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人类起源假说:破解直立行走】(连载 版权所有)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人类起源假说:破解直立行走】(连载 版权所有)[第33页]

作者:锦绣云溪
首页 上一页[32] 本页[33] 下一页[34]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接上!)——

    也适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一时阴霾尽除,朝野随者无数。

    公元424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元年,寇谦之怀着异常高兴的
    心情走下嵩山,兴致勃勃地北上抵达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
    献上他的道书。谁知竟出乎所料,魏太武帝暂不愿接见,倒使寇
    谦之倍感冷落。

    待续!)——
    接上!)——

    他便求助于当朝的左光禄大夫,极负盛名的大儒白马公崔浩。

    崔浩,何许人也?字伯渊,清河人。崔氏为关东北方第一大族,崔
    浩一支更为显中之显,尤出众望。崔浩之父崔宏,有辅佐之才,官
    至天部大人,封为白马公,为北魏先朝重臣。

    待续!)——
    接上!)——

    崔浩自幼养尊处优,又生得“纤妍洁白,如美妇人”,天下闻名,
    少好文字,博览经史,阴阳五行,百家之言,莫不精通,深研义
    理,出类拔萃。用公知的话说,即当时社会精英。

    崔浩年纪不大,便得承继父业,入仕朝廷。

    待续!)——
    接上!)——

    从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到现今太武帝,年纪不长,已是北魏三朝元
    老,官至左光禄大夫,位极宰辅之职。父子均为朝廷近臣,太武帝
    即位,其更是军国大事主谋者之一。

    因其主张多用汉人,实行汉制治国,得罪部分鲜卑贵臣,帝迫于众
    议,

    待续!)——
    接上!)——

    让其且去官在家,但大凡国事,必决崔浩。崔浩正想依靠太武帝,
    利用皇权,重振朝纲,进一步推行汉化主张。刚好寇谦之携道教求
    助,于是,崔浩上书极力推荐寇谦之。

    当时北魏朝堂,内外上下多信佛教,寇谦之的新天师道得到北魏太
    武帝崇奉之后,

    待续!)——
    接上!)——

    自然影响到佛教的发展,太武帝太子晃多有不满。彼时,太武帝发
    现僧尼不守清规,伤风败俗,遂下令禁僧俗来往。

    公元445年,即太平真君六年,又发现长安佛寺僧人与反魏的胡人
    盖吴有牵连,随下令诛杀长安沙门。

    待续!)——
    接上!)——

    第二年,再下诏各州杀僧人毁佛像,禁民信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
    击而衰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中第一事件的魏
    太武灭佛。

    寇谦之对此灭佛活动,并不热心。他认为道教已处于国教地位,佛
    教暂己无力相争,没必要排佛。

    待续!)——
    接上!)——

    他还认为新天师道吸收了不少佛教义理,道佛两教能融合共处。况
    且当时传闻老子化胡,释迦牟尼是老子的化身之一,释道本为一家,
    更无自相残杀欲置佛教于死地之必要。

    寇谦之特别注意到,以太子晃为首的鲜卑贵族崇佛抑道的态度。

    待续!)——
    接上!)——

    若排佛过于激烈,势必影响到政局稳定,甚至威胁到崔浩性命与家
    族安危。因此,对于执意灭佛的崔浩,寇谦之多次与之争辩利害得
    失,未果。

    寇谦之意识到这虽可能逞一时口舌之快,最终却会招致杀身之祸,

    待续!)——

    接上!)——

    后果相当严重,并提醒崔浩及早安排。特别要求在他仙去之日后,
    必须实施规避。

    以崔浩博览经史,精通阴阳五行,不可能不明白其中利害。只是
    崔浩秉性耿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之观念
    深入骨髓,

    待续!)——
    接上!)——

    生就有中华传统文化里汉家子弟的臭脾气,想施展治国之才能。也
    非真的彻底反佛,不过借助灭佛削弱贵族势力而已。

    为大同世界努力,为万世开太平,并不为自身考虑,深深扎根在崔
    浩心里,愿借此机会,以性命相搏。

    323)——
    接上!——

    323)

    古往今来的人若有此念,非三头牛能拉回,非崔浩一人。后来人如
    谭嗣同就是一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拒绝逃
    走,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警策与唤醒国人。

    以寇谦之与崔浩忘年相识相交已有二十五载有余,人生几个二十五
    载?两人早已莫逆。

    待续!)——
    接上!)——

    深受正一教浸润,两人经常交换心得,足堪称心心相映,惺惺相
    惜。

    二人虽皆居魏阙高位,却并无沾沾自喜之状,倒平添许多忧愁。
    常以自己不能为实现大同拍案扼腕,时常流露出真实感情,羡慕
    汉中三张、成都二李等正一信徒为生民带来几十年幸福平等生活
    的经历,痛惜其短暂。

    待续!)——

    接上!)——

    二人各自量之,虽有寄人篱下之憾,不能尽解民之倒悬,却也尽可
    能为百姓饥寒解燃眉之急,自感些许安慰。深知手无缚鸡之力,非
    如此连一屋也不能扫,何以言扫天下?

