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长篇连载——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长篇连载——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第6页] |
作者:凌峰公子2020 |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
由于之前考虑到时间、精力、金钱有限,本意只想写一写公元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后期,蒙古与西辽,西夏,金,大理、吐蕃、南宋之间,涉及华夏战场的历史故事。当写了这么多之后,回过头来发现,在那风云际会的十三世纪,若是缺少了蒙古远征中亚,东欧,波斯的历史故事,蒙古帝国的历史将是残缺。出于对这段历史的热爱和执着,楼主又重新拟写了大纲。共计十三部分,每部分计划写五万字左右。将其写完,大概是70万字左右。这是一项大工程,任重而道远。当下,还是会按照以前的大纲更新,关于三次西征的内容,在以后会陆续补上。 第一部分 蒙古帝国之统一草原 第二部分 蒙古帝国之饮马黄河 第三部分 蒙古帝国之西征中亚 第四部分 蒙古帝国之吞夏灭金 第五部分 蒙古帝国之宋蒙风云 第六部分 蒙古帝国之远征东欧 第七部分 蒙古帝国之蒙哥之立 第八部分 蒙古帝国之远征波斯 第九部分 蒙古帝国之大汗折鞭 第十部分 蒙古帝国之草原争雄 第十一部分 蒙古帝国之鏖兵汉水 第十二部分 蒙古帝国之决胜长江 第十三部分 蒙古帝国之崖山灭宋 |
走马上任的余玠初来蜀地,正值春江水暖,百鸟齐鸣的初春时节。但眼前川蜀之地的破败,却让余玠在这春日的暖阳里沉默着。 现在,摆在余玠面前的是被蒙古人蹂躏了七八年的川蜀大地。在这七八年里,川蜀之地,很多地方被蒙军多次攻陷,又被宋军多次收复。而后刚刚恢复点起色的时候,而后又被蒙古人攻陷。曾经的“天府之国”,一直在经历着沦陷与恢复的恶性循环。 面对眼前的局势,余玠以他独特的眼光,撸起了袖子,收起了忧伤,开始了军事、政事两手抓。 从此余玠于川蜀之地广开言路,招贤纳士,安抚民心,恢复生产。不久之后,其身边逐渐聚集起一批文武之才。也正是凭借着这批人的一腔孤勇和川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蜀中抗蒙的大旗一直飘扬在宋帝国的西南半壁江山,直到南宋朝廷在崖山殉道的前一刻。 …… 且说余玠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来到川蜀,信心满满的开府重庆,南宋那已经残破不堪的川蜀大地开始在他的治理下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兵部侍郎兼四川制置使的余玠,已经成了南宋帝国西南地区的封疆大吏。这位高权重的余玠倒也大方,入蜀之后,毫不吝惜手里的印把子。只要你真有保境安民,御敌于外的本事。这余玠是要官给官,要钱给钱。 余玠是实在人,他一直认为,说别的都是虚的,只有这脚下的土地和可用的民心才是实的。 在余玠的“网罗”之下,或为功名,或为钱财,或为百姓,或为实现自身价值的人接踵而至。重庆府内终日热闹异常,自余玠以下,都开始为复兴川蜀建言献策。 不日,余玠小憩于内堂,得府人奏报,府外有自称冉氏兄弟二人求见。余玠如同往日接待求见之人一般,安排府人将其二人迎接至前厅稍候。 府人不久折返,又回禀余玠道:“此二人自称有保土守境,临阵退敌之良策,欲使大人亲迎。” 余玠心想:“这莫非又是哪儿来的沽名钓誉之徒。当此国难之际,既想要功名荣华,又想要人主屈身而迎。好歹我也是朝廷的一方大员,要是所有人都像他们一样,那我每天就当个门童开门迎客就好,还谈什么复兴川蜀。” 怒及于此,余玠觉得此类人着实可恨。当即决定安排人将这两个故作清高的家伙扫地出门。 