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细品《红楼梦》中的茄子——华夏英魂传与中华大历史》——长篇连载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细品《红楼梦》中的茄子——华夏英魂传与中华大历史》——长篇连载[第4页] |
作者:darkingwing123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社会文化塑造而成的。史前的女人是女儿姐妹母亲,部落的核心,但就是不是妻子。造人的女娲,是混沌大地的第一个女儿,自然是还没有男人能来与之相配的,也还没有男人能把她从人类之母的宝座上拉下来,让她为妻作妾的。她的天性无拘无束,既勇敢无畏,又娇媚生动,坦坦荡荡,自由张扬,是没有被封建文化压抑塑造过的,自然而又自在的存在。 那黛玉严严密密裹著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一幅桃花绸被,只齐胸盖著,衬著那一弯雪白的膀子,撂在被外,上面明显著两个金镯子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著。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著。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嚷嚷说:“泉香酒冽,……醉扶归,……宜会亲友。” 这里,湘云的姿态气质,一方面是极具有女性魅力的,青丝散乱,雪臂外露,香梦沉酣,蜂围蝶舞;另一方面,从封建礼教的角度来看,又可以算得上是“放浪”的,甚至“淫荡”的。不过,当你知道湘云的身份的时候,就知道从“礼教”的角度来判断她是多么荒唐可笑了,女娲造人的时候,可曾有礼教一说?只是被她造出来的男人们,却发明了一套典章规范,来试图约束她,笑话她,贬低她,岂不知没有女娲,他们连形体都没有呢。无独有偶,鲁迅在《故事新编》里,也援引了女娲造人故事,并让后世的封建老先生站到女娲两腿之间,来骂女娲不守妇道,以嘲笑封建思想的荒诞。 当然,女娲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可能又是寂寞的,寂寞度朝昏,野岸回孤棹,僵卧谁相问,孤独冷清、寂寞孤寒,应该也是湘云后半生命运的写照。麒麟伏白首双星,白首双星就是到白首也分居两地,难以见面,由此可见她后来感情上的寂寞。 不过,湘云应该不会觉得寂寞是一件多么难熬的事情,因为她诞生之初就是孤零零的,“襁褓之中父母违”, 应该早就习惯了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人的命运。湘云也不是贾家的人,因为她代表的是史家,是上古辉煌灿烂的三皇五帝、三坟五典如神话一般的历史。在《红楼梦》里,做白日梦的人是湘云,因为她的世界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本来也是如诗若梦。湘云从来没有活在贾府或者中国的现实里,而是活在自己的神仙世界里。湘云的设定除了女娲之外,还可以让人联想到上古神女,霜娥素女,天庭织女、东海龙女等这些中华上古以来天地灵气所钟包涵了一切人间美好的女神。 例如,海棠诗中提到的霜娥即神话中霜雪之神,亦称青女。《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李商隐《霜月》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社会文化塑造而成的。史前的女人是女儿姐妹母亲,部落的核心,但就是不是妻子。造人的女娲,是混沌大地的第一个女儿,自然是还没有男人能来与之相配的,也还没有男人能把她从人类之母的宝座上拉下来,让她为妻作妾的。她的天性无拘无束,既勇敢无畏,又娇媚生动,坦坦荡荡,自由张扬,是没有被封建文化压抑塑造过的,自然而又自在的存在。 那黛玉严严密密裹著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一幅桃花绸被,只齐胸盖著,衬著那一弯雪白的膀子,撂在被外,上面明显著两个金镯子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著。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著。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嚷嚷说:“泉香酒冽,……醉扶归,……宜会亲友。” 这里,湘云的姿态气质,一方面是极具有女性魅力的,青丝散乱,雪臂外露,香梦沉酣,蜂围蝶舞;另一方面,从封建礼教的角度来看,又可以算得上是“放浪”的,甚至“淫荡”的。不过,当你知道湘云的身份的时候,就知道从“礼教”的角度来判断她是多么荒唐可笑了,女娲造人的时候,可曾有礼教一说?只是被她造出来的男人们,却发明了一套典章规范,来试图约束她,笑话她,贬低她,岂不知没有女娲,他们连形体都没有呢。无独有偶,鲁迅在《故事新编》里,也援引了女娲造人故事,并让后世的封建老先生站到女娲两腿之间,来骂女娲不守妇道,以嘲笑封建思想的荒诞。 当然,女娲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可能又是寂寞的,寂寞度朝昏,野岸回孤棹,僵卧谁相问,孤独冷清、寂寞孤寒,应该也是湘云后半生命运的写照。麒麟伏白首双星,白首双星就是到白首也分居两地,难以见面,由此可见她后来感情上的寂寞。 不过,湘云应该不会觉得寂寞是一件多么难熬的事情,因为她诞生之初就是孤零零的,“襁褓之中父母违”, 应该早就习惯了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人的命运。湘云也不是贾家的人,因为她代表的是史家,是上古辉煌灿烂的三皇五帝、三坟五典如神话一般的历史。在《红楼梦》里,做白日梦的人是湘云,因为她的世界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本来也是如诗若梦。湘云从来没有活在贾府或者中国的现实里,而是活在自己的神仙世界里。湘云的设定除了女娲之外,还可以让人联想到上古神女,霜娥素女,天庭织女、东海龙女等这些中华上古以来天地灵气所钟包涵了一切人间美好的女神。 例如,海棠诗中提到的霜娥即神话中霜雪之神,亦称青女。《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李商隐《霜月》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社会文化塑造而成的。史前的女人是女儿姐妹母亲,部落的核心,但就是不是妻子。造人的女娲,是混沌大地的第一个女儿,自然是还没有男人能来与之相配的,也还没有男人能把她从人类之母的宝座上拉下来,让她为妻作妾的。她的天性无拘无束,既勇敢无畏,又娇媚生动,坦坦荡荡,自由张扬,是没有被封建文化压抑塑造过的,自然而又自在的存在。 那黛玉严严密密裹著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一幅桃花绸被,只齐胸盖著,衬著那一弯雪白的膀子,撂在被外,上面明显著两个金镯子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著。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著。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嚷嚷说:“泉香酒冽,……醉扶归,……宜会亲友。” 这里,湘云的姿态气质,一方面是极具有女性魅力的,青丝散乱,雪臂外露,香梦沉酣,蜂围蝶舞;另一方面,从封建礼教的角度来看,又可以算得上是“放浪”的,甚至“淫荡”的。不过,当你知道湘云的身份的时候,就知道从“礼教”的角度来判断她是多么荒唐可笑了,女娲造人的时候,可曾有礼教一说?只是被她造出来的男人们,却发明了一套典章规范,来试图约束她,笑话她,贬低她,岂不知没有女娲,他们连形体都没有呢。无独有偶,鲁迅在《故事新编》里,也援引了女娲造人故事,并让后世的封建老先生站到女娲两腿之间,来骂女娲不守妇道,以嘲笑封建思想的荒诞。 当然,女娲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可能又是寂寞的,寂寞度朝昏,野岸回孤棹,僵卧谁相问,孤独冷清、寂寞孤寒,应该也是湘云后半生命运的写照。麒麟伏白首双星,白首双星就是到白首也分居两地,难以见面,由此可见她后来感情上的寂寞。 不过,湘云应该不会觉得寂寞是一件多么难熬的事情,因为她诞生之初就是孤零零的,“襁褓之中父母违”, 应该早就习惯了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人的命运。湘云也不是贾家的人,因为她代表的是史家,是上古辉煌灿烂的三皇五帝、三坟五典如神话一般的历史。在《红楼梦》里,做白日梦的人是湘云,因为她的世界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本来也是如诗若梦。湘云从来没有活在贾府或者中国的现实里,而是活在自己的神仙世界里。湘云的设定除了女娲之外,还可以让人联想到上古神女,霜娥素女,天庭织女、东海龙女等这些中华上古以来天地灵气所钟包涵了一切人间美好的女神。 例如,海棠诗中提到的霜娥即神话中霜雪之神,亦称青女。《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李商隐《霜月》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而史湘云的名字,除了史指代上古历史之外,湘和云似乎都指向中国的三湘四水,朝云暮雨之地。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湘楚之地一向处于一个极其特殊的位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当中原各国已经进入发达的农业文明,耕战成为君民上下日夜焦头烂额所奔忙之事时,湖广平原还是绝大部分处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由大湖泊、大沼泽围绕着。由于地广人稀,还有相当部分人民泛舟湖上,以自由自在的打渔业为生,楚国的统治模式也自成一体、非常松散,以强调巫风的宗教仪式为团结民众的主要工具。楚国的士大夫如屈原等人对楚地的神话体系也极为熟悉,可见神话在楚地的重要性。 句 [唐] 秦韬玉 女娲罗裙长百尺,搭在湘江作山色。 楚地这种和中原差异极大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也就导致了独特的哲学和信仰体系在湘楚平原得以诞生和保留。例如人类在母系部落时期就诞生的女神信仰,在父系农业社会里逐渐边缘化,被皇权崇拜和战神崇拜取代,而成为妇女群体的地下信仰的时候,却在湘楚的巫风文化里因其对自然化育之力的崇拜而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如汉水女神、潇湘妃子、巫山神女等等, 汉水之神是最早见于记述的女神,也是我国影响最为深远的江河女神。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是这样描写的,“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周南?汉广》)。闻一多《诗经新义》认为,游女就是汉水之神,也即郑交甫所遇汉皋二女。相传周朝时郑交甫在汉皋台下遇到二位仙女,倾心相爱,就向二女索求玉佩。二女“遂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西汉刘向《列仙传?江妃二女》),后以“汉皋解佩”作为男女赠答的典故。由此看来,汉水之神是两位身佩珠玉、飘游不定、妩媚多情的女子。此后,文学作品中的汉水女神形象绵延不绝,“游女弃珠于汉皋之曲”(东汉张衡《南都赋》),“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三国曹植《洛神赋》),“感交甫之丧佩,愍神女之婴罗”(西晋郭璞《江赋》),“弄珠见游女,赋酒怀山翁”(唐代李白《岘山》),“文王化南国,游女俨如卿”(宋代苏轼《汉水诗》)。 “故汉广游女,见咏于《周南》。泽陂美人,兴叹于陈俗。郑交甫汉皋台下,遇彼二女,孔子阿谷之隧,调其处子。湘蛾宓妃,有虞二姚,亦不过同为江汉汝淮水滨居民想象传说神女而已”(钱穆《古史地理论丛》)。由此看来,汉水女神的产生,对女神形象的出现起到了示范启迪作用。 |
