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三星堆大玉璋上的秘密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三星堆大玉璋上的秘密[第2页] |
作者:酒鬼醉客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BBKing2019 2019-04-29 22:56:50 三星堆在商代中晚期才进入青铜时代,怎么可能是夏都呢?夏朝外史籍中可是青铜时代王朝,而且黄河流域地区更早龙山文化就有青铜器发现了。 ----------------------------- 这正是老酒鬼疑惑之处,三星堆的高质量青铜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从空而降于三星堆二、三期末,介个真不好解释,三星堆的那几块铜牌饰是划为晚夏年代的,就按主流说法,三星堆应该是晚夏就进入啦青铜时代,而那些青铜大器因无对比,现今还不知它们的确切年代,你所说的只是一、二号的形成年代是在商代中晚期,也就是说只能是那些青铜器的埯埋年代,不代表那些青铜器的铸造年代,也许它们被使用啦几百上千年,谁人知呢。 从三星堆所出土的青铜器、金器、玉器上看,三星堆的主人应该是天下共主的身份,而三星堆的一、二期文化屋都是进入啦舜禹时代,按《史记·六国年表》所记“禹兴于西羌”,所以如果那些青铜器真是使用啦几百上千年的话,也就是说如果那些青铜器、玉器、金器的使用时间是在二期文化层时间段内的话,那么三星堆就完全有可能是夏后氏的第一个都城“禹都阳城”~~~ |
@酒鬼醉客 2019-04-29 21:18:06 ----------------------------- 己有网友说啦,此图不靠谱。 对!老酒鬼也认为此氏系图是有问题的,从中完全忽视啦在颛顼帝未世时的那次自然环境的大异变,也完全忽视在大异变时天下无共主的情况。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到:“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後,使复典之,”这件事,也就是说在颛顼时是有重和黎在司天司地的,但不知什么原因,颛顼以后至尧时有一段时间,没有了重和黎司天司地的记录岀现啦,一直到啦唐虞之际,尧舜才召集重与黎的后人来重新记录司天司地的典籍。 所以说图中的高辛氏和崇鲧氏完全有可能并不是单指的某个人,而是指的一个氏族,就象共工氏一样,是几代人的统称~~~ |
《春秋纬命历序》曰“28、黄帝,一曰帝轩辕,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则穷桑氏传八世五百岁。次曰颛顼,则高阳氏,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次是帝喾,即高辛氏,传十世四百岁。” 高辛氏能传十世四百岁,作为与高辛氏同辈的崇鲧氏应该同样能传四百岁,这才是正理,所以说那个氏系表不靠谱,氏系传说应该出现过空档,这个空档期就是“大异变”后,重和黎没有司天司地记录时的那天下无共主各自为主的那几百年。 |
@酒鬼醉客 2019-04-29 21:12:04 目前, 戚城龙山时代城址2014年度的考古工作暂告一段落。通过2014年度及既往考古工作可知,戚城龙山时代城址是一座时代明确,结构清楚,建造有序,筑法考究的龙山时代城址,也是濮阳地区首座经过考古发掘证实了的龙山时代城址。它位于太行山脉与鲁中南山地之间冲积平原的中间地带,居于豫东北,临近鲁西、冀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种种依据表明,上古传说中的颛顼、帝喾、舜等均在以濮阳为代表的豫东北地区活动。上世纪八十...... ----------------------------- 又扯远啦,还是扯回尧舜禹的都城上来。 舜的都城有可能在取得帝位后立都于“负夏”(现今河南濮阳),其考古发掘出的河南濮阳 戚城龙山时代城址貌似也支持这种说法,《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的记录也貌似支持这种说法,《吕氏春秋·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空桑的地望,前面已经说过就在山东,帝颛顼因海侵迁都于河南濮阳帝丘,其葬也在河南濮阳,帝舜仍颛顼之后,发迹于河南濮阳,后立都于河南濮阳的可能性十分之大,再来按照《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五帝纪》:“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的这些辑证假设,老酒鬼个人认为,在尧舜之交的时候,尧舜集团内部应该是发生过一次大的内乱或称为政变,其起因应该是尧将领导权传给啦帝丹朱,或是帝丹朱逼宫取得啦领导权,引起舜禹高阳集团的不满,从而使用武力夺取了炎黄氏族领联盟的领导权,囚尧放丹朱的事发生后,帝舜绝不可能再在高辛集团尧都继续定都下去,所以选择回高阳集团的老巢,河南濮阳的帝丘定都,称为“负夏”,这一假设的可能性极大~~~ |
《史记·夏本纪》:“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这段记载很奈人寻味,太史公在这段记载之前引用啦《尚书》记啦一段很长很有趣记载: “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皋陶述其谋曰:"信其道德,谋明辅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于!慎其身修,思长,敦序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禹拜美言,曰:"然。"皋陶曰:"于!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皆若是,惟帝其难之。知人则智,能官人;能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皋陶曰:"然,于!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乃言曰:"始事事,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章其有常,吉哉。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日严振敬六德,亮采有国。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吏肃谨。毋教邪淫奇谋。非其人居其官,是谓乱天事。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致可绩行。"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赞道哉。" 帝舜谓禹曰:"女亦昌言。"禹拜曰:"于,予何言!予思日孳孳。"皋陶难禹曰:"何谓孳孳?"禹曰:"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与益予众庶稻鲜食。以决九川致四海,浚畎浍致之川。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补不足,徙居。众民乃定,万国为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 禹曰:"于,帝!慎乃在位,安尔止。辅德,天下大应。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帝曰:"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女辅之。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作文绣服色,女明之。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来始滑,以出入五言,女听。予即辟,女匡拂予。女无面谀。退而谤予。敬四辅臣。诸众谗嬖臣,君德诚施皆清矣。"禹曰:"然。帝即不时,布同善恶则毋功。" 帝曰:"毋若丹朱傲,维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绝其世。予不能顺是。"禹曰:"予(辛壬)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道有功。苗顽不即功,帝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 这段记载乍看上去貌似在歌颂帝舜,仔读你会发现这是一场“逼宫”的真实纪录~~~ |
