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第78页] |
作者:四川红尘洗梦 |
首页 上一页[77] 本页[78] 下一页[79]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文邃禅师既然在德山棒下不能悟入,只得又来到江西宜丰县洞山广福禅寺,跟随良价禅师继续深造。而此时的良价禅师,早已是名满天下威震江湖了。 最终,在良价禅师的教导下,文邃禅师终于明白了禅宗旨意。只是文邃禅师悟道之机缘,禅宗典籍中都没有详细记载,所以今天的我们也无从得到文邃禅师是在那句话或者那件事情中悟入的了。 后来,文邃禅师和义存禅师以及全奯禅师三人又结伴外出游方。他们在一个小店歇息的时候,曾经坐在一起各自说着自己今后的愿望。 全奯禅师道:“某甲从此分襟之后,讨得一个小船子,共钓鱼汉子一处座,过却一生。” 义存禅师道:“某甲十字路头起院,如法供养师僧。若是师僧发去,老僧提钵囊、把拄杖送他。他若行数步,某甲唤上座。他若回头,某甲云途中善为。” 文邃禅师道:“某甲则不然,在大州内,节度使与某礼为师。处分著锦袄子,坐金银床。斋时金花碟子、银花碟子大盘里,如法排批吃饭,过却一生也。” 当时的江湖,高手辈出,大师众多,文邃全奯义存三人虽然参访过仰山德山洞山这种江湖中的绝顶高手,但是当时江湖中还有一位可以和这些高手相提并论的大宗师文邃三人没有参访过,他就是在河北石家庄市正定县临济院弘法的义玄禅师。 文邃三人于是商议,结伴前往河北参访义玄禅师,不料走到半路碰上了义玄禅师的弟子定上座,才得知义玄禅师于当年的四月初十圆寂了。 参访义玄禅师的愿望落空后,文邃三人于是决定在此分手。最终全奯禅师来到湖南洞庭湖边上的卧龙山居住,义存禅师则回到了老家福建,而钦山文邃则来到了湖南常德市澧县之钦山创建了一座径山寺弘法。 义玄禅师圆寂于公元866年,而《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典籍都明确记载文邃禅师主持钦山寺时只有二十七岁。 《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都记载文邃禅师少依大慈寰中禅师出家,并且文邃禅师还和义存禅师以及全奯禅师结伴在江湖中游历了十几年。所以,如果文邃禅师在公元866年和全奯禅师及义存禅师分手后再在江湖中游历几年然后再住山弘法的话,其岁数一定会超过二十七岁的。所以,文邃禅师应该是在公元866年与义存禅师和全奯禅师分手后就来到径山弘法的。 如此,则可以反推文邃禅师是生于公元839年或840年。 文邃禅师创建钦山寺后,便一直在此弘法,并且和江湖中人切磋不断。 这一天,全奯禅师问道:“如何是真言?” 文邃禅师道:“南无佛陀耶。” 此处真言有三义,一则,佛祖之金口玉言也。二则,江湖中各位老师直指人心之妙语也。三则,佛家之咒语也。 禅师们平常发一言,常常都是语带玄路一语双关的。所以,全奯禅师之真言,那是三义全有的。 面对大师兄的勘辩,文邃禅师道,南无佛陀耶。 佛陀耶,梵文之音译也,觉悟者也,佛也。 南无佛陀耶,皈依佛也。 在佛寺中,早课十小咒之《如意宝轮王陀罗尼》的第一句就是南无佛陀耶。 你问如何是真言,你我都是佛之弟子,还有什么比皈依佛更为重要的真言呢。 而且皈依佛,是诚恳之语,虔诚之语,平实之语。比许多华而不实玄之又玄之语,更为中听,更为真实。 况且,若论咒语的话,僧人们每天都有专门时间诵经念咒的。所以,只要你皈依了佛,还愁什么咒语真言不能知道不能念诵吗。 文邃禅师之答语,实在有以简对繁,以实应虚之功啊。 对于这个公案,南宋末期的退耕宁禅师作偈评唱道: 随机有问随机答,不是禅兮不是玄。 后代无端翻译出,却将梵语作唐言。 |
这一天,一个僧人来到钦山寺参访文邃禅师。 文邃禅师看到有人前来参访,便立即竖起拳头对他道:“若开成掌即五指参差,如今为拳必无高下,汝道钦山通商量不通商量?” 这个僧人没有吱声,而是走到文邃禅师面前也竖起拳头。 文邃禅师道:“你恁么只是个无开合汉。” 这个僧人道:“未审和尚如何接人?” 文邃禅师道:“我若接人,共汝一般去也。” 这个僧人道:“特来参师,也须吐露个消息。” 文邃禅师道:“汝若特来,我须吐露。” 这个僧人道:“便请。” 此僧话音刚落,文邃禅师上前抓住他就打。 这个僧人立即被打蒙在那里无语应对。 看到此僧无言以对,文邃禅师道:“守株待兔,枉用心神。” 看到有人来参问自己,文邃禅师立即竖起拳头对他说道,拳头竖起则为一也,拳头伸开,则五指长短不一,一又变为五也。现在我把拳头竖起,五指合而为一,那么五指的长短高低都没有了,你觉得怎样呢? 曹洞宗之宗风,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体用圆融,体用俱泯。 拳头合则体也,开则用也。合则一也体也,开则五也用也。 合则为一则无有高下,开则为五则参差不齐。