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古埃及:纳尔迈调色板蕴含的文明密码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古埃及:纳尔迈调色板蕴含的文明密码[第4页] |
作者:夜郎游侠2018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2.相繇氏 相繇又称相柳,共工之臣,被大禹所杀。胜利者,夏氏正统编撰的史料对相繇被杀经历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
【图译】:“相繇,共工之臣,蛇身九首,称霸九土,肆意呕吐洪水,所到之处,尽成沼泽。泽水即辛又苦,百兽不能栖息。大禹为灭洪水,杀了相繇。但其流到地上的血,即腥又臭,五谷难生,人不可居。大禹尝试用泥土陉塞,但三陉三陷,禹只好把这片土地劈为浆池,并用此泥浆为先帝们建造陵寝,也称“众帝之台”。陵寝地址位于柔利之东、昆仑之北。 在先帝陵寝东侧,早先有一座共工之台,方形,角落有一蛇形塑像,虎纹,蛇首冲南。昆仑内所有人不敢朝北射箭,以示对共工的敬畏”。 |
《山海经》所载历史,由1.5万年前的大皞时代直至先秦时代,编撰者不计其数,地理坐标系统也不尽相同,《大荒北经》与《海外北经》至少存在两个以上的原点坐标。除明显的西汉正统中心外,另一个隐含原点中心则相距遥远,依据方国地理分布状况,推断应是尼罗河中游右岸的底比斯。 底比斯,现名卢克索,北非古城,位于上埃及尼罗河东岸,南距阿斯旺约200公里。 |
相繇氏,蛇图腾。本生活在滇黔高原——以湘西黔阳高庙为中心的清水江、沅江流域。想当年,随共工食利“九土”,威风八面,何故到此远离故土的西北部大荒立国? 这得从相繇得老领导共工说起。 共工,姜姓,炎帝直系后人,炎帝魁隗氏政权五任帝祝融时期的“水正”部落首领,炎帝魁隗氏政权第七任也是最后一位统治者。 宋代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表明共工氏以“人面蛇身朱发”为图腾。 《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伯者,老大也。九有,九个族标,拥九个大部族,也就是称霸九州。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主,天下各部落联盟的首领。 共工氏为神农氏以后,又一个对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氏族,他们发明了人类最早的筑坝蓄水、农田灌溉之法。 《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这一记载不仅说明这个氏族很古老,而且说明他们与水有很深的渊源。 《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水土,故祀以为社”。《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这位后土的正名叫句龙。后土、社神及句龙都与水有关。共工氏之重孙叫四岳,曾协助禹治水。 这说明共工氏为人类最早的治水世家。 |
共工氏挖高填低、平整土地、筑坝蓄水,对农田灌溉十分有利,极大地促进了上古时期的农业生产。 《国语·周语下》记载鲧治水采用的即是共工氏的方法:“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 “以害天下”为巴结正统的儒家之言,不值采信。由于早期人类对世界认知的局限性,共工氏时期,尚未掌握水闸排洪技术,手段不完善,一遇洪水,往往溃堤,对下游造成危害。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人类农耕文明的伟大壮举,并为后人治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共工氏的前车之鉴,就没有后世夏氏家族治水的赫赫威名。 由于共工氏对早期农耕水利作出的巨大贡献,被后人尊为掌控洪水的水神。 |
“伯九有”实为共工的业绩,相繇一个僚臣,无此巨大能量去“食九土”或“食九山”。《山海经》无非在指桑骂槐罢了。 “厥为泽溪”也是黄帝世系对共工炎帝世系“筑坝蓄水、农田灌溉”的污蔑之词,意在蛊惑人心,丑化共工,为炎黄大战造舆论,以表自己造反有理。 |
大禹一派在编撰《山海经》时,文字并未成型,只能以图画文稿及象形文字的方式表述。共工毕竟曾为帝王,大禹不敢造次,于是只能以漫画的形式,将共工的所谓罪责及对共工的怨恨,一股脑污泄在相繇身上,以替黄帝世系出口恶气。 《山海经》并非怪神异志之书,将相繇描绘成恶魔也不奇怪,毕竟炎黄两家世仇。据过来人讲,WG时期,小将们不也把那“一‘少’一‘小’”漫画成令人憎恶的牛鬼蛇神吗? |