摘转一篇有趣的文章如下: 《史记》首先说:“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 而实际上,这次会议的三个斗争主角是帝舜、禹、皋陶。伯夷似乎是一个中立者,在这次会议上一言未发。 会议一开始,皋陶首先发言,提出“信其道德,谋明辅和”、“敦序九族,众明高翼”的主张。从表面看来,这是一些不涉及具体事情的抽象政治原则问题,但实际上却暗藏杀机。因此禹不失时机地追问:“然,如何?”皋陶回答说:“于!在知人,在安民。”紧接着皋陶的“知人”话题,禹便直接把矛头指向舜,他说: 吁!皆若是,惟帝其难之。知人则智,能官人;能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 “惟帝其难之”就是明确责备帝舜没能做到“知人”、“安民”,而这对于天子来说,是最大的失职。紧接着,禹旧账重提,认为“忧乎驩兜”、“迁乎有苗”、“畏乎巧言善色侫人”正是舜没能做到“知人”、“安民”的重要证据。值得注意的是,禹没有直接提到自己父亲被杀的事,但稍具头脑的人就能清醒地意识到大禹的话外之音:杀鲧也是舜不知人的证据之一,舜既然不能知道谁是坏人,自然也不能知道谁是好人,他错杀了鲧。 会议刚开始,皋陶发言比较积极,当舜要求禹发言时,禹第一句话就是:“于,予何言!予思日孳孳!”意思是:“咳,我有什么可说的呢!我只知道每天努力工作!”这分明是赌气的话。而皋陶马上说:“何谓孳孳?”暗示禹要乘机表功。于是禹就大讲自己是如何治理洪水,如何与益和稷一起解决百姓的生活困难,结论就是:由于自己的努力,“众民乃定,万国为治”,国家的安定,百姓的重生,全靠自己。禹先批评舜的错误,再表白自己的功劳,把自己的功劳与帝舜的错误放在一起,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形成了对舜极为不利的局面。特别是皋陶此时响应了禹一句:“然,此尔美也。”公开表示支持禹,因为禹具有如此的美德。 在表白完自己的功劳之后,禹马上再次把矛头对准帝舜,他喝斥帝舜说: 于,帝!慎乃在位,安尔止!辅德,天下大应。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 这几句话翻译下来就是:“咳,帝舜!你要慎重考虑你的帝位,你不可轻举妄动!辅佐大臣们德高望重,已经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护。你要放弃一切胡思乱想,等待上帝的明确命令,上天将会重新任命重用那些有德的好人。”“帝!慎乃在位,安尔止!”这哪里是臣下对君主的口吻,分明是在威胁!“辅德,天下大应”,就是说自己作为辅政大臣,德高望重,已经得到天下人的响应和拥护。所谓的“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就是要求舜帝清除一切不切实际的想法(即正视现实,让出帝位,不可有其他想法),以等待上帝的安排。而上帝的安排,实际也就是禹的安排,其具体内容就是下一句的“天其重命用休”,上天大概要重新任命好人(休)来接管天下了。而这个好人,不言而喻,就是指大禹本人。 帝舜并没有就此认输,他仍然要求大禹说: 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女辅之。……女无面谀,退而谤予。 “吁,臣哉,臣哉!”是在警告大禹注意自己臣下的身份,进一步要求对方继续忠于自己。“女无面谀,退而谤予”这两句话,更明白无误地表达出舜帝对大禹行为的担忧和不满,他批评禹对自己是当面奉承,背后毁谤。从这几句话中,也可以看出帝舜没有丝毫让位的意思。对此,禹的反击是: 帝即不时,布同善恶则毋功。 这几句,《尚书?益稷》写作:“帝不时,敷同日奏罔功。”孔安国《尚书正义》注:“帝用臣不是,则远近布同而日进于无功,以贤愚并位、优劣同流故。” 江灏、钱宗武、周秉钧《今古文尚书全译》注释:“时,善。敷,遍。”翻译为: 舜帝您不善于分别,好的坏的混同在一起,虽然天天在进用人,也只能是劳而无功。 禹当面指责帝舜品德不善,用人混乱,毫无功劳。面对着禹如此激烈的批评,帝舜也对禹进行了更激烈的回击,而大禹对舜的回击也再次作出了自己的反应: 帝曰:“毋若丹朱傲,唯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绝其世。予不能顺是。” 禹曰:“予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道有功。苗顽不即功,帝其念哉!” 两人的对话,明显是在相互指责,是在激烈争吵。帝舜警告大禹不可像丹朱那样在自己面前如此傲慢,更不能到处游乐(暗示大禹在全国各地漫游,未必就完全是在治水),胡作非为,否则将“绝其世”。可以说,帝舜的态度已经严厉到了极点,想以此来吓退大禹。而大禹则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反驳,认为自己有子不养,舍身为国,使五千里国土安泰无事,指责帝舜不该把惩罚的矛头指向自己,倒是应该去考虑考虑如何对付顽冥不化的有苗。 帝舜与大禹的矛盾已经公开化、白热化,“政治协商”已经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武力来解决问题。在舜与禹争吵之时,《史记》记载说: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是说皋陶在这场斗争中,完全站在禹的一边,表示对禹的支持。“令民皆则禹”,是说命令百姓都要听从大禹的指挥,那自然就是不要听从帝舜的指示了。“不如言,刑从之”,就是用武力镇压那些反对派,皋陶当时“作士以理民” ,掌管全国的司法大权,故而有用刑的权力。 最后两句“不如言,刑从之”进一步证明这是一次政变,如果像孟子说的那样,这是一次其乐融融的禅让,哪里还用得着“不如言,刑从之”呢?可以说,这次所谓的“禅让”,是靠武力威胁完成的。 张松辉:“禅让制”纯属虚构 禹夺帝位舜晚景凄凉|禅让|政变_凤凰国学 https://guoxue.ifeng.com/a/20151119/46305471_0.shtml |
所以说《史记·夏本纪》:“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这段记载也隐藏着一些玄机: 这段记载前面的“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之言,实际上己经说明禹与皋陶们己经取得胜利,“帝舜荐禹于天,为嗣。”,更是说明禹己经开始行使天子权利,可为何却要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只能用舜之子商均不服可能要使用武力来解决为嗣的问题,舜之子商均的封地在商丘,如舜的都城在河南濮阳的“负夏”的话,那么这一带都是东夷人的地盘,硬碰硬,或许双方都得不到好处,也许大禹也没有完胜的把握,所以选择离开河南才是明智的选择,此才正是“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的原因。“舜子商均亦不肖”应该说的就是商均不服吧~~~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是这样记述禹辟舜子商均于阳城的: “舜崩,禅位命禹。禹服三年,形体枯槁,面目黎黑,让位商均,退处阳山之南,阴阿之北。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状若惊鸟扬天,骇鱼入渊,昼歌夜吟,登高号呼,曰:"禹弃我,如何所戴?"禹三年服毕,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 有没有万民追刘玄德的味道~~~ |
那么,大禹辟商均建都会选择在什么地方呢? 山西,那可是高辛氏集团的地盘,肯定不妥。 河南,这又是商均东夷氏的地盘,更加不可能,如选择河南,又何称得上“辟”呢? 陕西,当时的八百里秦川还是水泽,渭河两岸非高阳氏的活动范围,也难立足。 湖北,当时的长江中游平原还是古南海,荆山一带是三苗的地盘,也不可能。 四川,只有四川的岷山下的广汉一带是崇伯鲧的祖籍地,也是大禹发家的地方,重新回到四川建都承天子位,才是最佳的选择,四川蜀地在秦岭之南,即是秦岭之阳也称为华阳,在那儿建都城称为阳城,这个最能解释得过去,所以便有啦三星堆古城,因此跟随大禹的后稷才死在了那儿,故《山海经·海内经》才记有“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山海经·海内西经》才曰:“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流黄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涂四方,中有山。在后稷葬西。” |
所以,三星堆遗址上就有啦月亮湾小城和青关山人工土台,及人工土台上原本应摆的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内的金器、玉器和青铜器及象牙。 “距离F1建筑约20米开外,在发掘青关山城墙(约处夏代晚期,距今3600年左右)的过程中,还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夯土台面 (距今逾4100年以上)。该台面表面大致平整光滑,由浅黄色和青灰色粘土夯筑而成,未见夯窝等夯打遗迹,其面积应在500平方米以上。 在夯土台面的偏北区域发现两排23个柱洞,柱洞直径最大可达40厘米,最小也有20厘米以上,两排柱洞整体长约10米,间距约2米。受发掘面积所限,两排柱洞所属建筑的面积和结构尚不清楚,推测应是一座大型建筑。 “小的柱洞,有出土过竹子被烧后炭化的痕迹,推测当时的平民建筑可能是竹骨篱墙。”冉宏林说,“这么光滑的夯土台面,台面之上还有大型建筑,据此推断,三星堆遗址的重要性肯定不亚于宝墩文化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三星堆遗址同样是成都平原的中心遗址之一。” 三星堆遗址北部城圈露真容?月亮湾小城可能是宫城--文化--人民网 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6/0302/c22219-28163513.html 那个距今逾4100年以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夯土台面,酒鬼个人认为,就是原本应摆在此台面上的在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内出土的金器、玉器和青铜器及象牙的被《竹书纪年》称之为“均台”的地方。 |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姒姓分国就有十几个,外加上非姒姓分国的比如昆吾氏等的封国,夏王朝早期的主要诸候国起码也是几十个,难不成这些封国都在河南中原一带? 借西周王室分封之例,诸侯封国一般是封在前朝的领土上的,如果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昆吾氏这些封国全在中原的话,那么,夏后氏就应该不在中原,他们应该在兴起之地。 有夏氏的兴起之地在西羌,所以说夏后氏的封国也应该在西羌,这样才说得过去~~~ |
