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细数近代欧洲五强争霸(1740-1945年)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细数近代欧洲五强争霸(1740-1945年)[第70页] |
作者:vinifera1001 |
首页 上一页[69] 本页[70] 下一页[71] 尾页[9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十二、外交逆转 (一)无忧宫中 经过几年的努力,腓特烈二世为普鲁士得到了西里西亚。这块领土的获得,即使在那个领土交换较为频繁的时代来说也是极不寻常的,毕竟所谓的领土割让都是小国向大国割让,而不是相反。 除了领土的扩张,腓特烈二世在的战争中表现更具有戏剧性。 从莫尔维茨战役中临战脱逃,到以少胜多且保持全胜战绩,腓特烈二世表现出来的的战争天赋,更是让人刮目相看。 这一切都让腓特烈二世实现了自己挑起战争的目的: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自己的名誉。 战后的普鲁士,悄悄地挤进了准大国圈子,除了极个别人外,谁也不敢将普鲁士等闲视之。 而腓特烈二世则彻底摆脱了挨揍太子的名声,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而且不仅仅是在普鲁士,他的名声已经响彻欧洲。在英国,已经有印有他头像的瓷器和其他商品。 腓特烈二世戴上了“大帝”的桂冠,他不再是排在谁之后的“二世”,而是开创了自己的时代,他有充分的理由享受这一切荣耀。 但是他并没有什么时间来放松。 早在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之后,腓特烈就下令在波茨坦建造自己的宫殿。 我们都知道,腓特烈从小就是个法国迷,因此宫殿也是按照法国凡尔赛宫建造的。到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之后,宫殿落成。 腓特烈为这座宫殿命名为“无忧宫”,如果再文雅点就是“莫愁宫”。 此后,每年的四月到十一月,腓特烈都会到无忧宫中居住。 在这里居住的只有自己男性朋友,而且没有他的王后。1733年,腓特烈奉父亲之命与王后结婚,但是1740年他登基之后两人就过上了分居的日子。 腓特烈一生不近女色,一些学者会判断他是同性恋者,甚至从无忧宫中的建筑雕塑中寻找证据,一些学者则想尽办法正面腓特烈并不是同性恋者。 其实,想来这都是无所谓的事情,即使腓特烈是同性恋者,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如果真的是,他不过也是被时代压抑了的众多可怜人罢了。 |
作为一个文艺青年,腓特烈在无忧宫中延请了很多名流人物,谈论文学、艺术,腓特烈还谱写很多曲目,当然大都是笛子协奏曲。 在众多名流人物中,最著名的就要数伏尔泰了。 伏尔泰曾经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前被派到普鲁士探听腓特烈的动向,因为那个时候所有人都知道伏尔泰是腓特烈的偶像。 战争结束之后,腓特烈再次邀请伏尔泰到普鲁士。此时的伏尔泰在法国很不得志,于是也就来到了无忧宫。 不过,总得来说,两个人经过了短暂的蜜月期之后就开始交恶。 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比如伏尔泰参与了违法的投机倒把,给腓特烈丢了人等。 但总的来说,两人交恶还是性格问题。 伏尔泰作为一个有名的作家,特别擅长嘲讽别人,而腓特烈在这方面也是很有天赋。于是两个人的关系在互相挤兑中越来越差,以至于最后伏尔泰不得不离开了普鲁士。 除了与社会名流的交往、性取向之外,人们往往对腓特烈的另一项技能大书特写,那就是他的音乐天赋。 住在无忧宫中的腓特烈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音乐会,伟大的音乐家巴赫也曾经拜访此地。据说,腓特烈曾经亲自谱写了数百首。 人们喜欢听这样的故事:一个能征善战的大将军,还是一个有艺术的天赋的音乐天才。这种“通才”是我们喜欢甚至崇拜的类型。 然而,其实在那个时候的欧洲,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特蕾西亚女王就是一个歌唱的能手,在当时也非常有名。 造成这种认知差距的是教育方式的改变,现在每个人接受的教育都是极其细化的分类,每个人一辈子就是学习一个小分支,你很难想象一个物理学家还是一个文学家。 但是,在近代早期的欧洲,贵族的教育都是通识教育,也就是什么都要学。所以,那个时期的通才其实特别多。 评论家说,腓特烈二世做了那么多曲,基本也都是笛子协奏曲,水平都很一般。 虽然有点贬低,但是他的这种做法,就跟乾隆皇帝写了四万多首诗是一样的。 当然,虽然有人会对以上这些故事大书特写,但是这都是腓特烈君主生活中的边角料。腓特烈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治理国家。 |
