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本义》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本义》[第20页] |
作者:天行健1927 |
首页 上一页[19] 本页[20] 下一页[21] 尾页[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到了魏甘露三年 (公元258)正月,诸葛诞和文钦等在寿春城已经被围了半年多,对吴国救兵的到来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城中没有粮食可吃,处境非常危急,这才想起来要突围,认为现在如不突围,只有都饿死在城中。于是便多多准备战具,从南面突围而出,魏军在城外的土山上居高临下,用发石车和火箭击坏和烧毁了他们的战具,石头和箭头像雨点一般射了下来,诸葛诞和文钦等军死伤遍地,流血盈满沟堑。他们突围不成,只好又缩回城里去了。城中的将士们饥肠难忍,情绪更加不稳定,有数万名将士相继出城投降。诸葛诞和文钦过去本来不和,现在不过是共同的命运把他俩结合在一起了,在事态日益紧迫的情势下,二人之间的关系又出现了新的裂痕,他们经常吵架,互相之间的猜疑和怨恨愈演愈烈。诸葛诞先发制人,当文钦去和他商议事情时,他便乘机把文钦杀了。文钦的儿子文鸯和文虎领兵防守寿春的小城,听说父亲被杀,心中非常悲痛和愤怒,赶紧带兵去进攻诸葛诞,要为父亲报仇。而士兵们平素都很敬重诸葛诞,不听文氏兄弟的指挥,二人苦无良策,只好弃兵越城逃走,投降了城外的魏军。司马昭手下的将吏认为不应该留下这两个叛臣之子,应孩把他俩杀了。司马昭说: “文钦罪不应赦,他的两个儿子也理应被杀掉。但他二人因为走投无路而归降,而且寿春城还没有拿下来,杀死他们只会坚定城内的人拼死守城的决心,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于是便赦免了文氏兄弟,命他们率领几百名骑兵围城高喊: “文钦的儿子投降还可以不杀,其他人还怕什么?快出来投降吧!” 司马昭又表奏曹髦,任命文鸯、文虎为将军,封关内侯。城内的守军开始时听说文氏兄弟投降后没有被杀,后来又听说他们还被拜官封爵,很多人奔走相告,都觉得眼前出现了一条生路,士气更加涣散,更没有守城之心了。诸葛诞和唐咨等真是日坐愁城,一筹莫展 |
84回下半段发不上去,不知哪里犯了忌,只好分段发,发一段是一段,发不了的:帕斯! |
2月,司马昭骑马亲自巡城,看到上面拿弓的人都不往下射箭,知道他们其极嵺礉(咅核)少恩)(用法苛急,不近人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司马父子的评论,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第一,法家(包括韩非子)不分亲疏贵贱,按法律决断亊情,的辨是非,有其好的一面。 第二,严而少恩,不近人情,可以作为一时的权宜之计,不可长用。 淮南平定之后,有人向司马昭建议说: “淮南接连发生叛乱,淮南兵不能用了;吴兵的家属都在江南,也不会为我所用;所以应该把淮南兵和吴兵都坑杀了,以绝后患。” 司马昭说: “古人用兵,征服一个国家,只是杀了他的元凶,而要保全他的人民,这才是上策。就是吴兵跑了回去,又有什么关系?这适足以表明中国②的宽宏大度而已。” 于是对淮南兵和吴兵一个也没有杀,把吴兵都安置在靠近京师的三河③各郡,让他们屯田自给。唐咨本来是魏将,文帝曹丕时投降了吴国,这次被围困在寿春城中,魏国把他和诸葛诞、文钦合称为“三叛”。城破投降以后,司马昭也没有杀他,表奏曹髦,任命为安远将军,其余的裨将(副将),也都给以一定的官号。淮南的将士和吏民,凡是胁从诸葛诞的,都赦免不问。准许文鸯、文虎兄弟收殓父亲文钦的尸体,拨给他牛车,拉到谯县的祖坟上安葬。司马昭的这些做法,使所有的人都心悦诚服。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认为司马昭的做法是 “以德义攻心”,是难能可贵的。 再说蜀汉的行大将军姜维,在魏国发生诸葛诞的叛乱时,乘机在当年冬天率领几万兵力进攻秦川,出骆谷,直趋沈岭,这是姜维发动的第七次北伐。这时魏国在长城的存粮很多,而守军甚少,魏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先后从陇右率兵赶到,共同据守长城,以抵御姜维。姜维从沈岭前进到芒水,靠山扎营。司马望和邓艾为了拖垮姜维,坚守营寨,按兵不动,姜维几次挑战,司马望和邓艾都是紧闭城门,不出来应战,双方形成了对峙状态。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姜维听说诸葛诞在淮南失败,便退兵回了成都,后主刘禅又正式恢复了他的大将军的职衔。 |
