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第75页]

作者:四川红尘洗梦
首页 上一页[74] 本页[75] 下一页[76]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虔禅师道:“如何是不坏身?”
    道虔禅师道:“正是。”
    这个僧人道:“学人不会,请师直指。”
    道虔禅师道:“适来曲多少?”
    不坏身者,不生不灭之法身也。这个僧人欲知法身,故有此问。
    道虔禅师道,正是。可谓平实之言,更是根本之语。
    大家一说起什么不坏身法身,绝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的往神圣处深奥处想,都会往
    不可思议处难以企及处着眼。
    可是,你之身和不坏身有什么区别?
    如果离开你之身而去别寻什么不坏身,岂有是事?如果离开你之身而去别寻什么不坏身,何易于迷头认影。
    须知,你身和不坏身,无二亦无别。所以道虔禅师道,正是。
    不过,纵是道虔禅师如此开示,此僧依旧不能领悟,还想要道虔禅师更加直指。
    无奈何,道虔禅师只得再次开示道,你要直指,可是刚才又曲多少?你还需要我如何直指你才能明白呢?
    对于这个公案,南宋石溪心月禅师作偈评唱道:
    不坏身正是,正是不坏身。
    适来曲多少,扭得鼻头辛。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一笔丹青为甚么邈志公真不得?”
    道虔禅师道:“僧繇却许志公。”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未审僧繇得甚么人证旨,却许志公?”
    道虔禅师道:“乌龟稽首须弥柱。”
    这个僧人所问之“一笔丹青为甚么邈志公真不得?”来自于一个禅宗典故。
    张僧繇为南朝梁时的官员,更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为顶尖的大师之一,尤其是张僧繇所画的人物画和佛道画,更是登峰造极,深受大家的喜爱。所以,作为佛学爱好者的梁武帝,那是常常找张僧繇画佛教题材之画的。
    志公者,宝志禅师也。宝志禅师是当时江湖中非常有名的神僧,他不仅佛法高深,更不拘时俗浪迹江湖,并且颇有神迹。这种人物,好佛的梁武帝自然是不会错过的。所以梁武帝不仅把宝志禅师迎请进宫供养,并且尊其为国师。
    这一天,梁武帝下诏让张僧繇为宝志禅师画一幅人物肖像。可是,当张僧繇面对宝志禅师时,平时间几笔就可以勾勒出人物像的张僧繇,此时却拿着笔举棋不定,不知如何落笔。
    宝志禅师看到张僧繇面对自己竟然无从下笔,于是就用手指划破面门,随即从中分化出十二面观音像,而且这些观音像或慈或威,一个个妙相殊丽。
    张僧繇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竟然无法下笔画出自己所见之像。
    这个僧人就此典故问道虔禅师道,一笔丹青为甚么邈志公真不得?
    任何一个人,你找人画像,别人画出来的只是你外在的容貌而已,那个真正的你,也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的真我,别人也能画出来吗?
    正因为张僧繇无法下笔画不出来,在这一点上却恰好对应真我是无法画出的。所以,一个无法画,一个画不出,岂不正好吻合,岂不是“僧繇却许志公”。
    按照常理,张僧繇不是僧人,也没有得到过那位师父颁发的毕业证书,所以他是没有资格认可别的僧人的。
    所以这个僧人马上问道,张僧繇只是个官员画家而已,他得到了什么人的印证,从而可以认许宝志禅师。
    道虔禅师回答道,乌龟稽首须弥柱。
    稽首,古代一种最为隆重的跪拜礼。须弥柱之语,来自于《佛说四十二章经》,其第四十二章中言道:“视禅定,如须弥柱。”须弥柱,是说须弥山如异常巨大的柱子一样根深蒂固,不动不摇。
    不过,乌龟稽首须弥柱,岂有是事?岂有人睹?自然,认可张僧繇之人,岂有是人?
    不过,无有是事无人可睹无人可证,乃是常人常情而已。须知,道出常情。对于悟了之人,任你乌龟稽首洞水逆流。若是不明大事,则对面不识,睹颜难画。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投子义青禅师作偈评唱道:
    荆山美玉卞人寻,至宝无瑕绝见因。
    铁牛带子蹋沧海,撞月石龟长羽鳞。
    如果有人问红尘洗梦道:“一笔丹青为甚么邈志公真不得?”
    红尘洗梦道:“我却画得。”
    此人随即问道:“你如何画?”
    红尘洗梦道:“见么?”
