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第2页] |
作者:夜郎游侠2018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棕编工艺在西南,已然成了一个产业。按棕树的生长特性,一般春、秋两季生产提包,夏季生产鞋、帽。 四川灌县、宗庆、大邑等地有大量棕榈树生长。在四月初,开始采集棕榈嫩叶,用排针状的特制工具将嫩叶切割成宽约0.2~0.7cm的细丝,经硫磺熏、晒干、浸泡等工序,使之色泽洁白,质地柔软,成为编织的原料。有的棕丝染成绿、桃红、黄等色,并在编织时互相掺合使用。棕编的编织工艺因品种而异。例如,提包常用“胡椒眼”,即将经线等距离排列、交叉成菱形,然后用2根纬线在菱形四角交叉处编织。鞋、扇多用“密编”,即将经线等距离平行排列,纬线紧靠上下而交错编织。帽、席常用“人字编”,即每根棕丝以起二压二的规则反复交错编织。凡是具有立体造型的品种(如帽、提包),在编织时都使用木制、纸制或泥塑的模型。有的以彩色棕丝运用挑花、提花、织花等工艺,编织成彩色图案。 |
艺术品,是一个民族审美格调高低、灵巧才智强弱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下列出国内各民间工艺大师的悉心杰作,以飨读者。 棕编-打结示范 |
棕编-蚱蜢与小鸟 |
棕编-蚱蜢 |
棕编-凤凰 |
棕编-螳螂 |
棕编-王蝶 |
棕编-蚱蜢 |
棕编-蚱蜢待沽 |
棕编-翡翠玫瑰 |
棕编-蚱蜢 |
棕编-蜻蜓 |
棕编-蚱蜢 |
棕编-螳螂 |
棕编-海虾 |
棕编-螳螂 |
棕编-眼镜蛇 |
棕编-长颈鹿 |
棕编-仙鹤 |
棕编-扇子(熏白) |
棕编-蟋蟀 |
棕编-蝮蛇 |
棕编-青龙 |
棕编-对虾 |
棕编-凤凰 |
棕编-仙鹤起舞 |
棕编-凤蝶 |
棕编-雄鸡 |
棕编-仙鹤 |
棕编-螃蟹与乌龟 |
棕编-蝎子 |
棕编-蜣螂 |
棕编-蟋蟀 |
棕编-海虾 |
棕编-苍龙 |
棕编-蜈蚣 |
棕编-岩羊 |
棕编-蟋蟀 |
棕编-蜥蜴 |
棕编-翡翠玫瑰 |
棕编-蜻蜓 |
棕编-螳螂 |
棕编-蜈蚣 |
棕编-地动仪 |
棕编-秋蝉 |
棕编-蝎子 |
棕编-蚱蜢 |
棕编-蟋蟀 |
棕编-螳螂 |
棕编-蝎子 |
棕编-螳螂 |
棕编-秋蝉 |
棕编-蟋蟀 |
棕编-蚱蜢 |
棕编-蚱蜢 |
棕编-蚱蜢 |
选择一些形状规则的叶子,按扇子模板的形状修剪好,接着用滚烫的开水淋在叶子上,把叶子泡软,用一个木板压在粽叶上面,再放几块大石头,过几天待叶子变得平整后,用布把边包起来缝好,再把叶柄修理平滑,一把蒲扇就做好了。这种扇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仍流行于我国的大街小巷。每逢盛夏,几乎是油腻男人们,人手一把的纳凉工具。 棕叶蒲扇 |
棕树叶鞘(棕皮) 叶鞘,俗称棕皮,呈综丝经纬编织状,可抽取综丝。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称棕榈:“皮作绳,入土千岁不烂。昔有人开冢得之,索已生根。” 由于棕片纤维拉力强,柔韧,耐磨、耐湿、耐腐,古人常用来制作草鞋、扫帚、锅盖、蓑衣、床垫;棕片可取综丝搓制绳索,编织网罟、地毯。 |
棕树长到两米左右高时,便可剥取棕皮为用了。不过,剥早剥晚、剥多剥少,很有学问。 清代川人张宗法《三农记》载:“每岁两剥其皮,每剥五、六片。不剥则木囚,剥多则伤本。” |
割棕皮的刀子是一种类似凿子的锋利小刀,割时先找准叶鞘基底,用小刀沿着树干割一圈,下刀用力要均匀,不能伤到树干,然后仔细剥下来,一次只能割五、六片的样子。给棕树割皮,类似蛇蜕皮,都是为了更好地生长。 割棕皮 |
用铁刷刷洗棕尾,使棕毛平顺,然后将棕皮湿气晒干。 棕皮晾晒 |
用铁抓在棕皮在上来回抓挠,将棕皮解离,弄成棕绒,以备棕绳制作。 棕皮解离--抓棕 |
客家人制作棕绳的手动纺轮 |
纺棕线、编棕绳 |
有了棕皮、棕线和棕绳,就可以制作各种棕编用品啦。 |
蓑衣 一种棕片、棕丝、棕绒编织和缝制的雨具。与斗笠、水牛一起,共同构成了华夏农耕文明的文化原素。 蓑衣,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其源流已无从查考,不过,至少在周朝前,就与华夏先民相生相伴。《诗经?小雅?无羊》的“尔牧来蓑思,何蓑何笠。”就描述了牧童披蓑戴笠,放牧归来的恬静氛围。 新妇滩头眉黛愁,惊鱼错认月沉钩。 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 |
