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古埃及:纳尔迈调色板蕴含的文明密码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古埃及:纳尔迈调色板蕴含的文明密码[第5页] |
作者:夜郎游侠2018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安纳托利亚高原,地处小亚细亚半岛,北临黑海,南临地中海,西临爱琴海,位于欧亚大陆的接缝处,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发源地。 这里属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周期长、气温高,降雨少,光照充足;冬天寒冷潮湿。降水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此时高加索寒流,往往带来降雪和冷雨。因此,幼发拉底河上游的广袤区域,冬季湿冷雨雪丰沛、夏季干热光照充足。 气候的特殊性,极适宜农作物的种植;气候的多样性,也使当地的农作物品种极为丰富。这里是世界上烟草、阿月浑子(开心果)、葡萄、水果和蔬菜的主要产地之一,更是小麦等谷物生长的风水宝地。 |
《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东,有长胫之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子)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 注意,西周之国此时已在“谷”作为生。 在《山海经》部族的其它生存叙述里,要么“食兽”、“食鱼”、“食人”,要么“食黍”、“食稷”、“食稻”。这“食谷”则寓意深长。 《说文解字》:“谷,百谷之总名。从禾,谷声。” 《诗·豳风·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书·太古誓》:“五至,以谷俱来。”郑注:“盖牟麦也。” 故,此经的“食谷”,要么指“农作为生”,要么专指“麦作为生”。若是后者,环地中海东岸考古发掘的、9千年前的、世界最早的小麦遗存,其培育者应与游猎、游牧部族无关,当属西周国后稷的传人。 |
其实,小麦在本土的考古发掘与史料,均不在少数。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麦”、“食麦”记载。周人在缅怀后稷的伟业时,也在颂扬先祖给人类带来了小麦。 《诗经·周颂·清庙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思:语气助词。一说为“思念”; 文:文德,即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功德; 后稷:周人始祖,姓姬氏,名弃,号后稷。舜时为农官; 克:能够; 配:配享,即一同受祭祀; 立:通“粒”,米食,一说“养育”。此处用做动词,养育的意思; 烝(zhēng)民:众民; 极:最,极至,此指无量功德; 贻:遗留; 来牟:亦作“麳(lái)麰(móu)”,小麦。一说麳是小麦,麰是大麦; 率育:普遍养育; 疆、界:都是指疆域; 陈:布陈,遍布; 常:常法,常规,此指种植农作物的方法; 时:此; 夏:华夏。 【译文】:“文德无比后稷王,功德可以配上苍。安定天下众百姓,无人不受你恩赏。你把麦种赐我们,天命用它来供养。不分彼此和疆界,遍及华夏都推广。” |
在皂角树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有栽培小麦,且占粮食作物的第四位。说明在夏代,麦子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国家1985年和1986年先后两次于东灰山新时期时代遗址中,发现距今5000±159年的碳化小麦和大麦粒; 1955年在安徽省亳县钓鱼台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有炭化小麦种子。 以上从植物学和考古学上给小麦为中国起源论提供了证据。 |
通常认为目前种植的“二粒小麦”,是由野生“一粒小麦”即小麦草与野生山羊草,通过天然杂交演化而来。 在黄河流域两岸的三门峡、洛阳、卢氏以及西安、宝鸡等地大量存在植物学特征与普通小麦栽培种亲缘最接近的小麦草,这种小麦草很可能早已为我国先民采集和栽培。 在中国继云南小麦亚种发现之后,在西藏高原又发现有麦穗自行断节的普通小麦原始类型(称西藏半野生小麦); 在伊犁河谷有大片的粗山羊草(中国通称节节麦)原生群落,而黄河中游麦田早就有混生节节麦,这些事实对研究中国小麦的起源、演化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
