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第87页] |
作者:四川红尘洗梦 |
首页 上一页[86] 本页[87] 下一页[88]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这一天,干峰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道:“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须是一一透得,始解归家稳坐。须知更有照用同时,向上一窍。” 文偃禅师马上站出来问道:“庵内人为甚么不知庵外事?” 干峰禅师一听,立即呵呵大笑。 文偃禅师道:“犹是学人疑处。” 干峰禅师道:“子是甚么心行。” 文偃禅师道:“也要和尚相委。” 干峰禅师道:“若恁么,始得稳坐。” 文偃禅师应道:“诺,诺。” 在这里读者朋友们须知,干峰禅师之开示,不是针对初学者的,而是针对那些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之人的进一步开示。 三种病者,修行人见不到法身苦苦追寻是病,见到后心中暗喜执滞不放亦是病,更须知唤作法身早是病也。 两种光者,人人皆有法身之光,你见和不见,它都在那儿的。所以长沙景岑禅师道:“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三世诸佛,法界众生,是摩诃般若光。光未发时,汝等诸人甚么处委悉?光未发时,尚无佛无众生消息。”文偃禅师后来也道:“人人自有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作么生是诸人自己光明?” 修行成就后如蒙尘之明镜尘去光现。此亦是光之一也。 对于禅者而言,这些修行中出现的病和光,必须要一一明白一一透过,才能归家稳坐的。 不过,禅,那是绝对不能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即便你归家稳坐了,同样不能坐在此地,更须知有照用同时,向上一窍在。 干峰禅师的这番开示,可谓透骨透髓,更兼高拔一筹。 如果是初学之人,面对干峰禅师的这个开示,一般都会立即问如何是三种病或者如何是两种光。但是文偃禅师乃是过关之人,自然是不会问这些问题的。并且干峰禅师的开示,本就是对有根基之人说的。 所以文偃禅师马上站出来应对道,庵内人为甚么不知庵外事? 知有向上一窍之人,法身犹不顾,又怎肯留心着眼于法身之光病。既是庵内人,又怎么可能不知庵外事。若庵内人真不知庵外事,此庵内人早已是庵外人了。 所以文偃禅师此问,实在是自己内心明白之际,想活生生的把干峰禅师拖入到内外之境中去。 干峰禅师自是明眼之人,自然知道文偃禅师之心思,所以呵呵大笑,既是一笑了之,同时也是以不答作答。 不过,到了这里文偃禅师犹不放过,他又对着干峰禅师道,此犹是学人疑处。 干峰禅师不由得对文偃禅师说道,什么你疑惑处,你心里明白着呢。你步步紧逼,安的是什么心啊,你到底想干什么啊。 文偃禅师马上回应道,也要和尚相委悉。此种言语和意思,正和前面提及的干峰禅师道“到老僧也未”之意一样,我不说我要干嘛,但是我已经说了我要干嘛。 自然,干峰禅师对文偃禅师的语言和思路都是非常满意的,所以他表扬文偃禅师道,如果这样的话,才算是真正的归家稳坐了啊。 面对老师的表扬,文偃禅师自然也是不敢落在表扬这个泥坑中的,所以他也只能顺口应道,是,是。 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历代评唱之禅师,那是非常多的,此公案对许多修行人之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后期的楚安慧方禅师作偈评唱道: 三种病兮二种光,法身于此露堂堂。 时人不会个中意,犹把法身谩度量。 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坐着病在膏肓,用着光不透脱。直饶纵横十字圆转千机,也未知有向上一窍在。还得稳坐地么?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 明末清初的伴我净侣禅师评唱道:“干峰无端划地成牢,韶阳亦乃就空作跌。检点将来,总成笑具。且道笑个什么?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
干峰禅师之法身三种病二种光之开示,对文偃禅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多年以后,文偃禅师自己也主持寺院当上了老师,并且成为傲视天下的江湖第一高手。他在给学生们上课时曾开示道:“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又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仔细点检将来,有什么气息,亦是病。” 对比干峰禅师和文偃禅师两人关于光、病之开示,我们可以看出,文偃禅师之话语,是明显来自于干峰禅师的话意的,只不过文偃禅师对于光(病)说得更为详细更为透彻而已。 文偃禅师的这段开示,同样是针对修行有所得之人讲的。没有见到光(物)之人,没有得到法身乃至于透过法身之人,是不能明白文偃禅师开示之深意的。 现在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他们撰文批评禅师们一个个都是只会耍嘴皮子功夫,批评禅师们之言论大多是乖悖之言和狂妄之语。