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第16页] |
作者:四川红尘洗梦 |
首页 上一页[15] 本页[16] 下一页[17]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吉祥如意实现理想 2018-09-05 17:01:10 天涯论坛乃是国内头号中文论坛,实属卧龙藏虎之地,支持原创。 ----------------------------- 谢谢朋友关注和支持。 |
@达摩老祖CC 2018-09-05 19:37:02 期待更新每天都来这里看一下。 ----------------------------- 谢谢朋友关注拙作。 |
@天子之子 2018-09-05 19:46:06 想买本《景德传灯录》,看了看当当,只有海南出版社的。是不是现在好一点的出版社都不出佛教典籍了 ----------------------------- 谢谢朋友关注。 这类禅宗典籍,因为无需和作者交涉也无需支付版税,只要找个人来点较下就可以出版了,出版成本低,所以还是有一些出版社在出版发行的。 对于《景德传灯录》而言,如果当当上没有满意的,可以上淘宝和京东去看看,上面除了海南出版社外,还有东方出版社等别的出版社出版的。另外像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两处都是34元多一本。 现在市面上的《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指月录》、《五灯严统》、《续灯存稿》、《续灯正统》、《宗统编年》、《五灯全书》等等禅宗典籍,不论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也不论是哪个主编或者点较的,本人都能在书中找出远超国家规定的差错率之外的众多错误出来。 而且这些错误各种各样的都有,并且有些错误实在是不容易看出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本人会在拙作的最后花点时间详细论述,所以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
@kkcolcol 2018-09-05 13:27:19 看到洪恩禅师睡在绳床上,想起了电影中的武林高手,睡在一根绳子,楼主也认为绳床是一根绳子,但百度了一下,绳床应该是类似交椅的东西。 绳床以板为之,人坐其上,其广前可容膝,后有靠背,左右有托手,可以搁臂,其下四足著地。”程大昌这里将绳床说成是一种高脚板带扶手的靠背椅,这种说法基本正确。我们再引几条唐代史料来看看绳床的形状。《太平广记》引《纪闻》记洪昉被人请去造斋,“四人乘马,人持绳床一足,遂...... ----------------------------- 谢谢朋友关注和指正。 朋友的观点可备一说。 我说说我的几点看法以供讨论。 1、百度的这个资料正确,但是不全面。 2、在佛教《四分律》中,有绳床和木床之分。而且绳床有五种:旋脚绳床、直脚绳床、曲脚绳床、入陛绳床、无脚绳床,百度的这个说明和图片就显得不全面了。 3、在本人看过的禅宗典籍中,在同一本书中,有禅床、座、绳床等称谓出现,其中绳床出现的次数最少。 4、朋友图中所示之绳床,在有条件的寺院中可以办到,可是有的禅宗典籍中,写到有的禅师在山中结茅而居,或者就直接居住在山洞中甚或岩石下,这个时候拥有这种绳床,就是一件不大可能的事了。所以,书中提及他们在山洞中或者岩石下的绳床,就应该是真正的绳子了,至少应该是《四分律》中的无脚绳床。而且,就是在寺院中,为了节约和修行,也不排除有的禅师继续使用这种绳床。 |
第十七节 招提慧朗 石头希迁门下有大小朗禅师两人,小朗禅师为兴国振朗禅师,大朗禅师为招提慧朗禅师。 慧朗禅师,俗家姓欧阳,公元738年出生,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曲江区)人。 十三岁的时候,慧朗禅师来到了本地的邓林寺,在模禅师处出家为僧,十七岁的时候,慧朗禅师又来到了南岳游方,并且在石头希迁门下参学。二十岁时在南岳受具足戒。 不过,慧朗禅师在希迁禅师那里待了三年,却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慧朗禅师感到自己的时光被虚度了。于是他就想换个学校换个老师继续求法,所以他感慨的道:“寺庙里面的那些戒律,又怎么能够把我的身心束缚住呢。” 在那个时候,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已经在天下掀起了走江湖的浪潮,天下参禅悟道之士,不是往希迁那里跑,就是往马祖那里跑。 慧朗禅师本来就在希迁那儿,他要外出闯荡江湖,就只有往马祖道一那里跑了。于是,慧朗禅师背上包裹,就来到了江西赣县龚公山参访马祖。 马祖问道:“你大老远的从南岳跑到这儿来,想求什么呢?” 慧朗禅师老老实实的道:“来求佛知见。” 马祖笑着道:“佛岂有知见?你要知道,知见乃是魔界啊。你在希迁禅师那里待了那么久,看来还没有领会到希迁禅师真正的禅法啊,你最好还是回到希迁禅师那里好好学习一番再出来闯荡江湖吧,至于别的地方,我看你就不用再去瞎浪费时间了。” 慧朗禅师听到江湖中的龙头老大都这样说了,也就赶紧回到了南岳,重新跟着希迁禅师好好学习。 这天,慧朗禅师又来到希迁禅师跟前参学,他问道:“请问师父,如何是佛?” 这个问题已经是个老生常谈了的问题,只不过问的话是一样,但是每个老师回答的话却不一样。 希迁禅师道:“你没有佛性。”希迁禅师的意思是,你佛性尚且没有,又怎么能够有资格来谈论佛呢。希迁禅师的禅风犀利,其话语自然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 慧朗禅师一听,不由得疑惑不解的道:“不对啊,师父,佛经上说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又是怎么回事呢?” 希迁禅师道:“没错啊,蠢动含灵,确实都有佛性的啊。” 慧朗禅师更加疑惑的道:“既然他们都有,那为什么独独我没有佛性呢?” 希迁禅师果断的道:“因为你不肯承当。”自此,希迁禅师终于露出了他的“活人剑”出来。 慧朗禅师一听,不由得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希迁禅师再问什么问题,都难不住他了。 参禅悟道之人都知道本自具足不假外求的道理,可是有几个人不在汲汲外求呢?有几个人能当下承当自己本自具足呢? 参禅悟道之人都知道我就是佛的道理,可是有几个人敢公开承认自己就是佛呢?有几个人敢在自己的内心最深处把自己当做佛呢?有几个人敢当下承当自己就是佛呢? 所以,一旦你能当下承当,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没有什么能迷惑你的了。 慧朗禅师从希迁禅师手中获得毕业证书后,于公元765年来到了长沙招提寺定居弘法。 慧朗禅师在招提寺一待就是三十年,而且这三十年来,慧朗禅师从来没有走出寺庙大门一步,所以,江湖中人都尊称慧朗禅师为招提朗。 不但如此,慧朗禅师在寺庙里,从来不以师父自居,只要庙里有活,不论是什么重活脏活累活,慧朗禅师都身先士卒干在前头,自然,整个寺庙上上下下都非常敬重慧朗禅师。 慧朗禅师拥有禅宗江湖中的龙头老大颁发的毕业证书,自然是禅法精湛的,而且其能远离红尘的喧嚣和世俗的烦躁,长期安心于一个小小的寺院中,保持着一个禅僧应有的本色。所以慧朗禅师自然就获得了江湖人士的普遍称赞,前来招提寺参禅悟道切磋交流的江湖中人,那是络绎不绝啊。 不过,对于慧朗禅师的机锋,前来参学之人,常常感到非常的难以应接,大家都感到慧朗禅师实在有其师希迁禅师“石头路滑”之风啊。 因为每当有江湖中人前来参访也好,求教也好,乃至于有人来踢场子也罢,对方刚一开口,乃至于还没来得及说话,慧朗禅师便不耐烦的道:“走开,走开,你没有佛性。”一个佛性都没得的人,我还跟你费什么功夫扯淡呢?当然,这只是慧朗禅师的逼拶作略,可惜,很少有人能应对这个机锋。 慧朗禅师是在希迁禅师的这个招数之下顿悟佛法大意的,所以,他的心得和他的功夫也全在这上面,自然,接引学人,勘辩来机,慧朗禅师都是拿出了自己最厉害的功夫出来的,只是,这个功夫招数实在有点独特,一般人确实很难抵挡。 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在招提寺定居了整整三十年的慧朗禅师,忽然想去广东罗浮山游历。 而且说走咱就走,慧朗禅师立马背上包裹,一个人出发前往罗浮山。不过当慧朗禅师路过他的家乡韶州曲江南边的月华山花界寺的时候,慧朗禅师觉得此处不仅山清水秀,且有清气盘旋而浓郁,实在是个可以终身安居自己心神之处啊。 于是,慧朗禅师也不去罗浮山了,而是直接就在花界寺定居了下来。不过,慧朗禅师虽说是想在这里安栖心神,但是因为他在江湖中颇有名声,所以四方参学之士一个个闻风而至,致使慧朗禅师每天都应接不暇,没有一天真正的“清静”过。 而慧朗禅师在花界寺这一住,就是整整二十五年。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正月二十二日,慧朗禅师在花界寺圆寂,享年八十三岁。 |
