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三国的前夜:党锢之祸(名士、外戚和宦官的“三角战”)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三国的前夜:党锢之祸(名士、外戚和宦官的“三角战”)[第5页]

作者:ty_大汉羽林郎1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2)
    中国人绝对是世界上最懂得对官员知“恩”图报的民族之一。在古代,一个地方官清廉能干,在岗位上做出了实实在在有利于民的政绩,当他离任时,百姓们往往会通过立生祠、功德碑的方式以表达对他的感恩和纪念。
    这些清廉能干的官员,往往就是雍正所说的“贪名”者。他们不辞劳苦为民谋利,不为钱,甚至也可能不为升官,但他们绝对希望得到百姓的赞誉。这是他们实现了政治追求的重要表现之一。
    然而,乾隆却下令将康、雍以来所立的功德碑、生祠一律扑毁,并下令今后不许再为官员们立生祠。
    他要垄断全天下所有的名誉。
    在乾隆看来,大清的光荣榜上只许有一种人,那就是大清皇帝。
    雍正和乾隆父子如此忌讳大臣“贪名”,无非是担心大臣们一旦有了名望,风头便可能盖过皇帝,影响到至高无上的皇权。
    而李膺,偏偏就是个极其“贪名”的人。
    他出生于高干之家,祖父李修官拜太尉,父亲李益官居赵国相,但他却没有沾染半点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性。他从小发奋读书,砥砺名节,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匡君辅国,名扬天下,名垂青史。
    李膺不仅“贪名”,而且,在追求名誉的事业上非常成功。
    李膺是名扬天下的士人领袖,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风头甚至盖过了皇帝。
    帝国的士人,未必会因皇帝的接见而感到荣耀,却一定会以结交李膺为荣。
    荀爽是帝国名士,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的叔叔,官至司空。有一年,他屁颠屁颠地跑过去拜访李膺,李膺不过见了他一面,他竟兴奋得不能自持。
    李膺从不轻易见人。
    他的名气太大,慕名拜访者数不胜数,但很多人都无缘见李膺一面。
    李膺学富五车,曾在家乡授课,学生常多达近千人。
    但李膺从不轻易收徒。
    有一年,一个叫樊陵的南阳人请求拜李膺为师,但遭到李膺的断然拒绝。这位樊陵不是普通人,他后来当上了帝国的太尉。
    这些事迹,荀爽都一清二楚,所以他才如此兴奋。
    在荀爽看来,李膺能够接见自己,意味着对他人品和学识的肯定。这样的肯定,分量比泰山还重,比皇帝的肯定还重。
    在帝国的士人看来,皇帝不过是天下权力最大的人,如果脱掉权力的外衣,什么也不是。而李膺的道德和学识,都是从灵魂深处生长出来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将其夺走。从这点上看,皇帝不如李膺。
    李膺的肯定让荀爽兴奋得忘了身份。
    (3)
    李膺出门时,作为帝国名士的他,竟然主动要求给李膺当马夫。
    李膺答应了他的请求,荀爽开心得一蹦三尺。事后,他逢人便说:“哈哈,我给李君驾过车呢!”
    每当荀爽说这话时,人们总向他投来羡慕的眼神。
    帝国的士人简直把李膺当宗教教主一样崇拜。
    甚至可以说,在帝国的士人眼中,当时的帝国俨然有两个皇帝,一个是君临天下的大汉皇帝——刘志;另一个是君临士大夫的书生皇帝——李膺。
    正因如此,士人们把受到李膺接待,称之为“登龙门”。
    如果李膺生活在雍正乾隆时期,他公然“贪名”,这便已经触犯了皇帝的忌讳。
    广收弟子,名震天下,风头盖过皇帝,岂不更加触犯皇帝的忌讳?
    他的府邸被天下人称作“龙门”,雍正爷或乾隆爷若知道手下有这样一号臣子,还能睡得着觉吗?
    可东汉的糊涂皇帝老爷们,居然毫无危机意识,明知臣民们把李膺的府邸称作龙门,也不站出来整顿一下。
    李膺一介书生,为何会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成为帝王般高贵的士人领袖?
