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雷电观点:疑三星堆遗址是禹都阳城启都夏邑也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雷电观点:疑三星堆遗址是禹都阳城启都夏邑也[第3页] |
作者:酒鬼醉客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70s慢慢走 2017-08-23 16:45:49 三星堆是不是阳城,不好说,但至少是当时的祭祀中心。启之前,应该是共同祭天,祭祀地为“朝都”。 三星堆和夏,后世被选择性遗忘,是郑智问题;其揭秘,也是郑智问题。 ----------------------------- 《五臧山经》中言:封于太山,禅于梁父。酒鬼个人的认为是禹将昆仑之丘上所见的事儿都传授给了梁父这个人,因当时的三星堆之地,应属于九州之一的梁州。梁州的父母官是谁,按禹乃西夷之人的说法,梁州的父母官就应该是启,故梁父也应该是启也,故三星堆也应该是夏的老巢,三星堆成为当时的祭祀中心,便顺理成章也~~~ |
老酒鬼最新发现:三星堆祭祠坑应该与武丁伐鬼方有关,武丁三年克鬼方后,将夏的南巢的祭坛给彻底用“燎祭”的方式给毁啦,只有三星堆祭祠坑那些青铜人像能够称为鬼,成汤代夏并没有灭其夏宗祠,夏桀战输后其国人逃回啦南巢,此南巢应该就是三星堆,后就被殷人称为鬼方,所以,三星堆遗址应该是禹的都城阳城的这个猜测,应该是成立的,另论待几日在写~~~ |
燔燎的现象,过去也很少见,仅在殷墟丙组基址内发现有“烧牲祭”⑤。但甲骨文中有关“潦祭”的卜辞屡见不鲜,祭祀的名目相当繁多,对象很广泛,祭品尤为丰盛,有牛,羊羌、豕、犬考(毂)、豚,有的用牲多至十五头牛及卅牢,可见“燎祭”是隆重的大祭典⑥。三星堆一号祭祀玩内瘗埋了约3立方米经火燔燎敲碎的骨渣,出土的金器。青铜器、玉石器、陶器、象牙、贝等均用火烧过。我们认为,这些遗物是在举行一次规模浩大、祭典隆重的“燎祭”活动后瘗埋下的。首页 - 三星堆博物馆 http://www.sxd.cn/showinfo.asp?id=1516&bigclass=3 这段话引起啦老酒鬼的注意~~~ |
@東山有龍 2019-03-31 22:56:55 三星堆的来龙去脉,我已经明白了,我会在我的山海经贴里给你答案,其实《山海经》经文已经说得很详细了,因为大家没有落实五藏山经的位置,不能对号。大禹和三星堆有关系,但是三星堆不是大禹时代的都城。 ----------------------------- 兄弟,三星堆的青铜器跟《山海经》有关系,明白人一眼便知,大禹出自岷山也是个共识,但老酒鬼如告诉你,大禹族的祖籍在现今久治、红原、若尔盖一代,你可能不相信,不过你如果认真思索西次三经中的崇吾之山,你便会去考虑,为什么会被称为崇吾?崇的是什么吾?大禹是颛顼之后,崇的当然是颛顼帝,《海内经》曰:“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你如果找到啦崇吾之山的地望,你便若水便是现今的白龙江也,《海内经》又曰:“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而白马羌正是今四川绵阳北部与甘肃南部武都之 间的白龙江流域的羌人之称,禹是鲧之后,你试想一下,禹避商均,他会将都城设在什么地方? |
@酒鬼醉客 2019-03-31 20:31:36 燔燎的现象,过去也很少见,仅在殷墟丙组基址内发现有“烧牲祭”⑤。但甲骨文中有关“潦祭”的卜辞屡见不鲜,祭祀的名目相当繁多,对象很广泛,祭品尤为丰盛,有牛,羊羌、豕、犬考(毂)、豚,有的用牲多至十五头牛及卅牢,可见“燎祭”是隆重的大祭典⑥。三星堆一号祭祀玩内瘗埋了约3立方米经火燔燎敲碎的骨渣,出土的金器。青铜器、玉石器、陶器、象牙、贝等均用火烧过。我们认为,这些遗物是在举行一次规模浩大、祭典隆重...... ----------------------------- 为什么殷商人的“潦祭”习俗会在三星堆遗址祭祠坑中出现? |
@酒鬼醉客 2019-03-31 20:31:36 燔燎的现象,过去也很少见,仅在殷墟丙组基址内发现有“烧牲祭”⑤。但甲骨文中有关“潦祭”的卜辞屡见不鲜,祭祀的名目相当繁多,对象很广泛,祭品尤为丰盛,有牛,羊羌、豕、犬考(毂)、豚,有的用牲多至十五头牛及卅牢,可见“燎祭”是隆重的大祭典⑥。三星堆一号祭祀玩内瘗埋了约3立方米经火燔燎敲碎的骨渣,出土的金器。青铜器、玉石器、陶器、象牙、贝等均用火烧过。我们认为,这些遗物是在举行一次规模浩大、祭典隆重...... ----------------------------- @酒鬼醉客 2019-04-02 11:09:26 为什么殷商人的“潦祭”习俗会在三星堆遗址祭祠坑中出现? ----------------------------- 只能说明殷商之人来到过三星堆~~~ |
众所周知,三星堆遗址第一期的年代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年代范围内;第二期的年代大致在夏至商代早期;第三期的年代相当于商代中期或略晚;第四期的年代约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而三星堆一号祭祀坑的年代因为一号祭祀坑开口于三星堆遗址第五,六层以下。从地层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此坑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后段。 这就是说三星堆一号祭祀坑的年代也相当于商代中期或略晚~~~~ |
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 ,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武丁的?-公元前1192年正合商代中期或略晚这一历史阶段~~~ |
《竹书纪年》载:“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三十四年,王师克鬼方,氐羌来宾。” 《周易》既济第三爻,爻辞: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周易·未济》中说:“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
《竹书纪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荆即楚的别称,可见楚国和鬼方有着莫大的关系。《诗经·商颂》“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也证明武丁伐过荆楚,“三十四年,王师克鬼方,氐羌来宾。”应该说的是两年后又攻克鬼方,所以鬼方应该在荆楚之西或之南。 |
@酒鬼醉客 2019-04-02 12:02:52 《竹书纪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荆即楚的别称,可见楚国和鬼方有着莫大的关系。《诗经·商颂》“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也证明武丁伐过荆楚,“三十四年,王师克鬼方,氐羌来宾。”应该说的是两年后又攻克鬼方,所以鬼方应该在荆楚之西或之南。 ----------------------------- 殷商在荆楚之东,荆楚南就是长江,当时还是云梦大泽,云梦大泽之南是现今湖南,当时的湖南之地并没有强大的氏族国家,且还要渡云梦大泽击之,不现实和不可能,荆楚西就是汉中和蜀地,向西征伐的可能性太强,所以鬼方在荆楚西的地方上的可能性也大,而当时的三星堆古国,从现今发掘出的情况上看,完全是个强大的氏族国家,且那些青铜人像和面具完全有跟鬼挂上钩的可能,所以殷商人称他们为鬼方,完全是说得过去的~~~ |
三星堆是鬼方,又跟禹的都城阳城有何关系呢? |
