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第33页] |
作者:云淡心远 |
首页 上一页[32] 本页[33] 下一页[34]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39 蔡希德平时善于治军,很受士兵爱戴,他的无辜被杀,让其部下无不感到心寒,纷纷离开邺城自谋出路,逃走的士兵今天二十,明天十八,很快就流失了数千人。 而那些留下来没走的人也全都怨声载道。 为稳住军心,安庆绪将曾在灵宝击败过哥舒翰的大将崔乾祐提拔为兵马使,让他总揽兵权。 不过,崔乾祐虽然和敌人打仗的水平还可以,但和部下打成一片的水平却很低——他刚愎自用,残忍好杀,士卒都与他貌合神离。 很快,叛军内部不和、离心离德的消息就传到了长安。 李亨大喜,当即决定趁此机会,一举荡平安庆绪。 这年九月,他正式出手了。 为达成毕其功于一役的目标,他这次可谓是下了血本——他同时征调了朔方(治所今宁夏灵武)节度使郭子仪、河东(治所今山西太原)节度使李光弼、泽潞(治所今山西长治)节度使王思礼、北庭(治所今新疆吉木萨尔)节度使李嗣业、淮西(治所今河南汝南)节度使鲁炅、兴平(治所今陕西凤翔)节度使李奂、河南节度使(治所今河南开封)崔光远、滑濮节度使(治所今河南滑县)许叔冀、郑蔡(治所今河南郑州)节度使季广琛等九大节度使以及平卢兵马使董秦,共计二十万大军,前往讨伐安庆绪。 看到这里,也许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疑问,平卢的治所不是在营州(今辽宁朝阳)吗?那里是安禄山起家的地方,现在怎么又归属唐朝了呢? 这事还得从安禄山发动叛乱、领兵南下的时候说起。 当时安禄山命他的亲信——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留守平卢,但没过多长时间,吕知诲就被几个心向唐朝的部下刘客奴、王玄志、董秦等人合谋干掉了。 平卢就此反正。 刘客奴随即被唐朝朝廷任命为新的平卢节度使,并赐名刘正臣。 不久刘正臣入关攻打史思明失利,返回后被王玄志鸩杀,当时唐肃宗李亨刚继位不久,根本顾不上关外的这些破事,便马上承认了既成事实,又封王玄志为新任的平卢节度使。 公元757年正月,王玄志派兵马使董秦、大将田神功等人率军渡过渤海,在今山东半岛登陆,攻占了平原(今山东德州)、乐安(今山东广饶)等地。 董秦(后来他还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李忠臣)就这样从平卢来到了关内,参与了这次讨伐安庆绪的战事。 不过,此时的董秦比起和他一起出战的其他将领,不管是名望还是战功,都还是要稍逊一筹的。 这次出征,唐军不仅兵力极为雄厚,而且将领的配置也堪称超豪华——尤其是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王思礼四人在当时军队中的地位绝对不亚于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歌坛的地位,堪称大唐军界的四大天王。 可以这么说,无论是总体的兵力,还是将领的能力,抑或是后方的财力,唐军都远超安庆绪的叛军! 从实力对比上来看,唐军获胜似乎是完全不在话下的。 可惜,战场不是拍卖场——谁出的价高,谁就一定能赢。 打仗,其实跟打牌一样,有时胜负并不完全取决于牌面——一手烂牌如果打得好照样可能赢,一手好牌如果没打好照样有可能输。 唐军最大的问题,可能出在李亨的部署上。 他居然没有为这二十万大军任命一个主帅,而是设置了一个所谓的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这个像某些领导发言一样又长又不知所云的头衔,是李亨的首创,估计大致相当于他老爸当初设立过的监军——只不过现在这个监军管辖的军队更多,权力更大,是这九支大军实际上上的最高领导。 担任这个重要职务的,是一个之前从没上过战场的人——鱼朝恩。 为啥选他? 主要是因为他有一项任何将领都没有的特殊的才艺。 他是个太监。 |
|
@Ridiculogical 2020-11-30 21:49:33 太监正式当主帅了 ----------------------------- 是啊,这是唐朝之前从来没有的事 |
@李七儿 2020-11-30 22:21:00 留名再看 ----------------------------- 谢谢支持,欢迎常来 |
