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乡村记事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乡村记事[第3页] |
作者:春秋客2019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
种蒜 此地有农谚:“惊蛰地化通”,意思是说在惊蛰前后,封冻的耕地就能开化解冻;又曰:“顶凌种蒜”,是说种蒜的最佳时机是耕地将化通未化通尚有一丝冰凌之际。每年种植最早的作物就是大蒜,有立春早的年份,不出正月就要开始种蒜,那时连越冬的小麦都尚未返青,田野里还是一片光秃秃的。 此地种植大蒜面积不大,但家家都要在菜园里种一畦两畦,主要供自家食用,刨下之后,每一百头编成一鞭,挂在棚子里的墙上,可以吃上一年。到了种新蒜的季节,如果大蒜还多,就留下一两鞭,够吃到新蒜下来即可,剩余的大蒜就背到呈委集卖了,买蒜人多是上年种蒜少了,买回去作种子,一年之中,往往这个季节的大蒜价格最高。此地早年多是种白皮蒜,蒜瓣多且小,剥皮极费功夫,辣味也不足;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多改种紫皮大蒜,此蒜极辣,标准的蒜头是六瓣,因此也叫“六大瓣”。直到如今,市场上出售的大蒜仍是紫皮,但已不止六瓣。 种蒜的准备工作有两项,一是准备种子,二是整地。准备种子多是由妇女、老人负责,是把作种子的大蒜掰成瓣,剥去皮,工作不复杂也不累,但因需要剥皮的大蒜数量多,占用时间长,因此也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整地多是由男人做,先翻地,把上年收获了白菜的菜畦,用小车推来粗粪,撒上作底肥,再用铁锨翻过。自留园、自留地的翻耕都是靠人工用铁锨翻,没有牲口可用,更没有拖拉机可用。当地人把用铁锨翻地称作“掘地”,是重体力劳动,操作时要弯腰,双手持锨把,脚用力踩锨头一侧,把铁锨头垂直插入地里,然后用膝盖顶住锨把作支点,双手用力把一锨土翻起来,一锨挨一锨的翻。有人算过,一平方米的地大体要掘四十锨,翻一亩地就要掘两万六千多锨。好在菜园子面积不大,一家也就几分地,但秋天种麦子,每家一、两亩自留地都必须这样一锨一锨的翻过。劳作半日,看看前边翻过地的才一小片,身后大片的地还等着翻呢,没有几分毅力还真坚持不下来。掘一天地下来,腰酸背痛,睡觉翻身都难。 把种菜的园地翻过,用铁耙平整,打碎坷拉,之后叠出畦埂,还要事先作出规划,哪畦种蒜,哪畦种西葫芦、哪畦种北瓜……,如此等等。蒜畦一般要靠着北瓜畦,等大蒜收获后,北瓜开始在大蒜畦爬蔓,以充分利用土地;一般在畦埂上也要种上大蒜,这并不影响畦里其他蔬菜的生长,从利用土地的角度说,这可以叫“白拣”。 种蒜时,一般家里的几个劳力都要参加,村边的菜园里密密地站满了人,远远看去,很是热闹。在没有机井之前,要先在蒜畦开沟,用水桶从园里的砖井挑水,浇在沟里;等水渗下,把剥了皮的蒜瓣根朝下按在沟里,一条沟按两行,株距、行距都控制在七寸左右,之后覆土。后来有了机井,是把蒜瓣栽在干土里,然后畦里浇水,过一两天,上面再盖上一层粗粪以保湿。种蒜必须浇水,目的是等土干后把蒜瓣固定住;因为蒜瓣出芽的同时,下面要生根,蒜根极粗壮密集,很容易把蒜瓣顶出土来。大蒜出苗后不需要特殊管理,可用二齿小镐松松土,干旱了需要浇水,一般整个生长期浇两三水即可,到麦收过后的夏至节,大蒜就成熟了,蒜秧开始发黄,必须马上刨下来,否则蒜秧一旦干了,蒜瓣就散在了地里,再也收不起来了。 也有人家稍提前刨一部分大蒜,制成腌蒜,可长期保存,待哪顿饭没来得及弄菜,捞出几头腌蒜就饭,也就凑合过去了。农家食用大蒜最多的季节是夏天,几乎天天吃凉面条,没有多少油水,只凭大蒜和醋提味。过年煮一大锅猪肉,一家人放开肚皮吃,同时嚼上两瓣生蒜,增香去腻,也极是对味。 |
|
间苗 村里人把给庄稼间苗叫作“耪头遍”,锄第一遍的意思。用传统木耧播种,做不到精确点播,技术高的把式拿耧,还可以控制播稀一些,但前提是不能缺苗断垄,技术差的把式为了有把握,就要播的密一些,还说是“有钱买种,没钱买苗”。在出苗不久就要间苗,拖延了时日会影响小苗发育。这一带人们间苗所用工具并不相同,刘庄的人们习惯用短把小薅锄,右手拿着,左手拄一尺半高的木拐,九十度以上大弯腰,真正“面朝黄土背朝天”。初做农活者,耪不上一会儿,就腰酸背痛,劳累不堪;有不远处的村子则用长把小镐,略弯腰即可,用长把小镐虽然轻松一些,但下镐容易偏差,远不如用小薅锄精准. 小薅锄(可惜照片是现代版) 耪头遍的活易量化,人们在地头一字排开,至少隔一垄(行)占一个人,为的是干活彼此不妨碍,耪到头折回来再耪剩下的那个垄,名曰“占甲垄”。一旦耪进地里,人们有快有慢,就逐渐拉开了距离。有极精明的人,占甲垄时要留心选出苗稀的垄,为的是省些力气;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只是拉不下脸来罢了。就是有力气小的人落在了后面,临收工,人们也大多会主动帮一把,大家都耪都完了一起收工,即使不肯帮别人的,也要在地头等着,不能提前回家,这是起码的规矩。 给高梁间苗容易一些,因为大高梁留苗极稀,有“一步一棵苗”之说,要把绝大多数的苗去掉,铲苗容易留苗难。小苗都挨挤在一起,很不容易择出单棵,有经验的人,先大体留下一簇,再用锄角剜下簇中其余的苗,最后只留一棵;初学者,要放下锄,用手拔掉多余的苗,自然就慢多了。也因此人们要尽量在苗稀的地方选苗留下。去高梁苗,下锄要深,须连根刨下,否则还会长出二茬苗来。也有在高梁地里间作黄豆、黑豆的,在播种时就同时播下了,间苗时遇豆苗要多留一些,豆类可以密植。 传统的高梁品种俗称“大高梁”,以区别于后来的制种高梁。大高梁秸秆足有一丈多高,结实挺拔,似小竹竿一般,俗称秫秸,人们多用来打箔、搭丝瓜架扁豆架、栽篱笆;还有人将其破成蔑子,编成锅盖;更有手巧人,取秫秸中间的几节,剥下硬皮,破成窄窄的细条,编成鸭蛋大的蝈蝈笼子,若经霜的高梁秸,表皮呈深红色,编出来的蝈蝈笼子精美无比;蝈蝈就在这种笼子里越冬,白天可以揣在怀里,夜间可以捂在热炕头上,隆冬腊月,听几声蝈蝈叫,是农村人的廉价享受。秫秸最上端的一节,格外细长挺直,俗称葶杆,要单独截下来,女人们把它穿成盖帘、芊子,这是农家厨房里必不可少的家什,用来摆放捏出来的饺子,盛饽饽等。还有人家把自制的盖帘、芊子作礼物送给城市里的亲友,当年塑料制品还少,这种礼品很得城市人喜欢。因此,即使后来有了产量极高的矮杆制种高梁,人们还会多少种一些传统的大高梁,只为了用其秸秆。 给谷子间苗最不容易。首先谷子籽粒极小,播种很容易播密了,小苗出土后马鬃一般,很难择开;并且谷子留苗多,不是留单棵,而是留一簇,每簇三五棵,簇与簇间距七寸。当然这是理论上的数据,实际操作起来做不到如此精准,大体掌握即可。但如此一来,给撒赖耍滑之人留下了空间,或簇距留的过大,或一簇苗过多,这会造成谷子生长不良而减产。负责任的队长,耪头遍谷子会仔细检查质量,并格外留意几个滑头做的活。 给棉花间苗最轻松。棉花籽粒大,出苗稀,容易择开;棉花苗刚出土,一棵细身子顶着两片硬币般的子叶,只要把这两片子叶削去,就不会长二茬,薅锄甚至不必入土,齐地皮铲即可。 把地里的庄稼耪完头遍,春季的农活就差不多做完了。如果完的早,麦子还没熟,人们可以轻松几天,或赶集或上庙,一般这个时间正好赶上县城的四月四庙会。 |
