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宋真宗十二相---深入历史背景人物内心,走进真宗朝代十二位宰相的人生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宋真宗十二相---深入历史背景人物内心,走进真宗朝代十二位宰相的人生[第5页]

作者:zyl111ok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1004年,辽国大军兵临城下,宋真宗迎来了荣登大统之后的最大挑战。本来就没有见识过战阵的宋真宗彻底慌了,朝廷的一众大臣见状也开始“逢迎圣意”起来:“陛下,臣以为,可暂且迁都金陵。金陵背靠天险,可避其锋芒,待重整旗鼓之后,再收复山河不迟。”“陛下,依臣之见,不若‘南巡’成都...”刚即位不久,就要将山河拱手相让,这个活在父伯阴影下的君主听着满朝退兵的言论,失落到了极点。散朝之后,宋真宗找来了曾经的老师,如今已经升任宰相的毕士安:“群臣建言,朕欲南巡,先生意下如何?”在朝堂上的时候,毕士安就有不同意见,只是当时南迁的呼声实在太高,老道的他不愿看到政见之争变成党争,便一言不发,但要促成真宗的临战之心,还需另一个帮手:“依老臣之见,不若先问问寇准。”听到这个让自己头疼的名字,本就心神不定的宋真宗摇起了头:“寇准性情刚直,在这个紧要关头,朕担心会起到反作用...”“陛下大可放心,非常时期,要用非常之人,寇准勇敢无畏,能谋闪断,可定大事。”毕竟是老师的意见,宋真宗思考再三之后,作出了召回寇准的决定。

    凖方正慷慨有大节,忘身徇国,秉道疾邪,此其素所蓄积,朝臣罕出其右者,第不为流俗所喜。今天下之民虽蒙休德,涵养安佚,而西北跳梁为边境患,若凖者正所宜用也。
    -----《宋史·毕士安传》
    “陛下,今日之事,唯有御驾亲征而已。”令宋真宗没想到的是,寇准返回决策圈的第一天,就抛出了这个让他头疼不已的决议。国家确实陷入危机,可自己作为万乘之躯,如此轻率行动,万一遭遇不测,宫中别有用心的人再趁机作乱,内外夹攻之下,不仅自己身名俱毁,连祖宗的江山都有可能拱手相让。只道宋真宗惧怕战场犹豫不前的寇准管不了这么多,眼看争执不下,便一把拽住真宗的手,大有僭越君臣的胁迫之意。眼见场面濒临失控,慎重老道的毕士安站了出来:“臣知陛下所虑,臣以令禁军对陛下亲征之地严加护卫,另外,参政王旦乃厚重周密之人,臣建议密令其留守东宫。”此言一出,真宗就此安心,澶渊之战终于在二相坚持之下一触即发。后世将此事尽皆归功于敢于触犯龙颜,为之据理力争的寇准,但实际在其中推波助澜,又在各项决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那个站在身后甘当绿叶的毕士安。
    澶州城外,火光弥漫,锣鼓震天,辽军为了封妻荫子的许诺杀红了眼,纷纷如潮水般涌向城墙外,前赴后继的架上云梯,冲杀上来。城墙这边,同仇敌忾的宋军将士也不甘示弱,纷纷架起强弓硬弩给予猛烈的还击。城门内,一众兵士架着一个随军担架,其中的主人正是已经重病在身的宰相毕士安。验证勇气有时不只是阵前的喊打喊杀,从未经受战阵的毕士安被兵士簇拥着穿梭于前线将士中间,目光坚定的询问着战局战况,为坐镇指挥的寇准打气助威。突然,宋军一发“床子弩箭”过去,辽军阵地主帅萧挞凛应声倒地。没过两天,对方主帅阵亡的消息传到宋军耳中。战局突变,寇准与一众将士问询血气上头,决定乘胜追击,一举歼灭辽军,收复燕云十六州,立下不世之功。而先前的主战派毕士安却头脑冷静了下来,辽军遭此变故,虽无力南下,但自保有余,军事经济力量都不容小视,弄不好可能卷入战争泥潭中,让宋国一蹶不振,趁此议和才是上策。于是,在毕士安等人的促进下,影响了两宋三百年国运走势的澶渊之盟成功签订,站在舞台中央的寇准,成了百姓口中的“扶大厦于将倾”之人。