@kkcolcol 2018-09-06 12:19:28 顶一个,你没佛性,因为你不肯承担,好一个杀人刀,活人剑 ----------------------------- 谢谢朋友一路支持。 |
@牧童139 2018-09-06 14:04:46 石头希迁的激将法对偏慧根器的人还真好用。雪峰示众曰——尽大地是个解脱门!把手拽伊不肯入!! ----------------------------- 谢谢朋友关注。 雪峰义存的话,确实有道理的啊。 大道无门处处开。可是,总有一些人放不下这样放不下那样,从而不肯进门的呢。 |
牧童139: 2018-09-06 13:38:41 评论 评论 四川红尘洗梦:《圆悟心要》里“但只韬名晦迹,守本分,作个骨律锥老衲,以自所契所证,随己力量受用,消遣旧业,融通宿习”其中“骨律锥”是什么,没搞懂,请给解一下. ——————————————————————————————————————— 谢谢朋友关注。 骨律锥,当时的口语词之一。表示思想迟钝、呆板,不开窍、反应慢的意思。用在禅师身上,就是表示禅师机锋迟钝,不犀利。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老糊涂、老古董这类词。在禅宗典籍中,禅师们也常常用这个词来代指不开窍或者机锋迟钝的禅师。 这个词的用法分两种。 1、用在自己身上,表示自谦或自嘲之意。 2、用在别人身上,表示戏谑、讥讽、批评之意。 上述见解若有不妥之处,敬请朋友们指正。 |
牧童139: 2018-09-06 19:41:38 评论 评论 四川红尘洗梦:以前没看懂,一直放在哪,现在明白了,感谢.! —————————————————————————————————————— 在禅宗典籍中,有很多当时的口语词和俗语,在同时期的文献中,没有谁在这方面能超过禅宗典籍。而且这些口语和俗语被禅师们引用后,又赋予了新的含义或者迥然不同的意义。当然,禅宗典籍中也有很多禅宗内部的专用词语和句子。这就导致了今天的我们在阅读和批注这些禅宗典籍时,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差错。 而实际上,在已经出版的禅宗典籍中,这类错误比比皆是,禅宗典籍的编著者和校注者,如果不熟悉这些口语词和俗语及其变化,以及禅宗特定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往往就会在断句以及注解上出现各种错误。 所以,不论是阅读注解还是出版这些禅宗典籍,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啊。 |
第十八节 丹霞烧佛 丹霞天然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人物,他的禅法不仅有石头希迁冷峻犀利的风格,也有马祖道一高深迅猛的特点。特别是他烧木佛烤火的举动,不止震惊整个禅宗江湖,同时也成为中国佛教史和中国思想史上最为惊世骇俗最为震撼人心的行为之一,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甚或是争论不休,直到今天,学术界依然对丹霞天然烧佛烤火之举褒贬不一,无有定准。 不过,天然禅师虽然是禅宗江湖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是其个人履历,不知怎的竟然没有保存下来,致使我们无从得知他的一些基本情况。好在他的求学过程以及名震江湖后的众多经历,在许多禅宗典籍中保存了下来,使得我们能一窥他的风采。 但是,所谓树大招风,正是因为天然禅师在江湖中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所以后来青原系的传人和南岳系的传人在编辑撰写各种典籍的时候,都想把天然禅师编入到自己这边来,所以都在按需处理天然禅师的师承问题,致使有的典籍中天然禅师是石头希迁的弟子,有的典籍中是马祖道一的弟子。而且大家都不是在瞎编乱造,因为他们一个个都说得有理有据的。 不但师承问题大家都在把天然禅师往自己这边靠,就是天然禅师的一些言行举止,大家也在往自己这个派系上依附。 比如天然禅师“天然”之法号,《祖堂集》说是石头希迁取的,而在《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又说是马祖道一取的。再比如天然禅师骑在佛像颈上之行为,《祖堂集》说是在石头希迁寺庙里干的,而在《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又说是在马祖道一寺庙里干的。等等等等。 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天然禅师在希迁禅师和马祖道一那里都参学过。 在希迁禅师和马祖道一掀起的走江湖浪潮中,那些参禅悟道之士,不是去湖南希迁那里,就是去江西马祖那里,要不就是两处都来回多次串门。即便是马祖和希迁两个江湖中的龙头老大,也是互相鼓励自己的学生到对方的学校去深造的。 这就在实际上造成了有的学生在两个学校都多次上过课,自然,两边的老师肯定对这个学生都是教导了的,对这个学生都有重大影响的。所以,有的学生的毕业证书上就不好最终盖上某个学校的公章,丹霞天然禅师如此,他的同学庞蕴同样如此。 所以,大家最后都可以把天然禅师往自己的派系上依附,从而为自己的派系增光添彩,壮大声势。 为使行文统一,红尘洗梦在这个问题上,尽量依据《祖堂集》和《宋高僧传》的记载,一来《祖堂集》是中国的第一部禅宗史籍,被篡改的可能性最低。二来《宋高僧传》这种僧传类作品,不止成书时间早,而且其严谨性要强于一般的禅宗典籍。 天然禅师,出生于公元739年。不过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他籍贯何方,姓甚名谁了。 小时候天然禅师是个非常爱好学习的人,不论是儒家学说还是墨家学说,他都是非常喜好的,而且对于《诗经》、《尚书》、《仪礼》、《周易》、《左传》、《书经》、《周礼》、《礼记》、《公羊传》、《谷梁传》等等经典,更是废寝忘食的学习的。因为天然禅师从小的理想就是长大了要当官,自然,上述那些科举必考的东西不烂熟于胸的话,那是没办法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 等到自觉学业有成,可以到京城里的考场上去真枪实弹的奋战一番的时候,天然禅师便和他的好朋友庞蕴两个人结伴,一起到京城里去参加朝廷组织的公务员选拔考试。 不过,当他们走到汉南道上时,天色已晚,于是他们便找了个旅店寄宿。 当天晚上,天然禅师躺在床上睡觉时,忽然梦见太阳光居然把整个房间照得通亮的。 第二天醒来后,天然禅师和庞蕴说起此事,两人都觉得有点奇怪,可是都不知道这个梦预示着什么。于是他们便去找了个看相的解梦。 相者听后,若有所思的道:“这是解空之祥兆啊,看来你们应该与佛有缘啊。” 天然禅师和庞蕴听后,也不以为然,自己是去京城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是要想着当官的呢。 于是,两人又继续前进。不过,两个书生并没有走多久,便觉得有点累了,于是赶紧找了一个路边的茶摊歇息了下来。 两人刚坐下,一个游方禅僧也跟着过来喝茶歇息。三人坐在一起,自然攀谈了起来。 禅僧问道:“两位秀才这是要去哪儿啊。” 天然禅师道:“我们是到京城参加公务员考试。” 禅僧笑着道:“你们这是在浪费功夫啊,你们既然可以去选官,为什么就不能去选佛呢?” 天然禅师奇怪的问道:“请问师父,哪里可以选佛呢?” 禅僧马上把自己面前的茶碗提起来问道:“会么?” 天然禅师虽然饱读诗书,可是对于禅僧的这种招数,他又那里能够领会呢,所以他只好老老实实的道:“我搞不懂师父的意旨啊。” 禅僧道:“如此的话,你可去江西,马祖道一禅师正在那里开山说法,前去求法之人不可计数,悟其道者人数众多,那里实在是个选佛之处啊。” 天然禅师和庞蕴两人本来就是聪慧之人,而且根器猛利,现在听到这个禅师如此一说,再联想到前面那个相者的话,看来,自己与佛还是有点缘分的啊。于是二人也不上京选官了,而是决定找师父选佛去。 庞蕴的情况留待后面再讲述,这里先讲述天然禅师的情况。 天然禅师来到了江西马祖道一这里,见到马祖后,天然禅师立即就礼拜马祖。 马祖问道:“你到我这儿来干嘛呢?” 天然禅师没有回答,却用手去整理自己的幞头。 作为当时禅宗江湖的第一高手,这个动作的玄机自然不能瞒过马祖道一。于是马祖笑着道:“看来你的举动比较适合石头的套路啊。” 天然禅师道:“既然这样,请师父指点石头是谁。” 马祖道:“石头是湖南南岳南台寺的石头希迁禅师,你可以到他那儿去出家。” 既然马祖都这么说了,天然禅师于是收拾行李,当天就离开马祖处,又往湖南南岳赶去。 经过一路奔波,天然禅师终于来到了南台寺,和石头希迁禅师见面了。 希迁禅师问道:“你从哪里来的呢?” 天然禅师道:“我从马大师处来。” 希迁禅师继续问道:“你来做什么呢?” 天然禅师没有回答,也是如在马祖处一般用手去整理自己的幞头。 希迁禅师看后点了点头道:“如此,你先到寺院的厨房里去打杂吧。” 于是,天然禅师就留在了希迁禅师的南台寺,并且在寺院的厨房里辛辛苦苦的干着杂活。不过,希迁禅师在给同学们上课时,天然禅师也是天天搬个板凳坐在后排认真听课的。要知道,他可不是千里迢迢跑到南岳来游山玩水的,他是来选佛的呢。 天然禅师在这里一待就是三年多,不过这个时候天然禅师依然还是个俗人身份,并没有出家为僧。但是天然禅师根本就没在意这些,自己只要把师父上课的内容听懂了,脑袋上的头发剃不剃掉又有什么关系呢。 |
