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本义》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本义》[第7页] |
作者:天行健1927 |
首页 上一页[6] 本页[7] 下一页[8] 尾页[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第二九回 曹操徐州驱刘备 关羽白马斩颜良 话说张绣再降曹操后,曹操对他甚好,曹丕却不能相容,因为哥哥曹昂是在和张绣作战中战死的,对张绣非常嫉恨,几次发怒对张绣说: “你杀了我的哥哥,还有什么脸见我呢?” 张绣因此而心不自安。曹操逝世、曹丕继承父业后,张绣终于自杀了。这是后话。 再说荆州牧刘表,自从东方诸侯起兵讨伐董卓以来,他一直和袁绍联合。这次如果刘表仍然帮助袁绍,曹操将面临着被南北夹攻的局面。对他甚为不利。袁绍派出使者去见刘表,要求他出兵共击曹操。但刘表既不出兵帮助袁绍,也不和曹操进行什么接触,实际上是保持着中立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在袁、曹之间难以断定何去何从;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是因为他本身也遇到了麻烦。去年12月,长沙太守张羡叛变了他,控制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表示以三郡归附曹操。刘表和张羡连年交战,已经没有力量顾及北方之事了。尽管刘表没有归附曹操,而对于曹操来说,只要他能够保持中立,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这就可以免去南顾之忧,在战略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月,曹操亲自到官渡,指挥士卒增修堡垒,深挖沟堑,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带的防务,阻截袁军可能发动的进攻。但这时发生了一件对曹操非常不利的事件,就是刘备的背叛。这年6月,曹操派刘备和朱灵到徐州去阻截袁术,袁术死后,朱灵率所部返回许都,刘备却率军据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没有回去。现在刘备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公开背叛了曹操,留关羽守下邳,行使太守的职权,自己则还屯小沛(今江苏沛县东)。因为曹操过去在徐州杀人过多,徐州的父老都怨恨他,徐州各郡县纷纷脱离了曹操而归附刘备。东海郡(治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北)的黄巾军,也在昌霸的率领下,归附了刘备。刘备实力大增,兵力发展到数万人。刘备知道在袁、曹两雄对峙的情况下,自己是难以在徐州自存的,便派孙乾出使邺城,要和袁绍联合。孙乾到了邺城,受到袁绍的热烈欢迎,听说刘备以徐州之众要和他联合,喜不自胜,表示一定要同心协力,共破曹操。 曹操听说刘备杀了车胄,得了徐州,又惊又恼,赶紧派司空长史刘岱和中郎将王忠。率兵进入徐州。首先进攻小沛,刘备率军迎击。刘备在战阵中遥遥地看到了刘岱,对他喊道: “长史,别来无恙!像你这样的人,就是来上一百个,也无奈我何!若是曹公自己前来,胜败就不可知了。” 这时曹操正在陈兵官渡,刘备预料他不敢离开官渡前来,所以用这话来刺激他。刘岱大怒,下令急攻,但未能取胜,一连打了几天,仍然不能击破刘备的军队,只好坚守营垒,和刘备形成对峙之势。 建安五年(公元200)正月,衣带诏之事泄露了。曹操大怒,杀了董承、种辑、王服、吴硕等人,他们都被灭了三族。 曹操对刘备的背叛,非常忧虑,因为徐州一失,许都的侧翼受到了威胁,曹操将要面临着两面作战的不利形势。听说刘岱和王忠打了败仗,便想亲自东征刘备。诸将说: “与明公争天下的是袁绍,如今袁绍即将前来进攻,明公却要离开官渡去东征,如果袁绍来了,怎么办呢?” 曹操说: “刘备是人中之杰,现在不去进击,必然成为后患。袁绍虽然有大志,但他行动迟缓,未必能动。” 郭嘉说: “是的。袁绍性迟而多疑,必然不会来得太快;刘备新回徐州,人心还没有完全归附;急速去袭击,定可将其击破。” 于是曹操当机立断,马上亲自率军到徐州去进攻刘备。消息传到邺城,袁绍的谋士田丰赶紧去见袁绍说: “如今曹操东击刘备,若是乘机出动大军在背后袭击他的后方,可以一战而定。突破官渡,进入许都的日子到了。