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第76页] |
作者:四川红尘洗梦 |
首页 上一页[75] 本页[76] 下一页[77]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第四十五节 云盖志元 云盖志元禅师是石霜庆诸禅师门下之优秀者,在当时的江湖中也是小有声名之人。不过,不知什么原因,石霜庆诸门下的许多弟子如涌泉景欣、云盖志元、覆船洪荐、龙湖普闻等人的个人履历,都没有完整的保留下来,以至于今天的我们对他们的生卒年、籍贯、出家前的情况等等知之甚少。 志元禅师,不知生于何年何月,不知籍贯姓氏,不知何处出家受戒。 志元禅师之法号,《祖堂集》中记为源禅,不过《景德传灯录》《联灯会要》《五灯会元》等等众多的禅宗典籍都记为志元,所以本文也写作志元。 志元禅师出家后,也加入到了行走江湖的行列中。 这一天,志元禅师来到了江西九江市永修县云居山,参访当时在江湖中声势显赫的曹洞宗高手云居道膺禅师。 见到道膺禅师后,志元禅师问道:“志元不奈何时如何?” 道膺禅师道:“只为阇梨功力不到。” 一个禅者,如果没有明心见性的话,那么他就不能随处作主,一个不能随处作主之人,自然对于自己内心的思维和念头是无可奈何的,对于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也是无可奈何的。所以,一个禅者,要如何才能对内对外都奈何得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道膺禅师直截了当的回答道,那是你功力不到的缘故啊,如果你功夫到家了,自然就能奈何它们了。 不过,对于道膺禅师的回答,志元禅师根本就不满意。所以他听后不但不礼拜道膺禅师,并且转身就走了。 志元禅师在道膺禅师那里没有获得入门之机,于是便一路跋涉,来到了湖南浏阳市石霜山,参访大名鼎鼎的石霜庆诸禅师。 见到庆诸禅师后,志元禅师依旧问道:“志元不奈何时如何?” 庆诸禅师道:“非但阇梨,老僧亦不奈何。” 志元禅师奇怪的问道:“和尚为什么不奈何?” 庆诸禅师道:“老僧若奈何,拈过汝不奈何。” 志元禅师见到庆诸禅师后,依旧问道,我不奈何时如何? 庆诸禅师顺水推舟的应对道,别说你不奈何,就是我也不奈何啊。 志元禅师一听,不由得有点莫名其妙的,你可是当今江湖中最为顶尖的大师之一啊,怎么你也不奈何呢? 庆诸禅师开示道,如果我奈何的话,就可以拔除掉你的不奈何了。可是我的奈何始终是我的奈何,你的不奈何始终是你的不奈何,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要拔除掉你的不奈何的话,得靠你自己奈何了才行啊。 志元禅师一听,不由得对庆诸禅师大为佩服。于是志元禅师立即给庆诸禅师跪拜行礼,并且请求庆诸禅师收下他这个弟子。 自然,庆诸禅师不但收下了志元禅师,并且让他成为了自己的入室弟子之一。 |
这一天,有一个僧人问庆诸禅师道:“万户俱闭即不问,万户俱开时如何?” 庆诸禅师马上道:“堂中事作么生?” 这个僧人当时不能应对庆诸禅师之话语。 不过,这个僧人是个好学之人,他下去后经过半年的认真修行,终于对于庆诸禅师的话语有了领悟。 于是他赶紧找到庆诸禅师道:“师父,我知道如何应对你上次的话语了。” 庆诸禅师道:“说来听听。” 这个僧人道:“无人接得渠。” 庆诸禅师道:“道即太煞道,只道得八成。” 这个僧人马上道:“师父又且如何?” 庆诸禅师道:“无人识得渠。” 志元禅师听说那个同参就半年前的问题又找师父去了,他也想知道具体答案。于是志元禅师赶紧找到庆诸禅师,并且给庆诸禅师跪拜行礼,希望庆诸禅师为他说出答语。 但是庆诸禅师却无论如何都不肯为志元禅师说出答语,志元禅师情急之下,一把就将庆诸禅师抱到了方丈室,然后对庆诸禅师说道:“师父,你要是再不给我说出答语,别怪我动手打你了。” 面对徒弟的武力威胁,庆诸禅师平静的道:“得在。” 看到师父毫不畏惧自己的威胁,志元禅师只得跪在庆诸禅师面前,不停的礼拜,不停的苦求庆诸禅师为自己说出答语。 庆诸禅师看到志元禅师为法忘躯,是个好学生,于是对他说出答语道:“无人识得渠。” 志元禅师一听,不由得当下大悟禅宗玄旨。 先前之僧人问庆诸禅师道,万户俱闭即不问,万户俱开时如何? 万户俱闭者,暗也,隐也。万户俱开者,明也,显也。 不过,庆诸禅师却反问道,堂中事作么生? 万户俱开处,岂非月明时。所以,庆诸禅师反问道,万户俱开明月当堂,你如何看待呢? 这个僧人面对庆诸禅师反身一问,无言以对。 不过,半年后,此僧终于有所领悟,再次应对道,无人接得渠。 不过,庆诸禅师对于此僧的回答却不是很满意,认为其体悟还没有到达极致。并且给出了自己的转语:无人识得渠。 明月当堂之际,那是思维不到言诠不及的。此时纵便是石人跳舞铁牛高歌,犹是功勋边事。 