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真實修道二十年的人解釋道德經前三章!!!重磅,不看就是虧了啊。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真實修道二十年的人解釋道德經前三章!!!重磅,不看就是虧了啊。[第2页]

作者:独孤求败AH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哦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从儒家的角度

    孔子说:挣的多,花的少;挣的快,花的慢。这个人家就会富有。

    所以,有十分财,用个三四分。

    有十分位,享受个三四分。这样没人会说什么呀。

    王莽作假都骗过了很多人,何况你做真的啊。所以,简朴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美德啊。。。
    从功臣角度我明白一点道理。。。

    兵权放下,去做富翁。钱能救人。

    道经·第十章原文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来讲这个第十章

    首先,道德经原来没有这个名字,就老子写了五千零四十八字,后来根据书里的内容,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道经,一部分是德经。

    那么什么意思呢,一部分写天,虚无缥缈;一部分写地,扎实有效。

    所为天覆地载嘛

    就是天盖着人,地承着人的意思啊。。。

    那么,道德 两字,一是个人的天性。。。一个是人的后天的德行。

    两方边,前者一般是你的天赋。。。后者后,是你所受的教育,你生活环境中养成的习惯等等。。。一般来说,德是可以通过良好的学习和教训培养改变的。。。没有教养的人,也可以培养出来。
    但是道一般不行。。。道只能启发。。。通过后天的知识培养不了。

    这我就跟我们说的那个天赋一样,知识的东西,你可以学,天赋,学不了!
    所以道,一般都是靠自己悟的。不能直接教的。直接教的,那不算是你悟到的。没有用的啊

    说白了,道是要成人的。

    德呢,只是要成事的。
    真的有天赋的人,会在圣者的字里行间领悟道。。。

    天赋低一点,就学那个说的很明白的,字词的意思,根据那个表面去做。

    所以佛祖说法,年年都不同。。。法无定法。

    同样的一本书,天赋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

    这是客观主义无法解释的事了。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好了,载,就是地德之载。天覆地载的载。

    营魄,就是气魄。。。

    抱一,什么意思?——就是负阴抱阳的那个抱一。

    这里术语就比较多了。都是道家的用词术语啊。

    像魂魄,天覆地载,负阴抱阳,九阴一阳等等。。。这里的抱一,其实就是抱阳的意思。

    而且这个阳,是一阳。为什么呢,后面还有说的嘛。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你能专注在自己的呼吸吗?就像个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婴儿成天睡咪咪的,谁都觉得可爱。

    这也是很奇怪的事。他又不挣钱,又不说话。也看不到你。但是谁都觉得可爱。爱在那嗯?——就是这一口气,他在呼吸。。。而且呢,是软性的在腹式呼吸,你看到了,你就有一点返回到那种状态里面去了。。。——看的你都放松了。

    所以,放松的,软的。。。就是生的,硬的,是死的。这也是老子的话。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也有的版本叫涤除玄览,

    不管是鉴还是览,其实都是跟眼睛有关的。

    内色。

    老子说,你清除自己的内心的那些胡乱的形象,能无瑕疵吗?

    ——老子教我们怎么调节心情——说我们有内心的乱七八糟的不好的图像。。。潜意思问题。。。做一个这个呼吸。。。。就调节了。。。就清除了。

    这已经是一个技术了。不是一个话了
    ——后面讲的就是你做到了这一套东西之后,你能得到什么呢?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治国无为了,

    ——处事能柔和了。。

    ——明白四达,能好像无知无求了。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生养的东西不去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为而不去居功了,长而不主宰他人——就到达一种无为的圣者的状态了。

    圣者做一个件事,是无为的,不是功利心。不是逻辑心。。。就是玩。。。

    大家在这玩。。。没必要非要管着你。

    是谓玄德。——)这就是看不到的德。神秘虚无的神奇的德。跟阴德那个意思有点接近,但是还要神奇一点,是神奇的德行。

    刘玄德嘛。
    这第十章,讲怎么样练这个真气。。。

    第一章,那个观其欲的,是练真阳。这里第十章是练真阴的。

    所以,你要会看。

    专气致柔。能为雌乎?

    九阴真经。!嚎。
    道经·第十一章原文 原文
    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自行车轮子上有很多那个辐条。。。以前马车上也有很多那个木头做的辐条

    一个瓦罐。。。里面是空的,所以可以装东西。。。

    一间房子,里面是空的,所以可以住人。

    所以老子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你拥有这个房子,是利。但是呢,这个房子要空的,才能有用,才能住人。

    这是一个比喻呀。

    就是说吧,这个十一章,讲的是这个竞争之道。

    你怎么样有用!!的问题。

    道家,非常喜欢讲这个‘无’的东西

    跟佛家,非常喜欢讲这个‘空’一样。

    佛家禅法经常说,一个杯子为什么倒不进去水?因为满了。。。要先把杯子清空,才能倒进去。。。

    道家呢。。。经常讲万物都不存在。。。。。。都是没有的。

    听着很奇怪。

    其实不是没有啦,而是到家的动用啦。万物皆备于我啊。。这就是道家的思想。

    一切皆无,所以一切皆起作用啊。

    佛家讲一切皆空,所以一切皆色。那是一样的意思。
    这一章讲的意思,跟庄子里面说的一个人站的地方,除了脚下其他地方有没有用的意思一样。。。

    庄子说,你现在站的地方,你肯定以为是有用的。。。但是你没站的地方,你就不一定觉得有用啦。

    但是呢,这个‘无用’。它不是无用的。只是你暂时还没有用到。等到你移动,那些曾经不是你战立的地方,都变得有用了起来。

    这个简单的比喻。跟老子这里说的无、用的道理一样。

    所以,道家的发展观,是有一种时间发展观的。。。比如道家有一个谭姓的道士,写了一本‘化书’。里面就说,虫子变蝴蝶。。。说各种特怪的生命形态的变化。。。

    最后总结说,人的生死升降浮沉。。。类似于此。。。

    一下就让人的境界从这个短暂的时空中变得非常的沧桑长远了。。
    从长久的时间来看。。。万物都有销毁的时候。。。所以,道家说一切皆无。。。那也不错的啊。。

    但是,这个时间很长很长。。。

    佛家呢,说万物皆空。。。宇宙皆空。。。

    佛家说只有空间。。。没有时间。。。

    佛家否定时间。。。为什么否定时间呢。。。佛家认为呀,过去心捞不到,未来心捞不到,现在心捞不到。。。

    为什么时间里面捞不到心呢?