所以,禅,在他们的眼里,只是狂禅而已。 看来,这些专家学者对于禅宗实在是所知甚少啊。 禅宗,不仅仅是在许多言论上有独创之处而已,它更是强调要真参实修的呢。如果有人认为禅师们只会耍点嘴皮子功夫,那就认真看看文偃禅师的这段开示吧。 “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 修行之人,如果修行到家的话,是一定能见光的。不过,这个光一定要透脱而去,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果不能透脱,则会出现上述两种情况。不过,文偃禅师虽然说是两种情况,其实只是一种情况之轻重不同表现而已。 修行人至此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把这个好不容易见到的光当做一种实在之境,或者当做一种实物。如果这样的话,轻则一切处不明,重则即便透过法空,依然会把这个空当做一个境界或者实物,从而对此有所执滞,如此,则不能真空也。须知,对于任何境界一旦有所执滞,则定会被此境所缚也,如此,又怎能真正的透脱而去呢。 “又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仔细点检将来,有什么气息,亦是病。” 修行之人,能得到法身,自然是不容易的。此时的学人千辛万苦获得法身,通常都是欣喜若狂的。自然,越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他就会越是珍惜,越是会念兹在兹。不过,所谓金屑虽贵落眼成翳,如果不能把有所得之心放下,不能把所得之物放下,那么此时你获得之物反而会成为障道之物。 既然知道所得之物如果不放下的话,那它就是障道之物。那么,我把它放下了,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 在这里,文偃禅师深刻的指出,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仔细检点将来,有甚么气息。亦是病 。 到此地步,才是禅宗独具的有别于他宗之处,才是禅师显示自己慧眼之处。 学人须知,透得法身去,亦是一念,亦是一境。而禅,那是绝对不能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哪怕你这个境界(思维)是多么的不得了了不得。 禅,正是如此,才能避免自己成为一潭死水,才能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 所以文偃禅师后来又对学生们说道:“直得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色始是半提。直得如此,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 如果朋友们对于文偃禅师所说的见光获得法身比较抽象不容易“见”或不好理解,那么我们可以来看看修行人比较容易“见”的东西。 不论是学佛参禅还是修道之人,初学之时,他都是会坐禅(打坐)的,如果他认真修行,真的能坐下来静下来,就一定能感觉到真气在体内沿着经络运行。如果此时他把这个真气及其运行当作一种修行而至的境界,或者把真气和运行当作一种实在之物,那么他一定会被这个真气所束缚的。他越是在意,真气反而越会减弱甚至紊乱。即便学人更进一步,不再在意于真气及其运行,但是却又沉醉于进入定后之舒适境界。如此,他同样要被这个舒适之境所缚,从而坐在此地透脱不得。随着功夫的加深,即便是他能透脱而去,如果他还有修行之意和有个所求之境存在,那么他终究不能达至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地。须知,学人要人境双亡人法具遣,方有少分相应。 所以,修行中的任何境界,都是不能执滞的,都是要透脱而去才行的,只有如此,学人才能更上一层楼。须知,学无止境修无止境。 从文偃禅师的开示中我们可以看出,修行,是有从低到高的层次和境界的。悟道,是不要想着一步登天的。 所以学人须知,修行是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个艰苦的过程。 对于文偃禅师的这个开示,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慧宗杲禅师评唱道:“不用作禅会,不用作道会,不用作向上商量,此是云门老汉。据实而论,我恁么道,有没量罪过。汝若捡点得出,许你具择法眼。若捡点不出,且向云门葛藤里参。” 明末博山无异禅师评唱道:“造精之极,研极之疵,非慧目莫能鉴。若夫心知体合,截流注之病根。达本忘情,镜无己之景象。除是向威音那畔分身,十字街头打睡的汉,方可诊候。不然,莫将日疟误作伤寒。” 明末清初的三宜明盂禅师评唱道:“世尊三昧迦叶不知,迦叶三昧阿难不知,阿难三昧商那和修不知,佛祖三昧众生不知,众生三昧山河大地不知,灯笼三昧露柱不知。打破情识窠臼,掀翻从前鬼窟。柏树子开花,虚空粉碎。且道是三昧是病?若检点得出,好参云门禅。若检点不出,不免髑髅前见鬼。” |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干峰禅师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未审路头在甚么处?” 干峰禅师马上用拄杖划一划道:“在这里。” 这个僧人立即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后来,这个僧人就这个问题去请教文偃禅师。