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中国青铜时代(pdf.转载)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中国青铜时代(pdf.转载)[第8页] |
作者:安昊儒 |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农夫陶俑 东汉 陕西勉县老道寺出土 |
牛耕画像石拓 (tà) 片(局部) 江苏睢宁双沟镇东汉墓出土 |
水渠·井灌·陂(bēi)池水塘 秦汉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以关中地区为中心,向西北和西南等边远地区发展。与此同时,战国时的一些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这时都在继续使用,并十分注意维修。 水井已成为西汉常见的小型灌溉设施。汉代墓葬里用陶井模型陪葬很普遍,有时还发现陶水斗、滑轮和水槽,这都是汉代井灌的真实反映。 |
带滑轮水槽的陶井 西汉 河南洛阳烧沟出土 |
石田塘模型 东汉 四川峨眉双福乡出土 |
龙骨水车(模型) 龙骨水车又叫“翻车”,是一种灌溉工具。东汉灵帝时毕岚发明翻车,三国时马钧予以完善、推广。最先以人力为动力,后改为利用畜力、水力和风力。它制作简便,提水效率高,一直使用到现在。 |
小池塘也是汉代水利灌溉的一种。出土的汉代陶水田、陶池塘模型,水田与池塘毗邻相连,中间有各种水道贯通,既可以蓄水灌田,也可以养鱼栽莲,同时从事多样化生产。 |
马厩坑·猪圈(juàn) 秦始皇非常重视马,秦始皇兵马俑坑正展示了秦人的兵强马壮。 秦对养马、养牛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但在秦末汉初,社会动乱,畜牧业遭到破坏,马匹奇缺,甚至出现将相乘牛车的状况。 西汉初时建立官营牧场,并鼓励民间养马。到汉武帝时期,已经形成街巷、阡陌之间牛马成群的景象。 |
铜奔马 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 铜马足踏飞鸟,行空腾飞。 |
陶猪圈 东汉 湖南长沙出土 |
彩釉陶鸡笼 东汉 湖南长沙出土 汉代的肉畜主要是鸡和猪,鸡、猪的饲养地区很广,一般以圈养为主,规模虽小,却是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这个陶鸡笼就是东汉时期家庭圈养鸡的一种表现。 |
鎏金铜马 西汉 陕西兴平茂陵出土 气势轩昂,造型俊秀雄健,是张骞通西域后从大宛传入的优良马种。 |
秦时从蒙古引入蒙古马。西汉时,先后由西域引入大宛马(名曰“天马”)、乌孙马(名曰“西极马”)。 相(xiàng)畜在秦汉时是一种专门的技术,秦国的伯乐便是相马专家。到了汉代,更出现专门相畜的著作《相六畜》。汉武帝时,相马家东门京便制作了铜马作为相马的标准。 |
渔猎画像砖 秦汉时的人嗜食鱼,鱼有各种不同的烹饪方法。这也促进了渔业的发展。两汉都有专门管理“渔利”“渔税”的机构。 狩猎活动已退居次要地位。野生动物中,大到熊、虎,小到野鸡、兔等,都是汉代人狩猎的对象。 保护林业是秦汉时期重要的措施之一,国家按季节规定对山林采取禁伐举措,以有效地保护和使用林木。 |
桐园画像砖 东汉 四川彭山出土 汉代的人多用桐油照明。桐油是西南特产,种植桐树、摘籽榨油成为当地庄园的主要副业之一。 |
收获渔猎画像砖 东汉 四川成都扬子山出土 |
面貌一新的手工业 冶金业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手工业,出土的各种铁制、铜制器物,反映了当时冶金业的工艺水平。秦汉漆器制造工艺也达到了中国古代的顶峰,后世漆器工艺的许多技法,都可以追溯到汉代。 |
冶铁画像石 从山东滕州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中,可以了解秦汉时期冶铁业的生产过程,从冶炼、锻打到磨砺铁刀,有如今天的生产线,分工明确,繁而不乱。 |
“永初”纪年铁刀 东汉 山东苍山出土 |
冶铁画像石 山东滕州出土 |
秦王朝专门设有主管冶铁的官吏,对采铁、冶铁、铁器供应和使用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 汉武帝时也设立铁官,管辖冶铁作坊。现在已发现的汉代冶铁作坊遗址有三十多处,有些面积达几十万平方米,可见当时冶铁业的发展规模。 |
