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第81页]

作者:四川红尘洗梦
首页 上一页[80] 本页[81] 下一页[82]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这一天,有一个叫清锐的僧人参问道:“清锐孤贫,乞师赈济。”
    本寂禅师马上喊道:“清锐。”
    听到师父招呼自己,清锐赶紧应道:“在。”
    本寂禅师道:“清原白家酒三盏,吃了犹道未沾唇。”
    《法华经》中有贫子衣中珠之喻,是说一个贫穷之人不知自己粗衣内缝有无价宝珠,从而为了衣食在外历尽艰辛之事。
    清锐说自己孤贫,实际是说自己还没有发现自己衣内的无价宝珠,还没有见到自性。所以希望本寂禅师使出点招数出来开示一下,以使自己能顿见自己的本来面目。
    本寂禅师看到学生诚心前来求教,于是喊道,清锐。
    清锐赶紧应道,在。
    本寂禅师呼叫清锐,实在是在不动声色中施展出了宗师手段出来接引他啊。
    须知,清锐就是你,你就是清锐,除此之外,别有何人?别有何事?
    你不能在师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呼喊之下回过头来当下体认自己,却还在那里眼巴巴的苦等着师父别施妙手救济,实在是辜负了师父一番苦心啊。
    看到清锐不能在自己的呼唤下回头,本寂禅师只得继续开示道,清原白家酒三盏,吃了犹道未沾唇。
    此处之清原,代指江西吉安市青原山,青原行思禅师曾在此开山弘法,从而形成了禅宗之青原系,而曹洞宗就是青原系一脉相传的。
    佛性是本自具足且圆满无亏的,而且佛性就如贫子衣中珠一样,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你的身边,既如此,你有什么孤贫的呢?
    而且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前来问我,而我也殷勤的开示与你。你问我答,是如此的简单如此的亲切如此的圆融。你还有什么孤贫可言呢?
    我接二连三的把祖传之酒递与你喝,如此醇厚之法味弥漫与你,你若不能当机品尝的话,实在是白费了我的一番苦心啊。这就好比你已经喝了三盏酒到肚子里,却还懵懵懂懂的不知道自己已经喝酒了一样。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佛印了元禅师作偈评唱道:
    清锐孤贫心太粗,曹山携手步亨途。
    白家三盏沾唇酒,醉后添杯一似无。
    南北宋交际间的南华知昺禅师作偈评唱道:
    满屋黄金不肯亲,吁嗟甘怨自孤贫。
    无端更饮三杯酒,醉后郎当笑杀人。
    南宋肯堂彦充禅师作偈评唱道:
    贩海波斯入大唐,先将珍宝暗埋藏。
    却来伸手从人觅,争奈难瞒有当行。
    这一天,本寂禅师问强上座道:“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作么生说个应的道理?”
    强上座道:“如驴觑井。”
    本寂禅师道:“道则太煞道,只道得八成。”
    强上座道:“和尚又如何?”
    本寂禅师道:“如井觑驴。”
    《金光明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所以本寂禅师据此勘问强上座道,经中如此说了,你又如何说个应物现形的道理出来呢。
    看到师父出题考察自己来了,强上座立即回答道,如驴觑井。
    驴来到井边往井中观看,一定会在井水中看到自己的身影的,这就如同水中能清楚的倒映出天上的明月一般。
    不过,如驴觑井,虽能倒映出影像,但是,学人至此还有能观之人(驴)和所观之境存在。这种境地,自然在老师眼里是过不了关的。
    所以,本寂禅师评论道,你虽然晓得一些应物现形的道理,不过你终究只道得八成,还算不上合格啊。
    学人须知,在师父眼里,别说只道得八成,就算你道得九成九,依然是不合格的。
    看到本寂禅师不认可自己的回答,强上座马上问道,师父又如何看待这个事情的呢。
    本寂禅师马上开示他道,如井觑驴。
    井者,明镜也,本体也。本体清清静静干干净净如如不动,不论是驴来马来人来,井中都会呈现出来者之影像。他们走后,井(井水)并不会随之而有任何的生灭、来去,此正《菜根谭》所言之“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而这才是佛真法身应物现形之理啊。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后期的枯木法成禅师作偈评唱道:
    出路从来无十成,有言须是脱凡情。
    江边玉女呵呵笑,岭上石人侧耳听。
    南北宋交际间的无庵法全禅师作偈评唱道:
    驴觑井,井觑驴,冬瓜叶上长葫芦。
    会不得,莫踟蹰,定盘星上绝锱铢。
    明末博山无异禅师评唱道:“豪士之锋,诗人之态。贯协精华,斯无余蕴。曹山提挈过人,如万仞岩头打筋斗下来,攀仰不得。非但三玄五位,直是佛祖髑髅悉穿下过。咦。”
    公元895年,云门文偃禅师在雪峰义存禅师手中拿过毕业证书后,就再次进入江湖游历,直到公元911年定居于广东韶关市灵树寺(而且在灵树寺整整当了七年的首座,才接替灵树如敏禅师当上了主持),云门文偃在江湖中整整游历了十七年之久。这十七年间,文偃禅师遍访当时江湖中各路高手以增加阅历锤炼禅法。自然,作为当时江湖第一大派曹洞宗的各位高手如曹山本寂、疏山匡仁、越州乾峰、天童咸启等人,文偃禅师也是不辞艰辛前往参访的,况且,文偃禅师的师父雪峰义存也曾九上洞山参访,算得上是良价禅师的半个徒弟了。
    这一天,本寂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道:“诸方尽把格则,何不与他一转语,教他不疑去?”
    下面的文偃禅师马上站出来问道:“密密处为甚么不知有?”
    本寂禅师道:“只为密密,所以不知有。”
    文偃禅师又问道:“此人如何亲近?”
    本寂禅师道:“莫向密密处亲近。”
    文偃禅师继续问道:“不向密密处亲近时如何?”
    本寂禅师道:“始解亲近。”
    文偃禅师立即应道:“诺、诺。”
    当是时,江湖中那是大师辈出高手如云啊,众多的禅师一个个开山弘法,使得江湖中那是一片热闹啊。
    所以,本寂禅师说道,众多的禅林高手一个个开山弘法说东道西,都在施展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出来在学人面前炫耀,一副担心学人不能明白大事的样子。那么,学人为什么不能说出一句体现自己真参实修的转语出来应对他们,从而使他们闭上喋喋不休的嘴巴呢。
    看到师叔在上面发问了,文偃禅师马上站起来问道,密密处为甚么不知有。
    禅宗之密密处,那是说不尽说说无可说的,那是言语不及思维不至的。
    知有者,领悟禅法明白大事也。
    可是,到了密密处怎么反而不知有了呢?
    密密处和知有之论,除了别家宗师外,本寂禅师的师父洞山良价和师爷云岩昙晟,都是多次论及的。文偃禅师能出此问,看来他对于洞上一宗之法门,还是深有了解的。
    看到自己的师侄站出来发问了,本寂禅师马上回答道,既然是密密处,所以不能知有啊。如果知有的话,还称得上是密密之处吗。
    文偃禅师随即问道,这种悟后之人如何亲近。
    本寂禅师马上回应道,你可千万不要往密密处亲近啊,如果往密密处亲近的话,则一定会被这个密密处所缚,从而不得自在的。
    文偃禅师继续问道,如果像师叔说的那样莫向密密处亲近,那么不向密密处亲近时又如何呢。
    本寂禅师立即开示道,文偃啊,不向密密处亲近,才是真正的亲近啊。
    本寂禅师在教学中,那是随时都在运用曹洞宗之回互功夫的。前面的不雕琢才是真雕琢,全不顾始成顾,如今的不向密密处亲近始解亲近,从这些开示中我们可以看出,本寂禅师的禅法在当时的江湖中可谓独具一格啊。
    所以,文偃禅师听后,立即心领神会的道,是的,是的。
    在这里学人要明白的是,文偃禅师和本寂禅师之交流,那是悟后禅师间的切磋。不论是密密处还是知有处,都是悟后之语。
    现在有很多人有个误区,那就是认为一个学生拿到毕业证书后,那就一了百了了。
    可是,在禅宗史上,众多的大宗师都是强调悟后保任的,都是强调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
    所以,如果坐在悟中,坐在密密处,那么不但不能更进一步,而且反而会被自己的那个悟所缚。
    所以,本寂禅师才会深刻的开示道,不向密密处亲近始解亲近。
    而文偃禅师作为明眼之人,自然是心知肚明本寂禅师之意的,所以听到本寂禅师如此开示后,便立即应道,是的,是的。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慧宗杲禅师评唱道:“浊油更点湿灯心。”
    元朝楚石梵琦禅师评唱道:“雪山南面三千里。”
    明末清初的白岩净符禅师评唱道:“只为密密所以不知有,错。不向密密处亲近始解亲近,错。大小曹山,山僧为诸人捉败了也,且道如何是此人?只如妙喜楚石二老与么道,有交涉无交涉?不可一向忽略放过错会古人,他时阎老子考鞫,莫言不道。”
    这一天,文偃禅师参问道:“如何是沙门行?”
