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晚明危局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晚明危局[第4页] |
作者:李万忠2019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李自成进宣府后,依旧奸淫掳掠,兵民开始相互埋怨,悔不抵抗。 |
军纪不严,侵犯平民百姓的利益,激老百姓的反抗,是李自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他不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 |
刘邦、朱元璋,给老百姓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爱护老百姓。是他们成功的基础。 |
一抵抗,就屠城。说明李自成无仁者之心。即使无清兵入关,他也坐不稳天下 |
哦,是用手机发文的 |
其实,不仅老百姓对李自成与民军抱有幻想,朝庭的大多数大臣亦对李自成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认为:李自成来了,大不了投降,换个主子当官 |
可这些读了很多书,自认为有知识的大臣们想错了,没有骨气、不忠于朝廷的人,李自成根本看不起。 大顺军入京之初,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当时,大顺军头目与士兵确实有点害怕。但这道军令,也可以让我们看出,原来攻城的时候,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是常事。攻进京城后,李自成确实想改变一下,从此成就大业。当然,这必然是那些如李岩、宋献策这样的谋士提出来的攻心措施,或者叫收揽民心的方法。 初时,北京城秩序大体尚好,多数店铺营业如常。 但很快,李自成管不住民军,或者说根本懒得管。因为他恨这些官员。 李自成封刘宗敏为汝侯,节制文官,主持对明朝官吏拷掠索饷。 干这一行,刘宗敏是老行家了。 他命人赶制了五千副夹棍,用来逼迫明朝官员们交钱。夹棍上有棱,有铁钉相连,凡不从者,必夹碎他们的手足。 还有脑箍,一上脑箍,脑袋疼的天旋地转,就像末日到来。哪有不说出金银财宝藏在何处的?不说,脑浆都可能箍出来。 这种办法有多痛苦?读者可以自己用力捏捏自己手臂或者腿脚试试看。 刘宗敏还觉得力度不够,于是命人在门口树立了两根柱子,作为凌迟专用。 也正是这些记载:告诉后人,以前,他们也是常这样做的。 可还有傻瓜不明白。还以为自己学富五车,是大顺朝不可或缺的人才。如大明最后一任首辅魏德藻,刘宗敏抓捕魏藻德等重臣入狱,魏藻德还恬不知耻的要求放自己出来为大顺效力。 然而,刘宗敏只要他捐款助饷。魏藻德在被夹棍夹断十指的威逼下交出白银数万两,然而刘宗敏绝不相信一个内阁首辅仅有几万两白银,魏藻德因脑裂死于狱中,他的儿子随即被处死。 |
包括后来清兵来了,这些厚脸皮的大明官员,又以为可以投靠清兵,换家朝廷当官。清军也看不上眼。只把他们当奴才使用。在明朝,不好好干活,或者根本没有办事能力,也可以滥竽充数,贪污受贿。在大清不行了,要拿命去努力干活,为大清夺取天下效劳,否则,就取掉这些投降的奴才的性命。而且,即便干得再好,也被清军瞧不起,因为他们亡国奴。 这些文官集团,东林党,优秀的分子,有骨气的人,都被魏忠贤杀掉了,剩下的大多是蝇营狗苟,专为自己谋私利的家伙。难怪,北京城攻破前几天,冯梦龙的笔记史料《燕都日记》。原文是这样的:“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 这些只会内耗的文臣,确实要魏忠贤那样的手段来对付,那样,他们钱也会捐出来。 |
晚明何以出这种文官?官场水太浑了,卢象升、孙传庭都被淹死了 |
比起天启帝朱由校来说,崇祯帝朱由检心太狠。 |
