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第73页] |
作者:四川红尘洗梦 |
首页 上一页[72] 本页[73] 下一页[74]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因为义存禅师禅宗功夫异常高深,所以芙蓉山上就有许多江湖人士转而跟随义存禅师学习禅法。如此,义存禅师就在芙蓉山上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批门徒。 公元870年,义存禅师在同学行实禅师的劝说下,来到了福建福州市闽侯县雪峰山开山弘法,并且经过六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山中创建了应天雪峰寺。 而师备禅师也是一路跟随义存禅师来到了雪峰山,并且任劳任怨的帮助义存禅师开创基业,那怕是从早干到晚,师备禅师也是从不说自己辛苦的,而且常常忙得来连饭都不顾上吃。 雪峰寺建好后,江湖中人来到寺中参访者那是络绎不绝。自然,师备禅师也没有闲着,他也是早参晚请殷勤请教,希望自己早日悟道的。 这一天,义存禅师带领着寺院僧众外出垦荒开田。在开垦过程中,义存禅师看见一条蛇,随即义存禅师用拄杖把这条蛇挑起来招呼大家道:“看,看。”说完后,义存禅师就用镰刀把这条蛇斩为两段。 师备禅师二话不说,上前用拄杖直接就把这条死蛇挑到一边去了,然后继续垦荒,根本就不在回头看蛇一眼。 义存禅师一见,不由得赞叹道:“俊哉。” 对于义存禅师和师备禅师的表演,大家都感到非常惊讶,还有许多人根本就没回过神来。 对于师备禅师而言,我们今天出来的目的,是垦荒开田,所以,你在那里斩蛇开示,完全是多此一举甚至是无事生非。 不论你开示的手段是多么的精彩,招数是多么的独特,可是在我看来,这些统统都是和垦荒开田无关的。既然是无关之物,我又何妨把他挑到一边去呢,既然是无关之物,我又何必费心看他一眼呢。 而且,对于禅而言,那是非常忌讳学人跟随别人语脉转动的,所以,任你在那里高喊看看,任你把蛇斩为两段,都不能使我跟着你的脚跟转动。 所以,对于师备禅师的应对,义存禅师那是赞赏有加的。 对于这个公案,明末清初的林皋通豫禅师评唱道:“雪峰父子着甚死急,只弄死蛇,殊不知尽法无民。还知有放开一线者么?沧溟钓尽渔舟晚,一曲清歌兴自幽。” 夹山仁禅师评唱道:“雪老父子活蛇死弄,通豫老人死蛇活弄。我设或见蛇,便打草以惊之。” 这一天,义存禅师和师备禅师两人在一起夹篱笆围栏,两人正在干活时,师备禅师忽地问道:“夹篱处还有佛法也无?” 义存禅师道:“有。” 师备禅师马上追问道:“如何是夹篱处佛法?” 义存禅师马上抓住篱笆晃动了一下。 师备禅师却道:“某甲不与么。” 义存禅师随即问道:“子又作么生?” 师备禅师道:“穿取篾头道来。” 义存禅师和师备禅师两人在劳动时,也是不忘切磋一下禅法的。所以师备禅师借用所干之事问道,你我在夹篱笆围栏处还有佛法吗? 晋宋间的高僧竺道生道:“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况且拉屎放尿处都有佛法,自然夹篱处同样有佛法了。 所以义存禅师毫不迟疑的就回答道,夹篱处有佛法。 既然你说夹篱处有佛法,那么如何是夹篱处佛法呢,你能不能马上演示下给我看呢? 义存禅师看到师备禅师想领略夹篱处佛法,于是马上抓住篱笆晃动了一下。 不过,对于义存禅师的开示,师备禅师却不以为然,他马上对义存禅师说道,要是我的话,就不这样作略。 义存禅师一听,马上问道,莫非你有什么高招?亮出来看看呗。 师备禅师立即回应道,说什么佛法哦,你先把篾头给我穿过来再说吧。 师备禅师的禅机,就和前面那则挑开死蛇的禅机一样。你我现在在夹篱栏,若论佛法的话,夹篱栏就是佛法啊,除此之外,更有何佛法可言。若是论夹篱处的佛法,那么夹篱处的佛法就是夹篱啊。所以,你还是赶紧先把篾头给我穿过来再说吧。 在这里,师备禅师那是深得佛家体在用中、用在体中、体用一如之妙啊。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懒庵道枢作偈评唱道: 父子相携入故园,篾头时过短篱边。 烂泥有刺无人见,踏着方知脚底穿。 明末清初的广润自融禅师评唱道:“雪峰父子眼目人天则不无,料拣将来,未免笆堑不坚,以至儿孙冷落。今日若问广润,正当恁么时还有佛法也无?曰有。作么生有?向他道内不放出,外不放入。” |
当是时,禅僧们都是走南闯北八方参访的。即便是义存禅师,也是三登投子九上洞山四处拜访禅林高手的。 可是师备禅师却是个异数,他来到芙蓉山跟随灵训禅师学习后,就再没有参访过别的江湖人物。义存禅师来到芙蓉山后,他近水楼台先得月,便一直跟随义存禅师学习,依旧没有在江湖中四处参访过各路高手。 对此,义存禅师是有不同看法的,他总觉得一个禅客应该在江湖中历练历练才是。所以义存禅师这天对师备禅师道:“备头陂未曾经历诸方,何妨出去找各路高手切磋一番呢。” 义存禅师如此给师备禅师说了四次,师备禅师看到师父急切希望自己外出参访,不得已背上包袱离开了雪峰山外出参访。 因为江西是当时江湖中之禅窟,所以师备禅师按照义存禅师的要求,一路往江西境内走去。 不过,师备禅师没有走出多远,就因为在山中急着赶路,从而使得自己的脚狠狠的踢在了石头上,并且把脚指头都踢破流血了。 师备禅师感到异常痛楚,于是坐了下来,叹息着道:“是身非有,痛从何来?” 不过,就在这一瞬间,师备禅师忽地有所领悟,他不由得高兴的站起身来就回雪峰寺去了。 义存禅师看到师备禅师这么快就回来了,于是问道:“我叫你去江西参访,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师备禅师道:“我明白了点东西。” 