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人类起源假说:破解直立行走】(连载 版权所有)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人类起源假说:破解直立行走】(连载 版权所有)[第33页] |
作者:锦绣云溪 |
首页 上一页[32] 本页[33] 下一页[34]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接上!)—— 也适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一时阴霾尽除,朝野随者无数。 公元424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元年,寇谦之怀着异常高兴的 心情走下嵩山,兴致勃勃地北上抵达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 献上他的道书。谁知竟出乎所料,魏太武帝暂不愿接见,倒使寇 谦之倍感冷落。 待续!)—— |
接上!)—— 他便求助于当朝的左光禄大夫,极负盛名的大儒白马公崔浩。 崔浩,何许人也?字伯渊,清河人。崔氏为关东北方第一大族,崔 浩一支更为显中之显,尤出众望。崔浩之父崔宏,有辅佐之才,官 至天部大人,封为白马公,为北魏先朝重臣。 待续!)—— |
接上!)—— 崔浩自幼养尊处优,又生得“纤妍洁白,如美妇人”,天下闻名, 少好文字,博览经史,阴阳五行,百家之言,莫不精通,深研义 理,出类拔萃。用公知的话说,即当时社会精英。 崔浩年纪不大,便得承继父业,入仕朝廷。 待续!)—— |
接上!)—— 从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到现今太武帝,年纪不长,已是北魏三朝元 老,官至左光禄大夫,位极宰辅之职。父子均为朝廷近臣,太武帝 即位,其更是军国大事主谋者之一。 因其主张多用汉人,实行汉制治国,得罪部分鲜卑贵臣,帝迫于众 议, 待续!)—— |
接上!)—— 让其且去官在家,但大凡国事,必决崔浩。崔浩正想依靠太武帝, 利用皇权,重振朝纲,进一步推行汉化主张。刚好寇谦之携道教求 助,于是,崔浩上书极力推荐寇谦之。 当时北魏朝堂,内外上下多信佛教,寇谦之的新天师道得到北魏太 武帝崇奉之后, 待续!)—— |
接上!)—— 自然影响到佛教的发展,太武帝太子晃多有不满。彼时,太武帝发 现僧尼不守清规,伤风败俗,遂下令禁僧俗来往。 公元445年,即太平真君六年,又发现长安佛寺僧人与反魏的胡人 盖吴有牵连,随下令诛杀长安沙门。 待续!)—— |
接上!)—— 第二年,再下诏各州杀僧人毁佛像,禁民信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 击而衰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中第一事件的魏 太武灭佛。 寇谦之对此灭佛活动,并不热心。他认为道教已处于国教地位,佛 教暂己无力相争,没必要排佛。 待续!)—— |
接上!)—— 他还认为新天师道吸收了不少佛教义理,道佛两教能融合共处。况 且当时传闻老子化胡,释迦牟尼是老子的化身之一,释道本为一家, 更无自相残杀欲置佛教于死地之必要。 寇谦之特别注意到,以太子晃为首的鲜卑贵族崇佛抑道的态度。 待续!)—— |
接上!)—— 若排佛过于激烈,势必影响到政局稳定,甚至威胁到崔浩性命与家 族安危。因此,对于执意灭佛的崔浩,寇谦之多次与之争辩利害得 失,未果。 寇谦之意识到这虽可能逞一时口舌之快,最终却会招致杀身之祸, 待续!)—— |
接上!)—— 后果相当严重,并提醒崔浩及早安排。特别要求在他仙去之日后, 必须实施规避。 以崔浩博览经史,精通阴阳五行,不可能不明白其中利害。只是 崔浩秉性耿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之观念 深入骨髓, 待续!)—— |
接上!)—— 生就有中华传统文化里汉家子弟的臭脾气,想施展治国之才能。也 非真的彻底反佛,不过借助灭佛削弱贵族势力而已。 为大同世界努力,为万世开太平,并不为自身考虑,深深扎根在崔 浩心里,愿借此机会,以性命相搏。 323)—— |