一上台即整死哥哥的宠臣魏忠贤,奶妈客氏,以及整垮魏忠贤的整个班子。这里却不说这样做打破了朝中权力的平衡一一宦官与文官集团的权力相互制约。这个权力平衡,当时他可能不懂。 就以人情来说,他也对不住他的哥哥朱由校。毕竟是哥哥的宠臣与奶妈,也不能这样斩草除根。 这里再看一看弘治皇帝朱祐樘 ,她的母亲纪妃明明是被万贵妃杀害的。他万贵妃的仇恨远远高于朱由检对客氏与魏忠贤的仇恨。 |
却只抄了万贵妃弟弟万喜的家,关了几天就放出来。却对于恩自己的人不忘报恩。只记恩,不记仇。 这样一下子就收拢了人心。 朱由检这样做,固然大快东林党人的心。但却也使很多人失去了他的信任。因为连亲哥哥的奶妈、宠臣的命都不放过,他还肯放过谁?同时失去了对文官集团权力的制衡。 他这一劣质性格后来继续发展,体现在对待对待有功劳的大臣身上。 比如对袁崇焕。 |
一下子将袁崇焕从待在家的前辽东巡抚,也算居家的平民提到这个兵部尚书。一恨他,就要凌迟处死。 对于毛文龙。一个非常有功的将领,被袁崇焕冤杀之后,其实应该给他平反。应该给袁崇焕一个处分。这样才平民愤,也才能够给袁崇焕一个警告。有利于袁崇焕的成长。 可是他不,竟然为了笼络袁崇焕,宣布袁杀毛文龙合法。 这就能让很多人的心。袁崇焕也没得到应有的反思 |
这就能冷很多人的心。袁崇焕也没得到应有的反思。毛文龙的军队不稳,跟这个也大有关系啊。 |
其实,朱由检不逼死魏忠贤、客氏,不杀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客氏的儿子候国兴,只剥夺他们的权利和财产,让他们过平民百姓的生活。效果可能要好很多。 |
他们肯定是需要制约的。他们的权力是一定要制衡的。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集团是制约不了的。彻底的达到了魏忠贤集团,就不如改造这个集团。 崇祯做的这么狠,后来他即使信任宦官,宧官也不信任他。 |
做皇帝还是要理智和厚道啊。 |
今天看书,看到几条针对辽东或者民变的好对策,任何一条执行起来,明朝就不会亡!我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晚明没有将这些正确的建议上升为国策?提这些建议的为什么得不到重用?被侮辱,讥讽、压制、甚至被杀? 熊庭弼在天启初年看到辽东事乱、加派辽饷增重百姓负担,天灾已经导致小范围的民变,即已提到:今天百姓尚知杀贼,明天百姓如果做贼,将如何办?他就已经预见到老百姓活不下去,必将出现大规模民变,大的内乱一旦开启,外有后金军袭扰,局势将不可收拾!他知道大明没有办法同时安内攘外。 |
崇祯 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有马懋才《备陈大饥疏》,把当时陕西的灾情叙述得甚为详细, "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 如果这时候,加大救济力度,大规模的民变恐怕不会产生。老百姓还是杀贼的。 |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时机呀!一切都还没有大乱!这也充分说明了崇祯缺乏同情心,也缺乏民本思想,这不是经验与能力的问题 |
下面是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 》的原话,我不敢贪天功为己功,特意标出。 我所要讲的是:为什么这样好的建议,崇祯皇帝不接受?为什么对小民饿死、人吃人,他不同情?离他煤山上吊的时间还有五年,这个建议,可能是最后能够挽救大明命运的机会了。 崇祯九年,有一位武生提出了一项相当合理的办法,然而却遭了大学士们的反对,便寝而不行了。《明季北略》卷十二载有《钱士升论李琎搜括之议》,便是这件事情:" 四月,武生李琎奏致治在足国,请搜括臣宰助饷。 大学士钱士升拟下之法司,不听。士升上言:' 比者借端幸进,实繁有徒。而李琎者乃倡为缙绅豪右报名输官,欲行手实籍没之法。此皆衰世乱政,而敢陈于圣人之前,小人无忌惮一至于此!且所恶于富者兼并小民耳,郡邑之有富家,亦贫民衣食之源也。以兵荒之故归罪富家而籍没之,此秦始皇所不行于巴清,汉武帝所不行于卜式者也。