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三国的前夜:党锢之祸(名士、外戚和宦官的“三角战”)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三国的前夜:党锢之祸(名士、外戚和宦官的“三角战”)[第9页]

作者:ty_大汉羽林郎1
首页 上一页[8] 本页[9] 下一页[10]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4)
    第二件事是卖官鬻爵。
    历史上卖官的昏君不少,但像刘宏这样把卖官商业化,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的昏君却少之又少。帝国几乎所有的官职,都被他当做商品出售,包括像三公那样的高级官位。刘宏运用商人的智慧给官位灵活定价,三公一千万钱,卿五百万钱,二千石官员两千万钱。
    大家想必很好奇,二千石官员比三公官位低,为何价格却比三公贵一倍?说来让人哭笑不得,刘宏认为,二千石官员虽然地位不如三公,但往往是某个实权部门的负责人,比三公更容易捞钱。
    因此,刘宏还制定了一条规则,同等俸禄的地方官和京官,地方官的价格是京官的两倍,因为地方官是土皇帝,最容易捞钱。可见刘宏也明白,那些买官者获得官位后,必然会疯狂敛财,以补偿买官的损失。
    在卖官上,刘宏可谓是个精明的商人,他总能想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营销手段促销。作为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他居然提出了超前消费,如果你想买官,但手里的钱不够,可以先支付一部分,等上任后再支付剩余的部分。
    此外,刘宏还会不时进行打折促销活动,当然,名额有限,往往只有内部人士才能拿到优惠券。
    帝国的大法官(廷尉)崔烈便通过宫里的熟人,以优惠价五百万钱买下司徒的官位。崔烈捡了个便宜,心里美滋滋的,然而刘宏事后却很郁闷。
    他听说崔烈这老头是个土豪,肠子都悔青了,说:“这下亏大了,早知道就把价格抬高一些的。”不过,他还算有些商业契约精神,没有强迫崔烈加钱。
    (5)
    第三件事是宠幸宦官。
    历史上宠幸宦官的君主很多,但把宦官当爹妈供着的,恐怕仅刘宏一位。
    刘宏曾经厚颜无耻地宣称: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不知道赵常侍听到这话是什么感受)。张常侍指宦官张让,赵常侍是宦官赵忠,两人均官拜中常侍,是刘宏宠幸的大宦官。
    由于刘宏在位时昏庸得实在可以,所以他驾崩后,大臣们给了他一个恶谥——灵。刘宏因而被称为汉灵帝。
    刘宏的即位,对士人们而言无异于一场灾难。且不说其他,仅凭他无底线宠幸宦官,便注定士人们很难取得铲除宦官集团的胜利。
    窦武拥立刘宏即位,简直是自掘坟墓。
    然而,或许是年幼的刘宏还没有暴露昏君的本质,包括窦武在内的所有士人都对帝国的前途充满憧憬。
    作为士人领袖的陈蕃更是摩拳擦掌,他决定干一件大事。
    强强联手

    窦武的女儿窦妙,也就是帝国的新任皇太后,她非常感激陈蕃。
    刘志生前,并不喜欢窦妙,尽管窦妙是大家闺秀。他更喜欢出身底层的野性美女田圣,多次想立田圣为皇后。若不是陈蕃极力劝谏,窦妙不可能当上皇后,更不可能成为临朝称制、权倾天下的太后。
    窦妙是个心胸狭隘的女人,她对夺宠的田圣恨之入骨。刘志驾崩后,还没出殡,她就派人将田圣处死(忌妒的女人猛如虎啊)。
    但窦妙也是个知恩图报的女人,陈蕃在她落魄时出手相助,如今她发迹了,便恨不得倾其所有回报陈蕃。
    她决定封陈蕃为侯。但她万万没想到,世间竟有如此视名利于浮云的人,陈蕃想都没想,径直婉拒了窦妙的好意。
    窦妙以为陈蕃只是客气一番,再次下诏封他为侯。没想到陈蕃还是坚辞不受,而且,他还特意写了一道奏疏,以明心迹。陈蕃说:“我不是不想封侯,而是实在没有达到封侯的标准,如果接受太后的封赏,这张老脸往哪里搁?”