接上!—— 323) 古往今来的人若有此念,非三头牛能拉回,非崔浩一人。后来人如 谭嗣同就是一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拒绝逃 走,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警策与唤醒国人。 以寇谦之与崔浩忘年相识相交已有二十五载有余,人生几个二十五 载?两人早已莫逆。 待续!)—— |
接上!)—— 深受正一教浸润,两人经常交换心得,足堪称心心相映,惺惺相 惜。 二人虽皆居魏阙高位,却并无沾沾自喜之状,倒平添许多忧愁。 常以自己不能为实现大同拍案扼腕,时常流露出真实感情,羡慕 汉中三张、成都二李等正一信徒为生民带来几十年幸福平等生活 的经历,痛惜其短暂。 待续!)—— |
接上!)—— 二人各自量之,虽有寄人篱下之憾,不能尽解民之倒悬,却也尽可 能为百姓饥寒解燃眉之急,自感些许安慰。深知手无缚鸡之力,非 如此连一屋也不能扫,何以言扫天下? 然而,寇谦之毕竟齿长崔浩近三十年,深知其秉性,芒锋毕露,决 不会为自己考虑更多, 待续!)—— |
接上!)—— 更不会为家族子孙后人考虑。人后不免很多叹息,以致时时为崔浩 安全担忧。寇谦之以耄耋之思,预测到崔浩未来灾难,不禁戚戚然。 如何拯救崔浩,不枉了与崔浩几十年肝胆相照? 如何谋划,寇谦之时时挂在心头,寝食难安。 待续!)—— |
接上!)—— 自知时日不多,以致怄愁成疾,耄耋老人,风烛残年,竟至难以 下床。榻上辗转难寐数日,终于想出一法,并未多透露给崔浩。 正好一日,太子晃陪其父太武帝看望国师,寇谦之请崔浩等一众 人等回避,即向皇上交付后事。 待续!)—— |
接上!)—— “臣受陛下知遇之恩,亦得太子照顾,无以回报,只求来生了。今 应老君之邀,不日便去昆仑墟拜会,知必将会讨论大魏朝未来千秋 万代事。不知皇上与太子有何吩咐?臣洗耳恭听。” 太武帝并太子二人深不以为然,自然尽往好处说,“国师气色如此 之好,何以‘不日’?” 待续!)—— |
接上!)—— 寇谦之说,“陛下不知,然,臣下自知,阳寿已尽,去留就这三两 日。还请陛下吩咐!” “当然是要求老君保我朝千秋万代!”见辅真如此虔诚求之,太武 帝再也不便推却,便道。 太子晃,看看父皇,紧接着又殷勤加上一句,“愿老君保我父皇玉 体康健,万寿无疆!” 待续!)—— |
接上!)—— 寇谦之掐指算来,口中念念有词,郑重其事道:“若一事不能,恐 陛下与太子所托之事,不能如愿。”未待寇谦之话音落下,太子急 切便问,“何事?竟至如此?” 寇谦之气喘吁吁,兜了一圈,看看太武帝与太子道:“须崔浩一族 满门,不分老少男女,皆为我举幡昆仑!” 待续!)—— |
接上!)—— “国师如此说来,”太武帝甚为不解,稍有犹豫说:“却是为何?” 崔浩本为三朝元老,太武帝肱股之臣,功在国家,岂能如此对待? 仅因太子与之相处困难,便有此言? 况且天下皆知寇谦之与崔浩为莫逆之交,如此扶柩举幡,还是有羞 辱之意其中,太子更不解。 待续!)—— |
接上!)—— “天机不可泄露!”寇谦之自然不会多言,便摇摇头,只一句便挡 住二人再要询问。太武帝与太子自知此事干系重大,为魏朝千秋万 代,为皇上身体康健这等大事,其他当然可以不顾。 “崔浩可免否?”皇上仁慈,心中不能割舍,尤其不忍,犹疑再三, 再问。 待续!)—— |
接上!)—— 毕竟,崔浩为其近臣,又三朝元老,哪能说割舍就割舍,若如此绝 情,岂不冷了天下士子之心? “陛下于心不忍,臣能体谅。其实,臣下何尝不是如此?只是老君 处不好交代,实在无他良策。天机如此,没有商量余地,为大魏计, 只好委屈崔氏忠心一门了。 待续!)—— |
接上!)—— 其族可倾家荡产,转回来可迁徙长安吾乡鄙处为奴,早晚奉香,洒 扫庭除,或可使魏阙千秋万代。唯有大魏千秋万代更重,也只能如 此了。”寇谦之耄耋之年,言之凿凿,不由魏太武帝父子不信。 太武帝与太子,返回宫中,还在信与不信的游移之中,第二天即报 来国师仙去消息。 待续!)—— |
接上!)—— 二人惊愕不止,以国丧待之,不得已只得依辅真之言对崔浩颁诏。 颁诏宣布寇谦之遗言时,魏太武帝竟至不忍直视崔浩。只有在一侧 端立着的太子喜形于色,抑制不住,还不时晃动身体。 谕旨传来,对崔家天恩浩荡若乌云笼罩,更如天塌地陷日月无光。 待续!)—— |