有扈氏的地望有陕西户县境、河南洛阳西南和郑州以西古甘水沿岸等说法。长期己来都是以陕西户县境为说,近十几年来才兴起河南洛阳西南和郑州以西古甘水沿岸等说法。 陕西户县说法来源于《尚书·正义》:“ 正义曰:《地理志》扶风鄠县,古扈国,夏启所伐者也。“鄠”、“扈”音同,未知何故改也。启伐有扈,必将至其国,乃出兵与启战,故以“甘”为有扈之郊地名。马融云:“甘,有扈南郊地名。”计启西行伐之,当在东郊。融则扶风人,或当知其处也。” 河南洛阳西南说来源于今人对《水经注》:“甘水出宏农宜阳县鹿蹄山。东北至河南县南,北入洛。甘水发源东北流,北屈,迳一故城东,在非山上,世称之石城也。京相瑶日:或云,甘水西山上,夷汗而平。有故甘城,在河南城西二十五里,指谓是城也。余按甘水东一十许里,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北对河南故城,世称之鉴洛城,鉴、甘声相近,即故甘城也。为王子带之故邑矣,是以昭叔有甘公之称焉。”的新考。 郑州以西古甘水沿岸的说法更是无经可出,全凭推测。 河南洛阳西南说因郦道源并未明确为有扈氏的甘地,而是世称之鉴洛城,年代也不久远到夏启之时,故而采信之甚少。 故酒鬼还是赞同陕西户县说,因为陕西户县说还有个支持就是《史记·孝武本纪》中的甘泉,“上遂郊雍,至陇西,西登空桐,幸甘泉。”中的甘泉应该是个地名,不然不会有前面的“其夏六月中,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鼎大异於众鼎,文镂毋款识,怪之,言吏。吏告河东太守胜,胜以闻。天子使使验问巫锦得鼎无奸诈,乃以礼祠,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至中山,晏温,有黄云盖焉。有麃过,上自射之,因以祭云。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请尊宝鼎。”及后面的“上还,以柏梁灾故,朝受计甘泉。公孙卿曰:“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黄帝乃治明庭。明庭,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後天子又朝诸侯甘泉,甘泉作诸侯邸。”这两段记载。 |
《史记》中最早记“甘泉”的记载却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 从这段记载上看,看来夏启伐有扈氏的“甘”,可能也跟祭祠黄帝有关,不然夏启不会指责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的严辞,“怠弃三正”说的可能就是怠弃祭青炎黄三帝的三畤之事。秦始王为何要在渭南作甘泉前殿?看来位于咸阳城北75公里处的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的“甘泉宫遗址”,有可能真的不是秦始皇的甘泉宫,而只是汉武帝的甘泉宫,因《雍录》记:"古者以甘泉名宫者三,秦在渭南。汉在云阳磨石岭上,隋在户县"。隋代甘泉宫和秦代甘泉宫有着密切的联系。据《唐书·地理志》记载:“户县西南二十二里有隋甘泉宫,或即袭秦故址为之者”。宋程大昌《甘泉宫》文说:“隋宫在户县西南二十里,对甘泉谷。……惟秦之甘泉,史尝明言在渭之南,而无言其在渭南何地者。……则秦之甘泉与隋之甘泉正同一地,安知隋宫不袭秦旧耶予?”明代罗廷绣《甘泉宫辨》载:“秦之甘泉与隋之甘泉正同也。”,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鄠县志》载:“甘泉宫在鄠县西南二十里,对甘泉谷。” |
《尚书·正义》:“《地理志》扶风鄠县,古扈国,夏启所伐者也。“鄠”、“扈”音同,未知何故改也。启伐有扈,必将至其国,乃出兵与启战,故以“甘”为有扈之郊地名。马融云:“甘,有扈南郊地名。”计启西行伐之,当在东郊。融则扶风人,或当知其处也。” 有扈氏的地望在陕西户县是基本确定的,就来看看户县的地理位置: 户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隶属陕西省西安市,南依秦岭与宁陕县接壤,北临渭水与兴平市相望,东界高冠、沣河与长安区毗邻,西以白马河与周至县为界。 有扈氏所在的户县南依秦岭是秦岭古道褒斜道通往西安的门户,褒斜道系古代长安穿越秦岭通达陕南、四川的又一驿道。因沿渭水支流斜水与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而行,北入口在眉县斜谷,南出口在汉中褒谷,故称褒斜道。此道历史最为悠远,《华阳国志》引《蜀志》称其始通于三皇五帝,《读史方舆记要》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是秦汉时期咸阳、长安通往陕南、四川的主要驿路。《史记》称关中南往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其经行路线大致为:自古长安经户县折西过周至、眉县,由斜谷口入秦岭,沿斜水东侧南行,经鹦鹉嘴、下寺湾,越老爷岭入桃川谷,西过灵丹庙、杜家坪,登五里坡,进入褒水上源之一的红岩河上游(今太白县城所在地嘴头镇),再折向西南行,经两河口、关山街、古迹街、西江口镇、孔雀台、马道镇、褒姒铺,穿石门或越七盘岭出褒谷口,经褒城到达汉中。 |
《三国志·蜀志·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记:“先主既定益州,广汉太守夏侯纂请宓为师友祭酒,领五官掾,称曰仲父。宓称疾,卧在第舍,纂将功曹古朴、主簿王普,厨膳即宓第宴谈,宓卧如故。纂问朴曰:“至於贵州养生之具,实绝馀州矣,不知士人何如馀州也?”朴对曰:“乃自先汉以来,其爵位者或不如馀州耳,至於著作为世师式,不负於馀州也。严君平见黄、老作指归,扬雄见易作太玄,见论语作法言,司马相如为武帝制封禅之文,于今天下所共闻也。”纂曰:“仲父何如?”宓以簿击颊,曰:“原明府勿以仲父之言假於小草,民请为明府陈其本纪。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会昌,神以建福,故能沃野千里。淮、济四渎,江为其首,此其一也。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昔尧遭洪水,鲧所不治,禹疏江决河,东注于海,为民除害,生民已来功莫先者,此其二也。天帝布治房心,决政参伐,参伐则益州分野,三皇乘祗车出谷口,今之斜谷是也。此便鄙州之阡陌,明府以雅意论之,何若於天下乎?”於是纂逡巡无以复答。” 《华阳国志 卷十二 序志》曰:“《蜀纪》言:「三皇乘祗车出谷口。」秦宓曰:「今之斜谷也。」及武王伐纣,蜀亦从行。《史记》:周贞王之十六年,秦厉公城南郑。此谷道之通久矣。而说者以为蜀王因石牛始通,不然也。” 《读史方舆纪要》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褒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 这些都说明褒斜道的历史十分久远,但为何《读史方舆纪要》要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夏禹发这褒斜道来干什么? |
夏禹发这褒斜道应该不是为啦治水吧,治水不可能专门修一条的从褒谷口到户县道路来吧,如果夏禹最开始修这条从褒谷口到户县道路不是为啦治水的话,那么,也就只能用为啦开辟西蜀到中原的交通通道而修的栈道,为什么要修这条栈道?酒鬼个人认为也只能用“逐廘中原”来解释啦,绝不可能是“问鼎西南”,因为大禹本就兴于西羌岀于西羌,中原是舜帝和舜帝之子商均的地盘,所以只能是“逐廘中原”来解释啦,绝不可能是“问鼎西南”。 当大禹和商均在中原“逐廘中原”得胜当上天下共主也可称为炎黄部族联盟盟主后,他就得在中原的土地上从新分封,于是乎,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昆吾氏这些有功之氏就出现在汉中、户县、河南中原一带,完全说得通也~~~ |
@隐龙先生 2019-05-04 16:03:56 五一劳动节快乐 ----------------------------- 谢谢,隐龙,祝安! |
@域外孤仙 2019-05-06 12:00:06 断更了? ----------------------------- 老酒鬼貌似闲郎己才尽,如写青铜器又与题不合,先断更,不失为上上策也~~~~ |