@ty_134346068 2018-09-07 10:23:08 话说,来往于江湖这话的意思,就是当年僧人在江西、湖南之间游学的写照 ----------------------------- 谢谢朋友关注。 朋友所言正确。当时石头希迁在湖南弘法,马祖道一在江西弘法,参禅悟道之士为了求法,就在江西和湖南两地间来回奔波,称之为走江湖。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淌,江湖的含义又有了新的变化而有多种释义,现在一般泛指社会。 |
@kkcolcol 2018-09-07 11:39:14 顶一个 ----------------------------- 谢谢朋友一路支持。 |
@ty_134346068 2018-09-06 23:20:25 《景德传灯录》中,有个词好像叫“东祠”,我想了很久都没明白什么意思。 好在我是江西人,然后灵机一动,才明白是江西土话“厕所”的意思 ----------------------------- 谢谢朋友关注。 古时寺院的厕所叫“东司”。即使是现在,也还有一些地方把厕所叫东司的。 禅宗典籍中,地方词语颇多,比如“向火”。向火就是烤火的意思。现在在四川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本人在内,人们都把烤火说成向火,而不会说成烤火的。 |
@Shushuuuuu 2018-09-07 14:29:51 精彩的每日等着更新。在这里面畅游,真的是快乐。 ----------------------------- 谢谢朋友花费宝贵的时间来阅读我这些粗浅的文字。 |
这天,希迁禅师在给寺庙里还未正式出家的童子们上完课后,他忽然在课堂上安排了一项劳动课:“大雄宝殿前面有一些杂草需要清理,所以明天早上大家喝完粥后,各人带上工具,去把那些杂草全部铲除了。” 第二天早上,这些童子们喝完粥后,有的拿着铲子,有的拿着扫帚,有的拿着锄头,一个个都来到了大雄宝殿前集合。不过,只有天然禅师一个人是拿着剃刀端着一盆水来的。 石头希迁早就在那儿等着了。 天然禅师端着水走了过去,然后在希迁禅师面前跪了下来,然后就用水洗头,洗完后,就把手里的剃刀递给了希迁禅师。 希迁禅师非常高兴,因为只有天然禅师明白了他要铲草的真正意图。 于是希迁禅师便接过剃刀,为天然禅师剃除须发。当希迁禅师把天然禅师头顶上的头发全部剃除干净后,发觉天然禅师的头顶突起异于常人,于是希迁禅师便用手按住天然禅师的头顶道:“天然也。” 等到希迁禅师给天然禅师剃发完后,天然禅师马上跪拜在希迁禅师面前道:“谢谢师父为我落发剃度,更谢谢师父赐予我法号。” 希迁禅师奇怪的道:“剃度你的是我,可是我什么时候赐予你法号了啊?我赐予你的法号又是什么呢?” 天然禅师道:“刚才师父不是按着我的头顶说‘天然’吗?” 希迁禅师一听,不由得哈哈哈大笑,对于这个学生的奇思妙想,他还是很满意的。 既然已经剃度了,那么按照规定,是要给刚剃度之人宣讲佛家戒律的。 不过希迁禅师刚一开口对天然禅师宣讲戒律,天然禅师马上就用双手把自己的两个耳朵捂的严严实实的。 南宋松源崇岳的弟子谷源道禅师对希迁禅师给天然禅师剃发公案作偈评唱道: 石头刬草验英豪,懵懂丹霞眼不高。 若解转身行活路,至今应不累儿曹。 既然你不想听戒律,那么我给你说说禅法总可以吧,你总要认真听讲吧。 于是,希迁禅师便立即为天然禅师讲解禅法的奥秘。不料刚说了几句,天然禅师就不耐烦了:“师父啰里啰嗦的说这么多干嘛。” 希迁禅师反问道:“你嫌我说多了,那么你给我说说看?”希迁禅师纵横江湖多年,还难得遇到这样的学生呢。 看到师父出题来考自己,天然禅师二话不说,转身就跑进大殿去,然后竟然直接爬上佛像骑在了佛像的脖子上。 大家一看,一个个全都脸色大变,这种举动,任何时候都是佛家的大忌啊,在人们的眼里,这是要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行为啊。 当然,作为中国禅宗史上最顶尖大师之一的希迁禅师,是不会有这种见解的。他望着天然禅师道:“你这个小师父,以后一定会打破那些外在的泥龛塑像,独立特行于江湖中的。” 石头希迁的南岳参禅悟道之士你来我往的,热闹非凡。而江西马祖道一那里,同样是人声鼎沸摩肩接踵。 天然禅师在希迁禅师那里受了三年的毒辣钳锤,自觉学业有成。不过,为了增长见闻,广参博学,天然禅师又一路跋涉往江西马祖道一那儿赶。 进入江西地界后,有一天天然禅师在一条山路上碰上了一个老人带着一个儿童在赶路。 天然禅师上前问道:“老人家住在哪里呢?” 老人回答道:“上是天,下是地。” 老人这句话很有禅机啊,颇具禅者四海为家,任性逍遥,随遇而安之意。 不过,天然禅师可不是个普通人,他马上逼拶道:“忽遇天崩地陷,你又怎么办呢?” 老人马上仰天大喊道:“天啊,天啊。” 随行的儿童听后,马上用嘴嘘了一声。 看来,这一老一少都是禅宗江湖中深藏不露的高手啊。所以天然禅师赞叹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这个老人听到赞叹,根本就没搭理天然禅师,牵着儿童就走入山中去了。 看来,在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掀起的走江湖浪潮中,参禅悟道,已经从专业的人士传播到了基层的广大人群中了啊。 不过,后来北宋后期的正觉宗显禅师评唱道:“上天下地,不妨聪明,苍天苍天,随语生解,是父是子,褒贬分明,嘘一声却较些子。” 天目律禅师也评唱道:“丹霞这汉向老人手里纳败阙,末后虽解道非父不生其子,也是破皮鞋硬争。当时见道上是天下是地,何不向道这野狐精原来只在这里。老人童子虽有裂土分茆之作,也只得拱手归降。” 天然禅师一路奔波,终于来到了马祖那儿。两人见面后,马祖问道:“你从哪儿来的啊?” 天然禅师道:“我从石头那里来的。” 马祖笑着一语双关的道:“石头路滑,你还曾跌倒不?” 天然禅师也是一语双关的道:“我要是跌倒了,就不会到这儿来了。” 马祖看到天然禅师脚跟坚定,而且能在自己和石头希迁那里游刃有余,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于是,马祖道一便留天然禅师在寺里居住。 天然禅师有一天和同学麻谷宝彻禅师两人游山,走着走着,两人来到一处小溪边,然后两人沿着小溪边走边聊天。 宝彻禅师问道:“师兄啊,如何是大涅槃?” 对于这个问题,经书上有很多的标准答案的,任何看过经书的人都可以给你解释一大堆东西出来。不过,对于禅客来讲,他们从来都不会照着书本来的。 面对同学的勘辩,天然禅师道:“急。” 宝彻禅师立即追问道:“急个什么?” 天然禅师指着小溪笑着道:“我说溪水急。” 看来,天然禅师确实比宝彻禅师技高一筹啊。 天然禅师是个天性疏淡喜欢纵情山水之人,所以在马祖道一那里没待多久,他又拜别马祖,闯荡江湖去了。 他首先来到了洛阳,参访当时禅宗江湖中辈分最高禅法同样登峰造极的南阳慧忠国师。 后来又来到了天台山华顶峰隐居独修,并且在此一待就是三年。 离开天台山后,天然禅师又一路奔波,来到杭州参访了当时牛头宗的掌门人径山法钦禅师。 离开杭州后,天然禅师又来到了湖北襄阳,探访他的同学兼好友庞蕴居士。 天然禅师到了庞蕴住的地方,正好碰上庞蕴的女儿庞灵照在河边洗菜。于是天然禅师问道:“请问庞居士在家吗?” 庞蕴那是古往今来第一白衣居士,受到过希迁禅师和马祖道一的猛焰锤炼,并和同时期那些纵横江湖的各个老大们切磋交流,能互换机锋而不落下风,其禅法高深。自然他的家人也受其影响而个个都是禅林高手。 庞灵照听到问话后,根本就没有回答,而是把自己手中的菜篮放下,然后敛手而立。 天然禅师依旧问道:“庞居士在家吗?” 庞灵照还是没有吱声,直接提起菜篮就走了。 天然禅师一看,也没吱声,而是转身就离开了。 看来,庞灵照虽是个年轻的女子,其机锋作略也是深得其父的真传啊。 没过多久,庞蕴回来了,庞灵照立即给父亲说了刚才的情况。 庞蕴问道:“天然禅师还在吗?” 庞灵照回答道:“他已经走了。” 庞蕴道:“赤土涂牛奶。” 把白色的牛奶涂在红色的土上,红土就能彻底变成白色的了吗?任你使用了多少“白色”的佐料,任你“涂抹”的技术有多么的高明奇妙,但是你终究无法“污染”赤土的啊。 这不但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而且牛奶还浪费了啊。看来,庞蕴对于女儿的应对不是很满意呢。 所以,对于天然禅师来讲,任你禅机精深,任你作略高妙,我始终脚跟不动,紧紧咬住“居士在吗”这个我来的主题不放。 不过,这个事情传入江湖后,后来的一些禅师们却做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 南宋妙峰之善禅师作偈评唱道: 作者相逢用处亲,携篮归去意深深。 云收雨散江天净,一曲渔歌过远村。 退庵演禅师作偈评唱道: 揖问居士在否,放下蓝儿敛手。 咄哉一对冤家,独许庞公知有。 |
