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人类起源假说:破解直立行走】(连载 版权所有)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人类起源假说:破解直立行走】(连载 版权所有)[第29页] |
作者:锦绣云溪 |
首页 上一页[28] 本页[29] 下一页[30]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接上!)—— 写到这段,就想起前面介绍过的多国联合鉴定华夏与西亚农作物黍 的年代,西亚历史被扒去2500年的事了。 如此,上面这段话就可以改写为:按现有资料,西亚各地发现铁器, 可以早到距今2000年,中亚多数地区最早于公元1500年之交开始 使用铁器; 待续!)—— |
接上!)—— 印度的彩绘灰陶文化阶段铁器制作水平已很高,年代于公元1000年或 更早。 仅仅制作统一标准的制坯模子的刨刀,话说8千年前的耶利哥古城墙恐 得削去7千年。他们没有“钢”,真的,2500年是去不住的。 297)—— |
接上!)—— 297) 这很令人吃惊么?不!黍的鉴定就是事实,钢铁很可能也离事实 不会远了,理由还在继续。 华夏冶铁术出现,相当于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早期,时间为前 3500~前2600年,持续近千年之久。因为,制作这种低值易耗 品的相同标准的木制砖坯模子,铁刀是远远不行的。 待续!)—— |
接上!)—— 既无法制作标准木材板面,也无法实现模板标准面木材光滑度使 砖坯顺利脱出的木制模具,完成“脱坯”。这种大量的低值易耗 品,就需要用好钢做木工刨刀片才能按标准完成。 这样,就必然又有了一个疑问:两河流域或印度当时有钢材么? 待续!)—— |
接上!)—— 人们知道,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钢是在华夏的春秋战国之际,公元 前5世纪前后。这时炼的钢现在叫块炼铁渗碳钢,质量还不够好。 因此,根本无力取代青铜,所以直到汉朝,战场上的主要武器也 还是青铜器。 为了提高钢的质量,西汉中期的工匠发明了“百炼钢”的新工艺, 是比春秋时期渗碳钢更为普及的炼钢工艺。 待续!)—— |
接上!)—— 所谓“百炼钢”就是将块炼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何止百炼?使钢 的组织致密,成份均匀,杂质减少,从而得到质量很高的钢,可效 率很低。 这种钢稀有,就成了身份的象征,古代的宝刀、宝剑,如环首刀、 龙泉剑等十大名刀剑就是这种技术制作。 待续!)—— |
接上!)—— 显而易见,百炼钢是根本不可能用于这么低贱的土坯模具制作。因 此,当时没有标准砖坯一说,有的只是如陶器一样制作的大坯,或 干脆就是陶制法的空心大砖。 试想,在社会中处于最底层的工匠没有好钢材,怎么也做不到把自 己作品置于高堂和达官贵人的嗜好作比肩。 待续!)—— |
接上!)—— 同样道理,低贱的东西,当时的高等级的人肯定不屑一顾。高等级 的人只关心稀缺的东西,当时如黄金宝玉,骏马宝剑,他们不会关 心泥巴怎么样。即便泥巴制出的陶器,要的也是陶器作工的精致。 由此可知,那些官窑制出的陶瓷,都是万里挑一, 待续!)—— |
接上!)—— 余下的再好也全部敲碎,那和工本没有关系。即便今日,最高贵 的轿车不还是最高级的技工手工打制的么? 也有例外,当然事出例外必有妖。传说历史最悠久的苏美尔人用 最低贱的泥巴,制作给最高等级的巫师使用的文字载体以及国家 法律的文件载体,说白了,就是低贱的泥巴当纸张供高贵者使用。 待续!)—— |
接上!)—— 想想,别说泥巴不利于保管运输,也不利于使用,就是那么大众性, 真以为统治阶层会用么?稍微用点脑子就知那是造伪,却有那么多 公知信以为真,真为他们可悲! 事实上,还是西汉早期发明了比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使用了早1600年 的“炒钢”技术,直接催生了“百炼钢”的出现。 待续!)—— |
接上!)—— 请注意下面这段简短得文字,东汉末年的史籍《太平经》中记载: “使工师击冶石,求其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 乃成莫邪耶。” 看清, 这就是古人叙述的一个从铁矿石炼成生铁水,再炒出钢, 最后锻造成优质兵器的全过程。 待续!)—— |