《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出土于重庆云阳旧县坪,东汉熹平二年巴郡朐忍令梓潼雍陟,为故朐忍令广汉景云所立。通高240厘米,宽95厘米,厚33厘米,现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阴刻隶书,凡13行,每行约30字,全文共367字: 汉巴郡朐忍令广汉景云叔于以永元十五年季夏仲旬已亥卒。 君帝高阳之苗裔,封兹楚熊,氏以国别。高祖龙兴,娄敬画计,近诸关东豪族英杰,都于咸阳,攘竟蕃蘅(卫)。大业既定,镇安海内。 先人伯沇,匪志慷慨,术禹石纽、汶川之会。帏屋甲帐,龟车留滞,家于梓幢,九族布列,裳絻相龙,名右冠盖。君其始仕,天资明括。典牧二城,朱紫有别。强不凌弱,威不猛害,政化如神,蒸民乃厉。州郡并表,当享符艾。 大命颠覆,中年殂殁。如丧考妣,三载泣怛,退勿八音,百姓流泪,魂灵既载,农夫恻结。行路抚涕,织妇喑咽。吏民怀慕,户有祠祭。烟火相望,四时不绝。深野旷泽,哀声悼切。追歌遗风,叹绩亿世。刻石纪号,永永不灭,呜呼哀哉,乌呼哀哉! 赞曰:皇天炳壁,郢令名矣。作民父母,化洽平矣。百工维时,品流刑矣。善劝恶惧,物咸宁矣。三考絀勑,陟幽明矣。振华处实,畼遐声矣。 重曰:皇灵禀气,卓有纯兮。惟汶降神,梃斯君兮。未升卿尹,中失年兮。流名后载,久而荣兮。勒铭金石,表积勋兮。冀勉来嗣,示后昆兮! 熹平二年仲春上旬,朐思令梓潼雍讳陟字伯宁,为景君刊斯铬兮。 |
@酒鬼醉客 2019-04-27 15:56:03 2016年,石峁遗址皇城台发掘工作集中在门址处。皇城台三面临沟,仅北侧偏东有一窄梁通往外界,门址即扼守于此,沿山梁东北方向通往内城东门和外城东门。发掘揭露其主要组成部分自东(外)向西(内)依次为广场、瓮城、南北墩台、门道等。目前,广场已完全揭露,面积超过2100平方米。 广场由南、北基本平行的两道石墙及瓮城东墙一线围成,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63、东西宽约34米。广场地面用黄褐色沙土铺垫,夹杂较多碎石块...... ----------------------------- @资阳大梦 2019-05-06 22:26:45 4000-5000年的石刻和砖块建筑?参看一下伟哥一块砖拍死西方三大文明吧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21662-22.shtml ----------------------------- 四川盆地是“古南海”的一部分“古西南海”,绝不是伟哥所说的“古西海”,“昆仑之丘”的地望在“河出昆仑”,所以“古西海”的地望应在黄河源头处之北,它应该指的是柴达木盆地。 |
@域外孤仙 2019-05-06 21:19:12 先向你表示敬意!搞这种研究的确需要考证的东西太多。既要大胆假设又得细心求证,做到科学严谨,可能对一个单独个人来说有点难。 ----------------------------- 谢谢!老酒鬼发此帖只是一些猜想,因为,三星堆二个坑中所出之物,跟《山海经》中的一些记载十分相近,而相传《山海经》为大禹等人所记,所以,老酒鬼总有个疑问,三星堆为什么不能跟大禹有关联?因此,老酒鬼发此帖也~~~~ |
@酒鬼醉客 2019-05-06 17:10:06 《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出土于重庆云阳旧县坪,东汉熹平二年巴郡朐忍令梓潼雍陟,为故朐忍令广汉景云所立。通高240厘米,宽95厘米,厚33厘米,现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阴刻隶书,凡13行,每行约30字,全文共367字: 汉巴郡朐忍令广汉景云叔于以永元十五年季夏仲旬已亥卒。 君帝高阳之苗裔,封兹楚熊,氏以国别。高祖龙兴,娄敬画计,近诸关东豪族英杰,都...... ----------------------------- 《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提供的重要史实就是,“广汉景云叔”其先祖伯允曾经巡狩回蜀。碑文谓曰:“先人伯沇,匪志慷慨,术禹石纽、汶川之会。帏屋甲账,龟车留滞,家于梓潼,九族布列,裳絻相龙,名右冠盖。” 这又是“大禹兴于西羌”的实证。 据考证,此“伯沇”即“伯杼”(亦称后予、帝宁,乃夏后七世,少康之子季杼),所以景云碑中的“ 先人伯沇,匪志慷慨,术禹石纽、汶川之会。帏屋甲帐,龟车留滞,家于梓幢,九族布列,裳絻相龙,名右冠盖。”这则记述,是在追述先祖伯沇(即伯杼)在少康中兴后,为遵循禹石纽、汶川之会的遗则,曾甲帐龟车,巡狩回蜀的史实。 |
广汉景云叔于其人虽未见诸典籍,但景为楚国大姓却史有明证,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中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指的就是楚国王室芈姓三大氏屈氏、景氏、昭氏这三个氏族。 屈原在《离骚》中曾言他是“帝高阳之苗裔兮”,广汉景云叔碑也言景云是“帝高阳之苗裔”,《史记·楚世家》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楚王熊绎姓芈氏,传说是颛顼的后代,而景、屈、昭是楚王族三大姓,追本溯源,高阳氏是景家的远祖,在这点上,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 广汉景云叔身为高阳之后,无论碑中的“先人伯沇”是不是“伯杼”(亦称后予、帝宁,乃夏后七世,少康之子季杼),伯沇作为帝高阳之苗裔,前往蜀地去“术禹石纽、汶川之会”,并且还将家安在啦离四川德阳市广汉不远的绵阳市梓幢,其后人景云又被称为“广汉景云叔”,这一切,只能说明“禹生汶川石纽”的记载是完全正确的,所以说,三星堆遗址应该是跟大禹有所关系的,不然广汉景云叔的先人伯沇作为帝高阳之苗裔,他是不会前往蜀地去术禹石纽、汶川之会的。也不会将家安在梓幢广汉一带的~~~ |
|
@中国治下倭奴总督 2019-05-08 16:16:15 蜀与禹都有虫,此虫指的是长虫吗?从古自今长江流域西南一带常有出蛟行洪之说。天发杀机,龙蛇起陆,此长虫当指蛟龙。 ----------------------------- 《山海经·海外南经》曰:“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所以蜀与禹中的虫,应该是指的长虫,也可形容为巴蛇或是修蛇,《山海经·海内南经》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可见巴蛇有多大,巴蛇即蛟龙的说法,应当成立。 |
@回忆是一首歌 2019-05-08 16:36:48 这个是三星堆的么 ----------------------------- 是!应该是下图中的那个青铜人的背面图: 首页 - 三星堆博物馆 http://www.sxd.cn/list_2.asp?lmtype=&Page=3&bigclass=29&smallclass=4&tj=&Skey= |
现在最让人谜惑的问题,就是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年代问题。 发掘者在简报中是这样推测三星堆一号祭祀坑的年代的: “三、结 语 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是巴蜀文化中首次发现的祭祀坑。坑内出土的金杖、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容器、青铜兵器,玉石礼器,以及十余根象牙和3立方米左右的烧骨碎渣,对于了解相当于商代的蜀族祭祀礼仪、宗教意识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其中金杖、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等文物,在我国冶金史和雕塑史上尤其有特殊的意义。这批资料尚在整理之中,许多问题还待以后深入探讨,这里仅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1.一号祭祀坑的年代 2.前面已介绍,一号祭祀坑开口于三星堆遗址第五,六层以下。从地层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此坑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后段。 坑内出土的青铜头像、人面像等为国内首次出土,目前尚无可比材料。璋,戈等玉器,从器形特征看有的可早到二里头文化时期,有的又晚到殷墟时期,也不能作断代的依据。只有出土的陶器和青铜容器,为推断祭祀坑的年代提供了较科学的根据。陶器中的广肩平底罐和颈部施凹弦纹的壶,是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出现的典型器物;尖底盏、器座是第三期偏晚出现的新器物。尖底盏形体较大,胎较厚,尖圆唇,腹较深。器座底部较平,边缘较锋利。形制呈三星堆遗址第三期特点,与第四期器物明显不同。故可进一步推测此坑的时代为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后段。 青铜容器中罍的形制、花纹与河北藁城台西村墓葬出土的铜罍相似②;尊的形制、花纹和铸造工艺与安徽阜南月儿河段打捞出的商代前期(晚于郑州二里岗上层,与殷墟文化第一期相当)的龙虎尊一致③,时代也应与之相当;盘也是商代前期的形制特征。