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三国的前夜:党锢之祸(名士、外戚和宦官的“三角战”)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三国的前夜:党锢之祸(名士、外戚和宦官的“三角战”)[第4页] |
作者:ty_大汉羽林郎1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3) 刘志说:“不想!”说罢,把奏疏一扔,和宫女玩去了。 于是,襄楷心急火燎地等了十多天,也没有等到刘志的召见。 虽然没获得召见,但襄楷也不是一无所获,因为这封仗义执言的奏疏,他得到了广大正能量士子的称赞。当然,也得到了广大反动派宦官的记恨。不过,宦官们虽然记恨襄楷,但见他只是个方士,暂时并没有对付他的打算。 这对襄楷而言,无疑是最完美的结局,既没有招致宦官的报复,又获得了正直敢言的美名。按说,襄楷应该就此打住。而且,襄楷也应该明白,自己的言论如此尖锐,刘志都懒得搭理,再多言又有何益?何况还可能得罪宦官集团,招致杀身之祸。 但襄楷却决定再次向刘志上奏。 乘刘志难得勤政一次的时候,襄楷又上了一道奏疏。这份奏疏言论依旧尖锐,但更重要的是,它让宦官们气得直跺脚。 不过,襄楷原本没打算和宦官们撕破脸皮,他的主要目的只是想搭救四君子,所以在第一份奏疏中,他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宦官进谗。可他没料到,宦官们居然主动找上门来,威胁他。 |
(4) 侯览担心襄楷在奏疏中说他的坏话,于是警告襄楷说:别以为自己是个跳大神的,就可以肆意妄为,我的忍耐也是有底线的。 襄楷啐了一口,说:“你也配谈底线?” 侯览用兰花指指着襄楷,泼妇一样骂道:“姓襄的,我忍你很久了!敢向陛下上奏,你试试看?” 襄楷仰着脖子说:“试试就试试。” 于是,襄楷在奏疏中以一副看破天机的口气说:“上次说到陛下没有皇子,陛下可知道,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看似与宦官集团风牛马不相及,但它却隐藏着襄楷的绝招。 刘志看到襄楷又在戳他的伤疤,没好气地说:“我生不生得出皇子,关你一个跳大神的什么事!” 但他还是耐心往下看,他总想着能在襄楷的奏疏中看到新奇的东西。但襄楷却不打算满足刘志的猎奇心理,他接着上个问题自问自答:“陛下生不出皇子,其实都怪宦官们。” 皇帝生不出皇子,与宦官有何关系?刘志歪着脑袋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所以他说:“襄楷这家伙脑子坏了!” 襄楷却一本正经地解释道:“宦官都是受过上天谴责的,而且还被阉了,这种人本来就不正常,可陛下却无比宠幸他们,比宠幸普通人还超出数倍,这就更不正常。陛下一天到晚尽干些不正常的事,又怎么能够生出皇子?” 刘志嘿嘿一笑,说:“说了这么多,不就是想让朕远离宦官吗?朕偏不!” 不过,刘志虽没有听从襄楷的谏言,但意外地下令召见襄楷。但这不是他想和襄楷谈论宦官,也不是他想咨询襄楷如何生皇子,而是襄楷的奏疏中提到了一个他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这涉及到刘志的信仰。 鲜有人知,刘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仰佛教的皇帝。为了追求信仰,刘志在宫中大建寺庙,祭祀佛陀。襄楷认为这简直是胡闹。但襄楷不是认为信佛是胡闹,准确地说,是刘志信佛是胡闹。 |