但转念又回想起二人的姓氏:“冉氏兄弟!冉氏兄弟!”余玠再三回想“此二人莫非就是传说中隐居蜀中,素有高名,多任川蜀制置使屡召不出的冉氏兄弟!” 余玠随后询问府人:“此二人可有告知姓名?” 府人如实回答:“此二人播州(贵州遵义)人氏,自称冉璡(jin),冉璞(pu)。” 一听到这两个名字,余玠便明白了。 “这不是冉氏兄弟二人,是谁!想曾经,历任川蜀制置使对其屡召不至,为何日又主动上门。今天我倒要看看此二人到底有什么良策要献上。看看他们到底是实干家,还是空谈者。” 短暂的思考过后,余玠起身向府外走去。 余玠既出府门,见二人于门口等候,便亲身相向道:“余某自入蜀以来,冉氏兄弟之名,多有耳闻。今日得见,不知你兄弟二人,有何复兴川蜀之良策。”说完也不见有让此二人入府之意。 冉氏兄弟二人见余玠并无让其进府而谈的意思,即明白了余玠的心中所想。看来今天不拿出点真本事,这重庆府的大门怕是进不去了。 而后,其中有兄弟一人道:“大人心中所想,我兄弟二人知晓。想必定是之前历任制置使召我等入府,为我二人所拒。以致于我二人今日为大人所疑。关于往年之事,非我二人不至也,实乃蜀中历任制置使,皆无复兴川蜀之心,亦无治理川蜀之能,故我二人不至。而大人不一样,大人在江淮之地的壮举,我兄弟二人钦佩至极,故诚心来投。我等明白,今日大人欲试我兄弟二人之才,而我等亦欲试大人守土川蜀之心。今天色尚早,大人可否与我兄弟二人同往合州(重庆合川)一趟,我兄弟二人此行必有良策献上。” 这兄弟二人从余玠出府,先是为余玠带了一顶高帽子,而后又明显的反客为主。现在又将了余玠一军,成功的掌握了主动权。眼下,这余玠到底是去合州,还是不去合州?成为了必须要表态的问题。 合州虽在重庆府周边,距离倒也不远。只是这如今世道不太平,若是就这么不明不白的就凭着此二人的三言两语就跟着去了,这搁谁都不愿意。 但余玠就是余玠,稍作思考之后,便回应道:“本使入蜀以来,终日身处于重庆府中。所思良策,无不以纸上谈兵始,以高谈阔论终。你二人今日有意于这山川河流之间亲身授教,本使又岂有不去之理。” 冉氏兄弟互相对望了一眼,没想到余玠竟然看穿了他们的意图。兄弟二人平静的外表下蕴藏着满心的欢喜。 当然,余玠也不是贸然前去。为安全考虑,余玠出发前便派快马前去知会合州知州,准备今晚下榻于合州府。一切安排妥当之后,余玠带着少数护卫与冉氏兄弟一行前往合州而去! 合州城天黑而至,余玠一行人下榻于合州府,一夜无话。 …… 天明,余玠一行人应冉氏兄弟之请,骑马来到了合州城外的钓鱼山前。 一路走来,合州城外,怪山林立,或奇,或险。 钓鱼山前,冉氏兄弟下马。面对着奇险的山峰,与众人一起呼吸着山谷中的清凉空气。 短暂的安静之后,兄弟冉璞莫名其妙地说道:“大人,你听到了吗?” 这么无厘头的一问,随行众人皆不知其所问何意。少时过后,唯有余玠一脸深沉道:“听到了,那是川蜀老弱稚子的哭泣之声。” 余玠这深沉的回答,让来到这里的一行人无不面露悲痛之色。 这时的冉璡接过话来:“想不到大人有如此体恤百姓,爱民如子之心。”说着,冉璡又指着前方的最为险峻的山峰说道:“大人可知,此山为何名?” 余玠的一名随从觉得读书人说话做事实在是磨磨唧唧的,一点都不爷们儿,没有他们蜀中人的性格。便故意抢先说道:“此山,名为钓鱼山。因陡峭,险峻,奇异又处于蜀口形胜之地而闻名蜀中。故先前有知重庆府彭大雅筑城其上,因山为垒,与合州城互为犄角。” 说完,目视着冉氏兄弟。冉氏兄弟回应其一个赞赏的微笑。 余玠此时则问道:“你兄弟二人所谋之策,莫非和这钓鱼城有关?” 冉璞应声答道:“正是!我兄弟二人所献之策,无非八个字——移城于山,积栗以守!” 众人不解。 |