其实,后稷及其遗族,不仅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稻、稷、黍、粟、菽,也培育了麦(含大小麦、青稞),推断时间不晚于1万年前。 全世界最早的野生谷物培育,均出自农耕文明的开创者——华夏先民之手,不管他们活跃在那片热土。这应该是合乎逻辑的推断。 |
时间来到前2070年。随禹夏王权的建立,在以先祖祭祀为核心要义的共同宗教感召下,禹夏王道在华夏族群中得以延申,在东亚、西亚以及北非,形成了政治、宗教、文化名义上的大一统体系。西周国后稷遗族的继承者,得以征召进入正统,主管农事,并以先祖“后稷”名号命官,以示对先人功绩的缅怀。这才有了《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的记载。 因此,《史记?周本纪》所载的“后稷”弃,应是当时跨越6千多年前,后稷、叔均的后人。 |
如果对后稷遗族所建的西周国,位于幼发拉底河上游的安纳托尼亚高原南麓,仍有疑虑的话,我们还可从另一角度加以佐证,并顺便揭开《山海经》的一桩千古谜案。 袁柯先生对《山海经》有如下一条注解: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有子八人,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定九州。”郝懿行云:“大比赤阴,四字难晓,推寻文义,当是地名。《大荒西经》说叔均始作耕,又云有赤国妻氏,大比赤阴岂谓是与?”柯按:郝说大比赤阴即赤国妻氏,是也;然谓当是地名则非,疑皆为人名。“大比”或即“大妣”之坏文,赤阴,或即后稷之母姜原,以与姜原音近,与赤国妻氏亦义正相应也。(注毕) |
“大比赤阴”,郝懿行推断为地名,且与“赤国妻氏”相关;袁柯怀疑是组合人名,即“大妣”与“姜原”。 孰是孰非,到底如何断此公案? 从语法逻辑上讲,“大比赤阴”既要有人名,又要有地名,才能确知谁在何处“是始为国”。如果“大比赤阴”隐去了主语,则主语必为叔均或与叔均有关的人。因此,郝懿行的推断,大方向是对的。 相较,袁柯的“疑”思,就有点天马行空了。《海内经》此文涉及帝俊、子三身、孙义均、子后稷、重孙叔均,大妣算谁的? 《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是禹夏时期,周“后稷”,弃的母亲。而原尊后稷及孙叔均,长周“后稷”弃,6千余岁,袁柯这是在玩“关公战秦琼”嘛! |
《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有长胫之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子)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 由此可见,西周国与赤国均在“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毗邻建国。一句“有赤国妻氏”就将西周国与赤国的姻亲联盟关系,表述的清清楚楚。大家要注意,8、9千年前,人类社会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代,娘舅家的地位绝对至高无上。西周国既然是“谷作为生”,赤国也必是农耕文明的掌握者。 |
因此,正确的解读是:(叔均的娘舅)“大比赤阴,是始为国。”这同时还基于如下考虑: 农耕文明的出现,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在解决温饱的同时,粮食也有了结余和库存。人们不再为了生存四处采摘、游猎,上层精英有了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去创造更高层次的文明,阶级渐而形成,国家雏形开始展现。由农耕文明的集大成者,首先建立国家,有其深厚的物质基础及人文基础。 |
《道德经》言:“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意思是:“天文日影观测(莫)可知冬至夏至两极,知两极得历法方可建立国家。有历法这个国之母本,国运方能长久。这才是社稷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言之有理,但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身处农耕高度文明的国度,当然可以如此表述。但上古,若没有农耕文明,何以立国?别说采摘、游猎,就是游牧这种居无定所的生产方式,都不可能建立稳定的国度。 因此,农耕,也只有农耕加历法,才是上古立国之本。 这样说来,叔均不仅继承、发扬后稷伟业,是牛耕的开拓者,其娘舅家还是世界上首个具强权属性的国家建立者。 |