|
穿衣之三 自做布鞋 1970年代以前,村里的妇女差不多都要做针线活,人们穿的衣服、鞋子大都是自己家里女人做的。只要有女人的家庭,炕上都会有一个“针线笸箩”。是一尺半见方,八寸高的荆条筐子,内外都用红漆刷了。内装做针线活的所有用具,锥子、剪刀、顶针、小钳子等;黑、白、粗、细等棉线,分别绕成球,有的棉线球上还别了粗细钢针;这棉线是用纺车自纺的棉线再合股加粗,专门用作手工缝纫衣服;平日剩下的杂花钮扣包在布包里,这些杂七杂八统统装到笸箩,使用什么,临时翻找。这是女人们的“百宝箱”,做针线须臾不可离。 闺女们学做针线,往往是从“缀鞋垫”开始。几岁、十几岁的小女孩就开始闹着玩学做。是用两层新粗布,中间夹两层夹纸,剪成鞋底的样子,用粗棉线一针挨一针的衲,中间用彩色棉线衲出花鸟图案,两面刷一层糨糊。待干之后,用极锋利的小刀从两层夹纸之间割开,使之一分为二;再扯下缀着的夹纸,便露出一层整齐的线头,用刷子轻拍线头,使之松散成绒;再在刷了糨糊的底面缝上衬布,一双花鞋垫就最后做成了。这缀鞋垫始终不算正经针线活,大多是姑娘们闲暇时缀了自己用。下地干活的人们,都是赤脚穿布鞋,鞋里面满是泥垢,干半天活,鞋里多会灌满泥土,到了地头,要脱下鞋子磕掉才便于走路。因此这花鞋垫极少有用武之地。只是成年之后,姑娘能给哪个小伙子悄悄的缀双鞋垫,或者小伙子求哪个姑娘给缀鞋垫,这里面就有些意思了。 女孩年龄稍大,开始学作布鞋。 那时,村里除有当兵的人家偶尔穿双绿胶鞋外,人们主要是穿自家做的布鞋。因少有代步工具,每天下地干活、推车、拉车运东西要步行,走亲戚、赶集等也多要步行,一年内步行几千里路是平常,布鞋自然要穿坏几双。因此,做鞋是妇女们的一项沉重负担。 做鞋首先要有“鞋样子”,是用牛皮纸或报纸剪成鞋底、鞋面的样子,用来比照裁剪布料。用过之后夹在一本旧册子内,称为“样册子”,家家都有一本这物件。看到谁穿了双样式新颖的布鞋,便有妇女找到家去,把鞋样子复制了,这也多成为妇女们串门的内容或借口。 鞋底是用四、五层“夹纸”叠成,为了耐磨,底面再叠上数层裁剪衣服剩下的边角余料,这余料不怕零碎,但要选结实的新料,再用整块新布罩住,沿周围先衲上,略讲究的,还会用白布条镶边,一双鞋底的毛坯就准备好了。之后是“衲鞋底”,用粗钢针纫上自制的棉绳,鞋底又厚又硬,极难扎透,要用“顶针”顶着针尾穿透,针插在鞋底上,用手不好拔下来,还要用小钳子夹着拔;拔下钢针带过棉绳,还要用力勒几下,把鞋底面勒出一个小坑,为针脚在坑底,走路时磨不断棉绳。这一个针脚就要很费些功夫和力气,一双鞋底要如此衲上千余针,只此便可见做鞋的艰辛。顶针是做针线必用的工具,是一厘米宽的铁皮“戒指”,表面布满米粒大的小坑,以防滑脱;做针线时,戴在右手的中指上。针脚要排列整齐,有的还会排列出图案。穿新鞋走在松软土路上,脚印上会有清晰的针脚图案,与今天皮鞋、旅游鞋底的图案很有一比。 说完鞋底,还要说做鞋面。鞋面是用数层粗布叠在一起,按鞋样子剪下来,再罩上鞋面,鞋面要用结实好看的黑条绒或斜纹等机织洋布裁剪的,再沿上鞋口。当时流行的样式是,中老年人穿圆口布鞋,年轻人穿方口,女人鞋口有一布袢。为结实,男人穿的鞋面还会用缝纫机密密的轧上菱形小方格,老人穿的棉鞋会轧上云头等图案,这自然要求有缝纫机的人家帮忙了。棉鞋的鞋底比单鞋略厚一、两层夹纸;鞋帮是高腰,里面絮棉花,钉上买来的鞋眼,用来穿鞋带。 之后,把鞋底与鞋面用白棉绳缀在一起,一双布鞋才算完成。这最后一道工序叫做“上鞋”,上鞋比衲底更费力气,要先用锥子把鞋底鞋帮一次扎透,再穿针纫绳勒紧。 做鞋对技术要求也很高,初学者要在长者的时时指导下,才能勉强做成第一双鞋,式样、质量自然不会很好,多是给年小的弟、妹们穿,没有一两年的磨练,做不出象样子的布鞋。就是把棉绳纫在针鼻上,这一小事,也要费很大功夫才能学会:原来是把棉绳头拆开,择细;钢针先纫上一截结实棉线,把棉线的两个头与棉绳的两个头,分别搓在一起,再结成绳,才能把钢针连接在棉绳上,初学者往往弄不好,一用力便断了。 做布鞋虽然很费功夫,但半成品便于携带,所以多不用整时间在家做。只把毛坯在家备好,冬、春季节下地干活带着(夏秋季节下地要偷空拾柴拔草),偷空做上几针;逢大队、小队开会,是做鞋的好机会,满院子妇女,手里没有闲着的,或衲鞋底,或沿鞋口,或上鞋,竟似开展做鞋竞赛一般。一年四季,女人总有做不完的鞋子。即使如此,往往家人脚上的鞋子露出了脚趾头,新鞋还没有做好呢。 后来供销社里可以买到一种塑料鞋底。花几毛钱买回来,再衬上两层夹纸就是一双鞋底,不用再衲,一时很受妇女们欢迎。只是这 鞋底太滑,冬季穿了容易滑倒,干活、推车等也使不上劲,还容易断裂。因此时兴了三、两年之后,也就没人再用。 再后来供销社还可以买到绿胶鞋,样子跟军用的差不多,两块多钱一双。一些时尚青年便买来穿了;有些家庭人口太多,鞋子实在做不过来,也无奈买了来接短,这种胶鞋比布鞋结实的多,穿着干活也灵便;只是鞋底鞋帮都不透气,年轻人多汗脚,一天穿下来,一双脚都捂成白色,那臭味浓郁之极,洗都洗不掉,更何况少有人每天洗脚。 前后不久,有年轻人夏季穿起塑料凉鞋,一块多钱一双,也较实用,下地干活灌进了泥土,收工时在浇地的垄沟内,连脚带鞋伸进水里,摆几下,鞋也刷了脚也洗了,很是简便。这鞋还有一好处,便于修理:某处断了、裂了,另剪一片旧塑料覆在断裂处,用烧热的钢锯条烫上即可,竟和未断处一样结实。最初是有外村人过来,在街上摆摊,生了炉火,专门为人补塑料凉鞋。只是这手艺简单,有聪明人一看便会,回家照样能做,做饭时在灶膛把钢锯条烧烫即可,还省去了单生炉火。所以这补塑料凉鞋的行当,终因门槛太低,没有发达起来。 只是穿了这塑料凉鞋,也不适合做脚上吃大力的农活。 再后来,竟有人穿上在城里买来的翻毛皮鞋,十几块钱一双;穿它虽不适合下地干活,也不如穿布鞋舒服,却极是惹眼,这自然是村中的“贵族”了。 人们脚上的鞋子样式终于丰富了,但家做布鞋始终是主流。 |
|