@牧童139 2018-09-08 13:04:16 改一下:田里无马迹,家中有蛛丝 ----------------------------- 谢谢朋友关注。 “那个”是说不尽说说无可说的,结果被你我弄得满地的蛛丝马迹,我真担心有朋友会飞砖头过来。哈哈哈。 |
@天子之子 2018-09-08 21:54:56 披荆荷棘入红尘,颠倒梦想几度春。 佛性不泯前程远,随情随性为成真。 ----------------------------- 谢谢朋友关注。 请朋友恕我直言,此偈前两句好些,后两句文采稍弱了点,意思也较为普通直白,没有更进一步拔高。 (也希望朋友能对我不吝批评指正。) |
@多边形360 2018-09-08 21:03:17 请教楼主: 何为"无始无明",麻烦了,谢谢^ω^ ----------------------------- 谢谢朋友关注。 佛教的很多名词术语,是不好明确解释的。 纵观佛教的经论,对于这些名词术语的解释,不但繁琐而且诘屈聱牙,并且不同的经论又有不同的解释,所以,各个学派各自按需引用,从而造成一个名词有不同的含义。禅师们在引用时,同样会在具体的语境中赋予一些新的含义。所以,中国禅宗从创立之初,就非常反感对于经论的考证和繁琐的解释(注解)。 对于无始无明,同样如此。 无始者,顾名思义,没有开始,没有起点也。而且后面还有个词语大家都没有说出来,那就是无终。无始无终才能让读者更明白点。也就是说,这个“无明”是永恒存在的,既没有起点,同样没有终点。它就在那儿存在着。 无明,是我们不能见到世间实相的根本力量,也是我们贪嗔痴执等种种恶念恶习的总根源,是我们生死流转的根本惑体。 这个无明如此厉害,是因为它不但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更要命的是,它不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为转移,也不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发生关系,你想不想它,你喜不喜欢它,你躲不躲它,你接触不接触它,它都在你的身上存在着,而且会随时冒出来摧毁你的一切。 你闻到什么怪味了,你可以走开不闻啊。你看见什么不好看的东西了,你也可以把视线转移开不看啊,你触摸到什么刺的烫的东西了,你也可以把手缩回来不去触摸啊,你想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你也可以去转个念头想想开心的事啊。反正你有办法处理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所碰到的各种问题,可是,无明来了,你几乎毫无办法。 所以,你通过修行,能把无明也“除掉”,那么恭喜你,你在佛教的任何学校都可以拿到毕业证书了。所以马祖道一对石巩慧藏道“这汉旷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 可是《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又道:起欲界惑名欲界住地,起色界惑名色界住地,起心惑故名无色界住地。以此四住地,起一切烦恼故,为始起四住地。其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故名无始无明住地。 这样,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无始无明从无量劫以来不与众生心相应,只有到佛地方才断尽无始无明。 等等。 其实经论上的解说,远远比我的更多,更详细。 个人以为,如果是看佛经,上面的解释都要注意,而且经论上说得更详细,读者朋友看到相关经论就自然明白了。如果是看禅宗典籍,那么一般情况下,就是指开头的那个说明。(马祖道一的那个含义) 朋友们看看,单是“无始无明”这样一个词,简单叙述都要说上许多了,还不一定能说明白。想想佛家的很多宗派,其实就是“死在”这种繁琐和佶屈聱牙之下的,吃专业饭的人都不怎么搞得明白,何况普通信众。所以,禅宗和净土宗能大行其道,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了。(所以,本人现在看经论,都是重意不重字的。) 啰啰嗦嗦说这么多,也不知对不对,更不知朋友满不满意,敬请高明之士不吝批评指正。 |
天然禅师纵情山林放旷情怀,四处游历八面参方,自然有时会寄居在寺庙里的。 这一天,天然禅师来到了一个寺院寄宿。来到寝室的时候,看到长连床上已经有一个老江湖带着一个刚出道的行者坐在床上了。 既然都是同行,别人又比自己先来,于是天然禅师便上前和他们两个打招呼套近乎,不料这两个人根本就不搭理天然禅师,甚至看都不看他一眼。 到了第二天早上吃早饭的时候,那个行者端着饭菜进来了,放在寝室中间的桌子上,然后和那个老江湖坐下就开始吃了起来,也不招呼天然禅师一块儿吃。 天然禅师也没管那么多,既然饭都端上桌了,也就过去和他们一起吃了起来。 那个行者看到天然禅师坐了下来,便望着老江湖道:“莫言清早起。”后面那句“更有早行人”虽然没说出口,但是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天然禅师看到这个行者在讽刺自己,便对着那个老江湖道:“这个刚出道的行者,你干嘛不好好教育下呢,说话简直太无礼了。” 老江湖道:“人家从头到脚都好好的,有什么不对的呢?你可不要把他污染了啊。” 人,人性,佛性,本自天成,不垢不净。这个世界的那些礼数、规矩、戒律等等之类的,在明眼人的眼里,确实是会“污染”人的啊。这个问题,不论是庄子的《南华经》还是众多的禅宗典籍,都有很多的阐述。看来,这个老江湖那是深得禅家三昧啊。 天然禅师自然是个手眼通明之人,听后不由得赞叹道:“刚才我差点就错过你了啊。” 看来,江湖实在是藏龙卧虎之地啊。行走江湖,确实能增加阅历大受裨益的呢。 唐宪宗元和初,天然禅师又来到了洛阳龙门的香山寺,与同在寺里参学的伏牛自在禅师成为了铁哥们。 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天然禅师在香山寺里好像待腻了,他便来到了洛阳城里闲逛。到了早上,当天然禅师逛到天津桥的时候,他似乎逛累了,于是便横躺在桥上休息。 这天津桥横跨在洛水之上,那可是当时洛阳城最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啊,天然禅师在那里横身躺着,自然会影响交通的。 这不,正好郑留守(留守是官名)外出办公经过天津桥,前面开路的下人自然要把天然禅师赶开的,可是任凭他们怎么呵斥,天然禅师就是不动,大家都觉得非常奇怪。 郑留守不由得上前问道:“师父是谁啊,怎么躺在要道中呢?” 天然禅师躺在地上半天才回过头来对着郑留守道:“我一个无事僧而已。” 庄子曰:“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也只是想“无事”而已。 僧人们参禅悟道,东奔西走,上下求索,也只是想无事于心无心于事而已。 一个僧人,敢说自己是无事僧,看来,他确实是“无事”了啊。 所以郑留守一听,不由得大为叹服。于是马上赠送了五匹帛和两件僧衣给天然禅师,并且每天送米到香山寺去供养天然禅师。 有朝廷官员如此敬重天然禅师,自然洛阳一带从上到下一个个都来找天然禅师或套近乎或真参实修。天然禅师在江湖上一下就名声大噪起来。 没过多久,天然禅师又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冬天暂时离开了香山寺外出游方。 不过,这一次天然禅师并没有走多远,他来到了洛阳北郊的慧林寺游方。不过,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冬天特别的寒冷,外面大雪纷飞,还吹着刺骨的寒风,天然禅师在慧林寺的僧僚里冷得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那个时候既没有暖气也没有取暖器更没有空调,在冬天人们对付严寒那就只有烤火了。 自然,冷得坐立不安的天然禅师也想到了这个问题。 可是无巧不成书啊,这个寺庙里根本就没有预备有木炭木材,而且外面漫天大雪,赤骨寒风,自然也没法出门去找啊。 天然禅师在寺庙里东瞧西看,希望能找到点燃料来烤火取暖,自己冷得实在有点受不了了。 门窗虽然是木头的,可是肯定不敢拆下来当柴烧啊,在这个节骨眼上,还得指望着它们抵挡住外面的风雪呢。 忽地,天然禅师的眼睛盯在了大殿上的佛像身上,这个佛像居然是木头做的。 天然禅师二话没说,上前去就把佛像抱了下来,然后赶紧找来工具,三下五除二就把佛像劈成了小块,然后就在那里生起了火烤了起来。 在天寒地冻之际,有点火烤,实在是一件万分惬意之事啊。天然禅师正一个人美滋滋的烤着火,慧林寺的院主不知怎么的就走过来了。 院主走近一看,天然禅师竟然把木佛劈了烤火,不由得大怒道:“天然,你为什么要烧我的木佛啊?” 天然禅师看到寺庙的主人责备自己来了,却也没有惊慌。他随手拿起自己的拄杖伸进柴灰中去左右拨弄道:“师兄啊,我在烧取舍利呢。” 院主一听,不由得勃然大怒道:“你疯了啊,木佛怎么可能烧得出舍利来啊。” 天然禅师平静的道:“既然木佛不能烧出舍利,那么你又有什么好责备我的呢。” 