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古蜀史说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古蜀史说[第53页] |
作者:cdnwpu2019 |
首页 上一页[52] 本页[53] 下一页[54] 尾页[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忠心谢谢师友们的支持、鼓励和理解,也真诚拜谢大家的建议和告诫,这段时间确实反思和检讨了许多。大家高估了我个人的能力和影响力,我只是发表我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对其他各层面产生不了什么冲击和影响的,我只是一介布衣,怀揣着对中华文明的过往曾经的一种崇敬和缅怀发表的浅见,如果说真的影响到了一些我不明白的要素,那在此赔罪了! 但,我还是要明确的表明一下我个人的读史和究史观点,咱们中华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文献史料,具有世界上最齐整的考古系列,遗存丰富的文化习俗可供参鉴,况先人也曾做过许多探索和研究,典籍汗牛充栋。今天留存的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是对过去可能真实的一种记述,我个人认为这些留存的资料不存在“真伪”的问题,只是缺了一双发现真实的眼睛! 在完备的文献资料和齐整的考古序列并存的情况下,作为后辈的我们久久摸不着门儿,这不是前人太蹉跎,而是我们后人太无能(包括我)!一时摸不着门儿没关系至少我们还在努力着,最让人觉着痛心的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历史什么时候轮到外国人来定义?为什么外国人的所谓“文明要素”成了我们的金科玉律?为什么要按照外国人制定的标准来解读我们的历史?所谓“文明三要素”只是咱们中华文明历史上比较靠后的一个历史阶段表现罢了,华夏文明历史上用玉制玉的时间远远超过青铜器。 假如我们把文明三要素之一的青铜器换成玉器,那世界上还有多少文明可言?可能这么说似乎有点强词夺理和狂妄自大了,应当承认世界上各个地区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是有区别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史学界还是考古界,甚至社会学人类学等等都应该转变一个态度,都应承认人类文明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差异,要学会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既然我们处在当下的文明时代,那我们就应该表现的像个文明人。世人可以讨论文明的差异,但论高低上下于现实毫无意义,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上从来都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什么标准要素! 做出过指示,要建设有中国气派的中国考古,那华夏史学也应当要做出中华风范,我们不能再捧着他人的标准要素来当金科玉律。我们应该创建自己特色的史学序列,研究当有理有据,态度应不卑不亢,做到文化自信,但不自大。我没什么背景也没什么出身,更无意冒犯先贤大能,但如果有什么不可抗力让我屈膝,那小可就斗胆忤逆了。 不论是中华文明之尊严,还是个人之信仰,皆当如:与其卑躬的讨好,不如野蛮的骄傲,纵临千军万马,也当一往无前! |
今天交作业! 古蜀王之古蜀省冷(蜀圣王) 古蜀尼省生于公元前850年,古蜀普尼长子,二十五岁时为司马,三十七岁继任蜀主,身长一丈七寸,其性勇武果敢,心性沉稳,颇具王者之相。 至周宣王二十一年(前808年)即尼省五年,在世世代代古蜀先人的努力下成都平原开发殆尽,成都平原从西到东,自北往南,皆有田地,十里一聚,五十里一邑,筑路架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种小国寡民的景象相对于彼时中原而言堪称世外桃源了。 此时中原的周氏王朝在经历什么呢? 自公元前817年起,周宣王姬静干预鲁国内政,废长立幼,鲁武公去世后公子戏继位,是为鲁懿公,前807年,公子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杀鲁懿公,伯御被立为鲁君,史称“鲁废公”。前797年,周宣王讨伐鲁国,杀死鲁废公伯御,立公子称为鲁国国君,是为鲁孝公,经过此次事件之后,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抗王命不尊之举。 周宣王三十二年(前797年),周宣王攻太原之戎,败绩!周宣王三十六年(前793年),周宣王讨条戎和奔戎,败绩! 接连的战败导致士气全无,原来还偶有响应的诸侯也不怎么响应周王号召了。周宣王迫不得已带着其子姬宫涅(周幽王)于前792年南下褒国于旱山举行南路诸侯会盟,实为借兵,主要借兵对象为牧誓八国里的庸国,蜀国、羌国和髳国(賨人)。