而史湘云的名字,除了史指代上古历史之外,湘和云似乎都指向中国的三湘四水,朝云暮雨之地。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湘楚之地一向处于一个极其特殊的位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当中原各国已经进入发达的农业文明,耕战成为君民上下日夜焦头烂额所奔忙之事时,湖广平原还是绝大部分处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由大湖泊、大沼泽围绕着。由于地广人稀,还有相当部分人民泛舟湖上,以自由自在的打渔业为生,楚国的统治模式也自成一体、非常松散,以强调巫风的宗教仪式为团结民众的主要工具。楚国的士大夫如屈原等人对楚地的神话体系也极为熟悉,可见神话在楚地的重要性。 句 [唐] 秦韬玉 女娲罗裙长百尺,搭在湘江作山色。 楚地这种和中原差异极大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也就导致了独特的哲学和信仰体系在湘楚平原得以诞生和保留。例如人类在母系部落时期就诞生的女神信仰,在父系农业社会里逐渐边缘化,被皇权崇拜和战神崇拜取代,而成为妇女群体的地下信仰的时候,却在湘楚的巫风文化里因其对自然化育之力的崇拜而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如汉水女神、潇湘妃子、巫山神女等等, 汉水之神是最早见于记述的女神,也是我国影响最为深远的江河女神。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是这样描写的,“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周南?汉广》)。闻一多《诗经新义》认为,游女就是汉水之神,也即郑交甫所遇汉皋二女。相传周朝时郑交甫在汉皋台下遇到二位仙女,倾心相爱,就向二女索求玉佩。二女“遂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西汉刘向《列仙传?江妃二女》),后以“汉皋解佩”作为男女赠答的典故。由此看来,汉水之神是两位身佩珠玉、飘游不定、妩媚多情的女子。此后,文学作品中的汉水女神形象绵延不绝,“游女弃珠于汉皋之曲”(东汉张衡《南都赋》),“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三国曹植《洛神赋》),“感交甫之丧佩,愍神女之婴罗”(西晋郭璞《江赋》),“弄珠见游女,赋酒怀山翁”(唐代李白《岘山》),“文王化南国,游女俨如卿”(宋代苏轼《汉水诗》)。 “故汉广游女,见咏于《周南》。泽陂美人,兴叹于陈俗。郑交甫汉皋台下,遇彼二女,孔子阿谷之隧,调其处子。湘蛾宓妃,有虞二姚,亦不过同为江汉汝淮水滨居民想象传说神女而已”(钱穆《古史地理论丛》)。由此看来,汉水女神的产生,对女神形象的出现起到了示范启迪作用。 |
对湘水女神的描写,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湘夫人里:“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战国屈原《九歌?湘夫人》),歌词描写了湘水男神和湘水女神虽然生死契阔,欢会难期,但彼此爱恋不忘,对爱情充满美好的幻想。屈原借咏神女寄托了自己对楚王忠贞不渝的情怀。诗中的湘夫人又称湘娥、湘妃、湘灵。传说是尧的两个女儿,长女娥皇,次女女英,姐妹同嫁舜为妻。舜至南方巡视,死在苍梧九嶷山下。娥皇女英天天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泪染青竹,因称“斑竹”或“湘妃竹”。后两人投湘水而亡,被天帝封为湘水女神。“湘瑟声沉,庾梅信断,谁念画眉人瘦”(宋代秦观《青门饮》),湘水女神弹琴鼓瑟来怀念舜,后常用“湘瑟”“湘灵”“湘筠”“湘弦”等表现哀思。晋 张华 《博物志》:“ 舜 死,二妃泪下,染竹即斑。妃死为湘水 神,故曰湘妃竹。 而《红楼梦》中,黛玉住的地方被称为潇湘馆,黛玉的诗社号,潇湘妃子,也指向湘夫人。而史湘云的名字似乎也在暗示她和湘妃的关系。此外,注意黛玉和湘云分别为宝玉整冠梳头过,而黛玉的骨牌令里又有一句:双瞻玉座引朝仪,似乎在指向黛玉和湘云共同辅佐宝玉的景象。湘夫人的意象在这里似乎被黛玉和湘云共同分享了。同样作为女神,黛玉身上集中的是女神在风刀霜剑中脆弱、担忧、感怀的一面,而湘云身上集中的是女神在上古时代爽朗大气、天真自然,豪迈娇媚的一面。 湘楚之地著名的女神还有巫山神女:“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日:‘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战国宋玉《高唐赋》)。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女神自荐枕席,与怀王欢会。巫山即在楚地的云梦泽,而高唐女神“旦为朝云”又和湘云的名字颇有联系,《红楼梦》中湘云的判词“云散高唐,水枯湘江”似乎也在把她和高唐神女联系起来。高唐的巫山神女同样和湘云一样富有魅力,感情自由,又豪情爽快,颇有未受封建礼教拘束的上古女性之风。 另外,湘云被家人逼迫、不停纺织的状况和回目“白首双星”的说法,又暗示了她可能会有天宫织女的命运,即和意中人分隔两地,后半辈子难以见面。织女本是天庭的正牌公主,“天子真女”,但不知何故却担起了纺织的任务来,或许也是像湘云那样寄人篱下而不得不辛勤劳作吧! 《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 《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 《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张守节正义:"织女三星,在河北天纪东,天女也。 |
总而言之,《红楼梦》作者不但醉心于上古神话里女神的美好天真和上古哲学里对自然的推崇,而且对中华上古文明元素在后世的继承者——湘楚文化也是十分喜爱的,这一点也可以从贾宝玉对老庄哲学的欣赏和《红楼梦》中诸多正面人物如柳湘莲等,名字均与湘楚有关可见一斑。在作者心中,属于女娲的时代精神,一定也随着楚云湘水,流到了湖广大地保存的诸女神信仰和传说之中,并成为完善湘云、黛玉等人形象的主要意象来源。 楚地两个大泽,一为洞庭、二为云梦。云梦这个名字,听上去诗情画意,令人无限遐思。《红楼梦》的湘云也是经常诗兴大发,如同常住在梦中一般。湘云的诗兴,吃烤鹿肉时的大块朵颐,也不禁让人联想到古希腊的酒神精神;而湘云在醉卧芍药中的时候,也作了一首于半梦半醒之间的酒令。 泉香而酒洌, 玉碗盛来琥珀光。 直饮到梅梢月上, 醉扶归, ——却为宜会亲友。 这酒令中,就有入梦的几个要素,先是“泉香”香气入骨,再有酒洌,酒气入魂,再饮到月上梅梢,于是大醉入梦了。湘云的梦境里会有什么内容呢,大约会像她平日的诗作一样明媚活泼,朝气蓬勃,于大自然中愉快玩闹的永恒的赤子之梦罢,后世的繁杂琐碎,是不会入她的心的。 众所周之,《红楼梦》的故事背景,是以女娲除造人以外的另一桩功绩,女娲补天为背景的。而现在既然知道了女娲即湘云,通灵宝玉即补天石,那么,《红楼梦》整体的故事情节,会不会也和女娲补天的故事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先从湘云在诗社的号看起,湘云号“枕霞旧友”,这个”枕霞“究竟做何解?原来,在古代的女娲补天传说中,女娲炼成的五色石发出的光芒,就形成了彩霞和彩虹。明朝刘基在《丹霞蔽日行》把丹霞蔽日的绚烂景色形容为“女娲在青天,岁莫还炼石”;而元代袁桷《玉署鳌峰歌》里更是将东海的虹霓直接比作女娲补天剩下的五色石:“女娲五色余刀圭,化为蓬莱东海之虹霓。而《红楼梦》作者在对通灵宝玉的描写中,也借用了这个神话典故。 宝玉亦凑过去,便从项上摘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在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这里分明说了这补天石头幻化的通灵宝玉是”灿若明霞“,可见霞与补天石的联系,作者是十分清楚的。那么女娲在炼石补天之时,要是劳累了,是不是会枕着补天石头,也就是彩霞,休息一会儿呢?恐怕这就是”枕霞“的来历。而旧友,即指女娲是中华文明上古时代的核心女神,无论是造人补天的功绩还是位列三皇之一,她都是象征中国的贾家的老朋友。虽然站在清朝的时代背景看,女娲之说已经是来自遥远古代的传说,所以湘云是”枕霞旧友“。 |
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各个版本虽然有差异,但是基本的情节是大同小异的。 《淮南子》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精民,高诱注曰:精,善也。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女娲阴氏,佐伏牺治者也。断鳌足以立四极,黑龙水精也。故力牧太山稽杀之以止雨也。极犹干也。冀州,九州中,谓合四海之内。积芦灰以止淫水,芦,苇也。苇生于水,故积聚其灰以止其淫水,平地出水为淫水。民生背方州,抱周天,方州,地也。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方,矩四寸也。寝绳,直身而卧也。 总而言之,女娲补天的故事大约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上古之时,出现了四极废而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样天崩地裂山塌水陷的一个状况。这个状况出现的原因,有的版本归结为是共工触不周山导致的。 |