接上!)—— 借寇谦之遗嘱即削去崔浩之实职实权,正合太子晃心意,其推动特 别有力。不几日便将琐事处理妥当,于是催促崔浩即刻上路,口口 声声出殡日子不能有丝毫变动。 按寇谦之面授太武帝父子机宜安排,一族人从风陵渡执幡即可,太 子大度仁慈自不勉强。 324)—— |
接上!)—— 324) 清河崔门一族的妇孺老残,随挑担赶车沿太行南行,再沿黄河西去, 直奔汇合点,暂且不表。崔浩忽然想起,寇谦之生前曾留有礼运草 图,便拿来再度端详思忖良久。 崔浩记起寇谦之在世时,两人曾很多次讨论到这张图,因此对图的 来龙去脉,崔浩了如指掌。 待续!)—— |
接上!)—— 崔浩不知浦真当时已经在为自己的后世安排,更为忘年之交的他崔 浩的未来打算,他还多次调侃寇谦之:“先生真有大同国的打算不 成?”谁知竟一语成谶,现在却真变成自己去实现理想国了。 当时讨论这张图时,崔浩就为寇谦之考虑缜密而感慨。 待续!)—— |
接上!)—— 寇谦之特别注意各家各户房屋建造的大小均等,与居家各项设施的 完备安排,居家的给排水都想的面面俱到。 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的设计,水可以靠挑担挑进来,但排出却 不用端出去,端出去会发生出门就倾倒的情况。 待续!)—— |
接上!)—— 大家居住一块,这样很快会把环境搞的不能居住,于是就有了下水 系统的设计。 后来考古人员都以为下水道先进到有什么先见之明,其实不过都是 生活的必须包括居家垃圾怎么处理,都在考虑之中,并无特殊之处。 寇谦之以为,这些垃圾的稀稠之物,汇聚一处, 待续!)—— |
接上!)—— 和茅厕一样,经过沤制,捞起来就是上田地很好的肥料。今天说 法,就是很好的有机肥。 看看现如今建造楼房,曾经不少下水道污物都直排江河湖泊,破 坏了环境还浪费了资源,实在可惜。可喜的是华夏如今各地已注 意这种状况, 待续!)—— |
接上!)—— 已经正在兴建污水处理厂解决环境污染与肥料的充分利用。想想, 寇谦之1600多年前都有了这种想法,后人知晓真会感到惭愧。 自然与房屋建造材料相关的事,寇谦之也都想到了,崔浩与之讨 论过多次。到底是开山凿石好,还是开发标准砖好, 待续!)—— |
接上!)—— 两人意见相左,但最后还是寇谦之说服了崔浩。开山凿石固然好, 非得壮年男子才能进行;若以坯砖生产,材料容易解决,技术难度 不大,男女老少还都帮一手。 “大同国,人人总都得有点事干吧?”寇谦之这话言犹在耳,还响 在崔浩耳边。 待续!)—— |
接上!)—— 崔浩思忖良久,忽然眼前空灵,悟出道理:此处既无法实现大同, 何不转换一地,深入佛家低地?以较佛道之别?朝闻道,夕死足 矣!心中一亮,坦然许多,卷起图纸,置于袖中。 于是,崔浩一边安排送丧之伍,一边做些必要的准备。只能小做 动作,生怕太子生疑。 待续!)—— |
接上!)—— 公元448年太平真君九年中,崔浩一行从平城出发,南下汇集了 清河人们直奔昆仑墟。 平城,即今日山西大同。崔浩甚为感慨,一步三回首,几声哀叹, 对天长啸:“大同”也! 今闻人不知平城名“大同”由何而来,即便为央视九套纪录片 《人文地理》 待续!)—— |
接上!)—— 介绍大同市节目《天下大同》做顾问,曾任大同市长的耿彦波也不 知“大同”二字从何而来,故而节目中没有说明。文不对题竟然先 到大成至圣先师所在地曲阜孔庙,从孔子《礼运》扯起,不能不算 是个遗憾。 笔者今试为之解惑,改为“大同”,实则即从崔浩的感叹声中而来。 待续!)—— |
接上!)—— 是时魏孝文帝太和14年(公元491年),元宏完成祖母冯太后生前 托付正式改平城名为“大同”。或许因百官忙于南下洛阳,一切都 在波云诡谲的忙乱之中,故而史官疏忽,未及登录,又丢了圣旨, 忘了千年后大同人民殷切期盼,竟未见于史册。 只是民间已经叫响,可叹! 待续!)—— |
接上!)—— 冯太后可是历史上了不得的伟大人物,能力在汉高祖皇后吕雉之上, 可与武则天比肩,这里且稍作介绍。冯太后(公元441~490年10月 17日),无名,祖籍长乐信都人,鲜卑化汉人。 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女政治家、改革家,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皇 后, 待续!)—— |