当此全身独露之时,岂能有人识得。若有人识得,则暗隐也。须知,到了全身独露之时,切忌居于功勋之地。洞山良价在颂功勋五位之功功时道“迢迢空劫无人识”,自然,万户俱开时,那是无人识得渠的。 不过,求法心切的志元禅师听说此僧又去找师父去了,于是也跑去找师父,希望能获知答语。 志元禅师当初见到庆诸禅师时,第一句话就问道,志元不奈何时如何?所以,他自然是非常迫切的想知道万户俱开时是如何的。 可是庆诸禅师却怎么也不给他说,这一来志元禅师不由得急眼了。他不但一把将庆诸禅师抱到了方丈室,而且威胁师父道,你要是不给我说的话,别怪我要动手打你了啊。 不过,面对徒弟的武力威胁,庆诸禅师却是平静的说道,可以,你要打的话,随便好了。 志元禅师这种行为,前面的渐源仲兴禅师也用过。不过渐源仲兴禅师那是真的动手打了师父圆智禅师,而志元禅师终究没有动手,而是不停的跪在地上礼拜庆诸禅师。 而庆诸禅师看到志元禅师求法心切态度诚恳,也就把答语告诉他道,无人识得渠。 如论明月的话,明月就在你的心中啊。如果明月在你心中的话,何来万户之开闭。如果明月在你心中的话,何须他人识与不识。 所以志元禅师一听之下,立即大悟禅宗玄旨。 这个“万户俱开”公案,在各禅宗典籍中之记载互有出入,比如有的作“万户俱开则不问,万户俱闭时如何?”有的则作“万户俱闭即不问,万户俱开时如何?”有的作僧问,有的作志元禅师问。鉴于各本记载莫衷一是,所以本文依《五灯会元》之记载讲述。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稳密田地忌堕功勋,贴肉衣裳会须脱却,宗中辨的量外转机,须仔细始得。同中之异,灼然尚带依希。异中之同,直是难臻妙极。还知石霜父子转侧处么?烛晓玉人初破梦,夜寒青女未登机。” 南宋最庵道印禅师作偈评唱道:“无人识得渠,棋局醉樵夫。回头斧柯烂,大海亦成枯。接得与识得,谁复较锱铢。若问堂中事,堂中事转疏。只如云盖悟去又作么?苏噜苏噜。” 明末清初的继起宏储禅师评唱道:“这两个汉无端于白昼里擘开鬼眼栽荆棘,全不顾旁观者哂。宏储则不然,设有问堂中事作么生?但向道只有憍陈如较些子。”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这个僧人问道:“万户俱闭即不问,万户俱开时如何?” 红尘洗梦即道:“且喜入门。” |
志元禅师在庆诸禅师那里拿到毕业证书后,便离开了石霜寺,再次进入江湖游历。 这一天,志元禅师来到了湖南常德市石门县夹山寺,参访大名鼎鼎的善会禅师。 两人见面后,善会禅师问道:“近离什么处?” 志元禅师道:“近离朗州。” 善会禅师道:“此间无路,你怎得到这里?” 志元禅师道:“既无路,因什么有人到这里?” 对于志元禅师的应对,善会禅师感到非常满意。 善会禅师看到有人前来参访,于是问道,你从哪里来的啊。 面对大名鼎鼎的善会禅师之询问,志元禅师却也没有慌张,他以实对虚老老实实的回答道,我从朗州(常德市)来的。 志元禅师的回答可谓四平八稳,外人很难一窥其深浅。所以善会禅师立即进一步勘辩道,此间无路,你怎得到这里? 此间无路者,大道无门也。所以善会禅师之语,那是一语双关,既指行走之道路,更指大道之门径。 不过,此时的志元禅师,已经是个过关之人了,所以面对善会禅师之勘辩,志元禅师也是一语双关的反问道,既无路,因什么有人到这里? 你说此间无路我怎得到这里,但现实是你已经到了这里,既然你已经真真切切的到这里了,那么就证明有“门”可入有“路”可上。所谓大道无门处处开,你能到这里,我同样可以到这里的啊。 看到志元禅师道眼通明,善会禅师自然是非常认可他之应对的。 志元禅师在江湖中游历一番后,来到了湖南长沙市云盖寺主持弘法。从此后江湖中人也就以云盖志元来尊称他了。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志元禅师道:“如何是佛?” 志元禅师道:“黄面的是。” 这个僧人又问道:“如何是法?” 志元禅师道:“藏里是。” 对于如何是佛如何是法之问答,在禅宗典籍中那是比比皆是,禅师们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的。 不过,相比之下,志元禅师的回答却属平实一路,这在禅宗典籍中是比较少见的。 因为我佛如来为金色身,故曰黄面。所以在禅宗典籍中,禅师们便用黄面老子、黄面瞿昙等来称呼佛。 所以当有僧人问如何是佛时,志元禅师便直截了当的道,那个黄面的就是啊。 这个僧人接着又问道,如何是法。 志元禅师也是直截了当的回答道,经藏里的都是如来说的法啊,要知道什么是法,你自己去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对于一般的僧人而言,大家一说起佛说起法,很多人下意识的就会往高深玄妙处着眼,所以为了让学人回过头来,在平实处站稳脚跟,志元禅师便采取大家都一目了然的无须多想的东西来开示学人了。 |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并站稳脚跟后,佛道两家在相互学习交流的同时,同样在不遗余力的给对方挖坑,两家互相较量乃至互相打击之事那是层出不穷的。 志元禅师在长沙弘法声势日渐盛大,这就自然引起了道教之不满。 于是长沙市的道正(掌管地方道教事务之道官)立即给湖南地方一把手马王(疑为南楚国王马殷)写了份奏折,要求和志元禅师当面切磋一下教义。 马王看到自己地盘上佛道两家的知名人士要公开切磋,自然是非常乐意的,因为他也想知道到底那个更厉害些。 于是马王立即派人把志元禅师请到自己的王宫里来。 一帮人在王宫里喝完茶后,志元禅师马上站起来对马王道:“请大王给我一把宝剑。” 马王立即叫身边人给了志元禅师一把剑。 志元禅师提着剑走到道正面前道:“你本教中道,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是何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是何精?道得不斩,道不得即斩。” 道正一听,不由得愣在那里茫然无措。 面对志元禅师手中明晃晃的宝剑,道正赶紧给志元禅师赔礼认错。 志元禅师随即对马王道:“还识此人否?” 自己手下的道官,岂有不识之理。所以马王道:“识。” 志元禅师接着问道:“是谁?” 马王道:“他是道正啊。” 志元禅师马上道:“不是,其道若正,合对得臣僧。此只是个无主孤魂。”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志元禅师所问,即出自于此。 志元禅师能用《道德经》之文来勘辩道教人士,由此可知志元禅师不仅熟知道家经典,更是对道家经典有入木三分之体悟,不然的话,他又怎么敢在当地道教之头面人物面前班门弄斧呢。 对于禅家而言,那是要一物无倚的,那是要达至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的。如此,岂能让你有象有物有精可观可想可得。你一旦有物有精,则被物(精)所缚无有出期也。 可是,面对志元禅师用自己本家最重要的经典之言论来挑战自己,这个道正竟然茫然无措无言应对。看来,他作为当地道教一把手,对于道家之功夫,实在是没有学到家啊。 这也难怪志元禅师会嘲讽他虽为道正,但是其道却并不正。虽为道正,实则是个无主孤魂罢了。 作为当地道教的头面人物都在志元禅师一招之下就败下阵来,并且当众赔礼道歉,自然,别的道士就更不敢出面来和志元禅师较量了。从此后,在志元禅师弘法期间,当地再也没有出现过道教徒来找佛教徒的麻烦之事了。 这个道正虽然在和志元禅师的交锋中败下阵来,却只能怪他自己学艺不精,和《道德经》之优劣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志元禅师问道:“你本教中道,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是何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是何精?道得不斩,道不得即斩。” 红尘洗梦即道:“岂不闻道可道非常道。” |
第四十六节 覆船洪荐 覆船洪荐禅师是石霜庆诸禅师之得意门生,在当时的江湖中也算是小有名气之人,不过,他的个人履历照样遗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以至于今天的我们不知其生卒年,不知其出家前的情况,不知其在石霜庆诸处之参学情况。 洪荐禅师从庆诸禅师手中拿过毕业证书后,便来到了福建福州覆船山弘扬禅法,所以江湖中人也就以覆船洪荐来尊称他了。 这一天,有僧人前来参问道:“如何是狮子?” 洪荐禅师道:“善哮吼。” 这个僧人马上拍掌道:“好手,好手。” 洪荐禅师道:“青天白日,却被鬼迷。” 这个僧人随即作出掀翻禅床的姿势。 洪荐禅师上前抓住他就打。 这个僧人道:“驴事未去,马事到来。” 洪荐禅师道:“灼然作家。” 这个僧人一听,立即拂袖便出。 洪荐禅师道:“将瓯盛水,拟比大洋。” 在整个江湖庞大的参学大军中,既有初出茅庐之人,也有久历江湖之人,更有道眼通明之人。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开山授徒的禅师来讲,那是要面对各种挑战的。 从这个僧人和洪荐禅师之交锋来看,此僧就是一个过关之人。 这个僧人见到洪荐禅师后,便问道,如何是狮子? 狮子这种动物,不用解释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了。 但是在佛教中,狮子却被赋予了一些不同的含义。 