@酒鬼醉客 2019-04-02 12:32:49 三星堆是鬼方,又跟禹的都城阳城有何关系呢? ----------------------------- 《商书·仲虺之诰》曰:“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 【殷本纪第三】曰:“ 桀败於有娀之虚,桀饹於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嵕,俘厥宝玉,义伯、仲伯作典宝。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报。於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竹书纪年》曰:“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 “汤有七名而九征。放桀于南巢而还,~~~二十年,大旱。夏桀卒于亭山。” 这些都说明夏桀在成汤代夏之际,并没有战死,而是逃回啦夏人的“南巢”去啦的~~~ |
禹出自西夷的证据很多,是岷山羌人的证据也不少,老酒鬼就不一一述说,单说《五臧山经》为何从南记起,很多研究《山海经》的先辈们早己意识到《五臧山经》的作者,要么是蜀人,要么是楚人,而传说《山海经》是大禹和益等人所作的记述很多,从刘向整理《山海经·五臧山经》最后的禹曰那段文字上看,他实际上也黙认《山海经·五臧山经》为大禹之作,所以大禹是古蜀人的可能度甚高,作为鲧的后人,禹不可能没有自已的邦国就被舜帝命为大司空的,所以蜀地的三星堆古国应该就是禹的邦国之地~~~ |
《山海经·海内经》曰:“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 《禹贡》曰:“华阳、黑水惟梁州。” 《华阳国志》原作《华阳国记》在《蜀志》中开篇就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 《史记·夏本纪》曰:“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史记·周本纪》曰:“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以上文献不难看出后稷这个农官在禹时也跟随过大禹的,不然周人是没有那么崇夏的,但为什么后稷却葬在那西南黑水之间的都广之野? |
“都广之野”是什么意思? 《淮南子地形训》:"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山海经·海内经》又曰:“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为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木属】,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白皋】爰过,黄帝所为。” 这都是说有建木的地方就是都广之也。 但酒鬼不这么看,而得将都字单例来看,都应该是政治中心,广应该是很大,都广之野应该解释为很大的政治中心的地域,也就是说都广是一个很大的政治中的都城。这个都城就建在西南黑水之间。西南的黑水指的是梁州的黑水,古梁州的是四川盆地和汉中地区,从现今发现的考古遗址上看,四川盆地和汉中地区能够称为大的天地之中的都城,非现今的三星堆遗址莫属,无论是出土的城墙、祭台及青铜器、玉器、象牙、金杖、神树等都能与天地之中的都城相合。 特别是三星堆出土的神树极象建木的形象,青铜面具又可能以太昊和炎黄几帝有关,不能说这完全是个巧合。 后稷这个重要的农官,为何会葬在都广之野?当然肯定是追随夏王室的禹和启才会葬在西南黑水之间的都广之野的,所以这又是三星堆是禹的都城阳城,启的都邑夏邑的一条证据也~~~ |
《晋书·束皙传》引《竹书纪年》说: 益干启位,启杀之 。 《楚词·天问》问:"启代益作后,卒然离孽,何启为优,而能拘是达?"。 《孟子·万章上》记载:“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战国策·燕策一》亦云:“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古本竹书纪年'》曰:“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六年,伯益薨,祠之。八年,帝使孟涂如巴莅讼。” 以上文献可看出当时的“益启之争”后人的记述是复杂的,至于当时禹是将帝位传于谁,老酒鬼还是认为是传给启的,这从《山海经·五臧山经》中的“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在地之m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这段话中的“褝于梁父”的说法中,老酒鬼所认为的“梁父”,应为梁州的长老,而梁州是在四川盆地汉中盆地一带,大禹又是西夷,所以启也应该是西夷,他当梁州的长老顺理成章,故,老酒鬼有此识也。 |
还是《楚词·天问》:"启代益作后,卒然离孽,何启为优,而能拘是达?"问得好,为何启代益作帝后,益便就突然离世,为何启能够成为优胜者,而且还能转危为安? 《孟子·万章上》:“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老酒鬼也不禁要问益为何要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而朝觐讼狱者不去找益判理而找禹断理?为什么歌颂者不歌颂伯益反而歌讼夏启? 答案在《古本竹书纪年'》曰:“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六年,伯益薨,祠之。八年,帝使孟涂如巴莅讼。”里,《古本竹书纪年》记得虽不详,但起码说出啦在夏启为后的第二年,伯益便离开夏启另立门庭,于是有扈氏便有违五行,夏启故作《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攻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攻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攻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主张‘奉天罚罪’”。灭啦有扈氏,然后四年后伯益就死去。夏后启还给他立祠。这分明是说伯益是在与夏后启争斗中失势的,故才有《晋书·束皙传》引《竹书纪年》说: 益干启位,启杀之的说法 。 |
有扈氏的地望有陕西户县境、河南洛阳西南和郑州以西古甘水沿岸等说法。长期己来都是以陕西户县境为说,近十几年来才兴起河南洛阳西南和郑州以西古甘水沿岸等说法。 陕西户县说法来源于《尚书·正义》:“ 正义曰:《地理志》扶风鄠县,古扈国,夏启所伐者也。“鄠”、“扈”音同,未知何故改也。启伐有扈,必将至其国,乃出兵与启战,故以“甘”为有扈之郊地名。马融云:“甘,有扈南郊地名。”计启西行伐之,当在东郊。融则扶风人,或当知其处也。” 河南洛阳西南说来源于今人对《水经注》:“甘水出宏农宜阳县鹿蹄山。东北至河南县南,北入洛。甘水发源东北流,北屈,迳一故城东,在非山上,世称之石城也。京相瑶日:或云,甘水西山上,夷汗而平。有故甘城,在河南城西二十五里,指谓是城也。余按甘水东一十许里,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北对河南故城,世称之鉴洛城,鉴、甘声相近,即故甘城也。为王子带之故邑矣,是以昭叔有甘公之称焉。”的新考。 郑州以西古甘水沿岸的说法更是无经可出,全凭推测。 河南洛阳西南说因郦道源并未明确为有扈氏的甘地,而是世称之鉴洛城,年代也不久远到夏启之时,故而采信之甚少。 故酒鬼还是赞同陕西户县说,因为陕西户县说还有个支持就是《史记·孝武本纪》中的甘泉,“上遂郊雍,至陇西,西登空桐,幸甘泉。”中的甘泉应该是个地名,不然不会有前面的“其夏六月中,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鼎大异於众鼎,文镂毋款识,怪之,言吏。吏告河东太守胜,胜以闻。天子使使验问巫锦得鼎无奸诈,乃以礼祠,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至中山,晏温,有黄云盖焉。有麃过,上自射之,因以祭云。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请尊宝鼎。”及后面的“上还,以柏梁灾故,朝受计甘泉。公孙卿曰:“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黄帝乃治明庭。明庭,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後天子又朝诸侯甘泉,甘泉作诸侯邸。”这两段记载。 |
