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转载)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转载)[第3页] |
作者:梨花居士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弗”意指矫枉,形指天平,象指波动的指针。 故,“弗居”指均衡自身行为理念,而“无为”指均衡天下的治理方式。所以第三章承接第二章均衡天下的政治主张,仔细地论述无为之治的弊端与实例。首先老子指出了不能均衡治世的弊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
古圣为何提倡不推崇贤能,不贵难得之货,不让百姓私欲泛滥?因为在老子看来,以上行为有违自然均衡运转的大道,容易引发世人争名夺利,偷盗抢夺等不良行为。其理论的根源依然是万物阴阳并存,利弊皆存的矛盾均衡规律。 即是说,老子认为,推行任何治世主张不可能只有长处,不存弊端。那么如何解决此类问题?老子认为应当效法自然大公无私地运转形态,从对立关系两个方面入手,共同治理。因此在第三章后半段老子指出的圣人之治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众所周知,虚心的目的是敞开心怀,容人纳物,可以说的是一种为了集体奉献的个人精神。但来而不往非礼也,只有付出,没有得到,只有集体,没有个体均有违天理。因此,圣人之治“虚其心”与“实其腹”共同进行,如此才能达成“奉献”与“得到”,“集体”与“个体”的自然均衡形态。 |
众所周知,任何集体,如果无法保证其中个体的生存权利,无法解决个体的衣食之忧,怎么可能让个体为集体奉献?同理,达成坚韧意志的保证是强壮的体魄。否则没有强健的体魄作为保证,磨练坚韧,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惨下场。故“弱其志”与“强其骨”,也必须相互依存,共生施治。 这便是中华百姓“日用而不知,常行而不明”的无为之治。比如任何单位都清楚,要想员工为单位无私奉献,单位也必须尽可能多地为员工多提供相关的劳动保障。 还有本次新冠疫情,很多西方友人无法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能够如此万众一心,无私无畏的国家奉献?因为他们不懂得反思自己的行为与理念,看不到中国政府为中国人民无私奉献过多少。 因为他们从不做无利可图的事情,所以不相信中国政府可以不遗余力地为几十人的村落通水,通电,通路,倾其所有的保证民生三通。所以他们永远无法理解,中华崛起绝非偶然,而是顺其自然的大势所趋。因为也只有懂得顺应自然,懂得中和阴阳的古老文明,才有能力制止争端(挫其锐),化解纷乱(解其纷),中和事物突兀光耀的一面(和其光),混同事物质朴平凡的另一面(同其尘)。才有能力让光耀与尘埃融为一体,让伟大与平凡相得益彰。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伟人们为之奋斗、耕耘的纯朴初心! |
下一章梨花尝试按照第六章论述的主题(无为之治的多样性),按照无为之治的观点,结合实际讲一讲目前的世界格局。但此类话题有些敏感,放在一年前肯定发不出来,眼下能不发表需要尝试。因此如果看不到下文,可以尝试在网上搜索同名贴。给大家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
通过上一章的分析,可以基本明确施行“无为而治”的具体方式是,从事物对立性的两方面入手共同治理。如“虚其心”与“实其腹”,心灵教化与民生教化共行并举,在开拓大众心灵的同时,解决大众的民生之忧。 还比如“弱其志”与“强其骨”,人文教化与体质教化相辅相成,共同进行。否则没有强健的体魄,又如何支撑得起坚韧的精神?或只有强健的体魄,但外强中干,也于事无补。 |
或许您想不到,这便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之治,无为而治。但事实情况恐怕确实如此,因为《说卦传》中同样记载:“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
众所周知,阴与阳,刚与柔,均具备对立与统一并存的矛盾特性。而“立天之道”指,确立无形之道的使用方法。因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不但指上下四方,指空间。还指清而上升的,构成世间万物的,不具备形体的造物基础“天阳”。故,天道也指无形之道。因此《说卦传》后文指出,确立无形之道的方法是运用千变万化的阴阳,既对立与统一并存的无形法则。因此,阴阳在中华传统中的范畴极广,指任何一对具备对立与统一并存的事物,如天与地,男与女,刚与柔,长与短……均可套用阴阳,产生出“男为阳,女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长为阳,短为阴……”等诸多说法。言下之意,阴阳类似代数符号X与Y,可以套算万物的变化趋势,只要被套用的两者具备彼此对立,但又依存共生特性。如《道德经·第二章》所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当人们自万物之中归纳、分类出自己喜好的美好事物时,却多未能意识到,同时也归纳、分类出了自己不喜爱的厌恶事物;当人们在诸多行为中选择出可取的吉祥行为时,冥冥之中也选择出不吉祥、不可取的行为。这便是老子所说的“两者同出”之理。既,人性对任何性质的认定,必然同步认定与之完全相反的性质。如当我们确立什么是“善”时,潜意识中必然已经具备了对“恶”的定义。 或许因为阴以阳并不存在专一的特指,故古者认为“大道无形”,诠释万理的天道,无法使用形象表述。 |