狮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都是勇猛威武的。所以,狮子在佛教中,就有勇猛、威严、尊贵、坚强、精进、无畏之意。由此,佛家也把具有如此品质之人比作是狮子。 而且狮子因为是百兽之王,所谓狮子咆哮,百兽胆裂。所以,佛教中也把说法比喻为作狮子吼,来表达佛法具有威震外道摧邪伏魔之能。 所以,当这个僧人一见面就问洪荐禅师如何是狮子时,洪荐禅师立即回答道,善哮吼。 如果一头狮子不善于“哮吼”,那么这头狮子还是狮子吗? 况且僧人出家,就应该成为狮子,从而具有勇猛威严之势,破邪摧魔之能,昂然独立之态。 所以,洪荐禅师善哮吼之语,那是一语双关啊,既在说狮子善哮吼,也在开示僧人要善哮吼。 这个僧人看见洪荐禅师不仅说出了狮子之本质,更在不动声色的开示自己,于是立即拍掌称赞道,高手,高手啊。 不过,此僧称赞中却是有刺的。如果有人在别人的称赞中洋洋自得而不自知自警,如果有人在别人的赞许中不能脱身而去,则堕坑落堑也。 对此,洪荐禅师自然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立即呵斥道,白日青天的,居然要被小鬼迷惑。 这个僧人一听,立即上前作出掀翻禅床的姿势,以期能把洪荐禅师连人带话统统掀翻剿绝。 洪荐禅师自然是不会让他得逞的,所以此僧刚一作出掀禅床势,洪荐禅师上前抓住他就打。 在禅师们的种种招数中,打,是非常迅猛的招数,不是过关之人,那是绝难招架的。 不过此僧被打,却也没有慌乱,他对着洪荐禅师道,驴事未去,马事到来。 驴事未去马事到来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也。比喻这件麻烦事还没有消停,那件麻烦事又接踵而至。 这个僧人道驴事未去马事到来,是说自己作掀禅床势已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这种招数是要被明眼人笑话的。可是你不但不在此打住,却又跟着我施展出打之招数。表面看起来是要打掉学人的种种念头和作为,实际上却和我的手段一样,都是多此一举之事啊。 洪荐禅师看到此僧能清楚的领悟所有的招数都只不过是一根根迫不得已之指,不由得赞叹道,你实在是个行家,实在是个高手啊。 面对洪荐禅师的称赞,这个僧人同样要在赞许中翻身而去。所以他一听洪荐禅师说自己是个具眼之人,便立即拂袖而去。 面对这个僧人的洒脱之举,洪荐禅师作为过关之人,自然也是明白此僧之举同样是指而已。所以,他也得出语回互之。 所以洪荐禅师道,你端着一小盆水,也想比作大洋啊。洪荐禅师此语意思是,我也是过关之人,你难道还想在我的面前班门弄斧啊。 对于这个公案,明末雪关智訚禅师作偈评唱道: 竿木逢场戏一回,寻常等个作家来。 虽然雪曲难赓和,笑把巴歌上舞台。 清初介旭传遐禅师评唱道:“倒岳兮披以鹏翅,倾湫兮展以龙鳞。天旋地转左变而右易,风生云起出鬼而入神。吾亦不知其灵怪如此,曾游杳冥兮见羽人。” |
天涯系统这是怎么了? 今天春光辉耀、一真2018、kkcolcol、贰拾叁划、钱越2017等好友的回复统统不能在帖子中显示。 这些朋友的回复,并没有什么违规之处啊,怎么统统要被封呢,是不是天涯系统有什么问题啊。 可是煮酒论史中一些被网友吐槽不已的人和帖子照样在那里抛头露面哗众取宠,实在让人不解。 |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钩锥不到处请师道。” 洪荐禅师一听,立即良久。 这个僧人道:“掣电之机徒劳伫思。” 洪荐禅师马上问道:“出格一句汝试道看?” 这个僧人立即近前三步又退后站立。 洪荐禅师道:“此是出格句,即今事作么生?” 这个僧人一听,立即拂袖便出。 洪荐禅师道:“也是天津桥上汉。” 从这个僧人和洪荐禅师交锋之情况看,此僧也是一个颇有功力之人。 这个僧人见到洪荐禅师便开门见山的问道,钩锥不到处请师道。 钩锥,在禅宗典籍中有时也写作针锥。钩锥(针锥)之作用,无非是钻孔和引线。所以,钩锥就有穿凿和穿针引线之意。 禅师们在开示学人时,那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有时引经据典东说西说,有时行棒使喝挥拳竖拂,有时沉默不语拂袖便去。对于禅师们的种种作为,禅宗典籍中便用钩锥(针锥)来表示之。 可是,佛性也好本来面目也好,那是言语不及思维不到的,那是说似一物即不中的。所以,禅师们的种种作为,都是指月之指而已,都是无法当做明月给你看的。这,即是钩锥不到处。 这个僧人能体悟禅师们所有的招数都是一根根手指而已,都是不能执指为月的。看来,这个僧人还是颇有功力的。 既然所有的招数都是指非月,那么,钩锥不到处,就请师父直接道来吧。 此僧之问题是非常难以回答的,既然“那个”是说似一物即不中的,是起心即错动念即乖的,所以,你说不说都是错。 