共工,在古书中被说成是三皇时代的诸侯之一,炎帝的后代,因为施展智慧和管理的才能而变得强势而称霸,但是还没有作王,于是共工坐着木船借着水势和祝融打仗(争夺王位),仗打输了以后,大发雷霆,就用头去撞不周山,把山撞崩了。于是撑天的柱子也折断了,地下的基座也缺了。 |
共工的形象本身即有水和火的双重意象,作为炎帝后代,共工的部落应该也是崇拜火的。但在共工战祝融时共工又利用了洪水,而且被后人视为水神。而祝融本身是火神,共工祝融战斗的意象可以看成是“水火相争”。可见共工触不周山所带来的灾难应该是水火兼有的。而淮南子的记载中,确实也描述了天穿以后烈火不灭,洪水不息的大灾之象。而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纪念女娲补天的天穿节,民国年间修的陕西《安塞县志》记载: "二十日,家家吃煎饼,名曰补天。二十三日夜,家家院内打火,又淋搌布水于火上。可见民间对天穿的印象,也是水灾与火灾交织。相传,京西台火和山西旺火,都起源于女娲补天的古老传说。 《国语·周语》:“共工之从孙四岳佐禹。”贾逵注说:“共工,炎帝之后,姜姓也。” |
《三皇本纪》: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女媧乃鍊五色石以補天,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 《路史》:太昊氏衰,共工为始作乱,振滔洪水,以祸天下,隳天纲、绝地纪、覆中冀,人不堪命。于是女皇氏役其神力,以与共工氏较。灭 工氏而迁之。然后四极正,冀州宁,地平天成,万民复生。娲氏乃立,号曰『女皇氏』。 |
女娲补天传说的第二个部分就是女娲在神州面临大灾难之际,炼五色石补天;斩断驮着大地的四只大鳌的足,立起来作新的四极;将芦灰聚起来止住滔滔不绝的洪水,最后天地平复,人民又恢复了生机。 《红楼梦》的开端,即提到了女娲补天的背景,女娲补天时,留下一块补天石,弃而不用,这块补天石因被炼而通灵,却不得补天,于是日夜兴叹,后被一僧一道带下界成为贾宝玉带着的通灵宝玉。这个宝玉下世的背景是,有一批情鬼要“造世历劫”,也就是说,《红楼梦》全书从佛教意义上看,是在讲一个劫,也就是住成坏空:兴起、发展、崩坏、劫灭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末世,生于末世运偏消,凡鸟偏从末世来的末世。这个劫的本质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看到《红楼梦》里,其实有一个人懂的,那个人就是一僧一道里的僧,而一僧一道里的道是不懂的,他们之间的对话一直是道士在问,和尚在答。 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此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家又将造劫历世。但不知起于何处?落于何方?”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退一步思考,《红楼梦》里讲的这个劫,这个大灾,是不是和女娲补天之时,天穿了的大灾难,有点什么类似之处?而且根据现在的考证成果,在这些情鬼中间,不但有补天石,而且更有女娲娘娘。而这个代表大劫的薛宝钗,更是在《红楼梦》中对湘云说过一句和完劫有关的话,那就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里的芦雪厂联诗一回: 宝钗笑道:“你回来若做的不好了,把那肉掏出来,就把这雪压的芦苇子塞上些,以完此劫。” 如果记得女娲补天的一个功绩是,用芦灰止洪水的话,那么这里宝钗提到的雪压芦苇,与芦灰止洪水倒是很接近,不同之处在于,芦雪厂的景象里,雪相对芦苇是大优势。 |
让我们再仔细品味一遍,芦雪厂联诗: 湘云道:“难堆破叶蕉。麝煤融宝鼎,”宝琴道:“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黛玉道:“香粘壁上椒。斜风仍故故,”宝玉道:“清梦转聊聊。何处梅花笛?”宝钗道:“谁家碧玉箫?鳌愁坤轴陷,”李纨笑道:“我替你们看热酒去罢。”宝钗命宝琴续联,只见湘云起来道:“龙斗阵云销。野岸回孤棹,”宝琴也联道:“吟鞭指灞桥。赐裘怜抚戌,”湘云那里肯让人?且别人也不如他敏捷,都看他扬眉挺身的说道:“加絮念征徭。坳垤审夷险,”宝钗连声赞好,也便联道:“枝柯怕动摇。皑皑轻趁步,”黛玉忙联道:“剪剪舞随腰。苦茗成新赏,”一面说,一面推宝玉命他联。宝玉正看宝琴、宝钗、黛玉三人共战湘云,十分有趣,那里还顾得联诗?今见黛玉推他,方联道:“孤松订久要。泥鸿从印迹,”宝琴接著联道:“林斧或闻樵。伏象千峰凸,”湘云忙联道:“盘蛇一径遥。花缘经冷结,”宝钗和众人又都赞好。探春联道:“色岂畏霜凋?深院惊寒雀,”湘云正渴了,忙忙的吃茶,已被岫烟抢著联道:“空山泣老鴞。阶墀随上下,”湘云忙丢了茶杯,联道:“池水任浮漂。照耀临清晓,”黛玉忙联道:“缤纷入永宵。诚忘三尺冷,”湘云忙笑联道:“瑞释九重焦。僵卧谁相问。 这里,湘云麝煤融宝鼎,是取暖克制寒冷之意象,但是很快被宝琴“光夺窗前镜”雪地的白光映满了窗前镜子而打断,又被黛玉接上椒房之温暖,都能发出香气了,冬日的微风仍像以前那么熟悉和煦,宝玉也继续沉浸在冬日的清梦和笛声里,而这一切被宝钗接下来的诗打断了,她突然没头没脑地来了个大转折“鳌愁坤轴陷”,为什么“鳌愁坤轴陷”,因为“四极废,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也就是“坤轴陷”了的话,女娲就要来砍鳌足立四极了!这时候宝钗一下子把芦雪厂的场景切换到了天穿之时,还讽刺了一下“女娲砍鳌足”之事迹。然后呢,薛宝钗让自己薛家的妹妹继续连着“鳌愁坤轴陷”联句,那自然只能是描绘天穿之日天崩地裂的“壮观”了。但这时湘云,也就是代表女娲,站起来,代表她在天穿之时当仁不让,力挽狂澜之壮举,这时候湘云直接对上宝钗的一句是“龙斗阵云销”。这里用的的典故应该是女娲(旱魃)助黄帝战胜蚩尤的故事,传说在黄帝对蚩尤的战争中,久战不胜,是女娲教他破蚩尤的办法而最终战胜蚩尤的。旱神又名魃。魃与娲古音相通。《山海经,大荒北经》说: "有人衣青衣,名曰皇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这里的天女,魃,也有很多版本解释为女娲。“龙斗阵云销”对“鳌愁坤轴陷”也反应了作者对女娲补天神话的理解,在这里坤轴陷似乎与黄帝蚩尤逐鹿中原之战发生了意象联系。 注意,黄帝所在的地方叫涿鹿,黄帝战蚩尤是最早的“逐鹿中原”故事,而芦雪厂联诗之前,《红楼梦》里的少男少女们正在抢烤鹿肉吃。所以,芦雪厂联诗,就是对作者心中的“黄帝斗蚩尤,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补天,黎民受灾”整个过程的诗化描述。 |
让我们再仔细品味一遍,芦雪厂联诗: 湘云道:“难堆破叶蕉。麝煤融宝鼎,”宝琴道:“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黛玉道:“香粘壁上椒。斜风仍故故,”宝玉道:“清梦转聊聊。何处梅花笛?”宝钗道:“谁家碧玉箫?鳌愁坤轴陷,”李纨笑道:“我替你们看热酒去罢。”宝钗命宝琴续联,只见湘云起来道:“龙斗阵云销。野岸回孤棹,”宝琴也联道:“吟鞭指灞桥。赐裘怜抚戌,”湘云那里肯让人?且别人也不如他敏捷,都看他扬眉挺身的说道:“加絮念征徭。坳垤审夷险,”宝钗连声赞好,也便联道:“枝柯怕动摇。皑皑轻趁步,”黛玉忙联道:“剪剪舞随腰。苦茗成新赏,”一面说,一面推宝玉命他联。宝玉正看宝琴、宝钗、黛玉三人共战湘云,十分有趣,那里还顾得联诗?今见黛玉推他,方联道:“孤松订久要。泥鸿从印迹,”宝琴接著联道:“林斧或闻樵。伏象千峰凸,”湘云忙联道:“盘蛇一径遥。花缘经冷结,”宝钗和众人又都赞好。探春联道:“色岂畏霜凋?深院惊寒雀,”湘云正渴了,忙忙的吃茶,已被岫烟抢著联道:“空山泣老鴞。阶墀随上下,”湘云忙丢了茶杯,联道:“池水任浮漂。照耀临清晓,”黛玉忙联道:“缤纷入永宵。诚忘三尺冷,”湘云忙笑联道:“瑞释九重焦。僵卧谁相问。 这里,湘云麝煤融宝鼎,是取暖克制寒冷之意象,但是很快被宝琴“光夺窗前镜”雪地的白光映满了窗前镜子而打断,又被黛玉接上椒房之温暖,都能发出香气了,冬日的微风仍像以前那么熟悉和煦,宝玉也继续沉浸在冬日的清梦和笛声里,而这一切被宝钗接下来的诗打断了,她突然没头没脑地来了个大转折“鳌愁坤轴陷”,为什么“鳌愁坤轴陷”,因为“四极废,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也就是“坤轴陷”了的话,女娲就要来砍鳌足立四极了!这时候宝钗一下子把芦雪厂的场景切换到了天穿之时,还讽刺了一下“女娲砍鳌足”之事迹。然后呢,薛宝钗让自己薛家的妹妹继续连着“鳌愁坤轴陷”联句,那自然只能是描绘天穿之日天崩地裂的“壮观”了。但这时湘云,也就是代表女娲,站起来,代表她在天穿之时当仁不让,力挽狂澜之壮举,这时候湘云直接对上宝钗的一句是“龙斗阵云销”。这里用的的典故应该是女娲(旱魃)助黄帝战胜蚩尤的故事,传说在黄帝对蚩尤的战争中,久战不胜,是女娲教他破蚩尤的办法而最终战胜蚩尤的。旱神又名魃。魃与娲古音相通。《山海经,大荒北经》说: "有人衣青衣,名曰皇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这里的天女,魃,也有很多版本解释为女娲。“龙斗阵云销”对“鳌愁坤轴陷”也反应了作者对女娲补天神话的理解,在这里坤轴陷似乎与黄帝蚩尤逐鹿中原之战发生了意象联系。 注意,黄帝所在的地方叫涿鹿,黄帝战蚩尤是最早的“逐鹿中原”故事,而芦雪厂联诗之前,《红楼梦》里的少男少女们正在抢烤鹿肉吃。所以,芦雪厂联诗,就是对作者心中的“黄帝斗蚩尤,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补天,黎民受灾”整个过程的诗化描述。 |