青铜器 秦时期的青铜礼器减少,而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建筑构件等则大量出现。秦始皇兵马俑坑所出土的青铜兵器,大多数镌刻有生产年代、产地与监造者名字,说明秦的青铜兵器制造有一套严格而细密的管理制度。 |
鸟兽纹铜尊 西汉 铜尊呈筒形,熊形足,盖上有环和三只飞鸟,底部嵌银铭文。 |
汉代青铜冶铸业的地位下降,但规模还是很大,铜制品的数量和种类增多,其造型显得灵便、轻巧,符合生活需要。 |
纺织画像石 秦汉时期的绣锦驰名天下,究竟用于刺绣的织物是如何纺织出来的呢?在江苏铜山洪楼采集的一块纺织画像石,就再现了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调丝、纺纱和织布。其中的纺车是手摇纺车。 其实,脚踏纺织机在汉代已经出现。这种织机可以用脚踏织板,织工的右手同时进行其他工作。 |
脚踏纺织机复原图 |
纺织画像石(拓片) 1956年江苏徐州铜山洪楼村出土 |
轻便美观的漆器 漆器在汉代已成为必需品。当时的器具,凡是可以髹(xiū,把漆涂在器物上)漆的,无不制成漆器,例如给青铜器髹漆绘画,使青铜器光彩焕发,也可防止青铜器表面锈蚀,使器物更加耐用。 锥画漆器是汉代的新发明,用金属锥在未干透的漆模上镌刻各种图画。由于用锥尖刻画,故花纹线条细如游丝,图案格外纤丽。 贴花也是汉代漆器装饰手法之一,使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漆器,富丽堂皇,精美光洁。自西汉中期开始,贴花漆器增多,至晚期大量出现。 |
马蹄形漆盒 东汉 山东莱西岱野村出土 漆盒的匣盖镶有银质四叶,内外绘云气纹。 |
粉彩双层长方形漆盒 西汉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 |
铅釉陶与青瓷 秦代陶器最大的特点是宏伟壮观,不论生活用品还是陶塑艺术都是煌煌大器。声势浩大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是例证。 汉代陶瓷则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如北方的铅釉陶、南方的青瓷等。 对于铅釉的发祥地,有学者认为是从国外传入,最早出现在埃及,后来汉代通西域时传入。也有学者主张铅釉是由中国发明的。 青瓷是在商周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东汉后期,首先在浙江绍兴、上虞一带出现青瓷器。 |
浮雕兽纹釉陶壶 西汉 釉陶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所以也称“北方釉陶”。这件釉陶壶,腹的上部做出兽纹浮雕,是釉陶中的佳作。 |
绿釉陶壶 东汉 山东潍县出土 东汉时期典型的北方釉陶制品。 |
青瓷四系罐 东汉 河南洛阳出土 这是东汉后期青瓷的典型器物。 |
彩绘青龙、白虎、朱雀纹陶壶 新莽 河南洛阳烧沟汉墓出土 这件陶壶属彩绘陶,绘描青龙、白虎和朱雀等纹饰,鲜艳精致。 |
盐井画像石·酿酒画像石 汉代的制盐业发达。当时盐的种类主要有海盐、井盐、池盐和岩盐。海盐主要分布在自辽东至岭南的沿海地带。 在四川成都东汉墓中,多次出土盐井画像砖,再现了东汉时蜀地的自然生态和井盐生产的繁忙景象。 秦汉时期,酒肆作坊在城市和乡镇广泛分布。按原料,那时的酒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谷物酒,一类是果酒或水酒。由于酒业耗费大量谷物,朝廷便曾屡次发布禁酒令,更一度实行酒类专卖,以增加财政收入。 |
盐场画像砖 东汉 四川成都扬子山出土 |
酿酒画像砖 东汉 四川彭州出土 这块画像砖再现了当时小酒肆作坊生产与销售的情景,反映了汉代饮酒风气之盛。 |
文物里的衣食住行 不管是在什么时代,只要从衣、食、住、行这四方面入手,都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 |