文偃禅师一听,马上拈起扇子道:“扇子(?+孛)跳上三十三天,筑着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盆倾。会么?” 《楞严经》曰:“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阿毗达磨者,无上妙法也。 薄伽梵有多义,此处指佛的十大名号之一,意即世尊。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意即这个阿毗达磨无上妙法,是十方诸佛共同依循的无比甚深微妙的修行法门,十方诸佛依此法门,最终都会一路达至无余涅槃之门。 这个僧人据此问道,既然这是进入无余涅槃之法门,那么入门之路头在哪儿啊,我怎么进去啊。 干峰禅师一听,立即提起拄杖划一划道,在这里。 灌溪志闲禅师曾说道:“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所以,当处坦荡无有阻碍也。既如此,当处即入也。 不过,在这里如果学人认为干峰禅师给此僧指了个门路,却又不是了。须知,禅无门可入,无门可出,若有出入,则不名禅也。 可惜,这个僧人不能当机立悟干峰禅师之意旨。自然,没领悟师父的禅机,他是不甘心的。 后来,此僧想到文偃禅师天纵英才傲视古今,更兼游方于曹山本寂疏山匡仁以及越州干峰之门,对曹洞禅法那是深有体会,所以他一定知道干峰禅师之用意。所以这个僧人便拿着这个话头去请教文偃禅师。 文偃禅师听后,马上拈起扇子道:“扇子(?+孛)跳上三十三天,筑着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盆倾。会么?” 既然干峰禅师对你当机直说你不能领会,那么我就对你绕路曲说一番,截断你的思维语路,让你无可用心,让你更觉无门可入,看看你能不能言下知归。故而文偃禅师如此啰嗦一番。 如果学人在此要对文偃禅师之话语作道理理会,则纠缠于句意而不得窥见门径也。 而明眼之人才闻举着,便知落处,自会言下知归。 不过,如果学人在文偃禅师未开口之前便明得路径,又何劳文偃禅师东说西道。 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历代评唱之禅师那是非常多的。 北宋真净克文禅师评唱道:“干峰与么道,还梦见也未?山僧则不然,待这僧问,劈脊便棒,却问他路头在什么处?待伊拟开口,热喝出去。更有个云门不辨邪正,拈起扇子云云。似这般和泥合水汉,粪扫堆头埋却十个五个,有什么过?阿呵呵,乐不乐,足不足,而今幸对山青水绿,年来是事一时休,信任身心懒拘束。大众,休瞌睡好。” 北宋灵源惟清禅师评唱道:“若向干峰句中会去,正是死句,坐杀阇黎。若向云门语下承当,业识茫茫,随波逐浪。既俱不许,毕竟向甚么处会?诸人还知落处么?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慧宗杲禅师作偈评唱道: 扯破云门一柄扇,拗折干峰一条杖。 二三千处管弦楼,四五百条花柳巷。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干峰禅师提起拄杖划一划道在这里,红尘洗梦即马上以脚抹去。 |
第六十六节 幽栖道幽 幽栖道幽禅师是良价禅师的得意门生,不过,就和他的许多同学一样,他的个人履历也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所以今天的我们对他知之甚少。 道幽禅师从洞山广福禅寺佛学院毕业后,便来到了浙江台州市幽栖山(寺)弘法,所以江湖中人也就以幽栖道幽来称呼他了。 这一天,又到了寺院上课的时候,所以寺院的维那敲钟集众。自然,道幽禅师听到集众之钟声,也是按规矩来到了教室里。 同学们刚刚在教室里依次站好,道幽禅师就问道:“什么人打钟?” 旁边随即有人回答道:“是维那。” 道幽禅师马上对他道:“近前来。” 这个僧人刚走过来,道幽禅师对着他就是一掌。打完后,道幽禅师就回到方丈室并且睡卧在禅床上。 古时候的寺院跟现在大不一样,那个时候的寺院,除非出现特殊情况,不然的话,寺院的主持每天都会在固定时间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的。 所以,只要到了上课时间,就会有特定人员负责敲钟通知大家上课的。 自然,作为寺院主持的道幽禅师听到上课的钟声响起,也是赶紧来到了教室里。 作为明眼师父,那是一定会利用一切机缘来开示学生的。所以道幽禅师等学生们刚刚全部依次站好,便开口问道,今天上课的钟声,是谁打的啊。 看到师父发问,旁边一个僧人赶紧回答道,是维那打的。 看到有人回话,道幽禅师马上对他说道,你走到我身边来。 这个僧人一听,赶紧走到了道幽禅师身边。不过,就在他刚走到道幽禅师身边的时候,道幽禅师对着他就是一掌拍了过去。 你这个木鱼脑壳,作为寺院的主持,我不知道负责打钟的人是谁啊,要你多嘴。 并且,打钟的人他自己没长嘴巴啊,要你替他说话。 你既不能明白我意,更多生事端替人出头,不打你更待何时。 看来,这个僧人被打,实在是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啊。 在禅寺里,师父上课时的一言一行,自然是迥脱常情的。如果师父在上课时说出点什么来,你却认为师父是有闲工夫在和你唠嗑拉家常,那实在是辜负了师父的一番心血啊。 师父问谁打钟,这里可着眼之处多着呢。打钟的是谁,听钟的又是谁。声从何来,响往何去。成群结队在教室里聚头作甚么,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的又说个什么。 