而历史上,文人们重新开始重视女娲补天故事,大概兴起于安史之乱之后,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也走上了由盛转衰的道路:战争绵延不断,前后有无数大大小小的军阀,为了过一把男人的最高理想,也就是皇帝大梦的瘾,不断挑起战事而让百姓痛苦不堪,等他们上台之后,又只会享受掠夺而鱼肉百姓,直到被另一个军阀或者下属推翻,再重复一遍同样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精美华丽的建筑被烧毁或者破坏,丰富的文化积累被抢掠毁坏一空,连各行各业的人才都难得保全,平民更是生灵涂炭不如太平之犬,如此三番,文明如何能不衰落?直到宋朝终于有了稳定的内部环境,却又因为不敌各少数民族政权而最终被蒙古灭亡,此后,有文化传统的世家几近断绝,江山陷入了蛮族统治和暴民叛乱的交错之中。任何有点情怀思想的文人都能看出,中国历史发展到这样一个死循环的怪圈中,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也就是天破了。 而在封建专制社会最终因前赴后继的暴力杀戮和掠夺毁掉以后,文人们又终于想起了华夏集体精神中造人补天,像慈祥而强大的老祖母一样匡复秩序,抚慰子民,战胜强暴的女娲形象,所以诗词中,借用女娲补天故事感慨江山破败,文化凋零,呼吁重塑文明秩序的内容又多了起来。 比如宋朝诗人郑獬就痛心疾首地提到过,尧舜首创的礼乐制度,本来为后世建立了如大坝一样高远的基业,然而却在后世鼠辈的不懈破坏下日益破损,就像虫子在猖狂地啃咬瓜果一样。也许只有像女娲当年补天一样重新修补上漏洞才能防止彻底地崩塌了,可是女娲在哪里呢? 杂兴三首 [宋] 郑獬 女娲炼五石,上补天之缺。 如锢黄金液,万古无由裂。 尧舜首制度,巨防高嶻嵲。 后世日破穿,通为万鼠穴。 譬彼果蓏虫,熟烂恣攻啮。 岂无良工手,一起为施设。 非若天之难,前辈有夔卨。 苟或不关心,女娲亦为拙。 而同样是在宋朝的汪藻,在金兵大举南下,攻陷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常州(今江苏常州市)。继而破江东诸郡,挥戈直抵越中,给南宋造成极大的破坏以后,也在给侄子的信中感慨山河破碎,盗贼横行,老百姓日日在水深火热中的痛苦,不知何时才能消除。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 [宋] 汪藻 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 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 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 而元朝的王冕亦提到天之缺口,也就是社会制度之漏洞谁来补的问题,并感慨当世的读书人都碌碌无为,今不如古。 寓意十首次敬助韵 其八 [元] 王冕 后地生虚雷,天惊漏秋雨。 女娲死已久,此罅谁为补?纷纷读书儿,碌碌无可数。 古人今人心,今人不如古。 可见无论是哪个朝代,属于哪派势力,人们对战争带来之痛苦的感受和对无休止的斗争的厌恶是共同的。明末陈子龙在《九日登一览楼》里也表达了对国家丧乱的痛苦,对这种暴力逻辑已经登峰造极后的惨况,文人们放弃了对父系神祗的崇拜,而就像极无助的孩子开始呼唤母亲一样重新想起了女娲,期待她代表的母性和慈爱的精神力量能够回归华夏大地,重整河山,修复已然破碎的文明: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
徐枋亦在《冰山记》中形容明亡为:“杞人之天既坠,然岂无断鳖足而柱之、炼无色石而补之者。”可见从唐末到明清,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了中华文明在制度、思想上已经走入了某种死胡同,而蠢蠢欲动酝酿着一条新路的努力实际上亦已开始。同样在民间,对女性神的信仰亦是在经过了上古时期的普遍,封建农业社会兴起时的低落后,到了晚唐之后的封建社会中晚期,老百姓亦早已厌倦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带来的无尽的兵灾,以及理学道学思想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而在生活上的困苦和思想上的痛苦,使得人民需要母亲一般的情感的支持和安慰,于是民间又再次兴起了对女娲和各种“老母”“圣母”等母性化女神的信仰,原来是男性的神佛也便逐渐女性化,观音菩萨就是一个男神变女神的例子。此外还有被民间普遍崇拜的无生老母,本来的版本是无生父母,而在传播的过程中,其中的父神逐渐被人民抛弃,只留下了无生老母,她被认为是天地三界,古往今来最高的女神,太上老君,如来,弥勒等等也只是她的下属。而女娲崇拜在清朝虽然被官方排斥,在民间也依然是烟火兴盛。毕竟,人民的深重苦难及痛苦,正是暴力和压抑导致的,想要获得宣泄和排解,他们会自然而然去寻找母亲一般无私的爱和同情的力量,而男性的形象既然已经被封建社会的阳刚观念刻板化为了暴力和专制的代表,本来是人性中核心的感情交流的一面也只能由在正统思想中几乎消失的女性神形象代言了。 而《红楼梦》前期对宝玉、湘云、黛玉、薛宝钗四人关系纠缠的详细描写,也部分反应了作者对女娲神话的理解和阐释。对这些内容的详细分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无论如何,从对湘云前世的考证可以看出,女娲及女娲补天神话在《红楼梦》一书中是被作者从多个层次,多种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重新解读的,既是《红楼梦》若隐若现的背景,又是主人公人物设定、爱恨情仇的来源,还是诗词意象的核心,当然也体现了《红楼梦》作者对未受封建制度残害过的饱满人性及人文精神的追求。 |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这里再重申一下: 本書主要解釋論證了以下發現:《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女兒們其原型是中國文化歷史上的名人或神祗;大觀園是一幅抽象的中國文化地理地圖;賈寶玉是華夏精神文明的人格化表現;《紅樓夢》 前八十回中圍繞賈寶玉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是對中國文化史上大事件的抽象暗喻。 也就是說,《紅樓夢》中的主要情節,是中華文明裡的諸位英魂,伴隨著隨時間不斷發展成熟的華夏精神,共同經歷中國歷史上的種種跌宕起伏的大事件;並在其中既繼承了前世人生的宿命,又在主導歷史興衰的幾種抽象力量的起伏鬥爭中, 或被動或主動地在生命與暴力,情感與壓迫,人文精神與法家思想之間做出選擇;同時,她們前世之間跨越時空通過典籍書畫的神交之情,或受時代命運所限而留下頗多遺憾的浪漫友誼,也在《紅樓夢》這一華夏千秋之夢的奇幻時空中得到了充分發展 ,宣洩,與昇華。 所以,《紅樓夢》中不僅可以看到華夏上古田園牧歌之酣夢,魏晉靈動活潑之池塘幽夢,盛唐宏大包容的華麗壯美之夢,五代及宋宴游品茶賞畫的閒適之夢,以及詩意雋永的中華蘊秀山河,更有著傑出文人在各時代洶湧浪潮下飽含著血淚的家國之情懷 ,此情又通過書籍墨寶交相輝映,構成了數千年綿延不斷之情天孽海,古今同一的中國之夢。 《红楼梦》的主题是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而远非一朝一代的宫廷秘史,或者什么清代明这样的一个朝代的末世,它讲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数次大末世的抽象,并且还隐约指向将来的一个大末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彻底灭亡。就看《红楼梦》的女儿们,探春山涛是魏晋时乱世的人物,迎春是北宋灭亡之前的人物,惜春则经历了后唐亡于北宋这样的大变,如果我们继续看下去,后面的女儿们还有更惊心动魄的末世人生等待着我们。 |
不服来辩 |
另外,再补充几个和史湘云的女娲设定相关的有趣细节。 首先是根据呙的解释:说文解字《口部》呙:口戾不正也,戾就是歪、曲的意思,娲又可以被拆字解释成歪嘴姑娘或者口齿不清、发音不正的姑娘。《红楼梦》里的湘云,则被塑造成一个爱咬舌的姑娘。 二人正说著,只见湘云走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么爱三’了。 ” 而口戾又可以合成一个唳字,唳即鹤的鸣叫声:说文解字:《口部》唳:鹤鸣也。从口戾声。。所以可以看到《红楼梦》里面,湘云的形象和诗词也多次和鹤联系了起来。 湘云笑道:“你们瞧我里头打扮的。”一面说,一面脱了褂子。只见他里头穿著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裉小袖掩襟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妆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著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著鹿皮小靴: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 湘云道:“石楼闲睡鹤,” 湘云笑道:“正是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这里的寒塘渡鹤影,很可能暗示了湘云一个关键的命运转折点。联系“湘江水逝楚云飞”“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以及“只恐夜深花睡去”,还有湘云说的第一个酒令,“奔腾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索缆孤舟,--既遇著一江风,不宜出行“,以及芦雪厂联句的 ”池水任浮漂,僵卧谁相问“,和凹晶馆联诗的“乘槎访帝孙。盈虚轮莫定”,综合起来可以指向湘云是在去见她的夫婿时,在冬日深夜江中的船上出事的,从此以后,她的命运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由于贾家也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作者的预言中,是注定要没落的,作为中国文化里最古老女神托生的湘云,自然也要与中国文明一起,历尽坎坷、甚至备受冷遇和折磨。但是作者明显又把最后的而且最好的希望寄托在了她的身上。无论如何,湘云没有早夭,没有放弃自己,无论境遇如何,她永远是乐观豁达的态度,就像作者在《红楼梦》整体大悲大劫的背景下,又留下了来年春回大地的新生命的希望一样。湘云作为传说中创造了中华民族生命的女神下凡,也一定会代表中华民族的母亲、卑微、坚强、但是乐观地在苍茫大地上生存、繁荣下去的。 参考 何新. "諸神的起源── 第一卷:華夏上古日神與母神崇拜。 唐人对女娲神话书写考述,湖南科技唐人对女娲神话书写考述,湖南科技人文学报 2015年第1期33-38, 作者 唐海宏 《探寻迷失的红楼神话》(云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
高妙若冰玉,进退两亦难——从政治结构变迁与佛教思想禁锢的大背景下看华夏隐逸文化之绝唱,妙玉的神仙生活与尴尬心态 妙玉,可以说是大观园里极有特点个性,同时又让人感到十分神秘,让人难以捉摸的一位姑娘。在《红楼梦》故事中,妙玉本来也是金陵官宦人家的小姐,因为从小体弱多病便少年出家,寄身于空门之中。后来,妙玉又按照师父的指点,在京都等候自己的缘分,遂和贾府新建的大观园,有了一段不解之缘。 《红楼梦》里,妙玉出场次数不多。但几乎每次出场,她的行动语言都可以说是不同流俗,或者给贾母奉茶,不仅献上顶级茶具、更是一语惊人;或者给宝玉寄名贴、以“槛外人”自居,行为举动出人意表;或者在黛玉湘云联诗时作诗收尾,不但出口成章,而且惊世绝艳。然而根据判词来看,《红楼梦》作者在对妙玉给予“气质美如兰”,“才华卓比仙”这样极高的评价的同时,又称她“欲洁本非洁”,“云空未必空”,似乎又含贬义。最后,作者更是给妙玉设定了一个和她落落寡合,目高绝尘的心性完全相反,可以说是反差强烈到难以想象的结局:“终还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美玉无瑕遭泥陷”。妙玉人设和她最后结局的前后反差之巨大,不禁让人感叹,作者如此在笔下给这样一位美娇娥,如此讽刺的命运,其用意究竟为何呢? 同样,要理解妙玉命运设定的真意,我们也必须解开作者在《红楼梦》里设定的谜团,找到她前世所对应的中国文化名人。然后,再通过对她前世的分析,理解作者对妙玉的命运安排背后,暗藏着的真正思想感情。 |