此议一倡,亡命无赖之徒,相率而与富家为难,大乱自此始矣。' 已而温体仁以上欲通言路,竟改拟。 上仍切责士升,以密勿大臣,即欲要誉,放之已足,毋庸汲汲……" 这位李琏,在《明亡述略》作为李琏,言" 李琏者,江南武生也,上书请令江南富家报名助饷" ,大学士钱士升加以驳斥。这位武生其实倒是很有政治的头脑,可惜他所上的" 书" 全文不可见,照钱士升的驳议看来,明显地他恨" 富者兼并小民" ,而" 以兵荒之故归罪富家".这见解倒是十分正确的,但当时一般的士大夫都左袒钱士升。钱受" 切责" 反而博得同情,如御史詹尔选为他抗辩,认为" 辅臣不过偶因一事代天下请命".他所代的" 天下" 岂不只是富家的天下,所请的" 命" 岂不只是富者的命吗?已经亡了国了,而撰述《明李北略》与《明亡还略》的人,依然也还是同情钱士升的。但也幸而有他们这一片同情,连带着使李武生的言论还能有这少许的保存,直到现在。 " 搜括臣宰" 的目的,在李武生的原书,或者不仅限于" 助饷" 吧。因为既言到兵与荒,则除足兵之外尚须救荒。灾民得救,兵食有着," 寇乱" 决不会蔓延。结合明朝全力以对付外患,清朝入主的惨剧也决不会出现了。然而大学士驳斥,大皇帝搁置,小武生仅落得保全首领而已。看崇祯" 切责士升" ,浅识者或许会以为他很有志于采纳李武生的进言,但其实做皇帝的也不过采取的另一种"要誉" 方式," 放之已足" 而已。 |
当然,从以上事例看出,大明还是可以讲真话的,大明还是有战略远见人才的,但问题是:这么好的真话、这么好的建议,都成不了国家层面的决策,那又有什么用呢?这么优秀的人才,都不提拔到重要岗位,又怎么发挥作用呢? 我想:还是这些文官集团私利心太重,不肯放弃既得利益——实际也是不合法、不合情、不为老百姓认可的、见不得阳光的利益。但他们没有想到,不放弃一些 这些伤天害理的利益,等民军一来、清兵一来,不但财富保不住,连做人的基本尊严、甚至连脑袋都保不住。这是文官集团他们没有想到的,没有预见到的。可见这些文官,就这么个德行。 好,我不谈远见,对于这些文官,你都要求他们这么有远见,也不现实。那么,做人的基本同情心应该有吧?圣贤书中走势讲到的。如果有基本的同情心,放弃那么区区几颗不应该得到的粮食与碎银子,救济救济贫困的老百姓,也是可以缓解缓解的。 好,文官集团没有这个远见与道德,那么,崇祯总应该是有的,只要一种,就可以挽救大明。有远见,听从李武生的话,或者看看熊庭弼以前写的文章,或者看看明成祖救灾的实录,即可解决问题。 没这个远见,也不难,有点同情心,也可以解决问题。 |
有远见,小一点从皇族利益、朱家江山想,他要救济百姓,百姓必然会拥护他,肯定就没有大内乱了啊,即使有李自成张献忠,也没多少人跟从了。从大一点说,为大明帝国、大明百姓着想,自然的救济老百姓。 |
如果有同情心,自然会救济老百姓。其实办了老百姓就是帮了大明江山,就是帮了自己这个皇帝! |
感谢指教 |
欢迎指导 |
崇祯最缺的就是基层的历练 |
明末军阀对百姓的危害也非常大。文官.武官均如此,大明治理能力就大大下降了。 |
易中天先生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的是呢,国家在兴盛的时候,这个天下都是贵族的当官的。到了危亡的时候都是老百姓的。 我这段时间看明史的这个原始的笔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国家兴盛的时候呢,这个天下固然是当官的。但也是普通老百姓。你看那些优秀的将领啊,包括于谦、海瑞、胡宗宪这些人啊,都是能够从普通的家庭走向位极人臣的。从而成为民族英雄或者啊这个民族偶像的。真正的兴盛,是政治清明的。到了傍晚的时候了,他也不仅仅是老百姓的,他更是财主的,大臣的,朝廷的。因为那个时候啊 |
而且无论金子、银子都很重,铜钱就别说了.带在身上逃难,很显眼。会被土匪、流民抢走。所以,当时国家的稳定对于富人、官员尤为重要。而且 官人、官员平时养尊处优 ,手无缚鸡之力,在逃难中更是弱者。劳动人民平常做事,身板结实,相对容易生存。即便与土匪博斗,也有力量一些。 |