出兵在于掌握时机,现在的良机不可失去。” 但袁绍因为少子袁尚正在患病,他离不开家,不想马上出征。田丰怏怏而退,用手杖击地,叹息着说: “唉,大事去矣!有这样难得的好机会,却因为儿子有病而失去它,真是太可惜了!” 这话传到袁绍的耳中,他非常生气,从此就和田丰疏远了。 曹操率军到了徐州,首先去进攻小沛。刘备原以为曹操不会亲自前来,听侯骑(侦察骑兵)报告说曹操来了,他很恐慌,但还没有完全相信,自己便带领数十骑出城观望,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来了大队人马,逐渐能够模糊地看到大旗上有一个“曹”字,这才相信是曹操来了。赶紧回去调动人马,仓促应战,结果是被曹操杀了个大败,小沛被攻下,大将夏侯博被擒,手下的士兵死伤惨重,还有很多人逃散了。刘备的妻子麋夫人也被曹操掠去。刘备率残兵逃往青州(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袁绍的儿子青州刺史袁谭听说刘备来了,亲自率步骑出来迎接。住了一些日子,刘备要去邺城,袁谭就率步骑护送。走到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袁谭先派人飞骑驰往邺城,向袁绍报告,袁绍亲自派出大将率兵在道路上奉迎,而且袁绍还亲自在距离邺城200里的地方迎候。到邺城后,袁绍父子对刘备非常敬重,把他当做上宾来招待。过了一些日子,在战场上逃散的刘备的将领和士兵,也陆续到了邺城,和刘备会合。不久刘备又听到了一个坏消息:曹操取得小沛后,又去进攻下邳,关羽的军队被击败,他本人也做了俘虏。刘备既失去了麋夫人,又失去了亲如手足的大将关羽,两个重大的打击同时降临在头上,使他日夜忧思,茶饭难进,袁绍虽然对他百般安慰,经常摆设盛宴招待,席上少不了要有北国佳人轻歌曼舞助兴,但这又怎能排遣他的忧思呢! 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徐州,派别将分头镇守,然后率主力迅速回师官渡。曹操把关羽带回官渡,亲自为他解缚,任命他为偏将军。曹操知道关羽是一员英勇绝伦的将领,对他非常重视,以优礼相侍,赏赐金银珍宝甚多,而关羽却总是愁眉不展,似乎没有久留之意。原先关羽随刘备住在许都时,裨将军张辽和关羽情投意合,来往密切,二人结下了很浓厚的友谊。如今曹操见关羽心神不安,便派张辽试探一下关羽的心意。张辽在营中设酒食招待关羽,在酒酣之际对关羽说: “古人云:‘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曹公待足下恩深义重,不知足下终将作何打算?” 关羽叹了口气说: “你我情同手足,不妨以肺腑之言相告。曹公待我之厚,我是非常明白的。但我受到刘将军的厚恩,誓同生死,我不能背弃他,所以不能在这里久留。我为曹公立功之后,便要离开这里。” 张辽在事后非常为难,心想:如果把关羽的话如实地报告给曹操,关羽很可能被杀死,自己就很不够朋友;如果不如实报告,就是对主公不忠,违背了事君之道。他左思右想,还是作出了决定,叹息着说: “曹公是君父,关羽不过是兄弟罢了,岂能为了兄弟之情,而失去君臣之义呢!” 于是便把关羽的一番话,如实地禀报给曹操。不料曹操非但没有发怒,反而叹息着说: “关羽这个人,事君不忘其本,真是天下的义士啊!” 曹操从徐州回师官渡以后,袁绍才决定南下进攻曹操。他在出兵之前,命陈琳写了一篇声讨曹操的檄文,除了上报朝廷外,还向各州郡广为散发,以加强政治攻势。这篇长达千字的檄文,从文章来看,称得起是一篇大手笔,读起来真是铿锵有声。檄文先从曹操的祖宗三代骂起,说“他的祖父曹腾,身为宦官,任中常侍,与左悺(贯,guàn)、徐璜等都是国家的妖孽,伤风败俗,虐待百姓。他的父亲曹嵩,作了曹腾的养子,用贿赂的手段,得了个太尉的官职。曹操是阉官的余孽,本来没有什么好的德行,轻佻、狡猾、尖刻、放荡、喜好作乱、幸灾乐祸。”接着便陈述了曹操的罪行,如屠戮徐州,杀边让等等,指责他“专制朝政,爵赏出于自己的私心,刑戮随口而出,所爱的人光耀五服,所憎恶的夷灭三族……道路上的人只能以目光示意,群臣都不敢开口讲话。尚书只能给朝会做记录,公卿只是充员品而已。” 檄文中还说:曹操为了挖坟掘墓,设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官,“所过之处,坟墓都被穿通,尸骸没有不暴露出来的。”檄文夸耀自己的大军“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出兵如同雷电轰鸣,迈着猛虎的步伐,齐集在敌寇的营前。好像放起大火焚烧蒿草,倾覆沧海之水浇灌火炭,有什么不能消灭的呢!” 