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李清照之趣闻杂谈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李清照之趣闻杂谈[第4页]

作者:张晋阁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造谣说是李清照要将这件宝物献给金人,不一定是张飞卿在背后捣鬼,但此事总与他脱不了干系。因为“玉壶”是他的,也经过李清照夫妇的手。他出了李清照夫妇的门,为了抬高“玉壶”的价值,肯定会说一些不利他们夫妇二人的话。比如,“这个玉壶是真货,那两口子却说是赝品。他们看定是看上这件宝贝了,想方设法地压价”。
    再加上一些心怀不轨的文人添油加醋、失格失调地传扬,赵明诚和李清照在许多人眼中成了一对奸猾夫妇。
    可怕的是竟然还有人上书检举李清照。大敌当前,若被定为叛国罪,轻则入狱,重则性命堪忧,这一辈子算是翻不了身了。李清照能不害怕吗?可是怎么证明自己的清白呢?于是李清照欲将自己所有的文物上交给朝廷。
    要不是国难当头,估计官方就会严查这件事,即便是诬告,也一定会给李清照带来很大的麻烦。好在皇帝带着官员们一路奔走,根本无暇管这事。但李清照一直追随皇帝奔走的路线颠沛流离。只不过还没等见到皇上,毕生收集的文物就几乎损失殆尽了。
    我们不相信“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能沦为卖主求荣之辈,但的确有人想让李清照身败名裂。到底是什么人用心如此凶恶,要陷她于不义?造谣之人不外乎市侩小人和政治宿敌。
    李清照家里钱不一定多,但是文物肯定多,经过多年的仰取俯拾,二人收藏了不计其数的文物,可谓价值连城。有些市侩小人看着眼红,尤其是那些搞收藏的同行们,恨不得去偷去抢去敲竹杠。说李清照贿赂通敌,她知道了还敢守着这些文物不撒手吗?说不定会急于将之处理掉。这正是那些准备抄底的人想看到的。
    市侩小人只是图利,但政治宿敌的用心就更加险恶了。
    宋朝长期处于党争之中,夫妇二人都是党人子女,何况赵明诚一世为官,政治色彩浓烈,而李清照曾经在写作上不加收敛,以贬损人为乐。他们怎么可能不得罪人?
    那些人就想法设法地把他们推向风口浪尖,企图通过不断地丑化来削弱其影响力。
    宋朝开国皇帝是赵匡胤,他是武将出身,深知在江山易主中武将的威力。武将始终是他心中的一根痛神经。所以他采取了抑武扬文的治国方略。文人们拥有很高的待遇,不仅权倾朝野,而且言论自由。自由到什么地步?就是不管说错什么,也不会被杀头。
    这种不杀文人的国法,让宋朝成了文人的天堂。所以很多人会肆无忌惮、口无遮拦。在时局动荡的岁月里,连皇帝的诏书都有人敢伪造,何况是一些花边新闻。
    人生路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山之起伏最符合人生的轨迹。曾经执意炫耀才华的李清照,受到小人的诽谤是不奇怪的。时间最终还了李清照一个清白。但哀莫大于心死,经历了颁金之诬的李清照,她距离心中的世外桃源更近了一步,距离从容淡泊的易安更近了一步。
    当一个人从黑暗里挣脱出来的时候,更容易将人性看透。
    26 得失无常

    李清照夫妇是宋朝的金石学家。
    金石学是研究文字的学问,通过考察文字最原始的意思,然后矫正经文,补充历史。这对于人文历史的发展来说,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比方说,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文字。李清照夫妇就研究这些文字,比如文字是谁写的,是什么时候写的,记载了什么事,这事是真的还是假的等等。
    除此之外,许多珍贵的文物,也是通过刻在其上的文字来判定相关信息的。
    金石学研究的是古文字,而用以记载文字的载体有很多种,比如钟鼎、竹简、甲骨、碑刻、书画、玉器等等。
    这些东西可都是文物,有一些价值连城。
    李清照夫妇二人潜心研究金石学,一辈子省吃俭用。苍天不负有心人,最终,二人收藏了大量的青铜器、石刻碑碣与各种版本的书籍。他们用于收藏的青州府邸,绝对是大博物馆级的。
    他们将一半以上的青州大私宅用于摆放文物和书籍文物。其中,藏书有数十万卷,金石拓本有一万卷,还有数以千计的文物,说不定还有珍贵的珠宝玉器。
    当年徐熙的一副牡丹图,就值二十万铜钱。相当于现在大几百万。夫妇二人因买不起这幅图,遗憾得睡不着觉。而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李清照手里的文物可不止一副字画。如果将这些文物变现成金钱,那绝对是一笔巨款,能买个小国也不一定。放到现在,不知能造出多少艘超级航母。
    夫妇二人每天守着这些高雅又昂贵的家产,沐浴着书香文韵,感觉人生已到达巅峰,满足得不要不要的。
    可有时候命运喜欢浇水,浇不醒你不算完。你有多么依依不舍,就有多少郁郁不乐。
    靖康元年(1127年),金寇来袭,国土蒙难。
    人不能坐以待毙,怎么办?撤。可是,这些值钱的东西呢?得带走啊。但是太多了,不可能全部运走。那就挑贵重的,留普通的。可哪一件不是李清照辛苦得来的心爱之物,哪有什么贵贱之别?但国难当头,再不想办法,这些东西就落入人手了,不做选择也不行了。
    就这样,李清照在万般纠结与痛心中不知筛选了多少次。除了那些实在是运不走的沉重器物,最终带了很多文物一起上路。单书籍就装了十五车。古代马拉货的货车有很多种,有的跟小亭子似的,比现汽车的容量要大许多。
    李清照从青州转移到建康后,本想第二年再把那些沉重器物运走,可惜在头一年青州就沦陷了,文物没了。
    李清照想低调,但实力实在是不允许。一个孤身女子,带这么多贵重东西辗转流离,想完整地保存谈何容易。在战火四溢的乱世中,这些昂贵的宝物生不逢时,接二连三地遭到觊觎,遭到抢劫,遭到偷盗,就这样一点一点失散了。
    王继先是宋高宗的御医,此人老奸巨猾。赵明诚病逝仅一个月,他就托人传话给李清照,想用三百两黄金买下她收藏的文物。李清照的文物是无价之宝,区区三百两黄金,这是想打劫啊。欺负人家寡妇朝中无人吗?李清照将此事告诉了赵明诚的表兄谢可家。谢可家当时任兵部尚书,跟李清照一样是主战派,也有文学造诣。得知王继先图谋不轨,谢可家专程上奏皇上,恳请由李清照妥善保管这些文物。皇上准奏,王继先方才罢休。
    虽得到了官方的支持,但国难当头,朝局都不稳,谁还有功夫去管李清照那些文物?
    赵明诚有个妹婿叫李擢,如今做了兵部侍郎,负责护卫后宫,此刻他在南昌。眼下时局紧张,李清照马上派家中下人把从青州带来的部分书籍分批寄到他那里保管。但是1129年十二月,南昌失守,那些书籍石沉大海。此时,李清照的文物失去大半。
    李清照追随高宗一路奔波,携带贵重物品不方便,大部分东西都是寄放别处。兵荒马乱的,到处是逃兵。官兵在搜捕逃兵时发现了李清照的文物,就掠走了这些东西,这些物品最终落入一个姓李的将军手里。此时李清照只剩五箱书画砚墨,她再也不敢寄存在别处了,就将其藏在床榻下,亲自保管。
    1131年,李清照一路辗转来到越州,寄宿在乡人钟氏家中。有一天,此人趁李清照外出,在墙上凿了一个洞,把五箱物品盗了个干净。李清照心痛不已,声明要用重金赎回。很快,有个叫钟复皓的邻居拿来十八轴字画求赏。谁是盗贼,不言自喻了。李清照哀求他归还文物,可这个小人死不承认偷了东西,始终没有交出盗走的文物。直到后来,李清照听说那五箱物品被福建转运判官吴说低价买走。此时,李清照的文物所剩无几,只有一两件残缺不全的书卷。
    创业难,守业更难。让成功人士头疼的,恐怕就是如何守了。李清照虽然富有,但是大部分时间为物所困、为财所累,东西越值钱,她就越害怕。生怕这些东西被毁被抢被偷,日日提心吊胆。
    可有时候很邪门,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一场战火,把这些东西从她手中夺走了。李清照可以说是从富可敌国到一无所有。人要是想不开,要说她没有得上半点抑郁症,似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聪慧如李清照,她经历了这些磨难之后,心境发生了变化。
    1134年,她写下了《金石录后序》。在文中有这么几句话,意义很深远:

    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这几句话给予后人很多启发。
    在第一段中她说了两个或许。一是或许上苍认为自己福德浅薄,不足以享有这些贵重物品。二是或许逝者(指赵明诚,他生前比李清照更加贪恋这些文物)太爱这些东西,不想让这些东西留在人间,就把它们收走了。
    她想表达的是对于得失无常的无奈,更有厚德方能载物的感慨。
    第二段是重磅。
    就因为贪恋这些东西,三十四年间,李清照患得患失,惶惶不可终日。这叫生活吗?这纯粹是一个被忧心生吞活剥的人。李清照认识到,人世间的规律,就是有无相生,聚散不定。你失我得,我得你失,谁又能长久,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李清照以此来告诫后世博雅好古的人,其实也是告诫她自己。在五十知天命的岁月里,能够了然世间的大道,也算是没白活一场。
    写了这篇文章,李清照终于把心中压抑许久的那团气给吐了出来。
    一身荣华,不如一身正气。两袖财气,不如两袖清风。对待身外之物,谁太执着谁就会输。懂得放下,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李清照就已经表现出了一种超脱的气质。1121年,38岁的她写了一首七言诗,叫做《感怀》。此诗之中的文字,处处是非凡,她是真的悟到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感怀
    寒窗败几无书史,
    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
    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
    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
    乌有先生子虚子。

    “青州从事孔方兄”,难得发现李清照也有幽默的一面。
    青州从事指好酒,青州有个郡叫齐郡。“奇”与“脐”谐音。古人认为凡是好酒,酒力会下沉到肚脐。好酒叫做“青州从事”,而次酒叫做“平原督邮”。因为平原郡有个鬲县,“鬲”与“膈”同音,胸腔有隔膜,次酒的酒力只能到达胸腹之间。“从事”与“督邮”都是官职,在这里只不过是个称谓罢了。类似于“西门大官人”“武都头”中的“大官人”“都头”。
    孔方兄指铜板,铜板是外圆内方。称呼其为“兄”,跟现在的“钱大爷”这种称呼差不多。
    赵明诚一世为官,而且喜欢古玩,无论是在官场或是在生意场,应酬是少不了的。李清照说美酒与金钱这两样东西“终日纷纷喜生事”,意思是说它们不是好鸟。
    不把时间浪费在闲聊上,而是用在写作上。与名利纠缠,不如安静地写诗。李清照,这位文学界的泰斗,说出了万千文人的心声。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乌有”和“子虚”来自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文章通过“乌有”和“子虚”的对话揭示了淫逸奢侈的危害。“静得至交”正好与“谢绝闲聊”相呼应。
    对于一个聪慧的人来说,开悟是必然的。但在开悟之前,要走过一条充满荆棘的路,这才符合开悟的规律。只要思想发生蜕变,风雨会变为风景。这就是一个文人的至高觉悟。富有是许多人一辈子的追求,然而有时候,金银堆成山,真不如空无一物来得自在。李清照越过无数的坎坷,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终于深切体会到断舍离才是境界。
    27 断句永生

    由于受到官方封禁,李清照有许多诗词作品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只剩下一些残诗断句。例如“条脱闲揎系五丝”“瑞脑烟残,沈香火冷”“教我甚情怀”等。
    诗词是茫茫大海,海洋中不缺这些风花雪月、伤春悲秋的文字。如果没有点穿透力,是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的,但在李清照的残诗断句中,也有一些动人心魄的文字。
    乖乖隆地咚,山东济南人
    前面我们探讨过,因为李清照性格直爽,写了些让有的人厌恶的东西。
    李清照曾写诗抨击过她的公爹赵挺之。因为王安石变法,宋朝长期存在党派之争。很不凑巧,李清照的公爹和亲爹是对立派系,两个人政见不合。宋朝两党此起彼伏,谁都可能成为倒霉蛋。赶上李格非受到打压,被罢官免职。李清照作为党人家属也受到牵连,曾被遣返回籍,与夫君分居两地。
    看到亲爹在官场如此受伤,李清照就向公爹赵挺之求情。她擅长诗词,就想通过写诗来感化说服公爹。有一个断句是“何况人间父子情”,全诗的意思应该是说父女情深,想请公爹帮忙。
    情再深,也没有公爹城府深。赵挺之为了捞取政治资本,想极力表现大义灭亲。他怎么可能听李清照的呢?在亲情的门前吃到闭门羹,李清照压不出心中的怒火,写了“炙手可热心可寒”一句。
    写诗骂公爹赵挺之不通人情,这让身为宰相的赵挺之颜面何在?他不可能袖手旁观,调遣宣传部门的能力还是有的,所以这种诗逃脱不了短命的厄运。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断句引人注意。其中一个是:

    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

    这句诗大约写于李清照南渡时期。吴江是南方的江,易水是北方的水。字面意思是“到了南方害怕南方江水的冷,到了北方肯定也会害怕北方易水的寒”。
    若是话中无话音外无音,就算不上是高水平的诗。李清照写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讥讽朝廷。金人进犯,把宋徽宗和宋钦宗俘虏了去,完整的江山荡然无存。面对这群侵略者,朝廷竟然采取绥靖政策。抗敌无抱负,逃跑有速度。比逃跑,当朝者就没输过。这对于爱国志士们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文人们争相写一些针砭时弊、明讥暗讽的诗词,希望引起朝廷的重视。反正文人们言论自由,即便不成功也成不了仁。就当是拿着朝廷撒气了,过过嘴瘾也比憋屈着强。
    反正李清照不是那种甘于憋屈的人,心里若有话,能吐十章就不藏半句。她还有一个断句:

    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历史的车轮虽然一圈一圈往前走,但很多时候是在重复昨日的故事。历史本身似乎就是一个圈,起点和终点有时是分不清楚的。
    中华历史上有三次因为战乱而发生的人口大规模南迁。第一次发生在晋朝,由西晋过渡到东晋;第二次发生在唐朝,由唐朝过渡到南唐;第三次发生在宋朝,由北宋过渡到南宋。文人们通常将这三次南迁称为“衣冠南渡”。衣冠指代政权。
    当年西晋因为八王之乱而伤了元气。北方匈奴趁机入侵,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然后人们南迁,建立了东晋。乱世出枭雄,王导与刘琨脱颖而出。二人均是西晋中兴名将。
    先介绍一下王导。
    对于东晋的建立,王导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可以说没有王导就没有东晋。
    南渡之后,王导拥立晋元帝司马睿即位,而后被尊为相国。王导能力非凡,很注重团结,善于稳定局面。再就是他的堂兄王敦谋反,王导也能大义灭亲,平定了叛乱。
    再介绍一下刘琨。
    说到刘琨,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都知道“闻鸡起舞”的典故。故事中有两位主角,一个是祖逖,另一个就是刘琨。二人情同手足,一心抵抗匈奴,复兴晋国。 刘琨文武双全,诗文造诣深厚。“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这句名言, 就出自刘琨的《重赠卢谌》。
    正是有了王刘二人,东晋方能延续百年。
    对于身为一国之君的宋高宗来说,他怎能不爱国呢?可眼见祖宗打下的江山被金人抢去一半,他恨金人恨得牙痒痒,恨不得将金国灭上十遍。但他为何一路南逃,采取敌进我退、我退敌追、敌不进我还退的政策呢?这可不是宋高宗随便做的决定。他是权衡了利弊的。
    此时宋朝国力不如金朝,如果全面抗战,一旦打输了,皇帝做阶下囚都是好的,弄不好还得把老命赔进去。但是打赢了也有风险。这是宋朝许多文人武将没有想到的。宋高宗是临危受命,他前任有两位活生生的皇帝被掳了去,这才有了他做皇帝的份儿。前方有岳飞带头抗金,但抗金口号是“迎回二帝”。但凡迎回一个皇帝,他宋高宗的皇位就黄了,何况是两个。在广大民众心里,宋高宗就是个临时的。宋高宗嘴上不说,心里能乐吗?
    然而妥协呢?就能偏安一隅,皇帝位子能坐稳一阵。假以时日,说不定还能收复中原。所以,宋高宗在皇位未稳之际,觉得抵抗的风险大于妥协的风险,于是就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但这不是一个人的江山,靖康之耻犹如刀子一般在人们的心头剐蹭。那些爱国志士们只想在有生之年一洗前耻。能打仗的,为国捐躯,不能打仗的,为国捐墨。于是就有了如“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类的爱国诗。说通俗点就是“敌人来了不去抗敌,就知道跑。姐们要是你们,干脆投江得了”。
    李清照写这种诗,无非是以一个爱国人士的身份,呼吁朝廷全力抗金,已达到复兴故国的伟大目标。
    但宋高宗看到这些诗词,如果个人利益占了上风,他只能是更烦躁,说不定心里想“一群燕雀,轮得着你们来讥讽我?言论自由,老子让你们自由过了火”。
    其实,用不着宋高宗出手,手下的秘书大臣们就先把这些诗词给压住了,官方一纸禁令,宣传路子就堵死了。至于民间的手抄本,想长期流传难上加难。朝廷懒得去管,只要不嫌累,民间爱怎么抄怎么抄。结果抄到今天,几乎抄没了。
    然而这不妨碍李清照成为一个爱国志士。在国家遭难的时刻,一个热血女子敢于站出来,以笔墨为利器对抗硝烟。虽然那一首首铿锵的爱国曲在硝烟中失去了原貌,但灵魂始终没有烟消云散。
    28 玩的哲学