《孝武本纪》中的甘泉就是所说的“甘泉宫遗址”,甘泉宫遗址位于咸阳城北75公里处的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距咸阳市100公里。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即"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 《史记·孝武本纪》:"又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 相传甘泉宫所在地是"黄帝以来祭天圜邱之处",是黄帝升仙的地方。又记"匈奴祭天处,本云阳甘泉山下,秦夺其地"。黄帝祭祀神灵,朝诸侯的万灵明庭就在甘泉,所以秦汉二代都十分重视这个地方。范雎《战国策》中记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甘泉山是屏障咸阳的前哨。秦始皇为了防御侮,在甘泉宫遗址筑林光宫,又从甘泉至内蒙九原修直道,以利军备。甘泉宫遗址山高气爽,是避暑胜地。而秦始皇到甘泉林光宫,不仅是为了避暑,更有威慑匈奴的安边作用。 如果有扈氏的地望有陕西户县境,那么启伐有扈氏完全有可能就是要争这个极其重要的地方。 |
@酒鬼醉客 2019-04-02 23:05:48 《孝武本纪》中的甘泉就是所说的“甘泉宫遗址”,甘泉宫遗址位于咸阳城北75公里处的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距咸阳市100公里。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即"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 《史记·孝武本纪》:"又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 ----------------------------- 有点不对,《史记·孝武本纪》中的“上遂郊雍,至陇西,西登空桐,幸甘泉。”中的甘泉在陇西,陇西在甘肃,空桐山也在甘肃,幸甘泉,不可能又跑回陕西淳化县来,淳化县的“甘泉宫遗址”非陇西甘泉也,“甘泉宫遗址”只是秦汉时的宫殿而己,不是陇西的甘泉,陇西甘泉心在另处~~~ |
@酒鬼醉客 2019-04-02 23:05:48 《孝武本纪》中的甘泉就是所说的“甘泉宫遗址”,甘泉宫遗址位于咸阳城北75公里处的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距咸阳市100公里。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即"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 《史记·孝武本纪》:"又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 ----------------------------- @酒鬼醉客 2019-04-03 08:42:28 有点不对,《史记·孝武本纪》中的“上遂郊雍,至陇西,西登空桐,幸甘泉。”中的甘泉在陇西,陇西在甘肃,空桐山也在甘肃,幸甘泉,不可能又跑回陕西淳化县来,淳化县的“甘泉宫遗址”非陇西甘泉也,“甘泉宫遗址”只是秦汉时的宫殿而己,不是陇西的甘泉,陇西甘泉心在另处~~~ ----------------------------- 查啦下,崆桐山在陇西就有两个,一个是现今甘肃平凉市的崆桐山,一个是现今临洮县的崆峒山。 临洮崆桐山的记载为:杜佑《通典·州郡典》岷州条下注说“属陇西郡,长城在今郡西二十里崆峒山,自山傍洮水而东,即秦之临洮境在此矣。”《通鉴地理通释》中说“崆峒在岷州溢乐县(即今岷县)西二十里, ……汉武帝至陇西,登空峒。”,《隋书·地理志》: 临洮县有崆峒山。《元和志》 卷39岷州溢乐县 (今岷县):“崆峒山,在县西二十里。” 平凉崆桐山的记载为:《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正义》 引 《括地志》: “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高县西百里。《禹贡》 泾水所出。” 《寰宇记》引 《水经》 云: 崆峒山 “盖大陇山之异名”。而 《明一统志》 卷35平凉府载: 崆峒山 “在府西三十里,上有问道宫”。《府志》 又谓在府西南,疑皆后人所名。 |
@mxhzl 2019-04-03 11:05:29 支持楼主,写得精彩。 安心挖矿才是正道。 ----------------------------- 谢!酒鬼这厢有礼也~~~ |
@酒鬼醉客 2019-04-02 23:05:48 《孝武本纪》中的甘泉就是所说的“甘泉宫遗址”,甘泉宫遗址位于咸阳城北75公里处的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距咸阳市100公里。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即"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 《史记·孝武本纪》:"又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 ----------------------------- @酒鬼醉客 2019-04-03 08:42:28 有点不对,《史记·孝武本纪》中的“上遂郊雍,至陇西,西登空桐,幸甘泉。”中的甘泉在陇西,陇西在甘肃,空桐山也在甘肃,幸甘泉,不可能又跑回陕西淳化县来,淳化县的“甘泉宫遗址”非陇西甘泉也,“甘泉宫遗址”只是秦汉时的宫殿而己,不是陇西的甘泉,陇西甘泉心在另处~~~ ----------------------------- @酒鬼醉客 2019-04-03 10:52:09 查啦下,崆桐山在陇西就有两个,一个是现今甘肃平凉市的崆桐山,一个是现今临洮县的崆峒山。 临洮崆桐山的记载为:杜佑《通典·州郡典》岷州条下注说“属陇西郡,长城在今郡西二十里崆峒山,自山傍洮水而东,即秦之临洮境在此矣。”《通鉴地理通释》中说“崆峒在岷州溢乐县(即今岷县)西二十里, ……汉武帝至陇西,登空峒。”,《隋书·地理志》: 临洮县有崆峒山。《元和志》 卷39岷州溢乐县 (今岷县):“崆峒山,在县西...... ----------------------------- 唉,此事还真有点难扯,甘泉,甘泉,总之甘泉是跟祭黄帝有关,而《史记》中最早记“甘泉”的记载却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这段记载,看来夏启伐有扈氏的“甘”,可能也跟祭祠黄帝有关,不然夏启不会指责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的严辞,“怠弃三正”说的可能就是怠弃祭青炎黄三帝的三畤之事。秦始王为何要在渭南作甘泉前殿?