    因为心不走时间。

    所以佛家,只讲这个对境的心。。。对外境。。。所以神秀有这个明镜台的说法。。。六祖呢,把这个明镜台的比喻也去掉了,没有了。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吗。这就是佛家的对境之心。它讲你去对境中磨炼自己的心,明自己的心。

    道家呢,恰恰在时间里面,去化这个‘性’。你看,甭管什么东西,时间一长吧。。。那就变化了。

    你说人吧。。。小孩子跟老年人。。。那个差别还是很大的。。。

    而佛家否定这个变化,佛家说‘无寿者象’。。。所以佛家的东西有点否定时间的存在和作用。讲的是单一的对待空间的态度。

    照儒家来看的话,这两家都是有点偏驳的啦。你说要等一个小孩子变成老人,也有几十年呀。。。你说小孩子就是老人,就是死人。。。都是没有的。。。那几十年以后才算完全正确。。。所以道家这个讲话有点偏

    佛家也是一样的。。。在儒家看来。。。佛家不承认任何时间的变化,太过强调自己的心境对外物的影响和看待上的改变。所以儒家觉得佛家也偏。
    那么看起来,十一章在讲东西的空,才能装东西,才能住人。。。好像在讲佛家的道理。。。

    其实不是。。。注意这里的空,都是人为造成的。。。

    房子的空,挖管的空。。。都是人为造成的。。。

    所以,道家人为的改变,改造。。。是主动的。。。。而佛家的那个观空,那是被动的。。。完全不同的东西。不要弄混啦。
    道经·第十二章原文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一章跟五蕴,五行,五根、五尘有关。。。

    这个佛家的六根六尘,很多人听说过。。。我说的这个呢,其实就是把意没有加进来。。。就是眼耳鼻舌身,我叫它‘五根’哈哈,其实属于造作一个名词啦。方便大家记忆啊。
    在我们修炼界呀。。。一直以来,把‘内’‘外’两个东西分的很清楚。。。

    特别是刚修炼的人。。。你要是分不清这个内、外。。。你基本上很难过关,很难成长的。。。

    因为,修道就是让你选择。。。而且不是选择‘外’。而是要选择‘内’!!

    所以,忽然就遇到了一件事了。。。就看你怎么说。。。是选择‘内’呢,怪自己呢。。。责任在自己呢。。。改变在自己呢。。。还是选择‘外’——责任在他人,责怪埋怨他人。

    这是最大的分别。

    你选对了,就是‘圣’。选错了,你就走到外面去了那个争斗的世界去啦。
    佛家呀,对于他人的辱骂和打击。都是选择忍让的。

    他觉得责任在自己。。。

    其实吧。。。你打我。。。是你的事。。。跟我其实没太大关系。。。

    我要是真该死。。。那也不一定非要被你打死。。。说不定喝口水就死啦。。。

    所以,佛、道、儒都有这些观念。。。都对外忍让、不争、慈善。
    佛家的这个戒律呀。。。就是让你把对外物的这些欲望都慢慢放下的。。。

    这个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有慧开悟。。。所以佛祖要制定这个戒律,去要求僧团做到。。。

    有这个比丘戒、比丘尼戒、罗汉戒、菩萨戒等等讲究。

    但是原理呢就是一个:你外在行为上,不去沾染一些世俗错误的东西了。。。慢慢的,你就向内去找了,去走啦。。。所以,你就心静了,打坐也定下来了。。。这样的。。。。。。
    那么老子这里的意思。。。也差不多啊。。。

    讲这个外在的东西怎么样勾引你祸害你的。。。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代表很多颜色。。。五颜六色的。。。把人的眼都迷瞎了。。。

    五音——代表很多种声音。。。各种节奏。。。把人耳朵都整差不多聋啦。。。当然,这是老子的夸张。。。其实就是耳朵恬燥的那个意思。

    五味——各种味道让你的味觉都崩坏了。。。变得偏颇、挑食了。

    我们一般认为吧,外在的这些吃喝拉沙,听的东西是享受。。。可是呢,也有祸害,也有祸害。

    这里老子就讲了。这个道理。

    确实有没有?——有。

    人的五官吧。。。功能很多的。。。也是有灵敏和不灵敏的分别。。。

    瞎眼的人。。。耳朵就变得灵敏一些。。。

    那前面说的,五味。。。其实人的舌头天生就有分辨适合不适合自己的身体的这个能力的。。。但是一旦五味杂陈,你吃乱了。。。你就分别不出来了。。。

    很多时候,人想吃一些东西,都是因为那个东西呀,对人的身体有好处,当时你的身体就特别需要那个营养和东西。舌头是能分别出来的。

    但是很多人吧,这些能力都退化了。

    好还是不好的东西,人的本能一口就能尝出来的。。。但是很多人的那个味觉已经退化了。

    所以,人是在走退化的路啊。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打猎。。。让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呢。。。就好像什么奇珍异宝什么的。。。让人防备他人。。。。。。记得上古时代吧,尧舜时代,没有什么对这些奇珍宝物特别在意的。。。住的都是跟老百姓一样的茅草房子。。。所以,上古时代德性淳厚啊。