    本寂禅师道:“吃常住苗稼者是。”
    文偃禅师继续问道:“便恁么去时如何?”
    本寂禅师随即反问道:“汝还畜得么?”
    文偃禅师道:“蓄得。”
    本寂禅师马上问道:“汝作么生畜。”
    文偃禅师道:“著衣吃饭,有甚么难。”
    本寂禅师道:“何不道披毛戴角。”
    文偃禅师一听,立即给本寂禅师行礼。
    如何是沙门行之问,在禅宗典籍中常见记载。比如有僧人问水老和尚:“如何是沙门行?”水老和尚道:“动则影现,觉则冰生。”再如有僧人问洞山良价禅师:“如何是沙门行?”良价禅师道:“头长三尺,颈长二寸。”
    如何是沙门行,顾名思义,自然是说如何是出家人之行处用处。
    不过,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文偃禅师和本寂禅师都是悟道之人,所以,文偃禅师所问之如何是沙门行,就和一般初学者所问不同了。文偃禅师所问如何是沙门行,其实是在问一个禅师悟后如何行履。
    本寂禅师是过来之人,自然知道如何应对。所以本寂禅师道,悟后之人,就和寺院里那些每天如常吃用常住之物的人一样啊。
    文偃禅师接着问道,如果就这样行履下去如何呢。
    本寂禅师马上反问道,文偃啊,你还驾驭得了自己的这些行履吗。
    文偃禅师马上道,我当然驾驭得了啊。
    本寂禅师随即问道,你如何驾驭啊,说来听听。
    文偃禅师道,著衣吃饭,有甚么难。
    对于悟后之人,很多人心里想当然的都会往高大上方面去想,都会想着悟道了的禅师,肯定是顶放金光,妙语频出,吸风饮露,高深莫测的。
    不过,在禅宗史上,禅师们悟后却是常常往平凡处平常处着眼的。
    马祖道一道:“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
    大珠慧海禅师道:“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南泉普愿禅师道:“平常心是道。”
    所以,对于一个悟道之人来讲,要想悟后保任,那是不能有悟了之心,同时更不能有保任之念的。
    当此之时,悟后之行履,就要同平常一样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从而任运过时。不然的话,别说更进一步,就是想保养圣胎也是不可能的。
    对此,文偃禅师那是颇有心得的,所以他说道,著衣吃饭,有甚么难。
    不过,作为当时江湖中数一数二的大宗师,本寂禅师自然有他的独门招数的。所以本寂禅师对文偃禅师说道,何不道披毛戴角。
    在曹山本寂的禅法中,披毛戴角是类堕。如何是类堕呢,若执初心,知有自己及圣位,是为类堕。
    《五灯会元》记载道:“师(本寂禅师)凡言堕,谓混不得、类不齐,凡言初心者,所谓悟了同未悟耳。”
    所以,本寂禅师其实就是对文偃禅师表达了悟了同未悟的观点。
    披毛戴角,一般意义都是指牲畜。不过此处并不单指畜生,而是指畜生行。也就是南泉普愿禅师所说的“今时师僧,须向异类中行”,也即是归宗智常禅师所说的“虽行畜生行,不得畜生报”。
    本寂禅师道披毛戴角,不但有向异类中行之意,也是回应前面所言的“吃常住苗稼”和“蓄”的,这也是曹山禅法回互特点之体现。
    作为开悟了的禅师,文偃禅师对于本寂禅师的开示自然是心领神会的。
    所以在面对面品尝了曹山独特禅法后,文偃禅师便立即礼拜本寂禅师。
    对于悟后保任之事,南宋兀庵普宁禅师的一首偈颂说得非常好。偈曰:
    悟了还同未悟时,著衣吃饭顺时宜。
    起居动静曾无别,始信拈花第二机。
    这一天,文偃禅师又来参问本寂禅师道:“不改易底人来,师还接否?”
