在来的路上我看到沿海的大清官兵都全副武装已经进入了战备状态,估计林则徐随时会发动更大的行动。不过各位也不用着急,我会尽快跟他们沟通。”
    然后他拉着颠地对外商们继续说道;“他,还有所有的英国商人,都在女王和政府的庇护下。大英帝国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你们的生命安全,哪怕是动用武力。”
    听完义律的讲话,商人们备受鼓舞。随后义律让颠地找人去统计目前在广州的所有外国商人手中的鸦片数量,好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

    林则徐对义律的行踪了如指掌,也知道他在商馆里的表态。既然态度这么强硬,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在义律到广州的第二天,没等他找上门来,林则徐就使出了杀手锏。
    道光十九年二月初十日(1839年3月24日),林则徐借用了当年卢坤对付律劳卑的办法,派兵包围外国商馆,撤走所有华人雇员,切断食物供应,并宣布中断贸易。
    要知道林则徐派兵围的可不是一家商馆,而是大约6.6万平方米的商馆区,这时里边住着三百多个外商。这些外商当时就炸锅了,义律没来的时候还只是不能离开广州,现在倒好,他这前脚刚到,后脚我们连门都出不去了。于是纷纷跑来找义律要办法。
    义律此时更是烦躁,五年前跟随律劳卑一同来广州的时候,他就见识过这样的手段,这次来之前也有心理准备,但他没想到林则徐居然这么厉害,这连面都没见呢,直接开大招。面对纷至沓来的商人,他一时语塞。昨天刚慷慨激昂的表示要给他们撑腰,今天林则徐就给他来了这么一出。
    眼看来的人越来越多,情绪也越来越激动,义律突然脑筋一转,林则徐惹不起,兴许跟自己打了多年交道的邓廷桢能帮上忙。想到这赶紧提笔给邓廷桢写了 ,婉转的表示被困的商人里有一些人确实没参与鸦片走私,贵国政府连他们都一起拘禁了是不是不太合适,希望邓大人能想办法通融通融。
    邓廷桢也真够意思,接到信后就跟没看到一样,连回复都省了,压根就不接这茬。
    义律是真急了,瞅着邓廷桢不搭理自己,紧跟着又写了 ,这封信的语气就不怎么客气了,他直接提出,如果因为你们这种强硬的手段而产生了某种的严重后果,到时候我可不负责任。
    这话都说出来了,邓廷桢就不好再置之不理了,不过他没直接回复,而是将信转交给了林则徐。这倒不是因为邓廷桢滑头,主要原因还是禁烟毕竟是林则徐负责,包围商馆也是林则徐下的命令,邓廷桢不好越俎代庖。
    林则徐看完信就怒了,什么叫产生严重后果?啥叫你不负责?居然还敢威胁我。当即写了一篇谕令命人带给义律,并让人抄写多份在商馆区内四处张贴。
    这份谕令的内容跟之前让十三行给外商的那份差不多。先是谴责了鸦片走私对大清的危害,继而又劝说义律不要因小失大,为了维护这种违法行为而损失你们国家的外贸利益,最后强调只要交了鸦片,咱们还能继续做生意,如果不交,那你们谁都走不了。
    又是一个恩威并施的警告,本来就紧张的外商们看完后心收得更紧了。
    我看过一些文章写的更有意思,说那几天除了商馆区被官兵包围外,还有许多广州的人民群众自发的来到商馆区外,高喊禁烟口号。甚至还来了一些戏曲班子,整日敲锣打鼓又唱又跳。让好些外商感觉简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回忆说:整晚都睡不着觉,好不容易睡着了吧,梦里梦到的全是撒旦……。
    如果当时真是这种情形,那不得不说林大人的心理战玩的是真溜。不过即使没有那些敲锣打鼓和跳广场舞的优秀市民,外商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两天算是让被困的外商们充分体会到中国的这句老话了。自从林则徐撤走了商馆里的帮办、翻译、厨师和杂役等华人雇员,让一些平时养尊处优的洋人苦痛不堪,凡事自己动手不说,那种软禁带来的单调和无聊,以及对前途的未知与迷茫让他们苦上加苦。
    他们的这种无聊跟咱们因为疫情居家隔离时有些类似,实在待不住了就想办法做点什么调节下心情。有的外商就站在商馆门口向那些站岗的士兵怒目而视,当然他们也就是发泄发泄心中的怨气,不敢做出什么过分的举动,他们知道真要因为无聊弄得自己挨顿胖揍也不值。
    不过就在他们怒目瞪向士兵时,却发现那些士兵周围出现了好多熟悉的身影,他们的合作伙伴十三行的行商们居然也在警戒线外监视着他们,气的好些外商指着十三行的人破口大骂,还有的外商向他们做出了国际通用的“友好”手势。
    其实这些外商不知道,在外边站岗的行商们,处境还不如他们呢。之前林则徐要抓行商全家可不是说说而已,这时十三行几个首脑的好些家属已经被软禁了,林则徐交代十三行,你们分别看好各自担保的外商,要是有跑了的那就由担保行商顶罪。如果最后洋人不交鸦片,就砍了你们全家。
    钦差大臣都放出这样的狠话了,行商们哪还敢怠慢,这几天比站岗的士兵都认真,甚至有人都被吓病了,还强忍着病痛天天换班盯着,生怕跑了一个外商。
    比行商和外商还要痛苦的,可能只有义律了。据他的一些朋友回忆,当时的义律害怕极了,跟他们聊的最多的话题就是当年律劳卑之死。
    其实义律何尝不想让那些商人把鸦片交出去,但他不能这么做。鸦片贸易在大清属于非法的走私行为,对英国来说却是正常的自由贸易,不仅可以让英国商人获得高额的利润,还能使英国政府获得可观的贸易税收。而保护本国商人的利益,维护英国外贸的权益,又都是商务总监督的职责。
    跟林则徐硬刚刚不过,想交鸦片又不能交,义律感觉自己就站在悬崖边上,随时都可能步律劳卑的后尘。不过他毕竟比他的前任精明许多,经过了三天的冥思苦想,终于让他想到了一个对策。

    道光十九年二月十三日(1839年3月27日),义律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发布了一则公告,命令所有的英国商人将手中的鸦片悉数交出,由他转交给林则徐。并承诺英国政府将对所有上缴鸦片的商人负责。
    随后又以禀帖的形式向林则徐递交了一份公文,表示愿意接受大清国钦差大臣提出的要求,将鸦片全部上缴,总计20283箱鸦片。

    林则徐看到禀帖后终于长舒了一口气,自正月二十五日抵达广州,每天都是殚精竭虑,好在经过十八天的斗智斗勇,禁烟总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一次就收缴了两万多箱鸦片。对于这样的结果,林则徐满意了吗?
    并没有。
    收缴外商鸦片只是林则徐计划中的第一步,在他给外商的第一份谕令里就提到了,上交手中所有鸦片,并出具书面保证,承诺以后不携带鸦片来大清贸易,否则予以严惩。
    鸦片交了,保证你们可还没做呢。