再说吴国的大将军孙纟林,因为吴主孙亮亲理政事,对他所处理的军政诸事常常加以责难,他心中非常恐惧。率兵从镬里回来以后,怕皇帝追究他战败的责任,便托病不去上朝。他新修建的豪华宅第在朱雀桥之南,让他弟弟威远将军孙据进入苍龙门宿卫,其他几个弟弟武威将军孙恩、偏将军孙干、长水校尉孙闿等也都带兵宿卫宅第的周围,这样便把宅第置于武力的保护之下,以防止意外事情的发生。 这年9月,孙亮和全公主、将军刘丞以及黄门侍郎全纪等人密谋,要除掉孙纟林 。孙亮的全皇后是卫将军兼太常全尚的女儿,全纪是全尚的儿子,全氏是皇戚,孙亮很倚重他们,在私下里对全纪说: “孙纟林 专权,很轻视孤。他这次带兵去援救寿春,孤命他急速进军,他却畏敌如虎,滞留不进。又委罪于朱异,擅自屠杀功臣,不先上表请示。他一意孤行,无所畏忌,孤不能再忍受下去了,现在决心要把他除掉。孤要命你父亲作中军都督,统率禁军,孤要亲自统率宿卫虎骑和左右无难督④所属诸营的兵马,进兵朱雀桥,和你父亲紧密配合,包围孙纟林 的宅第。到时候孤要颁发诏书,命令孙纟林 一家人所统率的士兵都放下武器,不许动手交战,这样便可以擒获孙纟林 了。你回家之后,一定要保密,只能把我的口诏传达给你父亲,切不可告诉你的母亲。你母亲是孙纟林 的堂姊,如果无意中泄露出去,误了大事,可非同小可啊!” 全纪回家以后,把孙亮的口诏秘密地传达给父亲全尚,而全尚却没有远虑,竟无意中泄露给自己的妻子,也就是孙纟林 的堂姐孙氏。孙氏闻言大惊,赶紧派人向孙纟林 去报信。孙纟林 闻报,觉得事不宜迟,应该先下手为强,便和他的弟弟们在夜里率兵去袭击全尚的宅第,把全尚抓了起来。孙恩在苍龙门外进攻刘丞的军营,杀了刘丞,在天亮时包围了皇宫。孙亮闻变大怒,持弓佩剑,出门上马,要亲自去拼杀。这个16岁的小皇帝慷慨激昂地对左右说: “孤是大皇帝(孙权)的嫡子,在位已经五年,谁敢不服从我!” 侍中、近臣和乳母一齐上前来拉他,苦苦地劝他不要出去,孙亮这才没有出去送死。他坐在宫中长吁短叹,两天没有进食,对全皇后骂道: “都因为你父亲糊涂,败坏了孤的大事!” 又把全纪召来责问: “为什么走漏了风声?” 全纪诚惶诚恐地说: “臣的父亲接受口诏后不知谨慎,辜负了陛下的信任,我没有面目见陛下了。” 回去以后。便自杀了。 |
皇宫被围得水泄不通,内外消息断绝,孙亮已经成为瓮中之鳖,完全处于孙纟林 的控制之下了。孙纟林 命光禄勋孟宗祭告太庙,废吴王孙亮为会稽王。然后召集群臣会议,对大家说: “少主荒唐昏乱,不可处于大位,已经派人到宗庙祭告先帝,要废掉他。诸位若有不同看法,可以提出来。” 群臣都惧怕孙纟林 ,谁又敢提出异议?只好说: “惟将军之命是从。” 孙纟林 拿出早已写好的文告,以群臣的名义,把孙亮的“罪状”颁告全国。 群臣在孙纟林 的威胁之下,都在文告上署上名。尚书桓彝不肯署 名,孙纟林 当场就把他杀死了。文告签署完之后,孙纟林 派遣中书郎李崇带兵入宫,夺了孙亮的玺绶。孙纟林 又和群臣商议拥立新君之事,群臣面面相觑,谁也不肯发言。只有典军施正打破了这沉寂的局面,提议拥立琅玡王孙休。孙纟林 同意了,便策划着迎立孙休之事,同时派将军孙耽把被废掉的孙亮送到会稽郡去作会稽王,把全公主迁徙到豫章郡,把全尚迁徙到零陵郡,接着又派人在半路上把全尚杀了。后来孙亮又被降为候官侯,在就国途中自杀。这是后话。 |
且说孙休,字子烈,是孙权的第六子,孙亮的哥哥,现年24岁,住在会稽郡。孙纟林 派宗正孙楷和中书郎董朝为特使,把孙休接到建业,即了皇帝位。典礼完成后,群臣按着品阶,依次参拜毕,孙纟林 转过来跪拜说: “草莽臣孙纟林 ,德疏才浅,愿辞去大将军之职,为贤者让路。” 说着便呈递上辞职的表章,交还了印绶和符节。孙纟林 故意作出这种姿态,乃是“以退为进”之计,同时也借此试探一下新即位的皇帝对自己的轻重深浅。孙休说: “寡人身居外藩,远离帝都,原没有问鼎之意,蒙大将军及群臣不念寡人愚鲁,拥立为新君。这拥立之功,以大将军为首,寡人岂能忘怀!寡人即位伊始,国事繁重,百废待兴,大将军应该克尽勤劳,辅弼寡人,岂能功成身退,逍遥于国事之外!” 说着便命近臣把印绶和符节交还给他,不准许他辞职。孙休当即与群臣商议,宣布大赦。改年号为永安,孙休在历史上称为景帝。过了三天,孙休下诏:以大将军孙纟林 为丞相,荆州牧,增加食邑五个县;以孙纟林 的弟弟武威将军孙恩为御史大夫、卫将军、中军督、封县侯,威远将军孙据为右将军,封县侯,偏将军孙干为杂号将军,封亭侯;以长水校尉张布为辅义将军,封永康侯。 |
孙休即位后,孙纟林 仍然专擅国家的军政大权,一门五侯,都掌管禁兵,权倾人主。孙休在表面上对他还很敬重,他所提出的事情,几乎是无不应承,但孙纟林 毕竟不了解孙休,弄不清这位血气方刚的皇帝对自己究竟是什么态度。 |
为了试探一下孙休的心迹,带着牛肉和酒入宫,献给孙休。按照朝廷的惯例,皇帝是不能吃臣下送来的食物的,所以孙休便婉言谢绝了。孙纟林 觉得很憋气,带着这些东西去见辅义将军张布,二人便吃喝起来 |
张布是吴主孙休的亲信,觉得孙纟林 虽是酒后失言,也是暴露了自己的想法。事后便向孙休做了报告。孙休对孙纟林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仅对他更加提高了警惕,而且也产生了伺机除掉的他的念头。正是:废去旧主换新主,新主也成对头人。欲知吴主孙休是否能除掉孙纟林 ,请接看下回。 25冠,礼帽;盖,车盖;冠盖指高官显宦。 26中国:这里指中原地区,魏国因处于中原地区,常称自己为中国,中土等。 27三河:指河南、河东、河内三郡。 28无难督:掌管无难营的统兵官。无难营为禁军。 |
“新媳妇放屁,零揪!”84回下半段分多次发,总算发完了。其中有一小段发不上去,但真不知道这段有什么毛病,百思不得其解。其实是没毛病,不过是系统功能的误判而已。 |