    “玩”是生活的一道润滑剂,能给心情涂抹上舒畅的质感。若是与“玩”无缘,生活很容易变得锈迹斑斑。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娱乐项目。比如,高雅的如旅游、文艺类,便民的如棋牌类。而中国自古就是棋牌大国,种类琳琅满目。如象棋围棋跳棋,够级刮风掼蛋等等。人们也喜欢玩棋牌类游戏,因为成本低、好玩、热闹。巷子里,榕树旁,三五成群,四六成堆,哪都不缺打牌下棋的。玩棋牌的人群中时常夹杂着一些嬉笑怒骂,这成为一种玩的文化。
    但是,玩也是讲究学问的。
    把玩当成消遣的,是游客。把玩当成事业的,是导游。把玩当成智慧的,是玩家。会玩是一种哲学,好玩者不如会玩者。玩物丧志是平庸之辈的特长。所以说,与其玩个寂寞,不如玩个境界。
    游戏的背后,是文化背景。尤其是棋类游戏。比如象棋和围棋,可以说小棋盘蕴含着大格局,其中富含高深莫测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些象棋大师们,绝对是有智慧之人。
    一千年前的宋朝,科技水平不高。汽车和电灯都没有,尤其是到了晚上,主要就是考游戏消遣来打发时间。那时候的妇女们不会跳广场舞,棋类游戏成为一种主要的娱乐方式。
    李清照是一个书迷,但绝不是一个书呆子。作词写诗不过是她一项业余爱好,她真正的爱好还是玩。年轻的时候,她喜欢游山玩水荡秋千,年长一些,就喜欢玩一些棋类游戏了。
    会玩游戏的人,的确是很牛。然而,发明游戏的人更牛。如果没有发明游戏的人,会玩游戏的就人就失去了发挥的地方。可见,商品再好也不如打造平台。
    中国古代有很多棋类游戏,如围棋、象棋、六博、塞戏、格五、弹棋、双陆等。只不过有很多棋类游戏均已失传。
    宋朝有一种流行的棋类游戏,叫做打马棋。打马不是拿鞭子教训马,而是类似于现代飞行棋一种对弈棋。“马”为棋子,可以用石头、木头或是铜钱代替。打马棋就是用掷骰子的方式来走马,谁先到终点谁赢。但是过程蜿蜒曲折,有进有退,有奖有惩。
    据说打马棋的玩法很多,就像是扑克牌里的够级刮风掼蛋等,规则不同罢了。
    据有人研究说是李清照发明了打马棋,还有人说麻将就是打马棋演变来的。这些说法有待商榷。
    李清照写了三篇有关打马棋的文章,一是《打马图经》,二是《打马图经序》,三是《打马赋》。
    她在《打马图经序》中列举了很多种游戏,并加以分类。有失传的,有流传的;有高雅的,有低俗的;有复杂的,有简单的。宋朝文人擅长吟诗作赋、以文会友,看来有些游戏中也少不了文学特色。李清照对打马棋是这样评价的,她说“打马简要,而无文采”。就是说打马这种游戏不复杂,但是不带文采。而且,李清照介绍说打马棋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将十马,叫关西马;一种是无将二十马,叫依经马。她特别喜欢玩依经马,而且对其规则进行了研究,并加以整理记录。
    如果真是自己发明的东西,怎么会评价中带贬义,说自己的心血有缺陷?而且,还挑肥拣瘦说喜欢这不喜欢那,更没有必要对自己发明的规则在做什么研究了。
    还有一点,李清照说自己开了“命辞打马”的先河。“命辞”的字面意思是运用文辞,说白了就是解析。由此可知,李清照不是打马棋的发明者,但可以说是最好的传承者。做事就怕仔细,问题就怕解析。这一解析,就能解析出非凡的东西。李清照就是这种善于分析善于发现的非凡女子。
    《打马图经序》第一段文字是整篇最精华的部分。这段文字中提到了“慧即通,通即无所不达;专即精,精即无所不妙”。然后又列举了庖丁解牛、郢人运斤、师旷之听、离娄之视的实例。
    “庖丁解牛”是指解剖牛的技艺娴熟,“郢人运斤”是指用斧子把粘在鼻尖的灰尘削去,鼻子毫发无伤。“师旷之听”是说有个叫师旷的人,能通过听声音就可以辨别音律,甚至是判断吉凶。“离娄之视”是说有个叫离娄的人,有一双精明的眼,可在百步之外明察秋毫。
    庖丁和郢人是做事专心,熟能生巧。而师旷和离娄除了要熟能生巧之外,这二人的听力和视力肯定不一般。也就是得有一点天赋才可以做到。所以,李清照所举的这些例子,很好地说明了“慧”与“专”的重要性。
    发明大王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1%的天分加上99%的汗水”,其实这只是前半句,发明大王还说了一个后半句,但这个后半句被许多人诟病,就是“但那1%的天分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客观地说,这后半句可能会打击人的积极性,然而这句话本身不无道理。
    同样付出了百分百的劳动,不同的人取得的成果是不一样的。在学校里面有许多学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成绩不如人意。但有的学生,努力与成绩紧密挂钩。而且,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爱迪生,而付出了爱迪生那般努力的人绝不在少数。个人天赋的不同的确可以导致这种差别。
    但是不能否定努力的重要性,有句话说得好“相信自己,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命运”。如果连努力都做不到,就不要指望命运会好到哪里去,正所谓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勤奋的人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一定不是最落伍的。
    而早在中国的宋代,李清照这样的文人就说过了类似的理论。把事情做到极致的秘笈,就是“慧”与“专”,即天赋加汗水。专注就是宁静,宁静不是发呆,而是人在原地心在远方。专注会使得一个人走向非凡。而智慧,多半会从专注中产生。就如同写作,一个人,多少回在烛光的温暖中,在明月的呵护下,安安静静地让心事流淌在纸上。
    这或许就是李清照能够成为一代文学大师的原因。
    之前说到过,玩不是错,玩物丧志才是错,玩也要玩个境界。世界上有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就是让自己的余生消失在落日的余晖里。但是李清照没有步这种后尘,她看似把精力用在了手边的小棋盘上,却从未忘记心中的大格局。她在《打马赋》中讲到了赏罚分明、欲进先退、用人不疑等将兵之道,以“打马对弈”来表达中兴之愿景。远方的故土,何时方能收复?想必这是余生唯一能让她梦萦魂牵的事了。
    29 易安居士

    外国人的姓名比中国人的要长很多,长的就跟火车一样长。例如,毕加索有着一个超长的名字。读他的名字,就像读完一篇文章。
    名字之所以这么长,是因为其中有很多象征和纪念意义。其父母也会给孩子的名字里加入一些特定的含义。
    其实在我国古代,人的姓名也不算短。据《周礼》记载,古人之名字由姓、氏、名、字、号五个部分组成。
    “姓”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代表母系血统,区别血缘,后区别婚姻,姓不可变。“氏”产生于母系氏族晚期,代表氏族分支,区别子孙,后区别贵贱,氏可变。“名”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所用之符号,有鲜明个人烙印,“字”则往往是名之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古人只有到了成年才能取字。
    名一般是用于谦称,字一般用于敬称。例如,诸葛亮自己称“亮”,别人称“孔明”。
    现代人名字简单,但也有弊端,重名的人太多。据说在21世纪初,一个大城市中,一个较为常见的两字的名字,重名的就有几千人。而古人因为姓名的复杂,重名的概率很低。古代叫李白的人可能不止一个,但是叫又李白、又叫李太白、又叫青莲居士的,可能仅此一家了。
    “名”是由父母起的,“字”大多是由德高望重的前辈或师长取的,而“号”
    大多是自己起的。
    文人们在人生的特殊关口,喜欢给自己起一个雅号,用以明志。许多文人都会起一个号,叫某某居士。比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杜牧,号樊川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等等。
    古代女子有名无字,李清照起了一个号是“易安居士”。这个号的由来是因为她的偶像陶渊明。陶渊明有一首《归去来兮辞》,其中有一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句话的意思是“南窗寄傲骨,陋居心易安”。
    但是,为什么要叫做“居士”,而不是什么“硕士”或“博士”呢?这跟信仰有很大关系。李清照是有宗教信仰的,她的信仰就是中国古代本土宗教——道教。
    道教在宋代的地位是很高的,尤其是宋徽宗时代。
    宋徽宗笃信道教,在位期间喜好求仙问道、兴修道观,并自封为“道君皇帝”。宋徽宗于1100年即位,于1126年失位。这位君王在位26年,在其执政期间,李清照从16岁来到42岁,这是人生意识形态的形成的重要时期。
    所以,道教对李清照的印象是非常大的,从她的诗词中可以看出端倪。李清照有一首梅花叫做《玉楼春·红梅》,在词中她对自己不称鄙人或奴家,自称为“道人”,可见李清照已经走在修道的路上了。