“大比赤阴”既然是地名,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大”=大人?可笑!“大”=圆规; 比=“匕+匕”=射线+射线=两条射线。 以上引自《神的汉字》,楼主:木牛流马经典。 这个家伙,按象形字与金文的造字本意,将“大”和“比”归为上古天文观测实践,见解独特,极具说服力,不妨采纳之。 |
大:圆规的象形,造字本意为天文观测记录所用之圆规。此处引申为范围、区域、疆界。如,大(量)、大(面积)、大(概率)、太(极)、(圈)套、(桃之)夭夭、(抵)达、(掠)夺。 比:日晷测日时冬至、夏至光线的象形,造字本意为投射、照耀。此处引申为涵盖、涉及、包含、影响。如,比(较)、毗(邻)、批(判)、庇(护)、毕(业)、批(示)、(放)屁。 故,“大比”即为“辐射范围”、“影响区域”。由于大与比意思相近,自古华夏语境都以“大”表示国家幅员辽阔、实力强盛。如:大汉、大唐、大明、大韩、大日本等等。 |
“赤阴”,[chiyin]切读诂为“秦”[chin]。上古“秦”字还未诞生,先有读音,无奈[chin]声只能用即有符号“赤阴”表音。 秦:甲骨文,上部是双手持杵,下部是成堆禾谷,表示用杵状农具打谷脱粒。造字本义:动词,打谷脱粒。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简化;隶书,将篆文字形中双手持杵的形状简化,写成“秦”。 由秦的象形,可以看出“秦”所表述的是,“嘉禾茂盛,杵谷繁忙”,一派欣欣向荣的农耕文明景象。 许慎《説文解字》:“秦,伯益之後所封國。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 |
如此来看,“大比赤阴”,也是“大秦”。 因此,“大比赤阴”就是上古周遭族群,对农耕文明发达区域的称谓,也是叔均娘舅的国度--“赤国”。这样说来,叔均娘舅始建的秦(赤阴)国远远早于周朝时期的秦侯国。名称相同,只是秦襄公沿用先祖的国号罢了。这也不难理解,毕竟西周之国与周朝时期的秦侯国,皆属鸟图腾,远祖必定同源。 |
推断,9千多年前,北胡颛顼东亚称霸,为躲避追杀,后稷、叔均祖孙携遗族及礼器与姻亲联盟“赤国妻氏”一道,由长江中下游、上游、恒河,一路“窜”至小亚细亚,最终在幼发拉底河上游左、右岸落脚。 不久,他们就在此地“是始为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首个原始共产主义国家——赤国。由于这片区域发达的农耕文明和强大的影响力,周遭族群莫不敬仰,皆尊之为“大比赤阴”或“大秦”。是时,BC6000年。 |
由于“大秦”具“幅员辽阔、农耕发达、国力强盛”的意涵,在西亚、中亚、东亚上古华夏语境范围内,将位于欧亚大陆的接缝处的爱琴海为界,将两河流域上游,北临黑海、南临地中海、西临爱琴海,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及叙利亚北部的广袤地区,统称为“大秦”。 又因为,“大秦”地处上古文化中心亚洲的西端,故“大秦”还具西方的方位概念。 人们对这一地区“秦”或“大秦”的称谓,一直延续到后世。比如: 在西亚,与华夏族群相爱相杀数千年的近亲闪米特人在《旧约全书》中,称其为“Shinar”; 古高加索后裔波斯人、阿拉伯人占据西亚后,称其为“DaSina”或“Sina”。 按《魏书·西域传》和《北史·西域传》的记载,该地区因为“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意识是,这片区域,在文明程度、生产方式、文化礼仪、人种特征、管理行政等类同华夏,其域外族群皆称其为“大秦”。 |
在华夏语境中,对这一带的“大秦”的称谓,一直延续至汉、晋,甚至唐、宋时期。 《后汉书·西域传》载: “大秦国一名广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塈之。有松柏诸木百草。” 《后汉书·西域传》亦记载了当时罗马的政治、风貌及特产: “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刺金缕绣,织成金缕罽、杂色绫。作黄金涂、火浣布。” |
《北史·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西域》载: “条支国,在安息西,去代二万九千四百里。” “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其海滂出,犹渤海也,而东西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其地平正,人居星布。其王都城分为五城,各方五里,周六十里。王居中城,城置八臣,以主四方。而王城亦置八臣,分主四城。 若谋国事及四方有不决者,则四城之臣,集议王所,王自听之,然后施行。王三年一出观风化。人有冤枉诣王诉讼者,当方之臣,小则让责,大则黜退,令其举贤人以代之。 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 其土宜五谷、桑、麻,人务蚕、田。多璆琳、琅玕、神龟、白马朱鬛、明珠、夜光璧。 东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异物。” “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万余里。于彼国观日月星辰,无异中国,而前史云:条支西行百里,日入处,失之远矣。” |
