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第80页] |
作者:四川红尘洗梦 |
首页 上一页[79] 本页[80] 下一页[81]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看到自己最得意的学生要离去了,良价禅师马上对本寂禅师道:“本寂啊,你晚上三更时分到我方丈室来一趟,我再给你详说一下我的那些独门招数。” 到了三更时分,本寂禅师依约来到了方丈室。坐在禅床上的良价禅师看到本寂禅师来了,自然是非常高兴的。 于是良价禅师就在禅床上对本寂禅师详细的讲解了宝镜三昧、五位显诀、三种渗漏等等自己的独门招数。 本寂禅师认真聆听后,拜谢过良价禅师就出去了。 不过,此时却有另一个学生事先悄悄的躲在禅床下偷听良价禅师说法。因为此事和疏山匡仁禅师有关,所以留待后面再详述。 第二天一大早,本寂禅师就来到方丈室给良价禅师辞行。 对于良价禅师这种明眼宗师而言,即便自己对学生已经倾囊相授了,不过在临别之际,他依旧不放过勘问的机会。 所以良价禅师问道:“子向甚么处去?” 本寂禅师道:“不变异处去。” 良价禅师继续勘问道:“不变异处,岂有去邪?” 本寂禅师道:“去亦不变异。” 说完后,本寂禅师就拜别良价禅师而去。 本寂禅师参学数年,羽翼丰满,自认足可独闯江湖自立门户,所以特意前来拜别师父。 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看到自己最得意的学生要离去了,良价禅师关切的问道,本寂啊,你要到哪里去啊。 良价禅师看似一句平常关切之语,其实是深藏玄机的。 禅,那是当处即真的,如此,你有何处可以选择去。而且,那个是不来不往的,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既如此,你又能往哪里去。 所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本寂禅师面对师父之勘问,想都不想就回答道,不变异处去。 任你红尘滚滚,任你万境纷纭,任你意识流转,那个终究是不变异的,终究是如如不动的,终究是本然寂静的。 不过在明眼宗师眼里,当你起心动念发言吐声之时,早是变异了。况且,既是不变异处,那就是如如不动之地,如如不动之地,岂有来去可言。 所以良价禅师马上抓住话头道,不变异处岂有去邪。 良价禅师此语甚毒,不仅以己之矛攻己之盾,更兼入髓三分,让人无转身之地。 面对师父的毒辣逼拶,本寂禅师就地翻转一层道,去亦不变异。 在本寂禅师眼里,我既不守用,也不守体。我既不居偏,也不居正。我既不处动,也不处静。我既不住显,也不住密。 我用中见体,正偏兼带,动中融静,理事混然。如此,高高山顶立却周遍天下,深深海底行却不湿衣衫。 一个人能到此地步,独步天下纵横四海,何曾有变异,何曾会变异。 本寂禅师有如此领悟,自然是天下人呼唤不回罗笼不住的了。从此后,整个禅宗江湖,也就任由本寂禅师在其中遨游了。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家家门掩蟾蜍月,处处莺啼杨柳风。 若谓纵横无变异,犹如掷剑拟虚空。 宋末林泉从伦禅师评唱道:“还知不变易处么,你拟心动念早是变易了也。只如曹山道去亦不变易,又作么生?要委悉么?转尽无功伊堕位,孤标不与汝同盘。” 明末清初的具德弘礼禅师作偈评唱道: 不住琼楼不下阶,年年御榻满荒苔。 庭前枯木司春令,任运梅花作冻开。 |
二、开法曹山 本寂禅师离开洞山后,首先一路跋涉来到广东曹溪宝林寺礼拜了六祖慧能大师的真身塔,然后又来到了江西抚州市临川区游方,因为看到吉水山清水秀风水不错,于是便决定在此居住。 当地佛教界人士和信众看到良价禅师最为得意的弟子来到了本地,便立即组团前去恭请本寂禅师开山弘法。 面对当地僧众的迎请,本寂禅师并没有拒绝。 因为仰慕六祖慧能大师,并且希望自己能像慧能大师一样弘扬禅法,本寂禅师便把自己所居之山更名为曹山。 有了弘法根据地后,本寂禅师在曹山说法如云,江湖中来参学之人那是络绎不绝。不论是僧僚也好大堂也好方丈室也好,那是一天到晚都挤满了参访之人。 不过好景不长,本寂禅师在曹山没待几年,就遇上了王仙芝、黄巢起义。 起义之初,义军攻城拔地锐不可当,并且很快的就把江西的几个州攻打下来了。 本寂禅师看到天下大乱,杀戮遍野,于是就迁居到了相对安全点的江西抚州市宜黄县居住。 当地一个名叫王若一的佛家信徒看到大名鼎鼎的本寂禅师躲避战乱到了这里,于是就把属于自己的何王观捐献出来,并且迎请本寂禅师主持此观。 有人捐献弘法基地出来,本寂禅师自然是没有拒绝的。不过,本寂禅师不但把何王观所在之山同样更名为曹山,还把何王观更名为荷玉寺。 这一次,曹山荷玉寺得以保存了下来。