檄文的最后说:“现在是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的机会,能不勉励自己吗!” 古代的声讨檄文,多是罗列几大罪状,一般是拼凑成十大罪状。这篇檄文则没有罗列条目,而是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其中所列举的罪名,有的确有其事,有的则流于偏颇或夸大其词。至于说曹操设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官,专门做挖掘坟墓、盗取金宝的勾当,则在其他书上找不到印证,是否实有其事,就很难说了。 曹操读到这篇檄文后,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震动,只是微微一笑而已。他问左右: “这篇檄文是谁写的?” 有人回答说: “听说是陈孔璋的手笔。” 曹操点点头说: “这人还是很有才华的,文章还是写得不错嘛!” |
且说田丰,听说袁绍要出动大军南下,急忙阻止说: “现在切不可出兵!” 袁绍很不耐烦地说: “头些日子我不出兵,你力主出兵;现在我要出兵,你又反对出兵了;你为什么总是和我唱反调?” 田丰说: “头些日子和现在的形势不同。那时曹操带兵东进徐州,许都空虚,所以我力主出兵。现在曹操已经击破刘备归来,许都已不再空虚了。况且曹操善于用兵,变化莫测,他的兵虽然少,却不可轻视。如今不如做持久的打算。将军据有山河的险固,拥有四州的民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选择精锐的士卒,编成几支奇兵,乘敌人的空隙轮流出动,以扰乱河南。曹操救右则攻其左,救左则攻其右,使他疲于奔命,人民不能安于生业,我并没有疲劳,而敌人已经困乏。不到二年,就可以安坐而平定曹操。如今不做稳妥的打算,却要决成败于一战,如果不能取胜,便要后悔莫及了。” 这时袁绍意气正盛,田丰的话他岂能听下去?田丰不肯罢休,仍然苦谏不止。在大军出发之前,田丰拉住袁绍的马头,涕泪横流,又声嘶力竭地苦苦相谏。袁绍大怒,认为田丰阻止出兵,是在扰乱军心,便命人把田丰囚禁起来,狠狠地说: “但等大军凯旋,再和你算帐!” 沮授也意识到这次出兵凶多吉少,在随军出发之前大会宗族,把家产都分给了大家,对他们说: “有权势存在则有无限的威风,失去权势则一身难保。袁氏的权势就要失去了,实在是可悲啊!” 他的弟弟沮宗说: “曹操的兵马是敌不过袁将军的,你为什么这样忧伤和恐惧呢?” 沮授说: “以曹兖州之明智,再加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袁将军是难以取胜的。他虽然攻灭了公孙伯珪(公孙瓒),但伯珪只知坐以待毙,怎能比得了曹兖州!况且袁将军与伯珪连年交战,士卒已经疲惫,而将骄主傲,内外离心,看来全军之破败,就在于这一战了。杨雄说过:‘六国蚩蚩,为嬴弱姬。’(六国愚昧无知,他们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势,结果为秦所乘,是帮了秦的忙。)现在的形势就是这样啊!(意思是:现在群雄互相削弱,最终要为曹操所兼并,就像秦兼并六国一样)。” 2月,袁绍率10万大军,进驻黎阳(今河南浚县东)。派大将颜良过黄河去围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北),以夺取黄河南岸的战略要地。沮授向袁绍进谏说: “颜良见识短浅,性情急躁,虽然非常骁勇,却不可独任,应该再派一个将领和他共同前去。” 但袁绍没有听沮授的话。颜良率军过河后,把白马城团团围住。4月,曹操亲自率军北上,到白马去救刘延。这时曹操方面总共有人马3-4万人,不及袁绍兵力的一半。荀攸对曹操说: “如今我方兵少,难与袁绍的大军相敌。只有分散他的兵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可以取胜。明公可以引军到延津(渡口名,今河南延津北),佯装过河攻他的后方,袁绍必然要把主力西调迎战。然后我军轻兵东进,突袭白马,必可一举而击败颜良。” 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声东击西”(实际上是声西击东)之计,率兵到延津,派一部分士兵过河。袁绍听说曹操的军队在延津过河,果然分兵西向,率主力向延津进发。曹操乘机引军东向,急驰到白马。颜良还以为曹操的主力在西线,东线的防务非常松驰。直到曹操的军队离白马10余里时,颜良才知道了消息,急忙整顿军队,仓促应战。