《后汉书》及《北史》均描述了一种现象,即除政治制度与当时华夏中央集权有别外,“大秦”的人种外貌、农作出产、天文历法、行政、礼仪、服饰均与华夏类同。说明汉晋时期,仍有大量华夏族群滞留地中海东北岸的安纳托尼亚高原,令人唏嘘不已。 |
随时代发展,势力范围、政治版图发生变化,西域大秦的地域位置也随之发生变迁。但始终不离环地中海东岸,这一上古华夏文明浸润过的范围。 《旧唐书·西戎传》记载:“拂菻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地方万余里,列城四百,邑居连属。…” 《新唐书·西域传》记载:“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国。去京师四万里,在苫西,北直突厥可萨部,西濒海,有迟散城,东南接波斯。地方万里,城四百,胜兵百万。…” 《宋史·外国传六》记载:“拂菻国东南至灭力沙,北至海,皆四十程。西至海三十程。东自西大食及于阗、回纥、青唐,乃抵中国。历代未尝朝贡。…” 《明史·外国传七》记载:“拂菻,即汉大秦,桓帝时始通中国。晋及魏皆曰大秦,尝入贡。唐曰拂菻,宋仍之,亦数入贡。而《宋史》谓历代未尝朝贡,疑其非大秦也。…万历时,大西洋人至京师,言天主耶稣生于如德亚,即古大秦国也。” |
随时代时代的推移,“秦”或“大秦”则被泛化,铭刻上了“黄种族群、农耕文明”的标记。比如: 古高加索后裔雅利安人占据南亚后,将退守次大陆东北的华夏族群,称为“Cina”,见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 印度另一部史诗《罗摩衍那》,更把“Cina”人视为南亚北部高原“释迦族”的一支,也就是佛祖释迦摩尼的族群,现在一般认为属于尼泊尔高原上的黄种土著。也难怪,佛教会在中国历朝历代盛行,或许冥冥中,华夏族群的佛缘早已注定。 |
又比如。当时的古罗马人也称东亚华夏为秦。 公元一世纪,一位出生在埃及,船航过红海、波斯湾和印度洋的希腊人在其《厄里特里亚航海记》中写道:“在此国(金洲)的后面,大海延伸过去至秦(Thin)的某处而止,在秦国(Thin)的内陆北部某处,有一称为秦奈的大城,生丝、生线和其他丝织品由彼处陆运,过巴克特里亚抵婆卢羯车,另一方面又从恒河水道运至利穆里。但去秦国是不容易的,从那里来的人也很少。”张绪山认为,这里的秦国(Thin)指中国,这个称号(Thin)与印度对中国的称呼Cina、Cinastan是一致的;相当于中国西南部(云南)和缅甸北部的交接地区。 |
相貌甜美的小妹妹,印度曼尼普尔邦 |
相貌甜美的小姐姐,印度阿萨姆邦 |
《云南志》卷一零《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大秦婆罗门国,界永昌北,与弥诺国江西正东安西城楼接界,东去蛮阳苴哶城四十日程”。 |
生长在原大秦婆罗门国地域上的帅锅 |
生长在原大秦婆罗门国地域上的小姐姐 |
生长在原大秦婆罗门国地域上的御姐 |
生长在原大秦婆罗门国地域上的伉俪 |
原大秦婆罗门国地域上举办的盛大庆典 |
原大秦婆罗门国地域上的街坊一角 |
曼尼普尔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 |
曼尼普尔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徽 |
而西域各国直至汉晋时期,仍称呼东亚华夏为“秦”。 《史记·大宛列传》载:贰师与赵始成、李哆等计:“闻宛域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 《汉书·匈奴传》载:“于是卫律为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 《汉书·西域传》武帝征和4年下轮台之诏罪已,引军候弘上书:“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勾若马’。”对此,颜师古《注》中明确指出:“谓中国人为‘秦人’,习故言也。” |
宋代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亦云:“据汉时匈奴谓中国人为‘秦人’”。可见汉王朝之人也被称之为“秦人”。 除历史文献的记载外,历史文物也提供了例证,永寿八年石刻《刘平国治□谷关颂》:“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以七月二十六日发家,从秦人孟伯山、狄虎贲、赵当卑、万□羌、石当卑、程阿羌等六人共来作□□□□谷关。”王国维考此石刻,证明汉代“皆谓汉人为秦人。” |
