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古蜀史说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古蜀史说[第52页] |
作者:cdnwpu2019 |
首页 上一页[51] 本页[52] 下一页[53] 尾页[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柴雅畅8 2020-10-04 22:15:32 痴迷的读了一星期帖子,对楼主的理论功底折服。虽然我不是业内人,但是喜欢看这些上古时期的东西,楼主的逻辑思维,文采让我知道真正的推理是什么样的,这是我最大的收获,感谢您! 说来搞笑,我是从一个臆想民科帖子的楼主回复中看到您这儿,没想到竟深深的沉迷进入,再也不看那楼主的臆想了,之前还觉得那人说的真是太正确了,我这是背叛民科了吗?哈哈 您的风采折服了我,对于我以后的学习,做人做事有很大的帮助...... ----------------------------- 柴雅君,您好。再次谢谢您的支持!您提到《山海经》的问题我现在还不能回复您,因为按本文的历史时间节点来推算,《山海经》还没有诞生,请允许我卖个关子。阐述《山海经》的来龙去脉是我后文的一个重点篇目,它的由来是有历史背景的,当然也是有缘由的。 《山海经》中的“经”是“此经”非“彼经”,并不能按传统“经史子集”将其分类为“经”一类,《山海经》确确实实是古人对上古时期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和依稀记忆的一些“揣测”和“表述”,山海经的“经”可以理解为对“可能过往”的“主观表述”。 届时敬请朋友们,就我对《山海经》来由和及其内容的见解发表意见,提问和质疑! |
各位师友们,放假期间因为我在老家更新不便,节后跟上!祝大家节日快乐,出行平安! |
@乔家宅院 2020-10-07 18:12:13 这几天把前几卷再次细读了一遍,感觉楼主是在一笔带过并没有深入细说,蜀帝卷却分析的异常深入,前后风格差异这么大,是有什么原因吗?请教楼主一下,为什么会这么个情况,是有什么顾虑吗?还是说有留手? ----------------------------- 师友们好,有朋友特别提到这个问题,我稍作一下解释! 三星堆的来由框架和脉络大致如看出了一些苗头。在此我要做下说明,不是我不想说清楚,是因为要解释其中一些关键机要就不得不涉及中华上古史。前文所述,但有些细节文中确实没提,细心的朋友应该从后面的行文中看出一些端倪! 我在前文也特别提到我能说清楚4000年以后的古蜀历史就已经很托大了,4000前年的中华上古史我确有一些心得和见解,但要梳理清楚简直太难了,我本是想写点古蜀史的见解,如果写中华上古史太多就跑题了!尴尬的是,若不谈中华上古史,古蜀历史又成无根之水。再次重申:古蜀历史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与中亚西亚或许有着上古交流,但它绝不是中亚或西亚文化的复制品,古蜀人绝不是现在揣测的欧亚人种,此说愿意接受任何层面的检验,包括单倍群。 古蜀历史是古蜀人创造的,它更多的是受到北来和东来文化的影响,古蜀文化是一个复合体或者承载体。这些特性意味着要解开古蜀历史,又不得不探究北来文化和东来文化,又得拆解中国上古史。在这种多重的尴尬境地之下,我才在前面的《太古卷》和《蚕丛卷》做了在不影响大框架和脉络情况下的一些简化处理和细节变更。其实我们的中华上古史完全没有想象中的美好,现在很多人认为竹书的一些记载已经很“离经叛道”,但我觉得竹书的这些记载其实已经很保守了,很“儒家”了。就历史真实性而言,竹书比史记相对靠谱,但就塑造中华史而言,史记功不可没。 机会合适的时候,我会把我理解和推究的“中华上古史”呈现给大家,希望大家有颗强大的心脏来接受“真实”,我尽量做到我写的“中华上古史”能接受文献资料,甲骨金文和遗址器物的多重检验,届时希望有识之士能多多提意见! 不过,这得等把古蜀王写完才行,个人精力和时间着实有限,进度可能有些缓,还望师友们多多理解! |
写在古蜀王之前的一些个人考量 截止目前,三星堆时代的鱼凫篇早已结篇,关于三星堆的由来,与中原和东南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域外文化的接触等等已经做了一些交代,三星堆的一些标志性器物也做了粗略的解释,大体的脉络和框架就是如前文所述,三星堆时代的“蜀夏”论基本也是我个人的行文基调,这些不会变动。 古蜀历史真正比较困难的是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和开明时代的船棺文化,三星堆文化其实当前已经有了足够的文献资料,遗址器物来做判断和分析,只是这些资料和器物需要另外一个视角和思路来重新看待,这涉及到了中华上古史的问题,前面也特意提到过,只要把中华上古史理清了,三星堆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可能师友们要疑惑了,李学勤等学术大咖不是说中华上古史的问题需要从巴蜀找答案吗?请原谅我个人的冒犯,中华上古史其实已经够清晰了,不过需要更换一下传统思路和打破一些桎梏,便可发现真谛。 为什么中华上古史够清晰了?因为目前全国各地出土的考古遗址和器物已经给出了足够明确的答案!中华上古史的神话也好传说也罢,都有着客观的历史背景,这些我们有足够多的考古证据来诠释,只是我们当下学术界的思路走偏了,举个例子来说,要想把二里头坐实为夏都,再做一些辅助工作就可以,但二里头根本代表不了夏朝,根本代表不了,所以想按照文明三要素把二里头坐实为夏朝,可能再努力一百年也成不了!我不是为了博眼球,刻意打击徐旭生、许宏这些前辈老师,而是你们不了解中华上古史,不了解传说中的“夏朝”是什么样! 说到这里师友们可能要问了,楼主你说得这么起劲,“夏朝”存在吗?夏都在哪里?夏朝是个什么样?