同理,“立地之道”指,确立有形之道的使用方法。因为“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同样不只表达时间,还表达一切有形的事物,如大地,又如传说中因沉重而下降的“阴浊”。《说卦传》认为,确立有形之道的方法是运用千变万化的刚柔,既《黄帝内经》中指出的,构成世间万物的“天之精气”与“地之精气”的不同组合。而在现代科学体系中,构成万物的职责由能量与物质的不同排列次序完成。因此梨花认为,物质与能量是构成时空循环系统所必须的两极,因此科学家发现,任何物质都可以转化为能量。反之,通过不断吸收能量的方式,也可以形成物质。如人体通过不断的进食方式增加体重,还如花草树木通过光合作用与吸收大地养分的方式生长发育。 同理,古者认为“大道无名”,名状万物的地道,同样无法使用特定的名称概括。 |
如此梨花认为,《说卦传》中阐明的天、地之理:“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便是本章提及的“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的变化之理。因为所谓“门”不单指途径、门径,窍门等引申含义,单说“門”字的繁体构成,就大有学问。 |
如图所示,“門”字从闻,从二户。“二户”取象两者对立之意。而从“闻”是说,“門”字具有“听闻”的意义,意指古者通过掌握对立的“門径”,达成类似“听闻”的效果。因此《说文解字》记载:“門者,闻也,从二户,象也”。 |
如此,“玄牝”指最初的母性,既最初的变化。而“之门”指,对立的途径。 这便是象形文字的妙用,即便文明灭亡,后来的文明也可以通过拆解字形构成,领悟文字的含义。 也就是说,如果使用繁体字,我们或许不需要引经据典的还原词义、字义。因为分析文字构成,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如上文梨花费力还原的“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的古学意义,无外乎对立与统一并存的矛盾规律。但“从闻,从二户,象也”的“門”构造中,便囊括了其中的运用之理。 |
那么老子为何强调“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因为“泉出通川爲谷”,“谷”不单指孕生万物的种谷,与包容万物的山谷。还指,变化的门径,最初源头。故中国现存最早的,也是距离《老子五千言》成文年代最近的字典,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记载“泉出通川为谷”。 而“神”指莫测。“不死”指不绝。 如此,“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指,变化的门径莫测不绝,人们将它称为最初的母性。意会,所有变化的基础,运用的方法无穷无尽。所以老子在此论点基础上,继续阐述了“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的道理,既无形天道与有形地道的变化門径,对立与统一并存的矛盾规律。 最后“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则是说,柔性的变化隐约存在,使用的价值无穷无尽。如第三章与第四章阐述的圣人之治的诸多方法——“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遵循的莫不是对立与统一并存,矛盾化合的平衡方法。 也因此,儒家治世核心“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依然遵循思想与行为并行施治的思路。 |
立人之道”依然指,确立为人之道的方法。而“仁义之道”指顺其自然,不违背自然的思想与行为的方法。既思想与行为,共存并用的方法。如明朝大儒王阳明指出的“知行合一”,良知与行为的统一并用。又如《论语》开篇记述孔子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因为任何思想都需要与行为相结合才能形成实事效果,但王阳明所说的“知”指良知,既不有违自然的良性感知,“天理”。 |
王阳明之所以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是因为,再好、再正确的思想理念,如果流于形式,陷于空想,不能付之于实践,那么人生不但难成大器,更难称修行。因为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学习明理,更重要的是明理之后的践行与掌握。因此不但王阳明说过“知是行的主张,行是知的功夫”。孔子也曾说过学习之后练习掌握,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 但学以致用的喜悦心情,只有勤奋好学的践行者才懂。 |
如此一来,我们就不得不明确“仁”“义”的含义与逻辑。 “仁”首先是一种思维体现,而后才是行为表现。这便是《道德经》中阐述的,有形受到无形统御,行为以思想作为法则的“地法天”规则。 若单就人性而言,“地法天”更为简单的说法是“人的任何行为,都将受到思想的支配”。而“义”则是在“仁”的统御之下产生的合理、合规行为。因此老子才说,人性一旦丧失了对“仁”的理解与把握,便会失去实施“义”的原则与标准(失仁而后义)。 但孔子对“仁”的运用比较偏执,偏执于维护集体,维护天下太平。孔子说“仁者爱人”,仁就是关爱他人,为他人,为集体奉献的无私精神。因此他对弟子们强调“子欲立而立人,子欲达而达人”你等想要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安身立命。你等想要通达无阻,也需帮助他人通达无阻。 |
