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两宋饮食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两宋饮食[第8页] |
作者:何处不逢 |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各地方对下水包括的东西有所不同,但是,“下”字是有经济意义,贵的不在内,这个以前不知道。 |
@无花果冻ABC ----------------------------- 你说的一搭二豁,我以前没听到过。 搭是舌头吗?我觉着耳朵更象一些。 |
发现今天天涯服务器的响应快多了。 |
如果我来排,猪脑第一,鼻舌并列第二。 |
吴语里没有下水一词,有相近的“什件“一词。 什件的定义在变化中,便宜的、混卖的杂碎被统称为什件。但如今生产规模大了,鸭子的肫、蹼、舌,羊肚、腰、肾都单买,比肉贵。 老年间没人吃的主动脉血管现在也成了宝。吃这东西能软化血管吗?@懒胖 |
和菜,这个吴语词现在搜都搜不到了。 和菜不是日本菜,是一桌菜的意思,应该与“点菜”是对称。意为不单点买一桌菜,由饭店搭配,与现在的“餐标”差不多意思。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是在石路上,应该是义昌福。黑板最上面写了两个和菜,一个8元,一个是十几元不记得了。奇怪什么菜这么贵,问了大人才知道和菜的意义。 |
最早单买的,好象是鸭肫,吴语称硬肝,85或86年时熟菜店好象就有得卖。 鹅头下酒也早,但吃不准是不是单卖的。 |
炒股变成股东,业余转职业的不少。义昌福当年是石路最有名的菜馆,不记得哪一年也蒸馒头卖,又不记得是哪年,义昌福关了菜馆,成了馒头加盟店了。 |
没啥吃的。 今天买了一扇羌饼,是一个扇形。 |
羌饼翻热绝技: 羌饼一扇,冰箱取出后微波炉预热一分钟。平底锅烧热,调至微火,涂油少量,放入羌饼,两面煎脆,盐瓶洒盐少许即成。 外脆里软微咸,比店家刚出锅的还好。 |
曾经遇到过一个羌族导游,小伙子说羌人自认是黄帝子孙,是华夏的一支。 羌饼是不是羌族人的饼,倒是没问。 |
鸡头米、红菱,提示了季节。 @鞫洒家 起来吃羌饼。 |
@甲_乙_丙_丁 智取威虎山里有句台词:“溜子还是空子”。 黑话,溜子指土匪。今天忽然明白,溜子应该是”绺子”,一股一股的土匪。 印象里这是山东话,或是闯关东的带到东北去的? 求证下。 |
永远健康,50年了。 |
九月的纪念日特别多。 九日是润之先生忌日,当年学校早操每天默哀,有同学笑被老师呵斥。 |
十一日九一一,零四年时我RAID5崩溃,两栋楼的照片也毁了。 |
九一八是响警报日。原来响警报是本市解放日,备受讥诮,改九一八好点,但为什么不改成本市沦陷日? 沈阳的关东军司令部还在,前面便是立着润之先生大型塑像的中山广场。 |
九月十日教师节,日子没来由,早有人建议改到孔子生日,圣诞是28日,也九月。海峡那边教师节用这天,不知这边会不会改。 |
加州出了个西方不败。 |
警报响了。 |
观赏辣椒,其实就是朝天椒,很早就有栽培,我第一次看到应该是七十年代初,在亲戚的邻居那里。一簇簇红红的很好看,邻居阿婆再三关照,不要去碰。 当时不知道那是辣椒,也不知道可以吃。 |
中秋快乐! |
梦粱录和武林旧事里都有月饼,不知是广式还是苏式,也没说中秋才吃。 |
肉月饼是中秋前后的时令点心,平常时候其实也有,但不做成圆的,而是长条状,称眉毛饺或眉毛酥。 现在的店家不讲究,过了端午节,肉月饼就上市了。 |