当此之时,守一不对,守五同样不对。须知用以明体,体以用显,体用圆融进而体用俱泯,方有少分相应。 可惜这僧不明此理,所以面对文邃禅师之问,立即走上前来也学文邃禅师一样竖起拳头。竖起拳头,一也体也。不过,这只是明得体,须知还有五指参差不齐之用呢,更须知要体用圆融体用俱泯呢。 文邃禅师一看,立即就明白了他不明体用圆融体用俱泯之理,所以批评他道,你这样应对的话,看来你真的是个不明白开合(体用)关系之人啊。 这个僧人看到文邃禅师不许,于是继续问道,不知师父如何接引学人? 我佛如来都不承认自己有所得有所说,那么,我又有什么可以给你说可以让你得的呢。如果我能给你说法我能让你得法的话,那么我不就和你一样是个门外汉了吗。 这个僧人看到文邃禅师不明确对自己开示,于是请求道,我大老远的跑来参访师父,还请师父能放一线道。 文邃禅师看到此僧殷勤求教,于是对他道,既然你是特意前来,那么我就对你吐露一点吧。 这个僧人一听,赶紧对文邃禅师道,那么就请师父快点告诉我吧。 文邃禅师一听,上前抓住他就打。 这个僧人本想听闻点禅师的高明之语,却不料师父口没开,手倒是先动起来了。自然,这突如其来之打,让他不知所措。 对于文邃禅师而言,自己已经竖起拳头絮絮叨叨的给你说上一通了,你自己不能当下领悟体用圆融体用俱泯之理,却还在用心的守候着自己的高明之语,这完全实在瞎用心思啊。 所以文邃禅师打后对他道,守株待兔,枉用心神。 对于这个公案,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在给同学们上课时评唱道:“我即不然。”随即重显禅师竖起拳头道:“握则为拳,有高有下。”然后重显禅师又张开拳头道:“开即成掌,无党无偏。且道放开为人好,把定为人好?开也造车,握也合辙。若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我也知你向鬼窟里作活计。” 宋朝禅宗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评唱道:“掌亦是手,握亦是手。商量个什么?”随即克勤禅师抬起一脚道:“展亦是脚,收亦是脚。无高无下,不许商量。且道与钦山是同是别?” 元朝了庵清欲禅师评唱道:“展也不是掌,握也不是拳。两头俱坐断,一剑倚天寒。且道还有为人处也无?”随即清欲禅师喝一喝道:“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
这一天,一个道士来到钦山寺拜访文邃禅师。 文邃禅师道:“为法来?为礼拜来?” 这个道士道:“为法来。” 文邃禅师道:“若为法来,不得坐。” 道士立即问道:“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如何是第一义?” 文邃禅师道:“汝是佛家奴,是不?” 这个道士道:“和尚太粗生。” 文邃禅师道:“第一义何在?” 这个道士又问道:“和尚莫通三教也无?” 文邃禅师道:“三教且置,老君什么时生?” 这个道士回道:“混沌未分时生。” 文邃禅师马上反问道:“混沌未分前事作么生?” 这个道士一听,立即就愣在那里不知如何回答。 看到这个道士不能应对,文邃禅师上前抓住他就打。 佛道两家之人见面后,通常都会切磋一下功夫的。 所以,看到有道士前来拜访,文邃禅师立即毫不客气的问道,你是为佛法而来,还是为了拜访我而来。 面对文邃禅师之问,道士马上回答道,我是为法而来的。 文邃禅师马上道,如果你是为法而来的,那么不得坐。 古时候禅师在法座上说法时,听法之人一般都是在下面依次站好的,自然,你是不能坐着听老师说法的。 古时在禅师所在寺院能坐着听禅师说法者,一般情况下只有两种人,一是帝王,二是禅师的前辈。 既然自己是为法而来,道士也就不耽误时间了,他马上问道,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如何是第一义? 《涅槃经》曰:“诸佛常软语,为众故说粗。粗语及软语,皆归第一义。” 不过禅宗人士在引用时,一般都是引用后两句。并且为了文辞优美,把粗语及细语改成了粗言及细语。 禅家认为,不论是精妙之言还是普通之言,不论是洪钟大吕之音还是微妙细小之音,不论是高妙之言还是粗鄙之言,乃至于争吵声秽骂声等等,都是佛法最高教义之显示。 《大日经》中也讲道:“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 看到道士开始问话了,文邃禅师马上对着这个道士说道,汝是不是佛家奴。 佛道两家在江湖中纷争不断,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自然,两家之人很多心中都是心存芥蒂的。 所以,这个道士听到文邃禅师贬斥自己是佛家之奴婢,立即就不舒服了。他马上对文邃禅师说道,你怎么可以说出这种粗鄙不堪之言呢。 不过,这个道士此言却正好落入文邃禅师的陷阱中。 