义存禅师一听,马上问道:“你明白了什么?说来听听。” 师备禅师道:“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 对于禅而言,禅就是禅,岂有印度东土之分,岂有江西福建之分。既如此,达摩大师没有来东土的时候,禅依然存在不曾缺少丝毫的。所以,禅,并不是达摩大师从西天带来的。二祖慧可大师也没有必要前往西天去学习禅法。 所以,我要学习佛法领悟禅道,又何必汲汲前往江西去呢。只要明白了的话,雪峰寺同样有禅法啊,我身上同样有禅法啊,时时处处都有禅法啊。 对于师备禅师的话语,义存禅师深以为然。从此后,义存禅师就特别器重师备禅师了。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法云惟白禅师作偈评唱道: 蓦然趯倒便知休,百粤青山更不游。 从此七闽江上月,至今空照钓鱼舟。 北宋本觉守一禅师作偈评唱道: 钓鱼船上谢三郎,趯倒须弥返故乡。 应笑途中未归客,伶俜旅泊向他邦。 南宋遁庵宗演禅师作偈评唱道: 未离闽底已还家,才跨飞鸢又眼花。 堪笑曾郎更心毒,乌藤轻放老玄沙。 不过,师备禅师虽然多次受到义存禅师的高度赞赏,但是师备禅师从不得少为足,而是更加殷勤的早参晚请,而义存禅师自然也是对师备禅师循循善诱。 终于有一天,师备禅师在阅读《楞严经》的时候,忽地明白了义存禅师之前的种种开示,至此大悟禅宗玄旨。 从此后,师备禅师禅意如涌禅机敏捷,如同暗中契合修多罗一般。 那些在雪峰寺参学的众多江湖人士一旦有疑惑之处,也常常来请教师备禅师。师备禅师不但为这些人士解疑除惑,就是和义存禅师当面切磋也是当仁不让的。所以,就连义存禅师也常常称赞师备禅师道:“备头陀其再来人也。”意思就是说师备禅师是乘愿再来度化众生之人。 这一天,义存禅师来到教室给大家上课,不料义存禅师刚走到讲台上,一个僧人站出来道:“珍重。”说完后,这个僧人马上就出去了。 义存禅师赞赏道:“总似这个师僧,省多少心力。” 师备禅师在一旁却不以为然的道:“和尚恁么接人,瞎却闽中一城人眼去。” 义存禅师望着师备禅师道:“你又作么生?” 师备禅师道:“便好与三十棒。” 义存禅师由衷赞赏道:“已后无人奈子何。” 义存禅师来到教室准备给同学们上课,不料一个学生站起来对着义存禅师道了声珍重,然后转身就走出去了。 禅,岂在文字上,岂在你的言辞上。禅,那是说似一物即不中的。既如此,你在上面噼里啪啦唾沫横飞的说上半天,也许不但不能使多少人明白大事,更有可能使更多的人陷入你的口水中不可自拔。 所以,在你唾沫还没飞出来污染人之前,我还是先走开吧。 看到这个学生能在自己未开口前明了禅意,义存禅师不由得赞叹道,要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像他一样未开口前就领悟禅机,那么自己要少操多少心啊,要省去多少的口舌功夫啊。 不过,旁边的师备禅师却马上站出来反对义存禅师道,师父这么接引学人的话,肯定是会使大家的眼睛都瞎掉的。 禅,是不允许执滞于一机一镜的。所以,禅,必须层层剥落层层翻进。 纵使你明白了禅不在语言文字上,纵使你明白了说似一物即不中之理,你的这个念头同样要给你打掉才行。 不明白要打,明白过来更要打。唯有如此,学人方能彻底到达一物无倚之地。 这就和德山宣鉴禅师说的那样,道不得也三十棒,道得也三十棒。 而这,才是宗师高人一筹之眼目所在。 所以,义存禅师看到师备禅师明白大事,却又能不陷在明白里,不由得由衷的赞叹道,你能如此,以后江湖中没有任何人可以奈何你了。 一个禅师能获得当时禅宗江湖中的第一高手如此称赞,实在不是件容易之事啊。 对于这个公案,永宁鼎禅师作偈评唱道: 二人同本去经营,直抵京华利倍重。 任有乾坤星月好,一齐收拾嫁东风。 |
义存禅师在雪峰寺说法如云,自然获得了当时福建地方大员王潮和王审知兄弟的高度尊崇。 王审知在接任福建军政大权后,更是对义存禅师尊崇有加。他经常邀请义存禅师到他的府邸说法。 而师备禅师作为义存禅师门下第一高手,也得以和义存禅师同时出入王审知的府邸。如此,王审知也对师备禅师之人品佛法敬服不已。 既然师备禅师已经悟道,并且不论在雪峰寺还是在当地都拥有了一定的声名,所以也就具备了下山当老师的资格。 所以,没过多久,师备禅师就应福州市闽清县梅溪场普应院之请,来到此处当上了主持。 不过,师备禅师并没有在普应院待多久,就因为想一个人清修,从而来到了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之玄沙山(今名升山),并在山中搭建茅屋居住。 师备禅师虽想清修,但是江湖中人却并不想放过他,他们获知师备禅师居住地后,一个个不约而同的来到玄沙山,继续跟随在师备禅师身边学习禅法。 山中参学之人越来越多,自然,大家就在山中修建了一座玄沙寺作为师备禅师弘法的基地。从此后,江湖中人也就以玄沙师备来尊称师备禅师了。 有了自己创立的弘法阵地后,师备禅师在玄沙寺大弘禅法,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江湖中之声势越来越大,最终玄沙寺僧众竟然超过八百人。(《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记为八百人,《宋高僧传》《唐福州安国禅院先开山宗一大师碑文》《禅林僧宝传》等记为七百多人,) 当是时,师备禅师在江湖中的声望,仅次于师父义存禅师和曹洞宗的另一位祖师曹山本寂禅师。而云门文偃禅师直到义存禅师、师备禅师和本寂禅师皆圆寂时,都还未开山说法。 看到自己的地盘上又出现了一位威震江湖的大宗师,王审知自然是非常高兴的。所以,尽管师备禅师在玄沙寺说法如云,王审知还是把师备禅师迎请到了福州安国寺居住弘法,并且礼拜师备禅师为师。 