穿衣之四 帽子种种 说完穿鞋再说戴帽。 春、夏、秋三季,略上年纪的人下地多戴草帽,或箍手巾以遮蔽日晒。 传统草帽是用高粱秸破的蔑子所编,蘑菇状,下面还缀藤帽圈以戴在头上,此物工艺复杂,尤其那藤帽圈应该是南方所产,自家做不来,只有在集上可以买到。戴在头上可遮光通风,很是舒适,但样子陈旧,因此多是上年纪的人戴,年轻人不喜欢它。还有一种草帽是用麦葶编的。麦葶是麦秸最上面的一节,极细长,可做草编原料。这种草帽齐肩大小,穿长带子,不戴时可背在背上,下乡的工作组多背此物,很神气。村里也有人戴这种草帽,帽边上多印上一红五星,有的还印“一定要根治海河”,一看便知道是海河工地上发的;还有印某县某单位的,这多是家里有人在这个单位上班发的,那时机关、单位在夏季时兴发草帽,新草帽发下来,上年发的旧草帽便给了家里人。村里的年轻人多喜欢这种草帽,以为上班的人都戴它,自然是时尚之物,年轻人再戴旧了、破了,家里老人又接过来,用线缝一缝继续戴。这草帽新时好看,乳白色,很新鲜,但旧了便泛黄,若淋了雨水会发黑,好在上年纪的人,不大在乎黑白,能顶在头上遮蔽阳光就行,旧东西下雨淋了还不心疼。 所箍手巾多是一截普通粗布,既可以箍在头上蔽日防尘,也可以解下来擦汗,很是实用;也有中年男人箍白羊肚毛巾的,这就是比较讲究了,多是村支书、主任之流;年轻妇女则普遍箍花钱买的花羊肚毛巾,实用好看。小伙子们也有喜欢戴帽子的,有蓝斜纹布的、但更多是蓝色劳动布做的单帽,前头有帽沿。县城工厂里的工人都戴这种帽子,与劳动布工作服配在一起穿,也很神气,可惜供销社只卖这种帽子,不卖工作服;也偶有几个戴绿色军帽,多是几经转手得来,那便是贵族一类了。 到冬季,家境略好的老人多戴毡帽盔,花钱在集上能买,这帽子有缝着毛皮的帽耳,平时折在帽盔里看不见,只在天气极冷时才翻出来,扣住双耳双颊,很是暖和。这帽盔还极结实,买一顶可戴半辈子,只是分量略重些。 小伙子们为了好看,冬季仍戴单帽,却加戴一毛线护耳,名曰“耳扣”。这耳扣用毛线织成,二寸宽,一尺来长,两头有耳窝套在耳朵上,中间略宽兜住下巴。东西不大,但戴上之后可护住双耳双颊及下巴,不戴时可折叠起来装在衣裳兜里,很方便实用,因此流行。只是小伙子们不会自己织这东西,商店也没有卖的,多是家里姐妹给织,没有姐妹的只有求别人给织,也有或要、或抢伙伴们的。总之,凡在冬季戴单帽或不戴帽子的人,几乎都要扣上一副毛线护耳,反没有人戴口罩。 男孩子们有戴手工缝制的双耳棉帽,双层布料,里面絮了棉花,略似当年八路军的军帽,只是这棉帽要手巧的女人才能做得出来,所以戴的人不是很多;后来也有戴绿栽绒的棉军帽,是军用品,极时髦又极暖和的东西,但只有在北方当过兵的退伍军人才有,戴者寥寥,始终没有普及。 也有人一年四季光着脑袋,什么也不戴,冬天冒严寒,夏季顶烈日,竟也能抗得住。只是那头皮晒得跟脖子、面皮一样黝黑,头发则晒得焦黄,似枯草一般。 |
衣裳的革命 在村里,1970年代是服装革命的年代,从做工到款式到衣料都有重大改变。 吃饱肚子之后,人们开始关注衣着;繁重的手工针线劳动,促使有年青妇女的家庭都纷纷购买缝纫机;也有给儿子说亲,女方作为条件提出要买缝纫机的;年轻妇女,或请教别人,或看缝纫书籍,慢慢也就学会了使用缝纫机。除做被褥、棉袄、鞋子必须手工之外,所有针线活几乎都用缝纫机做了。但仍是自己家做为主,或买料求人加工,少有买成衣穿的。 由于政治原因,有几户人家被遣返回乡,还有几名北京、天津的知识青年也回到原籍生活,这些城里人的衣着引领了村里年轻人的时尚。小伙子们的蓝色中山装、海魂衫、蓝晴纶秋衣、姑娘们的方格的确良衬衣、彩色纱巾等等,在北京、天津才流行几个月,便被人穿到了村里,人们竞相效仿。棉大衣,绒衣、毛衣、秋衣秋裤都陆续有人穿了。到夏天,有的小伙子不肯再光脊梁,穿两个袢的背心,只是背心穿久了再脱下来,那黝黑的背上会留下清晰的背心印子,仍象穿了背心一般。 粗布被斜纹、华达尼、条绒等机织布料逐渐代替,后来又有了凡尔丁、的确良等化纤布料,为省钱,这些新型布料多是用作外衣面料,其他仍用粗布。只是衣服的颜色仍是以蓝、灰、黑为主,少有变化。七十年代中期,年轻人的时尚服装是,蓝制服上衣,配黑条绒裤子,黑条绒家做布鞋或绿胶鞋。只是人们选择布料,仍首选结实耐用,一件衣服穿在身上,仍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着装的进步,归根结底还是人们手里有了几个钱的结果。自留地里粮食产量增加,生产队的管理也日益完善,分的口粮、油料、棉花有所增多,家里富裕的花生、棉花可卖几个零钱;人们把吃不着的红薯等粗粮拿来喂猪,不少人家每年养两头二百多斤重的肥猪,可卖二三百块钱,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除准备盖房给儿子娶媳妇的家庭,要把钱攒起来舍不得零花,但有不少家庭,禁不住孩子们的央求,拿出钱来为他添置一两件时髦的衣物。 讲穿衣,有一种东西就不得不说,那就是“布票”。在供销社买棉布,除收钱外,还要收布票,一尺布收一尺布票。这布票由公社逐级发下来,每人每年一丈七尺三寸。据说这个数量在城市不够用,但在村里却有富裕,因为自产的粗布还在衣料中占着不小的比重,后来的化纤布料也不收布票,一般人家每年发的布票用不完。只有办婚事的人家,需新添置较多的被褥、衣裳,当年的布票会不够用,但也只需把亲友家富裕的布票要来便可。布票只能在当地使用,当年用不完的会过期作废,因此人们多不看重此物。只是到后来,布票也有了价格,大概一毛多钱一尺,用不完的人家可攒下来卖钱,急用的人家要花钱买来,街上、集上也有收购布票的小贩,只是这小贩不敢公开叫买,只是悄悄打听。 有一种布料很有意思。那时队里开始使用日本产的尿素,这尿素的包装袋应该是尼龙之类化纤布料,极结实。有人用这包装袋做成衣裳,效果很好,结实耐穿,脏了容易洗干净,尤其是夏天穿了,一阵微风吹过,那衣料便抖起来,轻佛皮肤,极是飘逸舒适。一时众人纷纷效仿。可惜这包装袋数量有限,队长便把包装袋统一收起来,攒多了,五毛钱一条卖给本队社员,竟也有不少人来买。花一块钱买两条,便可做一件衣服,染成蓝色可做裤子,原乳白色不动,即可做夏天穿的上衣。只是这袋子上印有四个黑色大字:一面是“尿素”,另一面是“日本”二字,每个字有碗口大小,且不能洗去。有心灵手巧的女人,在裁剪时特意把这字迹安排在前胸和后背处,穿在身上很是别致,粗看略似今日的文化衫,只是字的意思令人有些别扭。 |