我不敢说我完全知道夏朝是什么,它在哪里,但我可以依据文献和考古遗址来一点点论述,我不能说我说得是对的,我只能尽量让我说的合理和经受住检验和拷问。那什么时候能说呢?前面我有写《太古卷》,机会合适的时候,我会以附录的方式添加在那篇的后面。我自己对我梳理的中华上古史是有信心的,中华上古史的梳理完全是依据能查阅到的文献资料,甲骨金文和考古遗址为基础的,中间加入了我个人打破常规的一些推究和论述(以人类历史发展逻辑为基础)。 再把中华上古史梳理出大致合理的框架后,再反过来读本文的推究和论述,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顺其自然的。 有这么神奇吗?人类历史就像搭积木,在把时间和空间梳理好以后,积木便是有了标准,积木形状有异但相互啮合说明文明的交集需要一些契合点,只有把不同的积木块形状(文明属性)弄清楚以后,才能把合适的积木放在合适的位置。文明属性的关联有非常好的标的,那就是遗址器物,这也是文明的线索。积木的契合点靠的是形状耦合,文明的交集靠的是以人为载体的迁徙。 现在说三星堆发掘的面积只有千分之二,言外之意今天搞不懂三星堆是因为还有千分之九百九十八没有发掘。真的是这样吗?发掘了另外的千分之九百九十八就能弄清楚散心对吗?也许吧! 我个人认为三星堆当下的勘探和发掘至少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当下出土的遗迹和器物已经可以给出许多提示和答案了,对推导出三星堆的来龙去脉已经有巨大的帮助,不仅如此,对中华上古史也一样帮助巨大! 中华上古史也好,三星堆文化也罢,这其中确实有“机要关联”需要深究和考据。只要把这些“机要关联”理清楚了,历史的某些事实将变得明了,三星堆的缘由和来去也将有着落。三星堆的“外星说”、“西亚说”自然消弭(本文支持三星堆官微)。 历史是人类的历史,它的发展有自身的固有逻辑和“恒定中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或许偶发事件会导致历史某阶段偏离“恒定中线”,但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其实更为久远),这条“恒定中线”基本不变的。 因为个人工作的原因,本文前述之内容过于简略,有时间后好好完善一下,再次拜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 |
今天本来该交作业的,但是师友们善意的告诫给我提了个醒。我的初衷只是想写我个人关于古蜀历史的看法,我前文重申过我说的就是事实我说的就是对的。我不是布道者,我能做的只有让我的推究尽量与现有的文献资料和考古遗迹相吻合,力求寻找到一个相对接近古蜀历史真实的一种可能,当然也可能相距较远。我和其他对古蜀历史及三星堆感兴趣的朋友一样,都在努力探索,我们都不是仲裁者,我们也不能乐观的认为只有我们自己是掌握了真相的那一个,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无限接近真实,其实总会差那么一点点。 我写这篇文章从来没想过要冒犯任何人,从来没有想过要砸谁的锅碗瓢盆,也没想过和谁争雄,我没有那个能量也没有那个能力,我只是简简单单的表达我个人对古蜀和上古史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果觉着有理权且一听,如果觉着无理笑一笑就好! 我重新调整一下我个人的思路,尽量避免与业界的一些研究冲突,但不能做到让所有人满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仅做参考不做借鉴!历史有历史的本质属性,时间断不了,空间无法跨越,历史的发展逻辑不会因今人的喜好而又丝毫变更。唯一性,是历史最任性的特征!在人类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孤立存在的过往,现在看似无法理解的存在无非是今人对那段时间的记忆丢失,但只要有痕迹留下必然有线索,如何整合这个线索把相关“痕迹”串联起来,合理的解释人类活动的变迁行为这就是我们今人要做的事。 今天的专家学者做学术性的研究就是在串联这些“痕迹”,今天的考古专家用科学的手段发掘遗址和研究器物,就是想从这些“痕迹”中寻找到蛛丝马迹,专业的事会有专业的人来完成,我只不过是“投机取巧”的辨析和运用了他们的研究结论,真正的巨人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我不是不争辩,而是觉得我们的争辩意义不大,因为我们很多言语都建立在“我以为”“我想”“我猜”上,我尽量让我说的能在文献资料上能找到一些支撑,在遗址器物上能找到一些证据,都是一种努力罢了! 谢谢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但我不希望我成为“终结者”,我希望我能成为开启者来抛砖引玉,我相信一定有比我厉害无数倍的民间高手,我也相信专家学者的见解会掷地有声,我不过是发表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期望能做到让自己叙述有理。 只谈文献不谈考古则无所据,只谈考古不谈文献则无所依,二者相互印证是为“二重证据法”。还是那句话,历史不会因为今人的喜好偏向而有丝毫变更,它隐藏在文献的书缝里,表达在遗址的器物里。一切都交给文献资料和考古遗迹吧! 幸好,三星堆的三号坑不是正在发掘么,以今天我国的考古技术和这次万无一失的筹备,相信三号坑的发掘一定可以给出一些答案和让一些臆想消弭。只要涯叔不封我号,这个帖子会一直存在到三号坑发掘完毕!我作死般的做出了三号坑的分析和祭祀坑的判断,有图有真相,诚恳的希望诸位师友做个见证! 2020年10月12日 晚22:45 立贴! |
首页 上一页[51] 本页[52] 下一页[53] 尾页[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