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一板一眼说西汉(原创连载,不断更新)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一板一眼说西汉(原创连载,不断更新)[第7页] |
作者:旧时艳阳 |
首页 上一页[6] 本页[7] 下一页[8] 尾页[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第四十五节 文帝驾崩 公元前157年六月一日,刘恒在未央宫去世,年四十六岁,庙号太宗,谥号为文。六月七日,汉文帝被葬于霸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东北角)。 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花苑、车骑、服装等等,几乎都没有增添;有骚扰百姓的,就把它废弃。文帝曾经想建造一个露台,召来工匠制作预算,需要耗费黄金一百斤,他认为花销过大,就停止了修建。平时不穿华丽的衣服,只穿黑色的丝织服装。连他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拖地,帷帐之内也不允许用刺绣华美的丝织品用品,以示简朴,为天下表率。霸陵之内的陪葬用品,都是陶器,不用金银铜锡等贵重物品。霸陵因山势修建,不刻意加高。他以德化民,海内殷实富足,推行礼仪,减少刑罚。文帝的无为而治的方略,使得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为著名的“文景之治”开了好头。 汉文帝特别孝顺,是古代“二十四孝”之一,帝曾经亲自为母亲薄太后尝药,是二十四孝子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六月九日,年三十二岁的太子刘启继位为帝,他尊祖母薄太后为太皇太后(两年后去世),母亲窦皇后为皇太后。刘启立太子妃薄氏(太皇太后的远房族孙女)为皇后。 新皇登基,为了防止匈奴发动进攻,刘启派御使大夫陶青出使匈奴,缓和和匈奴的关系。 郎中令主管宫中禁卫兵,位置非常重要,刘启任命太中大夫周仁担任郎中令。周仁曾经任太子舍人,深受刘启的信任,是刘启的嫡系,他先人是任城县(今山东省济宁市东南)人,因为医术高超,而受到皇帝的接见。周仁为人成熟稳重,不泄露他人秘密,为人又比较清廉,因此深受刘启的信任。 刘启又任命中大夫晁错为长安内史,主管京师事务。晁错肚里真有墨水,之前汉文帝刘恒亲自出题测试各王爷公卿及各地推荐的贤良百余人,晁错成绩名列前茅(当时贾谊已去世),被提拔为中大夫。 晁错多次向刘启单独奏事,刘启都能采纳,所受到的恩遇超过了九卿,法令不断变更。而丞相申屠嘉所作的建议,多不被刘启采用,因此他非常嫉妒晁错,但也想不到加害的办法。晁错府门向东,每次上下班进出不便,他就又在南边开了一个门,方便进出。但南门外空连接在太上皇(高祖刘邦的父亲刘执嘉)庙的围墙。申屠嘉得到消息后,认为抓到晁错的把柄了,搬倒晁错的机会来了,于是他上奏刘启,弹劾他擅自穿过太上皇的庙墙,请求诛杀晁错。 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晁错,晁错感到非常恐惧,深夜进宫拜见刘启,深深谢罪。等到朝会的时候,申屠嘉请求诛杀晁错,刘启说:“晁错穿过的不是太上皇祭庙的围墙,而是墙外的空地,一些散官住在那里,并不妨事,而且这个事情是我同意过的,晁错无罪。” 散朝后,申屠嘉对他的长史说道:“我应当先杀了晁错再上奏,先行奏报,才误了事。”申屠嘉回到府中后,越想越气,吐血不止,与世长辞。 刘启任命御使大夫陶青为丞相,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对位越发显贵。 |
第四十六节 司马相如投梁王 汉文帝刘恒共有四子两女,四子为:刘启、刘武、刘参(?—前162年)和刘揖(?—公元前169年);两女为:馆陶公主和昌平公主。其中刘启、刘武和馆陶公主为刘恒和皇后窦漪房所生。很多母亲,更喜欢小儿子,窦漪房也不例外,她对小儿子刘武特别宠爱。刘武出生年月不详,他初封代王,后改封淮阳王,公元前168年梁怀王刘揖去世,刘揖没有子嗣,刘武继嗣梁王。刘恒割襄邑(今河南睢县)、傿县(今河南省柘城县北)、宁陵(今河南省宁陵县)三城于梁国(首府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使梁国拥有多达四十多座城池,拥有天下肥沃的田地。