看来位于咸阳城北75公里处的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的“甘泉宫遗址”,有可能真的不是秦始皇的甘泉宫,而只是汉武帝的甘泉宫,因《雍录》记:"古者以甘泉名宫者三,秦在渭南。汉在云阳磨石岭上,隋在户县"。隋代甘泉宫和秦代甘泉宫有着密切的联系。据《唐书·地理志》记载:“户县西南二十二里有隋甘泉宫,或即袭秦故址为之者”。宋程大昌《甘泉宫》文说:“隋宫在户县西南二十里,对甘泉谷。……惟秦之甘泉,史尝明言在渭之南,而无言其在渭南何地者。……则秦之甘泉与隋之甘泉正同一地,安知隋宫不袭秦旧耶予?”明代罗廷绣《甘泉宫辨》载:“秦之甘泉与隋之甘泉正同也。”,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鄠县志》载:“甘泉宫在鄠县西南二十里,对甘泉谷。” 这就对啦,甘泉确实是个地名,这个地名在陕西户县,这跟其有扈氏的地望陕西户县说法来源于《尚书·正义》:“ 正义曰:《地理志》扶风鄠县,古扈国,夏启所伐者也。“鄠”、“扈”音同,未知何故改也。启伐有扈,必将至其国,乃出兵与启战,故以“甘”为有扈之郊地名。马融云:“甘,有扈南郊地名。”计启西行伐之,当在东郊。融则扶风人,或当知其处也。”的注释完全相合。 |
现今有扈氏的地望在陕西户县基本确定,就来看看户县的地理位置: 户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隶属陕西省西安市,南依秦岭与宁陕县接壤,北临渭水与兴平市相望,东界高冠、沣河与长安区毗邻,西以白马河与周至县为界。 有扈氏所在的户县南依秦岭是秦岭古道褒斜道通往西安的门户,褒斜道系古代长安穿越秦岭通达陕南、四川的又一驿道。因沿渭水支流斜水与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而行,北入口在眉县斜谷,南出口在汉中褒谷,故称褒斜道。此道历史最为悠远,《华阳国志》引《蜀志》称其始通于三皇五帝,《读史方舆记要》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是秦汉时期咸阳、长安通往陕南、四川的主要驿路。《史记》称关中南往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其经行路线大致为:自古长安经户县折西过周至、眉县,由斜谷口入秦岭,沿斜水东侧南行,经鹦鹉嘴、下寺湾,越老爷岭入桃川谷,西过灵丹庙、杜家坪,登五里坡,进入褒水上源之一的红岩河上游(今太白县城所在地嘴头镇),再折向西南行,经两河口、关山街、古迹街、西江口镇、孔雀台、马道镇、褒姒铺,穿石门或越七盘岭出褒谷口,经褒城到达汉中。 写到这时,老酒鬼越发相信三星堆古国就是夏后开的夏邑也~~~ |
现在老酒鬼又蒙发一个奇想: 《古本竹书纪年》曰:“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六年,伯益薨,祠之。八年,帝使孟涂如巴莅讼。十年,帝巡狩,舞《九韶》于大穆之野。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十六年,陟。” 据《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帝禹夏后氏, 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下,臣瓒曰:‘《世本》:“禹都阳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是古本《纪年》不云‘居冀’也。今本于尧、舜、禹皆云‘居冀’者,盖以《左传·哀六年》杜预注云:‘唐、虞及夏皆都冀方。’故云然。)”所记,“古本《纪年》不云‘居冀’也”。同样,有可能我们看到的所谓《古本竹书纪年》曰“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这句记述中同样在《汲郡古文》中没有“冀都”这二字也,所记的应该是“诸侯从帝归之。大飨诸侯于璇台。”“冀都”二宇也应是盖以《左传·哀六年》杜预注云:‘唐、虞及夏皆都冀方。’故云然之故。 因为从后面的“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六年,伯益薨,祠之。八年,帝使孟涂如巴莅讼。十年,帝巡狩,舞《九韶》于大穆之野。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十六年,陟。”这些记载上看,大战于甘跟冀扯得有点远,使孟涂如巴莅讼跟冀扯得更远,舞《九韶》于大穆之野,《山海经》记的天穆之野在西南海外,跟冀扯得更远,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按西河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的说法,如启归于冀都,又怎能叫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所以,酒鬼深疑之~~~ |
如果《汲郡古文》中没有记“居冀”和“冀都”的话,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夏禹和夏启根本就没有在冀地建都或邑,他们的都和邑就是现今的三星堆遗址,因为后稷是葬在西南黑水之间的都广之野的,三星堆遗址才是禹的都城阳城,夏启的钧台和旋台就是三星堆一、二号祭祠坑中之物原先该存放的地点,钧台可理解为“君台”,是专门祭祠大禹或是鲧的,旋台可理解为“玄台”,是专们祭祠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高阳的。 这样一来, 《楚词·天问》:"启代益作后,卒然离孽,何启为优,而能拘是达?" 《孟子·万章上》:“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战国策·燕策一》亦云:“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古本竹书纪年'》曰:“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六年,伯益薨,祠之。八年,帝使孟涂如巴莅讼。” 这些都将有所答案~~~ |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记:“《楚辞·天问》:‘启代益作后。’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三云:‘《竹书纪年》载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盖列国之史,异说如此。’” 其实明王夫之早已道出玄机,大禹陟于会稽后,伯益便代禹立后,并拘禁啦夏启,夏启反过来战胜啦伯益并继承啦大禹的社祀,他认为这是其他国家的史说,打糊乱说都是这样的。 这就是《汲郡古文》失传的真相,儒家后儒们是不可能正确对待《汲郡古文》的。 但《楚词·天问》:"启代益作后,卒然离孽,何启为优,而能拘是达?"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时间与《汲郡古文》被埋的时间差不多,说明在战国时,禅让之说并没有被儒家一统,所以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的说法反让人觉得真实。 咱们抛开禅让一说,也就是禹并没有想禅让给伯益的事实,当大禹突然陟于会稽后,当时禹并没有指定谁是继承人,按争位的方式来讲,会发生什么事情? 伯益传说是虞夏时期著名首领。舜时为“虞”,即掌管山林的官,佐禹为辅平水土,因功受舜赐姓嬴氏,授土嬴国,“妻之姚姓之玉女”,为秦、赵等姓始祖。而在禹时是实际上的部落联盟军事首长副职,一直是禹的得力助手,由于禹在治水时积劳成疾,所以伯益被授予很大权力,“任之政”,就是把联盟整个事务交与伯益主管。 而启在当时就是大禹之子的名份,大不了就是一个梁州总管的职位,如果伯益有私心,拘启之事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禹都阳城却是在梁州的地盘上的,伯益又不可能杀掉夏启,夏启反过来在本族人的帮助下脱离拘禁,也不可能立即反过来杀掉伯益,因他权高位重,所以只能自立为后,得到众诸候的成认,于是就出现“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这样的场面,完全是可能的~~~ |