文邃禅师于是马上对他道,你刚才不是说了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吗,我的这些粗鄙之语也是第一义啊,你怎么能把它当作不堪入耳的粗鄙之言来对待呢?如果你把它当作粗鄙之言来对待的话,那么它就不是第一义了。所以,我给你开示的,正是第一义啊。 这个道士继续问道,师父是不是佛儒道三教都非常精通啊。 文邃禅师不动声色的反问道,我是不是精通三教这个问题暂且打住,请问你们道家的头号人物太上老君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这个问题对于道士来讲太简单了,因为道书中就有标准答案啊。所以这个道士立即就回答道,太上老君混沌未分时生。 文邃禅师马上逼拶道,那么混沌未分前之事如何呢?你能不能说来听听呢? 这个道士一听,立即就愣在那里不知所措了。看来,这个道士对于道家之道,还没有彻底吃透啊。 文邃禅师看到这个道士不能应对自己的禅机,上前抓住他就打。 文邃禅师混沌未分前事作么生之问是很有意思的,哪怕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很多人面对这个问题,恐怕也是不好回答的。 按照我们现在的科学理论,我们的这个宇宙来自于140亿年前或者150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那么,大爆炸之前的事情呢,谁能说来听听。 所以,对于现在科学家口中的奇点论,窃以为还不如《庄子》中“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说得好。 对于这个公案,穆堂念禅师评唱道:“钦山恁么论义,也只是个乱世英雄。若约衲僧门下,吃棒亦未相许。何故?不见道宁可有智人前取首,不可无智人前得胜。”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文邃禅师问道:“混沌未分前事作么生?” 红尘洗梦即道:“谢师父问答。” |
这一天,文邃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 来到讲台上坐好后,文邃禅师横按拄杖,然后望着大家道:“有么?有么?如无,钦山唱菩萨蛮去也,啰啰哩哩。” 于是,文邃禅师就唱着菩萨蛮走出教室去了。 古代的禅师在给同学们上课时,从来都是花样百出各显神通的。 这不,文邃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他不像一般的老师那样按照教案规规矩矩的给同学们宣讲佛法禅理,而是横按拄杖对着大家道,有么有么? 文邃禅师有么之语,既是在指有没有领悟之人,也是在指有没有悟道之语。 如果有的话,就请你站出来说出来。 如果没有的话,那么我就要唱着菩萨蛮走了哦。 看到没有人吱声,文邃禅师立即啰啰哩哩的唱着菩萨蛮走出教室去了。 文邃禅师在教室里的这番作略,充分表明了他纵横自在之禅风,不拘一格之教法。 这一天,将江寺为了解决寺里的用水问题,要在寺里挖一口井,可是寺里又缺钱,于是就派出僧人外出化缘。 将江寺之将字,带领,统率之意。至于这个将江寺具体是哪个寺院,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了。 将江寺的僧人来到城里化缘之际,有人就问道:“乞钱作什么?” 化缘僧回答道:“寺里掘井。” 此人马上逼拶道:“既是将江,掘井作什么?” 这个化缘僧一听,立即就愣在那里不知如何应对了。 僧人外出化缘,从古至今都是有的,这本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可是,自从禅宗创立,并且经过僧人们行走江湖后,禅宗教义也随之遍布于天下,致使很多世俗之人也开始参禅悟道,而且其中还不乏精通禅道者。 在禅宗典籍中,就记载有一些僧人外出化缘,却被所化之人问得哑口无言从而化不了缘之事。 将江寺的僧人因为要挖井,所以外出化缘。可是,在化缘之际却碰上了高人。 此人问化缘僧道,你乞讨钱财干嘛啊。 化缘僧老老实实的回答道,我们寺里要挖一口井,没有经费,所以我才出来化缘。 此人马上就用将江寺的寺名来勘辩僧人道,你们寺院号称将江,江你们都能统率,你们还缺水吗?你们还需要挖井取水吗? 化缘僧一听,立即就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此人之逼拶了。 自然,他回答不了此人之勘辩,要想让此人掏钱,那是不可能的事了。 看来,即便是僧人外出化缘,也得先在寺院里把功夫炼好才行啊。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剃了个光头穿上了僧服,别人就会老老实实的把钱财交到你的手中。 你去化缘,要是遇到高手勘辩佛理禅道,你应对不了,不但化不了缘,而且还会给寺院丢脸,给佛教带来不必要的误会。如此,过莫大焉。 将江寺化缘僧人不能应对施主之勘辩的事情传到钦山寺后,有人就这个话题去参问文邃禅师,希望文邃禅师能给出转语。 文邃禅师听后,立即代那个化缘僧作答道:“不饮众流。” 我在自己的寺院挖井,相当于是吃自己地盘上的水了,禅者,讲究自给自足,自然就不饮众流了。 江水,那是大家都会取用的,而寺院,自然是和世俗有别的,所以我在自己的寺院挖井取水,自然就不饮众流了。 出家人一旦来到寺院,自然就得断绝世缘一心参禅悟道,在禅海中遨游之人,自然也是不饮众流的。 文邃禅师之答语简单易懂却又颇有深意,看来,姜还是老的辣啊。 |