西域各国,对东方强国“大秦”的称谓,一直延续至唐朝。 贞观年间,玄奘西行万里,到南亚取经,期间到过一个名为“羯若鞠阇”的国度。在《大唐西域记·卷五》羯若鞠阇国条中,记载了玄奘与戒日王的一段有意识的对话: “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亘,去斯远近?’ 对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 王曰:‘尝闻摩诃至那国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与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之誉,诚有之乎,大唐国者,岂此是耶?’ 对曰:‘然。至那者,前王之国号;大唐者,我君之国称。昔未袭位,谓之秦王;今已承统,称曰天子。……’” |
戒日王口中的梵语“摩诃至那”,即拉丁语的Mahacina。摩诃(Maha)者,大也;至那(Cina)者 ,秦也。“摩诃至那”既是“大秦”。 强大的东方农耕文明,在南亚梵语区名声显赫,哪怕到了唐朝,他们仍以“大秦”谓之。 在玄奘看来,戒日王对当时中国的认知,有些时空混乱,数百年过去了,还停留至秦始皇时代。但也只得将错就错,将这种认知引导至太宗身上。恰巧,李世民也是年少得志,19岁徙封秦国公,20岁进封秦王,30岁左右继大唐天子位。 |
通过以上阐述,细心者会发现,古代与近代的先同时期,西方人称东亚华夏为“大秦”,而东亚华夏又反过来称西方具华夏文明因素的某地为“大秦”,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过,恰恰说明,这是上古华夏族群,由东亚至西亚、北非,又由西亚、北非至东亚间反复游走,人种、文化的遗存,给世人造成的时空与认知上的混乱。 |
@方言颂奇 2020-03-06 23:35:29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李白 我问下大能的楼主,这个条支是现在的哪呢? ----------------------------- 答题: 这首《战城南》,是李白吐槽大唐帝国的反战“鼓吹曲辞”,曲牌源自汉代。 大唐盛世,的确不是白给的。在太宗、高宗的威名下,其势力范围涵盖东起太平洋西岸,西至里海东岸的广袤地区。 当时的长安城,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万国来朝、商贾云集,极尽繁华。 日文版唐朝疆域图 但在盛世的背后,确是成千上万大唐将士,“肠悬枯枝”、血染草原、埋骨沙丘。现代的人们,只看到其光鲜的一面,却不知唐朝在290年中,对内对外的征战不断,几乎连年无有停歇。 是“大秦”民族的狼性,支撑着大唐的辉煌。 李白作为御用文人,出入皇家宫廷宴会、混迹于士大夫的后花园,推杯换盏、声色犬马,好诗人不假,家国情怀就只能呵呵了。 天宝年间,国际国内矛盾尖锐,唐玄宗大动干戈,逞威边远,而又几经失败,给大唐子民也带来深重的灾难。 作为士大夫,李白不是替国家分忧,探寻缓解内部矛盾的良策,一致对外,却在大肆抹黑“大秦”民族的狼性,挖苦国政,企图在厉行丛林法则的国际上做个好好先生、小小绵羊,以求偏安一隅。连萧士赟都说:“开元、天宝中,上好边功,征伐无时,此诗盖以讽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清文人士大夫们,在国家危难时的真实嘴脸。 翻过来我们说说“条支”。 李白认知的“条支”,实际上还停留在公元97年,班超率军里海西征,并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的年代。诚如《后汉书·西域传》所载: “大秦国一名广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塈之。有松柏诸木百草。” 条支,那是一个海边所在。否则,李白就不会“洗兵条支海上波”了。 李白时代有“条支”吗?有,但早已不是他想象的世界西极,而是现阿富汗境内的谢?国。 谢?[yu],位于阿富汗加兹尼省。谢?来源于加兹尼的另外一个译名,“伽色尼”,是吐火罗叶护国下辖的诸侯之一。 贞观十六年至显庆二年(642-657)唐与突厥第二次战争。西突厥汗国灭亡,其地并入唐朝。归附唐朝后,太宗在此地设置“条支都督府”。 至高宗时期,吐蕃开始强大。当年高宗的“?海道行军”,就是意图打通吐蕃道路,攻击西突厥叛军,以达到支援吐火罗叶护国,吓阻阿拉伯帝国入侵的目的。但唐军途中失利,实际上并没抵达条支,半道就被吐蕃人给痛殴了一饨。至玄宗时期,唐朝已然开始衰败,更无力打通吐蕃通道。 因此“洗兵条支海上波”,不能说唐军抵达阿富汗加兹尼的谢?国,更不能说去到波斯湾或地中海。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这两句实际上说的是: 去年跟契丹人和库莫奚人作战于桑干源,今年和西突厥叛军作战于葱河道。 差点就要去条支都督府以西的海上(实际上加兹尼离大海还远呢)洗兵器了,结果又到漠北的杭爱山放马去了。 |
