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晚明危局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晚明危局[第5页] |
作者:李万忠2019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县令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 |
县令这样做,自然是有缘由的。崇祯不是不知道天灾造成的饥荒,也不是不知道老百姓的悲惨状况。也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地知道这消息的。崇祯2年4月,马懋才上的《备陈大饥疏》,就将陕西的灾情中将灾民吃泥巴,食蓬草,甚至人吃人的情景叙述的真真切切,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潸然泪下。 但但崇祯皇帝考虑的是军国大事一一抵抗清军入侵,剿灭农民军。可他没有想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个最基本的道理。 |
没有饥民,哪有流寇?一群土匪,是大壮大不起来的。但有了饥民,那就不一样了。所以从崇祯2年13年,11年过去了。崇祯他一直没有救济老百姓的大动作啊。也就是说11年之间这个国策都没变动。他想的只是如何从下面征收更多的银子上去。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你说这个县令,他怎么敢开仓放粮,他怎么会停止催科呢? 当然这个县令也不是有那种有良心的、有大作为的县令。当如果朝廷的政策是优先救济灾民的话,那么他也会这样做的。 |
我就想着:这么多年来灾荒,救济灾民为什么没有什么国策? 上书的人很多啊。 |
李岩见话不投机,只好回家。其实朝廷的这些情形他也是略知一二的。 回家后,李岩想起知县讲的那句“除非大家舍自己的财产,搭救桑梓才好。”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再说,自己去劝知县赈灾,知县把话讲到这个程度,何不带个头?各村的乡绅都这样做的话,也确实能够帮助穷人度过这个难关。 |
于是,李岩将自己家里谷仓中的稻谷计算了一下,除去自家人吃饭所需的稻谷,以及留足第二年春耕需要的种子之外,余下来的稻谷尽数送给乡亲。 但李岩也不是随意送。也不是说,你家与我沾亲带故,我就多送一点。而是计口送粮——按人口多少来分给粮食。“送佛送到西,帮人帮到底”,这样,就将好事做的完美无缺了。这说明李岩这人是很有头脑的。 |
按理来说,知县只要将李岩的的好人好事,写成公文,到各图劝那些富裕之家,出点稻谷,救济穷人,岂不皆大欢喜? 毕竟,知县的面子大家是要给的。何况,这又是做善事,谁还能公开出面反对不成?一场因饥荒引发的危机不久安然度过? |
但是,知县却没有这样做。 可是,李岩的这种做法,却迅速传遍全县的乡村。 其他村子的穷人饿得受不了啦。知县不行动,一些胆子大的老百姓就自发行动起来,他们三五成群,来到本村的大户人家门前,大声要求对方以李公子为例,要他发粮救灾。 但问题是:其他那些大户人家,虽然与李岩一样,家家户户都存有大量的余粮,但舍得救济贫苦老百姓的人极少。一毛不拔的居多。 这一下,这些饿得半死的老百姓火了。一些胆大的人,这个说要打抢,那个说要放火。要知道,明代不少地方的民风是很彪悍的。 何况,李岩散家产救济百姓,也可以说是按照知县自己说的做呀。 |
这些富人,不看看形势,到崇祯十三年已经有多少地方饥民归附农民军,多少大户巨室人财两空、灰飞烟灭。只看到眼前的一点粮食。 |
眼光的短视啊。 |
这些大户人家,大多抱怨李岩,怨他开端启衅。一些绅士联合到县里禀告知县,备说李岩的怪话。请求知县迅速出告示,禁止贫民来大户门前要求救济的做法。 |
其实,知县这时应该劝这些绅士,以李岩为榜样,多少舍出一些粮食,救济家乡贫民,岂不是一个极好的策略? 得罪人的事情,李岩已经做了,自己做做顺水人情,费点口水而已。 |
谁知,这个知县不这么想,反而怪李岩多事惹非。不仅不劝这些赈济贫民,反而出一面硬牌(旧时官府所用的木牌,多用以向下属官役和地方绅民临时派办杂务、宣告事项),传令灾民迅速解散,各自找自己的生活,不许借名求赈,恃众要挟。 |
县官在县衙里听到灾民大吵大闹的声音,很是恐慌,吓得不敢出来。赶紧派人去请李岩来县衙商量。 灾民们见到李岩来了,如同见到救星,立即自动地让出一条路来,让李岩进县衙去。 |
知县见到李岩来了,埋怨说:“你家里既然有这么多稻谷,何不送到官仓来?待官仓将稻谷酌情分发给灾民,那不是更好?” 言下之意,怪这场灾民的喧闹是李岩造成的。 |
如果这样,问题自然解决了。 可是,没有。为啥呢? |