之后,为觊觎部落盟主地位,代表黄帝世系的颛顼与代表炎帝世系的共工,发生激烈对撞。共工不敌,向西直退至瓦罕走廊。最终兵败,怒撞不周山,以死明志,实令后人扼腕。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可见,英雄即使落败,也会惊天动地的离场。 |
共工死后,相繇携遗族及礼器,碾转西迁至北部大荒之地(孟菲斯),与前后抵达且遭遇相似的鸟图腾部族,共建海外昆仑,并在其北面建造了一座方形帝王台(金字塔),以祭奠先祖共工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同时在角落建了一座虎纹蛇形塑像,以蛇首冲南(东),寄托对故土的相思之情。多年后,昆仑内所有人不敢朝北射箭,以示对共工神灵的敬畏。 |
3.一目人 一目人或称独目人。在外人感知中,因其只有一目,“当面中生”而得名。上古时期,独目人主要生活在阿尔泰山地区。 阿尔泰山为中亚大山系,斜跨中国、蒙古、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部分领土,从戈壁(沙漠)向西西伯利亚延申,呈西北—东南走向,绵亘约2000km。 |
阿尔泰山地理位置 |
阿尔泰山地理地貌 |
历史上该地多为萨满教先民居住,主要为独目人、西伯尔波利安人、伊塞顿人、塞种人、格里芬人、呼羯、丁零人、鬲昆人等,族群复杂。 阿尔泰山历史族群分布 |
在阿尔泰山南麓,发现散落面积达数平方km的铁陨石群,并有多处以陨石为载体的文物。这包括用陨石雕凿而成的圆球状石人,以及刻在陨石上的牛、羊、马、骆驼等岩画,其中有一副“独目人”陨石岩画,与分布在世界许多地方的独目人岩画惊人地相似。 阿尔泰山岩画 |
刻在陨石上的“独目人”头部呈圆圈状,中间绘有一眼,两只手环抱于胸前,胸以下左右被两道圆弧包裹,双脚外露。从人物外形看似作腾空飞翔及舞蹈状,情绪欢快。整个画面怪诞、诡谲,其比例远远大于周围的动物图案。 上古独目人岩画 |
除阿尔泰山外,考古学家在阴山岩画、贺兰山岩画、加拿大安大略湖岩刻、皮托波洛岩刻、撒哈拉岩画、埃及“德耶德支柱”上,均发现有独目人的生动图案。 |
三道海子山谷,地处新疆青河县东北部,准噶尔盆地东北边缘,阿尔泰山分水岭处,与蒙古国接壤。山谷长约六七公里,宽仅二三公里,有3个高山湖泊,均由高山雪水融化而成,中有小河环绕形成一些小湖泊,山水相映,空气清新,鱼游鸟鸣,风景十分秀丽,海拔高度约2700米。哈萨克语称此地为“玉什库勒”,意即三个湖。三道海子山谷沿途风景极为壮观,曾是成吉思汗西征古道,至今仍是人迹罕至的未开发地区。 |
2000年,三道海子山谷的上古人文遗迹被人们发现,一时名声大噪、轰动国内外。 山谷中,鹿石岩画比皆是,有立者、卧者,石上图案有鹿、牛、兽、鸟与太阳等,神秘不可测。近百个矗立于地面且形状不一的石阵、石圈以及类似“金字塔”形状的石堆建筑,高者可达22米、周长近700米,用途成谜。 阿尔泰三道海子山谷岩画 |
阿尔泰卡吞河 河水源自高山冰川融雪,即使在盛夏酷暑,仍旧冰冷刺骨。传说,在此游泳,百病可除。 |
阿尔泰湖 在阿尔泰,是乎每一个湖都有自己的秘密。例如,在Jabecker湖里,不见任何生物;Teletskoe湖则被认为具有理疗功效,不过,在这里要格外小心,弄比好就会神秘的消失。 |
Ukok高原 这是一处神秘、空灵的台地,当地人无不敬仰,万不得已,尽量不去打扰。你要由此路过,会被告诫,最好能低声说话,以免惊扰山神。考古学家在此已经发现了不少古墓葬和木乃伊,其中就有著名的“阿尔泰公主”。 |
阿尔泰巨石阵 建造者未知,用途也未知。或许用于巫祭,或许用于天文观测。奇怪的是,在当地的山区,没有建造这种巨石阵相同质地的材料。这些高达7米、重有数十吨的巨石,又是从哪里以及如何运来的呢?如果人站在石阵中央,犹如进入一个漏斗,顿感自身渺小。 |
阿尔泰金字塔 地处准格尔盆地东北边缘的独目人山谷,有上百个不同形状的石阵和石圈,最高的22米,周长700米。它是上古时期,中亚地区的金字塔吗? |
独目人所建的国度,在史前中亚是一个十分强大且有着异常发达文明的神秘古国。因此,历史上独目人广泛存在于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典籍、神话及文学作品之中,名声显赫。 |