衣 [插图](dān)衣、襜褕(chān yú)和袍,是秦汉时期出现的新服饰。[插图]衣是单层的薄长袍,是秦汉时期贵族的常服,到了西汉初年,[插图]衣也成为民间的常服。东汉时期,[插图]衣更由一般常服变为武职官员的正式制服。 襜褕是一种宽松的长袍,用材主要是厚丝绸和毛织物。 袍因为有里有面,所以称为“复袍”,在许多情况下还填有棉絮,是冬季的服装。 |
素纱[插图]衣 西汉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 |
朱红罗绮棉袍 西汉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 |
汉代画像石上着短襦合裆裤的武士形象 |
河南新野张楼村汉代画像石上着袿(guī)衣的舞者。袿衣是一种飘逸的裙服 |
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画像石上着襜褕的人物形象 |
食 因应不同自然条件,秦汉时不同地区的主食各具特色。黄河中下游地区以麦食为主,而江南和巴蜀一带,则以稻米为主。 秦汉时期的副食主要有蔬菜、肉食品和豆腐,饮料主要是酒,汉代人称酒为“天之美禄”。汉代有不少嗜酒成性者,例如刘邦就是一个酒色之徒。 汉代的酒器中,漆器取代了铜器的地位,愈来愈受到贵族们的青睐。 |
宴享画像石(拓片) 东汉 山东沂南画像石墓出土左半部是主人席地而坐,旁边有仓楼、粮堆和运粮车。右半部是厨房、灶、井及各式器皿,多人抬猪、杀牛、宰羊、烧水、蒸饭、炒菜、备酒等。画面反映了豪强大族的饮食生活。 |
庖厨图画像石(拓片) 山东诸城前凉台出土 |
汉代画像石上的“烤肉串”图 |
舂(chōng)米画像砖 东汉 四川彭山出土 |
铜染炉 西汉 河南陕县后川出土 酱是调味品,汉代人普遍食酱等调味料,铜染炉就是专门加热各种调味酱用的。 |
长沙王后家漆耳杯 西汉 湖南长沙出土 |
陶灶 东汉 广东广州东郊出土 东汉时的陶灶已有明显的地区差别,北方多前方形后圆形的圆灶头,南方多见尖尾弧背式的船形灶。 |
住 岭南一带常见的建筑类型之一。这种建筑主要由三幢房子组成一个“凹”字形平面,由前堂、后室和天井构成。 两汉之交,融住宅、园林、田地于一体的庄园兴起,可以自给自足,俨然一个独立王国。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豪强拥有部曲私兵,建筑上更出现防御性的碉楼。 |
宅院画像砖 东汉 四川成都扬子山出土 东汉时期一个豪强大族的庭院图像。庭院高墙环绕,楼舍齐备,井厨俱全。内院有斗鸡和双鹤对舞。 |
陶庭院 东汉 河南郑州出土 |
三合式陶屋 东汉 广东广州东郊麻鹰岗出土 |
陶楼 东汉 河南淮阳出土 西汉时,皇帝崇信神仙方术之说,认为高大的楼阁可以会神仙。东汉开始,高台建筑减少,而木构楼阁明显增多。从汉代陶楼模型可知,汉代楼阁多样化,有仓楼、碉楼、戏楼等。东汉后期出现楼阁式的佛塔。 |
汉代室内家具的种类不多,席最为普遍。上自皇帝下至百姓,起居坐卧皆用席。为免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会在席的四角放置镇席。 与席地而坐相搭配的家具是案。东汉隐士梁鸿娶孟光为妻,孟光为丈夫端饭菜时,都会将案举过眉头。这就是成语“举案齐眉”的来历。 |
嵌贝鹿形铜镇 西汉 河南陕县后川出土 汉代出土最多的是动物形镇,有虎、豹、辟邪(神兽)、羊、鹿、熊、龟、蛇等。为避免牵羁衣物,镇的造型多为扁圆的半球形,动物造型常蜷曲成一团。 |
熊形铜镇 西汉 安徽合肥出土 |
云纹漆案及杯盘 西汉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
汉代新创制的[插图](gāng)灯,可将烟气导入灯腹内,使室内保持清洁。汉代的[插图]灯有做成人物形或动物形的,制作栩栩如生,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
长信宫灯 西汉 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墓出土 |
彩绘铜雁鱼灯 西汉 山西朔州照十八庄出土 |
制车轮画像石 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已是当时制车工艺的巅峰,各方面都超过先秦时期的车辆。而到了汉代,车子则更为牢固和安全。 乘车是身份的象征,车形的差异、驾车牲畜的不同,也代表了车主身份的高低。 汉代的贵族专用马车,若按乘坐者的姿势来分,可分为驷马高车和驷马安车,前者是立乘,后者是坐乘。驷马是四匹马拉,驷马高车车上竖有遮阳避雨的伞盖,地位愈尊贵,伞盖也愈高,皇帝的车盖用特别的质料,别具形制,叫作黄屋。 |