    现代什么好看的好玩的,珍奇异宝,都放在家里。。。防人之心就有啦。。。就活得累啊。
    这一章呢。。。为什么说的是五蕴呢

    前面三句是讲眼睛、耳朵、舌头。。。后面田猎是讲鼻子气息的。。。难得之货,是讲身的。。。

    所以是眼耳鼻舌身。。。

    一个人如果五官五感都不往外去。。。至少做到比较淡泊。。。那这个人一定有智慧。。。近神仙道。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最后老子把这个‘外’和‘内’的分别点一点。。。

    说一个主要是在眼睛。。。是外。。。其实外呀。。。主要起作用的就是眼睛。。。其他耳朵和鼻子等起作用很少的。。。主要就是眼睛。。。让你去追逐外了。。

    内呢。。。主要就是腹部。。。道家讲丹田。。。气沉丹田。。。这样子。。。这就是‘内’。
    道经·第十三章原文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讬天下。
    十三章,是讲战争的。。。

    那么, 马上,这个高深的道理就来了。。。

    首先,老子做了一个谜题。。。

    说这个人,宠,就是对TA好。辱,就是对TA不好。

    这两样都让TA感到惊讶。。。
    ——贵大患若身——这里的字面意思是说。。。老子说。。。一个人的心,这么容易被外在的事物所牵动。。。一下惊,一下乍的。。。说明这个人的心不静呀。。。所以,老子说。。。这个人呀。。。把外物的得失看得跟自己的身体一样重要。!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这里是老子的解释。。。

    我们很多人吧。。。。。。有时候得到钱了。。高兴的了不得。。。中彩票了。。几千万。。。哇狂喜。。。。。。。好,去领奖吧。。。到了地方一查问。。。对不起。。。搞错了。。。妈呀。。。顿时就迟疑大惊,受不了。。。各种情绪都上来。。。又哭又闹说不定还发各种心理和心里疾病啦。。。

    我那这个比喻去说。。。说你对外物太看重了。。。好像跟自己的身体一样重要。。。中国古人有一句俗话,叫:身外之物。。。那个侠客。。。慷慨好爽的,都会说一句:身外之物。。不足挂齿。。。这样的是豁达的人。

    我们可能做不到侠客那样的慷慨,但是呢,至少不要过于看重这个外在的物质利益。。。
    老子说它们是——大患。。。

    没有直接的说是什么东西。。。但是联系上下文,很容易的出来老子的意思——就是说的外在物质利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那么,接下来。。。老子给你推理一下,为什么我们有大患呢?——那个意思是说——为什么我们需要外在的物质利益——当然了——这是因为人的身体要吃喝,要住行嘛。。。所以老子说出来了——因为我们有 一个物质身体存在——所以需要物质的东西来供养它,供给它呀。。不然它不就死了嘛。

    ——但是老子又说了,异想天开了,——我要是没有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哎,看着像一个傻话、疯话|但是你要那么一想嘛。。。人要是死了。。哎,确实。。很多烦恼都消失了。。。压力大减。。。没房不要紧了。。。没钱也不要紧了。。。没老婆也不要紧。。。没好工资也不要紧。。。学习也不要紧了。。。工作也不要紧了。。。父母家庭的矛盾呢,也不要紧了。。。什么都不要紧了。。为什么呢?——没有身体,也就没有参加这个社会的利益争夺啦。。所以,压力都没有啦。——不需要去挣钱供给它啦。
    但是呢,老子也并不只是说这么一个表面的意思——他的逻辑是这样的——我们为什么会有大患(就是贪求这个外在物质利益呀?)——是因为我们有身体。。。——所以你怎么可以本末倒置——把这个东西看成跟身体一样重要——甚至有的人啦,把这些外在的利益看的比自己的身体还重要。。。你不要笑。。。有的是这样的人。。。

    所以,孔子就是讲一句话,说:以财发身者仁,以身发财者不仁。

    这个话,什么意思。。大家看一看。。。就说,用钱养身体的,是仁者。。。那个用身体去挣钱的。。。是不仁的。。。

    这样的人,男盗女娼嘛。是最为人 不耻啦。。。所以,老子这里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说,你怎么本末倒置。。。把那个供养身体的外物——看着比这个要供养的身体还重要呢?——你要是没有了这个身体,你还需要什么钱财外物呢啊?——那不傻的了。!——老子是这个意思。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讬天下。

    ——所以把自己的身体看成是高贵的。。。高贵到好像这就是整个天下一样。。。这样的人,是可以寄托天下的。为什么呢。。。?

    爱自己的身体好像天下一样的人。。。是可以托付天下的。。。为什么呢?

    ——因为呀——当你宝贵和爱护自己的身体好像整个天下的时候嗯。。。你就不会本末倒置啦。。。就不会出错啦。。。
    这跟孔子的思想:以身及身,以家及家,以国及国,以天下及天下这个意思差不多的。

    孔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要是身都不修的。。。你是不可能齐家的。。以前的那个家族也很大。。。几百口人。。。管理不好啊。。。

    跟不要说整个国家,会做得好了。

    更不要说天下了。越大范围,就越被你祸害——因为你的本末倒置呀——你把外在看的比内在重要。你就本末倒置了。!
    所以,老子这里,讲修身的学问。。。跟儒家一样。。。都讲修身的学问。

    结合上一章吧。。。我们的身体是有用的。。。天下是无用的。。。

    天下的万物是备于我的。。。不是无用的。

    不是说,你只保护自己的身体。。。不是那个意思。。。是说一个本末的一个分别和道理。

    你能找到物质的源头。。。为什么你需要物质。。。你才能灵清。。。才能有德。。才能管理好更大的范围。这是修身的学问啊。
    道经·第十四章原文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一章是讲文化的。。。特别是‘问’啊

