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细数近代欧洲五强争霸(1740-1945年)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细数近代欧洲五强争霸(1740-1945年)[第69页] |
作者:vinifera1001 |
首页 上一页[68] 本页[69] 下一页[70] 尾页[9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北美的俄亥俄争端爆发后,英国立马派出舰队堵截法国的运兵船。 最终,法国舰队舍小家保大家,用一艘船的代价掩护其他船只,通过走险象环生、暗流激动的水域才将大部分兵力运送到北美。这也保证了法国在北美的首战胜利。 北美的首战结束之后,英国自然是非常失望,但是他们没有从法国那里得到任何风声。他们根本不知道,法国是想见好就收开始议和还是要继续打下去。 沉默是最让人不安的。 纽卡斯尔内阁最终一致同意,战争肯定还要继续下去,法国是不可能善罢甘休的。 为了缓解现在的劣势,取得未来谈判的优势地位,英国决定派出海军,捕捉法国的舰队和商船。 当然,法国也不傻。眼看着形势不好,法国的舰队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迅速躲进了港口。 所以,尽管英国舰队全面出动,但是一艘军舰也没有抓到。不过,军舰逃得了,游荡在大海上的商船却逃不了,因此,很快英国海军就抓捕了大量的法国商船。 到1755年底,英国已经捕获了300多艘商船,扣押了6000多名船员。 然而,与平时战争时期不同,这些被捕获的商船并没有被当做战利品进行拍卖,而是全都安然无恙的停留在英国的各个海港里。 之所以会如此,还是因为纽卡斯尔此举并不是真正要开战,而是要逼迫法国议和。 将法国的舰队逼迫回港口,可以阻止法国向北美派遣士兵及运送物资,那么北美的法国将很快出现短缺的现象。 而捕获的商船以及船员,则成为了英国谈判的筹码,如果法国要议和,英国就可以以此为要挟,获得更好的谈判条件;如果法国执意要开战,那么这些东西都会成为英国的战利品被没收。 所以,英国得海军搜捕行动看似简单,其实是有着多方面的考虑,是英国为了能在不可知的未来中进退自如的好手段。 然而,有的时候,耍手段也要看对象。 纽卡斯尔的这一套算是经典的军事压力,对法国没有产生任何作用。此时的法国,跟之前一样,依然没有任何反应,它唯一能够得到的是驻英大使对英国行为的强烈抗议。 纽卡斯尔此时彻底蒙了。 你可以打我,你可以骂我,我都有手段对付你,但是你跟我玩冷战,你让我怎么办。 纽卡斯尔认为,此时的英国必须为最坏的情况做好打算。也就是英国必须要为法国发动全方面的战争做好准备。 正如之前反复强调的,英国在欧洲有两个软肋,一个是荷兰,一个是汉诺威。 但是这两个软肋的性质完全不同,保护荷兰是为了保护英国免受来自帝国的直接威胁,而汉诺威的威胁则是间接的,甚至在某些人看来根本不成为威胁,而是国王的私产,是王室强加给英国的一个累赘。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就是威廉·皮特。 但是对于此时当政的纽卡斯尔来说,这两个软肋都需要保护。只不过,保护荷兰是名正言顺的,因为这是国家利益所在,大家都是理解的。 但是保护汉诺威却要秘密行事,因为无论怎么证明汉诺威的重要性,在人们看来它确实是国王的私产,而耗费国家力量保护王室私产在英国这种议会国家是要受到强烈谴责的。 只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两难问题,那就是拉拢奥地利这个老盟友。 |
