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第79页]

作者:四川红尘洗梦
首页 上一页[78] 本页[79] 下一页[80]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雪峰义存禅师虽然是德山宣鉴的弟子,不过他曾经九上洞山参学于良价禅师。在中国禅宗史上,一个禅师能九次来到同一个禅师处参学,这是非常罕见的。自然,老来洞山的义存禅师和良价禅师的弟子们是非常熟悉的。
    这一天,道膺禅师问雪峰义存道:“门外雪消也未?”
    义存禅师道:“一片也无消个甚么?”
    道膺禅师并不认可义存禅师的回答,他自己作答道:“消也。”
    在寺院里,师兄弟们相见,通常都会相互切磋一下的。
    所以,道膺禅师借用门外之雪来问义存禅师道,你心中的“雪”消化没有啊。意即是你凡圣断没、是非绝没、得失消没、色空泯没、体用彰没、阴阳合没、能所融没。等等等等。
    义存禅师一听,马上反驳道,什么这样念头那样思维,这些闲家什我这里一片都没得,你让我消个甚么。
    不过,义存禅师此语,恰好暴露了他还未达至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你心中一片也无,恰是正好有这一片啊。
    这就好比有人心中已达空无一物之境,如果此时不能更进一步脱离此境,那么,这个空无一物之境恰好是一境蕴在你的心中,如此,你又如何真正的空无一物呢。
    看到义存禅师蕴在空中,道膺禅师自然是不认可他的回答的。所以,道膺禅师自己作答道,消也。
    你问雪消没,我马上就说消了。这中间没有思维考量,没有那么多的葛藤。禅,就是要如此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
    对于这个公案,后来义存禅师的弟子保福从展禅师评唱道:“要且无雪上加霜。”
    承天怡禅师评唱道:“雪峰道一片也无,犹是白漫漫地。云居道消也,怎奈孟春犹寒。若要和风遍界花满园林,直须更进一步。”

    公元869年,良价禅师在洞山圆寂。
    道膺禅师在公元902年正月初三自己快要圆寂时,曾说自己出世恰好三十年。如此,则道膺禅师开山弘法的时间为公元872年。
    那么,在良价禅师圆寂后的这三年,道膺禅师是按照规矩为良价禅师守墓三年,还是在江湖中游荡了三年,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了。

    公元872年,道膺禅师来到了江西宜丰县城北郊之三峰山弘法。道膺禅师虽然在三峰山弘法十一年之久,并且也在江湖中闯下了一定的声名,不过终究没有声势喧天。
    当时坐镇江西的南平王、镇南军节度使钟传,是个非常尊重各类贤才之人,而且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并且在自己微贱时,每每受到夹山善会禅师弟子上蓝令超禅师的尊敬和器重,所以,钟传坐镇一方后,对于禅宗人士,那是格外关照的。
    自己地盘上有道膺禅师这种高僧在弘法,钟传自然是不会放过亲近机会的。
    公元883年,钟传礼请道膺禅师主持江西九江市永修县云居山之真如禅寺。而道膺禅师也不负众望,在云居山大弘曹洞禅法,使得寺院僧众常常有一千余人乃至于一千五百人,进而把云居真如禅寺打造成了江湖中最负盛名的禅寺之一,并且足可于义存禅师之雪峰寺以及同学本寂禅师之曹山宝积寺相媲美。从此后,江湖中人也就以云居道膺来尊称道膺禅师了。
    而道膺禅师能在云居山站稳脚跟,那是和两个地方一把手的大力扶持分不开的。
    首先是钟传,他不但对道膺禅师礼敬有加,更是大力资助道膺禅师修缮寺院弘扬禅法。
    钟传除了资助真如禅寺外,还常常把道膺禅师迎请到自己的官署来供养说法。而且每次要迎请道膺禅师之时,他都会提前把南昌官署里面的甘子堂清洁干净,然后再去礼请道膺禅师来到甘子堂居住。
    不但如此,钟传还礼拜道膺禅师为师,并且发愿希望道膺禅师世世代代都能成为自己的师父。
    其次是当时的荆南节度使成汭,他不但崇信道膺禅师,而且多次来到云居山问法。不但如此,成汭还多次捐赠巨款给真如禅寺,这就使得道膺禅师在修缮、扩建寺院和收留众多僧众方面有了充足的资金。
    自然,有地方上两个一把手的鼎力支持,再加上道膺禅师登峰造极的禅宗功夫,所以,道膺禅师在江湖中想不火都办不到啊。
    看到道膺禅师在江湖中声势喧天,钟传立即给唐昭宗李晔上书,请求李晔嘉奖道膺禅师。
    李晔收到钟传的上书后,立即赐予道膺禅师紫衣袈裟一件,并且敕与道膺禅师“弘觉大师”之号。
    道膺禅师对于这些世俗之名闻利养,自然是不放在心上的,所以他再三推辞。不过,道膺禅师最终还是没有推辞掉这些虚名。
    作为当时在江湖中最负盛名的禅师之一,道膺禅师的禅法在体现洞上宗风的同时,也完整的继承了石头宗泯绝无寄之特点。我们可以从下面道膺禅师的两段上堂开示中窥见一斑。
    道膺禅师示众曰:“汝等直饶学得佛法边事,早是错用心了也。不见古人道,讲得天花落地顽石点头,尚不干自己事,自余是甚么闲。拟将有限身心向无限中用,有甚么交涉。如将方木逗圆孔,多少誵讹。若无恁么事,饶汝攒花簇锦,亦无用处,未离情识在。须向这里及尽,方得无过,方有出身路。若有一毫发去不尽,即被尘累,岂况更多。差之毫厘,过犯山岳。不见古人道,学处不玄,尽是流俗。闺阁中物舍不得,俱为渗漏。并尽一切事,始得无过。头头上了,物物上通,只唤作了事人,终不唤作尊贵,将知尊贵一路自别。不见道,从门入者非宝,捧上不成龙,知么?”