“你兄弟二人的意思莫不是要把这合州城移到山上去吗?” “这怎么可以,自古以来,依山建寨,平地筑城。却从未听说过将城池筑在山顶之上的。” “我等还以为你冉氏兄弟有什么奇谋良策呢,没想到说出这样一个笑话!”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否定着冉氏兄弟的想法,唯有余玠陷入了沉思。良久,余玠对冉氏兄弟言道:“说说你们的理由。” 冉璞此时于众人疑惑的目光下说道:“蒙古人所恃者,无非弓马之利。而今,我川蜀多山,蒙古骑兵再无纵横驰骋,千里奔袭之优势,此乃我川蜀地利之优也。 今保土守境之所在,当以川蜀众城,移于奇峰险山之上为拒敌良策。移城于山,因山为垒,星罗棋布,诸郡治所居其上,屯兵聚粮为必守计。 合州钓鱼山,利州云顶山,隆庆苦竹山,夔(kui)州白帝城,隆庆青居山,皆良处也。” 冉璞说完,等待着余玠的再发问。 余玠听完,若有所思的又问道:“移城于山,何以拒敌?” 刚刚说完的冉璞用鼓励的眼神示意了一下旁边的冉璡。冉璡会意,正色道:“移城于山,此为守土之策。故只为待敌,而不可轻战;守山据险,而不可散居平地。 破敌之法,当用夜劫,而不可昼战。无战事之时,収聚四方之粮草,勿以资敌,以备战时之需。若敌重军来犯,各山城之间,当唇齿相依。平时不分彼此,战时缓急相救。” 冉氏兄弟说完之后,一个完整的川蜀山城防御体系也在余玠的脑海里诞生。余玠当即对冉氏兄弟大为赞赏,引为幕僚。并让其在今后的日子里对其山城防御体系的构建和使用做理论与技术指导。 数日之后,余玠于重庆府内向川蜀之地还在为南宋守土的各州,下达了移城于山的命令。一时之间,还在为南宋坚守的川蜀各州,都在州所附近择水源丰富,地势险峻的山上大兴土木,将平地上的城池都搬上山顶。 数年之后,川蜀之地的州所,皆于山顶之上遥相呼应,一个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山城防御体系就此建城。而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这套堪称完美的山城防御体系成为了蒙军进攻川蜀的噩梦…… |
第四十三章 一代名将孟珙陨落 独立寒秋,汉江东去。 公元1244年秋,襄阳城头,一名有着儒者之风的将领正眺望着远方的千里汉江。 此时的汉江两岸,虽然有着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浓浓秋意,但是却不见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繁华景象。襄阳这座千年的名城,在历经一次次的战火摧残之后,此刻像极了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于秋风中坚挺着暮气日沉的落寞身影。 近日,余玠入蜀以来的种种举措以及成果,犹如汉江之水的涛声一样,从川蜀之地源源不断地传到了孟珙的耳朵里。也正是得益于余玠为孟珙分担了来自于四川的军政压力,孟珙此刻才能如此淡定的视察着荆襄的防务。 古老的襄阳城头,孟珙时而注视着流淌的江水沉思,时而向对面的樊城深情地瞭望。 五十年前,孟珙作为一个婴儿在这汉水之畔降生。从他记事起,他就跟随着自己的父亲孟宗政在这里一次次抵御着金军的进攻。自父亲去世之后,他便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抗金的大旗。在这二十多年里,他一直书写着作为孟宗政儿子的最大荣耀。更是在十年前带领着南宋的热血将士,雪了一百多年前祖父,父亲那未竟的靖康之耻。 父亲那伟岸的身影,最近时常出现在孟珙的梦里。 作为孟宗政的儿子,孟珙无愧于父亲地嘱托;作为岳飞部将孟林的孙子,孟珙承载着祖父的基因走完了祖父那段没有走完的道路;作为国家的臣子,孟珙无负于国家,并且以自己的一己之力,支撑着整个民族在负重前行。 只是近来,孟珙感觉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了。伫立在襄阳城头的他,自顾的叹息道:“看来自己是真的老了。” 此时的孟珙不过五十岁,正值人生的壮年。但是这三十多年来的决胜沙场,让他已然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似乎如同眼前的襄阳城一样被掏空…… 眼前的襄阳城,是孟珙在五年前收复的。