国内的电价也要涨一涨了,不然好多电厂开不了工。这回电厂将发改委一军。 |
今年的桂花为什么不开? |
@何处不逢 2021-08-15 08:42:49 老话一场秋雨一场寒,都是分开下的。今年成了秋雨绵绵无绝期。 ----------------------------- 阴历八月半比阳历八月半还热,现在31度。 这天也忒也奇怪。 |
买了一盒崇明酒酿,瀛泉牌。这回甜的,把我都齁住了。比南园桥上酿三代的都要甜。 天气热,南园桥上酒酿王孙有日子没有看到了。吃了他们家三代人做的酒酿,一代比一代甜。 上次在双塔菜场遇到一家酒酿,还不错。 |
吴语里把玉米叫“雨麦”(音) 今天知道原来是“御麦”,是葡萄牙人上贡给皇帝,皇上种过,所以叫御麦。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六: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杆叶类稷,花类稻穗,其包如拳而长,其须如红绒,其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 相信番麦一词也留在什么地方的方言里了。 |
小时候玉米很珍贵,粮店里没有卖的。 打爆米花时谁家孩子端玉米排队那是一件大事。让他先爆,爆好了给大家尝尝,每人一个。 |
说到爆炒米,想起一件东西来,糖精。现在已经没有卖的了。 爆炒米时,不能加糖,爆豆子也不能加盐,但是可以加糖精。糖精外型如白砂糖,其实是工业用甜味剂,当年在食品店里能买到。 |
西门大官人爱吃这个。 问题是宋朝有吗?我找找。 这是奶油制品,我疑心元朝蒙古人带过来的。 |
搜了一下宋时的文献,光见到酥油,没见到泡螺。估计宋时还没有这玩艺儿。 宋时的酥油一词,多见于佛经,应该是西天传来的,中原本土不产。也因此,明朝时这东西显得珍贵。 |
@湘江边上一闲人:黑名单 举报 2021-10-08 10:49:37 评论 比如酥油,肯定是荤油.....可是佛前能供奉荤油吗? ------------------- 今天的布达拉宫里,佛前用的还是酥油灯。藏传佛教不忌荤。 汉传佛教南北朝以后开始忌荤腥,但汉人的佛寺里估计也不会有酥油。 酥油算不算荤,这倒要考证下,我认识的茹素居士吃鸡蛋和牛奶,认为这不是荤。 |
陶庵梦忆: 乳酪自驵侩为之,气味已失,再无佳理。余自豢一牛,夜取乳置盆盎,比晓,乳花簇起尺许,用铜铛煮之,瀹兰雪汁,乳斤和汁四瓯,百沸之。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吹气胜兰,沁入肺腑,自是天供。或用鸖觞花露入甑蒸之,以热妙;或用豆粉搀和,漉之成腐,以冷妙;或煎酥,或作皮,或缚饼,或酒凝,或盐腌,或醋捉,无不佳妙。而苏州过小拙和以蔗浆霜,熬之、滤之、钻之、掇之、印之为带骨鲍螺,天下称至味。其制法秘甚,锁密房,以纸封固,虽父子不轻传之。 |
看上去,是用奶酪和白糖做的,还用了模具。带骨可能是比较硬一点,糖放得多? 金瓶梅里面做泡螺的动作用了一个拣字,也许是从模具里拿出来的意思。 |
双十,吃饺子,芹菜鲜肉馅。 |
双十风雨,降温,今天早上象真正的秋天了。 但桂花还没来得及开。 |
@甲_乙_丙_丁 你老家那里还有一些义和拳的遗迹没有,方言词汇里面还留下什么词汇吗? |