朝廷对刘武又多有赏赐,不可胜数,梁国府库中的金钱巨万,珠玉宝器甚至比京师府库中的还多。 刘武恃宠放纵,他在国内修建了东苑,方圆达三百多里,把首府睢阳城扩大到方圆七十多里地,又大规模修建宫室,修建长达三十多里的双层道路(复道),使王宫和离宫相连。 刘武有个优点,非常喜欢人才,他广募天下豪俊之士,枚乘、严忌、羊胜、公孙诡、邹阳、司马相如等人都前去投靠了梁国。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学士、辞赋家。枚乘与邹阳并称“邹枚”,与司马相如并称“枚马”,与贾谊并称“枚贾”。 辞赋,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盛于汉,故世称汉赋。 司马相如是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之一,我们重点对他作一介绍。司马相如字长卿,约出生于公元前179年,是蜀郡成都人,少年时候喜欢读书和练习击剑,取名犬子。“犬子”一词就出自此。司马犬子学有所成,他追慕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的为人,因此更名为相如。他因为家里捐献钱财,而被征召到宫中为郎,侍奉皇帝刘启,被任命为武骑常侍,常跟随刘启猎杀猛兽,但这并不是司马相如的志向。 刘启并不喜欢辞赋,司马相如感觉自己的特长无所施展。当时梁王刘武进京朝见,他的随从有邹阳、枚乘、严忌等人,司马相如和他们志同道合,一见如故,他称病辞职,毅然决然去了梁国。司马相如的事迹,先暂时讲到这里,至于他和美女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我们放到以后再讲,这时候(公元前155年)卓文君也方才六岁。 刘启也很喜欢这个弟弟,刘武每次要到京师朝见,刘启都要派使者持节,带着皇帝御用车马,在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外迎接。入宫后,刘启又常常让刘武和他同乘一辆车打猎等。刘武要求在京师多留几日,刘启批准他居留长达半年。梁国的侍中、郎官、谒者等随意出入宫门,和朝廷同样官职官员待遇相同。 公元前154年十月,刘武又来长安朝见。这时候,刘启还没有设置太子,有次他和刘武豪饮,酒至半酣,刘启不紧不慢的对刘武说道:“我千秋万岁之后,要把皇位传给你。” 刘武自然不敢接受,他推辞道谢,虽然知道刘启说的不是真心话,但内心里仍然乐开了花。窦太后听到后也很高兴。 詹事(掌皇后、太子家中之事)窦婴端起酒杯向皇上敬酒说:“天下者,是高祖的天下,父子相传,是汉朝的制度,陛下何以说要传位给梁王!” 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他字王孙,是窦太后堂兄之子,他父亲之前,世代居住在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东南),喜欢结交宾客。汉文帝时期,窦婴为吴王刘濞的国相。刘启即位后,被任命为詹事。 听到窦婴不替刘武说话,窦太后从此对窦婴开始憎恶起来,逐渐疏远了他。窦婴觉察出了窦太后对他的态度,同时他也嫌詹事这个官职小,因此称病辞职。窦太后除去了窦婴进入宫门的权力,不得入宫朝见。 |
第四十七节 削藩 汉景帝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有次,吴国(首府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太子刘贤进京朝见,得以有机会和太子一起饮酒赌博。刘贤的师傅们都是楚地人,轻浮凶悍,素来骄横。有次,刘启和刘贤下棋,两个人都比较投入,下着下着,两个人争论了起来,刘贤对刘启无礼,刘启生气,拿起棋盘掷向了刘贤,两个人距离比较近,正中刘贤的脑门,刘贤当场丧命。 刘恒派人把刘贤的尸体送回了吴国,吴王刘濞伤心欲绝,他大怒道:“天下刘姓是一个宗族,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何必送来安葬!”刘濞又命人把刘贤的尸体送回长安安葬。 从此,刘濞对朝廷产生怨恨,不再守藩臣之礼,称病不再进京朝见。朝廷调查后,得知刘濞不来朝见的原因,因此每当吴国的使者进京的时候,就对他们责罚。刘濞惶恐不安,准备谋乱。有年秋天的时候,刘濞派使者进京朝见,刘恒又派人责问吴国使者,使者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病,只因朝廷多次审问吴国使者,吴王恐惧,所以称病。