    此人道:“不见。”
    红尘洗梦道:“蹉过了也。”
    @四川红尘洗梦 2018-05-09 08:54:01
    所以此时的少林寺,不仅声威显赫,而且龙象云集,高僧大德很多,一般的人,自然是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的。而法如禅师到了少林寺后,根本就不以东山佛学院十佳学生自居,而是非常的低调,处处退让,保持着自己那颗朴素之心,对于那些世俗的荣华富贵,从来就不放在眼里。所以法如禅师在少林寺待了三年,也没有那个发现法如禅师是个学识渊博而且禅定功夫精湛的高僧。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时间一久,大家终于发现原来法如禅师......
    -----------------------------
    @qingtian0906 2019-11-05 23:01:04
    先生:如果当时寺庙是学院,禅师就是教授,他们可以到各个学院客座教授讲学?还有,当时已经分出几大门派了?各门派(宗派)的大师可以交叉讲学?(本人还没通读,有惑即问见谅)
    -----------------------------
    谢谢朋友关注和交流。
    法如禅师所处的盛唐时期,可以说是中国佛教最为鼎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的各大宗派都是非常活跃的。而此时的禅宗,也分为神秀的北禅和慧能的南禅,尤其是神秀的北宗,更是风光无限无人可及。
    不论是禅宗还是别的宗派,都会不时邀请江湖中有名望有水平的师父来到自己的寺院讲经说法的。这一点,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过。
    对于禅师而言,要外出讲学,要么是别人邀请去当老师或者主持,要么就是自己创建寺院成为主持老师。不过,禅师要成为老师,要说法传道,必须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自己必须获得自己师父的认可,没有获得师父认可的僧人,是不具备外出讲学或者主持寺院的资格的。
    各门派的师父有相互邀请交流的,同样有自己上面挑战的。而且,早期的很多寺院里,既有讲经的法师,也有说律的律师,同时还有讲禅的禅师。所以,即便是在同一个寺院里,不同院之间,就存在交叉交流的情况。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人人尽道请益,未审师还拯济也无?”
    道虔禅师道:“汝道巨岳还曾乏寸土么?”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四海参寻当为何事?”
    道虔禅师道:“演若迷头心自狂。”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还有不狂者么?”
    道虔禅师道:“有。”
    这个僧人立即问道:“如何是不狂者?”
    道虔禅师道:“突晓途中眼不开。”
    江湖中任何一个知名禅师开山授徒,前来参学之人那是络绎不绝的,大家都来找师父指点迷津,只是不知道师父还拯济他们吗。
    对于这个问题,道虔禅师回答道:“汝道巨岳还曾乏寸土么?”你们都是巨大的山岳,还缺乏我这点点尘土吗?意即你们本自具足,何假外求。
    这个僧人马上接着道虔禅师的话题问道,既然大家都本自具足,可是众多的江湖人士一个个四处参访八方游历,他们又是为了什么呢?
    道虔禅师一针见血的回答道,演若迷头心自狂。
    迷头认影典故出自《楞严经》,经中道:“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
    所以,道虔禅师利用这个典故告诉此僧道,他们一个个汲汲外求,四海参寻,只不过是迷头认影,自心发狂而已。
    这个僧人随即又问道,还有不狂者吗?
    这个世界,有发狂者,自然就有不狂者。所以道虔禅师毫不迟疑的就回答道,有啊。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如何才能不发狂呢。
    道虔禅师开示道,突晓途中眼不开。
    突晓者,破晓也。突晓途中,是说天刚刚亮僧人们就行走在路上了,由此,突晓途中就有参学路上或者修行路上之喻。
    眼不开,并不是说眼睛不睁开,也不是不开眼的意思。而是说僧人们在修行路上,眼睛不被万法所迷惑,从而保证自己的眼(心)不随万法而东看西瞧,以确保自己的心如如不动。自己的眼和心能如如不动,自然就不会发狂了。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后期的正觉宗显禅师作偈评唱道:
    寒谷生洪律,全超拯济功。
    园林变花柳,何必待春风。
    南宋石溪心月禅师评唱道:“巨岳何曾乏寸土,演若迷头狂未回。参寻喜有得力句,突晓途中眼未开。且居门外。”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承古人有言:‘尽乾坤都来是个眼’,如何是乾坤眼?”
    道虔禅师道:“乾坤在里许。”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乾坤眼何在?”
    道虔禅师道:“正是乾坤眼。”
    这个僧人又问道:“还照烛也无?”
    道虔禅师道:“不借三光势。”
    这个僧人马上反问道:“既不借三光势,凭何唤作乾坤眼?”