研究受教育年限与薪水的关系得了诺贝尔奖。 老是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没人称一下黄金屋有多少黄金。 |
宋朝陶谷的《清异录》里有“三无比”: 锺谟嗜菠薐菜,文其名曰“雨花菜”。又以蒌蒿、莱菔、菠薐为“三无比”。 --------------------- 蒌蒿就是芦蒿。 莱菔就是萝卜。 菠薐就是菠菜。 钟谟是南唐人,所以宋时至少南方已经有了芦蒿、萝卜和菠菜。 |
@甲_乙_丙_丁:黑名单 举报 2021-10-13 14:43:03 评论 评论 何处不逢:主卧都是带厕所的吧? 主卧一间,有网有电,空调风扇,大床一张。三餐放门口,自己开门拿就是了,(小的AGV专门送货也不错)。工作之外还能看电影、打游戏,自己k歌。健身稍微麻烦点儿。检查孩子作业就用视频吧。 ------------------ 能想到的注意事项:主要是隔离期间如何保障物资单向流入隔离间。 首先,空调就别用了,全家都开窗,降低空气内的病毒滴度。家具地面每天用消毒溶液擦一遍。 家人送食品,将可能产生的垃圾先去除。螃蟹螺蛳就别吃了,保证在隔离间内不产生多余生活垃圾,如有,也只能是可以从马桶里冲走的,比如剩点蟹粉豆腐没问题。 餐具要单向进入隔离间,结束以后再统一处理。 还有什么没想到的没有? |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采的是水芹。当时的芹就是水芹。 我们现在一般说芹菜是旱芹。什么时候旱芹成了主流,要考证一下,宋朝说芹菜是水芹还是旱芹? |
昨日重阳,桂花还没开。 桂花真生气了。 |
终于点了新聚丰的母油船鸭。母油,是酱油的意思;船鸭,是全鸭。 鸭子小,味鲜,香料味偏重。汤很多,吃不完打包,做面汤极佳,是最好的奥灶面,比胥城的还好,五星。 |
季节向后移。好象越来越明显是吧? |
桂花终于开了。 |
宋朝有酱油吗? 搜了下没找着,但是酱特别多,酱的种类也多。《太平广记》有“长安市人流俗之辈,争往观谒,去者皆背负米曲油酱之属。”可见酱也是常见调料。 |
小时候曾在东北看到过很多种酱,食品店里摆开有十多种。有一种韭菜酱,有强烈的臭味,后来再没闻到过这种味道。最常见的是大酱,是黄豆做的。 |
我在东北还看见了鱼做的酱,这个宋朝可能就有,与鲊并列。鱼酱的味道也很难闻。 |
醢是肉做的酱,但并非肉糜或肉酱(斩肉),而是用肉发酵,加盐做成豆瓣酱面酱一样的酱。 现在大约已经没有这种产品了,鱼酱也没有了。我估计安全卫生全都没法过关。 |
饮食的灵魂,不仅仅是菜肴独特的味道,还包括加工过程和方式。 比如饺子,一个人下冰冻水饺和全家人和面擀皮包饺子就是不同的感觉。第一次吃电磁炉火锅的时候,就感觉缺了灵魂,火锅的灵魂是火,还有淡淡的木炭烟火味道。 |
从前有挑担串巷子卖豆腐花的,以咸的多,加酱油麻油榨菜虾皮紫菜林林总总十多种,那时我还太小,记不清佐料了,但我认识那个人,他还爆炒米、补锅,是个全才。 |
补锅是补铸铁锅,我也只看过一两次,再后来是铝锅换底,是冷作了。 补铁锅要用小炉子烧化铁水,先把旧镬子砂眼处打磨干净,洞会更大,一手持短棍子从锅内抵住小洞,一手用布垫托着铁水从锅外贴在小洞上待其凝固。短棍和布垫应该都是石棉。 补好以后,锅内平滑,锅外面有个钮扣大小的凸起。记得当时有大人讲补好的铁锅并不耐用。 |
《朱子语类》:先生曰:“譬如补锅,谓之小补可也。若要做,须是一切重铸。” 朱老夫子说补锅只能补小孔。 |
网上搜了下视频,还能找到这种补锅的。希望张艺谋下回拍片时也拍个补锅。 锔碗我就没见过,是在张艺谋电影里看到的。不过我亲戚家里有个补过的瓷噐,铜钉上锤痕尤在,能大致理解过程。 |
