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三国的前夜:党锢之祸(名士、外戚和宦官的“三角战”)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三国的前夜:党锢之祸(名士、外戚和宦官的“三角战”)[第6页] |
作者:ty_大汉羽林郎1 |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5) 他就是张成的徒弟牢修。 牢修除了完全符合宦官们对上奏人选的要求,而且,他还有一个人所不及的优势,那便是他也是个术士。迷信的刘志最喜欢听术士的话,尤其是牢修这种具有丰富江湖阅历、见多识广的术士的话。 牢修和宦官们一拍即合,马上以自己的名义,给刘志上了那道精心准备的奏疏。 听说有术士向他上奏,刘志忙不迭让宦官呈上来。他以为奏疏中会有许多满足其猎奇心的奇闻,然而,当他兴致勃勃地打开书简后,却顿觉自己置身于熊熊燃烧的柴堆上,这种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便是——可怕。 但按理说,刘志不应该感到害怕,因为牢修奏疏是为师父张成“叫冤”,刘志看到的应该是一个个令他愤慨的血淋淋的冤字。 但刘志并没有看到冤字。 刘志没有看到冤字,是因为牢修在奏疏中,根本没替张成叫冤。但牢修没替张成叫冤,却不是不想为师父报仇,而是宦官们告诉他,为张成叫冤并不能实现报仇的目的。 这或许让人难以理解,但合乎情理,李膺如今是刘志面前的红人,刘志既然没有怪罪他不请而诛张朔,谁能保证他一定会追究抗旨诛杀张成的过错? 不过,牢修虽然没有拿李膺抗旨的事大做文章,但他给李膺安插了另外一条罪名,这条罪名比抗旨杀人更严重。 牢修在奏疏中危言耸听地说:“李膺是个极度危险的人物,他蓄养太学的学子,结交天下士人,互相标榜,结为朋党(敏感而又重要的信息)。” 短短一句话,便戳中了刘志的两条忌讳: 其一是养士。在刘志看来,李膺蓄养太学学子,难道不是想学战国四公子养士?可太学是帝国的最高学府,太学的学子是朝廷的人才、君主的人才,不是你李膺的门客! 其二是结党。结交天下士子,互相标榜,这是不折不扣的结党,是所有君主的忌讳,甚至能作为一种抄家灭族的不赦之罪。 刘志早就耳闻李膺在士人中极具威望,经牢修极具煽动性的挑拨,他几乎毫不犹豫地断定李膺结党。 为何恋人之间感情破裂之后,连普通朋友也做不成?因为一个人对对方付出得越多,当发现对方背叛自己后,心中积蓄的仇恨也越多。 刘志此时对李膺的态度,正如一个人对待背叛自己的恋人,他从前对李膺有多么器重,而今便对李膺有多么痛恨。 |
(6) 刘志的愤怒已经被点燃,牢修即使不再多说一句话,刘志的怒火也足以吞噬李膺,并在士人群体中形成燎原之势。然而,当刘志的怒火燃烧得最猛烈的时候,幸灾乐祸的牢修居然还往上浇了一盆油。 牢修说:“臣在民间,常常听到士人们诽谤朝廷。凡是陛下的指示,他们总要吹毛求疵,证明陛下做的不对,他们才是正确的,以此沽名钓誉。” 这番话可以说非常阴毒。 秦始皇当年为何焚书坑儒?不正因为李斯抨击儒生“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吗? 牢修如此攻击士人,岂非想让刘志成为愤怒的秦始皇,想让士人们变成被坑的儒生? 情绪失控的刘志果然像秦始皇那样爆发雷霆之怒,也做出了一个残酷的决定:将李膺下狱,并向帝国的各级政府下达紧急命令,务必将辖区内的正义士人一网打尽(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 |