第八五回 吴景帝腊日锄奸 司马昭雨夜弑主 话说吴景帝孙休怕孙纟林 会发动政变把自己废掉而另立新君,或者由他本人篡位,所以就设法麻痹他,在表面上对他更加宠信了,经常颁发优厚的赏赐进行安抚。有人告发孙纟林 心怀怨恨,辱骂皇帝,图谋造反,孙休就把这人交给孙纟林 处治。孙纟林 杀了这个人,然后向孙休奏报。孙休对孙纟林 说: “这人诬陷丞相,挑拨君臣关系,罪不容赦,杀了他是给国家除了一害。丞相和孤好比是一个身体。今后再有敢诬陷丞相的,都照此处理,决不宽赦!” 但孙纟林 的心情并没有因此而平静下来。反而更加恐惧不安了,觉得孙休是在有意地做作,内中一定隐藏着一个什么阴谋,预感到会有一场大祸要降临在自己的头上。他要求出朝去镇守武昌,孙休毫不迟疑地答应了。他又要求把自己所统领的禁军精兵一万人带到武昌,还要求从武器库中取出大量武器带走,孙休也都允许了。凡是他的要求,孙休无不应允。其实答应他出镇武昌,并不是孙休的本意,用一切办法稳住孙纟林 ,就是为了除掉他。孙休正筹划着要在近期除掉孙纟林 ,决不想把他放走。孙休问计于辅义将军张布,张布沉思良久说: “左将军丁奉可以成就大事。他虽然不会书写文书,而谋略过人。陛下可以和他秘密商议。” 孙休便把丁奉召来,屏去左右,引入密室,对他说: “孙纟林 专断朝政,将要图谋不轨,孤想要和将军共同诛灭他,不知将军有何妙计?” 丁奉皱着眉头想了想,然后说: “孙纟林 的兄弟、党羽甚多,群臣对他们都有畏惧之心,如果人心不齐,是不能在仓卒之间把他制服的。腊祭①的日子快要到了,到时候可以利用陛兵②把他杀掉。” 接下来,丁奉便和孙休研究了一些细节问题,约定届时依计而行。 在腊祭的前一天,建业城中就传言明天要发生事变。孙纟林 听到这种传言,心里很不痛快,似乎是有一种不祥之兆在心头盘旋着,但究竟要发生什么事,他也不清楚。夜里起了大风,飞沙走石把孙纟林 府中的房盖掀走了。孙纟林 心事重重,呼啸着的大风拍打着窗棂,又给他增加了许多惆怅和恐惧,一夜也难以入睡。到了腊祭这一天,孙休和文武百官在太庙举行盛大的祭典,而孙纟林 却托病没有前来。孙休接连派出10多名使者到家中去催,说是这么隆重的祭典不能没有丞相参加,请他务必到场坚持一会儿。孙纟林 不得己,穿上朝服,想要动身前去。家里人劝他不要去,他说: “主上几次诏命相催。不能推辞了,再推辞便有抗旨之罪。家中可以集合兵马,以防不测。我走之后,要在府中点上一把火,然后派人去报告。我以家中失火为借口,就能很快地回来了。” 孙纟林 坐车到了太庙,只见孙亮坐在正殿上,文武百官侍坐两旁,两列执戟的武士夹着台阶侍立。场面好不威风严肃,他因为心中有鬼,看到这种情景,立刻就出了一身冷汗。当他沿着台阶上殿时,两旁的武士把戟交叉在一起,他躬着身子在戟林下面钻了过去。虽说传统的礼制是如此,而他却被这场面所震慑,不觉心惊肉跳,大汗淋漓。孙纟林 上殿后,叩拜了景帝孙休,然后便坐在给自己所留的空位上。祭典刚要开始,忽然孙纟林 家中有人骑着快马前来报告: “丞相府中失火了!” 孙纟林 急忙站起来,故作惊慌地向孙休启奏,要求马上回家看看。孙休说: “外面的兵很多,都可以去救火,丞相不必亲自回去了。” 孙纟林 听了这话,感到事情不妙,下意识地要走,丁奉和张布向左右使了一个眼色,马上就有几名武士跑了过来,七手八脚地把孙纟林 按倒,把他用绳子捆绑起来。孙纟林 现在己经认识到:自己已是大难临头了,赶紧跪在殿上向孙休叩头说: “臣自知罪孽深重,法不容赦。请陛下念及为臣还有拥立的微功,免臣一死,流放到交州。” 孙休冷冷地说: “你为什么不把滕胤和吕据流放到交州?” 孙纟林 又叩着头说: “那么就把我贬为官奴吧!” 孙休还是冷冷地说: “你为什么不把滕胤和吕据贬为官奴呢?” 说着便命陛兵把他拉下去斩了。少顷,首级献了上来,孙休指着首级对全场的人说: “孙纟林 作恶多端,已经伏诛,这是他应得的下场!凡是和孙纟林 同谋的人,一律赦免不问!” 擒杀孙纟林 后,隆重的祭典开始了。 几天之内,孙纟林 的亲信和胁从的人纷纷自首,孙纟林 手下的亲兵,放下武器的有5000多人。孙纟林 的三族都被夷灭。又因为孙峻杀了朱公主和诸葛恪等人,孙休命人刨开了孙峻的坟墓,取出随葬的印绶,又把棺木砍薄了,然后再埋下去。古代棺木的厚薄因身份而不同,砍薄了棺木是表示对他贬抑。孙休认为自己和孙峻、孙纟林 同族是可耻的,下诏削除了他们的族籍,甚至也不承认他们姓孙了,称他们为“故峻”、“故纟林 。”又给被孙峻、孙纟林 杀死的诸葛恪等人平了反,下诏说: “诸葛烙、滕胤、吕据等人,没有罪而被故峻、故纟林 兄弟残害了,实在令人痛心。马上都予以改葬,分别举行祭祀。那些因为受到诸葛恪等人的株连而流放到远方的,把他们一律召回来。” 朝臣中有人要求给诸葛恪立碑,以铭记他的功勋。博士盛冲等不同意立碑,和主张立碑的人在朝堂上争论起来。最后孙休表态说: “盛夏出军,士卒损失惨重,没有尺寸之功,不可称为‘能’;受托孤之重任,死于孙峻竖子之手。不可称为‘智’;盛冲的意见是对的。” 立碑的事便压下了 |
再说魏国皇帝高贵乡公曹髦,非常勤奋好学。经常和身边的大臣讨论经义、古史和礼制。魏甘露元年(公元256)2月,在太极东殿和群臣宴会,在酒席中和侍讲的大臣们讨论礼典,还对比了历代帝王的优劣,特别是把夏少康和汉高祖做了比较。侍中荀岂页(以,yǐ)等人认为应以高祖为优,因为高祖是创业之主,而少康是中兴之君,创业要比中兴更为艰难。而曹髦则特别钟情于少康,认为少康在夏朝被灭之后兴复了大禹的基业,武功不逊于高祖,而仁德则为高祖所难及。从这次议论中,反映了曹髦对司马氏专权、皇纲失坠的现实很不满意,怀抱着使曹氏政权中兴的理想,所以要学习少康,这自然是难能可贵的;但作为一个阅历不深的少年,他对于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司马氏在朝堂内外的盘根错节的人事关系,毕竟还缺乏了解,而他的“中兴”的理想,也没有什么现实的基础和切实可行的步骤,所以他的议论虽然很精辟,也只是书生之见而已。 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地方上报告说:在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冠军(今河南邓州市西北(、阳夏(今河南太康)等县境内的井中发现了青龙。甘露四年(公元259),地方上又报告说:在宁陵县(今河南宁陵)的井中发现了两条黄龙。群臣们都认为屡次在井中发现青龙和黄龙是吉祥的兆头,纷纷上表祝贺,或大作应景的诗文,以博取皇帝的欢心。