    色、声、触。。。是三体。。。

    以前有个道家的修道人物叫‘陈抟’,他也叫‘陈希夷’,名字呀,就是从这里来的。

    博呢,就是接触的意思。

    色、声、触。对应:视、听、博。

    名词先了解一下啊。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为一

    这三者呢。。。不能很好的去分的。。。因为这三体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吧,现代科学定义,声音是物体的振动发出的。。。

    那么物体振动了。。。色相上有没变呢?当然是变的。。。你那个大喇叭,如果放歌的话,是一震一震的,那一定是要动的。。。

    所有的声音,如果能看到的话,都是有对应的色象在变化的。

    同时。。。也有触觉的东西。。。这个实体碰撞的东西在变化的。。。所以,这三体的联系是非常精密的。。。一般不可分啊。。。所以都是连在一起了。。

    ——是不可去分的。混而为一。。。不可分啊。。。那就混为一谈吧。
    混为一谈。。。是什么境界呢。。。好还是不好呢?

    大概就跟佛家说的那个‘不可说,不可说’一样。

    佛的意思呀。。这个宇宙。。。是一个大整体。。。

    你单独的去分别。。。那就是小家子气了。。

    所以,不可说。你说这个地球是宇宙。。。那火星不是吗?——你说你面前的桌子是宇宙,那你身后的椅子不是吗?

    所以,不可说。。一旦说了。。。就产生了这种逻辑割裂。。。人为的去把宇宙的整体性给割裂啦。所以,不可说。

    全靠悟。
    老子这里的说法有点这个意思。。。所以这一章是很大的,讲很大的东西。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常有欲以观其徼。

    还记得第一章出现的这个‘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个‘徼’是表面、表象的意思。

    这里的皦呢,是分辨的意思。

    中国字里面,辨是颜色的分别。。。辩呢,是辩论的,声音名词的分别。所以这个要先了解。

    这里的皦,就是说,上面眼睛不要那么去太分辨。。。为什么呢?因为三体混而唯一啦,你还分辨个啥。色相里面也有声音,也有频率振动的,那个就算看着不动的东西,其实里面也有声音振动的。为什么呢?它不动,地球在动,它动没动啊?——所以有振动啊。。。

    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其下不昧呢,这是在说触觉的。。。触觉也有。。。昧呢,就是触觉失去联系的意思。叫做‘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这句讲声音。。。无法去名词定义呀。。。为什么呢,因为不去分辩这个声音啦。。。复归于无物。。。

    你看,三体皆无。。。所以呢。。。都归于无物。。。归于混沌啦。。什么都没有啊。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象不分了,声不分啦。。触不分啦。。。感觉有点惚恍的样子。。。

    记得庄子里面,还根据这两个字‘惚恍’讲了一个日凿七窍的故事,那也是讲混沌的。。。

    就说这个混沌,什么都没有。。。生出来的有。。。我们修道呢。。。就是要返回源头。。。返回这个‘什么都没有啊’。。。越是返回这个地方。。我们的知见和感官就越完整。。。越是分化呢。。。就越是不完整的了。

    观音菩萨有一个能力,叫做:五感通同。。。

    就是眼睛也能听,耳朵鼻子也能看。。。身体也能看东西。。。

    这个能力,就是五感通同啦。。。

    你看,当你三体部分的时候,,混沌的时候,,你的五感就是一体的。。。

    可以互相作用。!
    其实我们看那个太阳光——里面有色,当然,但是也有温度,也有触觉,你仔细听,也有声音。。。晴天的那个声音传播是远比雨天是要快的。。。

    所以,你看,任何色里面都有声,有触觉。

    任何声音呢里面都有色,都有触觉。

    任何触觉里面,都有声音,都有色象。

    所以,是三体,五感通同。这是科学道理,也是神通异能啊。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混沌那就是很大的东西。。。

    时间上。。。。空间上。。。都很大。。。时间是很长。。。

    包括古今。。。。。中外。。。

    是道的纲纪。。。就是说呀。。。三体合一,是道的纲纪。

    西方圣经也说这个三体。。。三界内,也是这样分。

    有的人说是: 欲界、色界、无色界。

    其实欲界,主要就是触觉。。。无色界就是声界。所以三界,就是根据触、色、声,这三个东西去造成的。所以你说,这 东西大不大呢。
    道经·第十五章原文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说古代那些很有道的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就是非常玄妙奥妙的。。。

    所以不可能认识他。。。不能认识他,也要强行的形容一下他。。。

    他呢——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犹豫的豫。。。

    这些话有些莫名。。。属于拍马屁的。。。咱们也别深解啦。

    大概意思,就是这个神秘莫测的道人,表现的好像很犹豫很平常一下。。你看。。他连令居都怕。。。又好像冬天过那个冰河。。。战战兢兢的。。。又好像是来这里做客的很拘谨。。。又好像呢某一天忽然呢,春天来了,冬天的冰要溶解了一下样。。。又好像憨厚的很淳朴,又好像山谷那样空旷不拘束。。。又好像脏起来很下流很污浊的样子。

    大概就是说这个道人。。。没有固定的神态。。变化多端,仿佛神人一样。。。庄子里说过这个故事。。。说孔子去看一个人。。。被骂了。。。

    回来就问庄子。。。庄子说。。人家是龙呢,神变无常。。。不是你这样拘束的 人可以看懂的。大概那个意思。

    有道的人。。。那个性格都是可以改变的。。。好像神龙一样,变化无常。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没有多少人能做到像他一样。。。污浊的久了,他自己静一静,就清明了起来。。。这是他自己去控制的。。。他能控制,所以就自由。

    人家不像一般人,一般人迷了,就出不来了。。。或者没有师人去救他,他就出不来了。。。这个道人迷久了,自己静一静,就出来了,就清了。所以,你看,这就是不一样的东西。

    他不是不污浊,他自己能打扫,能去掉这种污浊,凡人没有这个能力,迷进去了就完蛋了。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这个人静的很久啦。好像没有意思的生命的。。。忽然呢。。。他慢慢的动起来。。。又生起来了。。好像那个 冬天枯木忽然开发发芽了一样。。让你感觉很神奇。。。

    这两句都是说这个古道人的这种神奇的变化情况。。。因为他的道深大。。。所以他能控制自己的表现和状态。。。这些表现和状态都是他的游戏。。都是他控制下的表现。。e.r不是凡人那个不可控制的装态,这是最大的一个分别了啊。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什么意思呢。。。这个道人,为什么污浊一会,清明一会呢;动一会,静一会啊?