    有毕士安之深谋,下有高琼之竭忠,而成之于寇准之决策,不复徘徊而径幸澶渊,其流福天下至今赖之也,是则不待说之之言,而执事者宿知之矣。
    ----《历代名臣奏议·卷231》
    时代需要英雄,成为了英雄的寇准在山呼海啸的赞美声中走到了人生的顶点,而在背后默默促成这一切的毕士安选择了成就英雄。澶州战后,毕士安甘愿退下来担任副宰相,主动让贤给寇准,为其铺平道路。欣然笑纳的寇准在人民的拥戴中逐渐开始迷失自我,志得意满的他不会想到,一场蓄谋已久、针对他的打击行动正在暗处悄悄酝酿,待到发酵之日,就是寇准跌落神坛、坠入人生谷底之时......
    时代需要英雄,成为了英雄的寇准在山呼海啸的赞美声中走到了人生的顶点,而在背后默默促成这一切的毕士安选择了成就英雄。澶州战后,毕士安甘愿退下来担任副宰相,主动让贤给寇准,为其铺平道路。欣然笑纳的寇准在人民的拥戴中逐渐开始迷失自我,志得意满的他不会想到,一场蓄谋已久、针对他的打击行动正在暗处悄悄酝酿,待到发酵之日,就是寇准跌落神坛、坠入人生谷底之时......
    时代需要英雄,成为了英雄的寇准在山呼海啸的赞美声中走到了人生的顶点,而在背后默默促成这一切的毕士安选择了成就英雄。澶州战后,毕士安甘愿退下来担任副宰相,主动让贤给寇准,为其铺平道路。欣然笑纳的寇准在人民的拥戴中逐渐开始迷失自我,志得意满的他不会想到,一场蓄谋已久、针对他的打击行动正在暗处悄悄酝酿,待到发酵之日,就是寇准跌落神坛、坠入人生谷底之时......
    时代需要英雄,成为了英雄的寇准在山呼海啸的赞美声中走到了人生的顶点,而在背后默默促成这一切的毕士安选择了成就英雄。澶州战后,毕士安甘愿退下来担任副宰相,主动让贤给寇准,为其铺平道路。欣然笑纳的寇准在人民的拥戴中逐渐开始迷失自我,志得意满的他不会想到,一场蓄谋已久、针对他的打击行动正在暗处悄悄酝酿,待到发酵之日,就是寇准跌落神坛、坠入人生谷底之时......
    时代需要英雄,成为了英雄的寇准在山呼海啸的赞美声中走到了人生的顶点,而在背后默默促成这一切的毕士安选择了成就英雄。澶州战后,毕士安甘愿退下来担任副宰相,主动让贤给寇准,为其铺平道路。欣然笑纳的寇准在人民的拥戴中逐渐开始迷失自我,志得意满的他不会想到,一场蓄谋已久、针对他的打击行动正在暗处悄悄酝酿,待到发酵之日,就是寇准跌落神坛、坠入人生谷底之时......
    一天,一个名叫申宗古的一纸状告递到了大理寺(详见前文《寇准传》),信中写尽寇准谋反之事。消息传开之后,朝廷皆惊,但大家细想之后,就纷纷觉得此事也在情理之中了:寇准自持对社稷有大功,在朝廷上下嚣张跋扈,打击异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的政敌不咬牙切齿的报复他,才是怪事,今天这封信,想必已经是憋得太久了......“倒寇”已经朝野皆知,而年近七旬、即将告老还乡的毕士安此刻成了“逆行者”,正伏在桌案前为自己的忘年挚友寇准写“辩护信”。一旁的门生看不下去了:“老师您有所不知,一个布衣不可能有胆子扳倒寇准,这一定是寇准的为官作风,已经让皇上都看不惯了。这个时候,大家避之唯恐不及,老师您还要去蹚这摊浑水,沾上寇准同党之名吗?”尽管已经风烛残年,听到这番言论的毕士安立马起身正色道:“你们都听好了,记住,我这样做,不是为了维护同党,而是为清白正名。寇公虽然性情刚直,但也是为了江山社稷,如今被小人所害,一旦纵容,日后大宋必将陷入无休止的党争之祸。”终于,在毕士安的据理力争之下,申宗古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坐实,寇准等人恢复清白。而这一次,也是毕士安最后一次为自己的挚友,为自己操劳一生的大宋王朝保驾护航了。
    回复出了点问题