佛,那肯定是能烧出舍利来的啊,你烧不出舍利来,那你就是一块木头而已,有什么不能劈来烤火的呢。 院主一想,这个话有点道理啊。于是本来冲上天了的火气也就消退下来了。 而且,更要命的还不是气,而是冷。今天确实是太冷了啊,院主看到熊熊燃烧的火焰,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心中的火气下去了,可是外面的这个火气,院主现在可巴不得它们全部跑到自己的身体里去。于是,院主也赶紧凑了过去,坐在火堆边伸出手去烤火,不料,就在这个时候,院主的眉毛和胡须竟然莫名其妙的全部脱落光了。 风停了,雪住了,天然禅师自然也就告辞回香山寺去了。 这就是在中国禅宗史、中国佛教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上,非常有名的“丹霞烧佛”公案。 天然禅师烧佛的故事在江湖上传开后,那就如一块巨石丢进了大海中,在整个天下都掀起了惊天巨浪啊。 从禅宗内部到佛教界,从朝廷到民间,不论反对的还是支持的,一个个那都是情绪激昂,而且一个个都是扯起个大嗓门在那里吆喝,生怕别人听不到自己发出的声音。 既然天然禅师是正宗的禅宗人士,那么我们还是先来听听那些禅师们的各种高见吧。 北宋大宁道宽禅师因僧问:“丹霞烧木佛,为甚么院主眉须堕落?”道宽禅师云:“贼不打贫家儿。” 僧问北宋云峰文悦禅师:“丹霞烧木佛,意旨如何?”文悦禅师曰:“横三竖四。”僧曰:“院主为甚么眉须堕落?”文悦禅师曰:“七通八达。” 北宋保宁仁勇禅师云:“院主眉须堕落即且置,且道丹霞眉毛还在也无?若也见得,与古佛同参。若也不见,切忌拨无因果。” 有禅客问北宋末期的云峰志璿禅师:“丹霞烧木佛,院主为甚么眉须堕落?”志璿禅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禅客曰:“恁么则不落也。”志璿禅师曰:“两重公案。”禅客曰:“学人未晓,特伸请益。”志璿禅师曰:“筠袁虔吉,头上插笔。” 南北宋交际间的禅宗大家应庵昙华道:“诸方商量道,院主忽起疑心,以致斯祸。不知院主买铁得金,一场富贵。” 南宋末期的高峰原妙禅师道:“丹霞烧木佛,为寒所逼岂有他哉。院主眉须堕落,偶尔成文何足疑矣。若作佛法商量,管取入地狱如箭射。” 宋朝禅宗江湖的龙头老大圆悟克勤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丹霞烧却木佛,院主眉须堕落。 普天匝地人知,院主当头不觉。 本是醍醐上味,争奈反成毒药。 果报自家担当,罪因却是他作。 丛林浩浩商量,未免情识卜度。 却虑一个自己,直下不须推托。 更问如何若何,要且无绳自缚。 |
@天子之子 2018-09-09 11:25:49 尽信书不如无书,有书无书其实都不重要,重要其实也不重要 ----------------------------- 谢谢朋友关注。 朋友言之有理。 不过,不管是朋友也好,还是历代呵斥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法师的禅宗高人也好,能说出这话的人,哪个不是饱读经书的呢?如果不饱读经书,又有谁能说出这种话来呢? 我前面说过,不读书,无以明佛理。但是尽信书则迷佛理。禅宗的见解,确实是要高出佛家别的宗派一筹的。 |
@ty_134346068 2018-09-09 12:53:57 昨天在杨歧山,今天在禅都宜春读楼主的禅宗演义,特别有感觉 ----------------------------- 谢谢朋友关注和鼓励。 杨歧山,想当年杨岐方会禅师在那里弘扬禅法,并且创立了禅宗五家七宗里的杨岐宗,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的杨岐宗已经席卷天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在这个世界上的禅宗,不论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韩国的美国的,等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杨岐子孙。 宜春,那就更不得了啦,想当年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洞山良价、仰山慧寂这些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禅宗史上都登峰造极的人物,都在宜春这块宝地上弘法修行。所以,宜春号称“禅都”,实在是实至名归啊。 |
@伍昌林 2018-09-09 14:00:44 受益非浅 ----------------------------- 谢谢朋友花费宝贵的时间来阅读我这些粗浅的文字。 |
@kkcolcol 2018-09-09 15:58:34 顶一个 ----------------------------- 谢谢朋友一路关注和鼓励。 |
@Shushuuuuu 2018-09-09 17:41:14 支持原创应该对原创表示支持。 ----------------------------- 谢谢朋友关注和支持。 |
@xieshangtinggg 2018-09-09 17:45:41 这样的故事应该多多的散步太好看了支持。 ----------------------------- 谢谢朋友对拙作的关注和支持。 |
随心而易: 2018-09-09 10:38:19 评论 楼主辛苦,周末仍为我等布施。半年前去过一次龙门香山寺,不曾想此寺天然禅师曾驻锡过。巜五灯会元》中“婆子烧庵”公案与“天然燃佛”类似,烦请楼主闲时给予指点。另外天然禅师对禅病也有独特的见解,楼主下面会论述吗?谢谢! —————————————————————————————————————— 谢谢朋友关注。 “婆子烧庵”公案,是个单独而简短的公案,不好分节单独讲述,希望在以后有禅师在引述这个公案时,能附带着详细讲说下。 天然禅师对禅病的见解,本人翻阅了《祖堂集》、《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联灯会要》、《五灯会元》、《指月录》等相关书籍,都没有发现相关话语,不知朋友所看的是什么内容,方便的话,可否告知? |
@ty_134346068 2018-09-09 12:53:57 昨天在杨歧山,今天在禅都宜春读楼主的禅宗演义,特别有感觉 ----------------------------- @四川红尘洗梦 2018-09-09 13:43:54 谢谢朋友关注和鼓励。 杨歧山,想当年杨岐方会禅师在那里弘扬禅法,并且创立了禅宗五家七宗里的杨岐宗,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的杨岐宗已经席卷天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在这个世界上的禅宗,不论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韩国的美国的,等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杨岐子孙。 ----------------------------- @ty_134346068 2018-09-09 15:57:09 据说日本的一休大师也是杨岐宗的。 ----------------------------- 是的,一休大师来自于圆悟克勤——虎丘绍隆——应庵昙华一脉的传承,可以说是圆悟克勤的第十三代传人,杨岐方会的第十六代传人。 |
随心而易: 黑名单 举报 2018-09-09 20:11:59 评论 楼主、实在不好意思,我把明未清初广东的天然禅师错认成唐朝的天然禅师了!呵呵! 天然禅师论禅病一一以《庐山天然禅师语录》为中心的考察 菩萨在线 ?? 妙翊 ??2012-08-16 冯焕珍(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妙静) ? ———————————————————————————————————— 哈哈哈,难怪我翻遍众多书籍,也没找出丹霞天然禅师关于禅病的论述。 由此,也可看出现在一些专家学者在撰写文章和书籍时,对于古代禅师称呼上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朋友上述的文章,既然是讲述天然函昰禅师的,那么文章的标题就应该是:天然函昰禅师论禅病,而不应该写成:天然禅师论禅病。这样写,就容易和唐朝的天然禅师相混淆。而且天然函昰禅师,函昰才是真正的法号。天然只是他的别名而已。 现在的一些专家学者在撰写禅宗相关书籍和文章时,对于禅师的称呼以及全名,都有很多的不足和错误之处的,我在拙作的最后部分,会花时间专门讲述这个问题的,所以就不在此多说了。 |
@时年拾年qq 2018-09-09 22:58:19 @四川红尘洗梦 :本土豪赏1根 鹅毛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我也要打赏 】 ----------------------------- 谢谢土豪打赏。 |