    道虔禅师道:“若不如是,髑髅前见鬼无数。”
    这个僧人所问之‘尽乾坤都来是个眼’,来自于雪峰义存禅师。义存禅师曾说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一只眼,汝等诸人向什么处屙?”
    后来的一些禅宗典籍中,把义存禅师的“尽十方世界是沙门一只眼”记为“尽乾坤都来是个眼”。
    这个僧人问如何是乾坤眼?
    乾坤眼者,心眼也,法眼也。既然是乾坤眼,那么乾坤自然在里面了啊。想想看,还有什么不能在眼里面的?还有什么不能在心里面的?
    而乾坤和乾坤眼,看起来是两样东西,其实是一体的。就如一个人一样,你分开有眼耳鼻舌身意,可是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你啊。岂有抛开你而单独体悟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之理。所以,一眼望尽乾坤,乾坤在眼里,正是乾坤眼啊。
    这个僧人再问道,既然是乾坤眼,那么还照烛吗?
    可是,既然是乾坤眼,还需要照烛吗?一个僧人若能领悟大事,则心光自明,何须借照。所以,道虔禅师回答道,不借日月星三光这些外在之光明的。
    但是这个僧人还是不明白,他马上又问道,既不借三光势,凭何唤作乾坤眼?
    须知,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如果一个僧人不知自己本自具足,如果一个僧人需要假借他物来“照亮”自己来“喂养”自己,那么,这种人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
    所以,一个人,必须要明白自己从不欠缺什么,必须要使自己心光自燃自亮,必须要像岩头全奯禅师所说的“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唯有如此,才不至于髑髅前见鬼无数。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大圆智禅师作偈评唱道:
    识问不乱答,识答不乱问。
    问答有来由,直下明知见。
    果然明得破,不被髑髅换。
    奉劝参学人,仔细参详看。
    明末清初的频吉智祥禅师作偈评唱道:“退身有路,进步曷升。重重拈起,截铁斩钉。使星三徙情方恰,定国安邦见老成。”
    清初豁堂正嵓禅师作偈评唱道:
    许大乾坤一眼睛,明头却暗暗头明。
    金鎞若剩纤毫翳,草动风吹总是兵。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十二时中如何合道?”
    道虔禅师道:“无心合道。”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毕竟如何?”
    道虔禅师道:“土上觅泥犹自可,波中求水实堪悲。”
    对于任何一个参禅悟道之人来讲,修行,那是一日十二个时辰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的,那是须臾不离的。如果只是坐在蒲团上才修行,离开蒲团就不修行;如果只是在寺院才修行,离开寺院就不修行,那么,这种修行还算修行吗?
    既然如此,那么一日十二时中,如何修行才能合于道呢?
    对于此问,道虔禅师回答道,无心合道。
    无心合道,并不是道虔禅师的首创。洞山良价曾经作颂道:“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欲识个中意,一老一不老。”
    洞山良价之“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之语,在江湖中流传甚广,很多的禅师在教学时都在引用。
    人无心合道,道无心合人。人道既合,即为无事。一个僧人能做到无事,能成为一个无事人,得也,足也。
    不过这个僧人却不能当下领悟,他希望道虔禅师能给他说得更清楚明白些,所以他接着问道,毕竟如何?
    道虔禅师看到他不能当机立悟,犹在泥水中打滚,不由得批评道,土上觅泥犹自可,波中求水实堪悲。
    我都说了无心合道,你不当下无心,却在那里有心追寻无心之究竟,实在是在波中求水勘悲勘笑啊。
    禅,那是不能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所以,即便是道虔禅师引用了良价禅师之“无心合道”之语,若无波中求水之后语,同样是学语之流。
    无心是道乃是确论,这是没有什么可争辩的。可是在这里,学人同样不能执滞于无心是道之境。
    禅,那是不能执滞,需要层层剥落的。所以道虔禅师的著名弟子同安常察禅师在其《心印》之偈颂说道:“莫谓无心云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此种解悟,才是禅之活力的表现。唯有如此,禅,才能招数百出,才能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下去。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后期的正觉宗显禅师作偈评唱道:
    牵驴饮江水,鼻吹波浪起。
    岸下蹄踏蹄,水中嘴连嘴。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古人道:‘因真立妄,从妄显真。’是否?”
    道虔禅师道:“是。”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如何是真心?”
    道虔禅师道:“不杂食是。”
    这个僧人接着又问道:“如何是妄心?”
    道虔禅师道:“攀缘起倒是。”
    这个僧人随即道:“离此二途,如何是本体?”