    为了下一步计划的顺利实施,也出于对义律同意上交鸦片的回应,在收到禀帖的第二天,林则徐恢复了对商馆区的供应,还陆续给外商送去了二百多头牲畜等各类食物任其享用。其实之前的几天,虽说是切断供应,但外商们也没饿着,每天都有一些商馆的中国雇员趁着夜色给外商偷送食物。不过您也别骂这些人是汉奸,因为他们很可能都是得到林则徐默许的,要不然商馆区被包围的这么严密,他们怎么可能溜的进去。另外林则徐也不想真的饿死几个外商,引发出不必要的麻烦。
    外商们看着送来的食物,这几天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下来。不过还没等他们拿起刀叉享用美食呢,林则徐的又一道命令就送到了,出具“甘结”。
    “甘结”是当时的一种交给官府以承担某种义务或责任的保证书。如不能履行诺言,甘愿接受处罚。
    这份“甘结”写的很清楚,原文也很好理解。
    “嗣后来船,永不敢加代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看完这个,那些个外商可不干了。虽然以前没少写不带鸦片的承诺书,但这次不一样。如果真要签了这份“甘结”,以后一旦带鸦片被发现,不仅货被没收,连小命都没了,而且还得心甘情愿的挨刀。
    前文也提到过,当时在那些欧美国家中,鸦片还不算是完全的违禁品,鸦片贸易也是受政府保护的自由贸易。所以这次连美国人也急了,甚至美国政府派来管理对华贸易的负责人都表示,这样的保证书我坚决不签字,如果签了就是严重渎职。于是全体外商联名向林则徐提出抗议。
    林则徐的回复也很干脆。
    抗议无效!
    紧跟着草拟了一份“甘结”的样本,直接送给了义律,让他给所有英国商人担保。林则徐想的很明白,“擒贼先擒王”,只要义律同意签字,他就成了英国商人的担保人,如果以后再有英国人敢携带鸦片,义律也得跟着挨刀。而且他一签字,那些英国商人肯定会跟着签字。英国这边搞定了,其他国家的商人还敢不签吗。
    其他人愿不愿意签义律没心思琢磨,反正他是真不敢签,作为英国政府委派的商务总监督,林则徐的这份甘结,对他来说是属于侵犯英国利益的行为。但他知道抗议是没用的,也明白林则徐更是惹不起的。思量再三他给林则徐回复了这么一句话,您这个甘结我实在是难以签字,因为就算是我国的女王陛下,也只能保证她自己的行为,不能保证别人。
    出乎义律意料的是,这个在他看来十分合理的回复让林大人上头了,大骂义律大逆不道。义律怎么也想不明白,对他们之前的几次抗议,林则徐虽然迅速的就做出了反制行动,但态度上一直保持风度,怎么这次却有些失态了。
    如果以现代思维来分析,义律说的话没什么大毛病,林则徐的反应也属正常,只不过当时他两位都没意识到,义律的这句话,其实代表着两种不同文明的碰撞。
    那时的英国已经进入到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阶段,议会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国家的行政管理由内阁负责,国王只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者。而大清还处在封建时代。作为清朝士大夫的林则徐,奉行的还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传统思想,大清国所有的臣民都是皇帝的子民,皇帝就是君父,君父说的话,臣民必须无条件遵从,也就是老话说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他认为义律所说的话简直是荒唐透顶,明明是义律自己不愿意签署甘结,却用国王不能命令臣民的话作为推诿之词,简直是罪大恶极。甚至埋怨英国政府怎么派了这么一个乱臣贼子来管理通商。
    林则徐的这顿骂,直接伤害了义律的自尊心。你林则徐可以软禁我,也可以威胁杀了我,但就是不能质疑我对女王陛下的忠心!这要是在英国,义律都想跑过去向林则徐扔手套,不过在广州的土地上,他可不敢提出跟林则徐决斗,只能强按中心中的怒火,继续想办法同林则徐周旋。
    面对步步紧逼的林则徐,义律真能有办法化解吗?
    别说,还真有。
    就一个字,拖!
    拖时间,然后根据形势的发展随机应变。当然也不能就这么干拖着,义律让人给林则徐带话,说他最近一段时间都忙着收缴鸦片,实在没时间去跟商人们沟通签署甘结的事,等忙完这阵再给答复。
    可能连义律自己都没想到,林则徐听了这话,还真就不催了。
    至于原因,当然不是因为林则徐相信了义律的托词,而是有着更深层的考虑。要知道林则徐来广州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禁绝鸦片,要让所有的外商心服口服,也要尽量避免朝廷上的反对者提出反对的理由。而甘结上“以后外商携带鸦片就立即正法”的那条,在当时的大清并没有法律依据。林则徐担心如果对签署甘结逼得过紧,可能会激发义律更强烈的抗议,从而使朝廷里的那些禁烟反对者们有机可乘,破坏目前禁烟的大好形势。如此权衡下,林则徐对甘结的事也就稍稍放宽了执行力度。但为了以后能将甘结制度化,林则徐上奏道光,希望能设立新规,使今后的禁毒工作有法可依。
    林则徐的决心

    在义律同意上缴鸦片后,为了保证收缴工作的顺利进行,林则徐特意颁布了《收缴趸船烟土章程》,将缴烟地点设在虎门,并对各个环节做了详细的规定。
    道光十九年二月二十七日(1839年4月10日),林则徐协同邓廷桢和豫堃乘船来到虎门,会同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准备接收鸦片。
    两天后,第一批收缴鸦片运到。林则徐站在虎门炮台上亲自调度各级人员验收,看着一箱箱鸦片从商船上卸下,他心情大好,随即下令准许华人雇员回到商馆区工作。
    此外,为了表示对未来恢复正常贸易往来的诚意,林则徐还下令凡是上缴鸦片的外商,每上缴一箱鸦片,就可以获得五斤茶叶作为奖赏。在给道光的奏疏里,他提到用于奖赏的茶叶总共大约需要十万多斤,不过这些茶叶不需要从朝廷拨发,而是由他和广州官员在当地自行筹集,至于怎么筹集没有细说,我估计十三行应该没少出血。
    看着鸦片陆续送到,林则徐也将主要精力从外商转移到内地烟贩和瘾君子的身上。