当然,上述高见都是禅宗内部人士们的。对于天然禅师烧佛之举,佛教界那是一片哗然啊,大大小小的人几乎全都跳了出来,对天然禅师口诛笔伐,如果唾沫真能淹死人的话,估计天然禅师已经被淹死过无数次了。后来清朝的雍正皇帝更是对天然禅师痛责不已,并且在选编禅宗语录时,绝不选编天然禅师的任何言句入内。 当然,也有人认为天然禅师烧佛,是为了破除人们把那些木佛、泥佛、铁佛、铜佛、金佛等等当做真正的佛来看待,那些东西只是一些外在的金银铜铁木而已,只是一个学佛的工具而已。 也有的认为天然禅师烧佛,是为了破除人们对于佛,对于偶像的崇拜。学佛,就是要有破除一切的精神,是要获得彻底的自由的。 现在还有不止一两个有名的法师在折中正反两方的意见开示道,南泉禅师斩杀猫儿啊,天然禅师烧佛啊,他们那些禅师是开悟了的,所以他们可以那么干,你们这些普通信徒啥都不懂,千万不要去学这些招数啊,那可是杀生出佛血的重罪啊,是要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呢。 如果有人问红尘洗梦:“丹霞烧佛,意旨如何?” 红尘洗梦答曰: 丹霞烧佛,惊世骇俗。 拟议思量,须眉堕落。 热即乘凉,寒则火处。 我自天然,有何异殊。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在香山寺待了十几年的天然禅师有一天忽然对他的弟子们说道:“我在这里也待了这么久了,现在想要重新找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颐养天年。” 天然禅师的门人中有个叫齐静的,他非常精通堪舆学和占卜术,他得知天然禅师想要重新寻找一个有山有水的修行宝地后,立即使出了自己平生所学,卜定河南南阳市南召县的丹霞山就是天然禅师心目中颐养天年之所。 于是,天然禅师便带领着一帮弟子,从洛阳来到了丹霞山,并且在山中修建茅屋居住清修。 天然禅师虽说是要找个地方颐养天年,可是因为他在江湖上的名头太响亮,那些走江湖的参禅悟道之士,一个个都不辞辛苦的又跑到丹霞山来找天然禅师交流心得,切磋技艺。自然,天然禅师那是来者不拒的。所以,没过多久,天然禅师的周围就聚集了三百多僧众。自然,那些茅屋已经不能满足江湖人士们的吃喝拉撒住各方面的需求了。于是天然禅师便带领大家修建了一座丹霞寺来作为自己的弘法阵地,顺便也安置那些参禅悟道之士。从此以后,天然禅师便以丹霞天然的称号留名史册了,而且天然禅师每天也是忙得不亦乐乎。 天然禅师有天勘辩一名禅僧道:“你从什么地方去来?” 禅僧道:“我从山下来。” 天然禅师接着问道:“吃饭没有?” 禅僧道:“吃过饭了。” 天然禅师立即逼问道:“把饭给你吃的人还有眼吗?” 禅僧一听,半天没有找到话出来应对。 后来,有行走江湖之人拿着这个话语去咨询天然禅师的师侄沩山灵祐禅师。作为当时最顶尖的大宗师之一,沩山灵祐一听,马上就回答道:“有。” 这人跟着问道:“眼在什么处?” 沩山灵祐道:“眼在顶上。”眼怎么可能会在顶上呢?这人自然还是没有领会灵祐禅师的禅法。 再后来,又有人拿着这话去咨询灵祐禅师的师侄洞山良价禅师。良价禅师一听,不由得赞叹道:“若不是灵祐师叔,怎解与么道?” 这人马上问道:“作么生是在顶上的眼?” 良价禅师道:“不昧向上。” 天然禅师问道:“把饭给你吃的人还有眼吗?”当时那个禅僧没有回答上来,不过后世那些禅林高手纷纷站了出来,替这个禅师做出了回答。 临济宗的第六代掌门人汾阳善昭替答道:“若不上山,怎识和尚?” 北宋保宁仁勇禅师替答道:“今日被和尚勘破。” 明末幻有正传禅师替这僧抚掌呵呵大笑道:“勘破了也。” 天然禅师除了骑佛颈烧佛像外,其言语间也是对佛大不以为然的。有一天,天然禅师在给大家上课时,他公开说道:“佛之一字,永不喜闻。” 这个话,恐怕这个世界的各种宗教中,没有几个人敢这样说的啊。佛,那是所有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对象啊,是人们诚心所追求向往的目标啊。你不但不虔诚的去烧香拜佛,不去学佛求佛,反而连佛这个字,你都希望能永远听闻不到,你还是佛教徒吗?你这种人还能成佛吗? 不过,在明眼人看来,天然禅师真的是能剔除一切束缚的高手啊。禅宗,本来就是要去掉一切外在的和内在的束缚的,不管这个内在的境界有多高有多珍贵,也不管这个外在的东西怎么的不得了了不得,禅师们都要毫无保留的扫除掉的。所以,哪怕是佛,同样要被禅师们扫除掉。 如果有人问红尘洗梦:“天然禅师为何如此啊?”答曰:“知恩方解报恩。” 此外,如果红尘洗梦当时在课堂上,当天然禅师说佛之一字,永不喜闻时。红尘洗梦马上站起来对着他合掌稽首道:“阿弥陀佛。” 天然禅师除了在丹霞山弘传禅法外,自己还动手创作了《孤寂吟》、《弄珠吟》、《骊龙珠吟》、《玩珠吟》等作品流传于江湖。不过,限于篇幅,就不在这里复制其作品了。不过,其《玩珠吟》中的“见月休看指,归家罢问程。”一句,颇值得玩味,后来的禅师们在教育学生和勘辩对手时,也是频频引用。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六月二十三日,一向身体很好的天然禅师忽地告诉自己的门人道:“你们赶紧去给我烧水,我要沐浴更衣,然后就离开你们了。” 大家一听师父要准备圆寂了,一个个都感到非常的惊讶。不过,师父交代的事情,还是必须去办的。 历来的高僧们圆寂时,不是躺在床上圆寂,就是端坐在禅床上圆寂。很少有别的圆寂方式。 不过,以骑佛像、烧佛像而名震天下的天然禅师,其圆寂时的方式,再次在世人面前显示出了他独特的风格。 天然禅师在沐浴更衣完后,对着守候在身边的弟子们道:“我要走了。”然后戴上草帽,拿上拄杖,穿上草鞋,随即就迈步向前走去。不过,就在天然禅师抬脚向前走,在脚还未落地的那一瞬间,天然禅师就这样在行走状态下圆寂了。享年八十六岁。 天然禅师这种圆寂的方式,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实在是古今罕见啊。而且这种方式,一般人即使你想学,你也是无法学来的。不过,后来也有个别禅师,也在自己圆寂的方式上亮出了自己的绝招,不过这是后话,容后再述。 天然禅师圆寂后没多久,当时的社会名流刘珂为他撰写了碑文,朝廷也赐予天然禅师“智通”的谥号。 |
@Xushengceeee 2018-09-10 02:29:14 楼主的文笔不错,非常喜欢的楼主的风格。 ----------------------------- 谢谢朋友关注和支持。 |
@baozhongsheng188 2018-09-10 02:40:47 我觉得很多事情表面看上去是不切实际的 ----------------------------- 谢谢朋友关注。 佛家有言:韩卢逐块,狮子咬人。所以我们不能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是要透过事物纷繁的表象,观察和体悟到事物的实相啊。 |
@kkcolcol 2018-09-10 16:28:11 顶一个,丹霞天然的行为有些离经叛道,但读他的《孤寂吟》、《弄珠吟》、《骊龙珠吟》、《玩珠吟》等作品却是中规中矩。 ----------------------------- 谢谢朋友一路关注。 朋友说的是啊,丹霞天然禅师的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实在是比不上其惊世骇俗的言和行的。或许,一些东西,一旦落成文字,就有词不达意,词不尽意之患吧。 |
@一真2018 2018-09-10 15:59:49 佛门诸宗派,好像以禅宗高寿者最多。 ----------------------------- 谢谢朋友关注。 禅宗那些悟道的禅师中,长寿之人有,但是不算长寿者,同样不少。只不过长寿者多些而已。 比如:法持52岁,永嘉玄觉49岁,天皇道悟60岁,洞山良价63岁,曹山本寂62岁,兴化存奖59岁,杨岐方会约58岁,泐潭洪英59岁,白云守端48岁,投子义青52岁。等等等等。 |
@winning20 2018-09-10 17:41:03 烧佛像,信占卜,也不知道剔除了些什么束缚。 ----------------------------- 谢谢朋友关注。 朋友质疑得好啊。佛家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所以,不论是参禅悟道还是学习别的东西,都需要我们不要人云亦云,都需要我们把别人的东西质变为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如岩头全奯禅师对雪峰义存禅师所讲的那样: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 |
@ty_134346068 2018-09-10 21:14:55 楼主,我想了解一下,你发这样高水平的帖子,能得多少天涯分?我在考虑分高的话,也去写帖子 ----------------------------- 谢谢朋友关注。 这个帖子是我第一次在天涯上面发的原创帖,所以,天涯上面的很多东西我都不是很清楚的。 按照朋友的意思,我每天发帖的话,还有人给我天涯分啊。这个天涯分又能干什么呢? 说实话,每天写文章,发文章,还真没过问过这些东西(当然也搞不懂这些东西)。现在的我,是要确保写出经得起时间和读者朋友检验的高质量的作品。是要确保每天不断更。至于别的,实在是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了。 再次感谢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 |