(5) 襄楷在奏疏中猛烈抨击道:“佛家讲究清心寡欲,慈悲为怀,可陛下穷奢极欲,喜好杀戮,与佛家的教义截然相反,你觉得佛祖会保佑你吗?” 那怎样才能得到佛祖的保佑呢?刘志把襄楷召入宫中,亲自询问。襄楷照本宣科地说:“陛下清心寡欲,关爱生命,真正的潜心礼佛,就能获得佛祖的保佑。” 刘志说:“这不废话吗?朕就是做不到清心寡欲才来问你。朕就是想知道,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获得佛祖的保佑。” 怎样才能“不想遵守佛家清规戒律而获得福报”,这个问题恐怕连佛祖都感到为难,何况襄楷。但襄楷却硬着头皮说:“你试试远离宦官。” 刘志不乐意了,说:“这又与宦官有何关系?” 襄楷意味深长地说:“其实,宦官根本不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 刘志强忍着怒火,说:“你又在胡咧咧什么!” 襄楷说:“在古代,本来是没有宦官的,都是汉武帝喜欢宴游后宫,才设置了宦官。” 襄楷的用意很明显,既然以前没有宦官,现在也不应该使用宦官。 刘志当然不可能听从襄楷的建议。但刘志不听从襄楷,却不仅是他离不开宦官,还因为襄楷这次真在“胡说八道”。 |
(6) 事实上,早在春秋时期,宫廷就已经设置宦官,竖刁、嫪毐这些大名鼎鼎的宦官,都是出生在汉朝以前。只不过,汉朝以前的宦官,不完全是阉人,有时也以士人担任,直到东汉开国才全部使用阉人。 看着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襄楷,刘志突然反应过来,说:“怎么又扯到宦官了?你还是告诉朕,怎样获得福报吧。” 襄楷又硬着头皮说:“你试试远离宦官。” 刘志火冒三丈:“不提宦官你就不会说话了是吧?滚吧,看你也没什么好主意。” 襄楷前脚刚走,侯览后脚就跳了起来,因为刘志身边的宦官把襄楷弹劾宦官的事告诉了他,并添油加醋了一番。侯览咬着牙说:“襄楷这畜生是找死来了,我这辈子也没有见过这种人!” 他马上指使鹰犬们上奏弹劾襄楷。奏疏中说:“襄楷居然在陛下面前跳大神,假借天象,牵强附会,扭曲事实,污蔑陛下,真是罪不可恕。应该把襄楷下狱,予以严惩。” 站在封建帝王的立场上,鹰犬们的弹劾,可谓句句属实。 襄楷对天象的解读,岂非牵强附会? 襄楷称刘志生不出儿子是因缺德,又岂非污蔑皇帝? 襄楷虽是一番苦心,但他的言论确实有很大的把柄,除非遇到宋仁宗那般宽容大度的仁君,否则别想脱身。可刘志是宋仁宗那样宽容大度的仁君吗? 但刘志却表现出了难得的大度,他摆出一副长者的姿态,说:“襄楷的话是过分了些,但这个人本质还是不坏嘛,我们不能够放弃他。再说,他说的都是天文星象,应该给他些学术自由嘛。” 侯览下巴都要惊掉:“啊,难道就这样放过他?” 看到刘志那副老领导般和气的样子,宦官们沮丧得像霜打的茄子,而大臣们却神情振奋,庆幸襄楷逃过一劫。 没想到刘志突然笑面虎一样说道:“那就关他两年吧。” |
特立独行:贾彪 襄楷仗义执言前,刘志对他的印象还算不错,可一旦他为四君子辩护,弹劾宦官集团,刘志立刻变脸,判处他两年有期徒刑。 如此一来,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为四君子辩护和弹劾宦官集团,已经成为东汉帝国的两大政治忌讳。 很多本打算上奏搭救四君子的官员都练起了乌龟功。不过,帝国的官场上永远不缺知难而上的逆行者。 符节令蔡衍和议郎刘瑜从襄楷手中接过仗义执言的接力棒,上奏刘志,狠狠地抨击了宦官集团,并要求刘志释放成瑨和刘瓆,措辞十分激烈。