费侯伯益出就国,说穿啦,就是费侯伯益出走另立啦国家,这就是所谓的儒家《孟子·万章上》所言的:“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和《史记·夏本纪》中所言的:“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试想一下,伯益高德,又是禹荐于天的继承者,他干嘛要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或之阳?为什么天下诸侯不拥他而拥启,这不单单是启是禹之子吧~~~ |
“箕山”应该是《五臧山经》中的“箕尾之山”,“箕尾之山”在《五臧山经》中记有二处,一处是《南山经》的尾山,记为“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汸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一处是《中次四经》中的第四山,记为“多榖,多涂石,其上多(王雩)琈之玉。”,《中次四经》中的第七山便是“熊耳之山”,《中次四经》中在第一山“鹿蹄之山”中记有“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在第二山“扶猪之山”中记有“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在第三山“厘山”中记有“滽滽之水出焉,而南流注入伊水”,所以《中次四经》的地望在现今河南,故,《中次四经》中的“箕尾之山”的地望也在河南。 益如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不会选择《南山经》中的“箕尾之山”的,因为《南山经》中的“箕尾之山”己经接近山边,在那个洪水方平的年代,选择去海边立国是不可行的,故而益如真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那么那个“箕山”,最有可能就是《中次四经》中的“箕尾之山”,所以益避启立国的地方,应该在河南,如禹之都邑阳城是在河南一带的话,还能称为“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么? 所以,这也间接说明夏禹和夏启的都邑不可能在河南。 |
《史记·夏本纪》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伯益又称大费,《史记·秦本纪》云:"大费(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 这就是说伯益也跟有扈氏是一样的是用国为姓的封国之主费氏,很微妙的是襃氏的封国地在现今陕西勉县和汉中一带,“周幽王伐有襃”说的就是伐襃氏,杞氏的封国地在现今河南杞县,夹在襃氏与杞氏之间的费氏据《路史·国名纪·夏后氏后》云:“费,今河南缑氏,滑都也。”在今河南偃师县缑氏镇东南。果不其然“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是避于今河南偃师县缑氏镇东南,如夏后氏之都也在河南,怎能称之为“避”? |
如果《史记·夏本纪》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是与用国等级排序的话,费氏应低于有扈氏,有扈氏被封于陕西户县远于费氏河南偃师县,如夏后启封国也在河南的话,这有点不合常理。 按旧说《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夏亭故城在汝州郏城县东北五十四里,盖夏后所封也。”在今河南临汝之郏县。现今河南临汝镇并没有夏都痕迹,故如将夏亭故城视为夏后启的封地有点玄。 在姒姓十二国中,被封之地多在河南陕西一带,其中有几个被汉唐时的后儒们硬是搬到山东去啦,他们岂知禹平洪水之时,山东一带还是东大荒,海侵方退去的大荒之地,娰姓之国怎会被封到那些地方去? |
禹贡曰: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 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 怪石。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 从中也可知《禹贡》中的潍纺、淄博、泰安一带也是说的是“海滨广斥”,莱芜一带才开始放牧,所以姒姓十二国中的任何一国都不可能被封到山东去的。 |
姒姓十二国的封地大致入下: 有扈氏:《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雍州南鄠县,本夏之扈国也。《地理志》云:‘鄠县,古扈国,有户亭’。”在今陕西鄠县境。 有男氏:《史记索隐》:“《系(世)本》男作南。”《水经注·江水二》云:“《周书》曰:‘南,国名也。男氏有二臣,力均势敌,竟进争权,君弗能制,南氏用分为二南国也。’按:韩婴《叙诗》云:‘其地在南郡、南阳之间。’《吕氏春秋》所谓‘禹自涂山,巡省南土’者也,是郡取名焉。”郑杰祥据《路史后纪》四认为“当在今南阳盆地或长江、汉水之间。” 斟寻氏:《史记索隐》云:“《系本》寻作鄩。……张敖《地理记》云:‘济南平寿县,其地即古斟寻国。’”在今山东潍坊西南。按:另有鄩邑,在今河南巩县西南,前面己经说啦,今山东潍坊西南在《禹贡》时还是海边,所以其实地应在河南巩县西南。 彤城氏:《史记索隐》云:“按周有彤伯,盖彤城氏之后。”其地在今陕西华县境。 襃氏:亦称有襃,《国语·晋语》:“周幽王伐有襃”,注:“襃,姒姓之国。”《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曰:“襃国故城在梁州襃城县东二百步,古襃国也。”在今陕西勉县东南。 费氏:《路史·国名纪·夏后氏后》云:“费,今河南缑氏,滑都也。”在今河南偃师县缑氏镇东南。 杞氏:《史记·周本纪》云:“武王封大禹之后于杞”,《正义》引《括地志》云:“汴州雍丘县,古杞国。《地理志》云:‘古杞国理此城,周武王封禹后于杞,号东楼公,二十一代为楚所灭。’”杞国初在雍丘,今河南杞县; 缯氏:《左传》作鄫,《世本》云:“夏少康封少子曲列于鄫,春秋时为莒所灭。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说文》云:“鄫,姒姓国,在东海。”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北,又或作曾。又有鄫国,在今河南方城一带。《说文》中的“鄫,姒姓国,在东海。”实指的是鄫太子巫仕鲁后的曾氏,故古缯氏的地望也应该在河南方城一带。 辛氏:《世本》云:“辛氏,夏启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遂为辛氏。”又云:“莘氏,用国为氏,禹后,姒姓。文王妃家。”《水经注·河水》云:“河水又迳郃县城东,……故有莘邑矣,为太姒之国。”在今陕西合阳县境。 冥氏:《世本》云:“冥氏,分封用国为氏。”《路史·后纪》十四注引《春秋公子谱》曰:“鄍出姒氏,则冥即鄍也。”《说文》:“鄍,晋邑也。《春秋传》曰:‘伐鄍、三门’是也。”许慎所引《春秋传》见《左传·僖公二年》,杜预注:“冥,虞邑,河东大阳县东北有颠軨阪。”在今山西平陆县北。杜预此说不靠谱,用虞邑来注姒姓冥氏解释不通。《说文》也只是说的晋邑,证据不充分,待考~~~ 斟戈氏:此氏争议太多,最流行的是斟戈氏封地在斟寻,现今斟寻在何处大有争议,有山东寿光说,有河南二里头说,有江西九江说,故略~~~ 夏后氏:争议更多,酒鬼只疑广汉三星堆也~~~ |