曹髦却怆然若失地说: “龙是国君的象征,它上不在天空,下不在田野,而屈居于井中,不是嘉兆啊!” 便在感叹之余,作了一首《潜龙诗》,以影射自己的处境,抒发心中的忧愤之情。司马昭看到了这首诗,知道曹髦有摆脱控制而自立的想法,非常反感。 魏甘露五年 (公元260)四月,曹髦颁下诏书,以大将军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本来在二年之前,在平定诸葛诞之后,曹髦就下过这样的诏命,但司马昭辞让不受,先后辞让了九次,皇帝才取消了这些封赐。这次重申前命,并不是出于曹髦的心甘情愿,而是觉察到司马昭对自己的疑虑日益显露出来,这样做不过是为了稳住他而已。而这时司马昭是着重抓实权而不图虚名的,所以又坚决地辞让了。曹髦看到司马昭日益擅权,自己完全落入他的掌握之中,心中愈加愤慨难平。5月的一天,把平日最信任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人秘密地召入宫中,对他们说: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朕不能坐在这里等待被废受辱,今天要亲自和卿等去讨伐他。” 王经说: “臣以为现在不能这样做。春秋时代,鲁昭公不能忍受季氏的专权,出兵去讨伐,结果是战败出走,为天下人所讥笑,这个历史教训是不能忘记的。很久以来,国家的权柄都掌握在司马氏的手中,朝廷之中和四方人士都为他拼死效力,并不顾及逆顺的道理,这也不是一天的事了。而且宫中宿卫的兵力空虚,兵器和铠甲都不充足,陛下用什么作战呢?一旦干了起来。不是想要除病反而添病了吗!灾祸将有不测,陛下应该再慎重地考虑一下。” 曹髦这时已处于毫无理智的狂热状态中,对王经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从怀中取出早已用黄绢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抛在地上说: “是可忍,孰不可忍!今天一定要干下去,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何况还不一定死呢!” 便马上到永宁宫,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郭太后。太后对司马氏的专权也早就怀恨在心,她没有什么主见,对形势也缺乏分析,也就没加劝阻。到了夜里,曹髦和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率领宫中的宿卫军、近侍、僮仆等几百人到凌云台取了兵器铠甲,把没有武器的人都武装起来。天上下起雨来,李昭等奏请改日再干,曹髦哪里肯听?立刻拔剑上车,率领着这些乌合之众,擂着战鼓,呼叫着,冒雨直奔司马昭的府第而去。 曹髦等人的行动,司马昭早就知道了。原来在曹髦和王沈等人商议以后,王沈和王业心里很害怕,他们知道司马氏是打不倒的,惟恐这事走漏了风声,自己便有身死族灭的危险。回去以后,二人商量了一番,决定立刻向司马昭报告。他们招呼王经一起去,王经摆摆手说; “人各有志,你们去吧,我是不能卖主求荣的。” 正因为王沈、王业二人事先已经向司马昭作了报告,所以司马昭是早有准备的。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宙,zhòu)带兵在东止车门拦阻皇帝的军队,曹髦的左右呵叱说: “圣驾在此,还不退避!” 皇帝的名号毕竟还是有权威的,司马伷手下的吏士一听说皇帝在这里,吓得都纷纷逃散了。 出了云龙门,遇到中护军贾充带兵前来,和皇帝的队伍交起战来。曹髦所率领的一批乌合之众根本就不堪一击,立刻便被贾充的队伍击溃了。曹髦见形势紧迫,持剑下车亲自上前迎战,将士们见了皇帝,谁也不敢近前,都想乘势退走。帐下督成济问贾充说: “事情很紧急,应该怎么办?” 贾充说: “司马公蓄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如果司马氏失败了,你们还能留下后代吗?今天的事,还有什么可问的!” 成济对贾充的话心领神会,便和哥哥骑督成倅(脆,cuì),率领帐下的将士向曹髦冲了过去。成济回头问贾充说: “是杀死他,还是抓活的?” 贾充用斩钉截铁的口气说: “杀了他!” 刚一交兵,曹髦举剑厉声地喊道: “皇帝在此!放下武器!” 成氏兄弟所率领的吏士们被皇帝的气焰所震慑,几乎都是下意识地放下了武器。成济见事态紧迫,持矛飞速地跑到曹髦的面前,一矛便把他刺死,因为用力过猛,矛头从前面扎进去,一直穿透了后背。这个20岁的天子,年轻气盛,在没有充分准备、没有严密部署,与对方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不自量力地、贸然地去进攻司马昭这个庞然大物。真好像是玩了一场游戏,终于在这场游戏中丧命了,给魏末的历史加涂了一层悲剧的色调。 司马昭在府第中,听说曹髦被刺死了,表现出非常吃惊和悲痛的样子,一下子扑倒在地上,声嘶力竭地喊道: “天啊!天下人将要怎样评论我呢?” 太傅司马孚听到消息后,赶紧坐车奔赴现场,跪下来扶起曹髦的血肉模糊的尸体,枕在自己的大腿上,痛哭地说: “臣未能前来保护陛下,陛下被杀是臣的罪过啊!” 天亮了,雨也停了,司马昭走上金殿,召集群臣会议。群臣差不多已经到齐,只有尚书左仆射陈泰没有到场。司马昭觉得今天议论的事情非常重要,没有陈泰到场是不行的,便命陈泰的舅舅尚书荀岂页 到他家中去请他。荀岂页 到了陈泰家,见陈泰正在很悲痛地坐在那里叹息,便对他说: “今天的早朝,满朝文武差不多都已聚齐,大将军看到你不在场,派我到家中来请你,还是快上朝吧!” 