原来,知县见老百姓来县衙前吵吵闹闹,本来就极不高兴,又见李公子几句话就解散了这一群人,看到李岩的威信居然在自己之上,于是恼羞成怒。 同时,又顾忌老百姓三日后还会聚集,到时怎么奈何他们? 于是连夜写好报告,报到按察司那里:举人李岩,谋为不轨,私散家财,买众心以图大举。打差辱官,不容比较。恐滋蔓准图,祸生不测,乞申抚按,以戢奸宄,以靖地方。 |
按察司轻信其言,向巡抚报告后,即批知县密拿李岩监禁,毋得轻纵。知县立即派人捉拿李岩下狱。 从李岩的这个周济贫困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晚明时期,帝国县乡的治理基本上已经溃败了,社会风气也溃败 |
听到这个消息,县里的老百姓都发怒了:“李公子为赈济我们,于心何忍? 不如劫了他出来,杀了这个害民的县官,也延了一时之命。” 于是,群赴县杀知县,劫岩出狱。重犯具释,仓库一空。 李公子对大伙说:“救我,诚为厚意。然事甚大,罪在不赦。不如归李闯王,可以免祸而致富贵。' ” 众从之。岩遣弟牟率家先行,随一炬而去。 |
城中止余衙役数十人及居民二三百而已。 岩走自成,即劝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自成深然之。岩复荐同年牛金星,归者甚众,自成兵势益强。岩遣党伪为商贾,广布流言,称自成仁义之帅,不杀不掠,又不纳根。愚民信之,惟恐自成不至,望风思降矣。 |
在无名氏的《梼杌近志》和吴梅村的《鹿樵纪闻》中,说是仰慕李岩的红娘子带人救出李岩,笔者对此尚缺乏考证,这里暂且不说。 |
我认为:李岩得罪知县,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所作、拿到各家富户去劝勉赈济的《劝赈歌》: 年来蝗旱苦频仍,嚼啮禾苗岁不登。 米价升腾增数倍,黎民处处不聊生。 草根木叶权充腹,儿女呱呱相向哭。 釜甑尘飞炊烟绝,数日难求一餐粥。 官府征粮纵虎差,豪家索债如狼豺。 可怜残喘存呼吸,魂魄先归泉壤埋。 骷髅遍地积如山,业重难过饥饿关。 能不教人数行泪,泪洒还成点血斑? 奉劝富家同赈济,太仓一粒恩无际。 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 天地无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长臻。 助贫救乏功勋大,德厚流光裕子孙。 有那不愿赈济百姓,且对李岩恨之入骨的豪绅,将《劝赈歌》拿给知县看,从而使得知县恼羞成怒。 但歌中的“官府征粮纵虎差,豪家索债如狼豺”估计有可能是打小报告的人改过的。因为李岩是有头脑的,不会此时去激发官民矛盾,而且他是劝富人赈济,也不会在歌中去讽刺挖苦富人,那人家就不会出粮食搞救济了。可能类似是“但求官府停征粮,豪家索债暂时休”的诗句,然后被人偷梁换柱了,以期激起知县怒气。 知县果然被激怒了,于是连夜写好报告,报到按察司那里:举人李岩,谋为不轨,私散家财,买众心以图大举。打差辱官,不容比较。恐滋蔓准图,祸生不测,乞申抚按,以戢奸宄,以靖地方。 |
欢迎就这个观点交流 |
请各位大侠一起探讨。 |
李岩投奔李自成,对于明王朝来说,无疑是一大悲剧,是压垮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然,投奔李自成,对于李岩自己来说,也是一大人生悲剧。他最终因为李自成的猜忌而被杀。按照郭沫若先生所讲:李岩个人的悲剧扩大到汉民族的悲剧。 |
李岩给李自成提了两个建议: 一是尊重知识分子,收纳知识分子参加民军,他推荐同为举人的牛金星加入民军,牛金星又推荐宋献策。从而组建强有力的智囊班子。 |
二是开展宣传。你别小看宣传,宣传能够收复人心,有武力起不到的作用。 宣传成功了。战没打就赢了。因为他可以赢得民心与对方军心。 比如他就喊出了口号: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老百姓正苦于县令的催科,对于纳粮是非常脑袋晕的。 既然闯王来了,不纳粮,那我们就迎闯王好了。那事实上也养军队不纳粮可能吗? 但老百姓不会这么想,他想不到这一点。 比如说打下北京城,给老百姓每人五两银子。这可能吗?但老百姓就相信。而李岩呢,他是从基层出来的,知道老百姓想什么。 |
每一次大战之前他就派兵的装成商人啊,这个挑夫呀,潜入城市。去宣传这些东西。同时呢,还收集情报。他这个手段跟那个清兵的手段一样。清兵也是派人作内应 |
在明代呢,相信没有根据的东西的老百姓是很多。尤其是李岩公子这样的人。毕竟人家曾经把自己家里的粮食都送给了其他的人。所以呢,他的话大家都信。这些人呢,老百姓呢,都以为李公子就是李自成,李自成就是李公子,谁知道他俩不是一个。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