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诸子百家史话(连载-版权所有)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诸子百家史话(连载-版权所有)[第5页] |
作者:ty_田舍郎495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明天恢复更新......这几天实在太累了。 |
接上文 |
墨家不为名,帮助宋国却不为人知。 墨家不怕死,从不推脱且亲身赴险。 墨家不私利,本人或学派均没有得到好处,不图感恩。 就是这样,在与残酷的现实的争斗中,墨家学派的众多弟子,就是一个个抱薪者,在艰难跋涉的途中消亡。但他们的无私,又很难得到众人的理解和支持。抱薪者得不到救助,只会倒毙在途中,即使他一心想要救人;同样的道理,想要救世的墨家,却很难得到支持、理解和援助,只会日渐式微。 这样一群人的精神、这样宝贵的思想、这样学派的消亡,尤其显得可贵、可叹、可悲! 事实上,站在后世的角度上讲,墨家学派的消亡,尤其自身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归纳起来,可以简单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统治阶级打压与儒家的打压。 内部原因:思想太过超前与群众基础弱。 |
统治阶级的打压,可以理解。首先,墨家众人不怕死,既然不怕,就敢于反抗。据《淮南子》记载:“墨家中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墨家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可见一斑。但是这种不畏生死的精神恰恰是统治阶级最为忌惮的,毕竟“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而儒家则不同,虽然不乏死心眼的方孝孺之辈,但是大部分读书人对于生命还是比较敬畏的。既然有所忌惮,那么自然更容易治理。 其次,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所谓的兼爱是无差别的爱,无君臣上下、无尊卑礼数,属于理想之下的大同社会。非攻,那就是不要战争,不要战争那就是和平,对于蕞尔小国来说当然奉之若神明。 然而,春秋虽无义战,但我不攻人人亦攻我。显然,墨子提出的非攻必须建立在自身强有力的武装之上才能实现,墨家本身就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有一批赴汤蹈火、舍生忘死的死士。他们以自己的标准为标准,恣意任侠,执宰天下,岂能为君王所容? 再次,墨家主张尚同、尚贤。所谓尚贤,是封建统治者所最厌恶的,皇帝说到底就是独裁者,有哪个独裁者愿意让老百姓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又有哪个官员愿意让老百姓来左右自己的前程? 所以比起法家、儒家等各路学说,墨家注定会被统治阶级打压。墨子一生里大部分时光,都投入到为了制止战争的奔波中,但除了有限的几次成功外,他大部分的行动都归于失败。有哪一个统治者,愿意为了一个人的简单愿望,去改变自己争天下的既定战略呢?有谁会认真地弯下腰来,去聆听墨子的梦想呢?兼爱,笑话,春秋战国本身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能活下来的,不是能兼爱的,而是最残忍的,至于非攻,难道要等着人家来攻我吗? 也正因此,一生建树颇多的墨子,注定是不幸的,因为他的学说,是不会被统治者接受的学说。 |
如今学派的打压,又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儒家墨家积怨颇深。 墨子,生活在孔子与孟子之间。墨子早年“学儒家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他看到儒家学说的种种弊端,于是自立门户,开创墨家学派。 儒墨向来不和,墨子思想很多地方跟儒家针锋相对,儒者说墨者是禽兽,墨者说儒者是猪狗。 此时的儒生六艺尚有射御之术,墨者这边更有剑客游侠,双方不止动口而且动手,矛盾早深。 当儒家成为正统之后,墨家思想就被视为异端,遭到封杀。 而墨家由于其内部严格半军事化纪律,准宗教式信仰,慷慨赴死的精神,对大义的执着追求,导致在战国时期帮助守城时战死的墨家弟子很多,丧失了大批墨学精英。尤其是三代巨子孟胜殉死之后,最为精华的180余名墨者一同慷慨赴死,墨家精英几乎为之一空。 而其余百家诸子,杰出人物,层出不穷,道家先有老子杨朱,后又庄子、刘安;儒家先有孔子、孟子,又有荀子、董仲舒;法家先有管仲吴起,后又韩非李斯;兵家先有孙武孙膑,后有白起王翦;纵横家先有苏秦张仪,后世策士更是层出不穷。 而在墨子之后,墨家没有在出现一个天才的集大成者,进一步完善其思想,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儒家的打压之下,显得如此力不从心。 最终逐渐走向消亡,墨家的思想,隐藏在道家典籍中,仅有一鳞半爪留存于世。 |