    在这段开示中,道膺禅师特别强调了要及尽一切的思想。道膺禅师认为学人不能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一事一物,必须达至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也就是及尽一切。唯有如此,方得无过,方有出身路。
    道膺禅师又示众曰:“了无所有,得无所图,言无所是,行无所依,心无所托,及尽始得无过。在众如无众,无众如在众,在身如无身,处世如无世,岂不是无娆其德,超于万类,脱一切羁锁。千人万人得,尚道不当自己。如今若得,共起初一般。古人曰:体得那边事,却来这边行履。那边有什么事?这边又作么生行履?所以道,有也莫将来,无也莫将去,现在的是谁家事?”
    在这段开示中,道膺禅师不仅表达了泯绝无寄的思想,也依旧强调了他及尽一切始得无过的思想。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膺禅师道:“山河大地从何而有?”
    道膺禅师道:“从妄想有。”
    这个僧人道:“与某甲想出一锭金得么?”
    道膺禅师立即休去。
    对于道膺禅师之应对,这个僧人并不认可。
    《楞严经》中,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问世尊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世尊道:“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此僧之问,当出自于此。
    《楞严经》中的经文有点不好理解,那么我们可以换个比较容易理解的经文来对比看看。
    《大乘起信论》中道:“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这段经文非常清楚的回答了山河大地从何而有的问题。
    所以,道膺禅师据此回答道,从妄想有。
    不过,作为禅师的云居道膺,其答语自然还有更进一层之含义的。
    作为一名僧人,对于起心动念,对于妄想,都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是,一般人能把求财求官求升天求长生等等当作妄想,却很难把求佛求法求解脱等等这些看似正当的求当作妄想。
    道膺禅师曾说过,汝等直饶学得佛法边事,早是错用心了也,何况此僧还没有学得佛法边事。
    所以,道膺禅师既在回答山河大地是从妄想有,更是在批评此僧求法求解同样是妄想啊。
    不过,这个僧人并没有领会道膺禅师的开示。他认为既然你说妄想能生出山河大地,那么你马上给我想出一锭金子出来,你能办得到吗。
    看到这个僧人不能领悟自己起心动念早已是错,道膺禅师于是立即转身离去,不再和他交流了。
    可惜这个僧人看到道膺禅师休去,不但不有所醒悟,反而认为道膺禅师没有很好的应对自己的问题。
    对于这个公案,云门文偃禅师评唱道:“已是葛藤,不能折合。待伊道想出一锭金得么,以拄杖便打。”
    明朝笑岩德宝评唱道:“云门虽能折合,尤未径庭。我若作云居,待伊问山河大地从何而有,劈口打云妄想作么?何故?虽善截其流而折其蔓,未若拔乎本而塞乎源也。”
    明末清初的白岩净符禅师评唱道:“云居与么答话,古今多少人谁不在他语脉里失却一只眼。殊不知他帝青摩尼宝觌面拈来,初无吝惜。怎奈这僧有眼如盲,当面不识,云居也只得抱羞而返。虽然,若是白岩,待道与某甲想出一锭金得么?便好呵呵大笑归方丈。”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截水停轮时如何?”
    道膺禅师道:“磨不转。”
    水磨,是中国社会存在了超过两千年的一种磨面等物的工具。这个僧人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水磨来勘问道,截水停轮时如何?
    自然,僧人所问,那是和佛理禅道相关的。
    截水停轮时,意即截断了众流,心中不再心猿意马,进而外缘对于自己不起作用,从而心中一片安静祥和。
    对于此僧之问,道膺禅师却直接回答道,磨不转。
    对于石磨而言,截水停轮了,石磨当然就不转了啊。石磨如果停止了转动,石磨也就失去了他应有的作用了,甚至可以说石磨就不是石磨了。所以,石磨不但要有体,同时也要有用,体用双彰,石磨才能成为石磨啊。
    其次,出家之人,都是想着要去除烦恼,去除贪嗔痴慢疑的,都是想着要去掉种种念头的。他们认为去掉了这些不好的思维和念头,心就干净了,心就清静了,就能进入圣境了。
    不过,如果真的什么思维和念头都截断了,那就会陷入顽空之中。而禅,从来都是活泼泼的,从来都是充满生机的。
    并且,此类人并没有彻底领会烦恼即菩提之理。
    在《维摩诘所说经》中,维摩诘道:“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
    所以,这些人是想断烦恼而入涅槃,那自然是错误的了。
    而且,有烦恼是一病,可是想要断除烦恼,更是一病。这一点,恰好是很多教下僧人所不注意的。但是,禅宗人士恰好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张拙秀才作偈道:“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所以,如果有人达至截水停轮之境而不知从此境中抽身而出,那么则会陷于此境,从而石磨不转死于枯境之中。
    对于这个公案,五代时的般若启柔禅师作偈评唱道:
    截水停轮中此情,吾师知道不惺惺。
    微露一言令省觉,不转何曾更有停。
    北宋佛印了元禅师作偈评唱道:
    截水停轮话已圆,借婆裙子拜婆年。
    后人不见云居老,往往思量石二边。
    南北宋交际间的梦庵普信禅师作偈评唱道:
    大用纵横掣电机,烁迦罗眼尚胶黐。
    迷途梦里争唇吻,却忆随他去一回。
    云居山除了有道膺禅师在真如禅寺弘法外,山中还有一些独自住庵修行之人。在这些独自修行人中,有一个人特别引人注目。因为他虽然在自己的草庵独自居住修行,但是他却一直都是赤身裸体,从不穿衣服的。
    道膺禅师得知后,马上派自己的侍者给这个僧人送衣裤过去。
    不过,当侍者来到这个僧人的草庵准备把衣裤送给他时,这个僧人道:“自有娘生裤。”
    自然,这个僧人根本就不接受送来的衣物。
    侍者没法,只得拿着衣物回去给道膺禅师汇报了情况。
    道膺禅师一听,马上对侍者道:“你马上去问他,娘未生时着个甚么?”