那么,就让我们先梳理一下,《红楼梦》文本中对妙玉前世身份的线索暗示,究竟有几条: 首先,在《红楼梦》里,妙玉住在大观园的栊翠庵,而栊翠庵里面有十几只红梅。 参考《红楼梦》程甲本:《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节里,宝玉看到的景象: 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著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却是妙玉那边栊翠庵中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著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红楼梦》里,作者还借岫烟的口,提到了妙玉的欣赏趣味: 他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 此外,在凹碧馆联诗时,妙玉被《红楼梦》里最会作诗的黛玉湘云公推为大观园里真正深藏不露的诗人,可见妙玉前世,定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家。当然,凤姐也提到过,妙玉的文章学问都是极好的。这么看,妙玉的前世一定是一位极优秀的文人。 |
又有一点有趣的地方是,妙玉虽然此世是“带发修行”可见是以尼姑身份住在大观园的。但她的师承却颇为奇特,比如妙玉的师父竟然精通先天神数这样属于奇门的道教秘术: 他师父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遗言说他不宜回乡,在此静候,自有结果,所以未曾扶灵回去。 《先天神数》,又名《邵夫子先天神数》、《邵子数》、《邵子神数》、是道教术家以八卦五行推命后的批章,往往因为被推算者的六亲之生肖存亡等奇准,而被称之为“神数”。“神数”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其原理、算法一直极为神秘,只在术家小圈子里流传,常人不得而知。《先天神数》既然是道教奇门术数中的内部秘密典籍,可知妙玉的师父道教修为之深。 而栊翠庵,听名字和参考妙玉的身份,应该是个尼姑庵、却也住着好几位道婆。 三人遂一同来至栊翠庵中。只见龛焰犹青,炉香未烬,几个老道婆也都睡了,只有小丫头在蒲团上垂头打盹。 岫烟更是指出妙玉主动为宝玉庆生的行为“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同样暗示她的传承禀赋,远不仅仅是佛界的,而是佛道儒兼备,甚至与世俗政治也很可能有联系。同时,妙玉看不起官家富人,无心于名利,自称为‘槛外之人'。可见,妙玉前世的修为,并不专一于佛家,而更像是一位隐士,或者叫居士、处士,在古代指有具有品德和才华,但是隐居起来不肯做官的人。 |
而妙玉喜欢的唯一两句宋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取自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家山随处可行楸, 荷锸携壶似醉刘。 纵有千年铁门限, 终须一个土馒头。 三轮世界犹灰劫, 四大形骸强首丘。 蝼蚁乌鸢何厚薄, 临风拊掌菊花秋。 “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即重阳节这一天上山游玩,经过有钱人家生前预筑的墓穴之地方。“重九日”是阴历重阳节九月九日,“行营”是寻访貌,也有经过看见的意思,“寿藏”亦称生圹,即生前预筑的坟墓。 这首诗大意是:家附近的山上随处都是可以下葬的好地方,于是今天我就像当年的刘伶那样,自己前面拿着酒壶醉熏熏地走着,让人扛着铁锹后头跟着,还嘱咐他们说“要是我死了就把我就地埋了”一样在山林里,放浪形骸、无拘无束地饮酒闲逛。想想历史上那些所有占尽一时风光,甚至是功名流传千年的帝王将相们,最终又能怎样,给世界留下的不也就是他们那土馒头一样的坟墓么?就算是我们身处的三轮大千世界,虽然对我们凡人来说已经大得没有边际了,可是,这三轮世界也是一样要历劫化为灰烬的。凡人的四大形骸,也早晚总归一死,又何苦偏偏要花许多力气建筑生坟,强行制造狐死首丘一样的假象呢?而在死后,尸体就算是弃置荒野,让鸟雀去啄食,和高棺厚葬,最终沦为虫子和蚂蚁食物,又有什么区别。何必生前造就生圹准备厚葬了去喂蚂蚁,而故意忽略雀鸟的食物需求,搞物种歧视呢?在这样豁达开朗的思绪下,作者不禁在这菊花若金的清秋时节,拍手大笑世人的浅薄和虚妄。 这首诗的文风豁达豪迈,价值观里既有佛教的世界无常、肉体终灭的世界观,也有魏晋名士潇洒不羁,至生死于度外的流传千秋的爽朗豪情,可以说是既看到了宇宙的轮回、人生的无常,另一方面又用酒神精神一般的魏晋风骨的豪迈和老庄看淡世俗,与自然为友的潇洒畅快。确实是宋诗里的佳作了。 而作者在这里,借妙玉的口夸范成大的这首诗,未尝也不是在自抒胸襟。《红楼梦》里透露出来的哲学思想,至少在开篇的《好了歌》以及《凡例》里面,是与这首诗不谋而同的。可以说,无论是《好了歌》还是这首《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都达到了由色入空的境界,从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中,看到了世事变幻、沧海桑田的纷繁无常和世人之追求的虚幻,也如所罗门在传道书中说,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世人所希求的大多无非虚妄,从整个宇宙的角度看,不值一提。而贾府的家庙被称为“馒头庵”,也是对应了《红楼梦》作者以贾府喻中国,则贾府的家庙自然是几千年来曾风流一时的帝王将相的最终归处“终须一个土馒头”。 |
而作者在这里,借妙玉的口夸范成大的这首诗,未尝也不是在自抒胸襟。《红楼梦》里透露出来的哲学思想,至少在开篇的《好了歌》以及《凡例》里面,是与这首诗不谋而同的。可以说,无论是《好了歌》还是这首《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都达到了由色入空的境界,从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中,看到了世事变幻、沧海桑田的纷繁无常和世人之追求的虚幻,也如所罗门在传道书中说,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世人所希求的大多无非虚妄,从整个宇宙的角度看,不值一提。而贾府的家庙被称为“馒头庵”,也是对应了《红楼梦》作者以贾府喻中国,则贾府的家庙自然是几千年来曾风流一时的帝王将相的最终归处“终须一个土馒头”。 而这种认为世俗功名利禄之无意义的老庄式思想,遂和遗民坚守气节忠贞的思想一起,再加上之前章节提到的,中华民族上古就有的自然崇拜的萨满式泛灵信仰,构成了中华文明下隐士的三大思想资源。而这三种思想又是互相贯通的,并且在《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有了欣赏大自然、崇拜大自然神奇之处和造化之奥妙的萨满巫风式信仰,才会在巫风盛行的楚地诞生一方面心怀鲲鹏之高远,羡慕鱼龟之自在;又在两相比较之下,笑话人类社会之荒唐扭曲,违背生命本源之道的老庄哲学,并进一步成为后世玄学及归隐思想的主要精神资源;而自然崇拜和老庄思想的盛行,结合气节观念,还可以让文人在政治黑暗和改朝换代之时,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让他们决绝地选择归隐山林。 而这种认为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类社会遂开始变得污浊不堪的观念,也并非没有理由。如果按照自然选择的道理,人的存在状态和他所在的自然环境,天然应该是相适应的,因为不够适应的,就会被自然选择淘汰掉。这一推论,大概至部落时代还都是成立的,因为直到这个时代,人类的主要对手还是大自然,人类所追求的美、健康、智慧等种种特征,也是能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能够顺利存活的特点。而自从农业社会发展以来,大自然对人类的淘汰,虽然还时而出现,但已经不再是人类关注的主流了,人类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如何协调统一超过狩猎采集部落人口密度一百倍乃至一千倍的农业社会的问题;大多数人类的所面临的最主要矛盾,不再来自大自然,而来自其他的人类。那么,谁值得活下去呢?这时候大自然说了不算了,人类第一次可以以自己的欲望为准绳出发,改造自然也塑造自己,而这种塑造方式,似乎很大程度上可以按照主观意愿走,例如传承近千年的女子裹脚之陋习,就离自然之美甚远,而更多出于被世俗扭曲的污浊欲望。 同时,人类还处于一个明显的矛盾之中: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类的身体和思想还是适应采集狩猎社会的:人类的体格并不适合农业社会大量的上肢体力劳动,语言能力也只适应小圈子交流;过高的人口密度显然也提高了每个个体的紧张感,因为从心理上人类依然觉得原始部落几十个人在茫茫旷野中行动的感觉最为舒适;而过高的人口密度也带来了现实影响,不仅是疫病容易传播带来的公共卫生隐患,更有大量增加的暴力冲突以及强奸抢掠事件,最终导致频繁的战争以及女性从主流社会的退出,到了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密密麻麻的人堆里,几乎看不到几个女性。可以说,人,尤其是女人,生而不适应这个农业革命之后形成的“社会”。而士大夫作为相信人性高贵的坚守者,认社会为污浊而退居山野,追求人类天性之舒展,也就成了应有之义。 而且,如果这个时候冷眼旁观作为一个群体的人类的状况的话,有的时候,这副图像,确实未必是美的,它可能会让人想起成大群的旅鼠,想起某个大爆发的生物种群,这种集体性的繁杂纷纷,恐怕与人之区别于其他物种而成为地球的灵长所依赖的认知万物的灵性,与认知革命爆发时仰望星空的神性,关系甚微。而古代越是文学、艺术、哲学造诣深刻的文人高士,就越能理解人性的高贵和可贵,也就越对人类社会的给个体人性带来的压抑之处极为敏感,对其丑恶不公之处深恶痛绝,因而产生对社会建构即功名利禄的排斥厌恶感和对儒家所谓有学问之人必须入世求功业之论的反感,最后遂彻底拒绝入仕而回到中国文化里崇尚自然主义和修身养性的传统中而成为隐士。 所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其归隐原因大致也离不开乐田园山水,厌世俗纠缠,恶政治黑暗这三大类型。