而师备禅师来到安国寺弘法,同样说法如云声势浩大。 作为地方一把手的王审知看到自己管理的地盘政通人和经济活跃,更兼佛法昌盛,自然是非常高兴的。 于是,王审知立即给唐昭宗李晔写了一份奏折,请求皇帝嘉奖师备禅师。 当是时,大唐皇室的威风早已不在了,对于许多拥兵自重的地方诸侯,朝廷已经很难控制了。所以李晔接到王审知的奏折后,那时一定要给王审知面子的。 于是李晔下旨,不仅敕与师备禅师一件紫衣,还敕与师备禅师“宗一大师”之号。 师备禅师不仅禅宗功夫高深玄妙,其对于佛理禅理同样是有很深的体悟的。 这一天,师备禅师来到教室给同学们开示道:“佛道闲旷,无有程途。无门解脱之门,无意道人之意。不在三际,岂有升沉。建立乖真,不属造作。动即涉尘劳之境,静则沉昏醉之乡。动静双泯,即落空亡。动静双收,即瞒顸佛性。必须对其尘境,如枯木寒灰。但临时应用,不失其宜。如镜照像,不乱光辉。如鸟飞空,不杂空色。” 师备禅师又说道:“夫佛出世者,原无出入,名相无体,道本如如。法尔天真,不同修证。只要虚闲不昧作用,不涉尘泥。个中纤毫道不尽,即为魔王眷属。句前句后,是学人难处。所以一句当天,八万门永绝生死,直饶得似秋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道人行处,如火销冰,终不却成冰。箭既离弦,无返回势。” 师备禅师还说道:“今时人不悟个中道理,妄自涉事涉尘,处处染著,头头系绊。纵悟,则尘境纷纭,名相不实。便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闭目藏睛,终有念起。旋旋破除,细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的外道,不散的死人。” 这一天,有僧人问师备禅师道:“如何是清净法身?” 师备禅师道:“脓滴滴地。” 清净法身,佛之真身也。在一般僧人的眼中,佛之真身那是绝对清净无染的,那是绝对圣洁无暇的。 可是,你要是如此认识,并且死守这个道理,那是不能领悟禅道的。 当你说清净时,就一定有污染与之对待。当你说圣洁时,就一定有污秽与之对待。 而且,如果你想要认识清净,何妨从污染中去体悟。从污染中体悟到的清净,一定会比你从清净中体悟到的清净更为深刻。 这就好像你在清静的环境中能静下来,并不算什么高深的本事,你要是能在喧闹的环境中和喧嚣的尘世中彻底的静下来,这才是真正的静境啊。 所以,要想认识清净法身,何妨在脓水四滴之身上着眼。 不过在这里,如果学人一头钻入脓水之身去体悟而不知自拔,则又是从一个坑进入另一个坑去了。 须知,烦恼与菩提无二,生死与涅槃无二,清净之身与脓水之身同样无二。 如此,才是真正的认识到了清净法身。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天衣义怀禅师作偈评唱道: 滴滴通身是烂脓,钓鱼船上显家风。 时人只看丝纶上,不见芦花对蓼红。 南北宋交际间的懒庵道枢禅师作偈评唱道: 清净法身无可比,病后依前滴滴脓。 燕鸿叫断秋光老,落叶飘来一样红。 宋末元初的高峰原妙禅师作偈评唱道: 滴滴通身是烂脓,更无一点落西东。 若言不是知音者,未免风吹别调中。 |
镜清道怤禅师是雪峰义存之弟子,和玄沙师备禅师算是正宗的师兄弟了。不过,因为师备禅师岁数比镜清道怤禅师大许多,而且比同门的很多人都早毕业弘法,再加上雪峰寺和玄沙寺都在福州市,所以道怤禅师等同学也是经常来到师备禅师处请教的。 这一天,道怤禅师来到玄沙寺拜访师备禅师。道怤禅师参问道:“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个入路。” 师备禅师道:“还闻偃溪水声否?” 道怤禅师道:“闻。” 师备禅师道:“从这里入。” 对于刚入禅门之人,都是急切盼望能获得入禅之门的。所以道怤禅师见到师备禅师后,便请求师备禅师给自己指个入处。 面对师弟之请,师备禅师却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反问他道,你还听见偃溪水声吗? 偃溪水长流不绝,水声自然也是长响不绝的,只要是有耳朵之人,都是能听闻到的,道怤禅师自然也不例外。 佛家有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佛家亦云,一切声皆是佛声。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曰:“以一音声四处流出,普遍一切法界,与虚空等,无所不至。” 所以,禅家亦讲究闻声悟道见色明心。 而且,禅,是讲究当机悟入的。如此,你既然听到偃溪水声了,那么就从这里进入吧。 不过,在这里学人要注意的是,闻者有意,流水无情。纵有所入,非关音声。 当你真的悟道后,就会明白,大道无门处处开。 并且当你真的从门而入时,你会蓦然发觉,自己何有出入。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圆通法秀禅师作偈评唱道: 一滴偃溪水,四海少人闻。 直饶玄会得,也是弄精魂。 北宋文殊心道禅师作偈评唱道: 玄沙指示太深深,引线须凭一寸针。 闻与不闻门外语,劝君休向偃溪寻。 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慧宗杲禅师评唱道:“若要真个得入,直须离却这里。” 这一天,师备禅师问道怤禅师道:“教中道,菩萨摩诃萨不见一法为大过失,且道不见什么法?” 道怤禅师马上指着露柱道:“莫是不见这个法么?” 师备禅师道:“浙中清水白米从汝吃,佛法未会在。” 