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罗马史新解 ----壹份关于“罗马史”创作的破案报告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罗马史新解 ----壹份关于“罗马史”创作的破案报告[第2页] |
作者:土和楂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谈完了说谎-诈骗的基本要素后,再说下我对宗教源流梳理解析的切入点,就是:“轮回”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主题。 宗教的源头在哪?只有中华文明才是真正的古文明,其他的文明都是中华文明向外传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但文明又是相互影响的,是互学互鉴又彼此交融的。西方宗教是西方文化的主流,它也是由中华文明外传而形成的。 宗教的来源是来自中华文明中的墨家,但又不是完全照搬了墨家的理论学说。为什么?因为是墨家最早形成了后世宗教广为采用的学说传播途径和组织形式,即墨家的两大特点:让人信(传教)和组织化。而墨家理论学说的核心是什么呢?我反而不重视了,因为那就是“台词”。但这些台词中最重要的是“鬼神论”! 什么是鬼神?《礼记·祭义》:“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这不是儒家的吗?墨家源于儒家,所以他的鬼神观和儒家是大致一样的。只是儒家“敬鬼神而远之”,但墨家却是以鬼神为用。怎么用?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嚇”。举例说明:墨家说的鬼神会惩罚你的,和老人家哄小孩时说:“不睡觉,大灰狼会来抓你”是一个套路,就是“嚇”! “嚇”就是利用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或者对事物未来走向的担忧而进行的心里施压。 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墨家的鬼神只是来源不同并无善恶之分,而且鬼神也不具备人格化,就是个名词性的事物。鬼神的观念在我国是出现的很早,它是来自于先民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而形成的观念,但墨家却是将其用于学说传播和组织化管理中的先行者,也为后世宗教的形成建立了模板。 |
墨家什么时候外传的呢?怎么传播的呢?墨家没有外传,到汉代就日渐式微并最终没落、泯灭了。但墨家三大体系:让人信(传教)、组织化和鬼神观的外传是另有其人,那就是在汉武帝灭南越国之后迁南越国丞相吕嘉的后代到哀牢置不韦县这个事情了。 随着汉武帝征西南夷未完成通身毒国的任务而结束,吕氏后裔在哀牢-永昌(今云南省西南部保山地区及缅北部分地区)繁衍生息,三国蜀汉吕凯、西晋吕祥相继出仕、为官、封(袭)爵,可见其家族发展良好。吕氏家族在被迁至哀牢后为保证家族的安全,逐步将族人分散、外迁,并通过身毒道远迁到印度东北地方形成了吕氏身毒—吕氏大秦—大秦(孔雀王朝)(对应前文中的身毒大秦---身毒大秦联盟---大秦)。这是吕氏保全家门的“狡兔三窟”之法。毕竟吕氏作为南越国人已经吃过一次亏了,谁能保证下次还能遇到像汉武帝只是给予流放的处罚而不是斩草除根呢?因南越国系秦人后裔,所以吕氏外迁后冒用“大秦”的名义可以回避“永昌吕氏”的嫌疑,这也是出于保全家门的考虑。 身毒道:史迪威公路。 (图片源自网络) |
吕氏到印度东北地方带来了秦朝的治国思想《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为秦始皇治国理政而编写的书籍,但不被采用。这本书留下了“一字千金”的典故,可见其在秦国的普及。太史公“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也可证明其对后人的影响之大。《吕氏春秋》虽主要是道家、儒家的学说,但也收录了墨家的思想。这也就为早期佛教以道家“虚静无为”思想为核心(台词),以墨家三体系为外骨架的形态奠定了基础。 关于道家思想外传演生出佛教,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就是“老子化胡说”。虽然感情上我支持它,但理智告诉我,这是不可能的。首先,老子出函谷关就一定是往西经河西走廊到西域吗?为什么老子不能过关之后沿金牛道入蜀向南呢?这就是因思维定式而造成的。原因就在于唐朝反佛时因为汉传佛教是从西域这个主要路线传进来,所以就想当然的认为是中华文明向西传播造就了佛教。再说在老子所在的年代,沿河西走廊往西域走,其客观条件无异于现在一个人穿越南极洲,物资补给就是最大问题。 |
早期佛教随吕氏在印度东北的立足、发展、壮大,逐步在理论中趋于完善,即稳定的以道家虚静无为的思想和儒家“修身”理论为核心;同时用墨家组织形式,对传教人员进行思想控制和组织管理,形成了僧侣这一专业传教的团体;此外,更是完善了传教手法,特别是发展出了“诱”这个手法,使得传教的左右手---“诱”和“嚇”都完备了。 “诱”是怎么来的呢?吕嘉相南越三世君主,其政治权谋可谓冠于群僚,其用于政治斗争中的手段“又打又拉”就是“诱”的来源。 “诱”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就是人死后往哪里去的这个事。通过化用来自中国丧葬习俗中的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佛教学说中形成了“往生之地”的概念。而在往生之地这个概念下,又引入了中国文化中蝉重生的观念,特别是丧葬文化中在死人口中放入一个蝉型的玉器琀(也名含玉,其造型有很多,但西汉尤为盛行蝉型),用蝉入地蜕壳的生理现象,寓意人的重生,这就为“往生之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结果,给世人无比的憧憬。 这个重生的观念就是“轮回”最初的起源了。 中华蝉型器: (感谢《古文物》贴贴主yletpkki兄的支持) 这里提一句,蝉型器的概念和寓意就是后世西方为古埃及伪造历史时,抄袭中华文化而创作出的“圣甲虫”的蓝本,不过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么丑陋凶残的东西真是让人感到厌恶和恐惧! “古埃及圣甲虫” (感谢《古文物》贴贴主yletpkki兄的支持) |
早期佛教随吕氏大秦在战争中的胜利后,在建立起大秦(孔雀王朝)的时期,逐步成为了大秦的国家思想。 这里要看到的是,早期佛教的僧侣本身就是大秦统治阶级的一部分,这与后世宗教依附王权虽然相似但并不相同。大秦的僧侣本身就是吕氏王族中的祀与武的分途之后“祀”的人员。他们对老百姓都是盘剥和压榨,只是手法差异而已。武力是强抢,宗教就是欺骗,而且是以武力为后盾的欺骗,欺骗不了依然是强抢,其本质都是“征”,这一本质也决定了早期佛教僧侣的一个根本性特征:躺吃躺喝(自命名)。 “躺吃躺喝”什么意思,就是行为的成本论。杀头的买卖有人干,亏本的买卖没人干。任何行为都要讲成本,诈骗尤其是,毕竟“贼吃肉和贼挨打”是相伴相生的。同理,早期佛教的僧侣是来自于王族,本身就“与国同休”,所以对理论教义(说词)的更新和突破是没有动力的,毕竟欺骗不了老百姓了就上刀子,所以在实际运用中的理论教义就和刚研究完成后没啥两样,反正一套说词祖传孙,孙再传孙,混口饭吃而已,也无所谓改进和创新的。对这个时候的早期佛教,我称之为:内核(理论教义)1.0版,操作系统(躺吃躺喝)1.0版。 |
随着大秦(孔雀王朝)在印度次大陆的扩张,早期佛教也随之传播开来了。这也是犹太教虚假性的关键问题:即古代没有一个和犹太教相匹配的帝国级的国家来为它的传播做基础。国家势力的扩张总有边界,但思想的传播却没有,那么传播到中亚一带大秦势力的极限之地后,早期佛教还能“躺吃躺喝”吗? 肯定没有这么好的事了,那么生存的压力就迫使早期佛教在中亚地区的传播不得不进行创新和发展,这就形成了中亚佛教—浮屠教。 前文说过浮屠教的两大特点:敛财和造像。敛财不用说了,这就是宗教被设计出来的题中之意之一。那么造像呢?这就是早期佛教在中亚地区的生存之道。佛教僧侣接受了老百姓的钱谷绢帛,嘴一抹,下次再来,老百姓是敢怒不敢言;而佛教僧侣接受了君王公卿的钱财呢?不哼不哈就完了?还想不想下次啊?所以,摩崖造像这个事就出来了。对这个造像,我是这么理解的:浮屠教僧侣收了世俗君王公卿的钱粮后,就需要对这些钱粮的去处做个交代。当然这个造像被解释成向有大功德(出钱)的君王公卿的致敬,但我将之视为浮屠教僧侣给世俗君王公卿的“报账发票”。 那么问题来了,造像造什么样子呢?当然是按照出钱人的样子造喽,比如著名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就是以当政的武则天为原型建造的。 (图片源自网络) |
造像这个事情的出现,对佛教理论教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一是等级制出现。因为出钱有多少,那么出钱多的是佛,出钱次一等的就是罗汉,至于老百姓,那就算了吧。而且由于中亚地区人口和财富的数量稀少,这个两级制就足够用了。只有到了中国,因为人口和财富的巨大,佛教才产生了佛-菩萨-罗汉的三级制;第二是鬼神的分开。前面说了给钱的是佛、罗汉,那么不给钱的呢?恶鬼,一个代表恶的名词从墨家鬼神观中被剥离了出来,成为了与佛-罗汉对应的一个概念了。佛-恶鬼的概念对应为善恶二元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就是鬼神的人格化。因为无论为佛、罗汉还是恶鬼造像都是以人的形象为基础,那么因早期佛教来自于墨家的鬼神观念在浮屠教造像事业的推动下,开始具象化了并日益对人的影响也越发直接感性了(观音送子就是因其女性造型而演生出来的功能);第四就是因果论的出现。出现因果论主要是为了掩盖因出钱多寡而待遇不同的结果,所以设定了“业”这个概念以蒙蔽世人。不过因果论为“重生”的观念设定了前提条件,为“轮回”概念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中亚佛教-浮屠教的理论发展为祆教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其版本是佛教1.5版。浮屠教在中亚传播,因为不能再将募化来的财富完全吞掉,需要履行造像的流程,就出现了“增加总量,控制成本,提高利润”的经营性传教观,这种“自负盈亏”比之“躺吃躺喝”可就积极主动多了,操作系统升级为1.5版本。 |
祆教,又名拜火教,这是中亚佛教-浮屠教随丝绸之路的向西延伸而在波斯(伊朗)逐步发展形成的宗教,它是对中亚佛教-浮屠教的理论发展完善的重要产物,更是集大成者,同时也是西方所有宗教理论的源头。 哪说的那么玄乎啊?这么好,祆教现在到哪去了?在这里,我们就要接触到西方伪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琐罗亚斯特教—摩尼教体系了。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在前两篇文章里都只用了“祆教”,而从来没有使用过现在主流的“琐罗亚斯特教”这个名称呢?为什么呢?因为“琐罗亚斯特教”是假的,是西方帮祆教认得爹!为什么呢?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即“琐罗亚斯特教”所附着的“古波斯”就是伪造的。为什么呢?依据中国史料,伊朗这个地方,在萨珊波斯前面是安息,安息之前就没有记录了。这就是一张白纸好画画,古波斯就是西方在这片空白之上创作出来的国家。古波斯的存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给古希腊当对手戏。而所谓“古希腊”,不管是希腊半岛还是所谓的希腊世界,都不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规律,只能是伪造杜撰的。 |