    可能是因为林则徐收缴外商鸦片的事迹太有名了,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忽略了他在内地的禁烟行动。林则徐制定禁烟计划时,就制定了明确的目标,想要将禁烟毕其功于此役,不仅要将鸦片的走私之路堵死,还要禁绝内地的烟贩和吸毒者。
    在他与义律和外商们斗智斗勇的同时,已经启动了广州禁烟严打行动。
    就在让十三行到行辕开会的几天后,林则徐和梁廷枏以考试的名义,召集了广州各大书院的六百多名学子来到行辕。其中一道考题的题目就是“怎样禁烟才有效果,你所知的广州城里有谁在走私鸦片”。此次考试不记名、不判分。主要目的就是收集信息,以及将林则徐的想法和当地实际情况相印证,以便出台更行之有效的禁烟法令。
    这些学子大多都经历了十年寒窗,一心想着通过科举入仕来实现胸中抱负,平日里虽然对鸦片流毒有着满腔愤慨,但身份所限,无法将想法传达给当权者。这次好不容易逮着说话的机会了,无不“指点江山,激昂文字”。
    林则徐看完这些答卷后,命人去核实学子们反映的举报实情,又将他们对禁烟的意见与自己的想法相结合,先后出台了几项禁烟法令。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一、所有吸毒人员都得戒烟,不管毒瘾大小,期限都是两个月,限期内戒不掉的将予以严惩。为此还下发了帮助戒烟的药方;
    二、对贩毒吸毒者实施有奖举报,只要核实无误,就把贩毒吸毒人员的全部家产奖赏给举报者;
    三、对于官员参与鸦片走私的,下级可以举报上级,只要有证据,直接升职;
    四、所有的老百姓,必须时刻敞开家门,以便官兵随时进屋搜查;
    五、所有的老百姓,特别是渔民,实行五户连保,只要有一个人贩毒吸毒,五户人家全部坐牢。如果找不着担保自己的五户人家,那么直接拿下,连审都不用审,直接判定为吸毒者。
    这次发布的禁毒条例,比黄爵滋的奏折还要严格的多。林则徐想用乱世重典的方法,让鸦片在广东绝迹,一次性全民戒毒。
    随着林则徐在广州禁烟工作的深入,全国各地也掀起了禁烟的狂潮。北到奉天、吉林、蒙古草原,南至云南、贵州等地,纷纷开始取缔烟馆、收缴鸦片烟枪,铲除种植罂粟的行动。道光皇帝也很给力,查办了一些禁烟不力的地方官员,并对一些吸食鸦片的宗室和官员进行了惩处。
    就在这种禁烟势头愈演愈烈时,北京那边却传出了对林则徐禁烟的非议。有人提出林则徐行事过于操切,禁烟手段太过严厉,可能会导致民心不稳,甚至会引起英国政府的报复。此时,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大奸臣,文华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穆彰阿出场了。不过这时的他可没直接提出反对禁烟,而是向道光皇帝表示,目前各地官员收缴上来一些烟枪烟锅,恐怕有邀功之嫌。难道那些瘾君子没有这些工具就抽不了鸦片了吗?这就好像不许人喝茶而收走茶杯,人家随便找个什么家伙什儿,也照样能喝。仅凭收缴烟具恐怕证明不了禁烟的成果。
    道光听了感觉很有道理,于是下旨,以后查办鸦片时,不许以烟具上报,要查就只查鸦片。
    眼看皇帝对禁烟的态度可能有变,以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为首的力主禁烟派急忙纷纷上疏,力挺林则徐,坚定道光禁烟的决心。
    这种朝廷里的风向变化,也是林则徐不敢硬逼义律签署甘结的原因之一。

    道光十九年三月十九日(1839年5月2日),虽然在收缴鸦片的过程中小有波折,但林则徐对整体进度还是满意的,便撤销了对商馆区的封锁,恢复了通商贸易。不过以颠地为首的十六名大鸦片商依然不允许离开广州,除非签署甘结。
    甘结始终是林则徐的一块心病,这段时间他一直等待着朝廷对他将甘结列入新规的答复。几天后,朝廷的旨意终于到了,只不过并不是对甘结的批示,而是给了他一纸调令。
    早在道光十八年的时候,林则徐的好友,也是他的老上级陶澍在两江总督的任上病倒了, 当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时,陶澍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在给道光呈送的请辞奏章里,他称赞林则徐“才长心细,识力十倍于臣”,并推荐林则徐接替自己的职位。
    道光认为林则徐此时在广州的禁烟工作,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原先的预期,后续的收尾工作完全可以交给当地的官员完成。也是时候考虑将政务重心放在整顿漕运上了,于是下旨调林则徐任两江总督。
    虽然清代各地总督的品级是相同的,但直隶总督因为辖区的地理位置就在北京城的外围,肩负着拱卫京师的职责,所以被公认为疆臣之首。而两江总督统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军政,这三省的核心区域在清初都属于江南省,自明代起就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后来被分省后,其总督也被称为最大的肥缺。
    把林则徐从湖广调到两江,可以说是道光对他的恩宠。只不过林则徐对这个恩宠极为的头疼,虽说道光皇帝对他的禁烟工作极为认可,可林则徐心里明白,此次禁烟还远谈不上成功。前段时间朝廷下达的今后不许上报烟具的消息,此时已传入广州,导致很多反对禁烟的人蠢蠢欲动,而且之前对外商做出了“鸦片一日不绝,一日不离开广州”的表态,他担心此时一走,禁烟可能前功尽弃,甚至会影响目前的鸦片收缴。经过深思熟虑后,林则徐将自己的顾虑写成奏疏呈报给道光,并恳请可以继续留在广州禁烟。
    道光看过奏疏后颇为感动,对林则徐禁烟的决心也大为赞赏,随即下旨由江苏巡抚陈銮暂时接管两江一应事务,林则徐以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的身份继续留在广东禁烟,等禁烟结束后再到两江赴任。随后又催促军机处尽快拿出林则徐提出的关于甘结的讨论结果。几天后批准了由穆彰阿等几位军机大臣共同拟定的甘结新规,明确规定外国商人贩卖鸦片,一律按开设烟馆治罪,首犯处以“斩立决”,从犯“绞立决”,总之都是死罪。
    有了法律依据,林则徐终于可以跟义律死磕到底了。

    道光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1839年5月12日),广州禁烟严打行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拘捕烟贩及吸毒者一千六百余人,收缴鸦片461526两、烟枪42741杆、烟锅212口。

    道光十九年四月初六日(1839年5月18日),外商鸦片收缴工作圆满完成,共收19187箱,又2119袋,也有一部分资料里直接说是21306箱的。总之总数是一样的,比义律之前上报的数量要多一些。
    四天后,面对林则徐的一再施压,义律终于做出妥协,在他的说服下,被扣留在广州的十六个外商,全部签署甘结。不过他们的甘结可不是保证以后不带鸦片,而是承诺从此以后不来中国。也就是说以颠地为首的十六个大鸦片贩子被大清永久性驱逐出境。
    第二天,义律带着这十六个人和最后一批外商离开广州。
    刚看到系统通知,帖子变成红色笑脸了。感谢各位的支持!没有诸位的捧场,这帖子早就沉寂了。不多聊了,我先去平复下激动的心情~
    世界禁毒史上的奇迹