如果说音乐方面的才能有点言过其实的话,腓特烈将向世人展示,他不仅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治国的能手。 腓特烈有一句名言,说自己是“国家的第一公仆”,很多人会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一个国王说自己是公仆,像是故意放低自己的身价,与民同乐的意思,而事实上不是自欺欺人。很多情况下确实如此。 但是,腓特烈的话并没有掺假,正如他父亲也曾经说自己是“国家的大将军和财政官”。 父子两人都这么说,因为他们为这个国家操碎了心。 腓特烈自己每天早上他四点之前就要起床,如果赖床,仆人可以将湿毛巾扔到他的脸上。 起床之后的腓特烈马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我想此时的腓特烈应该真正能明白父亲的苦衷。 普鲁士,这个支离破碎的国家真的需要用心经营才能存活下去。 腓特烈治理国家的的方式,较之于前几代国家有了不少的改进,也较为开明,由于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腓特烈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人民的需求,采取一些相对开明的政策,比如禁止严刑拷打、放松新闻检查、废除 、重建科学院等。 不过,这些政策之后,腓特烈的政策与几代先祖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两个方面:练兵和筹钱。唯一的不同是,腓特烈更加疯狂的。 腓特烈建立了普鲁士第一个主管商业和手工业的部,大力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然后强征税收,而且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最终的结果是整个国家的税收增加了3倍,以至于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 但是,腓特烈不为所动,他只说自己会“静静地走自己的路”。 腓特烈之所以如此固执,是因为自己只能这么做,他没有别的方法,因为他现在由20万的军队要供养。 是的,腓特烈继位时,普鲁士有8.5万。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开始前,腓特烈将其扩展为10万,已经成为了大国的战备水平。 然而,腓特烈并没有停步,战争结束之后,他将军队扩大一部,成了20万,而供养这支部队,用掉了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五分之四。 之所以如此,倒不是因为自己跟父亲一样,就是喜欢士兵,而是因为不得不如此。 这就要说到,腓特烈为什么要把自己心爱的宫殿定名为“莫愁”了,那时因为他是真的愁。 腓特烈最愁的是怎么守住刚刚多来的西里西亚。虽然特蕾西亚已经在各种场合中,公开表示自己没有夺回西里西亚的计划,但是腓特烈连自己都不信,更不会信这个敌人。 |
奥地利在战争之中,屡战屡败,但毕竟是屹立于欧洲几个世纪的强国。 战争之后,奥地利内部掀起了多层面的改革,不断地改变政府结构,强化军队建设,这些都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也正是腓特烈最担心的。 因为,奥地利所做的这一切,显然都是为了对付自己。 当然,如果只有一个奥地利,腓特烈可能还不太担心,可怕的是奥地利与俄罗斯的联合。 俄罗斯在上次战争中,几次警告普鲁士,最后还动员了军队,只是靠着腓特烈用逼降萨克森的方式,极限操作才缓解了俄罗斯的威胁。 但是,俄罗斯对普鲁士的怨恨一点也没有减少。 一旦发生战争,普鲁士将面对欧洲的两个大国,这两个国家每个都有十几万的军队,因此,普鲁士的那10万军队是远远不够的,20万也就是刚刚够,不过也已经到了普鲁士能够承受的极限。 因此,为了这20万军队,腓特烈夙兴夜寐,事必躬亲。 或许,凭借着自己的战争技巧,加上这20万精兵,普鲁士还可以能够抵挡两个大国的进攻。 不过,事情的发展还是很快超出了腓特烈的预料。他将面临的不仅仅是两个大国家,而是三个大国。 |