在姒姓十二国的封地中,这里面隐藏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何姒姓十二国的封地基本上都在河南和陕西相交的秦岭山脉一带? 其实问题也不复杂,因为这一带是大禹从商均手中夺来的地盘,商均的父亲是舜,母亲是娥皇女英,外公是尧,舅舅是丹朱。虞舜二十九年,帝舜封儿子义钧于商,是谓商均。 商均继承有虞氏之号后,将所封的这片"商"地改称"虞国",建都虞城。 商均的儿子是虞思。《史记·五帝本纪》:“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说得很巧妙,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在《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有“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在《山海经·海内南经》中记有“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说明尧子丹朱是登上啦帝之位的,“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也说明商均是登上啦帝之位的,《史记·夏本纪》:“帝舜荐禹於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大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大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夏后氏。”也说明大禹是离开啦己经继承了有虞氏虞国帝君商均的地盘而另立山头的,而商君的封地正是河南,大禹如没离开河南还称之为避么? |
《韩非子·说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荀子·正论》:“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括地志》云:……《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史记·五帝本纪》正义 《汲冢竹书》云: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广弘明集》卷一一法琳《对傅奕废佛僧事》 《汲冢书》云:舜放尧于平阳。《史通·疑古》 《括地志》云:……《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史记·五帝本纪》正义 《括地志》云:……《汲冢纪年》云: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史记·高祖本纪》正义 《竹书》亦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山海经·海内南经》注 《汲冢纪年》云:后稷放帝子丹朱。《史记·五帝本纪》正义 (《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 晋书·束皙传》 《汲冢书》云:……益为启所诛。《 史通·疑古》 (《竹书纪年》):后启杀益。《 史通·杂说上》 《山海经·五臧山经》: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在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这些记载说明禹与商均,启与伯益之间应该存在过争斗,特别是《五臧山经》中的禹曰:“此在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更能说明在当时,国与国之间的国家利益,只能是能者有余拙者不足,没有什么避不避的事儿存在~~~ |
|
@酒鬼醉客 2015-09-27 17:08:38 据说此文字是下图所印 见于,三星堆蝌蚪文考据:彝族是夏代的统治者_网易新闻中心 http://history.news.163.com/09/0810/11/5GBOLTRG00011247.html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彝族又是遗的谁的族? ----------------------------- @铁马冰河陆川客 2015-10-29 11:11:54 这类传世品可靠性欠佳,和某西方探险家在喀什市场上买的那两枚古罗马铭文金币一样无法佐证。 不过,酒鬼兄这么思考,还是存在文献上的可能性的。最后还是要看文物佐证。 ----------------------------- @资阳大梦 2019-04-11 10:11:26 补充两枚四川资阳河青城山发现的铜印,你们觉得他的文字和三星堆那四个文字有无关联? ----------------------------- 兄弟,能提供那两个铜印的藏处么?谢谢! |
@ouguangji 2019-05-13 19:32:07 若为禹夏之都,应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不存在蜀道难的说法。 ----------------------------- 四千年前洪水泱泱时的交通靠什么? |
@单于紫菱 2019-05-14 02:04:23 支持楼主。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么神奇伟大的考古成果却没人出来解释一下,我就纳闷了。 ----------------------------- 谢谢!三星堆那些青铜器及玉器和众多的象牙及金器和金杖,是殷墟无法可比的,谁会拥有这些象征天下共主的东西,肯定不会是什么古蜀王,如将一号祭祀坑的年代,开放性地推测到晚夏时代,二号祭祀坑的年代开放性的推测到中商时代,而不是保守性地将二坑都推测到晚商,那么,那些国之重器的拥有者,就只有是万邦崇服的有夏氏禹帝。 |
还是将《三星堆大玉璋上的秘密》帖复制到此帖上来,与便与铁马兄探讨~~~ 现在最让人谜惑的问题,就是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年代问题。 发掘者在简报中是这样推测三星堆一号祭祀坑的年代的: “三、结 语 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是巴蜀文化中首次发现的祭祀坑。坑内出土的金杖、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容器、青铜兵器,玉石礼器,以及十余根象牙和3立方米左右的烧骨碎渣,对于了解相当于商代的蜀族祭祀礼仪、宗教意识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其中金杖、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等文物,在我国冶金史和雕塑史上尤其有特殊的意义。这批资料尚在整理之中,许多问题还待以后深入探讨,这里仅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1.一号祭祀坑的年代 2.前面已介绍,一号祭祀坑开口于三星堆遗址第五,六层以下。从地层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此坑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后段。 坑内出土的青铜头像、人面像等为国内首次出土,目前尚无可比材料。璋,戈等玉器,从器形特征看有的可早到二里头文化时期,有的又晚到殷墟时期,也不能作断代的依据。只有出土的陶器和青铜容器,为推断祭祀坑的年代提供了较科学的根据。