接上!)—— 汉代以后,发明了灌钢方法。《北齐书·綦母怀文传》称为“宿钢”, 后世称为灌钢,这是中国古代炼钢技术的又一重大成就。 到南北朝的时候,“灌钢法”技术基本成熟,大大提高了钢的性能, 会使得木工用钢如锯刨斧之刃得以大力推广,木工的精工细雕才得 以实现。 待续!)—— |
接上!)—— 对于木工工具的理解,希望读者看得明白下面这句话:“以灌钢法 烧炼成钢,做成刃口”。 北朝东魏北齐间的著名冶金家綦毋怀文,还是一位出色的制刀专家, 对前人造刀经验进行研究比较,经过多年不断实践,创造一套新的 制刀工艺和热处理技术。 待续!)—— |
接上!)—— 他造刀的方法:先把生铁和熟铁以灌钢法烧炼成钢,做成刃口,然 后“以柔铁为刀脊,浴以5牲之溺,淬以5牲之脂”,这样做出来的 刀称为“宿铁刀”,极其锋利,能够一下子斩断铁甲30札。 对于含碳量比较高的钢,理想的淬火介质应该是: 待续!)—— |
接上!)—— 当工件在比较高的温度650~400℃,具有较大的冷却速度,在低 温300~200℃,具有较慢的冷却速度,这就需要采用双液淬火法。 綦毋怀文采取先用动物尿、后用动物油进行双液淬火,能够造出品 质很高的“宿铁刀”。 待续!)—— |
接上!)—— 中国早在战国时代就使用了淬火技术,三国时制刀能手蒲元等人已 经认识到用不同的水,作淬火的冷却介质,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刀, 但仍没有突破水的范围。 到了綦毋怀文这里,则实现了这一重大突破,他在制作“宿铁刀” 时使用了不同介质的双液淬火法。 待续!)—— |
接上!)—— 创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技术,是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独创性 发明,是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 明代灌钢技术又有进一步发展,在坩埚炼钢法发明之前,灌钢法是 一种最先进的炼钢技术。 298)—— |
接上!)—— 298) 据传说欧洲由于冶炼技术水平低下,又无法提高冶炼炉温,直到公 元3世纪罗马用的铁兵器,还是质量很差很软的海绵块炼铁。 一直持续到公元8世纪的铁矛头,还是质量很一般的熟铁。近代之 前,欧洲都没有出现铸铁。 待续!)—— |
接上!)——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发明了球墨铸铁,远远早于发达 的欧洲国家。公元1957年发现于爱尔兰的公元11~13世纪的犁, 还是全木的。 假若两河流域真是有铁和钢,来往密切相邻的欧洲还使用木犁,至 于如此局促窘迫么? 待续!)—— |
接上!)—— 尽人皆知,近代以来欧洲人请华夏师傅传授冶铁技术,所谓的贝氏 转炉、平炉,就是在中国冶炼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来的,跟欧洲原本 的冶铁脉络并无关系。 现代钢铁工业的基础就是高炉、平炉、转炉,高炉直接是中国古代 发明的,平炉、转炉也脱胎于炒钢法,至于早期作为优质炮钢的歹 国克虏伯坩埚钢直接就是照搬炒钢法。 待续!)—— |
接上!)—— 显而易见,没有高炉、平炉、转炉这三样炉子,就没有西方工业革 命,也就没有现代工业文明。试问,西方有什么可嘚瑟? 前面说过,中国古代炼钢技术至迟发明于春秋晚期,甚至早于西周 中期。由先秦到西汉中晚期,当时主要制钢工艺还是块铁渗碳法; 由汉代到明清,主要是炒钢法和灌钢法。 待续!)—— |
接上!)—— 炒钢工艺主要用来生产一般的可锻铁(包括钢和熟铁),灌钢工艺 主要用来生产含碳较高的刃钢。 除此之外,还有强调再加工的百炼钢法,和以增碳为主的改铁为钢 的炒铁渗碳法。在汉魏南北朝时,还有以减碳为主的改铁为钢的铸 铁脱碳法。 待续!)—— |
接上!)—— 在此之前的汉代,还有强调使用炉具的坩埚炼钢法。华夏冶炼工匠 为获得更好的钢材,以满足需要,从各个方向做尝试努力。 炼钢是直接由炼铁发展而来,中国较早出现的技术是由块铁渗碳到 炒钢,它是中国古代由生铁变成钢或熟铁的主要方法,大约发明于 西汉后期。 待续!)—— |