陈泰说: “司马昭的权势炙手可热,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作主,连杀死皇帝的事都可以作主,何必召集群臣商议呢?” 荀岂页 说: “话虽如此,但他的命令是不能违抗的,为了身家性命的安全,我们不随波逐流,又有什么好办法呢?” 这时陈泰的心情很不平静,本来不想在这种时候和司马昭议事,而舅舅和家里人都逼他去,他只好和舅舅坐车前去,流着眼泪进了宫门。这时会议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朝臣们都耷拉着脑袋,对于目前的情势和善后的办法,谁也不置一词,殿堂上的气氛真是寂静而沉重。陈泰坐下以后,司马昭频频向他以目示意,希望他能打破这沉寂的局面,而陈泰也是低着头,不想说什么。司马昭没有办法,只好把陈泰领到一个密室。司马昭平时和陈泰很要好,对他非常信任,所以特地和他商量。司马昭流着眼泪对陈泰说: “玄伯,你看我应该怎么办?” 陈泰说: “惟有斩了贾充,才可能稍稍向天下人谢罪而已。” 司马昭一听这话,面有难色,沉吟了良久才说: “为我更思其次。(再给我想一想比这更轻一些的办法。)” 陈泰说: “惟有进于此,不知其次。(只有比这更重的办法,不知道更轻的了。)” 陈泰的回答,使司马昭很难堪,因为所谓“有进于此”,就是要找出弑君的罪魁祸首,不仅是归罪于贾充而已。到这时候,司马昭也就不能和陈泰继续谈下去了,这次朝臣会议,也只好无结果而散。陈泰回家以后,积愤难平,得了重病,不久便呕血而死。 高贵乡公曹髦的被杀,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人们自然都知道罪魁祸首是司马昭,只是慑于他的权势,没有人敢公开这样说而已。司马昭也知道这件事不好向国人交待,便煞费苦心,和他的智囊们反复商讨,终于寻找出一条平息舆论、使自己摆脱困境的办法来,那就是胁迫郭太后,以她的名义发表了一道命令。命令中说曹髦性情暴虐,不听太后劝阻,反而以恶言诽谤太后,因而太后密令司马昭废掉他。曹髦对太后恨之入骨,想用鸩酒毒死太后,未能得逞,又举兵想入西宫杀太后,然后再去袭击司马昭。由于王沈、王业的报告,司马昭作了严密的戒备,曹髦突入军阵之中,被前锋杀死。命令的最后说: “这个小儿既然做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来,而又自己招惹了大祸,使我心中深为难过,无话可说。过去汉朝的昌邑王刘贺,因为犯罪被废为庶人,这个小儿也应该按照庶人的礼制埋葬,应该让朝野内外都知道他的所作所为。又:尚书王经,凶恶执拗,很不像样子,要拘捕王经及其家属,送交廷尉治罪。” 这道令文完全歪曲了事情的真相,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把曹髦反对司马昭的行动,说成主要是反对太后的行动了,给曹髦扣上了不孝的大帽子,以此来掩盖天下人的耳目。但愈盖弥彰,天下人的耳目又怎能掩盖住呢? 太后的文书颁发之后,廷尉便派人带兵到王经家中,拘捕王经及其家属。王经沉痛地对母亲说: “儿子不孝,连累了母亲。” 母亲神色不变,作出笑脸对儿子说: “人谁能不死?只是恐怕死而不得其所啊!因为对君主尽忠而和你同死,我就死而无恨了。” 等到全家在市上被斩时,全市之人无不为之痛心流泪。 王沈因为告密之功,被封为安平侯。太傅司马孚等启奏太后,要求按照诸侯王的礼制来安葬曹髦,太后自己不能作主,询问司马昭,司马昭说:“可以准奏。”便用诸侯王之礼安葬了。司马昭又指使群公③启奏太后,建议从今以后,太后的命令都称为诏书。太后征求了司马昭的意见,准奏施行。司马昭指使下属杀了皇帝,却打出了太后的牌,在表面上提高了太后的地位,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好像朝廷是以太后为轴心而运转的,这不过是为了转移人们的视线和平息舆论而已。 司马昭为了给自己开脱,事后把成济当成了替罪羊,向太后上了一道表章,说当曹髦向自己的府第进发时,自己曾络绎不绝地向将士申明命令,不许伤害皇帝,而成济却不听命令,以致发生了重大的意外。表章最后说: “臣又悲痛,又愤慨,五脏都要迸裂了,不知应该到什么地方去寻死才好。按照法律:大逆不道的人,他们的妻子和同产的家属都要处斩。成济凶暴悖逆,违法乱纪,罪不容诛,已下令侍御史拘捕成济及其家属,交付廷尉审结他们的罪行。” 太后看了司马昭的表章,下诏准许。而当侍御史领兵去拘扑成倅、成济及其家属时,这兄弟二人都很不服,光着膀子上了房,破口大骂起来。正是:不究元凶治从犯,放开老虎打苍蝇。欲知这兄弟二人骂出什么话来,请接看下回。 ?腊祭:是古代一种非常隆重的祭典,在年末祭祀宗庙和各种自然神,日期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南北朝以后,才固定于12月8日(阴历),称为腊八节。 ?陛兵:国家有大事时,执戟的禁兵立在台阶(陛)的两旁保卫皇帝,称为陛兵。 ?群公:指上公、三公、从公等重臣。 |
第八六回 司马昭迎立曹奂 钟士季突入汉中 话说成济在房上破口大骂说: “应该收扑治罪的元凶不是我们,如今元凶反而没事了,却拿我们去问罪,天下哪有这种道理!” 侍御史命令士兵向房顶上射箭,二人都被乱箭穿身而死,被夷灭了三族。 曹髦入葬以后,司马昭会同公卿百官共同向太后启奏,说国中不可一日无君,要求迎立常道乡公曹璜为帝。太后准奏,司马昭就命自己的儿子中垒将军、行中护军司马炎率军北到邺城,去迎接曹璜。 曹璜,字景明,是燕王曹宇的儿子,曹操的孙子,当年15岁。6月,司马炎护送他向洛阳进发,快到洛阳时,接到太后的诏书说: “君主的名子,臣民都要避讳,而璜字(按:包括同音字)是很难避讳的,不宜作为君主的名子。根据朝臣们的议论,决定改名为曹奂(换,huàn)。” 车驾到了洛阳,曹奂入宫拜见了太后,即日在太极前殿即了皇帝位,宣布大赦,改年号为景元,曹奂在历史上称为元帝。司马昭立了一个小皇帝,是为了易于控制 |