其产生的原因,就是近代西方(英法)要肢解奥斯曼土耳其的地缘政治的谋略,所以帮希腊人找个爹好让希腊和奥斯曼土耳其分家(可惜了拜伦、雪莱),以达到削弱奥斯曼土耳其的目的。要知道奥斯曼土耳其是西方近在咫尺的“黄祸”,更不要说这还涉及到西方的“原罪”。而帮人找爹这事可是欧洲人的祖传手艺,伪造古埃及也同样是为了达到肢解奥斯曼土耳其的目的,得!又帮埃及找了一个。 |
@土和楂 2021-09-27 15:26:24 其产生的原因,就是近代西方(英法)要肢解奥斯曼土耳其的地缘政治的谋略,所以帮希腊人找个爹好让希腊和奥斯曼土耳其分家(可惜了拜伦、雪莱),以达到削弱奥斯曼土耳其的目的。要知道奥斯曼土耳其是西方近在咫尺的“黄祸”,更不要说这还涉及到西方的“原罪”。而帮人找爹这事可是欧洲人的祖传手艺,伪造古埃及也同样是为了达到肢解奥斯曼土耳其的目的,得!又帮埃及找了一个。 ----------------------------- 看看是哪一段要被吃? |
西方帮人找爹,或许会认为我阴谋论了。西方人为别人伪造古代文明史,提升别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是“活雷锋”吗?一块大蛋糕怎么吃?切开吃。为什么不整个吃呢?就是同样的道理。李登辉的“中华七块论”听说过吧,这就是来自日本(西方)的对华战略构思:在新疆说突厥,在西藏说吐蕃,在东北说肃慎、渤海、高句丽(别以为韩国编祖宗是为了朝鲜半岛那点地方,人家眼睛可瞄着中国东北甚至黄河以北呢),在长江以南就是百越,在岭南说台湾-南岛语系,在中原就说东商西周甚至齐楚燕韩赵魏秦。为什么?《淮南子·兵略训》:“兵静则固,专一则威,分决则勇,心疑则北,力分则弱。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锱铢有余;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数倍不足”。当力分国弱之后呢?“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什么意思?前南斯拉夫分裂就是近在眼前的活生生的例子!西方通过挑起地区、民族、宗教的矛盾,分裂了南斯拉夫联盟之后,塞尔维亚被制裁,被轰炸,总统将军被通缉,被审判,极尽羞辱践踏之能事,换成是铁托的南斯拉夫联盟在,西方敢吗?别以为西方人帮你编家谱是为了和你攀亲戚,那是来谋财害命的!乌克兰前总理亚采纽克,一个被美国控制的乌克兰犹太人,当总理就干成了一件事:把乌克兰的33吨黄金运到美国去。然后拍屁股走人,乌克兰沦为“欧洲的子宫”! |
什么是琐罗亚斯特教—摩尼教体系,这就是西方伪史在波斯(伊朗)历史中的体现的,其目的是三个:一个是掩盖祆教来源于佛教;一个是掩盖祆教是西方宗教的理论源头;第三就是为了给西方宗教伪史做旁证。琐罗亚斯特教—摩尼教体系大约是在19世纪的波斯卡扎尔王朝时期构建的。 第一、通过编写琐罗亚斯特教的故事,让祆教成了波斯本地起源的,是从原始崇拜而来的,拜火嘛。 第二、在琐罗亚斯特教—摩尼教体系中,琐罗亚斯特教是古波斯的,摩尼教是萨珊波斯直到回鹘汗国的,即所谓“波斯前伊斯兰史”。而祆教呢?在这个体系中叫拜火教,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渡的东西,这就是在前文中出现过的“记忆覆盖法”。就像现在管东罗马叫拜占庭,“罗马”是德国的神圣罗马一样的,目的就是让东罗马这个名字被弱化、被覆盖、被遗忘从而让德国的神圣罗马成为唯一的“罗马”。 第三、祆教的理论非常丰富:善恶二元,就是后世的天堂地狱;主神-从神的化身说就是后世的神启和先知的来源;创世说,个人认为是来自于中华盘古开天和女娲造人;因果论、末日审判论、善行论、新生礼(洗礼的原型)、清净礼(大、中、小净)、血亲婚甚至包括天葬的丧葬形式(西方叫自然葬,其实就是抛尸荒野)等等都被后世西方宗教吸纳于其中。 |
但是西方宗教却只认可所谓摩尼教,说它是汇聚了犹太教、基督教和琐罗亚斯特教理论后的一个宗教,后世是基督教的一个异端,即保加利亚的鲍格米勒派、法国的阿尔比派。摩尼是现在伊拉克人,自认为先知,传播摩尼教,后被萨珊波斯钉死在十字架上挂于城门处(像不像耶稣?)。其教义与祆教非常相似甚至还更丰富,但它与祆教最大不同就是不拜火,这个特征就给后世西方做手脚留出了空间。 那么摩尼教长啥样呢?“可汗顿军东都,因观风俗。摩尼佛师,将睿息等四僧入国,阐扬二祀,洞彻三际。况法师妙达明门,精通七部,才高海岳,辩若悬河,故能开正教于回鹘。”--《九姓回鹘毗伽可汗碑》。 看明白了吧,摩尼教就是来源于中亚佛教的祆教!但它是被西方宗教采用“夺舍”的方法(即名称外表不变,但灵魂核心被偷换)从祆教里强行分裂出来的。西方在伪造历史时向摩尼教理论教义中添加了很多后世西方宗教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让摩尼教为西方宗教制造“当时在场”的假象充当旁证的作用! |
说完了琐罗亚斯特教—摩尼教体系,还是要回到本文的主题“轮回”来。祆教有“轮回”吗?祆教的轮回还停留在重生的概念,且仅限教士可以重生,这只能说是轮回概念有限的发展。但祆教有个思想被借鉴了,就是末日审判论,后面来说。 综上,祆教-摩尼教实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教,只是因为西方伪史的存在,不能得到应有的承认。我的解读是祆教-摩尼教理论是佛教的2.0版,操作系统(教团组织)也是2.0版。不要小看这个版本,在后面你才知道它的影响有多大。 |
个人对祆教无法释怀的就是拜火这个行为,因为能找到的说法都说是源于原始崇拜或者太阳崇拜,对此我深表怀疑。不过我倒是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在《古文物》帖子里,有一个观点深深的影响着我:那就是人类科技的发展历程就是人类“玩火”的过程。而连火都没玩明白(别小看烹饪哦)的文明,有原生的科技吗? 《史记·大宛列传》中“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须珣,善市贾,争分铢。俗贵女子,女子所言而丈夫乃决正。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钱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的记录和南朝徐广的《集解》中将“钱”字做“铁”字解释,让我对中华冶炼技术随佛教传入波斯的这个解释感到合理。不过这个冶炼技术是随丝绸之路而来,不是从印度来的。那么波斯拜火是拜的什么火呢?冶炼之火!科技之火!再联想到“普罗米修斯盗火”,那么他盗的什么火呢?这个伪造的古希腊神话就是描述的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从中华为西方盗来了科技之火,从而促成了西方近现代的科技进步和繁荣。那么蓬佩奥的“我们撒谎、欺骗、偷窃,这让我们走上荣耀之路”实在是诚不我欺!在这个意义上,蓬佩奥是个“好同志”!因为他是在做有罪供述。 (图片源自网络) |
继续我们探究“轮回”的旅程,还是回到中亚佛教-浮屠教,但时间已经来到了贵霜王朝的兴起了。 随着大秦(孔雀王朝)的衰落,贵霜王朝南侵印度次大陆,为次大陆带来了种性制度的和婆罗门教。种姓制度是一种全民的等级制,其本意是一种分配制度,即以在全民中所处地位的重要性而进行的政治、生活资源的分配制度,这是中亚、印度地区“奴隶制度”日益稳固的一种反映。婆罗门教是与种姓制度相适应的宗教思想,在它的理论中将浮屠教的重生进行了发展,就是“五道轮回”。但婆罗门教的“轮回”还不是我们后世所熟知的轮回,而是等级制下血统论的体现,其主要贡献是创设了“轮回”这个名词。“五道轮回”是什么意思?就是种姓制度里的四个阶层加上贱民,在死去后的往生之地是各不相同的,其轮回规则是“各行其道”!婆罗门教还有个贡献就是:生生世世。这就有些现代“轮回”的意思了,不过依然是“各行其道”,依然是血统论。 |
婆罗门教在印度的兴盛,对应的是早期佛教的衰落,但“躺吃躺喝”的早期佛教僧侣们怎么样呢?抱残守缺,邯郸学步,只求降维打击。怎么讲?早期佛教僧侣在失去了大秦王权的支持之初,对自己的理论(说词)的发展依然是没有进行创新的,继续得过且过的重复着陈旧的套路,不过这样日子也就越来越艰难了,所谓“外道横行”就是体现。随着婆罗门教的统治稳定下来,其教义的广为传播,早期佛教僧侣总算学会依葫芦画瓢了,他们也搞了个“六道轮回”,就是加了个阿修罗道。阿修罗道是针对既不给钱又看不起佛教的人使用的,这里有个创新的地方,就是“混一”。因为其他五道都各有其人了,所以新增这一道就是给不特定的人准备的,这是一个理论创新;同时为了增加佛教的吸引力,在六道之外创新出“极乐世界”的说法,这个依然是“混一”的。极乐世界说表明佛教无意突破婆罗门教的血统论,但给出钱的人一个更好的去处,不过需要佛祖(僧侣)的度化—你懂得!所以到这时候早期佛教也算彻底地摆脱了1.0版的理论了;佛教僧侣们传教虽不再和婆罗门教打擂台去争取君主们的认同了,但转向乡下地主和愚夫愚妇总行吧,所以“躺吃躺喝”的1.0操作系统也升级了,早期佛教也就变成印度佛教了。 婆罗门教和印度佛教对于“轮回”而言是3.0版本了,只不过出现的时间较晚,最少法显大师旅印时期尚未成型。现在最主流的佛教来源于婆罗门教的说法其实就是截取了贵霜王朝时期婆罗门教和印度佛教的这个片段,只是将时间提前到了更为遥远的古代,将这个片段“贴”到了所谓“雅利安人”身上去了。这也是西方伪史“以途经地代替始发地”的创作手法的体现。 上图中的黄线,与现今流行的佛教起源、发展、传播的轨迹都是很近似的,即:婆罗门教--印度佛教--(经过中亚佛教)--汉传佛教+小乘佛教。 |
关于“六道轮回”是怎么传入中国的,又是怎么变成现在的“六道轮回”的,均语焉不详。不过也很好理解,只有在中华文明的滋养之下,佛教才能够达到更高的高度。 汉传佛教的“六道轮回”,比印度佛教有三个进步,这恰恰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先进。第一:归零。即人的一世功业在死亡时截止。这个概念与婆罗门教的“生生世世”有些相似,但区别还是蛮大的。婆罗门教的“生生世世”没有停止的意思,类似潮起潮落;而汉传佛教的“归零”,是圆的结束,更是周而复始的开始。再有就是古代印度是没有“零”的观念的,零来自中华文明,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算盘中的“空位”。西方人在阿拉伯见到了所谓“零”的符号,认为是印度传来的,这就好像在我家看见一张百元大钞,就认为我家隔壁是印钞厂一样荒谬。当然更多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这也是西方伪史创作中以途经地代替始发地的手法的体现。第二:盘点。即对人的一世功业进行核算,以对应在轮回中能够选取的道路。这个概念与祆教的末世审判论颇为相同,但题目没那么大,是很个人化的设定。这也是理论教义由粗疏到精细的体现,符合越简单的越原始,越复杂的越晚近的客观规律。第三,就是中华文明最根本的体现:并道!婆罗门教是各行其道,因为其主张的就是等级制;印度佛教虽然设置了针对不特定人员的阿修罗道和极乐世界,但依然不敢打破其他五道的各行其道,就是等级观念的固化,再加上僧侣本身也是等级制的产物。在轮回中允许并道,不以权势、等级、血统、财富等等外在的因素为标准,只针对个人功业,是对个人行善作恶行为的累积并最终给予奖赏或惩罚,这在古代等级社会中是非常伟大的创举。究其来源,是佛家的众生平等,更是儒家的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体现,再要溯源就要说到道家的“天地不仁”了。 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底蕴下,才能够发展出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汉传佛教“六道轮回”观。到此,汉传佛教在教义上可以说达到了4.0版。而唐、宋时期佛家僧侣的诗、文、画、乐等素养的日益提高和对外展示,也为佛教的传播增加了文化的气息,提升了佛教的普适性,使汉传佛教的操作系统也升级为4.0版。 |