但为他人奉献只是一种行为方式,而孔子这么做的目的,却是为了恢复西周初年无争无讼,天下太平的大同盛世。所以当颜渊问仁时孔子告诉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因为克己复礼,恢复西周初年天下太平的大同盛世,是孔子的毕生夙愿。而颜渊又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非常渴望颜渊能够继承自己还天下太平的远大志向(平天下),故颜渊问仁,询问自己能为天下太平做出什么贡献时,因材施教的孔子勉力他:“克己复礼,使天下重归太平,便是你能做出做的贡献。”。 |
相同的逻辑,冉雍问仁,孔子告诉他“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便是仁“。因为,《论语·雍也篇》中记载,孔子认为冉雍具有面南为官的潜质(雍也可使南面)。故冉雍问仁,询问自己能为天下太平做贡献什么时。孔子告诉他,做一名彬彬有礼(出门如见大宾),爱惜民力(使民如承大祭),像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团结上下级与邻里的好官(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便是你能做的贡献。 |
最后司马牛问仁,询问自己能为天下太平做出什么贡献时,因材施教的孔子毫不客气的告诉他,你能为天下做出的贡献就是说话慎重(仁者,其言也讱)。言下之意,你能管好自己就不错了,不要说一套做一套! |
如此一来,大家应当能明白,由孔子而出儒家文化为何会极力维护集体利益,进而忽视了个体。因为孔子对“仁”的表现偏执,偏重矛盾律中的统一特性,导致对立与统一的运用失衡。但这也是诸子百家的通病,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混乱,民不聊生,急需大一统,急需社会稳定。庄子也站在“齐同万物”的角度上,对“仁”的内涵进行了全新阐述,认为“仁”的含义不止是要关爱他人,关爱形成天下的每一个人类个体,还要合理地利用自然中的每一件事物(爱人利物)。 因此庄子写下“齐物论”,不但要齐同是非,还要齐同万物。 |
既然“仁”的含义被孔子等华夏圣贤制约在集体主义层面,那么凡是有违集体的自私行为,便属不义。如见死不救,属于不义!不劳而获,属于不义!身为家庭的一员,破坏家庭和谐属于不义!身为国家的一份子,破坏国家统一属于不义!在国家危难之时,不能挺身而出不但属于不义,还属于大不义! 这便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个围绕自然统一特性作为运转核心,以思想(仁)与行为(义)作为运转两极,维护“大一统”的古老文化体系。 也因此,面对大型公共危机,中华民族总能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强大潜力,不止本次新冠疫情如此,四千四百余年前尧舜禹三帝便是历时三代,近百年时间,率领华夏百姓通九曲,凿九派,共同抵御过史前大洪水等一系列自然灾害。 |
但体制的问题,却并不是以自然对立性(平等)作为运转核心,以民主为主体,自由为个体,主体与个体并行运转的西方普世价值观,应对本次新冠疫情失败的本质原因。因为任何平衡体系,只要运行彻底,都能达到殊途同归的相同结果。如儒学理论,并非只效法维持自然运转的统一特性,孔子也曾提出“不患贫,患不均”,治理社会的关键不是贫穷,而是不公的真知灼见。孟子也补充过“民贵,君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坏就坏在“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欺世盗名的文化阉割。 俗话讲“小盗窃财,大盗窃国”,《说苑》的作者刘向在论述君臣之道时曾经说过,奸臣所欲进,则明其美,而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而匿其美。使主妄行过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 既是说,奸臣进言辅政,有私心目的。想让君主采纳自己的政见,就极力宣扬此政见的好处,掩其弊端。汉初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便属大盗之举,文化阉割,只对汉武帝讲述统一集权的好处,淡化了集权的弊端。而美式民主做的比这更加过分,董仲舒只是淡化了集权的弊端(不刻意引导强调),而美式民主却偷换了民主的概念。 |
什么是民主? 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并非是现代产物,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古希腊文化的继承者罗马帝国没能把普世价值推广成功,于是文艺复兴后,有文化的西方思想们开始重新诠释普世价值,并将民主与自由,主体与个体,制约在维持自然平稳的运转对立性之下,既平等观念之。于是定义出民主的根基是权力的平等,既是孔子所说的“不患贫,患不均”之论。言下之意,民主的精髓并不在于权力的多寡,而在于权力是否平等。所以“民主”衍生出了“人权”这把伪君子的遮脸扇。 |
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说,道德的本质是忠恕,宽以待人。因此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会以“道德”作为借口,职责他人不道理。如孔子所言“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人犯错很正常的事情,没必要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喋喋不休。 相反,言必出“道德”的人,恰恰是道德缺失的伪君子,因为他们未能理解道德本质是忠恕,是包容他人的过错。 |