接上!)—— 类似的技术,在欧洲直至公元18世纪中叶方由阴国人生产出来。去 西汉相隔近2000年,公知还好意思说它发明,真得是服了。 华夏古代铁再加工技术,实现的是百炼钢。百炼钢肇始于春秋时期 块炼渗碳钢的锻打,其后不断增加锻打次数而成定型的加工工艺。 待续!)—— |
接上!)—— 东汉三国时,百炼钢工艺已相当成熟,是炒钢锻打。明代灌钢技术 又有进一步发展,此时工艺发展出的灌钢又称抹钢、苏钢,其工艺 自清至近代仍很盛行。 前已说到,在坩埚炼钢法发明之前,灌钢法是一种最先进的炼钢技 术。 待续!)—— |
接上!)—— 有了这些华夏的,也即世界上早期钢铁发展的基本情况,就可以详 细地对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来说个一二三了。 若取信资料,已知哈拉帕文化为约公元前2500~1700年印度河流 域的城市文明,则从两河流域到印度都不支持在公元前2000年就 有如此成熟的锻铁炼钢及应用技术, 待续!)—— |
接上!)—— 那怎么就有钢制工具制作这种低值易耗品的相同标准的木制砖坯模 子呢? 毫无疑义,社会生产发展状态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制约。由此可知, 从制砖坯木模具的工具标准坯盒制作用钢上,就可推知哈拉帕遗址 的年代就不可能那么久远。根据“灌钢法”出现的时间, 待续!)—— |
接上!)—— 那怎么就有钢制工具制作这种低值易耗品的相同标准的木制砖坯模 子呢? 毫无疑义,社会生产发展状态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制约。由此可知, 从制砖坯木模具的工具标准坯盒制作用钢上,就可推知哈拉帕遗址 的年代就不可能那么久远。 待续!)—— |
接上!)—— 根据“灌钢法”出现的时间,哈拉帕遗址的年代大约应该后推到公 元后几百年,才能有对生产力规律的合榫。 钢铁的介绍暂时可以放下来了,前面已经说到“脱坯”,这里就还 继续脱坯成砖的环节。 光是脱坯这个步骤就会让一般人吃不消,可分若干环节。 待续!)—— |
接上!)—— 第一备好坯盒,洗净坯盒,先抓细沙撒摇到坯盒内所有位置,再把 多余的沙抖出来;第二分备泥团,弯腰备泥,一坯一泥;第三分槽 装泥,抓起两团泥巴,直起腰用力摔进坯盒按实,重复一次,接着 用弓弦扒去多余; 第四端起沉甸甸的坯盒,选择好位置,弯腰恰当倒出。 待续!)—— |
接上!)—— 此“脱坯”程序反复进行。 更有经验的人想象中,会看见眼前宽大平整的场地上,摆满制作好 晾晒的土坯。爆晒,砖坯会炸裂,导致返工,因此,晴热天只能午 后开始脱坯。夜晚戌时,再来把白天脱的坯翻立起来晾干。 待续!)—— |
接上!)—— 因此,可知天向冷时,整个进行时间也会提前或推迟,脱坯就会改 在上午进行。 那么,通常上半天做什么?若天佑坯工,上半天绝早来,收捡头天 下午脱的坯,靠边通风码架,待再晾干垛起。接着向泥塘备泥,击 碎去除砖石渣,适当浇水,宁少勿多。 待续!)—— |
接上!)—— 早饭后来先和泥,接着清场。泥用劈锹至少要和三遍,要保证熟透。 泥不和熟透,不但不好脱坯,且干了砖坯易有裂缝,不合格又得返 工。紧追慢赶,晾干的砖坯架垛盖好,已经午饭时分。 一天脱坯用的泥,劈锹一遍下来,至少得一个小时。因此,和泥也 是力气加费时间的活。 299)—— |
接上!)—— 299) 虽然泥土同义,并列同用,表示土壤。但在坯工看来是两码事,泥 可以制坯,土则不能。 单就制砖的制坯工序而言,环节就这么多之外,此前就还有一个冬 季备土事项。制坯是一个讲究季节的户外艰苦劳动,冬天无法进行, 单就为适宜脱坯的季节备土 待续!)—— |
接上!)- 直接翻出的生土,不能保证砖坯的质量,一般都是就近围在坯泥塘 边,稍远点就是肩挑运来,经冬熟化,方便备泥。再接着就进入了 窑制阶段,包括装窑、封窑、烧窑、冷窑、出窑等几个环节。 装窑,顾名思义是把足够多砖坯装入窑里待烧。 待续!)—— |
接上!)—— 砖坯运进窑内是力气活,装窑要码架通风,要保证火能烧到每个部 位是技术活。扒开坯垛,车水马龙地抬着挑着砖坯装窑,盖好窑顶 之后封窑点火烧制。 出窑与装窑相反,可全力气活,上下拆垛要注意安全,小心滚落就 是。 待续!)—— |
接上!)—— 近代以来烧制砖块,有条件的地方已经同煤,古代烧砖,则全靠 木柴,窑口外附近要准备如山的柴堆。 烧窑是技术活,决定制砖的成败,火候的拿捏全凭技师的经验。 能看见窑口内火焰窜动,窑工持续的向窑内添柴,还听得见火焰 伸出舌头向窑内呼呼穿去的嘶啸声。 待续!)- |