    玉楼春·红梅
    红酥肯放琼苞碎,
    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蕴藉几多香,
    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
    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
    未必明朝风不起。

    著者曰“圣”,述者曰“明”。这首词创作时间不详,读者很难达到“明”的层次。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真实含义只能是靠主观推敲了。比如“道人憔悴”,为何憔悴,为人还是为事?再比如“明朝风”,究竟是什么风?恐怕李清照才知道,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真的成了“包藏无限意”。
    文学中有很多写作手法,有很多传承的是道教理念。尤其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这就是典型的道法自然。日月山川,天道有常。李清照写梅花,肯定不只是为了写梅花。她一定会从梅花中寻觅到特殊的美丽,再把它写出来,否则当年她不会说出“别人写梅花,都写得太俗”这等豪言壮语了。
    她还有一首写银杏的词,叫做《瑞鹧鸪·双银杏》。其写作手法跟《玉楼春·红梅》如出一辙。

    瑞鹧鸪·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
    尊前甘橘可为奴。
    谁怜流落江湖上,
    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
    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开真有意,
    要吟风味两家新。

    本词下阙中的“居士”二字也是李清照的自称。“居士”一般就是指皈依而在家修行之人,区别于出家之人。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了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等人为何叫“居士”了。很多大文豪都是极其注重修身养性的,有些人更是以宗教作为指路明灯。
    正统的宗教里面也有很多玄学概念。我们常说“快乐似神仙”、“仙风道骨”等等,“仙”成为修道之人眼中很高级的生命层次。他们求仙访道,目的就是能够羽化成仙,从此逍遥游。
    李清照写过一首梦境诗叫《晓梦》,最能证明她的道家哲学观。

    晓梦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
    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翩翩座上客,意妙语亦佳。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思念愈盛,夜梦愈多。李清照梦见了道家史上中的两位名人,一是安期生,二是萼绿华。
    安期生是在东海活动的仙人,懂得采仙药炼仙丹,且道术自成一派。当年秦始皇与其见过面,所以执着于寻觅仙丹。很多诗人的诗词中都写安期生食枣如瓜(不知是大西瓜还是小甜瓜)。仙人吃的这种枣,肯定相当于能延年益寿的人参果。
    萼绿华为道教仙女,清素如芙蓉。一个叫做羊权的人虔诚修道,但不得要领。萼绿华降临到羊权家,传给他道术,助修他成正果。上演了一幕“精诚之至,金石为开”的神话。
    而李清照能够梦见二位仙人,说明她对道教的研修已经很深入了。
    李清照应该是在富有阅历的年龄写下的这首诗,否则她不会轻易厌倦喧哗。在这首诗中,李清照已经表达了她对“逍遥”这种人生状态的渴望。虽然世事无常,信仰之根是不会轻易被断绝的。她的道教信仰,必然会决定人生取向。
    她还有一首写银杏的词,叫做《瑞鹧鸪·双银杏》。其写作手法跟《玉楼春·红梅》如出一辙。

    瑞鹧鸪·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
    尊前甘橘可为奴。
    谁怜流落江湖上,
    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
    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开真有意,
    要吟风味两家新。

    本词下阙中的“居士”二字也是李清照的自称。“居士”一般就是指皈依而在家修行之人,区别于出家之人。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了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等人为何叫“居士”了。很多大文豪都是极其注重修身养性的,有些人更是以宗教作为指路明灯。
    正统的宗教里面也有很多玄学概念。我们常说“快乐似神仙”、“仙风道骨”等等,“仙”成为修道之人眼中很高级的生命层次。他们求仙访道,目的就是能够羽化成仙,从此逍遥游。
    李清照写过一首梦境诗叫《晓梦》,最能证明她的道家哲学观。

    晓梦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
    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翩翩座上客,意妙语亦佳。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思念愈盛,夜梦愈多。李清照梦见了道家史上中的两位名人,一是安期生,二是萼绿华。
    安期生是在东海活动的仙人,懂得采仙药炼仙丹,且道术自成一派。当年秦始皇与其见过面,所以执着于寻觅仙丹。很多诗人的诗词中都写安期生食枣如瓜(不知是大西瓜还是小甜瓜)。仙人吃的这种枣,肯定相当于能延年益寿的人参果。
    萼绿华为道教仙女,清素如芙蓉。一个叫做羊权的人虔诚修道,但不得要领。萼绿华降临到羊权家,传给他道术,助修他成正果。上演了一幕“精诚之至,金石为开”的神话。
    而李清照能够梦见二位仙人,说明她对道教的研修已经很深入了。
    李清照应该是在富有阅历的年龄写下的这首诗,否则她不会轻易厌倦喧哗。在这首诗中,李清照已经表达了她对“逍遥”这种人生状态的渴望。虽然世事无常,信仰之根是不会轻易被断绝的。她的道教信仰,必然会决定人生取向。
    30 明清偶像

    李清照生于宋朝,走过南闯过北,大明湖里戏过水,写过词唱过调,又是哭来又是笑。在当时这位知名女性毁誉参半。在元朝时期,李清照并没有很高的知名度。估计那些马背上的外族也看不透汉语的精深,更读不懂诗词的灵魂。但是到了明代中后期和清朝,李清照的热度像龙血树一样节节攀升,大量文人成为李清照的铁粉。