由于这连年的战争,朝廷根本就没有精力,财力和人力来修复这座在他眼中至关重要的城池。如今五年过去了,襄阳还是如五年前一样残破。 好在,近几年蒙古人内部争斗不断,暂时没有大举南下。趁此良机,这关于重建襄阳的事宜也该提上日程了…… 秋日的汉水江面,一阵瑟风吹来,带来了丝丝凉意,也卷起了满地的梧桐落叶。站在襄阳城头的孟珙感受着迎面袭来的秋风落叶,不由得打起了冷颤。 禁不住秋风的侵袭,视察完襄、樊二城防务的孟珙走下襄阳城头,回到了自己的治所。开始提笔向朝廷写下最近对于荆襄战区的视察报告。 报告中,孟珙大力陈诉江陵(荆州),襄阳在抗蒙前线的战略地位。并预言,在今后的数十年里,江陵和襄阳地区将会成为蒙古重兵攻打的地方。更直言这荆襄地区的归属,将决定着天下的安危,希望朝廷能屯重兵于此。 随着最后一笔的挥就完成,孟珙吩咐幕僚即刻将文书发往江南朝廷。 但是,朝廷给他的批复却是:孟大帅多年抗金,抗蒙,劳苦功高。朝廷也深知身处在抗战前线的将士们不容易。但是现在国家的抗蒙形势严峻,从四川到江淮的几千里防线上,哪儿哪儿都需要人,哪儿哪儿人都不够。将军请兵之事,实在是无从抽调。望将军能巧避兵力不足,以地利之优抗敌。现请将军暂知江陵府(荆州),不日将治所移往江陵。 …… 得到朝廷回复的孟珙,虽然还想再向朝廷写下些什么。但他最终还是放下了手中的笔。 没兵就没兵吧!已经日渐苍老的孟珙,在沉默中走上了前往江陵的路途。 对于江陵,孟珙是熟的不能再熟,自己小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来串门,这里承载着他儿时的记忆。况且人到中年,带领兵马去联蒙灭金之时,他的身份就是江陵副都统。 如今,十年的南征北战过去了,孟珙又回到了这个曾经出发的地方。在孟珙看来,这仿佛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宿命。 只是,此时的江陵,已经不再是十年前的江陵! 十年前的江陵城,环水依江,有着天然的水上屏障。而自己走了这几年,江陵城连连遭遇战争,也没人好好管过,以至于水源枯竭,那些天然的地利之优已经不复当年。 如今,朝廷让他“巧避兵力不足,以地利之优抗敌。”指望朝廷往江陵城增兵已经是没什么希望了。那孟珙也就只能在地利上想办法了。 而孟珙,真不愧为南宋当时的第一统帅。接下来的他,又在城池的防御上造就一个千古未有的城池防御体系。 来到江陵的孟珙,先是在江陵城方圆百里勘测了一月有余。而后,孟珙撸起了袖子,甩开了膀子,发动着千余人在江陵城外的平原上挖起了蚯蚓一样绵延百里的“战壕”,用以在平原之上阻挡蒙古骑兵的冲击。待各“战壕”之间连接贯通后,孟珙命人将活水引入其中。从此,江陵城方圆百里,水网交错,波光粼粼。 待这套规模宏大的城池防御系统建成之后,整个江陵城被绵延百里的水网交错保护着。蒙古骑兵就算此刻到来,那千里奔袭的战马恐怕也发挥不了一点优势。如此天才的城池防御构想,也只有孟珙这样的军事天才才想得出来。 三年前,余玠带领着川蜀之人,利用川蜀多山的特点创造了独特的山城防御体系;三年后,孟珙又带领着江陵城的军民,利用荆襄傍水之优,创造了以水环城的城池防御体系。余玠和孟珙这两个南宋的名将就此一人肩挑着川蜀,一人肩挑着荆襄,在抗蒙的道路上手牵着手前进。 多年以后,杜鹃在川蜀大地的潇潇暮雨中鸣啼,露珠在荆襄河畔的朝阳中闪耀着晨曦。那时,作为一代名将的余玠和孟珙都已在岁月的长河中作古。但是在其二人的身后,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座座不朽的城池,更是在这神州大地上,以山水为依托,化魂为城的同时,化育出了一颗颗不屈的灵魂。 …… |
今晚,天涯又在删帖。明天再更。 |
还是更新失败。完安啦。欠下的明天补上。 |