接上!)—— 烧窑得日夜不停地添柴,至少得两班人轮流转,要不了七七四十九 天,也得半个月二十天。最后,原来准备柴堆如山的地方,逐渐变 成一个空场子。 千万别嫌时间长,要是烧制皇宫用的“金砖”,那至少得120天以 上。敲之若金属般有铿然声响,质地特好,故名金砖。 待续!—— |
接上!)—— 烧够了时间要求之后,封住火口,待自然降温。看坯砖的需要也可 从窑顶灌水降温,再等几天打开窑顶散热。经灌水降温出来的砖是 青色。进窑里的是土坯,出窑的就是烧结砖了。 古代制坯的过程,几乎是每个坯工的孤独又要力气活,算是手工技 术性的劳动,是整个坯砖制作中最辛苦的工序。 待续!)—— |
接上!)—— 别看是玩泥巴的粗活,处处都体现出砖坯的质量,最好的坯工一天 也就能制出400块砖坯。真得个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若 言制砖工,无以论辛苦! 论技术工种,坯砖制作就上下游两个技术,要大量的坯工与少量的 窑工,其他都是辅助。 待续!)—— |
接上!)—— 坯工可独立存在,由土坯建筑的存在可证。中东杰里科遗址建筑用 有许多土坯,库车苏巴什佛寺、高昌古国,几乎全是土坯建筑。就 是良渚遗址的草裹泥,也仍然可算是一种土坯。 板砖坯的制作,虽然为制砖准备,古代总还有自己用武之地,譬如 做隔墙之类。 待续!)—— |
接上!)—— 一般土坯建筑中坯的制作,并不一定是用砖坯的制作方法。往往是 置一嵌装可拆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木框,待泥土夯实后,拆框即得。 这种土坯往往防水性能较差、结构强度低,制作技术要求很低。 通常只能用在极为干燥的地区,如中亚西亚北非,在中国当然主要 是西北地区。 待续!)—— |
接上!)—— 新疆一带的土坯建筑和中西亚相似,最早是近4000年的和硕新塔拉 遗址。新疆的土坯建筑保存性较差,考古发现的完整土坯较少。比 不上高大上的两河、埃及和中亚一些地区啊! 中国淮河以南稻作农业区发明一种独特简便的土坯制作方法,可快 速制作,缺点是每块标准出入较大。 待续!)—— |
接上!)—— 过去淮河以南,长江珠江流域的农家房屋,包括福建土楼用的就有 这种土坯于其中。 把收割后的稻田放干水后,用牛拉石磙反复压实碾平;接着人们拉 动坯刀在地面划出坯块,再按一定厚度,一块块起上来即可。 待续!)—— |
接上!)—— 这是集体劳动,往往3、4间房屋的土坯量,一天就能制作完成。只 心痛可惜毁了这块稻田,熟壤全成了土坯,得几年缓不过气来。 人们知道,印度河流域那里一年至少有干湿两季,虽然阳光温度能 满足要求,怎么估计也没有能制坯八个月的时间。 待续!)—— |
接上!)—— 细心的人还能看出哈拉帕遗址那些砖块都颜色发红,知道肯定不是 窨水出来的,都是自然冷却的结果,滚烫的窑内十天八日未必能凉 到开窑能下脚进人。 就是说装窑到出窑,这样烧制一窑砖,耗去的时间不会少,往短说 一次也得一个月以上。 待续!)—— |
接上!)—— 哈拉帕文化遗址那么多的坯砖,得多久能生产出来?真能到处制坯 建窑么?看个中国有,阿三没有的例子: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 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烧制现代标准砖1800块,两窑成 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 这说明当时已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待续!)—— |
接上!) 哈拉帕遗址就是建筑一次能多烧制些的大窑,差不多相当于地面上 盖一栋不小于10×10平米的单元三层楼。相信哈拉帕和摩亨佐·达 罗两地只能各建一个。阿三不是不会用肩挑么? 至于附近其它地方散落有哈拉帕红砖,应该都是后来有人头顶着, 当稀奇物运去的。 300)—— |
接上!)—— 300) 据说哈拉帕文化是南亚次大陆文明的根,各方对此一向也都很重视。 为了进一步证实摩亨佐·达罗的都市性质,曾经在阴国总督的支持下, 考古学家对其一进行了最广泛的发掘。 摩亨佐·达罗城市面积约2.60平方千米,分西侧的城堡中心和东侧的 广大市街区。 待续!)—— |