    可窦妙仍然以为陈蕃只是客气,坚持给陈蕃封侯。
    陈蕃再次上奏拒绝。这一下,窦妙终于明白陈蕃不是假谦让,然而,窦妙还是坚持给陈蕃封侯。
    窦妙总觉得,陈蕃对自己恩情这么大,如果不给他封侯,心里过意不去。她一厢情愿地希望陈蕃接受侯爵,以宽慰自己的报恩之心。
    可陈蕃当初推荐窦妙为皇后,根本没想过要窦妙报恩。窦妙越是想报恩,陈蕃越不想接受侯爵,他不能让世人误会。
    陈蕃于是又上了一道奏疏拒绝封侯,如你所料,窦妙不答应。
    陈蕃再上奏疏,窦妙继续不答应。
    陈蕃不辞侯爵不罢休,还上奏疏,窦妙还是不答应。
    就这样,陈蕃一连上了九道奏疏,窦妙也拒绝了九次。
    直到陈蕃第十次上奏时,窦妙终于被他淡泊名利的决心打动,同意不给他封侯。
    名震天下的士人领袖陈蕃一生都没有封侯。
    (2)
    见陈蕃如此谦让,窦妙对他愈发尊敬。刘宏即位后,名义上,她代行皇权,临朝称制,但实际上,她极少处理政务,将朝廷大小事务全都委托给了陈蕃。陈蕃当仁不让,与窦武同心协力,拨乱反正。
    陈蕃掌权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将党锢之祸中禁锢的名士如李膺、杜密、尹勋等人征召入朝,担任要职。
    尤其是李膺,他被陈蕃任命为长乐少府。这是一个用意颇深的人事调整。李膺原本是司隶校尉,陈蕃却让他改任长乐少府,其中究竟有何深意?
    我们只需了解长乐少府这一官职便一目了然。
    长乐少府是一个特殊的岗位,它原本由宦官或士人担任,东汉以来多以宦官或宦官党羽充任。
    陈蕃让李膺担任长乐少府,显然是为分割宦官集团的权势。
    但分割权势还是次要的。
    长乐少府职掌太后宫中大小事务,相当于太后的管家,陈蕃让李膺担任长乐少府,能产生两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提升士人在窦妙心中的影响力,二是削弱宦官集团对窦妙的影响。
    随着刘志的驾崩,靠山已倒的宦官集团骤然失势,但他们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陈蕃任命李膺担任长乐少府,正是为了避免宦官集团依靠窦妙咸鱼翻身。
    可是,窦妙将陈蕃当同宗长辈一样尊敬,信任有加,言听计从,陈蕃犯得着如此防备窦妙吗?
    这便不得不佩服陈蕃的深谋远虑。
    窦妙是个嫉妒心强却又知恩图报的女人,这样的人往往心肠不坏,只是比较感性,很容易被人煽动。陈蕃敏锐地观察到,窦妙正处于被人煽动的状态中。
    煽动窦妙的是刘志生前宠幸的大宦官王甫、曹节等人。
    (3)
    刘志在位时,这些人估计都不会多瞧窦妙几眼,因为窦妙当时是个备受冷落有名无实的皇后。如今窦妙成了权倾天下的太后,他们便像跟屁虫一样粘着窦妙,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每天都把窦妙逗得眉开眼笑,像极了被老师表扬的小姑娘。
    所以,自从王甫他们进入窦妙的生活后,她就只做过两件事,一件事就是让王甫他们逗她开心,另一件事就是她逗王甫他们开心——不断地下诏“投桃报李”,赏赐王甫等宦官及其党羽。
    窦妙晋升太后以来,下了许多道诏书,但百分之九十都是为了赏赐王甫等人。
    这让陈蕃深感忧虑。除了任命李膺为长乐少府,陈蕃还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一日上朝议事,谈到宦官时,新任大将军窦武的情绪非常激动。陈蕃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仿佛让他闭嘴,但窦武没有理睬。
    窦武很纳闷,陈蕃为何要向他投来那样的眼神。过了一阵,议事的大臣纷纷散去,陈蕃对窦武说:“将军那番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
    陈蕃指的是窦武怒斥宦官乱政的话。窦武说:“既然说到你心坎你了,你朝我做那样的眼神干什么?”
    陈蕃扫视四周了一眼,见身旁没有其他人,说:“不要打草惊蛇。”
    窦武马上醒悟过来。陈蕃又说:“王甫、曹节等宦官,在先帝时期就扰乱朝纲,作恶多端,现在又想蛊惑太后,我看得除掉他们。”
    窦武说:“您也说到我心坎里了,你就说,怎么除?我全力支持。”
    陈蕃又扫视四周了一眼,说:“依我看,宜早不宜迟,趁先帝刚刚驾崩,他们失去靠山,一举将其诛灭,否则等到将来,就难办了。”
    窦武说:“好的,就依你的办。”
    定策诛宦官

    窦武对陈蕃说:“干掉王甫曹节他们,太傅需要多少人?”