    1005年11月14日,毕士安在任上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为官近四十年,毕士安对下爱民如子,对上鞠躬尽瘁。本传作者惜字如金,用澶渊之战衬托寇准一事草草概括毕士安的一生;而民间为之四立祠堂,用绵绵不断的香火来表达人们对这位宰相的无尽爱戴与思念。
    ------------毕士安篇完结-----------------------------
    预告一下,下一篇丁谓
    丁谓传:一生“胜天半子”,结局满盘皆输
    ------宋真宗十二相系列之丁谓
    980年夏日清晨,苏州一学堂内,教书先生给一众学童们讲起了战国吴越相争的故事,讲到尽兴处,先生突然想到了什么,于是把学生丁谓点起来:“丁谓,你父亲不是在你的故国(即吴越国,978年降宋后灭亡)当过节度使钱文奉的幕僚吗?故国的历史,你应该讲起来比较有心得吧?来给我们讲讲,让我们学习下呢?”满脸通红的丁谓站起身来,一时间被各类涌上心头的情绪呛的讲不出话来:故国已经灭亡了,丁谓一家人的命运也随着吴越国的国运一跌到底,成了庶民。与大宋国的庶民不同,作为战败国的官员家属,丁谓一家人一年多来在故土上受尽了大宋官民有意无意的冷眼和嘲笑,久而久之,养成了丁谓容不得他人半点冒犯的自尊心。“故国”二字,就像一块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疤,在丁谓心底打下烙印,如今被教书先生提起,丁谓登时让嫉恨写满了双眼。十四岁的丁谓非常清楚,教书先生无意提起这个,绝无恶意,但丁谓最为痛恨的,就是别人“不经意间”对自己展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然后看轻自己。
    年幼的丁谓被这种嫉刻之情占据了内心,曾经在一方呼风唤雨的父亲已经没有能力再为他做点什么,他能想到唯一的排解途径,就是把自己当作一根火烛,疯狂又病态的汲取一切营养,用超乎常人的才能和知识来点燃自己,一步步的让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凌驾他人之上,然后不断地把这种快感转化为养料,好让自己进一步地纵情燃烧。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自从嗅到了通过科举成为人上人的机会,丁谓就开启了疯狂的上进之路,而他与生俱来的慧根,也随时激励着他、给他正向反馈。史料记载,丁谓才思敏捷,过目不忘、满腹经纶,琴棋书画无一不晓,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机敏有智谋,文字数千言。经览辄诵,善谈笑为诗。至图画、博弈、音律,无不洞晓。
    ----《宋史·丁谓传》
    诗文才气传遍了乡里乡外,丁谓觉得有必要找到一个有名望的见证人来给自己的才能打上标签,于是带着好友孙何拿着各自的文章慕名拜访当地的“文坛泰斗”,知县王禹偁。史料记载,王禹偁看到二人的文章之后,大为震惊,赞不绝口,还说了一句历史闻名的话:“不得了,把你们的文章跟唐代大文豪韩愈、柳宗元的作品放在一起,我看也难辨真伪。古有‘韩柳’,我看,你们就是当世的‘孙丁’”。得到了大师的鉴定语之后,二人一炮而红,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孙丁、孙丁”的称号传遍了十里八乡。然而,“孙丁、孙丁”,孙在前,丁在后,本来是自己要去鉴定,“顺带”拉上的好友,鉴定完后称号却排在自己前面......对丁谓一味投来赞许眼光的乡亲们不为人知的是,在丁谓内心深处,因为这一称谓的先后顺序问题,他已经对自己的好友孙何埋下深深的嫉恨种子。