从伯夷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隐居首阳山,到老子见世道混乱而骑青牛出函谷关,再到庄子弃漆园吏不做而纵情山水之间,早在中华文明的脉络多少还可以被儒家的道德观念解释的先秦时代,就已经有了隐士文化的先行者给后人提供了最早的思想借鉴;而到后来,秦国崛起,旧时代政治话语体系之基础被从根本上动摇,遂前有陈胜吴广戍卒之叫,后有汉朝家天下之治,使政治权力在几个人、几个家族之间,如被扔来扔去的玻璃杯一样在半空晃荡,最后终于在争权夺利的时候被扔到地面摔破了,遂有三国之乱世的产生。而到三国魏晋时代,从魏文帝曹丕大笑禅让制不过如此,再到司马家族公然放弃一切表面上的伪饰而用赤裸裸的强权高压解决一切问题,旧时代塑造的能令士大夫认同的政治神学体系的外衣至此已经被当权者弃之不顾,而外衣之下政治斗争丑陋的真容则不能更明显了。 所以,隐逸文化虽然在上古即有根脉,但直到魏晋时期才真正第一次形成风气而在士大夫中间形成共鸣。竹林七贤即为这一时代隐士的典型代表。而三国魏晋之后到南北朝的大乱世,失去政治神学包裹的政治实体,终于连这个架子也崩溃了,天下第一次陷入了长期的战乱和黑暗之中,东晋也开始了政权被各个豪门世家轮流把持,“司马氏”们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景象,于是士大夫们在这样混乱的政治风气下,自然继续崇尚隐逸出世的隐士作风。而至于隋唐,由于武将节度使治国的架构,导致安史之乱的乱世之后,一并连世家也被屠灭,取而代之的是武人所组建的高度军事化的政权纷纷成立。而此时的政治已经堕落到“有军队就能黄袍加身”的地步了,各个小国的皇帝几乎都是只会带兵打仗的老军头,就算是能传几代也很容易被新的军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五代十国时代这种崩塌到仅仅以暴力和强权至上的政治状态,自然会导致更多的士大夫选择逃离昏暗的中央政治,进入游山玩水,谈玄论道的隐士王国中。 总之,中国的隐士文化,于先秦萌芽,于秦汉发展,又在魏晋达到了一个小高峰,此后,随着乱世的持续的政权的野蛮化而不断发展,至五代十国又达到了第二个高峰。直到宋朝太祖赵匡胤统一之后,不但杯酒释兵权限制功勋军头的权力,而且开始崇儒重文,大量启用文人官僚的同时压制武将;这样一来,就有很多在前朝隐逸的文人入仕新朝,并把他们在隐士时期的思想、哲学以及文学趣味带进了社会主流,使得宋朝遂成为一个以隐逸文化为时尚的朝代。 宋朝以隐士之风为主流的文化特征,还和宋朝诗词的另一大显著特点不谋而合,那就是对梅花的推崇。中华文学艺术作品,秉承自上古的自然主义风格,诞生了大量以树木花卉,飞禽走兽为主题的咏物诗词,和其他古老文明诗歌仅仅以宗教和爱情为主线的特点构成了鲜明的差异。进一步,不仅仅是以花鸟动物为题材写诗,中国古代的神话,小说、戏曲中,也有大量动植物通过修行成为精怪进入人间,甚至与主人公发生一段绮丽凄绝的爱情故事的内容。 这样的故事,其实远不能以封建迷信四字一言以蔽之,论起源,它们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祖先在东亚大地上跋涉之时,对山川树木,飞禽走兽从新鲜的好奇、探索再到熟悉之后的了解与尊敬,并上升到宗教式的崇拜,希望能通过萨满仪式让它们的灵性和精魂和自己合而为一的古老信仰。即使在进入以人与人的斗争为主要矛盾的农业社会之后,由于生产生活依然需要和自然保持密切的接触,对动植物的信仰也就一脉相承传了下来,成为东亚、美洲、以及古埃及等地的共同信仰底层的一部分。 这种信仰强调一种从人的全面认知出发,从整体和情感上去感知、去理解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大地上的精灵们,甚至与其发生共情的。这种观念或者听起来突兀,但试想起来,也是“大有意趣”的。比如,著名的词牌名蝶恋花,蜂蝶儿真的恋爱着花朵么。还真有可能,试想在昆虫尚未出现的时代里,开花植物也是不存在的,而只有当昆虫家族大繁荣之后,植物才进化出了开花的本领,用亮丽的花瓣和甜蜜的花蜜,来引诱会飞的昆虫帮自己传粉;而植物本来也是只结没果肉的裸果的,只有当走兽泛滥之后,才用果肉引诱走兽来食,帮自己传播种子。植物和动物昆虫之间的这种关系,显然不是简单的有你没我的竞争关系,更可以说是一种跨越数亿年之久的共生,一种联结,甚至、一种大尺度上的情感。 从目前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从几十亿年前的共同祖先分化出来的这个事实来看,所有幸存到今天的生灵,无论种类,都是在自然造化中,摸爬滚打了几十亿年的产物,有着共同的求生之欲望和发展之空间,那么说它们和人类也许会多少有在生物层面上可以共通的特质或者情感,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而中国历史上大量涌现的咏物诗和精怪神话,就是先人从作为生物体的情感角度出发,对自然生态系统在某个层次的存在的一种理解和表达。当然,咏梅诗也不例外。虽然到后来诗者往往更多是借梅咏志,抒发自己的抱负感怀,但梅花独特的气质、风骨和美感芳香,从来都是从我们的眼鼻直通心胸,再猛地浸透整个灵魂的。 |
梅属于双子叶植物中的蔷薇科,小乔木或灌木,树干比较光滑。先花后叶,花是碟形的,有的单瓣,有的重瓣,颜色则从白色到粉红色,叶片卵圆形。在中国的梅花,由于其对最低温度的要求,在北宋以后大多分布在南方。一般来说,江南的梅花最为著名,以至于人们用梅来指代梅雨时节这个专属于江南的物候现象。江南的梅花通常在冬春季开花,五六月份结果。而岭南的梅花则在入秋之后开花,正如《红楼梦》中薛姨妈的骨牌令“十月梅花岭上香”。 梅花在古人诗句中出现,最早可见于诗经《摽有梅》中。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陈风·墓门》:“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曹风·罚骸》胞鸠在桑,其子在梅。” 可见古人最早注意到梅,是和梅树结的酸甜可口的梅子不无关系的,梅子可以用盐渍好,做成酸咸甜的盐梅来做调味品和零食吃。所以才有曹操军队望梅即可生津止渴的传说。对酸甜可口的梅子的喜爱,也使人们不但开始大量种植梅树,而且注意到在梅子结成以前,梅花花瓣纷纷落地,零落于风中之态。秦汉以来现存的第一首咏梅花诗,就是鲍照咏落梅的《梅花落》。 梅花落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这首诗不仅是诗经以后第一首咏梅诗,而且也第一次提炼出了为后世不断传诵的梅花之特质。首先是梅花的花期最早,花先于叶,所以往往在雪未化尽之时,就已经傲雪凌霜盛开,可见梅花具有忍耐、坚韧,不畏艰难,甚至迎难而上的可贵精神;而另一方面,在春暖花开,春光明媚的时候,在桃花梨花招摇妩媚之中,却再看不到梅花的身影了,原来梅花早已经香消玉碎,被吹散零落在风中了,她虽然有傲霜的风华之姿,却又是柔弱无助的;所以梅花又被认为是单薄孱弱,在凌厉的风霜雨雪之下楚楚可怜的。 |
梅花这种既坚强不屈,又楚楚动人的意象,就让人很自然地把它和那些怨女哀妇的形象相结合。如同样是南北朝诗人徐陵所做的《梅花落》,就把落梅随风飘荡的形象和倡家怨女孤苦无依,沉浮随人的悲情命运,通过她在楼上镜台前观看落梅时的含怨自哀之情而相联系起来了。 徐陵《梅花落》 对户一株梅,新花落故栽。 燕拾还莲井,风吹上镜台。 倡家怨思妾,楼上独徘徊。 啼看竹叶锦,篸罢未成裁。 当然,人们对梅花花瓣被吹落四散的惋惜之情之深,也很大一部分来自对梅花在枝头盛开,傲雪凌霜之坚韧秀美之风姿的喜爱,并进一步在逆境之中以梅花自比,与梅花共情相怜。就像隋炀帝时代一位不得见遇的宫女侯夫人,感怀梅花的同时自哀身世,写下了这组咏梅诗。 春日看梅花 其一 砌雪无消日,卷帘时自颦。 庭梅对我有怜意,先露枝头一点春。 其二 香清寒艳好,谁惜是天真? 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 这里,梅花在冰雪时的一点绽放,让诗人在孤独凄清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情的同时,也让诗人开始怜惜梅花在寒风中,虽然冰清玉洁、素艳芳香,但是却孤单寂寞,无人赏识她的天真纯洁;而在梅花凋谢之后,春日温暖熙和的阳光才真正到来,给大地群芳迎来自由盛开的春天。 这组《春日看梅花》的诗篇,为后世带来了更多的梅花意象,首先在寒冬独自开放的梅花,她必然也是孤独的,才貌气质无人知晓与赏识,再是梅花早开虽然也会早谢,但同时她又是大地终将春暖花开的先行者,她的早开和早夭从而也有了一种积极的意义,让人在怜惜感叹的同时,又获得了一种为更大的境界而舍己的超越之感。 侯夫人在这里,显然也是借梅花而抒发自己的身世与心志,让人对这位孤独宫女一生的命运倍感怜惜。无独有偶,历史上还有一位著名的宫闱怨女,惊才绝世,美貌无双,同样因为自己的命运和梅花的相似同一性而被后人记住。这个绝世才女就是梅妃。传说,梅妃如古代才女谢道瑥一样才华横溢,同时又气质淡雅,姿态明丽秀美,就像一株娟静典雅的梅花。而她自己也极其喜爱梅花,在她住的地方都种满了梅树,并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梅亭,在梅花盛开的季节,梅妃就终日赏梅花下,到傍晚依然恋恋不舍,似乎她的整个灵魂都和梅花合而为一了。 妃善属文,自比谢女。澹妆雅服,而姿态明秀,笔不可描画。性喜梅,所居阑槛,悉植数株。上榜曰「梅亭」。梅开赋赏,至夜分尚顾恋花下不能去。上以其所好,戏名曰梅妃。妃有《萧兰》、《梨园》、《梅花》、《凤笛》、《玻杯》、《剪刀》、《绮窗》七赋。 梅妃虽然曾经因为才貌德出众而获得过唐玄宗的欣赏和宠爱,但是这种基于品貌优秀而产生的欣赏,在全方位的宫廷斗争中,终究敌不过杨贵妃给他带来的那属于笼罩整个李唐皇室的文水武家女人的激烈的情感(杨贵妃的杨家即武则天的母家,杨武两家同为文水豪族而世代通婚,杨贵妃亦与武则天、武惠妃等人有亲缘关系,唐玄宗看到杨贵妃的时候多半会想到自己的奶奶和年轻时的爱妻。)、依恋、和烟火气,而最后被打入冷宫走完了她寂寞的后半生,所以她的人生既有和梅花同样的秀美,同样的风致,其归宿也是和梅花一样的寂寞和凄清,而她在孤独中数十年的坚持自我、不肯动摇,也像极了梅花在寒冬傲然开放的丰姿。在人们欣赏梅花,也叹息梅花和自己的同时,就很难不想到这位和梅花一样灵魂、一样命运的女子。 |
在这种想象中,古代的文人逸士们心中的梅花形象,也就越来越立体拟人化,到了以神怪幻想小说而著称的唐朝,大文人柳宗元终于把这种对梅花的想象神话化,写下了一个“梦遇梅精”的故事: 唐·柳宗元《龙城录》:“隋开皇中,赵师雄遣罗浮。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间,因憩仆车于松林间,酒肆旁舍,见一女人,淡妆素服,出迓(yà,迎接)师雄。时已昏黑,残雪未消,月夜微明,师雄喜之,与之语,但觉芳香袭人,语言极清丽。因与之扣酒家门,得数杯相与共饮。少顷有一绿衣童子来,笑歌戏舞,亦自可观。师雄醉寐,但觉风寒相袭,久之东方已白,师雄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顾,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 在这个故事中,隋朝一位叫赵师雄的官员被派遣到岭南的罗浮地区,一天晚上在松林里喝醉之后,就见到一位衣着缟素,妆容淡雅的女子过来迎接他,师雄和她交谈之下,发现她不但语言高雅清丽,而且全身有一种淡淡的芳香扑鼻。师雄于是就和她一起来到旁边的酒家里喝酒言欢,兴致畅谈,正在兴高采烈的时候,更是来了一个穿着绿衣服的小孩子,在一旁嬉笑歌舞,看上去也是十分有趣,于是师雄很快醉倒了,迷迷糊糊感觉有点冷风拂面。很久以后已经到了清晨,师雄起来看,才发现自己是在一株大梅树下睡着了,而树上有一直绿羽毛的小鸟一边欢跳啾鸣一边瞅着他。师雄看着斜落的月光,不禁感到一丝惆怅。 这里,男主人公是一位被调到岭南的官员,而当时岭南还是偏远荒蛮的边陲之地,被上级派遣到岭南,就相当于远离了政治中心。几乎和流放边疆无异。所以这个和梅仙相遇快意痛饮的如梦似幻的故事,其本质也是一个孤独失意的士大夫在仕途失意,被流放边陲后,只能与梅花青鸟相对,在和梅花神交的过程中也看到了自己落寂但坚忍的灵魂的心理历程。师雄遇梅的神话故事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仅表明梅花的形象在中国文人的想象世界中,已经丰满生动到可以完全拟人化了,而且失意官员遇梅仙并与之畅谈的传说,也是在官场里遭受挫折的士大夫们,开始用梅花的精魂来象征自己独立的士子人格和高雅而自如的灵魂姿态的体现。 |