刘志御览奏疏时,仿佛看到蔡衍和刘瑜正在指着他的鼻子数落他。 于是,蔡衍和刘瑜均被刘志治罪,并丢了乌纱帽。 这些日子以来,刘志还收到了许多为成瑨和刘瓆辩护的奏疏,不过这些奏疏里都是些不疼不痒的话,刘志便也懒得理睬,权当没看到。 对待成瑨和刘瓆,他的态度依然如此,既不处决,但也不释放。 很多人都认为,成瑨和刘瓆会做一辈子牢。但宦官们却不这样看。不过,这不是宦官们已经猜透刘志的心思,不会让成瑨和刘瓆做一辈子牢。 刘志对成瑨和刘瓆的态度不明,无疑给了宦官们上下其手的空间。 侯览说:“陛下没说不杀成瑨和刘瓆,那就是默认可以杀。” 他的宦官小弟们挠头说:“但陛下也没说要杀他们啊。” 侯览却突然问道:“知道为什么我能做你们的领导吗?” 宦官小弟们异口同声地说:“那还不是因为您英明神武!” 侯览笑开了花,说:“你们说的很好。” “但你们说的不对。”侯览一本正经地说:“要学会揣摩圣意。” 侯览决定“传经授道”,说:“成瑨和刘瓆抗旨杀人,陛下能不恨他们吗?能不想杀他们吗?但这两人都是名人,杀他们影响不太好,所以陛下不便动手。这个时候,要是成瑨和刘瓆受不了监狱的恶劣环境,得了病,死在了狱中,陛下就会很高兴。” 有个小宦官说:“可成瑨和刘瓆壮得像头牛,没有病啊。” 侯览踢了他一脚,说:“笨蛋,你就不知道让他们得病吗?” 侯览一说让成瑨和刘瓆得病,成瑨和刘瓆果然得了病,而且病得很厉害。没过多久,两位正臣便抱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遗憾,在监狱中撒手人寰。 成瑨和刘瓆不明不白地死去,震惊天下。 但在刘志眼中,仿佛监狱中死的只是两只讨厌的蚂蚁。 刘志满不在意的态度极大地鼓舞了宦官们残害忠良的斗志。 |
(2) 当初,成瑨之所以毅然决然地抗旨处决宦官们的狗腿子张汎,功曹岑晊可谓功不可没。是他力劝成瑨严惩张汎,并亲自率领部下抓捕他。宦官们早就对岑晊恨得牙痒痒,一直在全力抓捕他。 可是,宦官们却始终没能抓到岑晊。 抓捕岑晊的命令是以皇帝的诏书发出,换言之,想严惩岑晊的,不仅是宦官们,还有大汉天子刘志。 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刘志下诏抓捕岑晊,以忠臣自诩的岑晊理应束手待捕,既然如此,宦官们为何却抓不到他呢? 原因在于,岑晊是个另类的忠臣。但准确地说,与后世王朝的忠臣相比,岑晊显得很另类,而在东汉王朝的正义士大夫中,岑晊这样的忠臣比比皆是。 岑晊忠于帝国,却不愚忠于刘志。当刘志抓捕他的消息传来,岑晊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逃! 既然天子昏庸,我又何必白白送死?他没有半点犹豫,立刻收拾行李走人。所以,刘志的使者还未到南阳,岑晊便已经没人影。 宦官们派人四处搜查,打探消息,却始终没有发现岑晊的踪迹。岑晊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彻底消失在了帝国的土地上。 派去抓捕岑晊的人绝望地告诉宦官们:“岑晊这小子一早就逃了,偷偷地逃了,所以当地无人知晓其下落。” 宦官们失望了一阵,却又面露疑色,下令继续搜查抓捕。 抓捕岑晊的人把南阳翻了个底朝天,却仍然毫无线索。 宦官们怀疑,岑晊早已逃离南阳;派去抓捕岑晊的人也怀疑,岑晊早已逃离南阳,否则怎会没有半点线索呢? 但事实上,岑晊就在南阳。宦官们之所以抓不到岑晊,是因为岑晊背后有贵人相助,而且不止一位。 |