    简单地说,就是他德才兼备,远超常人。
    论德:李膺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且还有“敢同恶鬼争高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论才:李膺文武双全。李膺虽是个读书人,却一点也不文弱。事实上,帝国的士人少有文弱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在东汉不是主流。帝国的士人,大多继承了儒家创始人孔子文武双全的优秀特质(孔子身高九尺,善射,臂力过人)。
    先说文才:
    在入仕之初,担任地方官时,李膺便以执法严明著称。无论治安多么混乱的地区,只要经过李膺的整治,都能变得井井有条。
    那些贪官污吏,见到李膺便如见到活阎王一般,惶惶不可终日。李膺曾被任命为青州刺史,他还没走马上任,当地贪官听闻这个“噩耗”,便吓得一窝蜂地辞职。
    (4)
    再说武略:
    李膺担任负乌桓校尉之初,鲜卑经常侵犯边境,但每一次鲜卑入侵,李膺都身先士卒,亲冒箭矢,将其杀得狼狈而逃。
    后来,李膺又被调任为度辽将军,把劫掠边境的羌人治得服服帖帖,主动将掳掠的百姓送还。
    由于才能突出,汉桓帝延熹年间,李膺被任命为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位高权重。
    然而,职权越大,责任也越大。
    而司隶校尉的责任,远超同级别的官员。
    因为京城高官如云,到处都是皇亲国戚,而司隶校尉的职责,正是打击百官及皇亲国戚的违法行为。
    所以,想要做一个称职的司隶校尉,非常不易。
    想要做一个优秀的司隶校尉,就更是难上加难。
    而李膺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优秀的司隶校尉。
    李膺上任之初,便做了一件让天下人拍手称快的好事。
    京畿境内有个野王县,县长名叫张朔。张县长是个典型的恶霸,为人贪得无厌,凶狠残暴,折腾得全县百姓怨声载道,投诉他的文书都足以垒成小山。
    可是,张朔却毫不收敛,甚至变本加厉,有次竟然将一个孕妇残忍杀害。
    然而,他却一直逍遥法外。
    因为他朝中有人,当地谁也不敢惩治他。
    张朔的后台是他的哥哥宦官张让。张让是刘志宠幸的宦官之一,日后将成为帝国显赫一时的权宦。虽然,他当时的官职不高,只是个小黄门,但宰相门前尚且七品官,何况是皇帝宠幸的宦官?
    仗着哥哥的权势,张朔在野王县无法无天,直到李膺就任司隶校尉。
    就任司隶校尉前,李膺的威名便已传遍天下,张朔颇有几分怵他。
    所以,李膺甫一上任,张朔便像李膺当年治下的贪官污吏一样,撒腿就跑,一口气跑到了哥哥张让家中,躲了起来。
    换作一般人,张朔既然逃了,那就由他逃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关键是,吓得张朔弃职而逃,这也算是惩罚他了。
    张朔也认为李膺可能会就此罢手,自己和李膺无冤无仇,李膺犯得着对他赶尽杀绝吗?
    杀了他,势必得罪张让,甚至得罪宦官集团,李膺有必要自找麻烦吗?
    可张朔错了。
    当他还抱有侥幸心理时,李膺的人已经出发。
    (5)
    张朔得知,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字就是——逃,逃得越远越好。
    可是,李膺的人马上就要赶到张让家中,张朔又能逃往何处?