陈蕃罢官 眼看着正义士人群体将面临灭顶之灾,事情突然出现了转机。 但事情出现转机,不是刘志回心转意,不再逮捕正义士人,而是他的诏令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 帝国的制度,皇帝下达诏书后,需经过三公审核签署,才能正常发布。换言之,皇帝下一道诏书,如果三公审核不通过,拒绝签署,诏书就得作废。 那么,皇帝是否可以绕过三公,直接下诏呢?不可以,直接下诏的行为不符合法定程序,不经三公签署的诏书是非法诏书,无法发布到各级政府。 有人想必会说,让三公签署也不过是走个形式,皇帝手握生杀大权,三公难道真敢违抗皇帝的意志,拒绝签署皇帝的诏书? 我想说的是,您千万不能被清宫剧误导,宋及宋以前的宰相拒绝签署诏书并不是奇事。 有人想必又会说,宰相敢拒签诏书,是因为皇帝没有施压,如果皇帝施压强迫宰相签署诏书,难道宰相也敢拒签? 首先,皇帝通常不会向宰相施压,皇帝也没有权力这样做。其次,即使皇帝耍流氓,强迫宰相签署诏书,这固然会让一些胆小的宰相就范,但如果遇到刚直的宰相,皇帝就只会自讨没趣。 帝国的太尉陈蕃便是一位敢于拒签诏书的宰辅大臣。 刘志下诏后,按流程送给陈蕃审核,陈蕃见刘志居然下令逮捕天下正义士人,感觉十分荒谬,竟径直将诏书退回。 刘志想过陈蕃会退回诏书,但他万万没想到,陈蕃退诏的同时,竟然如此训斥他:“陛下下令逮捕的,都是正人君子,国家忠臣,他们有什么罪过?退一步说,就算他们有过错,陛下也应该宽恕。” 凭什么士人们犯错也要被宽恕?刘志认为陈蕃简直蛮不讲理。 这一刻,他感觉陈蕃就是个杠精,无论自己做什么,他都要反对,而且还要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 刘志不想再搭理这个“杠精”。 没想到陈蕃却没完没了,主动找上门来打嘴仗,他近乎辱骂的批评刘志:“陛下掌权以来,做的错事太多了,一开始就残害忠良,现在又要逮捕正义士人。陛下为什么对好人这样苛刻,却对坏人那样优厚?” |
(2) 刘志对陈蕃已经无语,仍然不想搭理他,但心底里已经对他咬牙切齿。 陈蕃见刘志练乌龟功,便也豁出去了,畅所欲言,发泄似的批评刘志。他什么话都敢说,句句直戳刘志的肺管子。 他竟然真把刘志比作秦始皇,唾沫横飞地骂道:“你逮捕天下士人,妄想堵住天下人的嘴,将天下人都变成聋子瞎子,这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有何区别!” 我们知道,海瑞骂皇帝,相对比较委婉,先是称赞嘉靖早年如何励精图治,然后才尖锐地批评他晚年如何昏庸。然而陈蕃批评刘志,却没有称赞,只有骂,直白而尖锐地骂,而且越骂越狠,就差没指着刘志的鼻子骂娘了。 刘志的脾气即使再好,恐怕忍受不了这样的骂声,毕竟他是一个皇帝,一个听惯了谄谀之言的皇帝。 其实,即使刘志不是皇帝,只是一个普通百姓,也未必受得了这样尖锐的批评。你能忍受别人骂你是个不明是非、残暴不仁的蠢货吗? 但刘志还是没有搭理陈蕃,因为他觉得已经没有搭理的必要。 刘志觉得没必要搭理陈蕃,不是他被陈蕃骂得幡然醒悟,恰恰相反,陈蕃骂得越狠,他便对陈蕃越切齿,如今都快把牙齿咬坏。 刘志之所以觉得没必要搭理陈蕃,是因为他认为陈蕃很快便会从他眼前消失。 果然,没过几天,朝堂上便看不到陈蕃的人影了。 陈蕃去哪儿了? 陈蕃如此尖锐地骂皇帝,让人不免为他的结局揪心。 诚然,如果陈蕃生在明清时代,敢如此对皇帝“不敬”,不死也得脱层皮。但幸运的是,他生在了汉朝,刘志虽然是个昏君,但尚有底线。 陈蕃很安全,只不过被刘志炒了鱿鱼。 刘志以举荐非人为借口,罢免了陈蕃的太尉之职。 |