虽然它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兴废,不过最终这个弘法根据地没有被历史的洪流所湮没,而是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本寂禅师在荷玉寺一待就是二十余年,并且直到自己圆寂都没有离开过曹山。由此可知,本寂禅师还是坚持了一个僧人居山之本色的。 在荷玉寺,本寂禅师同样说法如云。他不但在此大弘洞上一宗之禅法,并且还亮出了一套自己独创的曹山功夫,从而使得天下参禅悟道之士络绎不绝的前来参学,最终使得曹山在江湖中之声势超过了良价禅师弘法时之洞山。 江湖中人不但把良价禅师和本寂禅师一脉相承之禅法尊称为曹洞宗,更是把曹山禅法作为丛林标准。由此,良价禅师洞上一宗,到了本寂禅师这里就达到了最为鼎盛之态。 这一天,本寂禅师看到一个僧人在扫地,于是走过去问道:“你在干什么?” 看到师父明知故问,这个僧人以实应虚道:“扫地。” 本寂禅师继续勘问道:“佛前扫?佛后扫?” 这个僧人道:“前后一时扫。” 本寂禅师道:“与曹山过靸鞋来。” 作为当家师父,那是会利用一切机会开示学人的。所以本寂禅师看到一个僧人在扫地,于是过去明知故问道,你在干什么。 这个僧人并不是个初学者,所以他以实应虚道,我在扫地。 此僧这话暂时难辨虚实,不过这并不能难住本寂禅师,所以本寂禅师继续找出话头出来勘辩道,佛前扫佛后扫。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记载:世尊经行见地不净,……即自执彗欲扫林中。时舍利子、大目乾连、大迦摄波、阿难陀等诸大声闻见是事已,悉皆执彗共扫园林。时佛世尊及圣弟子,遍扫除已入食堂中就座而坐。佛告诸苾刍:“凡扫地者有五胜利。云何为五?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 此处之扫地,且不可狭隘的理解成只是净地而已,它还包括一切清净之事。不论是物、身、心,只要有尘埃了,我们都要净都要扫的。 所以,本寂禅师据此勘问此僧道,佛前扫佛后扫。 本寂禅师此问实在是不易应对的。 如果是在佛扫地之前你来清扫,此时的地上自然是有尘埃的,自然是需要清扫的,可是,你把什么当作“尘埃”呢?岂不闻慧能大师道本来无一物。既本来无一物,何处又有尘埃需要你清扫呢。 如果是在佛扫地之后你再来清扫,别人都把地扫干净了,你又清扫个什么呢?别人都把地扫干净了,还需要你来清扫吗。 不过,这个僧人看来禅宗课程还是学得比较扎实的,面对本寂禅师的逼拶,他马上道,前后一时扫。 有“尘埃”我要扫,扫除“尘埃”后,连这个扫除我也要扫。 不过,所谓“灵龟摆尾,扫其行迹,行迹虽去,又落扫迹。”纵是这僧前后一时扫,想要截断一切扫除一切,但是他终究还是在扫上面用意,没有达至理事混融体用双泯之地。 自然,此僧的应对本寂禅师是不认可的。所以本寂禅师对他道,你去把我的靸鞋给我拿过来吧。 你去拿鞋去了,自然也就用不着前扫后扫前后一时扫了。而且你把这种见解蕴在胸中而不能更进一步获得解脱的话,你也就只有给别人提鞋的分了。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汾阳善昭禅师作偈评唱道: 器量方圆识得伊,问君扫地示慈悲。 前后一时俱扫却,也是拈他第二机。 北宋五祖师戒禅师代这个僧人回答道:“和尚是何心行?” 明末清初的觉浪道盛禅师评唱道:“曹山一向只会作主,若是山僧则不然。待道前后一时扫,却唤行者,这僧扫地辛苦,且与他一碗茶吃。 若是红尘洗梦作这僧,当本寂禅师问道:“佛前扫?佛后扫?” 红尘洗梦回道:“要扫便扫,说什么前后。” 若本寂禅师继续道:“与曹山过靸鞋来。” 红尘洗梦即道:“看脚下。” |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学人通身是病,请师医。” 本寂禅师道:“不医。” 此僧道:“为什么不医?” 本寂禅师道:“教汝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这个僧人看来是比较调皮的,他来到本寂禅师面前说道,我从头到脚一身都是病,请师父给我医治下。 通身是病者,心蕴无限烦恼纠缠不清也;深陷荆棘林中动弹不得也;身处刀山火海无有出路也;无明劫火洞然不得解脱也,苦心修行成佛不得作祖无望也。 如此重病之人,自然是希望师父能使出妙招出来拯救之的。 可是,面对重病弟子之恳求,本寂禅师斩钉截铁的道,不医。 我要医你,那么你首先得有病才行啊。可是四大本空,病从何来?本来无一物,病从何处起? 我能医你,那么我首先得会医术才行啊。可是《金刚经》中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来既不曾得法,更不曾说法付法。既如此,我岂有什么医术(法)说给你听?我又有什么法能治好你的病让你有所得? 