再说蜀国。因为姜维连年用兵,百姓非常疲惫和贫困,中散大夫谯周写了一篇文章,名为《仇国论》,指出:“如果一味地穷兵黩武,会使国家土崩瓦解,因此要审时度势,慎重用兵,注意施行善政,休养民力。”但姜维读了这篇文章,只是一笑置之,并无改弦更张之意。 这时姜维在蜀汉官员中虽然地位显赫,但因为他经常领兵在外,实权不如尚书令陈祗。陈祗是在蜀延熙九年(魏正始七年,公元246)董允死后接任尚书令的,他为人奸邪狡诈,和宦官黄皓互相勾结,朋比为奸。从此以后,黄皓开始干预朝政。蜀景耀二年 (魏甘露四年,公元259),陈祗死去,后主刘禅以董厥为尚书令,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尚书仆射(副尚书令)。蜀景耀四年(魏景元二年,公元261),后主提升董厥为辅国大将军,诸葛瞻为都护、卫将军,共平尚书事,就是共同掌管朝政。这时后主更加宠信中常侍黄皓,朝廷的机要大权实际上是被黄皓所控制,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朝政非常昏暗,董厥和诸葛瞻都不能匡正。朝臣们慑于黄皓的权势,都巴结他,奔走于他的门下,连诸葛瞻和董厥也不敢得罪他。 |
后主的弟弟甘陵王刘永非常憎恶黄皓,曾劝告后主疏远黄皓,整顿朝政,黄皓就经常在后主面前说刘永的坏话,后主因此疏远了刘永,十年没有让他朝见。在三国之中,蜀国本是一个力量薄弱的小国,再加上宦官专权,朝政昏乱,就到了濒于灭亡的边缘了。吴主孙休派五官中郎将薛珝(许,xǔ)出使蜀国去买马,回吴之后,孙休向薛珝询问蜀汉政治之得失,薛珝回答说: “主上昏暗而不知其过,臣下苟且偷安以求免罪,进入他的朝廷听不到直言,经过他的田野看见百姓都有菜色①。不知灾祸己经临头,蜀汉不就是这样吗!” |
蜀景耀五年(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八月,姜维又要出兵伐魏,右车骑将军廖化对左右说: “语云:‘兵不戢,必自焚。’(不能休兵息战,必将引火烧身。)说的就是姜伯约啊!智谋不超过敌人,兵力又弱于敌人,而用兵无厌,将何以自存?《诗经》上说:‘不自我先,不自我后。’(灾祸不在我的生前降临,不在我的死后降临)。今天的事就是这样的。” 10月,姜维发动了第八次北伐,出兵进攻洮阳(今甘肃临潭西南),与邓艾战于侯和(今甘肃卓尼东北15公里)。姜维失利,退回沓(踏,tà)中(今甘肃舟曲西北洛大镇一带)。姜维的最后一次北伐,到此就结束了。综观姜维的八次北伐,进兵方向主要是陇右和秦川,和当年诸葛亮北伐出兵的方向是一致的,和蒋琬、费祎在诸葛亮死后所修改的那个偏西的方案是不同的。可以说:姜维是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事业。但时势不同了,这时魏国更加强大,蜀国政治昏暗,国力更加衰弱了;而且姜维的才能、气魄和威望也远不能和诸葛亮相比,所以萎维连年出兵,劳民伤财,而收效甚微,朝野上下对他颇有怨言。 姜维对中常侍黄皓专擅朝政非常不满,曾要求后主杀了黄皓,以谢天下。后主说: “黄皓不过是一名受驱使的小臣罢了。过去董允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我因此也常恨董允。你应当对他宽容一些,不必太介意了。” 姜维见后主百般袒护黄皓,又想到黄皓的党羽甚多,对他趋炎附势的人也不少,真是盘根错节,难以铲除,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后主把姜维的话告诉了黄皓,迫使黄皓向姜维引咎谢罪。从此以后,黄皓就更恨姜维了,他和右大将军阎宇勾结,想要剥夺姜维的兵权,由阎宇接替姜维在外领兵。这次姜维北伐退兵之后,怕回朝会受到黄皓和阎宇的陷害,也就不再回成都,率领士兵在沓中屯田种麦,储存军粮,准备寻找机会,再出兵伐魏 |
再说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对姜维的经常出兵骚扰很伤脑筋,恨不得马上把姜维除掉。他的驺(邹,zoū)骑②路遗看透了司马昭的心事,向司马昭自报奋勇,要作刺客,到沓中去刺杀姜维。司马昭很高兴,决定派路遗西行。从事中郎荀勖(绪,xù)听说了这件事,向司马昭进谏说: “明公是天下的宰辅,应该义正辞严、光明磊落地兴兵讨伐违抗朝廷的势力,而现在却要用刺客铲除敌人,这不是使四海取法的行为啊!” 司马昭觉得荀勖言之有理,便打消了派刺客西行的念头,而和朝臣们商讨起大举出兵伐蜀的事情来了。朝臣们多数认为:现在时机还不成熟,不宜大举出兵;只有司隶校尉钟会认为时机已到,劝司马昭尽快出兵,不要错过良机。司马昭见钟会和自己的想法相合,便经常把钟会请到大将军府中,共同研究蜀国的山川地形,筹划出兵的具体步骤。 在一次朝会上,司马昭又和朝臣们讨论起伐蜀的话题,反对者仍然大有人在。司马昭说: “自从讨伐诸葛诞,平定寿春以来,休兵息战已经六年,正在练兵缮甲以对付吴、蜀二敌。约略地计算一下:若是攻取吴国,作战船、修水道,需要用工一千多万个,这是十万人一百几十天的事。又加上南方潮湿,北方将士不服水土,必然要发生疫病。所以现在应该先取蜀,三年之后,再凭借巴蜀的地势,顺流而下,水陆并进,攻取吴国,这是古代灭虞定虢、吞韩并魏的形势啊。估计蜀国的士兵共有九万人,戍守成都和驻守各郡的不下四万人,那么剩下的兵力不过五万人了。现在要把姜维牵制在沓中,使他不能东顾,我大军直指骆谷(秦岭的一条谷道),乘虚袭取汉中。