幸好洪荐禅师是过来人,所以他一听之下,立即良久。 禅师用良久或者默然来应对禅机,在禅宗典籍中,最先来自于世尊和外道之应对。《五灯会元》载: 一日有外道问世尊:“不问有言,不问无言。” 世尊良久。 外道赞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而去。 所以,此处的良久或者默然,不得作有言会,不得作无言会,不得作既有言既无言会,不得作非有言非无言会。 禅师良久(默然)处,如银山铁壁,针扎不入,水泼不进。如蚊子叮铁牛,无你下口处。 既无你下口处,同样无你思维处,此时言诠不及,思量不到,铁壁横路,众流截断。 此时若学人能当机悟入,尤较些子。不然,则禅机远逝也。 不过,即便洪荐禅师良久,这个僧人同样不许,他认为禅,那是如石火电光稍纵即逝的,所以,你纵是良久也是徒劳无功的。 看到此僧不许自己,洪荐禅师马上对他道,我这样你都不认可,莫非你有特别之处。既如此,你说出一句出格之言来我看看。 这个僧人一听,立即上前三步然后退后站立。 洪荐禅师马上对他道,你这是出格句,即今事作么生? 《金刚经》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以,即今,同样不可得。所以,即今事同样不能执滞。 所以这个僧人一听洪荐禅师问即今事,立即拂袖便出。 看来,这个僧人面对洪荐禅师的勘辩,也是能见招拆招的呢。 不过,洪荐禅师望着拂袖而去的僧人说道,你就算如此,也只不过是天津桥上看热闹之人罢了。 天津桥不在天津,而是古时河南洛阳市洛河上的天津桥。天津桥在古时那是异常繁华之地,在禅宗典籍中,天津桥已经成为了繁华热闹的代名词,就如现在人们口中的南京路和春熙路一般。 在这里,洪荐禅师说此僧是天津桥上汉,并非贬斥之语,而是拔楔之说,是为了避免有人坐在这种见解里。 对于这个公案,宋朝禅宗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评唱道:“这僧浑金璞玉,覆船大冶宏开,百炼千煅成一个金刚王宝剑。还委悉么?也是天津桥上汉,北斗南头着眼看。” |
这一天,有僧人前来参问道:“如何是本来面目?” 洪荐禅师一听,立即闭上眼睛吐出舌头,然后又睁开眼睛吐出舌头。 这个僧人一看,不由得反驳道:“本来有许多面目?” 洪荐禅师马上逼拶道:“适来见甚么?” 这个僧人被洪荐禅师一问,立即不知如何应对了。 作为一个禅僧而言,其出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可是这个本来面目,是没有任何的形状可言的,也是看不见摸不着思维不及的。 对于这种禅僧眼里不可捉摸不可思维玄之又玄的东西,洪荐禅师却是胸有成竹。 本来面目是没有形状可言的,那么我就用具体的行状来开示你吧。于是洪荐禅师立即闭上眼睛吐出舌头,然后又睁开眼睛吐出舌头。 对于洪荐禅师的表演,这个僧人在一旁看得莫名其妙的。本来面目岂有行状?本来面目岂有如此翻来覆去的行状?本来面目岂是如此行状? 面对此僧的疑惑,洪荐禅师立即逼拶道,你刚才看到了什么? 如果你刚才看到了本来面目,可那只是我的眼睛舌头之动作而已。如果你说你看到了我的眼睛舌头之动作,可我明明在给你开示什么是本来面目。 而且,如果你把我闭目吐舌,又开目吐舌看作是本来面目,却又是大错特错了。本来面目岂有相? 况且,我的眼睛睁开也好闭上也好,舌头在嘴里也好吐出也好。我的本来面目有改变吗? 这就好像一个人或站或坐或卧或行,但是对于这个人而言,他有改变吗?他不论行走坐卧,他还是他啊。 面对洪荐禅师的逼拶,这个僧人却不知如何应对。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洪荐禅师闭目吐舌又开目吐舌后,立即对他道:“这野狐精。”说完便转身离去。 洪荐禅师将要圆寂的前三天,他让自己的侍者去把寺院的第一座叫到方丈室来。 第一座听到师父相招,赶紧来到了方丈室。 洪荐禅师在禅床上躺着,看到第一座来了,便长长的出气一声。 第一座看见了,赶紧对侍者道:“师父口渴了,你赶快给师父端碗汤水来。” 洪荐禅师一听,立即面壁而卧,不再搭理他了。 任何一个僧人,能在一个寺院成为首座,都是一件不容易之事。 洪荐禅师在自己要离开这个俗世之前,自然会想到自己接班人问题的。可惜,他首先想到的寺院第一座,却不能领悟师父的禅机,实在是让人遗憾啊。 三天后,洪荐禅师预知自己要离开这个红尘俗世了,于是他命令主事僧把寺院僧众都集合到大堂来。 等到僧众都到齐后,洪荐禅师面对大众展开两手,并且把舌头伸出来开示大家。 就在这时,寺院的第三座站出来道:“诸人,和尚舌根硬也。” 舌根硬,既是一种病症,也指人死去。 看到第三座如此说话,如此领悟自己的开示,洪荐禅师不由得长叹道,痛心啊,痛心啊,我确实如第三座所言,要离你们而去了。 说完后,洪荐禅师就圆寂了。 洪荐禅师圆寂后,被朝廷赐予“绍隆大师”之谥号。 |