    陈蕃说:“人不需要太多,以免走漏风声。”
    窦武于是仅和尚书令尹勋等少数名士谋划。
    窦武又问:“太傅准备何时动手?”
    陈蕃说:“不急,得等待时机。”
    窦武挠着头说:“不是你说宜早不宜迟的吗?怎么现在又要等?”
    陈蕃说:“杀王甫他们,不得有个理由吗?你总不能冲上去就把他们干掉吧?你想这样做,太后还不愿意呢!你没看见你女儿跟王甫他们玩得有多开心。”
    窦武说:“那太傅准备找个什么理由?”
    陈蕃说:“我还没找到,不急,很快就会找到的。”
    陈蕃没有忽悠窦武,理由果然很快就找到了。
    这年八月,帝国又发生了一场日食。正当窦武还斜躺在榻上感叹老天爷善变时,陈蕃一路小跑来到他家,说:“将军,理由找到了。”
    窦武一个鲤鱼打挺,忙站起来问:“什么理由?”
    陈蕃却一言不发,只是看着窦武身边的仆人。窦武连忙示意仆人退下。仆人走后,陈蕃马上走过去,附耳相告。
    窦武露出憨厚的笑容,说:“这个理由好,这个理由妙,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窦妙从未应对过日食,或者说,这是她第一次以帝国掌门人的身份面对日食这样的异常天象(用天人感应理论解说,就是老天爷的警告)。她有点儿害怕,但更多的是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老天爷的警告。
    正当她为此大伤脑筋时,陈蕃到了。窦妙如同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忙问:“日食的事,太傅打算怎么办?”
    陈蕃说:“太后无须担心,臣早就想好了应对方法。”
    窦妙说:“那太傅快说啊!”
    没想到陈蕃却卖起了关子:“要想应对日食,首先就应该弄清楚,上天为什么要弄出日食现象。”
    窦妙于是跟着问:“为什么?”
    陈蕃说:“因为朝廷太反常了!以前,宦官们不过是在宫里干保洁工作,或者管理财物什么的;如今,他们却手握大权,干涉朝政,为所欲为,这是典型的朝纲紊乱。因为朝纲紊乱,所以上天才弄出扰乱天象的日食,以示警告。”
    窦妙脸色刷地一下黑了,说:“那太傅想怎么办?”
    (2)
    陈蕃说:“臣建议把宦官全部罢斥或诛杀,肃清朝廷。朝廷肃清了,就没有乱象了;没有乱象了,老爷天就满意了,就不会弄出日食了。”
    窦妙登时陷入沉默,半天没有说一句话。
    陈蕃看着不置可否的窦妙,心想“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太后即使不会诛杀所有宦官,也会诛杀王甫、曹节他们。只要这些作恶多端的宦官头子倒台,其他的宦官不成气候,到时再慢慢收拾他们。
    没想到窦妙头发长,见识却不短,她说:“太傅说因为宦官掌权,所以才会有日食,可宦官也不是今天才掌权,以前为什么没有?”
    陈蕃说:“以前也有啊!”
    窦妙说:“再说,自我朝建立以来,就一直有宦官,这是祖宗的制度。太傅就算想诛杀宦官,诛杀有罪的便是,为何要把他们全部都诛杀或罢斥?”
    陈蕃说:“好的,那就诛杀有罪的吧。”
    窦妙只好默许。
    窦武旋即下令逮捕中常侍管霸和苏康等宦官。
    管霸和苏康都是帝国炙手可热的大宦官,尤其是管霸,此人性格强势,喜欢独断专行,而且颇有谋略。这样的宦官,怎能将其留在宫中?很快,窦武便将他们定罪处死。
    在这批被诛杀的宦官中,没有王甫,也没有曹节,包括侯览、张让等人也不在其中,可如你所知,王甫等人才是首屈一指的大宦官,扰乱朝纲的罪魁祸首,管霸在他们面前,只能算小字辈。
    那么,窦武为何不乘机诛杀王甫等大宦官呢?