川蜀有余玠,京湖有孟珙,江淮有杜杲。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汉人的半壁江山,有这三位擎天支柱的支撑而固若金汤之时。无情的岁月却并不想将这种平衡的局面继续维系下去,从而将其刻意的打破。 战争本就残酷,光阴更是无情。无论你是左右时局,合纵连横的风云政客;还是叱咤疆场,捭阖天下的当世名将。到最后都逃不脱失败的宿命。不得不在生命的尽头,向无情的岁月低下那高贵的头颅。 岁月之可怕,可怕到于无声中操控着整个宇宙;岁月之可怕,可怕到让这世间的一切为之束手;岁月之可怕,可怕到有些人一旦离去,下一次相遇就要等上千百万年。 公元1246年,身在江陵府的孟珙,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此时的孟珙,已经在抗金,抗蒙的道路上跋涉了三十多年。他的背上背负过江南百姓的全部身家性命,他的肩膀上也曾寄托过先人恢复故土的殷殷期盼。但是,这个无论是曾经,还是现在的南天一柱,在这些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之下,已经过早的被压垮了。 九月重阳的夜晚,病榻上的孟珙自感时日已经无多,但是他还是想在离开尘世之前,为他捍卫了一生的南宋王朝留下一些什么。 在府人的搀扶下,孟珙艰难的支撑起自己的身体,走到了自己的案牍之前坐下。现在,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要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点时光,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民族,为自己为之捍卫了一生的王朝,向朝廷写下自己此生的最后一道奏表。 当然,很可能也是遗表! 夜色昏暗,烛火晃荡,孟珙提笔案牍,淡淡的墨香夹杂了熏香开始从宣纸上弥漫开来: “自入秋以来,臣深感大去之期不远矣。然多年守土御敌之责,至死而不敢忘矣。臣既为外将,内事望陛下亲贤而远佞,亦不多言。而外事,臣以为将之责,尽言抗蒙守土之利弊。 余玠入蜀,已历五年,今蜀中军力渐强,民生逐渐恢复。此川蜀复兴之兆也。其所创“移城于山,积栗以守”山城防御之策,当于宋境丘陵之地,推而广之。余玠其人,乃忠贞守节,可堪重任之士,愿陛下勿轻弃也。 荆襄虽有汉水之险,然临近汉江平原。丘陵平地各半。蒙军仍可仗弓马之利取之。臣经营荆襄之地数年,自觉唯有以重兵屯坚城,凭汉水之险拒之,方可保荆襄无忧。 襄阳,“天下之脊,国之西门”。襄阳在,则荆襄在;荆襄在,则京湖在;京湖在,则临安在。今襄阳残破,不足以拒敌。望陛下早日修缮,以固城防,加之以重兵屯守,如此,则京湖可守。 现沿江置制副使,知江州贾似道,素有保土守境,眼观全局之能。臣大去之后,其人可替臣之职,愿陛下虑之。 江淮临近京师,接连鲁豫。虽有淮水相阻,然胡虏百年前仍有渡淮,渡江之前例。今陛下亦当慎之,重之,倾江南之力,以守淮水。庐州,安丰军,滁州,京口,采石矶,扬州皆江淮重镇,陛下当择良将重兵守之,以护江淮防线周全。如此,则临安无虞。 广西乃番族所聚之地,亦我朝之后援也。然广西之地,接连大理,安南(越南北部)。 大理与宋,百年来虽无兵戈,然安南亦不可不防也。今蒙军劫掠川西,川西之守,亦无用矣。若蒙军沿川西之地,南下川滇,远征大理。大理既亡,蒙军则聚大理之力,或进军黔中,或南下安南,或东犯广西。则我朝西南之地将尽落蒙古之手。 届时,蒙军北上可击湘鄂,如此,则京湖危矣;蒙军亦可东犯湘赣,湘赣既去,则江南危矣。为今之计,陛下当择精干之能者数人,开府邕州(广西南宁),经略广西,以图他日抵御西南之敌来犯。蒙古灭金之时,亦曾绕道川陕边境,借道我朝,北上进犯河南。而金正亡于此。陛下不可不慎。 臣所虑者,乃此四地。今臣以抱病之身,进言陛下,望陛下思之。如此,臣心安矣。” 落笔千言,孟珙写下它只用了半个时辰而已,但这却是他思考和实践了一生才得出的结果。 孟珙用尽他最后的精力,写下了这封奏表。该做的都做了,此生,他已经尽力。于国家,于民族他也只能做到这样了。 写完,孟珙从摇曳的烛火之中,看着此刻正在帮他整理奏疏的李庭芝。此人是他的幕僚,他一直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带在身边。看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孟珙用欣赏的眼光对其言道:“我故去之后,接替我者,必乃贾似道也。平日书信往来之中,我已将你举荐于他,你素有大才,亦有报国之志,可为其效力,一展你平生之志!” 孟珙说完,李庭芝颔首拜谢。 …… |