理发 每逢集日,在一溜摊位后面的空地上,靠墙的位置,会摆着一副剃头的挑子。 这集上摆摊很有意思,本来不宽的街面,两溜摊位都争相往街中间挤,使中间的行人越发稠密拥挤,但两旁的摊位背后,却多会留下空闲;街两旁的房子也参差不齐,凸出的墙角一侧,会有一角略宽敞的平地,正好给剃头挑子留了位置。 这剃头挑子一头是燃着几个煤球的火炉,火炉上坐一宽沿铜盆,盆内盛热水;另一头是一木箱,箱内有抽屉,分别盛理发用具:刀子、剪子、背刀布、磨刀石等,也有将这木箱兼作椅子用的;火炉、木箱各放在一木架内,木架高三尺,两个木架之上穿一扁担。因此有歇后语说:“剃头挑子——一头热。” 在剃头挑子后面放一把有靠背的木椅,木椅上会有一老者,身上遮块白布,闭眼坐躺在那里,满脑袋白沫;另一中年男人站在一旁,右手极潇洒的挥舞着剃刀,为老者一刀挨一刀的刮那白沫,藏在白沫里的头发茬子与白沫一起被刮在剃刀上,每刮一下,便用左手食指揩一下剃刀,把剃下的东西揩在手指上再甩到地下。 这剃头很有讲究,多从头顶的“漩”处顺茬下刀,一刀下去,直至发迹,中间不停顿,一刀紧挨一刀,瞬时便剃完一遍;之后再逆茬刮,这时便缓下来,左手食指与拇指撑紧头皮,那剃刀在两指之间反复刮剃,直到看不见发茬方可;剃刀略钝了,扯起挂在担子上的背刀布带,把剃刀一反一正的用力背几下,再剃。之后修面,整个面部,除眉毛外,其余统统剃刮一遍,长胡须处反复刮剃,用刀尖探进耳窝,旋转几下,剃去绒毛,露出鼻孔的鼻毛也用剪刀剪去。之后用热毛巾连头带脸揩拭一遍,便开始按摩,先是按摩头皮,之后搓印堂穴、揉太阳穴、捏脖颈,捶双肩。反复按摩之后,掀开白布,掸掉发茬,翻出衣领,慢慢扶起坐躺的老者。至此,整整一套程式,才算彻底做完。老者睁开眼睛,伸手摸摸光滑之极的头皮、脸面,那舒服之态不可言表,掏出三毛五毛零钱,递给剃头师傅,走了。 这集上的剃头挑子,多是中老年男人光顾,除剃头外,更多是为享受剃头师傅那一套细微的服务,舒缓一下终年劳累的身子。只是每到春节前的几个集日,一些男孩子被家长领来,理个新发型,回家过年。给男孩子理发简单,不是平头就是分头,也不用水洗,只用推子剪子,用不了几分钟,一个头便理好了。剃头师傅一边干活,嘴里还高声招徕买卖:“干推干铰,一个一毛”!此地人把用推剪理发叫“推脑袋”,把用剪刀剪头发叫做“铰头发”。 花钱理发的人很少。 孩子们多是在家里,借来推剪,由家长凑合着理一下。村里有几户人家有推剪,除自家使用外,也供乡亲们借去用,经常借用的人家,发现推剪钝了,会拿到集上,花几毛钱让人给磨一磨,也算是对主人家的一种补偿。只是家长理发,手艺多为“二把刀”,推光头还简单些,若留发型就复杂了。感觉理的差不多了,端详一下,把偏长的部分找补一下,再端详,再找补,如此反复,最后发现剩的头发少了,便把分头改为平头;平头更不好理,连头顶都要理到,便继续端详继续找补,最后发现剩的头发实在太少太短了,索性推成光头。那推剪经常不好用,夹头发,家长再着急一点,便会有几根头发被直接拔了下来,疼的孩子大叫;再加上理发的时间太长,头发茬扎脖子,孩子们多有忍耐不住跑了,被揪回来,按在凳子上再理。给孩子理一个头发,孩子哭大人叫,如同打架一般热闹。 队里有两个小伙子理发手艺不错,便成了全队人的义务理发员。阴天下雨不出工,便有几个该理发的人,借来推剪,请这理发员给理一理。只是理发的摊子一旦摆上,就不容易收,人们会陆续赶来,一个接一个的理下去,理发员只好坚持,饭也不能正时吃,直到理完为止。人太多,理发员也就不十分认真,多是大致推短一些便罢,人们也不便计较。理发员的头发长了,却不能自己理,好在这义务理发员有两个,两人便互相理了,那自然就认真的多,二人都是留平头,刚理过的头顶如同剪过的刷子,根根直立,整齐之极。在人群中很是显眼。 略上年纪的男人,多会剃光头。家里有木把剃刀,平日自己用来刮胡子,该剃头了,便叫老伴给凑合着剃头发。此地上年纪的女人多会使用剃刀,据说早年间,丈夫、孩子的头都是由女人给剃,只是年纪小一些的女人大多丢了这手艺。当然也有求别人给剃的。使用剃刀更要手艺熟练,稍不慎,便会剃破头皮,一个光头剃下来,留下几个口子是寻常事。也便有人用推剪推光头,只是这推剪总会留有发茬,效果与剃刀差远了。那剃刀剃过的光头极干净,若再逆茬刮过,头皮会遮住发茬,整个光头只是颜色略深一些,与别处的皮肤竟无太大差别,用手摸上去光滑之极。 留光头很是方便卫生,每次洗脸,顺手便连头洗了,干活擦汗,也是连头擦过。那时没有洗发膏之类,洗发多是用肥皂,后来也有用洗衣粉的,加上用水不方便,不少人便懒怠洗头。因此,不少小伙子也有夏季留光头的习惯。多是在天气炎热之际,顶着满头汗湿的头发,头皮刺痒难受,几个人一商量,便一起把头发推光了,别人看见,也来效仿。彼此一群光头,看着也便顺眼了。秋季天凉,就不再推光头,只把下面的头发推了,留着头顶上的,算作平头;以后继续留着,到了冬季,便成了分头。如此光头——平头——分头,再光头,每年一个循环,竟也方便自然。 叙述至此,只说了男人理发,尚未涉及女人。如今现象,女人理发比男人复杂,花钱也多,烫一个头,少说也要几十块钱,多者数百,甚至更多,更不用说那每日梳理吹风,繁琐得很。只是彼时,女人理发似乎比男人更简单,竟不用花钱甚至不用求人。 青年女子多留两条辫子,或极短仅辫三五个花,左右翘着似两把刷子,或稍长过肩而已。要样者每日早晨洗脸后,解开辫子,略梳一梳,再辫上,扎上红绿玻璃丝,后来有了专门扎头发的皮筋,更为便捷;梳一次头,几分钟便可。辫子长了,用剪刀剪去一截,自己照着镜子便可操作。村里仅有三两个姑娘,留着过臀的长辫,身子一动,那长辫甩来甩去,自是一种风情。只是留这长辫极不方便,洗发梳头费功夫不说,下地干活、刷锅做饭甚至睡觉都很碍事,不是要美心切者不能忍受。 中年女人都是留齐肩短发,甚至更短些。前面的头发也向后梳,用铁丝发卡别在两个额角,不置拂来拂去影响干活。梳洗自是便利。略长了,自己可照镜剪去一些,或求人剪一下,也很简单。有中年妇人,买一把红色塑料小梳子,名曰“化学拢子”,别在脑后,极是妖冶,众人却多看她不惯。 只有六十岁以上的老年妇女,还保留着脑后挽发髻的传统。挽发髻,当地人呼之为“挽纂儿”。当地早年风俗,女人婚前梳独辫,结婚便把独辫盘在脑后成为发髻。有意思的是,挽纂儿的老人,多有不洗头的习惯,头发脏了,解开发髻,先用梳子把头发梳开,然后用篦子刮。篦子,用竹子制成的梳头用具,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齿要比梳子更密更锐。从额头发际开始,紧贴头皮一直篦下,直到发稍,把头上的污垢、断发篦下来,篦子上污垢积多了,用团在一起的断发清理,再篦,直至头皮干净,头发油亮才罢。那篦子的齿尖划过头皮,极为“出火”,并把头皮上的油脂刮带在头发上,使头发象用了头油一般。因此,很多年轻人头皮痒了,也多用这篦子用力刮一番。 这“挽纂儿”的老太太,也都裹着小脚。其实应该反过来说,凡裹小脚的老太太,都保留着挽纂儿的习惯。直到这批老人陆续去世,这“遗老”形象才彻底消失。 |
|