    先看看明朝才子们是如何评价李清照的。
    徐渭、解缙、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杨慎位居三大才子之首,他的那首《临江仙》因为写得好,被清初文学批评家毛纶、毛宗岗父子二人拿来作为了清刻本《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这首《临江仙》让杨慎名声大噪。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才子杨慎在评论著作《词品》中这样评价李清照:“李易安词‘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乃全用《世说》语。女流有此,在男子亦秦、周之流也。”秦观和周邦彦的水平够高的了,而杨慎认为,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能与二人齐肩。
    明代还有一个天王级的作家对李清照褒扬有加,他就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
    吴承恩高士曾编辑词选《花草新编》。其中有道:“《声声慢·寻寻觅觅》,易安此词首起14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帏,士林中不多见也。”
    吴承恩大力赞扬李清照在写作方面的创新。他若是导演,估计会让李清照出演女儿国国王。
    除了两位超级作家,还有陈霆、王世贞、毛晋等大批文艺青年竞相追捧李清照,他们在各自的作品中不乏赞美。
    除了文人,做官的也有李清照的迷弟。比如明朝大秘书张居正。他特别喜欢读李清照的作品,甚至有些走火入魔。
    李清照收藏了大批珍贵的文物,这些宝贝却在战乱中逐渐烟消云散。她流离辗转到浙江越州避难时,所剩不多的文物被一个姓钟的邻居给偷了。被李清照发现之后,他死不认账,也没把这些文物还给李清照。
    据说张居正得知李清照的这个经历后,差点把鼻子气歪了。他开始对浙江越州籍钟姓人产生了偏见。有一次,他听到手下有一名姓钟的操浙江口音的人,便叫过他来问是不是越州人。恰巧此人是越州的,张居正得知后脸色马上变了。这个人连忙解释说,自己祖上不是越州,而是从别处迁到那里的。尽管如此,张居正还是耿耿于怀,后来找个理由把这个倒霉蛋给撤了。
    由此可见,在张居正的心目中李清照的地位得有多高,老张只恨他自己没生到宋朝去当护花使者。
    在清代,李清照得到空前推崇,许多文人将她视为文坛圣母。
    在清朝文人中,李清照的头号迷弟是她的山东老乡王士祯。王士祯有两个号,一个是阮亭,另一个是渔洋山人,所以人称王渔洋。他在当地很有名气。
    王士祯有一本评论著作叫做《花草蒙拾》,其中有云:“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李清照和辛弃疾都是他崇拜的前辈。他将李清照视为婉约词派的代表,说在二人之后,难有后来者。
    前面的章节说过,李清照是和诗达人。王士祯也喜欢写和诗。他写了很多和诗,单李清照的就有三首。分别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点绛唇·寂寞深闺》。可见他对李清照崇拜入骨了。姑且看看王士祯对《如梦令》和《蝶恋花》两首词是怎么唱和的。

    如梦令 其三 和漱玉词
    帘额落花风骤。
    春思慵如中酒。
    久待不归来,
    解说相思如旧。
    堪否,堪否,
    坐尽宝炉香瘦。

    蝶恋花·和漱玉词
    凉夜沉沉花漏冻,
    欹枕无眠,
    渐觉荒鸡动。
    此际闲愁郎不共,
    月移窗罅春寒重。

    忆共锦衾无半缝,
    郎似桐花,
    妾似桐花凤。
    往事迢迢徒入梦,
    银筝断续连珠弄。

    和诗,就是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它就能成就不同心灵在同一座桥上的漫步。
    王士祯本人也的确是有文采,《蝶恋花·和漱玉词》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之句。桐花是木,桐花凤是禽,一木一禽演绎出“良禽择木而栖”的优美画卷。这的确比写“卿卿我我”或“你侬我侬”强多了。
    就因为和诗写得漂亮,双方就能共赢了。王士祯名声远扬,他写的和诗加大了李清照在清代文坛的影响力。
    清代有位著名的词人叫做纳兰性德,他的词写得格外出彩。例如那首《如梦令》,其中的“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传唱度颇高。他也是李清照的粉丝。他曾写了一首《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李清照的往事曾是他燃在心灵上的一道烛光。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首词肯定是纳兰性德读了李清照作品之后的总结与感悟。赌书与泼茶,当年李清照在青州的欢乐,成为清代相当一批读书人的向往。

    清代文人中比较有名的评论当属沈谦给出的一句“男有李后主,女有李易安”。这句话画风很盛,南唐李后主玉树临风,宋朝李清照优雅不群,两位都是词文翘楚,放在一起感觉比赵明诚还搭。

    李清照在清代文人眼中是一块无暇美玉,所以清人很难接受李清照改嫁的事实。见到别人说自己的偶像晚节不保,粉丝们群起而攻之。许多人纷纷发表观点驳斥李清照改嫁这一说法。
    李清照不仅是明清时代的偶像,清朝之后,李清照这缕清风依旧吹拂,民国的文人继续推崇着这位诗词皇后。民国词人夏承焘有一首《瞿髯论词绝句·李清照》。

    瞿髯论词绝句·李清照
    中原父老望旌旗,
    两戒山河哭子规。
    过眼西湖无一句,
    易安心事岳王知。

    西湖虽美,然身后故土成灰,想必李清照也没有心情赋诗一首了。
    夏承焘先生必然对李清照进行了一番深入研究,否则不会得出“易安心事岳王知”这句令人思绪万千的话。
    其实这句话主要是说明岳飞有着与李清照相同的江山之虑。不过有的人脑洞大得很,竟然写出李岳二人产生姐弟恋的狗血剧本,实在是不太符合逻辑。
    总之,李清照倍受后人喜爱与模仿。
    你赋予文字怎样的魅力,文字就会赋予你怎样的魅力。李清照虽然距离我们有一千多年,但感觉她从未曾离开。这就是魅力文字产生的化学效应。
    31 小隐于野
    历史的真相之门是不会轻易敞开的,但只要学会以光芒作钥匙,这扇门就不会永远关闭。而在思考的方向上,一定会有光照进来,将那片迷茫的雾团驱离。