天涯这两天到底在干什么! |
重阳之夜,月色昏暗。交代完后事的孟珙,已再无心愿未了。帝国的将来,他已经管不了了。属于他的舞台即将谢幕,未来属于李庭芝,贾似道,余玠这些散发着蓬勃朝气的年轻人。现在的他,只想好好的睡上一觉。 这么多年来,孟珙真的已经很累了。随后,孟珙挥挥手,示意李庭芝离去,不要再将他打扰。 李庭芝将其重新扶到病榻之上后,轻轻掩门而去。 病榻上的孟珙,轻轻的闭上了自己的眼睛。而后,在他的意识里,多年以来那些金戈铁马的画面开始不断的在他的眼前回放。在他生命最后的这个夜晚,他听到了隆隆的马蹄声、战马的嘶鸣声、兵器的碰撞声。更有甚者,还有那些在战争中的哭泣声,呐喊声。而这就是伴随了他一生的主旋律。 待一切嘈杂结束之后,孟珙的耳边回归了平静。这时,他的眼睛里开始出现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而那些面孔,都是这些年和他一起征战的兄弟们的模样。当这些人的面孔从他的眼前一一掠过之后,一张模糊的面孔,正在由远及近的向他靠近。 慢慢的,孟珙看清楚了,那是父亲的模样。这时,他的眼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那是三十多年前,他还是一个少年,在枣阳(今湖北)的城头,他正弯弓搭箭,一箭射死了城下的金军。而当时,父亲就站在他的身后。 随后,孟珙脑海里的画面又突然跳转。那是在22岁那年,他看见父亲正深陷在金军的包围圈里。父亲正在无助地厮杀,而金军也正在向他靠近。旁边不知情的宋军正在劝他赶紧撤退。他大声的疾呼“不,那是我的父亲!”而后打马杀进重围,将自己的父亲解救。 回忆到了这里,孟珙眼前的画面便戛然而止了。这时的孟珙突然睁开了双眼,用尽了最后的力气,喊出了他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三十年收拾中原人心,今志不能申矣!” 壮志未酬,身却先死。这最后的一声悲愤,既倾泻出悲情的绝望,又释放着穿透宇宙的忧伤。 话音未落,孟珙便已闭上了双眼,之后再也没有醒来。 是夜,月色晦暗的江陵城上空,一颗硕大的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在照亮了整个江陵的上空之后,坠落于江陵城外。而后江陵百里,狂风大作。树木为之折断,房屋为其残破,狂风于江陵城呼号整夜,天亮乃止。 一代名将,就此带着未竟的心愿逝去!连上天都为其不平。 孟珙之后,贾似道、李庭芝等人将沿着孟珙的脚步继续前行。孟珙将贾似道推荐给了朝廷,又将李庭芝推荐给了贾似道。此二人,在后面的近三十年里,却也都成为南宋举足轻重的人物。 然而,孟珙虽然看对了李庭芝,但是却看错了贾似道。李庭芝在三十年后成为像他一样彪炳青史的铁血豪情之人。而贾似道却在渐行渐远的路上掉进了粪坑里,死在了一滩稀屎之上。 |
晚安喽! |
评论 <a href="http://www.tianya.cn/n/喵喵羊的灰色天空">喵喵羊的灰色天空</a>: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有谁知? |
大家对孟珙的去世,没什么想说的吗? |