曹操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迎击颜良。关羽为了能给曹操立一个大功,决心亲手杀死颜良。他远远望见颜良的旌旗和车盖,便带领一部分骑兵打马向那里飞驰而去,一路之上,袁军的将士谁也没有抵挡得住,关羽在万马军中飞驰到颜良戎车旁,乘颜良不备,一矛刺死了他,取其首级而还。关羽斩颜良,可说是关羽历史上非常威风的一件事,一向是脍炙人口的。他斩颜良用的是什么武器?小说和戏曲中说是用的“青龙偃月刀”,但在史书上却毫无根据。史书上说关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既然说是“刺”,用的应该是矛、戟之类的武器。当时已有长柄的大刀,但在战场上并没有多少人用,军中普遍使用的武器是矛和戟。 颜良一死,袁军军中无主,过河的这支军队,便被曹军击溃了。曹操解了白马之围,救了刘延和城中居民,沿黄河西撤。袁绍丧失了大将颜良和许多士卒,心中非常气愤,要过河追击曹操,沮授进谏说: “胜负变化之势,不可不详察,不能总是让敌人调动我们。现在应该留屯延津,分兵官渡,如果在官渡打胜了,再接应延津之大军过河也不迟。若是盲目过河,一旦受到挫折,大军便退不回来了。” 袁绍不听,沮授临河而叹曰: “主上志骄意满,臣下盲目图功,悠悠黄河,我将一去不复返了。” 于是沮授便以有病为借口,要求辞职。袁绍本来就讨厌他,便把他手中的军队拨给郭图节制。 袁绍率大军过了河,进至延津(渡口名,今河南延津北)之南,派大将文丑和刘备迎击曹军。曹军在白马之南安营驻守,曹操听说敌人杀过来了,便命人登在高处瞭望,瞭望的人报告说: “有五六百骑。” 曹操从容地按兵不动。过了一会儿,又报告说 “骑兵又多了一些。步兵很多,难以计数。” 曹操说: “不必再报告了。” 不仅不下令迎击,还命骑兵在营前解鞍放马。又派辎重车在道上行走。诸将见敌兵愈来愈多,都有些害怕了,建议把兵马和辎重退入营中,荀攸说: “这是饵兵之计,为什么要退回?” 因为荀攸道出了曹操的奥秘,曹操便对荀攸笑了一笑。又过了一会儿,文丑和刘备率五六千人到来,诸将又说: “可以上马了吧?” 曹操说: “还没到时候。” 袁绍的骑兵愈来愈多了,由于袁军纪律松驰,他们看到辎重车上的物资,都争先恐后地去抢,登时乱成了一团。曹操说: “可以了。” 于是命令骑兵们全部上马,纵兵攻击已经乱成一团的敌人,曹操的骑兵不满六百,但由于采用了饵兵之计,动摇了袁军的军心,打乱了他们的部署,一举击溃了10倍以上的敌人,并且在阵前斩了大将文丑。在《三国演义》中,斩颜良、诛文丑,是关羽为曹操所立的两大战功,但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斩颜良是关羽干的,诛文丑则与关羽无关。 白马、延津之战是袁、曹双方的大决战——官渡之战的序幕。袁绍出军不利,在初战中就损失了颜良、文丑两员大将。三军以气为主,袁军一开始便丧失了锐气。 关羽斩了颜良,曹操大喜,表奏献帝,封他为汉寿亭侯。汉寿县故址在今湖南常德市东北的空笼城。汉朝的地方行政单位分郡(国)、县、乡、亭、里,列侯大者以县为封地,小者以乡、亭为封地,关羽被封汉寿县的一个亭侯,所以称为汉寿亭侯,是地盘最小的列侯。除了封侯之外,曹操还对关羽厚加赏赐。但关羽早就说过:“为曹操立功之后,便要离开这里,去投归刘备。”关羽知道刘备在袁绍军中,在白马斩颜良之后,便计划要走。曹操料到关羽就要走了,考虑到关羽是个义士,他的心在刘备那里,自己留也留不住,而杀了他又不合道义,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去留只好听凭于他,也就不加什么戒备了。一天,关羽把曹操所赏赐的东西完全封存起来,留给曹操,并且留下了 ,向曹操告辞,骑上快马,带领几名随从,奔向袁绍营中,又回到了刘备那里,见了刘备和张飞等人,大家见面恍如隔世,喜叹交加,这几个铁打的汉子,也不禁热泪横流。关羽还看到赵云也在这里,更是无限欢喜。原来赵云离开公孙瓒,回真定(今河北正定西南)办完了哥哥的丧事,在家住了几年,听说刘备在袁绍处,便从真定来到邺城,从此就一直追随刘备了。 且说曹操的左右之人,听说关羽走了,建议曹操马上派人去追,曹操感叹地说: “这是各为其主,由他去吧!” 对于关羽辞曹归刘这件事,古代的史家除了非常赞许关羽对刘备的忠义之外,还对曹操的宽宏大度的做法大为称赞。正是 |
正是:云长忠义流千古,孟德气度亦可风。欲知古代史家如何评论,请接看下回。 (以上20多字发漏了。) |
yongjiegs、穿越天山、天开海岳1976、易水愚公、兰欲潇itv、谷草168、中致汇标志老李、西胡浪子、vo宋文超y、钢铁膜、张家大哥wrx、雨夜欢歌FJQ:欢迎回复,感谢顶帖! |