    鸦片的收缴还算顺利,广州的严打也取得了成功,不过有一个难题一直困扰着林则徐。
    这么多的鸦片应该怎么处理?
    在林则徐到广州后,把自己每一项禁烟行动都及时的向道光作了呈报。在他刚到虎门准备接收鸦片时,就上疏道光,表示在收缴完成后,会把所有的鸦片运到北京,请天子亲自验收后当众销毁,以起到警示和彰显天朝国威的作用。
    可他的奏章刚到北京就引起了很多官员的反对,有人甚至给道光算了笔账,这么多的鸦片要是从广州运到北京,估计得动用上万的人力,还得有数千头牲口、数百艘货船承载货物,再加上这一路的人吃马喂,总体的费用可相当不菲。另外路途过于遥远,如果有贼人惦记上这批鸦片,途中一旦发生意外,那不是得不偿失吗。
    道光是出了名的节俭,且不说确实有可能会发生鸦片失窃的情况,仅看着这么一大笔的运输预算,他就感觉肉疼。思虑再三后决定,鸦片不用运到北京,由林则徐率领广州官员就地销毁。还特意叮嘱,事情一定要办得漂亮,最好让当地百姓和那些外商都过来看看,展示下我大清的威仪。
    林则徐看着难题又给抛回来了,赶紧召集众官员和当地学子,接连开会研究具体的销毁办法。
    要说销毁鸦片确实是个技术活,以前各地销毁鸦片的办法,一般就一个字,烧。不过这种办法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在每次烧完后,会产生很多的鸦片残渣遗留在土壤里。很多的吸毒者会等官兵撤走后,跑到销毁地点挖地三尺的寻找这些残渣,刨出来带回去点上火就能继续吸食。还有一些人会将这些残渣二次提炼后卖出,白赚了不少银子。
    林则徐以前也用过这样的方法,每次烧完后还得加派人手严防有人过来刨土,消耗了不少人力物力。后来凭借他多年来禁烟工作的经验,以及对鸦片的深入研究后发现,鸦片这玩意最怕两种东西,一种是盐卤,另一种是石灰。盐卤是将海水或盐湖水提炼成盐后的残留物,又称苦卤或卤水。老话里说的“卤水点豆腐”中的卤水,就是指的这种东西。
    林则徐经过多次的亲自试验,只要架起一口大锅,把鸦片同盐卤和石灰一起放入,鸦片会立即变成一锅糟渣臭沫,再也没有任何办法能将这些糟渣重新收拢再提炼成烟膏。他之前在各地任职时,大多都是使用这种办法销毁的鸦片。
    不过这种方法也有缺陷,就是不能大规模的操作。眼前的这两万多箱鸦片,要是用这个办法,得需要架锅上千口,还得加派大量的兵丁进行看守,避免有浑水摸鱼的前来偷鸦片,管理起来着实不易。如果少设锅灶,逐渐销毁,那这么多的鸦片,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是根本不可能销毁完成的。
    林则徐经过多次的开会讨论,摸索出了震惊世界的“海水侵化法”。并将销烟地点设立在虎门,一是因为鸦片的接收地就在此处,可以节省运输成本;二是虎门面朝大海,符合销烟条件;三是周围炮台林立,不仅能起到震慑作用,而且便于监督管理。
    方法确定以后,林则徐并不坐等道光皇帝的批示,立即着手实施。他命人在虎门的海滩上挖了两个长45米、宽23米、深2米的销烟池。在两个大池的底部,均铺上石板,防止鸦片渗漏。四周钉上木板加固水池。在池子的沿海一侧建了个闸门(涵洞),作为排泄鸦片渣沫之用。又在侧面开通了一条水沟,用以倾倒盐卤等材料。在四周围还建了好几座供官员监视检查用的棚子。
    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这是个让我们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广州成千上万的士绅百姓,呼朋唤友、携老挈幼相伴赶到虎门海滩。在四周青山绿树的衬托下,一望无际的人群与茫茫无尽的大海遥相呼应。
    销烟池对面的山脚下,矗立着早已建好的观礼台,周围站满绿营官兵,台前挑起一面黄绫长幡,迎风飘展,上书一行大字“钦差大臣奉旨查办广东海口事务大臣节制水陆各营总督部堂林”。观礼台上麒麟帐、红绒毯,旌旗卷舒、彩带飞扬。林则徐端坐在观礼台正中央,广东巡抚怡良、粤海关监督豫堃等官员陪坐两旁。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林则徐大手一挥,随之礼炮轰鸣,震惊世界的虎门销烟开始了!

    几百名民夫,赤裸上身,下穿短裤,经过搜身后进入销烟现场。在官员和兵丁的监督下,先将盐卤倒入水沟,流入销烟池中。接着把鸦片切成小块抛进池内。浸泡半日后,再投入石灰。之后由民夫们用锄头、木耙等工具不停地搅拌,使鸦片完全的被盐卤和石灰溶解。销毁完成时,打开闸门,利用海水的冲刷将残留物带入海里。以此方法,周而复始。直到退潮后停止销烟,然后用清水洗刷池底,清洁四壁,不留丝毫残渣。待所有工作都完成,监督的兵丁对民夫进行再次搜身,防止有人偷藏鸦片。
    如此庞大的销烟工程,在林则徐的主持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不过林则徐对进度还是不太满意,命人在旁边又挖了一个池子。
    道光十九年五月初五日(1839年6月15日),正值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林则徐人性化的给大家放了一天假。节后新建的池子也已竣工,自此三个销烟池同时工作。
    在此期间,林则徐还有意外收获。
    放置鸦片的仓库就设在销烟池的旁边,有一些胆大包天的蟊贼,居然想潜入仓库盗取鸦片。哪知林则徐早已在周围设置好了埋伏,就等着这些人上钩。但凡有来偷鸦片的,一个没跑,全部被拿下,前后几天共抓获了十几个人。
    与此同时,由于道光的旨意里提到了让洋人一起观看,也为了对外商起到警示作用。林则徐在商馆区张贴告示,表示允许外国人到虎门参观销烟,但没签署甘结的商人除外。看到告示后,有很多外国领事、记者、传教士和已经签署过甘结的商人随即前往参观。不过这些人可不光是来看热闹的,他们很多人都不相信林则徐能有办法把所有鸦片完全销毁,还有人认为林则徐会扣留一部分鸦片等以后贩卖获利。
    林则徐可能也猜到了他们的想法,干脆让他们就站到池边,可以更清楚的观看销烟过程,还派人在一旁详细讲解。
    我不知道林大人就是想让这些外国人近距离观看的更仔细,还是说有啥其他想法,总之这趟参观够受罪的。虽然“海水侵化法”很成功,但消化过程产生的气体确实有害,销烟池附近的许多人都产生了不良反应,甚至有个工作人员还因为中毒反应过于强烈,而不治身亡。为此林则徐还特意上疏道光,请求对中毒身故的这个人申请抚恤。这篇奏折也被收录在《林则徐全集》里。
    且不论那些个外国人是不是被熏得够呛,单说等他们参观结束、反复推算销毁数量后,全部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还有人向他脱帽致敬。
    林则徐看到后也向他们挥手致意,高兴之余还接见了他们其中的两个人。
    一个是美国商人C·W·金,还记得之前在英国商馆里曾进行的那次投票吗?唯一的一张弃权票就是他投的,他也是第一个签署甘结,保证永不携带鸦片的外商。
    另一个是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他在1830年来到中国,是美国第一位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咱们后边还会提到他。
    林则徐先是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然后向他们了解英国的详细情况,包括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和军事实力等。之后又提出希望他们能给自己提供一些世界地图、地理书和其他外国书籍,特别提出想要一套马礼逊编写的《华英字典》。
    马礼逊在中国近代史上,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所以这里简单做个介绍。他是个英国的牧师,为基督新教传入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嘉庆十二年(1807年)的时候,他就来到了广州,成为了第一个到中国大陆的基督新教传教士。之后当上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办事处的汉文翻译。还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汉字典---《华英字典》。当年律劳卑来广州的时候,英国女王任命马礼逊为律劳卑的中文秘书兼翻译官。不过就在律劳卑刚到没多久,马礼逊就去世了,享年52岁。虽然他人不在了,但他对大清的影响却持续了很久,甚至可以说他间接造成了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咱们到时候再讲。