文邃禅师弘法一生,其在江湖中最有名之禅话,乃是其“一镞破三关”之公案。 这一天,巨良禅师前来钦山寺参访,他照例给坐在禅床上的文邃禅师礼拜,然后站起来问道:“一镞破三关时如何?” 文邃禅师马上道:“放出关中主看。” 巨良禅师道:“恁么则知过必改。” 文邃禅师道:“更待何时?” 巨良禅师道:“好只箭,放不著所在。”说完后,巨良禅师便往外走去。 文邃禅师马上招呼他道:“且来,阇梨。” 巨良禅师听到文邃禅师相招,于是就回过头来。 文邃禅师随即从禅床上跳下来抓住他道:“一镞破三关即且置,试为钦山发箭看。” 巨良禅师刚想争辩,文邃禅师抓起拄杖就打了他七下道:“且听个乱统汉疑三十年。” 在中国禅宗史上,一镞破三关之语,首先出现在归宗智常禅师的偈颂中。 在归宗智常禅师之前,江湖中所流传的和三有关的禅语,出自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之口。 马祖道一是归宗智常的师父,他曾说过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三句。 百丈怀海是归宗智常的师兄,并且比归宗智常大三十岁。 百丈怀海禅师有“三句”之禅语流行于江湖。 百丈怀海禅师道:“夫教语皆三句相连,初中后善。初直须教渠发善心,中破善心后,始名好善。菩萨即非菩萨,是名菩萨。法非法非非法,总与么也。若只说一句,令众生入地狱。若三句一时说,渠自入地狱,不干教主事。说到如今鉴觉是自己佛是初善,不守住如今鉴觉是中善,亦不作不守住知解是后善。” 而且,百丈怀海禅师更是频频强调要透三句。其道: “有大智人,破尘出经卷。若透得三句过,不被三段管,教家举喻如鹿三跳出网,唤作缠外佛。” “三句外省去,六句内会取。” “透三句外,是名不堕诸数。” “透三句不过,此人定言有罪。若透三句外,心如虚空,亦莫作虚空想,此人定言无罪。” 所以,一镞破三关之三关,当是指马祖道一的三句和怀海禅师的三句,而不是许多朋友熟悉的初关重关牢关三关。 一镞破三关者,比喻不立阶次,一超直入而顿显本地风光也。任何一个人,能一镞破三关,其功夫自然是深厚的了。 不过,文邃禅师自然不会被什么箭所迷惑,他马上对巨良禅师道,放出关中主看。 能一箭破三关,自然是不错的了。不过,谁是关中的主人呢,你能不能指出来给我看看呢。 文邃禅师此语颇有反噬之功,这就好比有人问禅师除尽烦恼时如何,禅师马上道,你能不能把那些烦恼拿出来给我看看呢。 关中主巨良禅师自然是放不出来的,就如你不能把佛性或者烦恼拿出来给人看一样。 而且,你要破三关,那么就有箭和关之概念存在了,就有二元对立了,就无事生事了。就如你要破烦恼一样,你要破,首先就得有烦恼这个东西你才能破啊。你心中有物本就不是了,更要放箭破物,岂非雪上更加霜。如此多事之人,岂能谓得。 巨良禅师也许认识到了这点,所以他马上对文邃禅师道,这样的话,就要知过必改了。 文邃禅师马上道,说改就要改啊,此时不改,你要等到何时啊。文邃禅师看到巨良禅师能知过必改,却并不放过,于是立即递个话端,看他如何应对。 巨良禅师道,好只箭放不著所在。说完后,他就转身准备走出去了。 看来,对于文邃禅师的应对,巨良禅师还有点不满意呢。 看到巨良禅师要走,文邃禅师马上喊道,道友,等一下。 巨良禅师听到文邃禅师相招,自然就停步回过头来。 文邃禅师立即从禅床上跳下来一把抓住巨良禅师道,一镞破三关即且置,试为钦山发箭看。 你不是说能一镞破三关吗,你不是说好只箭放不著所在吗,那么你能不能马上在我的面前露一手,射一箭来让我看看你的真功夫呢。 面对文邃禅师当面挑战,巨良禅师刚要议论,文邃禅师早已提起拄杖打了他七下,然后对他道,打你这个乱统汉七下,你回去慢慢猜忌怀疑三十年吧。 当此之际,如果学人不能在棒下当机立悟,却心存是非得失,更在七下八下上计较,则打死也不为过啊。 有僧人就这个公案去请教同安常察禅师。 常察禅师道:“良公虽解发箭,要且未中的。”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未审如何得中的去?” 常察禅师道:“关中主是甚么人?” 这个僧人随即又来到了钦山寺,把自己参访常察禅师的话语告诉了文邃禅师。 文邃禅师道:“良公若解恁么,也免得钦山口。然虽如此,同安不是好心,亦须看始得。” 对于这个公案,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作偈评唱道: 与君放出关中主,放箭之徒莫莽卤。 取个眼兮耳必聋,舍个耳兮目双瞽。 可怜一镞破三关,的的分明箭后路。 君不见,玄沙有言兮,大丈夫先天为心祖。 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山堆岳积来,瓦解冰消去,则时人知有。与我放出关中主看,且合作么生?有的道当时便喝,当时便掌。然则一期瞎用则得,要且未是关中主在。还体得么?当堂不正坐,那赴两头机。” |