制车轮画像石 东汉 山东嘉祥洪山村山土 这块画像石把升仙同制造车轮的场景雕刻在一起。画面上层画有西王母芝草、蟾蜍、玉兔捣药、带剑的三足乌和九尾狐。中层画面上是制作车轮的场景。下层是一幅观看格斗的场景。 |
汉代的车就车厢形状可分为轺(yáo)车和衣车两大类型。轺车的车厢四面敞开,速度很快,被称为轻车。轺车既可驾一匹马,也可驾两匹马。因为轺车轻便迅速,所以小吏出外办理公事,驿站备用的车辆也常使用轺车。 |
战国、秦、汉时,曾经流行一种驱车争速的竞技运动,史籍称之为“驰逐”。而轺车迅速,是贵族在驱逐竞技时首选的车辆。 [插图](fān)车比轺车多一对车耳。车耳就是装在车椅上的挡泥板。汉代对车耳非常重视,官吏等级不同,车耳的颜色也就不同。 汉代妇女多乘坐衣车。衣车车厢四周封闭,在车厢两侧开窗户,车厢后方开门,舆(yú,古时泛指车)顶有椭圆形车盖。汉代的衣车主要分为辎(zī)车、(píng)车、(jú)车。 |
铜輂车 东汉 贵州兴义出土 |
四川成都扬子山画像砖上的轓车形象 |
栈车 西汉 湖南长沙伍家岭出土 这辆栈车模型,式样和当时轻便的轺车相似,但稍简陋。通常用以乘人,可坐两人。 |
陶马车 东汉 广东广州出土 车厢为篷盖形,门开在车厢后面,当时叫做[插图]车,供妇女乘坐,车厢有帏布封闭,外面看不到乘坐者。 |
辎车画像砖 东汉 四川成都扬子山出土 汉代辎车的车厢分为前后两部分,主人坐在后舆,御者在前舆中驭马。汉代辎车主要供妇女乘坐。辎车是可以卧着休息的,所以显贵的男子在正式场合中不乘辎车。 |
马车和牛车 汉代的车按拉车的牲畜来分,可分为马车和牛车。就各种车的地位等级而言,其中最具戏剧性变化的莫过于牛车了。中国最早出现的车是马车和牛车,初期的牛车车厢容量大,多用来运输货物,从事劳务,所以被称为“役车”,地位很低贱,贵族很少乘坐。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连皇帝的乘舆也很难配备毛色相同的四匹良马,将相更只能乘牛车。甚至官家的祭祀活动,也常用牛车,驿站中也备有驿牛。在汉代,牛车一辆值钱两千,而马拉的轺车一辆值一万,两者相差悬殊。 |
独轮车模型 汉代发明的独轮车,也被称为“鹿车”,是平民的一种运输工具,能在比较狭窄的道路上通行。 |
然而到了东汉晚期,自灵帝、献帝以后,从天子到士人、庶人都常乘牛车。袁绍青年时代交游广泛,与他结交的人很多,以致他家门前泊满牛车。 原来古人对乘车有一套烦琐的礼节规定,而乘牛车可以不讲究这一套,加上牛车车厢大,可以随意坐卧,于是乘牛车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
陶船模型 秦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向岭南进发,结果秦兵大败。秦始皇遂派赵佗率“楼船之士”增援,并在广州建造船工场,赶制大批船只,以应战事的急需。其后赵佗建立南越王国,王国的宫署需要不断扩建,造船工场就被填埋了。 从造船工场遗址的规模推算,当时可造宽8米的大船,常用船只的长度为20米左右,载重约25至30吨,少数大船可能更大一些。 早期的船无甲板,汉代的船已有甲板和船舷板。甲板和船舷板有助在船上通行和防止船舱进水。 秦汉时期的大船不仅已铺了甲板,而且在甲板上还加了一层或几层楼,这便是“楼船”,是汉代规格最高的船。 |
广州秦代造船工场遗址 |
陶船 东汉 广东广州出土 船首有锚,船后有舵。陶船上六人分立各处操作。如按陶塑人物身高比例推算,真船可长达14至15米,载重约五十石(dàn)。此外,甲板上还有六组矛和盾,是一艘有武装保护的内河航船。 |
木船(模型) 西汉 根据广州出土木船模型复制。 |
十六桨船(模型) 西汉 根据湖南长沙杨家岭出土木船模型复制。汉代的划桨船不仅用短桨,而且还使用长桨。 |
第6章 秦汉新科技 纸不是蔡伦发明的? 秦汉时期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简牍和帛。竹木简容字量少,体积大,使用十分不便。帛书柔软、光润、轻薄,易携带,但价格昂贵,难以普及。因此,轻巧、廉价的书写材料成为迫切的需要。 |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