    在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国产电影《小街》。该片讲述了在“十年文革”期间,青年工人小夏认识了因受迫害而女扮男装的少女小俞,二人在短暂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真挚感情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一路是唯美的爱情,虽然设想了三种喜或悲的结尾,但最终都没被选做休止符。于是,本片将结局留给观众去想象。
    而李清照的结局就如同这部电影,一路虽有风景,但在尽头没了路。
    以目前人们对于李清照的研究来看,李清照的结局很是扑朔。按照某些宋人作品中的文字记载,李清照“流落以死”。现代很多人在写李清照传记时,都齐刷刷地赞同这个观点。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悲凉、孤苦、凄惨成了很多人眼中的李清照的晚年光景。思念和失望之情是有的,悄然辞世也是可能的,但如何确定这位诗词丽人是极度孤苦和凄凉呢?
    李清照的年谱有好多版本。有的说她大约卒于1155年,有的说她大约卒于1153年,有的说她大约卒于1151年,等等。这些个时间都有个莫名其妙的前提,就是大约。谁也不知道这个“大约”是怎么约出来的。
    这充分说明,李清照的结局并无定论。
    月儿漫过树梢,光辉撒在小镇的青石板路上。夜深人静时我们在想,她流落在江南,对江南小镇是否有所依恋?真的是在秋风萧瑟中孤独地走完这一生,最后连青冢都找不到?难道那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是指向她未来的结局吗?
    这个结局未免太不给力了。不敢想像,一个聪慧至极的女子会以这种姿态离世。博了一生,最终博了一个寂寞,如此虎头蛇尾,她甘心如此吗?
    其实,不怪会有很多人做出李清照孤苦离世的判断。
    那个时代的离索沉浮要多于回到安稳平静,李清照一生经历的曲折坎坷要多过普通人。虽然她的人生起点高于普通人,但把所有的起起落落叠加起来,她的境遇就在海平面以下了。
    李清照的早年家境富庶、年少出名、婚姻美满,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但从中年至晚年,那叫一个惨。党争不断,战火扑面,千金失散,二婚迷乱,望眼尘间,一片苦难。真是,浑身无一处不痛,内心无一丝不伤。有此等机遇,或许今生是来赎罪的。
    机遇坎坷就像是路灯,将她的诗词照射得全是悲伤的影子。人们沿着灯光向前走,得出李清照凄凉过世的推断。然而,这样的结局是不合情理的。人的一生,或许寻寻觅觅,或许冷冷清清,但目的不是走向凄凄惨惨戚戚,而是为了寻求开悟,哪怕只有一回。
    开悟就是一种境界升华。一个人开悟,就是懂得断舍离,这不分早晚,不分年龄。开悟之后就是开挂,至于在何时开悟,属于人各有命了。
    即便才华横溢,也会遍体鳞伤,即便拥有一腔豪迈,也会邂逅世态炎凉,所以说,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完美的领悟。
    李清照是一个曾用词文征服天下的女子,而慧根如此深厚的人行走在悲喜之巅而痛到极点,一定会发生蜕变。在《金石录后序》中,就有她的一段感悟。属于对钱财这等身外之物看开的那种。

    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

    古人讲三十年为一世。三十四年,一世患得患失,忙忙碌碌。
    然而正是因为那些恋恋不舍的价值连城的东西失去了,当面对空无一物的时候,李清照恍然大悟。天长地久终为梦,人事聚散两茫茫。
    如果说对钱财的开悟算是清浅的,那么对于人生的开悟即是深刻的。
    经历过一段不堪的婚姻后,在信件《投内翰綦公崇礼启》中,有一段文字,预示着她未来做出的抉择。

    誓当布衣蔬食,温故知新。再见江山,依旧一瓶一钵;重归畎亩,更须三沐三薰。

    其大意为:布衣蔬食,谨记过往。江湖再见,素简不忘。重返田园,沐浴薰香。
    其实,这就是一个隐士的生活写照。李清照之所以说“重返”,只因为她曾在青州有过一段清净无扰的准隐居岁月。这么一个敏感的聪慧的女子,绝不甘心“流落而死”,绝不甘心生命就此消沉。她会选择以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走完余生。
    中国自古多隐士。隐士大致有这么几类,一是身隐心隐,二是身隐心不隐,三是身不隐心隐。所以,自古流传“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隐士群体中不乏真正的高人。然而要了解隐士的真实面目是非常难的,可遇不可求,否则人家也不会去做隐士了。
    三国时期,有一隐士,人称水镜先生。据说是诸葛亮的师傅。在《三国演义》中,当诸葛亮跟着刘备出山的时候,与他同在山上隐居的水镜先生说诸葛亮“虽得其主,未得其时”,就是说诸葛亮出山的时机不对。结果证明水镜先生是对的,卧龙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文学作品虽有演绎的成分,但是从中可以感受到隐士的一种魅力——高岸深谷,身怀绝技,名利为空,与世无争。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与隐士颇有渊源。他有一位朋友叫做廉复。廉复(994-1084)是北宋一位著名的隐士。此人在做官期间开悟了,于是辞掉了铁饭碗,携家眷从河南迁到明水择处隐居。廉复有很高的道行,在90岁高龄时仍鹤发童颜。90的人像29岁,的确是开挂了(而现在很多29岁的人像90岁的)。
    茂林修竹,曲径通幽。隐士有一大爱好,就是种植竹子。廉老先生喜欢竹,李格非深也喜欢竹。他在自己的居室周边也植竹,并将自己的房子命名为“有竹堂”。李清照自小耳濡目染,对隐士的印象根深蒂固。
    虽然隐逸文化并非主流,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魏、晋、唐、宋都曾盛行隐逸之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成为隐逸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南宋偏安江南,这期间,许多有志之士少不了分析时局。外患太大,国力亏虚,江山易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李清照也渐渐接受事实,明水镇和漱玉泉已经遥不可及了。不知哪天金寇的铁骑会再次踏破江山,这美丽的江南也会朝不保夕。一个满怀中兴信念却对未来看不到希望的女子,她还能做什么呢? 李清照已经不再年轻,她的忧国之心再也经不起折腾。与其眼睁睁看着大宋沦陷,不如深居山林,与残酷的尘世划清界限。
    李清照决定走向世外桃源,回到云雾缭绕的山中,回到清净透亮的泉边。让灵魂彻底安静下来,做一个衣袂飘举的道人,做一个和光同尘的隐士。
    做不到大隐和中隐,姑且小隐吧。江南多山多水,风景秀丽,晚年李清照很可能择一处有山有水、人迹罕至的地方安顿下来。那里可能少不了便于修行的道观或寺院。她不一定独来独往,也可能携某些愿意与她共赴山水的亲朋好友一起与世隔绝。例如李格非同门师兄弟晁补之、张耒等人的子女(毕竟是世交),还有其他志同道合之人。大家相互扶持照应,一起耕种劳作或悟道修行,也不会寂寞。
    踏上归隐之路,李清照不问世事,不经风雨,感受着水云间的逍遥和清澈。那个地方,有花香为朋,有星辰作伴,有细雨迷蒙,有落红斑驳。她再也不受尘嚣伤害,再也没有烦恼。泉水永远欢快,月光永远温柔,泥土永远芬芳,管他天荒地老有多老,地久天长有多长。
    李清照身边是宁静和芬芳,是诗书和灯烛,她守着一花一世界,在那个不为人知的净土中,安详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32 园丁之志
    夕阳拥有跟朝阳一样的红光,甚至比朝阳还要美好。即便暮霭沉沉,只要心存理想,生命就有霞光。
    北宋有个叫魏泰的文人,也是一名隐士。他有诗云“近世妇女多能诗,往往有臻古人者”。意思是近代以来才女特别多,写诗的水平不亚于前人。可见宋朝这个时代批量生产才女。
    其实,在宋朝有很多女子不仅能够写诗,其他才艺同样出彩。可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例如制茶、酿酒,厨艺等。在宋朝,优秀厨娘的待遇非常高,是打工一族中的金领。而上流社会注重培养女子的文学素养,宋朝曾有一段时期,以女子有才为傲。
    宋朝词坛拥有如此众多有才华的女性,是与天时地利分不开的。
    赵匡胤拿下江山之后,制定了不杀文人的国策。文人的社会地位与日俱增。汉朝发明了纸张,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在李清照出生前40年,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都是划时代的发明,人们读书学习方便多了。
    在宋明理学兴起之前,女子受教育的现象很普遍。不为别的,只为能够更好地相夫教子。有其母必有必有其子。苏轼和苏辙的母亲程氏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宋朝能拥有这两位文豪,程氏功不可没。
    也是因为教育的兴盛,才会涌现出李清照、苏小妹、朱淑真、唐婉等一大批才女。