敌人若是固守诸城和险要之处,兵力必然分散,首尾隔绝,不能互相救援;我以大量兵力攻取他的城池,分遣精兵掠略他的乡野,使他无暇固守剑阁(今四川剑阁南)之险,难以保住关头(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以刘禅之愚昧,外有边城的被攻破,内有士女的惊魂丧胆,他的灭亡是可以预见的。” 司马昭虽然对问题分析得很透彻,但大家议论了一番,还是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 征西将军邓艾是司马昭很倚重的一个将领,但他也不同意司马昭的意见,认为蜀国还没有出现什么破绽,现在还不是大举出兵伐蜀的时候,屡次上书相谏。司马昭为此很伤脑筋,派遣主簿师纂到邓艾的军中作司马,屡次劝告他,他才同意了司马昭的伐蜀之计,保证服从调遣,为伐蜀而出力。 司马昭想派遣钟会为统帅,率领10多万大军伐蜀。西曹掾邵悌听到了这个消息,赶紧去见司马昭,对他说: “如今要派遣钟会统帅十多万人伐蜀,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钟全没有子弟在朝廷中任职,也就是没有人质在朝,率领大军远征是不可靠的,不如派其他人前去,较为稳妥一些。” 司马昭笑着说: “我何尝没有想到这个,但伐蜀的统帅实在是难以物色啊!伐蜀本来是易如反掌的事,而众人却都说蜀不可伐。人若是事先便胆怯了,智勇便会完全衰竭,勉强地去使用他,必然要打败仗。惟独钟会和我的意见相同,如今我派他去伐蜀,必然可以灭蜀。灭蜀之后,即或真像你所忧虑的那样,我也是有办法对付他的。凡是败军之将,都不可以和他言勇;亡国之人不可以和他谈救亡图存,这是因为他们的心胆已经破裂了。如果蜀国己经灭亡,遗民都在惊恐不安,钟会是难以和他们图谋叛乱的;中原的将士归家心切,也是不会和他共同干的;钟会若是作恶,只会落个身死族灭的下场而已,你不必忧虑这件事了。” 最后司马昭还叮嘱邵悌说: “我们的谈话,你一定要保密,不可让别人知道。 |
这年冬天,司马昭以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在关中调集10万大军,作伐蜀的准备。命令青、徐、兖、荆、扬诸州制造大量的战船,又命唐咨督造浮海大船,制造大举伐吴的假象,以迷惑蜀国。但姜维还是很敏感的,他听说钟会在关中调集了大量的军队,觉得事情不妙,在沓中向后主刘禅上表说: “听说钟会在关中调集大军,有准备入寇我国的迹象。应该派遣左右车骑张翼和廖化督率诸军,分别守护阳平关口和阴平桥头,以防不测。” 后主看过表章之后,和黄皓商议。黄皓根本就不懂军事上的事,而是迷信鬼神,相信巫师,便请巫师设坛做法。巫师“降神”之后,假借鬼神的意思说: “你们君臣尽管放心,钟会是不会前来进攻的。” 黄皓大喜,赶紧向后主启奏说: “臣己命巫师请来鬼神临坛指点迷津,说是钟会不会前来进攻,陛下只管放心好了。我大汉国有鬼神保佑;什么也不必害怕。姜维的见识短浅,又畏敌如虎,制造紧张空气,扰乱圣听,真是太可恨了。” 后主相信了这些话,也就把姜维的表章压下不提了,因而群臣对钟会在关中调集军队和姜维上表之事一概不知,蜀国没有做任何准备 |
转眼到了第二年,即魏景元四年(蜀景耀六年,公元263)五月,司马昭的伐蜀之计付诸施行,通过魏元帝曹奂下诏,命征西将军邓艾督率三万余人,从狄道(今甘肃临洮)直趋甘松(今甘肃迭部东南30公里)、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洛大镇一带),目的是拖住姜维;命雍州刺史诸葛绪督率三万余人,从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北)直趋武街(下辨县改,今甘肃成县西北),以断绝姜维的退路;这两支军队都是对付姜维的。命镇西将军钟会督率10多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直趋汉中。以廷尉卫瓘(灌,guàn)持节代行镇西军司的职务,作邓艾、钟会等军的监军。 钟会在出发之前,恰值幽州刺史王戎到洛阳来了,他便前去拜访。这王戎是当代名士,和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等六人经常在竹林中饮酒谈玄,时人号称“竹林七贤。”钟会毕恭毕敬地向王戎请教说: “我奉命去伐蜀,不知使君有什么高见可以赐教?” 王戎眨巴了几下他那有如闪电一样炯炯发光的眼睛,回答说: “道家有言:‘为而不恃。’成功并不难,保全自己却很难啊!” 还有人问相国参军刘寔(实)说: “钟会,邓艾能够平蜀吗?” 刘寔回答说: “肯定会平蜀的,而他们两个人却不能回来了。” 这人忙问: “为什么?” 刘寔却笑而不答了。 8月,钟会率大军从洛阳出发了。出发之前,陈师誓众,司马昭亲自相送,还对将士进行了搞赏。将军邓敦扬言: “蜀国不可伐,在这时候出兵并没有取胜的把握。” 司马昭闻知,马上下令把他斩首示众,将士们为之震慑,谁也不敢再唱反调了。 蜀后主刘禅原先相信了巫师和黄皓的话,在思想上毫无准备,忽然听说魏国的大军打过来了,非常惊慌失措,赶紧派廖化带兵到沓中增援姜维,张翼和董厥带兵增援汉中。原来刘备留魏延镇守汉中的时候,在外围修建了很多营垒,用重兵把守。敌人来进攻时,在外围阻击,使敌人打不进来。姜维掌握军权后,认为:“在外围阻挡敌人,只能起到防御的作用,不能获得大利;不如在敌人来进攻时,放弃外围的各营垒,退守汉、乐二城,坚壁清野,听凭敌人进入平地,让外围游军在旁侧运动,窥伺敌人的破绽,找机会进攻敌人。敌人攻不下关口,在田野里又找不到粮食,从千里之外来运粮,自然疲乏不堪。