    少与孙何友善,同袖文谒王禹偁,禹偁大惊重之,以为自唐韩愈、柳宗元后,二百年始有此作。世谓之“孙丁”。
    ----《宋史·丁谓传》
    第二年(992年),被“王大师”相中的孙丁二人很快在科举考场中验明了成色,榜单一出,孙何荣登状元宝座,而丁谓也不孚众望成为第四名。揭榜的那一天,丁谓仿佛中了“定身术”一般,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木在原地。他皱着眉头、瞪着看着榜单看了很久:能得到第四名固然很高兴,可自己一心要超越的好友孙何竟然又一次的在自己头上,还成了众人羡慕的状元.....想到这里,丁谓脸上的欣喜之情一扫而空,换来的是不被认可的羞耻感。然而结局已定,丁谓只得将不甘为人下的羞耻感,带上接下来的政坛道路。

    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饶州。
    ----《宋史·丁谓传》
    入仕后的丁谓铆足了劲,在短短几年时间,完成了从饶州通判到中央直史馆再到福建转运使的“三级跳”,成为显赫一方的封疆大吏。仕途的顺风顺水让丁谓的眼光越来越高,在福建任上,立誓要进入中央核心决策圈的丁谓绞尽脑汁的打造漂亮的政绩数据,一有向中央汇报的机会,他便竭尽所能的展现自己的治理才干和卓越成效。“功夫不负有心人”,至道三年(997年),真宗继位,立马将“各项成绩优异”的丁谓征召入朝,成为三司户部判官。但好景不长,丁谓步入朝廷没两年(1000年),四川便发生了叛乱,“治理地方颇有才干”的丁谓被真宗当作救火队长,加封夔州路转运使后派往当地平叛。夔州一带民风彪悍,当地的叛军占据有利地形打家劫舍、无恶不作,令朝廷头疼不已,接到这个“烫手山芋”的丁谓并没有感到不安和沮丧,而是从中看到了施展自己才华,进一步积攒政绩的大好机会。
    1000年,夔州叛军军帐内,几个为首的少数民族首领正狠巴巴的商量对策。“大王,听说朝廷新派了个年轻官员来对付咱们,上次那个怂包被咱们料理的够呛,咱们这次也给这个年轻官员一个见面礼吧?”“打听过了没有?这个官员叫什么?”“好像叫什么丁谓...”“他妈的,哪来的小毛头,咱们给他点颜色瞧瞧......”就在一众首领开始磨刀霍霍准备给丁谓来一个下马威的时候,军中突然送上了夔州当地的一份榜单,仔细一看,上面赫然写着丁谓上台后的平叛政策:朝廷决定解散军队,用和平谈判的方式与各首领求同存异,共享太平。当地首领有些摸不着头脑,只得看看丁谓到底想耍什么把戏。
    在一片示威性质的叫喊声中,首领们看到只带着两个随从的丁谓一脸和善的朝自己走来,摸不着头脑的头领们决定先送上一个“吓字诀”:“丁大人,久仰大名,此番前来,是来做狗朝廷的说客的吧?你看那边,我们给丁大人量身定做了一口大油锅,准备供小弟们享用呢。”早已决定“单刀赴会”的丁谓显然不会被两句恐吓吓倒:“大王,小弟也准备了一口油锅,只不过是拿来杀鸡宰羊款待大王的。大王之所以走上了这条路,也是被逼无奈。您在意的,主要是当初民族政策和土地政策不合您意吧,此番小弟前来,正为此事,咱们可以商议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嘛。”目睹了丁谓这番作为,首领们彻底傻眼了:大宋历来就以上人自居,从来就把当地少数民族视为蛮夷,更别说像这样设身处地的替咱们着想了。几番推心置腹之后,头脑并不复杂的头领们顿时感动的眼泪直流,然后立马接受了丁谓的条件,放下屠刀,设宴款待。就这样,丁谓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当地头疼多年的叛乱问题,自此之后,夔州再无叛乱,丁谓也成功的为自己的政治生涯树立起一座不朽丰碑。