@不朽之王灵魂牢笼 2020-12-01 00:31:24 李亨也是个昏君。。幸好死得早要不然唐灭得更快。。。 ----------------------------- 李亨确实犯了不少错误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40 之所以会这么做,李亨的解释是: 郭子仪、李光弼两人都是功臣元勋,无论谁当主帅对另一个都不公平,因此他不设主帅,只用一个太监来当观军容使,作为九支大军的领导协调小组组长,负责居中协调,监督诸军。 这个理由听起来似乎挺冠冕堂皇,可只要稍稍一想就觉得根本就说不通。 这就相当于: 一个人的高考成绩够得上北大、清华任何一所的分数线,但他觉得这两所大学的水平差不多高,无论上哪所学校都对另外一所不公平,所以他干脆一所都不选择,而是选择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荒唐不荒唐? 可笑不可笑? 郭子仪、李光弼不傻,对李亨真正的用意当然都心知肚明。 他们知道,皇帝对他们这些将领颇为猜忌。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李亨这个人天性谨慎多疑,在近二十年的太子生涯中,他就是凭借这一点安然渡过了无数次难关,近二十年太子生涯中经历的无数次阴谋和背叛,更是大大地加深了他的这一特性。 他无比坚定地相信一个道理:所有的大臣和将军都不可信任——不管那个人看起来有多么忠诚——安禄山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也正因为这样,尽管表面上看起来他对郭子仪、李光弼等人极其优待,频频封赏,甚至还曾对郭子仪说出“吾之家国,由卿再造”这种肉麻的话,但实际上他对他们一直非常提防,时刻都担心他们有朝一日步安禄山的后尘。 他唯一真正信任的,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后妃和宦官。 尤其是那些宦官。 在他看来,正如世界上唯一能不劳而获的只有年龄一样,世界上唯一能保证不造反的只有宦官。 这些人根本不可能有后代,就算造反当了皇帝又能传给谁! 本着这一理念,他一上台,就开始重用宦官。 经天纬地之才,倾国倾城之貌,胸口碎大石之力,精通八国语言,唱跳全能ACE…… 这些东西,那些宦官统统都没有。 但他们却始终是李亨心目中的宇宙无敌超级大明星。 在他的大力扶持下,很快,这帮去势群体就成了朝中最强的强势群体。 而这个鱼朝恩,就是他此时最宠幸的宦官之一——仅次于李辅国。 不过,鱼朝恩拍马屁、哄皇帝开心的水平也许能获高分,但打仗的经验却只能得零分,这样的人来当二十万大军的最高统帅,当然不可能服众。 还没开战,唐军阵中就议论纷纷——外行领导内行,没种的领导有种的,这个仗能打得赢吗? 好在郭子仪对此似乎倒并没有多大意见。 这也符合他一贯以来的工作作风——对上面的任何决策,都无条件地执行——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当年十月,他率军北渡黄河,在获嘉(今河南获嘉)击败了叛军大将安太清。 安太清退保卫州(今河南卫辉),郭子仪将其包围。 之后李嗣业、鲁炅、季广琛、崔光远等人也先后领兵与郭子仪会合。 唐军声势大振。 卫州离邺郡不到二百里,位置极其重要。 安庆绪闻讯急忙倾全力来救。 他亲自出马,带着崔乾祐、田承嗣、薛嵩等将领和麾下全部主力七万大军气势汹汹向唐军扑来。 郭子仪将三千精锐弓弩手埋伏在营垒内,自己率部迎战安庆绪。 战不多久,他佯装败退,将叛军引至营垒附近。 此时弓弩手突然出现,万箭齐发。 叛军猝不及防,顿时一片混乱。 郭子仪趁机带领全军回师反击,大破叛军,擒杀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接着又乘胜进击,一举攻克卫州,随即马不停蹄继续追击狼狈逃回邺郡的安庆绪。 见唐军紧追不舍,安庆绪不得不收拾残兵,硬着头皮在邺郡西南的愁思冈与唐军再次交战,没想到这次的结果还是一样——再次被打得落花流水。 连战连败后的安庆绪只好仓皇退入邺郡城内。 郭子仪等人随即带着二十万大军将邺郡团团围住。 |
@奇正2019 2020-12-01 23:24:03 从此大唐的太监无敌了,没有最牛的,只有更牛的 ----------------------------- 是的,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史上罕见 |
@wangmingsong2011 2020-12-02 17:10:48 个人觉得只有唐代有真正意义上的宦官专权,明朝那个算不得什么,皇权衍生。东汉,顶多是在野、执政的轮换,骨子里外戚与宦官也没有脱离衍生品的范畴。 唐后来那些…… ----------------------------- 是的,唐朝后期的宦官能随便废立皇帝,这个在其他朝代是很少见的 |