第四十七节 龙湖普闻 在古时候,帝王之裔出家为僧者,可谓代不乏人。 本文前面讲过的盐官齐安禅师,就是大唐帝室宗亲。唐宣宗李忱当年为了逃避宫廷斗争从而逃离京师,也曾落发为僧,后又来到盐官齐安禅师处安身并拜齐安禅师为师。 而本节的主角龙湖普闻禅师,同样是帝室后裔。 普闻禅师,不知生于何年何月。 在出家为僧前,普闻禅师是唐僖宗李儇的太子。 普闻禅师从小长得眉清目秀风度翩翩,深得李儇之喜爱。 不过普闻禅师虽说生于帝王之家,可是他从小就不吃荤腥之物,长大了也没有处理政务治理国家的心思。 普闻禅师的这种态度可把钟爱他的李儇急坏了。不过,纵使李儇用尽千方百计,终究不能改变普闻禅师淡泊名闻不理政务的心思。 公元875年,唐朝爆发了王仙芝黄巢起义,天下大乱。 公元878年,王仙芝兵败被杀,黄巢成为义军首领。从此后,黄巢义军一路攻城拔地,势不可挡。 公元881年1月8日,唐僖宗李儇获知黄巢带领农民军攻到了西安东边的灞上后,便立即带领着一帮随从仓皇逃出京师,一路奔波来到了四川成都避难。 而大唐王朝的皇亲国戚,有跟随李儇出逃的,有留在京城的,也有自己跑路的。当是时,人人自顾不暇,更遑论帮助别人了。 普闻禅师本来就是个淡泊名利不问政事之人,现在看到如此情形,便立即产生了出家之心。 于是普闻禅师立即剃掉头发,然后一个人悄悄的离开了京师,从此后,朝廷里就没人知道他的下落了。 至于普闻禅师浪迹江湖,最终是在何处出家受戒的,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了。 不知何年何月,普闻禅师来到了湖南浏阳市石霜山参访庆诸禅师。 两人相谈许久后,庆诸禅师叹息着对普闻禅师道:“汝乘愿力而来乃生帝王家,脱身从我,火中芙蓉也。” 看来,庆诸禅师对普闻禅师放弃帝王之尊从而出家修行,是非常佩服和赞许的呢。 对于普闻禅师来讲,自己出家,并非在意那些虚名,而是要参禅悟道的。 所以,这天晚上,普闻禅师来到了庆诸禅师的方丈室。 见到庆诸禅师后,普闻禅师非常诚恳的对庆诸禅师道:“祖师别传事,肯以相付乎?” 《金刚经》曰:“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金刚经》又曰:“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所以,就连我佛如来都既不承认自己有所说法,也不承认自己有所得法,那么,我又能给你传个什么法呢?你又能从我这里得个什么法呢? 故此,庆诸禅师赶紧对普闻禅师道:“莫谤祖师。” 可是普闻禅师还是不能领会庆诸禅师之意,他继续问道:“天下宗旨盛大,岂妄为之邪?” 当是时,禅宗可谓一家独大,并且各家宗师一个个开山说法声势喧天,弄得天下之僧人要是不参禅悟道,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僧人。 所以,禅宗有沩仰、临济、曹洞各派,并且还有许多的宗师弘法,他们难道也是无法可得无法可说吗?难道他们都在妄说妄传吗? 对此,庆诸禅师对普闻禅师道:“是事实。” 禅宗的鼎盛和宗师们的弘法,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庆诸禅师一边开示法不可得不可说,一边又说禅宗弘法鼎盛宗师们说法如云是事实。对此,普闻禅师就有点迷糊了。所以他望着庆诸禅师道:“师意如何?” 看到普闻禅师殷勤求解,庆诸禅师对他道:“待案山点头,即向汝道。” 庆诸禅师的这个招数,前面也有禅师使用过。 庞蕴曾参问马祖道一道:“大师,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道一道:“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龙牙居遁禅师也曾参问洞山良价禅师道:“如何是祖师意?”洞山良价道:“待洞水逆流即与汝说。” 所以,庆诸禅师的招数和马祖道一以及洞山良价如出一辙,都是用不可能的事情来截断学人的念头,以期学人能在不可转身处转身,在不可思议处思议,从而当机立悟。 果然,普闻禅师一听之下,不由得大悟禅宗玄旨。 |