第五十五节 云居道膺 洞山良价禅师是当时江湖中数一数二的大宗师,其门下同样高手如云。不过,在洞山良价众多的弟子中,最有名且实力最强者,当是曹山本寂和云居道膺。 云居道膺禅师因为禅宗功夫精深且见解高妙,被良价禅师许为室中领袖。并且在后来弘法时,寺中常住僧众随时都有一千多人甚至一千五百人。这种盛况,在云居道膺以前的江湖中,只有少数几人能达到。 洞山良价禅师虽然弟子众多,不过其绝大多数弟子之法脉都是数传而绝。而云居道膺不但在身前弘法声势异常浩大,而且只有他这一系的法脉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所以曹洞法脉,实赖云居道膺而存。 所以近代就有人因为洞上一宗依云居道膺传承至今,而极力把曹洞宗之名改成洞云宗,并且以洞云宗之名传承法脉。窃以为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曹洞宗之名称,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在曹山本寂禅师弘法时就已经在江湖中形成了的。小本寂禅师四十五岁的法眼文益禅师在其《宗门十规论》中评唱各宗时,就明确指出“曹洞则敲唱为用”。这就非常有力的说明在当时的江湖中,曹洞宗是作为一个特定的名称存在了的。 而且纵是本寂禅师一系之法脉数传而绝,但是在以后千多年的历史中,不论是江湖中人,还是曹洞宗本派之人,都从未有人对曹洞宗之名提出过质疑和更改。 所以,仅仅因为洞上一宗全靠云居道膺一脉流传至今,就把江湖中人千百年来公认的曹洞宗改成洞云宗,是不妥当的。 在众多的禅宗典籍中,都没有记载云居道膺之出生日期,所以不知他和曹山本寂相比那个岁数大些。不过,《祖堂集》《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等早期重要的典籍都把云居道膺排在曹山本寂禅师前面记录,所以本文也据此把云居道膺禅师排在曹山本寂禅师前面讲述。 道膺禅师,不知出生年月,河北唐山市玉田县人,俗家姓王。 道膺禅师是个容貌英俊之人,不过在还是个儿童的时候,道膺禅师就想着要脱离红尘俗世,于是就来到寺院出家了。 来到寺院后,师父便认真教授道膺禅师经文,并且非常严格的要求道膺禅师念诵这些经文。自然,道膺禅师也是非常刻苦的学习着各种经论。 到了二十五岁的时候,道膺禅师来到了北京延寿寺受了具足戒,从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 不过,延寿寺里的老师最初传授的是小乘律仪,而道膺禅师觉得学习这些东西不但不能真正的脱离苦海,反而容易被这些东西所束缚。于是道膺禅师没学几天就叹息着道:“大丈夫儿焉局小道而晦大方。” 于是道膺禅师便提着拄杖背着包袱,径直来到了陕西终南山北麓的翠微山参访无学禅师。 无学禅师乃是丹霞天然禅师之得意门生,自然,道膺禅师在这里就学习到了正宗的石头宗禅法。 尝到了禅味的道膺禅师非常高兴,于是在翠微山一住就是三年。 这一天,道膺禅师正在山中的一间石室中坐禅,忽地有两个穿着异常的人来到石室之地。此二人看到道膺禅师用功坐禅,颇为满意。于是上前勉励道膺禅师道:“师父要是到南方参学的话,一定会遇到奇人指点的。” 没两天,果真有云游僧人从江西南昌而来。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有人从远方而来,大家自然会在一起摆谈外面世界的各种事情的。 而此人在僧众中不仅盛赞良价禅师在南方弘法之盛,而且更是频频提举良价禅师的禅语出来让大家欣赏。 道膺禅师在旁边一听,忽地想起那天自己在石室坐禅时那两个衣着异常之人对自己说的话,于是立即认定良价禅师就是能指导自己的奇人。 于是道膺禅师立即背上包袱,一路跋涉来到了江西宜丰县洞山广福禅寺参访良价禅师。 |