打机井(上) (这张照片弥足珍贵,经多年苦心寻觅,终于在网上搜索到的。原照片署名是,人民日报记者,摄于1958年,河北省满城县) 人们出工下地时,突然发现远处多了一个高高的架子,上面有巨大的轮子,里面还有人蹬着大轮徐徐转动,这个新奇的东西,矗立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很是显眼。有知道的人告诉大伙:那是打机井的架子。人们大多知道机井是怎么回事,相邻的凤凰堡村就打了一眼,已经使用它浇地了。这时间是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干活离着近些的人们,趁中间休息时,跑到架子跟前看个仔细,放学的孩子们还专门从村里跑了来看热闹。 这时的打机井架子完全使用人工,是用六根十几米高的粗木杆搭起来,最上端架大木轮,直径约四米,宽一米;木轮的轮圈用一米长的两排木板联结而成,因此木轮成棱型,轴用圆钢,辐条用粗钢筋。轮外绞竹缆绳,竹缆绳是由三厘米宽的竹篾子连接起来的,下端吊打井的铁锥。木轮一般有四个小伙子蹬动,在轮内走成两排,每排两人;向上提锥时费力气,尤其走在前排的两个人,如登山一般向上攀爬,要攀到木轮的半腰,才能使大轮勉强转动,把装满泥浆的铁锥从井底绞出来;往井眼里下放铁锥时,靠铁锥自身重力就能拉动木轮转动,此时就轻松许多,蹬轮人靠体重阻滞木轮,防止转动过快,这时走在后排的两个人又被带到木轮的小半腰,如下山一般,前排人用手攀住铁轴,后排人扶住前面人的肩膀,共同保持身体平衡。 居住在平原上的人们,平日都是活动在一个平面上,极少有登高的机会,若在夏秋季节,地里的大庄稼还会遮住视线,更添憋闷。打机井蹬大轮者,登高远望,俯瞰脚下的土地,望着一群群弯腰劳作的乡亲们,心里自是舒畅、自豪。 木轮与地面之间,架一木板平台。铁锥下放到井底,把竹缆上固定两根十字交叉的木杠子,另有四个小伙子站在平台上,手握木杠,奋力抬起、按下,重复着一个动作,嘴里“咳呦”、“咳呦”的喊着号子。比起上面的蹬大轮者自然少了几分潇洒,多了几分苦累。竹缆拉动铁锥在井底作往复运动,把下面的土层捣成泥浆,使井眼随之往下延伸。打一会儿,底下的泥浆稠了,再由轮上的四人蹬动大轮,提上铁锥。铁锥是四米长十厘米粗的钢管,里面装满了泥浆,下端有活动阀门,等铁锥全部出了井口,一个人拉起下端,磕开阀门,泥浆“哗”的一声喷出来,顺渠道流到一旁的大坑;拉锥人还要扬起手中的铁棍,“当、当、当”用力敲击铁锥几下,使粘在壁上的泥块脱落。这敲击声如钟声一般,极是洪亮,地里干活的人们老远就可听到,在夜间,甚至可传入村里人的睡梦中。 打井要随时记录下面土层的变化,尤其要注意沙层到地面的距离、厚度、沙粒大小。因为沙层是积蓄地下水的“水库”,只有沙层厚、砂粒粗,井水才充足。铁锥打在黄土或黏土上,下锥快,有切泥的顺畅;打在沙层上,有反弹的手感,锥不易下进。若出现沙层的手感,要及时提出铁锥,放出泥浆查看是否有沙,沙粒大小,并记录在本子上。 木架子打机井,最多能打七、八十米深。等出现的沙层累计有了十几米,便可停锥下管。若打到极限,仍未出现有效的沙层,或沙层极少,这口井眼便要作废,把架子另挪一处地方再打,这种情况有,但不是很多。 最后还要在井眼里下上管子,这是为了支撑泥壁,防止坍塌。井管也是木制,用六厘米宽的长木板拼成,直径约二十厘米,外面捆上铁丝固定。在有沙层的位置,留出小方孔,外面裹上树棕,让沙层的水透过树棕进入木管。井管下好,还要在井管与泥壁之间的间隙里灌满碎砖屑,既支撑泥壁又可透水。 木架子打出的机井,一般可供二到三寸的离心水泵提水浇地,且水质清冽、甘甜。这在只使用过辘轳、水车等提水工具的人们看来,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从此旱地就变成了水浇地,并且,在地里劳作休息时,人们可以成群结伙来到机井旁,俯下身子,把嘴巴伸进水里,尽情痛饮一番,比村里的砖井水好喝多了。 打机井的人分三班连续作业,每班十个人,每人每天挣十二个工分,风雨天都有;到急等着用井的时节,还会成起专门的伙房,这些人可以敞开肚皮免费吃饭,尤其是这活新鲜刺激,还可以学到技术。因此,村里的小伙子们大为羡慕。 |
打机井 (下) 到1960年代末,外村有了打机井的机器。机器打机井,据说能打180多米深;井眼粗,可以下四十厘米的水泥管子,可供四、五寸水泵抽水,浇地快多了。 南刘庄从二十里外的肃宁县某村,托人请来用机器打机井的班子,开始在地里打这深水机井。班子是请来的,虽说也要照样付钱,但还是要好好招待。在村里找了闲置的民房,供打井的人住宿,找厨子专门为他们做饭,顿顿白面,隔三差五,村干部还要陪着喝顿酒。比社员家里来了亲戚招待得还好。 村里自己的打井木架子自然就停了下来,原来的人全部到机器打井那里帮忙。这些平日蹬大轮、抬木拐的手工打井人,看着人家操作机器,同样是在地上钻窟窿,人家就潇洒多了,轻松多了,效率也快多了,自是眼热的很,一边打下手干活,心思却在研究这巨大的铁家伙。 只七八天功夫,一口机井就打好了。本来打算再打两眼,但打井班子却被叫走了。据说他们那个公社的书记说了话,打机井是政治任务,要先给他们本公社打,外地的要等等再说。 打井的机器走了,留下的机井喷着粗大的水柱。 原来的打井木架子虽然仍竖在地里,人们再使用它却没有了原来的热情。一步一步慢慢蹬着大轮,却仍在议论着机器打井的细节,这机器虽然便利,原理并不复杂,结构也看得明白,也就是一绞盘,加上拉动铁锥作冲击运动的曲轴而已,应该比木架子还容易操作。最后这打井的班长便找到支部书记,建议也弄机器打井的事情。买机器不大可能,村里没有钱,就是有钱这东西也不容易买到,于是便商量自己制作。正在使用的木架子也是自己制作的,有了这经验,再找公社的农机修理站、县里的大修厂帮帮忙,材料尽量用旧的,花钱也不会很多,弄台打井机器应该是可行的。班长跟支部书记竟想到了一块,这事很容易就定了下来。村里人虽然对过去的大跃进深恶痛绝,但敢想敢干的思想却留在在了人们的头脑之中。 在原来打井班子里抽出两个心灵手巧的年轻人,跟班长一起,叫上公社农机站的师傅,到肃宁县量机器的尺寸、画图,跑本县的大修厂找材料,定做零件。几个月的功夫,一台绝无仅有的打井机器竟然做成了。竖立的铁塔换作一根粗松木,上面装定滑轮,下面安铁轴,做机器骨架的工字钢、三尺大的飞轮都是用的旧货,买来一台十五千瓦的旧电机作动力。逐项齐备,新机器便在地里开始试车。虽然少不了有故障出现,但随时修理,及时改进,毕竟机器能用了。 打机井用上了自己的机器,人员是从原来的打井班子里挑选出来的,都是头脑灵活,手脚麻利之人,其他人则回了自己的生产队。使用自己设计制作的机器,对每个零件,每处结构都了如指掌,很快就操作自如。握惯了锄把的手,如今握了机器的操纵杆,看着巨大的铁锥乖乖的提起,乖乖的放下,脚下的地皮在机器冲击下微微颤动,一股豪兴便油然而生。 机井的井口粗了,要使用直径一尺二寸的水泥管子,是从外地买回来的。在井眼里下水泥管子比下原来的木管要艰巨的多,是一项不小的工程,需要几十号人忙活一天,中间不能停顿,还需处处小心,稍有不慎便容易出事故。 