    情急之下,张朔躲到了一个原子弹都打不到的地方。
    张朔顿时甚是得意,心想李膺就算掘地三尺也找不到自己。
    可事实却是,李膺在第一时间里就抓到了他。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张朔把自己当成一件物品,硬塞进了张让家的夹柱中。他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不料早已被李膺的眼线盯上。李膺一到张让家中,便立刻让吏卒拆毁夹柱,像拎小鸡一样拎出了瑟瑟发抖的张朔。
    然而,李膺并没有当场处决张朔,尽管张朔血债累累死有余辜。
    李膺深知程序正义很重要,杀张朔不急于一时。
    他先是将张朔关在雒阳监狱,然后严加审讯,待张朔认罪,一切程序都完成后,再将其处决。
    如此,就不会留下话柄,以免步四君子的后尘。
    果然,张朔被处决后,张让气急败坏,发誓报复,可抓不到李膺的把柄。
    但张让实在咽不下这口“恶气”。他对弟弟张朔的恶行视而不见,却盯着李膺处死张朔不放,并因此以为自己是受害者。
    只知一味抱怨他人,却从不自我反省,张让这样的人,生活中不在少数。
    张让大哭了一场,决定硬着头皮状告李膺。
    刘志对张让含糊其辞的状告很不满意,说:“李膺处死了你弟弟,你就要状告他,可他到底做错了什么,是滥杀无辜了,还是抗旨了,你到底是说啊!你不说,朕怎么给你做主?”
    刘志如此一问,没想到却让张让灵光乍现。
    (6)
    很多事情,如果只是空想,什么也不做,永远也不会有灵感,灵感往往来源于实践。
    张让突然哇哇大哭起来。这让刘志很费解,他怀疑张让是找不到状告李膺的借口,自知理亏,因着急而情绪失控。
    张让见刘志对他的哭泣很好奇,忙说:“李膺杀了我弟弟,虽然没有抗旨,但那和抗旨性质一样恶劣。”
    刘志不以为然,说:“这怎么能和抗旨比呢?”
    张让说:“李膺杀我弟弟,如果臣不跟陛下说,陛下知道吗?”
    刘志忍不住赏了他一巴掌,说:“这不是废话吗!”
    张让又哇哇大哭起来。但张让哇哇大哭,不是被刘志一巴掌打哭的,他摆出一副替刘志愤愤不平的样子,说:“李膺真是太过分了!我弟弟再不济,也是一县之长,是陛下的臣子,他李膺杀陛下的臣子,为何不事先请示陛下?这不是目无尊长吗?”
    刘志回过味来,满脸阴郁。
    张让抓到了刘志的七寸。刘志因为做过傀儡,品尝过被架空的滋味,他最害怕的、最痛恨的,就是大臣们忽视他。
    李膺不经请示处决张朔,在刘志看来,便是忽视他的存在。
    当初四君子抗旨处决罪犯,之所以让刘志勃然大怒,正是因为他们无视大赦令,忽视了他的存在。
    张让成功地挑起了刘志的愤怒。
    刘志马上召李膺入宫。李膺甫至殿外走廊,刘志便走过去问他:“杀张朔的事,你为何不先向朕请示?你眼里还有没有朕这个皇帝?”
    面对刘志杀机四伏的质问,李膺面不改色,从容不迫地消除了他的疑惑与愤怒。
    李膺的回答可以打一百分。
    (7)
    换作一般人,肯定会宣称张朔罪有应得:张朔作恶多端,天怒人怨,犯下死罪,臣诛杀他是秉公执法。
    如此回答,似乎并无问题,事实确实如此。
    但李膺认为这是一个很坏的答复,虽然把自己彰显得无比正义,却显得刘志不明是非。臣下明明是秉公执法,你却怪罪他没有请示,这不是无理取闹吗?
    李膺对症下药,抬出了帝国的指导思想——儒家学说。
    他心平气和地说:“当年晋文公把卫成公抓到京城,《春秋》肯定他的行为。《礼记》上说:公族犯了罪,国君即使说宽赦他,官吏也可严守法律不听从(《春秋》和《礼记》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刘志是个聪明人,都不必李膺点拨,便听出了弦外之音——我李膺不过是遵循儒家经典处事,而非有意忽视陛下。
    李膺接下来的话,证实了刘志的判断。
    李膺叹息着说:“当年孔子担任大司寇,上任七天就杀了坏分子少正卯,如今我担任司隶校尉都已经十天,每天都担心自己不称职,办事拖延,没想到却因处理张朔的案子太快,没有向陛下请示,而犯了错误。”
    刘志决定原谅李膺。
    没想到李膺却说:“臣知道自己罪该一死,不求陛下宽恕,只求陛下宽限臣五天,让臣替陛下灭尽大恶,再回来受烹煮之刑,如此,臣死而无憾!”