    侍者立即又来到了草庵,把道膺禅师的问话告诉了这个僧人。这个僧人一听,当即哑口无言愣在那里。
    后来,这个僧人圆寂后烧得舍利,有人就把这些舍利拿来给道膺禅师看。
    道膺禅师一见马上道:“直饶烧得八斛四斗,不如当初下取一转语好。”
    佛教自从传入中国后,从古至今,都有很多出家人走苦行之路的。
    他们不住寺院,不蓄财物。以天为被,以地为床,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
    不过,这个僧人的行为更为奇特。他庵居于山中,竟然连衣服裤子都不穿了。
    道膺禅师得知自己弘法的山中有此等僧人后,立即派侍者给他送衣物过去。
    所谓凡心不可有,俗物不可无。而且你这样光着身子,在世人眼中终究是件有伤风化之事。
    再说了,你这样独立特行,到底是明白了不穿呢,还是蕴在空无中不穿呢。
    侍者按照道膺禅师的吩咐,立即就来到了草庵,把衣物给这个僧人送来了。
    不料,这个僧人直接道,自有娘生裤。从而不接受侍者的衣物。
    在这个僧人眼里,我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以自己生下来就自带的皮毛作为衣服,又何须要这些外在的俗物呢。
    侍者看到这个僧人不接受自己的衣物,却又无可奈何,只得回去向道膺禅师汇报。
    道膺禅师一听,马上叫侍者去问他道,娘未生时着个甚么?
    你说你自有娘生裤,那么,娘未生时你着个什么?
    这个僧人一听此话,马上就愣在那里无言以对了。
    看来,不论是呵佛骂祖也好,喝酒吃肉也好,赤身裸体也好,明得大事,你自可自在而行。要是不明大事,还是本分为好。
    后来,这个僧人在山中圆寂了。依照佛例,同道把他火化了,结果却烧出了舍利。
    一个僧人圆寂后能烧出舍利,从古至今都是一件值得夸耀的大事啊。而且在很多人的眼中,一个僧人圆寂后能烧出舍利,那是修为有成的象征呢。
    自然,有人就把这个僧人的舍利拿去给道膺禅师看。
    道膺禅师看后却不以为然的道,就算他圆寂后能烧出千百粒舍利,也赶不上他当初能下语回答我的问题好啊。
    看来,在禅师们的眼里,修行功夫固然重要,但是明心见性才是出家修行之根本啊。
    在此公案中,这个僧人不能应对道膺禅师之勘辩。不过,后来却有许多禅师站出来替这个僧人作答。
    明末清初的慧云行盛禅师评唱道:“且道当时下得什么语始免罪戾?我若作庵主,待道娘未生时着个什么?向道多谢和尚重惠。”
    清初天目律禅师评唱道:“云居老汉令行忒煞,道者无语,识法者惧。侍僧从旁曰,当时若问和尚娘未生时穿个什么?未审又作么生?乃向道是谁作造?虽然今时师僧家非不能下千语万语,要求其舍利半粒又安得哉。”
    清初迦陵性音禅师代这个僧人应对道:“便掌侍者云,回去分明举似。”
    若是红尘洗梦作这僧,当道膺禅师问道:“娘未生时着个甚么?”
    红尘洗梦但上前挺身而立。
    僧问:“山河大地从何而有?”
    道膺禅师曰:“从妄想有。”
    僧曰:“与某甲想出一锭金得么?”
    道膺禅师便休去,僧不肯。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那个僧人道:“与某甲想出一锭金得么?”
    红尘洗梦即道:“生也。”
    诸人且道是金生也,还是妄想生也?
    这一天,道膺禅师来到教室给大家开示道:“得者不轻微,明者不贱用,识者不咨嗟,解者无厌恶。从天降下则贫寒,从地涌出则富贵。门里出身易,身里出门难。动则埋身千丈,不动则当处生苗。一言迥脱,独拔当时。言语不要多,多即无用处。”
    得者不轻微,明者不贱用。参禅悟道,是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禅者耗尽一生精力得来的东西,自然是不敢轻微之贱用之的。而且禅者所得所明之物,其实只是本有之物而已,既是本有,何轻微贱用之。
    识者不咨嗟,解者无厌恶。既然禅者能识得明得解得,自然是功夫纯熟,不受任何事物牵绊萦绕的了。如此,又何来咨嗟厌恶呢。
    道膺禅师是良价禅师的得意门生,其禅法自然会有良价禅师正偏五位之法门的,自然会有曹洞宗内外回互理事混融之宗风的。
    所以,得者不轻微,明者不贱用,识者不咨嗟,解者无厌恶。也即是正中不轻偏,体中不贱用,理中不废事。
    从天降下则贫寒,从地涌出则富贵。所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既无家珍,岂非贫寒。禅者若能有“物”从心地流出来盖天盖地,从而独坐大雄峰,岂非富贵。
    门里出身易,身里出门难。从佛门禅门进来也好出去也好,都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可是要从自己的心门获得大解脱从而破门而出得大自在,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了。
    动则埋身千丈,不动则当处生苗。起心动念则埋身千丈不可救药,心平气和如如不动则灵苗当处而生。
    一言迥脱,独拔当时。怀海禅师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此之谓也。
    言语不要多,多即无用处。禅者到了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之处,又何须多言多语。
    道膺禅师的这段开示在江湖中颇有影响,其门里出身易身里出门难之句,更是常常被后来的禅师单独提出来评唱。
    对于道膺禅师的这段开示,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门头户尾事千差,了尽犹来未到家。
    明月堂前无影木,严凝雪夜正开花。
    明末清初的晓庵行昱禅师作偈评唱道:
    铁牛不食栏边草,狡兔何曾离得窠。
    若能及尽今时去,铁壁银山不较多。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六户不明时如何?”