接上!— 西侧的城堡建筑在高达10米的地基上,城堡内有砖砌的大谷仓和被 称为“大浴池”的净身用建筑等。摩亨佐·达罗里最令人惊讶的是其 中谷仓的庞大,这似乎显示了这个城市当时的富足。 不过,装满大谷仓的谷物是怎样征集来的呢?不得而知。 待续!)—— |
接上!)—— 专家会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谷仓的建造,换成中国人就不会这样 想了,从古至今中原谷仓很多,就只会从需要来思考。 古代时期,南亚次大陆不缺野果充饥,就是今天阿三政府也不会 为十多亿人基本食物着急。事实也是如此,阿三每年生产的粮食 产量远低于中国,仍然有大批粮食出口换取外汇。 待续!)—— |
接上!)—— 据了解,从公元1757年开始的殖民统治中,英国在天竺建了不少学 校,却从未建过一座粮仓。单就此想想,当时阿三不需要这样大谷 仓,世界什么地方的人会有大谷仓的想法? 只有华夏!华夏自古以来都重视粮食储备,河南淮阳时庄发现距今 4000年前世界最早的粮仓28座。 待续!)—— |
接上!)—— 华夏自古人口都多,历朝历代都很重视粮食安全。经常挂在嘴上的 一句俗话就是,“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即便今天,这在其他国 家和地区都可能是不能想象的思想。 公元1979年,陕西省考古队曾发掘一处规模很大的古代粮仓,这就 是著名的西汉华阴粮仓。 待续!)—— |
接上!)—— 这个古代粮仓,既有仓区合理的布局,又有多组仓房建筑设施; 既考虑建筑物的实用价值,又考虑了建筑物的外观审美价值。仓 区周围有围墙,并设仓城来作防卫。 其中,主建筑一号仓的面积大到令人惊愕,粮仓啊?其东西长 62.5米,南北宽26.6米,总面积大到1662.5平方米, 待续!)—— |
接上!)—— 比迄今发现的林格尔汉墓壁画中所绘的繁县仓,以及幕府仓的规模 都还要大。 改朝换代,华夏传统还在继续。受“汉承秦制”的影响,秦朝建立 的粮仓体制,到汉代时发展得更为系统完备。 待续!)—— |
接上!)—— 尤其是两汉时期农业比秦朝更加发达,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粮仓 也越来越多,出现一些著名的粮仓,如太仓、细柳仓、嘉仓、幕府 仓、嘉禾仓、常平仓等等。 公元前54年,汉宣帝在边郡设立由政府直接管理的粮仓,即“常平 仓”,谷贱时购进贮存,谷贵时压价售出, 待续!)—— |
接上!)—— 用以“平抑粮价、储粮备荒”,保持社会稳定,谓“常平”。后来 历代仓储制度有所变化,但均保留了官办“常平仓”,说明了粮仓 建设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秦汉时期形成的粮仓体制,对我国封建社会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初时期,李世民吸取了隋末战乱的教训, 待续!)—— |
接上!)—— 在洛阳城内建立了宏大的含嘉仓,并取代了洛口仓成为“天下第一 粮仓”。唐玄宗时,含嘉仓的储粮几乎达到了全国储粮的一半。 每次遇到关中有灾情,朝廷便会迁往舟车所汇的洛阳,只因洛阳有 充足的粮食储备,由此可见含嘉仓在当时的重要作用。 待续!)—— |
接上!)—— 粮仓是和粮食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如今更是重视粮仓建设。 中国是把粮食安全提到关系国计民生最紧要的地位来认识。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 生活资料,努力促进粮食增产,保证粮食安全须臾不敢放松,是国 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大局。 待续!)- |
接上!)—— 中国几乎每一县市都建有大规模的粮仓,以协调粮食的收购和调出。 让中国粮仓充实,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是有着“禾下乘凉梦”的水 稻科学家袁隆平。袁隆平先生,生于北京,祖籍江西九江。杂交水 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和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人称为“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 待续!)—— |