    瞧瞧李膺这说话水平,不仅给了刘志充足的台阶,还跑过去搀扶他下台阶。
    刘志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了解张朔的罪状后,刘志反手便给张让一巴掌,吼道:“你之前和朕是怎么说的?这完全是你那蠢货弟弟找死,关李先生何事!”
    张让像死狗一样趴在地上,哭着说:“请陛下饶命!”
    刘志突然感觉张让特别恶心,又一巴掌,把他扇得陀螺一样团团转,骂道:“赶快从朕眼前消失,否则叫你好看!”
    张让连滚带爬迅速淡出刘志的视线。
    刘志看着一脸正气的李膺,顿时对他愈发敬重。
    刘志原本就敬重李膺,否则不会让他做司隶校尉。
    但此时的敬重,与以前的敬重有所不同。
    以前刘志敬重李膺,是出于公心,像敬重一位陌生的长者一样,这是一种有距离感的敬重;而现在的敬重,多出了几分私心,他是打心底里有几分喜欢李膺。
    他没想到威震天下的李膺竟是一个如此识趣的人,不像陈蕃,整天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把天子当儿子训,完全不考虑皇帝的颜面。
    但刘志错了。
    接下来的事实会证明,当不该识趣的时候,李膺就是第二个陈蕃。
    第三章 大狱之兴:第一次党锢之祸

    教子杀人

    张朔死后,宦官们很长时间都没有出宫。
    以往,每到休假的时候,宦官们便像出鸭棚的鸭子,争先恐后地奔向自由。
    可如今,宦官们却集体成了宅男,赶他们出宫,他们也不愿出去。
    刘志感到很奇怪,问道:“你们最近怎么了?连休假都不出宫。”
    宦官们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说:“我们怕李校尉啊!”
    李校尉就是李膺。处死张朔后,李膺又展开大规模严打,将大批不法权贵下狱,使得京畿地区治安面貌焕然一新,“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唯恐被李膺抓住把柄。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慑服于李膺的威严之下,有一人面对严打高压,非但没有收敛行迹,反而顶风作案。
    是何人敢如此大胆?
    敢与威震天下的李膺作对的,除了侯览等权宦,那便只有高高在上的皇亲国戚了。但事实上,这人既不是宦官,也不是皇亲国戚,总之,他与权贵二字绝缘。
    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为何要与李膺针锋相对?
    他哪来的勇气和李膺作对?这样做,又对他又有何好处?
    这个小人物究竟是谁?
    他的名字叫张成,河南尹人,职业:术士;特长:占卜。
    张成其实不是存心与李膺作对,只不过客观上起到了挑衅李膺的作用。
    他的初衷,只是想进行一次杀人冒险。
    而他之所以想进行杀人冒险,与他的职业有关。
    延熹九年(166年),张成算了一卦,卦象显示,朝廷不久便会颁布大赦令。为了证明自己占卜术高超,张成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让他的儿子上街杀人。
    儿子杀人后,必会被逮捕入狱,然后如他所预料的那样,不久后朝廷颁布大赦令,儿子便可免除一死。
    但这对张成究竟有何益处?
    (2)
    张成冒如此大的风险,不可能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占卜术高超吧?
    这应该是一次大胆的炒作。
    试想,如果张成儿子杀人后,真的遇到大赦,全须全尾地出狱,作为这一结果的预言者,张成岂能不一炮而红?