株连无辜 陈蕃拒绝在诏书上签字,诏书便无法生效;诏书无法生效,便无法发布到帝国的各级政府,地方官们便不会逮捕正义士人。 如此看来,这似乎只是一场有惊无险的噩梦,士人们并不真的面临灭顶之灾。 但事情远没有如此简单。 帝制时代,皇权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可以为所欲为,不受任何约束。只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约束皇权更多的是倚仗道德,而非系统而完善的法律。而且,道德对皇权的约束力,随着皇权的加强,越来越弱,到清朝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即使在道德约束力较强的汉代,也有一个令人无奈的现实,如果皇帝耍流氓,死猪不怕开水烫,皇权也可以肆意妄为。 总之,皇帝不要脸,天下无敌!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刘志是个没皮没脸的人,陈蕃的拒签,根本不可能阻止刘志打压士人,因为他必然会滥用皇权暗箱操作。 当然,如果刘志是个有修养、知廉耻的人,陈蕃的拒签,则很有可能助士人们化险为夷。 可问题的关键是,刘志是一个有修养、知廉耻的人吗? 毋庸置疑,能够包容爰延“中等君主的评价”、襄楷“比海瑞更毒舌的批评”的刘志,拥有一个帝王基本的修养与廉耻之心。 然而,人是一种善变的高级动物,情绪不会一直稳定,素质也不会一成不变,在党狱的问题上,刘志突然变得没皮没脸起来。 当他得知陈蕃拒签诏书,愤怒得像个具有严重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一定要见血才能舒缓他紧绷着的、狂躁不安的神经。他跳起来发号施令,径直指使鹰犬们将李膺下狱,而不再通过下诏的形式。 陈蕃当时还在太尉任上,看到刘志如此耍流氓,只能瞪着眼干着急。 而有的士人,则在愤慨的同时,长舒一口气。逮捕正义士人的诏书被陈蕃拒签,刘志一怒之下径直将李膺下狱,这足以见得,刘志把所有的怒气都撒在了李膺头上,士人们应该安全了罢? 但他们始料未及,将李膺下狱,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
(2) 士人结党如同一根深深嵌入刘志背脊的芒刺,让他痛苦不堪,寝食难安,他怎么可能不想将其彻底清除? 只不过,刘志固然可以没皮没脸,固然可以滥用皇权,但只要诏书被拒签,就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逮捕士人。 这该如何是好? 所以,刘志才决定先将李膺下狱。这是一种迂回战术,李膺是士人领袖,从他的口中,一定可以挖到打击士人群体的黑材料。 但刘志显然低估了李膺。李膺可不是浪得虚名,向来威武不能屈的他,又岂会出卖自己的士人同志? 然而,现实的发展又往往不会一丝不苟地遵循常理,李膺固然不会出卖同志,但谁能保证李膺的下属不会?刘志露出阴鸷的笑容,旋即又将李膺的下属下狱。 负责审判李膺的,全都是老谋深算、心狠手辣的酷吏和宦官。他们对李膺严刑拷打,想方设法下套,痛苦中的李膺防不胜防。李膺想为自己辩解,可言多必失,他每说一句话,官吏们便找病句似的仔细斟酌,看能否作为罪证。他每提到一个名字,官吏们便将其记下来,当作李膺的同党。 就这样,官吏们对李膺的供词进行歪曲解读,深文周纳,竟挖掘出了一条庞大的结党链,人数多达两百余人。这些人中,如太仆颍川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司空掾属陈寔和南阳功曹范滂等,均是当世名士。 刘志龙颜大怒,他对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吏们说:“朕对李膺推心置腹,没想到李膺这混蛋却背着朕肆无忌惮地结党!” 官吏们马上附和道:“李膺真是太可恶了,陛下,对这类极其反动的结党分子,千万不能仁慈!” 刘志居高临下地把手一挥,道:“那就抓吧!” |