对希腊荷马史诗有所涉猎的朋友,一定会对《奥德赛》中的“独目人”故事,印象深刻。 “奥德赛在特洛伊城被攻破后乘船返乡,和伙伴驶到一个荒岛,为补充给养,他带领十二名水手进入了一个山洞,发现有羊羔、牛奶和奶酪,正在这时,一独目巨人突然外出归来,他在里面用巨石封堵了洞口,随后吃掉了几名水手。为了逃离,奥德赛用红酒灌醉了独目巨人,趁他酣睡之际,用火红的木笺将其仅有的一只眼睛戳瞎。为截住奥德赛一行人,独目巨人把守洞口,只准羊只出洞,奥德赛等人急中生智紧抱羊腹,一个个逃出了山洞。从此,独目巨人的父亲海神波塞冬怀恨在心,他掀起狂涛巨浪,弄翻了奥德赛的船只,迫使他在海上飘泊了十年之久,历尽艰辛。” |
类似的传说在欧洲各国史籍中,以及《一千零一夜》和中国的《太平广记》等文献中均有记述。而在赫西俄多斯笔下,独目人是乌勒诺斯和该亚的三个儿子,他们常常被关押在地下。而克洛诺斯在独目巨人的帮助下取得了统治宇宙的权力后,害怕这些野蛮力量,给他们钉上了镣铐。宙斯将他们释放,他们成了赫准斯托斯的助手,帮他给雷神锻造电火,给英雄们锻造武器。在希腊神话中讲到用巨石砌成建筑物是从吕喀亚来到希腊的独目巨人们建造的。希腊人认为,凡是有“巨人”建筑物的地方都是独目巨人居住过的地方。而在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作品中,他们被刻画成额上有一只眼睛的神灵。 |
古文献曾记载,阿尔泰山在很久以前,就有“独目人”存在。 公元前七世纪,最早从欧洲到中国探险的古希腊人亚里斯底阿斯,从黑海东北出发,向东行至中国的阿尔泰山一带,前后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了有史记载以来,西方人最早的“中国之行”,并将旅行见闻写成《独目人》一书。据所留残句称,伊赛顿人戴下垂的发饰;而阿里马斯普人(独目人)则人口众多,勇猛善战,畜牧发达,羊马成群。他们毛发毵毵,面貌奇特,只在前额当中长着一只眼,故名“独目人”。由于阿尔泰山盛产黄金,他们经常与看守黄金的格里芬人战斗,以争夺黄金。这一描绘证实了独目的阿里马斯普人生活在阿尔泰山地区。 |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对中亚北部也作了描述,并记载了三个民族:秃顶的阿尔吉帕人、伊赛顿人和独目的阿里马斯普人。他们分别生活在哈萨克丘陵、伊犁河与楚河流域、阿尔泰山麓。其文称:“他曾在阿波罗神鼓励下远游伊赛顿,过了那里就是独目人国,然后就是看守黄金的格里芬人。除西伯尔波利安人外,一些民族均在独目人统领下,侵犯过他们的邻邦,伊赛顿人被独目人驱赶出他们的故土。”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的中国著名先秦典籍《穆天子传》,讲述了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上游的地理、民族状况,与希罗多德所写的独目阿里马斯普人居住地十分相似。由此看来,岩画怪人可能就是传说中阿尔泰山的“独目人”。 |
对文献深入了解,我们还可发现,操突厥语、蒙古语乃至整个阿尔泰语系的民族中,都有英雄勇斗独目巨人的神话故事。可以说,阿尔泰山地区是世界上“独目人”议题蕴藏量最大、流传最久的地区,其中古代突厥诸部均有巴萨特斩除神灵“独目巨人”的传说。故事讲到乌古斯部遭遇战乱,被弃于野的可汗之子巴萨特由一头母狮抚养大。部落里另有一留驻冬牧场的牧人,有一天在“长泉”突遇一场大风,看见带翼的神女从天而降,牧人扔出毡被,罩住了其中的一位神女,随即他扑了过去。后来神女展翅飞到空中对牧人说:“来年你会从我这里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但是你会因此给乌古斯部带来无穷的灾祸。”第二年牧人又来到这里,看到一个圆圆的、闪闪发光的球体,他吓得惊慌而逃。人们见到神秘球体,纷纷踢打它,那球体便慢慢打开,从里面走出一个只在额部正中有一只眼睛的小人,可汗将他养大,成了独目巨人。然而他却以怨报德,以活人活畜为食,并到处欺压百姓,可汗只好将他赶入深山。在山中他仍拦路劫掠,专门吃人。正当独目巨人凶残作恶时,巴萨特远征归来。他巧妙进入巨人山洞,趁独目人不备之际,用烧红的铁钎刺入其独眼,最终将他斩杀,从而使乌古斯部民摆脱了灾难。 |
除了古代突厥语文献外,至今在阿尔泰山周边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哈卡斯人,以及肖尔人和图瓦人等都有“独目人”传说。 由此来看,我们发现的岩画神秘怪人,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阿尔泰山“独目人”,且其遗存与先祖、图腾崇拜有着某种宗教联系。 |
上古,由于独目人较早掌握了先进的农耕文明,牛羊成群、人口稠密,兵员充足,国力强盛,方圆数百公里范围少有挑战者,远近部族心生恐惧,畏为天神。然而对华夏族人而言,这些在阿尔泰山呼风唤雨、纵横驰骋的神秘族群,却来的如此亲切又极具认同感。因为他们不是异族,而是来自数千km之外的东夷少昊遗族。 既然是华夏先民,大致应为现今普通中国人的外貌体征,怎么会是“独目”?!这诡谲、神奇的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 |