儒家学派的打压。 |
墨家是同情弱者的学派,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主张极其超前的学派,他们的某些思想甚至堪比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但是,一个学派太超前也是为时代所不容的,因为这就是一个时代固有的局限性。 对于春秋频发的战争来说,那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丛林时代”。但是墨家却偏偏要帮助小鱼不被大鱼吃,还要阻止小鱼吃虾米,构造一个和谐的后丛林时代。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永远骨感。《道德经》有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马太效应才是人类社会的法则,而打破这个法则的唯一方法却就是墨家竭力反对的战争。不得不说,这就是人道和天道之间最难平衡的一环。 此外,墨家最核心的观点,兼爱也存在逻辑问题。墨子证明兼爱的主要方法是逻辑辩论,但站在后世角度来看,我们当然知道,爱可以是无差别的,也可以是有差别的。就绝大多数人而言,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总归是比爱别人的多一些。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也爱别人的家人,就很不错了。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之常理。 而对于伦理学、社会学,不讲人之常情、人之常理,偏讲自己那个尚待证明的逻辑,肯定行不通。 事实上,墨家所言的“兼爱”,与基督教所言的“博爱”,有诸多相似。都是一种无等级无差别的爱,但基督教的博爱,是因为有上帝,有信仰。墨子的兼爱,却来历不明。 最终导致,墨家,这个曾经熠熠生辉的学派,却终究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
墨家是同情弱者的学派,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主张极其超前的学派,他们的某些思想甚至堪比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但是,一个学派太超前也是为时代所不容的,因为这就是一个时代固有的局限性。 对于春秋频发的战争来说,那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丛林时代”。但是墨家却偏偏要帮助小鱼不被大鱼吃,还要阻止小鱼吃虾米,构造一个和谐的后丛林时代。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永远骨感。《道德经》有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马太效应才是人类社会的法则,而打破这个法则的唯一方法却就是墨家竭力反对的战争。不得不说,这就是人道和天道之间最难平衡的一环。 此外,墨家最核心的观点,兼爱也存在逻辑问题。墨子证明兼爱的主要方法是逻辑辩论,但站在后世角度来看,我们当然知道,爱可以是无差别的,也可以是有差别的。就绝大多数人而言,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总归是比爱别人的多一些。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也爱别人的家人,就很不错了。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之常理。 而对于伦理学、社会学,不讲人之常情、人之常理,偏讲自己那个尚待证明的逻辑,肯定行不通。 事实上,墨家所言的“兼爱”,与基督教所言的“博爱”,有诸多相似。都是一种无等级无差别的爱,但基督教的博爱,是因为有上帝,有信仰。墨子的兼爱,却来历不明。 最终导致,墨家,这个曾经熠熠生辉的学派,却终究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