再回过头去看西方宗教的版本吧。 前文说过,大秦教是早期佛教的海传版,是大秦罗马国的国教,所以它也延续了在印度“躺吃躺喝”的1.0版本。但是当屋大维为代表的东欧人-罗马统治阶层上台后,清除大秦文化的痕迹就以迫害大秦教的僧侣而展开了。但大秦僧侣采用反向依附曾经是僧侣“白手套”的富商阶层的办法,一方面求生存,另一方面求变化,毕竟宗教这项利益不能丢。 因为依附的富商集团的不同,新的宗教产生也就各不相同。伊斯兰教率先出现。那么伊斯兰教理论教义从哪里来的呢?来自祆教-摩尼教的理论,这就是穆罕默德受神启的故事。因为是2.0版本,所以伊斯兰教相对于大秦教的理论是有压倒式的先进性的。理论有了,剩下就是穆罕默德建立操作系统的事了。穆罕默德为什么出走麦地那?“目睹和接触了盛行于阿拉伯半岛和麦加的教士的愚昧、无知和道德堕落”,这不就是1.0版本僧侣们的生动写照吗?所以,穆罕默德通过组织教团,用火与剑传教,实际上就是借鉴了祆教-摩尼教的组织形式,把当初分离开的“祀”和“武”重新结合起来了,形成了伊斯兰式的2.0版操作系统。再加上伊斯兰教团初创的生机勃勃,使伊斯兰教迅速席卷了整个西亚中亚,甚至完成了对祆教-摩尼教的逆袭。 |
那么基督教呢?大秦教抄伊斯兰教作业的产物!基督教就是大秦教僧侣将祆教-摩尼教的教义拿过来为自己改头换面,即完成了理论教义由1.0向2.0的升级。但是可惜的是,它的操作系统还是1.0的,否则换了马甲真还认不出它来了。怎么讲呢?基督教的黑暗中世纪就是大秦教1.0操作系统的完整体现。因为习惯的威力是巨大的,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大秦教的僧侣虽然嘴里说的话变了,但是“躺吃躺喝”的做派却没有改变。就像谎言被揭穿后,骗子会直接进行抢劫一样,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骗局被戳穿后恼羞成怒的体现,更是一种在绝望感驱使下的疯狂和野蛮。 基督教中世纪的黑暗估计大家就记得“宗教裁判所”了。其实整个基督教中世纪是有一个操作系统和内核逐步匹配的升级过程的,只是因为西方文明的落后和民众的认识和文化水平低下,其创新发展的节奏是非常缓慢的(成本论)。 |
前面说过,骗子的心理是对谎言(理论)的高度信任和对骗术(传教能力)的高度自信的结合,二者互相促进。但在基督教由大秦教变化而来之初,它是存在着理论升级了而操作系统滞后的状况的,即2.0+1.0的不完整版本的。对应骗子的心理就是教士们(注:从现在开始称呼基督教宗教人员就不再用僧侣这个称呼了)对来自于祆教-摩尼教的教义是充分相信的,毕竟有伊斯兰教的成功范例在前。但基督教在到达欧洲传播后,特别是在罗马教廷时期,宗教的谎言却屡屡被揭破、揭穿,这对基督教教士们而言就是谎言是正确的,是教士们的骗术不行,这实际上就是对教士的个人能力的否定,使其个人自信心遭到严重打击,这就使教士们形成了“报私仇”的心理! 为什么在基督教宗教裁判所里教士对谎言揭穿者的折磨是异常残酷的呢?这就是因为人的自信心被严重挫伤后进行修复时的补偿式报复心理所致。教士们这种报复心理是非常扭曲的,这种心理扭曲需要通过对谎言揭穿者肉体的摧残、人格尊严的践踏、思想意识的摧毁等各种负面情绪的宣泄,才能够缓和、纾解和调整过来,这是一种非常“变态”的心理补偿过程。所以教士们每每还要给谎言揭穿者贴上“异端”、“魔鬼”的标签,就是杀人诛心方解心头之恨。 基督教在中世纪时期的异常疯狂残酷就是因为教士们对传教的自我不自信而造成的。虽然通过酷刑折磨能够让人钳口不言,但基督教自己也知道不能长期这么干,也在寻求改进和变化,但文明的落后和内生动力不足,使其自主升级 长期无法完成。 |
蒙古的西征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西传,东学西渐不仅带来了中华文化,更是将中华人文主义思想传入了欧洲。当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兴起之后,吸收了中华人文主义思想的但丁创作的《神曲》为整个欧洲带来了划时代的“第一束光”!《神曲》的三个组成部分就是“六道轮回”的浓缩,而将教皇丢进了地狱既是反抗封建等级制和神权的呐喊更是“轮回-并道”理念的直接体现。正是因为中华文明的注入,为基督教的发展提供了范本和源泉。 在基督教各派中出现“允许并道”的观念对基督教的传播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因为突出了人的需求,使基督教各派更加容易被民众所接受,这就为欧洲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在启蒙运动之后,为什么会出现宗教改革呢?这就是当操作系统提升了之后又反过来要求内核提升。用骗子心理解释就是我的骗术(传教形式)现在对了,但我的谎言(理论教义)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了,需要改进谎言了。但理论教义的改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既然批判的武器不能使理论教义发生改变,那么就用武器的批判来改变吧!所以在欧洲打了一场天翻地覆的三十年战争,其实质就是对基督教的理论教义(内核)的改变进行重新选择。至此,基督教世界也算彻底摆脱了2.0+1.0版本的畸形形态了,基督教也随着西方科技、文化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天主教为主流的现代宗教。 |
至于犹太教,也是吸纳了(祆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理论,也就是2.0版本。不过因为它的后起,在工业革命后已经不再具备建立政教合一国家的可能性了,所以传播宗教的目的也就不一样了。现在发展和传播犹太教教义更多是为以色列国存在的合法性和《圣经旧约》的真实性寻找根据。其手法就是教士主要研究教义理论,传教则是通过利用舆论宣传的各种新方式来扩展影响和争取认同的。但现在以色列国内出现了犹太教教士既不从事生产又不服兵役,反倒日渐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了,给人感觉又有回到1.0版本上去的样子了。 |
现在,估计都看懂了我以“轮回”为本文主题的真实目的了,那就是古代西方宗教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轮回”的观念呢?就是因为西方文明的落后和民众(含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低下导致的,这是既没有能力又没有必要的综合反映,毕竟说一句上天堂需要付钱(赎罪卷)就能让金币在钱柜里叮当作响,谁还会去扯其他的呢? |
说了这么多宗教的不是,但宗教到底是为什么产生的呢?墨家出现于中国,但中国的宗教怎么出现的那么晚呢? 宗教为什么产生和中国没有先发展出宗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究其根源就在于中华先贤逐步认识到了人的生命过程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那么怎么克服死亡的巨大威胁呢?希望!子孙繁衍,家族兴旺是希望;人尽道传,薪火不灭也是希望。所以有希望才能向死而生,才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就是中华文明能够奋斗不息,存绝续断的思想根源。墨家虽然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它从来就不是主流,中华文明的主流是道家--儒家+法家。道家虽说“无为”,但那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即行为行动要应天顺势,不能反动逆势,所以道家也是以济世教人为目的的。后世道教所谓“盛世入山修道,乱世下山除魔”就是生动的反映;儒家法家虽然治世方法不同,但都讲究入世作为,通过积极行动去创造和体现个人的价值,即立功、立言、立德。在这样的文化底蕴下,中华先贤在遇事之时,从没有逃避、认命的听天由命过,总是有人挺身而出,或补天、或尝草、或逐日制历、或治水移山,最终汇成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个文化底蕴就是中华宗教要晚于域外宗教出现的原因。 |
而域外宗教的源头,就是吕氏在印度东北地方研究出的早期佛教。早期佛教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当时印度这里民众的文化水平低下,认识客观事物能力薄弱的现状而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教育人的方法。虽然其中不乏功利、宿命、欺骗等各种消极因素,但给人以希望,使人知敬畏懂礼仪,导人行善弃恶,从容面对死亡的威胁,都是有非常积极和正面的意义的。 虽然个人是用反诈骗的思路来认识宗教的,但不能说宗教就是诈骗。宗教是我们人类从蒙昧中睁开眼睛后认识这个世界所接受的“第一堂课”,尽管其粗劣不堪,错误频频,漏洞百出,但在古代,宗教仍然是教育更多人认识客观世界和客观事物的开始,对开启民智是有重要的基础作用的。 梳理宗教的发展,并不是要评价它们的好坏优劣,更应该看到宗教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轨迹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透过宗教历史,对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真实发展情况是大有裨益的,也让我们对人类文明的继续发展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注:本文宗教的时间范围以百家争鸣开始,不溯及夏商周,止于新中国建立前。 全文完。 |