    然而,寇谦之毕竟齿长崔浩近三十年,深知其秉性,芒锋毕露,决
    不会为自己考虑更多,

    待续!)——
    接上!)——

    更不会为家族子孙后人考虑。人后不免很多叹息,以致时时为崔浩
    安全担忧。寇谦之以耄耋之思,预测到崔浩未来灾难,不禁戚戚然。
    如何拯救崔浩,不枉了与崔浩几十年肝胆相照?

    如何谋划,寇谦之时时挂在心头,寝食难安。

    待续!)——
    接上!)——

    自知时日不多,以致怄愁成疾,耄耋老人,风烛残年,竟至难以
    下床。榻上辗转难寐数日,终于想出一法,并未多透露给崔浩。

    正好一日,太子晃陪其父太武帝看望国师,寇谦之请崔浩等一众
    人等回避,即向皇上交付后事。

    待续!)——

    接上!)——

    “臣受陛下知遇之恩,亦得太子照顾,无以回报,只求来生了。今
    应老君之邀,不日便去昆仑墟拜会,知必将会讨论大魏朝未来千秋
    万代事。不知皇上与太子有何吩咐?臣洗耳恭听。”

    太武帝并太子二人深不以为然,自然尽往好处说,“国师气色如此
    之好,何以‘不日’?”

    待续!)——
    接上!)——

    寇谦之说,“陛下不知,然,臣下自知,阳寿已尽,去留就这三两
    日。还请陛下吩咐!”

    “当然是要求老君保我朝千秋万代!”见辅真如此虔诚求之,太武
    帝再也不便推却,便道。

    太子晃,看看父皇,紧接着又殷勤加上一句,“愿老君保我父皇玉
    体康健,万寿无疆!”

    待续!)——
    接上!)——

    寇谦之掐指算来,口中念念有词,郑重其事道:“若一事不能,恐
    陛下与太子所托之事,不能如愿。”未待寇谦之话音落下,太子急
    切便问,“何事?竟至如此?”

    寇谦之气喘吁吁,兜了一圈,看看太武帝与太子道:“须崔浩一族
    满门,不分老少男女,皆为我举幡昆仑!”

    待续!)——

    接上!)——

    “国师如此说来,”太武帝甚为不解,稍有犹豫说:“却是为何?”
    崔浩本为三朝元老,太武帝肱股之臣,功在国家,岂能如此对待?
    仅因太子与之相处困难,便有此言?

    况且天下皆知寇谦之与崔浩为莫逆之交,如此扶柩举幡,还是有羞
    辱之意其中,太子更不解。

    待续!)——
    接上!)——

    “天机不可泄露!”寇谦之自然不会多言,便摇摇头,只一句便挡
    住二人再要询问。太武帝与太子自知此事干系重大,为魏朝千秋万
    代,为皇上身体康健这等大事,其他当然可以不顾。

    “崔浩可免否?”皇上仁慈,心中不能割舍,尤其不忍,犹疑再三,
    再问。

    待续!)——
    接上!)——

    毕竟,崔浩为其近臣,又三朝元老,哪能说割舍就割舍,若如此绝
    情,岂不冷了天下士子之心?

    “陛下于心不忍,臣能体谅。其实,臣下何尝不是如此?只是老君
    处不好交代,实在无他良策。天机如此,没有商量余地,为大魏计,
    只好委屈崔氏忠心一门了。

    待续!)——

    接上!)——

    其族可倾家荡产,转回来可迁徙长安吾乡鄙处为奴,早晚奉香,洒
    扫庭除,或可使魏阙千秋万代。唯有大魏千秋万代更重,也只能如
    此了。”寇谦之耄耋之年,言之凿凿,不由魏太武帝父子不信。

    太武帝与太子,返回宫中,还在信与不信的游移之中,第二天即报
    来国师仙去消息。

    待续!)——
    接上!)——

    二人惊愕不止,以国丧待之,不得已只得依辅真之言对崔浩颁诏。
    颁诏宣布寇谦之遗言时,魏太武帝竟至不忍直视崔浩。只有在一侧
    端立着的太子喜形于色,抑制不住,还不时晃动身体。