真的猛士:范滂 两百多位士人不均匀的分布在帝国各地,但如果通过诏书的形式,下令各级地方政府捉拿,恐怕士人们在劫难逃。 可刘志并没有这样做。 刘志不这样做,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按说,刘志可以做到,当初三公之所以拒签诏书,是因为他们认为士人无罪,而如今被刘志下令逮捕的士人,已经被扣上结党的罪名。既然士人有罪,逮捕他们便是理所应当,三公没理由拒绝。 但刘志却认为,三公不会认同他对士人们的指控,因此也不会在抓捕士人的诏书上签字。如果下诏,不仅徒劳,而且还会耽误抓捕时机。 所以,这场抓捕行动没有惊动各级地方政府,而是由刘志径直派人抓捕。 如此一来,抓捕行动的难度骤然增大。 帝国领土辽阔,而且帝国的士人也好,普通百姓也罢,都喜欢“多管闲事”,恐怕朝廷的使者还未抵达,获罪的士人便已得知被捕的消息。当初刘志下令抓捕岑晊,不正因为百姓们“多管闲事”,导致消息泄露了吗? 但如果在明清时代,这种问题就根本不是问题,因为那时的士大夫已经被理学驯化,恪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教训,即使提前得知朝廷要逮捕他们,他们也会老老实实呆在家里,等候朝廷的逮捕。 东汉的士人却没有这般“老实”,他们信仰的是正宗的孔孟之道,而非奴化版的儒学。 事实上,孔子也好,孟子也罢,从未提倡过愚忠。孔子虽然提到过忠君,但他们的原话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也就是说,臣子忠君是有条件的,那便是君主必须待臣子以礼,这便与愚忠有本质区别。 孟子则几乎不提忠君,他倒是说过这样的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主张对君主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
(2) 帝国的士人,虽然没有孟夫子这般快意恩仇,但也不会任皇帝宰割。所以,得知刘志下令逮捕他们的消息后,他们立刻躲了起来,让刘志的鹰犬们扑了个空。当然,也有的还没来得及逃跑,就被鹰犬们逮住。 还有一群士人,明明有逃跑的机会,但他们却没有逃。非但没有逃,他们还主动投狱。但主动投狱不是愚忠。 这也与孟子有关。孟子曾经说过,“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反躬自问,若正义在我,纵然前方是千军万马,纵然会粉身碎骨,又有何惧? 主动投狱,正是对这种一往无前的大勇精神的践行。无疑,这种伟大而无畏的践行,将极大地振奋入狱的士人同志们的斗争精神。 主动投狱的士人,以颍川名士陈寔为代表。 陈寔出身寒微,但从小便具有领袖气质,年幼时和伙伴们一起玩耍,总能成为大家的头儿。陈寔的领袖气质源自他的勇气与担当,得知朝廷逮捕正义士人,他一点也不惊慌,冷静地做了主动投狱这个悲壮的决定。 众人替他不值,陈寔却大义凛然地说:“我不到监狱,大家都没有依靠。” 陈寔入狱的同时,名士范滂也被捕入狱。 面对朝廷的逮捕,范滂的表现独树一帜,他既不打算逃跑,也不打算自投监狱,而是不动声色地在家中等待。但这种等待也不是愚忠,不是老老实实听候皇帝的处置,而是看淡。 因为看淡了生死,所以范滂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是一个真正的猛士。 范滂的大勇打动了狱吏。入狱时,狱吏好心提醒他:“凡是入狱的人,都要祭拜皋陶,以求得他的保佑。” 皋陶是上古圣人,五帝时代的法官,范滂心里对他非常崇敬,但却拒绝祭拜他。狱吏抓破脑袋也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