    我不知道。也许,窦武也想,但他认为不能,因为王甫等人树大根深,一时难以撼动,他决定采取先易后难的战术,先剪除王甫等大宦官的羽翼,再对他们下手。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拙劣的战术。宦官集团以利相交,只要领头的倒台,便会树倒猢狲散,所以,铲除宦官集团,就应该擒贼先擒王。如果先从收拾小角色入手,非但不能撼动宦官集团的地位,反而会打草惊蛇,使宦官们有所防备。
    果然,当窦武诛杀管霸等宦官后,上书窦妙请求诛杀王甫等人,便遭到了极大的阻力。
    (3)
    窦武接连上了好几道奏疏,窦妙都没回复。
    陈蕃心急如焚,时不我待,他立刻上书窦妙,忧心忡忡地指出:“王甫曹节等人祸乱朝政,败坏吏治,弄得朝中大臣像水中漂流的树木一样,一会儿飘向东,一会儿飘向西,唯宦官是从,道德沦丧。如果再不诛杀此辈,国家将会发生大乱!”
    窦妙认为陈蕃危言耸听,没有理会。
    陈蕃见窦武已经打草惊蛇,情急之下,便决定把铲除宦官的计划公开化,要求窦妙将他的奏疏公布天下。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那便是借助民间的舆论力量向窦妙施压,使其不得不下诏诛杀宦官。
    然而,窦妙也没有同意。
    铲除宦官集团的计划,陈蕃窦武费尽心思策划了许久,本以为趁刘志驾崩大权在握,必能顺利执行一举成功,没想到现在却突然卡在了窦妙手中。
    情况越来越紧急,陈蕃深知,必须在宦官集团反击前推进计划的执行,否则必然面临一场势均力敌的血战,胜败未卜,生死难料。
    留给陈蕃和窦武的时间不多了。
    越到紧急关头,越要冷静,陈蕃、窦武决定沉下心来,尽快想到应对措施。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天变,骤然打断了两人的计划,并促使他们不得不采取更激进的手段。
    大臣刘瑜夜观天象,发现金星侵犯房宿上将星,并深入太微星座。刘瑜精通星象学说,他认为这是不吉利的征兆,所以他上书窦妙,建议窦妙下令关闭宫门,警惕奸人作乱。
    同时,他又写信给陈蕃窦武,说:“该星象对将相不利,你们的计划不能再拖了,应该早做决断,以免夜长梦多。”
    古人对星相学是深信不疑的,更何况,陈蕃窦武最担心的偏偏又是夜长梦多,所以刘瑜的话让他们感觉形势迫在眉睫,一刻也不能耽误,必须立刻推进原计划执行。可是,窦妙仍然不同意诛杀王甫等人,这该如何是好?
    那便只有一种办法——先斩后奏。
    (4)
    陈蕃、窦武马上发动所有的力量,任命亲信朱寓为司隶校尉、刘祐为河南尹、虞祁为雒阳令。这三个官职皆是京畿地区的重要领导岗位,分别负责监察京城及附近地区的官员、管理京城所在的河南地区、管理帝国国都雒阳,陈蕃、窦武让自己的人出任,便已基本掌控整个京畿地区。
    而陈蕃、窦武不惜掌控整个京畿地区,说明他们已经做好打一场大战的准备。
    此时,窦武还兼任城门校尉,掌管京师城门守卫;侄儿窦绍担任步兵校尉,掌管一支精锐的宿卫军,而且,他在步兵校尉所属的北军——帝国禁卫军中具有很大影响力;另一个侄儿窦靖则控制着一支精锐骑兵(羽林左骑)。
    当窦武决定立刻执行原计划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主管宦官的黄门令魏彪免职,让自己的亲信山冰接任。
    可以说,整个京畿地区,无论宫内宫外,大部分力量都已掌握在窦武陈蕃手中。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大决战,陈蕃、窦武不仅手中有政权、有兵权,还占据道德高地、舆论支持,宦官集团几乎没有胜利的可能。
    果然,窦武一出手,便势如雷霆,宦官集团猝不及防,也毫无还手之力。窦武轻而易举便拿下了窦妙宫中的秘书长(长乐尚书)郑飒。
    然而,在处理郑飒的问题上,窦武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
    这个小小的错误,从程序正义的角度上说,根本不算错误。但是,如果站在事情成败上论,它绝对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陈蕃遇难:烈士暮年血犹热

    窦武没有杀郑飒。
    但他也没有释放郑飒,而是把他押往北寺狱,派山冰、尹勋等人审问。
    陈蕃赶忙劝阻:“对郑飒这样罪恶滔天的人,还审问干什么,将军应该立刻诛杀他。”
    没想到窦武却说:“我们干的是正义的事,就要用正义的手段,郑飒固然死不足惜,但直接杀了他,落人话柄。”
    窦武的话有道理吗?当然有道理。但是,窦武干的不仅是一件正义的事,也是一件“非常之事”,非常之事就必须采取非常手段,而不能墨守成规。陈蕃说:“我们要快刀斩乱麻,不能这样拖延,以免给宦官们反击之机。”
    窦武仰天大笑,道:“怕什么,京畿地区都在本将军的掌控之中,诛杀区区宦官,有必要这样紧张兮兮的吗!”