    谕旨传来,对崔家天恩浩荡若乌云笼罩,更如天塌地陷日月无光。

    待续!)——
    接上!)——

    借寇谦之遗嘱即削去崔浩之实职实权,正合太子晃心意,其推动特
    别有力。不几日便将琐事处理妥当,于是催促崔浩即刻上路,口口
    声声出殡日子不能有丝毫变动。

    按寇谦之面授太武帝父子机宜安排,一族人从风陵渡执幡即可,太
    子大度仁慈自不勉强。

    324)——
    接上!)——

    324)

    清河崔门一族的妇孺老残,随挑担赶车沿太行南行,再沿黄河西去,
    直奔汇合点,暂且不表。崔浩忽然想起,寇谦之生前曾留有礼运草
    图,便拿来再度端详思忖良久。

    崔浩记起寇谦之在世时,两人曾很多次讨论到这张图,因此对图的
    来龙去脉,崔浩了如指掌。

    待续!)——
    接上!)——

    崔浩不知浦真当时已经在为自己的后世安排,更为忘年之交的他崔
    浩的未来打算,他还多次调侃寇谦之:“先生真有大同国的打算不
    成?”谁知竟一语成谶,现在却真变成自己去实现理想国了。

    当时讨论这张图时,崔浩就为寇谦之考虑缜密而感慨。

    待续!)——
    接上!)——

    寇谦之特别注意各家各户房屋建造的大小均等,与居家各项设施的
    完备安排,居家的给排水都想的面面俱到。

    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的设计,水可以靠挑担挑进来,但排出却
    不用端出去,端出去会发生出门就倾倒的情况。

    待续!)——

    接上!)——

    大家居住一块,这样很快会把环境搞的不能居住,于是就有了下水
    系统的设计。

    后来考古人员都以为下水道先进到有什么先见之明,其实不过都是
    生活的必须包括居家垃圾怎么处理,都在考虑之中,并无特殊之处。
    寇谦之以为,这些垃圾的稀稠之物,汇聚一处,

    待续!)——
    接上!)——

    和茅厕一样,经过沤制,捞起来就是上田地很好的肥料。今天说
    法,就是很好的有机肥。

    看看现如今建造楼房,曾经不少下水道污物都直排江河湖泊,破
    坏了环境还浪费了资源,实在可惜。可喜的是华夏如今各地已注
    意这种状况,

    待续!)——
    接上!)——

    已经正在兴建污水处理厂解决环境污染与肥料的充分利用。想想,
    寇谦之1600多年前都有了这种想法,后人知晓真会感到惭愧。

    自然与房屋建造材料相关的事,寇谦之也都想到了,崔浩与之讨
    论过多次。到底是开山凿石好,还是开发标准砖好,

    待续!)——
    接上!)——

    两人意见相左,但最后还是寇谦之说服了崔浩。开山凿石固然好,
    非得壮年男子才能进行;若以坯砖生产,材料容易解决,技术难度
    不大,男女老少还都帮一手。

    “大同国,人人总都得有点事干吧?”寇谦之这话言犹在耳,还响
    在崔浩耳边。

    待续!)——
    接上!)——

    崔浩思忖良久,忽然眼前空灵,悟出道理:此处既无法实现大同,
    何不转换一地,深入佛家低地?以较佛道之别?朝闻道,夕死足
    矣!心中一亮,坦然许多,卷起图纸,置于袖中。

    于是,崔浩一边安排送丧之伍,一边做些必要的准备。只能小做
    动作,生怕太子生疑。

    待续!)——
    接上!)——

    公元448年太平真君九年中,崔浩一行从平城出发,南下汇集了
    清河人们直奔昆仑墟。

    平城,即今日山西大同。崔浩甚为感慨,一步三回首,几声哀叹,
    对天长啸:“大同”也!

    今闻人不知平城名“大同”由何而来,即便为央视九套纪录片
    《人文地理》

    待续!)——
    接上!)——

    介绍大同市节目《天下大同》做顾问,曾任大同市长的耿彦波也不
    知“大同”二字从何而来,故而节目中没有说明。文不对题竟然先
    到大成至圣先师所在地曲阜孔庙,从孔子《礼运》扯起,不能不算
    是个遗憾。

    笔者今试为之解惑,改为“大同”,实则即从崔浩的感叹声中而来。

    待续!)——

    接上!)——

    是时魏孝文帝太和14年(公元491年),元宏完成祖母冯太后生前
    托付正式改平城名为“大同”。或许因百官忙于南下洛阳,一切都
    在波云诡谲的忙乱之中,故而史官疏忽,未及登录,又丢了圣旨,
    忘了千年后大同人民殷切期盼,竟未见于史册。

    只是民间已经叫响,可叹!