接上!)—— 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 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 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世界粮 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很大贡献。 待续!)—— |
接上!)—— 眼下,米国打着科学名义推广并不增加产量的转基因粮种,明摆着 是企图控制中国的粮种供应,公知还疯狂为其推波助澜。 生物技术的进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里质疑转基因粮食并不 是反对转基因技术本身,首先反对的是运用转基因技术来侵蚀中国 的粮食安全。 待续!)—— |
接上!)—— 翻看整个世界古代史,哪里还有如华夏这样重视粮食安全的粮仓考 古事实么?问问,西亚两河流域以及欧洲有么? 因此,仅就粮仓而言,就知哈拉帕文化中处处游荡着华夏的幽灵。 301)—— |
上接!)—— 301) 天竺发掘看来,摩亨佐·达罗市区有四通八达的街道,东西走向和 南北走向的主道各宽10余米。市民住房,家家有井和庭院,奇怪 的是住宅区各处均没有设岗哨。 这样的城市布局,自然也是充满华夏的影子,是世界其他地方如 西亚、中亚、欧洲根本见不到的规整布局。 待续!)—— |
接上!)—— 最令考古学家惊异的还是这里完整的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就连现 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现代都市也未必能达到。二楼冲洗式厕所的水 可经由墙壁中的砖管排至下水道。有的人家还有经高楼倾倒垃圾的 管道。 从各家流出的污水在屋外蓄水槽内沉淀污物后, 待续!)—— |
接上!)—— 再流入有如暗渠的地下水道。地下水道纵横交错,遍布整个城市。 只是未见介绍冲洗厕所的水怎么上来。 摩亨佐·达罗住宅区这么先进的下水系统,由不得想起一个很传神 的梗,一个被公知吹得神乎其神的故事,那就是“油纸包的歹国”。 待续!)—— |
接上!)—— 故事是这样的:青岛的城建人员在整修歹式下水道时发现有零件损 坏了,到处找不到合适的,最后只好求助于歹方。 结果对方很快回复说,不用担心,在那个损坏的零件周围3米范围 内,肯定有个地方藏有备件。 待续!)- |
接上!)—— 工程人员细心查找,果然在附近一个小箱子里找到了油纸包着的零 件,拆开看配件都还锃光瓦亮呢。 这是一个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的有关下水道的小故事,来比喻歹 国人做事严谨负责。公知作为例证到处推介,叫人觉得真以为曾经 有过。 待续!)—— |
接上!)—— 后来被证实是为引诱公知上当挖的坑,纯粹杜撰。只是想不到公知 还真念念不忘,知道是梗也舍不得放下,还不时能见到有引用的。 不过,摩亨佐·达罗的下水系统考古发掘的结果却是有真凭实据,不 可回避。面对全是砖建的如此密集的地下水道,不是亲眼所见, 待续!)—— |
接上!)—— 难以置信那么远的过去,有那么深刻的设计,人们不禁瞠目结舌。 笔者读着资料,真也还有点迷惑,这里是不是还有点半坡遗址的 影子呀? 其实对华夏而言,真的不稀奇,古代中国早就有了设施齐全的下 水道。 待续!)—— |
接上!)—— 公元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专门的唐城发掘队,开 始着手规模较大的古代西安发掘工作。 在已经发掘出来的西市北大街遗址两旁,发现了密集的建筑基址。 在这里,许多墙基紧密相连,每两座房屋之间大都有砖砌的规整 下水道,直通街旁的水沟,还有炉灶和水井的遗址。 待续!)—— |
接上!)—— 中国古人在城建中,一直有重视下水道建设的传统。下水道最早在 殷周时代的宫廷就有了,到汉魏六朝时期,主要城市普遍都有设置, 甚至用陶管作的下水管道,十分规范。 笔者曾游江西赣州,当时就去参观过这座古城留存至今的一项世界 城建史上的奇迹: 待续!)—— |