墨家是同情弱者的学派,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主张极其超前的学派,他们的某些思想甚至堪比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但是,一个学派太超前也是为时代所不容的,因为这就是一个时代固有的局限性。 对于春秋频发的战争来说,那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丛林时代”。但是墨家却偏偏要帮助小鱼不被大鱼吃,还要阻止小鱼吃虾米,构造一个和谐的后丛林时代。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永远骨感。《道德经》有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马太效应才是人类社会的法则,而打破这个法则的唯一方法却就是墨家竭力反对的战争。不得不说,这就是人道和天道之间最难平衡的一环。 此外,墨家最核心的观点,兼爱也存在逻辑问题。墨子证明兼爱的主要方法是逻辑辩论,但站在后世角度来看,我们当然知道,爱可以是无差别的,也可以是有差别的。就绝大多数人而言,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总归是比爱别人的多一些。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也爱别人的家人,就很不错了。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之常理。 而对于伦理学、社会学,不讲人之常情、人之常理,偏讲自己那个尚待证明的逻辑,肯定行不通。 事实上,墨家所言的“兼爱”,与基督教所言的“博爱”,有诸多相似。都是一种无等级无差别的爱,但基督教的博爱,是因为有上帝,有信仰。墨子的兼爱,却来历不明。 最终导致,墨家,这个曾经熠熠生辉的学派,却终究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
墨家成员过的是十分贫苦的,这点可以参考西藏虔诚的苦行僧,人们吃饱穿暖之后是无法体会到他们那种挑战身体耐苦极限的感觉。 此外,他们反对一切不实用的娱乐、礼仪消费,对于现世生活采取了极端的禁欲主义。但是,这种理想,怕是仅能在极少数人中流行开来,老百姓都是凡人,有着七情六欲,谁愿意过这样的苦日子?毕竟花花世界,谁又能不为所动? 墨家追求侠肝义胆的理想人格,敢于为共同的理想而甘愿献身。 这种理念,很难得到广泛的支持与理解,哪怕是被他们救助的众人。 墨家思想对人们的感化,就像墨水浸透纸张,一层层穿过,墨迹很淡,到了最后,一点也没有沾染。亲身接触的人,会被墨子的理念打动,而距离越远,人民被触动的程度逐渐减弱。 没有群众基础的学说,自然难以长久。 人生处万类,智识最为贤,墨家虽然曾经消亡在历史长河之中,但墨者的智慧和见识确有其独到与过人之处。 巧手传艺,慧心究理,既富于工匠精神,又精于科学技术,这是墨者不同于其他学派的一大特色。 墨学,曾与儒家并驾齐驱好几个世纪,左右着人们的精神风貌与时代潮流。只是秦汉以降,墨学才沉寂了下来,这一沉寂啊,就是漫漫两千余年。在汉武帝刘彻独尊儒术的时代,墨家遭到了残酷的打压,最终,隐没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尘烟之中。 连尚处汉朝,治学力求严谨的司马迁想了解墨家,都感叹资料太少。墨家就像没有存在过一样,谜团云积。 虽说在这悠长的岁月里,墨学仍然像地火般地奔流于熔岩之中,但他被深深地窒息,浓浓地妖魔化,却是不挣的事实。 |
为什么只能回复一条了 |