江南多雨,有了蓑衣、斗笠,辛勤的劳作者便不会耽误农时与手头的活计。旧时俗语:“春争日,夏争时,万物宜早不宜迟。”农忙季节,往往抓晴天,抢雨天,片刻不得停歇。农夫犁田、插秧,船夫行船、拉纤,码头挑夫搬运、卸货,渔夫江边垂钓,蓑衣、斗笠成了阴雨天,江南社会生活的一道道人文风景。还不仅于此,古时战场劫营窃寨,为寻求出奇制胜的效果,往往选择大雨磅礴的恶劣天气。这时,蓑衣、斗笠就成了攻城拔寨的理想军事装备。 蓑衣文化,不仅在中国普及,日本、韩国、越南、缅甸,凡是华夏文明圈范围,都在广泛流行。 江南三月、农忙时节 |
千百年来,蓑衣不仅是百姓必备的生活用具,更被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诗书画家放进诗文与绘画中,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代柳宗元,描绘了披蓑戴笠的老翁,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洁、静、清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揭示出垂钓者远离尘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 寒江独钓 |
《田上》 两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唐代崔道融的诗,表现了劳动者早出晚归、精疲力竭的辛苦农耕生活。 |
宋代苏轼《浣溪沙》的“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则描绘了当时社会,渔民流行蓑衣穿着的情景。 |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代张志和,描绘了江南春耕时节,农人在青山绿水的稻田中,穿蓑戴笠、扶犁耙、赶水牛这样一幅唯美的画面,是描写蓑衣最著名的诗句之一,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代文人高士追求自然朴素、崇尚本我的传统文化思想。至此,蓑衣作为农具已不仅用来遮风挡雨,更挡住了纷扰喧嚣的尘世,守住了归隐者一颗宁静、淡泊的心灵,成为历代文人隐士情怀的象征。 沱江渔猎 |
在绘画方面,“蓑衣”在古代山水画家心中的选材地位之高是毋庸置疑的,从东汉晚期出土的画像石《炎黄升仙图》,到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李迪的《风雨归牧图》、李东的《雪江买鱼图》,再到明代蓝瑛的《山水渔钓》、清初王晋的《石谷骑牛图》等,皆可为证。受此影响,近当代许多诗人画家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到“蓑衣”的身影,它所象征的春耕、清新、田园亦或是怀旧、归隐、宁静,自古至今都凸显着热爱生活、淳朴自然的文化特色。 |
《风雨归牧图》-南宋.李迪 |
《风雨归牧图》局部-南宋.李迪 《风雨归牧图》表现的是暴风雨来临的瞬间:天色乍暗,狂风骤起。一时间,水波嶙峋,柳枝摇曳,落叶纷飞,迷濛的天空,依稀可见豆大的雨点倾斜而下。两个身披蓑衣的牧童,驱牛急匆匆往家狂奔。稍大的,匍匐在牛背,右手紧紧扯住斗笠,以图遮挡急风骤雨;稍小的,斗笠不知何时已被狂风吹落,四脚蹲伏在牛屁股上,龟缩作一团,估计心里一万个草泥马在乱撞。诗堂题诗曰:“冒雨衔风两牧儿,笠蓑低绾绿杨枝,深宫玉食何从得,稼穑艰难岂不知。”署款“缉熙殿书”,钤“御前之印”一玺。 |
蓑衣的制作工艺异常复杂,往往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件蓑衣,不仅是遮风挡雨的披具,更凝结着制作者的独到匠心。 制作过程,长短铁针、纺绳筒、剪刀、羊角等工具一个不能少。 |
蓑衣表面缝线星星点点,间距均匀适中,结实耐用。纯手工制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一丝不苟。 棕片要靠细线一针一线缝合连缀而成,这道工序叫“刺棕蓑”。 |
编织蓑衣从领口开始,棕榈叶鞘一片接一片,一针一线缝制成衣裙状,往下就结成菱形花样,自上而下呈斗篷的形。下摆的棕毛要让它自然垂悬,领口与衣襟用薄嫩棕片包边细缝,最后缀上系带和扣子,一件可遮风避雨的蓑衣就算制作完成。 |
@花毛虫爱读书 2020-10-25 11:37:03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有高清的吗?字太小看不清啊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分辨率:15748×8125;大小:4.10MB) |