可惜,此僧不能当机立悟,他马上追问道,我有病你为什么不医啊,你不就是医生吗,你不是有许多名震江湖的独门药方吗。 此僧如此念头,看来实在是病得不轻啊。 烦恼纠缠不清是病,可是清扫烦恼同样是病。深陷荆棘林中动弹不得是病,可是起心求解脱同样是病。劫火洞然无有出路是病,可是眼巴巴的等人搭救同样是病,而且佛病最难医。此张拙所谓“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也。 况且自己生病了,首先得自己清楚哪个地方有病才行啊。知道自己病在何处,同样需要自己动手除病啊,岂能假手他人来除病。岂不闻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所以本寂禅师道,我不医你,我要让你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如果你不能认识自己的病并且自己动手医治的话,那么你就会终身有病,从而一辈子在病中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不过,你要是能在求生不得求死不得之际翻转身来当机立悟的话,所谓过得荆棘林方是好手,所谓大死一番方为究竟,那么,别说一般病痛,就是生死到来你都能安然处之了。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雪窦嗣宗禅师作偈评唱道: 生死既不可求,根尘万病俱休。 从此俱空独露,蟾轮一片清秋。 |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本寂禅师道:“世间什么物最贵?” 本寂禅师道:“死猫儿头最贵。” 这个僧人奇怪的问道:“为什么死猫儿头最贵?” 本寂禅师道:“无人作价。” 世间什么物最贵,其实这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在俗人眼里,金银珠宝最贵。在帝王眼里,长生不老药最贵。在僧人眼里,成佛作祖之秘诀最贵。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而且有贵者,自然就有贱者。一个禅者,怎么会在是非得失贵贱这种思维中着力呢。 作为僧人,你即便修为有成获得了僧家之无上珍宝,那也是没什么了不起的。禅,那是不能执滞于一机一境一物的,所谓金屑虽贵落眼成翳。所以,到此地步如果你不能警觉,醍醐上味翻成毒药也。 所以,看到此僧如此发问,本寂禅师以贱对贵道,死猫儿头最贵。 这僧本想索禅家之无上珍宝,却不料本寂禅师竟然抛出一个污秽晦煞之物出来打发他。 一个死猫儿头,一般人都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怎么可能是禅师眼里最贵重之物呢,自然,此僧立即满腹疑惑的问道,为甚么死猫儿头最贵。 看到这个僧人承言滞句,依旧在世人之常情中打转,本寂禅师只得再次开示道,死猫儿头最贵,只是因为无人作价而已。 所谓无价之宝,自然是不能作价计算的,若能作价,也就称不上是无价之宝了。 李存勖问存奖禅师道:“朕收下中原,获得一宝,未曾有人酬价。” 存奖禅师立即问道:“请陛下宝看。” 李存勖立即以两手舒开幞头脚。 存奖禅师道:“君王之宝谁敢酬价。” 此乃最贵之君王之宝也。 一伙乱兵冲入三角山中进行抢掠,带头的将领看见法遇庵主后,立即提着刀冲了过来恶狠狠的问道:“和尚有甚财宝?” 法遇庵主平静的道:“僧家之宝非君所宜。” 这个将领一愣,随即大声问道:“是何宝?” 这个将领话音刚落,法遇庵主随即冲着他振威一喝。 此乃无上之僧家之宝也。 可是本寂禅师此时却抛出个死猫儿头出来道,此物最贵。 且道本寂禅师之宝和前两宝孰贵孰贱? 如果此时有人在贵贱上着眼,三十棒一棒都不能少。 在这里,如果有人把死猫儿头当宝,它又实实在在是个污秽不堪之物,何宝之有?如果有人看到此污秽之死物从而心生厌恶,本寂禅师又分明向你尽情展露了禅家无上之宝。 不知这个僧人面对本寂禅师抛在面前的死猫儿头是该哭还是该笑。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腥臊红烂不堪亲,触动轻轻血污身。 何事杳无人着价,为伊非是世间珍。 丹霞子淳的弟子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曹山货物不入行市,仔细看来一文不值。曹山遇贱则贵,我这里遇贵则贱。且道还有相违处么?” 南宋万松行秀禅师评唱道:“世尊拈花,俱胝竖指。且道与死猫儿头是同是别?” |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皓月当空时如何?” 本寂禅师道:“犹是阶下汉。” 这个僧人马上道:“请师接上阶。” 本寂禅师道:“月落后相见。” 