    道膺禅师道:“不涉缘。”
    僧人继续问道:“向上事如何?”
    道膺禅师道:“慎者不护。”
    六户者,眼耳鼻舌身意也。六户不明,意谓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对自己不起作用了,都不能影响和纠缠自己了。
    到此地步,自然是诸缘不染了,自然是深深海底行,一滴不沾身了。所以道膺禅师回答道,不涉缘。
    不过,此僧看来是个眼界颇高之人,到此地步犹不自以为足,他接着问道,向上事如何。
    景岑禅师曾作偈道:“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云门文偃禅师也说到“更需知有向上时节”。
    所以,伶俐衲僧都是想要知道向上事的。
    不过,如果执着于向上事,而不知向上事也是方便之门,那就是才出一坑又落一堑了。禅,那是不允许学人有任何执滞的。
    所以道膺禅师开示道,具眼之人是不会抱着向上事不放的。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投子义青禅师作偈评唱道:
    春到石人视远山,莺啼花木碧波闲。
    须知云外岩松瑞,千古迎风任岁寒。
    这一天,道膺禅师看到一个僧人在屋里念经,于是隔着窗子问道:“阇黎,念者是什么经?”
    听到师父问话,这个僧人赶紧回答道:“维摩经。”
    道膺禅师道:“不问维摩经,念者是什么经?”
    这个僧人一听,立即由此步入禅之大门。
    现在有很多人一提起禅宗,就会想当然的认为禅宗是反对研读经书的。
    其实这实在是一个误解。
    纵观禅宗史上的那些悟道禅师,有几个不是饱读经书的呢。就是许多人心中“大字不识几个”的慧能大师,其对于众多经文的熟练和领悟程度,就算是那些饱学鸿儒恐怕都没有几个能赶得上的吧。
    所以,禅寺中僧人看经书,也就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不过,禅宗终究是号称教外别传之宗,禅师们虽然不反对看书,但是他们更在乎领悟经文所要表达之意,而不是在意于经文本身。所以,对于死读书读死书之辈,对于把经书之指当做佛性之月之辈,师父们同样要时时提醒,乃至于棒喝交加的。
    所以,道膺禅师看到有僧人在房中认真念经,于是隔着窗子问道,这位同学,念者是什么经。
    禅宗强调自悟,强调自己做主,强调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对于禅者而言,你不但要读那些外在的经书,更得读懂自己这本经书才是啊。
    所以,后来的禅师在开示念佛法门时,常常逼拶道,念者是谁?
    这个僧人听到老师在窗外问话,赶紧回答道,师父,我念的是维摩经。
    道膺禅师看到他没听明白自己的话,于是更正道,我不问维摩经,我问的是念者是什么经。
    如果有人能明白自己这本经书,那么,外在的那些经书也就念之无妨了。如果有人能明白念者是谁,那么阿弥陀佛也就随便你念了。
    这个僧人一听,一下回心转意,由此而进入了禅之大门。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后期的大随元静禅师作偈评唱道:
    须弥山高不见巅,大海水深不见底。
    簸土扬尘无处寻,回头撞着自家底。
    南宋应庵昙华禅师评唱道:“可惜这僧被云居活埋在荒草里,诸人若定当得出,明窗下安排。苟或未然,一任敲砖打瓦。”
    明末清初的函可禅师在给同学们评唱此公案道:“既不是《维摩经》,又别有甚么念的经?”良久,函可禅师道:“如是我闻。”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全无学处如何立身?”
    道膺禅师道:“无立身处。”
    僧人马上问道:“佛事何劳?”
    道膺禅师道:“不同兴化。”
    禅宗,是不同于佛家别的宗派的。教下之人,都是孜孜以求,唯恐自己学得少学得不精的,都是唯恐自己不能去除烦恼不能获得真如的。
    但是学禅之人却不是这样,禅,从来都是要解黏去缚的。所以,参学之人都是要求自己身上和心上的东西越少越好,乃至于一丝不挂,一物无倚的。
    所以,永嘉玄觉禅师道:“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可是,这个僧人到此却有些不明白,既然绝学无为全无学处,那么自己学什么参什么悟什么?那么自己如何立身呢?
    对此,道膺禅师深刻的指出,哪怕你修行到了绝学无为之地,也无你安身立命处。
    禅,那是不能执滞于一物一境的,若有所执,则死于当下也。所以,道膺禅师此语,是非常具眼的。
    可是这个僧人依旧不能领悟道膺禅师的话语,他继续问道,如果没有我安身立命处,那么我每天烧香拜佛打坐念经运水搬柴接待信众等等,难道不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吗,难道不就是我立身之处吗。
    看到此僧如此不开窍,道膺禅师只得平实对他道,我给你说的,是不同于一般人有点善心去接物利生,有点慈悲心去开化众人。这些东西,是不能和宗师家之向上一路比类的。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投子义青禅师作偈评唱道:
    苔殿烟收紫气旋,拱班宸幄退尧年。
    凤楼不宿桃源客,岂并金光瞩汉天。
    明末清初的伴我净侣禅师作偈评唱道:
    寒峰花发已忘秋,兔径何能觅路游。
    挂角羚羊沉碧海,不随烟柳当风流。
    清初迦陵性音禅师评唱道:“鸳鸯绣出不露金针,云居可谓好手。为众竭力奋不顾身,这僧也许劲敌。虽然,犹未赠三尺布在。”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僧家毕竟如何?”
    道膺禅师道:“居山好。”
    此僧一听,立即礼拜道膺禅师。
    道膺禅师道:“你作么生会?”
    这个僧人道:“僧家毕竟于善恶生死逆顺境界其心如山不动。”
    道膺禅师一听,上前抓住他就打道:“孤负先圣丧我儿孙。”
    随即道膺禅师又问旁边一僧道:“你作生么会?”