看地图就知道,奥地利的在尼德兰的属地正好在法国和荷兰中间,而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位拥有者的奥地利也有责任保护帝国内部的小邦国汉诺威。 因此,只要拉到奥地利,这两个方面都可以很好的解决。 荷兰的保护是靠在荷兰和尼德兰边界的一系列要塞完成的,这些要塞就像从长城一般排列在边界。只不过,荷兰的兵力有限,所以一直以来都是要靠奥地利的军队驻扎在这些要塞中,当然钱是由荷兰和英国支付的。 但是,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以后,奥地利跟吃了苍蝇一样的难受,于是没打什么招呼,直接将军队撤走了,导致现在整个要塞里没有什么兵力驻守。 因此,英国需要奥地利将兵力重新调回去。 而汉诺威就更加复杂了。 汉诺威地处法国和普鲁士中间,所以它不但要防止法国的进攻还要防备普鲁士的攻击。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法国和普鲁士结成了同盟,虽然普鲁士经常反叛,但因为两家有共同的敌人所以还是保持着同盟关系,这种同盟关系也延续到了战后。 当然,英国和普鲁士也有防卫同盟,不过主要是英国为了防止奥地利攻打普鲁士,让奥利地专心对付法国,这我们在之前都说过了。 也就是说此时的普鲁士跟英国和法国都有盟约,也就说对于英国来说,普鲁士并不值得信赖。 而要牵制普鲁士,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奥地利,另外一个是俄罗斯。 显然,作为同样可以保护荷兰的帮手,奥地利是最好的选择,可以很好地隐蔽保护汉诺威的目的。 因此,虽然再上一次战争中闹了矛盾,在战后英国的和解尝试也没有取得成功,但是英国只能再次寻求奥地利的帮助。 英国这样做,一方面是脸皮厚,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英国看来,奥地利根本就离不开英国,英国是奥地利不得不把握的盟友。 此时的英国和奥地利像是一对刚吵架了的情侣。 英国是一个直男,觉得这次吵架跟以前一样,觉得对方闹一下别扭,过两天也就好了。 他不知道奥地利已经下定决心要分手了。 |
(三)虚与委蛇 自从1753年,考尼茨从法国被召回当上首相之后,才刚刚过去两年。考尼茨回国后,先是接手了外交大臣,接着很快被任命为首相。 当时的奥地利宫廷政府内部还是有很多人反对外交新政策。 但此时的特雷西亚女王已经不是刚刚登基时的新君主,她不再需要像刚登基时那样容忍那几个老头了,她当机立断,直接将反对者全部清退,将年轻的考尼茨直接扶上最高的位置。 要知道,这在论资排辈的贵族时代,可是非常大胆的举动。 考尼茨和他的主人特雷西亚女王,在1751年确定了外交新策之后,并没有认为外交新策的实现是理所当然、务必实现的,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中的困难。 考尼茨在法国呆了三年,取得的成效是仅仅是缓和了法国的关系,而实现与法国结盟的目标,简直连苗头都没有。 考尼茨和特雷西亚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转机。 谁也没想到转机来的这么快,一年之后,英国和法国就在北美洲干起来了。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说是巧合,是运气。 其实,这更能体现出考尼茨的高超判断力,在考尼茨的计算中,英国和法国的冲突是实现外交逆转的关键一步,但是这并不是靠运气来实现。 因为,考尼茨看来英国和法国发生冲突是必然的,只是时间的问题,因为英国和法国的矛盾已经无处不在而且不可调和了。 当然,考尼茨也没有觉得会这么快,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奥地利可能还没有做好准备。不过,这样的机会是不能错过的,考尼茨必须接招了。 1754年底,英国还是直接向奥地利提出了要求。简单来说,英国让奥地利想荷兰要塞地区增兵一万两千人,然后保证在普鲁士入侵汉诺威时能够出兵牵制普鲁士。 看到英国的要求,特雷西亚简直要恶心的要吐出来。不过,他和自己的心腹大臣都知道,此时的奥地利不能直接拒绝英国。 原因显而易见,是因为奥地利与法国的结盟遥遥无期,不能与英国一刀两断,因为如果实在不行的话,奥地利还是需要英国的支持。 奥地利要做的是,让英国乃至整个欧洲都知道,奥地利已经仁至义尽了,是英国拒绝了与奥地利的结盟。 这样做的话有很多好处,一是塑造一个“被甩”之人的可怜形象,能够获得国际社会的同情,第二是留有余地,也就是还能保持与英国的基本关系,保留与英国恢复关系的可能。 要做到这一点显然不易,不过考尼茨显然已经准备好了。 |