据此,我们推测一号祭祀坑的相对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一期。” 这就是说从地层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后段。1982年至1984年,四川省文管会在三星堆遗址第一发掘区、第三发掘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结合1980年的发掘材料,初步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堆积分为四大期。第一期的年代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年代范围内;第二期的年代大致在夏至商代早期;第三期的年代相当于商代中期或略晚;第四期的年代约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也就是说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商代晚期,但却没有说明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年代的上限可能是什么时间段,这本身就是一种保守的态度。 |
再就是“坑内出土的青铜头像、人面像等为国内首次出土,目前尚无可比材料。璋,戈等玉器,从器形特征看有的可早到二里头文化时期,有的又晚到殷墟时期,也不能作断代的依据。只有出土的陶器和青铜容器,为推断祭祀坑的年代提供了较科学的根据。~~~~青铜容器中罍的形制、花纹与河北藁城台西村墓葬出土的铜罍相似②;尊的形制、花纹和铸造工艺与安徽阜南月儿河段打捞出的商代前期(晚于郑州二里岗上层,与殷墟文化第一期相当)的龙虎尊一致③,时代也应与之相当;盘也是商代前期的形制特征。据此,我们推测一号祭祀坑的相对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一期。”这样的推测,明显有着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推测潜意识,所以这也是一种保守的态度。 “三星堆遗址第一期相当于龙山时代。所选标本的碳十四测定年代数据,较早的为距今4700年左右,偏晚的为距今4075±00年;树轮较正为距今4500±150年[15]。第二、三期出现的陶盉、觚、瓶、高柄豆、大口尊等器物,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期文化相似,大约相当予夏商时期。碳十四测定的几个年代数据,均在距今4000—3500年间,其中一个为距今3765±80年[16]。”(见三星堆博物馆官网的“学术研究”《巴蜀文化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 这就是说第二、三期的三星堆文化是个整体的文化层,它的年代应是夏至商的那五百年,其中一个为距今3765±80年(没见到树轮较正数据),想来树轮较正应该是在四千年以上,所以说如果按二里头和殷墟的器物象似三星堆祭祀坑,或是二里头和殷墟的器物文化来源于三星堆的话,那么,三星堆一号祭祀坑的年代,照开放的态度来推测,它的年代就有可能是二里头二、三期时间段,即夏未商初。 |
上图是孙华先生的《再论三星堆器物坑的年代和性质》一文的截图。 |
这两个数据,可以说是科学与技术的数据,拿这两个数据的中间值,三星堆一号坑的纯碳十四数据,也应是在前一六零零年之前,就算这两个数据按孙华先生所言有标本污染问题,但这种污染就能让它少三、四百年么?存疑~~~ |
@ty_王建峰279 2019-05-08 20:00:32 商汤造反推翻夏朝,夏朝皇室成员提前把国家重器转移到安全地方,选择的地理位置就是现在四川的三星堆遗址处。 ----------------------------- 说得轻巧,象吃根灯草。象征夏王朝权威的九鼎,就被商汤掠去,还言什么“夏朝皇室成员提前把国家重器转移到安全地方”的话题,先生,您觉得有这种可能么?见《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
@酒鬼醉客 2019-05-08 19:54:52 这两个数据,可以说是科学与技术的数据,拿这两个数据的中间值,三星堆一号坑的纯碳十四数据,也应是在前一六零零年之前,就算这两个数据按孙华先生所言有标本污染问题,但这种污染就能让它少三、四百年么?存疑~~~ ----------------------------- 岀土这件玉璋的二号坑,在当时发掘者在年代上的判断是这样的: 1.在二号坑出土的遗物中,提供判断时代依据的器物主要是铜尊,罍等容器及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树上的鸟及其他纹饰。但上述器物的时代差距较大,我们选择其中铸造年代最晚的,作为此坑下埋年代的上限。二号坑与一号坑同处一个区域,相距仅30米。但一号坑开口于第II发掘区的第六层下,其时代相当于殷墟一期④。而二号坑则开口于第Ⅱ发掘区的第五层下。就地层关系而论,二号坑显然晚于一号坑。 二号坑出土的璋、戈、瑗等玉石器的形制和一号坑所出相比,显得体形长大而厚重。青铜头像双一号坑出±的种类增多,造型也有所变化,显得更为成熟。因此时代应比一号坑晚。 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尊多为侈口,高领,束颈,豉腹,圈足上镂方形或长方形孔。这种形制的尊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一些容器的肩部立雕牛、羊首,牛、羊首上一般又铸立鸟,没有牛、羊首的亦铸立鸟。这些器物上多饰双层花纹和三层复合花纹,一般以云雷纹衬地,突出主体双夔组合成的饕餮纹,夔尾下卷。在饕餮纹的上方,有些还饰目云纹。主体花纹带上下还饰圆涡纹,间饰乳钉纹、蝉纹等。在大型青铜立人像的座上出现圆圈纹和三角形云纹。在其他部分残器上还出现类似环带纹的纹饰。这些器物的器形及纹饰特征,均与晚商文化特征相同⑤,约相当于殷墟二、三期⑥。从二号坑内出土的大量鸟的形象来看j头上都有冠,钩喙,尾上翘。而殷墟一、二期所发现的鸟纹,头上都无冠羽,尾普遍下垂,直至殷代未期容器上的鸟才普遍有冠。尾上翘⑦。故就鸟纹相比。二号坑的时代也晚于殷墟一,二期。综上所述,二号坑的时代大致相当于殷墟晚期 |
@酒鬼醉客 2019-05-08 19:54:52 这两个数据,可以说是科学与技术的数据,拿这两个数据的中间值,三星堆一号坑的纯碳十四数据,也应是在前一六零零年之前,就算这两个数据按孙华先生所言有标本污染问题,但这种污染就能让它少三、四百年么?存疑~~~ ----------------------------- @酒鬼醉客 2019-05-08 20:16:24 岀土这件玉璋的二号坑,在当时发掘者在年代上的判断是这样的: 1.在二号坑出土的遗物中,提供判断时代依据的器物主要是铜尊,罍等容器及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树上的鸟及其他纹饰。但上述器物的时代差距较大,我们选择其中铸造年代最晚的,作为此坑下埋年代的上限。二号坑与一号坑同处一个区域,相距仅30米。但一号坑开口于第II发掘区的第六层下,其时代相当于殷墟一...... ----------------------------- “选择其中铸造年代最晚的,作为此坑下埋年代的上限。” 介个又是个保守选择,是用一号坑的保守年代推测和与中原器物相对比依附于中原器物的年代而猜测出来的产物,如果一号坑的年代在夏末,那么此坑的年代就不可能是商末,或许就应是在商中叶,“二号坑出土的璋、戈、瑗等玉石器的形制和一号坑所出相比,显得体形长大而厚重。青铜头像双一号坑出±的种类增多,造型也有所变化,显得更为成熟。因此时代应比一号坑晚。”,介个没说错,但错在“这种形制的尊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的这种主观意识上,需知任何时尚,它流行的时侯,并不代表着它的样式就是起源,所以,三星堆尊的形制不一定是受商尊的影响,完全有可能是商尊传承并发扬光大了三星堆尊形制的可能~~~ |
接下来就是三星堆“十二五”考古成果,列第一位的就是北城墙的确认,被确认为北城墙一段的城墙被考古人员命名为青关山城墙,位于三星堆城址西北部的青关山台地北缘,城墙走向与真武宫城墙相近,二者位于同一直线上。残长140米、顶部残宽10到15米、残高近3米,始筑于三星堆遗址二期偏晚(对此老酒鬼有其它看法),即夏代晚期。从年代来说,月亮湾城墙、真武宫城墙、青关山城墙和西城墙北段的城墙结构相同,始筑年代均为夏代晚期,因此,这几道城墙极有可能是同时期建造的,它们可以合围成一个小城,即月亮湾小城,面积将近46万平方米。这就是说至少在夏代晚期,三星堆的遗址上面就己经有啦城邑的形成。 再就是青关山台地的发现,青关山台地位于三星堆遗址西北部的高台地上,北濒鸭子河,南临马牧河,土台呈二级台地状,最高一级高出周围地面4~5米,这里也是整个三星堆城址的最高处。2005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人工铲探,发现青关山二级台地系人工夯筑而成,同年,对青关山台地进行了一定规模的考古试掘,在第二级台地南部揭露出一座大型红烧土建筑基址的南部一角(编号F1)。2012~201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青关山台地进行了进一步勘探,发现整个青关山台地均系人工夯筑而成,现存面积约16000平方米,其中第二级台地现存面积约8000平方米;与此同时,将2005年回填保护的青关山F1揭开并对其持续进行了追踪发掘,截止2015年初夏,一座长逾65米,宽近16米,建筑面积逾1000平方米的红烧土建筑基址已基本暴露出来,这座编号为F1的大型建筑,整体建筑于夯土台基之上,基址平面基本上为长方形,呈西北——东南走向,与三星堆城址以及一、二号祭祀坑方向一致,根据目前的情况判断,F1由多间“正室”以及相对应的“楼梯间”组成,柱网密集,推测当属干栏——楼阁式一类建筑,墙基和“檐柱”底部均由红烧土块垒砌并夹杂有大量的卵石,红烧土块大多成形似砖,推测应为异地预制,10余处红烧土墙基、“檐柱”和室内夯土地面中有掩埋玉璧、石璧和象牙的现象,应为房屋修建过程中的祭祀活动所致。 |