    道光十九年五月十五日(1839年6月25日),经过23天的不懈努力,除了作为样品呈送给道光的八箱鸦片(大公班、小公班、白皮和金花各两箱),其余收缴上来的鸦片全部销毁,共计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四斤,不包括箱子和包装袋的重量。
    道光得知消息后,朱批“可称大快人心一事”,足见他对虎门销烟的肯定。
    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虎门销烟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也是人类禁毒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有很多史学学家认为,它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对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民国时期,为了纪念虎门销烟,将6月3日定为不放假的禁烟节。
    1987年6月12日至26日,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由138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参加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会议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将会议结束那天,即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同时号召全世界人民共同来解决及宣传毒品问题。
    6月26日,正是虎门销烟结束的第二天。
    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

    虎门销烟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时至今日,也被人们称赞不已,林则徐更是被称之为民族英雄。可惜的是,相较于后世人们对虎门销烟赋予的伟大历史意义,这场禁烟运动在当时的大清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注意啊!是相较而言。)对于道光来说,他更希望林则徐能早日结束禁烟,赶往两江赴任,解决多年来的漕运问题。
    而在林则徐心里,则更希望继续留在广州将禁烟进行到底,彻底将鸦片拒之在国门之外。
    可他们都没有想到,此时战争的魔爪已经伸向了广州。
    林则徐的禁烟,对大清而言是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正义之举。而对英国来说,则是切断了他们的经济命脉。
    战争无可避免。
    至于原因,还得从鸦片贸易的源头谈起。
    第七章 源头

    英格兰的觉醒

    作为第四代海洋霸主的英国,建国时间比前三代霸主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都要早很多。葡萄牙和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在长达七个世纪的时间里被穆斯林统治着。伊比利亚人经过几百年的“收复失地运动”,先是占领了半岛西南部地区 ,于1139年建立了葡萄牙王国,不过当时收复的还只是一片很小的区域,之后又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才大致形成了今日葡萄牙的领土范围。
    1415年(明成祖永乐十三年,明代大才子解缙就是在这年被冻死的),葡萄牙率先开展海洋探索,拉开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序幕,也成为了第一个殖民帝国,首任海洋霸主。
    在葡萄建国后的三百多年间,伊比利亚人始终持续进行着收复失地运动,直到1492年(明孝宗弘治五年)取得了收复故土的胜利,建立了西班牙王国。几乎在建国的同时,西班牙就与葡萄牙开始了“两牙”海上争霸。
    随着两个外国人帮助西班牙完成了发现美洲新大陆和环球航行的壮举后,1580年(明神宗万历八年)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借着血缘关系,获得了葡萄牙帝国的王位继承权,从而吞并了葡萄牙。又由于“无敌舰队”的成型,使西班牙成功取代了葡萄牙,成为了第二代海洋霸主,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荷兰是我们现在普遍的叫法,其实人家真正的国名不叫这个,准确的称谓应该是尼德兰(Netherlands)。荷兰(Holland)只是他们独立后的一个大省。只不过当时的欧洲人管尼德兰那片的人都叫荷兰人,所以荷兰这个国名流传至今。以至于时至今日,他们的中文译名也一直是荷兰。
    荷兰地区一直被西班牙统治,直到1581年才独立建国,之后又跟西班牙进行了“八十年战争”。直到1648年(顺治五年)最终取得胜利后,才得到了欧洲各国的承认。其实他们获得的承认也借助于当时欧洲基督新教国家和天主教国家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因素。期间具体发生的故事,咱们这里就不展开聊了。
    虽然独立战争打了很久,但荷兰在1581年自我认可的独立后,凭借荷兰人超越时代的金融和商业头脑迅速崛起。咱们今天见到的股票、期货、创投、IPO等等金融和商业模式,其实都是人家玩剩下的。世界历史上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的IPO、第一只上市交易的股票、第一个股票交易中心、第一次期货交易和有史以来市值最高的公司全都是出现在荷兰的。
    随着经济的腾飞,使荷兰的综合国力空前的强大。当时所有荷兰商船的总吨位,占全欧洲商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三,也让荷兰得到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另外在荷兰文化和科技发展最巅峰的时候,全欧洲出版的书籍,荷兰占据了三分之一。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发明,荷兰占了四分之一。
    不仅如此,荷兰在殖民的扩张上也取得了成功。从西班牙手中抢走了很大一部分的亚洲殖民地,与中国和日本建立了贸易往来。在此期间荷兰人击败了盘踞在基隆的西班牙人,占据了中国台湾全岛,不过后来被我们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给赶跑了,不过荷兰人一直控制着从欧洲到亚洲的远洋贸易。与此同时,荷兰在美洲也开发了殖民地,现在的美国纽约最开始就是荷兰的殖民地,只是当时叫做“新荷兰”(New Nederland)。
    可就在荷兰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他们遭遇了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金融危机,更重要的是,荷兰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许多一夜暴富的资本家,这些资本家因为私欲的膨胀,使其所作所为越来越与国家的发展背道而驰。他们不仅在荷兰对外战争期间,通过银行给敌国提供资金借贷,还购买了大量的敌国国债,使荷兰的本国资本大批量的流入到敌方手中。这些损己利人的行为,导致荷兰的国力迅速地衰落。
    经过和英国的四次大战后,荷兰被彻底打垮,从而交出了海上霸权。也让英国顺势而起,成为了第四代海洋霸主,第二个“日不落”敌国。

    四大霸主进行海上争霸的这几百年,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又被叫作“大航海时代”,西欧各国正是在这一时期纷纷崛起。这段历史非常精彩,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会写篇番外跟朋友们聊聊这里边的故事。

    现在英国的这个国名,实际上是个简称,它的全称应该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众所周知英国是个岛国,他们所在的不列颠群岛,由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两个大岛,以及周围的一些小岛组成的。英国国名里的大不列颠,指的就是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其中英格兰是英国的主体,因此英格兰也被泛指为英国。
    全世界的历史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时间越遥远的历史,记载的越不清晰。咱们打个比方,最早期的英国历史,跟咱们的上古时期差不多,文献不多,传说太多。公元五世纪到八世纪的英国,和我国夏、商、东周时期类似。已经初步形成了成熟的政治格局。只是当时的英格兰王国还没建立,反倒是威尔士是最先形成的政权。
    公元一世纪到三世纪,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都是罗马帝国不列颠尼亚行省(Britannia)的一部分。那个时候的大不列颠岛的原住民凯尔特人(Celts),为了抵抗罗马人的侵略,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虽然罗马军队屡战屡胜,但凯尔特人实在凶悍,他们屡败屡战异常顽强。罗马帝国不得已放弃了占领大不列颠全岛的想法,并在苏格兰和英格兰的边界上修筑了著名的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以防备凯尔特人的反扑。
    后来罗马帝国遭到了日耳曼人的入侵,抽调了大批不列颠尼亚驻军前去迎战。威尔士地区的原住民,也是凯尔特人的一个部族布立吞人(Britons),趁此机会在当地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之后日耳曼民族的一个支系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登陆了大不列颠岛,他们在英格兰地区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和苏格兰凯尔特人以及威尔士布立吞人展开了几百年的混战。在此期间三个部族互相攻伐,英国历史上著名的亚瑟王就出现在这一时期(也有说更早的),以至于亚瑟王具体算英格兰人还是威尔士人一直争论不断。对于这个问题咱们就不参与争论了,继续聊英格兰。
    八世纪以后的英格兰跟咱们的战国时期很相似,也出现了七个国家。只不过咱们的是战国七雄,他们只能算是七个小国。还有一个相似之处是,同战国时秦、赵、燕等国受到匈奴、北胡等外族入侵类似,大不列颠岛遭受了维京人的攻击。可惜英国不像我们把长城修筑在边界,而是在内陆修建隔开了自己人,所以他们在维京海盗面前吃了大亏,让维京人占据了英格兰东南部的一部分领土。
    878年(唐僖宗乾符五年,就是黄巢称王那年),英格兰七国之一威塞克斯王国(Wessex)的阿尔弗雷德大王率领军队击败了维京人,收复了被占据的领土。因此阿尔弗雷德(Alfred)被后世称为“英国国父”,也是英国迄今为止惟一一位享有“大王”(the Great king)称誉的君主。
    927年(五代十国时期),“大王”的孙子埃塞尔斯坦(Athelstan)奋几世之余烈,成功的统一了六国,成为了第一个英格兰国王,开创了威塞克斯王朝。
    关于英格兰的统一时间说法很多,我这里采用的是比较常见的说法,咱们毕竟不是专业搞历史的,知道个大概就行了。
    大英帝国