师备禅师之问出自《华严经》,《华严经》曰:“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如诸菩萨于他菩萨起瞋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诸菩萨于余菩萨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故。” 《华严经》此语之意,是在告诉学人眼中不能有人、法之过失,心中不能有任何的瞋恚。如此一来,世间万法在你的眼里和心里,都是喜法乐法好法。如此的话,你时时处处都会沐浴在法喜中,你也就进入佛法之门了。 这就如慧能大师所说:“我只见自己的过愆,不见他人的是非好恶。” 永嘉玄觉禅师在其《永嘉证道歌》中也道:“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不过,这些人说得再好,终究是别人的话语,那么你自己说说看究竟不见什么法呢? 面对师备禅师之勘辩,道怤禅师马上指着露柱道,莫是不见这个法么? 佛家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所以,露柱同样是法啊。 不过,纵使你如此说,依旧没能跳出前人之窠臼,依旧在别人的思维中着眼。 禅,那是要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将来的。 所以,别说不见这个法,就是“那个”法也同样不见。 自然,师备禅师对于道怤禅师的应对是不满意的,江浙的清水白米随便你吃喝,但是佛法,你还没有领会呢。意思就是批评道怤禅师白吃了施主那么多饭食,却不能领悟禅道佛法,这是一件需要自己忏悔的事情啊。 对于这个公案,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评唱道:“大小镜清被玄沙热瞒。我当时若见,但向道灵山授记未到如此。” 南宋虚堂智愚禅师作偈评唱道: 雪老门高儿女盛,又能情重贵天伦。 把家干蛊虽相似,也有贪杯落草人。 南宋东叟仲颖禅师作偈评唱道: 密机深设阱,利刃疾交锋。 汗马无人识,重论盖代功。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师备禅师问道:“教中道,菩萨摩诃萨不见一法为大过失。且道不见什么法?” 红尘洗梦即回道:“见亦无过。” |
师备禅师在雪峰寺学习期间,照顾义存禅师的光侍者因为看到师备禅师时时处处以头陀自居,就认定师备禅师不是个参禅的料。所以光侍者就对师备禅师道:“师叔若学得禅,某甲打铁船下海去。” 不过,没过几年,师备禅师不但学得了禅,更开山弘法当上了主持。 师备禅师当上主持后,便问光侍者道:“光侍者打得铁船也未?” 在这里,读者们不要认为师备禅师当上了主持后,便在同道中炫耀卖弄。如果师备禅师有炫耀卖弄之心,那么他是不可能悟道,更不可能应对包括雪峰义存在内的众多江湖中人的。 在那个时候,禅师们利用一切机会和话题,来互相启发和勘辩,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师备禅师也想借此来勘辩一下光侍者。 可惜,光侍者面对师备禅师的逼拶,却是无言以对。 光侍者虽然不能应对师备禅师的逼拶,但是后来许多江湖中人却纷纷站出来替光侍者应对。 法眼宗掌门文益禅师替光侍者作答道:“和尚终不恁么。” 文益禅师的弟子清凉泰钦禅师替光侍者作答道:“请和尚下船。” 文益禅师的另一弟子报慈行言禅师替光侍者作答道:“贫儿思旧债。” 北宋佛印了元禅师评唱这个公案道:“禅也未曾参得,何用思量旧事。忽然被它撑动铁船,玄沙堪作甚么?”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师备禅师道:“如何是亲切的事?” 师备禅师道:“我是谢三郎。” 对于一个禅僧来讲,亲切之事,无非是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无非是领悟禅道。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和心里,禅道,实在是个高深莫测的话题。禅道,实在是看不到摸不着听不见思维不及的。禅道,实在是在玄妙之境的。禅道,同样也不在语言文字上的。 所以,江湖中那么多的人汲汲于禅道,许多人都是无从下手的。 不过,对于明眼宗师而言,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实在是个小问题啊。 所以面对僧人之问,师备禅师并不对他说上一通书本上的道理,也不对他棒喝交加使他念头断绝。 如果要说最亲切之事,还有什么比我就是谢三郎更亲切的呢。 我是谢三郎,江湖中的人全都知道的啊。这不用寻思不用着眼不用勘辩,如果你能在没有任何思维考量的情况下直认我就是谢三郎,那么,你也就能明白什么是亲切的事了。 对于这个公案,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作偈评唱道: 本是钓鱼船上客,偶除须发着袈裟。 祖佛位中留不住,夜来依旧宿芦花。 北宋投子义青禅师作偈评唱道: 亲伸端的问君言,莫比流沙少室传。 昨夜雁回双岭后,谢家人立月明前。 南宋笑翁妙堪禅师作偈评唱道: 萧萧芦苇映江流,独棹孤篷漾小舟。 细雨斜风浑不顾,一心只在钓竿头。 若是红尘洗梦作此僧去参问师备禅师,亦问道:“如何是亲切的事?” 师备禅师亦回道:“我是谢三郎。” 红尘洗梦即道:“低声,低声。” |