墨家是同情弱者的学派,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主张极其超前的学派,他们的某些思想甚至堪比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但是,一个学派太超前也是为时代所不容的,因为这就是一个时代固有的局限性。 对于春秋频发的战争来说,那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丛林时代”。但是墨家却偏偏要帮助小鱼不被大鱼吃,还要阻止小鱼吃虾米,构造一个和谐的后丛林时代。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永远骨感。《道德经》有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马太效应才是人类社会的法则,而打破这个法则的唯一方法却就是墨家竭力反对的战争。不得不说,这就是人道和天道之间最难平衡的一环。 此外,墨家最核心的观点,兼爱也存在逻辑问题。墨子证明兼爱的主要方法是逻辑辩论,但站在后世角度来看,我们当然知道,爱可以是无差别的,也可以是有差别的。就绝大多数人而言,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总归是比爱别人的多一些。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也爱别人的家人,就很不错了。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之常理。 而对于伦理学、社会学,不讲人之常情、人之常理,偏讲自己那个尚待证明的逻辑,肯定行不通。 事实上,墨家所言的“兼爱”,与基督教所言的“博爱”,有诸多相似。都是一种无等级无差别的爱,但基督教的博爱,是因为有上帝,有信仰。墨子的兼爱,却来历不明。 最终导致,墨家,这个曾经熠熠生辉的学派,却终究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
后世田舍郎为之长叹,如果在漫漫的历史流程中儒墨俱显,得失互补,那中国的历史文化将会是怎么样一番景象,其灿烂和明丽,自非今日之情状,想想看墨家那些堪称惊艳的物理、科学、光学、逻辑论述,当不让欧几里得、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先贤专美于前。 虽然,由于墨家自身的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条件使得墨家消失在人海,但墨家真的消失了吗?作为一个大的组织,它是消失了,但如果后来者能够坚持先驱者的理念,那么学派必将能延续下去,直到灭亡的那一刻;假如后来者改弦易张,扭曲了先驱者的本意,那么即使学派还在延续,实则名存实亡。从这个角度讲,流传到清朝的儒家,没有一点春秋时期儒家的风骨,可以说是名存实亡了。 墨家的风骨,还活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
幸运的是,部分《墨子》还是在《道藏》的庇佑下,得到保存。诸子百家,墨家能留下名号,已经是幸运,悠悠5000年,不是每一种道理都有足够的幸运流传到现在。 后世,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写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更在《故事新编》里,直接赞颂墨子的言行,将墨子视为中国的脊梁。近代,方授楚在《墨学源流》中说,墨家思想并未消亡,只是转入地下,存于民间,以与王朝对抗。 现在社会,我们可能没有明确的提出墨家的概念,但墨家的理念,却溶于日常之中了,不断在潜移默化。 墨子虽已逝去,但他仍值得铭记,直至现代,中国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正式以墨子命名。 也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在这里,知道了墨子的无私与奉献,了解到他们的事迹,或钦佩、或崇尚,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或多或少也会学习一些他们的无私精神,那样才是有意义的文化传承。 |
马上开始墨家篇的最后一章 |