2013年秋冬,在F1以北约3米处又揭露出一座与其走向相同,面积略小的长方形红烧土建筑遗存,编号F2,这座建筑尚存大面积的红烧土倒塌堆积,推测下面的基址保存状况应该好于F1,经局部解剖得知,F2倒塌的红烧土直接叠压于F1基址所在的夯土台基下,时代应早于F1,或为F1的前身。 2015年度,根据勘探线索在F1东面的青关山二级土台的东南部上进行了试掘,初步揭露出另一座大型红烧土建筑基址F3的北半部,F3的开口层位和走向与F1相同,亦仅存红烧土建筑基址,基址平面呈长方形,长逾20米,宽度已近10米,北墙与西墙内侧有类似于F1的锯齿状红烧土“檐柱”,室内夯土地面中也有掩埋象牙的现象,推测是与F1同时存在的另一座大型建筑。 勘探显示,在F1、F2、F3等大型建筑以下,青关山土台还普遍存在着3~4层厚薄大致相同的红烧土堆积,各红烧土层又分别叠压于夯土台基之上,总厚度超过4米,这些现象提醒我们,青关山土台存在着三星堆城址各个时期的最高等级建筑,这里很有可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是三星堆王国的“宫殿区”所在地,甚至一直都是。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墙基内包含物以及建筑形制判断,F1的使用年代大约为商代(三星堆三期),这是三星堆遗址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建筑面积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即使放在全国范围内比较,也应属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之一,当属三星堆最高等级的建筑。(此又是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墙基内包含物以及建筑形制判断,还是受一号祭祀坑的年代推测影响),唉~~~ |
真予盾,其实到啦现今,青关山城墙与青关山人工土台的认定,己经告诉世人,青关山人工土台的三个F1、F2、F3等大型建筑就是三星堆三个堆下的祭祀坑所埋之物的器物所应该原本摆在殿上的所物,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中的物件应是F1和F2大型建筑物上的摆设,而F3有可能就是最早的建筑物,它原本该摆设的器物应该就是一九二九年,燕道诚所挖到的那个坑中的器物,见下图: |
@酒鬼醉客 2019-05-08 21:23:16 真予盾,其实到啦现今,青关山城墙与青关山人工土台的认定,己经告诉世人,青关山人工土台的三个F1、F2、F3等大型建筑就是三星堆三个堆下的祭祀坑所埋之物的器物所应该原本摆在殿上的所物,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中的物件应是F1和F2大型建筑物上的摆设,而F3有可能就是最早的建筑物,它原本该摆设的器物应该就是一九二九年,燕道诚所挖到的那个坑中的器物,见下图: ----------------------------- 这样的器物,绝不可能是做出来就埋掉的器物,它应该在某地摆上很长一段时间后,岀于某种原因,才被埋入地下的,就象下图的玉石料图一样: |
晚也,睡觉~~~ |
@乂然的微笑 2019-05-08 22:21:55 眼 ----------------------------- 什么眼?说的是这个: 还是这个: 或是这个: |
@酒鬼醉客 2019-05-08 21:37:54 晚也,睡觉~~~ ----------------------------- |
@酒鬼醉客 2019-05-08 21:37:54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晚也,睡觉~~~ ----------------------------- @酒鬼醉客 2019-05-09 09:06:24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 |
三星堆遗址区青关山台地“亚”字形单体建筑是仅次于殷墟的最大单体建筑基址,也是在南方地区首次发现如此大规模的单体建筑基址。是一座大型红烧土建筑基址,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呈西北-东南走向,与三星堆城址以及一、二号祭祀坑方向一致,长约55米、宽约15米,面积近900平方米,东西两侧似乎有门道,初步推测,大约由6-8间正室组成,分为两排,沿中间廊道对称分布。那么,“亚”字形单体建筑是做什么用的呢?当时,专家对于这个单体建筑基址的功能猜测主要集中在宫殿、府库和祭台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当时进行现场分析时认为,建筑的级别应该属于高等级建筑,但不像是宫殿,因为没有活人居住的迹象。雷雨认为,不论是宫殿还是府库还是祭台,青关山台地很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三星堆古城的核心区域之一。推测F1可能为干栏———楼阁式建筑,由多间“正室”以及相对应的“U”字形“楼梯间”组成,所有房间分为两排,沿中间的“穿堂过道”对称分布,廊道两侧各有3排柱洞,南、北、西墙墙基外侧有一排密集排列的凸字形“檐柱”遗迹,其内侧有一列平行的“柱础”。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墙基内包含物以及建筑形制判断,F1的使用年代大约为三星堆遗址三期(商代),废弃年代大致与一、二号祭祀坑同时。 F2尚未揭露,形制并不明显,不过,根据F2的夯土面被F1红烧土叠压,推测其年代应早于F1,有可能是F1前身。F3保存也不完整,通过现存部分看,其走向、形制与F1相似,年代也基本相当。 在距离F1建筑约20米开外,在发掘青关山城墙(约处夏代晚期,距今3600年左右)的过程中,还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夯土台面 (距今逾4100年以上)。该台面表面大致平整光滑,由浅黄色和青灰色粘土夯筑而成,未见夯窝等夯打遗迹,其面积应在500平方米以上。在夯土台面的偏北区域发现两排23个柱洞,柱洞直径最大可达40厘米,最小也有20厘米以上,两排柱洞整体长约10米,间距约2米。受发掘面积所限,两排柱洞所属建筑的面积和结构尚不清楚,推测应是一座大型建筑。 如果这三个建筑的年代F1和F3的年代是毁在商中期,F2是毁在夏末商初的话,那么《竹书纪年》中的记载就能提供点线索岀来~~~ |
《今本竹书纪年》是明代开始流传的两卷本《竹书纪年》,虽是宋以后人伪托,非晋时所得本。但《今本竹书纪年》与一般所谓的伪书有根本不同,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学究们也一致认为今本虽经后人窜改、增饰,然与《竹书纪年》一脉相承。所以,它还是有史料价值可挖的,比如: “帝禹夏后氏,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 王国维疏证曰:“(《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下,臣瓒曰:‘《世本》:“禹都阳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是古本《纪年》不云‘居冀’也。今本于尧、舜、禹皆云‘居冀’者,盖以《左传·哀六年》杜预注云:‘唐、虞及夏皆都冀方。’故云然。)” 显然那个“居冀”是经后人窜改了的,但“元年壬子,帝即位”是否是原文,难说。 又比如: “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 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 显然这里的“冀都”也是被后人增饰了的,帝即位于夏邑,就是说明帝启都应该在夏邑,何又来诸侯从帝归于冀都之理?所以竹书古本只能是“诸侯从帝归之”,方才解释得通,但它却提到啦“钧台”和“璇台”,《左氏·昭四年传》:‘夏启有钧台之享。’其又证明“钧台”所言不虚,《旧唐书·辛替否传》:"臣闻出家修道者……何必璇台玉树,宝像珍龛,使人困穷,然后为道哉!"也说明“璇台”曾有,因此,夏启有“钧台”、“璇台”这两台的所记也应该不假~~~ |