第三0回 丧元勋江东易主 争霸业官渡鏖兵 话说关于关羽辞曹归刘一事,南朝刘宋时期的史学家裴松之评论说: “曹公知道关羽不能留下来,而在心里嘉许他的志向,他走了不派兵去追,以成全他的忠义。如果没有王者和霸主的气度,谁能做到这样呢!这实在是曹公的美德。” 至于《三国演义》中所渲染的灞陵挑袍、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与张飞古城相会等情节,则都是没有史实根据的。这时刘备就在袁绍军中,两军相持于黎阳至官渡之间,路途并不远,是不需要跋涉万水千山、过关斩将的;而且曹操是任其出走,并没有在路上给他设置什么障碍。《演义》中还特别渲染了关羽在曹营保护二位皇嫂——甘夫人和麋夫人,又保护她们归来的情节,也是没有史实根据的。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掠去的妻子是麋夫人,从此就没入曹营,下落不明。甘夫人似乎并没有和刘备失散,后来在荆州生下了阿斗(刘禅)。 白马、延津之战结束不久,曹操在官渡前线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江东的孙策遇刺身亡了。 原来孙策与广陵太守陈登有仇怨,陈登是陈瑀的侄儿,原先陈瑀自称吴郡太守,屯兵海西(今讧苏灌南南),在建安二年(公元197)被孙策击破,逃到袁绍处。陈登因此非常嫉恨孙策,在孙策西击黄祖时,招诱严白虎在后方捣乱。现在严白虎已平,孙策率兵去进击屯守在射阳(今江苏宝应东北)的陈登。走到丹徒(今江苏镇江东南),因为军粮没有运到,就先在这里驻兵,等候军粮。在丹徒期间,孙策常常出去射猎。一天,孙策所骑的马跑得非常快,把随从人员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忽然从森林中走出来三个士兵打扮的人,每个人都持弓搭箭,向孙策的坐骑走来。原来这三个人是前吴郡太守许贡的宾客,许贡被孙策杀死以后,他们隐藏在民间,一心要为许贡报仇。这次孙策从吴郡出兵,他们暗中一路跟随。到丹徒后,摸清了孙策射猎的路线,特地在这里等待他的到来。孙策觉得这三个人来历不明,对他们产生了怀疑,向他们喊道: “你们是什么人?” 其中的一个人说: “我们是韩当将军的兵,在这里射鹿。” 三人人走得稍近一些,孙策看他们神态不对,更加起了疑心,一箭射去,便射倒了其中的一个人。其余二人赶紧弯弓向孙策射来,一箭射中了孙策的面颊,孙策便应声落马了。正在这时,孙策的随从士兵从后面赶到,把许贡的宾客都用矛刺死。把孙策救回营去。孙策的面颊被箭穿了一个大洞,伤势很严重。随军的医生说: “还是可以治好的。敷药以后要安静地休养,百日之内不能动弹。” 孙策躺在床上养了几天伤,心情非常愤懑和烦躁。他拿起镜子照了一下,见自己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狰狞可怕,怆然地对左右说: “我变成这个样子,还怎么建功立业!” 说着,便把镜子摔在地上,忽然从床上跳下了地,一面用拳头捶打着几案,一面发狂地大喊大叫起来:他的箭伤本来已经长成硬痂,经过这么一折腾,硬痂完全迸裂,顿时血流不止,疼痛难忍。从此伤势恶化,一天比一天严重起来。他料到自己的死期将近,便把张昭等人和二弟孙权召唤到身边,嘱以后事。孙策对张昭说: “中原正在大乱,以我们吴、越的人马和三江的险固,就可以坐观成败。你们要好好辅佐我的弟弟。如果仲谋不能胜任,张公可自取之(自己作东吴之主)。即使仲谋不能成就大事,缓步西归故乡,也可以无忧无虑了。” 张昭痛哭流涕地说: “主公只管放心,我等就是肝脑涂地,也要全心全意辅佐仲谋,克成大业。” 孙策从身上摘下印绶,给孙权佩带上,然后对他说: “率领江东的人马,决战于两阵之间,与天下英雄争衡,你不如我;举贤任能,让他们各尽其心,以保卫江东,我不如你。” 这天晚上,孙策便与世长辞了,年仅26岁。孙策是东吴的开国之君,东吴的基业是由他奠定的,后来孙权身边的将相,多是孙策的旧人。 且说孙权,字仲谋.15岁时,出任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南)长,后被郡里举孝廉,州里举茂才,又代行奉义校尉之职。史书上说他年轻时“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已经和父兄齐名了。他常常跟随孙策出征,还参与谋画军政大事,见解很高超,孙策常常以为自己不如他。在宴会上,孙策有时指着在座之人对他说: “这些人都是你的将校啊!” 孙策死时,孙权只有19岁。这时孙策的儿子孙绍还很小,继承江东的统治权,便很自然地落在孙权的头上了。