俗语说‘察见渊中鱼,不祥(皇帝察见大臣的隐私,并不是好事)’,今吴王称病被发觉,他恐怕被诛杀,他的反应对朝廷更会不利,请陛下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 于是刘恒赦免了吴国使者,还赐给刘濞坐几和手杖(古代敬劳用),允许他年老不朝。刘濞既然已经被原谅,他也就放弃了谋乱的想法。我们前文说过,吴国之内有矿山,造有“吴钱”,又能产盐,因此百姓不用缴纳赋税。为了收买人心,吴国内有需要戍卫边疆的,刘濞都给予钱财。每年吴国都要对境内的有才华者进行慰问,并对百姓进行赏赐。其它封国和郡派人来吴国追捕逃犯者,一律予以拒绝,不让他们把人从吴国带走。这种做法在吴国已经施行了四十多年了。 晁错数次上书文帝刘恒,趁着吴王刘濞有过错的机会,削减吴国的国土面积,但刘恒宅心仁厚,不肯这么做。 刘启登基以后,晁错又上书说:“高帝(刘邦)平定天下的时候,兄弟少,诸子们年幼,所以封给同宗的国家都非常大,齐国拥有七十多座城池,楚国拥有四十多座城池,吴国拥有五十多座城池。这三个封国的封王,目前血亲关系疏远,却分走了天下一半的土地。而今吴王因为之前吴国太子的关系,称病不来朝见,如果按古法,应该诛杀。文帝不忍,还赐给他几仗,恩德隆厚,他应当改过自新。但事实是他却越加骄横,就山铸钱,煮海水为盐,引诱天下亡命之徒,密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他就急着谋反,祸小;不削,谋反推迟,祸大。” 刘启命公卿、列侯、皇家宗室讨论,除了窦婴,没有人提出不同意见。窦婴认为,削藩并不会进展的很顺利,他反对削藩,因此和晁错之间有了嫌隙。 汉高祖刘邦当年废掉韩信楚王封号之后,把楚国一分为二,分为荆国和楚国,他封堂兄刘贾为荆王;封自己的四弟刘交为楚王(楚国首府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刘交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读书,他跟鲁国的申公、穆生及白生为好朋友,他们一起拜浮丘伯(齐国人,战国至汉初儒家学者)为师,学习《诗经》。刘交被封为楚王后,就带申公三人到了楚国,任命他们为中大夫。 吕后主政时期,浮丘伯居住在长安,刘交就派二儿子刘郢客和申公到长安,向浮丘伯求教,并学有所成。吕后任命刘郢客为宗正,封为上邳侯。公元前179年楚王刘交去世,因楚国太子刘辟非之前已经去世,所以刚继位不久的文帝刘恒封刘郢客嗣楚王位。之前刘恒听说申公精于《诗经》,就任命他为博士,不久申公因故丢官,他就和刘郢客一起回到了楚国,再被任命为中大夫。公元前174年,刘郢客去世,他的儿子刘戊继嗣,为楚王。 穆生不喜欢饮酒,刘交在世时,每次举行宴会的时候,都在他面前摆上甜酒。刘戊为楚王后,刚开始还比较尊重申公、白生、穆生等人,举行宴会的时候,也按惯例在穆生面前摆上甜酒。不久,就对他们白发老头傲慢无礼起来,再摆酒宴的时候,也忘了为穆生摆上甜酒。散席之后,穆生对白生和申公说道:“是该离开的时候了,甜酒不摆,楚王已经表露出怠慢的意思,再不走,他们就要将我刑具加身,在闹市游行了。”遂称病卧床不起。 申公和白生劝穆生道:“难道您不感念先王(刘交)对我们的恩德了吗?如今楚王不过是一时失利,何至于如此!” 穆生说:“先王之所以礼敬我们三人,是因为道义的缘故;如今疏忽,是忘记了道义所致。忘道之人,怎能和他久处!这不仅仅是小小的礼节缺失啊!” 穆生以生病为由,离开了楚国,申公和白生继续留在楚国。 不出穆生所料,刘戊逐渐变得荒淫残暴,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私自和美女上床,被举报。这也正好给了晁错以机会,他上书弹劾刘戊,应该被处以死刑。刘启从宽处理,削去了楚国的东海郡(今山东省郯城县)。 晁错又追查赵王刘遂(赵国首府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的过错,赵国被削去了常山郡(今河北省正定县);追查胶西王(胶西国首府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刘卬卖爵的时候有舞弊行为,被削掉了六个县。 晁错的削藩举措在继续推进。 |