这一天,师备禅师来到福州市南边的福建莆田市游方。此时的师备禅师,不但拥有 的敕号,更是深受当地一把手王审知之尊崇。 莆田市各界人士获知师备禅师来了,自然是出动了很多人载歌载舞热烈欢迎师备禅师的。 第二天,师备禅师问小塘长老道:“昨日许多喧闹,向甚么处去也?” 小塘长老没有吱声,而是提起袈裟角。 师备禅师马上批评道:“料掉没交涉。” 作为一个僧人前往他方游历,能受到当地各界的盛情接待,自然是风光之事。可是师备禅师的心里却只有佛法,所以,他借此勘辩小塘长老道,昨天的那些喧闹到哪儿去了啊? 对于师备禅师而言,那些外在的荣华富贵是非得失,实在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更不值得回味。所以,自己抛出此问,一来可以看看小塘长老对此的态度,二来看看小塘长老会不会掉入动静、今昨之分别中。 并且昨日之喧闹,万法之动也,万法之用也。昨天的这些用(动),今天到哪里去了呢?你要是能明白用之去处,自然也能明白体之所在,如此,你也就明白大事了。 面对师备禅师之勘辩,小塘长老立即提起袈裟角示之。你不就是想知道我明不明白体吗,那我提起袈裟角,用“用”来回答,用以显体,体在用中。 不过,对于小塘长老的应对,师备禅师并不满意。他认为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对方一定会在固定的套路和思维中来应对,从而不能有出格之机。禅,是非常忌讳学人有惯性思维的,所以许多禅师常常用各种手段来截断学人的思维。从小塘长老以用答体来看,他果然如此啊。 对于这个公案,法眼宗掌门人文益禅师则反问道:“昨日有多少喧闹?” 文益禅师的弟子清凉泰钦禅师评唱道:“今日更好笑。” 南宋北涧居简禅师作偈评唱道: 今日静愀愀,昨日闹啾啾。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北涧居简的同班同学无际了派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人前提起袈裟角,堪笑无端露丑恶。 二老风流出当家,未明向上那一着。 如是红尘洗梦在场,当师备禅师问道:“昨日许多喧闹,向甚么处去也?” 红尘洗梦道:“即今生也。” |
这一天,义存禅师来到教室给同学们上课。义存禅师道:“南山有一条鳖鼻蛇,汝等诸人,切须好看。” 义存禅师话音刚落,长庆慧棱禅师马上道:“今日堂中大有人丧身失命。” 旁边的云门文偃禅师则把拄杖扔到义存禅师面前,然后做出害怕的样子。 没多久,雪峰寺就有僧人来到玄沙寺,把义存禅师师徒之交锋情况告诉了师备禅师。 师备禅师听后道:“须是棱兄始得,然虽如是,我即不然。” 此僧马上问道:“和尚作么生?” 师备禅师道:“用南山作么?” 义存禅师师徒几人的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引起了众多禅师的热议,而且禅师们对此褒贬不一,有认可云门文偃的,有认可玄沙师备的,有全盘否定的,反正禅师们那是各抒己见各显家风的。 义存禅师在教室里抛个话端道,南山有一条鳖鼻蛇,汝等诸人切须好看。 鳖鼻蛇是一种毒蛇,被其咬上一口,自然是会丧身失命的。 在禅宗中,可以使人丧身失命者,除去鳖鼻蛇外,还有可以伤人吃人的白额虎,还有上取人头中取人腰下取人脚拟议即丧身失命之子湖狗,还有能令百兽胆裂的金毛狮子,还有闻者皆丧的涂毒鼓等等。 鳖鼻蛇白额虎涂毒鼓之类,确实是可以使人丧身失命的。不过,那是要让学人之偷心死念头死凡心死。偷心死则道心活,念头死般若活,凡心死则真心活。学人只有大死一番死中得活后,方能达至不疑之地。 自然,长庆慧棱禅师是明白鳖鼻蛇之真意的,所以他马上站出来说道,今日堂中大有人丧身失命。 慧棱禅师之语不可谓不正确,只是太过于依文解意,太过于顺水推舟,从而没有出格之机,没有透关之句。所以包括玄沙师备等人在内,都是不太认可他之应对的。 所以北宋真净克文禅师直接批评慧棱禅师是随邪解语之人,南北宋交际间的此庵景元禅师则批评慧棱禅师为蛇画足。 而云门文偃听到师父如此一说,便立即把自己手中的拄杖当做避之不及的毒蛇扔到了义存禅师的面前,并且作出害怕的样子。 所谓弓杯蛇影,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当你一说到蛇的时候,自己手中的拄杖也立即就成为了一条避之唯恐不及的毒蛇了。既如此,那还不赶紧仍开更待何时。而且你说蛇,那我就把它扔到你的面前。并且师父让人小心提防,同学更是说今日堂中大有人丧身失命,我岂有不害怕之理。 而且你叫人提防,我早已弓杯蛇影害怕得不得了,自然是早就在提防着的了。你说有人会丧身失命,我立即就把它扔得远远的,自然它就伤不到我了。 云门文偃那是具大手眼之人,所以他的一番精彩表演,完全达到了死蛇活弄之地,不仅活现其用,更是直露其体,实在是权实并用之高明招数。故其扔出的拄杖,不止恰好打着鳖鼻蛇之七寸,亦乃打着义存禅师话语之七寸。 对于云门文偃之作略,后来的禅师们自然是给与了高度好评的。 而玄沙师备禅师获知这个事情后,一方面肯定长庆慧棱之解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同样认为长庆慧棱没有出格之机,所以他说出自己的应对道,用南山作么? 师备禅师之语,意在扫除学人之寻言逐句,避免学人死在句下。 如果论可以丧身失命之物,又岂止是南山之鳖鼻蛇。世间万事万物,皆可使人丧身失命。而世间之万事万物,同样可以使人死中得活。 既如此,用南山作么? 并且你作为一个名震天下的老师,一上来就放出一条能使人丧身失命的鳖鼻蛇,从而使不明就里的同学们一个个疑神疑鬼捉摸不定。你搞得一个庄严的佛学院人心惶惶的,如此老婆心切,何必呢。你还不如不说这些话,让所有人平常度日还好些。 既如此,用南山作么? 对于师备禅师之应对,后来的禅师有高度赞扬的,当然也有批评的。 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玄沙太刚,长庆少勇,南山鳖鼻死无用。” 