《海外北经》:“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图译】:“一目国在钟山烛阴山神的东边,族标为“一目人,眼在面部中间长着。” 一曰有手足:此五字因涉“柔利国在一目国东,为人一手一足”而衍,当删。 |
《大荒北经》:“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图译】:“有打‘人’形标识旌旗的部族,该标识为‘人,独眼,眼长在面部正中。’一说为威姓,少昊之子,黍作为生。” 威姓:有其姓必有其国,表示一目人被册封为独立方国。 食黍:黍作为生。一目国为农耕部族,已掌握先进生产力。 |
《海内北经》:“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一目。” 【图译】:“鬼国在贰负之尸北,族徽为‘人的面孔,只长一眼’的塑像。” 鬼国:鬼方,上古西域方国。袁珂注:“鬼、威音近,当亦是此国。”鬼国应该是威姓方国。 为物:其为物之缩写。其:图腾。物:实物,意指雕塑、塑像。 |
《山海经》为上古百科全书,所述内容大多为方国地理志。领会了文中的字义,神秘与诡异便全然消失。原来,被周遭族群与世界著名先哲神话为“独目人”的威国(鬼方),实际上是打着“一目人”标识旌旗的,来自遥远古琉球(东海“大壑”)的,与正常人无异的少昊族人。 上古,少昊与颛顼“撕破脸”(弃其琴瑟)后,族群强烈对抗,兵败,遗族由东夷退守阿尔泰山,黍作为生,骁勇善战,周遭异族莫不惧之。 |
不过,这里有个疑问。周遭族群与世界著名先哲,没有看过《山海经》,不会“因字生异”,曲解文中论述,应该还有其它隐情。 |
我们知道,上古族群争斗,杵为主要的械斗武器。 杵者,木棒也,有长短。5、6百毫米长的短杵,由于携带方便、挥动灵活、击杀有效而大量使用。历史上,随生产力的发展,杵由直棒向两头粗细不一、直棒加石杖头、直棒加铜杖头渐进发展。 商朝末年,纣王势衰,姬发起兵造反,两军在牧野展开激战。战况惨烈到何种程度,史料没有连篇累牍的渲染,仅以“血流漂杵”加以注解。然而,就是先贤惜墨如金的四个字,却将战况无以复加的惨烈程度,呈现在后人眼前。连武器都被鲜血浮起,战况岂是一个惨字可以形容? 《尚书·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
石质杖头(耿马石佛洞遗存,BC1000) |
石质杖头(红山文化遗存,BC4000-3000) |
|
主人公持杵击杀敌酋瞬间(大禹盾牌,BC3200) |
杵,上古时期广泛用作农具。随社会不断发展,族群争斗加剧,逐渐演化为杀敌兵器;将其精致化、高档化、艺术化与神圣化,则成为王者的权杖,并用作昭示身份、象征威权的国器。由于其蕴含着较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文物爱好者悉心收藏。 不揣冒昧,发几张上古时期,世界各地的权杖图,供网友欣赏。 |
左侧为甘肃玉门火烧沟权杖头,BC1900-1400;右侧为古埃及的权杖头。 |
甘肃彩陶权杖头,新石器时代晚期,BC1900-1400。 |
|
玉石权杖头(红山文化遗存,BC4000-3000) |
|
图坦卡蒙墓中出土的梨形头权杖,BC1341-1323,开罗埃及博物馆 |
近东及两河流域的权杖头,形制为球状或梨状。材质有玉石、玉髓、玻璃、青铜等。 |
碟形权杖头,涅加达一期,BC3900-3650,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
红色角砾岩双锥形权杖头,涅加达一至二期,BC3900-3300,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
方解石双锥形权杖头,涅加达一至二期,BC3900-3300,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
红色石灰岩梨形权杖头,涅加达二-三期,BC3650-3100,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
方解石梨形权杖头,涅加达二-三期,BC3650-3100,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
角砾岩和方解石梨形权杖头,涅加达二-三期,BC3500-3100,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