道家正是登场之前,先来点暖场的文字。 道家和道教是不是一回事。 当然不是。 宗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其起源,据说是道家的始祖老子。虽然后世的道教还将老子尊为创始人,又称为太上老君,也就是《西游记》中曾经把孙悟空关在丹炉里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的那一位大神。 但这又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因为道家和道教虽然都有一个“道”字,它们的教义却截然不同,甚至相反。 况且,即便真是老子,但老子本身也是一个充满谜团与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春秋时期的人物,与孔丘同时代;也有人说他是战国时期的人物,晚于孔丘一个多世纪。司马迁作《史记》,也只是把当时不同的说法都记载下来,不敢下十分肯定的判断。 简单地说,道家宣称道法自然,认为生死都是自然的过程,因而教导人们要看淡生死。 而道教主要是教导人们如何通过服食丹药、闭关修炼等手段求得长生不死,显然是反自然的。 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是要探讨道家与道教的传承关系。 还是关注我们故事的主线,道家的老子的故事。 尽管对于老子究竟的生平,尚无清晰的刻画,不管老子究竟是谁,是与孔子同时还是晚于孔子,但进入战国时代后,道家的学说已经逐渐风行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史书上也多有佐证。 前面说过,吴起在楚国为官,曾经遭到道家门徒屈宜臼的诘难。在道家看来,战国时期的痛苦与不幸,多半是由儒家、法家、兵家这些好事之徒造成的,他们以仁爱、法治、济世为名欺骗世人,放纵贪婪的欲望,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腥风血雨。因此,老子宣称:“圣人出,有大伪!” 这句话振聋发聩,一直到今天仍然发人深省。 圣人是什么?圣人就是最大的欺骗者。伟人是什么?伟人就是对一个民族内心不自由的惩罚! 而到了后世的庄子,更是旗帜鲜明的提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在道家的眼中,人皆循道而生,天下井然,何来大盗?何须圣人? 以孝而论,乌鸦生反哺,无需彰显孝道,而尽反哺本职。 如果专注彰显孝为宗旨的赡养,攀比成风,最终肯定会有人无法满足所谓孝道,放弃了赡养,于是就有了孝子和不孝,人人赡养,不胜出个别所谓的孝子? 可想而知,那个年代的道家人物,都是消极避世,极力远离尘世喧嚣的。 |
墨家篇,最后一章。 |
第一次百家战争 |
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说法,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场战争”。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
现讲儒墨之争。 也就是兼爱和仁爱之争。 先秦诸子百家中,势力最大的莫过于儒墨两家了,正所谓非儒即墨,这两大显学之间的争斗也相当激烈。 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也非常复杂。但是简要一点可以概括为关于人心、人性、人治的论战。此一次关于人心的论战,发生在墨学出现之后,是墨学与儒学关于人心是兼爱还是仁爱的战争。这场战争又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墨子主攻,孔子主守;第二个阶段是孔子的弟子孟子、荀子对于墨子的攻击,墨家一败涂地。 首先必须说明一点,关于对于这个世界问题的认识,墨子同孔子是一样的,认为这个世界之所以礼乐崩坏,是因为没有爱。因此,墨子同孔子有三点相同。 1.这个世界有救,肯定了个人努力的效果。 2.拯救世界的药方是爱。 3.士人应该以拯救世界为己任。第二条第三条是墨家与道家和法家的不同。 墨子所挑起的同孔子的战争,主要是第二点,墨子,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不要仁爱要兼爱。 墨子,是第一个公开批判孔子和儒家的人。墨家,也是孔子和儒家的第一个公开的反对派。 墨子公开主张:背周道而用夏政。 墨子和墨家的批判,十分猛烈犀利。还可以再举例。据《墨子?公孟》,有一次,公孟子和墨子辩论。 儒家核心的仁爱与礼乐,墨家坚决反对。 反对礼,好理解。因为礼讲尊卑,不讲平等,这就与墨子的理念相悖。在墨家和墨家学派看来,儒家不过江湖骗子,礼乐则既虚伪又无聊。比方说,礼制规定,肉类切割的方式不合规矩就不能吃,叫“割不正不食”;席位摆放的方向不对就不能坐,叫“席不正不坐”。这些都没什么道理,却是孔丘他们竭力推行的主张。 这些繁文缛节,孔子自己做的到么?做不到,墨子说孔丘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时,子路蒸了一只小猪给他,他不问来路就吃了。子路剥下别人的衣服去换酒,他也不问来源就喝了。