才发现,《罗马史新解》第三章:宗教 里面被吞六层楼。相关内容补发在下面: 大秦-罗马国在东地中海沿岸的发展与波斯的扩张遭遇后,两者的文化:大秦教和祆教也出现了竞争和交流。但东欧人-罗马在掌握了军事统治权利后,开始全力毁灭所有大秦人的实力阶层,包括对大秦人文化的毁弃。这让大秦人宗教僧侣集团不可避免的遭到沉重打击乃至被摧毁,其经济特权被剥夺,行政职能被取代,它的文化影响也被逐步消除。但在这个过程中,大秦人宗教僧侣集团通过反向的依附世俗大商人团体,对其教义进行改头换面,在这片广大区域里继续生存和发展,最后率先在阿拉伯半岛发展出伊斯兰教。伴随着大食(阿拉伯人)兴起和大食对其宗主波斯的反攻倒算,在整个西亚--中亚的开始了一场以伊斯兰化为目的的“思想站队”。而伊斯兰教征服北非和西班牙,则是自古以来从东到西进行“降维打击”的延续。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兴起,是一个时间锚点。 大秦人不是被“贱民”化了吗?是的。但这个过程中,大秦人宗教僧侣毕竟掌握着文化和知识,日渐东欧化或者本地化的富商群体要完全替换掉这群文化人也是需要一个孵化和替代的过程的,这其实就是一个大秦人文化被鸠占鹊巢的过程。 伊斯兰教在对西亚中亚的征服过程中,呈现出一种“非此即彼”的思想认同状态,这对于其宗主波斯及其附属领地和部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也为伊斯兰系的宗教宗派的出现和发展留出了空间。于是基督教和犹太教出现了。前面提到了大秦教和祆教的交融和东欧人-罗马对大秦教的清算,在西亚出现了反向依附富商集团的宗教重组倾向,这个倾向因为依附的群体的差异,出现的时间有早晚,但其源流都是来源于大秦教和祆教,所以在伊斯兰教征服运动中,后起的宗教以伊斯兰系列的面目出现,但又存在教义差异(其实就是草创时期的学术不统一)而被不同的政治实体利用。如犹太教,其蓝本是大秦教,在经过前面提到的新版“巴比伦之囚”之后,在波斯本地生存、发展的时间较长,吸收了较多的祆教理论,在大食反攻波斯时,以伊斯兰系列的面目出现。犹太教首先为里海北岸的可萨突厥人所采用,其目的就是一方面通过接纳作为伊斯兰系列犹太教派来完成“思想站队”,避过伊斯兰征服运动的“剑与火”(征伐)的风头;另一方面又利用犹太教初生的弱小,使其本来的政治统治和思想体制不会受到大的冲击,导致统治出现剧烈动荡。对犹太教的产生和发展的这个解释曾经作为我思考基督教起源的蓝本,但后来发现我是受到了误导。 什么误导?亚美尼亚!原以为亚美尼亚作为一个偏远的高加索国家在伊斯兰征服运动中如可萨突厥一样,接纳一个弱小的教派在当时整个西亚中亚的政治大变局中骑墙中立。后来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基督教产生的说法这就是一个改头换面、李代桃僵的创作手法。 基督教一直说自己产生于巴勒斯他,受西罗马帝国迫害,被亚美尼亚王国率先奉为国教,最后被东罗马帝国确立为国教。这个说法结合前面的关于西罗马史的重新解读,是完全对的上的。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基督教就是大秦教,他是由大秦人创立的(佛祖),在巴勒斯坦也就是大秦-罗马国流行的宗教。受西罗马帝国迫害,那是因为大秦人在大秦-罗马国失去武力保障后受到了东欧人-罗马统治集团的政治清算的历史记忆,被基督教转接到描述自己的历史之中。被亚美尼亚奉为国教,这里是对“亚美尼亚”这个名字的涵义进行了偷换。现在所知的亚美尼亚是在高加索地区,但作为基督教产生的年代,基督教说的“亚美尼亚”是说的“古亚美尼亚”,即南到东地中海沿岸,北到高加索的古亚美尼亚王国(出现时间极短)。其实这个说法举个例就清楚了:北京人,不能说是北京人,要说成是幽州渔阳郡人。这里的亚美尼亚就是指的大秦-罗马国,就是用托古法进行改头换面以达到李代桃僵的效果。最后被东罗马确立为国教,这是因为东罗马帝国的东欧人-罗马统治集团在打倒大秦教这个思想、行政和文化体系后,因为自身文化水平的落后,不得不采取所谓“宗教宽容”(实际就是自己没有,到外边现找)政策,在伊斯兰教兴起后又不能采用伊斯兰教法,正好被改头换面的基督教乘虚而入,占据了东罗马帝国的思想、行政和文化的领域。 通过对西方宗教史的重新解读,我发现对“国之大事,在戎在祀”这句话的理解上,特别是对“祀”的理解的出现了偏差。“祀”并不是单单的指祭祀行为这个文化活动,它更应该是指通过对祖先祭祀这个活动,对我们的种族来源和文化、习俗来源进行认证,即分内外、别亲疏、辨敌我,只是在中华文化中我们发展出了“中”的观念,即亲--友--敌的三重认知观念.中华文化中的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等等交友之道,从春秋时期就已经发展成熟了,这个观念是中华文化能够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最重要的认知基础。而西方到现在都是“亲--敌”的二重认知概念。在西方的语境中,朋友只是暂时无法征服的敌人,所以才有了那句最无耻的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再回到前面提到的印度人经商,其实都是有一个身份认证过程的,就是“以虚换实”中的“虚”,就包含了这个身份认证概念。这个观念我是从犹太人当商人那里想到的。 前面提过,在中世纪,西方对犹太人的歧视就是体现在让犹太人当商人,这个思想实际就是来源于中华“士农工商”的四民观念。但为什么犹太人能当商人而大秦人只能当贱民?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这个身份认证概念在作祟。犹太教在伊斯兰世界里是以信奉先知的(具体是谁不说)的伊斯兰系列的面目出现,属于同源,虽然不能视为亲近,但不是敌人,所以四民之末,商人;在基督教世界里,犹太教又是以“耶和华等同于天主、基督”的教义理念争取到了基督教的认同,属于同宗,和在伊斯兰世界一样,通过了身份认证后获得四民之末的商人地位。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实际上西方(欧洲)是在三十年战争后才采用以血脉、生活地域和共同的文化认同这样的所谓“现代民族观念”取代了宗教认同的,而且这个“现代民族观念”还是在基督教世界里区分彼此的不同,对外则仍然是先进行宗教认同的,这或许就是所谓“文明的冲突”的思想根源吧。而我们中国的民族观在很早的时候就是:以祭祀祖先这样的血脉认同和“入华夏则华夏,入蛮夷则蛮夷”这样的文化、地域认同为纽带连结起来的。这比西方早了多少年啊? 基督教的出现和日渐主流,是西方文化最重要的事情,对后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基督教进入意大利半岛是随着东罗马帝国从东向西的征服活动而一同进入的,这个时间点也是重新解读的锚点。早期的基督教,其理论、教义、制度、仪式都与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有着很多相同相似的地方,这在当时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酋长国就有“三教同堂”的相关记录。 这个时候,意大利教会只是东罗马帝国基督教组织在西部边疆地区的分支机构。那么什么时候意大利教会成为意大利教廷了呢?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克君士坦丁堡(西方军事史中对攻灭敌国首都的执迷或许就是来源于此)。这次破城实际上是东罗马帝国的一次灭国,大量财富和文物典籍被带往意大利,从而使意大利教廷脱离东罗马帝国的序列,日渐成为了整个西欧地区的宗教和世俗的领袖。那么这是怎么发生的呢?这要从意大利教廷的功用说起。 |
老座山雕: 中国宗教与外国宗教有本质不同。 沙漠3教对信徒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有约束,它起到的是世俗法律的作用。 与中国帮派的帮规是一样性质的。 这只能产生于大部分民众都是文盲,社会结构简单的地区。 而中国的宗教,从来没有过以教规运行社会的地位。 中国有成文法,可以根据时代随时调整法律条文。 沙漠教在它产生的时代、地区,那些教规是有合理性的。 但换了时间、地点,就不合适了。教规却不变,就有问题了。 比如,农耕社会都保护耕牛。 中国历代法律,都有保护耕牛的条款。 但农业机械化后,不要在需要耕牛,牛就上了餐桌。 而印度教把保护耕牛条款变成了教规,在现代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不吃猪肉,在不产粮食的游牧地区,是合理的规矩。 但在大部分食物靠进口,牛肉价格远高于猪肉价格的今天,这条规定就有点装了。 |
原以为在《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的古文明》这个帖子被隐藏后,里面关于大秦的论述的内容就此消失了,没想到在天涯国观里“冰雪之尹”的《中国历史记载中的罗马》一贴中,还能看见大神(天涯号:张埔诚)关于大秦的论述。虽然少了《古文物》帖子里其他大神的质疑、讨论、分析和评论的内容,但也弥足珍贵了。为防止相关内容灭失,特将其内容搬至本帖。 以下内容摘录至该贴的194楼至198楼。在本帖中按照发帖的顺序排列。 |
梁书卷第五十四列传第四十八 海南诸国 诸夷 西北诸戎 “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相去近者三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其西与西域诸国接。汉元鼎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朝贡。后汉桓帝世,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 中天竺国,在大月支东南数千里,地方三万里,一名身毒。汉世张骞使大夏,见邛竹杖、蜀布,国人云,市之身毒。身毒即天竺,盖传译音字不同,其实一也。从月支、高附以西,南至西海,东至槃越,列国数十,每国置王,其名虽异,皆身毒也。。。。。。。其西与大秦、安息交市海中,多大秦珍物--珊瑚、琥珀、金碧珠玑、琅玕、郁金、苏合。苏合是合诸香汁煎之,非自然一物也。又云大秦人采苏合,先笮其汁以为香膏,乃卖其滓与诸国贾人,是以展转来达中国,不大香也。 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汉世唯一通焉。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扶南、日南、交趾,其南徼诸国人少有到大秦者。孙权黄武五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方土谣俗,论具以事对。时诸葛恪讨丹阳,获黝、歙短人,论见之曰:「大秦希见此人。」权以男女各十人,差吏会稽刘咸送论,咸于道物故,论乃径还本国。” 梁书包含的内容不是很多,但依然很明确,第一,大秦从来朝献都是走的日南道,请问如果大秦是古罗马,为什么不走西域道?每次都走日南道呢?第二,大秦商人活动在南徼诸国的范围内,但南徼诸国人很少有到大秦的。第三,秦论到访过孙吴,而且将大秦的风俗习惯告诉给了孙权。同时,秦论也称大秦国内很少有矮黑之人。第三点的引述很可能就是三国志中自云本中国一别也的史料来历,在亲眼见到过大秦人并与之交流后,中国古人会分辨不出大秦人是不是貌类中国吗?在大秦人亲口承认下,大秦本中国别裔的说法还值得讨论吗? 三国志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三国志》关于大秦的记载一出,其实基本就终结了大秦=所谓的古罗马一说。 我们细看下。“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国一别也,常欲通使於中国,而安息图其利,不能得过。” 从这段话来看,大秦还能是古罗马吗?还是古罗马本来就是中国人的别支呢?呵呵。大秦不是所谓的古罗马。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前世但论有水道,不知有陆道,今其略如此,其民人户数不能备详也。” 这一段介绍了大秦的地理位置,不但有水道可以通往益州、永昌,还有海北陆通。 说实话,上述2条一出,除非所谓的古罗马人自认是中国人的后裔,而且所谓的古罗马有水道(不是循海)通西南,否则大秦绝不是古罗马。 |