古埃及权杖头,早王朝时期,BC3200-3000,开罗埃及博物馆 |
古埃及蝎子王权杖头,早王朝时期,BC3200-3000,开罗埃及博物馆 |
石灰岩梨形权杖头,吉尔舒出土,两河文明早期王朝第三期,BC2400,大英博物馆 |
战争样式是由武器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武器,就有什么样的战争。上古族群械斗,最有效的击杀部位,是敌方的头颅。因此,在以杵为主要武器的上古战场,保护住头颅,也就可使己方处于主动甚至不败的地位。在少昊这些极具智慧和掌握高度文明的队伍中,以木才、竹子、藤条、兽皮等坚韧器物制成的“单(眼)孔防护头盔”,便应运而生。 |
佩戴特殊头盔的少昊族人,打着“一目人”旌旗,在阿尔泰山谷地挟风带雨、纵横驰骋,周遭族群莫不惧之。在巨大的死亡阴影笼罩下,见识有限的异族,将其视为“独目”神人,并口口相传、广而告之,“一目人”声名远扬,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目人”与斯基泰人世仇,二者在阿尔泰山死磕了数千年,阻滞了这些古高加索蛮族后裔的南侵,无意中维护了华夏核心地域的安全。想想尼罗河、两河、身毒河文明,均遭古高加索蛮族黑手,“一目人”横亘在阿尔泰山,真有“王子戍边”的伟大历史意义。 |
“一目人”,现仍有大量后裔生活在中亚地区。数千年来,他们再也没能回到美丽富饶的滨海故乡。搜索一下“阿勒腾别科娃·萨比娜”,那种美,直让你心醉。这种感受,也许来自血缘亲近的悸动吧。 |
阿勒腾别科娃?莎宾娜(Altynbekova Sabina) 中文名:阿勒腾别科娃?莎宾娜 外文名:Altynbekova Sabina 别 名:莎宾娜 国 籍:哈萨克斯坦 生 日:1996年11月5日 职 业:排球运动员,学生 身 高:1.82m 腿 长:1.20m |
阿勒腾别科娃?莎宾娜(Altynbekova Sabina) 阿勒腾别科娃?莎宾娜(Altynbekova Sabina),1996年11月5日出生于哈萨克斯坦。女排运动员,大学在读。父亲是滑雪运动员,母亲是田径中跑运动员。 |
一想到曾经在东海汤谷测日影、定“十日历法”,创造辉煌农耕文明和鸟图腾文化的少昊遗族,被野蛮的北狄游牧部族,驱赶至数千公里外,荒凉的西部深山,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哀叹与伤感。而且,这种心情在想起宋末、明末史实后,更加难以释怀。 |
4.西周之国 《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有长胫之国。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子)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 |
《山海经》的西周国与正史的西周朝是一回事吗? 不是,此西周非彼西周。一个方国在遥远的西部大荒,一个都城在黄河中上游之间的镐京(沣镐)。 那为啥国同名、族同姓? 因为两者前后有传承关系,不过代差近6千年。 《山海经》的西周国在哪里,其祖源又在何处?回答这个问题,绕不开正史的西周朝。 |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791年。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沣镐),另建东都成周城(一说迁都于此)。其后周懿王曾迁都犬丘(今陕西咸阳)。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其中东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大体重合。 周朝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仍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王为“天下共主”。 |
周部落源自华夏民族。在灭商之前,因为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区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脚下,生活于渭河流域。 周人的始祖姬弃就是被后世尊为农神的“后稷”。《说文》云“黄帝居姬水,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 《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 |