    本寂禅师道:“曹山无恁么闲工夫。”
    不改易之人,即是修行至不疑之地,从而归家稳坐之人。到此地步之人,自然是不被人惑不被物累,从而如如不动的。
    禅,那是不能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哪怕你悟了,同样不能居于佛境圣境。
    所以禅师们都是强调悟后还得保任的,都是强调悟后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
    文偃禅师已是拿到毕业证书之人,所以据此参问本寂禅师道,悟后之人前来参学,你还接引他吗。
    在高明宗师眼里,悟和不悟都是两头语,都得毫不客气毫不迟疑的超越之。
    而且,既悟之人,何须你接。
    既悟之人前来参访,你不能具眼分辨出宾主,已是一错。如果再起心动念施展出什么自认为不得了的招数出来接引,更是错上加错。如此,岂不贻笑大方。
    所以,本寂禅师开示道,曹山无恁么闲工夫。
    曹山无恁么闲工夫之语,充分展现了本寂禅师对于禅道深入骨髓的体悟,也充分展现了本寂禅师悟后之超拔和自在。
    本寂禅师“曹山无恁么闲工夫”之语传入江湖后,不仅受到了江湖中人的高度好评,而且后来的许多禅师还在教学过程中频频引用此语。
    如有僧人问首山省念禅师:“学人久处沈迷,请师一接。”省念禅师曰:“老僧无这闲工夫。”
    而五祖法演禅师每遇僧来请益,只曰:“无这闲工夫。”
    这一天,纸衣道者从洞山前来参访本寂禅师。
    本寂禅师道:“莫是纸衣道者否?”
    纸衣道者道:“不敢。”
    本寂禅师问道:“如何是纸衣下事?”
    纸衣道者道:“一裘才挂体,万事悉皆如。”
    本寂禅师又问道:“如何是纸衣下用?”
    纸衣道者马上走到本寂禅师面前道:“诺。”说完便脱去了。
    本寂禅师抚着他的背道:“汝只解恁么去,何不解恁么来?”
    纸衣道者忽地睁开眼睛道:“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
    本寂禅师道:“未是妙。”
    纸衣道者马上问道:“如何是妙?”
    本寂禅师道:“不借借。”
    纸衣道者对本寂禅师道:“珍重。”随即便圆寂了。
    看到纸衣道者圆寂了,本寂禅师立即作颂一首示之道:
    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
    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
    情分万法沉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
    如是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
    在当时的江湖中,行走江湖身着纸衣者大有人在。此纸衣道者在当时的江湖中也是颇有名气之人,不过现在已经不知其具体履历了。
    出家人身穿之纸衣,并不是我们现在书写用的纸张这种纸做成的,它其实也可以算是布的一种,只不过制作简单经济适用罢了。所用,纸衣,我们可以理解为粗衣。
    这一天,纸衣道者从洞山来到江西抚州之曹山参访本寂禅师。
    看到有人前来参访,本寂禅师问道,来者可是纸衣道者么。
    看来,这个纸衣道者在江湖中也是颇有名气之人,以至于本寂禅师这种人物都对其有所耳闻。
    纸衣道者赶紧道,不敢,不敢。
    此时的本寂禅师早已名满天下,不但是江湖中数一数二的大宗师,其禅法更是被江湖中人引为标准,不然的话,纸衣道者也不会上曹山来参访了。所以,纸衣道者自然是不会在本寂禅师面前托大的。
    既然你身着纸衣,那我就从纸衣上找个话端问问呗。
    所以本寂禅师马上问道,如何是纸衣下事。
    事者,理也,体也。
    你穿个纸衣倒是挺简朴的,可是出家人那是讲究明心见性的。既如此,如何是佛性如何是本体啊。
    看到本寂禅师勘辩自己来了,纸衣道者马上回答道,一裘才挂体,万事悉皆如。
    纸衣道者的回答,既显示了自己的功夫,也显示了自己的本体。那就是任何事物和我有所接触,以及我接触到任何事物,都是不会有任何的冲突和纠缠的。万法都是平等不二的,万法都是同一本体的,万法本体是如如不动的,万法都是如此常在的。
    本寂禅师继续勘问道,你领悟到的事是如此,那么如何是纸衣下用呢。佛法,那是要理事圆融的,那是要体用双彰的。所以,你知道了体,还得会用才行了。
    你想看我的用那还不简单啊,纸衣道者马上走到本寂禅师面前打了声招呼,然后就在本寂禅师面前脱去了。
    如此看来,纸衣道者的修行功夫那是登峰造极让人叹为观止啊。