第四十七节 削藩 汉景帝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有次,吴国(首府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太子刘贤进京朝见,得以有机会和太子一起饮酒赌博。刘贤的师傅们都是楚地人,轻浮凶悍,素来骄横。有次,刘启和刘贤下棋,两个人都比较投入,下着下着,两个人争论了起来,刘贤对刘启无礼,刘启生气,拿起棋盘掷向了刘贤,两个人距离比较近,正中刘贤的脑门,刘贤当场丧命。 刘恒派人把刘贤的尸体送回了吴国,吴王刘濞伤心欲绝,他大怒道:“天下刘姓是一个宗族,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何必送来安葬!”刘濞又命人把刘贤的尸体送回长安安葬。 从此,刘濞对朝廷产生怨恨,不再守藩臣之礼,称病不再进京朝见。朝廷调查后,得知刘濞不来朝见的原因,因此每当吴国的使者进京的时候,就对他们责罚。刘濞惶恐不安,准备谋乱。有年秋天的时候,刘濞派使者进京朝见,刘恒又派人责问吴国使者,使者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病,只因朝廷多次审问吴国使者,吴王恐惧,所以称病。俗语说‘察见渊中鱼,不祥(皇帝察见大臣的隐私,并不是好事)’,今吴王称病被发觉,他恐怕被诛杀,他的反应对朝廷更会不利,请陛下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 于是刘恒赦免了吴国使者,还赐给刘濞坐几和手杖(古代敬劳用),允许他年老不朝。刘濞既然已经被原谅,他也就放弃了谋乱的想法。我们前文说过,吴国之内有矿山,造有“吴钱”,又能产盐,因此百姓不用缴纳赋税。为了收买人心,吴国内有需要戍卫边疆的,刘濞都给予钱财。每年吴国都要对境内的有才华者进行慰问,并对百姓进行赏赐。其它封国和郡派人来吴国追捕逃犯者,一律予以拒绝,不让他们把人从吴国带走。这种做法在吴国已经施行了四十多年了。 晁错数次上书文帝刘恒,趁着吴王刘濞有过错的机会,削减吴国的国土面积,但刘恒宅心仁厚,不肯这么做。 刘启登基以后,晁错又上书说:“高帝(刘邦)平定天下的时候,兄弟少,诸子们年幼,所以封给同宗的国家都非常大,齐国拥有七十多座城池,楚国拥有四十多座城池,吴国拥有五十多座城池。这三个封国的封王,目前血亲关系疏远,却分走了天下一半的土地。而今吴王因为之前吴国太子的关系,称病不来朝见,如果按古法,应该诛杀。文帝不忍,还赐给他几仗,恩德隆厚,他应当改过自新。但事实是他却越加骄横,就山铸钱,煮海水为盐,引诱天下亡命之徒,密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他就急着谋反,祸小;不削,谋反推迟,祸大。” 刘启命公卿、列侯、皇家宗室讨论,除了窦婴,没有人提出不同意见。窦婴认为,削藩并不会进展的很顺利,他反对削藩,因此和晁错之间有了嫌隙。 汉高祖刘邦当年废掉韩信楚王封号之后,把楚国一分为二,分为荆国和楚国,他封堂兄刘贾为荆王;封自己的四弟刘交为楚王(楚国首府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刘交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读书,他跟鲁国的申公、穆生及白生为好朋友,他们一起拜浮丘伯(齐国人,战国至汉初儒家学者)为师,学习《诗经》。刘交被封为楚王后,就带申公三人到了楚国,任命他们为中大夫。 吕后主政时期,浮丘伯居住在长安,刘交就派二儿子刘郢客和申公到长安,向浮丘伯求教,并学有所成。吕后任命刘郢客为宗正,封为上邳侯。公元前179年楚王刘交去世,因楚国太子刘辟非之前已经去世,所以刚继位不久的文帝刘恒封刘郢客嗣楚王位。之前刘恒听说申公精于《诗经》,就任命他为博士,不久申公因故丢官,他就和刘郢客一起回到了楚国,再被任命为中大夫。公元前174年,刘郢客去世,他的儿子刘戊继嗣,为楚王。 穆生不喜欢饮酒,刘交在世时,每次举行宴会的时候,都在他面前摆上甜酒。刘戊为楚王后,刚开始还比较尊重申公、白生、穆生等人,举行宴会的时候,也按惯例在穆生面前摆上甜酒。不久,就对他们白发老头傲慢无礼起来,再摆酒宴的时候,也忘了为穆生摆上甜酒。散席之后,穆生对白生和申公说道:“是该离开的时候了,甜酒不摆,楚王已经表露出怠慢的意思,再不走,他们就要将我刑具加身,在闹市游行了。”遂称病卧床不起。 申公和白生劝穆生道:“难道您不感念先王(刘交)对我们的恩德了吗?如今楚王不过是一时失利,何至于如此!” 穆生说:“先王之所以礼敬我们三人,是因为道义的缘故;如今疏忽,是忘记了道义所致。忘道之人,怎能和他久处!这不仅仅是小小的礼节缺失啊!” 穆生以生病为由,离开了楚国,申公和白生继续留在楚国。 不出穆生所料,刘戊逐渐变得荒淫残暴,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私自和美女上床,被举报。这也正好给了晁错以机会,他上书弹劾刘戊,应该被处以死刑。刘启从宽处理,削去了楚国的东海郡(今山东省郯城县)。 晁错又追查赵王刘遂(赵国首府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的过错,赵国被削去了常山郡(今河北省正定县);追查胶西王(胶西国首府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刘卬卖爵的时候有舞弊行为,被削掉了六个县。 晁错的削藩举措在继续推进。 |