并且,打钟自有打钟人在,又何劳你在一旁喧宾夺主无中生事,岂不闻好事不如无啊。 你不在本分事上着眼,却在闲事处用意,自然是少不了要被痛棒的。 道幽禅师当机一掌,自是棒头有眼。打完后,便回方丈室躺卧,自是权衡在手,收放自如。 不过,道幽禅师在教室里抛个话语出来,实在是有“话头”可入的。 寺院之钟声无外乎是集众而已,你听到钟声后,都已经来到教室里上课了,却还在那里装模作样的问打钟者是谁,岂非是在无事找事。 钟声已经响过了,而且钟声之作用已经显示了,你却还在苦苦追寻钟声之来处,实在是有点为他闲事长无明的意味啊。 可惜这僧不具眼,于此处匆匆放过不问。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投子义青禅师作偈评唱道: 蓦路相逢借问由,寸心莫便与他酬。 虽然重檐教人代,终是惭颜暗地羞。 明末幻有正传禅师作偈评唱道: 平地推人便吃跤,道人行处意何超。 分明月到梧桐上,不照梧桐照碧霄。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道幽禅师问道:“什么人打钟?”即上前回道:“师父耳朵在甚处?” |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幽禅师道:“如何是佛?” 道幽禅师道:“汝不信是众生。” 这个僧人道:“学人深信。” 道幽禅师道:“若作圣解,即堕群邪。” 如何是佛之问,在禅门中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对于这个问题,禅师们的回答那是五花八门妙语频出的。 对于学佛之人来讲,一提起佛,大家都会下意识的往高大上往神圣方面去着眼。 但是在明眼禅师面前,佛也是人啊,佛也是众生啊。 所以,从前有人问赵州从谂禅师如何是佛,从谂禅师回答道,佛是西天老比丘。 现在有人问道幽禅师如何是佛,道幽禅师同样直揭根本的开示道,你如此发问,看来你不相信佛也是众生啊。 这个僧人马上回答道,对于佛是众生,我是深信不疑的。 于是道幽禅师进一步开示道,佛和你我其实都是众生,对于佛,一定不要往那些神圣玄妙处去着眼,如果学人有此见解的话,那实在是邪妄之见啊。 对于一个真正的禅者来讲,外面那是不存在一个高高在上供人顶礼膜拜之对象的。如果要论佛的话,须知,你就是佛啊。除你之外,何处更有佛?何处更觅佛? 学人必须如此具眼,才能明了真正的主人公是谁啊,才能获得真正的大自在啊。 从道幽禅师的开示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幽禅师确实是一个道眼通明之人。 禅师之墓塔,大多数是在禅师圆寂后修建的,但是也有部分是在禅师生前就修建好了的。这两种情况,从古至今都是存在的。 道幽禅师还在世时,就提前安排寺院的僧众给他建造墓塔。 这一天,负责建造墓塔的僧人来到方丈室对道幽禅师道:“师父,按照你的吩咐,你的墓塔已经建造好了。” 道幽禅师一听,立即带领着寺院的一帮僧众来到现场查看。 看过后,道幽禅师对于自己的这个墓塔很满意,于是便进入塔内端坐,然后说道:“一客不烦两主人。”说完后,道幽禅师便圆寂了。 道幽禅师看到自己的墓塔已经建好了,并且自己也来到了这里,所谓既来之则安之,既然自己来都来了,又何必以后再来一趟呢,又何必以后兴师动众再麻烦大家一次呢。所以道幽禅师便进入墓塔内端坐好,然后说道一客不烦两主人,随即便圆寂了。 读者朋友们想必应该知道了,我们日常使用的成语“一客不烦二主”,就是出自这里。所以,现在某度某典上关于这个成语出处的说明,是错误的。 而道幽禅师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能做到说走就走,其修行功夫可谓是登峰造极了啊。 道幽禅师虽然洒脱说走便走了,但是旁边那一大帮僧众可就不答应了。 作为主持了寺院许多年的当家人,你不能说走就走了啊。就算要走,你也得把后事安排好再走啊,你也得像别的师父那样说点什么辞世偈再走啊,你也得让寺院僧众和广大信众给你开个追悼会再走啊。 所以看到道幽禅师坐在那儿便圆寂了,一旁的僧人们赶紧跑过去对着道幽禅师道:“和尚许多年在世,不可便即恁么去。” 说完后,他们也不管道幽禅师同不同意,直接就把道幽禅师抬回寺里了。 事已至此,道幽禅师只得又暂且回来了。 道幽禅师能说走就走,说回来便回来,由此可见,其修为功夫实在是古今罕见让人叹为观止啊。 事情传开后,大家都知道师父要走那是迟早的事,于是寺院的主事僧赶紧置办斋宴给道幽禅师送行。 用完斋后,道幽禅师照例集众上课。 在教室里,道幽禅师对着大家道:“不得唤作是,不得唤作非,汝唤作甚么?” 看来,道幽禅师在临行之际,依旧不忘自己为师之职责啊。 下面马上就有一个僧人站出来应对道:“承和尚有言,不得唤作是,不得唤作非,未审唤作甚么。” 既然师父你都说了不能说是是也不能说是非,我自然就不知道该唤作甚么才是了。这个僧人之话语,非常契合南岳怀让的“说似一物即不中”之意,所以道幽禅师对他的应对非常满意。 既然有弟子如此,那自己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所以道幽禅师对着大家道:“珍重。”随即便圆寂了。 这一次,道幽禅师可就彻底和这个红尘俗世断绝缘分了。 |