    待续!)——
    接上!)——

    冯太后可是历史上了不得的伟大人物,能力在汉高祖皇后吕雉之上,
    可与武则天比肩,这里且稍作介绍。冯太后(公元441~490年10月
    17日),无名,祖籍长乐信都人,鲜卑化汉人。

    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女政治家、改革家,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皇
    后,

    待续!)——
    接上!)——

    献文帝拓跋弘养母,孝文帝元宏养祖母。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长
    乐冯氏,为辽西郡公冯朗之女,出生于长安。是华夏千万年中,生
    于长安的最伟大的女人,无愧于华夏企盼长治久安之意。

    北燕灭亡后,冯氏女因家族失败,被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
    奴婢;

    待续!)——
    接上!)——

    正平二年,选为文成帝贵人;太安二年(公元456年),册封为皇
    后;和平六年(公元465年),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和十
    四年九月,病逝于平城,葬于永固陵,累谥“文成文明太皇太后”。

    时值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诛杀权臣乙浑,依据祖制
    归政于献文帝;延兴六年,献文帝暴崩。

    待续!)——
    接上!)——

    冯太后拥立孙子拓跋宏即位,成为太皇太后。冯太后二度临朝称
    制,扶持孝文帝一十四载,成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实际主持者,
    并对身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应崔浩儿子崔同之念想,改平城名为“大同”即是一例,只可惜
    史册竟有了遗漏。

    325)——
    接上!)——

    325)

    寇谦之的送葬队伍,浩浩荡荡,一路旗幡招展,从平城南下开往
    风陵渡,汇合从清河过来家人。

    崔浩人在路上,心已到西天如来涅槃之处,想象佛教圣境,想象
    着如何建设理想国。寇谦之留下的图纸,在脑海里像幻灯片一样
    反复重现,正可谓梦寐以求,莲花开处大同来!

    待续!)——
    接上!)——

    两部分送殡队伍,一部从平城直接南下,一部从河北清河南下西
    去,几乎同时赶到风陵渡。合为一处时,已经有万儿八千人了,
    俱是崔氏族人和亲近亲戚家丁佣人等。

    若用那差不多同时代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话该说,“先世
    为避秦时乱,携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待续!)——
    接上!)——

    幡旗高举,锣鼓哀响,唢呐悲啸,一行人浩浩汤汤,过故都西安,
    沿渭水西去。寇氏一族,自然也来了不少,更有拥护正一道徒众
    闻讯而来为寇谦之送丧,总有近四万之众了。崔浩心中有事,来
    者皆不拒绝。

    接下来沐风栉雨,风餐露宿,秋去冬来,早行晚宿,不敢稍停。

    待续!)——
    接上!)——

    怎么说本就是国师西行,加之宰辅崔浩亲自押队,一路上地方官
    员礼遇有加,顺顺当当,即便严冬,也无虞虑。当年北魏太武帝
    放马西凉,十万人众,从平城出发到达高昌,也得三月。

    崔浩一行西出天水,进入河西走廊,拖儿带女,携家带口,

    待续!)——

    接上!)——

    只七八个月就出得敦煌抵阳关,也算快极。这么大的队伍,实属不
    易。时已有些春意,崔浩感慨万千,无需多言。

    北魏朝的疆域,在本朝太武帝手上,已抵近昆仑墟,至少已达精绝
    国。行了这么许久,还在大魏境内。说话倒春寒间,崔浩一行已到
    米兰,

    待续!)——

    接上!)——

    楼兰远在身后了,前面就是且末。崔浩心中忐忑,不敢稍有停滞,
    督促队伍,几万人的民间队伍,紧赶慢赶,过了精绝。

    春色盎然之际,总算进了和田,并未见 “春风不度玉门关”景象。
    这才放下心来歇息,安排修整。

    待续!)——
    接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刚安顿下来,接事前安排的快马来报,平城
    那边出事了,全在寇谦之预料之中。

    崔浩本太武帝近臣,位高权重,往往免不了有专断独行之为,诸如
    任用郡守等地方官时难免有固执己见之情,不受请托之状。在灭佛
    一事上和太子对立更加剧了矛盾,