打井班只有六七个人,下管需要临时抽调人手。全体大队干部、电工、机手、赤脚医生,还有青年团、民兵连的骨干统统集中起来,支部书记亲自指挥。那气氛犹如一场战斗。 前一天开始准备,从外村借来三台人工绞车,几条钢丝绳。三台绞车分三个方向,分别固定在井眼的几十米开外,每台绞车都绕上钢丝绳;从井架子上卸下铁锥,下管时打井机器要作吊车使用;把一部分水泥管子外面包上树棕。水泥管每节高一米,几十斤重,按用途分两种,一种透水的管子下在沙层处,要裹上树棕防止沙子进入管内,不是沙层的地方用不透水的实管,只支撑井壁。为了加快下管进度,每三节管子事先用竹蔑子、铁丝捆扎连接在一起。 这天一早,人们就齐集打井下管的地方,支部书记为众人分工。打井班子的几个人在井眼处负责技术活,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负责运水泥管子,妇女、老弱推绞车,每台绞车四五个人,如此等等。 把三根钢丝绳头锁定在最底层的一截管子上,之后将管子带着钢丝绳放入井眼,在上面再接续固定水泥管子。先是用打井机器改作的吊车,把已经连接在一起的三节水泥管吊起来,稳稳放在下面的管口,对正;有人拿四根竹蔑子敷在四周,再有人拿一截八号铁丝箍住,另一人手持长把铁钳,夹住两个铁丝头,一拧、一撬、再一拧,与此同时,箍铁丝者腾出手来,用锤头轻敲铁丝四周,使之与管壁吻合;至此,一道粗铁丝就紧紧的捆在管子上。这样的人手组合有两组,同时操作,在接口上下各扎一道铁丝。用时也就是几分钟,麻利之极。管子上下连接固定好了,支部书记高喊一声,三台绞车同时慢慢下放钢丝绳,水泥管子慢慢进入井眼。上口距地面半米处停住,再接管,再捆扎,如此重复。 太阳老高了,村里送来早饭,是炸油条、绿豆汤。人们轮换着吃饭,下管不能停;推绞车的不用轮换,一手掐着油条吃,一边用肚子顶着推杆。 推绞车者不需技术,却要力气,更需耐心。尤其是下管到后半部分,钢丝绳已经负担起几十节水泥管的重量,必须用力固定住绞盘,待到下放时,更需用力顶住推杆,慢慢后退,听书记口令,及时调节脚步。三台绞车下放速度必须一致,不然井中的管子就会倾斜。尤其到中午,太阳晒得昏昏欲睡,也不敢丝毫马虎,若手中推杆一松,后果不堪设想。 运送管子者最费力气,两个人一组,用长杠子穿了一二百斤重的三节管子,从几十米外抬到井口处。井口处管子多了,则可以坐下休息一会儿。井口的管子用完了,几个人还在打盹,支部书记高声斥骂,几个人便赶紧运送。所有人也便同时振作起来。 两个电工负责截断铁丝。八号铁丝有黄豆粗细,盘成一大盘,一人手拿一截量好尺寸的铁丝作样尺,比在整盘铁丝头上,站在对面的另一人,右手持老虎钳子,紧靠样尺一头,夹住铁丝,左手握住铁丝一头,右手用力剪的同时,左手弯折铁丝,第一人则配合其动作,将手中铁丝扬起,咔的一声,铁丝应声而断。两人配合默契,节奏整齐,动作极是潇洒。 如果不出意外,到午后十分,管子便可下完。这时连为一体的水泥管子已到井底,钢丝绳不再受力。拉动一根随管子下放的细绳,抽下销子,三根钢丝绳便脱离管子,众人轮班推动绞车,把钢丝绳绞上来。此时绞车异常轻松,只需一两个人便可飞快的推动。 留下一两个人看守现场,其余人回村吃饭。专门为下管成立的临时伙房,已经蒸熟了白面猪肉馅包子,装满一个大笸箩,上面盖着白布,又累又饿的人们连手都顾不得洗,上前左手拿一个右手拿一个,足足饱餐一顿。 |
打麦场 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打麦场,有地方称作打谷场,此地只称一个字:“场”。麦、秋两季,除玉米红薯外,几乎所有收割后的庄稼都要拉到场上;在场上脱粒之后,或缴公粮、或留作子种、饲料,剩下的再分给社员。场大都设在村边,与兼作队部的牲口棚相邻,牲口棚的另一侧挨着村子,场的外边就是庄稼地,这里成为村子与野外的一个过渡地段。 场在每季使用之前都得重新修整。先套牲口拉着镶满铁齿“钯”,划出一层浮土,然后,人拉着拴绳子的破大锅,用锅沿细细刮平,泼上水,稍晾,铺上往年的麦秸,用碌碡反复碾压。经如此整治,再晒干后的场面就平整、坚硬、光滑了。 在场上干活的大多是中老年妇女,还有三、四个老汉负责技术活,其中一个人当“场头”,负责场里的大小事情。场里的活计头绪极多,且环环相扣,场头必须经验丰富,头脑清楚,把所有活计事先筹划周详,安排得体。领导一群女人干活也极不容易,离家近,妇女们在场里干着活,总扯记着家里的猪、鸡、孩子,常有人找借口回家,收拾一阵家务再回来。场头还得能拉下脸来,对极不自觉的人批评几句,挨批评者自然脸上无光,别人听了,也会有所收敛。一个好场头的素质,应该不亚于队长。 上场的庄稼要先把多余的秸秆去掉。麦个子要用铡刀从中间一铡两截,留下有麦穗的一截,剩下的麦根或分给社员做烧柴,或用来积肥;按铡刀的活很需要力气,有粗些的麦个子,需要按刀人踮起脚来,压上整个身子重量,顿挫几下才能铡下来;这活上年纪的人干不了,要由队长临时派两个小伙子来。 切谷穗就从容多了。由一群上年纪的妇女,分别坐在谷秸上,嘴里说着家长里短,左手攥一把谷子,右手虎口夹一把特制小刀,切下谷穗,名曰“掐谷”;也有的用一把一尺多长的弯刀,把谷穗削下来。 高梁在地里收割时就把穗切下来了,只把高梁穗打捆运到场里。 把分离出来的庄稼穗摊开在场上反复晾晒,干透后,套牲口拉碌碡碾压? 碾压大都是由牲口把式操作,用长绳子牵着牲口,以绳子长度为半径,让牲口拉碌碡围着把式转,一边转把式一边挪动位置,如恒星带着行星运转一般,一碌碡挨一碌碡的碾压,把整场庄稼穗均匀碾压几遍。把式要背一荆条筐,筐里有瓦盆,牲口若突然停下来,就是要拉粪撒尿了,把式赶紧跑过去,用筐接住。 碾压之后,用杈子、木耙等工具,把瓤子分离出来,把剩下带糠皮的粮食堆到一处,再扬场,靠风力把糠皮吹出去。 扬场是技术活,还需要几个人密切配合。首先要看天气,选风力合适的时机,没有风不行,风太大容易回旋,也不行。扬场者先试过风向,找好角度,站在带糠的粮堆旁,手拿柳条簸箕;一助手手拿木锨,铲起粮食,手腕一翻,抛进扬场者手中的簸箕,扬场者顺手扬起,“唰”的一声甩出去,粮食在空中散成带状,落在地上却成弓形,糠被风吹到一旁;簸箕刚刚收回,又一锨粮食正好“抛”到,不需等待。收回的簸箕,杨场者要侧身一只手拿着,簸箕头要抬高,供锨者要把粮食抛进簸箕的后部,这是能甩得远、甩得干净利落的最佳部位,木锨还不能碰到簸箕。二人配合默契,动作潇洒,不用说话,不用眼看,每一个动作都和着节奏,简捷规范,简直是艺术表演。 一旁还有一助手,手持扫帚,在扬出的粮食与糠皮之间扫出一隔离带,把落在粮食上的碎秸秆“漫”出去。这个“漫”也很需要分寸,是用扫帚漂在粮堆表面,只把略轻的秸秆扫走,不能带走下面的粮食。他工作时扬场并不停下,要冒着粮雨,迎着飞糠工作。防护用具只有一条口袋,是把口袋底折出一兜,顶在头上。早年,也常有人如此折了口袋作雨具。 隔离带近处的糠皮里会带进几粒粮食,最后还要把这一部分分离出来,再扬一遍,真正做到颗粒归仓。 落在地上的弓形粮堆名曰“码道”,码道头的粮食颗粒饱满,码道尾的粮食秕瘦,精细的场头会把它们分装出来,供队长分派不同的用场。 一个收获季节过去,粮食入了不同的仓、囤,作饲草的滑秸(碾过的麦秸)、谷秸垛在场的一角,作烧柴的秸秆分给了社员,积肥的秸秆填进了猪圈,场上又干净了。 |