    道虔禅师道:“本体不离。”
    这个僧人道:“为什么不离?”
    道虔禅师道:“不敬功德天,谁嫌黑暗女”
    《楞严经》道:“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道:“说妄因真立妄无妄源,真对妄宣真非真矣。”
    所以,这个僧人于此问道:“古人道:因真立妄,从妄显真。是否?”
    对于多部经书中已有之定论,道虔禅师自然回答道,是啊。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如何是真心?
    真心者,真实无妄之心也。既是实心,那么就是一心一意之心。人若能一心,自然就不会左挑右选东瞧西看,心自然就不会随着万法而动,如此,则是不杂食也。
    这个僧人马上又问道,如何是妄心?
    妄心者,妄想分别之心也。此心本无实有,因尘而起,随境生灭。所以道虔禅师回答道,攀缘起倒是。
    这个僧人又问道,离此二途,如何是本体?
    这个僧人此问,实在是在离水觅波啊。你杂食或者不杂食,你攀缘或者不攀缘,你起倒或者不起倒,都不会使你的本体有丝毫的增减、净垢、生灭。而反过来,你的本体是须臾不曾离开你的。就如波浪之大小高低都不会影响水体之丝毫的,而只要是波,就一定有水体之存在,所以,水体也是须臾不离开任何波浪的。
    所以,道虔禅师道,本体不离。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为什么不离呢?
    看到此僧还是有点不明白,道虔禅师继续开示道,不敬功德天,谁嫌黑暗女。
    功德天黑暗女,出自《大般涅槃经》,功德天美丽端庄,且能给人带来荣华富贵。而黑暗女丑陋不堪,且能使人财宝一切衰耗。自然,凡夫都是敬爱功德天欢迎功德天的,都是厌恶黑暗女摒弃黑暗女的。
    不过,功德天和黑暗女是形影不离的两姊妹,当你迎请功德天到你家里的时候,黑暗女也会不请自来。当你驱赶走黑暗女的时候,功德天也会随之而去。
    所以,对于功德天和黑暗女,你是不能作单项选择的。
    在经中,功德天比喻生,黑暗女比喻死。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死生永远是纠缠在一起的,任何人,都不能对生死作单项之选择。
    因真立妄,从妄显真,真心和妄心也是如此不可分离的。
    但是,对于悟道之禅师而言,功德天用不着敬爱,黑暗女也用不着嫌弃。明白大事之人,生死、真妄、净垢等等,统统都可以双遣双亡的。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后期的正觉宗显禅师作偈评唱道:
    是真是妄,披金择沙。
    同门出入,宿世冤家。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西天坐夏以蜡人为验,多有得道果者。未审此间如何?”
    道虔禅师道:“头戴午夜月,脚踏黄金地。”
    这个僧人又问道:“此人还转也无?”
    道虔禅师道:“怎得不转。”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如何转?”
    道虔禅师道:“今世已闻龙蜕骨。”
    此僧所问之“西天坐夏以蜡人为验”,即以蜡人冰为验也。
    对于蜡人冰的解释,从古至今有两种说法。我们先来看看从古至今流传最广的说法。
    古印度地区入夏后,因为雨天较多不利于僧人外出,而且夏天蚊虫之类的非常多,僧人外出难免会踩杀一些小生物。所以,佛陀就规定每年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这期间,僧众禁止外出,全部集于一处安心修行。这就是佛教的夏安居。
    依据《续传灯录》之记载:“西天于结夏日铸蜡人藏土窟中,结夏九十日,戒行精洁则蜡人冰,不然则蜡人不全,故号为僧蜡。”
    所以,依《续传灯录》之记载,僧人夏安居之时,以腊人结冰与否,来查验僧人修行之优劣。
    不过,对于上述流传甚广的说法,在北宋睦庵善卿所著之《祖庭事苑》中,却有不同的说法。《祖庭事苑》中专门记载有腊人冰之详解,其曰:“蜡人冰:蜡当作腊,谓年腊也。按《增辉记》,腊,接也。谓新故之交接,俗谓腊之明日为初岁也,盖腊尽而岁来,故释式以解制受腊之日谓之法岁是矣。天竺以腊人为验者,且其人腊有长幼,又验其行有染净。言腊人冰者,是言其行之冰洁也。今众中妄谓西天立制,唯观蜡人之冰融,然后知其行之染净。佛经无文,律范无制,未详得是说于何邪。今此集以腊为蜡,深误后人,良可叹也。”
    所以,按照《祖庭事苑》之解释,言蜡人冰者,是言其行之冰洁也,不是普遍认为的查看蜡人是否结冰。
    不过,这个僧人参问道虔禅师之问,仍是以蜡人是否结冰来作为是否能得道果之验。
    所以,这个僧人问道,西天有蜡人为验,师父这里又如何呢?