写在前面的话,本以为是个简单的考据,可以一口气完成。但是,试了几次,改了几次。确实能力有限做不到,所以还是要把一些东西和结论写在前面。 我国传统史学观念是这样的一个流程,听闻+朝贡+传说+史料形成对外邦的认知。首先要知道在哪个大概的位置有个什么样的国家,其后或是这个国家朝贡,或是这个国家的商人,国内人士到达中国后的对该国信息进行补充,接着就是临近这个国家或地区,可以跟我国交流的国家或是部落提供的消息,最后才是根据之前的史料进行补充或是修改。而大秦等于古罗马一说,则占据了这4大主流中的1+2+4.其过程是传教士到达中国,冒认罗马等于大秦,然后清朝史官根据史料将史书上的大秦(拂菻念PU)与古罗马划上等号。仔细看下,其中并没有1,但我为什么要把1写在里面呢?这其实就是太史公司马迁的故了。因为班固的记载,在汉书上出现了一个以地域为名的犁靬,而在其后的后汉书中又出现了一个人文地域上的大秦。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唐宋时期,我国史官将地域上的大秦与拂菻划上等号,而又将南亚次大陆的大秦修订为大秦婆罗门国。但事实上,在唐朝之前的史书里面,大秦只是南亚次大陆的大秦,而非所谓的拂菻,更不可能是所谓的古罗马。 因此,我的论点就是《后汉书》之后唐宋之前的大秦=南亚次大陆的大秦,而唐宋时期的拂菻只等于汉书中记载的地域大秦。而在明清时期的大秦,则是被传教士修改过的所谓古罗马,其国在我国史书中从未出现。所以,觉得我下定论过早,偏见太重的可以提前劝退了。说实话,在查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不少史学专家对大秦地理位置,人种物产的无视,我十分的费解和无奈。明明记载的那么详细可靠,为什么就是不相信我国古代的史官史料呢?明明随便一个历史专家就可以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逼的我这样的民科上阵,不可谓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亦或是讽刺呢。 |
《后汉书》史料 恒帝纪: “延熹九年 九月,光禄勋周景为太尉。 南阳太守成瑨、太原太守刘质,并以谮弃市。司空刘茂免。大秦国王遣使奉献。” 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永宁元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明年元会,安帝作乐于庭,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赐印绶、金银、彩缯各有差也。” 卷八十八 西域传第七十八 “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十三年,安息王满屈复献师子及条支大鸟,时谓之安息雀。 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度河,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其土多海西珍奇异物焉。 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塈之。有松柏诸木百草。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皆髡头而衣文绣,乘辎軿白盖小车,出入击鼓,建旌旗幡帜。 所居城邑,周圜百余里。城中有五宫,相去各十里。宫室皆以水精为柱,食器亦然。其王日游一宫,听事五日而后遍。常使一人持囊随王车,人有言事者,即以书投囊中,王室宫发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书。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事。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刺金缕绣,织成金缕罽、杂色绫。作黄金涂、火浣市。又有细布,或言水羊毳,野蚕茧所作也。合会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 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汉书》云「从条支西行二百余日,近日所入」,则与今书异矣。前世汉使皆自乌弋以还,莫有至条支者也。又云「从安息陆道绕海北行出海西至大秦,人庶连属,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终无盗贼寇警。而道多猛虎、师子,遮害行旅,不百余人赍兵器,辄为所食」。又言「有飞桥数百里可度海北诸国」。所生奇异玉石诸物,谲怪多不经,故不记云。 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西与大秦通,有大秦珍物。 论曰:西域风土之载,前古未闻也。汉世张骞怀致远之略,班超奋封侯之志,终能立功西遐,羁服外域。自兵威之所肃服,财赂之所怀诱,莫不献方奇,纳爱质,露顶肘行,东向而朝天子。故设戊己之官,分任其事;建都护之帅,总领其权。先驯则赏籯金以赐龟绶,后服则系头颡而衅北阙。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其后甘英乃抵条支而历安息,临西海以望大秦,拒玉门、阳关者四万余里,靡不周尽焉。” 从《恒帝纪》来看,大秦第一次正式与我国建交是在东汉恒帝永康9年,也就是公元167年。而根据西南夷列传显示,我国第一次知道大秦是在公元120年掸国王雍遣使朝献的活动中,且知道掸国西南通大秦。 但在其后中,因为甘英使大秦的缘故,把大秦列在了西域列传中,此为我国史官的一大失误。但在大秦详细介绍里面,不论是大秦多种树蚕桑,还是为什么叫大秦----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无不证明了此大秦绝非所谓的古罗马。仅就人种而言,根据我国史料史书以及所谓的西方记载,唯一能称为有类中国的只有大秦。但所谓的古罗马人种与此时西域人种并无太大差别,所以,有类中国的大秦绝不是古罗马。 |
三国志 魏书三十 “前世谬以为条支在大秦西,今其实在东。前世又谬以为强於安息,今更役属之,号为安息西界。前世又谬以为弱水在条支西,今弱水在大秦西。前世又谬以为从条支西行二百馀日,近日所入,今从大秦西近日所入。 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有河出其国,西又有大海。海西有迟散城,从国下直北至乌丹城,西南又渡一河,乘船一日乃过。西南又渡一河,一日乃过。凡有大都三,卻从安谷城陆道直北行之海北,复直西行之海西,复直南行经之乌迟散城,渡一河,乘船一日乃过。周回绕海,凡当渡大海六日乃到其国。 国有小城邑合四百馀,东西南北数千里。其王治滨侧河海,以石为城郭。其土地有松、柏、槐、梓、竹、苇、杨柳、梧桐、百草。民俗,田种五谷,畜乘有马、骡、驴、骆驼。桑蚕。俗多奇幻,口中出火,自缚自解,跳十二丸巧妙。其国无常主,国中有灾异,辄更立贤人以为王,而生放其故王,王亦不敢怨。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国一别也,常欲通使於中国,而安息图其利,不能得过。其俗能胡书。其制度,公私宫室为重屋,旌旗击鼓,白盖小车,邮驿亭置如中国。从安息绕海北到其国,人民相属,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终无盗贼。但有猛虎、狮子为害,行道不群则不得过。其国置小王数十,其王所治城周回百馀里,有官曹文书。 王有五宫,一宫间相去十里,其王平旦之一宫听事,至日暮一宿,明日复至一宫,五日一周。置三十六将,每议事,一将不至则不议也。王出行,常使从人持一韦囊自随,有白言者,受其辞投囊中,还宫乃省为决理。以水晶作宫柱及器物。作弓矢。其别枝封小国,曰泽散王,曰驴分王,曰且兰王,曰贤督王,曰汜复王,曰于罗王,其馀小王国甚多,不能一一详之也。国出细絺。作金银钱,金钱一当银钱十。有织成细布,言用水羊毳,名曰海西布。此国六畜皆出水,或云非独用羊毛也,亦用木皮或野茧丝作,织成氍毹、毾、罽帐之属皆好,其色又鲜于海东诸国所作也。又常利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故数与安息诸国交市於海中。海水苦不可食,故往来者希到其国中。山出九色次玉石,一曰青,二曰赤,三曰黄,四曰白,五曰黑,六曰绿,七曰紫,八曰红,九曰绀。 今伊吾山中有九色石,即其类。阳嘉三年时,疏勒王臣槃献海西青石、金带各一。又今西域旧图云罽宾、条支诸国出琦石,即次玉石也。大秦多金、银、铜、铁、铅、锡、神龟、白马、硃髦、骇鸡犀、玳瑁、玄熊、赤螭、辟毒鼠、大贝、车渠、玛瑙、南金、翠爵、羽翮、象牙、符采玉、明月珠、夜光珠、真白珠、虎珀、珊瑚、赤白黑绿黄青绀缥红紫十种流离、璆琳、琅玕、水精、玫瑰、雄黄、雌黄、碧、五色玉、黄白黑绿紫红绛绀金黄缥留黄十种氍毹、五色毾、五色九色首下毾、金缕绣、杂色绫、金涂布、绯持布、发陆布、绯持渠布、火浣布、阿罗得布、巴则布、度代布、温宿布、五色桃布、绛地金织帐、五色斗帐、一微木、二苏合、狄提、迷迷、兜纳、白附子、薰陆、郁金、芸胶、薰草木十二种香。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前世但论有水道,不知有陆道,今其略如此,其民人户数不能备详也。自葱领西,此国最大,置诸小王甚多,故录其属大者矣。泽散王属大秦,其治在海中央,北至驴分,水行半岁,风疾时一月到,最与安息安谷城相近,西南诣大秦都不知里数。驴分王属大秦,其治去大秦都二千里。从驴分城西之大秦渡海,飞桥长二百三十里,渡海道西南行,绕海直西行。且兰王属大秦。从思陶国直南渡河,乃直西行之且兰三千里。道出河南,乃西行,从且兰复直西行之汜复国六百里。南道会汜复,乃西南之贤督国。且兰、汜复直南,乃有积石,积石南乃有大海,出珊瑚,真珠。且兰、汜复、斯宾阿蛮北有一山,东西行。大秦、海西东各有一山,皆南北行。贤督王属大秦,其治东北去汜复六百里。汜复王属大秦,其治东北去于罗三百四十里渡海也。于罗属大秦,其治在汜复东北,渡河,从于罗东北又渡河,斯罗东北又渡河。斯罗国属安息,与大秦接也。大秦西有海水,海水西有河水,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西有赤水,赤水西有白王山,白玉山有西王母,西王母西有脩流沙,流沙西有大夏国、坚沙国、属繇国、月氏国、四国西有黑水,所传闻西之极矣。 北乌伊别国在康居北,又有柳国,又有岩国,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大泽,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 《三国志》关于大秦的记载一出,其实基本就终结了大秦=所谓的古罗马一说。我们细看下。“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国一别也,常欲通使於中国,而安息图其利,不能得过。”从这段话来看,大秦还能是古罗马吗?还是古罗马本来就是中国人的别支呢?呵呵。大秦不是所谓的古罗马。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前世但论有水道,不知有陆道,今其略如此,其民人户数不能备详也。” 这一段介绍了大秦的地理位置,不但有水道可以通往益州、永昌,还有海北陆通。说实话,上述2条一出,除非所谓的古罗马人自认是中国人的后裔,而且所谓的古罗马有水道(不是循海)通西南,否则大秦绝不是古罗马。 |