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 |
太史公的周祖“后稷”弃,应为夏后氏王朝农耕事务主管,时代大致在前2070年左右。世袭至不窋末年,正统的夏后氏政权衰败,朝政不刚,弃农不务,局势动荡,部族争斗频仍,最终被商汤所灭。不窋失势并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于是去邰大规模迁移,举族逃(奔)至戎狄控制的广袤区域,游牧为生。 |
族人以“不窟”名于酋首,可见后世遗族对周人此次遭遇大难、亡命天涯,有切肤之痛。 先秦文献,“不”常通“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如不显即丕显之类。”;《古训汇纂》:“古字多以不为丕……诗书及金石文不多通丕……不、丕通用。”又《说文解字注》:“丕,大也。”故“不”作“大”解。 《康熙字典》释“窟”:“将出穴貌。”据此,“窟”作“出穴”解。 由上可知,“不窟”即“大举迁出故居”之意。周族自尧帝时,世居封地邰,故《国语·周语》云“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然至不窟时,周族遭遇大难,首领失势,部族无奈离开世居邰地,大举逃亡至戎狄控制区域,故《史记·周本纪》云“后稷卒,子不窟立。不窟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窟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国语?周语》云“我先王不窟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春秋?庄公四年》云:“纪侯大去其国。”杜预注:“以国与季,季奉社稷,故不言灭;不见迫逐,故不言奔。大去者,不反之辞。”孔颖达疏:“诸侯之奔,皆被逐而出,此则不见迫逐,故不言奔。”而《史记?周本纪》、《国语?周语》分别以“奔戎狄之间”、“自窜于狄之间”形容周族此次迁徒,足见受逐之紧迫、亡命之急蹙,周族处于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中。此次去国迁徒,实为周族所经的重大变故,哪怕后世年代久远,此事始末仍刻骨铭心。“不窟”不仅为当时周族首领之名,也是当年周族举族逃亡的实录。 |
《山海经》所述的西周国,先祖同样为后稷,但这个后稷年代久远,去史太公的周“后稷”弃约6千年以上。 后稷,后:有王实,无王名;稷:古代最早种植的一种谷物,被称为百谷之长,推断当为稻谷。后世敬祖,将上古原始野生谷物培育、人类农耕文明的首创者尊为后稷,奉为农神,还将其作为上古历代农耕主管的官名。根据湖南、江西、两广的水稻细胞“植硅体”化石推断,首位后稷诞生时间,最晚不会低于1.5万年前,历史上最早记载后稷的是《山海经》。 |
《山海经?海内经》:“帝俊有子八人,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定九州。” 据此以及国内考古发掘,“后稷是播百谷”的最早区域,应是清水江、沅江为中心的长江下游流域南和珠江流域北。后稷属鸟图腾帝俊世系,推测那时的农耕文明中心与祭祀中心,当在黔阳高庙。 |
1.2万年左右,来自大荒北部的游牧部族颛顼,与少昊“撕破脸”(弃其琴瑟)后,东夷、九黎相继被黄帝世系阵营击败。地处湘西的后稷部族,直面颛顼的前锋,不得不举族规避强权,朔长江西去。 根据新石器文化发掘,在成都盆地西部、岷江右岸的营盘山和沙乌都,可能有过停留。无奈,兵情急迫,只得向上游退却。最终在川北,西望青海湖、毗邻甘南的若尔盖湿地沼泽(稷泽),即红军长征所过之“草地”,摆脱颛顼追杀。 |
若尔盖黄河首曲自然风貌-1 |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 后稷族人的逃亡路线,与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基本重合,当然这也包括石达开的太平军。冥冥之中,感觉华夏精英,定有长江、岷江、大渡河、雪山、草地的洗礼,熬不过则已,挺过来的,必在华夏历史进程中,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也许后稷有感于天助族人,免此大难,于是豁然释怀。不久,在精疲力竭、心力交瘁之下,撒手人寰。世界首例野生谷物培育者、人类农耕文明的开创者,伟大的农神后稷,悄然倒在阿坝若尔盖大草原这片“都广之野”上。 《海内经》:“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