    前面和九峰道虔禅师交锋的石霜寺首座在展示自己坐脱立亡之功夫时,还要燃香起誓道“我若会先师意,香烟灭则我脱去,不然烟灭不能脱”。而纸衣道者却是别人要看他的用,他马上就能脱去。一个僧人的修行功夫能达至此境,从古至今都是异常不容易的啊。
    不过,即便纸衣道者展现了如此绝妙的功夫,本寂禅师依然不认可他。
    本寂禅师伸出手扶着他的背道,你只解恁么去,何不解恁么来。
    你能坐脱立亡虽然不错,但是佛家更讲究来去自如。所以,你知道去处,更要知道来处才是啊。
    听到本寂禅师如此一说,纸衣道者忽地睁开眼睛问道,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
    从这里可以看出,纸衣道者的修行功夫实在是登峰造极无以复加了啊。不论是禅宗史还是佛教史,其记载的能坐脱立亡者大有人在,可是能来去自如者,却是寥寥无几的。就如前面那个石霜寺首座一样,一去也就不再来了。
    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纸衣道者看到自己纵使修行达到了如此登峰造极的地步,可是本寂禅师似乎还是不许可自己。于是他便诚心参问道,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
    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是说自己的真性可以不假借于胞胎而存在,也就是说自己可以不借助于肉身而存在。一个人,能摆脱外在有形的形体之桎梏,自然是可以在天地间逍遥自在的了。
    从修行功夫的角度来看,能达此地步,那是多少学佛修道之人梦寐以求的境界啊。
    可是,纵使纸衣道者达到了这种让人梦寐以求的境界,在本寂禅师眼里,依旧不是极致,依旧未达至圆满之境。所以本寂禅师对纸衣道者道,你即便达至了一灵真性不假胞胎之地,也算不上最妙之境啊。
    听到本寂禅师如此一说,纸衣道者赶紧问道,那么如何才能至臻至善呢。
    本寂禅师道,不借借。
    在明眼宗师眼里,你有不借,那么就一定有借与之对应。这就好像你说不死,看起来不错了,可是当你说不死的时候,那是因为有个死在那里与之对应,所以你才能说个不死出来。
    这就如前面百丈怀海禅师禅师所言的不昧因果一样,你说有因果还是无因果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怀海禅师才会对别人开示道不昧因果。
    禅,那是要体用双彰且体用俱泯的。只有如此,才能跳出有无跳出借与不借之思维和计较。
    以不借为借,才是真借。如此才能真正的得大自在,从而逍遥于天地间而随处作主。
    纸衣道者听后,不由得大有所悟,于是对本寂禅师道,师父珍重。说完后,便圆寂了。
    本寂禅师看到纸衣道者脱去了,于是作颂一首示他道:
    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
    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
    情分万法沉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
    如是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
    对于此颂,我们只要明白最后那句就行了。
    永嘉玄觉禅师道:“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黄檗希运禅师道:“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般心,亦无道理可说。无事散去。”
    临济义玄禅师道:“设解得百本经论,不如一个无事的阿师。”
    本寂禅师也是如此看法如此体悟的,所以在本寂禅师的眼里,了然无事,得也,足也。
    对于禅师,现在相当一部分人都在批评他们一天到晚谈玄说妙,只会耍点嘴皮子功夫而已。
    但是本寂禅师和纸衣道者勘辩之事,再次证明了那些悟道禅师是有真功夫的。
    一个禅师要悟道,不止是要学习成绩优秀,从而明心见性,同时其还得真参实修,并且其真实的修行功夫同样要过硬才行,不然的话,碰上纸衣道者这种能来去自如之人,你拿什么同别人交锋,你又如何使别人心服口服。
    从本寂禅师和纸衣道者勘辩之事来看,本寂禅师能成为当时江湖中数一数二的大宗师,其禅法能成为禅客标准,实在不是侥幸之事啊。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南堂道兴禅师作偈评唱道:
    劳形苦骨不知春,得意忘言便出尘。
    不假胞胎不借借,金乌出海月离云。
    穆堂念禅师作偈评唱道:
    大鹏展翅出青霄,六合云迸意气豪。
    千载誵讹俱坐断,春风送雨夹花飘。
    三、曹山禅法
    本寂禅师除了完整继承良价禅师洞上一宗之禅法外,还在弘法过程中发展了良价禅师之禅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曹山禅法。正是因为本寂禅师不但继承了良价禅师的禅法,也发展了良价禅师的禅法,所以本寂禅师之法门才能和良价禅师之法门合在一起称之为曹洞宗。
    本寂禅师在弘法过程中独创之禅法有三种堕、四禁偈、四种异类、君臣五位、王子五位、五相、五卦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看看本寂禅师的这些独门功夫吧。

    1、四禁偈
    这一天,本寂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作四禁偈道:莫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何须正恁么,切忌未生时。
    当是时,江湖中参禅悟道之士众多,而开山弘法之师同样到处都是。学生们的境况不一,老师们的手段各别,这就造成了即便是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学生之思想也是难以统一的。
    所以,为了使初学者有个总的方向,更为了使有所悟者获得提高,本寂禅师对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四禁偈。
    本寂禅师的四禁偈,虽然初学者也可以作为参学之准则,但更多的是为参禅有所得者提出了所要禁忌的四个方面。
    莫行心处路之心,真心也。即便是学人找到了自己的真心,这个真心同样是靠不住的。因为一旦自认为找到了真心,从而跟随其迹而行,那么,这个真心便有迹可循有路可行。而禅,那是要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所以,学人莫行心处路。
    参禅悟道之人,都是希望能看清自己之本来面目的,不过,当你觉得自己看清了本来面目,进而挂上本来面目这件遮体之衣从而自以为得自以为足时,却又不是了。禅,那是不能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所以,即便你看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也不能坐于此地。你必须把这种衣服(悟境)脱去,才能终至于一物无倚之境。所以,学人得不挂本来衣才是。
    禅,那是讲究当机立悟的,也即是正恁么时。不过,如果学人执著于此,这个当机立悟同样会成为学人的桎梏,从而使得学人不能得大自由大自在。所以,何须正恁么。
    参禅悟道之士,常常都是在各种念头生出后,才下功夫制止、清扫这些念头,从而使自己达至清静和清净之地的。可是,在种种念头没有生起来的时候,更得注意啊。如果你能在念头还没有生出来的时候,就能体悟到念头之本无,那么,种种念头又如何生出来呢,你有何须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使用那么多的招数去压制和清扫这些念头呢。
    总的来看,本寂禅师的四禁偈,对于那些在参禅悟道时有所得之人的启示作用更大些。自然,如果有人能更进一步的做到本寂禅师四禁偈之要求,那么整个禅海你就可以自由遨游了。
    对于本寂禅师的四禁偈,明末清初的白岩净符禅师在给同学们上课时评唱道:“大小曹山畏刀避箭,若是白岩则不然。爱行心处路,常挂本来衣。何妨正恁么,不碍未生时。大众,你若依曹山则肯白岩,依白岩则肯曹山。众中有出类拔萃者,试别道一句看。”良久,净符禅师道:“若无举鼎拔山力,千里乌骓不易骑。”
    净符禅师的同班同学且拙净讷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生处富贵家,那知富贵毒。
    不独许由痴,更有痴巢父。
    2、三种堕
    这一天,本寂禅师来到教室给同学们上课道:“凡情圣见是金锁玄路,直须回互。夫取正命食者,须具三种堕: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断声色,三者不受食。”
    下面的稠布衲同学马上站出来问道:“披毛戴角是什么堕?”
    本寂禅师道:“是类堕。”
    稠布衲又问道:“不断声色是什么堕?”
    本寂禅师道:“是随堕。”
    稠布衲继续问道:“不受食是什么堕?”