在佛家之比喻中,佛性如月。所以,皓月当空者,意即通过艰苦修行后,佛性如皓月般显现,佛性如皓月般照耀乾坤也。 一个僧人能修行到这种境界是非常不容易的,自然也是值得自豪的。 从古至今,很多人修行至此,就认为得也,足也。 不过,在明眼宗师眼里,即便到此地步,犹是阶下汉。 阶下汉者,台阶下之人也。 在古时候,不论是在法堂上还是在朝堂上,都是身份越尊贵地位越高者,其位置越靠前。 你如果都站在法堂(朝堂)的台阶外了,那就证明你还没有登堂入室啊。 禅,那是不能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哪怕这个境界是佛境圣境,都是不能执滞的。因为你若有所执,则一定会被这个境界所束缚。若有所缚,你又如何能得大自在呢,你又如何能真正的获得解脱呢。 所以,纵使你修行至皓月当空之境,纵使你达至一丝不挂之地,高明的师父都会让你放下的,都会与你拈却的。 这个僧人看到本寂禅师说即便皓月当空犹是阶下汉,于是马上道,既如此,那么就请师父使出点绝招出来把我接上台阶,使我能登堂入室彻悟禅道吧。 对此,本寂禅师抽丁拔楔的说道,你要想我把你接引上阶,这没问题,等月落后在来吧。 月落后相见,并不是说等天上那轮明月落下后再相见。而是要这个僧人把自己苦苦修行才得见的明月从自己的心里落下去,你只有把自己的心彻底空掉,你只有把蕴含在心中的那些佛境圣境统统抛弃,你才能真正的达至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只有如此,你才能走上台阶来登堂入室。 一个僧人,通过艰苦的修行见到月光,从而皓月当空,这是没错的。但是作为一个禅者,到此地步绝对不能停滞,如果停滞于此,则被皓月所缚。所以,还必须更进一步,达至光境俱忘之地才是。 所以盘山宝积禅师道:“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物?” 不过,即便如此,后来的云门文偃禅师也说道:“直饶恁么犹是半途,未是透脱一路。” 所以,本寂禅师道月落后相见,实在是入髓之语啊。 在这里学人还得明白一点,本寂禅师道月落后相见,那是对有所得之人说的,如果你是个初学者,还没有见到天上那轮明月,那么你还是老老实实的修行,先把月亮看见后再说别的吧。 对于这个公案,南宋在庵贤禅师作偈评唱道: 皓月光中立问端,上他阶级转颟顸。 会须月落来相见,别有灵光照胆寒。 明末密云圆悟禅师在给学生上课时提举这个公案后道:“且道既是月落后又如何相见?”圆悟禅师刚说到这里,下面站着的汉月法藏禅师立即就走出教室去了。圆悟禅师一看,二话不说也走下讲台去了。 明末清初的荐福净如禅师评唱道:“曹山老汉审症开方,天童万峰依方合药,固皆不愧为杏林中国手。然细捡将来,俱未免带些子医生气态。” |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国内按剑者是谁?” 本寂禅师道:“曹山。”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拟杀何人?” 本寂禅师道:“但有一切总杀。” 这个僧人又问道:“忽逢本生父母又作么生?” 本寂禅师道:“拣甚么。” 这个僧人继续问道:“怎奈自己何?” 本寂禅师道:“谁奈我何。” 这个僧人又问道:“何不自杀?” 本寂禅师道:“无下手处。” 剑虽然是兵器,但是在佛教的各种经典中却是频频出现,并且在佛教的各种塑像中也是随处可见,就连许多菩萨的手中也是常常手持宝剑的。 不过,佛教五戒的第一戒就是不杀生,所以菩萨们手持宝剑,自然不是为杀生而亮剑的。 此僧口中之剑者,佛家之金刚王宝剑也,佛家之慧剑也。此剑能斩妖除魔驱邪匡正,能斩断一切烦恼摧毁一切愚痴禁锢一切妄想。 既然此剑有如此威力,能持此剑者自然也是非同一般的。 所以此僧问道,国内按剑者是谁。 作为当时江湖中数一数二的高手,本寂禅师当仁不让的回答道,我。 此僧随即问道,既然手持宝剑,那么你准备杀谁呢。 临济义玄禅师曾道: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 而本寂禅师则更进一步的说道,但有一切总杀。如此,则无遗漏处。如此,则无手软处。若有丝毫不尽,则有漏网之鱼,从而不得彻底自在也。 不过,这个僧人那是存心前来冲锋陷阵,所以他马上逼拶道,如果忽然遇上本生父母时,你杀还是不杀呢。 禅宗,那是要学人认识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的。如果有人刻苦参究,忽地逢着此时之本生父母从而识得自己之本来面目,大多数人都会喜出望外从而坐在此地的。 但是,禅,那是不能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所以,即便逢着此时之本生父母,同样要毫不犹豫的杀掉,从而达至真正的一物无倚之境。 