@奇正2019 2020-12-02 18:53:42 郭子仪在当时无敌了 ----------------------------- 郭子仪确实很牛,史书上称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其实这要打折扣),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这样的人,史上不多见。 |
@Ridiculogical 2020-11-30 23:30:08 大将不可靠,儿子不可靠。只有家奴最可靠了。 ----------------------------- 是的,后来唐朝宦官专权,李亨算是始作俑者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41 安庆绪坐困愁城,坐立不安。 到这个时候,他就算再糊涂也知道,如果没有人救援的话,他这回是死定了! 谁能救他呢? 毫无疑问,只有一个人——史思明。 尽管之前他和史思明之间关系很差,甚至曾视若仇敌,但现在为了生存,他只能抛弃脸面,低声下气地向曾经的仇人求救了。 毕竟,有首诗是这么说的: 面子诚可贵,尊严价更高,若为生命故,二者皆可抛! 他派勇将薛嵩(初唐名将薛仁贵的孙子)杀出重围,前往范阳(今北京)向史思明求援,并许诺解围之后愿意将皇位相让。 史思明笑了:什么?让我去救他?怎么可能……不救呢? 尽管他对安庆绪这个人非常鄙视,但对邺郡的地理位置却非常重视——因为他知道,邺郡是河北南部的门户,一旦落入唐军的手中,自己就会失去屏障,顺理成章地成为唐军的下一个打击目标! 唇亡齿寒,他当然要救! 公元758年十一月十七日,史思明亲率十三万大军南下。 他命大将李归仁领步骑一万进驻滏阳(今河北磁县),自己则带着全部主力进攻刚刚被唐军夺取的要地魏州(今河北大名)。 驻守魏州的,是唐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 对崔光远,史思明很熟悉——此人之前曾投降过叛军,后来又离开叛军投奔唐肃宗李亨,见风使舵的本领一流,但带兵打仗的本领却不入流。 这样的人,自然不难对付。 事实果然证实了他的判断。 史思明大军到来后,崔光远派部将李处崟(yín)出城迎敌。 李处崟作战颇为勇猛,但由于众寡悬殊,不得不且战且退,退入城内。 史思明故意命部下在城外高喊:李处崟召我们前来,为什么现在不打开城门迎接我们! 这个离间计其实并不高明,但崔光远大概是属兔子的——兔子急了乱咬人,竟然以为李处崟真的叛变投敌了,马上就将其处死。 李处崟是崔光远所部最能打仗的将领,威望很高,他这一死,部下全都失去了斗志。 见前景不妙,擅长见风使舵的崔光远立即弃城而逃,只身逃回了自己的老巢汴州(今河南开封)。 主将都跑了,其他人当然更没心思守城了。 很快,魏州就被史思明攻破,三万人惨遭屠杀。 按理说,救人如救火,魏州距离邺郡已经很近了,史思明应该火速进军才对。 但史思明却偏偏不按常理出牌,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没有前进一步,而是一直驻军于魏州休整。 转眼到了公元759年。 这年的正月初一,史思明又作出了另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在魏州城北筑坛祭天,自称大燕圣王。 显然,他并不相信安庆绪真的会传位给他,他要以此向叛军上下表明,他才是叛军真正的老大! 但此时的安庆绪哪里还顾得上这些——他只顾得上一次又一次地派使节催促史思明出兵。 然而史思明却总是一次又一次地以各种理由推脱: 今天是天气太冷,不宜进军; 明天是黄历上说诸事不宜,不宜进军; 后天是他爸爸的妈妈的爷爷的外婆的外孙的孙女的孙子喝凉水时不小心被烫到了,不宜进军…… 这当然只是借口。 事实上,他现在根本不想出兵,只想坐山观虎斗——就让安庆绪凭借坚城去和唐军拼命吧,等唐军久攻不下损兵折将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再出手摘取胜利果实! 不过,史思明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瞒不过他的老对手李光弼。 李光弼对史思明,比对他老家的巷子还要熟悉得多。 他对观军容使鱼朝恩说:史思明在攻下魏州后一直按兵不动,目的是要麻痹我军,等我军懈怠后再攻我不备。请让我带领本部兵马和郭子仪的朔方军一起进逼魏州,向史思明挑战。他之前在河北曾多次吃过我们的亏,必然不敢轻易出战。只要他不出来搅和,攻克邺郡就是迟早的事! |
|
@wanganwa 2020-12-04 17:37:12 这一忙又是一个半月,顶楼主 ----------------------------- 好久不见,问好 |