第六十七节 天童咸启 天童咸启禅师是良价禅师的得意门生,但是他的个人档案早已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所以今天的我们对他知之不多,幸好有关禅宗典籍还保留了他的一些公案,让我们能领略一下他的禅宗功夫。 咸启禅师从洞山广福禅寺佛学院毕业后,先来到了江苏句容市宝华山弘法。没多久,他又来到了浙江宁波市天童山弘法,从此后,江湖中人便以天童咸启来尊称他了。 这一天,简大德前来参问咸启禅师道:“学人卓卓上来,请师的的。” 咸启禅师道:“我这里一屙便了,有什么卓卓的的?” 简大德道:“和尚恁么对话,更买草鞋行脚好。” 咸启禅师道:“近前来。” 简大德近前。 咸启禅师道:“只如老僧恁么对,过在什么处?” 简大德无对。 咸启禅师便打。 这一天,一个姓简的大德前来参访,此人既然号称简大德,看来他是一个老江湖了。所以他对咸启禅师道,虽然我是个参学之人,但是对于禅宗功夫我还是明白的。既然我有出格之机超逸之意,所以你也用不着给我东拉西扯拐弯抹角的,就请拿出点真金白银出来明确的开示我吧。 面对盛气凌人的简大德,咸启禅师自然不会顺着他的思路走。 《金刚经》中如来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既不曾得法,更不曾说法付法。既如此,我又有什么妙法能说给你听呢。 而且,禅,那是离四句绝百非的,那是不在两头立亦不居中间的,那是不执滞于一机一境的。所以,哪有什么明确的指示存在。 在我这里,别说什么凡圣,就是佛来亦不顾,更何况卓卓的的这些闲家什。所以不论凡圣、是非、得失、有无、色空等等这些东西,就如同内急一样,屙完就了事了,不然的话,你还想去在意那些东西啊。 不过,对于咸启禅师的回答,简大德并不满意,他对咸启禅师道,你这样回答我的话,看来还得回佛学院去学习几年才行啊。 看到对方不满意自己,咸启禅师马上对简大德道,你走过来。 简大德一听,立即毫不在意的就走到了咸启禅师身边。 咸启禅师马上问道,我刚才那样应对你,过在什么处? 简大德一听,却又不能马上指出咸启禅师不对的地方在那里了。 咸启禅师看到简大德不满自己的应对,却又不能说出个所以然出来,自然上前抓住他就打。 也许,在简大德的眼里,禅是不能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即便是你说一屙便了,犹存扫迹。可惜,他终究还是不能更进一步透过关隘和咸启禅师勘辩,所以自然免不了要被痛棒了。 对于这个公案,南宋天童如净禅师评唱道:“大众,好个一屙便了。只是雷声浩大,雨点全无。且合作么生?一棒打翻连底脱,太平无象唱山歌。” 南宋西岩了慧禅师评唱道:“启禅师行令较迟,这僧还同受屈。当时待他道学人卓卓上来请师的的,便好痛与一顿。待他拟开口,连棒打出三门外。何故?临济见黄檗,云门参睦州。” 南宋虚堂智愚禅师评唱道:“这僧唤既近前,何不便与本分草料?只因下刃不严,返被暗窥墙壁。”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咸启禅师问道:“只如老僧恁么对,过在什么处?”红尘洗梦立即拂袖而去。 |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如何是应用无亏的眼?” 咸启禅师道:“恰如瞎一般。” 对于参禅悟道之士来讲,他们一个个都是想拥有一双法眼,从而圣明独照,从而周行无碍,从而应用无亏的。 可是,《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这个法眼也好,应用无亏之眼也好,都是虚妄不实的。 永嘉玄觉禅师在其《证道歌》中道:“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所以,你想见,但是要不见一法才能真正的观自在。如此,不见之见,方为真见。 佛家曰“四大皆空”,六祖慧能大师曰“本来无一物”,既如此,眼在何处?眼从何来? 你认为外面有个应用无亏的眼,已是一病。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你不能体认此病,更要起心动念去追寻此眼,岂不是病上加病。 如果你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实在是有眼如盲啊。你有如此认识,早已不具眼也。 所以,你如此不具眼,就和一个瞎子有什么区别。你如此不具眼所体认出的“眼”,还不是一个“瞎眼”啊。 所以,咸启禅师毫不客气的对这个僧人道,恰如瞎一般。 对于这个公案, 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盲聋喑哑迥天真,眼似眉毛道始邻。 昨夜东君潜布令,黄莺啼处绿杨春。 若是有人问红尘洗梦:“如何是应用无亏的眼?”红尘洗梦即道:“瞎。” 这一天,参访过多位曹洞宗高手的云门文偃禅师,也慕名来到了天童山参访咸启禅师。 咸启禅师问道:“你还定当得么?” 文偃禅师道:“和尚道什么?” 咸启禅师道:“不会即目前包裹。” 文偃禅师道:“会即目前包裹。” 看到文偃禅师作为江湖中人四处参访,所以咸启禅师问道,你能不能站稳脚跟,能不能自己作得了自己的主。 禅,那是不在两头立亦不居中间的,所以,在此你回答定当得或者不能定当,都是有破绽处的,都是会让对方抓住把柄的。 自然,久经江湖的文偃禅师不会被此语套住,所以他装聋作哑的回应道,你说什么? 看到对方把皮球踢过来,咸启禅师却也没有回避,他对文偃禅师道,你不会处,正好是可以当机包裹截断这些东西处啊。 对此,文偃禅师针锋相对的回应道,会处,同样正好是可以当机包裹截断这些东西处啊。 曹山本寂在告别洞山良价时,良价禅师问道:“子向甚么处去?”本寂禅师道:“不变异处去。”良价禅师继续勘问道:“不变异处,岂有去邪?”本寂禅师道:“去亦不变异。” 文偃禅师本就天纵英才,再加上又在曹山本寂、疏山匡仁、越州干峰等高手那里深造过,所以对于曹洞禅法那是熟稔于胸的。 从文偃禅师“会即目前包裹”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语句和本寂禅师上述“去亦不变异”之语意完全一样。 看来,文偃禅师那是深得曹洞宗回互之妙的啊。所以即便面对咸启禅师这种曹洞宗的正宗师父,文偃禅师也可以和他正面交锋且旗鼓相当。 对此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慧宗杲禅师评唱道:“十字街头石敢当。” |