让我们用《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来感知,上古华夏那逆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全图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西非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北非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西欧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西亚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西北亚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中亚1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中亚2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北亚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东北亚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东亚1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东亚2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东南亚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南亚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南亚2 |
5.女丑 《山海经》,有三处描述女丑。字数不多,却给人们留下无尽地遐想。 《山海经?大荒东经》:“海内有兩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 《山海经?海外西经》:“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殺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 女丑怎么个“丑”法? 女丑有一只什么样的“大蟹”? 根据“女”字、“丑”字的原始意涵,我们能发现上古先民那些逆天科技与惊世秘密? 女丑,本居于东部大荒的海上,什么原因由此迁徙至西部“海外”,继而再至西部遥远的大荒? 女丑做出什么经天纬地的业绩,又如何得罪新贵,被残忍地“十日炙殺”,并给后人留下冷艳凄美的形象? |
好吧,我们看看“女丑”到底丑不丑先。 “女丑”不丑,也许还是个端庄、典雅、雍容、高贵的御姐。 这不胡说吗?此“女”都已经“丑”了,哪里还来的“端庄、典雅”呢?! “女+丑”为妞,这是北方大叔对当今女孩儿的惯称。即使此“女”不美,也不可能难看到哪里去,因为上古“丑”字,本意并不表示面目可憎,而有此含意的,则另有其字,这就是“醜”。 |
醜:[chǒu],本指可恶的形象,因鬼丑而恶。甲骨文象形为:左边“尖底罐”酒坛,右边为头戴面具的巫女。表达的是古人祭祀时,人戴面具在神和先祖灵台前祭酒的情景。因面具多作神鬼形,自然较人丑陋,故以此形为“醜”。《说文》:“醜,可恶也。从鬼,酉声。” |
而假“丑”代“醜”,则是后来的事情,是书写者图省事的简化。 这么说来,那就是简化字的过喽? 这也不对。简化字源起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字改革。实际上,国家颁布的简化字,绝大部分来源于过去人们的简化书写惯例,少有新造的简化汉字。 其实,“醜”的通假,最早可追述至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论述道:“丑,以粉墨涂面,其形甚醜。今省文作‘丑’。” 传统戏曲角色,扮演滑稽可笑的喜剧人物或反面人物的“大花脸”、“三花脸”,本应称为“醜角”。古代文人偷懒,将“丑”,假借来用做戏剧角色用字,因而便有了后来的“丑角”。 《山海经》成书,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由楚国或巴蜀人编撰,再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据其所述内容,可追朔至上古新石器邦族时代。而那时,文字还处于萌芽期。因此,《山海经》成书的最早原版应是“山海图”,是那个时代中后期,禹、伯益、夷坚等官方编撰的象形图画文稿。因此,还谈不上醜、丑假借的事情。 |