晋书 卷九十七 列传第六十七 四夷 西戎(吐谷浑、焉耆国、龟兹国、大宛国、康居国、大秦国) “大秦国一名犁鞬,在西海之西,其地东西南北各数千里。有城邑,其城周回百余里。屋宇皆以珊瑚为棁栭,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礎。其王有五宫,其宫相去各十里,每旦于一宫听事,终而复始。若国有灾异,辄更立贤人,放其旧王,被放者亦不敢怨。有官曹簿领,而文字 ,亦有白盖小车、旌旗之属,及邮驿制置,一如中州。其人长大,貌类中国人而胡服。其土多出金玉宝物、明珠、大贝,有夜光璧、骇鸡犀及火浣布,又能刺金缕绣及积锦缕罽。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之一。安息、天竺人与之交市于海中,其利百倍。邻国使到者,辄廪以金钱。途经大海,海水咸苦不可食,商客往来皆赍三岁粮,是以至者稀少。 汉时都护班超遣掾甘英使其国,入海,船人曰:「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怀。若汉使不恋父母妻子者,可入。」英不能渡。武帝太康中,其王遣使贡献。” “安定人侯子光,弱冠美姿仪,自称佛太子,从大秦国来,当王小秦国。”(晋书·载记·第六章) 晋书记载同样指出第一大秦制度跟中国类似,人种跟中国人差不多,但是文字,穿胡服。而根据侯子光的记载来看,大秦国人是信仰佛教的。请问古罗马什么时候信仰过佛教呢?莫怪我提前下结论。 |
宋书 列传第五十七 夷蛮 “南夷、西南夷,大抵在交州之南及西南,居大海中洲上,相去或三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乘舶举帆,道里不可详知。外国诸夷虽言里数,非定实也。 史臣曰:汉世西译遐通,兼途累万,跨头痛之山,越绳度之险,生行死径,身往魂归。晋氏南移,河、陇夐隔,戎夷梗路,外域天断。若夫大秦、天竺,迥出西溟,二汉衔役,特艰斯路,而商货所资,或出交部,泛海陵波,因风远至。” 宋书显示,自从西域断绝之后,只有大秦和天竺商人因为商贸利益还在通行刘宋,陆路日南道十分艰难,所以有时也从海陆到交州再到刘宋。 |
梁书卷第五十四 列传第四十八 诸夷 “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相去近者三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其西与西域诸国接。汉元鼎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朝贡。后汉桓帝世,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 中天竺国,在大月支东南数千里,地方三万里,一名身毒。汉世张骞使大夏,见邛竹杖、蜀布,国人云,市之身毒。身毒即天竺,盖传译音字不同,其实一也。从月支、高附以西,南至西海,东至槃越,列国数十,每国置王,其名虽异,皆身毒也。。。。。。。其西与大秦、安息交市海中,多大秦珍物--珊瑚、琥珀、金碧珠玑、琅玕、郁金、苏合。苏合是合诸香汁煎之,非自然一物也。又云大秦人采苏合,先笮其汁以为香膏,乃卖其滓与诸国贾人,是以展转来达中国,不大香也。 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汉世唯一通焉。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扶南、日南、交趾,其南徼诸国人少有到大秦者。孙权黄武五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方土谣俗,论具以事对。时诸葛恪讨丹阳,获黝、歙短人,论见之曰:大秦希见此人。权以男女各十人,差吏会稽刘咸送论,咸于道物故,论乃径还本国。” 梁书包含的内容不是很多,但依然很明确,第一,大秦从来朝献都是走的日南道,请问如果大秦是古罗马,为什么不走西域道?每次都走日南道呢?第二,大秦商人活动在南徼诸国的范围内,但南徼诸国人很少有到大秦的。第三,秦论到访过孙吴,而且将大秦的风俗习惯告诉给了孙权。同时,秦论也称大秦国内很少有矮黑之人。第三点的引述很可能就是三国志中自云本中国一别也的史料来历,在亲眼见到过大秦人并与之交流后,中国古人会分辨不出大秦人是不是貌类中国吗?在大秦人亲口承认下,大秦本中国别裔的说法还值得讨论吗? |
魏书 列传九十 西域 “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其海傍出,犹渤海也,而东西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其地平正,人居星布。其王都城分为五城,各方五里,周六十里。王居中城。城置八臣以主四方,而王城亦置八臣,分主四城。若谋国事及四方有不决者,则四城之臣集议王所,王自听之,然后施行。王三年一出观风化,人有冤枉诣王诉讼者,当方之臣小则让责,大则黜退,令其举贤人以代之。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其土宜五谷桑麻,人务蚕田,多璆琳、琅玕、神龟、白马朱鬣、明珠、夜光璧。东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异物。大秦西海水之西有河,河西南流。河西有南、北山,山西有赤水,西有白玉山。玉山西有西王母山,玉为堂云。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四万余里。于彼国观日月星辰,无异中国,而前史云条支西行百里日入处,失之远矣。” 魏书列传中除开跟以前相似的内容外,多了一条关键性的内容:“于彼国观日月星辰,无异中国”,而前史云条支西行百里日入处,失之远矣。 第一,大秦地理位置观察日月星辰,跟中国是差不多的,说明大秦的地理位置与中国接近,而其时古罗马已亡,所谓的东罗马在西亚埃及一带,根本无法观测到与中国无异的日月星辰。第二,指出前史说的条支西行百里日入处通大秦,是错误的,这个很关键。 |
旧唐书 列传第四十一 因为新旧唐书是将大秦混为古罗马的关键,所以我先只列大秦=大秦婆罗门=印度东北七邦的史料。 “臣窃按姚州者,古哀牢之旧国。绝域荒外,山高水深,自生人以来,洎于后汉,不与中国交通。前汉唐蒙开夜郎滇筰,而哀牢不附。至光武季年,始请内属,汉置永昌郡 以统理之,乃收其盐布毯罽之税,以利中土。其国西通大秦,南通交趾,奇珍异宝,进贡岁时不阙。 中天竺王姓乞利咥氏,或云刹利氏,世有其国,不相篡弑。厥土卑湿暑热,稻岁四熟,有金刚,似紫石英,百炼不销,可以切玉。又有旃檀、郁金诸香。通于大秦,故其宝物或至扶南、交趾贸易焉。” 从上述2段来看,大秦的位置只可能是在印度东北七邦,而绝非所谓的古罗马。所以哀牢国才在大秦东边,所以天竺往才能借由大秦转道扶南、交趾贸易。 |
新唐书 在编撰新唐书的时候,史官发现了2个大秦,所以将印度东北七邦的大秦改名为大秦婆罗门国,以示对拂菻的区别。其余与旧唐书没有大的区别。 综合上述史料来看,其中三国志与梁书的史料是最关键的,由2书可以得出如下判断。公元226年(黄武五年)大秦商人秦论到达交趾,其后到了公元237年(嘉禾三年)秦论到达东吴,与孙权交流大秦风貌,之后秦论返回大秦。最后,公元280-290间,陈寿撰写三国志,明言“大秦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国一别也,常欲通使於中国,而安息图其利,不能得过。” 至此,抛开史书中大秦在西域的一些奇怪引述,大秦只可能是位于南亚次大陆,自称中国人后裔的曼尼普尔邦所在之地的印度东北七邦。 |
结合前言,为什么会存在大秦在西域的说法呢?参考史记汉书,张骞出使西域,西汉威震西域之时,西域尚未有大秦这个国家的传言传闻。其后到了东汉班超凿通西域之时,西域才有大秦的传言,这才有了甘英使秦,抵条支临海而回的记载。如果,大秦=罗马,会存在这种反差吗?如果古罗马真实存在,那么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西方必然存在一个古罗马,其传闻必然由其周边的条支(塞琉古)到安息(帕提亚)最后传到西汉使张骞耳中。而不会直到班超时期才有了大秦的传闻。 先分析《后汉书》:“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度河,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 往西,再往西,往南后渡河,接着往西南方向走到达安息最西边,然后从这里坐船往南通往大秦。根据这条往西后往南再东南,乘船往南的介绍,大秦怎么可能是所谓的古罗马啊。安息往西到达小亚细亚半岛,再往西就是希腊了,接着往南去到那里?埃及?接着再东南到达红海海边,然后乘船往南,这能去到古罗马吗?明显不能。 而根据北魏魏书记载,“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四万余里。于彼国观日月星辰,无异中国,而前史云条支西行百里日入处,失之远矣。” 这段话怎么理解呢?从安息国西方边界渡海,绕过一个半岛后也能到达大秦。而前世记载从条支西行百里的东方,差的太远了。也许杠精会说绕过半岛那不是也可以去到埃及,那也是古罗马的范围呢。但是,如果古罗马真的在安息国西方,需要渡海吗?需要吗?陆路就直通小亚细亚,何必渡海绕道埃及呢? 但是三国志里另一段话,又误导了很多人,使得大家以为大秦的位置是在西域,而非南亚次大陆。这条史料就是“北乌伊别国在康居北,又有柳国,又有岩国,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大泽,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 根据这条史料来看,位于康居北方的北乌伊别国的西方就是大秦。而根据这个位置估算,大秦在今日的里海北部附近。明显是一个西域国家吗,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还是参照魏书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其海傍出,犹渤海也,而东西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 这段话隐藏信息很多,北魏时期条支尚在,而所谓的塞琉古公元前就灭了,呵呵。塞琉古会是条支么?肯定不是。后面介绍了大秦国靠着的那条海与渤海相似,地方六千里,在2条海洋中间。这里即凸显了我国古人对地理的掌握,也明确了大秦就是位于阿拉伯海与南海之间的孟加拉湾的印度东北七邦。而依据此条信息对应所谓的古罗马是完全对不上的。 |