但梨花并非是想说“人权”很操蛋,而是想说,美式民主,美式人权玩的非常操蛋。美帝似乎似乎忘记了民主、人权需要建立在权力平等的前提下,你衣食富足,享有吃肉的权力。但却不应该以你权力,捍卫我的权力。如果你以捍卫人权作为借口,讨伐全天下不吃肉的人民,岂不成了“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 |
更何况,美式民主对“人民”的定义有很大局限,似乎也只有一小部分美国公民,和美式集团的既得利益者才算得上是“世界人民”。否则,美国的种族问题也不会层出不穷。更加不会恬不知耻的喊出“美国优先”等无耻口号。 2008年,中国购买美国四万亿美元国债的目的是,帮助世界经济复苏,维护世界通行货币的稳定。但换来的却是一而再,再而三,恬不知耻的讹诈与气急败坏的无耻叫嚣:“美国基于以实力的地位与你讲话!”。 美国在威胁谁?罗马行省的二等公民吗?因为只有罗马帝国才会保证,二等公民被罗马帝国薅羊毛的特权。所以美国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就超发美元?打劫全世界经济?要不就是洗劫勤俭持家的老实人?比如石油资源富足的中东,八九十年的日本,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曾几何时,谁敢不向罗马帝国称臣纳贡,供养罗马公民纸醉金迷的民主权力,罗马军团也会基于实力的地位前往约谈,确保“罗马优先”的民主权力。 梨花不想说这就是基于平等的美式民主。因为他太让人失望!更加有辱”平等“之名!子曰”听其言,观其行”,睁开眼睛看看吧,民主已经被美国玩毁了,自由也快被他玩坏了。 |
什么是自由? 1789年,文艺复兴的分水岭“法国大革命”确定的《人权宣言》上白纸黑字的还写着: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 但被美式自由迷昏了头脑的急先锋,美式民主左翼极端分子们却认为,他们不佩戴口罩,不保持社交距离的自由行为,无损于他人的健康! 如果说过分的溺爱是犯罪,那么无底线的自由就是暴乱! 如今,美帝又纠集数十个美式民主国家云集我国南海,并倒行逆施的怂恿美式民主的老牌大本营英国,充当扼杀中华崛起的桥头堡。寓意何为?还妄想通过武力迫使中国屈服,称臣纳贡吗?但中国如此回答新罗马帝国:“勿谓言之不预也”。 |
别说我没警告你!别说我没警告你!别说我没警告你!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预知后事如何,请听梨花下回分解。 |
《帛书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能称其私。 王弼本《老子注·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称其私。 |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长地久”指天地长久存在的说法并无异议,但“天地”的范畴却不够具体,故无法实验由“天长地久”推论出的结论——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老子认为,天地之所以能够久存长在,是因为天地无私,不为自己相生相争(王弼:自生则与物争)。但长久以来,由于此类说法始终无法得到实际的检验(包括第五章“天地不仁”意指“无私”的说法),所以《道德经》一直以来都未能摆脱唯心的哲学范畴,无法与解析自然现象的上古象数文化产生关联。因此梨花才引用诸多先秦经典中参残存的象数记载,注释《道德经》。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便是,对“天地”范畴的重新定义。 梨花认为,天地首先指时空,空间与时间。如东汉经学家高诱在《淮南子注》中的概括:“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
如此,便有了验证“天长地久”的物证,如“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恒星时间的平方,与它们轨道半长轴的立方相等。 什么叫“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恒星时间的平方”?简而言之,时间的平方!行星环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的平方! 什么又叫做“它们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既空间的立方!行星距离引力源“太阳”距离的立方! 那么平方与立方的数学表达形式,有什么本质区别? 平方乘积两次,立方乘积三次,仅此而已! 如此,火星公转周期“1.8808/年”乘积两次,约等于火星轨道平均日距“1.5236/Au”乘积三次:1.8808×1.8808≈1.5236×1.5236×1.5236! 还如金星公转周期“0.615/年”乘积两次,约等于金星轨道平均日距“0.7233Au”乘积三次:0.615×0.615≈0.7233×0.7233×0.7233! 木星公转周期“11.86/年”乘积两次,约等于木星轨道平均日距“5.204”乘积三次:11.86×11.86≈5.204×5.204×5.204! 土星公转周期“29.5/年”乘积两次,约等于土星轨道平均日距“9.5Au”乘积三次:29.5×29.5≈9.5×9.5×9.5! 而天体以“年”为单位的时间参数,与以“Au”为单位的空间参数,又有一个相同的特性,那便是相对地球而言! 如土星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等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29.5周,所以土星以“年”为单位的公转周期参数是29.5个地球年! 同理,火星轨道距离引力源头,“太阳”的平均空间距离大约等于,地球轨道距离太阳平均空间距离的1.5236倍,所以火星轨道平均日距大约等于1.5236个地球距离太阳的空间长度。 而牛顿说过,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绕心点,即引力源的空间距离成正比。既是说,距离引力源头越近,引力越大。 |