    因为呀——他不愿意达到极点——就是‘’盈‘’——达到极点,就要满出来了,就是太多了,就要糟糕了。。。所以,他自己改变自己的状态。。。

    浊极就清。。。静极就动。。。他自己调整自己的状态。。。这是因为不能用老呀。。。到了极点。。。就会走向反面的。。。从个人的角度。。。走向反面是不好的。。。

    老子这里讲的是修道的这个法术,还有身体的保存有关系的。。。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新成。——我随便选了一个网页打开,没想到这个很多的错漏。。。这里的不字被它漏掉了。。。没有了这个不字,意思就不能理解啦。。

    道家的思想是——老人思想。。。比如注意这个保护古老的东西怎么长久。。。所以,这里是‘蔽而不新成’——不是喜欢新的 。。。。

    喜欢新的东西,那是佛家的思想,佛家的思想,是少儿细想。。所以,一老一少,要分清啊。
    这章呢,主要意思是说古老有道的人,主动调整自己的状态,不达到老化。。。其实人的一个状态久了,就是会腻的,会显老的嘛。。。所以,为了不显老,不用老。。就是常常的调整自己的状态。主动的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长久的保有原来的身体,原来的实业,不需要‘新成’!——故能蔽而不新成!
    道经·第十六章原文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第十六章,是讲这个外在的科技的。。

    第一句:致虚极;守静笃。——先是告诫我们,心要虚,要静。

    为什么呢?不然的话——你就——无法做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什么意思呢啊?

    ——所以说是讲科技的。。。万物并做。。你看看现代的科技。。多高明。。多发达,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有什么用呢啊?——就是观‘复’!

    这‘’复‘’——是未来的意思。古文里面,反,是返回,以前。。。复,是未来。

    这么多高级科技,新事物,万物并作,还不是一两样,你还能看清这些东西的未来——你很了不起。。。说明你有‘虚静’!不然的话,看不清楚的啦。

    内外有对应关系的。静不下来,很多东西看不到的。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你别看万物并作。万物都是有根本的。。。将来,都是要归入其根本的啊。

    这里是讲规律了,讲万物的将来的归宿。

    到哪里去?——拿来用的。。。

    万物并作都是人拿来用的。。。所以人拿来用的。。。叫做归根。。。这样想,就叫做心静。这里的静,看着跟前面那个静一样,其实不一样。这里是‘曰’。就是夸你,心静了。前面呢,是要求你心静,不然你看不到。这意思。

    万物很多纷纷杂杂,那怎么样不乱套呢?——老子有一个标准,就是能不能‘实用’!!——不能实用的,花里胡哨的,老子不提倡了。所以叫‘归根’。就是跟腹部联系的。对腹部实用好的。明白这一点呢,叫做心静。你不会被万物这种奇怪的各种发明给迷惑啦。你明白衡量标准是什么啦。我们讲现代化。。。就是要有这个标准。

    复命,就是一个意思,对身体好。叫做复命。复命是常人,常人都有一个身体,所以是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

    ——我们人人都有一个身体。。。万物并作呀,虽然很复杂,但是标准就是不能对这个身体产生危害。。。不然,就是不好的。

    人人都有这个身体,——就是公。

    容呢——就是好像我们人人都有个吃喝拉撒的俗世。。。你要不承认这个,就显得特别矫情。

    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懂这个道理,就算自己的身体死了。。这个道理也不死啊。
    那么,这一章,特别的强调了心静,为什么要从这个‘心’去讲呢。

    如果你看过老子的《太上清静经》你可能才能找到这个逻辑线索。

    就是说呀——老子认为,人的心不静,是欲牵绊之。。。那么,这个欲,其实就是腹部的欲。食欲、性欲,是人的大欲,主要的东西。

    那么,就是说,老子要我们,把这个人神虚了,不外驰,心静下来。。。才能正确的看待这个物质的万物并作!。。。

    如果神不虚,心不静。。。那么呢。。。就看不清这些万物并作的危害。。。

    所以,这个标准,就是对身体有没好处。。。老子是不强调太多的欲望的。所以,这里的‘复命’。。。就是让心去控制外物。。。

    因为欲望老是牵绊心静。。。所以老子强调反过来。。。神去控制心,心去控制身体欲望。

    这样子呢,万物虽然并作,依然是备于我的。。。而不是我们被它所迷了。
    道经·第十七章原文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七章,第一句,太上。。。老子把自己的道号拿出来了。

    老子是太上老君。。。也叫道德天尊。。。。

    这里把‘太上’两字,就是他自己的道号按出来了。。干什么呢?
    告诉你他的境界。。。

    太上,不知有之;——他说,我老君,一般都是躲着的。。。人家不知道有我这个人啊。。。干什么事都是躲着的。。。你问他为什么来地球,为什么要挑一个好时辰才肯出生,为什么要西去函谷关。。。又偷偷摸摸的好像做神秘的事一样。。。——他说无可奉告。。。所以,你就不知道他是干什么事。。。什么事干成了,也不不会认为是他干成的。。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次一等办事的。。。事情干成了。。。大家亲近而赞誉它