陶器中的广肩平底罐和颈部施凹弦纹的壶,是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出现的典型器物;尖底盏、器座是第三期偏晚出现的新器物。尖底盏形体较大,胎较厚,尖圆唇,腹较深。器座底部较平,边缘较锋利。形制呈三星堆遗址第三期特点,与第四期器物明显不同。故可进一步推测此坑的时代为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后段。 青铜容器中罍的形制、花纹与河北藁城台西村墓葬出土的铜罍相似②;尊的形制、花纹和铸造工艺与安徽阜南月儿河段打捞出的商代前期(晚于郑州二里岗上层,与殷墟文化第一期相当)的龙虎尊一致③,时代也应与之相当;盘也是商代前期的形制特征。据此,我们推测一号祭祀坑的相对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一期。” 这就是说从地层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后段。1982年至1984年,四川省文管会在三星堆遗址第一发掘区、第三发掘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结合1980年的发掘材料,初步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堆积分为四大期。第一期的年代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年代范围内;第二期的年代大致在夏至商代早期;第三期的年代相当于商代中期或略晚;第四期的年代约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也就是说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商代晚期,但却没有说明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年代的上限可能是什么时间段,这本身就是一种保守的态度。 再就是“坑内出土的青铜头像、人面像等为国内首次出土,目前尚无可比材料。璋,戈等玉器,从器形特征看有的可早到二里头文化时期,有的又晚到殷墟时期,也不能作断代的依据。只有出土的陶器和青铜容器,为推断祭祀坑的年代提供了较科学的根据。~~~~青铜容器中罍的形制、花纹与河北藁城台西村墓葬出土的铜罍相似②;尊的形制、花纹和铸造工艺与安徽阜南月儿河段打捞出的商代前期(晚于郑州二里岗上层,与殷墟文化第一期相当)的龙虎尊一致③,时代也应与之相当;盘也是商代前期的形制特征。据此,我们推测一号祭祀坑的相对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一期。”这样的推测,明显有着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推测潜意识,所以这也是一种保守的态度。 “三星堆遗址第一期相当于龙山时代。所选标本的碳十四测定年代数据,较早的为距今4700年左右,偏晚的为距今4075±00年;树轮较正为距今4500±150年[15]。第二、三期出现的陶盉、觚、瓶、高柄豆、大口尊等器物,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期文化相似,大约相当予夏商时期。碳十四测定的几个年代数据,均在距今4000—3500年间,其中一个为距今3765±80年[16]。”(见三星堆博物馆官网的“学术研究”《巴蜀文化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 这就是说第二、三期的三星堆文化是个整体的文化层,它的年代应是夏至商的那五百年,其中一个为距今3765±80年(没见到树轮较正数据),想来树轮较正应该是在四千年以上,所以说如果按二里头和殷墟的器物象似三星堆祭祀坑,或是二里头和殷墟的器物文化来源于三星堆的话,那么,三星堆一号祭祀坑的年代,照开放的态度来推测,它的年代就有可能是二里头二、三期时间段,即夏未商初。 上图是孙华先生的《再论三星堆器物坑的年代和性质》一文的截图。 这两个数据,可以说是科学与技术的数据,拿这两个数据的中间值,三星堆一号坑的纯碳十四数据,也应是在前一六零零年之前,就算这两个数据按孙华先生所言有标本污染问题,但这种污染就能让它少三、四百年么?存疑~~~ |
二号坑,在当时发掘者在年代上的判断是这样的: 1.在二号坑出土的遗物中,提供判断时代依据的器物主要是铜尊,罍等容器及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树上的鸟及其他纹饰。但上述器物的时代差距较大,我们选择其中铸造年代最晚的,作为此坑下埋年代的上限。二号坑与一号坑同处一个区域,相距仅30米。但一号坑开口于第II发掘区的第六层下,其时代相当于殷墟一期④。而二号坑则开口于第Ⅱ发掘区的第五层下。就地层关系而论,二号坑显然晚于一号坑。 二号坑出土的璋、戈、瑗等玉石器的形制和一号坑所出相比,显得体形长大而厚重。青铜头像双一号坑出±的种类增多,造型也有所变化,显得更为成熟。因此时代应比一号坑晚。 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尊多为侈口,高领,束颈,豉腹,圈足上镂方形或长方形孔。这种形制的尊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一些容器的肩部立雕牛、羊首,牛、羊首上一般又铸立鸟,没有牛、羊首的亦铸立鸟。这些器物上多饰双层花纹和三层复合花纹,一般以云雷纹衬地,突出主体双夔组合成的饕餮纹,夔尾下卷。在饕餮纹的上方,有些还饰目云纹。主体花纹带上下还饰圆涡纹,间饰乳钉纹、蝉纹等。在大型青铜立人像的座上出现圆圈纹和三角形云纹。在其他部分残器上还出现类似环带纹的纹饰。这些器物的器形及纹饰特征,均与晚商文化特征相同⑤,约相当于殷墟二、三期⑥。从二号坑内出土的大量鸟的形象来看j头上都有冠,钩喙,尾上翘。而殷墟一、二期所发现的鸟纹,头上都无冠羽,尾普遍下垂,直至殷代未期容器上的鸟才普遍有冠。尾上翘⑦。故就鸟纹相比。二号坑的时代也晚于殷墟一,二期。综上所述,二号坑的时代大致相当于殷墟晚期 “选择其中铸造年代最晚的,作为此坑下埋年代的上限。” 介个又是个保守选择,是用一号坑的保守年代推测和与中原器物相对比依附于中原器物的年代而猜测出来的产物,如果一号坑的年代在夏末,那么此坑的年代就不可能是商末,或许就应是在商中叶,“二号坑出土的璋、戈、瑗等玉石器的形制和一号坑所出相比,显得体形长大而厚重。青铜头像双一号坑出±的种类增多,造型也有所变化,显得更为成熟。因此时代应比一号坑晚。”,介个没说错,但错在“这种形制的尊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的这种主观意识上,需知任何时尚,它流行的时侯,并不代表着它的样式就是起源,所以,三星堆尊的形制不一定是受商尊的影响,完全有可能是商尊传承并发扬光大了三星堆尊形制的可能~~~ |