    道虔禅师回答道,头戴午夜月,脚踏黄金地。
    道虔禅师此语颇具文采和禅意。
    僧人头戴午夜之月,这个月,既是真实的月亮,同时也是佛性之月。僧人头戴午夜月,自然是见月得月之人了。
    脚踏黄金地者,明亮的月光倾泻下来,使得整个大地呈现出金黄色,人踩在地上,自然也就踩在金黄色的月光之上。而且,任何人都得脚踏实地才行。
    《佛说阿弥陀经》中道:“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所以,能脚踏黄金地者,已至极乐世界也。
    如此,任何人能脚踏黄金地兼能头戴明月,岂不是得道之人。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如此之人,还转吗?
    见月得月虽妙,不过金屑虽贵落眼成翳。所以更要心月双亡才是。不然的话,那就死在一机一境中了。
    所以,道虔禅师道,即便是这种人,同样要转啊。
    这个僧人随即又问道,如何转呢?
    道虔禅师道,今世已闻龙蜕骨。
    龙蜕骨,犹如蛇蜕皮。蛇获得新生是把整张蛇皮蜕掉,而龙要获得新生则是把整个骨架蜕掉。
    所以,龙一旦蜕骨,则获新生也。
    不过,对于中国人心中最神圣的动物龙,有几人见过呢。对于龙蜕骨或龙所蜕之骨,又有几人见过呢。
    但是,对于禅而言,是非常强调当机立悟的。所以,你说转,那就马上转,这中间是没有丝毫的犹豫不决,也没有任何的时间间隔的。
    所以,你一问如何转,那么,现在我们就已经听闻不可思议之龙蜕骨了。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自得慧晖禅师作偈评唱道:
    午夜山房月色深,十分明白堕功勋。
    拨开向上通天窍,烟嶂重重不见人。
    元末明初的南石文琇禅师评唱道:“今日忽有问此间夏末有人得道么?但对道无。云何谓无?向道个个眉毛横眼上,人人鼻孔大头垂。且道九峰是南石是?”
    明末清初的俍亭净挺禅师作偈评唱道:
    金地团圞(luán)白玉轮,苍龙弄影过云津。
    只今聚窟琼田外,水母亲骑折角麟。

    这一天,道虔禅师来到教室给大家上课,同学们看到师父来了,一个个赶紧在下面依次站好。
    道虔禅师望着同学们道:“空中有一人说法,声振梵天,诸人还闻么?若也不闻,谛听谛听,久立珍重。”
    大家看到老师宣布下课了,于是一个个都准备走出教室去,正在此时,道虔禅师在后面大声喊道:“同学们。”
    大家听到师父招呼,一个个都回过头来看着道虔禅师。
    道虔禅师道:“莫错举。”
    对于说法而言,并不是只有老师在教室里口若悬河才是说法。在佛家眼里,有情无情皆可说法。
    《华严经》道:“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
    《佛说阿弥陀经》道:“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既然有情无情皆可说法,而且是说无间断的。那么,你有听闻此法之心(耳)吗?
    所以,道虔禅师说道,空中有一人说法,声振梵天,你们还听见吗?如果你们没有听见的话,那么就请你们用心仔细的聆听。
    说完这几句话后,道虔禅师就宣布下课了。
    老师如此教学,很多同学自然是听得云里雾里的。不过,既然老师宣布下课了,那么同学们也只有离开教室往外走了。
    可是,就在这时,道虔禅师忽地高声喊道:“同学们。”
    听到师父招呼,所有人自然的就回过头来看着道虔禅师。
    道虔禅师马上对着大家道,莫错举。
    道虔禅师莫错举之语,实在有抽丁拔楔之能啊。
    对于道虔禅师在课堂上的开示,很多学生是有疑惑的。
    白日青天的,空中哪有什么人在说法呢?而且还声振梵天。老师难道在说梦话吗?
    可是,如果空中没有人在大声的宣说佛法,师父为何又如此说呢?这里面有什么禅机呢?
    在这里,你如果没有听闻此人说法,那么就请用心仔细的聆听吧。可是空中根本就没人说法,你又听个什么呢?
    所以,你如果认为空中没有人在说法,是不对的,因为有情无情时时刻刻都在说法啊。
    可是,你如果认为空中有人在说法,同样不对,你要是听闻了空中有人说法,师父马上问道,此人是谁?他又说些什么?你又如何应对呢?