第四十八节 七国之乱—起兵 朝廷的削藩举动,在各封国引起了巨大震动,封王们都担心有一天会削到自己的头上。吴王刘濞心情格外焦灼,但他得到朝廷准备削吴国土地的时候,就又萌发了起兵谋乱的念头。刘濞了解胶西王刘卬勇猛,善于用兵,各诸侯王对他都比较忌惮,刘濞利用刘卬被削掉一个郡,对朝廷心怀不满的时机,派中大夫应高前去游说刘卬。 应高拜见胶西王刘卬,并游说道:“今主上任用奸臣,听信谗言,变更律令,侵犯削减封国土地,征收日渐增多,惩罚日益严重。俗话说‘狧穅及米(shì kǎn,比喻逐步侵蚀渐及全体)’,吴国和胶西国,在诸侯国中知名度比较高,一旦被查处,就再也没有自由了。吴王身体有恙,已经不上京师朝见二十多年了,常常担心被猜疑,无法解释清楚,于是缩敛肩膀,不敢大步走路,还恐怕不能被朝廷放过。听说大王因为在卖爵的事情上犯了过错,被削地,处罚明显过重,恐怕朝廷不会只是削地这么简单。” 应高的这番话很厉害,刘卬一听就着急了,忙问道:“是这样,先生,这当如何是好?” 应高说:“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求,同欲相趋,同利相死。如今吴王和大王同病相怜,愿因时而动,舍弃身躯以除去天下的隐患,大王意下如何?” 刘卬没有想到应该如此胆大包天,他露出了恐惧的表情,说:“寡人怎么敢这么做?主上虽然逼得急,最多不过一死,怎么敢不听命?” 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迷惑天子,侵犯掠夺诸侯国的土地,遮蔽忠贤进言,朝廷大臣都对他充满怨恨,诸侯都有背叛之心,已经忍耐到了极点。且彗星出现,蝗虫遍地,此乃万世之良机。人民愁苦之时,就是圣人起事之机。吴王对朝廷宣称诛杀晁错,在外在追追随大王,驰骋天下,必走动哪里,哪里投降;攻打哪里,哪里能下,没有人敢不服从。大王如果诚心答应并给个回信,吴王则会率领楚王攻打函谷关,夺取荥阳敖仓的粮食,抗拒朝廷的兵马,修建部队休息之处,等待大王。大王到来后,天下可并,吴王和大王分而治之,这样不是很好吗?” 刘卬听后,心动了,他心一横,说:“就这么办。” 应高回到吴国,把出使的情况汇报给了刘濞。刘濞大喜,但为了稳妥起见,他秘密潜入胶西国,和刘卬当面定下誓约。 胶西国的文武大臣听说刘卬要起兵造反,劝他说:“诸侯国的土地不及汉的十分之二,起兵为叛逆而使太后(胶西太后)忧虑,这不是上策。今天侍奉一个皇帝,还不容易,即使事成后,两主分争,隐患就会更大。” 刘卬哪里还听得进去,他派使者约齐国、甾川国、胶东国、济南国一起发兵,他们都同意。 申公和白生得知刘卬和刘濞的阴谋后,直言相劝,但刘卬早就认为他们年老体衰,已经不堪大用,刘卬命把他们脖子上系上绳子,穿上粗布衣服,放到街上舂米,供人们参观。 刘卬的叔叔、休侯刘富,得到消息后,派使者劝阻刘卬,刘卬说:“叔父如果不和我一起行动,我起兵的时候先取叔父。”使者把话传给了刘富。刘富害怕,他带着母亲及家人投奔了长安。 公元前154年春季,朝廷诏书下达,削掉吴国的会稽郡、豫章郡的诏书下达。吴王刘濞首先起兵,诛杀了朝廷派到吴国的太守以下的所有官员。胶西国、胶东国、甾川国、济南国、楚国和赵国紧接着起兵反抗朝廷。因为他们一共是七个国家,所以史称这次叛乱为“七国之乱”。 楚国国相张尚和太傅赵夷吾还在苦劝楚王刘戊,但被刘戊杀死。赵国国相建德和长史王悍也苦劝赵王刘遂,被刘遂投入火中烧死。 齐王(齐国首府为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刘将闾之前答应和七国一起起兵,但他突然反悔了,他收回承诺,拒绝起兵,守城戒严。济北国(首府卢县,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的城墙坍塌,修补工作还没有完成,济北国的郎中令挟持了济北王刘志,不让他起兵响应。 胶西王刘卬和胶东王刘雄渠作为主帅,率领本国及甾川国、济南国的部队,进攻齐国首府临淄。赵王刘遂率军推进到边界,等待吴国和楚国的军队到来后,一同西进。