道膺禅师来到洞山后,看到良价禅师格调高古,言筒旨玄,不由得立即就从心底生起敬佩之意。 于是道膺禅师整理僧容,来到方丈室毕恭毕敬的给良价禅师行礼。 看到有人来参拜自己,良价禅师问道:“汝名什么?” 道膺禅师回道:“道膺。” 良价禅师道:“向上更道。” 道膺禅师道:“向上道即不名道膺。” 良价禅师一听,不由得笑道:“与吾在云岩时秖对无异也。” 自然,道膺禅师就留在了良价禅师身边,并且早参晚问,殷勤求教。 良价禅师看到有人前来参访,于是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啊。 这个问话,看起来就是一句人们初次见面时的口头语,不过,在禅师的嘴里说出来,自然是有不同含义的。 禅师如此问话,只不过是抛个话端,看看你对自己,对自己之色身的看法和体悟而已。 看到良价禅师发问了,道膺禅师老老实实的回答道,我叫道膺。 道膺禅师的回答四平八稳,暂时还看不出什么虚实出来,所以良价禅师接着勘辩道,向上更道。 你说你叫道膺,这只是你的法名而已,这只是你的色身而已,那么你的法身呢,你能不能道来。 而且,参学之人须知有向上一路,那么,向上一路你能不能道一句来。 良价禅师紧逼不放,幸好道膺禅师学习过三年禅宗功夫,对于石头宗禅法还是知晓一二的。所以他立即回道,向上道即不名道膺。 道膺只是我色身之名而已,如果是法身的话,法身无名,自然就不会叫道膺了。 况且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言语不及思维不到,又岂能被一个名字所能定义和束缚。 道膺禅师“向上道即不名道膺”之语颇具禅意,而且颇有良价禅师禅法中回互之风。所以,对于道膺禅师的回答,良价禅师是非常满意的,并且认为道膺禅师和自己的这番问答,和当年自己参访云岩昙晟禅师之问答无异。 对于这个公案,清初的天目律禅师评唱道:“二大老向寻常相见处一问一答,竭力要发明尊贵一路,殊不知只好替他作通事人即得。若是向上事,此去京师尚隔半月程在。” 明末清初的白岩净符禅师评唱道:“帘垂香阁不露尧眉,妙得其旨还他云居老汉,所以成洞家父子。然只发挥得僚属边事,若是尊贵一路,敢曰欠在。侍者便问,如何是尊贵一路?山僧出舌示之曰,要舌头便割取去。” 道膺禅师虽然学习的是禅宗课堂,但是他同样非常喜爱坐禅。所以,他就在寺院边上的三峰山搭建了一个草庵,并且天天在此坐禅。由此经常性的十天半月既不来寺里上课,也不来斋堂吃饭。 自己的得意门生许久不露一次面,良价禅师自然是看在眼里的。 这一天,趁着道膺禅师回到了寺里,良价禅师喊住他道:“子近日何不赴斋?” 道膺禅师得意的道:“每日自有天神送食。” 良价禅师马上呵斥道:“我将谓汝是个人,犹作这个见解在?汝晚间来。” 到了晚上,道膺禅师来到了良价禅师的方丈室。 良价禅师道:“膺庵主。” 道膺禅师赶紧应道:“在。” 良价禅师道:“不思善,不思恶,是甚么?” 道膺禅师没有吱声,默然回到了自己的草庵,然后寂然端坐。 到了吃饭的时间,照例给道膺禅师送饭的天神竟然漫山遍野找不到道膺禅师。三天过后,送饭的天神也就再也不见踪影了。 从古至今,只要认真坐禅之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的。而这,也是佛教能吸引众多信徒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对于禅宗而言,你可以坐禅,但同时你更得明白禅非坐卧之理。你可以获得所谓的神通,但是你更得清醒的认识到,禅僧的终极目的是明心见性。 所以,你有神迹,这不可怕,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但是,如果你沉溺于神迹,这就是个大问题了。 因为你沉溺于神迹,就一定会被这个神迹所束缚。而禅,本来就是要解黏去缚的。你沉溺于神迹,不但没有解黏去缚,反而更添一缚,如此,你岂有解脱之期。 而且参禅悟道的目的是要明心见性的,你如此耽着于神通之中,实乃舍本求末而已,如此,你又如何能明心见性呢。 自然,对于道膺禅师的那点神迹,良价禅师马上就呵斥道,我一直以为你是个可以造就的人才,没想到竟然还有如此见解蕴在心中。晚上有空的话,到我方丈室来,我再给你上一课。 到了晚上,道膺禅师依约来到了方丈室。 良价禅师看到他来了,立即喊道,膺庵主。在这里良价禅师没有直呼道膺,而是叫膺庵主,那是希望庵主二字能引起他的高度警觉。 道膺禅师看到师父呼喊自己,自然立即答应在。 良价禅师立即不失时机的开示道,不思善,不思恶,是甚么? 六祖慧能大师曾经在大庾岭开示自己的同班同学慧明禅师道:“不思善,不思恶,正当这个时候,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 在此,良价禅师借用慧能大师的话来开示道膺禅师道,不思善,不思恶;不思凡,不思圣;不思是,不思非;不思平常,不思神通;不思生,不思死……这个时候,是甚么? 如果有人能在是非不生善恶不思凡圣不起生死不念处回光返照,也许能洞见自己的本来面目,明白本来无一物之理。 若能达此地步,佛尚不肯作,况天神送饭乎。 道膺禅师听闻良价禅师开示后,便立即回到草庵寂然端坐。 此时的道膺禅师不起心动念,无善恶凡圣之思,天神自然搜寻不到他之所在了。而且连续三天,天神都找不到道膺禅师送饭。所谓事不过三,从此后天神也就销声匿迹了。 |