    所以,道虔禅师殷勤的开示道,你们可不要轻易的说你们听闻了说法或者是没有听闻到说法啊。
    不论是有情说法还是无情说法,说虽不同,法则一也。此法你说不说它都在的,你说不说它都是本来现成的,你说不说它都是如如不动的。
    所以,会得本体之如如不动本来现成,何法不说?何法不闻?

    因为石霜庆诸和洞山良价是师兄弟,而且私下关系非常好,所以,对于良价禅师的禅法,庆诸禅师那是非常熟悉的。
    自然,作为石霜庆诸门下知名度最高的弟子,道虔禅师也是从师父那里学到了曹洞宗的许多功夫的。
    内绍外绍,本是曹洞宗之法门,可是在禅宗典籍中,却是最先出现在道虔禅师和僧人的对话中。
    依《五灯会元》之记载,僧问道虔禅师道:“承古有言,向外绍则臣位,向内绍则王种,是否?”道虔禅师道:“是。”僧道:“如何是外绍?”道虔禅师道:“若不知事极头,只得了事,唤作外绍,是为臣种。”僧道:“如何是内绍?”道虔禅师道:“知向里许承当担荷,是为内绍。”僧道:“如何是王种?”道虔禅师道:“须见无承当的人,无担荷的人,始得同一色。同一色了,所以借为诞生,是为王种。”僧问:“恁么则内绍亦须得转?”道虔禅师道:“灼然。有承当担荷,怎得不转?汝道内绍便是人王种,你且道如今还有绍的道理么?所以古人道:绍是功,绍了非是功。转功位了,始唤作人王种”
    僧问:“如何是外绍?”道虔禅师道:“不借别人家里事。”僧问:“如何是内绍。”道虔禅师道:“推爷向里头。”僧问:“二语之中,那语最亲?”道虔禅师道:“臣在门里,王不出门。”僧问:“恁么则不出门者,不落二边。”道虔禅师道:“渠也不独坐世界,里绍王种名,外绍王种姓。所以道:绍是功,名臣是偏中正。绍了转功,名君是正中偏。”
    从道虔禅师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得知,外绍为臣,内绍为君。而且即便是内绍,亦须转却。
    因为内绍外绍是曹洞宗法门,所以红尘洗梦留待后面讲述曹洞宗禅师时在详解之。

    道虔禅师在九峰寺弘法了许多年,后来来到了江西靖安县泐潭寺居住弘法。
    公元921年,道虔禅师知道自己世缘已尽,于是把弟子们都喊了过来,然后给他们告别。
    后事交代完毕后,道虔禅师便端坐在禅床上圆寂了。
    道虔禅师圆寂后,弟子们在寺院的西边建造墓塔安置了他,后来朝廷也赐予道虔禅师大觉禅师之谥号。
    第四十四节 涌泉景欣

    涌泉景欣禅师是石霜庆诸禅师之法嗣,在当时的江湖中也算是个知名人物。

    景欣禅师,不知生于何时,福建莆田市仙游县人。
    景欣禅师最初在白云山出家,可是山名为白云山者甚多,而禅宗典籍中对景欣禅师出家之白云山无明确记载。不过,一般人最初出家时普遍不会离开家乡太远,所以依景欣禅师之出生地来看,此白云山疑为福建闽清县之白云山。
    景欣禅师刚具戒行,便来到了湖南浏阳市石霜山参访庆诸禅师。
    见到庆诸禅师后,景欣禅师问道:“学人初入丛林,乞师指示个入路。”
    庆诸禅师道:“我道三只箸子抛不落。”
    只要是筷子,不管你是几只,岂有抛不落之理。可是庆诸禅师却偏偏说道三只筷子抛不落。
    在这里,如果学人陷入几只筷子或者筷子能否抛落之计较中,则落入深坑也。
    景欣禅师刚来参问,就希望师父能指个入路,自然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期的。可是,庆诸禅师却抛出一句不可理喻之语,让你心断意绝,从而无门可入。
    可是,对于伶俐衲僧而言,师父虽然把心意和道路封住了,但是无门之门,岂不是门,能从无门而入,更为得力。
    所以景欣禅师一听,不由得默契于心。于是便安下心来住在石霜寺跟随庆诸禅师学习,并且再也不外出游历了。

    通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景欣禅师终于从庆诸禅师手中拿到了石霜寺佛学院的毕业证书。
    拿到毕业证书后,景欣禅师便离开了石霜山,来到了浙江临海市涌泉寺弘扬禅法。
    这一天,到了吃饭的时间,景欣禅师竟然没有穿上袈裟就开始吃饭了,这可是有违佛律的行为啊。
    旁边有僧人马上对着景欣禅师道:“莫成俗否?”