其后到了新旧唐书时期,因为高宗时期唐军西进到了中亚,于奇沙州设立都督府。中国军队第一次在中亚设立治所,为了便于统治还是什么别的原因部置沛薄、大秦二州。而由于拂菻的位置在里海附近,所以在这个时期新旧唐书将拂菻与大秦划为了等号。于是在新旧唐书中留下了相关史料记载。 “拂菻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地方万余里,列城四百,邑居连属。其宫宇柱栊,多以水精琉璃为之。有贵臣十二人共治国政,常使一人将囊随王车, 百姓有事者,即以书投囊中,王还宫省发,理其枉直。其王无常人,简贤者而立之。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其王冠形如鸟举翼,冠及璎珞,皆缀以珠宝,著锦绣衣,前不开襟,坐金花床。有一鸟似鹅,其毛绿色,常在王边倚枕上坐,每进食有毒,其鸟辄鸣。其都城叠石为之,尤绝高峻,凡有十万余户,南临大海。城东面有大门,其高二十余丈,自上及下,饰以黄金,光辉灿烂,连曜数里。自外至王室,凡有大门三重,列异宝雕饰。第二门之楼中,悬一大金秤,以金丸十二枚属于衡端,以候日之十二时焉;为一金人,其大如人,立于侧,每至一时,其金丸辄落,铿然发声,引唱以纪日时,毫厘无失。其殿以瑟瑟为柱,黄金为地,象牙为门扇,香木为栋梁。其俗无瓦,捣白石为末,罗之涂屋上,其坚密光润,还如玉石。至于盛暑之节,人厌嚣热,乃引水潜流,上遍于屋宇,机制巧密,人莫之知。观者惟闻屋上泉鸣,俄见四檐飞溜,悬波如瀑,激气成凉风,其巧妙如此。 风俗,男子翦发,披帔而右袒,妇人不开襟,锦为头巾。家资满亿,封以上位。有羊羔生于土中,其国人候其欲萌,乃筑墙以院之,防外兽所食也。然其脐与地连,割之则死,唯人著甲走马及击鼓以骇之,其羔警鸣而脐绝,便遂水草。俗皆髡而衣绣,乘辎軿白盖小车,出入击鼓,建旌旗幡帜。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大贝、车渠、玛瑙、孔翠、珊瑚、琥珀,凡西域诸珍异多出其国。隋炀帝常将通拂菻,竟不能致。 贞观十七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太宗降玺书答慰,赐以绫绮焉。自大食强盛,渐陵诸国,乃遣大将军摩栧伐其都城,因约为和好,请每岁输之金帛,遂臣属大食焉。乾封二年,遣使献底也伽。大足元年,复遣使来朝。开元七年正月,其主遣吐火罗大首领献狮子、羚羊各二。不数月,又遣大德僧来朝贡。”(《旧唐书·拂菻》) 观察拂菻的记载,第一,地理位置在波斯西北的亚美尼亚等国。第二,拂菻与大唐的交流不走日南道走的是西域路。(其主遣吐火罗大首领献狮子、羚羊各二)。最关键的是第三,拂菻记载中没有貌类中国的记载,这也说明在见识过拂菻人种后唐人是不觉得他们是与中国人相似的。而参考大秦的记载,在与大秦人交流中,中国官员是认同大秦人貌类中国的。因为拂菻史料是唐人根据对拂菻的见闻后修改了古史大秦的资料,所以存在一些与大秦类似的地方。 第四,拂菻的记载描述中拂菻并不是一个以桑蚕为主的农业国家,但大秦是。 正因为如此,在新唐书的修订中,为了区分二者,宋人将南亚次大陆的真大秦命名为大秦婆罗门国,将拂菻与古大秦划为等号。至此错误的史观就此建立了,而真大秦也因为如此被误导成了拂菻。这也间接为西方制造伪史提供了素材,非常遗憾啊。 |
回到前言,我说过因为史记的记载导致了后世史官树立了一个错误的地域大秦的概念,那么我们回过头整理下史记汉书的史料。 在之前,补充说明下为什么说北魏书中记载的条支是现实存在的,而非史官照抄史料。“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其海傍出,犹渤海也,而东西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另有 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四万余里。于彼国观日月星辰,无异中国,而前史云条支西行百里日入处,失之远矣。”结合此段可以明显看出史官根据实际进行了史料的修正,对比此2条:“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 “前史云条支西行百里日入处,失之远矣。” 可以看出史官修正的地方,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此时条支仍然存在。与安息国一般,并非所谓的希腊化国度。如果条支被波斯灭亡了,那么开头应该是从波斯西,渡海,曲一万里。其后北史 《北史卷九十七 列传第八十五 西域 条支国》:“在安息西,去代二万九千四百里。” 佐证了直到北周时期条支仍然存在,只是大部分领土已经被波斯占据,所以常有史料记载波斯,故条支国。不过隋书倒是实在,明确说了,波斯占据了条支故土,而非完全取代条支。 |
先看《后汉书》史料。 “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 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土地暑湿,出师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大雀其卵如甕。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后役属条支,为置大将,临领诸小城焉。” 《汉书》 “乌弋山离国,王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不属都护。户口胜兵,大国也。东北至都护治所六十日行,东与罽宾、北与扑挑、西与犁靬、条支接。 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暑湿,田稻。有大鸟,卵如甕。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尝见也。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云。 乌戈地暑热莽平,其草木、畜产、五谷、果菜、食饮、宫室、市列、钱货、兵器、金珠之属皆与罽宾同,而有桃拔、师子、犀子。俗重妄杀。其钱独文为人头,幕为骑马。以金银饰杖。绝远,汉使希至。自玉门、阳关出南道,历鄯善而南行,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转北而东得安息。” 《史记》(大宛列传) “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画革旁行以为书记。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 结合史记、汉书来看,《史记》中的黎轩在安息之北,位置在近哈萨克斯坦阿克套周边。符合三国志中北乌伊别国西与大秦接的记载。而汉书中乌弋山离国西与犁靬、条支接,那么这个时候的犁靬的位置应该在亚美尼亚诸国附近。符合唐朝时对拂菻位置的记载。 结合史记、汉书,黎轩应该是南至亚美尼亚,北边不清楚,但是东边最少也到了咸海周边的一个大国。整个地理位置应该是如此了。所以有犁靬、条支都临西海的介绍。至此犁靬的位置被确立了下来,在幅员西海以西和以北的地域大国。 而《后汉书》中 “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这里介绍了大秦为什么叫海西国,其后三国志史料补充了具体位置:“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而其后的《晋书》据此完善的地理大秦的位置为“大秦国一名犁鞬,在西海之西,其地东西南北各数千里。” 如此一来,地域大秦被进一步的完善出来。但根据我们之前对史料的分析,大秦根本就不在条支,安息的西边啊。 |
随后的宋书佐证了大秦并非西域的大秦,在西域道断绝后,大秦始终从日南道朝献。而梁书的记载也佐证了宋书的观点。也正因为如此,在跟西域交流恢复后的魏书中,大秦不再挂上西海的标签,而是直接以“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而前史云条支西行百里日入处,失之远矣。” 2条史料在介绍了如何去到大秦的同时,否定了此前史料中大秦的位置。其后北周,隋朝时虽然连通了西域,但是并未有任何关于大秦的记载,由此佐证大秦根本就不在西域。所以当唐军第一次到达中亚建立奇沙州的时候,建立了大秦州,并将地理位置符合史书大秦位置的拂菻称名为大秦。是以在新唐书的编写过程中,史官发现了2个大秦的不同之处,于是将位于南亚次大陆中的大秦改名为大秦婆罗门国。 在证明大秦=大秦婆罗门国=印度东北七邦的过程中,梁书结合三国志明确指出大秦人乃中国别裔,而魏书更是明确了条支去往大秦的路线,最后到了新唐书更是直接以大秦婆罗门国的名称指代了大秦。但因为新唐书的撰写者没有搞清楚,地名大秦与实际大秦间的关系,所以制造了拂菻=大秦的错误史官。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错误史官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本史书中先确立了犁鞬地理位置,最后将大秦与犁鞬划上等号分不开关系。 而宋人范晔将大秦与犁鞬划上等号,我个人认为与三国志中错误的描述大秦地理位置有直接的关系,相关史料、如下。 “自是以西,大宛、安息、条支、乌弋。乌弋一名排特,此四国次在西,本国也,无增损。前世谬以为条支在大秦西,今其实在东。前世又谬以为强於安息,今更役属之,号为安息西界。前世又谬以为弱水在条支西,今弱水在大秦西。前世又谬以为从条支西行二百馀日,近日所入,今从大秦西近日所入。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 因为与西域的断通,陈寿是无法得知西域具体消息的,只能从传闻中获取信息。可能正是因为传闻的偏差,使得陈寿得出条支在大秦东,大秦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的错误观点。其后,不知道为啥陈寿把大秦与犁靬划上了等号,可能是因为在相同地理位置下发生冲突,又无法取得确实信息,于是就形成了大秦等于犁靬。而这种史观影响了后人范晔,但是随后的北齐人魏收更正了此种错误的史官。可能是因为北齐的失败,北魏书中关于大秦的正确史官并未流传下来,使得后世传教士发现了漏洞,并以此伪造了所谓的古罗马,拜占庭。 |
最后总结下,在我国史书记载中,完全真正意义上将大秦地理位置与人文物产描述正确的只有北魏书。在其他记载详细的史书中的大秦,都是先以位于里海周边犁鞬的地理位置为大秦所在,其后的人文物产又以大秦婆罗门国的人文物产为基础,其中也掺杂了些掸国西南通大秦,大秦海北路通,东南通交趾,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这样地理位置自相矛盾的介绍。但瑕不掩瑜,大秦真正的位置和人种物产稍微认真点还是能分辨清的。 |
以下内容来自于“冰雪之尹”的《中国历史记载中的罗马》第272楼。作者为:张埔诚。 《云南志》卷一零《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大秦婆罗门国,界永昌北,与弥诺国江西正东安西城楼接界,东去蛮阳苴哶城四十日程”。 《太平御览》卷七六六:“《魏略》曰:大秦国出骇鸡犀角”。(南亚犀牛) 郭宪《别国洞冥记》:“元封三年,大秦国贡花蹄牛(印度瘤牛)。其色驳,高六尺,尾环绕其身,角端有肉,蹄如莲花,善走多力。帝使辇铜石,以起望仙宫。迹在石上,皆如花形”。 《初学记》卷二九:“鱼豢《魏略》曰:大秦国有辟毒鼠”。“花蹄牛”、“骇鸡犀”、“辟毒鼠”,分别为印度瘤牛、印度犀、印度獴。除前者为常见家畜外,后二者都是南亚次大陆有代表性的哺乳动物。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四《至那仆底国》:“至那仆底国周二千馀里,国大都城周十四五里,稼穑滋茂,果木稀疏。编户安业,国用丰赡”。“昔迦腻色迦王之御宇 也,声振邻国,威被殊俗,河西藩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赏遇隆厚,三时易馆,四兵警卫。此国则东所居也,故曰至那仆底。唐言汉封,质子所居, 因为国号。此境已往洎诸印度,土无梨、桃,质子所植,因谓桃曰至那你,汉言汉持来,梨曰至那罗阇弗呾逻,唐言汉王子。故此国人深敬东土,更相指语曰:是我先王本国人也”。“至那”,即“秦”。 |