接上!)—— 献文帝拓跋弘养母,孝文帝元宏养祖母。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长 乐冯氏,为辽西郡公冯朗之女,出生于长安。是华夏千万年中,生 于长安的最伟大的女人,无愧于华夏企盼长治久安之意。 北燕灭亡后,冯氏女因家族失败,被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 奴婢; 待续!)—— |
接上!)—— 正平二年,选为文成帝贵人;太安二年(公元456年),册封为皇 后;和平六年(公元465年),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和十 四年九月,病逝于平城,葬于永固陵,累谥“文成文明太皇太后”。 时值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诛杀权臣乙浑,依据祖制 归政于献文帝;延兴六年,献文帝暴崩。 待续!)—— |
接上!)—— 冯太后拥立孙子拓跋宏即位,成为太皇太后。冯太后二度临朝称 制,扶持孝文帝一十四载,成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实际主持者, 并对身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应崔浩儿子崔同之念想,改平城名为“大同”即是一例,只可惜 史册竟有了遗漏。 325)—— |
接上!)—— 325) 寇谦之的送葬队伍,浩浩荡荡,一路旗幡招展,从平城南下开往 风陵渡,汇合从清河过来家人。 崔浩人在路上,心已到西天如来涅槃之处,想象佛教圣境,想象 着如何建设理想国。寇谦之留下的图纸,在脑海里像幻灯片一样 反复重现,正可谓梦寐以求,莲花开处大同来! 待续!)—— |
接上!)—— 两部分送殡队伍,一部从平城直接南下,一部从河北清河南下西 去,几乎同时赶到风陵渡。合为一处时,已经有万儿八千人了, 俱是崔氏族人和亲近亲戚家丁佣人等。 若用那差不多同时代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话该说,“先世 为避秦时乱,携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待续!)—— |
接上!)—— 幡旗高举,锣鼓哀响,唢呐悲啸,一行人浩浩汤汤,过故都西安, 沿渭水西去。寇氏一族,自然也来了不少,更有拥护正一道徒众 闻讯而来为寇谦之送丧,总有近四万之众了。崔浩心中有事,来 者皆不拒绝。 接下来沐风栉雨,风餐露宿,秋去冬来,早行晚宿,不敢稍停。 待续!)—— |
接上!)—— 怎么说本就是国师西行,加之宰辅崔浩亲自押队,一路上地方官 员礼遇有加,顺顺当当,即便严冬,也无虞虑。当年北魏太武帝 放马西凉,十万人众,从平城出发到达高昌,也得三月。 崔浩一行西出天水,进入河西走廊,拖儿带女,携家带口, 待续!)—— |
接上!)—— 只七八个月就出得敦煌抵阳关,也算快极。这么大的队伍,实属不 易。时已有些春意,崔浩感慨万千,无需多言。 北魏朝的疆域,在本朝太武帝手上,已抵近昆仑墟,至少已达精绝 国。行了这么许久,还在大魏境内。说话倒春寒间,崔浩一行已到 米兰, 待续!)—— |
接上!)—— 楼兰远在身后了,前面就是且末。崔浩心中忐忑,不敢稍有停滞, 督促队伍,几万人的民间队伍,紧赶慢赶,过了精绝。 春色盎然之际,总算进了和田,并未见 “春风不度玉门关”景象。 这才放下心来歇息,安排修整。 待续!)—— |
接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刚安顿下来,接事前安排的快马来报,平城 那边出事了,全在寇谦之预料之中。 崔浩本太武帝近臣,位高权重,往往免不了有专断独行之为,诸如 任用郡守等地方官时难免有固执己见之情,不受请托之状。在灭佛 一事上和太子对立更加剧了矛盾, 待续!)—— |
接上!)—— 因而四面树敌。加之现在身不在京城,百口难辩。以太子之能量, 崔浩在场恐也无能为力。 这事致命之处在于是,崔浩陷入了所谓“国史之狱”一案,史有 记载牵涉一众人等。崔浩还在春风得意之时,寇谦之早已就注意 到灾祸降临了。 待续!)—— |