(二)英俄同盟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欧洲的外交局势: 英国和法国因为北美的问题,已经开战,但并未宣战。 英法双方本质上都被没有开展全面战争的意思,但是双方也都无法让步。 法国是因为英国在北美的扩张已经伤及法国的根本利益,它必须得到保证;而英国一方,虽然没有必须消灭法国的意思,但是当政的纽卡斯尔公爵政府,迫于国内各方面的压力,根本不敢向法国让步,尤其是在已经战败了一阵的情况下。 为此,双方都开始进一步的向对方施加压力,正如美国现在经常对我们和伊朗等国家做的一样。 英国开始全面的捕捉法国的船只,试图以此逼迫法国退步。 法国也没有让步,而是开始在边界地区部署兵力,威胁尼德兰和荷兰。双方剑拔弩张,大战在即的样子。 面对法国的威胁,英国希望拉拢奥地利,但是遭到了奥地利的拒绝。 不仅如此,奥地利还偷偷向法国伸出了橄榄枝,并且给出了极为丰厚的条件。 只不过,此时的法国内部存在亲奥派和亲普派两派,而作为领导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则没有做出选择。 所以,总得来说,一切都不好说。 不过,在大国之间你来我往,很祥和的打着太极的时候,旁边观战的小国却一直心惊肉跳,因为大国之间的外交斗争,往往会决定着这些小国的生死存亡。 最先感受到威胁的是出在英国、法国以及奥地利夹缝之间的荷兰。 荷兰边境的要塞群我们已经介绍过,它由英国出钱,由奥地利出兵来保护,两者缺一不可。 但是,近来的谈判表明,奥地利不会出兵,而英国更不会出兵,那仅仅靠荷兰的兵力,自然是无法守住边境。 为此,荷兰方面思前想后,最终选择了中立。 在战争还没有打响之前,荷兰就跟法国接触,并签订了中立条约。简单来说,就是荷兰不参与英国和法国的战争。 法国自然是欢迎荷兰中立的,一方面是自己并不想打仗,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荷兰是英国外交体系的重要一环,荷兰选择中立并向法国靠近,简直就是当面给英国几个嘴巴子,简直不要太爽。 荷兰的中立确实让英国措手不及,奥地利和荷兰同时退出同盟,实质上标志着英国外交的重大失败。这导致英国在尼德兰地区乃至整个欧洲大陆没有真正的盟友。 这就尴尬了。 |
不过,凡事有利有弊。虽然脸上十分不好看,但是奥地利和荷兰的退出,对英国也有一点好处,那就是法国应该不会轻易就攻击尼德兰地区,也就是不会在海峡对面直接威胁英国本土。 但是,再反过来想,法国如果不攻击尼德兰地区,对法国也有好处,那就是如果战争全年开启,那么法国就可以全身心的攻击英国国王的老家——汉诺威了。 显然,英国的处境还是恶化了。 此时的英国急需解决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保护汉诺威,一个是找一个盟友。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后者。 一个大国的立身之本,第一要位的自然是是实力,但是一个国家的盟友数量也十分重要。 英国在欧洲的重要性,第一方面自然是自身的经济和军事,尤其是海军实力的强大,因此在当时也一直被称为“海上强国”。 但是英国更为重要的能力是他能调动欧洲很多国家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我们就亲眼看见英国为了组成反法大联盟而四处奔走,最终将几乎除了西班牙之外的所有重要国家都拉到了自己的站船上。 整个欧洲,唯有英国有这样的外交实力。 但是,现在的而英国却在欧洲没有什么盟友。这不但降低了英国的作战能力,更伤及英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这会让法国更加肆无忌惮的挤压英国的生存空间。 因此,英国必须尽快找到一个盟友。 这个盟友还不能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小国,必须是一个有实力的大国。 此时,英国只有一个选项,那就是俄罗斯。 俄罗斯和英国的关系还算不错,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晚期,英国就将俄罗斯拉进了反法同盟,并且俄罗斯的军队已经跨国边境向尼德兰地区出发。 