普闻禅师在庆诸禅师手中拿过毕业证书后,便拜别了师父。 这一天,普闻禅师游方到了福建邵武市城外,看见眼前的这座山林木茂盛清秀深幽,他不由得立即喜欢上了这里。 于是普闻禅师赶紧找到当地人问道:“此山有修行人居住吗?” 当地人回答道:“上面有一个苦行僧隐居其中修行。” 普闻禅师于是立即顺着当地人指引的方向往山上而去。 可是山中既无人也无路,要在此山中找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幸好,山中远处有烟飘起。有烟处,自然会有人的。于是普闻禅师望着烟起处穿林拔草而去。 经过一番跋涉,普闻禅师终于来到了烟起处,这里果然有个苦行僧在此住山。 这个苦行僧想不到自己所居如此深林,竟然还有人循踪而至。看来,此人也是一个有心修行之人啊。 所以这个苦行僧非常高兴的对普闻禅师道:“你在这里住山的话,一定会让此山大放异彩的。” 说完后,这个苦行僧便把自己的草庐等物让给了普闻禅师,然后作揖而去,不知所踪。 就这样,普闻禅师就在这里居住了下来,渴了就饮泉水,饿了就找点野菜野果的充饥。 不知不觉间,普闻禅师就在山中居住了十多年。 这一天,普闻禅师正在草庐中端坐,忽地有个老人前来拜访。 普闻禅师感到有点奇怪,这深山老林的,怎么会有老人前来。于是普闻禅师问道:“老人家住那里啊?到此有何求呢?” 这个老人道:“我就住在此山,有事相求于师父。我非人,乃龙也。因为有次疲乏没有按照上天的要求降雨,从而使得上天降下死罪,希望依仗师父的道力使我逃过此劫。” 普闻禅师道:“你有亏职守从而得罪于天帝,我又有什么能力使你免除掉天帝所降之罪呢。不过,既然你已经找上门来了,你可变化一下再来。” 普闻禅师话音刚落,这个老人一下就不见了。 不过,这个老人虽不见了,但是普闻禅师坐榻旁却莫名多了一条小蛇。并且这条小蛇慢慢的爬进了普闻禅师的僧衣袖中盘成一团,然后就一动不动了。 普闻禅师没有理会这条蛇,继续在坐榻上端坐着。 到了晚上,天色突变,随即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至。接着闪电划破苍穹,巨雷一个接着一个的从天而降,使得整个山头都在振动。 并且,不时有狂风吹进草屋来,不时有大雨像箭一样的射到坐榻处来,不时有闪电裹挟着巨雷击在坐榻旁。 但是任凭狂风四起大雨倾盆闪电夺目巨雷轰顶,普闻禅师依旧在坐榻上纹丝不动的端坐着,就好像自己的身边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一样。 风雨雷电就这样整整折腾了一夜,到了第二天早上,天空终于云开雨散重见阳光了。 这时,一晚上都躲藏在普闻禅师衣袖中的那条小蛇也从袖中落地而去。 随即就有一个老人从外面走进来流着泪对普闻禅师道:“要不是师父有如此修为,我恐怕就会用我的血肉污秽此山了,我该如何报答师父的大恩呢?” 说完后,这个老人就在旁边岩穴处引出了一股泉水。随即老人对普闻禅师道:“师父这里假以时日,一定会有很多参学之人的,人一多,取水就是个问题了,此泉可以作为师父安众之需。” 这股泉水后来越积越多,终于形成了一个大湖。因为此湖为龙所引,所以大家都把此湖称之为龙湖。 当地的老百姓听闻此事后,都觉得自己的地盘上有如此高僧住山,实在是件幸事啊。 于是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就在普闻禅师居住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寺庙供普闻禅师弘法。 因为寺庙旁边有龙湖,所以大家就把这座寺庙称为龙湖寺。从此后,江湖中人也就以龙湖普闻来尊称普闻禅师了。 龙湖寺建造好后,附近的信众和江湖中参学之人,也就络绎不绝的来到寺里烧香拜佛参禅悟道了,龙湖寺也就逐渐在江湖中具有了一定的声名。 在龙湖旁边有祠庙,内有神灵居住,而且判人祸福极其灵验。对于这种神灵,当地的老百姓自然是非常敬畏的。于是逢时过节之际,大家便宰杀牲口来到祠庙供养此神灵。 普闻禅师获知后,便立即提着拄杖来到这个祠庙,然后对着祠庙中的神像道:“如果你能食素且持不杀戒的话,你可以与我为邻。不然的话,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那座山你不能去居住呢。” 说完后,普闻禅师就回寺里去了。 当天晚上,本地许多人都梦见这个神灵告诉大家道:“山上的普闻禅师已经给我授戒了,从此后我就不吃荤腥之物了,你们要来祭拜我的话,就按照寺庙里出家人的标准来祭拜我就行了。” 从此后,乡民再来祭拜这个神灵的时候,都是拿着一些素食来祭拜他。而普闻禅师看到他再不杀生害命,也就和他相安无事了。 转眼间,普闻禅师已经在山中居住三十年了。 这一天,普闻禅师预知自己要离开这个红尘俗世了,于是命令主事僧敲钟集众。 当大家都来了后,普闻禅师在法座上跏趺而坐,然后对众说偈道:“我逃世难来出家,宗师指示个歇处。住山聚众三十年,对人不欲轻分付。今日分明说似君,我敛目时齐听取。” 说完后,普闻禅师便敛目安坐。 过了许久,下面的僧众看到普闻禅师坐在那里这么久了,却既不说话开示,也没有任何的动作,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于是主事僧走过去轻轻的推了推普闻禅师的身体,这才发现普闻禅师已经圆寂了。 普闻禅师圆寂后,弟子们便在龙湖寺外建造墓塔安置了他。 