@xushuangshuanggg 2018-09-10 21:15:23 就喜欢看这种每日更新的贴 ----------------------------- 谢谢朋友花费宝贵的时间来阅读我这些粗浅的文字。 |
@baozhongsheng188 2018-09-10 21:30:24 非常喜欢楼主说的不错。 ----------------------------- 谢谢朋友关注,希望朋友能多多指正。 |
@Biaosaoooo 2018-09-10 21:39:57 剧情真的很紧凑 ----------------------------- 谢谢朋友关注和鼓励。 |
@Xushengceeee 2018-09-10 21:44:51 原创文章要支持。 ----------------------------- 谢谢朋友的关注和支持。 |
@随心而易 2018-09-10 22:29:03 楼层越来越高,大家和楼主一起努力,把这里建成禅学爱好者新的“渡口”! ----------------------------- 谢谢朋友一路关注和支持。 楼层确实越来越高,只不过本人这些粗浅的文字,不知道入得了多少读者朋友的法眼?现代有很多的禅学书籍和文章,不过能经受住时间和读者检验的好作品却并没有多少。 楼层确实越来越高,只不过按照本人的创作计划,这个楼层还远远不够,因为我粗略的估算了下,按照我现在的更新进度,两年内都不一定能完稿。 在创作的道路上,在参学的道路上,能得到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能和朋友们相互交流,能得到朋友们的批评指正,实在是件幸事啊。 所以,本人在此再次感谢所有花费自己宝贵时间来阅读拙作的朋友们。 |
第十九节 第一居士 中国禅宗自从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后,千余年来,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国人深入其中参禅悟道。在这些人群中,除了那些出家为僧吃专业饭的人士以外,就是人数更为庞大的广大信众了。在这数量庞大到无法统计的信众群里,同样有一些人能在高明禅师手中获得毕业证书,从而成为有禅宗正统传承的嗣法弟子的。为此,明朝的朱时恩还专门编撰了一本《居士分灯录》来记载那些在家居士们参禅悟道之事缘。 在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居士中,庞蕴,绝对是其中最为顶尖的人物,其禅法既有马祖道一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有石头希迁的犀利迅捷。别说普通信众不能望其项背,就是那些出家吃专业饭的僧人,绝大多数在禅宗课程上都会逊色于庞蕴居士的。 庞蕴,字道玄,不知何年何月出生,湖南衡阳县人。 有的成书较晚的禅宗典籍中说庞蕴的父亲是衡阳太守,这个说法不可靠,因为早期的禅宗典籍如《庞居士语录》、《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等都没有这个记载。 另外,还有一些后期禅宗典籍中说庞蕴用船装载家财数万,抛沉于湘江中。这在早期上述那些典籍中也没有任何记载。 所以,上述庞蕴之家事和抛弃财物之说,都可认定是后人的附会之说,实不足信。 不过,所有的资料中都说庞蕴家有优秀的儒学传统,这倒可信。因为从早期庞蕴和天然禅师结伴去选官,到后期庞蕴写下三百多篇诗偈来看,庞蕴没有深厚的学识,那是办不到的。 庞蕴和天然禅师到京城去选官,在路上碰上禅客“选官不如选佛”的启发后,两人便立马决定放弃功名,深入佛门一探究竟。 天然禅师首先去了马祖道一那里,而庞蕴则回到了老家衡阳,因为希迁禅师就在他的老家弘法呢。 大约在公元785年后,庞蕴来到了南台寺参拜石头希迁禅师。 见面后,庞蕴问道:“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 《心经》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这个世界,既没有离色之空,同样也没有离空之色,如此,又哪里有什么不与万法为侣者呢? 而且,禅宗是讲究不即不离的,一个禅客要做到不为万法所束缚,这没错。但是不与万法为侣,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禅客,你求佛求法,求“不与万法为侣”,看起来是正确的,其实也是一种错误啊,而且这种错误在貌似正确追求的掩盖下,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和危害性。所以唐朝后期的张拙秀才作偈道:“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实在是真知灼见啊。 所以,当你一说这话时,你就已经错了啊。当然,作为当时禅宗江湖的龙头老大,希迁禅师自然是清楚这些的。 所以当庞蕴话音刚落,希迁禅师马上就用手把庞蕴的嘴巴捂住了。 庞蕴嘴巴被捂住了,可就在这个时候,庞蕴对这个问题,有了许多的领悟。于是,庞蕴就留在了希迁禅师身边继续深造。 有一天,希迁禅师问庞蕴:“庞蕴啊,你到我这儿也有段时间了,日用事作么生?” 庞蕴道:“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禅,或者说是那个事,要说的话,实在是词不达意,词不尽意;实在是说不尽说,说无可说的。看来,庞蕴还是明白“说似一物即不中”之道理的。 希迁禅师笑着道:“就是因为没法开口,我才要你开口回答的啊。” 看到师父硬要自己交课堂作业,庞蕴马上抓起笔来,当场作了一首偈子交给了希迁禅师: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 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 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 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 庞蕴的这首偈子,写得很有水平,特别是最后两句,在江湖中流传甚广,后世的禅师们在教导学生和相互勘辩中,常常引用这两句话。 希迁禅师接过一看,不由得非常的高兴,看来,这个学生的水平已经非常高了啊。看来,自己得把他正式的招到寺庙里来进行专业培训才是啊。 希迁禅师于是问道:“庞蕴啊,你是想穿上僧衣出家呢,还是想继续保留你的儒服呢?” 能得到当时天下最顶尖的禅宗导师主动邀请进入寺院深造,这对于那些行走江湖的参禅悟道之士来讲,实在是一件非常荣幸之事啊。可是庞蕴却道:“我愿意继续穿着儒服跟随你学习。” 所以,庞蕴自始至终都没有削发为僧,而是一生都穿着儒服行走于江湖。 在那个时候,走江湖已经成为了每个参禅悟道之士的必修课。所以,庞蕴在湖南希迁禅师那里待了一段时间后,又来到了江西洪州开元寺马祖道一那儿参学。 见到马祖后,庞蕴依旧提出了在希迁禅师那里问过的问题:“大师,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 这个问题自然难不住马祖道一这种绝顶高手。马祖听后,马上就回答道:“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这个问题根本就不该问,你非得要问。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这种人,你非得要让我回答这种人是什么人。那我也就只有先让你去办一件你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来,我再告诉你了。 马祖道一“一口吸尽西江水”公案传入江湖后,引起了很多的禅师们站出来评头论足。 南北宋交际间的水庵师一禅师作偈评唱道: 庞公孰谓问头亲,马祖言犹泥齿唇。 吸尽西江禁不住,险崖句里笑翻身。 水庵师一禅师的师姐无著妙总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一口吸尽西江,马驹踏杀老庞。 不用烧钱引鬼,自然安怗家邦。 庞蕴听到马祖一口吸尽西江水的话后,不由得恍然大悟,他在这里终于明白禅宗的真谛了,他终于明白选官确实不如选佛了。 于是,他赶紧写下了自己的毕业论文交给了马祖道一审阅: 十方同一会,各各学无为。 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马祖一看,对庞蕴的毕业论文非常满意,于是立马就给庞蕴颁发了毕业证书。 庞蕴的毕业论文传到江湖中后,后来有的禅师对这篇论文却不以为然。 北宋佛慧法泉禅师作偈评唱道: 幞头尘土靴襕破,选佛场中无两个。 若道心空及第归,顶上一槌难放过。 南宋佛照德光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丧尽生涯卖笊篱,白拈火里讨便宜。 看来伎俩只如此,也道心空及第归。 |