在俄罗斯的威胁下,法国最终同意了议和,并且还放弃了已经全部占领的尼德兰地区。 可以说,对欧洲个过来说,俄罗斯都是一个可怕的存在。他的可怕在于他的庞大,在于它的遥远而神秘。 对于英国来说,幸运的是,俄罗斯一直以来都跟法国不对付。原因前面也说过,俄罗斯在西方的三个扩展方向,瑞典-波兰-土耳其,都是法国的传统盟友,因此法国也就成了俄罗斯的对手。 当年的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就是法国和俄罗斯的第一次打交锋,但是因为查理六世另有打算,所以才草草结束。 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法国挑动瑞典与俄罗斯发生了战争,撤出了俄罗斯参与奥地利问题的后退,直到三年之后,俄罗斯才腾出手来,吓退了法国。 因此,英国向俄罗斯伸出了友谊之手。 俄罗斯很快就同意了。 |
英俄两国约定,由英国出钱支持俄罗斯在西部边界驻扎一支五万人的军队,时刻待命,如果任何国家入侵了德意志地区,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地区,再说明白一点就是汉诺威,那么双方就要联合出兵制止。 这一条约显然是防守同盟。 通过这一条约,英国得以和一个大国结盟,增强了自己在欧洲的影响力,同时还切切实实震慑住了那些可以入侵汉诺威的国家——这其中就包括普鲁士。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之后的普鲁士,一直与法国签订着同盟条约。 所以,一旦英国和法国在欧洲大陆开战,那么普鲁士很有可能从背后偷袭汉诺威,甚至是像占领西里西亚那样与法国瓜分汉诺威。 由于已经失去了奥地利的帮助,因此一旦普鲁士发动进攻,英国在欧洲大陆将毫无招架之力。与俄罗斯的同盟,则从背后牵制住了普鲁士,从而消除英国的压力。 英俄同盟,是英国首相纽卡斯尔的得意之作,起码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为了让议会通过英俄同盟条约,他甚至与议会的一个反对派——亨利·福克斯派言和,将其拉进了内阁,从而保证了绝对的优势票数。 当然,纽卡斯尔确实想过拉拢威廉·皮特,甚至还通过中间人与其进行了接触,但是最终纽卡斯尔还是放弃了威廉·皮特,因为他确实是害怕他。 纽卡斯尔知道,只要威廉·皮特进入内阁,他就做不了主了。 除了应对当前的威胁之外,纽卡斯尔缔结与俄罗斯的条约还有深意。 在他看来,奥地利之所以离开英国,是因为奥地利觉得自己的后方没有保护,也就是奥地利如果帮助英国对付法国,那么普鲁士就会从背后袭击奥地利,正如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那样。 因此,只要与俄罗斯签订了条约,俄罗斯就可以牵制普鲁士的兵力,从而也就消除了奥地利的疑虑,奥地利重归英国的怀抱之后,荷兰的回归也就不远了。 显然,在纽卡斯尔看来这是一步绝佳的好棋。 显然,高手跟庸才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欧洲国际关系的核心是均衡,是各国为了自身利益而保持整个欧洲实力的均衡。但是这一均衡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一旦出现了秩序的挑战者,这种均衡就应会重新调整。 考尼茨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推动奥地利与世纪宿敌法国讲和,对付普鲁士这个均衡的挑战者。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考尼茨一直是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将自己的意图包裹的严严实实。 因为,考尼茨知道什么叫做“牵一发而动全身”。 |