    此僧回道:“僧家毕竟眼不观玄黄之色耳不听丝竹之声。”
    道膺禅师叹息着道:“孤负先圣丧我儿孙。”
    有僧人参问道,僧家毕竟如何?
    若论僧家毕竟事,岂容你道得,岂在你嘴皮上。不过,如果你不明白,那就居山去吧。岂不闻莲花峰祥庵主道:楖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
    这个僧人一听居山好之语,立即礼拜道膺禅师。
    禅师开示,僧人一般都是有所得才会礼拜致谢的。
    所以道膺禅师马上问道,你是怎么领悟我的话语的啊。
    这个僧人立即道,僧家毕竟于善恶生死逆顺境界,其心如山不动。
    这僧之语,实在是随语生解啊。若论不动,这个世界有什么东西是不动的?心也好,禅也好,从来都是活泼泼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个如山不动之心,岂非一潭死水。如此之心,又怎么能体悟风吹叶动鸟鸣溪唱之妙道呢。
    所以,看到这个僧人竟然是如此领悟自己之话语的,道膺禅师不由得上前抓住他就打,并且说道,你实在是既孤负先圣也要使我后继无人啊。
    随即道膺禅师又问旁边一个僧人道,你又是如何领悟我的话语的呢。
    这个僧人道,僧家毕竟眼不观玄黄之色,耳不听丝竹之声。
    从这个僧人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是把山林当作逃避红尘俗世之所,把山林当作自己可以清静修行之地。
    若迫不得已要在红尘修行和山林修行中选择,红尘中得来的,要比山林中得来的更为彻底。这就如《菜根谭》所道:“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
    所以,枯坐寒岩之人,也许体得静,却不能体得动。而禅,是要动静相宜体用双彰的。
    若在开悟禅师眼里,何处青山不道场?既如此,哪个地方不是清静之地呢,哪个地方不是修行之所呢。
    看到这个僧人和前面那个僧人一个套路,道膺禅师只得叹着气道,你同样是既孤负先圣也使我后继无人啊。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黄龙慧南禅师评唱道:“作么生道得一句,不孤负先圣丧我儿孙。若人道得,到处青山无非道场。若道不得,有寒暑兮促君寿,有鬼神兮妒君福。”
    北宋投子义青禅师作偈评唱道:
    突兀嵯峨万仞横,四边无路不通行。
    自古两轮光不到,夜深王老入西岑。
    北宋枯木法成禅师作偈评唱道:
    四顾巍峨锁碧阴,松风和雨响于琴。
    居山不用逃声色,百鸟归来何处寻。

    这一天,有一个俗家信士问一个僧人道:“某甲家中有一小铛子,寻常煮饭三人吃不足,千人食有余,上座作么生?”
    这个僧人一听,立即愣在那里不知如何应对。
    道膺禅师听闻后,便代这个僧人应对道:“争则不足,让则有余。”
    在禅宗典籍中,常常有俗家之人以各种理由勘辩僧人的记载,并且这些俗家人的问题,常常让被问的僧人张口结舌不知所措。
    这不,这个俗家信士就问一个僧人道:“某甲家中有一小铛子,寻常煮饭三人吃不足,千人食有余,上座作么生?”
    一个小锅寻常煮饭,三人吃不足,千人食有余。什么意思?
    要说够吃,可是三个人都吃不饱。要说不够吃,可是上千人吃都绰绰有余。如此,是这口锅有什么神奇之处,还是煮的饭有什么神奇之处,亦或是别有什么道理。
    自然,这个僧人对此是弄不明白的。
    不过,道膺禅师听说后,却替他应对道,争则不足,让则有余。
    在我们传统的思想中,不足才会争,有余才会让。而道膺禅师却反过来说道,争则不足,让则有余。道膺禅师此语,相比传统思想,不仅饱含高深的禅理,而且更富人世哲理。
    由此可见,禅师的思维和智慧,常常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啊。
    佛教有所谓贪嗔痴三毒,贪居其首。贪,在绝大多数时候就是争。不过,不论是贪也好,争也好,一旦陷进去,都是没有止境的。此所谓贪心不足,所谓欲壑难填也。
    所以,任何一样东西,不论多寡贵贱,一旦相争,那么,这个东西永远都是不够大家争夺的。
    而佛家之人,从来都是要求清静自守的,所以,不贪,不争,也就是僧人的必修课之一。
    对于任何事物,如果不起心动念去争,那么自然就会心平气和心满意足。如果大家都如此,那么世间的万事万物,那样不充足呢。
    而且对于参禅悟道之士来讲,一个人本自具足,何假外求。
    既如此,争什么?既如此,有何不足?
    这一天,道膺禅师来到教室给同学们上课道:“如好猎狗,只解寻得有踪迹的,忽遇羚羊挂角,莫道踪迹,气亦不识。”
    下面马上就有僧人问道:“羚羊挂角时如何?”
    道膺禅师道:“六六三十六。”
    说完后,道膺禅师问他道:“会么?”
    这个僧人摇了摇头道:“不会。”
    道膺禅师道:“不见道无踪迹。”
    没多久,有僧人来到河北石家庄市赵县观音院参访从谂禅师。
    此僧人把道膺禅师的上述公案告诉了从谂禅师,从谂禅师一听,不由得赞叹道:“云居师兄犹在。”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羚羊挂角时如何?”