@莫一明 2018-09-11 11:30:43 顶。 ----------------------------- 谢谢朋友一路关注和支持。 |
@大大的黑眼袋 2018-09-11 12:48:11 写得很好,非常好看。 ----------------------------- 谢谢朋友关注和鼓励。 |
@kkcolcol 2018-09-11 13:02:27 顶一个 ----------------------------- 谢谢朋友一路关注和支持。 |
@xieshangtinggg 2018-09-11 13:24:10 很好,看一直在追。 ----------------------------- 感谢朋友花费宝贵的时间来阅读我这些粗浅的文字。 |
@ly杏花春雨 2018-09-11 16:14:22 阿弥陀佛! ----------------------------- 谢谢朋友关注拙作。 |
@牧童139 2018-09-11 09:41:53 难得一见清心少欲的好贴子,具足正觉,正见,本人也受益非浅. 禅宗公案受时代背景所限,文字晦涩,禅师说法指东划西,层层立,层层破,随说随破,即相离相,不滞于一法一物,即使多年修习,看起公案来,也往往望而却步。 以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禅宗读物,引导读者进入剧情由浅至深,即能亲近如来心所,又能亲尝无上法味.. 写这样好书很是不易.同时也有了交流场地,可以共同进步. 给你加油! ----------------------------- 谢谢朋友关注和支持。 对于拙作,朋友过誉了啊,真心期待着读者朋友们能对拙作批评指正。 |
庞蕴拿到马祖道一颁发的毕业证书后,并没有离开江西,而是继续留在马祖身边深造了两年。 有一天,庞蕴来到马祖身边,问道:“不昧本来人,请师高着眼。” 马祖没有回答,而是眼睛直往下觑。 庞蕴继续逼拶道:“一种没弦琴,唯师弹得妙。” 马祖依然没有搭理庞蕴,而是眼睛直往上觑。 庞蕴没招了,只好给马祖作礼致谢。 但是作为当时禅宗江湖的第一高手,马祖却看出庞蕴作礼不是好心,实属烂泥里有刺的招数啊。马祖当然不会掉在庞蕴作礼的坑里,于是马祖马上站了起来,回到了方丈室。 庞蕴随后跟着来到了方丈室,对着马祖道:“适来弄巧成拙。” 古时师徒间师兄弟间乃至于任何禅客间,相互切磋勘辩已经是一种风气了。庞蕴费劲功夫在马祖面前表演了一番,不料在马祖面前如铜墙铁壁,无隙可入。不过,有最后一句弄巧成拙圆场, 也说明了庞蕴同样是难得一见的顶尖高手啊。 这个事情传入江湖后,后来的禅师们也纷纷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北宋琅玡慧觉禅师评唱道:“一夜作窃,不觉天晓。” 北宋另一禅师云峰文悦评唱道:“且道是宾家弄巧成拙,主家弄巧成拙?还有人拣得出么?若拣得出,三十棒一棒也较不得。若拣不出,明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 南宋禅林第一高手大慧宗杲禅师评唱道:“马大师觑上觑下则不无,怎奈昧却本来人。居士虽然礼拜,也是浑仑吞个枣。马师归方丈士随后入云:适来弄巧成拙,救得一半。” 庞蕴在马祖道一身边深造了两年后,便离开了开元寺外出闯荡江湖。 在江湖中,庞蕴依旧是一身儒服装束,不过,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是一名禅客,他心游物外,纵情山水,行符真趣,混迹世间。 所以,对于有禅林高手主持的名山大川,庞蕴都是不辞劳远,积极前往的。一来可以领略大好河山,二来可以和江湖上那些坐镇一方的老大切磋交流,何乐而不为呢。 这一天,庞蕴来到了湖南药山寺拜访药山惟俨禅师,药山惟俨跟庞蕴一样,都在希迁禅师和马祖道一那里深造过。 惟俨禅师看到师兄来了,自然非常高兴。于是问道:“一乘法中,还着得这个事么?” 惟俨禅师虽然比庞蕴小很多,但他可是当时禅宗江湖中的龙头老大之一呢。对于他的提问,庞蕴自然不敢怠慢的:“我只管日求升合,不知还着得这个事么?” 惟俨禅师继续道:“道居士不见石头,得么?” 庞蕴也见招拆招道:“拈一放一,不是好手。” 惟俨禅师道:“我主持寺院事多啊。” 既然你事多,那我就撤退呗。于是庞蕴道:“谢谢师弟款待。” 药山惟俨道:“拈一放一,是我啊。” 庞蕴马上反驳道:“好个一乘问宗,今日失却去也。” 药山惟俨攻守兼备的道:“是,是。” 两人一番切磋,都对对方的机锋非常的满意。自然,庞蕴也就在药山寺留了下来。 不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庞蕴在药山寺待了一段时间后,又想到别的地方去参访,于是便来到方丈室给惟俨禅师辞行。 惟俨禅师于是便安排了十名禅客送庞蕴出寺。这十名禅客把庞蕴送出来的时候,天空正好飘起了飞舞的雪花。 庞蕴指着雪花道:“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有个姓全的禅客马上就把话接了过来:“落在甚处?” 话音刚落,庞蕴上去就是一巴掌。 全禅客马上道:“居士可不要胡乱打人啊。” 庞蕴却毫不客气的道:“你如此见解,也敢妄称禅客,阎王爷也不会放过你的。” 全禅客反问道:“换做是你,你又如何应对呢?” 庞蕴看到此人实在是徒有其名,于是依旧一巴掌拍了过去道:“眼见如盲,口说如哑。”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千真万确的啊,实在是没有哪片雪花会没有自己下落的位置的啊,实在是没有哪片雪花落下的位置不是好位置啊。不止是雪花,人也好,世间万物也好,又有哪一个没有自己的位置呢?又有谁没有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呢?当然,你要争所谓的好地方好位置,哪么这个世界实在是没有哪个地方会是好地方没有哪个位置会是好位置的。因为你一旦争,那就会争个没完没了啊。而你一旦不争,一旦歇下来,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哪个地方不是好地方呢?哪个位置不是好位置呢?自然,好雪片片,不落别处了。 看来庞蕴的境界和胸怀,实在是平等而博大,非全禅客之流可以望其项背的了。 不过,全禅客之流要如何应对,才能避免不挨庞蕴的巴掌呢? 明末天隐圆修禅师道:“我若作全禅客,待道好雪片片不落别处,便好云不落别处则且置,你道在什么处来?他拟开口,蓦面便掌,教这老汉别有生涯始得。”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末期的云居善悟禅师评唱道:“如果有人问我落在甚么处?我会马上对他说落在雪里。你们还领会吗?”雪落在雪里,果然是“不落别处”啊。看来,这位受到师伯圆悟克勤高度赞赏的善悟禅师,果然是个高手啊。说完后,善悟禅师还马上对着大家说了一首偈颂: 落在雪里,不犯脚手。 钉嘴铁舌,也难下口。 挥掌雪团劈面来,打着金刚脑背后。 这天,庞蕴又来到了同门师弟大梅法常禅师那里。两人刚一见面,庞蕴便问道:“久向大梅,只是不知道梅子熟了没?” 马祖道一曾经赞赏大梅法常道“梅子熟也。”所以,大梅法常那是得到马祖亲自认可的开悟了的禅师。能得到江湖第一高手的认可,大梅法常的禅法,自然是高明的。庞蕴借着这个话头来勘辩大梅法常,是想看看大梅法常到底“熟”到何种程度了。 大梅法常看到师弟来勘辩自己,也没回避,而是直接一语双关的说道:“梅子当然熟了啊,只是不知你向甚么处下口?”对于一个开悟的禅师来讲,他又怎么担心有人来勘辩自己呢。 庞蕴也是一语双关的道:“百杂碎。”既然你“熟了”,那我自然可以一口把你吃在嘴里咬得七零八落的。庞蕴禅法迅猛,不给对手留任何的余地,大有一口吞尽万法之势。 可是,大梅法常同样是高手啊,你吞进去,那我就让你吐点东西出来。于是大梅法常马上就把手伸到庞蕴面前道:“把梅子的核还给我。”你可以吞尽万法,可是我的“佛性”我的“本来面目”你也能吞掉或者咬碎吗?如果不能的话,那就把我的“佛性”或者我的“本来面目”吐出来还给我吧。 庞蕴看到大梅法常不但“熟”了,而且完全“熟透了”,也就没再说什么,便转身离去了。 |
@大大的黑眼袋 2018-09-12 13:48:21 不错不错,支持楼主。 ----------------------------- 谢谢朋友支持和鼓励。 |
@kkcolcol 2018-09-12 15:59:25 顶一个,古时的口语真是难懂,请教楼主,惟俨禅师与庞蕴对话中,“得么”是什么意思? ----------------------------- 谢谢朋友一路关注。 “得么”就是现在的“行吗?”、“可以吗?”这个意思。 |
@Xushengceeee 2018-09-12 17:46:37 首发原创叫支持。 ----------------------------- 谢谢朋友的关注和支持。 |
首页 上一页[15] 本页[16] 下一页[17]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