接上!)—— 修建于900余年前的城市排水系统——“福寿沟”,现在还能完美 使用,实在感叹先贤们的智慧。 江西赣州城的福寿沟,是古代水利专家刘彝于北宋熙宁年间(公元 1068~1077年)任虔州知州时主持修建的赣州古城排水系统。 待续!)—— |
接上!)—— 整个排水系统分为福沟和寿沟两大部分,主沟总长达到12.6千米,共 有6个出水口,3个排入章江,3个排入贡江。 福寿沟至今完好无损,畅通无虞,仍是赣州居民日常污水排放的主要 通道,还保持着古式砖沟墙、条石盖板结构。 待续!)—— |
接上!)—— 当年,刘彝审时度势,巧妙地根据赣州城地势,采用明沟与暗渠相 结合的方式,与城区池塘相串通,然后通过城墙下面的12个水窗, 将废水分别排入章、贡两江。 这一排水系统形成了古代赣州城内“旁支横络”、“纵横行曲,条 贯井然”、主次分明、排蓄结合的排水网络, 待续!)—— |
接上!)—— 对改善城区环境卫生,以及居住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个系统同 时组成了排水网络中容量很大的蓄水库,以调节暴雨流量,减少下 水道溢流,平时还可利用污水养鱼种菜,是赣州市城市建设史上最 早的污水综合利用工程。 谁亲眼得见,都会惊叹不止,有观止之感。 待续!)—— |
接上!)—— 摩亨佐·达罗市区,除了有健全完善的公共设施之外,还有不少通向 印度河乃至阿拉伯海的港埠。所用建材全都是烧制的砖块,令人赞 叹,要知道在其它古代文明遗址中,砖块只用于王宫及神殿的建筑。 从发掘结果容易看出来,这是一个十分注重市民生活公共设施的城 市。 待续!)—— |
接上!)—— 由不得就会问起,这个处处体现考虑居民生活的城市,该是一个什 么样社会形态的社会呢?为什么它没有豪华的宫殿,所有的住房标 准又几乎都一样? 完全不同于神殿林立的古印加, 待续!)—— |
接上!)—— 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国王、法老陵密布、贫富悬殊的埃及呢?这所有 的一切,都出于何人的规划? 这个设计师可以说具有现代化的头脑,可说这是4500年前的,还 觉得可信么? 302)—— |
接上!)—— 302) 啰啰嗦嗦,拐弯抹角这么多,总可以来具体聊聊了南亚塔尔沙漠 的成因了。塔尔沙漠覆盖下的哈拉帕遗址,属于典型的大河农业 文明,其标志性特征就是早熟、发达的城市文化。 算算账,说说哈拉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状况,或许能从中寻 找塔尔沙漠成因的蛛丝马迹。 待续!)—— |
接上!)—— 当时砖块是木柴烧的,自然要讨论一下木柴的燃烧值。在标准状态下 (25℃,1.01×105Pa),1千克木材完全燃烧会放出1.2万千焦热量, 0.239千卡换1千焦,也就是2.8668千卡。 现在生产一块标砖至少需要热量2720~3470 千焦,取中位数即每块 接近热量0.74千卡。 待续!)—— |
接上!)—— 烧砖不是低温烧红陶罐子盆子,数量不多,2百斤稻草足已,3、400℃ 温即可。土窑烧制这样能经历风雨岁月还有成形的的砖五万块,得 6、700℃,差不多超过1万千克干燥木柴。 那就算算哈拉帕文化遗迹整个范围,摩亨佐·达罗当然在其中,当时 总共会用有多少块砖, 待续!)—— |
接上!)—— 就可以算出大体需要多少干燥木柴。再算出一棵一围粗的树可出多 少木柴,就可以算出光烧制砖头一样事大体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再算出一棵树的覆盖面积,或一亩地有几棵这么大的树,就知道总 共破坏植被多大面积了。 当然,这还是静态的,动态地就没法估计了。 待续!)—— |
接上!)—— 这就得先说说全砖砌就的摩亨佐·达罗城,到底需要多少块砖,乘二 是整个哈拉帕遗址用砖量。可翻遍网络世界也未见有用砖情况介绍, 就只好自己来估算了。 资料里有这段话:摩亨佐·达罗城市面积约2.60平方千米,分西侧的 城堡和东侧的广大市街区。 待续!)—— |