研究历史如果只从固定的观念去夸,而不是从历史事实得出观点,就没有什么意义。 |
本人注重论从史出 |
开封府杞县的李岩,那是一个很讲良心的富家公子。天启七年丁卯孝廉,有文武才。 李岩" 好施尚义" ,将自己家的粮谷捐出给受灾无饭吃的人。 他劝导豪家,要求县令暂停征比,开仓赈饥,可县令却污蔑他意图造反,而抓起他,最终逼反了他和全县的穷人 |
到这一步的时候,大明的底层也烂透了。 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到了这一步,也就差不多了 |
欢迎指导! |
高见! |
太平时期,没有能力也没关系。非常时期没有能力就不得了。太平时期往往是这些没有能力的人,当权 |
崇祯十七年中,用宰相至五十人,宋开国至元祐初百三十年,至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为相时,始为五十一人。 |
如此短暂的任期,根本没办法积累治国理政经验。 |
感谢您的鼓励! |
李岩,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在明末的历史上,李岩是一个重要人物。李岩原名李信,河南开封府杞县人,天启丁卯年举人。其父李精白是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崇祯初年在魏忠贤逆案中被定以“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的处罚。在明末官场中,这其实算不了什么。因此,李精白在家乡的名声并不坏,虽被削职为民,但李家仍是杞县的数一数二的乡绅财主。 |
李岩读书很用功,年纪轻轻就中了举,《明季北略》上说他“有文武才”,从他后来所从事的军事实践活动看,却非虚语。这样一个文才武略的少年公子,大概在当时也是很罕见的。他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济穷人;又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他的性格倒像一个江湖侠士,很喜欢结交朋友,他在杞县名声很好,百姓都称他为“李公子”。 |
他后来成了家,娶了汤氏,汤氏出身于杞县豪门之家,知书达礼,贤良淑德,是一位美丽的大家闺秀。 他是一个被称为“有文武才”、“好施尚义”的知识分子。崇祯13年,李自成从巴西鱼腹山(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夔州古城)突围出来,轻骑由郧县、均县走河南,李岩参加起义军。《明季北略》卷二十三中惟妙惟肖地记述了李自成与李岩初见面时“相得甚欢”的情景:李岩对李自成说,“恨谒见之晚”,李自成对李岩说,“承不远千里而至,益增孤陋兢惕之衷”。李岩又说,“将军恩德在人,愿效前驱”,李自成说,“足下龙虎鸿韬,英雄伟略,必能与孤共图义举,创业开基者也”。由此清楚可见,两人谈得很投机,真是相见恨晚。 |
李自成以饥民造反起家,所过残破,实为流寇。李自成用李岩之策而收拾民心,得以建号大顺,挺进京师;李自成进京后,军纪大坏,不用李岩建言以安抚前明官绅,招致根基难固。一片石大战,大顺军闻得“辫子兵来了”竟然立时大溃。在清兵与吴三桂夹击下,李自成退出京师,途中李自成听信了牛金星之谗,杀害了李岩,部众离心,失去河南根据地,李自成复为流寇,最后抢粮时竟被乡民程九伯所毙。 |
官绅的短视一一逼反李岩 崇祯十三年, 从李岩的这个周济贫困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晚明时期,帝国县乡的治理基本上已经溃败了,社会风气也溃败了。 |
从一帖起,将用小故事的形式写出。欢迎各位大师指导! |