许慎《説文解字》:“丑,紐也。十二月,萬物動,用事。象手之形。時加丑,亦舉手時也。凡丑之屬皆从丑。” 象形字典:“丑”是“扭”的本字。丑,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又”(抓)的三(以三代五)根手指指端,各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与手指动作有关。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三点指事符号写成两点。有的金文则将两点指事符号连成一撇。造字本义:动词,用手指拧、扭、搓、转。当“丑”的“拧、扭”本义消失后,后人再加“手”另造“扭”代替。 俺解丑字:象形为拇指、食指挟持,中指稳定斗玑。由于斗玑可用左手挟持,也可用右手挟持,丑字手形的方向,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左右之别。造字本意:旋拧斗玑,癸度天时,以齐七政。据此,丑又引申为纽结、中枢、转动。如:钮(按钮)、纽(纽扣、枢纽)、扭(扭转)、忸(轻扭身体以示难为情)、羞(忸怩)。 何为斗玑,天时怎样癸度?此为“天机”,不可轻易示人,但知详情,留待后续分解。(^o^)…… |
《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噎鸣,共工之孙、炎帝七世孙,在长期天文观测活动中,发现了木星在天穹黄道上,每十二年(实际11.86年)旋转一周的规律。据此,噎鸣将天穹黄道分作12等分,称为12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便以所在星次纪年。因而,木星也被称作岁星、太岁或岁阴、太阴。这便是太岁纪年法。 木星 |
将木星天穹黄道行进的12次,分别以地支命名,则太岁纪年法又可称作十二地支纪年法。 《尔雅?释天》:“太岁在丑曰赤奋若”。 《史记?天官书》:“赤奋若岁:岁阴在丑(当斗、牛二宿之位),星居寅(当尾、箕二宿之位)”。 《淮南子?天文训》:“太阴在丑,名曰赤奋若,岁星舍尾、箕。” |
再后来,古人将十二地支与十天干相配,又创立了六十甲子纪年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这就有了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乃至干支纪时。 天干地支 十天干名(夏东音):甲、乙、丙、丁、戊[wù]、己[jǐ]、庚[gēng]、辛、壬[rén]、癸[gǔi]。 十天干名(夏西音):阏逢[yān féng]、旃蒙[zhān méng]、柔兆[róu zhào]、疆圉[qiáng yǔ]、著雍[zhù yōng]、屠维[tú wéi]、上章[shàng zhāng]、重光[chóng guāng]、玄黓[xuán yì]、昭阳[zhāo yáng]。 |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并说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何谓“占斗机所建”?先卖个关子,后续将有详解。(^o^)…… 《世本》将干支创作归于大挠,有待商榷。但古人始作“天干用以名日,地支用以名月。”倒是符合逻辑的。 |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大荒南经》讲述了1.2万年前,羲和氏在大地东极“日月所出”之地的古琉求,观日升日落(日浴),测夏至,定“十日历法”(生十日,阳历)。一年分十“日”,一“日”36天,余五天另作祭祀日。天干恰好名十“日”。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大荒西经》讲述了9千年前,常羲氏(羲和氏?)在大地西极“日月所入”之地的摩洛哥,观月升月落(浴月),测望朔,定“十二月历法”(生月十有二,阴历)。一年分十二“月”,一“月”30天,余五天另作祭祀日。地支恰好名十二“月”。 |
天干地支22个字,要么表征王族徽铭,要么涉及重大发明,要么映射天文观测,极尽显赫、尊贵,仅为沟天通地的祭祀阶层与“天降大任”、一统万民的王族专享。 天干地支每个字,无不隐含着高大尚的内涵,没有例外。因此,后人将“醜”通假为“丑”,实在是亵渎了癸天先人与上古王族的尊严。 |