第六十八节 清平令遵 清平令遵禅师是翠微无学禅师的得意门生,在当时的江湖中也算是坐镇一方的知名人士了。 清平令遵禅师,公元845年出生于山东泰安市,俗家姓王。 不知是家境贫寒还是自幼就好佛,令遵禅师从小就来到了本地的北菩提寺过着寺院生活。到了公元865年,令遵禅师在寺院正式落发为僧。 后来,令遵禅师来到了河南滑县开元寺受了具足戒,并且在此攻读佛家之律学。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后,令遵禅师觉得律学并不能使自己领悟佛法。所以,他对同学们说道:“出家人应该了断生死彻悟佛理,如果一天到晚被经论所固囿被文字所束缚,那实在如同在大海边的沙滩上去数沙粒一样徒劳身心啊。” 自然,佛家之律学也就提不起令遵禅师的学习兴趣了。 而在那个时候,佛家所有宗派里,声势最为浩大的,自然是禅宗了,于是令遵禅师便加入到了行走江湖的大军中,四处参禅悟道。 不知何时,令遵禅师来到了湖北荆州市的白马寺参学。 在这里,令遵禅师遇到了一位名叫慧勤的老禅师,经过几次接触后,令遵禅师觉得此人是个不可多得的禅宗高手,于是便一天到晚去慧勤禅师处亲近请教。 慧勤禅师看到令遵禅师是个好学之人,也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于是对他道:“我曾经在丹霞天然禅师那里参学多年,现在垂垂老矣,实在没有多少时间和多大的精力来教导你们这些参学之人了。今在陕西终南山北麓之翠微山弘法的无学禅师,是我的同班同学,你去参访他的话,想必他应该可以好好的教导你。” 令遵禅师一听,便立即拜别了慧勤禅师,然后一路跋涉来到了翠微山参访无学禅师。 见到端坐在禅床上的无学禅师后,令遵禅师参问道:“如何是西来的的意?” 无学禅师道:“待无人即向汝说。” 令遵禅师良久,道:“无人也,请师说。” 无学禅师于是从禅床上下来,然后带着令遵禅师来到竹园。 令遵禅师又对着无学禅师道:“无人也,请师说。” 无学禅师指着园中的竹子道:“这竿得恁么长,那竿得恁么短。” 令遵禅师一听,虽然有所领悟,但是终究未能彻悟玄旨。 后来,令遵禅师从无学禅师手中拿过毕业证书后,便进入江湖游历。 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令遵禅师来到河南上蔡县游历,正好碰上当地政府修建了一座大通禅苑。 一个地方新修一座禅苑,自然是需要禅宗高手来主持弘法的,而当地江湖同道看到无学禅师的得意门生令遵禅师来了,便赶紧通告地方政府。就这样,令遵禅师就被地方政府迎请到了大通禅苑担任主持了。 令遵禅师在大通禅苑给学生们上课时,曾经例举了自己当初参访师父无学禅师时的话语,然后对同学们道:“先师入泥入水为我,自是我不识好恶。” 令遵禅师来到翠微山参访无学禅师,然后问道,如何是西来的的意。 如何是西来的的意这个问题,是初学者参访时经常问的一个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无学禅师坐在禅床上回答道,现在参学之人众多,等到没人的时候,我就向你说。 令遵禅师听得一愣,这算什么话。禅宗号称教外别传,莫非真有什么不能公开的密旨不成?历代祖师口口相授,莫非真有什么只有嗣法弟子才能知道的秘诀不成? 不过《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如此,佛法又那有什么隐藏处,需要在无人处教导呢? 许久,令遵禅师回过神来,你说无人,那就无人呗。于是他对无学禅师道,没有人了,请师父为我说。 你问西来的的意,我已经给你说了啊,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你非要别人说点什么深契佛理的话语出来,非要别人说点什么奇言妙语出来,你才会认为是西来的的意啊。 有人处说出来的西来的的意和无人处说出来的西来的的意,会有不同吗?须知,地方纵不同,意永远是一啊。如果你把无人处获知的西来的的意当作真意,那么这个真意也就不是什么西来的的意了。 看到令遵禅师不能当下明白意旨,无学禅师只得从禅床上下来,然后把令遵禅师带到了寺院的竹园中。 竹园清幽雅静四处无人,正是谈话的好场所。所以令遵禅师赶紧对无学禅师道,这里没人了,请师父为我说。 令遵禅师虽然急着想知道答案,但是无学禅师似乎根本就不想回答他。 无学禅师指着园中的竹子对令遵禅师道,你看啊,这根竹子为什么长得这么长,那根竹子为什么长得那么短。 竹子,本就有长有短啊,如果世上的竹子都长得一样长,那么这个竹子还能叫竹子吗?所以,有长有短的竹子,正是竹子之本来处啊。 而那个什么西来的的意也是如此的啊,它如同竹子一样就在目前一切现成且圆满具足,何须你用心去分辨体认。要会,就得当下就会啊。不然的话,等你用心去分辨出西来意之“长短”时,那么这个分辨出来的东西,早就不是西来意了。 不过,令遵禅师对于无学禅师的开示虽然有所领会,但终究没有彻悟其中的旨意。 看到令遵禅师在自己三番两次的开示下还是不能当下领悟玄旨,无学禅师也是无可奈何啊。 所以多年后令遵禅师回想起此事时,也是感慨万千的说道,先师入泥入水为我,自是我不识好恶。须知,要是无学禅师如德山临济之流,看到令遵禅师如此不开窍,恐怕早就棒喝交加了。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洪守遂禅师作偈评唱道: 父子相逢意已彰,尊卑何必叙炎凉。 叮咛指点家园事,行尽荒郊话短长。 南北宋交际间的雪堂道行禅师作偈评唱道: 土埋处处铁菱角,半夜经由未觉难。 天晓岭根伤中倒,方知行过铁门关。 |