在张昭等人的主持下,给孙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张昭又以孙权的名义,上表于朝廷和移书于各州郡,通报了孙策逝世和孙权接受印绶之事,还号召东吴的文武官员,要尽心奉公,各守职位。 孙权对哥哥的逝世非常悲痛,每日哭泣不止,茶饭不进,形容憔悴,而对于军政大事,则无心过问,东吴出现了群龙无首,人心涣散的局面。张昭很焦急地对孙权说: “孝廉①,难道这是哭的时候吗?作为一个继承大业的人,贵在实现先人的遗志,以成就勋业。如今天下鼎沸,豺狼当道,孝廉不能局限于匹夫之情,沉溺于悲痛之中。如果这时只知哀悼亲人,顾全礼制,那就犹如开门揖盗一样,不能算是大仁大义啊!” 在张昭的激励之下,孙权马上擦干眼泪,脱去孝服,穿上戎装,张昭亲自扶他上了马,他就带着自己的亲兵,到各营去巡视。从此以后,一切秩序都恢复了正常,人心也就安定下来了。 这时候孙氏虽然基本上控制了江南的六个郡,但各郡的一些边远地区和山林深险之地,并没有完全归附。山越人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多不服从统治。各郡县还有不少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以及从各地来到江南避难的寄寓之士,多数存在着动摇观望,患得患失的心理,轻于去就,和孙氏之间并没有牢固的君臣观念。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多亏了张昭、周瑜、程普、吕范等一批功臣的忠心辅佐,才使孙权的统治逐渐稳定起来。其中周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是从巴丘带兵回来奔丧的,然后就留在吴郡,以中护军的职务和长史张昭共同掌握军政大权。 曹操听到了孙策逝世的消息,开始是惊讶,继而又感到很轻松,因为孙策的骁勇和机智以及他在江南所缔造的巨大的基业,一直是自己的心腹之患。他觉得乘东吴大丧之时前去征伐,是个难得的时机,但因为正与袁绍相持于官渡,一场大决战即将爆发,已经没有能力把手伸得那么远了 |
这时豫州的局势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使曹操大伤脑筋。汝南黄巾军首领刘辟等人,原来已经归附了曹操,这时见袁、曹相持,袁绍的兵力强于曹操,便又背弃了曹操,归附了袁绍。袁绍大喜,派遣刘备领兵到汝南(郡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去支援刘辟,豫州各郡县纷纷响应,投归刘备,只有个别的郡县没有背叛曹操。这等于袁绍在许都之南开辟了第二条战线,对曹操是一个严重威胁。曹操的堂弟、督管骑兵的将领曹仁对曹操说: “刘备骚扰我们的南方,而南方各地因为我大军正和袁绍相持于官渡,不能分出兵力去救援,便纷纷背叛。现在刘备新领袁绍之兵,军心还不服,指挥还不顺手,马上去进攻他,是容易将他击破的。若是时间一长,便不好解决了。” 曹仁的话正合曹操的心意,便立刻命曹仁到汝、颍之间去进攻刘备。刘备所率领的多是袁绍之兵,指挥有些不灵,被曹仁一举击溃,只好率残兵狼狈地逃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从此以后,袁绍就再也不敢分兵而出了。 刘备在黎阳,料到这次袁绍在和曹操的决战中多半要失败,所以就决心离开这里,以免玉石俱焚,而且他也早有自谋发展的意思,觉得寄人篱下,终非长久之计,便找一个适当的机会对袁绍说: “刘表拥兵十万,坐镇于江、汉之间,如能南连刘表,对曹操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击破曹操便易如反掌了。” 袁绍说: “我早已派人去过荆州,希望和刘表联合破曹,刘表已经答应了我,但到现在仍然没有发兵前来。” 刘备说: “我愿意去荆州,说服刘表,督促他早日发兵。” 袁绍说: “那太好了,就劳玄德一行。” 但这时袁绍对刘备也有所戒备,只让他带领自己的兵前往,而没有另外给他拨兵。刘备败走徐州来投袁绍时,手下的兵已经所剩无几,赵云来邺城后,刘备和赵云同榻而眠,在夜里定了一计,让赵云暗暗地在邺城一带募兵,得到了数百名士兵,再加上原来的士兵,共有兵不足千人,现在刘备就率领这支小小的队伍,和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离开了袁绍。刘备这时还不想去荆州,只是找个借口脱离了袁绍,独自发展去了。他率军再到汝南(今河南平舆北),和汝南黄巾军首领龚都等人联合,又有兵数千人了。 