后来回到鲁国,却又“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俨然君子。子路问他为什么一前一后判若两人,孔丘居然说,那时求生,此刻求义! 反对乐,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乐是一个含糊的概念,可以指音乐艺术也可以泛指一切娱乐活动,但更多的时候,则是指一种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在内的综合艺术,即“乐舞”。这种“乐舞”的演出,需要很多人投入,协调运作。其中规模大的,相当于现在的大型综艺晚会。 对于这样一种“乐”,墨子是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对劳动人民没好处。在《非乐》篇,墨子说:撞击洪钟,敲打鸣鼓,弹奏琴瑟,吹奏竽笙,手舞足蹈,载歌载舞,就能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吗?不能。就能实现天下大治,保证天下太平吗?也不能。不但不能,还会添乱。因为这种大型综艺晚会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耽误生产。男人去做这件事,耽误种田。女人去做这件事,耽误织布。官员去做这件事,耽误治国。这样祸国殃民的东西,要它做甚?现在,劳动人民饭都吃不饱,衣都穿不暖,整天干活一点休息时间都没有,你们统治阶级却在那里穷奢极欲歌舞升平,像话吗?所以,墨子得出结论:“为乐非也”! 《墨子》一书中的《非乐》、《非命》、《非儒》,便可以称之为墨子的“三大批判”──礼乐之批判,天命之批判,儒学之批判。实际上墨子对儒家的攻击不遗余力。不过墨子最反对的,还是仁爱。墨子主张以爱拯救世界,但不是仁爱,而是兼爱。 |
墨子认为,仁爱的出发点是亲情,即父母子女之间与生俱来不证自明的爱。然后将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从爱父母子女,到父老乡亲,到华夏族人,到蛮夷戎狄。最后,让世界充满爱。显然,这里面有先后,有等级。什么是“仁爱”?就是从亲情出发,从身边做起,由此及彼,推己及人。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先爱自己人,后爱别的人;先爱父母子女,后爱父老乡亲;先爱华夏族人,后爱少数民族。甚至同一层面,也有先后,比如先父母后子女,先国君后国民。这是一种有差别的爱,这也就是“仁”。 兼爱则相反,主张不分男女老少、亲疏远近、尊卑贵贱,一视同仁地爱。仁爱有差别,兼爱无差别。什么是“兼爱”?就是不分亲疏、贵贱、等级、差别,一视同仁的爱。无论父母子女、国君国人、贵族平民、华夏夷狄,统统一样地爱。这是一种无差别的爱,这也就是“兼”。 正是一个“兼”字,划清了墨子与孔子的界线。 可见“兼”之与否,是本案的关键。 仁爱与兼爱,是儒墨两家的根本分歧。 |
今天上了一天的网课,实在不想再看电脑了。 明天更新。 墨家最后的篇章。 |
这几天把墨子篇中,前几张不满的地方,从新修正了一下。 |
墨家证明兼爱的方法,则是逻辑推理。 墨家假设一位名叫巫马子的儒生发表宣言:我爱邻国超过爱远国,爱本国超过爱邻国,爱老乡超过爱国民,爱族人超过爱老乡,爱双亲超过爱族人。这话虽未必有人明确说过,却符合仁爱的原则。那么,接下来的逻辑结论是什么呢?爱自己超过爱双亲。这当然绝不可能是儒家的主张,但这个逻辑推理却是成立的。 就连儒家自己,恐怕也永远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应该“爱双亲超过爱族人”,却不可以“爱自己超过爱双亲”。 这是仁爱学说的死穴。 更要命的是,墨家从“爱自己超过爱双亲”出发,又替巫马子得出一个结论:我只可能损人利己,不可能舍己为人。 墨子的这个推理相当精彩,尤其是前半段,无可批驳。事实上,损人利己的问题也正在于此:你损人利己,别人也损人利己,最后是大家都受损,包括主张和实行损人利己的人自己。 所以,损人利己,是绝对不能提倡的。它对社会,对大家,对每个人都不利,都是损害和祸害。 实际上,就连辩才无碍如孟子,后来与墨家的一位信徒辩论,也只能弱弱地问一句:先生当真相信自己爱邻居的孩子,能够跟爱哥哥的孩子一样吗? 但孟子这弱弱一问,却有雷霆万钧之力。 实际上儒墨两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仁爱是有源之水,兼爱是无根之木。墨子始终没能说清楚,我们凭什么要一视同仁毫无差别地去爱所有人。