接上!)—— 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寇谦之 无力回天,更不便指出。 崔浩受命牵头续修国史,写作班子按照太武帝拓跋焘一定要如实 记述的精神,采集了北魏上几代的资料,编写一本“国史”。 待续!)—— |
接上!)—— 本就该是千年青史事,到头来却酿成杀身大祸。书中侃侃而谈鲜卑 族的不世功绩,也毫不避讳地尽述拓跋氏古上的历史。 这东西拓跋焘本意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参与编写的闵湛、 郗标二人为拍马屁,径直把“国史”刊刻在石碑上,拓印成册,彰 显崔浩秉笔直书。 待续!)—— |
接上!)—— 这样一来,倒却实是把鲜卑人以往令人不齿的落后习俗公开在世人 面前,这个做法彻底激怒了鲜卑贵族们。 就好比人一暴发户,你把他发迹前穷困潦倒,甚至偷鸡摸狗、男盗 女娼、坑蒙拐骗之类的往事公布于众,还刻在石碑上让人们永远记 得,他能不跟你急眼吗? 待续!)—— |
接上!)—— 从理上讲,其实公开并没有什么不妥;从时机上讲,那可是绝对不 行。当时寇谦之能怎么说得透?多说必失之猥琐,以致易被崔浩误 解。是时再也无法改正,寇谦之心中暗暗叫苦。 太子不会少了撺掇拨弄加油添柴能事,太武帝拓跋焘接到鲜卑贵族 们连串告状, 待续!)—— |
接上!)—— 龙颜大怒,众意难违,便命令把崔浩以及写手秘书郎吏们一并收捕 治罪,连刻石者也都受到株连。 此时崔浩正在送国师寇谦之出殡路上,案发时至少已达米兰,山山 水水出平城万里之遥了。太子得皇父批复毫不迟疑,间不容发,即 刻快马追至和田。 待续!)—— |
接上!)—— 其实,经寇谦之提示,崔浩已有预见与应对之策,故而从容裕如。 奉命使臣无奈,虽太子亲信,托辞抓人,终究是缓不济急。百般 无奈,只好听从人建议,从河西走廊的张掖武威狱中提得状如崔 浩犯人交差。 使臣自然具情实报太子,只好如此将计就计。 待续!)—— |
接上!)—— 后来,太子加强敦煌石窟开凿,其实更有防止崔浩辈回窜之虞。 公元450年7月的一天,这个“崔浩”被剜掉舌头,五花大绑送 往城南刑场行刑。一路上,痛恨他的贵族安排数十名军士唾骂, 往他的头上撒尿,其侮辱情状,惨不忍睹。 远在和田的崔浩虽可想像开刀问斩一节,若听闻羞辱之情,也 唯只有悻悻然了。 362)—— |
接上!)—— 362) 值此,崔浩在华夏的历史成就,在中原的生活过往,只是在这 一刻到来时,就永远停住了。 崔浩博学多才,自比张良的谋略家,曾经深为三代君王器重, 为北魏发展壮大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至少在牵制崇佛派耗 尽民力,大规模开凿山洞方面就功德无量, 待续!)—— |
接上!)—— 崔浩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有如此悲惨结局。死的虽是替身,可 政治生命不是自己的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是傍观者清, 寇谦之太明白了,明哲保身,为人处事,非崔浩能比张良更强。 更加残酷的是,虽然清河崔氏全族西去得以安全,可姻亲范阳卢 氏、 待续!)—— |
接上!)—— 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不愿为国师执幡送行的人都受了一些大的 株连,好在还无灭门之虞,也算太子手下留情了。 有后世史家认为,造成崔浩悲剧的不仅仅是“国史”案,鲜卑贵 族对赵魏汉族门阀的猜忌,致矛盾日益尖锐才是更为根本的真正 原因。 待续!)—— |
接上!)—— 表现为不少佛道之争,崔浩强烈与寇谦之联手的反击是眼见到的 直接原因,双方冲突只在早迟,“国史案”不过爆发的导火索而 已。 天师道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有寇谦之、崔浩二人撑着,尚可勉 强维持,只是空穴来风不断。 待续!)—— |
接上!)—— 一些道徒借国教敛财横行乡里,也时有耳闻,虽多次弹压,效果 不佳,民怨也逐渐增多。 寇谦之也清楚教内痼疾难愈,自己无力回天,身后天师道恐再无 存续可能,不如见好就收,也算青史一段佳话。崔浩尚在壮年, 不忍心其受早迟的牵连,不如趁此时帮其躲过此劫。 待续!)—— |