第四十四章 余玠与贾似道的会晤 金秋十月,川蜀的山谷之中,余玠正光着膀子带领着一群农人在洒满夕阳的田地间收获着庄稼。田间的余玠,一边感叹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生活不易,一边欢喜着今年的收成比往年还要好。田间偶有山风袭来,会为这个秋老虎还未离开的山谷带来一丝清凉。而这个川蜀大地的一角,又用五谷丰登的方式向山风诉说着余玠入蜀以来的功绩…… 少许,干活干累的余玠停下了手中的活计,用脏兮兮的大手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于疲劳之中抬头向山谷间望去。只见整个山谷一片金黄,多有农人穿梭其中,在忙碌中幸福并快乐着。 面对着川蜀军政结出的累累硕果,余玠此刻那单薄的身躯,在暮色中被夕阳无限的放大和拉长。 自总领川蜀军政开始,已经五年过去了。这五年来,余玠带着众人在这川蜀之地,依山据险,先后建成山城八十余座。让如今的川蜀,处处皆是堡垒般的城池。 今年春天,那个秦陇边境的汪士显终于病死了。但他那两个儿子,汪德臣,汪直臣却自不量力,气势汹汹的带着蒙军前来犯境。而余玠也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检验了一下历时五年所建成的山城防御体系。 一顿石头扔下来,大儿子汪德臣被山城守将打得滚下马来,屁滚尿流地滚了回去。而小儿子汪直臣却被山上扔下来的石头,直接报销在这大山里,早早的去见了自己的亲爹。 能者多劳,智者多忧。多年来,南宋朝廷一直以来所秉持着只要用不死,就往死里用的人事任用原则。余玠在深入蜀地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朝廷除了命他总领军政以外,又给他加派了一些有关于紧抓当地农业生产的任务。这余玠和孟珙一样,都是只知道埋头干实事,不知道如何拒绝领导的老实人。所以,这才有了眼前余玠光着膀子在田里收割庄稼的场景。 正在余玠遥望着群山之际,官府送信的衙役骑着快马来到了田垄之上。并在山谷间四处张望,寻找着余玠的身影。 由于一时间寻不到化身到农夫队伍里的余玠。无奈之下,衙役只得扯着嗓子大喊:“余大人,荆襄那边有加急公文送到,你在哪呢?” 此时,只听余玠那老沉的声音从田垄的一角传出:“我在这儿呢!拴好你的马,别让它践踏着庄稼!”随后示意衙役将公文送过来。 衙役将驿马安置妥当之后,将公文送至田间的余玠手上。 …… 所谓加急,必有急事,余玠随即将其打开。 只见余玠打开公文,刚刚看完开头,公文就从无力的手中滑落田间。紧接着余玠的脑间一阵眩晕,一种从未有过的哀伤之感从余玠的心田泛起。 有些人即使相识一辈子,也终究不能成为朋友;有些人或许就那么一眼深情的对望,便知道对方是自己这一生的知音。当男人在感叹自己找不到红颜的时候,女人也在抱怨此生为何还没有寻到知己。殊不知,男人对知己的渴求,远远大于对红颜的期许。楚有伯牙绝弦,齐有管鲍之交。一句我懂你,终究要比一句我陪你更加直击人的灵魂。 孟珙去世了,从余玠手中滑落的是新任京湖制置使贾似道邀其去荆襄共商抗蒙大计的公文。 这时,魂魄已经游离身外的余玠根本就没有心思去考虑贾似道其人,其眼前浮现的尽是五年前他来川蜀之时与孟珙那最后的一别;浮现的是孟珙赠予他十万石粮食,六千兵马入蜀的场景;浮现的是自己入蜀前孟珙那一番鼓励的话语和坚信的眼神。 当这些久远的往事以回忆的模式在余玠的眼前一一浮现之时,往事里的那个故人,却永离了这个尘世。若是想去等待下一个轮回的相识,恐怕就要等上另一个千百万年。 “不是说好了吗!你力保京湖,我经略川蜀,待中原有变之时,你我共同上奏朝廷,请求北伐中原,恢复故土!为何你在正值壮年之际离去!” 余玠彻底释放着自己的悲伤在这金黄的山谷中放声狂喊。 一直以来,余玠在川蜀之地都是自信,乐观,强势的存在。送信的衙役从未见过这个川蜀之地的最高长官有如此悲伤的时候,一时间也不知如何言语。只得将公文拾起,小心翼翼的问道,“大人此刻要回府吗!” 听到衙役的询问,从悲伤中回过神来的余玠,意识到了自己刚才的失态。尽管如此,他的眼神里还是时不时流露出悲痛之色。 在衙役地宽慰之下,余玠带着种种的失落与担忧,赶回了重庆府。 苍茫群山,涛涛淮水,从秦岭到淮河这千里防线中的抗蒙“三剑客”,如今就剩下余玠和杜杲了! “死者已矣,但生者仍需肩负大业。你既然先一步故去,那就让我把你未竟的事业高高举起。请原谅我没有为你流下哪怕一滴悲伤的泪水。因为你我这大好男儿,在生前流的都是滚烫的热血。而我又怎能在你故去之后,流下那廉价的清泪。这不是我的性格,也不是你对我的期许!既然你推荐了贾似道,那我便相信你的眼光,过几日我将亲往江陵,与你那继任者贾似道共商抗蒙之事……” …… |