接上!)—— 西侧的城堡建筑在高达10米的地基上,城堡内有砖砌的大谷仓和 被称为“大浴池”的净身用建筑等。 注意在这个数据:高达10米的地基。因为摩亨佐·达罗城有发达的 地下排水系统,“最令考古学家惊异的是完整的排水系统,其完 善程度就连现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现代都市也未必能达到”, 待续!)—— |
接上!)—— 又街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口水井”,地基这个数字是可信的。 建筑基础,排水系统都不是实心的,换成实心的砖头体积,考虑 些损耗,就大体压缩为7米高。 资料还说:外部有高大的城墙,内部规划明晰,布局整齐,道路 纵横交错,房屋错落有致。 待续!)—— |
接上!)- 房屋内部结构或许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设计水平,几乎都分隔出 卧室、厨房、浴室和贮藏室。二楼冲洗式厕所的水可经由墙壁中 的砖管排至下水道。有人家还有经高楼倾倒垃圾的管道。 这里说“二楼冲洗式厕所”,又说“还有经高楼倾倒垃圾的”, 可以判断三层楼房是一般情况。 待续!)—— |
接上!)—— 地上建筑,考虑房屋结构也算复杂,多门窗拐角,砖块损耗也不会小, 试折合3米高。再加上基础,那就是10米厚,乘以城市面积,得砖块 总体积就是2.6万立方米。 再把砖块的总体积换算成砖块的数量。 待续!)—— |
接上!)—— 哈拉帕文化的砖块尺寸,化成国际长度单位,就两个在中国60年前 司空惯见的砖样,一是28×14×6.5,一个是24×11.5×5.6,单位: 厘米。偏小折中取一块砖的体积,大约是0.0016立方米。 这样,砖块总数大体为1560万块。 待续!)—— |
接上!)—— 前面已经介绍,现在生产一块标砖需要热量接近0.74千卡,这样 可得出热量总数不多于1100万千卡。1千克木材完全燃烧会放出 约2.8668卡,这样就知道需要木柴大约38719129千克。 木材密度范围在0.2~0.75之间,今取中间值0.5,得木柴体积约 为2000万立方米。 待续!)—— |
接上!)—— 即是说摩亨佐·达罗城市面积上差不多要堆出7.5米高的木材形成。 想想,光是烧制修建摩亨佐·达罗所需砖块,这就得多少棵很像样 的树木?加上同样规模的哈拉帕,那就得翻番了。 单摩亨佐·达罗一个城可以提供不少于4万人生活, 待续!)—— |
接上!)—— 包括农田,人类活动影响范围不会少于200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相 当于200人/平方千米。古代没有油气电,这么多人,一天用柴估计 也得20万千克,即人均每日5千克。一年这样下来,几乎就是建城 所需木柴量的二倍。 当然,这包括杂草树叶等很些微的柴火。 待续!)—— |
接上!)—— 所有生活生产用度,一切能源费用全然都依赖土地植被,可知破 坏的植被面积决不可小觑。建设与生活共同耗费自然是一个天文 数字。 副高控制下的印度次大陆那么脆弱的塔尔地区环境中,植被一旦 被破坏,根本就无法自愈修复。 待续!)—— |
接上!)—— 甚至更像是癌症溃烂一样,自愈功能完全丧失,疮口一旦打开就会 越来越大,最后根本都无法收拾,直至烂死。除了痛下决心,断臂 求生,迁往别处,就再无第二条生路。 完全可以想象出来,南亚次大陆塔尔沙漠的形成,也就是在哈拉帕 建成那几年时间里基本完成。 303)—— |
接上!)—— 303) 让人奇怪的是摩亨佐·达罗有这么先进的建筑,整个的竟没有任何 防御系统设施,也更没有精美夺目的工艺美术作品。不得不说, 也是已知古代文明中的唯一先例。为什么会这样? 先搁一下摩亨佐·达罗城市建设施和文化状况,可终究要回到这个 问题:这到底是什么时候的事? 待续!)—— |
接上!)—— 前面从制作低值易耗的木质标准坯模木工刨子需钢刃刀来说,其实 已经暗示很明白。 哈拉帕遗址的时间,就早不就迟,也只能存在于钢材成为民间普及 物,也只能对应华夏南北朝期间(公元420~589年)。也就是说 哈拉帕遗址的时间不过距今1600年前后。 待续!)—— |
接上!)—— 可也有人不是这样提出问题,据说也可算是哈拉帕遗址的考古传说, 看看都还有哪些问题。 先看第一个问题,远远的问来,这两地的统治者是什么人?考古学 家按照惯例首先在摩亨佐·达罗寻找王宫和神殿,结果一无所获。 待续!)—— |
首页 上一页[28] 本页[29] 下一页[30]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