    待续!)——

    接上!)——

    因而四面树敌。加之现在身不在京城,百口难辩。以太子之能量,
    崔浩在场恐也无能为力。

    这事致命之处在于是,崔浩陷入了所谓“国史之狱”一案,史有
    记载牵涉一众人等。崔浩还在春风得意之时,寇谦之早已就注意
    到灾祸降临了。

    待续!)——
    接上!)——

    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寇谦之
    无力回天,更不便指出。

    崔浩受命牵头续修国史,写作班子按照太武帝拓跋焘一定要如实
    记述的精神,采集了北魏上几代的资料,编写一本“国史”。

    待续!)——
    接上!)——

    本就该是千年青史事,到头来却酿成杀身大祸。书中侃侃而谈鲜卑
    族的不世功绩,也毫不避讳地尽述拓跋氏古上的历史。

    这东西拓跋焘本意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参与编写的闵湛、
    郗标二人为拍马屁,径直把“国史”刊刻在石碑上,拓印成册,彰
    显崔浩秉笔直书。

    待续!)——
    接上!)——

    这样一来,倒却实是把鲜卑人以往令人不齿的落后习俗公开在世人
    面前,这个做法彻底激怒了鲜卑贵族们。

    就好比人一暴发户,你把他发迹前穷困潦倒,甚至偷鸡摸狗、男盗
    女娼、坑蒙拐骗之类的往事公布于众,还刻在石碑上让人们永远记
    得,他能不跟你急眼吗?

    待续!)——
    接上!)——

    从理上讲,其实公开并没有什么不妥;从时机上讲,那可是绝对不
    行。当时寇谦之能怎么说得透?多说必失之猥琐,以致易被崔浩误
    解。是时再也无法改正,寇谦之心中暗暗叫苦。

    太子不会少了撺掇拨弄加油添柴能事,太武帝拓跋焘接到鲜卑贵族
    们连串告状,

    待续!)——
    接上!)——

    龙颜大怒,众意难违,便命令把崔浩以及写手秘书郎吏们一并收捕
    治罪,连刻石者也都受到株连。

    此时崔浩正在送国师寇谦之出殡路上,案发时至少已达米兰,山山
    水水出平城万里之遥了。太子得皇父批复毫不迟疑,间不容发,即
    刻快马追至和田。

    待续!)——
    接上!)——

    其实,经寇谦之提示,崔浩已有预见与应对之策,故而从容裕如。
    奉命使臣无奈,虽太子亲信,托辞抓人,终究是缓不济急。百般
    无奈,只好听从人建议,从河西走廊的张掖武威狱中提得状如崔
    浩犯人交差。

    使臣自然具情实报太子,只好如此将计就计。

    待续!)——
    接上!)——

    后来,太子加强敦煌石窟开凿,其实更有防止崔浩辈回窜之虞。
    公元450年7月的一天,这个“崔浩”被剜掉舌头,五花大绑送
    往城南刑场行刑。一路上,痛恨他的贵族安排数十名军士唾骂,
    往他的头上撒尿,其侮辱情状,惨不忍睹。

    远在和田的崔浩虽可想像开刀问斩一节,若听闻羞辱之情,也
    唯只有悻悻然了。

    362)——
    接上!)——

    362)

    值此,崔浩在华夏的历史成就,在中原的生活过往,只是在这
    一刻到来时,就永远停住了。

    崔浩博学多才,自比张良的谋略家,曾经深为三代君王器重,
    为北魏发展壮大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至少在牵制崇佛派耗
    尽民力,大规模开凿山洞方面就功德无量,

    待续!)——
    接上!)——

    崔浩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有如此悲惨结局。死的虽是替身,可
    政治生命不是自己的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是傍观者清,
    寇谦之太明白了,明哲保身,为人处事,非崔浩能比张良更强。

    更加残酷的是,虽然清河崔氏全族西去得以安全,可姻亲范阳卢
    氏、

    待续!)——
    接上!)——

    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不愿为国师执幡送行的人都受了一些大的
    株连,好在还无灭门之虞,也算太子手下留情了。

    有后世史家认为,造成崔浩悲剧的不仅仅是“国史”案,鲜卑贵
    族对赵魏汉族门阀的猜忌,致矛盾日益尖锐才是更为根本的真正
    原因。

    待续!)——
    接上!)——

    表现为不少佛道之争,崔浩强烈与寇谦之联手的反击是眼见到的
    直接原因,双方冲突只在早迟,“国史案”不过爆发的导火索而
    已。

    天师道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有寇谦之、崔浩二人撑着,尚可勉
    强维持,只是空穴来风不断。

    待续!)——

    接上!)——

    一些道徒借国教敛财横行乡里,也时有耳闻,虽多次弹压,效果
    不佳,民怨也逐渐增多。

    寇谦之也清楚教内痼疾难愈,自己无力回天,身后天师道恐再无
    存续可能,不如见好就收,也算青史一段佳话。崔浩尚在壮年,
    不忍心其受早迟的牵连,不如趁此时帮其躲过此劫。