    为了出名,张成真让儿子杀了人。
    一切似乎正朝张成预测的轨迹发展。
    张成儿子杀人后,很快便被官府逮捕。
    经审讯,张成儿子故意杀人罪成立,判处死刑。然而,如张成所料,官府还未来得及处决其子,朝廷便颁布了大赦令。
    张成乐得一蹦三尺,他认为,自己扬名天下的日子即将来临。
    得知大赦后,张成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听官府有没有释放儿子。
    他正引颈期待儿子的归来,然后大肆炒作此事,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无所不知的神算子。
    但张成万万没想到,正当官府决定释放其子时,意外发生了。
    制造意外的是李膺。
    李膺看到张成儿子的案子后,认为他所犯之罪性质太恶劣,如果因刘志的一道大赦令便让他逍遥法外,势必会让天下投机奸险之徒纷纷效仿。
    所以,李膺决定抗旨严惩张成儿子。
    非但如此,李膺认为,张成利用占卜术教唆儿子杀人,性质同样恶劣,也应该得到法律的严惩。
    就这样,张成非但没有成为红人,反而沦为囚犯。
    但张成认为李膺不敢杀他们父子。
    李膺的下级也苦口婆心劝他,要以成瑨和刘瓆的遭遇为鉴。
    李膺审讯张成父子时,张成父子有恃无恐,故意把罪状交代得一清二楚,还不忘向李膺投来一个“你又能奈我何”的眼神。
    没想到李膺大喝一声:“张成父子罪大恶极,当处死刑,立刻执行!”
    张成父子顿时如一滩烂泥。
    张成父子被诛杀,大快人心,可谁曾想到,这一杀,不仅杀出了人间正义,也杀出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
    党狱

    我们有理由怀疑,张成既不是通过占卜预测到大赦令,也不是蒙到了大赦令。
    如果张成真有预测未来的本领,那么,他也应该能够料到,教唆儿子杀人会被李膺处死。
    如果张成完全在蒙,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太反常,无论多么胆大的赌徒,也不可能怂恿亲生儿子拿命去赌,毕竟蒙对的概率微乎其微。
    张成背后一定有高人指点。或者,朝廷决定颁布大赦令,但还没有正式下达文件时,张成便获知了这一内幕。
    可是,张成只是一个民间神棍,如何得知朝廷机密?
    事实上,张成的身份并不简单,他在朝中也有人,而且不止一座靠山。
    张成的第一座靠山是宦官集团。
    俗话说君恩难测,宦官们虽然善于察言观色,但毕竟不是刘志肚子里的蛔虫,不可能把刘志的心思琢磨得一二清楚。可伴君如伴虎,一个不小心,拂皇帝的心意,便可能小命不保。所以,宦官也常有不安之感,因而结交上了以占卜闻名的神棍张成。
    宦官们闲暇时,经常和张成聚会,让他算一算财运,算一算前程。张成和宦官们一样善于察言观色、一样善于溜须逢迎,每次都让宦官们非常受用。这一来二去,宦官们便把张成当成了同道中人。
    但宦官们把张成当自己人,却不仅因为张成善于占卜,或善于逢迎,还与张成的第二座靠山有关。
    (2)
    张成的第二座靠山正是刘志。
    刘志是个非常迷信的人,迷信到了荒唐的地步。我们知道,一个宗教信仰者,只会信仰一种宗教,因为如果同时信仰其他宗教,意味着背叛。但刘志却同时信奉多种宗教。他在宫中,除了供奉释迦摩尼,居然还供奉着老子和黄帝,也不怕佛祖有情绪。
    如果刘志生在今天,估计他会一三五去庙里烧香,二四六去观里求神,然后星期天到教堂做礼拜。
    因为非常迷信,所以刘志特别喜欢跳大神,从全国各地招徕了不少神棍,张成也是其中之一。刘志曾多次一本正经地和张成讨论占卜,张成也每次都一本正经地与刘志解说,尽管他说的那些鬼话,可能连他自己也不相信。
    但是,这与张成获知大赦的内幕有何关系?