接上!)—— 崔浩一行在和田休整之时,可能走后世称之为桑株古道的进山路 径,深入和田南山,隆重安葬下寇谦之。墓地大约就在今新藏公 路边上,传说的昆仑墟碧城一带。 崔浩尽到忘年之交的情谊,寇谦之能否在此见到太上老君,就不 是崔浩所能操心的事了。 待续!)—— |
接上!)—— 现在地图上远远看来,应该离阿克赛钦地区不很远,大体远远在 阿克萨依湖与班公错连线之间的中垂线上。 要说进入南亚次大陆,安葬寇谦之后,崔浩率领众人由此再向南, 约有两个由和田深入南山的距离,就可翻越喜马拉雅山进入中天 竺,这要免去再次进入昆仑墟的多少苦难。 待续!)—— |
接上!)—— 只是崔浩对此并不了解,曾与寇谦之研究过的路线本就还在叶城 西南。因未刻意由此南下,故也未与向导询问。 命运弄人,崔浩一行安葬寇谦之后又原路返回和田驻地,这一来 一往,已经搞得大家筋疲力尽。 待续!)—— |
接上!)—— 又歇息几日,崔浩向大家宣布这几万人大迁徙的来由,感谢寇天 师生命最后一息的保护,余下得决定南下次大陆至北天竺犍陀罗 首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的路线。 高兴的是精绝国四千余人闻讯放弃尼雅城赶来追随向佛,壮大了 理想国的队伍。 待续!)—— |
接上!)—— 至于尼雅再无人打理,由此沉睡于漫漫黄沙之中,近代因盗贼斯 坦因到来才被重新唤醒,为后人所知。 实际摆在他们面前,现在最多有三条路径。最东一条自和田南向, 由桑株古道继续深入昆仑墟,到寇谦之墓地出发,一支或向南走 喀喇昆仑山口下去, 待续!)—— |
接上!)—— 循印度河支流什约克河主流河谷西去,进入印度河干流谷地必可 走入犍陀罗;一支进入阿克赛钦地区,或东走温泉关达坂山口, 设法下到羌臣摩曲,沿什约克河接印度河河谷,也可西出喜马拉 雅山至犍陀罗。 毫无疑问,这两支路线都足够漫长,又全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北峡 谷中,山高路险。 待续!)—— |
接上!)—— 即便夏天通过,也多是寒冷冬天的感觉,行走极其艰难,肯定不 适于崔浩一行男女老少的队伍行进。 其实,如果真不是执着于非要达到北天竺犍陀罗首都今日白沙瓦, 进入阿克赛钦再东再南,走象雄古国古道,即后来古格王朝与德 里之间的联系路线, 待续!)—— |
接上!)—— 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到中天竺后,再图北天竺位置或更好。 但限于崔浩当时对这一带地理可能的了解,多是来源于东晋法显的 《佛国记》,整个东去分支的路线都不在考虑之中,更何况是转走 中天竺到德里了。 待续!)—— |
接上!)—— 有人曾详细考证过,这或是一条后来古格王朝的茶马之道,甚至 更早是象雄王国时候就形成的古道,是从古格王朝翻越喜马拉雅 山脉到中天竺德里的一条较近的路,不必绕印度河谷。 据说十字教会神父英国人安东尼奥·夺德和修士马努埃尔·马科斯在 前辈们多次努力失败之后, 待续!)—— |
接上!)—— 于公元1624年又一次从阿三德里出发,前往被以为是传说中古老 的神秘宗教圣地的西藏,在当年8月到达了古格王朝都城札布让。 (载于《早期传教士进藏活动史》) 待续!)—— |
接上!)—— 此路作为藏人通行的茶马古道,到德里路程较近,但路途同样艰难, 也不利大队人马扶老携幼通过; 况且至此时更未曾有中原一人经过,只听当地人言,即便有知,恐 怕也不敢冒进。 327)—— |
接上!)—— 327) 第二条路线,就是崔浩纸上得来印象比较深刻的东晋法显西天 取经走过的路。法显(公元334~420年),俗姓龚,平阳郡 (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后秦初年,曾居长安,幼年出家,20岁受比丘大戒。 待续!)—— |
接上!)—— 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佛教革新人物,第一位到 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简言之,法显为 东晋求法旅行僧、译经僧。 :法显常慨经律舛缺,誓志寻求。公元339年,不惧千难万险,以 65岁高龄立志西行寻求戒律。 待续!)—— |