    其次,畏之——在一次办事的,大家会怕他。

    其次,侮之——在次一等办事的,人家侮他。。。这就是求人办事的啦,不然不会受侮啊。

    这几句都是老子在讲办事的学问的。。。顺便夸说了一下自己的办事境界。。。太上。。。不知有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自信不足,所以有不信。。。

    真都有能力办事的人呀。。。都谁都不理,也不告诉。。自己偷偷摸摸一个人,努力发奋一下,捣鼓一下,就办成了。办成之前,谁都不知道他干什么。

    不自信的人无法让人相信的。。。

    所以难得说话。。。说了也未必跟从啊。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事情办成了,百姓说:我自己办到的。

    好嘛。
    道经·第十八章原文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一章讲名和实的关系。。。
    上古时代,没有什么仁义的这种说法。。。

    因为大家都很淳朴。。。

    智慧出,有大伪。。。大家都要表现的自己好像有智慧一点。。。被这个名头给诓进去了。

    六亲不和,有孝慈——正是因为六亲不和啦,这个孝和慈的名声就显得很显眼了。

    国家昏乱,有忠臣。——清平世界呀,没有忠臣的。。只有良臣。。。忠臣都是出在那种国家昏乱的时候。

    这里 有一些辩证关系。。。

    讲这个虚名。。。和实体的关系。。

    我们是要实际的东西呢,还是要虚伪的那种名声呢?

    上德不德,圣人无名。都是讲这意思。

    我们要实际,还要是名声。

    其实在老子看来,虚假的声名是最不好的。

    一个忠臣留名,就意味着整体国家昏乱。。。

    一个人有孝名,慈名。。。就意味着傍边的他人都是不孝、不慈之人。

    有了智慧之名——就意味着大家可能都不干实事了,都虚伪的装聪明。

    一个人有仁义的名。。。就意味着生活的环境的大道淳朴的德行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你这样看,你能看懂老子的意思。
    德性厚的人,不会跟你讲道理。。。

    你要是骂了他,他就笑一笑。就完事了。

    真的道德,不是用来教育别人的。。。是用来用的。

    所以,一般说很多话的。。。都是自己做好了再来教别人的。

    一般自己没做好的,说多了就是造孽呀。对自己的修行有妨碍。说错了就是造业。说的不好是阻道。所以,说话很要紧的。
    老君的东西存在这么多千年了。。。、

    正统的有水平的注解一部都没有啊 。。。所以,我来说一说吧。

    说的好,大家有益。。。

    说的太好了,大家把老君就忘啦。。。忘了也好。免得老是记着啊,心里膈应。
    道经·第十九章原文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君跟我干上了。哈哈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你信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你信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你信不?

    老子自己都不信!——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这三句话是我随便说说,你很容易不当真。。。所以呢——故令有所属(就是有让你照着做的行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朴素1
    少私寡欲2
    绝学无忧3

    对应一下关系啊:
    绝圣弃智——见素抱朴
    绝仁弃义——少私寡欲
    绝巧弃利——绝学无忧

    你看到了,老子说了四绝。

    这一章呢,还是跟上一章一样,让人去虚名。

    圣人无名。。。圣人就是猪。

    老子也是猪。

    所以,没有‘圣’名和‘智’名。。。没有‘仁’名和‘义’名。。。没有‘巧’名和‘利’名。

    老子这里已经见到虚名的这种危害了。。。

    一方面前面大夸圣人如何如何。。。什么为腹不为目。。。现在却告诉你什么‘绝圣弃智’。

    这个‘圣’是名。前面的圣,是色。

    老君吧。就是道家牛鼻。道家呀。。就是讨厌虚名的。

    别说虚名了,就是实在名声,他们也讨厌。。

    他们这些人,胖不喜欢你说胖,瘦不喜欢你说瘦,你一说就错啊。

    道家喜欢见性的。。。所以不喜欢佛家那个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说法。

    所以,凡是起名相,道家都不喜欢。。。

    前面夸圣人,现在贬‘’圣人‘’。

    这就是道家。
    老子说的行动,我懂。。。老子玩花的,咱不懂。
    道经·第二十章原文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呀,也叫黑白子。

    懂阴阳,晓太极。

    所以,这一章,是讲恶的。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点头摇头,赞同和否定,相差多少呢?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善和恶,相差多少呢?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这一章开始,老子的话越来越让人难以理解啦。。。

    是非不分,善恶不辨。

    是这个意思嘛?——我想大家也不懂。。。这话还得去问老子了。。。老子,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其实,老子的意思是——坏人谁都怕,不可不怕。

    他就是这样的意思。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文学家。。。坏人来了,我装傻。好像孩子。


    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我傻,我真傻。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我又昏又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就是饭桶,只要有饭吃,一切都OK啊。

    什么意思!?——你品,你细品。

    其实不要以为我乱说笑。

    给大家讲一个唐伯虎的故事。。。话说这个宁王造反。。。听说这个唐伯虎名声很大。。。就想拉他入伙,给自己撑撑的场面。。。

    可惜,唐伯虎聪明啊。一看这个宁王,不是个造反成功的料,也没有那个成功的可能。。。来了个不合作主意啊。

    虽然住到了宁王府里。。。。可是除了吃喝拉撒啥也不干。。。

    最后为了逃出宁王府呢。。。不得不来点损招——啥损招?——唐伯虎大白天,在房间里脱光了裤子。。。到处走动。。。

    或者呢,搂抱住一个丫头就开始搂抱调戏。。。

    这宁王一看。。。这唐不虎怎么是这样一个人。。。!

    不行,留在王府太丢脸了。。。赶出去!!