周宣王因干扰鲁国内政的行为使其威望大减,加之周王室本身的势力衰减,各路诸侯皆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以致响应者寥寥。古蜀地因先祖和周氏世为邦交渊源颇深,今周氏有难理应尽邦交辅助之意,于是答应借兵于周王。此次宣王南路会盟的结果是尴尬的,但对姬宫涅来说却是美好的,因为已年过弱冠的姬宫涅在祭祀大典上,对褒君的女儿褒姒可是一见钟情以致难以自拔,发生这样的事其实再正常不过,但问题就出在此时周氏的势衰和诸侯的崛起。在君权和王权的双重历史需求下注定得有一个人来给周氏的衰败背锅,周厉王姬胡可能没有周幽王姬宫涅这样的“艳遇”,所以他的帽子是“专利跋扈”。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的编排后人也是用了心的因为有褒姒这个背锅侠,然而事实是这样吗?非也,请看后文详述! 科普时间:“一见钟情”这种生理反应其实是有生理学的科学依据。在人类长久的进化选择过程中,当男性在见到心仪的对象大脑内多巴胺分泌数值会瞬间飙升,进一步刺激下丘脑黄体素分泌,从而刺激着睾酮的生成和促使肾上腺素上升,乙酰胆碱这种神经递质有效的维持这种状态,随后就会出现心率加速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等生理表现,最后表现为眼睛瞳孔放大、面部喜不自禁以致手足无措不知所从。多巴胺、五羟色胺和乙酰胆碱这两些神经递质会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和身体的舒适,体内电光火石般的化学反应和神经信号传递直接表现的结果,这就是一见钟情。不过此时的情况好像有点尴尬,在姬宫涅手足无措的时候褒姒对姬宫涅一点反应都没有。男性对女性的吸引多是建立在男性的长相、身高、气质、或经济实力这些方面上,要么某个,要么全部符合了女性的预期,女性才会产生好感。换言之,女性对男性的选择标准更加多重,加之周王室式微,姬宫涅的外在形象可能也不满足褒姒的择偶标准,结果就是褒姒对姬宫涅无动于衷,换成今天的话说就是:没感觉。不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姬宫涅要纳褒姒为妃,不就是周宣王一句话的事儿!完全不是的,在上古时期女性的地位其实很高,尤其西羌地区,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是很久以后的事儿,此处略过不表。 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90年),近耳顺之年的尼省令其子省冷带领一师响应了姬静征申戎之战,万幸的是,周宣王终于险胜。如果说助周伐商是因为古蜀人有“除瘟商”的主观需求,那此次尼省助宣王伐申戎也捞不着什么好处,那还去干什么?这主要跟古蜀人有史以来养成的性格和做法有关,古蜀人极度的看重信诺。重信诺跟古蜀历史的演变和古蜀国的组成直接相关,前文已有详细描述古蜀的由来和族群组成。因为古蜀地少有礼教也少有条例行事准则讲究的便是“一诺千金”,这个信条来自古蜀国的立国之本:行商货殖,无信不立!还有一个尴尬的情况就是古蜀国一直在努力创生文字,但进展缓慢也无法推广,这种做法直接体现在了古蜀国货币体系的建立和货殖规则的遵守靠的就是一个“诺”,详见后文描述! |
交作业 自周宣王二十一年至周宣王三十六年,在周宣王姬静屡战屡败的同时古蜀地加快了西进和南拓的步伐。西进之蚕丛后裔冉氏逐渐做大并发展为西羌一强大部落曰冉族,其活动范围从金川茂汶一直延伸到成都平原北部。在蜀主有意无意的帮扶下,冉族渐渐成长为川西古羌诸多部落里实力极靠前的一支,也因为这个原因冉族遭到西羌其他部落的排挤,矛盾摩擦不断,见后文描述。南部黔中和滇水的古蜀支系经过二百多年的苦心经营也逐渐成长起来。在人类历史进化过程中,任何地区,任何时期,任何势力在成长和崛起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与当地的土著势力如部落或小国有摩擦和争斗,要么兼并要么被吞并,这就是上古乃至远古时期的行为准则。南中支系在古蜀地赀财乃至武力扶持下,两支系在两地逐渐蚕食吞并诸多小部落,部落愈发壮大。朱提邛都一带也因为丝绸之路,人口聚居,逐渐繁盛,自邛、朱提以南,滇池以北,楚雄攀枝花以东,安顺黔西以西几乎都在古蜀古彝的势力范围内。 盆地以东的杀伐争斗古蜀地参与的真是不多,不能怪中原的史学家们把古蜀地给忽略了,古蜀地经营重心在西南和西北方向。成都平原上,除了鱼凫神王时代鱼凫氏在诸族(如夏后氏)的帮扶下成立了“神王制”促成了平原南北形式上的一统,其他时间平原上各氏族基本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各氏族各部落的相处之道便是通过分工协作和商贸往来作为纽带,坊市(都邑)就是节点,到尼省时期,平原上大大小小的坊市已有不少,坊间交易的商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古蜀地原来就有桑蚕苎麻,鱼盐铜铁,布匹锻锦,藤编丹漆,罽氂皮毡,手工制品,古蜀特产,药物食物等等产品,大概在蜀主时期平原上又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品种:茶。