    陈蕃简直对窦武无语。
    更让陈蕃无语的是,此前明明已经决定先斩后奏,拿下郑飒后,窦武得意忘形,又临时反悔,他觉得先斩后奏不够光明正大,于是拿着郑飒的供词,再次上书窦妙,希望窦妙下诏批准他诛杀王甫等人。
    时间已经被窦武耽误得差不多了。
    然而,窦武仍处于得意忘形的状态中,政变的关键时刻,他居然离开了必须时刻坚守一秒都不能懈怠的工作岗位。
    见窦妙一时半会不会回复,窦武心想留在宫中也没有多大意义,还不如回家等消息。恰好当时正值他休假,于是窦武出了宫,回到了家中。
    这绝对也是个致命的错误。窦武一旦离宫,就无法及时掌握宫中讯息,同时也无法对宫中变乱做出及时有效地应对。
    事实上,除了出宫,窦武给窦妙上书,也是一个愚蠢的决定。
    窦武并未把奏疏径直送到窦妙手中,而是让刘瑜转呈,而刘瑜也没有把奏疏径直上呈窦妙,而是交给了窦妙宫中负责掌管奏疏的官员。而这个官员,恰恰是个宦官。
    窦武诛杀宦官的奏疏,居然送到了宦官手中,计划可能不泄露吗?
    (2)
    嗅到了危险气息的宦官集团,个个都紧绷着神经,警惕性非常高。主管奏疏的宦官见窦武上奏,马上向长乐宫侍卫长(长乐五官史)朱瑀汇报。朱瑀是个嗅觉异常灵敏的人,顿时意识到窦武的奏疏中大有文章。
    但所谓的大有文章,不是指窦武想诛杀王甫等人,这对朱瑀而言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而是指窦武还有个更大的阴谋。
    一股紧张、恐惧的气氛随之笼罩着朱瑀,促使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拆开奏疏一探究竟。看完奏疏后,朱瑀吓出一身冷汗,紧接着怒火冲天,大骂道:“窦武你个王八蛋,你想杀王甫他们就算了,他们有罪,为什么连我也要杀?我他妈有什么罪过!”
    窦武想把宦官集团一网打尽。面对灭顶之灾,宦官集团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
    或许,事实正如朱瑀所说,他并没有罪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得知窦武的计划后,他马上大造舆论,在宫中大肆传播谣言:“陈蕃、窦武大逆不道,想奏请太后废黜天子。”
    如果窦武此时在宫中,他可以马上调兵将朱瑀擒拿,查明并公布真相,并以镇压叛乱为由一举铲除宦官集团。
    可惜窦武正在家里睡大觉。朱瑀蛊惑人心的计划畅通无阻。在朱瑀的煽动下,宫中人心惶惶,连被窦武亲手拥立的刘宏也开始怀疑窦武的忠诚。
    见人心偏向宦官集团,朱瑀决定反击。当夜,朱瑀和曹节、共普、张亮等十七人歃血为盟,发誓生死与共,诛杀窦武。
    而此时,窦武仍在家中睡大觉,浑然不觉。
    然而,窦武毕竟权倾天下,控制着整个京畿地区,而宦官集团权力有限,尤其是缺少兵权。宦官集团和窦武相比,犹如家犬之比猛虎。窦武这头猛虎,虽然正在沉睡,但总会有醒来的时候。只要他清醒过来,马上便可吞掉宦官集团。所以,宦官们虽然不缺誓死一搏的勇气,但还是有力不从心之感。这迫使宦官集团铤而走险,制定了两个大胆的策略。
    第一个策略是挟天子以令群臣。
首页 上一页[8] 本页[9] 下一页[10]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4-15 01:02:19  更:2022-06-29 19:41:59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