    初,王均叛,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赦不杀。酋感泣,愿世奉贡。乃作誓刻石柱,立境上。
    ----《宋史·丁谓传》
    夔州境内,山多田少,粮食产量不足,百姓每日在温饱线上挣扎,苦不堪言。所幸夔州还有一个大大的盐池,如果好好利用,定能振兴夔州经济。但如何运盐、高额的运费谁来承担,成了困扰历代官员的老大难问题。可丁谓却有的是办法,为解决这一问题,丁谓下令,每个30里设立驿站,每个驿站安排30名士兵,由这些士兵一站一站往下转运,一直转到附近州县,再由州县到全国去卖。有了这一方案,丁谓就可以“借力打力”,名正言顺的找朝廷索要驿站修建拨款。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丁谓还下令商人用粮食换食盐,只需支付食盐的一半价格,同时,丁谓还允许当地居民与少数民族互通贸易,通过这种和平的方式,在减少冲突的同时还能给朝廷增加赋税。以上连环政策一出,可谓“一举三得”,全国的粮商蜂拥而至,少数民族互通贸易搞的风生水起,夔州的经济在几年内得到了大大改善。如此治理奇才,朝廷自然会委以重任,调回中央。史料记载,在丁谓调离夔州的时候,当地百姓万人含泪为其送行。

    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先时,屯兵施州而馈以夔、万州粟。至是,民无转饷之劳,施之诸砦,积聚皆可给。
    -----《宋史·丁谓传》
    刚调回京城没多久的丁谓,又因为宋辽大战(1004年)爆发,被派往郓州,担任郓州、齐州、濮州的最高军事长官,抵御辽国入侵。大战在即,丁谓上任后,立马下令各船只前往渡口,在辽军到来前务必运送百姓渡过黄河,前往内地避难。任何年代都有发国难财的人,人心惶惶之下,渡口的船员利用这一机会,趁机哄抬物价,百姓对此苦不堪言。战乱来临时有人英勇无畏、有人苟且偷生,这本是人之常情,充分理解这一常情的丁谓在意的不只是为难民们分忧,还有如何“将这事做漂亮”,给自己光辉的仕途之路继续增添加瓦一把。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一套出奇制胜的方案从丁谓这颗精于算计的大脑中脱颖而出。据记载,丁谓见此状貌,立马从监狱中拉出了一个死刑犯,假扮舟人就地斩首,哄抬物价的船员再也不敢造次,大量难民就此顺利渡河。丁谓觉得光这一点还不够亮眼,于是下令渡河的难民假扮宋军,在渡河的时候大造声势,让对面的辽军见状后惊惧而逃,“宋军”不战而胜。几番运作之后,丁谓名声大振,朝廷闻讯后立马对丁谓破格提拔,让他成为大宋的三司使,掌管整个国家的财政大权,至此,丁谓彻底跻身权力核心部门。

    契丹深入,民惊扰,争趣杨刘渡,而舟人邀利,不时济。谓取死罪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遂立部分,使并河执旗帜,击刁斗,呼声闻百余里,契丹遂引去。
    ----《宋史·丁谓传》
    作为掌管天下财政收支的部门,三司使可以说是大宋最难干的官职之一了,这里有堆积如山的案牍和浩如烟海的各类数据,但这些难不倒“大宋才子”丁谓。再复杂的数据和条目,丁谓都能过目不忘,一眼找出其中的症结点和关键突破口。往届三司使单纯应付繁杂的事务都觉得精力不济,但丁谓却超水平的将财政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精力过剩的丁谓不满足于职责义务内的工作,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费尽心思编撰了一本《会计录》,将大宋王朝各项繁杂的收支数据整理的清清楚楚,彻底理清了多年的糊涂账。完成了以上“漂亮事”后,丁谓觉得还不够,于是下令将人口增长和税收增长作为考核下级官员的硬指标,在理财的同时又进一步地帮朝廷解决了聚财问题。

    上《会计录》,以景德四年民赋户口之籍,较咸平六年之数,具上史馆,请自今以咸平籍为额,岁较其数以闻,诏奖之。
    ----《宋史·丁谓传》
    入仕以来,丁谓每到一处,就上交一份满分答卷,如此能干的官员,朝野上下无不对他大为看好,连寇准也觉得他成为执政大臣只是时间问题。唯独平时沉默寡言的宰相李沆,透过丁谓“各项成绩优异”的表象,看到丁谓一心钻营、不惜粉饰政绩的本质,并作出了精准判断:“我观丁谓为人,就是一个投机取巧之徒,此人千万不要让他位居人上。”实践证明,李沆的预言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如数上演。