令遵禅师在大通禅苑弘法近十年后,于公元897年,又带领着一百多名学僧来到湖北鄂州市游历。没多久,令遵禅师就被占据鄂州的武昌军节度使杜洪迎请到了鄂州清平山安乐院弘法,从此后,江湖中人也就以清平令遵来称呼他了。 这一天,令遵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开示道:“诸上座,夫出家人须会佛意始得。若会佛意,不在僧俗男女贵贱,但随家丰俭安乐便得。诸上座尽是久处丛林,遍参尊宿,且作么生会佛意?试出来大家商量,莫空气高,至后一事无成,一生空度。若未会佛意,直饶头上出水,足下出火,烧身炼臂,聪慧多辩,聚徒一千二千,说法如云如雨,讲得天花乱坠,只成个邪说,争竞是非,去佛法大远在。诸人幸值色身安健,不值诸难,何妨近前著些工夫,体取佛意好。” 从令遵禅师的这段开示中,我们可以看出令遵禅师之道眼是非常通明的。 令遵禅师之会佛意体取佛意,其实就是禅宗特别强调的要明心见性。 在令遵禅师眼里,禅者之一切作为,最终都是奔着明心见性这个终极目的而去的。一个禅者如果不能明心见性的话,即便有点修行功夫,即便有些弘法声势,即便讲经说法说得天花乱坠,终究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成不得大事的。 所以,令遵禅师殷切的希望学生们趁着自己色身康健之际,做到真参实修,从而彻悟禅道。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令遵禅师道:“如何是禅?” 令遵禅师道:“猢狲上树尾连颠。” 如何是禅之问,也是僧人参访时的一个常见问题了。 面对这个问题,令遵禅师回答道,你看那些猢狲上树时,一个个都是要用尾巴缠接住树枝的。 禅,从来都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所以,禅师们在表达禅意时,通常都是以“动”来表达的。而猢狲上树,自然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并且猢狲上树需要缠,它要前进则必须解缠才行。所以,你在修行路上所得的所体的所重的等等这些你一直牢牢把持住的东西,该放开时就必须放开,如此,你才能前进啊。 所以,令遵禅师之“猢狲上树尾连颠”一语一经传入江湖后,就以其生动、形象且富含禅意而受到了江湖中人的高度好评,后世许多的禅师在给同学们上课时,也是频频提举这句禅语来开示学生。 |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如何是有漏?” 令遵禅师回道:“笊篱。” 这个僧人又问道:“如何是无漏?” 令遵禅师回道:“木勺。” 这个僧人继续问道:“觌面相呈时如何?” 令遵禅师回道:“分付与典座。” 佛家之有漏者,有烦恼也。世间之有为法,皆属有漏法。而漏,有漏泄之意,意谓烦恼漏泄流转不已,人也随之流转不停无有出期。 这个僧人据此问道,如何是有漏。 令遵禅师学佛多年,自然是知道有漏之意的。不过,他却并没有按照佛家经论上的解释来回答,而是直接回答道,笊篱。 你问有漏,有漏的东西多了啊。不止是思想有漏,人有漏,而且物品也有漏的啊。你看,那个笊篱就是有漏的啊。它就是专门设计成有漏的,才能使所捞取之物和水、汤、油分开。正因为它有漏,才能成其用呢。 你问理念上的,我答以现实中的。你问虚的,我答以实的。并且,烦恼即菩提,所以,在有漏中你必须当下体认到有漏即无漏才行呢。 这个僧人马上又问道,如何是无漏。 无漏者,无烦恼也。无烦恼者有二,一则烦恼不生,则自然无烦恼也。二则烦恼生起后被断除,则亦无烦恼也。无烦恼之人,自然清净自在也。 面对此问,令遵禅师照样以实应虚道,木勺。 并且,正是因为木勺是没有漏眼的,所以它才能把液体之类的东西舀起来啊。而且,正是因为它没有“漏眼”,所以东西在其里面才不会“漏泄”、“流转”。 这个僧人还算伶俐,他听闻令遵禅师之开示后,马上对令遵禅师道,既然你说什么笊篱木勺,那我把这些东西(同时也指体悟到的这些禅意)当面呈现给你,如何。 此僧虽如此话语,但是令遵禅师却是更高一筹。什么笊篱木勺,我才不管这些闲家什呢,我才不需要这些闲家什呢,你如果真有笊篱木勺这些东西的话,那就拿去给寺院负责斋堂厨房的典座吧,他在管这些东西。 令遵禅师此语颇为高明,一来你当面领悟犹迟半刻。二来管你什么奇言妙语管你什么奇思玄想,我统统给你推得一干二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令遵禅师之禅法,那是干净彻底,绝不拖泥带水的。 令遵禅师能根据僧人之问,从而利用生活中常见之物方便开示,这充分体现了他的高明之处。因为这不但可以把学人的思维从“虚”中拉向“实”,从而使得学人在参学中更注重目前着眼现实,更能通过常见之物,以及通过常见之物和所问问题的某些关联进行潜移默化的开示,进而使学人能对某些虚幻的问题有个一目了然的对比和认识。所以,令遵禅师这种开示,那是非常之高妙的。 在禅宗典籍中,用常见之物来回答如何是佛如何是禅之问比比皆是,但是在众多禅师的回答中,能像令遵禅师这样既契合所问更一语双关的回答,是不多见的。 所以令遵禅师的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就受到了众多禅门高手的热议。 