刘遂还派人向匈奴求援,要求匈奴派兵支援。 吴王刘濞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并通令全国说:“寡人已经六十二岁了,还亲自率军,幼子(刘驹)才十四岁,也身先士卒。全国年龄上至寡人的年龄,下至幼子年龄,皆需到军队报到。”吴国一共集合了二十多万军队。刘濞还派人到闽越和东越王国求援,两国都派出了兵马相助。 吴国军队从广陵县(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蜀冈上)出发,西渡淮河,和楚军会合。刘濞向各诸侯国发布文告,号称拥有精兵八十万,他控诉晁错罪行,要求朝廷诛杀晁错。吴国和楚国的联军向西挺进,攻陷了梁国的棘壁(今河南省永城市西北),杀死梁军数万人,乘胜前进,声势浩大。梁王刘武派军和吴楚联军再战,又败,溃不成军,士兵四散奔逃。刘武命令关闭首府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的城门,坚守城池。 汉文帝刘恒去世前,专门交代刘启道:“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周亚夫可以担任将军,率军出征。”七国叛乱的消息传来后,刘启遂提拔当时担任中尉的周亚夫为太尉,率领三十六位将领及军队,讨伐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率军攻打赵国;派将军栾布,攻打胶东等国。 刘启准备从宗室和外戚中选择一人担任大将军,监视各军,以备不测,但他发现没有人能比窦婴贤能,召他入宫相见,准备委以重任,但窦婴推辞,称病不就任。窦太后这时候也感觉对窦婴处罚不当,她面见窦婴,表示惭愧。刘启对窦婴说:“今天下事急,王孙(窦婴的字)怎么能如此推辞呢?” 窦婴听皇帝这么说,也就不再坚持了。于是刘启任命窦婴为大将军,赐金千金,窦婴把所赐的金子摆在走廊里,军吏经过的时候,就让他们拿取一些使用,把千金全部散发了出去。窦婴率军进驻荥阳,监督讨伐齐国和赵国的军队。 |
第四十九节 七国之乱—诛晁错 当初晁错变更法令三十章,很多都是针对诸侯国的,诸侯国哗然,对晁错怀恨在心。晁错父亲听到消息后,从老家颍川郡(治所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赶到了京城,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参与朝政,建议削藩,离间皇家骨肉,他们都把矛头指向了你,对你口诛笔伐,你这样做图什么?” 晁错回答说:“父亲说的对,但不如此做,天子的地位就不稳,皇家宗庙就不得平安。” 晁父看也劝不动儿子,他气恼地说道:“刘氏平安了,但晁氏危险了,我这就离开你了,你好自为之吧!”晁父遂吃毒药自尽,临死前,他说:“我不忍心看着大祸降临到我身上。” 景帝刘启和晁错商议出兵讨伐七国事宜,晁错建议刘启御驾亲征,而自己留守长安,并说道:“吴国还没有攻下徐县(今江苏省泗洪县南)和僮县(今安徽省泗县东北),可以把这个两个地方给了吴国。”刘启一听,感到很迷惑,削藩的主意是晁错出的,今天又要把两个县给了吴国,增加刘濞的实力,刘启不知道晁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晁错提议皇帝亲征,他自己留守,这让刘启又对晁错多了一层怀疑。 前文我们说过,袁盎多次直谏,后被排斥,调任为陇西都尉。袁盎对待士卒非常好,士卒争相效命,不惜一死。后袁盎被任命为齐国丞相,再迁吴国丞相。袁盎要去吴国赴任的时候,在朝廷任常侍骑(皇帝的侍从)的侄子袁种(袁盎兄长之子)向叔叔辞行,袁种对叔叔袁盎说:“吴王骄横已久,吴国也多奸猾之徒,如果你到任后想立即进行整治,恐怕他们不是上书诬告你,就是会派人刺杀你。南方地势低洼潮湿,您不妨日日饮酒,不过多过问吴国事情,只是旁击侧敲,提醒吴王不要谋反就是了,这样的话,叔叔或许可以得以保全。”袁盎到了吴国后,采用袁种的计策,不过多干预吴国国事,吴王刘濞高兴,厚待袁盎。待在吴国非长久之计,袁盎借故告假回京。 晁错与袁盎素来不和,两个人避免同处一室,晁错在的地方,袁盎就躲避,袁盎在的地方,晁错就躲避,两个人极少说话。晁错担任御使大夫后,就想打击袁盎,派人查到袁盎收受吴王刘濞钱财的实事,要求景帝刘启对袁盎进行惩罚,刘启从轻处罚,贬袁盎为平民百姓。吴国起兵后,晁错又想借机打击袁盎,他对御史丞、吏说:“袁盎接受吴王的厚礼,所以替吴王遮掩,对朝廷说吴王不会造反,今吴王已反,我准备请求主上治袁盎的罪,袁盎应该知道刘濞的阴谋。” 