不过,到了这里,这个僧人却有点疑惑了,如果连本生父母都杀掉,连悟后所得都拈去,那么自己怎么办呢?那么自己最终的立足处又在哪里呢?那么自己岂不是落空了? 看到此僧疑惑,本寂禅师却是艺高人胆大,你无奈自己何,那么谁又能奈我何? 到此,这僧马上调转枪头逼拶道,你何不自杀。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所谓衲僧家生杀由我。所以,要奈何你自己,只有你自己动手自杀了。 可是自己能被杀,则自己是一物,自己是一物,岂不外著诸相了? 自己外著诸相已是堕坑落堑,又更起心动念要杀之,岂不更是头上安头错上加错? 而且自己本自具足本自圆满,既如此,你自己动手又能除个什么? 并且自己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既如此,岂有下手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本寂禅师的禅风是迥异于当时江湖中别的大佬的,他的禅法是非常绵密细致,而且随时都是做到正偏兼带的。 对于这个公案,五代宋初的清凉泰钦禅师在这个僧人刚问“国内按剑者是谁?”时,即替本寂禅师应对道:“汝不是恁么人。” 南北宋交际间的佛性法泰禅师作偈评唱道: 嵯峨万仞是曹山,气岸雄雄坐祖关。 横按镆鎁全正令,太平寰宇斩痴顽。 |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灵衣不挂时如何?” 本寂禅师道:“曹山孝满。”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孝满后如何?” 本寂禅师道:“曹山好颠酒。” 灵衣者,既指神灵的衣裳,也指死者生前常穿的衣裳。 参禅悟道,其实可以理解成为一个禅客穿衣脱衣的过程。 学人在最初进门修行之时,可谓是赤身裸体一物无遮的。可是当他打开佛法这个大衣柜后,发现里面可以遮体取暖的衣服实在是太多了,他自然是欣喜异常的。所以,不论是戒律衣、禅定衣、般若衣、经论衣、慈悲衣等等,只要能穿上身的,学人就情不自禁的不间断的往身上套。 不过,等到学人衣服看得多了衣服也穿得多了,最终能遮体保暖后,才蓦地发觉,自己每多穿一件衣服,那么自己就多一层负重和多一层牵挂。到了最后,衣服那是穿不胜穿,身体那是缠不胜缠。此时,学人才猛地醒悟,如果不把这些看似可以遮体取暖的衣服脱下,那么自己不被压死也会被缠死,又谈何能轻装前行呢。 并且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学人彻底领悟到自己原本具足,从不曾欠缺什么,根本就需要这些外来的衣服遮体取暖。 所以,到此地步,不论是神灵之衣还是死者之衣,多年来不停穿上的这些衣服都要一一脱卸掉,乃至于一丝不挂才行。 而灵衣卸脱之时,自然就是孝满之日。 本寂禅师之曹山孝满一语,是有深刻含义的。 很多人都倾慕和向往禅师悟道后那种大自在大神通大智慧的风采,可是,他们常常忘记了一个人要达此境界所要付出的心血。 在古时候,一个人的父母去世了,那是要为父母守孝三年的。而且在这三年时间里,要居住在父母坟前临时搭建的屋子里,心里要常常因为父母的去世而感到伤心难过。并且在这三年时间里,不能大吃大喝,不能出游交际,夫妻要分居,家里不能办喜事。等等。而且这些规矩,那是一条都不能违反的。若有违反,则上不被国家所容,中不被社会所容,下不被家族所容。如此,你在这个世界也就寸步难行了。 而一个参学之士最初参禅悟道时,就如同守孝一般,那是勤勤恳恳而且如履薄冰的。 曾有僧人问本寂禅师道:“学人十二时中,如何保任?”本寂禅师道:“如经蛊毒之乡,水也不得沾著一滴。” 如此,参学之人和守孝之人,都是如经蛊毒之乡,那是水也不能沾着一滴的,如沾着,则不死即废也。 所以,学人参学修行时之艰苦、谨慎、精严、专一,那是非常人所能体悟的。 不过,学人一旦孝满之后,则又是另一番天地了。 此时的学人卸脱下了种种的衣服,也就脱卸下了对于身心的种种限制,从而彻底达至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就如龙入大海鹏腾九霄一般,自可纵横于天地之间了。 此刻,解黏去缚后的禅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自可披襟散发,纵酒高歌,成为一名快活衲僧了。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作偈评唱道:“清白门庭四绝邻,长年开扫不容尘。光明转处倾残月,爻象分时却建寅。新孝满,便逢春,醉步狂歌任堕巾。散发夷犹谁管你,太平无事酒颠人。” 南宋万松行秀禅师评唱道:“曹山有时醉,醉里惺惺。有时醒,不分昼夜。盖为它黄梁梦断,闺阁情忘。新丰所以谓触目荒林论年放旷也。然则孝满后毕竟如何?四时春富贵,万物酒风流。” 南宋东谷妙光禅师作偈评唱道: 曹山颠酒有谁谙,醉语狂言不自惭。 夜半日头当午照,骑牛背面着靴衫。 |