    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
    ----《宋史·李沆传》
    追逐权力的过程有时与吸食毒品类似,在不断往上攀登的过程中越陷越深。为官十余年,丁谓屡出奇招,分别用“单刀赴会”、“一举三得”、“以假乱真”、“开源节流”等漂亮手段来刺激掌权者的感官,通过铺天盖地的好评来获得自我满足,可随着自己不断的位高权重,传统的手段已经不再能够达到同等的刺激效果,在丁谓这种人看来,破局的唯一方式就是“加大剂量”,努力寻求更好看、影响面更大的政绩。在由三司使通往代表文官最高权力的宰相之路,就是丁谓这种人的“耐受期”。就在这个时候,丁谓遇到了澶州战后同样处于“耐受期”的宋真宗,于是二人一拍即合,一齐搭上大宋国运,奋不顾身的扑向了“泰山封禅”这味“良药”。于是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在宋真宗决议前往泰山前,心怀不安的问自己的“钱袋子”丁谓,国库能否支撑这样的活动的时候,丁谓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说出了那一句遗臭万年的“大计有余。”

    大中祥符初,议封禅,未决,帝问以经费,谓对“大计有余”,议乃决。
    ----《宋史·丁谓传》
    古代官场有一种共识,如果一个人德行大于自己的才干,委以重任时,最多表现的比较庸碌,但不会对国家造成较大损害。对国家造成严重损害的,是那种才能大于德行又被委以重任的人。丁谓被后世誉为“大宋第三奸臣(第二是蔡京,第一自然不必多说)”,正因为他很好的契合“才能大于德行又身居高位”这一定义。丁谓绝不是只会夸下“大计有余”的海口让宋真宗放心糟蹋的蠢人。据记载,他为了给宋真宗疯狂封禅提供经费支撑,在暗地里做足了功夫:首先,他看到河北转运使李士衡主动为真宗封禅提供经济援助后,立马奏请朝廷给他升官,成功为百官立下“谁为封禅提供经济支援谁就能晋升”的官场风向标。其次,为了充分佐证他的那句“大计有余”,丁谓绞尽脑汁向真宗送上了一副天下“五谷丰登”景象的画卷:

    行在三司使丁谓言“自京至泰山,金帛、粮草咸有羡余。又民间以官司无所配率,刍蒿每围不及三五钱,粟麦每斗不及十钱。”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七十》
    可精于财会的丁谓深知,他也不可能完全不顾事实,任由宋真宗拼命糟蹋,闹得国库亏空,第一个承担责任的就是自己。为此,他祭出了一套内外结合的组合拳,对内让官府成为商场,放开贸易政策,让官府官员参与交易以充盈国库;对外改革茶法,大力提升茶叶对外贸易的自由度,以增加国家贸易收入。然而尽管丁谓竭尽全力予以补救,也难以填补因封禅造成的巨大财政缺口,对此心知肚明的丁谓选择用进献祥瑞的方式讨好真宗,转移人们的视线。史料记载,为了迎合宋真宗,丁谓秘密派人训练了两只仙鹤,待宋真宗临朝时在他头上飞舞,以彰显“天降祥瑞”之象......终于,在丁谓“内外兼修”的一连串操作之下,宋真宗在虚无缥缈的香火中逐渐开始迷失,而举国上下被这场闹剧搅的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而这背后的“操盘手”丁谓只是冷冷的看着这一切,露出高深莫测的狞笑----只要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众生之上,他可以什么都不在乎。终于,因为“封禅有功”,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丁谓坐上了参知政事(副宰相)的位置,离帝国最高级别的文官只有一步之遥。