但引力的大小只影响对天体的牵扯力吗?不,它还影响着时间的流逝速率,所以距离引力源越近的天体,运动速度也越快,因为它的时间流逝也相对较快。 这便是爱因斯坦对时空理论的补充,时空扭曲。 |
信不信由您,这也是梨花换算天体轨道转速的理论基础,通过空间距离比的二分之一次方,直接换算对应天体的轨道转速。如木星比地球的空间距离比是5.204比1,那么木星时间流逝速率就应当比地球慢5.204的二分之一次方倍,既5.204的根号倍:√5.204≈2.281…… 那么,木星轨道平均速度,就应该比地球轨道平均速度29.783公里/秒,慢2.281倍,等于:29.783÷2.281≈13.056公里/秒。 |
但现代科学未曾解释,为什么诸多物理定理中一再出现平方与立方的使用? 因为它们表达可能的是构成万物的基础,空间与时间的交错比例,华夏古学记载的“参天两地而倚数”规则。 因为“倚”指倚靠,指相对而言的意思。而三者三也,两者二也。天者空间,地者时间。“参天两地”不就是三个空间数值与两个时间数值的交错吗? 所以星系才会以一个个既是三维,也是二维的黄道面规则,展现在人类面前。 |
您或许理解不了这种各星系,各有各面的混淆状态(二维与三维混淆)意味着什么,但梨花得出的计算结论却是——天体共享空间,却独享着时间。 既是说,平行宇宙确实存在,但只有时间的纬度不同,所以《庄子·逍遥游》中才记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您可能也并不清楚,春天降生的蜜蜂,只能活六个星期。但秋天降生的同种类蜜蜂,却可以活六个月。 为什么?很可能就是因为,空间中存在着时间流逝速率不同的时间维度。 如果您对物理学足够了解,或许还能明白,为什么《测不准原理》测不准?因为微观量子也可能运动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之内。 |
所以梨花才异常关心火星是否存在时空扭曲的现象,地球与火星的时间流逝速率的对比结果,是否也如同海平面与国际空间的对比结果(不同)! 更加因为,梨花的计算方法对木星的卫星系统,土星的卫星系统,天王星的卫星系统,海王星的卫星系统全都有效。而这很可能说明,不同引力的系统、不同卫星的系统,都拥有着自己的时间维度。 这就是梨花得出的结论……已经快十年了,梨花更想使用此方法,验证微观量子世界是否也如此运行。系外星系,是否也通过“时空扭曲”运动。 但普通人的能力有限,梨花能做的只有忍耐与等待。同时希望有能力进行相关测试,或掌握系外天文数据的诸位能够帮助梨花完成心愿,梨花将感激不尽(可私信,感谢)。 |
言归正传,其实本章可讲述的内容并不多,无非是由时间与空间均衡运转,引申出的无私奉献精神。因此“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说,时空之所以能够久存长在,是因为它始终保持着不偏不倚的运行方式,所以它能长生。因此,取法天地的古者引申出“无私奉献”的行为结果: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
如王弼所言“退身,无私”。退身既不存私心的行为表现,若紧扣道德经“人君南面术”的主题,单就统治而言,既不与民争利的无私治理行为。而秉承“顺其自然”的古者认为,每一种行为都产生合理的自然的结果,而“身先”便是“退身而治”的结果。 试问,谁不愿意拥戴无私并能惠利大众的统治者?如此“身先”指,受到大众拥戴,立于众人之先。 而“外其而身存”是说,将自身利益置之度外的奉献精神,将会被世人永远铭记。因为老子认为,精神永存才是真正的长寿,所以《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说过“死而不亡者寿”这样的话。 |
最后,“不以其无私舆,故能称其私”是说,正是因为统治者的无私奉献,才能成就天下大同的私心。 此解法按照《道德经》的成书目的,即老子教授“人君南面术”的目的而解。 对《道德经》有所了解的人应当清楚,老子留书《五千言》目的绝不可能是教授利欲熏心的暴君。虽然古往今来对《道德经》的误解始终存在,如对第三章“恒使民无知无欲”,对第五章“以百姓为刍狗”等句的不同释义。但梨花认为这些说法都是误解,老子反智不假,但他反对的是人性对智慧不均衡的使用行为,既贪得无厌,不知适可而止的行为。但也绝不可能教授愚民之道。因此梨花坚信,老子留书《五千言》的目的应该与孔子类似,都是渴望天下无争无讼,太平无事。既圣人均衡治世的私心,天下大同! |
因此,老子在本章结尾强调,正是因为圣贤的无私奉献,才能成就“天下大同”的私心。既《说苑》“能通不能通,能利不能利”的大同之治。 梨花因何确定《说苑》中“能通不能通,能利不能利”的论述,与天下大同的治理有关?因为《周易·同人卦·彖传》中记载:“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