数日之后,收拾好心情的余玠于轻舟之上,带领着少数随从自重庆府顺江而下。 众人一路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着两岸的猿声,穿越高山激流,不日间便到达江陵。到达了那个将星陨落的地方。 江陵府这边,接任孟珙的贾似道,一大早便领着一干人等在长江岸边相迎。 虽说此时二人官位大致相等,但余玠终究是前辈。作为晚辈的贾似道,其态度显得恭敬许多。 下船之后的余玠,在贾似道地引领下,带着对故人的敬仰,先是去了孟珙的灵前恭敬的上了三炷香,而后又深情的鞠下了一躬。 祭拜完毕,余玠和贾似道一行来到了江陵治所。宾主落座之后,也就应该谈正事儿了。 余玠先开口道:“贾大人初到荆襄,不知对于川蜀,京湖两地的防务可曾了解。 贾似道虽说私德不怎么样,但他很清楚自己是来干什么的,关于京湖防务的事,他还是狠狠的找李庭芝补习了一下功课。 只见贾似道端起杯子,稍稍抿了一口茶水言道:“京湖防务,得孟珙将军之功,整体上无太大漏洞。而关于细节方面,贾某自上任以来,也曾多方面了解。 京湖之守,当以江陵,襄阳为重。前者可顺江东下,后者可浮汉入江。今襄,樊二城,残破不堪,不足以拒敌。孟将军生前已多次奏报朝廷,请朝廷拨响以修襄,樊二城。然终无果矣。 江陵城,虽有孟将军首创以水网护城,然江陵仍存在兵寡之忧。本使亦当奏请朝廷增兵于此。 再之,京湖之地,御敌之中心,西可支援川蜀,东可驰援两淮。似道深知责任之重也。大人居大江上游,而我居京湖之中,你我共扼三峡,当为川蜀与京湖所并重。” 听完贾似道的话,余玠对贾似道的认知有所改观。这贾似道虽说对眼下的局势没发现什么新的问题和提出一些好的建议,但最起码对现有的问题也算有所重视。看来贾似道也不像江湖传言的那些不干实事。 看着还算干点正事儿的贾似道,余玠又说道:“贾大人初到京湖,便已深知荆襄防务之重,实在难得。照说这京湖之地,前有孟将军经略在先,现有贾大人镇守于此,我本不必担心。只是,有些话,余某实在不得不言。” 贾似道看着余玠欲言又止表情,言道:“余大人,你不辞劳苦而来,不就为今日你我二人能畅谈抗蒙之事。有什么话还请尽言。” 只见余玠稍作犹豫的言道:“这防守固然重要,然贾大人切莫失进取之心啊。孟将军生前与我有约,川蜀与京湖他日务必相辅相成。待北方天下有变,而我朝人心归附之时,当伺机北上。如今蒙古大汗未定,内部争斗混乱,我等切不可坐失良机啊。” 贾似道听到余玠说的这些,心里着实有些不悦。 “这蒙古人不来就行了,还北上什么啊北上,这些年北上的还少吗,哪一次不是灰溜溜的跑回来。” 贾似道想归想,但他却不能在这双方会谈之际公然反对。毕竟他是孟珙举荐而来,这不能孟珙刚刚故去,他就抛弃孟珙时期和余玠地约定。 现在的贾似道只能满口答应。至于以后的事儿,谁又说的准呢! 从后面发生的事来看,孟珙确实高看了贾似道。这贾似道且不说进取。就是从他接替孟珙进行本职工作开始,到他三年之后离任,襄阳和樊城基本没有添加一砖一瓦,江陵城也不曾增加一兵一卒。 之后,随着几天接触下来,余玠已然也察觉到贾似道根本没有进取之心,但是余玠没办法,孟珙故去,这世间又哪儿来那么多如孟珙这般的人。如今只能寄希望于贾似道守住京湖防线。而此刻,余玠的心里正在酝酿一个收复北方重镇地计划。 不日,余玠辞别贾似道,涉水江陵往重庆府而去。其间激水中流,一如来时那般…… |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