(三)英普同盟 在英国为了这一切奔忙的时候,奥地利和法国的谈判也陷入了困境。法国方面迟迟不肯答应奥地利的条件,并提出了奥地利必须在英法冲突中进攻汉诺威的要求。 对于法国的要求,奥地利无法答应。此时的奥地利无法站到英国的对立面,这样的风险太大, 一旦出了差错,奥地利将失去所有。 而且,奥地利知道,此时的法国之所以还会漫天要价,是因为尽管有蓬帕杜夫人这一派的支持,但是路易十五对于奥地利还是没有那么信任。 此时的法国还有普鲁士这个盟友,如果与奥地利深入谈判,可能会让法国失去普鲁士,正如奥地利可能完全失去英国一样,因此法国方面也是谨小慎微。 对于奥地利方面,问题的关键还是普鲁士,如果普鲁士能够跟英国结盟,那么法国将没有其他选择,只能选择奥地利。 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 显然并非易事。不过,在奥地利方面来说,这将是必然发生的事情了,因为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 在奥地利和法国的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特蕾西亚表示,法国方面不妨等到英国和普鲁士的政策揭示无疑的时候,在对奥地利的建议作出决定,这样可能更会让人心服口服。 显然,此时的奥地利方面已经预料到了国际局势的下一步进展,那就是英国和普鲁士的同盟。 为什么会如此呢? 问题的关键就出在信息不对称上。 英国因为奥地利拒绝了自己,才不得不与俄罗斯签订了同盟。这一点,法国也是知道的,因为奥地利正争取与法国结盟。 但是,普鲁士并不了解着一切。 腓特烈并不知道英国和奥地利的联盟已经破裂,因为无论是英国还是奥地利,现在都不愿意公开宣称已经放弃了与彼此的盟友关系,而奥地利与法国的谈判更是秘密进行的。 因此,英国与俄罗斯的同盟,在普鲁士眼中就不仅是英俄同盟,而是英国、俄国和奥地利三家的联盟,现在这三家联合在一起,而处在三个大国中心的普鲁士显然就十分危险了。 普鲁士与奥地利关系自然不用多说。 普鲁士与俄罗斯的关系也很差,原因已经在前面讲过,当年俄罗斯已经起兵要与普鲁士开战了,是因为萨克森退出战争,奥地利也在连败几次之后在英国的逼迫下与普鲁士言和,这才退了回去。 至于英国和普鲁士关系,那真是一言难尽。 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英国不断的逼迫奥地利放弃西里西亚与普鲁士讲和,当时不是为了普鲁士好,而是为了保护汉诺威,同时让奥地利集中力量对付法国。 但是到了战争后期,一再背信弃义的普鲁士也惹恼了英国,因此与奥地利和俄罗斯三家结成联盟,要对付普鲁士。 腓特烈大帝孤注一掷才脱身。 战争之后,英国和普鲁士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差。尤其是在纽卡斯尔提出要帮助特蕾西亚的儿子约瑟夫立为罗马王的时候,普鲁士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但是,当普鲁士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的时候,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了。 当英国和俄国的同盟条约签订后,腓特烈二世就开始向英国方面靠近。首先是通过私下途径,腓特烈二世拜访了在汉诺威度假的乔治二世,也就是他自己的亲舅舅。 对于普鲁士向自己的接近,纽卡斯尔简直是喜出望外。 |
本来,英国把普鲁士作为假想敌才建立的英俄同盟,结果将普鲁士逼成了新的同盟。 这就是所谓的意外收获了。 然后就开始了正式的谈判。英国方面要求普鲁士方面单方面宣布普鲁士不会进攻汉诺威。 而普鲁士方面则要求一个防守同盟,即英国和普鲁士共同保护德意志地区的和平,任何人入侵德意志,英国和普鲁士都将联合作战。 由于英国方面喜出望外,而普鲁士方面则是急不可耐,条约签订的进展很快,到1756年1月,双方在英国伦敦的白厅签订了和约,这就是威斯敏斯特协定。 协定的序言叙述了英国和普鲁士要确保欧洲普遍的、特别是德意志的和平愿望。双方做出许诺,互相不进攻对方的领土,并且尽量制止各自的盟友经过对方的领土。 关键是第二条,双方同意两国军队经联合起来抵抗任何外国军队的进入或通过德意志以保证德意志的平衡。 显然,这也是一个防御同盟条约,并没有任何侵略性。 不过,这一无公害的条约很快就要对欧洲微妙的国际关系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英普的威斯敏斯特协定签订之后,纽卡斯尔立刻知会奥地利方面。 纽卡斯尔认为通过英普协定和英俄协定,英国就已经为奥地利的后方安全提供了双层保障,因此奥地利方面可以放心的把大量军队安排到尼德兰地区了。 纽卡斯尔觉得自己应该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家之一了。 因为他凭一人之力,组成了与俄罗斯、普鲁士,以及很快的奥地利的联盟,这样欧洲五个大国就形成4对1的局面,这是英国乃至欧洲任何政治家都没有实现的丰功伟绩。 腓特烈大帝也觉得自己已经安全了。