    不排除这种可能,张成结交上宦官集团后,经常通过宦官打听宫中消息,大赦的内幕便是从宦官口中得知。
    但也有可能是,刘志的这道大赦令,正是张成在他面前跳大神鼓动他颁布的。张成神秘兮兮地掐指一算,告诉刘志:陛下将有血光之灾。刘志忙问如何化解。张成又神秘兮兮地掐指一算:颁布一道大赦令便可化解。
    由于张成与宦官集团交情匪浅,又是刘志信任的“占卜专家”,张成父子的死,注定会掀起一场政治风暴。
    然而尽管如此,当这场政治风暴降临时,仍然让人们大跌眼镜,措手不及,因为它太大,超乎想象的大。
    (3)
    在士风刚烈的帝国,正义士人无视大赦令诛杀宦官党羽,并不是多么令人震惊的奇闻。它虽然会激怒宦官集团,甚至让皇帝龙颜大怒,但受到打击的往往仅限于抗旨的士人本人,而不会牵连他人。成瑨的遭遇便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张成父子被诛杀,如果会激怒刘志和宦官集团,刘志和宦官集团要打击的,也不过是抗旨诛杀张成父子的李膺一人而已。
    然而,这一次,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循常理而行,它表现得非常反常。得知李膺诛杀张成父子后,宦官集团异常愤怒,比中常侍徐璜的侄子徐宣被杀还愤怒;他们所要报复的,也不不仅仅是李膺,而是整个正义士人群体。
    这着实太令人奇怪!
    张成不过是个江湖术士,在以占卜术结交宦官们前,与宦官们非亲非故,所以他与宦官们的交情也不可能太深。据有限的史料表明,张成和宦官们很可能只是普通朋友,远不如徐宣与宦官们亲近,为何宦官们却对张成之死的愤怒更大?
    张成父子的犯罪性质非常恶劣,而李膺诛杀张成父子,也只是单纯地秉公执法,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李膺是借诛杀张成父子威慑宦官集团。即使李膺有杀鸡儆猴的想法,他对宦官集团的威慑,也不会比诛杀宦官党羽家族两百人的成瑨更大,为何宦官们却对李膺的愤怒比成瑨还大?
    张成没有深入宦官集团核心,与宦官集团不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李膺诛杀张成父子,并不会影响宦官集团的既得利益,何至于让宦官集团如此气急败坏,疯狂地报复整个正义士人群体?
    你品,你细品。
    历史的真相很可能是,宦官集团蓄谋已久,早就想将正义士人群体一网打尽,而张成父子的死恰好给他们提供了出手的机会。
    也有可能,张成只是宦官集团的一颗棋子。
    如果真是这样,李膺也可能变成了宦官集团的一颗棋子。
    (4)
    朝廷将大赦天下的消息,是宦官集团故意泄露给张成,并忽悠张成怂恿亲生儿子杀人,因为宦官们知道,张成杀人后,嫉恶如仇的李膺必会无视大赦令,秉公执法。如此一来,他们便可乘机报复正义士人群体。
    那么,为什么宦官集团出手的机会是张成父子的死,而不是徐宣之死或张汎之死?他们同样是被正义士人抗旨诛杀。
    因为抗旨诛杀宦官党羽的,只有李膺是正义士人领袖。
    扳倒李膺,便可从根本上打击正义士人群体。如果给李膺扣上一顶大帽子,便可将团结在李膺周围的正义士人一锅端。
    于是,宦官集团准备了一道十分恶毒的奏疏,但令人意外的是,宦官们却不打算上奏。
    但这让人很费解,如果宦官们不打算上奏,绞尽脑汁准备这道奏疏有何意义?
    原来,宦官们不打算上奏,不意味着不会将这道奏疏送至御前,而是宦官们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人上奏。因为奏疏中有一条敏感而又重要的信息,这条信息只有让一个合适的人告知刘志,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那么,谁才是上奏的最合适人选?
    首先,这个人最好是宦官集团的党羽,至少也得是士人群体的仇人;其次,这个人最好来自民间,同时又与朝廷有一定瓜葛,了解朝野上下的情况,如此才能有说服力,因为奏疏中那条敏感而重要的信息涉及士人们在朝在野的情况。
    显然,张成的儿子最适合充当上奏人选。他的家庭背景介于朝野之间,由于他与士人们有杀父之仇,也必然会与宦官们一个鼻孔出气。
    但令人疑惑的是,宦官们却并没有让张成的儿子上奏。也许,张成没有其他儿子,唯一的儿子已经被他坑死。
    若是如此,宦官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比如让张成的其他亲人上奏。但宦官们也没有这样做。不这样做,不是宦官们认为张成的其他亲人不合适,而是他们找到了更合适的上奏人选,此人比张成的儿子还合适。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4-15 01:02:19  更:2022-05-18 18:16:06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