打麦场 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打麦场,有地方称作打谷场,此地只称一个字:“场”。麦、秋两季,除玉米红薯外,几乎所有收割后的庄稼都要拉到场上;在场上脱粒之后,或缴公粮、或留作子种、饲料,剩下的再分给社员。场大都设在村边,与兼作队部的牲口棚相邻,牲口棚的另一侧挨着村子,场的外边就是庄稼地,这里成为村子与野外的一个过渡地段。 场在每季使用之前都得重新修整。先套牲口拉着镶满铁齿“钯”,划出一层浮土,然后,人拉着拴绳子的破大锅,用锅沿细细刮平,泼上水,稍晾,铺上往年的麦秸,用碌碡反复碾压。经如此整治,再晒干后的场面就平整、坚硬、光滑了。 在场上干活的大多是中老年妇女,还有三、四个老汉负责技术活,其中一个人当“场头”,负责场里的大小事情。场里的活计头绪极多,且环环相扣,场头必须经验丰富,头脑清楚,把所有活计事先筹划周详,安排得体。领导一群女人干活也极不容易,离家近,妇女们在场里干着活,总扯记着家里的猪、鸡、孩子,常有人找借口回家,收拾一阵家务再回来。场头还得能拉下脸来,对极不自觉的人批评几句,挨批评者自然脸上无光,别人听了,也会有所收敛。一个好场头的素质,应该不亚于队长。 上场的庄稼要先把多余的秸秆去掉。麦个子要用铡刀从中间一铡两截,留下有麦穗的一截,剩下的麦根或分给社员做烧柴,或用来积肥;按铡刀的活很需要力气,有粗些的麦个子,需要按刀人踮起脚来,压上整个身子重量,顿挫几下才能铡下来;这活上年纪的人干不了,要由队长临时派两个小伙子来。 切谷穗就从容多了。由一群上年纪的妇女,分别坐在谷秸上,嘴里说着家长里短,左手攥一把谷子,右手虎口夹一把特制小刀,切下谷穗,名曰“掐谷”;也有的用一把一尺多长的弯刀,把谷穗削下来。 高梁在地里收割时就把穗切下来了,只把高梁穗打捆运到场里。 把分离出来的庄稼穗摊开在场上反复晾晒,干透后,套牲口拉碌碡碾压? 碾压大都是由牲口把式操作,用长绳子牵着牲口,以绳子长度为半径,让牲口拉碌碡围着把式转,一边转把式一边挪动位置,如恒星带着行星运转一般,一碌碡挨一碌碡的碾压,把整场庄稼穗均匀碾压几遍。把式要背一荆条筐,筐里有瓦盆,牲口若突然停下来,就是要拉粪撒尿了,把式赶紧跑过去,用筐接住。 碾压之后,用杈子、木耙等工具,把瓤子分离出来,把剩下带糠皮的粮食堆到一处,再扬场,靠风力把糠皮吹出去。 扬场是技术活,还需要几个人密切配合。首先要看天气,选风力合适的时机,没有风不行,风太大容易回旋,也不行。扬场者先试过风向,找好角度,站在带糠的粮堆旁,手拿柳条簸箕;一助手手拿木锨,铲起粮食,手腕一翻,抛进扬场者手中的簸箕,扬场者顺手扬起,“唰”的一声甩出去,粮食在空中散成带状,落在地上却成弓形,糠被风吹到一旁;簸箕刚刚收回,又一锨粮食正好“抛”到,不需等待。收回的簸箕,杨场者要侧身一只手拿着,簸箕头要抬高,供锨者要把粮食抛进簸箕的后部,这是能甩得远、甩得干净利落的最佳部位,木锨还不能碰到簸箕。二人配合默契,动作潇洒,不用说话,不用眼看,每一个动作都和着节奏,简捷规范,简直是艺术表演。 一旁还有一助手,手持扫帚,在扬出的粮食与糠皮之间扫出一隔离带,把落在粮食上的碎秸秆“漫”出去。这个“漫”也很需要分寸,是用扫帚漂在粮堆表面,只把略轻的秸秆扫走,不能带走下面的粮食。他工作时扬场并不停下,要冒着粮雨,迎着飞糠工作。防护用具只有一条口袋,是把口袋底折出一兜,顶在头上。早年,也常有人如此折了口袋作雨具。 隔离带近处的糠皮里会带进几粒粮食,最后还要把这一部分分离出来,再扬一遍,真正做到颗粒归仓。 落在地上的弓形粮堆名曰“码道”,码道头的粮食颗粒饱满,码道尾的粮食秕瘦,精细的场头会把它们分装出来,供队长分派不同的用场。 一个收获季节过去,粮食入了不同的仓、囤,作饲草的滑秸(碾过的麦秸)、谷秸垛在场的一角,作烧柴的秸秆分给了社员,积肥的秸秆填进了猪圈,场上又干净了。 |
刘庄 太行山东麓一百里,一个叫刘庄的村子坐落在广袤的冲积平原上,周围博野、安平、饶阳、肃宁、蠡县五个县城,离刘庄都在三、四十里地,这五个县又分别隶属于保定、衡水、沧州三个专区,现在这三个专区都改称“市”了,当地人常说这里是三专五县交界之地,历史上三不管的地方,尤其是村东南的饶阳方向,土地盐碱,地广人稀,早年常有劫道的土匪出没。 全村大约三千多口人,一条略有弯曲的南北大街贯穿全村,足有三里多长,与七、八条较短的东西街分别相交,解放前,每个十字路口都有一个小庙,东西街就用小庙的名字命名,早年的老信封上还写有:某省某县刘家庄村某某庙街某某某收的字样,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刘庄村被分为三个生产大队,每个生产大队又分为十来个生产小队,1984年,公社改称乡,三个生产大队改为三个行政村,名字也改称南刘庄、中刘庄、北刘庄。 村南一条从西南到东北流向的季节性小河,名曰“小白河”,蜿蜒傍村流过。大跃进那年,不知道从那里一下子冒出几十台打机井的架子,当然不是现在的机器打井架子,是用木头搭起来的人工架子,顺着河道一溜排开,大概几百米一台,白天黑夜就响起了吭哧、吭哧的打井声,有半年的时间吧,架子撤了,在河道留下了一溜机井,井口盖着封口的熘瓦缸管子,管子在出水面的地方开一个两寸多粗的圆洞,从圆洞里源源不断的流出清水,村人谓之“自流泉”,小河一年四季也就流水不断了。可惜好景不长,1964年以后,自流泉流不出水来了,整条小河干涸了,如今只剩下一条长满荒草的土沟。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的刘庄,村民都以种地为生,与外界交往不多,民风纯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敲钟上工,日落而息,粗布衣足以御寒,粗粮饭亦可果腹,一派太平景象。 |
这组系列文章发到这里,暂时告一段落了,感谢诸位网友这段时间的抬爱。写的文章受到读者喜欢,对作者来说是莫大的荣幸,真诚的感谢喜欢这组文章的网友,尤其感谢猫小孩、孤竹老叟、二爷乱摆龙门阵、西望长安2019、白马啸西风420、焦晃等网友的跟踪捧场! |