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之后,普鲁士和法国保持着同盟关系,但是他老是担心奥地利和俄罗斯方面的阴谋。现在普鲁士与英国也签订了同盟条约,这样普鲁士也就有了两个大国作为盟友,这样的话,即使是奥地利和俄罗斯也不敢轻举妄动。 就这样,自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之后,腓特烈大帝心底里的忧虑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只是他们都不知道,英国、普鲁士都已经掉入了考尼茨精心设计的全套。 因为欧洲大大国关系并没有变成英国预想的4对1 ,而是马上要变成3对2。 随着英国和普鲁士的防御同盟的签订,法国和俄罗斯都已经怒火中烧,开始不惜一切代价的向奥地利靠拢。 |
(四)法奥同盟 1756年1月12日,经过20多天的观光之旅,法国派往普鲁士的尼韦奈公使慢慢悠悠、大摇大摆的来到了柏林。 他此行的目的是要与普鲁士进行续约谈判,因为两国的同盟条约到7月份就要过期了。 现在的英国和法国正在交火,而且都在寻找合作伙伴。按常理来说,与普鲁士续约的事法国方面已经更加积极主动一点才是,但显然这位大使不并不着急。 尼韦奈公使,他本以为迎接他的将是整个普鲁士的感恩戴德,因为在他的委任书中,明确说明,法国和普鲁士的联盟,对于法国来说是有意义的,但普鲁士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作为续约谈判的大使,一定要有明确的定位,不能降低了国家的地位。 尼韦奈公使对自己的定位也很明确,他是来给普鲁士提供安全保障的。正如委任状中所说的,没有法国这个盟友,普鲁士早就被肢解了。 屁股还没有做热,普鲁士就给尼韦奈公使上了一份大餐,那就是英国和普鲁士签订的《威斯敏斯特协定》(1月16日签订)。 一时间,气氛十分尴尬。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法国,路易十五震怒。 路易十五本来就不喜欢普鲁士。对于路易十五来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两面三刀的不道德表现也没什么,作为一个国王什么场面没见过。 最让他不能容忍的是,他路易十五一个堂堂的法兰西国王,要跟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的小邦国平起平坐! 我们讲过,普鲁士升级为王国并没有多久,原先只是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一个选帝侯。而法国本来是这些国家的保护国。 因为三十年战争后,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状态就确定了,各邦国在事实上已经独立。而这些国家的独立,自然是由法国保证的,要不然奥地利早完是要统一他们的。 对于路易十五来说,这就是贵族世家要跟一个暴发户打交道一个感觉。 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路易十五讨厌普鲁士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蓬帕杜夫人恨透了腓特烈大帝。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腓特烈大帝除了大战和吹笛子之外的第三项技能了,那就是大帝的嘲讽技能。 也不知道为啥,腓特烈大帝特别爱讽刺别人,可能是受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因为像伏尔泰这些特别擅长写嘲讽的段子。 比如伏尔泰就评价过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是罗马、更不是帝国。这评价,简直绝了,生动形象的全面否定了神圣罗马帝国。 此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腓特烈大帝小时候的挨揍经历,让他的心理多少有点愤世嫉俗,也就是见不得别人好。 不过,嘲讽跟嘲讽也不一样。伏尔泰的嘲讽技能,体现了他的睿智,让他收到了追捧;但是大帝的嘲讽技能,让他招人烦! |
首页 上一页[69] 本页[70] 下一页[71] 尾页[9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