@ciwill 2020-12-04 18:43:42 薛仁贵的孙子挺不争气啊 ----------------------------- 薛嵩据说是评书薛刚反唐的原型。 薛嵩是薛仁贵的后代,成了叛军将领; 许远是被新唐书列入奸臣传的许敬宗的后代,成了忠烈; 还有后来一位很著名的奸相卢杞,则是在安史之乱前期在洛阳殉国的忠烈卢奕的儿子。 |
@奇正2019 2020-12-05 17:53:19 他爸爸的妈妈的爷爷的外婆的外孙的孙女的孙子!估计安庆绪也没脾气了 ----------------------------- 是啊,玩心计,安庆绪比史思明差远了 |
@mogule2017 2020-12-06 16:10:35 唐朝有个疑问,肃宗平定安史之乱,挽唐朝于倾覆,为啥谥号是宗,没能到祖。像刘秀是世祖光武帝 ----------------------------- 1,唐朝除了开国皇帝高祖李渊外,庙号都没有称祖的,唐太宗李世民那么大的功绩也只是太宗。 2,肃宗并没能平定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在他儿子代宗手上完成的,而且很不彻底,河北等地的几个藩镇依然为安史的余部控制,处于半独立状态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42 可鱼朝恩却坚决不同意。 李光弼只能仰天长叹。 他其实根本就不怵史思明,问题是现在根本轮不到他作主啊! 他就是再着急,也只能干着急;他就是再费心机,也只是白费心机! 就这样,在鱼朝恩的阻挠下,唐军没有分兵去对付史思明,而是一直围住邺郡,日夜猛攻。 但由于邺郡城防坚固,且城中尚有崔乾祐、安太清、田承嗣、薛嵩等一批叛军悍将,加上唐军缺少统一指挥,进攻杂乱无章,无法形成合力,因此他们的攻势虽猛,却总是得势不得分——不仅收效甚微,还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之前在收复两京时曾屡建奇功的猛将李嗣业就在攻城时为流矢所中,不幸牺牲! 好在郭子仪还是有一手的。 见强攻连连受挫,他决定改用水攻。 当年二月,他命部队在邺郡以北的漳河上一下子筑起两道堤坝,又挖了三道壕沟,将汹涌的漳河水灌进了邺郡城内。 城内一下子变成了一片汪洋,叛军只能在高处搭棚居住,苦不堪言,更严重的是,他们的粮草也濒临断绝,只能靠吃老鼠等乱七八糟的食物勉强维持生命。 显然,安庆绪已经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 眼见胜利在望,唐军开始像足球比赛到了最后三分钟时的领先一方那样懈怠起来,就等着终场哨声的吹响。 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之前一直在旁边当观众的史思明此时却突然冲进了场内,彻底打乱了他们的节奏! 二月底,史思明亲率大军从魏州出发,进至距邺郡五十里处扎营,随后马上传令各部队竖起三百面战鼓,日夜击打,以壮声势,同时又命每营挑选五百精锐骑兵,轮流出动,不停地对邺郡城外的唐军进行骚扰,唐军一旦发起反击,他们就马上退回本营;唐军若是没有防备,他们就趁机偷袭…… 有的唐军去砍柴,半路被人戳了刀子;有的唐军去打水,半路被人抹了脖子;有的唐军去野外方便,半路被人割了命根子…… 唐军士兵被这些神出鬼没的叛军突击队搞得人心惶惶,每天晚上都要做两百多个噩梦。 除此以外,史思明还把毒手伸向了唐军的粮道。 唐军由于人数众多,粮草需求非常大,当时这些粮食大都是由江淮或山西一带长途运送过来的,每天车船不断。 史思明让自己的部下伪装成唐军的督粮官,四处拦截唐军运粮的车船,随后严厉斥责他们速度迟缓,还动辄将负责押运的唐军官兵和民夫随意砍杀,搞得那些民夫人人自危,纷纷逃散。 而唐军对此却毫无办法——这些叛军士兵都穿着唐军的服装,而唐军是由九个节度使的部队组成的,番号混杂,军服不一,互相之间完全不熟悉,又没有人统一调度,谁能分辨得出来呢? 如此一来,唐军的粮食供应很快就出了问题。 将士们开始吃不饱饭,士气日益低落,怨气日渐增大,有人甚至产生了逃回本镇的念头。 也许有这种想法的一开始只是个别人,但正如“一张本来什么都没有的桌子上只要有人开始放了一两件东西,那么很快就会摆满东西”一样,很快就有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同样的想法。 这一切,史思明都看在了眼里。 他觉得决战的时机差不多了。 三月初六,他率军进抵邺郡城下。 唐军二十万步骑(《通鉴》上说是六十万,但个人感觉似乎不太可信)悉数出动,在洹河(今安阳河)北岸列阵迎敌。 而史思明却仅带着五万精锐骑兵出战。 见对方人数不多,唐军以为只是叛军的侧翼游军,没有太在意,还在眼巴巴地寻找叛军的主力,没想到就在此时,史思明却出人意料地率部发起了冲锋。 唐军只好仓促应战。 |