曹操听说刘备又到了汝南,非常伤脑筋,便赶紧派大将蔡阳率军去进击。刘备率军迎战,在阵前看到蔡阳立马于大旗之下,便向他喊道: “蔡将军,我现在的处境虽然不佳,但像你这样的人,就是带雄师百万前来,也是无济于事的。只要曹孟德单车前来,我便主动退走。你还是赶紧退兵吧,不要伤了和气。” 蔡阳闻言大怒,麾兵发起冲锋,只听金鼓齐鸣,两军便厮杀起来。蔡阳的军队被击溃,蔡阳率军夺路逃走,被刘备斩于马下。在《三国演义》中,为了渲染关羽的英勇,常把别人所斩的大将,记在关羽的名下,到现在为止,就有斩华雄,诛文丑和斩蔡阳三件事与关羽无关了。蔡阳被斩后,军中无主,其残兵由别将率领,狼狈地逃回。 7月,袁绍进军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阳武在官渡水之北,和屯兵官渡的曹军隔水遥遥相对。沮授分析了双方的情况,对袁绍说: “北军虽然人数众多,而士气不如南军;南军缺粮,后勤的物资供应不如北军。所以南军利于速战,北军则利于缓兵。应该作缓攻持久之计,尽量拖延时间,拖得南军把粮食吃光,便不战而自溃了。” 袁绍听了沮授的话,只是笑了一笑,没有说什么,他是不屑于听取别人意见的,特别是对沮授有偏见,更不听他的话了。 8月,袁绍率军从阳武过河,进至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前线,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只好把士兵分散在这数十里的前沿阵地上立营,与袁军相对峙。由于他的兵少,这样一分散,形势对他非常被动。曹操因为粮少,要速战速决,便向袁军发动了一次猛攻,结果却失利了,只好坚守阵地,以等待战机。 袁绍在阵地上堆起土山,构筑高橹(望楼),居高临下,用箭俯射曹营,每天都是箭下如雨,曹兵在营中中箭的很多,谁也不敢轻易地出来,出来时只能拿着盾牌挡住自己。曹操每天心烦意乱,无计可施。后来找来了博士马钧,制造了发石车,能够接连不断地飞出石头,把袁军的高橹摧毁了。发石车也称抛车,因为发石时声响如雷鸣,当时军中称为“霹雳车”。袁军的高橹被摧毁之后,袁绍又下令挖掘地道进攻曹军,曹操便命人在营内挖掘深而长的沟堑来抵御。 双方相持了三个月,曹军人数少,又缺粮,士卒们都疲惫不堪,百姓们因为赋税和徭役太重,纷纷叛离曹操,投归袁绍。曹军的内部,军心也不稳,有些将吏感到前途渺茫,暗中给袁绍方面的人写信,和敌方互通声气,以便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曹操每天唉声叹气,感到有些支持不住了,便给留守许都的荀彧写了 ,想要撤兵回许都。荀彧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撤回许都是非常不利的,赶紧给曹操写了一封回信,命人火速送到前线。信中说: “袁绍的大军都聚集在官渡,想要和明公决一胜负。明公以最弱抵挡最强,若是不能制服他,就必然被他乘机摧毁,这一战乃是和袁绍争夺天下的重要关键啊!而且袁绍不过是一个很平庸的首领,能够收集人才却不会使用。凭明公的威武和明智,又加上以天子的名义讨伐叛臣,乃是大顺人心之事,会无往而不胜。如今虽然缺乏军粮,还不像楚、汉在荥阳、成皋相持的时候。那时刘、项的军粮都已吃尽,但谁也不肯先退兵,因为先退兵的一方必然要处于被动的地位。明公仅仅以十分之一的兵力②,在官渡画地而守,扼住了袁绍的咽喉,使他不能前进,这局面已经坚持半年了。眼见袁绍已经势穷力竭,局面必然会有所变化,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好机会,不可失去啊!” 曹操读到这封信,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又坚定了克服困难,固守官渡的信心。 袁绍由于后方的运输线太长,十万大军的粮食补给出现了困难;而曹军更为缺粮。曹操看到自己的运粮车到来,非常高兴,亲自去慰劳运粮的士兵和民工,对他们说: “你们辛苦了。再过半个月,我要击破袁绍,以后就不再劳动你们了。” 9月,袁绍从后方运来军粮几千车,由大将韩猛押运。荀攸听到了这消息,便对曹操说: “袁绍的粮车旦暮可到前线,押运粮车的韩猛勇猛而轻敌,派人前去截击,必然会得手。” 曹操采纳了荀攸之计,便派偏将军徐晃和中领军史涣率兵前往,他们在故市(今河南荥阳东北)阻击袁绍的粮车,韩猛战败,丢下粮车逃走,几千辆粮车都被徐晃和史涣就地烧毁,给正在缺粮的袁军造成很大的困难。 到了10月,袁绍又从河北运来一万多车军粮,由大将淳于琼率兵一万多人护送,停放在袁绍军营之北40里的乌巢(水泽名,在今河南封丘西北),沮授向袁绍建议说: “上次军粮被毁,实在是一个严重的教训。