元旦佳节,暂停更新。 敬祝各位朋友及家人事事圆满,处处自在。 |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如何是法身主?” 本寂禅师道:“谓秦无人。” 这个僧人道:“这个莫便是否?” 本寂禅师道:“斩。” 法身,在佛教的各种典籍中含义各有不同。不过在一般人眼里,法身既指佛性,也指佛之真身。 不过,既是法身,还有主宰者吗? 须知,法身常住湛然、如如不动、圆满清静、本自具足、不生不灭、不来不往,派生诸法也,岂能有师?焉能有主?且法身无相,岂可见之? 不过,这个问题自然是难不倒本寂禅师的。面对此僧之问,本寂禅师回应道,谓秦无人。 谓秦无人之语,出自《左传》,其曰:“子毋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当这个僧人问道,如何是法身主时,本寂禅师回应道,不要以为江湖中没有这种人,只不过他们的言论孤高玄妙,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接受,致使你们不知晓罢了。 对于禅而言,不论你修行至何种佛境圣境,你都不能坐在此地的,你都要随处做得主的。若你到此境地不能做主,则被此境所缚,从而由主变奴也。 所以,即便你见到法身,更须知有向上时节,如此,你才真的是主也。 听到这里,这个僧人似乎有所领悟,他马上问道,师父所说的,莫非就是作得法身主之法么,我明白了此法,是不是就可以作得法身主了? 禅,那是要一物无倚的,你若坐在一机一物中,则立即由主变奴也。 所以本寂禅师立即呵斥道,你这种念头要立即斩断才行啊。 明末清初的百丈净泐禅师在给学生们评唱这个公案道:“依门傍户觅主问奴,只如曹山道个斩字,且道意在于何?”说到这里,净泐禅师喝一喝道:“将谓无人,莫言不道。” 百丈净泐的同班同学白岩净符评唱道:“穷峰极顶,不可不到。到得不更进一步,也只是个坐地死汉。曹山为这僧抖擞尿肠,发泄殆尽。虽然,你若便作不守珍御会,却须斩为三段。何故?这里无你着脚处。” 这一天,有个僧人参问道:“抱璞投师,请师雕琢。” 本寂禅师道:“不雕琢。” 这个僧人道:“为什么不雕琢?” 本寂禅师道:“须知曹山好手。” 对于每一天行走江湖参禅悟道之士来讲,他们都是希望能碰上明师的,都是希望明师能好好培养他们的,都是希望明师能施展出出格手段指点他们的。 对于许多老师而已,其实很多人都是好为人师的,他们面对前来求教的学生,一个个口若悬河唾沫横飞,恨不得把自己全身的功夫传给学生,恨不得学生能一日千里突飞猛进早日开悟。 但是在明眼禅师眼里,他们却有着和常人不一样的见解。 对于一个僧人而言,佛性,那是本自天成圆满自足无所亏欠的,既如此,你还需要别人来雕琢一番吗? 对于一个老师而言,须知法无所得亦无所授,若有所授,则非法也。既如此,你还能去雕琢什么呢。 况且,既是璞玉,那就应该天然去雕琢才是,若假人手,则会毁坏玉之璞也。 想想看,如果一个淳朴之僧人,被懵懂师父用戒律禁之,用经文锢之,用威仪套之,用门规制之,用禅定圈之,用经忏困之,用咒语滞之,等等等等。如此一番雕琢下来,这个僧人不“死”也是个“残废”之人了,又何得保存其淳朴无邪天真圆满之佛性呢。 所以,不雕琢才是真雕琢啊。 看来,本寂禅师端的是好手啊。 对于这个公案,南宋笑翁妙堪禅师作偈评唱道: 抱璞投师来意浓,一条狭路忽相逢。 谁知妙手不雕琢,分破华山千万重。 元末明初的云居普庄禅师评唱道:“且道这僧会曹山语不会曹山语?山僧道直饶会得也是无端。” 明末清初的白岩净符禅师评唱道:“大小曹山为一个贩骨董汉乃费却许多斧凿,未为好手。今日有问觉王,抱璞投师请师雕琢。便蓦头与伊一棒,直饶是荆山良璧,教他百杂碎。为什么?使伊脱却鹘臭布衫,拈却炙脂帽子。” |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雪覆千山,为甚么孤峰不白?” 本寂禅师道:“须知有异中异。”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如何是异中异?” 本寂禅师道:“不堕众山色。” 雪覆千山之雪,既指世法,也指佛法。 一个人只要你活着,你是绝对不能离开世法而存在的。那种不食人间烟火,和红尘俗世没有丝毫联系的人,是不存在的。 同样,对于一个僧人来讲,你进入佛门后,佛法,你也是无法回避丝毫的。 这就如同山中天降大雪一般,大雪所到之处,自然是一片银装素裹,不会有丝毫遗漏的。 可是,就在这漫天大雪中,却偏偏还有一座傲然独立的山峰没有被白雪覆盖,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禅者,那是要做到呼唤不回罗笼不住的,那是要做到独脱无依的。 