    从谂禅师道:“九九八十一。”
    这一天,道膺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他说道,即便是再好的猎狗,它也只能根据猎物所留下的种种踪迹进行寻找而已。如果碰上羚羊挂角,别说踪迹没得了,就是气息也嗅不着了。如此,你又如何追踪呢。
    此处之猎狗者,比喻众多之学人也。
    对于这些学人来讲,不论是佛家之经论,还是祖师之言行,他们一个个都是趋之若鹜的。并且一个个都会引经据典,一个个都会寻言逐句。
    这些学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通过各种“踪迹”寻找到可供自己使用的一切东西。
    但是,禅,那是非语言文字可以表述,非眼耳鼻舌可以探测,非意识可以思维度量。那是绝对的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的,是没有任何踪迹可以让你有丝毫的跟踪着力的。此即是羚羊挂角也。
    面对羚羊挂角,你的那些所谓的追踪功夫那是半点都用不上的。
    下面马上就有同学问道,羚羊挂角时如何?
    道膺禅师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羚羊挂角,那是没有踪迹给你跟踪着力的,可是这个僧人却随语生解自生葛藤问道,羚羊挂角时如何。
    面对这个僧人非要在无踪迹处寻出一点蛛丝马迹出来,道膺禅师只得对他道,六六三十六。
    若论那事,那是一切现成的,那是起心即错动念即乖的。
    六六三十六,这种一眼就懂的问题需要给你解释吗,需要你动用思维意识追踪搜寻吗。
    如果此僧能在此回光返照,或许能息妄归真。
    不过,即便如此开示,道膺禅师终究不放心,所以他说完后,马上问此僧道,你明白没。
    这个僧人老老实实的回道,我没明白。
    看到学生没能领悟自己的话语,道膺禅师只得再次开示道,我刚才不是给你们说过没有踪迹可以让你们有个入路吗。
    后来有僧人游方到了从谂禅师那里,给从谂禅师说起了这事,从谂禅师一听,不由得赞叹道,云居师兄犹在。
    若论宗门辈分的话,从谂禅师那是道膺禅师之师爷了。所以从谂禅师说云居师兄,只是江湖中对人之尊称而已。这就好像我们到工厂中去见个人都得喊师傅一样,哪怕这个人年纪很小,你也得喊声小师傅。
    道膺禅师是如此回答的,那么大名鼎鼎的从谂禅师面对同一个问题,是不是有更为高明的开示呢。所以这个僧人马上问从谂禅师道,羚羊挂角时如何。
    从谂禅师道,九九八十一。
    九九八十一和六六三十六,数字虽不一,但其理一也。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草堂善清禅师作偈评唱道:
    羚羊挂角时,六六三十六。
    贫儿得古钱,瘦马餐枯粟。
    报你参玄人,听取无生曲。
    昨夜火烧空,跳出水中浴。
    明末清初的元洁净莹禅师评唱道:“一人高高山顶立,要下下不得。一人深深海底行,要出出不得。好各与三十拄杖。何故?一对无孔铁锤。”
    明末清初的宁远净地禅师作偈评唱道:
    好酒不须深巷卖,风流岂在着衣多。
    年来潦倒疏慵甚,借得婆衫便拜婆。
    这一天,中书令、荆南节度使成汭率领着一帮手下又带着众多的钱物供养真如禅寺来了。
    一番寒暄后,成汭问道膺禅师道:“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如何是世尊密语?”
    道膺禅师道:“尚书。”
    成汭立即应答道:“在。”
    道膺禅师道:“会么?”
    成汭道:“不会。”
    道膺禅师道:“汝若不会,世尊有密语。汝若会,迦叶不覆藏。”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破颜微笑,从此后禅法流布,广被天下。
    不过,世尊到底在灵山会上传授了什么东西给迦叶,从而使得迦叶能成为禅法的开创者,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事情。
    在江湖中,不论是武术门派还是佛家门派或者别的什么门派,人们都会想当然的认为师徒之间,特别是师父和掌门弟子之间,一定有什么秘不示人的口诀秘诀相传的。
    那么,世尊也应该有什么珍贵的秘诀传给迦叶吧。
    所以成汭问道,如何是世尊有密语。
    面对成汭之问,道膺禅师马上喊道,尚书。
    成汭听到道膺禅师相招,自然回答道,在。
    道膺禅师马上问道,会么。
    面对道膺禅师的禅机,成汭自然是搞不明白的,所以他老老实实的回答道,不会。
    禅,那是本自现成的,那是圆满自足的。既如此,岂有什么密语可以相传。若有密语可以相传,则非禅也。
    禅,那是起心即错动念即乖的。所以,禅,是讲究当机立悟的。我呼唤你的名号,其实也就是在呼唤你自己,如果你不能在我一唤之下回头,却还在那里想着什么密语,那么,你终究是不能领悟禅道的。
    对于门外之人,自然是会觉得禅门深似海,并且玄机众多秘诀众多的。
    如果你能在我一唤之下回头,认识你自己,并且当机领悟我的话,那么,你就会发觉,禅道,它是那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呈现在那里,哪有什么秘密可言。此时,穿衣吃饭拉屎放尿烧香拜佛念经参禅,那样不是道。到此地步,别说迦叶,就是如来都不能覆藏。
    所以,大宋第一高手圆悟克勤到此深刻的指出:“如来有密语,迦叶不覆藏,乃如来真密语也。当不覆藏即密,当密即不覆藏。”
    对于这个公案,五代宋初的清凉泰钦禅师在给同学们上课时评唱道:“且道,唤的是密语,应的是密语?若也总是,即不密也。且道,作么生是密语?”
    下面马上就有一个同学站起来问道:“如何是世尊有密语?”
    泰钦禅师回道:“何曾得密来。”
    北宋东林常总禅师评唱道:“怪哉弘觉,二十年羚羊挂角,绝迹亡踪。及乎被尚书一拶,直作带水拖泥,作人笑怪。泰钦也是日午点金灯,夜半泼墨汀。东林即不然,如何是密语?却向伊道,甚处不密?且道,恁么还有过也无?”良久,常总禅师云:“更不用别人。”
    明末清初的白岩净符禅师评唱道:“经未明,疏通之。疏未明,钞通之。弘觉老人疏亦疏矣,钞亦钞矣,且道尚书还会么?只饶会得。也未是自己家珍。”
    这一天,因为天降甘霖,刘禹端居士特意来到真如禅寺谢雨。
    见到道膺禅师后,刘禹端问道:“雨从何来?”