应该再派军队在外围防守,以防曹兵再来袭击。” 袁绍不耐烦地说: “这事我早已想到了,你不必再操心了。有淳于琼的一万大军保护,是万无一失的。” 许攸又向袁绍建议说: “曹操的兵力薄弱,大部分调到官渡,留守许都的兵力一定很少,若是派出一支轻兵,星夜驰往许都,必然可以一举而下。许都一失,曹军军心动摇,曹操一定要失败。既或曹军没有被击溃,也可以使他陷于两线作战的困境,让他首尾难顾,疲于奔命,最后也必然会被我击破。” 许攸这一招很厉害,但袁绍并没有采纳,许攸为此很不高兴。 许攸家里的人犯了法,留守邺城的审配毫不留情地把这人治了罪。许攸本来就因为袁绍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而憋了一肚子气,又听到家里人被治罪的消息,更好像火上浇油,便在一怒之下去归附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真是喜出望外,没有顾得穿上鞋,光着脚出来迎接。见了许攸,拍着手大笑说: “子远:你这一来,我的大事算是成功了。” 入座之后,许攸问曹操说: “袁本初兵力甚盛,明公要怎样对付他?粮食还能支持多久?” 曹操说: “还可以支持一年。” 许攸说: “不对。你再说说看。” 曹操说: “可以支持半年。” 许攸有些不高兴地说: “明公难道不想破袁氏吗?为什么不对我说实话?” 曹操眨巴一下他那机灵的眼睛说: “方才说的都是戏言,说实在的,军中的粮食不过只能维持一个月而已。” 其实曹操仍然没有说实话,实际上他的军粮只能维持几天了。曹操问许攸: “你以为我该怎么办?” 许攸机警地环视了一下四周,见四周无人,便说: “明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军粮将尽,这实在是到了很危急的时候。如今袁氏的粮车共有一万多辆,停放在乌巢一带,警卫的军队戒备不严。只要出其不意,派轻兵前去袭击,焚烧了他的粮车,那么不出三日,袁氏的军队便要自溃了。” 曹操问: “押运粮车的将领是谁?” 许攸说: “是淳于琼。此人性情骄傲,酗酒误事,治军又不严,将骄卒惰,正宜前去邀击。” 这时军粮问题是双方胜负的关键,许攸所提供的消息对曹操非常有利,曹操就准备照他说的去办。但左右之人却多有疑虑之心,他们说: “如果许攸有诈,袁绍在乌巢一带设下伏兵,我方派出的军队就有覆灭的危险。所以这件事必须谨慎从事。” 曹操和荀攸、贾诩商量,他二人的意见与曹操不约而同,都同意去奇袭乌巢。在曹操和荀攸等人看来,奇袭乌巢确实要冒很大的风险,但不这样做,这场战争便一定要打败仗,若是成功了,就可以扭转整个的战局。现在形势非常危急,已经顾不了那么多,只有甘冒风险干一下了。 曹操留曹洪、荀攸坚守官渡,亲自率领精锐步骑五千,打着袁军的旗帜,人衔枚③,马缚口,乘夜色顺着小路出发,每个士兵都抱着一捆柴草。路上遇到袁绍的军队询问,便回答说: “袁公恐怕曹操抄掠后军,特增兵去守备。” 又问: “为什么要抱着柴草?” 回答说: “扎营的地方低湿,垫在营中防潮。” 问者见他们的神态泰然自若,便信以为真、不加戒备了。正是:只因军中少戒备,万车军粮化灰尘。欲知曹军怎样焚烧袁绍的军粮,请接看下回。 ①孙权被郡里举为孝廉,所以张昭这样称呼他。 ②官渡之战中,袁、曹双方的兵力有多少?史书上记载说:袁绍有十万大军,而曹操“兵不满万”。史学家们认为:曹操的兵力不会这么少,估计应该有三、四万人。荀彧说双方相差十倍,属于言过其实。 ③衔枚:古代军队偷袭敌人时,为防止出现声音,命令士兵都在口中衔着一个小棍,称为衔枚。 |
愚儒网友: 一个时期以来,你在本楼发了许多帖子,活跃了版面,谨在此表示感谢! 法律靠证据,史学靠史料。法官不重视证据,仅靠主观上的逻辑推理,必然产生冤假错案;史学家不重视史料,仅靠主观上的逻辑推理,必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荀子说:“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应该是研究历史的座右铭。早年胡适说过:“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你善于“大胆地假设”,欠缺地就是“小心地求证”,因此得出的结论,难免要强词夺理,贻笑大方。 欢迎你继续发帖,但谈问题一定要举出翔实的史料来,不要再在那里自以为是地说空话了。 |
首页 上一页[6] 本页[7] 下一页[8] 尾页[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