这一天,良价禅师问道膺禅师道:“吾闻思大和尚生倭国作王,是否?” 道膺禅师道:“若是思大,佛亦不作,岂况国王乎?” 对于道膺禅师的回答,良价禅师非常认可。 思大和尚者,禅宗青原系祖师青原行思禅师也。 当时江湖中传言青原行思圆寂后往生日本作了国王,所以良价禅师以此来勘问道膺禅师。 不过,此时的道膺禅师,早已没有凡圣之念了。面对师父的勘问,他立即回答道,如果真是行思禅师的话,他佛尚且不肯作,又岂能去当什么国王呢。 对于一个悟道之人来讲,生死不惧、是非不入、荣辱不惊、善恶不思、得失不忧、凡圣不居,千万人呼唤不回,万千事罗笼不住,又岂肯被一个国王之虚名所束缚住。 对于道膺禅师的回答,良价禅师感到非常的满意。看来,自己的一番心血没有白费啊。 这一天,良价禅师看到道膺禅师从外面回来,于是问道:“甚处去来?” 道膺禅师道:“蹋山来。” 良价禅师道:“哪个山堪住?” 道膺禅师针锋相对的回道:“哪个山不堪住?” 良价禅师道:“恁么即国内总被阇梨占却也。” 道膺禅师道:“不然。” 良价禅师道:“恁么即子得个入路。” 道膺禅师道:“无路。” 良价禅师道:“若无路怎得与老僧相见?” 道膺禅师道:“若有路即与和尚隔生去也。” 良价禅师赞道:“此子已后千人万人把不住。” 这一天,良价禅师问刚从外面回来的道膺禅师道,你去什么地方了啊。 道膺禅师据实回答道,我游山去了。 你游山去了,莫非你是在找自己的落脚之处吗。所以良价禅师马上话中有话的问道,哪座山可供你居住啊。 对于悟道之人来讲,当处即真随遇而安,哪个地方不能供自己立足呢。所以道膺禅师马上反问道,哪座山我又不能居住呢。 良价禅师一听,不由得道,哪座山你都能居住,这样的话,国内之地都被你占据了啊。 若有所占,即非全部。若有所据,据外则失。所以道膺禅师马上道,不是这样的。 良价禅师继续勘问道,看样子你对于禅道有个入路了啊。 道膺禅师马上回道,无路。禅道如银山铁壁,岂有什么门径可供学人出入进退。 良价禅师马上逼拶道,要是无路的话,你又是怎么“上来”和我相见的呢。要是无路的话,你又如何能和我在禅路上唇枪舌剑呢。 道膺禅师马上回答道,要是有路的话,我就和你隔世了,又那里能够相见呢。 禅,那是思维不到言语不及的,那是无门可入拒绝攀缘的。如果思维可至言语能及,如果有路可通可以攀缘,那么,从此路而入者,绝非能彻见禅道之人。我若如此的话,又怎么能和师父现在相见呢。 对于道膺禅师之应对,良价禅师那是非常的满意,他不由得对道膺禅师道,以后江湖中再也没有谁能难住你了。 对于这个公案,明末天隐圆修禅师评唱道:“作家相见,如珠走盘盘走珠,纵横无碍,岂与敲冰索火缘木求鱼者可同日而语。今日有人踏山来,我且问你有路来无路来。谓有路来,不合云居。谓无路来,不合洞山。有路无路,圆修道个俱隔。且作么生合得古人意去,试道看。” 明末清初的南庵大依禅师作偈评唱道: 握清公手问清公,无路何能到此中。 想是三生缘未了,看花犹欠一春同。 明末清初的子贤兴纪禅师作偈评唱道: 探问春光花几重,烟云到处占诸峰。 游人一自归来后,山馆寥寥夜半钟。 |
这一天,良价禅师坐在禅床上给道膺禅师例举公案道:“昔南泉问一座主:‘讲什么经?’座主曰:‘弥勒下生经。’南泉曰:‘弥勒什么时下生?’座主曰:‘现在天宫当来下生。’南泉曰:‘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 良价禅师刚说到这里,道膺禅师马上问道:“只如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未审谁与安字?” 道膺禅师话音刚落,良价禅师所坐之禅床竟然震动起来。良价禅师道:“膺阇黎,吾在云岩曾问老人,直得火炉震动。今日被子一问,直得通身汗流。” 在佛经中,弥勒号称未来佛,是释迦摩尼佛的继任者,现在兜率天说法,等到释迦牟尼佛弘法之世纪结束后,他便从兜率天下生,接替释迦摩尼的位置,成为婆娑世界之教主。 所以,南泉普愿问此座主道,弥勒菩萨什么时候从兜率天下生到我们这个婆娑世界来啊。 这个座主依经回答道,弥勒菩萨现在还在兜率天说法,等到机缘到来的时候,他就会下生婆娑世界说法的。 南泉普愿马上对这个座主道,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 座主的回答依经解义,自然是不合普愿禅师之意的。 《维摩诘所说经》中道:“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所以,只要你的心净了,那个地方不是净土呢。如此,又何必孜孜于弥勒净土呢。 禅宗所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所以,对于学人来讲,要领悟禅道,那得自己真参实修才行啊,岂能坐等别人来给你说东道西。 禅者,是要顶天立地的,是要自己做主的。一个呼唤不回罗笼不住之人,岂能要别人下来给你作主。 况且,禅者心外无佛,如果要论佛的话,自己就是佛啊,又怎么会坐等他佛来呢。 