不过,这种独脱无依,并不是远遁深山不食人间烟火如寒灰枯木般过日。而是要做到身处俗世却不被红尘缠绕,置身禅海却不被佛法所束缚。 若有禅者能达此地步,自能独坐大雄峰,自能面对漫天大雪,而能确保自己的峰头不被雪花覆盖了。 南泉普愿禅师曾说道:“今时师僧须向异类中行。” 而本寂禅师也曾给学生们宣讲过四种异类,即往来异类、菩萨同异类、沙门异类和宗门中异类。 不过,纵是你在异类中行得,纵是你能斩断一切攀缘心从而情不附物,纵是你能明得体用理事,纵是你能竿木随身随处作主,更须知有向上时节始得。 所以,禅者即便能孤峰不白,犹不能坐在此地。一个僧人,须知还有异中异才行啊。 这个僧人一听,马上就问道,如何是异中异。 此僧如此发问,看来实在不是过关之人啊。 本寂禅师稍作开示,他便马上跳入本寂禅师的话语中,在同异中着眼,而且偏执于一处。 《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所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中显异,异中显同。同即是异,异即是同。 如此,雪覆千山和孤峰不白,就不是迥然不同的两个境况。正是因为有雪覆千山,所以孤峰之不白才能显得如此傲然特立。而孤峰独立不白,也恰好能在显示出千山的同时,更突出的显示出千山之白。 所以,一个禅者在修行中一定要做到理事圆融,一定要做到正偏兼带,才能彻底过关啊。 如此,孤峰不白,是不堕众山色的。 从本寂禅师前面说“去亦不变异”,到现在说“不堕众山色”,我们可以看出,本寂禅师那是处处在展示曹洞宗之理事圆融偏正回互之宗风的。 对于这个公案,南宋朴翁义铦禅师作偈评唱道: 雪覆千山没路岐,孤峰不白峭巍巍。 五陵公子虽增气,野老相逢不展眉。 南宋石溪心月禅师作偈评唱道: 混不得,类不齐,六爻宛转见重离。 夜深下视千山白,不是其中人不知。 南宋末期的觉岸可湘禅师作偈评唱道: 言中彼此带幽玄,尽向言中辨正偏。 孤负一条官驿路,茫茫沉在月明前。 |
这一天,本寂禅师在寺院中听到敲钟声,立即道:“阿耶,阿耶。” 旁边的僧人赶紧问道:“和尚作甚么?” 本寂禅师道:“打着我心。” 这个僧人一听,立即愣在那里不知如何应对了。 在任何一个寺院里,不论是鼓声还是钟声,那都是天天要多次听闻的。不过,正是因为天天要听很多遍,所以僧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而寺院的钟鼓声,除了传递一些特定的信息外,更重要的功能是起到警醒僧众的作用,通过每天响在耳边的钟鼓声,提醒僧众刻苦修行,不忘出家之初心。这就如一副寺院的对联所说的那样:“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可是,正因为寺院僧众对于暮鼓晨钟天天多次听闻,从而习以为常,所以很多人对于钟鼓声之警醒作用反而不在意了。 所以,当寺院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作为当家师父的本寂禅师,便不失时机的捂住胸口痛苦的叫唤道,哎哟,哎哟。 旁边的僧人看到师父如此,赶紧关切的问道,师父怎么了。 本寂禅师如此,就是要等他发问呢。所以,本寂禅师不失时机的对他道,打着我心了。 这个僧人一听,虽然明白师父是在找机会开示自己,可是他却实在找不出话语出来应对本寂禅师的禅机。 可是,明明是寺院在敲钟,本寂禅师为什么会说正好打着他的心呢? 世间无事万物,从来都不会孤立存在的,从来都是有各式各样之联系的。 而佛家更进一步的提出了无缘大悲同体大悲的观点,强调众生与我为一,我与众生不二。 马祖道一曾说道:“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心。”如此,声也即是心。 既如此,你敲击钟,岂不正是敲击到了我心。 佛家云,一切声皆是佛声。 《大日经》中也讲道:“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 如此,钟声也是佛声,我痛苦叫唤之声也是佛声。所以,你若具眼的话,就必须要在这些声音中反闻能闻之心,从而借助这些音声领悟自己的自性。 如果你不能如此,却在我捂着心口装模作样的叫唤上犯疑,则不仅辜负了寺院日日响起的警醒钟声,更辜负了我现场煞费苦心的一番表演。 对于这个公案,五代时的般若启柔禅师作偈评唱道: 闻钟告众打吾心,游子闲言醉更深。 楞严会上圆通者,正法明王观世音。 北宋汾阳善昭禅师作偈评唱道: 闻钟便道打吾心,语浅分明理事深。 上流默默点头笑,可谓真鍮不博金。 北宋五祖师戒评唱道:“作贼人心虚。” 明末清初的清化净嶾禅师评唱道:“没量大人,却向声色里鼓弄人家男女。”