    ——好了,这才脱身。

    宁王不杀他,也是因为他名声太大。名士也。

    道经·第二十一章原文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状哉?以此。


    下面胡乱解释了。。

    孔子的道德的容貌。。。是听从这个道家的。。。

    道这的东西。。。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说道中有象。。。这个容易理解。。。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物有触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精,是气所化。。。

    所以老子这里绕来绕去说的,还是三体的的东西。。。

    还是惚恍,老子把混沌,比喻成惚恍。。。就是看不清楚,听不真切,摸不实际的东西,叫惚恍。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那么这一句是密码。。。

    前面提到象。。提到物。。。

    现在提到精。。。精呀,其实就是物质。。。

    那么,老子重复了两个物质。。。就是有古怪。。。

    那么,马上,他补一句: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精没有真假的。。。但是有道家也说真假精。。。人的这个精是凡精。。。老子说的这个精,应该不是生孩子的那个凡精。

    所以老子的意思,是心火。。。其中有信嘛。。。信属土。。。老子就用这样的方式去提醒你。。。真经是从心火发动,到达腹部的。

    这也是道家真火产生的方法。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状哉?以此。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眾甫。——这个真火很厉害。。。所以名头不去。。。

    为什么其名不去呢。。。因为呀——有名万物之母!

    这个东西是万物之母。。。

    所以,得联系第一章去理解。。。什么是万物之母呢。。。这就是这个‘真经’。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讲了一个很大的东西。。。在人的心。。。

    讲了真火,讲了真水。。。

    讲了真火的产生。。。讲了真水的产生。
    从二十二章开始,老子讲一些坏道理了。。。本来我不太想说,但是我发现说说这个,对我的思想也好。。。所以决定写下来。。。

    道经·第二十二章原文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委屈求全。。。第一句三个字大家都懂。。。

    难的是第二句。。。枉则直——按照里面理解——枉,就是错误的意思。那个直呢?就是直接的意思。

    什么意思呢?

    哎。。。所以我不太想说。

    曲,一般都是用在你实力不行的时候。。。你要曲,要求全。

    直呢。。。一般都是你实力强大了。。。所以你枉就能得到。。。所以说老子简直是在教人做坏事。
    洼则盈,敝则新

    ——低洼就满出来。。。

    ——坏掉就换新的。。。

    ——你看,全是这些歪理哲学。

    教坏小孩子。

    少则得,多则惑

    ——这一样。。。说的都是歪理邪说。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这里是真的抱一嘛?不是的。。。

    表面看去是抱一。。。但是我说过了一阳就是九阴。。。其实老子这里的意思是负阴。。。

    所以,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看上去很没自信的样子——人家问你:行不行?——你说:我试试。。。其实呢。。等着人家来夸你,来奖赏你。这就是:负阴。

    负阴才能抱阳。我们生活中,总有那种十分谦虚的人。。。这样的人,我也是不愿意接近的人。

    因为我明白这样的人,会拿我的东西。。。所以不太接近太过谦虚的人。

    人吧。实话实说的最好。

    过分夸张和过分谦虚的我都不太喜欢。
    道家思想读多了,人就会变得比较老谋深算,或者负面一点就是老奸巨猾。。。其实也就一线之隔。所以我不太推崇啊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说来说去呢,还是那老一套。。。就是低调,再低调。。。不争再不争。。。

    以退为进。。。

    老谋深算。。。

    嘴上说着不要不要。。。其实心里明白,除了自己谁都不行啊。

    这就叫‘抱一’。一阳是不败的。
    所以道家思想。。。看着很清淡。。。很闲散。。。其实有上进的一面。。。

    只是呢。。。他很狡猾。

    不争是为了天下没人跟我争啊。。。

    所以,他在这等着了。。。

    所以从二十章以后吧。老子讲的这些话,慢慢都暗黑起来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因为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的。。。
    讲个比较典型的列子,就是这个刘备。。。

    被曹操抓住了以后。。。要躲在菜园地里浇菜种菜。。。

    你说他干什么呢?——当然是韬光养晦呀。。。

    再比如这个刘备去刘表哪里。。。刘表要让荆州。。。刘备死活不要,推辞了两次。。。

    刘备甚至做到什么程度呢?——他甚至做到写一个狂妄的诗,去表现的自己没有吞并刘表的荆州的意思。。。

    他做到这个程度。。。他说:你说我有心要荆州,可是我要真的想要荆州,我会说出来,当面告诉刘表吗?——我刘备是那样的 人嘛?——我刘备但凡有一块根据地。。。不是我吹牛啊。。我告诉你。。。

    刘备做到这个份上了。

    所以,刘备是一个过分谦虚的人。

    孔子说,二思可也。刘备如果在刘表第二次让荆州的时候收下了。。。那后来他的事业会顺很多。
    但是刘备这么委屈呢。。。到底也活下来了。

    苟活于世。。。

    曲则全也。
    道经·第二十三章原文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听之不闻曰希。。。

    这里老子说,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

    自然是不能说出来的。。。是不可道的。。。

    那么这里的希,就是听之不闻的自然。

    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狂风暴雨,也不可能说连着下一个月的。。。是什么造成这样呢?——天地的交互运动也。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天地的交互都不能久,人的交互运作能久吗?

    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所以呀。老子说。。。人呀,会变。。。因为什么变呢?——因为事而变。。。


    有事道的人。。。就同于道。。。

    有事德的人。。。就同于德。。。

    有事失的人(直也。。。坏也。)。。。就同于‘失’。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

    老子呀。。。其实隐隐的在说。。。。"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_这最后一句,才是老子这段话中的经典。。。

    什么叫失呢?——为什么老子不提‘得’呢?

    为什么不说,事于‘得’者,得亦乐得之呢!?