梨花采用分段的形式注释此文,首先是对“同人”的定义。 什么叫同人?《彖传》认为,“柔得位得中”既是“同人”。既不使用强制的方式,使众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职。如同帝尧对大禹,虞舜等人的任用与管理,能发挥每个人长处,并能使众人安心尽职。 之后“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是说,秉承同人的理念,行走于文明不昌的原野,不但将带来亨通的结局,还会将大众的义务汇集一处,利益山川(天下)。这便是上天光明的德行。 因为据孔子对“元贞利亨”的解释,“利”指义之和,既将众人应尽的义务集合在一处,便是“利”。符合前文“柔得位得中”的说法。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则是说,但文明需要对比辩证(文明以健),更加需要辩证的公正标准(中正而应),而德才兼备的君子便是这个公正的标准(君子正也),也只有君子的行为才能达成天下大同的远大志向(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此处的“通天下”,说的便是天下大同。故,此卦乾上离下,寓意上乾之日,明照白昼;离下之火,烛照于天。能补天日之不足,可使黑夜有白昼之明。故曰“天火同人”,寓意共明,同治,大同! 但您或许想不到,《说苑》中记载的三公、九卿之责,并不是老子说的,而是殷商的开国元勋伊尹。一个存在于公元前一千六百年前的道家高人,神秘的厨师。《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教诲,便是老子跟已故的伊尹学来的。因为伊尹便是属于“死而不亡者寿“的典范,精神永存。 |
据记载,求贤若渴的商汤询问伊尹,如何治理国家?伊尹回答说“我不会治理国家,只会以鼎调羹(伊尹曾是厨师),只知道调羹时盐放多了会咸,放少了会淡,只有放的不多不少时才会可口。我想治理国家也应该是相同的道理吧?” 这便是比肩姜尚,姜子牙的道家高人,伊挚,伊尹。老子口中“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上古善与士者之一。 如此,您还固执认为道家始于老子吗? 儒家始于孔子创办私学不假,但道家始于老子的说法绝对不靠谱,如果您还固执地认为”道“的概念始于老子,那还是不要再看《道德经》为好。 |
《帛书老子·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王弼本·老子注·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舆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本章,抛开“似水”“若水”“如水”的区别不提(意义基本相同),《帛书老子》与《王弼本·老子注》的差异首先集中在“有静”与“不争”上。《帛书老子》认为,真正吉祥的行为似如流水,利益万物的同时还能独静明审(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
首先分析什么是“上”,根据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论述风格分析,老子所说的上下之别,应该指真假之别。因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说,真正的道德不会标榜道德,所以它才是道德。更加因为,根据《论语》中孔子对“德”的阐述分析(据《史记》记载,孔子曾经跟随老子学习上古道学,因此孔子对“德”的诠释与老子对“德”的阐述最为接近),“德”的内涵是忠恕,即尽心竭力的成全他人(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如同对待自己一样谅解他人的过错(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说,虚假的道德不愿失去道德(意指,使用道德作为武器指责、攻击他人的过失),所以这样的道德不能称之为是道德。 其实,使用常理稍加分析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比如满口仁义道德的道德卫道士,往往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对他人的过失、过错喋喋不休,斤斤计较。试问这样的人何谈道德? |
六祖慧能在《坛经》中也曾经说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认为真正的修道之人,不会见到世间任何的过错。因为真正修道的人明白,既然道有阴阳两端,观者就不该着于两边,站在任何立场上指责、评判是非对错。因此慧能强调,当他人有了过错我等却无错的时候,指责他人的过错,便是我等的过错(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
而之后“善”指,吉祥柔顺的行为。因为《说文解字》记载“善,吉也,从言从羊,与义美同意。”。 |
观“善”字形,二言并立,意为人人称道,指“争说”;从羊从顺,意为驯良不争的和美品性。因此,“善”具有吉祥与和美缺一不可的共性。如《史记》中被司马迁盛赞为“无为之治”的典范——孙书傲巧治庳车。 |
据《史记》记载,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某年,胸怀天下的楚庄王以楚国特有的庳车低矮,不适合套马使用,便欲颁布政令加高庳车。但时为楚国令尹的孙叔傲及时劝阻了楚庄王的做法,认为此举容易引发冲突,并建议加高楚国乡间通行的门槛。结果不出半年,楚国百姓为了自己的出行方便,无需楚庄王颁布政令,便纷纷自觉加高了自家的庳车。这便是司马迁盛赞的“无为之治”,不起冲突的柔性智慧之美。也因此,后文“似水”“如水”“若水”均指,效法流水的柔性智慧,如《道德经》后文详细论述的“柔弱胜刚强”等具体运用。 |