《海内西经》:“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 雁门山,雁出其间。在氐国西。 高柳在代北。 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 流黄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涂四方,中有山。在后稷葬西。” 通过《山海经》方国地理建构,后稷死后,推断葬于四川阿坝若尔盖与甘肃玛曲交界、风景壮美的黄河首曲台地。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1 |
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的黄河,自西向东,迂回曲折,进入若尔盖和玛曲草原后,流势和缓,支流众多,两岸草地平坦,孕育了卓格尼玛滩、乔科滩、扎西滩以及被誉为花和鸟的“海洋”的西梅朵合滩等甘南有名的优质滩地草原。 黄河流经若尔盖与玛曲大草原时,在若尔盖唐克镇与白河汇合,然后突然一个回环,形成了壮美绝伦的“九曲十八湾”之首曲景观。 |
黄河首曲隔河与甘肃省玛曲相望,她是黄河四川唯一一段,且为甘川界河。登高远眺,但见黄白二水争流,恰似飞天哈达,飘然而至,又风姿绰约,悠然洒脱,蜿蜒奔天边而去。 若尔盖黄河首曲自然风貌-2 |
在黄河首曲还散布着景色秀美的峡谷、森林、草原、湖泊、溶洞、温泉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若尔盖、玛曲草原还被测定为“超洁净无污染地区”。 若尔盖黄河首曲自然风貌-3 |
黄河首曲,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两地界河。位于东经101度15分-102度29分,北纬33度06分-34度30分之间,面积3750平方km。 此区域地势高亢,海拔均在3300米以上,最高峰乔木格日峰海拔4806米,现属高寒湿润气候。 其地处青藏高原边缘,为湿地沼泽,水草丰美,黄河两岸天然的高山草甸草原原始植被,保存完整,既是黑颈鹤等众多候鸟前来栖息繁衍的良好场所,也是一些高原特有动物的栖息地。 区内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已知兽类有42种,鸟类70种,两栖类3种,鱼类1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雪豹、猞猁、水獭、豺、西藏野驴、棕熊、马麝、林麝、马鹿、白唇鹿、鬣羚、盘羊、岩羊及黑颈鹤、灰鹤、天鹅、雪鸡、蓝马鸡、胡兀鹫、兀鹫、鹰、隼等。 |
若尔盖黄河首曲自然风貌-4 |
后稷死后,部族酋长之位传于子台玺,多年后又传于孙叔均。也许不堪颛顼遗族袭扰,叔均帅族人离开阿坝若尔盖大草原,沿澜沧江南下,经云南、缅甸,通过上古南丝绸进入南亚次大陆。 族人先期定居于千鸟翻飞、百兽群聚的阿山脚下,叔均死后葬于山脚赤水之东的苍梧之野。 《大荒南经》:“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贝、离俞、【丘鸟】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 通过《山海经》方国地理建构,推断叔均葬于南亚马尔瓦高原、讷尔默达河中游河谷。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2 |
南亚次大陆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雨量充沛、气温较高。完备的农耕条件,促进了族群繁衍,人口急剧膨胀。 为寻求发展,叔均后人向西继续迁移。身毒河已被先期抵达的巴人、蜀人,这些以蛇为图腾的弇兹氏传人占据。只得一路向西,碾转经阿富汗、伊朗高原、两河平原,最终定居于《大荒西经》所述的“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的一片沃土,并在此建立西周之国。是时,1万年前。 通过《山海经》方国地理建构,叔均后人所建立的西周国,位于幼发拉底河上游的安纳托尼亚高原南麓。同在此地附近两岸建国的还有赤国及先民国。其中,赤国为西周国的姻亲联盟,而先民国则为“食谷,使四鸟。”的少昊遗族,来头均不小。 《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食谷,使四鸟。”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3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