北宋琅玡慧觉禅师评唱道:“有漏笊篱,无漏木勺。烜赫禅和,妄生卜度。伶俐座主,何处摸索?金牙解使神枪,李广箭穿双鹗。” 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笊篱木勺,钱贯井索。见成家风,受用廓落。生涯放得信缘看,佛法更于何处着。不用安排只么从,自然心地常安乐。” 正觉禅师的弟子雪窦嗣宗禅师评唱道:“笊篱木勺,钱贯桶索,说妙谈玄俱是错。清平鼻孔塞乾坤,天下衲僧无处摸。明来握土成金,悟去百草皆药。拗折俱胝指头,踏断赵州略彴。平常一句用无穷,限量知见徒斟酌。” 天祐十六年(公元919年)正月二十五日午时,令遵禅师在清平山圆寂,享年七十五岁。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恭帝柴宗训敕与令遵禅师“法喜禅师”之谥号。 |
第六十九节 瑞岩师彦 瑞岩师彦禅师是大名鼎鼎的岩头全奯禅师之得意门生,他在当时的江湖中算得上是声名显赫的一方大佬,所以包括《祖堂集》《宋高僧传》等等众多的禅宗典籍皆有其传。 师彦禅师不仅禅宗功夫过硬,从而有诸多禅语在江湖中流传,同时还有许多异迹显现让人啧啧称奇,更以统众严整受到了长江以南地区江湖中人的高度称赞。 师彦禅师,不知其生卒年,福建人氏,俗家姓许。 师彦禅师在很小的时候就看破红尘,梦想着脱离世网之束缚和纠缠,所以他便来到了寺院出家为僧,希望能离苦得乐。 在寺院里,师彦禅师对佛家之戒律那是非常看重的,所以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一定要符合佛戒之规定才行。 不过,当行走江湖已经成为一个僧人的必修课时,师彦禅师也没能例外。所以,出家多年的师彦禅师也毫不犹豫的加入到了行走江湖的大军中。 不知何年何月,师彦禅师来到了湖北咸宁市崇阳县之岩头寺参访全奯禅师。 见到全奯禅师后,师彦禅师问道:“如何是本常理?” 全奯禅师道:“动也。” 师彦禅师接着问道:“动时如何?” 全奯禅师道:“不是本常理。” 师彦禅师一听,不由得沉思良久。 全奯禅师道:“肯即未脱根尘,不肯即永沉生死。” 师彦禅师一听,不由得当下就领悟了禅宗旨意,并且身心皎如。师彦禅师于是立即礼拜全奯禅师。 佛家之无常者,谓缘起缘灭,缘灭缘生,因缘不停,生灭不止,所以,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都是流转不停变幻不止的,这就是无常。《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亦是说无常。 无常之对立面,则是常。无常流转不停,常则不流转。无常变幻不止,常则不变幻。如此,常者,如如不动也。 僧人远离俗世出家修行,就是要通过艰苦的修行,做到不被外物所缠所迷所惑,从而能在风云变幻中保持如如不动之境。 所以,师彦禅师参问道,如何是本常理。 佛家是非常讲究不二之理的,所以,烦恼涅槃不二,生死不二,常不常不二。当你问如何是本常理时,你就已经把常和不常分作两截来体认了。 而且,当你着意去追寻本常理时,你已经起心动念了,你已经“动”了。 所以全奯禅师立即回答道,动也。 师彦禅师接着又问道,动时如何。 全奯禅师回答道,既然你“动”了,自然就不是你所要理解的“不动”之本常理了啊。须知,佛性是非常非无常的。 师彦禅师一听,不由得在那里沉思许久。 禅家所谓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你在那里沉思又能沉思个什么出来呢。所以全奯禅师马上开示道,即便你当下体认,依旧没有脱离六根六尘。不过,你要是不能体认,却又会马上堕入生死,不得翻身。 学人都是想着要脱离苦海的,都是想着能不被外物所迷所惑所缚的,都是想着能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都是想着能如如不动的。 不过,如果你认为有个如如不动之物可以求得,如果你认为有个如如不动之境可以到达,却又不是了。相反,你去寻思追求之际,你早已动了。 但是,你如果不去追求不去寻思不去体认,那个如如不动之地更是无从谈起。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如果你不能在当下体认,那么,你马上就会陷入生死之中随波逐流,难有出期。 禅,那是不在两头立亦不居中间的,所以,你动不对,你不动也不对,你想既动又不动同样不对。 高明的老师就是要在如此进退维谷之际逼拶你,让你能在思维和念头被截断之际有个转身之路。 你要是不能转身,那么你就沉入生死海翻身不得。你要是能转过身来当机体认,那么恭喜你,什么常无常,在你口中都是剩语。 庆幸的是,师彦禅师在全奯禅师的逼拶下,马上顿悟了禅宗旨意。从此后,他的身心一片皎洁明亮,而此皎洁明亮并不是追寻而来的,而是本来就是如此的。 对此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作偈评唱道:“圆珠不穴,大璞不琢,道人所贵无棱角。拈却肯路根尘空,脱体无依活卓卓。” 明末清初的破山海明禅师评唱道:“将金博金,瓦罐不离井上破。以楔出楔,水母何曾离得虾。纵使瑞岩漆桶子快,也是君子可入。” 清初存焉睿禅师评唱道:“岩头老汉虽有逢山开路遇水迭桥之能,奈无夺食驱耕之手。今日若有人问如何是本常理,劈脊便棒。更问动时如何,向他道:三汲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 |
首页 上一页[86] 本页[87] 下一页[88]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