(3) 抓捕岑晊的人抵达南阳时,岑晊正在逃亡途中,当时还没有离开南阳。为了助岑晊躲避追捕,他的亲朋好友们纷纷伸出援手,掩护藏匿岑晊。正因如此,宦官集团的鹰犬们才找不到岑晊的踪迹。 在亲友们的帮助下,岑晊从河南南阳逃到了今山东一带,在此隐居,这才安定下来。后逢朝廷大赦,岑晊才得以重出江湖。但没多久,党锢之祸爆发,岑晊再次成为宦官集团的打击对象,不得不再次逃亡,最后终于江夏山中。 在岑晊逃亡的过程中,他的亲朋故交纷纷施以援手,让人肃然起敬。要知道,岑晊是朝廷钦犯,掩护岑晊逃跑那便是窝藏钦犯,这可是掉脑袋的重罪。换作一般人,没有举报岑晊便已是厚道,又怎会不顾身家性命掩护岑晊? 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明哲保身,但岑晊的亲友们却没有。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勇敢和仗义。这种勇敢和仗义在后世王朝中并不多见。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帮助岑晊逃亡,名士贾彪便坚决不肯收留岑晊。岑晊逃到贾彪家,贾彪竟一脸不悦,把他往门外赶。 但有意思的是,这不是贾彪贪生怕死,不敢收留岑晊。 不过,当地百姓得知此事,却皆以为贾彪贪生怕死,所以纷纷指责他。贾彪本不打算回应民众的质疑,但见指责他的人越来越多,只好出面解释。 作为一位公众人物,面对民众的质疑,应该心平气和地解释,而且还有必要说几句客套话,诸如“感谢大家的监督与批评”之类,以化解民众的不满情绪。没想到贾彪却怒气冲冲地回应道:“我凭什么要收留岑晊!” 民众跳起来骂道:“妈的,是谁给了你见死不救还理直气壮的勇气?你这个贪生怕死的垃圾!” 贾彪说:“我从小读圣贤书,《左传》里说过,要看清楚形势再行动,不要牵连别人,岑晊做到了这点吗?” 民众一愣,半天不说一句话,因为他们发现贾彪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
(4) 贾彪又说:“岑晊胁迫他的领导成瑨,闯下大祸,如今遭到朝廷的逮捕,这完全是咎由自取,我干嘛要帮他逃亡?” 民众又一愣,过了一阵,现场响起热烈的欢呼声,大家都认为贾彪言之有理。 在场的民众,居然没有一个键盘侠,尽管他们完全有资格站在道德高地抨击贾彪。因为他们挺身而出搭救过岑晊,而贾彪却将岑晊拒之门外。 贾彪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从不随波逐流,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原则,那便是唯“义”是从。如果扪心自问,没有违背道义,纵然面对千军万马,也一往无前,这是孟夫子教给贾彪的道理。 有一年,贾彪被任命为新息县长。新息县是个贫困县,当地百姓生活艰苦,养不起孩子,但百姓们又不懂避孕,所以新息县的生育率还是很高。这便导致当地的弃婴和杀婴现象非常严重。贾彪认为这种行为太残忍,所以他甫一上任,就严令禁止弃婴和杀婴,并规定杀婴和杀人同罪。 有一天,新息县发生两起重大刑事案件,一起发生在城南,有强盗抢劫杀人;一起发生在城北,有妇人触犯杀婴令。贾彪决定亲自处理这两起案件,但凡事有先后,究竟先处理哪件案子呢? 贾彪的属下都建议先处理强盗杀人案,毕竟强盗杀人是突发事故,而杀婴的现象在新息很常见,而且百姓确实有一定的苦衷。没想到贾彪却说:“强盗杀人,虽然恶劣,但也不奇怪;但母亲杀儿子,丧尽天良,先处理杀婴案。” 说罢,贾彪立刻驱车前往城北,将杀婴的妇人治罪。 紧接着,贾彪调转车头,准备前往城南处理强盗杀人之案。但贾彪多半会白跑一趟,因为强盗不可能等着贾彪来收拾他,肯定会趁贾彪处理杀婴案时逃跑。 但事实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杀人的强盗居然没有逃跑! 那么,强盗一定不知道贾彪正在处理杀婴案。 事实同样让人难以置信,强盗非常清楚贾彪正在处理杀婴案,而且知道贾彪处理此事后,便会过来收拾自己。 既然如此,强盗为何不逃跑? |