接下来就是三星堆“十二五”考古成果,列第一位的就是北城墙的确认,被确认为北城墙一段的城墙被考古人员命名为青关山城墙,位于三星堆城址西北部的青关山台地北缘,城墙走向与真武宫城墙相近,二者位于同一直线上。残长140米、顶部残宽10到15米、残高近3米,始筑于三星堆遗址二期偏晚(对此老酒鬼有其它看法),即夏代晚期。从年代来说,月亮湾城墙、真武宫城墙、青关山城墙和西城墙北段的城墙结构相同,始筑年代均为夏代晚期,因此,这几道城墙极有可能是同时期建造的,它们可以合围成一个小城,即月亮湾小城,面积将近46万平方米。这就是说至少在夏代晚期,三星堆的遗址上面就己经有啦城邑的形成。 再就是青关山台地的发现,青关山台地位于三星堆遗址西北部的高台地上,北濒鸭子河,南临马牧河,土台呈二级台地状,最高一级高出周围地面4~5米,这里也是整个三星堆城址的最高处。2005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人工铲探,发现青关山二级台地系人工夯筑而成,同年,对青关山台地进行了一定规模的考古试掘,在第二级台地南部揭露出一座大型红烧土建筑基址的南部一角(编号F1)。2012~201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青关山台地进行了进一步勘探,发现整个青关山台地均系人工夯筑而成,现存面积约16000平方米,其中第二级台地现存面积约8000平方米;与此同时,将2005年回填保护的青关山F1揭开并对其持续进行了追踪发掘,截止2015年初夏,一座长逾65米,宽近16米,建筑面积逾1000平方米的红烧土建筑基址已基本暴露出来,这座编号为F1的大型建筑,整体建筑于夯土台基之上,基址平面基本上为长方形,呈西北——东南走向,与三星堆城址以及一、二号祭祀坑方向一致,根据目前的情况判断,F1由多间“正室”以及相对应的“楼梯间”组成,柱网密集,推测当属干栏——楼阁式一类建筑,墙基和“檐柱”底部均由红烧土块垒砌并夹杂有大量的卵石,红烧土块大多成形似砖,推测应为异地预制,10余处红烧土墙基、“檐柱”和室内夯土地面中有掩埋玉璧、石璧和象牙的现象,应为房屋修建过程中的祭祀活动所致。 2013年秋冬,在F1以北约3米处又揭露出一座与其走向相同,面积略小的长方形红烧土建筑遗存,编号F2,这座建筑尚存大面积的红烧土倒塌堆积,推测下面的基址保存状况应该好于F1,经局部解剖得知,F2倒塌的红烧土直接叠压于F1基址所在的夯土台基下,时代应早于F1,或为F1的前身。 2015年度,根据勘探线索在F1东面的青关山二级土台的东南部上进行了试掘,初步揭露出另一座大型红烧土建筑基址F3的北半部,F3的开口层位和走向与F1相同,亦仅存红烧土建筑基址,基址平面呈长方形,长逾20米,宽度已近10米,北墙与西墙内侧有类似于F1的锯齿状红烧土“檐柱”,室内夯土地面中也有掩埋象牙的现象,推测是与F1同时存在的另一座大型建筑。 勘探显示,在F1、F2、F3等大型建筑以下,青关山土台还普遍存在着3~4层厚薄大致相同的红烧土堆积,各红烧土层又分别叠压于夯土台基之上,总厚度超过4米,这些现象提醒我们,青关山土台存在着三星堆城址各个时期的最高等级建筑,这里很有可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是三星堆王国的“宫殿区”所在地,甚至一直都是。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墙基内包含物以及建筑形制判断,F1的使用年代大约为商代(三星堆三期),这是三星堆遗址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建筑面积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即使放在全国范围内比较,也应属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之一,当属三星堆最高等级的建筑。(此又是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墙基内包含物以及建筑形制判断,还是受一号祭祀坑的年代推测影响),唉~~~ |
三星堆遗址区青关山台地“亚”字形单体建筑是仅次于殷墟的最大单体建筑基址,也是在南方地区首次发现如此大规模的单体建筑基址。是一座大型红烧土建筑基址,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呈西北-东南走向,与三星堆城址以及一、二号祭祀坑方向一致,长约55米、宽约15米,面积近900平方米,东西两侧似乎有门道,初步推测,大约由6-8间正室组成,分为两排,沿中间廊道对称分布。那么,“亚”字形单体建筑是做什么用的呢?当时,专家对于这个单体建筑基址的功能猜测主要集中在宫殿、府库和祭台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当时进行现场分析时认为,建筑的级别应该属于高等级建筑,但不像是宫殿,因为没有活人居住的迹象。雷雨认为,不论是宫殿还是府库还是祭台,青关山台地很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三星堆古城的核心区域之一。推测F1可能为干栏———楼阁式建筑,由多间“正室”以及相对应的“U”字形“楼梯间”组成,所有房间分为两排,沿中间的“穿堂过道”对称分布,廊道两侧各有3排柱洞,南、北、西墙墙基外侧有一排密集排列的凸字形“檐柱”遗迹,其内侧有一列平行的“柱础”。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墙基内包含物以及建筑形制判断,F1的使用年代大约为三星堆遗址三期(商代),废弃年代大致与一、二号祭祀坑同时。 F2尚未揭露,形制并不明显,不过,根据F2的夯土面被F1红烧土叠压,推测其年代应早于F1,有可能是F1前身。F3保存也不完整,通过现存部分看,其走向、形制与F1相似,年代也基本相当。 在距离F1建筑约20米开外,在发掘青关山城墙(约处夏代晚期,距今3600年左右)的过程中,还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夯土台面 (距今逾4100年以上)。该台面表面大致平整光滑,由浅黄色和青灰色粘土夯筑而成,未见夯窝等夯打遗迹,其面积应在500平方米以上。在夯土台面的偏北区域发现两排23个柱洞,柱洞直径最大可达40厘米,最小也有20厘米以上,两排柱洞整体长约10米,间距约2米。受发掘面积所限,两排柱洞所属建筑的面积和结构尚不清楚,推测应是一座大型建筑。 如果这三个建筑的年代F1和F3的年代是毁在商中期,F2是毁在夏末商初的话,那么《竹书纪年》中的记载就能提供点线索岀来~~~ |
@酒鬼醉客 2015-10-19 16:15:19 茂县营盘山遗址和金川刘家寨遗址均位于四川西北部岷江上游,地处川西北高原向成都平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经过考古发掘,发现了各类遗迹和遗物,年代约在距今5000年前后。更为重要的是,它们的种种特征与中国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十分相近。从陶器的制法、装饰方法与风格、彩陶风格、器物类型,包括生业形态、生产工具都体现出非常近似的特征。之后的调查发现,在岷江上游分布着较多这类文化性质的遗址。因此...... ----------------------------- @zytts1981 2019-07-16 15:56:33 在什邡境内,极有可能存在数个堪比三星堆的遗迹,只是还没被发掘 ----------------------------- 桂圆桥遗址么? |
@凭栏听沧海 2019-09-18 17:43:16 三星堆文物是连续的,历史是连续的。 很明显的一点是玉文化与中原有渊源,表明在石器时代文化是同源的。有疑问的是青铜技术与风格有别于中原,说明在青铜时代独立发展的文化。 商代夏之后,有几百年的文化隔绝,一直到武王伐纣,这不正好证明了玉时代的交流和铜时代的隔绝。 ----------------------------- 问题出现在三星堆的青铜大器根本在中原找不到参照物~~~ |
提一下! |
此地,又有点意思啦,七年前的老帖又能重见光明!谢谢了!善!甚善也! |
看来,介个《吴越春秋》中所记的“金匣玉玉”,应该证明老酒鬼的灵感不错也,善!善善也!满意的一笑,,, |
此说,三星堆貌似还真的是老子也! |
唉,不回忆也,此帖中的老友除合黎与老蜀外,全不见踪影也,乐极又生悲!罢!先睡觉去也!也许明朝心情会年轻不少,再一次地说声谢谢!晚安!好人! |
将青铜能打煅为介个薄片模样的技术,不管它的年代是坑的年代还是坑之前的年代,介等技术是现今为止所发现的青铜技术,在先秦时仍是独一无二的技术,有着介等技术的族群,他们的介等技术,难不成也是跟所谓的中原学来的?可惜,现今为止,所谓的中原,还没有同类出土物件的参照物也!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