    景欣禅师随即反问道:“即今岂是僧耶?”
    僧人看到景欣禅师竟然不穿袈裟就吃饭,于是说道,你作为僧人,不穿僧衣吃饭,难道要作俗人吗?
    可是景欣禅师马上反问道,现在我难道是僧人吗?
    你说景欣禅师是俗人,可是他又是正宗的僧人。你说景欣禅师是僧人,可是他又不穿僧衣于俗无异。
    在这里,景欣禅师看到这个僧人眼里有僧衣俗衣之分,有僧人俗人之别,所以殷勤开示与他。
    人,岂能以衣物这种外在的东西来定义和体认。不论我穿僧衣还是俗衣,不论我满头青丝还是一毛也无,我都是我啊。
    你不在我之本身(自性)上体认,却着眼于外在的事物,并且你的心(眼)跟随万法之变动而动,如此修行,何有出期?
    这个僧人如此眼目,自然是不能应对景欣禅师之勘问的。
    若是红尘洗梦,当景欣禅师道:“即今岂是僧耶。”
    红尘洗梦即道:“且吃饭。”
    在那个时候,禅僧们都是要干活的,哪怕你是主持,同样不能例外。
    所以,景欣禅师有空的时候,也在自己的寺院属地放牛。
    这一天,强上座和德上座两人前往涌泉寺准备参访景欣禅师。此二人曾经参访过景欣禅师的同班同学九峰道虔,自认为功夫还是过得去的。
    当强上座和德上座两人来到涌泉寺外的路上时,正好碰上景欣禅师骑在牛背上放牛,可是他们两人并不认识景欣禅师。
    强上座看到景欣禅师骑着牛,于是对着景欣禅师道:“蹄角甚分明,怎奈骑者不识。”
    景欣禅师一听,立即加鞭赶着牛离去了。
    强上座之语,那是借牛说人啊。
    所谓人生苦短岁月如梭,作为一个出家人,一日十二时中时时在修行,犹嫌时间之不够,犹嫌自己用功之不深。可是你作为一个出家人,却在这里优哉游哉的骑牛放牛,你这不是在虚度光阴,并且浪费信众们的供养吗?而且你在这里优哉游哉的骑牛放牛,你又如何用功修行呢?你出家为僧干嘛呢?
    况且作为一个僧人,出家之目的,那是要成佛作祖的,那是要识得自己的本来面目的,那是要识得自己之自性的。
    而自己之本性,那是头头显露处处分明的,就如同牛儿之蹄角一样分明。可是如此分明之物,你要是不具眼的话,即便你是骑在“牛”上,你也是不识“牛”的。
    而景欣禅师听到强上座暗讽自己不具眼,却也没有和他当面较量,而是立即加鞭赶牛而去。
    也许强上座和德上座两人一路跋涉累着了,于是两人来到一棵树下休息,并且在此煎茶,准备喝上两盅在上路。
    不过,就在他们二人煎茶之际,景欣禅师却骑着牛过来了。
    景欣禅师从牛背上下来,然后走到他们二人身边问道:“二禅客近离甚么处?”
    强上座看到被自己讥讽之人上门挑战来了,于是话中有话的回答道:“那边。”
    那边,既是地理位置上的那边,也指自性那边。
    既然你是从那边来的,自然知晓那边事了。所以景欣禅师马上问道:“那边事作么生?”
    你想知道那边事,那还不简单啊。强上座马上提起茶盏示之。
    不过,景欣禅师随即道:“此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么生?”
    面对景欣禅师的逼拶,强上座终于无言应对了。
    景欣禅师勘问那边事,强上座提起茶盏示之,其应对之招数不可谓不对。你问那边,我答这边。那边事,无异于这边事。并且你问那边事,而我正在煎茶,《永嘉证道歌》中曰“不离当处常湛然”,所以,我提起茶盏应对,这没有错啊。
    可是,强上座看来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虽然学得了一些江湖招式,不过只是徒知其表而已。面对高手,一旦把他这招化解掉,他就无法施展出新的招数出来应对了。
    看到强上座无言以对,景欣禅师望着他道:“莫道骑者不识好。”
    对于这个公案,唐末五代的宝寿超方禅师则评唱道:“大小涌泉大似南头失利却来北头盘本,当时待道头角甚分明怎奈骑者不鉴,何不下牛向前搊住云速道速道。它若拟议,便与劈面一掌,却好云莫道骑者不鉴好。”
    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芳草漫漫岂变秋,牧童白牯恣优游。
    异中有路人难见,却谓骑牛不识牛。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景欣禅师道:“此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么生?”