    威塞克斯王朝虽然统一了英格兰,可是几十年之后,就被维京人再次攻陷了,而且这次全国的领土都被占据了。从此英格兰进入丹麦王朝的统治时期。但是维京人没统治多久,又被威塞克斯王朝复辟了。再来个但是,威塞克斯王朝复辟没多久,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William I)统帅大军入侵英格兰。两国军队在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展开了一场大战,史称“黑斯廷斯战役”(Battle of Hastings)。
    战争以诺曼底人的胜利结束。威廉一世因此获得了“征服者”的称号,英格兰也自此进入了“诺曼底王朝”(House of Normandy)。
    威廉一世凭借着身后强大的法国做靠山,成为了第一个法律承认的英格兰国王,诺曼底王朝也成为了英格兰历史上真正的第一个王朝。从此英国与法国之间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两国也相爱相杀了几个世纪。
    1154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南宋第一任皇帝赵构在位的第27年),诺曼底王朝最后一任君主去世,老国王的表外甥查理二世(Richard II)继位,也标志着英格兰进入了新的王朝统治时期,史称“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英国的议会(也叫国会)就是在这个王朝的统治时期产生的。
    之后的英格兰在兰开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统治时期的1343年(元顺帝至正三年,应该是朱元璋放牛生涯的最后一年。第二年就发生了黄河泛滥,之后农民军纷纷起义),议会被分为贵族院和平民院(也叫众议院),也就是现在英国的上议院和下议院。看名字就知道,上议院是由贵族和主教,以及离任的首相组成的,议员也不是选举出来的。而下议院的议员都是通过选举产生,因此下议院的话语权也是最重的。
    到了著名的“都铎王朝”(Tudor dynasty)统治时期,英格兰已经和威尔士以及爱尔兰组成联合政体,大英帝国也因此成型。只是这期间的英国,爱尔兰地区起义不断,和苏格兰也是分分合合。另外在这一时期,英国的国教从天主教转变成了基督新教。不过英国国教安立甘宗(Anglicanism)虽然是新教的一个教宗,但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以及重要教义和仪式。而很多新教教徒反对这些遗留的天主教教规,主张“不受主教干预,自由祈祷”。当时的英国将这些反对者称为“清教徒”(Puritan),从而引发了长时间的清教运动。
    英国新兴的资本家们借此机会,打着清教徒的旗号,发起了反对君主专制的革命运动。后来在双方的妥协下,承认安立甘宗仍为国教,其他新教教会也可以在英国建立合法教堂。随着新教传入大清后,中国人将安立甘宗称为“圣公会”。都铎王朝和天主教与新教的故事也很精彩,这里说的太多会占用过长的篇幅,所以会在番外篇里或以后的篇章中详细的跟大家聊。
    虽然英国王室对清教徒做出了妥协,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们并不满足,继续和王室抗争。
    1679年(康熙十八年),英国正处在斯图亚特王朝(House of Stuart)的统治下,这个王朝的君主绝大部分都是信奉的天主教。当时的国王詹姆斯二世(James II)就是个忠诚的天主教徒,他不仅打压被新教掌控的议会,还在英国大力推广信仰自由,企图将国教恢复成天主教。
    国王的这一举动必然会招致新教教徒的抵制,一些激进的新教议员就以国王信奉天主教没资格继承王位为由,提议废除詹姆斯二世的王位。但另一些保守的新教议员认为废黜国王可能会引发国内动荡,就坚决反对。因此两派议员在国会上两派吵得不可开交,到后来干脆就直接对骂。那些主张取消国王继承资格的议员被骂为“辉格”(Whig),苏格兰语里的意思是强盗。辉格这边也不甘示弱,骂对方为“托利”(Tory),在爱尔兰语的里是不法之徒的意思。这波对骂也成就了未来英国两大政党的形成,辉格党和托利党。
    1688年,新教教徒们终于忍受不了詹姆斯二世这种更改国教的行为。英国议会的辉格党人和一些托利党人联合发动推翻国王的革命,他们找到国王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提出打算废黜詹姆斯二世的王位,让玛丽和威廉继承英国国王。
    当时的威廉已经是荷兰的执政,掌握着荷兰的实际统治权。要说这女婿也真仗义,二话没说就点齐兵马挥师英国。詹姆斯二世得到消息后,也二话没说,当即就派遣中将约翰·丘吉尔(John Churchill)率军迎战。但是国王忽略了一点,这个丘吉尔也是个新教教徒,这哥们到了前线就带领军队归顺了威廉,调转枪头跟着革命的队伍一起向詹姆斯二世杀来。
    英国国王的厄运还没完,几乎在丘吉尔归顺的同时,英国军队中的所有的新教军官全都叛变了,跟革命军兵合一处,一起向伦敦挺近。詹姆斯二世无奈之下,只得逃往法国避难。
    就这样威廉一枪未放,顺利的和老婆一起继承了王位,成为了英国双王,即国王威廉三世(William III)和女王玛丽二世(Mary II)。补充一句,这个玛丽二世可不是著名的“血腥玛丽”,都铎王朝的玛丽一世才是,朋友们注意区分。(其实玛丽一世也只是血腥玛丽众多传说版本中的一个)
    这场推翻詹姆斯二世的革命因为没有发成流血事件,被史学家们称为“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1689年,就在双王加冕的典礼上,约翰·丘吉尔受封为“马尔巴罗伯爵”。后来更是被任命为英军总司令,统领所有的英国军队。之后又作为荷兰军队代理总司令,率领英荷联军跟法国打了几场仗。获胜之后,又被晋封为“马尔巴罗公爵”。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最受英国人爱戴的戴安娜王妃都是他的后裔。
    同年10月,英国上、下议院联合向双王提出了一份宣言,双王同意后,这份宣言被写进了英国法律中,成为了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的所有英国人都必须遵守的法律条文。这就是著名的《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简称《权利法案》(the Bill of Rights)。这份法案里,不仅规定了今后任何天主教徒不得担任英国国王,任何国王不能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等等王位继承的原则,还限制了君主的王权。最主要的是确立了议会的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和军事指挥权等诸多权利。
    自此,英国国王只是作为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国家统治权交到了议会的手中。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就此诞生。
    1701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了王权,巩固了英国“议会至上”的原则。辉格党和托利党一直相互竞争议会多数党的位置,后来托利党演变成了现在的保守党;辉格党也演变成了今天的自由党。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一直由这两党交替掌权。大战之后,工党渐渐取代了自由党的位置,成为了现在英国的两大主要执政党之一。而自由党退居英国的第三党,除了偶尔与两党之一构成联合政府外,自由党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了。
    1707年,英国与苏格兰合并成大不列颠国(Kingdom of Great Britain)。咱们按习惯还是称其为英国。