    道膺禅师道:“从端公问处来。”
    刘禹端一听,不由得感到非常满意,于是对着道膺禅师三拜后就转身告辞而去。
    不过刘禹端转身没走几步,道膺禅师就在后面喊道:“端公。”
    刘禹端听到道膺禅师相喊,于是回过头来。
    道膺禅师立即问道:“问从何来?”
    刘禹端一听,立即愣在那里不知如何应对。
    刘禹端回家后,依然想不出应对之语,三天后,刘禹端就去世了。
    刘禹端来到寺院谢雨,自然就问道,雨从何来。
    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道膺禅师回答道,从你的问处来。
    刘禹端听到这里,自认为有所得,于是对着道膺禅师三拜致谢,然后高兴的转身就走。
    不过,道膺禅师却不放过。对于明眼宗师而言,任何一个学人,他都会再三勘辩一探究竟的。
    所以道膺禅师马上喊住刘禹端问道,问从何来。
    雨从问处来,那么问从何来呢。
    刘禹端一听,马上就愣在那里不知如何应对。看来,他前面自认为有所明白之处,其实还是没有明白的。
    回家后,刘禹端对于此问始终耿耿于怀。不过,他还是不能下得一语来应对此问。三天后,刘禹端竟然郁郁而终了。
    看来,刘禹端始终纠缠在心之生灭和问之来去处不得解脱,从而郁郁而终。对于不生不灭之理,对于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之道,他是至死都没有整明白啊。
    一般的学人,都爱在问题的义理上刨根问底纠缠不清。但是禅,那是绝对不许你在问题上费尽心思纠缠不清的。禅,都是直奔问题的根源而去,从而一了百了。
    若论问从何来,自然还是从你的问处来啊。若道膺禅师再问此问又从何而来,何不上前道老和尚何得多事?
    道膺禅师问杀端公之公案传入江湖后,立即引来了众多禅师的热议。
    五代宋初的归宗义柔禅师替刘禹端作答道:“谢和尚再三。”
    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慧宗杲禅师评唱道:“端公无语,归家三日而死,正爬着弘觉痒处,只是不知转身一路。当时待道问从何来,但依前礼三拜欢喜而退,且教弘觉疑三十年。”
    明末清初的弘觉道忞禅师评唱道:“云居问杀端公,眉毛落却大半。端公遭问脱去,说话终不借人舌头。即今有问雨从何来,但云合取口。然则作么生得它雨下?但办肯心,必不相赚。”
    若是红尘洗梦作刘禹端,当道膺禅师问道:“问从何来?”
    红尘洗梦随即对着道膺禅师振威便喝,不惟截断道膺禅师舌头,更可免得回家三日而终。
    唐朝末期,是个天下大乱的时代。各地军阀一个个拥兵自重且相互攻伐,致使各地战乱不断。
    这一天,一队兵马进入云居山抢掠。真如禅寺的僧众一看有匪兵杀气腾腾而来,一个个都赶紧逃入深山藏匿了起来。
    不过,道膺禅师却没有躲避,他一个人在大堂上端坐着,就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
    匪兵头领带领着大队人马来到真如禅寺,看到诺大的一个寺院竟然只有道膺禅师一个人端坐在大堂。
    这个头领立即走了过去,他不但不礼拜道膺禅师,反而大咧咧的和道膺禅师对面而坐。
    一坐下他便问道膺禅师道:“世界什么时得安?”
    道膺禅师平静的道:“待将军心足。”
    这个头领一听,不由得有所领悟,便立即礼拜道膺禅师为师。自然,云居山也就避免了一场浩劫。
    当此天下大乱之际,可以说是人人自危,因为哪怕你是一方之主,说不清楚那天就会兵败被杀。而且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对于普通人家而言,那就更是朝不保夕了。所以,每个人其实都是希望天下太平的。
    这个头领对此也是深有所思,所以他见到道膺禅师便问道,世界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下来。
    对此,道膺禅师深刻的回答道,等到你心满意足了,这个世界自然就安定下来了。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如果你时时都是一种心满意足的状态,那么你还会妄求别的吗,你还会抢掠杀戮吗。如此,大家都不妄求,都不贪心,都不争夺,都不抢掠杀戮,人人心里平静如初,那么这个世界也就太平了。

    唐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年)秋天,道膺禅师忽地生病了。当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夜,寺院主事以及三堂的上座来到方丈室看望道膺禅师,道膺禅师望着他们道:“汝等在此,粗知远近。生死寻常,勿以忧虑。斩钉截铁,莫违佛法。出生入死,莫负如来。事宜无多,人各了取。”
    大家一听道膺禅师说出这种话语来,都知道道膺禅师快要圆寂了,一个个都感到非常悲伤。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三寅时,道膺禅师问身边的侍者道:“今日是几?”