    待续!)——
    接上!)——

    崔浩一行在和田休整之时,可能走后世称之为桑株古道的进山路
    径,深入和田南山,隆重安葬下寇谦之。墓地大约就在今新藏公
    路边上,传说的昆仑墟碧城一带。

    崔浩尽到忘年之交的情谊,寇谦之能否在此见到太上老君,就不
    是崔浩所能操心的事了。

    待续!)——
    接上!)——

    现在地图上远远看来,应该离阿克赛钦地区不很远,大体远远在
    阿克萨依湖与班公错连线之间的中垂线上。

    要说进入南亚次大陆,安葬寇谦之后,崔浩率领众人由此再向南,
    约有两个由和田深入南山的距离,就可翻越喜马拉雅山进入中天
    竺,这要免去再次进入昆仑墟的多少苦难。

    待续!)——

    接上!)——

    只是崔浩对此并不了解,曾与寇谦之研究过的路线本就还在叶城
    西南。因未刻意由此南下,故也未与向导询问。

    命运弄人,崔浩一行安葬寇谦之后又原路返回和田驻地,这一来
    一往,已经搞得大家筋疲力尽。

    待续!)——
    接上!)——

    又歇息几日,崔浩向大家宣布这几万人大迁徙的来由,感谢寇天
    师生命最后一息的保护,余下得决定南下次大陆至北天竺犍陀罗
    首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的路线。

    高兴的是精绝国四千余人闻讯放弃尼雅城赶来追随向佛,壮大了
    理想国的队伍。

    待续!)——
    接上!)——

    至于尼雅再无人打理,由此沉睡于漫漫黄沙之中,近代因盗贼斯
    坦因到来才被重新唤醒,为后人所知。

    实际摆在他们面前,现在最多有三条路径。最东一条自和田南向,
    由桑株古道继续深入昆仑墟,到寇谦之墓地出发,一支或向南走
    喀喇昆仑山口下去,

    待续!)——

    接上!)——

    循印度河支流什约克河主流河谷西去,进入印度河干流谷地必可
    走入犍陀罗;一支进入阿克赛钦地区,或东走温泉关达坂山口,
    设法下到羌臣摩曲,沿什约克河接印度河河谷,也可西出喜马拉
    雅山至犍陀罗。

    毫无疑问,这两支路线都足够漫长,又全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北峡
    谷中,山高路险。

    待续!)——

    接上!)——

    即便夏天通过,也多是寒冷冬天的感觉,行走极其艰难,肯定不
    适于崔浩一行男女老少的队伍行进。

    其实,如果真不是执着于非要达到北天竺犍陀罗首都今日白沙瓦,
    进入阿克赛钦再东再南,走象雄古国古道,即后来古格王朝与德
    里之间的联系路线,

    待续!)——
    接上!)——

    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到中天竺后,再图北天竺位置或更好。

    但限于崔浩当时对这一带地理可能的了解,多是来源于东晋法显的
    《佛国记》,整个东去分支的路线都不在考虑之中,更何况是转走
    中天竺到德里了。

    待续!)——
    接上!)——

    有人曾详细考证过,这或是一条后来古格王朝的茶马之道,甚至
    更早是象雄王国时候就形成的古道,是从古格王朝翻越喜马拉雅
    山脉到中天竺德里的一条较近的路,不必绕印度河谷。

    据说十字教会神父英国人安东尼奥·夺德和修士马努埃尔·马科斯在
    前辈们多次努力失败之后,

    待续!)——
    接上!)——

    于公元1624年又一次从阿三德里出发,前往被以为是传说中古老
    的神秘宗教圣地的西藏,在当年8月到达了古格王朝都城札布让。
    (载于《早期传教士进藏活动史》)

    待续!)——
    接上!)——

    此路作为藏人通行的茶马古道,到德里路程较近,但路途同样艰难,
    也不利大队人马扶老携幼通过;

    况且至此时更未曾有中原一人经过,只听当地人言,即便有知,恐
    怕也不敢冒进。

    327)——
    接上!)——

    327)

    第二条路线,就是崔浩纸上得来印象比较深刻的东晋法显西天
    取经走过的路。法显(公元334~420年),俗姓龚,平阳郡
    (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后秦初年,曾居长安,幼年出家,20岁受比丘大戒。

    待续!)——

    接上!)——

    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佛教革新人物,第一位到
    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简言之,法显为
    东晋求法旅行僧、译经僧。