针对英国的要求,奥地利一方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大概可以分为四点: 第一,奥地利一方自然会出兵,但是英国和荷兰也要出兵; 第二,英国还要与巴伐利亚、萨克森、黑森等小国签订津贴条约,说白了就是英国出钱买他们的雇佣兵参战。英国需要自己和荷兰的兵力,连同奥地利、巴伐利亚、萨克森等国家兵力整合起来部署在尼德兰以及汉诺威。 这还不够,第三条要求是英国还要出钱争取撒丁的支持,保证意大利半岛的势力均衡,应对法国和西班牙在意大利的威胁。 这也还不够。奥地利认为,如果奥地利出兵与法国对战,普鲁士很有可能会从背后袭击奥地利。所以,英国还需要出钱收买俄罗斯,让俄罗斯在边境地带部署兵力,从背后牵制普鲁士,防止它轻举妄动。 奥地利的提出的四个条件可以说是要价非常高了,可以说是讨价还价的最高境界了。 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却可以发现,奥地利的要求根本没有过分之处。因为以上的每一项要求,都是英国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的做法,也就是英国奥地利联盟对付法国的传统做法。 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英国就不遗余力的建立反法大联盟,拉拢巴伐利亚、撒丁等国家反对法国,当然都是以奥地利的领土为代价。在战争的最后环节,还把俄罗斯拉入阵营,最终逼迫法国求和。 显然,奥地利的要求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让英国荷兰出兵是为了增大力量,收买巴伐利亚、萨克森一方面是壮大兵力,另一方面是防止他们导向法国给自己捣乱,而撒丁和俄罗斯自然也都是为了维护后方安全,所以都是从维护安全,乃至联盟胜利的要求提出的。 但这些要求可以说是直接打到了英国的痛处。 因为,奥地利的这些要求如果要实现,不但要花很多钱,而且还是明摆着要向法国宣战的架势,而这正是纽卡斯尔极力避免的。 因此,英国仅仅让奥地利派遣一万二千人的士兵,这么多的兵力显然不是打仗的,而是宣示英奥结盟的关系,是为了吓住法国,让法国在欧洲大陆不敢轻举妄动。 说白了,英国拉拢奥地利,是为了给自己壮声势,让法国再动手前掂量掂量。 而奥地利的要求如果实现,却变成了英国明白的告诉法国,我已经把我的小弟叫来了,就在尼德兰等着你呢,你要是个男人你就出来,看我不干死你。 |
对于奥地利条件,英国的回应是,可以收买巴伐利亚、萨克森,可以出钱给俄罗斯部署兵力,可以从黑森召集8000士兵(黑森这一直都是英国购买雇佣兵的商场),不过,英国不会出兵。而且奥地利要增派3万士兵到荷兰,而且还要许诺战争爆发时派遣兵力保护汉诺威。 这就是讨价还价,跟菜市场讲价是一个道理的。但是英国的还价暴露除了双方交锋的核心问题,就是英国是否出兵。由于英国在大陆没有领土,因此英国如果出兵,就代表了英国要开战的态度。 这一些,自然都在考尼茨的算计之内。 针对英国的还价,奥地利方面表示,英国方面提供的援助这么少,要求还那么多,英国荷兰如果不出兵,那么奥地利自己根本无法防守尼德兰。 但是,为了表示积极的姿态,奥地利还是让步,表示自己可以出兵2万,但是英国和荷兰必须出动相同的兵力,收买俄罗斯、撒丁的工作也必须完成。 英国方面反驳道,英国已经要出钱收买俄罗斯等国家,花费已经很大,付出已经很多,不能再派遣更多士兵前往大陆。 这都是说辞,英国并不缺钱,他只是不愿意出兵。 显然,核心问题没有解决。 对于英国的反馈,奥地利也表示无法让步。 英国方面很快就不耐烦了,纽卡斯尔指示英国驻奥地利的大使,如果奥地利一直如此行事,那么英国就会认为奥地利对于英奥联盟已经失去了兴趣。 说白了,就是以英奥同盟的破裂来威胁奥地利。 这样在以前,肯定是管用的,正如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所表现的那样,奥地利为了留住英奥联盟,不断地退步,割让了很多利益。 但是,时代已经变了。 最终,奥地利和英国没有谈妥。 不过,在纽卡斯尔看来,奥地利方面的强硬不过是一时的,奥地利方面离不开英国,他最终还是要依靠英国的支持。 |