但纵观《道德经》全文,老子想要世人学习的远不止水性不争的谦卑精神,更加是想让世人学会水性至柔,调和万物的柔弱智慧。如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调和行为的天道智慧。 还有第二十三章(通行本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的治理天下的太极智慧。 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的取舍智慧等。 也是因此,本章开篇记述是“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而非“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误解。因为《大学》中记载的清清楚楚:“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平静下来才能安心,安心下来才能思虑,思虑周祥才能得成吉祥。 因此,“静”的字形从青从争,古意为“审”。意指,遵循气出东方为青的五色化生次序,明审纷争。 |
|
但为什么后世会将“有静”改为“不争”?因为春秋时期使用一人一笔的抄写方式保存古籍,故古籍的数量极少,且用字范围也极宽(文字体系不健全),故假借、衍文、笔误的现象极多。如本章《帛书甲本》便使用“治”字假借“似”字,表达似水之意。而据《帛书老子校注》课题组考证,“争”字与“静”字同样具有互假的可能性,导致《帛书乙本》将“有静”传抄为“有争”。而不明假借因由的后世学者难解“有争”之意,便根据本章结尾“夫唯不争,故无尤”的记载,认为“有”字的出现属于笔误,故将“有争”又改为“不争”。 但以上分析只是梨花的个人猜测,并不权威。而且梨花发现,“争”与“静”互假的判定不够严谨,应该判定为“有静”与“有争”可以相互假借使用。因为两者意通。 如前文所叙,“静”的古意为“审”,“有静”者既是有审,有思之意。而“有争”者同样需要经过思虑周祥,方能化解纷争。所以“有静”假借为“有争”的说法并无错误,因为两者的行为目的均指向思虑、明审。但将“有”字改为“不”字的行为,便属于对《道德经》全文理解不够深刻的误解,以致造成后世《道德经》各章节间毫无逻辑可言的混乱局面。也是出于对以上问题的顾虑,梨花才决定使用《易经》作为解读《道德经》的基础,因为自古以来便有“易经为中华文化群经之首”的古老说法,而据孔子整理的《易传·十篇》记载“一阴一阳之谓道”,在梨花看来《易经》中记载的内容,无外乎阴阳平衡的中和辩证道理。这便是梨花使用《易经》注解《道德经》的思路,所以在之前的注释章节中梨花一再强调关注老子对“阴阳句式”运用与阐述,如第一章“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等论述。 |
又如第二章“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的论述。 第三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并通过《说文解字》,逐字推敲以上论述的文化关联与异同逻辑,再结合《易传》《庄子》《荀子》《论语》等先秦经典,《坛经》等佛学经典对类同问题的阐述,力争做到脱离文字,还原《道德经》全文的逻辑关联。因为梨花非常清楚,《帛书老子》也并非是《老子五千言》的真实原文。老子在函谷关留书《五千言》的原文,也根本不可能重见天日。唯有从《易经》这本更为神秘的古老书籍入手,得出符合阴阳逻辑的文化线索,才有可能还原《道德经》的成文大义。 既是说,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的讲述环环相扣,比如本章讲述到对至柔至美的水性智慧的运用话题,那么之后“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论述,便围绕此论点展开。 下一章梨花力争全部使用中华历史典故,让您感受到华夏古者如何做到“柔弱胜刚强”,又如何不起冲突地逢凶化吉,趋吉避凶。 |
非常巧合的是,古今注释《道德经》最为盛行的两个版本,《王弼本·老子注》与《河上公章句》,注释第八章开篇均未注释“不争”,甚至未曾提及“争”字。 王弼的注释非常简单,“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三句只注释了四个字——人恶卑也。只阐明了人性厌恶卑下的处境,根本未解释水如何利益万物,又如何不争。 |
《河上公章句》的注释内容虽然要多一些,但同样未注释“不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注释为“水在天为雾露,在地为泉源也”,也简单阐述了水如何因地制宜,变换形态的利益万物的常理。 |
再联想《老子注·第一章》经文部分记作“天地之始”,而释文部分却解作“万物之始”的显著差异(与《帛书老子》中的记载完全吻合),这无疑说明王弼与河上公注释《道德经》时所使用的原文,绝非后世增加、附会的原文。也就是说,脍炙人口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等记载,有极大的可能性是后世学者故作聪明的附益之作。而附会、夸大的目的无外乎从众多的经解文章中拔得头筹,脱颖而出,如《河上公章句》便颠倒了“无名万物之始”与“有名万物之母”的注释次序,先解释了万物因何无名的问题,说“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并在此论点的基础上,巧妙地将“万物”附会为“天地”——始者道之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
但因汉初避讳汉文帝刘恒名讳,改“恒”字为“常”字的愚昧陋习,使得河上公未能完全领会老子句式中“无”“有”并用的深意。老子“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论述,其实是为了承接前文“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的论点。可道之道与可名之名,为何都不是维持自然长存的恒久方法?因为《周易·恒卦·彖传》中说的非常明白“恒,久也”,维持天地久存的原因是代表刚、柔的“巽卦”与“震卦”一体共生,相推相衍(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 |