    丁谓奏双鹤度飞天书辇,飞舞良久。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七十》
    “天书事件”之后,政局风云变幻,王钦若因为欲望疯狂膨胀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皇后刘娥隐忍蛰伏多年,逐渐成为宋真宗都无法限制的可怕势力;寇准在真宗授意下毅然“变节”,通过一本天书重返朝廷,完成自己的第三次拜相之旅。朝廷的大王旗变来变去,而丁谓的特质就在于他能化为无形的水,不顾原则的被各个派系接受,成为政坛的“不倒翁”。见寇准一夜之间突然崛起,与他性格水火不容的丁谓第一时间拜上了他的码头,而心思简单的寇准也认为丁谓终于变得“安分守己”欣然接受了他。可寇准看不透的是,一生从未对自己的命运服过软的丁谓,又怎么可能真心委身屈膝于任何人?
    一日,寇准宴请群臣,宴会时,寇准拿起勺子喝粥,不料一个不慎洒在自己身上。从来无所谓面子的丁谓立马起身,像个仆人一般用自己的袖子帮寇准擦拭身子,还卖力的帮寇准擦拭胡子。心直口快的寇准见到这一幕,立马嘴巴开始没把门起来:“丁大人,你一个国家副宰相,咋在这里帮我擦胡须呢?”寇准的这句自以为很幽默的玩笑话,在为后世创造了一个“溜须拍马”的成语的同时,也让表面满脸堆笑的丁谓在内心咬牙切齿,于是仇恨的种子在丁谓内心深埋,大错就此酿成。
    “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
    ----《宋史·寇准传》
    不久后,报复的机会来自大大咧咧的寇准,在与真宗秘密达成一致,诏令太子监国的夜晚,寇准口无遮拦的走漏了风声,被早就安插好奸细的丁谓了解的一五一十。然后丁谓迅速联合刘皇后做出动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闯入真宗寝宫,对真宗发起质问。最终,真宗服软,寇准被罢相出局。可秉承着“凡事做绝,痛打落水狗”的丁谓用一双阴鸷的眼狠狠盯着“彻底送走”寇准的机会,终于,听闻宦官周怀政谋反,丁谓大笔一挥,将已无权势的寇准列为同党,流放雷州。
    周怀政事败,议再贬准,帝意欲谪准江、淮间,谓退,除道州司马。同列不敢言。
    ----《宋史·丁谓传》
    挤走一切政敌之后,丁谓终于拜相,登上了梦寐以求的权力顶峰。领教过丁谓整人手段的群臣对他又恨又怕,而丁谓也终于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小没有福气做成被人接纳的人,那就所幸做一个在地位和人格上令人畏惧的人。几十年来,丁谓在内心深处用冰冷而阴狠的眼神盯着这个位置,直到快把自己的牙关咬碎。等到终于愿往达成的那一天,丁谓的欲望之火就再也控制不住了。史料记载,真宗驾崩后,丁谓为了大权独揽,在太后(刘娥)和百官之间上下其手,企图架空太后与群臣。而他的所作所为,被胸有城府的太后看在眼里,太后的隐忍让丁谓神经麻痹,直到最终酿成大错(皇陵事件).....最终,由刘太后领衔,百官顺势跟进,朝廷上下以丁谓“检修先帝皇陵不力,选址有损龙脉,大逆不道”为把柄,掀起了一场“倒丁风暴”。失去势头的丁谓没有想到,自己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地位,在一昼夜间彻底化为乌有,最终落得流放崖州的结局。
    坐谓罢者,自参知政事任中正而下十数人。在崖州逾三年,徙雷州,又五年,徙道州。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居光州,卒。
    ----《宋史·丁谓传》


    后记: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公安厅厅长祁同伟在剧中经常把一句名言挂在嘴边:“我就是要‘胜天半子’,哪怕赌上自己的身家性命。我要的是将这个世界踩在我的脚下。”这种人自幼缺乏健康的引导和正向的激励,在无数次被嘲弄后养成了不容半点侵犯的自尊,在一次次的受挫之后,所幸把自己当作筹码,彻底走上与命运较劲的道路。祁同伟是这种人,丁谓也是,这种人读书不只为了获取知识充实自己,还为了有一天出人头地;娶妻生子不为了人生美满,还为了证明自我有改变自己家庭处境的能力;做官用事不只为了建设一方,造福百姓,还为了让自己的地位与权势位居人上、凌驾众生。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中讲到,“道法自然”,顺着自然界本来该有的样子去做事,而不把自身附加于其中,才是合乎天道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天爷用一双冷眼看尽人世间的悲欢,从来没有过跟任何一个个体较劲的意思。幻想着跟老天爷“对弈”乃至“胜天半子”,都是一个人自我意识过于膨胀的结果。把自己当作棋子,自己给自己当裁判,判定自己“胜天半子”的人没有意识到,其实一开始自己就已经满盘皆输。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6-14 23:07:58  更:2022-11-05 02:15:34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