接上!)—— 他和慧景、道整等从长安出发,沿途会合西行求法的智严等人, 出敦煌经过今天新疆境内的大沙漠,从瓦罕走廊翻过葱岭,渡过 新头河(今印度河),途经乌苌(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上游及斯瓦 特河流域)、犍陀卫、竺刹尸罗,来到了弗楼沙(今巴基斯坦白 沙瓦)。 待续!)—— |
接上!)—— 法显来到的这一带,在南亚次大陆西北,属于北天竺,今天巴基 斯坦的北部,诸国经法都是口口相传,有语无文。因此,法显并 没有得到想要的律藏典籍,为此他又远赴中天竺,以为不会没有 诉诸文字的经书。 同来僧人有的中途死去,有的半路折回,此时只剩下道整同行。 待续!)—— |
接上!)—— 中天竺仍是如此,在这样一个无纸帛等文字载体的国度,戒律到 处都只能是口耳相传。 这个事实,各位可以参见法显《佛国记》原文,千余年传下来如 此。其中就有这样段落,说法显听经后写出来自己的感受,“尔 时欲写此经,其人云:‘此无经本,我止口诵耳’”。 待续!)—— |
接上!)—— 文中还有余下详细记录:“从波罗(木柰)国东行,还到巴连弗 邑。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是以 远步,乃至中天竺。于此摩诃衍僧伽蓝得一部律,是《摩诃僧祗 众律》。 佛在世时最初大众所行也,于祗洹精舍传其本。 待续!)—— |
接上!)—— 自余十八部各有师资,大归不异,于小小不同,或用开塞。但此 最是广说备悉者。复得一部抄律,可七千偈,是《萨婆多众律》, 即此秦地众僧所行者也。 亦皆师师口相传授,不书之于文字。复于此众中得《杂阿毗昙 心》,可六千偈。 待续!)—— |
接上!)—— 又得一部《延经》,二千五百偈。又得一卷《方等般泥洹经》, 可五千偈。又得《摩诃僧祗阿毗昙》。故法显住此三年,学梵 书、梵语,写律”。 文中说,“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是以远步, 乃至中天竺”。 待续!)—— |
接上!)—— 在中天竺“亦皆师师口相传授,不书之于文字”。《佛国记》中 共三处使用“口传”,说明天竺经文并无文字载体。 可以想知,谈不上有国家的地方,经文都口传,天竺文字的发展 何其缓慢!这里的天竺,指南亚次大陆,北天竺指巴基斯坦中北 部,中天竺是今印度恒河中游流域。 待续!)—— |
接上!)—— 《佛国记》中,只本段末句“故法显住此三年,学梵书、梵语、 写律”之中三字“学梵书”令人有些费解。处处口传心授,如 何在此学书? 虽不可排除当地确实有高僧会书梵文,但也完全不能排除法显 本人借与当地人会话,学习所谓梵语,并以此巩固中原所学梵 文吧? 待续!)—— |
接上!)—— 其中回国后的一段,则云:“窃唯诸师未得备闻,是以不顾微命, 浮海而还,艰难具更,幸蒙三尊威灵,危而得济,故竹帛疏所经 历,欲令贤者同其闻见”。看看,“故竹帛疏所经历”。 在天竺,也提到一次贝叶树,但从未闻“贝叶经”。 待续!) |
接上!)—— 即便阿三有贝叶经,恐至多也是法显离去以后的事了,甚至有可 能以后从西藏佛教学来,因西藏佛寺多藏有贝叶经。 当然,天竺也不是绝对没有文字。《佛国记》其中还写到:阿育 王塔,“塔南有一石柱,围丈四、五,高三丈余。 待续!)—— |
接上!)—— 上有铭题,云:“阿育王以阎浮提布施四方僧,还以钱赎,如是 三反”。“塔北三四百步,阿育王本于此作泥犁城。中央有石柱, 亦高三丈余,上有狮子。柱上有铭,记作泥犁城因缘及年数、日 月”。 毫无疑问阿育王塔的题铭,是婆罗米文或佉卢文书写。 待续!)—— |
接上!)—— 其实,婆罗米文佉卢文区别本就不大,时可合称梵文,分述是后 来的事,法显在中原已经学成。当地人多不认识,不然也不会到 公元13世纪的“天城体”才算最后成熟。 可惜这字母文字的祖宗成熟的太慢,衰落的也太快了,现在几乎 无人通得。 待续!)—— |
接上!)—— 至于佉卢文,早已死亡。 《佛国记》通篇并无证据证明当地可用贝叶载文,经无载体应是 事实。法显不甘心空手而归,想法找替代载体记录经文。南亚次 大陆有纸张,应该是玄奘取经后传来的, 待续!)—— |
接上!)—— 比此时迟300年后的公元8世纪了。 待法显经中天竺欲返回东土时,同行僧人道整愿留下佛国不归, 自己只好南下狮子国(现斯里兰卡)乘船过马六甲海峡返回,在 青岛上岸,时公元412年。 328)—— |