@奇正2019 2020-12-07 15:33:20 邺城只要被打,就会被水淹!记得邺城被隋文帝毁了一遍 ----------------------------- 是的。 不过现在的邺城跟魏晋南北朝的邺城不是同一个地方了,以前的邺城在现在的河北临漳,被隋文帝彻底毁了,变成了农田,唐朝的邺郡在现在的河南安阳。 |
@ty_141686888 2020-12-07 17:30:30 mark ----------------------------- 谢谢支持,欢迎常来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43 最先投入战斗的是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四个节度使的部队。 战事异常激烈,双方旗鼓相当,难分胜负。 正在胶着之际,鲁炅突然中箭受伤,他和他的部队不得不退出了战斗序列。 于是他的位置改由郭子仪的朔方军接替。 从战术安排上来看,这完全是顺理成章的,没有任何问题。 然而偏偏此时出了问题。 不过,问题不是出在老郭身上,而是出在老天身上。 设想一下,如果有一部电影这么拍:两个侠客在决斗,其中一人的实力明显在对方之上,没想到那个强者突然被闪电击中电死了,弱者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我敢说,这部电影的编剧就算穿十件救生衣也一定会被观众的口水淹死:编得太假了!太侮辱智商了! 但老天却敢这么任性。 按照史书的记载,当时发生的事是这样的: 郭子仪和他的朔方军刚上场,还没来得及布阵,突然天色大变,狂风大作,连几十年的大树都被连根拔了起来,到处飞沙走石,天地间一片昏黄,能见度一下子降到了几乎为零——三公分内男女难辨,五公分内人畜不分! 人都看不到,仗当然是打不下去了。 在这可怕得如同世界末日一样的天气面前,所有人都吓坏了,全都不约而同地向后跑——唐军向南,叛军则往北。 相比之下,唐军逃得似乎更远。 之前很多人就因战事不顺、粮食不足而产生过逃回老家的念头,现在有了机会,自然要把它变成现实! 就连作为主力的朔方军也不例外。 朔方军一路向西南方向逃跑,竟然一口气直接逃到了近六百里外的洛阳! 由此可见,此时的朔方军已经成了一支骄兵,军纪已经荡然无存! 朔方军如此,其余各支部队当然也好不到哪去。 他们全都望风而逃,争先恐后地跑回了本镇。 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礼所部秩序尚好、全军返回以外,其余许叔冀、鲁炅、季广琛、董秦、李奂等人的部队全都溃不成军,但这些溃兵打仗虽不行,打劫第一名,敌人面前无能为力,百姓面前却无比神勇,一路上他们四处劫掠,秋毫必犯,童叟必欺,金子、银子、票子、车子、年轻女子……什么都抢,沿途百姓不胜其扰,痛苦不堪。 而这数十万大军的溃败对唐朝上下的心理也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原本大家以为此次出征以多打少,肯定会是一切顺风顺水,没想到结果却是败得落花流水! 就算是数十万头猪,要一下子抓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数十万大军居然跟数十万个屁一样瞬息之间就从战场上消失不见了! 这显然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恐慌情绪如野火般在中原大地上迅速蔓延。 东都洛阳更是一片风声鹤唳。 百姓担心史思明会趁机进攻洛阳,纷纷逃进了附近的山中,就连东京留守崔圆、河南尹苏震等高级官员也都自乱阵脚,叛军还没影呢,他们就已经早早地弃城而逃了。 关键时刻,还是郭子仪站了出来。 他在洛阳收集朔方军的溃兵,总算又有了数万人,可原本有的一万匹战马却只剩下了三千,盔甲兵器更是丢弃殆尽。 就凭这点实力,能挡得住叛军铁蹄的冲击吗? 不少人都对此持否定态度,提出放弃洛阳,退保蒲州(今山西永济)或陕州(今河南三门峡)。 但郭子仪却力排众议,坚持认为应留守洛阳。 他本人坐镇在洛阳城内全盘调度指挥,同时又命部将张用济等人率五千步卒驻守洛阳以北的要地河阳(今河南孟州),还在河阳城附近修筑了南北两城,以防备史思明可能发动的袭击。 好在,这只是一场虚惊。 除了叛军的一支小部队曾对河阳有过一次试探性进攻外,史思明并没有大规模地进犯洛阳。 这段时间,他在干什么呢? |
|
首页 上一页[32] 本页[33] 下一页[34]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