蓑衣分上、下两部分,上面的叫“蓑衣披”,颇像古代妇女穿的坎肩儿,圆圆的领口,前开襟,有细细的棕绳可供系牢;下面的叫“蓑衣裙”,很像现代女子穿的吊带裙,用两条棕绳吊在肩上。但裙腰宽大,可随意摆动,方便主人迈开大步走路,攒足力气挑担。 蓑衣让劳动者得以不误农时,尤其是春夏之交,阴雨连绵,农事又耽误不得,这时就靠斗笠蓑衣遮挡风雨。正所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弯腰在张开的蓑衣下劳作,好似被的宽大翅膀护住的雏鸟,心里温暖踏实。 |
不管是粽叶编织的工艺品,还是棕毛编织的实用品,统称为棕编。由于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棕编工艺被华夏族人世代传承。棕衣在现代防水布料的冲击下,城市里已难觅踪影,但在文化传承较好的江南偏远山寨,仍是老伯们农作时的随身物件;粽叶编织,至今仍散见于南方许多城市的热闹街角和旅游景点,时常成为幼儿们释放童心、翘首瞩目的扎堆场所。 2011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棕编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弇兹氏,华夏族群的伟大先祖。距今3万年前(待考),根据某种树皮的纤维特性,在人类历史上,首先发明了搓绳技术。玄(单股)、兹(双股)、素(多股)便是后人用于缅怀先祖的发明而创造的象形文字,与素相通的还有索、须、紫等等。 江南多棕。鸡鸣三省、川滇黔交界的金沙江畔,更少不得茂盛的棕树。而其叶鞘(棕皮),本身就具棕丝经纬交织的性状,拆则为丝,编则为布。有理由相信,欲从末次冰期“避难所”滇黔高原出走的弇兹氏,就是利用棕树皮上的综丝,首次发明了玄(单股)、兹(双股)、素(多股)等绳索,并依其叶鞘结构特性引发的灵感,发明了编织与网罟技术。有了编织,人类从此告别兽皮、树叶遮羞的历史;有了网罟,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无不进入陶盘成为美味;而结绳记事,则成了文字及书籍的最早雏形,从此,历史及社会信息脱离了口授,有了记述载体。 绳索的出现,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人文社会的进步。可以这么说,绳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文字,可以上升为文化以致文明的范畴。 |
实际上,弇兹氏还是陶器的发明者。在早期没有陶轮的时代,绳索是制陶的上佳胎具。所谓“绳纹陶器”,正是采用了绳索胎具之后,留下的制陶胎纹。一个“弇”的金文或海昏侯竹简字形,生动的展现了远古人类用陶罐烧煮食物并飨祀先祖的生动情景。 由于弇兹氏对人类发展的卓越贡献,被后世尊为西方之神、女帝、弇兹圣母九天玄女,或称玄女、须女、素女、王素、玄帝、帝弇兹等等,不一而足。 |
棕,宗也,且也。故,“百仞無枝”的棕树,是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的男性生殖崇拜,也是华夏民族对远古先祖的祭奠。福建一带,现今仍保有栽棕树祭祖宗的仪式。 对棕树深深的情怀,不仅仅局限于华夏民族,她也是人类的集体记忆。 《圣经》载,在圣母玛利亚怀胎十月即将临产之际,棕树受到神的感召,马不停蹄的赶过来相助,在玛丽亚周围,用自己的身躯围成产房,在“绿色帷帐”的呵护下,耶稣瓜瓜坠地,由此成就了一代宗师。因故,棕树在基督和东正教信徒心中享有崇高而神圣的地位。 |
2)、怎一个“建”字了得? 棕树的树干,外加某种配饰,可以制成某种特殊用途的构造。这种构造就叫“建木”。 要想弄清楚建木的构造和用途,需先明白“建”字在上古的含义。 |
建字演化: 《説文解字》:“建,立朝律也。从聿,从廴。”,本义是朝廷定立法津。 05-中山侯鉞(金)戰國晚期 《象形字典》:建,金文="阜"(表示山地,表示墙基)+"聿"(表示手持杵棒,夯土筑墙)。意为辟山为址,傍山筑屋。为了肥沃的土壤和方便灌溉,古人大多定居于河湖岸边;又为了地基牢靠和防洪防汛,古人常辟山为址,傍山筑屋,面水而居。造字本义:辟山为址,筑墙造屋。 建—甲骨文(合36908) 俺解“建”字:象形为辟山为址,立“中”相风。从阜,从中。意为构筑聚落核心标志,沟天通地。造字本义:制定历法、编制节律。引申为制定法律、音律。上古聚落、丘墟,其中心祭坛必设“中”或具族群标识的“?”,故“建”又引申为打桩造屋、构筑聚落。 |
“中”这个字在甲骨文里十分形象,描画的是一个树立的木杆,中部穿有判定八方风向的“度台”,“度台”上下系着随风飘荡的缨穗。造字本意为聚落中心“立木测风”。引申为地域中心、权力中央。 “中”的象形文字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