在他们退兵的时候,两个城的军队一起出来和游军配合,合力进击,这是歼敌的好办法。”从此以后,蜀军就放弃了汉中外围的险要地带,给这次钟会进入汉中打开了方便之门。受命增援汉中的张翼和董厥率军北进到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听说魏将诸葛绪有向建威城(今甘肃西和北3公里)前进的迹象,便在阴平一带停留了一个多月,,等待迎击诸葛绪。因为他们没能及时地进入阳平关口(今甘肃勉县西),就给钟会进入汉中创造了更为方便的条件。在魏军长驱直入的情况下,后主刘禅宣布施行大赦,改年号为炎兴。他按照原来姜维的意见,敕命汉中外围的各个营垒,都不许在外围作战,退保汉、乐二城。 钟会统率10多万大军,分别从斜谷和骆谷等谷口进入汉中,先命令牙门将许仪领兵在前面修整道路和桥梁。钟会在后面过桥时,桥板有破裂的地方,钟会坐骑的蹄子陷了进去。他大发雷霆,归罪于指挥修桥的许仪,下令把他斩了。许仪是许褚的儿子,钟会并没有因为他是功臣之后而宽恕他。各军的将士听说许仪被斩,无不为之震惊,没有人再敢违犯军纪和疏于职守了。不久,魏兴太守刘钦也率军出子午谷,进入汉中。这时蜀国的监军王含已经按照刘禅的敕命退守乐城(今陕西城固东),护军蒋斌退守汉城(今陕西勉县西南),各有兵5000人。9月,钟会命令前将军李辅把王含包围在乐城;护军荀恺把蒋斌包围在汉城;钟会则率兵绕过了二城继续向西进军,直趋阳安关口(即阳平关),派人到沔阳的定军山(今勉县东南)祭祀了诸蔼亮的坟墓,还向军士们下令:不许在诸葛亮墓附近放牧牲口和采伐树木。钟会命护军胡烈为前锋,领兵进攻关口。蜀国守关将军是傅佥和蒋舒。蒋舒原来是武兴督,因为疏于职守,毫无作为,朝廷另派别人接替了他的职务,命他协助傅佥守阳平关口,他因此对朝廷非常不满。当魏军来进攻关口时,他想乘机降魏,便假意地对傅佥说: “如今敌人来进攻关口,我们不出去迎击而闭关自守,总不是个好办法。” 傅佥说: “我们受命保城,只要能保住城池,便算建立了功勋,现在违背命令出击,若是损失了兵力,丢了城池,那便辜负了国家的重托,就是战死也是无益的。” 蒋舒说: “你以保全城池为功勋,我以出击克敌为功勋,我们还是各行其志吧!” 说着便要率军出击,傅佥极力阻挡,但没有阻挡住,蒋舒还是率军出了城。傅佥还以为他不过是冒险出击而已,不料他率军出了城,便扯起了白旗,向胡烈投降了。胡烈乘关口兵力空虚,便指挥士兵一举将它攻破。傅佥率军苦战,格斗而死。钟会随后便长驱直入阳平关,缴获了府库中储存的大量粮食和物资。张翼和董厥在阴平与诸葛绪交战失利,率军再去援救阳平关,已经来不及了,只好退到白水(文县境内的白龙江)一带。 再说邓艾,率兵到了沓中一带,命天水太守王颀(齐,qí)在东面进攻姜维的军营,陇西太守牵弘等从洮阳进攻沓中的北面,金城太守杨欣等从洮阳之西直趋甘松,邓艾率主力跟随在牵弘的后面前进,对姜维形成了三面围攻的形势。姜维在沓中看到邓艾的几路大军来势凶猛,又听说钟会已经进入汉中,知道他们的目的是把自己的军队拖在西线而不能回去救援,以便深入到蜀汉的内地。为了粉碎敌人的这个计划,他便赶紧离开沓中,引兵东还。魏金城太守杨欣等尾追不放,双方大战于强川口(今甘肃临谭西),姜维战败退走。姜维听说魏雍州刺吏诸葛绪已经在桥头(今甘肃文县东南白龙江边)截断了他的归路,便从孔函谷今甘肃舟曲东南)走北道,想在诸葛绪的后面通过。谐葛绪听到消息,向北退回了30多里。姜维进入北道后,听说诸葛绪离开桥头北移,又折了回来,奔向桥头。诸葛绪又回来截击姜维,但已经晚了一天,姜维早已从桥头安然地退走了。这次行动,显示了姜维的军事才能。姜维本想去援救汉中,但听说阳平关头已经失守,只好到白水和廖化、张翼、董厥等部会合,共同去防守剑阁,以阻挠钟会的大军的从这里直捣成都。 10月,蜀国向吴国告急求救。吴主孙休派大将军丁奉督率诸军向寿春进军;将军留平领兵到南郡,和上大将军朱绩合兵,准备待机而动;将军丁封,,孙异指向沔中(汉中),但只是到了汉中的边沿地区,并未深入。吴国的出兵,是为了在东方牵制魏国的兵力,以减轻蜀军在西线的压力;同时也为了窥伺战局的变化,如果蜀国被灭,也准备乘机占有一些地盘。他们的进军很缓慢,徘徊观望,走走停停,并没有真正到达预定的地点。 魏军在前方捷报频传,诸将向皇帝献首级和战俘的使者纷呈交至。魏元帝曹奂在司马氏党羽的怂恿之下,再一次下诏,重申对司马昭拜相国、封晋公、加九锡之命。在这以前,司马昭已经辞让了七次,现在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也就不再扭捏作态,终于接受了。 且说邓艾,从沓中追姜维到阴平,选拔精锐部队,想和诸葛绪从汉德阳亭(今四川江油巿东北)进入江油、左担道(江油东北),再到绵竹(今四川绵竹市南),然后进攻成都。而诸葛绪却说: “我原来接受的任务,只是邀击姜维,诏书上并没有命我向成都进军的内容。” 便拒绝了邓艾的要求,引军到白水,和钟会会合。钟会派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之西向江油进军,自己和诸葛绪向剑阁进军。钟会想专擅军权,便秘密地向朝廷上表,弹劫诸葛绪畏怯不敢前进,这时司马昭只能支持钟会,以便早日平蜀,便通过魏元帝曹奂颁下诏书,解除了诸葛绪的兵权,诸葛绪被槛车解回洛阳,他的军队便完全被钟会兼并了。正是:拒绝邓艾从钟会,反入钟会陷阱中。欲知魏国大军伐蜀的结局,请接看下回。 ?菜色:青黄色,形容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样子。 ?驺骑:扈从的骑士。 |
首页 上一页[19] 本页[20] 下一页[21] 尾页[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