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本寂禅师听到钟声捂着心口道“打着我心”时,即以双手作撞钟势。你不是痛吗,且叫你痛个痛快。何故如此?岂不闻知恩方解报恩。 |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子归就父,为甚么父全不顾?” 本寂禅师道:“理合如此。”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父子之恩何在?” 本寂禅师道:“始成父子之恩。”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如何是父子之恩?” 本寂禅师道:“刀斧斫不开。” 子者,臣也、宾也、事也、用也、偏也。 父者,君也、主也、理也、体也、正也。 作为子,历来都是很调皮的,他一天到晚种种思维种种作为,从来都是不会停歇片刻的。不过,子终归是子,一个游子在外飘荡久了,终归是要想着回家的。 但是一直据有房屋产权的父亲对于想要归来的孩子,却是一副全然不顾的样子,这就让人有点疑惑不解了。 不过,在本寂禅师眼里,原本就该如此的啊。 须知,父亲作为本体,不论自己的孩子如何折腾如何来去,他都是如如不动的,若有所动,则不名父也。 不过,这个僧人还是不能领悟,如果子不归于父且父不接纳子,那么父子就不能团圆,如此,父子之恩何在?禅,不就是强调君臣道合主宾相亲理事如一体用相即正偏兼带的吗。 此僧认识到这里,不可谓不对,只是不会转身而已。 一个禅者,既不能只认父而不认子,也不能只认子而不认父;既不能使子归父,也不能使父纳子。即便某天父子相聚举家欢颜,犹不能坐在此地,更须知有主宾皆亡理事混融体用俱泯时节始得。 如此,才算是真正的明白父子之恩啊。 而此父子之恩,那是刀斧斫不开的,那是非外力非起心作为所能达至的,那是原本如此的。 曹洞宗那是非常讲究正偏回互的,所以,前面的不雕琢才是真雕琢,此处的全不顾始成顾。 对于这个公案,明末密云圆悟禅师作偈评唱道: 子归就父,父全不顾。 彼此两忘,浩然独步。 清初的侣岩荷禅师作偈评唱道: 直下浑忘祖父尊,肯将知解论疏亲。 从教六国烟尘静,须信乾坤奉一人。 明末清初的频吉智祥禅师作偈评唱道: 密密金刀剪不开,烟沉古鼎浸寒灰。 夜深毕竟无人侍,户外谁堪着足来。 |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五位对宾时如何?” 本寂禅师道:“汝即今问那个位?” 这个僧人道:“某甲从偏位中来,请师向正位中接。” 本寂禅师道:“不接。” 这个僧人道:“为什么不接?” 本寂禅师道:“恐落偏位中去。” 随即本寂禅师问道:“只如不接,是对宾是不对宾?” 这个僧人道:“早是对宾了也。” 本寂禅师道:“如是,如是。” 曹山本寂之正偏五位者,正、偏、正中偏、偏中正、兼代也。 这个僧人问五位对宾时如何,本寂禅师马上问他道,你现在问的是五位中的哪位啊。 这个僧人随即道,我从偏位中来,请师向正位中接。此乃由偏转正舍事入理也。 在本寂禅师的正偏五位中,不论是正位偏位正中偏还是偏中正,都不是极致。只有到达无偏无正非偏非正君臣道合之正偏兼代之地,才能冥应众缘且浑然无内外。 所以,把学人从偏位中接至正位,一来起心作为陷于正偏,二来即便居于正位,正位犹未是极致,何居之有?且若人固守正位,则被正位所缚,如此,则又落入偏位也。 所以,本寂禅师毫不犹豫的对此僧道,不接。 到了这里,本寂禅师反过来勘辩这个僧人道,只如不接,是对宾是不对宾?看来,本寂禅师实在是老婆心切,担心此僧又反过来坐在不接中。 对于君臣道合之人来讲,不论是舍事入理还是舍理入事,要么重体轻用,要么重用轻体,都不是极致。须知,理事混融体用俱泯,才是一个禅客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所以,不论你接还是不接,都会落于有无,都有主宾存在,都有正偏区别。 故而这个僧人一针见血的说道,你说不接,早是对宾了啊。 看到这个僧人深明曹洞宗之正偏回互之道,本寂禅师不由得高兴的对他道,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曹洞宗第九代掌门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月中玉兔夜怀胎,日里金乌朝抱卵。 黑漆昆仑踏雪行,转身打破琉璃碗。 宋朝一佚名古德作偈评唱道: 故国安居象帝先,夜明帘外信无传。 金鸡啼破玉人梦,晓色依依锦帐前。 明末清初的益然弘济禅师作偈评唱道: 渊默无声拱至尊,才有消息非存存。 午夜无人闻禁漏,月上梨花深闭门。 |
首页 上一页[79] 本页[80] 下一页[81]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