感谢落地一刀震吴江网友! |
写这组文章的初衷是,想把这段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历史瞬间里,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人际关系有所记录,留给后人。不然等我们这代人过去了,很多有价值的记忆也就随之而去了。非常赞同焦恍网友的意见,我们一代人里面,有更多的人,把这段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社会生活都写出来,留给后人。 |
@zy0531zy0531 2020-03-22 22:42:32 楼主能说一下,这说的是河北什么地方吗? ----------------------------- 刘庄 ?? 太行山东麓一百里,一个叫刘庄的村子坐落在广袤的冲积平原上,周围博野、安平、饶阳、肃宁、蠡县五个县城,离刘庄都在三、四十里地,这五个县又分别隶属于保定、衡水、沧州三个专区,现在这三个专区都改称“市”了,当地人常说这里是三专五县交界之地,历史上三不管的地方,尤其是村东南的饶阳方向,土地盐碱,地广人稀,早年常有劫道的土匪出没。 ?? 全村大约三千多口人,一条略有弯曲的南北大街贯穿全村,足有三里多长,与七、八条较短的东西街分别相交,解放前,每个十字路口都有一个小庙,东西街就用小庙的名字命名,早年的老信封上还写有:某省某县刘家庄村某某庙街某某某收的字样,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刘庄村被分为三个生产大队,每个生产大队又分为十来个生产小队,1984年,公社改称乡,三个生产大队改为三个行政村,名字也改称南刘庄、中刘庄、北刘庄。 ?? 村南一条从西南到东北流向的季节性小河,名曰“小白河”,蜿蜒傍村流过。大跃进那年,不知道从那里一下子冒出几十台打机井的架子,当然不是现在的机器打井架子,是用木头搭起来的人工架子,顺着河道一溜排开,大概几百米一台,白天黑夜就响起了吭哧、吭哧的打井声,有半年的时间吧,架子撤了,在河道留下了一溜机井,井口盖着封口的熘瓦缸管子,管子在出水面的地方开一个两寸多粗的圆洞,从圆洞里源源不断的流出清水,村人谓之“自流泉”,小河一年四季也就流水不断了。可惜好景不长,1964年以后,自流泉流不出水来了,整条小河干涸了,如今只剩下一条长满荒草的土沟。 ??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的刘庄,村民都以种地为生,与外界交往不多,民风纯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敲钟上工,日落而息,粗布衣足以御寒,粗粮饭亦可果腹,一派太平景象。 |
@ty_才哥922 2020-05-08 19:22:58 看贴让我又回想起艰苦的童年 ----------------------------- 我们是一代人? |
@二爷乱摆龙门阵 2020-05-08 16:28:34 好文要顶! ----------------------------- 谢谢! |
@zy0531zy0531 2020-06-15 22:59:57 很好奇楼主做什么工作的?记忆这么好,还配上难得一见的照片,更难得是文笔很不错,比如母鸡抱窝那一段,写得很生动。 ----------------------------- 谢谢! |
@ty_才哥922 2020-05-11 21:04:36 楼主继续写呀 --------------------------- 谢谢鼓励! |
@zy0531zy0531 2020-06-29 19:15:54 楼主记忆力真好,以前做什么工作? ----------------------------- 记忆力好什么?老了,丢三落四是常事。只是幼年时挨饿的滋味、少年时累死累活干农活的滋味,刻骨铭心罢了。退休前一直就职于基层政府,公务员。 |
被新华月报选用的“吃的变迁”,2009年7月号 |
@乱摆农门阵的二爷 2020-07-21 17:02:11 在人类大部分人已经进入电气化时代,我们有了和平之后百分之八九十的人还在用着两千年前的农耕手段,实在是悲哀。 回想起七十年代,我们公社唯一的铁匠铺(归供销社管)那一师一徒,每天的工作大部分是接锄头--当锄头使用若干年后,锄叶变短,需要重新接上一段,其中的锻打淬火需要很好的手艺,如果夹灰卷口,那铁匠也就没有什么收入了。 铁匠打铁的小锤点,清脆悦耳,大锤节奏明快,至今犹在耳边响起。可惜这种美好...... ----------------------------- 谢谢你的参与!当年我们村有一铁匠家,应该是祖传。也偶尔营业,给村里人打些小物件,鉮鉮磨损的锄头什么的,但主要时间还是在队里参加农业劳动。他们打铁的确如你所写,你描述的太形象了!解释一下,鉮锄头,是在铁制铲土农具的一面,涂上一种叫“鉮”金属,它比铁硬,比铁磨损的慢,自然形成农具的刃,使农具自然保持锋利。鉮这个字我不知道用的是否准确,当地发音是“深”。 |
@乱摆农门阵的二爷 2020-07-22 18:08:57 记得那时的每年冬天,男农民(特别是壮劳力)都要参加半个月到两个月不等的水利会战或叫农田基本建设--自带伙食铺盖,吃住在工地,队上记工分,没有任何补助(工分值和工分粮还是有的)---后来看史书,和封建时代的徭役执行方式是一样一样的。 我有个同学,他叔叔在水利工程上被分了个好工作--每天把用过的钢钎头重新烧红锻尖淬火,加上炒药(硝铵炸药要炒干才能减少哑炮),反正是管着一炉火的,结果好工作把命送了。不...... ----------------------------- 我这里是海河流域,在1960和1970年代,每年的水利会战是治理海河上游的支流,疏浚河道,加筑堤坝,我在车轮子一节中曾记述。农田基本建设主要是平整土地,把旱地改为水浇地,都是由生产小队自行组织。雷管本身装药量有限,能量不大,主要危险是它的外皮是一层薄金属,炸开后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我也曾见过玩雷管造成的伤者。 |
@平淡长江归来 2020-07-23 22:31:42 团结就是力量 ----------------------------- . |
很久没来过了。 |
大家好! |
|
请教诸位,这是今天17点43分的雷达图,图中那个黄色的圆环是怎么回事?在雷达图上出现这种图案,大概是百年一遇的事。 |
好久没来了。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