言下之意,刚与柔是个整体,彼此推动。因此“第七章”才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何谓不自生?不衍生外物,一切变化自给自足。既天与地,空间与时间通过“阴阳互根”的特性,彼此推动。而这种不自生的现象,在现代物理学中比比皆是,比如著名的“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而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 |
还有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也早已证明,能量与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
而第一章中人类认识自然万物,使用同样是“无”与“有”并用的规则——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注意“故”字的使用,添加“故”字说明,后文是对前文的进一步阐述。那么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如何从对万物一无所知,进化到为万物命名的智慧高度?老子说,是通过“解放思想并约束行为”的并用方法中,不断认识、了解万物的性质。 “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是说,思想要保持无欲无求的清明境界,才能分辨事物千变万化的诸多妙用。而若有了欲望,便会产生偏见,如荀子所言会使思想“蔽于一曲”。如一节普通的木头,在厨师眼中的用处只能是柴火,但在工匠眼中的用处却是精美绝伦的不同木器。因此老子强调“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有明确的欲望目的后,才能知道行为的知止之处。 言下之意,人不但要想清楚该做什么,更加要想明白应当做到什么程度。这便是诸多华夏圣贤反复提及的“知止”的智慧,知道适可而止的重要性。 |
但老子讲述人类如何通过对“无”与“有”的并用,协调思想与行为,依然是为了阐明易学之理进行的铺垫。故以“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作为第一章的结尾,同时也作为第二章的论点,又引申出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诸多“中”“和”并存的运用实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 并在此论点基础上,引申出圣贤效法自然的弗居保身之道——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持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又在圣贤弗居保身的基础是上,引申出无所不治的“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志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与使用上古易学的原则——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解决弊端的方法——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老冉这才详细讲述起圣贤“效法自然”的诸多所得(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与效法天地运行之道的第一个所得“无私”——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能称其私。 而第八章讲述的便是圣贤效法自然的第二个所得——贵柔。如何运用智慧的柔韧,遵循易学“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使用宗旨,达成易学“震上巽下”的恒久形态。 |
为何恒久形态?如上图"恒卦"所示,"震卦"颠倒为“巽卦”,“巽卦”颠倒为"震卦",这便是易学理论中维持”刚柔相推“的恒久形态“阴阳反背”。如同之前的天文运算,将人们定义时间的数学结论颠倒过来,便是人们定义空间的数学结论。 因此“居善地”,圣贤选择居身住处的原则是“挫其锐,解其纷”,选择居住在可以避免刀兵祸乱,解决纷争安定的无忧之所。如孙叔敖为儿子选择的“寝丘之志”。 |
“寝丘”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地名,具体位置在今河南省,固始、沈丘两县之间,向以贫瘠著称。孙叔敖虽然贵为楚国令尹(百官之长),但为了保证楚国官员系统的清廉,以身作则,一生廉洁,致死也没能给儿子留下赖以生存的保障。但他心里清楚,自己死后楚庄王肯定会封赏自己的儿子,解决他的后顾之忧。因此孙叔敖并没有故作清高地要求儿子拒绝楚庄王的封赏,而是提醒儿子,如果楚王封赏你,记得要贫瘠的“寝丘”。因为“寝丘”之地向来贫瘠,很少有人愿意使用刀兵抢夺它,更加不存在令人羡慕的利益纷争。所以典故“寝丘之志”,便是遵循易理原则“挫其锐,解其纷”,“居善地”的最好例证。 |
也因此,只有真正懂得易学的人才清楚“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等一系列反成之道。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