《新唐书 - 天竺传》: “天竺国,汉身毒国也,或曰摩伽陀,曰婆罗门。有金刚、旃檀、郁金,【与大秦、扶南、交趾相贸易。】 《魏略》: “大秦西有海水,海水西有河水,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西有赤水,赤水西有白玉山,白玉山有西王母,西王母西有修流沙,修流沙【此指巴基斯坦东南部塔尔沙漠】西有大夏国、坚沙国、属繇国、月氏国【属大夏】,四国西有黑水【里海】,所传闻西之极矣”。 注:以上文字也说明大秦在大夏的东部方向。 |
支僧载《外国事》曰:护蜜,小国耳。在舍卫之西,国王、民人悉奉佛,地土寒。罗汉道人及沙门,到冬月日未中前饮少酒,过中后不复饮酒,食果。国属大秦。 天竺佛经《那先比丘经》(汉译版本3-4世纪)载:(注意:这个是3-4世纪的天竺佛经记载。) 今在北方大秦国。国名舍竭古王之宫其国中外安隐人民皆善。其城四方皆复道行。诸城门皆雕文刻镂。宫中妇女各有处所。诸街市里罗列成行。官道广大列肆成行。象马车步男女炽盛乘门道人亲戚工师细民。及诸小国皆多高明。人民被服五色焜煌妇女傅白皆着珠环。国土珍宝众多。四方贾客卖买皆以金钱。五谷丰贱家有储畜。市边罗卖诸美羹饭饥即得食。渴饮蒲萄杂酒乐不可言。 上面是天竺佛经的记载! |
CHINA这个词,根源正正是出自阿萨姆古地: 说来有趣,现在全世界对中国的称呼“CHINA”居然与今印度阿萨姆地区(Assam)有关。 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把南亚次大陆以东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Bramaputra River)笼统称之为“东星国”(Pragjyotisha)。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提到东星国国王主要依赖两大部落的支持,其一是吉拉特人(Kiratas,又作Kirrhadia),另一个就是脂那人(cinas),布拉马普特拉河最早的名称也叫做脂那河(Cina River)。 印度另一部史诗《罗摩衍那》把脂那人视为“释迦族”的一支,也就是佛祖释迦摩尼的那个族,现在一般认为属于尼泊尔国土上的土著民族(黄色人种)。这样看来,佛祖与中国有缘倒是一早注定的。可能当时骁勇善战的“脂那人”给印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后来印度人干脆把长相和“脂那人”差不多的中国人,也一律称为脂那人, 于是后来以讹传讹,以至于现在全世界都跟着印度人一样这样叫了。 又将中国称为大脂那国(Mahachinasthana),将东星国称为小脂那国(Hinachini)。 《新唐书》将孟加拉国(古名盘国Bengal)称为“大秦婆罗门国”,实际上是受东星国称谓的影响。 东星国自古就有“小秦”(Hinachini,即小脂那)之称,此名称在中国秦皇朝灭亡之后,仍在东星国延续。 阿萨姆地区在公元13世纪之前一直属于东星国,但唐朝却称之为迦摩缕(Kamarup),而把它的自称“小秦”(小脂那)讹变为孟加拉国的名称,“东星国”(Pragjyotisha 。则又是印度人对“小秦”(小脂那)的叫法。 唐朝人得知东星国名曰“小秦”,故而将与之临近的孟加拉国称为“大秦”。 然而“大秦婆罗门国”并非孟加拉国当时的自称,它其实是一种误解或者说笼统的表达习惯就像当初中国人被印度人笼统地称为“脂那人”一样,中国人也笼统地将孟加拉称为“秦”了。 正是有来有往,妙不可言,而且无论是印度对中国的误称,还是中国人对孟加拉的误称,恰恰都因阿萨姆(东星国)而起。 VOA中国之声: 《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大秦婆罗门国,界永昌北(和汉、晋时期记载的地点同),与弥诺国江西正东安西城楼接界,东去蛮阳苴咩城四十日程。 小婆罗门,与骠国及弥臣国接界,在永昌北(和汉、晋时期记载的地点同)七十四日程。俗不食牛肉,预知身后事。出见齿、虫葛、越诺。其大耳国往来,蛮夷善之 杜佑《通典》卷一九三《边防》:“小人(印度达罗毗筡人人 - 矮黑人),在大秦之南,躯才三尺。其耕稼之时,惧鹤所食,大秦每卫助之,小人竭其珍以酬报”。 《玄中记》:金钢出天竺、大秦国。 吴时《外国传》:从加郍调州(今缅甸丹那沙林)乘大伯舶,张七帆,时风一月余日,乃入秦,大秦国也。 吴曾《杜石笋行》:盖大秦国多璆琳、琅玕、明珠、夜光璧,陆道通交趾郡,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异物,则此寺大秦国人所建也。 郭宪《别国洞冥记》:“元封三年,大秦国贡花蹄牛(印度瘤牛)。其色驳,高六尺,尾环绕其身,角端有肉,蹄如莲花,善走多力。帝使辇铜石,以起望仙宫。迹在石上,皆如花形”。 《初学记》卷二九:“鱼豢《魏略》曰:大秦国有辟毒鼠”。“花蹄牛”、“骇鸡犀”、“辟毒鼠”,分别为印度瘤牛、印度犀、印度獴。除前者为常见家畜外,后二者都是南亚次大陆有代表性的哺乳动物。 支僧载《外国事》曰:护蜜,小国耳。在舍卫之西,国王、民人悉奉佛,地土寒。国属大秦。 《新唐书 - 天竺传》:“天竺国,汉身毒国也,或曰摩伽陀,曰婆罗门。有金刚、旃檀、郁金,与大秦、扶南(古柬埔寨、泰国)、交趾(广西、越南范围)相贸易。 《岭外代答》卷二《海外诸国》:“大秦为西天竺诸国之都会,麻里拔国为大食诸国之都会。 细兰海中有一大洲,名细兰国(斯里兰卡)。渡之而西,复有诸国:其南为故临国,其北为大秦国、王舍城、天竺国,又其西有海,曰东大食海”。 《集解》:韦昭曰:僬侥(印度达罗毗筡人人 - 矮黑人),西南蛮之别名也。案《括地志》:在大秦国北也”。 《三国志》卷三零《东夷传》引《魏略》:“大秦西有海水,海水西有河水,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西有赤水,赤水西有白玉山,白玉山有西王母,西王母西有修流沙,修流沙【此指印度塔尔沙漠塔尔沙漠】西有大夏国、坚沙国、属繇国、月氏国,四国西有黑水,所传闻西之极矣”。 《诸蕃志》: 大秦国土产琉璃、珊瑚、生金、花锦缦布、红玛瑙、真珠,又出骇鸡犀(骇鸡犀,即通天犀也)。 汉延嘉初,其国主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犀象、玳瑁,始通中国。所供无他珍异,或疑使人隐之。晋大康中,又来贡。 天竺国,隶大秦国;所立国主,悉由大秦选择。俗皆辫发、垂下两鬓及项,以帛缠头。所居以石灰代瓦。有城郭居民。王服锦?,为螺髻于顶,余发剪之使短。晨出坐?〈登毛〉皮,用朱蜡饰之,画杂物于其上;群下皆礼拜祝寿。出则骑马,鞍辔皆以乌金银闹装。 其国出狮子、貂、豹、橐、犀、象、玳瑁、金、铜、铁、铅、锡。金镂织成金〈罒上剡下〉,有金刚石,似紫石英,百炼不销,可以切玉。又有旃檀等香、甘蔗石蜜诸果。 岁与大秦、扶南贸易,以齿贝为货。俗工幻化,有弓箭、甲矟、飞梯、地道及木牛、流马之法,而怯于战斗。善天文、算历之术,皆学悉昙章书(以下阙七字)。以贝多树叶为纸。 |
一直都对二战中的几个问题没搞明白。 法国为什么闪电式投降了?敦刻尔克为什么德国停止进攻了?为什么要伦敦大轰炸?为什么“海狮计划”不再施行了? 和人聊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突然发现一个脉络能够合理解释了:金融资本要跑路了,法国没钱了,投降了; 让金融资本在败退的英法联军保护下去伦敦,德国的进攻停止了,敦刻尔克撤退成功了;伦敦大轰炸是为了把在伦敦的金融资本从英国炸出来,跑到纽约去,顺便再收割一把英国本土的财富;不再实施“海狮计划”是因为精华已尽皆需弃! |
看来非常有必要对个人所说的“国际金融资本”这个名词进行解释了。 个人的“国际金融资本”是指的生产五要素中“资本、劳动力、技术、机器、资源”这个“资本”的意思,是不存在褒贬的。 对国际金融资本要说明两个含义:第一,说国际金融资本不等于就是说犹太资本。虽然犹太资本是当今国际金融资本中数量最大的一支,但毕竟犹太资本不是国际金融资本的全部。把这个说清楚,是免得讨论走向偏颇或极端。第二,不要把国际金融资本“妖魔化”。资本是生产的重要要素之一。虽然存在搞商品炒作的“热钱” ,但也有投资实体进行生产和科研的资本。不能一提资本就说“吃人”。 个人打个比喻:资本就像水,既能滋养土地为种植农作物提供灌溉使人安居乐业,同时它又会为害,像发洪水让人流离失所,损财夺命。 |
|
个人整理这个脉络,是希望能够沿着这个脉络去探究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迷案”:鲁道夫?赫斯只身驾机赴英 这个事件的,想知道他到底要干什么? 可惜,天涯国观扎口了。 |
通过梳理国际金融资本流动这个脉络,发现能够合理解释二战中西线战场的这四个“为什么”了: 因为金融资本要跑路了,法国没钱了,所以投降了; 为了让金融资本在败退的英法联军保护下去伦敦,德国的进攻停止了,敦刻尔克撤退成功了;伦敦大轰炸是为了把在伦敦的金融资本从英国炸出来,跑到纽约去,顺便再收割一把英国本土的财富,所以一直不进行登陆作战而只是空军轰炸;不再实施“海狮计划”是因为精华已尽皆需弃!再保留一个对话平台。 |
透过金融资本流动这个脉络,越来越看到一个对付狡兔三窟的“局”。所有的动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金融资本这个兔子赶进网里面。 通过把一、二战连起来看,不难发现此时的欧洲:德国残了,法国废了,英国太危险。三窟全被搞烂了,自然兔子就只有进网这一条路了。 |
这个“局”到底是一个“自然”的演进,还是一个“人为”的规划? 如果是自然演进那就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是各方博弈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竞逐的各方在彼此争夺中又相互配合;如果是人为的,那么谁是规划者?谁是执行者呢? 不过,我并不想去探究国际金融资本的兴风作浪、覆雨翻云。我最开始就是想通过国际金融资本流动这个角度,去尝试解开鲁道夫?赫斯只身单机赴英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迷案。 |
对于鲁道夫?赫斯经历的疑惑都集中在他为什么要在纳粹德国在战场上居于上风之际,突然(非常可疑的所谓希特勒不知道)去英国。那么他想干什么? 战后,诸多研究者基本上都能够确定赫斯是为什么? 秘密外交! 但赫斯的秘密外交是为了谁?对着谁?凭什么? 这就众说纷纭了,很多人都在期待英国对相关资料的解密,但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不能相信英国人! 我凭什么呢? 我觉得可以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结合国际金融资本流动这个大题目,来反推,是不是会有新的解释呢? |
杨一葵,字翘卿,又字艺乡,号绍江,别号致吾,杨守仁次子,漳浦县佛昙镇下坑村人。明万历十九年(1591)由国子监中顺天榜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官历任江西南昌府推官,户部四川司主事、户部大同管粮郎中,大同府冀北道参议,大同分巡道副总兵,浙江副使、浙江参政,贵州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著有《芙蓉馆集》,《裔乘》等。 《裔乘》由明代闽人杨一葵著。全书分:东夷、南夷、北虏、东南夷、东北夷、西南夷、西北夷共八卷。其内容记述明代边疆少数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地区的起源、风俗习惯和历史,并着重记载其与明朝之关系。图为明万历四十三年序刊本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