丞吏说:“反叛没有发生的时候,治袁盎的罪,或许可以震慑吴王,而今反叛已经发生,治袁盎的罪又有什么益处,而且袁盎应该不知道刘濞的阴谋。” 晁错听后,犹豫不决。这个间隙,有人把消息告诉了袁盎,参与谋反是灭族之罪,他大惊失色,连夜求见窦婴,并分析了吴国所以造反的原因,表示愿意到皇帝面前,当面陈述。窦婴进入宫中,向刘启汇报了情况,刘启召见袁盎。袁盎入宫,当时刘启正和晁错在讨论筹措军饷事宜,刘启问袁盎道:“你曾经为吴国丞相,今吴楚造反,你怎么看?” 袁盎回答说:“陛下不必忧虑,破之易如反掌。” 刘启说:“吴王利用铜山造钱,煮海制盐,引诱天下豪杰,筹划这么多年,在头发白了的时候才举事,如果不是思虑周密,他能起兵吗?为什么说能轻易击败他呢?” 袁盎回答说:“吴国虽然富有,但并没能引来英雄豪杰,如果有英雄豪杰前去,就会好好的辅佐他,他就不会造反了。吴国所引诱的,皆是流氓无赖子弟,亡命铸钱的奸人,所以他们狼狈为奸,密谋作乱。” 晁错认为袁盎分析的很有道理,在旁插嘴说:“袁盎说的对。” 刘启问:“我们该如何平叛?” 袁盎说:“请陛下屏退左右。” 刘启让左右退下,唯独留下了晁错。袁盎说:“臣所说的话,其他人不能听到。”刘启让晁错退下。晁错到东厢房等待,内心对袁盎涌起仇恨。 刘启让袁盎快说。袁盎说道:“吴楚相继送来书信,说高皇帝子弟各有封地,今贼子晁错擅自贬抑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他们举兵西进,不过是要诛杀晁错,恢复故土罢了。为今之计,只有杀了晁错,派使者赦免吴楚七国,把削掉的土地还给他们,则就可以兵不血刃而让他们息兵。” 刘启沉默了,大军压境,他对于能否战胜七国,心里没底,但杀死处于公心而削藩的晁错,他又于心不忍,他内心也很矛盾,过了很久,他心一横,说道:“他们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我不会为了天下人而顾惜一个人。” 袁盎大喜道:“臣的方案就是如此,请陛下定夺。” 刘启任命袁盎为奉常,秘密整装准备出发。 十几天之后,丞相陶青、中尉嘉(姓不详)、廷尉张欧联名上奏说:“吴王叛逆无道,欲危害社稷,天下应当共诛之。今御史大夫晁错却说‘兵数百万,交给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御驾亲征,让错留守。徐、僮之周围没有被攻占的地方可以给予吴国’。晁错不称颂陛下德信,却想疏远陛下和群臣百姓的关系,又准备把城池交给吴国,没有臣子之礼,大逆不道。晁错应当腰斩,他的父母妻儿及同母的兄弟姐妹,无论长幼,皆在闹市处死。” 这些大臣之所以联名上书,肯定是刘启背后指使的,当刘启收到奏书后,批示“可。” 可怜的晁错,对朝廷的这些变化,这时候还一无所知。公元前154年正月二十九日,刘启命中尉嘉传召晁错,当他们乘车走到街市上,晁错身着朝服被斩于东市。 晁错一心为朝廷,对自身安危考虑的太少,在不适当的时机(刘启即位不久)开始了削藩行动,引起了巨大反弹,假如他能亲自请命出征,在周亚夫等将领的努力下,七国之乱也不难平息,但他却提议皇帝刘启亲征,而自己留守后方,引起了刘启的猜忌。晁错不停变更法令,得罪了诸侯国和朝中大臣,树敌过多,心胸也不够宽阔,在外敌当前的情况下,却还想着要报私仇,诛杀袁盎,却被袁盎使计杀害,而朝中大臣没人为其说话,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后人感念其忠心,悲叹其遭遇。 晁错死后,刘启派袁盎和宗正、德侯刘通(刘濞弟弟之子)前去接洽刘濞。 谒者仆射(掌管接待宾客和传达事务)邓公当时为校尉,出击吴楚,他回到长安,禀报前线军事情况。刘启问他道:“听到晁错死后,吴楚会不会罢兵?” 邓公说:“吴国已经筹划了数十年了,为削地而反,不过是借口,虽然是以诛晁错为名起兵的,但其意不在晁错啊。臣恐怕从此之后天下之士不敢再提什么建议了。” 刘启说:“为何?” 邓公说:“晁错担心的是诸侯强大不好控制,所以才请示削夺他们的土地,使朝廷保持权威,这是利于万世的好事。计划刚开始施行,却全族被杀,对内堵塞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报了仇,臣以为陛下这么做并不可取。” 刘启听后,喟然长叹道:“你说的对,我也感到后悔啊!” 刘启任命邓公为城阳中尉。 |