明朝天奇本瑞禅师评唱道:“庆(长庆慧棱)放沙(玄沙师备)收,总不当机。” 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禅师们对此作出了许多精彩的评唱。其中评唱得最好的,大家通常认可为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之评唱。 重显禅师作偈评唱道:“象骨岩高人不到,到者须是弄蛇手。棱兄备师不奈何,丧身失命知多少。韶阳知,重拨草,南北东西无处讨。忽然突出拄杖头,抛对雪峰大张口。大张口兮同闪电,剔起眉毛还不见。如今藏在乳峰前,来者一一看方便。”随即重显禅师大喝一声道:“看脚下。” 明末清初的玉林通琇禅师评唱道:“通琇当时若作云门,以拄杖撺向雪峰怀里。他若拟议,随后教伊自作自受亲遭一口。为什么?今朝二月二,暂放龙抬头。” 明末清初的三宜明盂禅师评唱道:“雪峰毒气薰蒸,长庆拚命挨拶,云门矢上加尖,堪作甚么。玄沙用南山作么,巧不如拙。然虽如是,即今还有不被其所薰蒸者么?不妨出来与老僧相见。罢罢,救得来已是不堪了也。”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义存禅师说道:“南山有一条鳖鼻蛇,汝等诸人,切须好看。” 红尘洗梦随即以手作斩蛇势。 |
这一天,师备禅师给师父义存禅师写了 ,然后派了一个僧人送到了雪峰寺。 义存禅师看到自己的得意门生给自己送信来了,非常高兴,接过信后就立即把信封打开了。 不过,当义存禅师打开信封后,却发现里面只有三张白纸,上面根本就没有一个字。 义存禅师马上问送信僧人道:“会么。” 这个僧人看到师备禅师竟然给自己的师父送了三张白纸,自然是不明白其中之奥妙的。所以他只能老老实实的回答道:“不会。” 义存禅师开示道:“不见道:君子千里同风。” 送信僧人把信送到后,自然就回去了。 见到师备禅师后,此僧马上把上述情况告诉了师备禅师。师备禅师一听,立即道:“这老和尚蹉过也不知。” 从古至今,人们相互写信问候,已是一件常事了。尤其是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能收到亲朋好友的来信,那更是人生的一件乐事啊。 不过,作为禅师的师备禅师给自己的师父写的信却有些特别。他虽然给师父写了信,可是信封里却只有三张白纸,上面根本就没有一个字。 虽然送信人不明白其中的奥秘,但是义存禅师看到三张白纸,却是非常高兴的。 一个人要是说问候的话关爱的话等等,那是千言万语都说之不尽的。如果一旦要写下来,别说三张纸,就是大千世界全是纸,也是不够写的。此所谓纸有尽而话无穷也。既如此,何如不写。 有形的东西终究有尽,而无形的东西自然无尽。既如此,何妨用三张白纸表示。 佛家讲究空,讲究无。禅家讲究以有显空以空喻有。既如此,何妨用三张白纸示之。 禅,实在是说无可说、说不尽说、说说不了的。既如此,你叫我说个什么写个什么?还不如满纸空白示之。 作为当时禅宗江湖中的第一高手,义存禅师自然是知道师备禅师之意的。看到自己的弟子有如此功夫,他不由得高兴的说道,师备禅师和我实在是千里同风实在是一个鼻孔出气的啊。 不过,面对师父的表扬,师备禅师却是不以为然的。 我本不想说个什么,我本不想把那个不可说的东西说出来,可是你却唾沫横飞的说了,而且还说什么千里同风。既然你得意洋洋的说了,你和我还同什么风哦。所以师备禅师毫不客气的道,这个老和尚,蹉过了也不知。 但是对于师备禅师之招数来讲,你的白纸上就真的空无一字吗?你的白纸就真的是一片空白没有表达什么吗? 当你把那三张白纸装入信封的时候,白纸上早就写满了你要说的话了。当你把那三张白纸装入信封的时候,你的意思早就把小小的信封装满了啊。 对于这个公案,唐末宋初的明招德谦禅师评唱道:“玄沙三幅白纸,争奈文彩已彰。雪峰千里同风,何故不知蹉过。不见道养子莫教大,大了好骂爷。” 五代宋初的泐潭灵澄禅师评唱道:“玄沙孟春犹寒,雪峰千里同风,总是开书后语。未开书已前作么生道?” 北宋后期的慈受怀深禅师作偈评唱道: 玄沙象骨眼睛乌,白纸三番便当书。 千里同风多错会,一条拄杖两人扶。 宋末元初的横川行珙禅师作偈评唱道: 千里同风见不差,僧持此语报玄沙。 不知蹉过如何也,莫是玄沙蹉过他。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师备禅师道:“如何是学人自己?” 师备禅师道:“用自己作么。” 禅僧们出家为僧,就是要通过修行,从而认识自己之本来面目的。 认识自己,可以说是僧人们的一个根本任务。自然,这个僧人也是时刻不忘认识自己的。 可是,认识自己虽然重要,但是,如果念念于自己,钻入此念头而不知自拔,则又会容易出现我见。而且,同样会被“自己”所缚。 禅,是要层层剥落的。禅,是要一物无倚的。所以,对于任何一个禅僧来讲,牢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理,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师备禅师开示他道,用自己作么。 后来这个话语传到了云门文偃禅师那里,文偃禅师评唱道:“没量大人,被语脉里转却。” 北宋大中德隆禅师评唱道:“是你自己,莫相钝置。衲子两两三三,只道早眠晏起。” 南宋雪庵从瑾禅师作偈评唱道: 玄沙驴前,云门马后。 更问如何,合取狗口。 如果有人问红尘洗梦:“如何是学人自己?” 红尘洗梦道:“不知。” 此人再问道:“为什么不知?” 红尘洗梦道:“你自己尚且不知,我又怎知。” |