于是到了宋朝,梅花终于进一步开始彻底成为隐士的象征,而这个转变的过程,就和我们要找的这位妙玉前世有很大关系了。而这个人,就在李纨抽中的花签“竹篱茅舍自甘心”的原诗里面: 宋-王淇《梅》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林和靖,即林逋,字君复,因为去世以后被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遂被后人称为林和靖,浙江奉化人。北宋著名隐士、诗人。 林和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文人,更可以说是一位极具天才的艺术家,无论是诗词还是书画,都因其遒劲俊逸的风骨和别出心裁的构思而令人叹绝。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 "逋工于画" ;陆游在《跋林和靖帖》中盛赞: "君复书法又自高胜绝人" ,时名家则赞之为"墨妙青囊秘"。黄庭坚云:“林和靖诗句自然沉深,其字画尤工,遗墨尚当宝藏,何况笔法如此,笔意殊类李西台而清劲处尤妙 ”。苏轼作《书林逋诗》也提到“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明沈周诗云:“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 |
他写的诗,风格独特,清新自然,尤多奇句。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称赞他:“风格固若厚,文章到老醇。其诗时人贵重甚于宝玉,先生未尝自贵也,就辄弃之,故所存百无一二焉“。而范仲淹在《寄赠林逋处士》里,还用 “玉田耕小隐,金阙梦高真。”来形容林和靖的隐士生活,又与《红楼梦》作者对妙玉“金玉质”的评价相对应。 可见妙玉这个法号,大约来自林和靖绝妙如冰玉般的书法和诗词。而《红楼梦》里同样提到,妙玉文墨极通,也就是书法和文笔双绝。 今年十八岁,取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 |
书载林和靖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贫困,勿趋荣利。而这也和妙玉孤僻冷淡的性格相符。 《红楼梦》里的妙玉还有洁癖,受不了刘姥姥这样的俗人。而史传林和靖也是个有洁癖的人,正如他在诗里把自己的居所形容为“洁庐”一样“湖上青山对洁庐,坟头秋色变萧疏“。 不过,林和靖给后世留下的最大的遗产还是他对梅花意象的进一步发掘,他的咏梅诗《山园小梅》可以说达到了古往今来咏梅诗的最高峰,同时也确立了梅花在文人想象中代表隐士的地位。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如果说,汉字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像图片一样的直接表达复杂系统的能力,那么林和靖的诗词,可以说是把这种魅力发挥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地。就如这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细细品味之下,这句诗每个字竟都如一枚多面的闪耀光芒的晶莹钻石,两两交汇之下混合出不同的色彩光泽,又融在一起织出奇妙的霓虹来。唯有水浅,才能见其清,唯有清才能见其影之疏,也唯有疏影才能用横斜二字精妙的表达;而“疏影”状其神清骨秀,“横斜”传其遗世独立不折不屈,“水清浅”则为梅之“疏影横斜”做背景,衬托其高洁、灵动、温润;唯有黄昏时月下的微光,才能和暗字遥相呼应,但又能和水影树枝之间光影浮动的韵致符合,而中间一个香字,更是将全句从景物描写一下子升华到了对梅花之神韵的点睛上,原来朦胧之中浮动的不仅有梅影,有月影,有月光,更有梅花清幽淡雅之香气隐隐而起;于是梅花的孤高标致,清朗风骨,以及落落寡合之下的淡雅风韵都在这一句诗里被描摹得淋漓尽致。接下去一句却又是生意盎然,妙趣横生的描写霜雪中的鸟儿也小心翼翼地歪头瞅着梅花偷看的可爱模样,以及诗人想象如果有蝴蝶能看到梅花这幽雅清香的模样,会是多么的如醉如痴。开头结尾更是点出了诗人不慕繁华,和梅花一同享受冷清却悠然而闲适,与大自然之美好合而为一的隐士生活的态度。 明人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陆羽爱茶,苏东坡爱竹,周敦颐爱莲,郑板桥爱画,林和靖爱梅,无一不是有癖之人。所以妙玉林和靖对梅的爱,也是对她自己作为一个隐士之人生志向与追求的爱。所以梅花的形象到了林和靖之后,其隐者的身份和特质才真正确立起来:梅花不慕繁华,悄然在冰雪冷清中开放的特点,和隐士不求世俗功利,独自隐居在寂寞孤独中欣赏自然、追求人生与艺术的至高至远境界相仿;而梅花的仙风道骨,清淡芳香也代表了隐士于淡泊恬静中暗合自然之道的至美。 所以《红楼梦》中的妙玉,她的居所栊翠庵里也有十几枝红梅花,人与梅花相映红,人之风骨品格也与梅花精神相合一。 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著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却是妙玉那边栊翠庵中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著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
当然,在考证出林和靖和妙玉的关系以后,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探索妙玉所在的大观园的栊翠庵和林和靖生前隐居的所在地——杭州西湖孤山的同构性了。据书载,林和靖在四十岁以后,就选择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孤山即西湖中心的一个小岛。我们现在已经明了,大观园里的景物指向一幅中国地图,而在大观园刚建好后,贾政等人从大观园南门进入之后,没走多远就到了一处所在。 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但见青溪泻玉,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沼,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 这一处于是被宝玉提名为”沁芳“,此处的桥遂被命名为沁芳桥,亭子叫沁芳亭。 宝玉道:“用‘泻玉’二字,则不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须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称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来。”宝玉四顾一望,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注意这里宝玉是四顾一望,即是看了周围的风景以后,才根据四周的景色提了对联。 而贾政一行人来到了大观园较北处之后走不动了开始往回走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个大桥,原来就是”沁芳“水源的来处,所以被宝玉起名”沁芳闸“。 说著,引客行来,至一大桥,水如晶帘一般奔入。原来这桥边是通外河之闸,引泉而入者。贾政因问:“此闸何名?”宝玉道:“此乃沁芳源之正流,即名‘沁芳闸’。”贾政道:“胡说!偏不用‘沁芳’二字!” 也就是说,大观园里的水,是从沁芳闸引入,从沁芳亭流出,由贾府人专门建造的。正如贾珍在怡红院后面所解释的: 院中满架蔷薇,转过花障,只见清溪前阻。众人诧异:“这水又从何而来?”贾珍遥指道:“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从东北山凹里引到那村庄里,又开一道岔口,引至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众人听了,都道:“神妙之极!”。 那么,让我们现在从文本里跳出来一点点,“大观”一下,在已知大观园即抽象中国地图的前提下,大观园里挖的人工河,或者说沁芳河,会不会在中国历史上有所对应呢? |
熟悉中国历史的话,应该不难想到中国是有条贯穿传统中华核心区域的人工河,即大运河。 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北起北京,南至宁波,途径天津、河北、山东省、安徽省、江苏、浙江诸省市。隋唐大运河则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州,南到余杭(今杭州),途径现在的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北诸省。 所以,大运河的一个重要起点或者说源头是北京,往南走了一段以后,分岔为两段,一段到西南方向直达洛阳(探春住处,秋爽书斋),又从洛阳引下去,和之前的一段在南京附近汇合,最后到达重要终点站杭州。而大运河的这个形状,和贾珍描述的沁芳河的形状也完全合得上。 所以,如果沁芳河即大运河的话,那么沁芳源作为沁芳河南端的重要终点,自然也对应着京杭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的终点段重要城市——杭州了。 |
根据之前的考证,探春在洛阳,也就是大运河三角形的西南顶点,而惜春在开封,也就是沿着大运河西南顶点往东南方向不远处。红楼梦里面人物在大观园的行动,也就多沿着大运河——沁芳河的轨迹在走。宝玉本在南京,也就是大运河——沁芳河的东南交叉点上,而他出门经常要绕过的沁芳亭,就是大运河的出海口不远的杭州了,而杭州也就是妙玉原型林和靖的隐居之处。 |