所以,普愿禅师道,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 不过,当此之际,道膺禅师更进一步问道,既然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那么弥勒之名是哪个取的呢。 如果有人能为弥勒安名,那么弥勒只是一个代号而已,他可以叫弥勒,也可以叫别的什么名字。既如此,大家又何必为了一个虚名而动心失意呢。 如果无人为弥勒安名,弥勒既然无名,又何来上生下生呢。 看到道膺禅师连弥勒之名都要剿绝,从而直达本来无一物之地,良价禅师不由得感到禅床震动。于是良价禅师对道膺禅师道,道膺啊,我以前在云岩寺曾经问昙晟禅师此话,直得火炉震动。今日被你一问,直得通身汗流啊。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后期的佛眼清远禅师作偈评唱道: 禅床惊振被搽糊,惹得儿孙不丈夫。 拄杖劈头连打出,也教知道赤须胡。 清远禅师的师侄文殊心道禅师作偈评唱道: 上天下地无弥勒,安名立字是何因。 黄金自有黄金价,终不和沙卖与人。 清远禅师的另一师侄大慧宗杲禅师评唱道:“禅床动火炉动地动即不无,这三个老汉要见南泉,直待弥勒下生始得。忽有个汉出来道,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却教甚么人下生?又作么生祗对?但向他道老僧罪过。” |
这一天,良价禅师勘问道膺禅师道:“大阐提人杀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如是种种,孝养何在?” 道膺禅师道:“始得孝养。” 良价禅师一听,不由得大为满意。从此后就认可道膺禅师为参学之首,室中领袖。 大阐提人者,断绝善根之人也。有的经文中说此种人不能成佛,有的经文中说此种人也可以成佛。 杀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者,必堕地狱之五逆重罪也。 大阐提人作五逆罪,那是必下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而且有的经文中还说犯此罪者不得往生。 对于禅师而言,所谓众生平等,大阐提人佛性未断,终究可以成佛。佛性未断终可成佛之人,何妨尊重之呢。而且,在悟道禅师眼里,岂有善人阐提人之别。所以有僧问破灶堕和尚:“如何是大阐提人?”破灶堕回答道:“尊重礼拜。” 对于那些犯下杀父害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之五逆罪者,不但不允许出家受具足戒,而且还必须下地狱,同时还不能往生。 不过,这些只是经教之说,而禅师们从来都不会依经解义的。对于杀父害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号称教外别传的禅师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有僧人问临济禅院禅师:“如何是五无间业?” 义玄禅师道:“杀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焚烧经像等。此是五无间业。” 僧人问道:“如何是父?” 义玄禅师道:“无明是父。你一念心求起灭处不得,如响应空,随处无事,名为杀父。” 僧人又问道:“如何是母?” 义玄禅师道:“贪爱为母。你一念心入欲界中,求其贪爱,唯见诸法空相,处处无着,名为害母。” 僧人又问道:“如何是出佛身血?” 义玄禅师道:“你向清净法界中,无一念心生解,便处处黑暗,是出佛身血。” 僧人又问道:“如何是破和合僧?” 义玄禅师道:“你一念心正达烦恼结使,如空无所依,是破和合僧。” 所以义玄禅师道:“造五无间业,方得解脱。”又道:“道流,尔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著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 由此可知,道膺禅师的“始得孝养”和义玄禅师的“始得解脱”如出一辙。 对于一个悟道之人来讲,那是不会被阐提善人之分所迷惑的,那是不会因烧香拜佛或出佛身血而起分别之心的。 悟道的禅师,那是不会逢着境界便攀缘而入的,那是不会遇上尘事就执着不放的。 学人须知,佛也好,阐提也好,上天堂也好,入地狱也好,都是一时方便之说而已,并无实法。 所以,道膺禅师深刻的说道,正是能这样“破杀”掉是非、善恶、凡圣、人法等种种念头和思维,才能做到真正的“孝养”啊。 对于道膺禅师的回答,良价禅师那是非常满意的。并且从此后就认可他为参学之首,室中领袖。 |
首页 上一页[77] 本页[78] 下一页[79]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