(5) 原因更令人难以置信,强盗居然被贾彪重视杀婴案的行为感动,决定自首。 新息县廷外人山人海,把县廷包围着水泄不通。人群中是一个反绑双手的男子,百姓们像欣赏奇观一样盯着他,议论纷纷。男子不以为忤,跪在地上,满脸愧容,低着头,一言不发。他偶尔也会说几句话,但都是深刻的自我反省。 这个反绑双手的男子正是城南抢劫杀人的强盗。 他竟然真来县廷自首了! 贾彪闻讯,连忙从城北赶回县廷,处理此案。贾彪依据律法和人情,严肃处理了自首的强盗。强盗心服口服,围观群众也无不佩服贾彪的公正。 通过这两件案子,贾彪给新息百姓上了生动的一课,使得人人皆知贾县长是个有人道、有原则的父母官。从此,新息县杀婴的现象大大减少,因此得到养育的婴儿数以千计。 新息百姓感激贾彪的恩德,称新生的婴儿为“贾父所生”。而且,当地还流行起以贾姓取名的风潮来,如果生的是儿子,就取名为“贾子”;生的女儿,则取名为“贾女”。 贾彪的先进事迹迅速传遍新息,传遍新息所在的汝南郡,传遍了帝国的每一个城市,也传到了天下士子的耳中。人们不约而同地对贾彪竖起点赞的大拇指,争先恐后地传颂他的先进事迹,帝国的土地上掀起了一股向贾彪同志学习的热潮。 毫无疑问,作为帝国士人领袖的李膺,也是这股热潮的积极参与者。 |
书生皇帝:李膺 李膺这种人在清宫剧中活不过三集。 如果他穿越到清朝,结局可能会更惨。 明清时代,对大臣的猜防与控制几乎无孔不入,尤其是清代,帝王不仅要求大臣在行动上忠诚,甚至连思想上也不许有任何“逾矩”的念头。 换言之,作为臣子,不仅身体属于皇帝,连心灵也要接受皇帝的统治,不允许擅自建立自己的独立意志。 历朝历代,皇帝们都希望王朝能多诞生几位名臣,这不仅因为名臣们往往能力非凡,能够协助他们治理天下,还因为名臣的涌现,能够给王朝增光添彩,也说明皇帝是个知人善任的明君。 可清代的皇帝却不这样看。 比如乾隆皇帝,他甚至有些讨厌名臣。他说,国家如果待名臣而安定,这本身就已不是国家之福(社稷待名臣而安之,已非国家之福)。 在他看来,一个美好的封建王朝,应该是既无奸臣,也无名臣,所有臣子从思想到身体都像看门狗一样忠诚地听从皇帝的指令。 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是世界上最有道德和政治追求的一个群体,他们希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历朝历代君主,也无不鼓励知识分子追求理想,毕竟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可清代的帝王似乎并不这样看。 他们不希望知识分子过于有追求。 在雍正帝看来,知识分子追求理想是“贪名”。他认为,一个合格的大清臣子,不仅不应该贪权,不应该贪财,也不应该贪名。 乾隆对他爸爸雍正的看法深表赞同。 为了帮助大臣们改正“贪名”的陋习,乾隆想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策略。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