    红尘洗梦即道:“和尚知道即得。”
    这一天,大名鼎鼎的义存禅师也来到涌泉寺拜访景欣禅师。两人相叙后,义存禅师便告辞而去。景欣禅师于是把义存禅师送出大门,义存禅师随即走入轿子中坐下准备离去。
    看到义存禅师在轿子中坐下了,景欣禅师对着义存禅师道:“这个四人舁(yú),那个几人舁?”
    义存禅师一听,马上跳起来道:“道什么?”
    于是景欣禅师把刚才的话又说了一遍。
    义存禅师一听,马上对着轿夫道:“行,行,他不会。”
    景欣禅师道:“知即知,只是道不得。”
    雪峰义存是当时江湖中数一数二的高手,其弘法声势更是冠绝天下无人可及。可是景欣禅师面对义存禅师这种绝顶高手,不但没有丝毫怯场,反而主动上前挑战。
    所以当景欣禅师看到义存禅师坐进轿子里,便立即问道,你坐的这个轿子是四个人抬的,可是佛性那个东西要几个人才能抬得动啊。
    义存禅师一听,便立即跳了起来问道,你说啥子?
    景欣禅师看到义存禅师在那里装聋作哑的,于是把刚才的话又说了一遍。
    佛性是个东西(事物)吗?有人能把佛性抬动吗?
    在一般人眼里,佛性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往的,都是看不见摸不着思量不及的,都是不可说也是说不及的。而你现在在问佛性几人抬动,看起来是在勘问别人,可是你已经把佛性当做一个可以抬动的事物了,当做一个可以言语的东西了。
    所以,义存禅师马上跳起来道,你说啥子哦。
    不过,景欣禅师既然如此发问,自然是有备而来的,他就是要抛个话端来看看对方如何应对,你装聋作哑也好,你认为我没说清楚也好,我都是要你回答那个几人舁。
    看到景欣禅师如此执着于“那个”,义存禅师只得吩咐轿夫道,走吧,走吧,他不能领会我的话语。
    面对义存禅师之反击,景欣禅师却继续步步紧逼的对着义存禅师道,你明白倒是明白,只是你不能用语言把我的问题表达出来。
    在这里,景欣禅师自然是知道那个的,可他就是要逼着义存禅师回答那个。
    义存禅师自然也是知道那个几人抬的,可他就是不正面回答之。
    两人那是各自为主,寸步不让。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汾阳善昭禅师作偈评唱道:
    涌泉故故问舁僧,四一分明说似君。
    再问早踰千万里,行行要得识慈身。
    元末明初的云居普庄禅师评唱道:“有主有宾,全收全放,直须识取涌泉雪峰。脱或未然,切忌向虚空里钉橛。”
    清朝璇鉴衡禅师评唱道:“涌泉妆聋不妨软顽,雪峰欺敌不解减灶。若是璇鉴,待问那个几人舁?但向四人道‘分一筹与这上座’,看他涌泉又作何去就。”

    这一天,景欣禅师来到课堂上对同学们开示道:“我四十九年在这里,尚自有时走作。汝等诸人莫开大口。见解人多,行解人万中无一个,见解言语总要知通。若识不尽,敢道轮回去在。为何如此?盖为识漏未尽。汝但尽却今时,始得成立。亦唤作立中功,转功就他去。亦唤作就中功,亲他去我。所以道亲人不得度,渠不度亲人。恁么譬喻,尚不会荐取浑仑的,但管取性,乱动舌头。不见洞山道:‘相续也大难。’汝须知有此事,若不知有,啼哭有日在。”
    在那个时候,禅僧们走南闯北,一定会学得许多的机锋禅语的。可是,景欣禅师对此却有自己不同的体悟。在他的这段上堂法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景欣禅师是非常重视禅僧之行的。对于景欣禅师来说,禅,那是要真参实修的,耍嘴皮子功夫,那是不能彻悟的。
    而且在这段法语中可以看出,景欣禅师对于曹洞宗之三种渗漏以及转位就功转功就位等法门是非常熟悉的。景欣禅师认为,要彻悟禅道,禅僧必须“尽却今时”,只有如此,才能达至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
首页 上一页[74] 本页[75] 下一页[76]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2-11-05 01:19:56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