    
    年少的李清照曾是一名苏门学子,有良好的师承,才会有今天的她。
    李清照在归隐之初,并没有完全封闭自己。她有一个想法,想把自己平生所学传承下去。于是,她随缘招收女学生,传授她们文学知识,让她们做一个有才气的人。
    以她的名气,私塾规模虽不大,但不缺生源。
    史料中有记载,李清照门下有一位叫做韩玉父的女学生。不知是先天的发育还是后天的教育,此女是一位情痴情种。“韩玉父”这个名字有点古怪,女有男名,命不安宁。姑娘如果叫“韩玉娘”,估计命运不会很曲折。
    当年她应父母之命,身许一个叫林子健的高材生。林子健要去福建做官,韩玉父倾囊相助,林子健许诺以后要车马迎接韩玉父,但之后没了音信,不说娶也不说不娶。韩玉父想不通林子健为何食言,于是铁了心要去寻他问个明白。好不容易赶到福建之后,林子健又到江西做官去了。翻山越岭,一路风尘,可寻夫未果。韩玉父在辗转途中叹人事多舛,于是写下了一首诗,叫做《题漠口铺》。

    题漠口铺
    南行逾万山,复入武阳路。
    黎明与鸡兴,理发漠口铺。
    旴江在何所,极目烟水暮。
    生平良自珍,羞为浪子妇。
    知君非秋胡,强颜且西去。
    如果真是个有情有义的男子,在外多年怎么可能连个招呼都不打呢?想必是见异思迁了。但韩玉父好像被灌了迷魂药,写了“羞为浪子妇”和“知君非秋胡”两句话,说自己有原则,不嫁负心汉,夫君也不是“秋胡”。秋胡是春秋时的一个鲁国人,娶妻五天后就出门求官,五年后回到家乡,在郊外调戏一女子。没想到这个女子就是五年前与自己拜堂的妻子,后来妻子怒斥秋胡并投河自尽。这个秋胡也是个奇才,离家五年连妻子都不认得了,再过十年说不定也不认得爹妈了。
    韩玉父写完了诗,继续千里寻夫,将这片痴情进行到底。
    李清照的用典手法在韩玉父这里算是得到了传承。但韩玉父是个情痴,深陷感情漩涡,在诗文上没再有什么突破。
    还有一见事,足以说明李清照的教书育人之路是孤掌难鸣。
    陆游有个表侄女,聪明又漂亮。她在十几岁的时候曾见过李清照。李清照很喜欢她,想教她读书写诗。没想到这个小姑娘说了一句“才藻非女子事”。意思是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小姑娘的爹地觉得这娃连李清照都拒绝,有见地,有性格,可教也。于是就亲自写了许多列女故事教授给她,小姑娘日夜诵读。
    列女的范畴比才女更为广泛,但相对于才华,列女更为看重德行。不学才女学列女,这其实是对女儿的鼓励。可见当时有才气的女子已经不太受人们待见。时代真的是不同了,人们开始有了新的标准——德行优于才华,列女强过才女。
    教书育人,其实是李清照报国之志的延续。但这条路似乎并不顺畅,一路上竹影稀疏、无人喝彩。估计教书育人这件事没有坚持多久就黄了,此时年迈的李清照觉得彻底退休。她索性一门心思闭关修身、颐养天年,从此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李清照的一生起伏跌宕,色泽斑斓。她的轻叹和笑语、惆怅和豪情,变作绵延不绝的溪水,永远在时光里流淌。她的点点感悟,在岁月的书页里发着金子般的光。
    人们不会忘记她在湖水中泛舟的洒脱、在秋千上划过的欢乐,不会忘记那个在青州与世无争的易安居士和那个曾在颠沛琉璃中走向远方的爱国诗人。她将思念的光芒和润雨撒在故土上,长出一颗颗参天大树,庇护着一代又一代赤心报国的人。
    世间已被惊艳,难舍其芒,李清照的故事将会被一直诉说下去。
    教书育人,其实是李清照报国之志的延续。但这条路似乎并不顺畅,一路上竹影稀疏、无人喝彩。估计教书育人这件事没有坚持多久就黄了,此时年迈的李清照觉得彻底退休。她索性一门心思闭关修身、颐养天年,从此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李清照的一生起伏跌宕,色泽斑斓。她的轻叹和笑语、惆怅和豪情,变作绵延不绝的溪水,永远在时光里流淌。她的点点感悟,在岁月的书页里发着金子般的光。
    人们不会忘记她在湖水中泛舟的洒脱、在秋千上划过的欢乐,不会忘记那个在青州与世无争的易安居士和那个曾在颠沛琉璃中走向远方的爱国诗人。她将思念的光芒和润雨撒在故土上,长出一颗颗参天大树,庇护着一代又一代赤心报国的人。
    世间已被惊艳,难舍其芒,李清照的故事将会被一直诉说下去。
    至此,《不为人知的李清照》已完结。多谢各路大咖的支持!
    尤其是文友开阿克i。感谢从始至终,一直陪伴!
    一路有你,文字不孤独。

    
    至此,《李清照之趣闻杂谈》已完结。多谢各路大咖的支持!
    尤其是文友开阿克i。感谢从始至终,一直陪伴!
    一路有你,文字不孤独。
    @张晋阁 2022-05-08 09:14:28
    至此,《不为人知的李清照》已完结。多谢各路大咖的支持!
    尤其是文友开阿克i。感谢从始至终,一直陪伴!
    一路有你,文字不孤独。
    -----------------------------
    抱歉,竟然打错了书名。《不为人知的李清照》已出版,本书为《李清照之趣闻杂谈》。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10-29 13:35:34  更:2022-05-26 15:50:04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