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从青口山(今河北迁安市东北)、墙子岭(今北京密云东北)两路毁墙入关,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作战。杨嗣昌为贯彻其“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力主与清议和,但遭到宣大总督、勤王兵总指挥卢象升等人的激烈反对。崇祯和战不定,卢象升在河北巨鹿战死。清兵撤退后,孙传庭、洪承畴等人均被调往辽东防范清军,李自成在山中得以喘息。冬天,李驻扎在富水关南的生龙寨,并娶妻。 |
就是李自成他们这种以这个劫掠粮食、金银、财物为目标、过州毁州,过县毁县,虽然迎合了一部分饥民的口味,但总体来说,多数的老百姓并不支持他们,因比成不了大事。也只能流动作战,劫掠取食。 |
当然,他本也没有那为苍生打天下的情怀。他的目然而,约在崇祯十二、三年,河南杞县举人李岩出现之后就不一样了 |
李岩,河南杞县人,天启年的举人。父亲李某,进士。故人称李公子。家境颇富。为人好义疏财,在乡间颇有威信。 |
官绅的短视一一逼反李岩 本来李自成是成不了大事的,更不可能可能打进北京,逼得崇祯皇帝自杀的。 李自成这种以这个劫掠粮食、金银、财物、妇女、壮丁为目标的流动作战,过州毁州,过县毁县,大明朝廷与百姓二百六十余年的积蓄——城池、房屋、财产被毁于一旦。虽然迎合了饥民的需求,一部分流民与叛兵发财、渔色的原始欲望,他也以此为驱动士兵作战的原始动力。总体来说,多数的老百姓,尤其是乡村绅士并不支持他们,因此在老百姓中根基并不深厚。 老百姓除了恐惧他们之外,谈不上多少拥护。 然而,约在崇祯十二、三年,河南开封府杞县举人李岩投奔李自成之后,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那么,李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
李岩,天启七年丁卯孝廉,父亲李某,进士。家境颇富。故人称李公子。为人好义疏财,在乡间颇有威信,在县里民众当中,也颇有好名声。 |
李岩,天启七年丁卯孝廉,父亲李某,进士。家境颇富。故人称李公子。 为人好义疏财,在乡间颇有威信,在县里民众当中,也颇有好名声。除了乐善好施之外,李岩更是文武双全,尤其富有谋略。 李岩既是富家公子,又才华横溢,长相那也是帅气逼人。 这样的小伙子谁家姑娘看了会不动心呢? 难怪美貌的红娘子会主动委身于他。演绎出一段绝世的爱情凄美故事(无名氏的《梼杌近志》和吴梅村的《鹿樵纪闻》中,都有李岩与红娘子的一些记载)。 |
就拿现在的姑娘来说,谁不喜欢又帅、又富、又有才华的小伙子呢? |
崇祯十二、三年,连年灾荒,穷苦一点的老百姓没办法生活下去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富家尚有不少余粮。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yinggai是那个时代真实的写照。 |
崇祯十二、三年,连年灾荒,穷苦一点的老百姓没办法生活下去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富家尚有不少余粮。 可县令毫不关心老百姓的死活,不但不出粮食救济濒临死亡的老百姓,反而照样严厉催科,也就是征田税。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应该是那个时代真实的写照。 看到这种贫民这种悲惨境遇,李岩立即拿出部分粮食救济本村里的百姓。但他考虑不仅仅是本乡村的问题,他考虑的是全县的问题,赶紧写了一个条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报告,跑到县里找到县令汇报。 |
这说明此时的李岩,他想到是靠政府解决问题。说明李岩是帝国县乡两级的基础与柱石。 他要求县令暂停征比(征税),开仓赈饥。这本来是解决问题的极好建议。如果县令听了,自然县里风平浪静。 |
县令说:“这个开仓救济,我也没有这个权力。停止催科呢?拿什么解到户部去?请吹这个银子的是雪片一样的飞来。” |
催交这个剿饷的文书是雪片一样飞来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