    :法显常慨经律舛缺,誓志寻求。公元339年,不惧千难万险,以
    65岁高龄立志西行寻求戒律。

    待续!)——

    接上!)——

    他和慧景、道整等从长安出发,沿途会合西行求法的智严等人,
    出敦煌经过今天新疆境内的大沙漠,从瓦罕走廊翻过葱岭,渡过
    新头河(今印度河),途经乌苌(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上游及斯瓦
    特河流域)、犍陀卫、竺刹尸罗,来到了弗楼沙(今巴基斯坦白
    沙瓦)。

    待续!)——
    接上!)——

    法显来到的这一带,在南亚次大陆西北,属于北天竺,今天巴基
    斯坦的北部,诸国经法都是口口相传,有语无文。因此,法显并
    没有得到想要的律藏典籍,为此他又远赴中天竺,以为不会没有
    诉诸文字的经书。

    同来僧人有的中途死去,有的半路折回,此时只剩下道整同行。

    待续!)——
    接上!)——

    中天竺仍是如此,在这样一个无纸帛等文字载体的国度,戒律到
    处都只能是口耳相传。

    这个事实,各位可以参见法显《佛国记》原文,千余年传下来如
    此。其中就有这样段落,说法显听经后写出来自己的感受,“尔
    时欲写此经,其人云:‘此无经本,我止口诵耳’”。

    待续!)——
    接上!)——

    文中还有余下详细记录:“从波罗(木柰)国东行,还到巴连弗
    邑。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是以
    远步,乃至中天竺。于此摩诃衍僧伽蓝得一部律,是《摩诃僧祗
    众律》。

    佛在世时最初大众所行也,于祗洹精舍传其本。

    待续!)——
    接上!)——

    自余十八部各有师资,大归不异,于小小不同,或用开塞。但此
    最是广说备悉者。复得一部抄律,可七千偈,是《萨婆多众律》,
    即此秦地众僧所行者也。

    亦皆师师口相传授,不书之于文字。复于此众中得《杂阿毗昙
    心》,可六千偈。

    待续!)——
    接上!)——

    又得一部《延经》,二千五百偈。又得一卷《方等般泥洹经》,
    可五千偈。又得《摩诃僧祗阿毗昙》。故法显住此三年,学梵
    书、梵语,写律”。

    文中说,“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是以远步,
    乃至中天竺”。

    待续!)——
    接上!)——

    在中天竺“亦皆师师口相传授,不书之于文字”。《佛国记》中
    共三处使用“口传”,说明天竺经文并无文字载体。

    可以想知,谈不上有国家的地方,经文都口传,天竺文字的发展
    何其缓慢!这里的天竺,指南亚次大陆,北天竺指巴基斯坦中北
    部,中天竺是今印度恒河中游流域。

    待续!)——

    接上!)——

    《佛国记》中,只本段末句“故法显住此三年,学梵书、梵语、
    写律”之中三字“学梵书”令人有些费解。处处口传心授,如
    何在此学书?

    虽不可排除当地确实有高僧会书梵文,但也完全不能排除法显
    本人借与当地人会话,学习所谓梵语,并以此巩固中原所学梵
    文吧?

    待续!)——
    接上!)——

    其中回国后的一段,则云:“窃唯诸师未得备闻,是以不顾微命,
    浮海而还,艰难具更,幸蒙三尊威灵,危而得济,故竹帛疏所经
    历,欲令贤者同其闻见”。看看,“故竹帛疏所经历”。

    在天竺,也提到一次贝叶树,但从未闻“贝叶经”。

    待续!)
    接上!)——

    即便阿三有贝叶经,恐至多也是法显离去以后的事了,甚至有可
    能以后从西藏佛教学来,因西藏佛寺多藏有贝叶经。

    当然,天竺也不是绝对没有文字。《佛国记》其中还写到:阿育
    王塔,“塔南有一石柱,围丈四、五,高三丈余。

    待续!)——
    接上!)——

    上有铭题,云:“阿育王以阎浮提布施四方僧,还以钱赎,如是
    三反”。“塔北三四百步,阿育王本于此作泥犁城。中央有石柱,
    亦高三丈余,上有狮子。柱上有铭,记作泥犁城因缘及年数、日
    月”。

    毫无疑问阿育王塔的题铭,是婆罗米文或佉卢文书写。

    待续!)——
    接上!)——

    其实,婆罗米文佉卢文区别本就不大,时可合称梵文,分述是后
    来的事,法显在中原已经学成。当地人多不认识,不然也不会到
    公元13世纪的“天城体”才算最后成熟。

    可惜这字母文字的祖宗成熟的太慢,衰落的也太快了,现在几乎
    无人通得。

    待续!)——
    接上!)——

    至于佉卢文,早已死亡。

    《佛国记》通篇并无证据证明当地可用贝叶载文,经无载体应是
    事实。法显不甘心空手而归,想法找替代载体记录经文。南亚次
    大陆有纸张,应该是玄奘取经后传来的,