    本寂禅师道:“是尊贵堕。”
    说完后,本寂禅师接着开示道:“食者即是本分事,知有不取,故曰尊贵堕。若执初心,知有自己及圣位,故曰类堕。若初心知有己事,回光之时,摈却色声香味触法得宁谧,即成功勋。后却不执六尘等事,随分而昧,任之则碍。所以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食者即是正命食也。亦是就六根门头,见闻觉知,只是不被他染污将为堕。且不是同向前均,他本分事尚不取,岂况其余事耶。”
    在这里,本寂禅师凡言堕,谓混不得、类不齐,凡言初心者,所谓悟了同未悟耳。
    从本寂禅师上述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本寂禅师的三种堕,那是为了学人正命食而特意提出的教法。
    那么,什么是正命食呢?僧人依据佛制,以正当的行为正当的技能正当的职业来获得资养生命之衣食等等,称之为正命。依据佛制行乞而食,称之为正命食。
    不过,上述正命食之理解,只是佛家之义,禅师之正命食义,又有不同。
    出家人最初脱离世俗来到寺院,对于佛法禅法而言,可谓是个一穷二白之人。所以,如此穷白之人来到寺院,面对琳琅满目的佛法大餐,一个个自然都是如饥似渴的,都巴不得把佛家三藏经论全部吃到自己的肚子里去,都巴不得把祖师言论全部记在脑海里,都巴不得把师父上课时的开示一字不漏的吃下去。
    反正对于参禅悟道之士来讲,佛法禅法,他们那是无所不食来者不拒的。
    可是,如此吃法,不但不能资养慧命获得领悟,反而会让很多人消化不良乃至于噎死胀死。
    所以,本寂禅师就此提出了僧人要取正命食,也即是在面对琳琅满目的佛法大餐时,知道那些能食那些不能食,如此才能真正的明白佛法领悟禅道。
    那么,如何才能正命食,从而不至于消化不良乃至于噎死胀死呢?
    本寂禅师于此开示道,取正命食者,须具三种堕。
    本寂禅师之三种堕,在《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中记为“披毛戴角是沙门堕,不断声色是随类堕,不受食是尊贵堕”。但是在《禅林僧宝传》《人天眼目》《五灯会元》《指月录》等等众多的禅宗典籍中,都把本寂禅师的三种堕记为:披毛戴角是类堕,不断声色是随堕,不受食是是尊贵堕。
    所以,本文也从众记为类堕、随堕和尊贵堕。
    何为类堕,类堕者,披毛戴角也。而披毛戴角则是异类中行也。而在此行中,要时刻不忘初心,既要知道自己,同时也得明了圣位,这样的话,才能找到适合自己下嘴的美味,从而食之有味食之有方。
    何为随堕,随堕就是在学人知有的情况下,摈却色声香味触法,从而获得宁谧,成就功勋。但是由此获得功勋,并不意味着自己可以离开色声香味触法而别有个清静之地可以安居,而是要在色声香味触法中随波逐流而不被波浪浸染,从而随缘任运。也即是佛家所言之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不舍生死而入涅槃之意。
    何为尊贵堕,尊贵堕,就是不被任何事、物、境界所污染,从而使自己在面对佛法大餐时,知道那些该吃那些不该吃。并且这个吃,不是起心动念挑肥拣瘦,只是本分而已,就好像你肚子饿了自然就想吃东西一样,仅此而已。为何如此呢,因为此时的学人自己之本分事(求佛求法见性等等)尚且不取,他又怎么可能会去在意其余那些杂事呢。
    本寂禅师说三种堕,只是为了学人能正命食,能正命食者,则能达至悟了同未悟之境,从而逍遥于天地间。
    对于本寂禅师之三种堕,北宋慧洪觉范禅师作偈评唱道:
    纷然作息同,银碗里盛雪。若欲异牯牛,与牯牛何别。(类)
    有闻皆无闻,有见元无物。若断声色求,木偶当成佛。(随)
    生在帝王家,那复有尊贵。自应着珍御,顾见何惊异。(尊贵)
    南北宋交际间的法轮应端禅师作偈评唱道:
    着起破襕衫,脱下娘生裤。信步入荒草,忘却长安路。(类)
    秦楼歌夜月,魏阙醉春风。家国倾亡后,乡关信不通。(随)
    独坐孤峰顶,轮蹄绝往还。可怜一双足,曾不到人间。(尊贵)
    云不恋青山,镜不笼妍丑。未透鬼门关,逐处成窠臼。(总)
首页 上一页[80] 本页[81] 下一页[82]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2-11-05 01:20:14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