    侍者回答道:“新年初三。”
    道膺禅师道:“三十年后,但道只这是。”
    说完后,道膺禅师就在禅床上端坐着圆寂了。
    对于道膺禅师圆寂时的这番话语,宋末元初的元叟行端禅师在给同学们上课时评唱道:“云居得曹洞正传,为宗门百世师表。末后全提,因甚一场懡囉?”随即行端禅师击拂子云:“无缝塔中云匼匝,不萌枝上月团圆。”
    南宋末期的宝叶妙源禅师作偈评唱道:
    瞎汉临危不识羞,问人出气借咽喉。
    可怜便说初三日,活陷烂泥堆里头。
    明末清初的频吉智祥禅师作偈评唱道:
    仿佛仙踪欲见难,通津一去水漫漫。
    空余千载凌霜色,长与澄潭白日寒。

    道膺禅师圆寂后,南平王、镇南军节度使钟传听闻后自然是非常伤心的。他马上派出人员以及拿出钱财,主持操办了道膺禅师的丧礼。
    道膺禅师在当时的江湖中那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现在又有地方一把手主持其丧礼,自然,道膺禅师的丧礼那是办得异常风光的。

    道膺禅师在世时不仅把真如禅寺打造成了江湖中最为顶尖的寺院之一,并且其法嗣也是比较多的。
    依据《景德传灯录》之记载,道膺禅师有法嗣二十八人,其中十九人有机缘语录记载。这个数字,是远远多于道膺禅师别的同学之法嗣数量的。自然,道膺禅师这一系法脉之声势,在江湖中也就影响巨大了。
    不过,当道膺禅师快要圆寂的时候,为了接班人的问题,寺院管理层还整了一出小闹剧出来。因为此事和云居道简禅师有关,所有留待后面在详述。
    第五十六节 曹山本寂

    在洞山良价禅师的所有弟子中,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名声最为响亮者,自然是曹山本寂禅师。
    本寂禅师不仅完整的继承了良价禅师的洞上禅法,更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君臣五位、王子五位、三种堕、五相、五卦、四种异类等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禅法,并由此在江湖中独树一帜。
    本寂禅师在当时不仅弘法声势浩大,而且其禅法还成为继仰山慧寂后,又一个被江湖中人引为参禅标准的法门。须知,要使自己的禅法成为天下禅客之标准,没有异常浩大的弘法声势和登峰造极的禅宗功夫,那是绝对办不到的。
    正是因为良价禅师和本寂禅师接踵弘唱这些禅法,所以江湖中才把他们的法门称之为曹洞宗。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本寂禅师,曹洞宗还称之为曹洞宗吗。所以,近代有人不管以任何理由去掉曹山本寂,而把曹洞宗改称为洞云宗,都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一、早期经历
    本寂禅师,福建莆田市人,公元840年出生,俗家姓黄。
    在小时候,本寂禅师和绝大多数孩子一样,都是学习的儒家学说。不过,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本寂禅师的志向却不在于此,他成天都寻思着怎样才能出家为僧。
    不过,因为本寂禅师的哥哥(国欢文矩禅师)已经出家了,本寂禅师的父母自然是不同意本寂禅师出家的。
    但是本寂禅师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一天到晚在父母面前软磨硬泡,终于,在本寂禅师十九岁的时候,父母同意了他出家的请求。
    于是本寂禅师立即来到了福建福州市福清市之灵石山翠石院,在俱胝禅师手下落发为僧。
    在众多的禅宗典籍和相关资料中,本寂禅师出家后之法号记载有二,一曰耽章,一曰本寂。
    不过,在《祖堂集》《宋高僧传》等权威典籍中,都把本寂禅师之法号记为本寂。而且在各种资料中,记为本寂者占绝大多数。所以,本文也依此记为本寂。
    虽然本寂禅师十九岁就出家了,但是直到二十五岁,师父才准许他受具足戒。自然,本寂禅师受了具足戒,就成为一名正式的僧人了。
    按照《四分律》之记载,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条之多。不过,佛家的这些戒律威仪对于本寂禅师而言,实在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些东西本寂禅师好像以前早就学习过一样,从而使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戒律要求。
    在当时僧人走江湖风气影响之下,刚成为一名正式僧人的本寂禅师,也按捺不住加入到了行走江湖的大军中。
    在江湖四处参访的过程中,本寂禅师先后参访过乌石灵观禅师和长庆大安禅师,不过本寂禅师在他们手下都没能悟入禅之大门。
    随即本寂禅师又来到了江西宜丰县洞山广福禅寺,参访当时风头正盛的良价禅师。
    看到有人前来参访,良价禅师起个话端问道:“阇梨名什么?”
    本寂禅师老老实实的道:“本寂。”本寂禅师此语据实而言,外人那是绝难看出什么虚实出来的。
    所以良价禅师接着勘问道:“向上更道。”
    本寂禅师却斩钉截铁的道:“不道。”
    良价禅师随即追问道:“为什么不道?”
    本寂禅师道:“不名本寂。”
    良价禅师一听,不由得对本寂禅师刮目相看。从此后,良价禅师就特别器重本寂禅师。
    本寂禅师和良价禅师的这个对话,和道膺禅师初见良价禅师时的对话完全一样,看来,本寂禅师和道膺禅师对于禅法的领悟,那是惊人的相似啊。
    因为在上一节详述过这种对话的含义,所以这里就不复述了。

    在广福禅寺佛学院里,道膺禅师完全是风云人物,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更兼机锋敏锐,所以被良价禅师许为参学之首室中领袖。
    而本寂禅师和道膺禅师在佛学院的表现完全不同。本寂禅师在学校学习期间,一直都表现得非常木讷,就好像一个呆头呆脑的人一般。不是合他胃口之人,本寂禅师根本就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和他交流。自然,本寂禅师在学校那是不能吸引大家的高度关注的。
    不过,纵使本寂禅师的表现如此,良价禅师却是具有火眼金睛之人。他始终认为在自己的五百余名学生中,禅学思想和自己最相似的人,就是本寂禅师。而且,良价禅师坚定的认为本寂禅师一定会把自己的禅法发扬光大。
    所以,良价禅师不光对本寂禅师格外器重,放学后更是经常性的把本寂禅师喊到方丈室来,进行一对一的课后辅导。
    自然,在良价禅师的悉心指导下,本寂禅师的学习成绩那是突飞猛进,只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就达到了良价禅师的最高要求。
    学生拿到毕业证书后,一般情况下都要离校而去的。所以这一天本寂禅师来到方丈室给良价禅师辞行,准备出去闯荡江湖,自立门户。
首页 上一页[78] 本页[79] 下一页[80]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2-11-05 01:20:08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