    待续!)——
    接上!)——

    比此时迟300年后的公元8世纪了。

    待法显经中天竺欲返回东土时,同行僧人道整愿留下佛国不归,
    自己只好南下狮子国(现斯里兰卡)乘船过马六甲海峡返回,在
    青岛上岸,时公元412年。

    328)——
    接上!)——

    328)

    至于第三条路线,那是后来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路。崔浩即便是后
    来者,也决不会走,因为绕的圈子太远。

    玄奘是化缘西行,并不愁急吃喝,而崔浩一行几万人,就是化缘
    也无去处。玄奘自西安出行,至喀什之前不叙,嗣后走的路径,
    今人似乎无法理解。

    待续!)——
    接上!)——

    须得指出,玄奘是经开伯尔山口进入犍陀罗,并无法显最先进入
    路途之艰险,或许正是玄奘选择的原因。

    唐玄奘自喀什突然转向北上于葱岭与天山之间,再绕过葱岭向西
    北远去,过·费尔干纳盆地,再南下缚喝国(今阿富汗之巴尔赫)、

    待续!)——

    接上!)——

    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
    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
    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迦湿弥罗国
    (今克什米尔)。

    待续!)——
    接上!)——

    这个圈子实在太大,只是不明白作为隋唐后世为何未走东晋法显
    的原路。是不知?还是有其它路程上的隐忧?后人不得而知。

    但绕道而后走开伯尔山口来到犍陀罗,或许不失为明智选择一段
    易走的线路。

    待续!)——
    接上!)——

    不久前,据红学家冯其庸考证,玄奘东归返回时,走的还是法显
    去的这条路。显然,崔浩对东晋法显西去天竺取经的路线是深有
    研究了解。公元412年,法显返回中原时,崔浩已经19岁,在其
    父的福荫下,早就行走在北魏朝堂了。

    此时,寇谦之已经48岁了。

    待续!)——
    接上!)——

    法显是山西临汾人,西天取经归来在北魏的今青岛崂山登岸。在
    当时是震惊华夏的新闻,作为北魏官员子弟大学者的崔浩第二年
    就正式入仕,当然应该知道法显西天取经的全部经过事项。

    崔浩后来在与寇谦之切磋交谈中,既然一定不会少了东晋法显的
    议题,

    待续!)——
    接上!)——

    也就必然会涉及西去路线及关键处昆仑墟一带的基本情况,当然,
    还应该有对翻越葱岭的路线的了解。甚至一定会津津乐道其趣味,
    包括人老了的精神境界。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正
    在于此。

    因之,以对这条路线理论上的熟悉,

    待续!)——
    接上!)——

    崔浩也必会决定选择法显原路去佛国天竺。

    这条西去路线中的第一个最艰难的必经段落,就在葱岭和昆仑墟
    交界处著名的瓦罕走廊处,那是得要在明铁盖达坂附近的克克吐
    鲁克山口,才能最方便时翻越喀喇昆仑山向南的了。

    待续!)——
    接上!)——

    东晋法显《佛国记》书中描述经过葱岭一带的艰险路程,比之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
    西,人骨以标行路”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未见的好走什么。

    那段路程的艰险之外,更多的恐还是孤独者担惊受怕的难受感
    觉,

    待续!)——
    接上!)——

    一个老人独自行走在茫茫无垠的沙漠上,孤独感会油然而生。任
    你是何独行侠也未见得心中开阔,豪情万丈。

    对于崔浩如此庞大队伍的群体行动,人的孤独感自然是不存在的。
    “从此西行向北天竺,在道一月,得度葱岭。

    待续!)——

    接上!)——

    葱岭冬夏有雪,又有毒龙,若失其意,则吐毒风、雨雪、飞沙、
    砾石。遇此难者,万无一全。彼土人人即名为雪山人也”。自然
    界的威胁,才真正是令人恐惧。

    《佛国记》描述的艰难路段,葱岭也还算不上,最难的还是穿越
    在高山峡谷中的印度河河沿。

    待续!)——
    接上!)——

    法显是做了这样的记载:“于此顺岭西南行十五曰。其道艰阻,
    崖岸险绝,其山唯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投足无所。

    下有水,名新头河。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傍梯者,凡度七百,度
    梯已,蹑悬縆过河,河两岸相去减八十步。

    待续!)——
首页 上一页[32] 本页[33] 下一页[34]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6 18:10:13  更:2022-03-24 01:10:16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