啰嗦到此,大多数人会有个疑问,上古乃至远古时期计时,巫觋在白天,可通过太阳东升西落,在天穹中扫过的幅度或角度,按比例推算出时辰,这就是所谓的“癸度天时”。通过“立中”测日影长短,以定冬、夏至两极,或是观“日晷”,循日影偏角计度白昼的时辰。夜里怎么办?在星光璀璨的夜空,巫觋又是如何“命名天道”、“敬授民时”的?野外行军、长度迁徙,不具备规、矩、表杆、准绳等复杂条件,王者又如何“以齐七政”?要知道,“漏刻”的出现,要等到BC1110年的周代。 |
日晷(汉代) |
1977年,滕州东沙河镇,大汶口文化岗上遗址被发现。 岗上遗址位于山东滕州市东沙河镇陈岗村东部的河边高地之上,小漷河自南向北在遗址东部流过,又在遗址东北处折而向西。其东及东北部,隔小河与枣庄市山亭区城头镇徐时遗址及陈时遗址相邻,三者同属大汶口文化(BC4100-BC2600)中晚期。 该遗址出土了众多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文物及铲、佩、镯、环、璧、双孔璧、双联璧、三联璧等大量玉器。其中一件玉璧,形制、构型十分奇特。 该玉璧,质地泛白,器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凸脊,凸脊呈渐开线状并延半周边均布。形似变形的风车,动感十足。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图1、三牙璧(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
无独有偶,1978年,山东省滕县姜屯镇庄里西,又发现了一处大汝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群,除发掘的其它众多文物外,还出土了一件造型同样奇异的高古玉璧。 图2、三牙璧(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
该玉璧,直径15.5厘米,孔径6.7厘米。玉质泛白,器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齿状凸脊,凸脊均呈渐开线布局,各有锯齿四组、每组三齿,全器计有相似大凸齿三个、小凸齿十二组三十六齿,大凸齿延周边均布。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
沙河镇与姜屯镇发掘的这两件文物,与一般玉璧不同,该器物外型状似旋转的风车,极具动感,构型奇异、玄幻。礼器、佩饰还是权利象征器物?专家们莫衷一是,分歧很大。由于形似玉璧,外沿又均布三组凸脊或类似的大齿牙,考古专家们便比照“牙章”将其命名为“三牙璧”或“牙璧”。如此一来,出土于沙河镇大汝口文化中晚期的这件文物,便成为我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牙璧。 |
不仅如此,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存中,发现了更多的牙璧。 由于早期牙璧多出自山东半岛一带的龙山文化区域,因此玉牙璧又与玉牙璋一起并称古代东夷鸟图腾族群的艺术瑰宝,并且成为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的代表性玉器。 紧接着,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各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不少牙璧。 |
龙山文化是BC2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因首次发现于山东济南龙山镇而得名。 但事实上龙山文化的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均有龙山文化历史遗存。 牙璧作为龙山文化的代表型玉器,其最初在山东东部出现,并由此开始向外传播,之后传至辽宁东部沿海等地,不久又从山东向西进入河南、山西、陕西。 到了商周时期,牙璧又从中原地区继续分流,逐渐传入河北、湖北等地。 |
这期间,除了玉制的牙璧,还见青铜质地的牙璧,原始的牙璧还曾发现有陶制品和蚌壳制品。 据考古研究,牙璧最早见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至战国、汉代之后便不多见。近年在辽西地区和内蒙古东南部一带,即原红山文化区域,也发现有各式牙璧。这些文物表明,中国最早的牙璧,可能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到红山文化时期晚期,甚至有一些精品面世,但一直未见公开。 牙璧,以造型奇特、琢磨精细、用途神秘,深受各国藏家的喜爱。以下列出国内及世界各地博物馆保存的、不同时期、造型各异的牙璧,以飨读者。 |
玉牙璧(大汶口文化)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