    英国历代国王在处理政务时有个惯例,经常召集一些他信任的贵族一起商议国政,后来成立枢密院作为君王的最高参谋机构。
    光荣革命之后,由于威廉三世经常秘密的召集枢密大臣在小屋里开会,人们便用形容私密的、秘密的单词“Cabinet”称呼枢密院,因此内阁这种叫法应运而生。
    随着《权利法案》的制定,国王的权利越来越被限制,所以后来的国王也就越来越不愿意参加内阁会议。时间一长国王不出席会议就成了惯例。国王不来总得有人主持会议吧,于是在1721年多数党领袖、财政大臣、辉格党政治家罗伯特·沃波尔(Robert Walpole)由于多次主持内阁会议,又因为他的职位最高,议会成员们就称他为“首相”。因此沃波尔被英国人认为是第一位首相,也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的沃波尔一直被议员称为内阁首脑,“首相”这一名称和地位,是在1783年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的任期内才被固定下来的。至于哪种说法更确切,还是那句话,咱们知道个大概就可以了。
    “日不落”帝国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英国也加入到了海上霸权的争夺战中。不过因为位置的原因,英国的对外贸易和海外扩张都发展的比较缓慢。
    英国所在的不列颠群岛位于欧洲的最西北部,北边就是北欧各国,西边就是大西洋。按说英国的地理位置挺适合开展海洋探索的,但是作为国家主体的英格兰,一直忙于不列颠群岛的统一,所以被葡萄牙人抢占了先机。
    当“两牙”先后称霸海洋,开辟了大面积的殖民地后,通过远洋贸易和殖民掠夺让这两个国家迅速地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也带动了西欧各国的商业贸易发展。可是英国依然是因为位置原因,他们要到伊比利亚半岛贸易的话,只能通过海路前往,但是途中要经过法国的海域。而英国和法国相互攻伐了几百年,期间最著名的“百年战争”在1453年才结束。
    到了都铎王朝时,亨利八世(Henry VIII)在即位之初就发动了对法国的战争,这场仗又打了几十年。所以英国只能通过颁发私掠许可证,让皇家海盗们通过财富掠夺来充实国库。
    到了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统治时期,先后成立了摩洛哥公司和几内亚公司,通过著名的“三角贸易”抢夺非洲的象牙、黄金和奴隶贸易。又向自己的老爹学习,大量颁发私掠许可证。好不容易通过打劫攒了点钱,后来经过和西班牙无敌舰队的两场大战,又弄了个两败俱伤。不仅把家底都陪进去了,还让荷兰人趁机夺取了海上霸权。英国无奈只能继续猥琐发育。1600年女王成立了后来恶名远播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想借此开拓在亚洲的殖民地和远洋贸易。
    英国一直在海外寻求建立殖民地,但当时所有新发现的大陆和新开辟的贸易航线,都被“两牙”垄断着。所以英国的殖民计划一直进行的不顺利。
    1595年,英国航海家沃尔特·雷利(Walter Raleigh)率领一支船队前往美洲淘金,后来发现了今天的圭亚那地区。本来想在此次建立殖民地,但地基还没打好呢,就被西班牙人给赶跑了。顺带说一句,烟草就是这个雷利发现的。唉…此人害我不浅。
    直到1607年,英国才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海外定居点。这年里一百多个英国人乘船经过大西洋来到现在的美国弗吉尼亚州。据说在航行中,死了三分之一的成员。好在幸存者们发现了一大片适合居住的土地,随后在此地建立了一座小镇,这些人就此定居了下来。并用当时英国国王的名字命名这座新的家园为“詹姆斯敦”(Jamestown)。
    十几年后的1620年,一百多个不满圣公会压迫的清教徒,乘坐一艘名为“五月花”的小船开向北美,想在这片新大路上开辟一个新天地。经过几十天的艰苦航行,他们抵达了詹姆斯敦东北方向的一片大陆。
    如果换作一般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航行,好不容易到地方了,肯定得兴奋的手拉手跑到海滩上手舞足蹈的庆祝一番。可船上的清教徒们确实不是一般人,他们此刻出奇的冷静,脑子里想的不是怎样庆祝,而是未来该怎样管理这个新世界,所以当船靠近海岸后,他们并没有急于登陆,而是坐在一起开了个会。以上帝的名义制定了一个契约,用于约束未来殖民者的行为,大致的内容是他们发誓,自愿在这片新的殖民地里组成自治团体,并将依照大英帝国的法律共同治理这块土地上的一切事务。这份契约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THE MAYFLOWER COMPACT)。
    这些不一般的清教徒自己都想不到,因为他们的冷静将对未来的世界产生多大的影响。《五月花号公约》被后世认定为美国建国的基础,也是日后美国崇尚自由、民主的根本原因,更开启了殖民地自治的先河。
    签署了契约,感谢完上帝后,清教徒们这才登上海岸,随后在这一地区建立了一座小镇,并用家乡的城市名字命名为“普利茅斯”(Plymouth)。这也是英国第二个海外殖民地。后来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些殖民先驱,在他们踏上美洲大陆的第一块岩石上刻下了“1620”的字样,这块岩石就是现在美国著名的打卡胜地“普利茅斯岩”(Plymouth Rock)。
    詹姆斯敦和普利茅斯的建成,使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前往北美定居。随着英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让他们在与荷兰的殖民争霸中逐渐的占据了优势。后来将北美的新荷兰地区抢了过来,并把名字改成“新约克”,也就是如今的纽约(New York)。
    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带“新”字的地名,之前大多都是殖民地。比如新奥尔良、新墨西哥、新泽西、新约克等等,新西兰名字中的西兰---“Zealand”,指得也是荷兰泽兰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是荷兰人最先发现的,但后来都被英国人占据了。