显然,两个国家在国际形势分析上已经有了根本的分歧。只不过,奥地利知道,而英国尚且不知道。 在这一场外交交锋中,考尼茨是有备而来,因此奥地利也占据了上风。 奥地利的每一个要求都有可靠的依据,却又逼的英国无法答应。英国方面自以为是,最终还采取了恐吓的措施,但终归是失败了。 通过这次摊牌,奥地利完全可以说是英国向将奥地利推向战争前线,自己却不出力,因而得以占据了有利的国际声誉,由此也就获得了行动的完全自由。 这种外交做法,是夹在大国之中左右逢源的经典手段。 这种手段,可以让一个实力处于次一级水平的国家,迅速提升自己在大国之间的地位,从而也提高了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做法很适合因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而导致地位下降的奥地利。将来,奥地利梅特涅、普鲁士的俾斯麦也都会使用这种手段。 就在英奥谈判失败后不久,奥地利韩快向法国方面伸出了橄榄枝。 |
(四)奥法交涉 自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之后,奥地利方面一直保持着低调。特雷西亚女王一直对外声称自己希望的只是和平,对于收复西里西亚没有打算,至少是当前没有打算。 但是,在女王和考尼茨的计划中,西里西亚是必须收复的。因为,由于西里西亚的丢失,导致奥地利失去了他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乃至整个欧洲的影响力。 从长远来看,西里西亚对于奥地利来说,就是一个生死的问题。 自从英法北美战争打响以后,英国一直在积极地进行外交的运作,而法国方面却一直没有什么外交举动。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两家都没有想在欧洲开打的想法,都想办法能将战争局限在美洲。 但是,这显然不符合奥地利的利益,奥地利等待的就是英法之间的交锋。 因此,当与英国的谈判失败之后,奥地利方面知道现在已经不是遮遮掩掩的时候了。奥地利必须立刻行动,紧紧抓住英法开战的这一次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上一章中讲到,奥地利给英国开出的条件,根本上就是让英国出兵欧洲大陆,这样可以将英法两国进一步推向战争。 不过,英国显然没有上钩。 待谈判失败之后,奥地利开始向法国做工作了。 已经准备多时的考尼茨迅速拿出了自己准备已久的谈判计划,并通过驻法大使提交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五。 奥地利提供的条件是,奥地利将联合俄罗斯对普鲁士出兵,而法国只需要保持中立即可,作为补偿,奥地利将把尼德兰的一部分割让给唐·菲利普,也就是西班牙王子,也就是路易十五的女婿,同时将在下一届的波兰王位选举中支持法国的孔蒂亲王。 此外,还会开放尼德兰的奥斯坦河供法国在与英国的战争中使用。同时,被打败的普鲁士将被直接,只保留勃兰登堡,其他部分将被划分给瑞典、萨克森、帕拉丁等法国友好国家。 奥地利方向给出的谈判条件可以说直接明了:我想干普鲁士,不用你出手,我还给你好处。 我们都知道,法国此时仍然与普鲁士签订着盟约,会互相出兵应对外部侵略。 奥地利的提议就是趁法国与英国对战无暇顾及时,去收付自己的失地。 这是奥地利方面一直想说但是都不敢直接说出来的,之所以现在敢说出来,就是因为现在的外交形势发生了微妙变化。 |