接上!)—— 328) 至于第三条路线,那是后来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路。崔浩即便是后 来者,也决不会走,因为绕的圈子太远。 玄奘是化缘西行,并不愁急吃喝,而崔浩一行几万人,就是化缘 也无去处。玄奘自西安出行,至喀什之前不叙,嗣后走的路径, 今人似乎无法理解。 待续!)—— |
接上!)—— 须得指出,玄奘是经开伯尔山口进入犍陀罗,并无法显最先进入 路途之艰险,或许正是玄奘选择的原因。 唐玄奘自喀什突然转向北上于葱岭与天山之间,再绕过葱岭向西 北远去,过·费尔干纳盆地,再南下缚喝国(今阿富汗之巴尔赫)、 待续!)—— |
接上!)—— 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 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 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迦湿弥罗国 (今克什米尔)。 待续!)—— |
接上!)—— 这个圈子实在太大,只是不明白作为隋唐后世为何未走东晋法显 的原路。是不知?还是有其它路程上的隐忧?后人不得而知。 但绕道而后走开伯尔山口来到犍陀罗,或许不失为明智选择一段 易走的线路。 待续!)—— |
接上!)—— 不久前,据红学家冯其庸考证,玄奘东归返回时,走的还是法显 去的这条路。显然,崔浩对东晋法显西去天竺取经的路线是深有 研究了解。公元412年,法显返回中原时,崔浩已经19岁,在其 父的福荫下,早就行走在北魏朝堂了。 此时,寇谦之已经48岁了。 待续!)—— |
接上!)—— 法显是山西临汾人,西天取经归来在北魏的今青岛崂山登岸。在 当时是震惊华夏的新闻,作为北魏官员子弟大学者的崔浩第二年 就正式入仕,当然应该知道法显西天取经的全部经过事项。 崔浩后来在与寇谦之切磋交谈中,既然一定不会少了东晋法显的 议题, 待续!)—— |
接上!)—— 也就必然会涉及西去路线及关键处昆仑墟一带的基本情况,当然, 还应该有对翻越葱岭的路线的了解。甚至一定会津津乐道其趣味, 包括人老了的精神境界。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正 在于此。 因之,以对这条路线理论上的熟悉, 待续!)—— |
接上!)—— 崔浩也必会决定选择法显原路去佛国天竺。 这条西去路线中的第一个最艰难的必经段落,就在葱岭和昆仑墟 交界处著名的瓦罕走廊处,那是得要在明铁盖达坂附近的克克吐 鲁克山口,才能最方便时翻越喀喇昆仑山向南的了。 待续!)—— |
接上!)—— 东晋法显《佛国记》书中描述经过葱岭一带的艰险路程,比之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 西,人骨以标行路”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未见的好走什么。 那段路程的艰险之外,更多的恐还是孤独者担惊受怕的难受感 觉, 待续!)—— |
接上!)—— 一个老人独自行走在茫茫无垠的沙漠上,孤独感会油然而生。任 你是何独行侠也未见得心中开阔,豪情万丈。 对于崔浩如此庞大队伍的群体行动,人的孤独感自然是不存在的。 “从此西行向北天竺,在道一月,得度葱岭。 待续!)—— |
接上!)—— 葱岭冬夏有雪,又有毒龙,若失其意,则吐毒风、雨雪、飞沙、 砾石。遇此难者,万无一全。彼土人人即名为雪山人也”。自然 界的威胁,才真正是令人恐惧。 《佛国记》描述的艰难路段,葱岭也还算不上,最难的还是穿越 在高山峡谷中的印度河河沿。 待续!)—— |
接上!)—— 法显是做了这样的记载:“于此顺岭西南行十五曰。其道艰阻, 崖岸险绝,其山唯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投足无所。 下有水,名新头河。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傍梯者,凡度七百,度 梯已,蹑悬縆过河,河两岸相去减八十步。 待续!)—— |
首页 上一页[32] 本页[33] 下一页[34]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