是啊,凭什么呢?相反,儒家的仁爱尽管问题多多,却有人之天性为根据,人之常情做基础。 墨家的一落千丈,儒家的最后胜出,都不是没有道理的。 墨子创立墨家以后,广收门徒,大力宣扬他的节葬、节用、非乐等思想,同时还不忘抨击儒家的学说。据《墨子·公孟》记载: 墨子对程子说:“儒家有四个主张足以使天下沦丧,儒家认为上天不明智,鬼神不灵验,导致天、鬼不悦,此足以丧天下。又提倡厚葬久丧,建造几层的套棺,还为死者准备很多衣服、被子,送葬的队伍就像是在迁徙一样,三年哭泣,人要扶着才能站起来,拄着拐杖才能行走,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奏声乐已经变成习以为常的事情了,此足以丧天下。又相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贫富寿夭,治乱安危都有定数,是不可增减改变的。为上者如果实行他们的主张,就必定不会关心政治了;为下者若实行他们的主张,就必定不认真做事了,此足以丧天下。” 第一阶段,墨子主攻,在墨子一生的努力下,硬是在儒家天下之中,为墨家学说开辟了半壁江山。 而在墨子死后,随着儒家孟子的崛起,对墨家开展了不遗余力的批判,最终墨家却没有一个旗帜性的领军人物,尤其是孟胜舍大义而取小义死在吴起临死前设的局中,连带着墨家最后的一百多名精英一起殉城,更是对墨家传承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之后再无杰出的墨者能够对墨家学说进行修改完善,适应社会发展,最终墨家在与儒家的争斗中,一败涂地。 这其中的交锋,孟子对墨子的批判,我们在第五章,儒墨再战中为大家讲述。 |
大家中秋节快乐。 |
这几天,在外面学习,每天上课几乎从早到晚,晚上还有晚自习。 唉,好久没有这么高强度的学习了。 帖子的更新,受到了冲击...... |
说一说墨子回车的典故。 这个典故其实是比较生僻的,至少田舍郎再写墨子之前,就不知道。 这个典故来源于《全唐诗》。 其中有一首名为《朝歌》的诗是这样写的: 长嗟墨翟少风流,急管繁弦似寇仇。若解闻韶知肉味,朝歌欲到肯回头。 诗人胡曾认为墨子缺乏文采风流,竟然把美妙的音乐看成仇人,如果他也能了解沉醉与韶乐中而三月不识肉味(说的是孔子)的感觉,就不会临近朝歌时赶快就掉头就走。 朝歌是旧时的沫邑。殷王武丁开始迁居到那里,成为殷的都城。纣王的都城所在。在这里纣王作过肉林、酒池,又有新声糜乐,把城邑称为朝歌,现在城内有殷时的鹿台,就是从前纣王自己投身于火窟的地方。所谓朝歌,就是唱歌得不合时宜。所以墨子听说前面那座城就是朝歌,心生厌恶,掉转车头就往回走,不肯从那座城里经过。 《论语撰考谶》中说:因为那座城是“朝歌”,所以颜渊不肯在那里宿夜,七十个弟子也把眼睛蒙了起来,只有宰予一个人回头看,仲由就踢了他一脚,使他从车上掉了下来。宋均说:子路恼恨宰予回顾这不吉之地,所以用脚把他踢下车来。 墨子回车,是因为他主张“非乐”,而朝歌是个有新声糜乐的地方,这就是胡曾那首诗的由来。无独有偶,儒家弟子们经过这个地方时,竟然蒙上了眼睛,这大概是因为他们主张“非礼勿视”,而朝歌却是个糜烂声色的地方。唯独宰予,还偷偷地往那里瞄,这正好应了孔子评价他的那句话:“朽木不可雕也”。 而“墨子回车”这个词语也被释义为:讽刺那些迂腐文人缺乏文采、故作姿态、不懂装懂的丑态。儒家弟子掩目的做法不也是故作姿态吗?如果子路没有睁开眼看,他怎么知道宰予在偷看呢? 不过,东汉的刘安对于这件事却另有看法,《淮南子·说山训》中写到:“曾子立孝,不过胜母之闾;墨子非乐,不入朝歌之邑;曾子立廉,不饮盗泉;所谓养志者也。”他认为这些人都是注重培养高尚志向的人。 墨子和儒家弟子的反映在今天看来固然是有些过激了,但这都是因为他们内心有所坚守。 |
今天看到有人在问:大意是如果儒家学说这么好,我们为什么还要批判儒家? 其实,田舍郎看到这个问题真的是很无奈。 提出问题的人大概是将中国近代的落后,归结于儒家学说。 当然,我承认,明清时期有些儒家学者,真的是很没有底线,尤其是明末、清末时期,比如嫌水太冷的钱谦益?哪里还有半点先秦儒家的气节? 但是,这些人能代表儒家么?这些人和先秦时期的儒家是一回事么? 根本不是。 明明是后人没有学到老祖宗的思想精髓,却将自己的不争气怪罪于老祖宗学问不好? 难道不可笑么? 明明祖上阔过,后人家道中落,不去找自己的问题,却怪自己的老祖宗。 实在是没道理。 |
最近田舍郎在学校集中学习培训,身边没有互联网,课业压力很大,国庆也不放假,正常上课。帖子先缓一缓。 预计一周后,正常更新。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