法国在上一次战争的盟友有三个,第一个是巴伐利亚,第二个是西班牙,第三个是普鲁士。但是时至今日,这三个国家法国都无法倚重。 巴伐利亚不用说,自从争夺奥地利遗产的帝国皇帝查理七世去世后,巴伐利亚已经屈服,而且现在跟英国走的也很近。 西班牙和法国同属波旁王朝,但是自从国王菲利普五世去世后,悍妇伊丽莎白王后也失去了权势,新上任的国王对于后妈的战略并不认可,而是想专心休养生息,进行国内改革,发展殖民地贸易。 这也是奥地利能够和西班牙、撒丁、西西里在1752年,也就是两年前,签订合约,保证维持意大利现状的原因。 此时的西班牙已经放弃了恢复西班牙大国地位的扩张战略。 还有一个就是普鲁士。前面也提到过,普鲁士虽然与法国有盟约,但是与英国也有盟约。 而且,普鲁士国王,现在的腓特烈大帝的所作所为,已经充分表明这个国家根本不值得信赖。 所以, 总的来说,法国并没有什么可靠地盟友。这就是法国至今为有所行动的一个根本原因。 考尼茨当然看到了法国的窘境,而且他给法国提供的条件是非常慷慨的。 尼德兰虽然归属了路易十五的女婿,但成了法国的势力范围,直接威胁了英国的小弟荷兰。 而奥斯坦河,战略意义重大,可以让法国舰队藏匿起来在内陆,免受英国舰队的围堵,从而可以不动声色的对英国舰队乃至英国本土发动攻击,这也是法国一直梦寐以求的。此外还有恢复法国在波兰的影响力等。 而法国不需要出一兵一卒,唯一的代价就是放弃普鲁士,让这个最近扩张壮大的国家恢复到原来的效果状态。 当然,这其中还隐藏着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在英法战争中,奥地利不会再帮助英国,而这其实是法国最需要的。 可以说,奥地利给出的是一个大礼包。 不过,我们应该看清楚的是,此时奥地利的条件中只是让法国保持中立,而不需要它提供任何帮助。这一点跟最开始考尼茨制定的联合法国与普鲁士开战的想法是不样的。 这自然不是考尼茨改变了自己的目标,而是因为考尼茨知道,事情要一步步来,现在最重要的目标是将法国拉倒自己身边来,再寻求办法获得法国的直接支持。 对于奥地利的提议,法国方面并没有很快答复,而是派遣了一位代表与奥地利大使开展进一步深入的谈判。 |
之前讲过,在路易十五治下,法国的政局十分混乱。在特雷西亚治下,那些反对新的外交政策的大臣全被解雇,政府也被重组,由考尼茨亲自带队。 而在法国,还有两派之间的斗争,第一派就是以外交大臣等旧臣为首的反奥派,他们还是秉持着与奥地利为敌的外交策略,将奥地利看做法国的重大威胁。另一派就是以蓬帕杜夫人为首的亲奥派。 国内政局有派系,太正常了,可以说古今中外几乎没有没有派系斗争的政府,问题的关键在于领导的决策。英国就是投票,多数派哪怕是赢了1票也算赢。 而在法国决策者是国王,但是此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就不是个能很快决策的人。这也是法国在英美北美冲突之后,一直没有做出积极表态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法奥的初次谈判中,法国方面也一直没有尽快做出明确表态,而是在拖延时间。 与此同时,法国的反奥一派也开始积极行动,试图与普鲁士一方联络,进一步强化和普鲁士的联盟。只不过,他们的这一企图遭受到了蓬帕杜夫人的阻挠。 总而言之,法国高层正在激烈的斗争,也说明路易十五根本没有做出他最后的决定。 对于此时的法国来说,与英国的战斗正在继续,它并不希望在欧洲的战争,他希望的是维持现状。 但是,奥地利给的条件非常诱人,而且显然有助于法国战胜英国。但是法国需要放弃普鲁士,那普鲁士肯定会跑到英国一边寻求支持。 如此一来,欧洲大陆的局势又扑朔迷离了。 显然,现在的法国需要的是一个刺激。一个帮助国王从当前的迷局中走出来的强烈刺激。 而这个刺激,考尼茨早就已经准备好了,它就是腓特烈大帝。 就在路易十五左右为难、难以抉择的时候,腓特烈大帝与英国缔结了新的联盟。 腓特烈大帝的这一举动,让路易十五别无选择! |
首页 上一页[68] 本页[69] 下一页[70] 尾页[9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