师备禅师曾经拜访过三斗庵主,两人刚一见面,三斗庵主便道:“莫怪住山年深无坐具。” 师备禅师马上道:“人人尽有,庵主为甚么无?” 三斗庵主立即道:“且坐吃茶。” 师备禅师道:“庵主原来有在。” 三斗庵主,除了他的名字外,现在已经不知道他别的个人信息了。不过,从他和师备禅师之应对来看,他也是一个道眼通明之人。 三斗庵主看到大名鼎鼎的师备禅师来访,自然是非常高兴的。不过,因为自己常年在深山居住,所居之所也只是一个草庵而已。现在有贵客到了,自然是无法向俗世那样盛情接待的。 所以三斗庵主只得对师备禅师道,我因为常年居住于深山,所以居住条件简陋,你看,贵客来了连坐具都没有。 三斗庵主虽然只是一句客气话,但是师备禅师却马上抓住对方的话头反问道,每个人都有,为什么你没得呢? 三斗庵主所说的坐具,自然是椅子凳子之类可以使人安坐的坐具。但是师备禅师却从坐具本身延伸了出去。 坐具之功用,无外乎是使人有个安坐之物,无外乎是使人能安坐。所以,一个僧人要有安身立命之物,一个僧人要能安身立命,才能不辜负自己出家一场啊。 一个僧人,只要识得自己的真心认得自己的本性,何物不能当做自己安身立命的坐具呢?又有哪个地方不能安身立命呢? 而且这个能使自己安身立命的东西,不在外面啊。这个能使自己稳坐于世的东西,那是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的啊,而且从不曾丢失从不曾缺少丝毫的啊。 既然每个人都有,那么你为什么说没有呢? 师备禅师之逼拶,确实是非常难以应对的呢。 不过,三斗庵主却轻描淡写的说道,且坐吃茶。看似是在招呼客人,其实却是以非常轻松的一句平常语,就不动声色的化解了师备禅师之犀利招数。 吃茶去之语,出自赵州从谂禅师,并且风靡整个江湖。从谂禅师之吃茶去一语,江湖中人那是极难应对的。 且坐吃茶,招待客人之道也。吃茶,可以平心静气涤荡你心灵清洗你嘴巴。任你嘴里吐出千言万语,都抵不住吃茶一句。 且坐吃茶,平常之心平常之态也,所谓平常心是道,所以,任你谈玄说妙,都不及返璞归真平常是道。 看来,三斗庵主那是深得从谂禅师吃茶之真谛啊。 不过,师备禅师那是当时江湖中最为顶尖的大师之一,岂会被对方一语封住嘴巴。 于是师备禅师马上回应道,庵主原来有在。 你说你没有“坐具”,可是你的应对不止说明你有“坐具”,而且你的“坐具”比许多人的更好啊。 而且,你让人看出了你的“坐具”,至少说明了你的“坐具”还没有彻底臻于无形之境啊。 师备禅师此语,那是有褒有贬有杀有活啊。 对于这个公案,南宋率庵梵琮禅师作偈评唱道: 傍庵来往路相通,步步相随蹑去踪。 山远年深人不到,一溪流水质长松。 这一天,师备禅师来到教室给同学们讲道:“若论此事,喻一片田地,四至界分结契卖与诸人了也,只有中心树子,犹属老僧在。” 师备禅师的这段话语在禅宗史上非常有名,经常被后世的禅师们在各种场合中引用。 师备禅师所言的中心树子,最早出自南泉普愿禅师之口。 这一天,普愿禅师问寺院的维那:“今日普请作什么?”维那回道:“拽磨。”普愿禅师道:“磨从尔拽,不得动著磨中心树子。”维那无语。 禅师口中的中心树子,每个人如如不动之本心也。 对于一个僧人来讲,不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不论自身如何艰苦劳作,不论自己达至何种修行境界,自己的本心,都不能随波逐流,都要如如不动,都要永远属于自己。 唯有属于自己,你才能站稳脚跟,你才能自己作得了自己的主。不然的话,终身为奴为婢也。 后来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在给学生们上课时也讲道:“大众,这一片田地,分付来多时也。尔诸人,四至界畔犹未识在,若要中心树子,我也不惜。”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慧宗杲禅师作偈评唱道: 祖父田园都卖了,四边界至不曾留。 奈何由有中心树,恼乱春风卒未休。 南宋华藏宗演禅师作偈评唱道: 祖父田园俱属我,中间树子岂由他。 连枝带叶和根拔,要见儿孙意气豪。 明末清初的佛川净义禅师评唱道:“诸禅德,既是四至界分结契卖了,因甚中心树子犹属玄沙?”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师备禅师道:“若论此事,喻一片田地,四至界分结契卖与诸人了也,只有中心树子,犹属老僧在。” 红尘洗梦即道:“如此则不卖也。” |
这一天,义存禅师门下的著名弟子鼓山神晏禅师也来到玄沙寺拜访大师兄师备禅师。 师备禅师看到神晏禅师来了,于是立即画了一个圆相示之。 神晏禅师一见,立即道:“人人出这个不得。” 师备禅师立即呵斥道:“情知你向驴胎马腹里作活计。” 神晏禅师被喝,马上问道:“和尚又作么生?” 师备禅师道:“人人出这个不得。” 神晏禅师立即问道:“和尚恁么道得,某甲为什么道不得。” 师备禅师道:“我得汝不得。” 用圆相来开示学人,虽古已有之,但用之不多。不过,经过仰山慧寂禅师的大力弘扬,圆相功夫终于大行于天下,以至于江湖中人几乎人人都会两手圆相功夫。 师备禅师看到神晏禅师来了,便立即画了一个圆相示之。 圆相者,表示众生本具之佛性也。 神晏禅师看见后,便一语双关的说道,人人出这个不得。众生不离佛性,自然就是出不得这个圆圈的。 不过,这种思维依旧是见相生义之惯性思维,毫无出格之机。所以师备禅师毫不客气的批评神晏禅师道,我就晓得你一贯在驴胎马腹里思维计较。 神晏禅师被师兄批评,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的理解明明是正确的啊,怎么在师兄眼里就不对了呢。 于是神晏禅师马上问道,我就是这样的了,换成是你的话,你又如何应对呢? 看到师弟询问自己的应对,师备禅师立即道,人人出这个不得。 神晏禅师一听,两眼不由得瞪得比灯笼还大。你的话语和我的话语完全一样啊。凭什么你就可以这样说,而我就不可以这样说。 面对神晏禅师的疑问,师备禅师开示道,我得你不得。 