朝廷也敕与普闻禅师“圆觉禅师”之谥号。 普闻禅师的圆寂时间,《禅林僧宝传》和《五灯会元》等相关典籍都没有记载。但是元朝宝洲觉岸禅师所著的《释氏稽古略》中,却明确的记载为贞明四年,即公元918年。 并且《释氏稽古略》还明确表示《五灯会元》所记载的普闻禅师圆寂于龙湖寺是错误的。此书记载普闻禅师敲钟集众后,告诉众人自己将要到别处去,并且把寺院交付给聪、教二禅人。当普闻禅师说完偈后,便骑着老虎来到了信州开元寺。所以龙湖寺并没有普闻禅师墓塔,只有跨虎庵基。 纵观禅宗典籍之记载,一般情况都是越后出的典籍,其增删更改处就越多。《禅林僧宝传》《五灯会元》和《释氏稽古略》三书相比,《禅林僧宝传》和《五灯会元》不仅比《释氏稽古略》早出,而且在江湖中《五灯会元》之影响最大,可信度最高。 所有本处也以《五灯会元》和《禅林僧宝传》之记载为准。 |
第四十八节 凤翔石柱 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石柱禅师,是石霜庆诸禅师的弟子,不过,他的个人资料已经完全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现在的禅宗典籍中,也只是保留了他的一则公案而已。 石柱禅师从庆诸禅师那里拿到毕业证书后,便进入江湖四处游历。 这一天,石柱禅师来到了江西省宜丰县洞山游方。此时主持洞山广福禅寺者,是洞山良价禅师的得意弟子青林师虔禅师。 石柱禅师既然是来参访的,所以当师虔禅师按时来到教室给僧众们上课的时候,石柱禅师自然也和大家站在下面听讲。 师虔禅师在讲台上开示道:“有四种人,一人说过佛祖一步行不得,一人行过祖佛一句说不得,一人说得行得,一人说不得行不得。阿那个是其人?” 菩提达摩禅师在其所撰之《少室六门》中曰:“明佛心宗,等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所以,对于禅而言,不但要明用,更要明体。不但要明行,更要明解。一个禅人,只有达至体用双彰行解相应,才是一个合格之禅客。 但是,体用双彰行解相应,这只是最终的目标而已。在学人修行过程中,其实是存在四种不同之情况的。那就是:说得行不得,行得说不得,说得行得,说不得行不得。 为此,师虔禅师勘问道,这四种人中,那个才是合格之人。 师虔禅师之问,其实是暗藏机关的。 师虔禅师的这个问题表面看来非常的简单,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说得行得之人。 但是,如果有人选择说得行得之人,那么一定会被棒喝的。因为你一旦在这四种人中进行选择,就具有分别心了。而禅,那是忌讳学人有分别心拣择心的。此所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也。 不过,面对这个有点暗藏机关的话头,石柱禅师却是胸有成竹的从僧众中站出来应对道:“一人说过祖佛行不得者,只是无舌不许行。一人行过祖佛一句说不得者,只是无足不许说。一人说得行得者,即是函盖相称。一人说不得行不得,若断命而求活。此是石女披枷带锁。” 从石柱禅师的答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石柱禅师完全是个道眼通明之人,他把师虔禅师所说的四种人一一下语予以独特之评唱,从而不堕坑落堑。 但是师虔禅师却并不放过,他马上逼拶道:“阇梨自己作么生?” 你只是顺着我的话头有个应对处而已,那么你自己又如何呢? 石柱禅师回应道:“该通分上,卓卓宁彰。” 从石柱禅师所说的“该通分上”这句话看,该通是禅师之自称。所以该通要么是石柱禅师之法名,要么就是石柱禅师主持之寺院。可惜现在关于石柱禅师的资料太少,无法佐证。 该通会上卓卓宁彰,意即我这里一切都是正大光明的,一切都是无所隐藏的,一切都是要见便见的。 师虔禅师继续勘问道:“只如海上明公秀又作么生?” 石柱禅师回道:“幻人相逢,拊掌呵呵。” 纵使江湖中有这样那样的高手,纵使这些高手们有这样那样精妙绝伦的招数,不过,在石柱禅师眼里,都只不过是幻人相逢拊掌呵呵而已。 幻人相逢拊掌呵呵,虽然奇妙,虽然不可思议,但终究如梦如幻一笑了之而已。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水底泥牛耕白月,云中木马骤清风。 胡僧懒捧西干钵,半夜乘舟过海东。 明末清初的永觉元贤禅师评唱道:“前二有正无偏,第三有偏无正,第四偏正俱无,故俱非其人也。卓卓宁彰者,偏不全偏也。海上明公秀,半明半暗,即偏不全偏之相。幻人相逢,拊掌呵呵,正明兼带语。” |
首页 上一页[75] 本页[76] 下一页[77]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