《左传·昭公四年》:“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夏启有钧台之享。’说的是在夏代初年发生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夏启在大禹死后,为了废除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巩固王权,确立王位世袭,而在都城阳城召集各地方酋国首领,举行的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同时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这就是所谓的“钧台之享”。《今本竹书纪年》记为“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 “钧台”,顾名思意,“钧”是指的天帝居住的中央之天的钧天,“台”明显指的是人工筑起的高台,所以"钧台"应该实际上是指为天帝群神修建的台坛。 三星堆的那个青关山土台是人工筑成的,其上有疑为夏代末期的建筑物F2,与三星堆城址以及一、二号祭祀坑方向一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当时进行现场分析时认为“建筑的级别应该属于高等级建筑,但不像是宫殿,因为没有活人居住的迹象。”,这只能说明这个高等级建筑是祭台。而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的各种祭器明显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比如下几图: |
特别是出土啦以下金器: |
一号祭祀坑内出土金、铜、玉、石、骨、陶、象牙等质料的文物300余件,以及海贝和约3立方米左右的烧骨碎渣。坑内出土的金杖、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容器、青铜兵器,玉石礼器,以及十余根象牙和3立方米左右的烧骨碎渣,部分玉璋等具有强烈的地方特点,为商文化所不见外,但二号祭祀坑内出土的文物却有约600余件(包括象牙在内)。光青铜器出土就约439件,玉石器:有戈、璋、凿、瑗、环、刀、“舌形器”、珠、管穿等,约131件。二号祭祀坑与一号坑相比,出土遗物不论种类还是数量都丰富得多。其中大型青铜立人像,大型青铜人面具、青铜神树等是一号祭祀坑没有见到的。 所以说这两个坑的祭祀对象应该是不同的,一号坑的祭祀对象貌似祭祀的黄帝和雷袓,木火土金水青赤黄白黑,黄帝居中,也就是钧天上帝,因此,老酒鬼个人认为一号祭祀坑之祭器应该是青关山土台F2建筑物中摆设的器物,是“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烹殇上帝鬼神。”时,同时摆在青关山人工土台上F2建筑物中的,于是乎就有啦“钧台”的来历。 |
提一个: 睡觉~~~ |
@夜郎游侠2018 2019-05-11 18:51:20 好帖! 视角刁钻,论据充分。 终于看到酒鬼老爷子两脚着地了。凭您的学识,定可在史海中探出个所以然来! ----------------------------- 中午好,游侠。承蒙游侠看得起,牵绕在老酒鬼脑海中多年的疑问,老酒鬼现在基本已认定三星堆遗址是大禹的都城“阳城”~~~ |
@夜郎游侠2018 2019-05-11 19:00:32 若能结合“跪像雕塑”,将金杖“箭穿鱼、鸟”的图语意涵解释清楚,定是三星堆考古研究石破天惊的大事件。 ----------------------------- 论证起来很难,可能十万字都无法解释清楚,就拿下图那个青铜器来说: 三星堆博物馆的官方说法是: “三星堆出土的“太阳形器”全部被砸碎并经火焚烧。从残件中能识别出六个个体,经修复复原的2件太阳形器的直径均在85厘米左右,构型完全一致。这里介绍的是其中一件。 器物构型为圆形,正中阳部凸起,其周围五芒的布列形式呈放射状,芒条与外围晕圈相连接。阳部中心圆孔、晕圈上等距分布的5个圆孔均是作安装固定作用的。器物系采用二次铸造法制成。先将晕圈和五道芒条铸成后,再用嵌铸法将太阳嵌铸在芒条上,然后在与晕圈衔接处两面钻孔,最后用铆铸法在孔中灌注铜液将芒条铆接牢固。 这种形制的器物从未见于以往的出土文物,因其与同坑出土的铜神殿屋盖上的“太阳芒纹”的形式相似,器物正中凸起的阳部又与铜眼形器、铜眼泡构型接近,其整体图像特点也与四川珙县僰人悬棺墓岩画及我国南方地区出土铜鼓上的太阳纹饰颇为相像,因之发掘者将其定名为“太阳形器”。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此器的形式构成并不是太阳的象征,而是车轮:中心部分是轮毂,放射形条状物是车辐,外圈是轮圈。还有观点认为既非太阳,亦非车轮,而是用于军事作战的盾牌上的盾饰。多数意见认为这种形制的器物应即是“太阳形器”,是常设在古蜀国神庙中的神器。又或用于祭祀仪式,钉挂在某种物体之上,作为太阳之象征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许多重器如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及其他一些青铜重器上的大量的各式太阳纹饰表明,“太阳崇拜”在三星堆古蜀国的宗教文化中颇为突出。可以推知,商代的古蜀国已专门祭日的仪式,并当在古蜀国诸多祭仪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成都平原古族的信奉习俗,“太阳崇拜”一直延及东周。据《华阳国志》记载,末代蜀王族的号为“开明”,一般认为,“开明”词义与“太阳升起”密切相关,如《楚辞?天问》所谓“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耀灵安藏?”即是旁证。而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四鸟绕日饰、铜立人像等,则正是商末至西周早期之间古蜀太阳(太阳神)崇拜的实物例证。作为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它们与三星堆同类器物前后衔接,为进一步研究古蜀宗教文化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 这种说法,老酒鬼不赞同,因为三星堆发现的太阳象征的物件有比这个更为形象之物,见下图: 所以,那个所谓的“太阳形器”根本不可能是来象征的是太阳,而是象征的其它东西。 象征的是什么东西呢? 老酒鬼个人认为应该是“昆仑”,因为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树与《山海经》有关联,也是好几颗,那个所谓的“太阳形器”应该是跟那些青铜神树和神坛有关的,因此,也应该与《山海经》有关联,《山海经》最大的膜拜对象就是“昆仑”,“昆仑”也可释为“大轮”,那个所谓的“太阳形器”其实就是个“大轮”的形状,其寓意一眼便知。 但如果老酒鬼要想推翻它是“太阳形器”的话,其论证真的难写,所以只能是猜想一下而已,石破天惊的大事件还是留给专业人士去做为上~~~ |
@wild007 2019-05-12 07:26:51 有个猜想,不知靠不靠谱。 根据史记编排的夏史和商史世系,早年就有人研究发现高度雷同,因此有没有可能夏史其实就是商史,只是商史是对夏史的重新编排。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商承继的大统不想列入夏禹一系,即商认为自己承继黄帝嫡传,否认夏的一切。因此夏史的湮灭,很可能源于商代的系统性毁灭,而三星堆是夏禹的祖庙,因此会出现隔空的远超过当地发展水平的青铜器,但又被突然彻底毁灭。 但虽然商竭尽脑汁想毁灭夏...... ----------------------------- 这个猜想,老酒鬼个人认为是靠谱的,现今我们所读的《史记》和《竹书纪年》中的夏史被重新编排的痕迹很多,对夏代的记载明显少于商代。商汤代夏几百年完全有系统性毁灭夏文化的动机和时间,如不系统性地毁灭夏文化,殷商王朝就不能完全抹去夏禹文化对万邦的引影力,所以,他们必须得从文字和历法上系统性地毁灭夏文化,就象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和历法一样,这是殷商王朝必须做的事。 周王室同样在文字和历法上对殷商王朝做过手脚,甲骨文在西周中叶被钟鼎文完全取代就是说明,但周王室有殷王室血统,无法完全否定殷商王朝的历史,却又因文武剪商的宣传是恢复夏制,又不得不成认夏代王朝的历史,所以就出现如《汲冢纪年》那样的历史记载。 |
@蘑0z5 2019-05-12 15:10:03 能发这么好的帖子,太谢谢了 ----------------------------- 老酒鬼脸红啦,谢谢! |
提一个: “帝之下都”,绝不是空穴来风,古人没那么无聊,随便编一个神话,就能让后人苦苦追寻的,其中自有合理之处~~~ |
这张图是汉代时的图,它的发掘地点是在西北,其中,神兽的图跟下图,有何关联: 看官们,自儿判断吧~~~ |
现代地理学,一笑而过,跟进化论有什么区别?全是为反天主教的产物,为何,我们非得相信?就拿青藏高原的海类化石来说,化石的形成只要有岩浆的运动,它都能形成。但这跟高原的形成有何关系?如果在高原没形成前,化石早就形成,当突然有地理突变时,高原连同化石突出于地表,难道高原的年龄就等同于化石的年龄么? 随想而已~~~~ |
这些贝壳梁,还没石化,它的发现地是青海诺木洪。 睡前,提一下本帖而已,睡去~~~ |