在前文的《柏灌卷?柏贾篇》有提到西南丝绸之路上所增添新的贸易品种,便是茶。随着西南丝绸之路的延伸和周边人员的集聚,商贸品种慢慢增多,作为身份象征的茶自然也就成了商品之一,最开始的供给对象自然也是社会的上流阶层,经过数百年的酝酿和与荆越一带的文化交融交流,渐渐形成了上古时期长江流域的茶文化。茶在古蜀地的诞生大致经历了药用—食用—祭品—饮用这几个过程,当初发现茶的是在武阳一带(彭山至蒙山)观天的祭师,而后由药师采收试用,用作清热润肺的药物,再然后作为常用菜食,而后为“尸祭”之祭品,最后才作为古蜀社会上流阶层的身份象征的饮品。大约3500年前的长江流域在喝茶的时候,中原地区可能还没有喝茶的概念,本文对唐?陆羽《茶经》所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持保留态度不做置评。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的:“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实为常璩念想之作,做不得数, 其实3000年前巴蜀地、荆越地与周王朝有交集,但远远没有《常志》里面记载的这么密切。巴蜀地区的茶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大概是在秦惠王嬴驷占据巴蜀后,关中及中原地区的人入蜀地巴地,茶文化才慢慢辐射到中原地区,如清?顾炎武《日知录》载:“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到得秦汉时期,茶渐成为了华夏大地的常见饮品,其后茶文化兴盛于六朝,享誉于唐宋,远传至韩日。 在物品货物少的情况下,以物易物和贝币互换完全可以满足简单的物货交换,随着物品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多这种交易方式便显得捉襟见肘。随着随着东西南北方向商道的铺就和通畅,出蜀和入蜀的人员来往愈发频繁,统一交易体系和方式变得愈发紧迫。怎么做?前文有提到以“象牙”作为牙币的概念,此番详述如下。 古埃及文字出现是用作生活及过往的记录,苏美尔文字的出现是应商业会计记录的需要,甲骨文的出现是用来做天文卜筮的描绘,古蜀的文字呢?古蜀地的文字虽然还没有但象形和表意的文符已经有了,其用途大致和古埃及文字一样,可惜没有像苏美尔一样用于商业。连“牙币”都有了,还没有相应的结算体系,怎么操作?前文有说到在推行“贝币”的时候,蚕丛部拿出布匹和柏灌氏拿出粮食给“贝币”做背书,由蚕丛氏和柏灌氏来主导“贝币”的流通和发行。此时便是以蜀主的信诺来为“牙币”做背书,以蜀地几大氏族的赀财为“牙币”的推行做质押,目的是推进古蜀地南北西东大宗贸易的交换、结算和周转,而平常交易还是以物易物和贝币为主。蜀主的“信诺”就这么可靠吗?这主要基于几点,一则蜀人没有成熟的文字记录也就没有所谓文书,交易基本都是口头完成,这决定了信诺的重要性;二则 跟古蜀人的生存法则有关系,古蜀人行为虽然粗鄙无有礼教,但忠实守信说一不二,一旦许诺则会用生命捍卫自己的诺言(不然就会被排挤);三则此时掌握大宗交易的或近或远都有血缘关系,转来转去都带点瓜葛,这就有“家支”的约束,家支里面族长(头人)说话比蜀主好使。当平原上各大族族长皆首肯 “牙币”作为储备货币(称量货币)后,就具备了相当的宗法(法律)效力! 牙币(象牙)从哪里来?此时平原上大象虽然还有但为数也不多,平原上的大象在神王时期就被祸祸的剩下不多了,今天金沙遗址能看到象牙是断断续续从南中地区进献或收集而来的。很明显,牙币不可能随身携带做现场交易,牙币是作为储备货币的,相当于今日的黄金,其保管和结算完全由蜀主和各大氏族统筹设立的货殖部主管。这个货殖部相当于以前的典当行,也可以说是古蜀时期的“银行”。为了方便交易和结算,货殖部会推出一种用含金量超过90%的黄金制作的金箔作为交易凭证(相当于支票),即今天在金沙遗址还能看到的造型各异的金箔。这些金箔凭证是根据各个氏族部落或各行业的表征或意愿专门制作的(专用标识),我们不能一来就把出土的器物往祭祀用品上去想,上古时期除了祭祀之外其实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的,比如生活。那象牙就只是作为储备货币,没有用于祭祀吗?当然不是,象牙作为最尊贵的祭祀物品在祭祀时是有着极为崇高的意义,古蜀人肩抗(象牙)半跪式,捧抱(象牙)跪地式等姿势皆表明对力量的崇拜和对天神的敬意。 随着古蜀地商业的繁荣,商业理念深入到古蜀人的骨髓,本文认为在古蜀时期极可能诞生过中华历史上原始的经济模式和最早的金融理念,可惜后来被生生打断没有延续下来。北宋时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蜀地产生不是没缘由的,我个人坚信历史是有因果有逻辑的,从来都没有无缘无故的过往! |
首页 上一页[52] 本页[53] 下一页[54] 尾页[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