    到了18世纪中后期,荷兰彻底被英法击垮,从而将海外殖民地都割让给了这两国。当时的北美几乎被英国、法国和西班牙三国瓜分,只是北美洲面积实在太大,这三个国家的人口又不是很多,所以只是占据北美东南沿海的一片大陆。西班牙割据现在墨西哥地区和美国的东南部,建立了“新西班牙”(Nueva Espa?a),法国占据部分现今加拿大和美国中东部内陆地区,成立“新法兰西”(la Nouvelle-France),英国在美国的东部到东北部沿海区域建立了“新英格兰”(New England)。
    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英国联合普鲁士(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德国)跟法国和奥地利联军打了一场长期战争,史称“七年战争”(Seven Years War)。这场大战可不止有咱们说的这四个国家参战了,几乎欧洲各国都各选阵营加入了战斗,甚至世界格局都因此受到了影响。
    这场仗最终是英国和普鲁士联军获胜,但交战双方可以说是两败俱伤。普鲁士被俄国人打的几乎都快灭国了,好在赶上俄国新沙皇彼得三世继位。这位新沙皇实际上是日耳曼人,只是因为血缘关系才获得的继承权,他连俄语都不会说几句。加上俄国当时也耗损了大量的国力用于战争,所以彼得三世登基之后就宣布退出战斗。这才让普鲁士的领土得以保全。顺带说一下,彼得三世刚当了半年沙皇,他老婆就发动政变把老公给推翻了,然后自己继位沙皇,成为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新女沙皇的统治下,俄罗斯蒸蒸日上,成为了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因此她也是唯一一个被俄罗斯人誉为“大帝”的女沙皇。再聊句八卦,虽然这位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闺名也叫索菲亚,但和鹿鼎记里韦小宝的罗刹女友索菲亚公主不是一个人,大家注意区分。
    虽然“七年战争”让交战双方的国力都受损严重,但英国成为了战后最大的赢家。法国在战败后,被迫将在加大拿的殖民地全部割让给了英国,并承诺从印度撤军。这使英国成为了第四代海洋霸主,也奠定了日后“日不落”帝国的基础。但是英国这次战争的军费,大部分都是通过压榨北美殖民地获取的,这让当地的殖民者产生了不满,也为日后的美国独立战争埋下了隐患。
    随着英国势不可挡的发展态势,他们在北美先后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英属北美13殖民地”,这十三个地区也成为了后来美国独立后的十三个州。
    在亚洲英国也获得了贸易垄断,尤其是独霸印度后,英国的远洋贸易更是空前的繁荣。这里就不得不提臭名昭著的英国东印度公司。
    所谓的“东印度”并不是指印度东部,而是与“西印度”相对应的一个地区名称。自哥伦布发现“印度”后(其实是美洲),欧洲人就习惯的将美洲那边的群岛称为西印度群岛,将亚洲南部的印度、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等地区叫做东印度。后来干脆将中国、朝鲜、日本等东南亚地区都划归到东印度中。
    因此所有跟这一地区做生意的公司都叫东印度公司。不光英国和荷兰叫这名,法国、葡萄牙、丹麦、瑞典、奥地利等国都先后成立了各自的东印度公司。只不过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而市值最大的是荷兰的。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亚洲拥有的权利,几乎就相当于英国政府的职权。因为议会授权他们可以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并享有军事自主权,可以随意的在亚洲开辟和管理殖民地。另外还能和任何的亚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且给了他们在东印度地区的贸易垄断权和殖民地的司法权。有了这些权利,英国东印度公司可以说是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存在了。
    印度是个古老的国家,古印度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他们这个国家的历史真的很乱,很多历史记载都跟传说差不多。而且印度历史上的几大王朝大部分都是外来民族建立的,所以印度就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思想的国家,直到今天他们这个国家也很意思。
    英国独霸印度之后,东印度公司就成了这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补充一句,当时被英国殖民的印度,包括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随后又将缅甸也并入了英属印度。
    当时的英国正经历着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的纺织业因此兴起,很多城镇村庄的居民都纷纷在家里开办了小型的纺织作坊。1765年(乾隆三十年),一个名叫詹姆斯·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的普通纺织工,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也就是俗称的“珍妮机”(Spinning Jenny)。这个发明让老詹家的纺织能力提高了八倍多,一下让他们家成为了村里先富起来的一家人。
    没过多久老詹家就迎来了村民们的“热情”造访,把他家的机器砸了个精光,甚至放了把火把他家的房子都给烧了,还把老詹和媳妇赶出了村子。原因大家应该都想到了,同村的村民没有珍妮机的帮助,纺织速度低不说,还因为老詹家的产量大让棉纱的价格降低了不少,另外老詹也没有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心思,技术捂在手里不外传,这就导致了村民怒火中烧,烧到了他们家。
    流落街头的老詹并没有因为失去作坊而颓废,反而将珍妮机申请了专利,通过卖机器又发了笔财。而珍妮机也在英国推广了起来。
    1785年,英国发明家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又制造出了改良的蒸汽机,让英国率先步入了“蒸汽时代”,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大面积开辟棉花种植园,奴役印度人在种植园里工作。他们的统治手段可以说是令人发指。
    1769年到1773年,孟加拉地区因为长期干旱,引发了大规模的饥荒。东印度公司不仅没有赈灾行为,还趁机将粮食税从原来的50%提高到60%(印度之前的统治者莫卧儿王朝的粮食税是10%)。更恶毒的是,当时的粮食价格本就比以往提高了数倍,而东印度公司在灾荒期间强行用平价征收了四千多万公斤的粮食。
    印度虽然水资源有限,但孟加拉附近的河道很多,水网密布。按说可以从其他地区运送粮食来缓解危机。但东印度公司却封锁了河道,禁止粮食运入。好让他们能将征收来的粮食以高价卖出。
    当时因为旱灾,孟加拉人民本来的粮食收成就不多,一大半还交了税,又被东印度公司强行征收了不少,再加上得不到外地粮食的赈济,饿殍遍野、易子相食的场面就必然的出现了。据说在这一期间,有一千万孟加拉人因饥饿丧命。类似的大饥荒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数次出现,这也导致四千多万的当地人民因此失去了生命。最讽刺的是,当1773年饥荒暂时结束后,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地区的粮食税收不但没降,反而提高了不少。
    要说东印度公司在几年的灾情里什么都没做也确实“冤枉”了他们,为了展现人道主义的贵族气质,他们在孟加拉地区开仓放粮,持续了半年左右,号称每天能救济三千名灾民。可根据资料显示,他们在这六个月中总共就发放了不到两千公斤粮食,每天不到十斤。对东印度公司来说给多少粮食不重要,能体现英国人慈爱的绅士风度就可以了,这些慈善活动意思一下也就行了。
    英国人就是用这种残忍的手段统治着所有的殖民地,伴随着殖民地的不断扩张,也让他们打开了全球贸易的大门。通常英国的船队载着建筑材料,这些材料价格不高,但很适合压仓,在殖民地可以用来建造军事要塞和房屋。还带着欧洲人喜欢吃的食品以及日用品。一路沿着非洲海岸航行,在途中将船上货品卖给当地的欧洲殖民者,换取象牙和黄金等商品。到了印度将商品全部售出后,再购买香料、棉花、地毯、粮食等特产,前往印尼、中国、朝鲜、日本和菲律宾等地,换取当地的香料、茶叶、瓷器、铜条、丝绸、高丽参等商品。然后启程返航,在经过非洲时,用部分商品再换取象牙和黄金,以及黑奴。之后驶向北美殖民地。把奴隶和部分商品出售后,载着换来的当地特色产品和赚取的银元,以及剩余的货物回到英国。这趟航行能让船队获得几倍或十几倍的高额利润。
    英国凭借着远洋贸易和在殖民地的疯狂掠夺,使其国力越发强大。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时期,英国已经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但英国人慢慢发现,虽然挣得钱越来越多,但手里的银元却越变越少。经过一番分析后得出结论,原来银元都流入到中国去了,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中国的一种特色产品---茶叶。
    正是这种当时中国独有的商品,几乎动摇了“日不落”大英帝国的经济基础,还间接促成了现今世界第一大国的诞生。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5-24 18:44:23  更:2022-06-23 01:14:45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