你的认识看起来没错,可是你的认识来自于你的惯性思维,所谓思而知虑而解如鬼家活计,自然你说这话不得。并且自己画一个圆相,你就钻到圆相之中来作各种计较考量,如此,你如何出得这个圆相呢。自然你还是说不得此话的。 而我的认识来自于我悟后之领悟,自然是说得此话的。而且自己所画之圆相,圆圈内圆圈外,纵横皆在我,自然我是说得此话的。 师备禅师的这个公案在禅宗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后来也有许多禅师学到了师备禅师的这个招数,用同样一字不差的话语来回答同一个问题,从而给学人以别样的启发。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云峰文悦禅师评唱道:“道得道不得,总在玄沙圈圚里,如今作么生出得它圈圚?” 宋朝禅宗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评唱道:“灼然这一条路,作者方知。直得穷天地亘万古而不移,消劫石空芥城而无尽,便是透关的也须着眼始得。一等是恁么时节,为什么道我得汝不得?切忌向驴胎马腹里作活计。” 北宋后期的枯木法成禅师评唱道:“丛林中往往作鼓山未到玄沙境界会却,诸人要识玄沙鼓山么?不见道尽出这个不得。” 南宋东禅智观禅师评唱道:“当时我若作鼓山,待道人人出这个不得。即向道和尚原来别有长处。不图成就前功,且要与玄沙向驴胎马腹里相见。” 如是红尘洗梦作神晏禅师,当师备禅师画出圆相时,即以手抹却。 |
这一天,师备禅师来到教室给同学们讲道:“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付嘱摩诃迦叶,犹如话月。曹溪竖拂子,还如指月。” 师备禅师正说到这里的时候,神晏禅师马上站出来问道:“月呢?” 师备禅师道:“这个阿师就我觅月。” 神晏禅师看到师备禅师不认可自己,于是站回同学队伍中去道:“道我就他觅月。” 佛性如月,万千经论如指月之指。指可指月而指非月,既已见月,指亦无用。 佛家指月之论,在许多经论中都有讲述。所以师备禅师也来到课堂上给同学们讲指月之论。 不过,师备禅师的话语稍有点不同,他说“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付嘱摩诃迦叶,犹如话月。曹溪竖拂子,还如指月。” 师备禅师的话语虽然稍有不同,但是意思却是一样的。而且师备禅师此话传入江湖后,就频频被各家所引用。 不过,对于师备禅师的话语,站在同学中的神晏禅师却马上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既然经论中说了所有的经论只不过是指月之指,而且你自己也说了犹如话月指月,那么月呢? 既然大家都在以指指月,既然老师都希望同学们看见那轮真正的月亮,那么什么是月呢?月又在哪儿呢? 神晏禅师的这个问题非常犀利,可谓一针见血。如果你不知月,那么在那里空谈指之妙用又有什么意义呢。 神晏禅师自认为自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自认为自己抓住了师备禅师的话头。但是,对于师备禅师这种明眼宗师而言,他却敏锐的从神晏禅师的话语中发现了神晏禅师之见解并未彻底。 你看起来直奔问题的核心,反问什么是月,反问月在哪儿。不过,这恰好反证了你的心中还有月之存在。须知,对于真正彻悟之禅师而言,还说什么指还说什么月哦,那是要指月双亡指月双遣的。你如此发问,恰好证明你没有达至这种境界啊。 所以师备禅师批评神晏禅师道,你竟然就我觅月。 不过,对于师备禅师的批评,神晏禅师却并不接受,依旧认为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 对于这个公案,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评唱道:“玄沙与鼓山如排百万大阵,只抛瓦砾相击。有衲僧辨别得当,知正法眼藏付嘱有在。” 南北宋交际间的此庵景元禅师评唱道:“玄沙鼓山各说道理,要且未识月在。诸人要识月么?幸无偏照处,刚有未明人。” 明末清初的牧云通门禅师评唱道:“玄沙诱人犯法,鼓山买帽相头,若非翠峰明辨端倪,往往作肯不肯会。即今莫有旁不肯的衲僧么,我要问你,唤甚么作正法眼藏?” 这一天,师备禅师听到寺院里敲击鱼鼓之声,不由得说道:“打我也。” 旁边的僧众自然是听得莫名其妙的。 天下任何一个寺院敲钟击鼓,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师备禅师听到寺院里敲击鱼鼓声,为什么说打着自己了呢? 在普通人的眼里,万物是分开的,你是你我是我,山是山水是水,人是人兽是兽,思维是思维土地是土地。 不过,对于佛家而言,世间万物却是紧密相连的。佛家从不认为任何事物是单独存在的,也从不认为有那个事物能单独存在。 佛家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花中既能有大千世界,你击打鱼鼓,又何异于击打我。 况且,佛法是圆融之法,对于万法而言,那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混融如一的。所以,你击打鱼鼓,又何异于击打我。 师备禅师听闻到敲击鱼鼓,立即感同身受,实在是在表达万法和我不一不二之理,实在是在表达心境一如之境。 不过,当师备禅师道“打我也”时,有人能更敲鱼鼓一下,也不枉师备禅师如此故作玄虚一番。 |
首页 上一页[72] 本页[73] 下一页[74]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