就让我们再来细看下,《红楼梦》里对“沁芳源”的描述: 俯而视之,但见青溪泻玉,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沼,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 可见沁芳源的主体是一个大水池子,周围有白石环绕,池子上有三孔石桥,桥上还有亭子。考虑到沁芳源是对杭州风景的抽象总结,那么这个大池子,当然就多半是杭州的代表景点,西湖的象征了。注意西湖也确实有座堤名为白堤,是“西湖三堤”之一(另两座是“苏堤”与”杨公堤“),旧日以白沙铺地,呈白色,故而得名。而西湖上,当然也有三孔石桥和桥上的亭子。 西湖风光 我们再看宝玉提的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现在看来,这对联应该就是在描写西湖的风景了。西湖的堤岸上,当然都是种着柳树的,而湖上划船的篙杆也是和柳条一样翠绿的;宝玉既然是站在西湖岸上看到了隔岸盛开的花朵,那么,这些花朵自然应该在一个湖心岛上。 而西湖中间,还真有一个湖心岛, 那就是孤山。孤山是杭州西湖中的一座天然岛屿,四面环水(外西湖与北里湖),在唐朝之前,孤山也是西湖唯一的岛屿,故得名为“孤”。而相传妙玉前世林和靖就隐居在孤山对面西湖旁边的放鹤亭里。林和靖生前在孤山及其附近遍种梅花,所以孤山四周也定然是梅香扑面的。元朝诗人马致远在《新水令· 题西湖》套曲中就提到了孤山与梅花及林和靖的关系: “但是孤山寻梅处,苫间草厦,有林和靖是邻家。” 这样看,妙玉所居的拢翠庵,应该也与宝玉所题诗的地方不远,更何况“栊翠”也与“绕堤柳借三篙翠”的意境暗合。所以,妙玉在大观园里的住址栊翠庵,不但就在沁芳亭畔,而且也即抽象的杭州西湖孤山对面的林和靖居处“放鹤亭”。 栊翠庵离沁芳源上的沁芳亭很近这点,在《红楼梦》中也有几处暗示,比如宝玉所住怡红院的位置,按照和大运河的对应关系,相当于是在金陵南京一带,而宝玉每次在大观园内行动,似乎都要先走到沁芳亭(杭州),再顺着原型大运河的沁芳河脉络往上走到其它各处。而走到沁芳亭一带似乎也是顺着一条山脉先往下走,走到离沁芳亭最近的拐角处,再转过去往上(北)走的。例如在“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回中,宝玉就是先顺着山坡走下去,走到拐角处以后,回头就可以看到妙玉栊翠庵里的红梅了。 宝玉此时喜欢非常,忙唤起人来。盥漱已毕,只穿一件茄色哆罗呢狐狸皮袄,罩一件海龙小鹰膀褂子,束了腰,披上玉针蓑,带了金藤笠,登上沙棠屐,忙忙的往芦雪庭来。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似装在玻璃盆内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著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却是妙玉那边栊翠庵中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著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又如宝玉刚过沁芳亭,就看到岫烟迎面向沁芳亭走来来找妙玉说话: 刚过了沁芳亭,忽见岫烟颤颤巍巍的迎面走来。宝玉忙问:“姐姐那里去?”岫烟笑道:“我找妙玉说话。” |
可以与我们的考证相应证的是,西湖的孤山在历史上一直有”蓬莱仙岛“或者”小蓬莱“的称号,“人间蓬莱是孤山,有梅花处好凭栏”。林和靖的诗集中,也多次用“蓬莱”“蓬瀛"来形容孤山。 湖上晚归 [宋] 林和靖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赤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嫋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这首诗讲述诗人在傍晚从西湖上泛舟回家时,看到了远处的山形,就估计是离西湖的小蓬莱瀛洲——孤山,不太远了。 孤山雪中写望寄呈景山仙尉 璚树摇岑掠眼新,鲜飙时复飏珠尘。 此中自是蓬莱阙,何处更寻姑射人。 又如这首诗里,林和靖在冬天的雪中身处孤山,一面欣赏雪景,一面写下了这首诗准备送给好友,在这首诗里,林和靖先是描写了雪中的孤山玉树琼花,时而摇落片片新鲜雪花,时而又在风中扬起如珠玉一般的雪尘的胜景,而后半句更是直接点出,孤山就是蓬莱,还需要去其他地方寻找姑射仙人么?(仙人就是自己) 而在“芦雪广联诗”一回里,李纨罚宝玉做一首“访妙玉乞红梅”的诗,而宝玉的诗起首第二句就是“寻仙问腊到蓬莱”,可见妙玉也确实住在“蓬莱”即孤山旁边。当然这首诗: “ 酒未开罇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丫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 后四句实际上描述的也是直接描写林和靖之风骨,第五六句描写林和靖绝世离尘的仙姿俊朗,七八句则描写这位诗人在长期的隐士生活下,难免瘦骨嶙峋,令人心生怜惜,而孤山旁边也确实有林和靖经常去拜访的禅院灵峰寺,日常去佛寺里和相投的和尚讲禅说法,也是林和靖重要的生活部分。”槎丫“描述的是骨头突兀于皮下,好像树杈子一般,只适合来形容老头子瘦弱的样子,要是来形容贵家妙龄少女的肩膀,恐怕就大为不妥了。 |
林和靖可以称得上是天才诗人,而《红楼梦》的作者明显也对他的诗风仰慕之至,特别是林和靖诗中生机盎然,充满生命气息和灵趣的部分,有很多地方被化用在了黛玉的诗词里。例如这首《秋怀》 《秋怀》 霏霏烟雨拂西窗,缃帙披残卧缥缸。 林木细分山去削,水波微动鹤丁樁。 凉沈欲睡何妨纵,静壮诗魔未易降。 搔首旧游堪入画,一樯如练下澄江。 在这首诗里,诗人的住所窗外烟雨霏霏,树林微动显出孤山山顶,水波荡漾,仙鹤在啄着什么东西。于是诗人昏昏沉沉半睡半醒之间,静静等待着作诗灵感的降临,不过要是诗魔许久不至的话,还是干脆畅意睡去吧!这首诗不禁让人想起了黛玉在潇湘馆的生活日常,如《秋床风雨夕》“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无赖诗魔昏晓侵“等片段。 此外,妙玉在大观园里居所的名号“拢翠庵”大概也取自林和靖诗词中大量使用的“翠"字, 如这首《翠微亭》: 翠微亭 [宋] 林逋 亭在江干寺,清凉更翠微。 秋阶响松子,雨壁上苔衣。 绝境长难得,浮生不擬归。 旅怀何计是,西崦入斜晖。 还有一首讲初春西湖风景的: 湖上初春偶作 [宋] 林逋 梅花开尽腊亦尽,春暖便如寒食天。 气色半归湖岸柳,人家多上郭门船。 文禽相并映短草,翠潋欲生浮嫩烟。 几处酒旗山影下,细风时已弄繁弦。 这里不仅提到了西湖岸边垂柳带来的一片翠色,而且连湖中的水草和湖水本身也是碧波荡漾,翠潋欲生,在这一片翠绿中的诗人居所,自然也符合”拢翠庵“这个名字的意境。而且第三句中提到了”文禽“即色彩鲜亮的水鸟,而《红楼梦》中大观园刚建起那一年的春天,黛玉也曾经在沁芳桥观赏过文彩闪灼,好看异常的水禽。 刚到了沁芳桥,只见各色水禽尽都在池中浴水,也认不出名色来,但见一个个文彩闪灼,好看异常。 |
湖山小隐二首 [宋] 林逋 道着权名便绝交,一峰春翠湿衡茅。 庄生已愤鸱鸢赫,杨子休讥蝘蜓嘲。 潏潏药泉来石窦,霏霏茶蔼出松梢。 琴僧近借南薰谱,且并闲工子细抄。 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 猿鸟分清绝,林萝拥翠微。 步穿僧径出,肩搭道衣归。 水墅香菰熟,烟崖早笋肥。 功名无一点,何要更忘机。 这第二首诗第一句令人联想到妙玉在凹晶馆联诗时所做的:”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而下句“林萝拥翠微”又符合林和靖几乎无诗无翠的特点。第二局的”步穿僧径出,肩搭道衣归“也可见林和靖在佛道两方面都有修为,和妙玉虽然是带发修行的尼姑,但师父精通道教方术,栊翠庵里也住着道姑的特点相符。 而林和靖在另一首诗《送丁秀才归四明》中也提到了他对道家秘籍,即”清真隐秘文”的熟悉: 有似东浮沧海君,乘槎泛泛逐归云。 蛟绡市得能为寄,拟写清真隐秘文。“同时,林和靖也有一首诗《送遂良师游天台》里提到了他研究佛教原典“贝叶符文”的计划。 送遂良师游天台 送谢氏昆仲归闽中. 清邵才高云与机,林间文会忽相违。 南中草木正黄落,但羡冥鸿两两飞。 送遂良师游嘉禾. 贝叶松枝想暂闲。 而《红楼梦》里的妙玉一样爱好贝叶遗文,也有道家秘籍先天神数的师传。“因听说‘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年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著。他师父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 总之,从林和靖的诗词来看,他可以说是自在自得,充满诗情画意地隐居在西湖的青山、绿水、红梅、文禽,修竹、闲鹤、鸣猿之间,朝游夕归,饱览西湖美景,或者读书于秋窗斜晖之下,或者研究佛教原典,或者研究道家秘术,闲时写诗、作画、书法、吟词,可以说过着精神上极为充实满足的神仙一般的日子,当然这是以他物质生活上的贫寒和世俗生活上的寂寞为代价的。就像他在《赠崔少微》一诗里的自述一样。 意想殊为适,形骸固可忘。 尚静师高道,甘贫绝俗交。 |
闲适平淡的隐居生活里,除了美景与艺术足供遣怀,也少不了淡雅清香的茶可以细细品味。林和靖传世的诗篇中亦有二十余首茶诗,可见他对茶文化的喜爱以及对茶道研究之深。 《茶》 石碾轻飞瑟瑟尘, 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 闲对茶经忆古人。 这里林和靖提到的将茶饼磨成粉末后,加上香料烹制的喝法,是宋朝时常见的与今天日本的抹茶颇为类似的烹茶手段;而世间绝品好茶也往往不被大众了解,就像真正的大师人才难以被世人赏识一样;说到这里,诗人不禁打开茶经,一边阅读,一边油然而发《红楼梦》中太虚幻境里对联上所说的古今之情,想起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位才子高士和他们的崎岖命运,不禁感慨不已。宋朝时,茶文化已经达到高峰,又与在同一时期发展成熟的中国化佛教禅宗相得亦彰而形成了茶禅,在隽永悠淡的茶香之中闲闲酌饮,一边享受着味蕾与嗅觉细胞被植物之神妙自然之精华包裹的无限快感,一边谈禅论道,讲古说今,浓浓的禅意便随着青烟翻腾而上。僧院饮茶遂成为惯例,在僧侣们集体喝茶之前会击一道鼓,称为"茶鼓" 。 林和靖亦有诗云"春烟寺院献茶鼓",可见常常流连于寺庙里与高僧谈佛理的诗人也对茶鼓十分熟悉,而被僧人们邀请共同品茶聊天,享受其中禅意之妙趣的林和靖也写诗记录了其中况味:“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盱眙山寺起,横飞过野塘。” 《红楼梦》中贾母带着刘姥姥和众姐妹们一起游大观园那天,最后的节目就是到妙玉的栊翠庵里品茶,妙玉更是请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到后屋喝体己茶,这茶用的水可不一般,是梅花上的雪水。古人认为花上的雪来自于天而未受过尘埃的侵染,又沾了花香,因而最为洁净清香。既品茶于寺院,又怪不得宝玉感觉此茶“轻浮无比”连声称赞了。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