    同于失。。。就跟我们花钱买东西一样。。。钱没了。。。还好。。。东西买来了。。。

    失亦乐得之。。。

    老子的最大意思。。。就是讲这个得失。。。失得。。。当然是隐藏的讲的。。。不是明白的讲。
    老子把这个得失。。。跟自然联系上干什么了?

    其实老子要说的意思。。。在鬼谷子里面提到过。。。

    叫做:事有自然。。。

    太阳升起了。。。自然就落下

    你得到一个东西,自然就失去一个东西。。。

    有兴盛就有衰退。。。有成就。。。就有败亡。。。

    所以,道家的人物。。。全都看起来非常的无情。。。

    不管是张良,刘伯温呀。。。姜子牙呀。。。诸葛亮呀。。。这些人。。。都尊奉一个东西——就是自然规律。

    他们不是看中谁谁谁的。是看重自然规律的。

    所以很多时候不讲感情。。特别是战争有关的时候。。。事有自然,物有合离。!

    人是来了就会走。。。物是聚了就会散。不为人的感情所动的啊。
    道经·第二十四章原文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企,就是垫着脚。。。

    跨,就是迈大步

    这两句是说自己矮,要垫着脚,显得自己高一点;迈的步子小,所以要迈大一旦。

    但是呢,老子说:垫着脚的人站不稳。。。走步大的人行不长。。。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说见识的,不显得明白

    自说自己正确的。。。不显得有名

    自说自己能力大的,不显得有功

    自持身份自恋的,不显得像长者

    说白了,自己觉得自己了不起,没有用。。。别人觉得你了不起。。。才起作用。

    难道你自己觉得自己了不起。。。然后自己奖励自己一块钱吗?

    ——你看到问题所在了吗?
    ——你觉得你自己了不起,也许确实了不起。。。但是呢。。。。谁来奖励你这种了不起?

    你就好像站在一块地方,说:只有我脚下的这块地方有意义 ,其他的那些土地都没有意义。。。就好像这样。
    所以,一个人越是平等平凡。。。就越是不平等不平凡。。。

    平等的人,是佛。

    不平等的。。。也是佛。!平凡的是神仙。不平凡的也是神仙。

    内和外,你要分清。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这样的人,在道家的人看来。。。或者在修真界看来,叫做:吃得太多累赘了形体。。。吃太多了,那么物质就讨厌你了。。。为什么呢。。。。你那么肥胖了,要物质干什么呢?

    所以,这里拟人化。。。物质就恶你。。。远离你。。。有道者不处。

    太嘚瑟的人,一般人家不愿意给他好处,就是这个道理。
    道经·第二十五章原文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物,就是混沌。。。先天地生。。。就是无极混沌啊。。。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你看,这 个东西是生天地的。。。就好像天地的母亲。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大,为什么大呢?——因为生天生地。。。那还不够大的吗?所以强名之,曰:大。

    大了就叫‘逝去’。。。

    逝去就叫‘遥远’。。。

    遥远就叫‘返回’。。。

    所以你看。。。我们要‘返本归源’。。。为什么叫‘返本归源’?——因为我们离开太远太久了。。。就好像出去玩的孩子,忘记了回家一样。。。现在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呢~!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所以,道大,天大,地也大,人呢,能返本归源,所以人也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告诉我们,人是伟大的。。。跟天地一样,是伟大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那么,怎么样返回去呢啊?!——

    首先,你要学习啊。。。儒家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道家呢,有差不多的。。。佛家呢,有戒律这些。。。

    说到底。。。是法地。。。其实呢。。。修身只不过是学习地界五行物质的学问。。。

    地球活几亿年。。。怎么做到?

    乌龟活几百年,怎么做到?

    一棵大树,活几千年。。怎么做到?

    人不好好学吗?

    学了地。。。再学天。。。学了天。。。再学道。。。学了道,再学自然。
    就这样。。。就能返回去。。。返回先天无极境界里的去。
    道经·第二十六章原文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輜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二十六是讲做君王的道理的。。。

    因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两句话比较明显。

    君王首先要保护好国家和身体。。。其次再是讲精神文明。。。

    跟儒家说的,民以食为天一样。。。先照顾身体。。。再照顾心灵。。。

    所以,重为轻根。。。重,就是地浊重的那个重。。。轻,就是天清轻的那个轻。。。
    静,是躁动的君王。

    你看,这话是不的倒过来了。。

    天轻地重,天动地静的。。。

    现在老子忽然说,重是轻根;静为躁君。。。

    其实,这都是讲作为君王的道理的。

    因为君王呀。。。是必须先保障这个身体,还有这个国土的利益的。。。生存的。。。

    君王的责任就是这样。。。

    主要就是战争。。。

    你要是不以地利为重。。。保证,你这个国家维持不下去啦。。。

    因为君王就是要打仗的。。。不打别人,也要防守别人来打。。。所以,你不以物质为第一行吗?——打仗可不是用嘴打的。。。所以。。这是很明显的。。要靠实际的物质。。要靠‘实’力。俗话就是这样。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輜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所以,君子整天行动。。。不离开那些辎重,比如这个御林军呀。。。保镖呀。。。侍女呀。。。臣子呀。。。这些东西。。。为什么呢?

    因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呀(这是孔子的话。)——做王的人,不能把自己看的太轻了。没事一样大街上乱转。。。要是被人杀了。。。你丢下整个国家给谁去啊?

    所以,自重。。。所以,要带保镖要带各种辎重的。。。这是为王的一个让人安心的行为。你要是做王,到处乱转,一点不防备的。。。你周围的人和臣子替你担心。。。替这个国家担心。

    就好像有勇无谋的孙策一样。。。自己去打猎。。。连几个保镖都不带,最后被三个小人物给杀了。

    这就是很不值得的啊。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9 10:11:33  更:2021-06-29 10:12:26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