@隐龙先生 2019-05-13 10:06:25 酒鬼兄,你好。 ----------------------------- 同好,同好~~~ |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 那么,大禹的“家”究竟在什么地方? 也就是说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居住的地望,应该在什么地方才符合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条件? 涂山,初为山名,后衍为地域名。涂山在哪里,宋代学者洪兴祖补注《楚辞·天问》引《苏氏演义》称:“涂山有四:一者,会稽;二者,渝州;三者,濠州;四者,今宣州当涂县也。”历元明清迄今,间有新发现新说法,如陕西石泉,河南石泉、嵩县、开封,山西夏县、太原,山东诸城,湖北武汉,湖南攸县、衡山,广西石泉,江西九江,浙江萧山等等。诸说纷呈,各持其据,互相抵牾,彼此否定,概无定论。 如果按狭意的理解方式来理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地望的话,老酒鬼个人认为只有渝州(重庆)的涂山最符合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地望。 重庆的涂山位于重庆长江南岸,为一座背斜山。它北起铜锣峡,南至金竹沟,是华蓥山余脉铜锣山的一部分。它是组成四川盆地东部褶皱地形的其中一个背斜岭,和云雾山、缙云山、中梁山、明月山等其余几个背斜大致平行,形成重庆平行岭谷区。该背斜在长江以北被称为铜锣山背斜,在长江以南被称为南温泉背斜,以铜锣峡为界。由于背斜地质的顶端受外向张力,容易被侵蚀,因此南山山顶出现喀斯特岭槽,即黄角垭所在的槽型地带,形成一山二岭夹一槽的地形地貌。 岭槽中的裸露岩石为二叠系灰岩和三叠系页岩,而两侧山岭则是三叠系灰岩和碎屑岩。 |
这张图是长江和嘉陵江横穿云雾山、缙云山、中梁山、明月山、铜锣山、黄草山、大梁山的卫星图,铜锣山(涂山)于此中间,大禹治涪陵、长寿之间的长江得经过涂山,然后又去治江津、壁山的长江,又得经过涂山,再去治北培、合川的嘉陵江,还得经过涂山,这就是“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真相~~~ |
这此峡口确实横穿山体穿得奇怪,让人情不自禁得往大禹治水的传说上去想~~~ |
@爽朗abc 2019-05-14 14:58:53 为什么不是大禹修以下三条水道时,“三过家门而不入"呢? 1、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 东为北江,入于海。 2、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洞庭,东为中江,入于海。 3、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 很简单有古籍记载的涂山只有四:一者,会稽;二者,渝州;三者,濠州;四者,宣州。你所说的这三条水道的交集点只能是一者的浙江“涂山”,浙江的会稽之山是后人从“大楚之南”搬到茅山后才有的名字,所以说涂山也是从其它地方搬过去的地名,因此这是老酒鬼不认为大禹妻子涂山氏的居住地在浙江的原因。 第二,你所说的那三条水道的疏通工程量太大太长,耗时也非短时,“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果说是长时间段的话,这根本不可能,是灭人性的。所以只有在短时间段的耗时工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才是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而在重庆的那几个峡的距离不是隔得甚远,疏通那几个峡口的工程量比起疏通你所说的那三条水道来说,不知少多少,也可以说是一个连续工程,工期应该很紧,故而老酒鬼个人认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情,只能发生在重庆。 |
白帝城这个山体,有可能在四千多年前就是一个堰塞体~~~ |
这样大的焦石横卧在瞿塘峡上的白帝城山体下的大江中,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只能说明长江三峡曾经被堰塞过~~~ 所以郦道元的《水经注》才曰:“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其峡盖自昔禹凿 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
@中国治下倭奴总督 2019-05-16 00:42:45 昆仑乃全球万山龙脉之祖,共出五条干龙,其中北龙、东龙、南龙入中国,西龙两条去欧洲,与楼主图中“大轮”五个车辐倒是相吻合。 ----------------------------- 华夏的文化基础就是阴阳五行,而阴阳五行的来源是跟昆仑山紧密相关的,《春秋纬命历序》曰:“天地开闢,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憑,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地形起于昆仑之虚。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号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继相治,乘风雨、夹日月以行。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共治一万八千岁,天皇被迹在柱州崐崙山下。”,阴阳五行就是定天之象,所以,昆仑也也有五行运转的含意,三星堆青铜器中的那个“大轮”,理应就是昆仑的形象之器。 |
赤甲山是个看点~~~ |
前面已经说啦《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这则记载应该是发生在颛顼帝末期的事,那么,那么大的一场地质大异变,就不可能不波汲到长江三峡地区,如果赤甲山的靠江的那部份山体是在那崩垮的,长江三峡的瞿塘峡肯定会被堰塞的,如果堰塞的高度超过四百五十米,四川盆地将会变成下图那样: |
如果堰塞的高度超过六百米,就是这样: |
《山海经·五臧山轻·中次九经》曰:“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岀焉,东北流注于海。”,说的可能就是堰塞的高度超过七百米的情况: |
@隐龙先生 2019-05-18 15:43:40 《山海经》是大禹向尧帝和舜帝提交的考察报告 美国学者默茨博士(Henriette Mertz)研究了《山海经》中的《东山经》,并试着进行按经考察,默茨背起行囊上路了。她要像中国古代的旅行者一样,用双脚去丈量勘测那些山脉。 她的方法是:《山海经》中的中国古人让你向东,你就向东,让你走三百里,你就走三百里,看看会发现什么。经过几次失败,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经上记过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与山间的距离...... ----------------------------- 隐龙,下午好!《山海经》是大禹向尧帝和舜帝提交的考察报告应该没有错,但不可能《东山经》记到啦美洲大陆去,四千多年前的海平面比现在要高岀许多,美洲大陆或许还是几个大的海岛,大禹们不可能去关心那地~~~ |
@genttle 2019-05-18 17:00:13 我觉得现在国内的研究太过局限,只限定在中原地区,只限定在中国,所以夏商周断代工程一直找不到夏朝之所在。把眼光或眼光能否拓展一下?按照分子人类学和文字演变,人类文明均起源于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即人类文明单一论,苏美尔演变迁移造就了古埃及,古埃及人从文字、王表、皮色等被考证为中国的夏朝,炎黄大战即上埃及与下埃及之战,后由于外族入侵或气候干旱影响,夏朝的一个王族契,也就是商人的祖先开始外迁,首...... ----------------------------- “人类文明单一论”的岀法点,是建在文明外太空遗传论的基础上的,而外太空文明的落脚点第三极是最有可能的地点,所以《山海经》才会出现“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的记载,所以“人类文明单一论”的原点应该在青藏高原,古苏美尔和古埃及人都应该是象炎黄二帝一样的高原牧羊人,只是走的方向不同,一群往东走,一群往西去,因此,在人种和文字上有所相近是必然的结果,什么炎黄大战在埃及,夏朝在埃及的言论都是鬼扯,都是近二百年来的自卑感遗存在作怪,如果那一天考古发现在东海之中和昆仑山脉的冻土下发现有史前文明,这些人又会怎样说呢? |
@genttle 2019-05-18 17:17:24 南美洲的黄色人种或印第安人,据说是商朝灭亡后,部分商朝族人通过航海或陆路迁移到北美洲的。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纣并不是一位荒淫无度,残暴无比的国王,而且勤政爱民的皇帝,当时商朝的几十万主力正在征讨东夷,周朝的军队攻击到首都后纣王临时拼凑了奴隶和战俘来应对,可想而知结局。听说纣王并没有死,而是带领这些军队和族人向北迁移。 ----------------------------- 几十万主力不反攻回安阳,却向北迁移,有点说不过去,周武王打安阳时,车也不过几百乘,兵不过几万,几十万大军反攻回来,应该是很容易的呀~~~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