观前街开了家怀旧商品店,看上去以80后的成长记忆为主,40到70后幼时的商品极少。 |
说说当年玩过的枪。 1,打橡皮吸盘的。吸盘后面有根一杆子,其实就是弹簧发射个微型皮揣子,打到玻璃上能吸住。 2,打塑料子弹的驳壳枪。做得蛮像但弹簧力量不大。 3,自制铁丝枪,用橡皮筋打纸弹,我们一致认为作文本做的子弹最硬,打着最疼,估计要超过现在公安部规定的焦耳数,要算违禁品了。 4,自制链条枪。用自行车链条中间的孔做枪管,火柴做子弹,橡皮筋驱动撞针。经常打不响,但打响了能把腿上打个红点出来,大人们禁止我们玩这个,搁现在要抓起来了。 |
当年枪枝管制没现在这么严,亲戚家里还有汽枪,这就不是玩具了,打了麻雀红烧,是幼时难忘的美味之一。 |
我主要负责捡鸟,也曾对着自己教室的气窗开了一枪,玻璃不碎,打出一个比绿豆还小的孔,教室里面的一面掉了手指甲那么大那么薄的一小片。 到现在也没人发现这个小洞,到现在我也没法理解为什么枪打玻璃会是这个样子。 |
其实那时候的杀伤武器不是枪,而是弹弓,力量比纸弹枪链条枪大多了。男同学差不多都有。用粗铁丝弯一下,一分钱两根的橡皮筋买20根,(有一个同学用的是输液管,他妈是医生)最后到鞋匠摊上要一块碎皮就成了。 有同学被弹弓打到过小腿,打出个小坑来,哭了。 |
弹弓的弹药: 最简单的是碎石子,路边建材一大堆,抓几把回来挑形状大小合适的。 自制泥丸,不是一般的泥,要用田里的泥(田是水田,旱的叫地,田与地是两码事)搓成丸子,放在瓦片上,不可晾晒,会开裂的,须藏在床底下慢慢阴干。泥丸的飞行稳定性最好,容易打准。 我们还用过焊条头,一两公分长,三个并发,有霰弹或者点射的功效。 铸造车间的铁水滴,挑围棋模样的,也好用。 |
还有一种季节性玩具是水枪。 我有一把塑胶左轮,很酷,伙伴们都没有,但很菜,全靠手捏枪把,一点点水还不如撒尿远。 |
787楼说的是竹管喷筒打冬青树籽,不知原因不见了。 这个玩具完全脱胎与自制水枪,只是微型化的水枪打树籽而已。 |
当年的游戏。 车铁环、抽陀螺、跳绳那都算不上真的游戏。游戏要有成长性,青铜白银这么上去。 比如丢砖头、跳橡皮筋、跳房子、丢沙包,这些都是有升级的。 我回忆了一会儿,终于记不起丢砖的各个级别的玩法,记得好象有10级,有用双脚夹着蹦,放肘上、放肩上,放头顶的。 |
听《海港》,发现大部分唱腔已经忘记了,还是那时候听得少,不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熟。 |
掼三角。就是用烟纸叠成三角,放地上摔,把对方搧翻算赢,并获得对方的烟纸三角。 把书或练习本的纸折成梯形,同样玩法,称掼棺材板。 曾经用整包糖果的外包装蜡纸做过一个又厚又重的棺材板,赢了很多,但终于还是阵亡,现在还能想起当时的心痛。 |
到后来三角多了,发展为各出多个,出多的先玩。玩法是大叠的三角从手心上腾空用手背接住,然后再腾空用手抓,抓到多少赢多少,没抓住的三角给下一家玩,抓完为止,再进行新一轮。 玩这个我不行,很快输光老本,退出了这个行业。 |
我家的储备差不多都空了。。。 |
嗄啦哈玩过一两次,大致和丢沙包差不多,用的是骨头。 还有一种北方游戏,不知道名字,两头尖的木头放地上,用棍子击其一头,木头跳起,于空中时再击打到远处,很难玩。 |
绕床弄青梅怎么弄,确实难猜。自己玩过的玩熟的都想不起来了。 |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