第五十节 七国之乱 首恶伏诛 袁盎和刘通到达了吴国,因为刘通是皇族的关系,刘通先去见刘濞,令刘濞下拜接受诏书。刘濞知道袁盎也来了,肯定又要讲一些大道理,他冷笑着说:“我已经为东帝,还向谁拜!”刘濞不见袁盎,把他扣留在军中,准备任命他为将军,为己效力,袁盎不肯。刘濞准备杀了袁盎,派一个都尉率五百人看守住袁盎。 当初袁盎为吴国丞相的时候,一个属官和袁盎的婢女私通,袁盎得知后,就当不知道,待这个下属和从前一样。好事者告诉属官说:“丞相对你和婢女私通的事心知肚明。”属官大惊,急忙逃跑,袁盎骑马追赶,追到属官后,袁盎把婢女赐给了属官,并让他担任以前的官职,属官对袁盎感恩戴德。这次袁盎被困,这个属官正好担任看守袁盎部队的司马,他认为报恩的机会到了,于是拿出钱财买了二石浓酒备用。当时天气突然变得寒冷,士卒又饥又渴,属官就拿出酒让他们喝,西南方向的士卒喝得酩酊大醉。属官趁机找到袁盎,对他说道:“您可以走了,吴王明天可能就要杀您了。”袁盎刚开始没有认出这个昔日的属官,于是说:“你是干什么的?”属官回答说:“我就是当年和明公的婢女私通的那个人啊。”袁盎吃了一惊,但他很快冷静了下来,道谢说:“你还有亲人,我不能连累你。”属官说:“明公只管去,公走后,我马上也就走了,我把亲人藏匿了起来,您不要担心!”属官用刀砍开帐幕,从醉酒的士卒旁边逃出。袁盎和属官分手后,步行了七十多里后,天明了,碰到了梁国的骑兵,表明身份后,袁盎骑马飞奔京师。 周亚夫对刘启说:“楚军强悍轻捷,难于他们正面争锋,不如牺牲梁国,吸引叛军的主力,然后我军趁机断绝叛军的粮道,才能制服他们。”刘启同意。 周亚夫出发,准备在荥阳会师,当走到霸上的时候,赵涉拦住路,对周亚夫说道:“将军要东进灭吴楚,胜利了则社稷平安,不胜则天下危险,能听臣之言吗?” 周亚夫下车,很礼貌接待赵涉,愿意听他高见。陈涉说:“吴王一向富裕,笼络了很多死士,他知道将军一定走这条道,必会在崤山和渑池之间的狭道上埋伏杀手。而且兵事崇尚神秘,将军何不从此地向右走,走蓝田,出武关,抵达洛阳,时间上不会差个一两日。然后取出武库里的武器,击鼓,诸侯听到消息后,以为将军是从天而降。” 周亚夫认为赵涉说的很有道理,就照着他说的路线前进,顺利抵达洛阳。周亚夫大喜道:“我没有想到能这么安全的到达此地,今我占据荥阳(荥阳在洛阳东),荥阳以东,不足虑了。”周亚夫又派人到崤山和渑池之间寻找搜索,果然捉到了吴国的伏兵。于是周亚夫任命赵涉为护军。 周亚夫率军直扑东北方向的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吴楚联军猛攻梁国,梁国形势吃紧,梁王刘武不断派人向周亚夫请求支援,周亚夫有既定方略,自然没有派兵救援梁国。刘武气恼,派人向刘启状告周亚夫,刘启担心弟弟刘武的安危,命周亚夫救援,周亚夫不奉召,而坚守营垒不出。他派弓高侯韩颓当(韩王韩信之子,吕后时期,韩王信的妻子携儿子韩颓当和孙子从匈奴归汉。韩颓当也是唐代诗人韩愈的祖先)等率轻骑兵出淮河和泗水的交汇口,悄悄绕到吴楚联军的后军,切断他们的粮道。 梁国中大夫韩安国和楚国国相张尚(死于楚王刘戊之手)的弟弟张羽为将军,防守首府睢阳。张羽为兄报仇心切,力战不屈,韩安国老成持重,他们让吴楚军队颇受挫折。为了睢阳的阻挡,无楚联军无法西进,攻城又攻不下,于是他们转变进攻方向,向东北的昌邑发起攻击,但周亚夫坚守不出。这时候联军缺粮,他们急于攻下城池,数度发起攻击,但周亚夫军始终不肯出城迎战。这时候有周亚夫的军中突然发生了“夜惊”,军中内部互相攻击,纷乱已经抵至周亚夫的帐前,但周亚夫表现得很镇定,他卧在床上,一动不动。过了一会,骚动自然平息。 吴楚联军声东击西,猛攻周亚夫军的东南方,周亚夫明白叛军的意图,命令加强西北方的防守,不久,叛军精锐果然向西北方发起猛攻,但周亚夫军防守严密,叛军无法攻破。吴楚联军军中开始出现饿死人的现象,不少士兵逃亡,仗也打不下去了,吴楚军队撤走。 公元前154年二月,周亚夫派精兵追击,两军首尾相接后,吴楚联军大败。吴王刘濞也顾不上他的大军了,只率了数千亲兵连夜逃走。楚王刘戊绝望,自杀身亡。 吴楚联军发现吴王刘濞已经逃走,顿时军心瓦解,四散奔逃,还有的投降了周亚夫军和梁国军队。 刘濞向南渡过长江,逃到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东丹徒镇),准备凭借东越国(首府东瓯,今浙江省温州市)自保,刘濞收拢散兵,聚集了一万多人。汉朝派人用厚礼贿赂东海国王骆望,让他除掉刘濞。骆望写信,让刘濞亲自出面慰劳东越援军,刘濞不能不听,正在慰劳之计,东越的杀手冲出,用铁矛刺死了刘濞(年63岁),砍下了刘濞的头颅,送往长安。吴国太子刘驹南逃闽越。 吴楚联军从起兵到失败,共历时三个月,诸将都认为由于是周亚夫的正确领导,才迅速取得了胜利,但梁王刘武却对周亚夫不出援兵救援自己恨之入骨,伺机报复。 |
首页 上一页[6] 本页[7] 下一页[8] 尾页[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